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老龄化智能化精选(九篇)

老龄化智能化

第1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智能化养老是老龄服务发展方向

“中国最近十年,老年人口将达顶峰,老年人数量将超过美国的总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平均寿命74.6岁,位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预测到2050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将达80岁。”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和第十届副委员长、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主任蒋正华指出,在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推行智能化养老是一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情,是老龄服务的发展方向。

蒋正华表示,全国老龄办搭建“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将有利于推动智能化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养老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蒋正华强调,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的主要任务是:为我国智能化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科学方案;研究制定智能化养老系统的标准和技术导则;参与和指导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建设;指导和参与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建设;支持和参与智能化养老技术设备的研发。

中国养老服务技术设备落后

“智能化养老在发达国家相当普及,采取智能化技术设备,不仅大大提高养老服务效率,而且极大地改善养老服务质量。”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介绍智能化养老发展概况时提到,除了“北上广”几个大城市少数几个示范养老机构外,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养老服务的技术设备非常落后,服务效率和质量都很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基于此,全国老龄办同意所属的信息中心在全国建立“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目的在于发挥信息中心的专业特长,通过实验基地建设,推进智能化养老技术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进而推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科技创新,提高其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朱勇表示,智能化养老工作从2012年5月份启动,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智能化养老试验基地建设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社会企业、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截至目前,已经批准筹建的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有15家,全国老龄智能科技产业园1家。

中国发展智能化养老正当时

在老龄办提供的有关智能化养老的资料中,中国智能养老实验基地,是经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批准,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推行以智能化科技集成系统为基础的老龄服务项目,大体分为“智能化养生养老园区”“智能化老年宜居社区”“智能化老龄服务机构”三类。功能定位是综合性,多功能,高科技,专业化,可持续。需要达到建筑设施智能化、物业管理智能化、健康管理智能化、生活服务智能化、老年照护智能化、文化服务智能化六个方面。

第2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卫生;调查;分析

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早,老龄化程度较高。同时,兰州市的经济、科技发展也属于中国比较落后的地区,这对创新养老服务方式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兰州市首先对智能化养老进行了尝试,并以政府购买为主,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的形式,初步构建了具有兰州市养老特点的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课题组以兰州市城关区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调研对象,走访街道、社区等地对150名老年人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84.7%。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第二部为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6年10—12月,课题组以兰州市城关区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的60岁及以上老人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采取走访街道、社区和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84.7%。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第二部为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知情况。本次调查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SPSS19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与智能化社区养老的关系,即以智能化养老的了解程度、智能化养老支出、智能化设备使用、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以及社区与家庭参与度作为自变量,分析其对智能化社区养老的影响程度。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与女性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年龄分布方面,65~69岁占31.5%,为最高,70~74岁占30.2%,次之,其他年龄段在15.0%上下;从被调查老年人居住状况看,独自与配偶居住比例最高,为36.57%;独自居住、与子女居住较为接近,分别为28.12%和28.89%,其他居住方式为6.42%。

2.2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进的障碍

2.2.1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了解程度不高的障碍。在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了解程度的调查中发现,22.29%的老年人能够认识到智能化养老是现代技术的智能集合在养老全过程的应用,超过2/3的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概念不清楚,见图2。这一问题不只集中在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中。

2.2.2经济方面的障碍。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养老收费敏感。在对智能化养老服务收费的问题上,只有12.53%的老年人愿意支付设备安装费用,大多数老年人不愿意付费。对按月适当收取智能化养老服务费用,调查对象承受区间额度为100元。上限为500元的调查中发现,82.21%的老年人可接受付费在100元以内,9.08%在100~200元,其他区间均低于5.00%。

2.2.3设备使用的障碍。在对老年人期望的智能化养老服务质量评估方式调查中发现,老年人仍然习惯通过电话回访的形式进行评估,其次是在POS机上即时评估和网上评估,说明老年人倾向于简单、熟悉的智能终端。调查中发现,78.49%的老年人能够使用简单的智能化设备,其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智能手机(65.32%)、数字化电视(17.50%)和联网电脑(11.30%),大部分老年人只具有使用简易智能化养老服务终端的能力。

2.2.4服务内容单一的障碍。调查发现,38.74%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生活服务方面的帮助,13.35%的老年人认为提供了健康服务,但提供的安全管理、精神慰藉项目较少,分别为5.47%和2.86%。同时,有39.58%的老年人认为社区完全没有智能化养老服务项目。

2.2.5老年人所在社区与家庭的力量未充分发挥养老服务能力的障碍。调查中发现,80.0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能够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帮助,说明目前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可或接受度较高,但也有一部分老年人认为智能化养老服务不能或者仅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较少的帮助。通过引入老年人居住情况和自理能力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居住情况的老年人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认可度”不同。

3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问题的成因

3.1政府投入不足

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服务内容上涉及到医疗健康、生活服务和娱乐文化等方面,在运作上需要卫生、民政和财政等部门的配合,特别是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才能促使智能化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是一个微利行业,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产生。但是,由于我国社会化养老环境还不完善,市场参与度不够,源动力不足,智能化养老服务开展缓慢,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支持[1]。目前,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市场参与的企业参差不齐,服务不规范,质量难以保障,对养老服务的运营商、智能化终端设备等没有相关机构予以评估。政府应尽快出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标准与运行机制,以保障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3.2企业缺少参与动力社区里的商业行业

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动力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市场补偿机制的缺失。养老服务属于微利行业,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致使商业性养老服务行业难以发挥作用,企业难以通过市场机制的外部补偿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二是养老产业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2]。养老服务产业前期需要在场地、设施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且投资收益的周期长,给养老服务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困难[3]。三是企业与老年人缺少信任,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由于企业与老年人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加之政府缺乏引导与监督,相互之间信任感不强。同时,老年人收入较低,难以支付较高标价的商业性养老服务项目,造成社会化养老的源动力不足。

3.3社会组织缺乏参与渠道,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意识不高

社会化养老仅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难以解决养老服务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填补养老服务供应的缺口,需要积极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的参与。在研究中发现,目前参与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单一,多以政府指定为主,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多元参与机制,致使养老服务易形成垄断,市场活跃性较低,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影响了社会化养老的整体推进。同时,大部分老年人消费观念保守,自费购买养老服务意识不高。智能化养老服务环境的构建需要前期较大的投入,而大部分老年人由于对智能化社区养老不了解以及经济原因,参与消费养老服务的意识不足,使社会化养老市场发展的需求动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智能化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改变老年人传统的养老习惯,树立购买养老服务、愿意为养老支出大部分收入的意识。政府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养老支付方式,如以房养老等,引入银行、保险公司,为老年人、金融机构与养老机构搭建一条互信、互托和可行的社会化养老之路。

4完善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对策

4.1加速政府部门改革,构建智能化养老制度环境

智能化养老服务是综合性的服务工程,它的发展既需要民政、规划部门统筹,也需要财政、卫生、劳动和文化等部门的配合。兰州市智能化养老服务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机制、运营制度等方面尚不完善,因此,应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探索。政府部门应做好规划,制定智能化养老的相关制度与政策,建立健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和家庭等在智能化养老服务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保障[4]。同时,应建立专业化、独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出台服务评估办法,制定服务评估标准和细则,进行专业、客观和公正的评估,为智能化养老构建发展的制度环境。同时,政府部门应建立统一的老年人信息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养老服务管理部门的规划与协调,加强卫生、民政等多部门合作,将老年人健康信息和老年人基本信息整合,实现老年人信息统一管理并及时更新,为其他部门提供形式统一、内容权威的老年人信息服务,构建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信息基础。

4.2完善智能化养老软、硬件,构建智能化养老运行环境

智能化养老服务是建立在老年人健康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应对静态数据(老年人基本信息)、动态数据(老年人健康数据)做好更新与分析,提供突况预警,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资源,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建设应按照统筹协调、分步完成的原则进行。系统内容应包括安全预警系统、信息系统和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利用系统等。以服务中心平台的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互联网、呼叫器、智能感应装置和热线服务等功能,形成系统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5]。同时,应充分发挥通讯运营商的功能,推动无线网络和高速光纤的覆盖范围,提高网络信号的传输质量,构建智能化养老的网络环境。此外,智能化养老系统应转向数据分析预测、实时监测功能等技术深度开发上来。同时,通过税收补贴等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参与智能化养老服务技术的开发。

4.3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养老消

费首先,在社区宣传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功能和优势,让老年人了解智能化养老提供的服务内容;其次,考虑到老年人对智能化设备比较陌生,应从最容易获得的智能手机入手,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逐步推进其他智能设备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同时,扩大智能化养老宣传范围,让更多的老年人子女认识到智能化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子女帮助老年人选择服务并提供设备使用支持,鼓励老年人智能化养老服务消费。同时,社区服务中心应利用好地域和情感上的优势,通过组织老年人活动、培训和提供场所等方式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中来,充分发挥老年人与智能化养老的桥梁作用。

4.4拓宽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现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多集中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在老年人的私人定制服务、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提供内容不足。面对老年人不断增加的需求,智能化养老服务需要制定出养老服务项目的明细内容,主要包括家政类服务、护理类服务、出行类服务和娱乐类服务等内容。在具体服务项目种类、内容确定上,应以老年人的现实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同时养老服务平台应对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加大技能与素养培训,从而达到增加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社会化养老已是中国养老的必由之路,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方式。通过政府引导,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构建智能化养老环境的方式,稳步推进智能化社区养老,将会有效地缓解中国社会化养老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曾新勇.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化,2013(6):32-34.

[2]高盼.通过“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智慧养老建设—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智慧养老工程[J].中国信息界,2014(5):51-52.

[3]谢家瑾.谈物业管理与智慧社区建设[J].中国物业管理,2013(8):15-17.

[4]艾益民.养老社会化服务机制的综合比较分析[J].城市现代化,2010(9):23-29.

第3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老龄委关于印发六盘市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及《钟山区老龄委关于印发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切实维护老年人在信息时代下的合法权益,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黄土坡街道办事结合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行动的总体目标

    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老龄社会信息无障碍建设,促进全社会推进适应老龄化的改造和升级,提升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实现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2 年底,家庭成员、社区服务人员、志愿者、老年大学等对老年人普及智能手机使用实现常态化;预防网络和电子通讯诈骗知识的宣传实现常态化;医疗卫生、金融服务、政务便民、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实现常态化。

二、行动的组织机制

   为确保“智慧助老”行动的有序开展,成立街道“智慧助老”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动员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统筹组织召开专题工作座谈会,针对重点部门、重点内容组织开展专项调研。

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王应钊    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

副组长: 亢强辉    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

领导小组成员由街道各部门负责人及各社区支书和主任担任。每个部门和社区明确一名联络员负责工作对接和上报。街道“智慧助老”行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卫生服务中心,由蔡正达同志承担“智慧助老”行动的统筹协调及相关事务。

    三、行动的具体内容

    (一)建立健全“智慧助老”的常态化工作机制。街道老龄委将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列为年度工作要点,加强督促落实。将在“智慧助老”行动中事迹突出的机构、企业和个人上报区老龄委,纳入全国“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评选表彰的重点推荐名单。各部门各社区根据职责分工,以老年人面临的实际困难为导向,制定具体措施、明确时间表并抓好落实,每月28日上报一次本部门本行业推进“智慧助老”行动情况和经验。

    (二)开展为老志愿服务培训行动。各部门各社区根据职责分工,鼓励在医疗卫生、金融服务、政务便民、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重点行业服务场所增设志愿服务岗,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交通引导、就医咨询、金融服务、旅游指引等服务。动员社区服务人员开展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技术培训,组织兴趣示范小组、智能技术运用比赛等形式,发动运用智能技术能力较强的老年人带动、帮助、培训其他老年人,提高有意愿的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运用培训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开展家庭成员助老行动。积极宣传引导,鼓励家庭成员加强对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辅导,帮助老年人甄别各类不实信息。尊重老年人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在银行、医院、购物、出行等必须运用智能技术的场所和生活场景,动员家庭成员为老年人代办相关业务。

    (四)开展老年人自我学习提高行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和科普讲座、展板宣传等形式,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和智能技术,鼓励老年人主动学习网络防骗的有关政策、法规和知识,消除老年人对网络信息和智能技术的恐惧和排斥心理,逐步将智能技术作为丰富晚年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

    (五)开展为老科普宣传行动。制作主题宣传片、公益广告、图册等简明易懂的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指南和防诈骗指南,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和老年人密集活动场所进行宣传推广,引导全社会增强帮助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责任意识。

    (六)开展智能产品社会募捐活动。积极搭建慈善募捐平台,广泛动员爱心企业、社会人士以及通讯公司等开展慈善公益活动,为城乡贫困老年人捐赠智能产品,减免通讯服务资费,帮助贫困老年人解决无智能产品可用和服务费用昂贵的问题。

    四、行动步骤及安排

    (一)行动启动阶段(2021年4月)。街道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在街道启动“智慧助老”行动。组织召开专题工作座谈会,开展专项调研。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医疗卫生、金融服务、政务便民、交通出行、文化旅游等根据职责分工,围绕实施方案制定细化具体工作措施和进度要求;组织开展一次本部门本行业的集中排查工作。

(二) 深入推进阶段(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各相关部门根据集中排查结果,抓好问题整改;围绕制定的具体工作措施和政策,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切实落实工作措施。组织开展针对行动的调研评估,街道做到每月一调度,积极宣传开展行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接受上级老龄委针对行动的调研评估。

(三)总结阶段(2022年6月)。对各部门各社区开展“智慧助老”行动进行评估,对街道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形成总结上报区老龄委。

    五、行动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社区要高度重视,将开展“智慧助老”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行动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倡导。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及新媒体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宣传“智慧助老”的具体措施和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全民行动、“智慧助老”的浓厚氛围。

第4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私有化;局限;个人账户

一、社会保障私有化的趋势

1979年,撒切尔夫人对英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作为私有化改革的组成部分,英国鼓励雇员从原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合同退出”,加入到私人部门退休金计划。英国的改革可以看做是社会保险私有化的开端。此后,有二十余国进行了全部或部分的私有化改革,选择了强制性个人账户制度。因此,有论者称这一现象为“社会保障私有化趋势”。 社会保障私有化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种模式,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规定收益制(benefit-defined)下的公共帐户转为规定缴费制(contribution-defined)下的私人帐户;二是政府公共部门的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私人基金公司的分散竞争性管理。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西方各国严重的经济滞涨、凯恩斯主义的失灵、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转轨,越来越多的人反对国家干预,认为政府只是自私自利的政治家和管理者。在社会保障方面,新自由主义认为慷慨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不仅引起了高税率,导致了代际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导致储蓄率低下,经济受损,所以他们提倡将养老金私有化,即将私营管理引入市场机制,这样就可以提高养老金投资收益率、调动投保者投保的积极性。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智利率先掀起了全球改革的浪潮,从1981年开始实行新的个人帐户存储式养老保险制度的。新制度规定,废除20年代从西欧引进的现收现付统筹制模式,劳动者每月按工资收入的10%缴纳养老保险费,存入个人帐户,免征所得税。基金营运引入竞争机制,政府授权25家私营性质的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对养老基金实行资本化管理,代表投保人使用这些基金参加生产性投资以及法律允许的股票、债券等金融证券投资,收益归投保人,以后随退休金支付给退休者。由于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的效益有高有低,服务有优有劣,投保人可自由选择效益好的管理公司投保,以后也可以随时将基金从一个公司转到另一个公司。为了保障旧制度下已缴费人员的利益,参加旧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老职工转入新制度时,对他们以前已缴纳的保险费,由国家给予承认,政府发给“认可债券”,在他们退休时由国家财政按保险费金额并考虑消费价格指数再加上4%的利息拨入他们的个人帐户。南美的秘鲁、巴西等国先后走向了私有化的改革之路,新加坡、马来西亚也开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养老金私有化改革,中国也从现收现付制转向了部分积累制,从本质上讲,中国在1991年推出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并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方式衔接的改革已迈出了社会保障私有化的第一步,即公共帐户转为私人帐户。

二、社会保障私有化的局限

在有些情况下私有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对公共部门进行改革反而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应该对私有化的局限有一个健康的认识,而不是无条件的接受或拒绝。在社会保障私有化这一趋势中,很多国家都在某些领域尝试了私有化,然而其结果确有些差强人意。

(一)智利医疗保健的部分私有化 这是在弗里德曼和哈耶克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1981年起,智利军政府的将经济学家们主持的改革集中在医疗保健上。在这之前智利的医疗保健基本上是由政府负责的。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引进私营保险公司——智利医疗保险机构,目标是在智利医疗保险机构内部以及智利医疗保险机构与智利国家医疗保险基金之间建立竞争机制,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思想,竞争将导致医疗卫生部门为被保险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新成立的智力医疗保险机构开始对投保人进行选择,只有健康富裕者才能承担智利医疗保险机构的保险并接受私营医院高水平的医疗,而智力国家医疗保险基金不得不与剩下的所有人签订合同,到1998年1/5高收入家庭中有55.4%人投保了私营的智利医疗保险机构的保险,低收入的1/5投保该保险的只占 4%,2/5的最低收入群体在智利国家医疗保险基金中占压倒性多数。智利前卫生部长这样评价医疗保健改革的结果:私营保险公司挑选了年轻健康的进行保险。由于没有合适的法律进行管制,这最终导致了低效,不公,瓦解与社会分裂。

(二)美国的私人养老金 在美国,职工将固定的一部分工资缴入一个个人账户,而他们的退休金额取决于股票市场是否成功以及自己在投资方面的知识,然而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公司还经常用公司股票来补足员工的缴费。这样,一旦公司破产,职工们就失去了能为其退休提供资助的养老金。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得不工作更长时间以弥补所经受的损失。而对于年纪较大的职工来说,有可能即使到了法定的退休年龄还不得不为了生计而继续工作。显而易见,即使在今天,尤其是考虑到人口的增多,单靠社会保险不足以过一个有品位的退休生活。但是私人养老金计划是否是一条可行之路呢?因为这一计划期望职工来作投资决策并独自承担股市失败的风险,另外该怎么对待那些无法挣到足够的钱来负担退休金计划的职工呢?无论从长期看还是从短期来看,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个人账户,美国社保体系的支付能力从整体上来说将受到严重的削弱。建立个人账户的结果是用个人账户系统替代了传统社保体系的整体“缩水”。对那些选择了个人账户的人来说,他们的一部分缴费被转移到了个人账户里,换来的是他们在传统体制内养老金给付的进一步削减,社保体系的财政条件将不可逆转地会恶化,并且,社保基金“流失”的这笔基金的数额超过了受益人被削减的养老金给付的数额。

(三)药物研发的私有化 目前由私营公司进行药物研发的现象越来越多,为了将竞争作为推动力引入市场,从而促进新药的研发,政府逐渐从制药部门退了出来。这样,救命的药品就成了商品必须通过成本-收益计算而不是通过健康方面的收益来证明其附加值。结果,药物研发开始为预期利润所左右,而不是被满足需求和增进健康的目的所驱动。为了应付残酷的竞争以及股东的监督,制药公司被迫使其行为越来越“理性化”,中断无利可图的研究活动或者将无利可图的生产线关闭。而且,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公司对那些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医药领域的兴趣日增,比如健身和美容。这些变化助长了这样一种情形,即大部分人口的健康问题逐渐被忽视了,他们的疾病也被忽视了,尤其是穷人。另外由于好多公司越来越依赖极少数畅销药品所产生的巨大收益,它们再没有力量来研究主要影响到穷人的疾病。这些不足之处对于成千上万个病人都是生死攸关的。

从上面三个例子可以看出,社会保障私有化有着其灰暗的一面,在引进竞争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垄断的出现,以及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的不安与动荡。所以在推行私有化的时候不仅要坚持起点和机会的公平,即要确保公平的、有意义的竞争,又要兼顾结果的公平,即保护弱势群体,不能以牺牲他们为代价来实现效率,而是要使效率提高的成果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共享。

        三、中国社会保障完全私有化为时过早

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有的学者开始提出要将中国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金完全私有化。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真的那么可怕吗?最可怕的其实是对人口老龄化过分夸大及一边倒,并对社会保障改革产生误导。虽然中国今后人口老龄化程度是相当高的,但到21世纪中叶,中国也绝不是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同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相比,中国的老龄化程度绝不是最突出的。到我国高龄化程度最严重的2050年,虽然高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急剧提高到6.8%,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23%,但整个发达地区平均届时已达到30%,像日本、新加坡等已向40%靠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孙炳耀先生建议,要区分老年型社会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动态的老龄化过程,另一种是作为老龄化结果而形成的静态老龄社会。第一种状态是由于某个时期人口出生率的突然变化,而对人口年龄结构形成巨大的影响,比如美国二战后的“婴儿潮”,以及我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的“文革一代”。正如有的人口学家所指出的,人口老龄化这种阶段性快的特征,持续一段时间就会稳定下来,大约到21世纪后半叶,随着人口出生高潮时期的老年人逐步故去,就会出现静态老年社会。而孙先生认为,在静态老年社会,现收现付制并没有明显的缺点,反而还表现出一定的优点。

另外,从文化方面来说,在我国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我国家庭一直是实现老年经济、精神保障的重要的社会制度。这和国外亲子关系淡漠、家庭功能淡化的社会文化是有很大区别的。

其次,实行养老金的私有化改革,就是要把养老金交给私人投资公司去管理,并允许个人自由选择退休账户的开户公司,但这种体制需要有完善的法律环境、发达的资本市场、高效的投资机构和一大批具有丰富的养老基金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士为依托。然而,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金融和投资方面的法规也不健全,高素质的投资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把职工的养老金交给私人机构管理,让广大职工自己去管理自己的投资命运,承担自己的投资风险,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再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能满足“艾隆条件”。到2030年之前,虽然我国的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在逐渐放慢,但始终保持增长态势。根据原国家计委“中国劳动就业预测”课题组的预测,我国劳动适龄人口将从2000年的3.204亿增加到2030年的6.222亿,平均每年增长3.1%。根据世界银行对我国未来世界工资增长的预测,2011—2030年将达到4%,2030年后为3%。对于利率的预测虽然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有理由相信我国居民的储蓄习惯短时间内不会改变,那么在如此高的储蓄率之下利率还将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口增长和工资增长之和将大于利率,也就是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符合“艾隆条件”的。

社会保障私有化是在目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缴费替代率低这两大热门话题的催生下产生的,私有化固然能解决政府财政压力大,替代率低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它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消极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是否要进行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仍需三思。

参考文献:

[1]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魏伯乐,奥兰扬.私有化的局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李珍.养老保险的平衡问题分析[j].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0.

[4]刘子兰.养老金计划私有化问题研究[n].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

第5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金缺口;智利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都开始关注中国养老金的亏空问题。养老金的亏空这一现象,说明已经实施了多年的计划生育制度在人口结构问题上产生的巨大负效应开始显现。不论中国如何为其养老保险体系筹资,政府的负担总是越来越重的。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在根本上存在哪些问题与弊端?中国政府如何对现有的养老金制度作出调整,或者需要在哪些政策方面作出重大改革?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做一个基本分析。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2014年7月,昆明被曝养老金存在巨额空账运行的现象。据资料显示,昆明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72亿元,而2013年昆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支出69亿元,实际上只够一年的养老保险支出。昆明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运行,若做实个人账户,需要资金158亿余元。昆明市并不是个例,上海、广州等地早就被曝养老金空账运行现象。早在2012年末,资料显示14省养老金缺口767亿,个人账户空账突破两万亿。此外,2013年,3800万人弃缴社保养老金,这些都将给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造成巨大压力。

上述案例让人不禁思考,中国的养老金空账数额究竟有多大,如何对症下药来缓解空账问题。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和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加快。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的研究结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以下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第一,老年人人口基数大。截止2004年年末,年龄大于60岁的人口数量达到1.43亿,根据这个增长速度,预计2026年将会有3亿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一增长趋势预计到2051年结束,之后老年人口数量将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数量。第二,人口老年化的速度很快。根据世界衡量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考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的变化时间。从7%提升到14%的比例,我国27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则用了45年以上。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未富先老”。与50年前就开始陆续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同时呈现经济发展水平低、收入差距大两个特征。与发达国家65岁老人比例达到7%时的国家GDP相比,我国仅为发达国家的10%不到。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并且随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是未富先老,制度建设相对于经济增速稍显迟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第四,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关联性。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化速度明显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

三、我国养老金制度现有模式

面临上述形势,第一反应当然是寄希望于尽早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解决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从经济理论上来看,它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心理预期,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改善我国消费不足的现状,促进经济增长。不过,从现阶段看来,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还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基本养老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模式,其中费用社会统筹占20%,个人占8%。二是企业年金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根据自身能力,为企业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企业会为本企业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并且基金实行连续的积累,实账运行。三是个人模式。个人模式主要是通过个人储蓄或者购买商业保险形成资金。

这三种模式把养老保险制度内在的再分配功能、储蓄功能与保险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综合养老体系。第一,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克服了单位核算的弊端,体现出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性。第二,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换,既考虑了当前需要,也满足远期需要,具有一定的制度弹性。第三,这种制度体系扩大了养老覆盖面,增强了养老保障能力,形成了基本模式、企业补充模式和个人储蓄模式三者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养老保障水平。

如果一切按照上述的改革方向正常推进,对于现在的状况还是会有极大改善的。但实际上,在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没有预计到的矛盾。为了更清楚地找到这些问题,下文将以“智利模式”为例,来详细解读“中国模式”。

四、智利养老金制度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文就“智利模式”与“中国模式”做一个对比,分析它对我国养老制度带来的启示。

1. 改革后的智利养老金制度最初建立了独立的个人养老金帐户,所缴养老金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个人只缴纳工资的10%,费率不算高,所以保障水平也不会很高。但在2006年,智利出台了团结养老金计划,逐步取消最低养老金的安排。这种安排覆盖了全部国民,低收入者和老年群体的资金有了现实的保障,而且政府还注资成立了智利养老金储备基金,以防止出现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运行带给养老金体系的支付风险。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制度。个人账户由个人按工资8%缴纳,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按工资的20%缴纳,政府只为公务员全额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样企业职工退休金个人承担一部分,企业承担一部分,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也体现了社会保障互助互济,责任共担的基本原则,但政府为公务员养老金全额承担责任,对企业职工没有承担责任。

2. 改革后的智利养老金实行完全独立的个人账户,个人对自己的养老金账户有知情权,完全所有权,可以选择收益率较高的基金公司管理自己的养老金账户,政府不能动用个人的养老金账户资金。

我国企业职工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只记账,个人对其个人养老金账户没有完全所有权,也没有知情权,政府可以借用个人账户资金以弥补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支付的不足,个人对其个人账户资金还剩多少是不知情的。

3. 监管力度不一样。智利对养老金的监管很严,设有社会保障总局负责监管旧制度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设有养老基金管理总局负责监管新制度中的私人养老基金投资机构。

我国养老金制度统筹水平低,监管不严。政府作为养老基金托管人自管自监,贪污、挪用养老金事件时有发生,养老金投资范围的限制以及较低的收益率导致养老金账户“空账”的大量存在。

4. 养老金投资范围不同。智利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较发达,所以养老基金投资方式灵活,范围较广,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都有所涉及,不仅可投资国内市场,而且可以投资国外市场,投资收益率较高。

中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不完善,养老基金目前仅限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收益率较低,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收益可能为负。

5. 智利养老金完全由私人基金公司运营管理,因为成熟的资本市场,灵活的投资比例,广泛的投资范围,以及对私营基金管理机构的严格监管和较高的收益率使得将养老基金交给私人基金管理机构管理成为可能。

而在中国,养老金由政府养老金管理机构管理,由于投资范围有限,以及政治目的的影响,使其偏离保值增值的其他利益行使投资权,从而导致收益率常年低于通胀水平,贬值严重。

6. 统筹层次不一样。智利个人养老金账户是可以随劳动力的流动而转移接续的,我国目前统筹层次低,跨省转移接续困难。

7. 智利除了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外,还有商业养老保险,90%的退休雇员选择购买保险公司的终身年金。

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较晚,有能力参保的人较少,已经参保的人数更少。企业年金发展受限于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发育迟缓。“三大支柱”仅仅靠“第一支柱”维系已不是长远之策。

五、基于协调经济发展角度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建议

根据上文的分析,明确了问题与弊端所在,再借鉴“智利模式”,为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提出应对策略。

1. 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保债券,进入资本市场筹资等措施,做大社保基金。

2. 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增加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强化居民养老个人意思,培养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多头并进,形成多层次保障基础,降低养老金替代规模,促进个人账户实际运行。

3. 放宽养老基金投资渠道,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我国养老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收益率较低,扣除通胀的影响,收益率可能为负。所以应逐步放开资本市场,制定养老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比例,提高养老基金收益率。

4. 做实个人账户,保证个人账户产权明晰,避免出现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状况。个人账户全部由政府机构代管的现象要予以改善。事实上由于退休人员逐渐增多,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缴纳的养老金支付现在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随着老龄化加剧,退休人员逐年增多,社会统筹账户不足,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空账规模将扩大。所以我国应立法,明确个人账户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职工个人有权选择合法的养老金投资方式,为养老金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奠定基础。

5. 发行特别债券筹集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由于我国1997年才建立全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所以个人账户积累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制度转变造成的结果,政府应该承担责任,通过发行特别债券筹集资金补充1997年前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资金,保证他们退休后养老金可正常领取。

6. 废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建立公平的养老金缴费标准和支付标准。应该废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以及普通职工一样按相同标准缴费和支取。财政只为少部分事业单位提供社会统筹养老金支持,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和养老金的亏空。

7. 全面推进“四大支柱”养老制度体系建设。创新型养老制度制度体系应覆盖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社会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商业寿险、家庭保障。

8. 形成城乡区别的养老保障模式。在我国现有的普惠性模式、缴费型模式和企业年金模式中,城市和乡村人群的获益差别明显。所以应针对城乡特征,提出有差别的养老保障模式。

9. 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金电子信息平台,弹性规定退休年限。允许养老金账户在全国范围内转移接续,提高养老金账户的统筹水平。

参考文献:

[1]蒲新微.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囿限及其破解[J].当代经济研究,2014(11).

[2]袁剑锋. 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

第6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1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敏锐度逐渐下降,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注意分配不足,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或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出现【3】。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首先应勇于面对现实,这有有助于调动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努力从生活的其他层面还获取满足感,也有利于避免产生悲观、焦虑的情绪。其次,老年人应认识到认知功能的下降不是全面的。可以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补偿或维护已有的功能。例如: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相对较慢,但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及对常识的掌握均保持得较好,因而可通过加强与既往经验的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加深记忆,可有较好的效果。

        2 老年人的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坚持用脑和活动锻炼有利于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老年人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对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意义十分重大。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多种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教育需要,都可以极大程度地开发老年人的智力,提高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资源,不仅能增加社会收入,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缓解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更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3 老年人的情感特点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老年人积极地情绪情感包括愉快感、自尊感、自尊感等;而常发生的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感、无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因此,面对现实,安排好晚年生活,保持美好与充实的情感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情感慰藉与心理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与家庭成员的心理沟通状况的满意感,以及与朋友交往的满意感是反映老年人获取情感慰藉程度的代表性指标;而老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则是心理支持程度地重要体现。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首先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平和的处事心态、乐观豁达的心境;其次,不断自我观察反省,并合理的借助外界帮助,也是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有效手段。

       4 老年人的动机和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地关注。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技能高的老人有更强的自我价值感,更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增强生活独立性与自主性,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心理需求的基础。另外,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为社会发挥余热,都能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4】。

        5 小结

        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老年保健的重点内容,它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大多数老年人都能保持较好的心身健康,并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保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5】。因此,有必要围绕“老有所养、生活保障;老有所医,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再作贡献:老有所学,不断进取;老有所乐,生活多彩”等“五个老有”的目标,来解决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心理学家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还设计了各种干预程序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健康老龄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文俐.我国老年人心理研究概况.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8,6(6)1234-1235.

[2] 汪金陵.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72-1073.

[3]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0,8(2):73-78.

第7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但实际上,老年人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程度远超业界的想象。随着二十一世纪全球老龄化社会和互联网信息时代脚步加快,老人们正成为移动网络用户群中一个庞大的分支。可以作为例证的是,目前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老年类报纸《快乐老人报》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新老人”,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积累到了20万以上的粉丝,平均每篇推送文章阅读量都在几十万,上百万阅读量的文章也并不少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老年人对手机硬件的需求其实与年轻人并无二致,以往的某些老人机理念一样只给老年人提供最基础的通话和短信,这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如今的老人手机,主要的目标客户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同样愿意使用性能更强大的苹果或者安卓手机,老人手机的核心差异化在于软件和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独立立项开发软硬件一体的老人手机,其实已经不再有太多价值。

智能手机驱动老人生活智慧

随着经济发展和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演变,老年人对手机需求量增大,也是智能手机下一轮普及的主要对象。在很多业内人士对老人手机的认知还停留在大按键、大铃声的阶段时,不少老年人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而且这一趋势不只是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同样如此。他们在手机普及率坐标上由温饱向小康、富裕面貌迈入,正成为智慧生活的主动接收者。

一位往返于城乡“候鸟式”探亲居住的老人说,生活殷实的他手里也拥有了“iPhone”,从以前的“楼上楼下,电视电话”小康到现在随身移动智能生活转变,他说赶上了手机触网的换机潮,相比起从前使用的单调粗糙的功能机,智能手机多功能、个性化服务更具超前性,不仅可电话短信,还能刷新闻、听广播、淘经典戏剧,微信生活分享、搜罗农资信息、聊“网事”、同城送牛奶等智能服务带给老人更多生活便利,儿女不在身边也无忧虑。

如果把老年人定位成55岁及以上,那么其实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也可以被细分成很多受众群体,经济水平、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年龄等特征细分影响着手机产品所需要具备的功能,而这些功能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可以通过软件定制完成的,根本无需重新设计硬件部分。

老年用户也需要被讨好

人类正处于一个统一的智慧化环境中,不断让生活变得更智能、更舒适、更人性。手机、移动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构建起物联网生态圈,科技红利迅速由一二线向三四线城市、乡镇辐射,而老人群体也是即将被覆盖的市场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在三四线以及乡村市场,低收入家庭、文化水平低的中国老人还处于初级消费阶段,依然会使用价廉粗糙,基本能满足简单通讯、收音机等单一需求的功能手机。但作为一个受众群体,“老年人”其实是个非常粗放的分类,并不是个确定的消费群体。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大城市刚刚退休的55岁左右政府机关干部和小山村没有工作的48岁村民,显然就不是同一个受众群体。城市居民接触网络途径日益增多,对手机质量、外观、功能应用、人机交互、心理感受满足要求高,更偏好耐久、可靠、精确、操作维修简易,具有亲情关怀特色的智能手机,而山村村民因为接触外界的条件比较差,村镇里的手机信号也不好,更不可能拥有Wi-Fi接入,所以可能只需要能够拨打电话和收发短信的普通手机。这两类人群是不可能用同一个定位来涵盖的。

第8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人口老龄化加剧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根据我国2011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我国总人口13.7亿,60及以上者占13.26%,并且65岁及以上者占全国总人口的8.87%,这对于目前正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我国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老年人口数量大。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这意味着我国的养老保险负有很大的支付压力。(2)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虽然中国不是最早出现老龄化问题的国家,但却是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3)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农业国,拥有数量巨大的农业人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许多剩余劳动力,很多农民进城打工,成为农民工,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年人,因此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更加突出。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问题比西方发达国家所要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迫切。

二、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险立法发展状况

我国的养老保险立法从建国初期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经历了建立、调整、受挫、改革和深化改革的发展阶段[1],每一发展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改革内容和改革目标,充分体现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特色。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许多新的问题。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发展状况

自从90年代我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至今,有关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这说明有关养老保险的改革问题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反映出养老保险问题的复杂性以及改革的艰难性。虽然新《决定》出台了很多改革措施,但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复杂性,还需要对这些规定及实施方面进行具体化,总体上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尤其是对于机关单位养老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尤其是一些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三)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新出台的《决定》较之于之前“双轨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了不少弊端,提高了效率,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具体实施方面还需要具体细化。比如,虽然已经“并轨”,但由于之前“并轨”试点进展缓慢,现在全面进行“并轨”基础经验不足;新的改革虽然将制度统一了,但在具体的管理上却建立了两个独立运营账户,这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难免存在不少问题;另外,农村养老保险才初步形成,根本就不适宜“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充为辅,国家扶持”的方式,这与农村生活水平及其他实际情况不符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最主要的问题。

三、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

(一)德国

由于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较早,其养老保险制度非常完善。与我国不同,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其自身特色。德国的养老保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法定的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私人补充保障,其中法定养老保险是德国养老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2]。1.改革的背景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是德国进行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原因。德国的老龄化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失业率的提高。因此,即便是它具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得进行改革,才能适应现实的变化。2.改革的内容德国对于养老保险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大力推广资金积累型的私人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2001年的养老保险的改革将以法定养老保险为主改为三种养老保险体系共同发展。(2)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德国从2011年开始实行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的措施,预计到2035年将退休的法定年龄从65岁延长到67岁。(3)重新整合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增加人口发展因子[3]。自从2005年开始,德国政府便在有关养老金额的计算公式中增加了人口发展因子这一重要因素,该发展因子涉及很多领域的内容,养老金额的调整根据不同情况的变化来进行,这样就有效的应对了高额养老保险金支付中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虽然德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全世界来说都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德国也在进行着一系列与社会情况变化相适应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自从1992年至今,德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二)日本

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德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早,但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用于其本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因此,日本的养老保险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日本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双层结构的特征。日本养老保险主要可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适用于全体国民的国民养老保险和适用于公务员和企业职工的厚生养老保险和互助养老保险。除此之外,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具有半公半私的性质。1.改革的背景:随着其社会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日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同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剧,真正可用的劳动人口数量不足,给其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很大压力。日本采用现收现付制方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将担负着巨大的支付压力,尤其是现有的不断减少的劳动人口担负着巨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日本目前还面临着经济增长低迷和低出生率等问题。2.改革的内容:针对这些问题日本政府进行了多次改革,日本养老金法的修改逐步向提高支付年龄、紧缩支付的方向转变,对于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日本主要还是倾向于控制养老金的给付。近年来,日本根据自身社会发展情况的客观变化,随时调整其养老保险制度,并对其进行适当改革,以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智利

智利是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历史较长的国家。起初其建立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指定的,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智利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但后来随着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旧有的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已经不能够应对这些问题,养老保险制度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智利政府从1981年起对原有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的退休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全国的养老保险事务,这些公司可以用社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进行投资、经营,社员可以根据公司运营情况自行选择想要投资的公司,而劳动者则必须选择一家公司[4]。通常,公司会将红利分给社员,等社员退休后就可使用该笔资金,这种类似于商业公司模式的运行机制明显的体现了有其自身固有的特色。智利的这种做法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各国都借鉴其做法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不同程度的借鉴了智利的这种改革方式。

(四)改革的启示

1.外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共同之处通过对德国、日本和智利这三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以及对这三国所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不同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国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同时,他们也有共同之处,比如都采用延长退休年龄的方式来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再比如,大力推动私人养老保险业的发展。大多数国家都采用发展私人养老保险业应对养老带来的诸多问题。2.对外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借鉴外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都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的,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有其国有的特点,虽然各国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有所差异,但通过对外国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外国的很多改革方式非常值得我国借鉴:(1)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大力推广和发展私人补充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我国一直以来都是注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国家财政一直是其主要支付来源,而对于企业养老保险并没有支持,虽然我们已经“并轨”,但成效甚微,而且,我国的私人补充养老保险发展很缓慢,这对于整个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形成巨大阻碍,大力发展私人和企业养老保险职业将极大促进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公平,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有关养老保险政策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2)日本的双层结构的养老保险制度很值得我们思考。日本的第一层次的养老保险金也就是国民养老保险金基于全体国民,凡是在日本居住的20-60岁居民都必须参加国民养老保险金,这一制度由法律明确规定的,强制进行。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主体是机关事业单位职员、企业职工和农村60岁以上者,其余人员可以自愿参加,也没有法律的强制规定。(3)智利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独特之处值得我国探究。目前来看,智利的这种改革带来了一些成效,比如这一改革的实施不仅很好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而且有力的调动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解决了基金的保值增值的问题。而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险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没有能够使养老金保值增值,甚至还有一些空账户存在,在广大农村,养老金标准低,民众参与养老金缴费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长期存在,我们可以通过对智利养老保险改革的分析,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得出一些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改革方式。

四、总结

第9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建立“第三年龄”概念,也是为老年学学科的创新奠定新的学理基础。这一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传统老年学中的简单化、片面化的“老年智力下降”、“老年已经失能”、“老龄化是社会负担”等等观念,它以划分“第三年龄”和“第四年龄”、肯定前者的发展潜力的观点,反映了现代老年人的全面的、真实的状况。无论在智慧方面、能力方面、社会价值方面,都让辩证法的科学分析在老年学中占据主导地位。

建立“第三年龄”概念,对于各项老年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按照这个概念,国家对于开发和使用老年人才,将会有制度性安排;对于发展老年文化,鼓励老年人从事文学创作、艺术活动、各门人文学科研究,将会有鼓励政策;对于老年教育的发展将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积极评价第三年龄的根据

既然从老年人生的全过程中划出第三年龄,指明它是人由中年期向老年衰老期过渡的时期,那么,人们一定会给第三年龄以更积极的评价。怎样评价、它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1.事实的依据

社会进步到今天,人的寿命大大延长了。其原因无非是: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和营养的增强;随着社会公平的推进而来的人际关系的改良和心境的宽松;随着文化发展而来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文明生活方式的推广;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来的保健的加强和医疗技术的先进。现在,中等及其以上的国家,人均预期寿命都达到75岁左右,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80岁以上的人口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这样说来,人口老龄化确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成就。不言而喻的是,生命的延长意味着人的老化期到来的推迟。现在,城镇里60岁的男人和女人,在乡里人看来特年轻,50左右的人吧。我们认为:60―75岁的第三年龄人,在事实上,就是中年期的一定水平的延伸。一批本来的艺术家、文学家、人文学科的专门家,他们在第三年龄是创作和研究的旺盛期。歌德到80岁才写成《浮士德》,这样的创作者现在已不稀奇;我国的国学大师张岱年教授是95岁在办公桌上写作时仙逝的,此前从未停止过笔耕,他在60岁时才迎来学术生涯的黄金时代。此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2.学理的依据

现代生理学依据。现代生理学理论认为,人有四种年龄:一是生命年龄(Life age,LA),指个体出生到现在按年月计算的时间而确定的年龄,又称“自然年龄”。联合国将老年期的起点时间定为65岁,我国则定为60岁。有学者将老年期划为三个阶段,55-65岁为老年前期,65-75岁为老年期,75岁以上为衰老期。由于所处环境千差万别,以及个人体质等其他因素影响,生命年龄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生理功能、心理状况以及社会活动能力。二是生理年龄(Physiological age, PA),指以正常个体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发育状况为标准确定的年龄,这一年龄是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细胞、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等)以及反映其生理健康的生理指标来确定的。一般来看,生理年龄随着生命年龄而递增,即机体的结构和功能随着增龄而老化。但生理年龄并不完全等同于生命年龄。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疾病、营养、运动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老化的速度是不同的,个体的差异性很大。三是心理年龄(Mental age, MA),指根据个体心理活动的程度和功能确定的个体年龄,也叫“智力年龄”。心理年龄与生命年龄、生理年龄并不完全同步。四是社会年龄(Social age, SA),是指根据一个人在与其他人交往中的角色作用来确定的个体年龄,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社会行为的成熟程度。社会年龄与前三种年龄并非一致。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四种年龄的发展速度通常并不同步。在人类无法改变生命年龄的基础上,人们的生理功能、心理状况以及社会行为能力都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对“老年人”或者“老年期”的界定在不同的年龄背景下应区别对待。

老年心理学依据。老年心理学认为,年代年龄受之父母,不可改变,但是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却可以通过身心锻炼、个人努力加以改变,延缓衰老。老年期的一般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记忆力下降;思维变化,部分老年人表现为更稳重和更智慧,另一部分老人则表现出思维能力呈下降趋势;人格变化,一部分老人更趋完美和完善,另一部分老人则表现出不安全感、失落感和信息缺乏感。在现实社会中,有相当部分的老人由于生活背景、职业背景和自身素质的原因,其心理状况相当健康,主要表现为:感知和记忆力良好;逻辑思维健全,想象力丰富;保持学习兴趣,坚持学习和动脑;人际关系良好,乐于参与社会活动;情感反应适度,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意志坚强,乐观进取;态度宽厚可亲,能常乐,能制怒;热爱生活,喜欢活动,有业余爱好;能面对现实,顺应自然,有效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事物能泰然处之,等等。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我国60-75岁处于第三年龄的老人中有相当数量老年人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超过了他们的生命年龄,趋向“年轻态”。他们在退休之后,保持着积极健康的心态。

认知心理学依据。澳大利亚认知心理学家J0hn Sweller于1980年代提出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简称CLT),对此作了详细的探讨。经过全球研究者的努力,认知负荷理论也成为研究认知过程和教学设计框架的一个主要理论。研究表明,认知负荷具有以下特点:(1)认知负荷是与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相联系;(2)该任务在工作记忆中操作;(3)该操作要顺利进行,必须有相应心智能量的支持。根据这些特点,可将认知负荷定义如下: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在工作记忆上所进行的心智活动所需的全部心智能量。第三年龄老年人在接受老年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其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3.法律的依据

基于以上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的新变化,我国法律为开发和持续利用我国老年人才资源提出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十七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造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艺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我国2012年12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章“参与社会发展”第六十五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在六十八条还规定:“国家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量力和自愿的情况下,从事下列活动:(一)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二)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三)提供咨询服务;(四)依法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五)依法从事和经营生产活动;(六)参加志愿服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七)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协调解决民间纠纷;(八)参加其他社会活动。

(四)政策的依据

2012年9月1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文化部、总工会、团中央、妇联、老龄委等十六个部委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广大老年人要树立终身发展理念,将老年期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积极面对老年生活、保持身心健康、参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品质。”“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是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提升全民素质、建构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文化教育部门要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加强领导,统一规划。”

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第七部分特别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报告关于老年教育的论述,已由2010年7月正式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视老年教育”变为“发展老年教育”。由“重视”到“发展”,不仅仅是辞语的变化,而表明了国家对老年教育认知的进步,法律地位的肯定。

第三年龄人力资源的开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人才。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人才资源总量为1.14亿人。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才需求量将增加到1.8亿人。今后十年,我国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6600万人。我国人才队伍虽然每年都有一批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补充,但同时又有一些人才离退休,加上人才外流,从总量上来看还是人才不足,这已成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汲取和引进发达国家第三年龄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很好地发掘和持续利用我国的老年人才。

相关数据显示,21世纪初,我国有42%的正副教授、50%以上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农艺师等先后退休。截止2001年年底,全国14.3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已有1万人达到退休年龄。我国已退休的700万人才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才占总数的70%;其中有近70%是年轻的老年人才,有近70%的老年人还愿意继续发挥作用。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充分利用。

第三年龄教育的推进

第三年龄概念的提出同老年教育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关联。人们已经意识到:所说的老年教育,不可能真正接纳所有的老年人,对于衰老的、失能的老年人,他们很难再到老年大学来上学,有的联学习能力也已丧失。老年教育只能以第三年龄人为主要对象,它在实际上是第三年龄教育。它的作用是:

1.助推老年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潜能。但在社会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美国管理学家、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把他们称为“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们除了上述的社会求之外,还有一种想充分运用自己的各种能力,发挥自己自身潜力的欲望。之所以现实社会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会表现出较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马斯洛提出了一个一般使用的原理,即自我实现不能脱离一定生理需要和其他基本需要满足的物质基础。马斯洛不仅从人性的角度追溯了自我实现的根源,而且对达到自我实现高度的人进行了案例研究,说明了自我实现者在心理学培训是的人格特征。据他研究发现,青年人中达到自我实现高度者很少见,据他后来的解释,这是因为自我实现是人格发展成熟的标志,这和个人的丰富生活经历有关,因而又转向年纪较大的成年人的研究,包括对历史上的和当时仍然在世的著名人物斯宾诺莎、贝多芬、歌德、爱因斯坦、林肯、杰弗逊、罗斯福等进行传记和案例的分析研究。这一系列研究使他能够概括出自我实现者的一些共同特征:他们能对现实采取客观态度,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看外界,能洞察现实的本来面目;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也承认自己的缺点;他们能理解他人,也能宽容对待他人的缺点;但对于妨碍人格发展的缺点如懒惰、无思想、妒忌和偏见等十分敏感,如果发现自己有这一类缺点,总是引为羞耻,力求改正。根据马斯洛的研究,我们发现,在接受第三年龄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新的人生目标,激发出自我实现的强烈冲动。美国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说明,人到70岁时的大脑与30岁左右时的大脑一样,具有极强的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可见,老年人仍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求知是许多老年人才的新追求。他们在老年大学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在发展自己以往已有的积极人格的同时,又与时俱进地重塑了自己新的人格。如,他们的视野更宽广,超越自己专业领域,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核心的技能,并以所学到的新知识核心技能为社会继续服务。如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学员施宁,是上世纪60年代南京大学的理工科毕业生,在职时做了一辈子的工程师。退休后,来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读书,她的文学创作潜能显现出来,写作和发表了大量散文,不少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或被转载。去年,她被南京市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又如:马银生,在职时是江苏省广播电视台的编辑。退休后,来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读书,重点学习小说创作。他借鉴中外小说写作的艺术手段,凝聚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了长篇小说《笔墨风云》,在工人出版社出版,获得好评。他同施宁一起,被吸收为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2.为老年人成能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老年大学作为第三年龄教育的中国形式,为广大老年人才继续为社会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把课程创新设定为“优先级”,通过课程创新使老年学员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为此,首先,确立了“以老年学员为本”,是课程创新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专业课程规划设计的逐步创新,给予每个老年学员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不断满足老年学员日益变化的学习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是老年大学课程理念创新的价值取向。其次,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老年大学的课程创新,着力于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的发展取向,力求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科学、准确地反映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扬弃,启发新机,融入当代。由此实现老年大学课程内容创造性的现代转换。最后,建设与发展课程体系。老年大学近年来在规划和设计专业课程时特别强调了课程的系统性建设与发展。这为实现老年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