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精选(九篇)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

第1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当前,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是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活动最为重要的平台,社区在化解基本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社区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给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政府的施政宗旨;有利于扩大就业、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不断满足居民群众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极强化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必将是社会管理创新整体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一、XXX社区基本情况

XXX社区居民委员会,因辖区的XXX路而得名。XXX社区东至东河槽西路和西XXX路北段,南至站南路中、东段,和针织巷以北(包括红卫日化厂全部),西至西XXX路和原排洪沟,北至京包铁路主线,面积2.1平方公里。辖区内现有7个小区,23栋楼,现有户籍居民3278户,7426人,有汉、回、蒙、满、壮、彝族等民族。辖区内有企事业单位6家,包括交警五中队、XXX社区卫生中心、仓储单位3家、航空物流快递1家;辖区内沿街商铺82家。

二、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方面

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积极探索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共治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不断调动和发挥居民小组长和热心居民的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各小区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学习培训活动。充分发挥楼栋长作用,向居民宣传国家政策、社区活动信息,为居民释疑解惑,让大家及时了解社区动态,增强参与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社区居民议事协商能力,凡涉及城乡社区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由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牵头,组织居民群众协商解决。支持和帮助居民群众养成协商意识、掌握协商方法、提高协商能力,推动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尊重多数人意愿又保护少数人合法权益的城乡社区协商机制。探索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维护公共利益情况纳人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学校普及社区知识,参与社区治理。拓展流动人口有序参与居住地社区治理渠道,丰富流动人口社区生活,促进流动人口社区融入。

三、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方面

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社区服务机构,编制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做好与城乡社区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教育事业、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公共安全、公共法律服务、调解仲裁等公共服务事项。创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推行首问负责、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服务承诺等制度。探索建立社区公共空间综合利用机制,合理规划建设文化、体育、商业、物流等自助服务设施。积极开展以生产互助、养老互助、救济互助等为主要形式的社区互助活动。

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心口相传的城乡社区精神,增强居民群众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内化为居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发现和宣传社区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大力褒奖善行义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组织居民群众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倡导移风易俗,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建立各民族相互嵌人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 社区教育网络,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此外,社区时刻重视关注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社区文化是团结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总体。XXX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备有图书阅览室、书画室、心理咨询室、乒乓球室、舞蹈室等功能室,从而使群众树立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会公德,做好礼貌待人,热情助人,领里关系好,积极参与支持社区的文化公益活动。社区群众全程参与管理,社区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加快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建设步伐,推进法治社区建设,深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社区活动,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城乡社区社会救助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困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和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推进平安社区建设,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强城乡社区治安防控网建设,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全面提高社区治安综合治理水平,防范打击  黑恶势力扰乱基层治理。  

四、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方面

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加强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对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探索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督促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  企业履行职责。 探索完善业主委员会的职能,依法保护业主的合法权益。探索在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依托社区 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治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应规范社区物业管理,研究制定物业管理费管理办法。

第2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第十三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民政在推进社会建设上的骨干作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对做好民政工作的新定位、新要求,也是民政工作为人民群众谋求福祉的新目标、新任务。关于全省民政工作的总结和部署,永波同志要做工作报告,各地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做好新形势下民政工作极为重要

民政工作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根本目的是治国安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政工作是最重要的基础,是最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做好民政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根本要求。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低保、救灾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建设等各项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政治民益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做好民政工作,就是最直接、最具体地代表、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和政府对民生重视和责任的体现。

二是做好民政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选择。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迫切需要从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就是要通过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使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延伸到基层;通过强化社会组织的协同功能,组织社会群众步入社会有序管理的轨道;通过发展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

三是做好民政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民政部门具有实现社会公平、体现社会二次分配、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职能作用。完善社会保障、实施社会救助、提高社会福利、促进慈善事业、强化社区就业等方面问题,都是通过促进社会公平、调节社会二次分配解决的。民政工作通过实施社会动员,强化社会分配,既能激发社会不同利益群体贡献社会、服务公众的热情,促进社会物质财富的合理流动与分配,也能让社会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公正与公平,为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保障。

二、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救助体系

目前,我省仍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特殊性,必须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一要不断提高救助保障标准。近年来,我省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与“十五”期末相比,实现了“翻番式”的增长,但与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尽最大可能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确保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要认真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制度等各项救助政策,通过对社会分配的调节,让困难群众在改革发展中能够受益,过上更有保障、更有尊严的生活。

二要适当扩大救助保障范围。要整合政府各类救助资源,健全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社会捐助、邻里互助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从生存型向预防、生存、发展全过程干预模式转变。统筹做好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加大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和困难群体倾斜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目前,我省还有一部分国有集体企业、森工企业下岗、转岗职工生活在“低保边缘”,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政策,尽可能多地把他们纳入经常性救助保障范围,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三要切实加强救助保障管理。社会救助工作要在确保动态管理下,实现“应保尽保、该保才保、阳光施保”,发挥好“兜底保障、维护公平”的社会导向作用。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要针对当前存在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手段落后、队伍薄弱等问题,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居民家庭收入信息核对机制,规范实施“多级联审、透明公开”的工作程序,实施绩效评估,在全省探索建立社会救助稽查、核查队伍,加强对社会救助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确保社会救助工作“严谨规范、高效便捷、群众满意”。

第3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在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双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3.4亿元,是2002年的4.9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3亿元,是2002年的9倍;固定资产投资488.4亿元,是2002年的10.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6亿元,是2002年的4.9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4.2亿元,是2002年的11.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66元,是2002年的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0818元,是2002年的3.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2年的2.55:1缩小到2.29: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6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由2002年的第53位提升至第20位,名列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第6位、全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第16位,2010年、2011年连续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

着力城乡产业统筹,强化高端引领和三产联动,做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产业支撑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双流县牢固树立高端切入、科技引领和多元发展的理念,突出先进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规模倍增和能级跃升,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支撑、临空经济为特色、现代农业为本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打造国际化世界级的高端产业基地。始终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加速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力量。着力做强新兴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支撑,大力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实现新型工业跨越发展。截至目前,累计引进仁宝、纬创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和天威、汉能等新能源重大项目86个、协议总投资1100亿元。2011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其中制造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29亿元,占据全县工业经济半壁江山。始终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助推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拥有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双流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和自然生态“三大优势”,大力发展临空枢纽服务、临空物流、临空商贸、临空会展、临空总部、保税贸易、保税物流等生产业,积极培育动漫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创新研发、电子商务、体育赛事等高端服务业,实现现代服务业转型提升。2011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1亿元,占GDP的41%。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立足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产城一体的聚集效应,积极推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与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天府新区双流区域打造“大学科技创新园”,努力建成高端引领、“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典范。同时,着眼三产联动、融合发展,借鉴现代工业的理念和方式,以现代的设施装备农业,以现代的技术提升农业,以现代的管理经营农业,促进农业链条延伸、功能拓展、集约经营,全力推动都市现代农业高端高效发展。截至2011年,全县建成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2万亩、有机农业生产基地3.6万亩,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93.6%。

着力城乡建设统筹,彰显田园本底和现代形态,优化“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空间载体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依托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塑造彰显生态田园本底的现代城乡形态。双流县按照天府新区建设宜业宜商宜居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的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以现代产业新城、生态田园新城、幸福怡居新城、文化魅力新城、国际时尚新城为内涵的空港现代生态田园大城市,加快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共融、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形态。坚持以“全域规划”引领城乡建设。按照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宜业宜居、集约高效的发展方向,注重体现高端化的城市业态、田园化的城市生态、特色化的城市文态、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四态合一”,统筹考虑人口规模、资源负荷、环境承载、产业发展等因素,系统编制县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推动各类规划相互衔接、全域覆盖,努力实现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的高度融合、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有效对接。坚持以“全域融合”构建城乡形态。立足做强城市、以城带乡、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大力推进城市多中心拓展、轴向式延伸、集约化开发,系统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配套和地下空间开发,构建层次分明的城市空间,打造现代时尚的城市形态,着力推动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2011年,全县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100平方公里,聚集人口96.2万,城镇化率达到62%。以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整体连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打造彰显田园本底、特色产业支撑、公共服务配套、群众宜居和谐的新农村综合体,形成了三星镇南新村、籍田镇地平村等一批全国、全省新村建设先进典型。坚持以“全域连接”加速城乡互动。突出交通优先发展摆位,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加快构建航空运输、轨道交通、快速公路“三位一体、无缝衔接”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统筹推进城乡一体的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构建了城乡道路联网、电力供应同网、供水供气并网的基础设施体系。2011年,县域公路总里程达2739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均达100%,实现城乡公交“一元通”,自来水村通率、光纤村通率分别达93.7%和100%。坚持以“全域创建”提升城乡环境。以文明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为载体,统筹实施城市形象打造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荣获全球生态宜居国际示范区最佳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生态旅游百强县,空港现代生态田园大城市的宜居环境、文化品位和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着力城乡制度统筹,推进改革攻坚和实践创新,奠定“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制度基石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城乡“二元”制度障碍。双流县主动顺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着眼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矛盾,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改革攻坚,加速构建深化城乡统筹、推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集约节约发展机制。率先实践并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以统筹“三个集中”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促进了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人口集中分布,推动了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全县工业集中度达71%,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跻身四川省“1525工程”500亿产业园;累计建成新居工程和农村新型社区213个、1156.3万平方米,17万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用地规模经营比重达47.5%。加快构建城乡要素流动机制。创新生产要素市场配置机制,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全域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大力推进村社集体资产股份量化工作,成功探索开创全国先河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和“长久流转”,健全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配套完善农村产权价格评估、流转管理、司法援助等政策支撑,形成了规范、顺畅、高效的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载体和机制,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合理流动。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现农村产权流转8362宗,抵押407宗、融资2.06亿元。创新土地资源优化重组机制,扎实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农村土地资源在政策支撑下转为城市资源、城市资金在市场机制下投向农村发展,有效解决“三农”投入资金难题。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全县新增耕地1.65万亩、节约建设用地指标2358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探索建立涉农银行、农业担保、农业保险和民间借贷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更好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成立村镇银行、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农业担保公司各1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放涉农贷款154.3亿元。加快构建统筹城乡保障机制。创新耕地保护机制,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基金、签订耕地保护合同、群众自主成立耕保组织等方式,加强对耕地的动态监管和保护,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用途不变。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发放耕地保护基金3.9亿元,涉及农户18.5万户、面积57.4万亩。积极推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居民身份差异,推进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同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制度,保证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

着力城乡主体统筹,突出群众主体和管理民主,筑牢“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基层基础

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前提是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城乡群众的主体作用。双流县按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则,统筹抓好基层治理机制创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以及群众主体意识培育,有效激发了城乡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着力探索新型基层治理机制。着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重点围绕群众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三个环节”,探索建立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为最高决策监督机构、村民议事会为日常决策监督机构、村委会为执行机构的“村两委+议事会”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实行主动问事、听民说事、积极议事、协助办事、定期评事“五事”并举,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权民定。着力创新城乡群众参与实践。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按照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评议“三个群众说了算”的原则,将村级公共服务实施项目、投入资金、实施效果等交由群众民主议决,村级公共服务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着力培育城乡群众主体能力。结合城镇化进程和农民集中居住实际,着眼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型城镇居民,统筹抓好劳动技能培训和农民素质提升,不断增强群众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心理疏导、文明习惯引导和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确保农民在生活方式“进城”的基础上,同步实现心理、技能和文明习惯“进城”,真正让农村群众住进“新农村”、变成“新农民”,住进“新城镇”、变成“新市民”。

第4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乡村治理;成都市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3-0078-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治理关系到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管理作出重要部署。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是指在社会转型期,大量农民由农业劳动者转为非农业劳动者,〔1〕也即农民改变自身身份的过程。乡村治理是以促进乡村发展、维护乡村秩序、保持乡村稳定为目的的公共权力的运用,是乡村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公共管理乡村的过程。〔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加快,农民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加剧,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课题。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对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强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等作了有益探索。本文结合成都农村改革发展实践探索,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了深入思考。

一、成都市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与启示 2007年成都市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近年来,成都市适应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大力实施农村“四大基础工程”,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率先在全国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3〕全面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居住地为单元的村级治理机制,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共创共享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一)主要实践

1.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一是优化乡镇工作目标绩效考核。降低考核办法中乡镇经济指标的权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推进撤乡建镇并村。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城镇规划、人口分布、居住规模、公共服务配套、居民认同感等因素,采取就近合并、单独建立等方式,调整乡镇、行政村(社区)区划,实施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区(市)县、乡镇、村(社区)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三是推行乡镇重大公共建设项目民主管理改革。在首批10个试点乡镇中建立了组织机构,强化公众参与制度、公开公示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推动决策公开,扩大群众的参与面。

2.创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村民民主参与实现村庄有效共治问题,促进村民生活改善与基层治理结构完善。一是明确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市场的责任。按照“公益政府承担、福利适度补贴、经营推向市场”的思路,明确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和市场主体的供给责任。二是建立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并建立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实现村级公共服务“有钱办事”。三是构建基层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村民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机制,实行民主议决村级公共事务项目和专项资金使用事宜,达到“民生促进民主,民主保障民生”的良好效果。四是建立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机制。将农村的这一做法向城镇推广,建立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建立城乡统一的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保障机制。

3.完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一是全面推行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全市乡镇党委书记以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全部公推直选,以党内民主带动基层民主。二是理顺村级各种主体的关系。按照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政府职能与自治职能分离的原则,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组织领导的思路,进一步理顺村(社区)自治组织与政府、基层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关系。三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率先在全国建立村组议事会制度,积极培育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村公益性社会组织,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议事会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基本形成。四是增强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促进村党组织领导方式的转变,整合基层党组织、村级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党员群众等多方力量,实现基层治理机制与创新社会管理有机结合,提高村(社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二)几点启示

实践证明,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稳妥推进社会转型、加强社会管理、实现新市民安居乐业的坚强保证。

1.抓好基层党组织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是基础。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因势而为,主动变革,迅速跟进。要把服务中心大局的力度和效果作为根本标尺,积极围绕区域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载体,在改革发展稳定一线加强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

2.强化村级公共管理与有效服务是核心。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要着眼于群众多元化需求,探索建立更加直接、更加贴近群众的联系服务机制,切实解决群众的各种利益问题,在服务群众中凝聚人心。促进公共资源下沉,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村级建设,实现共驻共建。

3.提升基层党组织民主治理能力是关键。要按照坚持党的领导、严格依法办事、扩大直接民主有机结合的思路,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用民主的方法聚民力、集民智,善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共商共建、共创共享的强大合力。要建立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规范有序的运行制度,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促进群众自我决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当前,农民诉求多元化,生产生活方式变迁,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部分地方村级公共服务职能和权责不太清晰,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进入农业领域的城市工商资本与原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关系需要改善,农村基层管理服务亟待创新。

二、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现代化转型与经济体制转轨,随着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营模式调整,农村社会阶层多向重组,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趋势。据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研究,这一时期农村阶层分化为“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管理者阶层”。〔4〕如今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出现一些新特点,呈现新的态势。

(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城镇化加速期和社会转型期,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还不稳定、不成熟,未能定型化,具有如下特点:

1.不完全性。转移后的绝大多数劳动者还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不论流转与否),所从事的非农职业岗位不太稳定。相当部分就地转移的劳动者亦工亦农,与农业劳动、土地都还有一定联系。土地还是大多数农民的“保险箱”,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一个从兼业到专业的过程。

2.不平衡性。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非农产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劳动者阶层所占比例较低;反之则比例较高。

3.自发性。农民选择什么职业或进入哪个阶层由农民自愿决定,并没有制度承认和支持。社会阶层变化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发生的,国家并未运用相应社会政策去调节和引导。〔5〕

4.边界不固定。农村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和结构流动,农民个体可以在各个阶层之间自由流动,也可以同时进入某几个阶层。由于阶层开放性、流动性大,使得阶层边界模糊不清。

(二)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

在未来较长时期,农业人口会不断由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转化,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传统农业劳动者所占比例会下降,新型职业农民会大量涌现。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趋向简单化,农村社会结构趋向现代化,〔6〕将呈现如下趋势:

1.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规模化、扩大化。一是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其规模、速度、结构、方式、地域等都影响着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混合经济发展迅速,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雇工阶层等呈扩大态势。

2.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在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在农业内部转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这有利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二是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主要是中小企业、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农村服务业等的发展,尤其是农业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农村管理人员、农民知识分子数量大量增加。这有利于扩大农民收入来源,繁荣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乡村治理。

3.非农阶层定型化。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部分中小企业职工及管理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和一些农民工会彻底转换农村居民身份。同时,在大中城市郊区,由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一部分非农阶层人员又期望转移成农村居民身份。

三、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与挑战 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不同阶层的区别,体现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这种变迁,一方面对乡村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给乡村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一)积极作用

1.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使农民有多样的职业选择,进而使收入来源多元化,客观上加快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7〕对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改善农村落后状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生产要素整合,有利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2.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与法治建设。首先,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为民主和法制建设创造了现实条件,分化后的农民各阶层,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成为农村民主和法制建设的现实主体。其次,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改变了农村干部的经济和社会运行机制,增强了农村社会活力,促进了农村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8〕使农村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

3.促进城乡交流融合与农民的全面现代化。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民阶层分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调动了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固化守旧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带回了技术、资金、信息和先进理念,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实践表明,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是促进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动力。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促进了新型农民自身价值的实现。〔9〕

4.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城镇化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着从都市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产生大批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提供了大量劳动力。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逐步破除和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矛盾的逐步化解,全体人民将共享现代文明成果,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消除社会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影响与挑战

1.农村贫富差距拉大,各阶层利益矛盾凸现。农村人口职业分化,导致了其收入的明显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社会的财富占用率,也体现了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层次。由于贫富差距拉大,农民负担与社会分层呈现逆向关系,损害了农业劳动者阶层的发展能力,带来了农民各群体之间的断裂,影响了社会公正秩序的建立和政府管理社会的公信力,导致各阶层的矛盾增多。

2.农村社会矛盾加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随着农村各阶层收入差距不断增大,个体相对剥夺感滋生,〔10〕平等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扭曲,导致一部分农民产生社会不公平感和心理不平衡,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动摇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导致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的分化,形成不同的意识群体和阶层,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严重隐患。

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政治思想工作方式方法创新不够。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村青壮年劳动者大量转移,这给农村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不少地方乡村债务严重,基层工作开展面临许多困难。〔11〕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后农村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受到考验,要在新的条件下重组优化我们党的执政资源,增强阶层分化后的政治优势,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实施分层分类教育,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4.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尚未健全完善,新生代农民职业素养不高。按照党的十提出的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还有一个过程,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体现不够。农村劳动者向非农产业持续转移后,一些地方出现结构性、季节性农业劳动者短缺现象,务农劳动者呈现老龄化、低文化等特征,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农村新生代劳动者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跳农门”、进城务工,“谁来种地”问题突出,务农农民成了国民素质的“低洼地带”。

四、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两者良性互动的对策措施思考 (一)协调好农村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健全各阶层利益表达机制

随着农村利益分化日益突出,密切干群关系的关键在于整合各阶层的利益。一是维护好广大农民的合法利益,提高实现农民自身利益的能力。二是着眼农村各阶层的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构建多层次、宽渠道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各阶层农民的利益表达途径,支持合法、正当的利益诉求,疏导和化解非制度性表达。争取各阶层农民都能找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渠道,有效管控各阶层的利益冲突,保持农村社会长久稳定。

(二)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要立足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培育骨干农民,制定认定标准,拓宽培养途径,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建设。可优先选择农村种养大户、优秀业主、村组干部、返乡农民工等具备职业农民潜质且急需从生产型向创业型转变的农民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同时制定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政策,〔12〕促进大学生在农村创新创业。

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为基本方向,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基本目标,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经营组织,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对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从事种养业的引导和管理,切实做到带动农民增收。

要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农民合作社通过促进经济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通过组织运作打牢民主管理的现实基础,通过传播合作思想弘扬诚信友爱的和谐文化,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形式、有效开展乡村治理的新型载体。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

要把党的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增收、农村社会全面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基层组织人员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积极吸引先进分子担任乡村领导,规范乡村干部的行为,努力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13〕加强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把干部推向基层,融入群众,在服务群众中增进感情。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四)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创新基层管理服务

以党内民主带动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农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激情,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村民委员会通过群众意见收集会、议题讨论会、议事决策会和述职评议等制度,引导村民对农村的规划、建设、治理和发展等公共事务事项进行集体讨论和民主决策。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和机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完善村规民约,维护农村和谐有序的管理秩序。

(五)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促进人的自由流动和全面发展

破除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是促进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构建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由迁徙权利,努力消除隐藏在户籍背后的不平等的身份差异和基本权利,全面建立户籍、居住一元化管理的体制机制。一是消除城乡居民附着在户籍上的权利和待遇不平等。从就业、社保、住房保障、社会救助、计划生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民主管理权利、义务兵家庭优待等方面入手,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二是实现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充分保障农民各项权益,农村进城不以牺牲承包地、宅基地等财产权为代价,建立起户口在居住地登记、随人员流动自由迁徙的统一户籍制度,〔14〕实现户口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通过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机制,把农民的身份定位转变为农业从业者的职业定位。

(六)引导城镇化协调发展,切实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

要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注重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行“产城一体”模式,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增收。要大力加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坚持产村相融、产业先行,三产联动、农旅结合。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公共服务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明晰股权或份额,让农民拥有长期而又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要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盘活用好存量资产、资金、资源,确保集体经济组织有稳定的收益来源。〔15〕

(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加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

因地制宜地推进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优抚安置等制度建设,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促进城乡就业和社保制度并轨,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以帮困助学、助医和建房三大救助为配套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以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为主的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者离开农村,农村“空巢老人”数量迅速增加,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刻不容缓。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业,要着力加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社会化兴办农村养老机构的路子,加强和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和福利制度。〔参考文献〕

〔1〕温莲香.农民阶层分化与“三农”问题的思考及对策〔J〕.理论与现代化,2006,(1).

〔2〕〔7〕〔8〕〔9〕〔10〕〔11〕〔13〕魏惠萍.农村阶层分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3〕〔14〕秦代红.成都全域统一户籍 城乡居民自由迁徙〔J〕.理论参考,2010,(12).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6〕张洪伟,金卓.我国农村阶层分化的历史变迁及其特点〔J〕.理论探索,2011,(3).

第5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一段时间来,我州上下迅速行动,掀起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热潮,通过开展“净化、亮化、优化、美化、强化、减化”行动,脏、乱、差得到集中整治,市容市貌有了很大改观,部分城镇风貌改造初显特色,旅游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建筑废弃物处置利用取得突破,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解决,工作成效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但必须看到,城乡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检查发现,全州环境治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还有部分县、乡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责任、措施落实不到位。特别是乡镇与村组之间未有效落实相关责任和措施,整治工作不力。二是一些干部还存在执行不力、责任心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一些部门工作浮于表面、不深入、不细致,没有有效行使监督检查职能;一些工作的开展并不是难作为,而是不作为。三是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一些乡村环境卫生整治主要依靠村两委会成员突击完成,没有有效发动群众参与整治;未建立定期打扫公共卫生的制度和村规民约;群众卫生习惯尚未普遍养成,乱丢乱倒现象在城镇、乡村都存在,需进一步教育和引导。四是环境卫生整治不彻底。城乡结合部仍是环境卫生的薄弱环节,河道卫生清理不彻底,沿河倾倒的恶习没有得到治理,乡镇垃圾堆放、管理和处置措施尚不到位。一些建筑工地生活垃圾成堆、白色污染严重。五是个别乡镇由于城镇容量小,人口流量大等原因,整治工作难度较大。对这些问题,大家要高度重视,认真自查自纠,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整改。

为了深入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3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会议,对展开全省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做了全面部署。会议文件已经发到各县,各县各部门要认真落实,进一步全面突击,持之以恒,努力创造群众满意的生活创业环境,树立灾后重建的良好形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履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增强治理主动性

*书记深刻,“一个地方的脏乱差不是小事,事关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事关群众的安全和健康,党委和政府要抓要管,要真正解决问题,要接受群众的检验,让群众满意”。我们一定要深化认识,把城乡环境治理作为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作为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作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直接体现,作为管理一方、是否称职的重要评价。把城乡环境治理纳入长期重要日程,作为工作硬任务,变成考核硬指标。要树立“三分在物、七分在人”、“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发展理念和治理意识,克服重经济增长轻社会管理、重物质投入轻人文培育的错误倾向,实现物质设施重建和精神文明重建有机结合,充分展示我州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乐观进取的良好风貌。

二、强化工作部署,明确治理要求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要在全年突出打好三个战役。即:4月底前集中突击,确保全州城乡环境在“5.1”前有重大改观;9月底前推进深化,确保取得明显成效;春节前全面提升,确保营造一个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

要重点治理“脏乱差”,达到清洁、整齐、优美。城镇环境做到“垃圾不乱扔、广告不乱贴、摊位不乱摆、车辆不乱停、工地不乱象”;农村环境做到“污水不乱排、垃圾不乱扔、杂物不乱堆”;城镇和农村都要做到“环境要绿化好,卫生习惯要培养好”。

要着力抓好“五个规范”,实现“三个全面提升”。即:规范垃圾收运处理,规范户外广告和牌匾设置,规范城乡街巷摆摊设点,规范城乡街道车辆停放,规范建筑工地管理;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卫生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

要分类指导,自加压力。地震灾区要走在全州、全省前列,提高标准和要求,发挥示范作用。试点县要进一步总结完善,抓出特色、亮点,创造经验。

三、多管齐下,迅速行动,整治“五乱”

当前到4月底,要集中一个月时间,突出治理“五乱”,即“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改善地震灾区、公路沿线、城镇河道等重点部位环境状况;强化灾区安置点、城乡结合部、人流车流密集区、公共场所、施工场地等薄弱环节的环境管理,消除卫生、安全等隐患,确保安安全全迎“五一”,干干净净纪念大地震一周年。

要部门联动,多管齐下,开展整治专项行动,形成工作合力。州委宣传部负责强化宣传,营造环境治理的浓厚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州*局负责治理车辆乱停乱放,完善交通标识标线;州规划建设局负责治理垃圾乱扔、工地乱象和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州交通局负责治理交通沿线环境卫生;州卫生局负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卫生常识、防止疫情发生;州工商局负责治理广告乱贴和各类市场整治;州旅游局、州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局负责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及景区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州环保局负责加强环境监测监管;州监察局负责督导检查、实施问责。州发改委、州经委、州民政局、州国土资源局、州林业局、州水利局、州总工会、团州委、州妇联等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抓好对口联系、对口督导,认真履行职责。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对各自负责的专项行动迅速作出安排,落实人员,明确时间进度和责任。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衔接、协同配合,形成整体联动合力;加强对县、乡(镇)、村和景区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刚才,有关部门在发言中所做的安排,所的要求,我都赞成。

各县委、县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环境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书记、县长要亲自抓好、负总责、周密安排部署,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把专项行动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4月底前,各县委、县政府和州级牵头部门要分别向州委、州政府书面报告专项治理工作推进情况。

四、深化专项治理,提高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城镇环境卫生和容貌整治工程。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环境治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着力整治卫生死角,不断规范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设置,治理广告乱贴乱画顽症。进一步抓好城镇摊点摆设和车辆停放的规范;抓好道路保畅通、保安全管理,提高交通运输能力;有效解决施工现场环境污染、噪声扰民和运输抛撒等问题。要加大城镇风貌改造力度,城镇特别是重点旅游集镇、重点街道两侧建筑外观要形成特色风貌。

二是实施村庄洁美行动。着力控制农村环境污染源,培养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抓好牧民定居点的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帮助高半山群众实施“四改两建”,广泛开展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清污泥和庭园环境整治。认真整治国道213线、317线及省道主要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建筑风貌。

三是继续抓好旅游环境整治行动。要坚持游客至上,强化旅游软、硬环境的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游客的满意度,确保巩固*旅游的品牌地位,树立良好形象。对旅游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实施全面的、动态的、精细的管理;对可能引起游客不满的各种因素、对可能损害游客利益的各种问题、对可能影响*旅游形象的各种现象,有关部门都要充分考虑、认真对待、妥善解决。当前,我州旅游安全十分敏感,影响旅游安全形象的因素较多,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确保引导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

五、注重治理实效,把群众满意放在第一

治理环境是手段,服务群众是目的。开展城乡环境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群众、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开心、创业更顺心、发展有信心。要深入广泛开展动员,做到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抓治理,将政府单一推动变为全社会共同行动。要把加强管理和搞好服务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服务,更加依靠搞好服务来赢得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一方面,要加大依法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环境秩序;另一方面,要在“如何理顺”上多听民意、多想办法,为群众排忧解困,做到堵疏结合,有“管”有“理”。执法者要善待权力,坚持文明执法,多做疏导化解,不能态度蛮横、粗暴行事;决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违规违法,滋生民怨。要把整治的目的真正放到改善环境、多为群众服务上来,增强群众的满意度。

要按照适用、够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城乡环境配套设施,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为实现县、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全覆盖,全州规划新建改造的19个垃圾处理厂、918个中心村垃圾清扫收集站、21个污水处理厂、120个污水处理池,都要与灾后重建一道加快推进,尽早投入使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六、构建长效机制,促进环境治理制度化、常态化

开展城乡环境治理,不是一时之事,不能“一阵风”,一吹了事。要构建责任到位、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果,实现常态治理和长期治理。

一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强化行政推动,增强执行力。各县要建立县、乡(镇)、村、组四级联动组织机构,每一级都要有明确的领导责任人、承办人(或承办单位),每个承办人(承办单位)要有明确的责任区域。

二要健全科学规划机制,统筹建、管、用,提高协调性,增强决策力。

三要建立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增强投入保障力。财政部门要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费及专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入。

四要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强化动态评价,增强工作竞争力。州上已成立专项考核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设立4个督导考核组,分片区、分季度进行考核和督导检查。各县、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应机制。

五要实行严格问责制,加强监督,增强问题纠错力。要完善服务热线、设立公开电话或投诉信箱,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对工作不力、未完成治理工作目标任务的,造成重大影响、引发重大责任事故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将按照《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追究办法(试行)》的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昨天,省委李崇喜书记来州检查工作时明确指示,省上将派出人员,开展暗访,发现问题,现场拍摄;如整改不力,将在媒体上曝光。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掉以轻心。

第6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1.城乡低保工作更加规范。一是及时发放城乡低保金。截止10月底,全县共有城市低保人数9820户15805人,低保标准每人每月370元,累计月人均补助258.7元,完成目标任务230元的113%,累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5071.9万元;农村低保人数41292户68525人,低保标准每人每月190元,累计月人均补助119元,累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9579.4万元。二是加强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手机短信、阳光政务、制作固定的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国家惠民政策及低保申请、审查、审批程序。三是开展城乡低保清理整顿。认真坚持了低保审批前入户抽查30%的规定和低保动态管理,实现了低保对象进出常态化。1-10月,先后取消不符合低保对象7072人,新批低保对象9212人。

2.城乡医疗救助及时有效。截止目前,全县城乡医疗救助116757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3222.7万元;支助农村低保、五保参加新农合77818人,支出700.4万元,支助城镇低保对象和其他困难对象参保17019人,支出62万元,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参保参合率达到100%;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医疗救助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比例达到100%;城乡困难群众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列达70%。在城乡医疗救助工作中,简化了医疗救助手续,精简了救助程序,按月审批和发放医疗救助资金,做到了方便、快捷。

3.创新实施“救急难”工作。建立了县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开通了社会救助热线电话、依托乡镇便民服务大厅设立“救急难”受理服务窗口60个。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各乡镇、村(社区)设立了社会救助及“救急难”信息员,做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建立了“首问责任制”和“转办”工作制度,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制订了各部门分办、转办流程,为遭遇急难问题的群众提供“绿色通道”。截止目前,救助困难群众临时救助981人次92万元。

4.五保供养工作有序开展。加强了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和管理。目前,今年新批准纳入五保供养535人,共计纳入五保供养对象11676人。供养标准为散居每人每月270元,集中供养每人每月360元。__*年,新(改、扩)建敬老院29所,新增床位750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0%,集中供养率达到了48%。

5.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工作。采取主动救助与专项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共救助各类城市流浪乞讨人员1952人次。其中,流浪未成年人59人次,老年人139人次,残疾人120人次,危重病人18人次,精神病人57人次,智障人员39人次。

认真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完善了我县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成功应对“6.22”暴雨洪涝灾害,及时上报灾情进行核灾、锁定灾情;积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采购了冲锋舟、橡皮艇、救生艇、手电筒等救灾物资,切实加强防汛值班;积极做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今年来,累计发放冬令春荒农村生活救助资金1219万元,下拨棉被5500件、棉衣裤3500件、大米28吨,妥善解决了81250名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一是全面落实优抚保障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涉军优待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全面实行“打卡直发”和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按时打卡直发各类优抚金7933.9万元。1—6级残疾军人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障范畴;7—10级残疾军人以及在乡老复员军人、“三红”、“三属”、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襄渝伤残民兵全部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其个人缴纳部分由财政解决;全面落实优抚经费自然增长机制。二是加强烈士褒扬工作。认真组织开展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抢救保护工作和烈士日纪念活动。完成了__*八台山烈士陵园建设。三是认真做好军休、安置工作。完成了2014年退伍的688名退伍士兵的档案整理工作。军休干部“两个待遇”全面落实。加强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就业培训率达98%。

一是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营造爱国拥军浓厚氛围。二是积极开展元旦、春节、“七一”、“八一”、烈士公祭日、“送温暖、惠民生”、“关爱功臣”、“双拥在基层”等活动。三是巩固双拥模范县城成果,大力实施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百千万工程”。

目前,正加紧建设__*乡、__*乡、__*乡、__*乡4所敬老院和__*中心敬老院,新增公办养老机构床位470张;维修改造公办养老机构床位500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300张;打造城市日间照料中心17个;全县已建成农村幸福院建设66个;__*年居家养老服务已通过公开招标,由中标单位组织实施助浴、助洁、助餐、助医、助急等五助服务,目前已累计完成服务48702名老人。

孤儿基本生活费配套经费全面落实,确保基本生活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全县共有464名孤儿,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每人每月678元,机构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每

人每月1130元,全县共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320万元。今年暑假期间,对全县孤儿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全县开展了关爱孤儿行动,将91名“事实孤儿”纳入保障范围、192名纳入城乡低保保障范围。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慈善氛围。二是开展“善行__*”义捐活动。全县已募集善款共计113.5万元。三是开展慈善助学、慈善助残、慈善助孤、慈善助医、慈善助困等救助项目,直接受益群众共计302人次,发放各类善款共计57万余元。四是新建慈善爱心超市1个。

一是贯彻落实了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老年优待政策。80-89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老龄补贴20元,90-99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老龄补贴100元,10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老龄补贴400元。落实老年人看病就医、乘车优待等政策。二是认真开展敬老月、老年节系列活动。组织慰问百岁老人、特困老人、老干部、军烈属等对象80人次,送慰问金5万元;组织老年大学、老年文艺团体深入乡镇敬老院、民办养老机构慰问演出13场次。发放《老龄政策文件汇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涩老宣传资料10万份。三是深入开展第二轮“敬老文明号”、基层老年协会创建活动。全县成立基层老年协会的城镇社区达到95%以上,农村行政村(社区)达到80%以上。

一是指导督促村(居)务公开和社区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加强基层群众自治。二是深化实施“两化”互动,加快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三是认真开展依法治县、“法律七进”工作。积极开展依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四是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加强文崇镇谭坝社区信息化建设;按照“五统一”标准,完成了拱市社区等6个社区的规范化建设和李渡乡狮牌社区等3个美丽新型物业示范社区打造工作。

全县依法登记社团6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86个,变更社会组织法人登记5件,登记合格率98%,办结率100%。社会组织年检率达96%,违法社会组织查处率100%、非法社会组织取缔率达100%。

做好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和地名管理工作。加大了撤乡设镇力度,第一批完成了李渡乡等5个撤乡设镇工作。第二批李馥乡等5个乡撤乡设镇资料已上报省民政厅、省政府。积极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准备工作;认真做好了行政区区划勘界工作;完善了地名公共服务体系,规范了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健全了城乡地名标志设置管理机制,及时更新了地名和区划数据库数据;加强了地名文化建设,认真开展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加强殡葬服务和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积极开展“殡葬改革宣传年”活动。做好了春节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服务管理工作,确保群众祭祀安全有序。引导和鼓励群众弘扬先进殡葬文化,移风易俗,转变传统殡葬观念,形成了“阳光殡葬、诚信殡葬、生态殡葬”的良好氛围。到目前,共火化遗体563具,殡葬宣传40次,发放宣传资料6500余份,殡葬执法25次。

依法办理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进一步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积极创建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9292对,离婚登记2263对,补发结婚证7882对,补领离婚证472对,查档879人次,受理来信、来人、来电咨询1921人次,处理问题和化解行政诉讼5起,办理收养登记2件。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收养登记合格率达100%。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维稳工作机制,工作走上了规范、高效的运行轨道。二是实行了股室轮流接访制度。建立“三本台账”,接待来访群众180人(件次),解决疑难案件20件次,批阅来信25封,群众满意率达100%。三是继续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凡重大疑难案件和上级交办的重要案件,一律由分管领导挂包,办理领导包案案件16件次,办结率达100%,息访率100%。四是妥善处理案件,耐心倾听群众诉求,妥善解决群众困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未出现群体性上访事件,未发生到省进京非法上访。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15人(件次),办理上级交办案16件。总量同比下降15%。

一是民政基础设施薄弱,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离保障民生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民政工作任务日益繁重,民政工作经费不足,上级下拨的专项经费中没有配套的办公经费,制约了民政事业的发展。三是民政干部队伍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乡镇民政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民政局机关人员编制不足、乡镇敬老院专职管理人员配备不齐,与日益增加的民政工作业务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政工作的开展和民政事业的发展。

(一)不断巩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一是建立全县低收入认定中心。制定科学准确、公开公正、阳光透明的低保审核程序和办法,加强规范化管理,确定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二是贯彻落实健全医疗救助管理办法、慈善救助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确保困难群众能及时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三是完善“救急难”工作体制。四是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切实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与管理。五是进一步健全救灾减灾工作机制,提高救灾减灾水平。

(二)大力开展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一是完善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义务兵优待标准和其他优待抚恤标准,做好涉军维稳工作。二是强化优抚安置工作。继续开展扶优自立活动,扶持一批重点优抚对象脱贫致富;落实退役士兵新的安置政策,完成军休干部接收安置任务。三是加强军民共建,开展好双拥活动。

(三)加强社区建设,增强基层民主自治能力。扎实推进社区阵地建设,逐步改善我县社区办公服务条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强化依法治县和法制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

(四)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福利体系。一是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全面落实《__*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和《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办法》。二是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购买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料理、精神慰藉、家政维修等服务。三是做好孤残儿童的养育工作。落实孤儿养育、医疗、教育、就业等政策,维护孤儿的合法权益,扩大孤残儿童的保障范围。四是进一步强化老龄工作,积极申报老龄项目,落实老年优待政策,积极争创全省敬老模范县。

第7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1自觉肩负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历史使命

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核心是破解“三农”问题。从我区农村发展的实践看,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环境还没有完全达到宜居标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较为单一,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对于抢抓××新区开发开放历史性机遇,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率先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是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产业发展上互补、国民待遇上一致,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过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目的就是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根本途径。所以,通过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破解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难点难题,进一步挖掘农村发展的巨大潜力,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的巨大能量,对于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是适应××新区开发开放战略的需要。××新区的开发开放是国家统筹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服务××新区发展、支持××新区建设既是我们的重大责任,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从我区实际看,城市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健全,城市功能还不是很完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生产要素的聚集和区域资源的整合,不利于我区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抢抓××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因此,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把城乡资源、基础条件和产业发展紧密聚合起来,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有效机制,为××新区开发开放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优质的城市功能服务、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为××新区开发开放提供有力的支持。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是实现××区率先发展战略的需要。坚持富民强区、实现率先发展是我们按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奋斗目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率先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就是顺应全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实际步骤,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稳定,为实现××率先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改革创新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按照《××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要求,先行先试一些重大改革措施,为我们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束缚,用新的机制调整城乡关系,用新的机制整合城乡资源,用新的机制保障城乡发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新腾飞、农民生活的新改善、农村发展的新跨越。

第一,创新土地管理机制,着力实现节约集约发展。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必须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从目前土地管理的现状看,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与土地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违法占地、违法建设等问题还没有彻底根治,管理不到位等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要坚持走节约集约发展的路子,合理配置城乡土地资源,构建土地管理新机制,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载体支撑。一要健全和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积极开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改革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制度,实行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相分离的试验,凡是符合××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区域,特别是××新区范围内的区域,均可纳入征转分离的范围,积极进行试验。二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土地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探索委托整理等方式,引入社会资金,把城市资源全方位推向市场,使沉淀的资产变为城市建设资本,突破建设资金瓶颈。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四要探索适应××新区多种征地安置模式。要将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和“长远生计有保障”作为征地补偿安置的重要原则,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纳入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积极开展留地安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第二,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实力。繁荣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村级经济实力的强弱,事关广大农民的福祉,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因此,必须把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壮大村级经济实力放在突出位置。一要发挥优势,进一步挖掘农村经济发展潜力。要发挥村域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以农业为主的村,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开发以花卉、观赏鱼等为重点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努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农业、效益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推动农业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二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要坚持“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基本方向,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结合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紧紧抓住清产核资、股权设置、股东界定、章程制定、组织机构等改革的主要环节,依照法律程序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等新的经济实体。要强化经营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着力打造百亿集团、百年企业,真正发挥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三要强化政策引导,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个体私营企业收购、兼并或参股国有、集体企业,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向主导产业集聚,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在发展资源、发展资金、发展政策上向集体经济薄弱村倾斜,做到“输血”与“造血”同步,逐步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村级经济实力的整体提高,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四要搭建融资平台,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农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把更多的金融资金投放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投放到优势资源开发上,投放到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满足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发展的需要。要推进金融创新,组建融资平台,整合社会资金和国有资金,进行多样化重组,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要进一步放大优势资源,盘活现有资产,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体系,为实现率先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三,创新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积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区的开发开放,不仅带动了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加速了以城中村改造、宅基地换房和依托大项目有序撤村为主要途径的城市化建设步伐,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和社区。到2010年,我区60%的村将实现撤村建居,城市化率要达到80%。目前,华明新市镇基本建设完成,12个村4.5万农民已陆续迁入,军粮城新市镇、金钟新市镇、新立新市镇也已制定并实施规划建设。随着更多农村人口集中生态宜居的新市镇,撤村建居后的户籍管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问题需要明确责任单位,因此,必须对原有的农村基层组织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调整,主动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实现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向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转变,确保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失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是成立社区事务管理组织。二是建立完善居民自治机制。三是积极稳妥地调整基层组织职能。四是积极推进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配套、稳步推进的原则,统筹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可承受程度,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在整体撤村村统一实行农转非,进一步简化户口办理程序。要加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衔接,结合实际制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保持计划生育政策的连续性。

第四,创新农民就业增收和家庭财产持续增长机制,显著改善民计民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借势××新区开发开放,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就是要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采取更直接、更明确、更得力的强农惠农措施,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收入,积极打造拥有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的“四金”农民,建立健全农民就业增收和家庭财产持续增长机制,让广大农民在更深程度、更大范围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完善就业增收长效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工资性收入是一般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区部分村面临整体撤村和企业拆迁,如果这些被征地农民得不到就业安置,他们的生活将难以提高,将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创造公益性岗位,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鼓励农民积极创办工商企业,形成政府管、企业帮、自己创的就业机制。充分利用空港物流加工区、泰达西区、冶金工业区等坐落我区的优势,与企业建立就业联盟,紧盯项目,及时跟进,根据用工需求,输送合格员工。做好对农民的培训,发挥××就业培训基地的作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劳动力、被征地农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增加农民的“薪金”收入。二是完善家庭财产持续增长机制。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针对××区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商业物流发展迅速、物业需求量大的特点,鼓励支持农村发展物业经济,通过兴建标准厂房、蓝领公寓、酒店会馆等形式,租给外来务工人员及企业,以增加财产性“租金”收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支持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从土地的保值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增加财产性“股金”收入。要逐步建立农村金融机构,拓宽投融资渠道,盘活闲散资金,将财产变成资本,投入到生产中去,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完善社会保障稳步提高机制。社会保障水平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实现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一个结合点。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好群众的现实利益,又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标准,使群众的长远利益得到保障,积极打造“保障金”农民。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水平。要建立分层合理的政府补贴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幅度提高农村低保、新型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标准,加大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3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新的伟大实践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搞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建设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的新农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新的伟大实践。30年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只有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才能取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一,要激励群众创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进改革创新的基础。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必须坚持紧紧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要善于把一般规律与群众的经验结合起来,创新思路分析新情况,创新办法破解新问题,走出一条富有时代特征、××特点的创新创业新路子。要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不断形成规律性的科学认识,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这一新的实践提供生动的理性升华。

第二,要保障群众创新。群众创造性的发挥,既有赖于人的主观因素,又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就是要为群众创造提供政策和服务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良好局面。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为农村改革提供一流的政策引导和保障,把重视创新、引导创新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要竭诚为农村改革服务,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对政策运转不畅时要及时“疏通”,基层和群众遇到困难时要积极“沟通”,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要从实际出发大胆“变通”。要强化民主法制意识,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政府运行机制,激发和引导社会各层面创新创业的热情,为广大群众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8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是××市的中心城区,在构建和谐××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按照市委关于构建和谐××的部署,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认认真真地把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促进和谐新城区建设,努力为“和谐××”建设多做贡献。

一、深化区情认识,切实增强和谐新城区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区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一是迅速成立了三个调查组,分别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摸清了和谐新城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了和谐新城区建设的工作重点。二是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和谐新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集中解决社区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意见》。三是把和谐新城区建设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科学谋划“十一五”发展规划。四是及时组织区委中心学习组,认真学习同志讲话精神。7月7日,区委召开了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了和谐新城区建设问题。(一)建设和谐新城区,是茅箭作为中心城区的必然选择。××作为××的中心城区,交通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区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的大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城区的社会和谐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着××市的社会和谐状况和水平。和谐新城区建设搞得好,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市的和谐社会建设;城区出现社会不和谐的问题,将会影响和干扰市委、市政府关于和谐××建设的工作大局。××的这种特殊区位,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中央、省、市委的统一部署,扎扎实实地推进和谐新城区建设。(二)建设和谐新城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从茅箭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中心,以培育市场主体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抓手,统筹三大功能区建设,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新城区已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和谐新城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6.4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07亿元,分别比20__年增长了1.4倍和3.3倍。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话、通讯、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三是切实保护群众利益,尤其是失地农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较好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四是集中精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突出问题。从总体上看,茅箭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五是机关作风明显转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明显增强。这些都是我们建设和谐新城区的有利条件。我们要立足区情,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三)建设和谐新城区,是化解经济社会中突出矛盾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的“三区”建设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综合起来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建设和谐新城区面临着一些新困难。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区域经济实力不够强,建设和谐新城区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可用财力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协调,公共支出能力和公共需求之间矛盾还比较大;城乡差距明显,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突出,城郊农村扶贫“灯下黑”的问题依然严峻;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比较困难,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城市社区建设起步晚,欠帐多,社区承接能力和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力度加大,拆迁任务重,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时有发生,群众问题还比较突出;新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加剧,宣传思想工作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作为中心城区的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也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严重影响,等等。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二、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和谐新城区建设(一)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夯实和谐新城区建设的物质基础。解决和谐新城区建设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要靠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 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大开放的工作思路不动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善用资本力量和市场手段,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招商引资扩大增量,壮大总量,增强活力。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从茅箭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出发,把着力点放在发展汽车工业上,放在园区经济上,抓好××、××、××等工业园建设,把××工业园培植成为区域经济的“火车头”。在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继续巩固发展商贸服务区和生态旅游区。结合旧城改造和××路、××路、××路沿线的土地置换,按照“上下结合、注重实际、功能互补、合理兼容、政府控制、市场导向”的原则,抓紧做好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和专业市场的布局规划编制和衔接工作。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南部山区的旅游开发力度,加快××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城郊生态旅游的宣传,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动。(二)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千方百计缩小城乡差距。坚持以城郊生态旅游产业为龙头,把消费市场拉向农村,实现城乡互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一体两翼加旅游”的城郊型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和市民消费需求,抓好高山无公害蔬菜、优质经济林、土杂鸡等畜禽养殖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多渠道筹措和争取资金,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加强农村交通、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兴致富项目、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思想,坚持整村、整组、整块推进,抓好扶贫重点村建设,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大力开展“一建带三改”,规划建设集中连片、格调统一、具有浓郁民风民俗的新农村,改善农村环境,改变农村面貌。(三)高度关注城乡弱势群体生产生活,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一是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道、××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和××、××、××工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相继实施,我区共有5690.6亩土地被依法征占,2737户、8338人不同程度失去土地。要继续坚持把推进城市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同改善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严格落实拆迁安置政策,依法兑现拆迁安置费用,保护失地农民切身利益。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就业服务机制、社会保障机制、产业扶持机构,多渠道解决失地农民生活出路问题。二是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认真落实好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以劳动就业培训职介机构为平台,整合辖区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劳动力培训、输出力度,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三是关心城乡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完善低保、优抚对象优待抚恤、五保供养和救灾应急援助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网络。在农村,实施"福星工程"、"党员结对帮扶工程"、"整村脱贫工程";在城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落实"三条保障线",对3800余户低收入人群进行救助。按照政策和群众意愿,重点解决全区538户半边户的迁移落户和享受低保问题。(四)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大力推进群众满意工程建设。一是强化宗旨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为基层和群众多办好事、实事。牢记“两个务必”,坚持用维护群众利益来统一思想,用倾听群众呼声来转变作风,用感受群众情绪来改进方法,用解决群众问题来提高水平。加快推进区委、区政府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20件大事的工作进度,办好群众关心的要事,落实惠及群众的实事,抓好关系发展全局的大事。二是认真贯彻《条例》,加强和改进工作。坚持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畅通社情民意为主线,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核心,以基层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预先沟通报告、首问负责、分级负责和限时办结等制度,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在维护好群众利益的同时,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群众执行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摆正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三是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诉求的渠道。除了进一步规范、畅通渠道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等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作用,引导群众按程序、按法律、按政策维护自己的权益,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渠道的畅通。(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大力实施依法治区,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 司法。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手段,通过法律程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强化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二是以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认真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把政策交给群众,组织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保障群众的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知情权、罢免权。进一步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推行和规范政务公开、企务公开、村务公开和社区事务公开,落实村(居)乡(街)管,保证群众有序地扩大政治参与,依法行使民利。三是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工作。以创建“平安××”为载体,立足于“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层层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以村、街道和社区为工作重点,抓好村(居)委会、治保会、调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构筑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基层政法组织为骨干的维护稳定工作网络,尽量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三、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和谐新城区建设的能力(一)扎实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构建和谐新城区的关键。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三个到位”,即思想到位、领导表率作用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确保坚持“三个突出”,即坚持突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主题、坚持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要求、坚持突出取得实效这个关键。力求实现“三个变化”,即使党员的精神面貌有新变化,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组织状况有新变化,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各项工作有新变化,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探索建立“一个机制”,即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先进性教育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二)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针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认真总结近年来茅箭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通过正确舆论引导,统一思想,鼓励人心,凝聚力量。坚持“三个贴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思想阵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持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基层和群众多办实事和好事,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中做好群众工作,提倡“想得到,说得过,做得好”的群众工作标准。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多为社会尽义务,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努力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三)努力提高组织领导和谐新城区建设的本领。切实加强对建设和谐新城区问题的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和把握××经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本地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改进工作,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为建设和谐新城区提供坚强保证。(四)狠抓和谐新城区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把建设和谐新城区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细、抓好。结合制定“十一五”规划,把和谐新城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分阶段加以具体化,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同步推进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深化以“比环境,看经济发展质量;比服务,看工作对象评价;比水平,看解决问题能力;比作风,看干群关系状况;比实绩,看工作中的位次”为主要内容的“五比五看”活动,通过扎实有效地“比、学、赶、帮、超”,使和谐新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取得实效。

第9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69-02

广大农村走向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2012年1月国家统计局信息公布,我国城镇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51.27%。而从现状来看,大批农民迁移到城市里来后多选择城市生活成本最低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以至于导致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问题骤然增多,就业、教育、医疗、治安、交通、环境、社会保障等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如何应对和加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做到对症下药,必须从内在构成上找出问题的成因,去合理构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对策。

一、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问题突出的成因

可以说,造成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问题与矛盾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问题,也有现实的因素。从根本意义上讲,下列几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重视。

1.目前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以流动人口聚居为显著居住特征,而这些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是造成社会问题突出的重要诱因。伴随着劳动力的解放,我国农村大量的过剩劳动力“自由”地涌入城市,形成了我国当前社会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城市”阶层。而这些流动人口大多来自相对贫困地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者占主体。文化素质低、就业能力差,直接导致了他们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双重贫困,一部分就业的也多数都是从事一些比较辛苦、薪水不高的职业,更有一部分最终沦为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和无业游民。加之法律意识淡薄,这就使得他们极容易走上违法或犯罪道路。尤其是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属于进城务工的青壮年,他们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自我意识强,但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低,情感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以至于有些人就可能通过不法手段获得经济利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浓重的乡土观念和心理失衡促使社会问题的增加。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出门在外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浓重的乡土观念,使得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促进了流动人口这一封闭群体的形成。因此,他们相互间从众性、仿效性也较为严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来自传统农村的“城市新居民”是抱着到城市致富的目的而来的。他们认为在城市中挣钱容易,致富快。但当他们从相对落后的农村进入到繁华的城市后,感受到了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意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之自我调节能力差,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失衡。其中一部分人就会采用不当甚至非法手段去寻求他们向往的物质财富。导致在城乡结合部地区“三乱”突出,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3.贫富悬殊刺激了违法犯罪现象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剧增。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财富的迅速流动以及不规则累积。这就极容易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和个人收入悬殊的局面,我国当下居高不下的“基尼系数”非常鲜明地说明了这一严重的问题。这种不平衡不但表现在个体间的巨大差异,而且也表现在群体间不断拉大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问题非常突出。俗话讲,“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不平衡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对比极为明显,因为空间的毗邻使得这种差距能从感官上不断刺激居住在这一地区的相对贫穷的人们,导致他们产生不满的心理,以至于“仇富”现象非常严重,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动机。特别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竖起了高高的一道屏障。而这一屏障倾向于保护“主人”的利益,使得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异地迁入者”不能得到同样稳定的就业、补贴和福利待遇,这种状况造成了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稳定极为脆弱。

4.城乡结合部位置的特殊性导致社会管理任务艰巨,政府管理缺失现象突出。城乡结合部地区往往面积较大,流动人口最多。在这些地区中,不仅聚集了各类型的农贸批发市场、餐饮休闲娱乐场所,而且聚集了大量处于建设中的施工场所。同时,城乡结合部地区往往是连接城乡间的公路、城铁、地铁等交通网络,大量流动人口无序、盲目地涌入使得这一地区的各类公共设施超负荷运转。人口的流动性又造成规范管理难以奏效,相应地就诱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频繁发生,使得政府工作人员“为难情绪”明显,政府部门监管难以到位。在过往的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之间权力以及管理领域安排得不尽合理,执法的“突击性”色彩浓重,这种“走过场”的管理,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很多问题“弹性增长”尤为突出,使得各地的城乡结合部地区都成为当地脏、乱、差的重灾区。

二、进一步改进与强化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管理

如何解决当前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管理问题,不但是政府管理部门在思考,学者乃至社会舆论也在关注。究竟如何使得问题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下几种看法值得我们再思考。

1.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的教育管理。城乡结合部地区当地政府应该在社区和街道的配合下,强化对本区居民以及流动人口尤其是年轻人进行教育,包括普法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提高地区人口的自身素质。人的培养与改造不能急功近利,教育对人的回报、对社会的回报往往具有滞后性。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基础的内容是不断加强对该地区的人们的文化教育及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实现就业。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从根本上去控制和预防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产生的社会基础。

2.强化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的社会保障。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尽管他们户籍不在本地区,但是他们都为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理应在子女入学、医疗、公屋租赁等方面获得和当地居民同等的待遇。传统社会体制造成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不平等,不仅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也造成了现实社会人和人互不信任的状态。如果能够逐步实行无差别的社会保障,流动人口诱发的社会问题将会从整体上得到解决。日本、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例证。这几年,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在对部分外来人口的养老问题、住房问题、生育、失业和工伤保险逐步推行一体化,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步伐总体较慢,需要国家层面加快推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2012年由中央发起的“公布异地高考方案”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强烈的关注,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必然会有巨大的既得利益者的阻力,这还需要我们的国家要有更大的勇气与魄力。

3.政府要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地区既存社会问题的处理。针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政府要加强对该地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起联合防控体系,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的控制和管理,强化法律监督,最大限度化解存在的社会矛盾。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维护合法利益诉求。针对群众的控告、申诉,既要做到认真接待、不推诿,更要积极地、创造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大限度缓和矛盾与冲突。本着“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一方面要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另一方面也要严格把握执法的尺度,针对那些恶性大、社会危害大的社会问题,要严格执法,绝不姑息。

4.加快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社会公共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城乡结合部地区是各个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地带。当地政府应该协调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等部门,在当地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的配合下,加强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管理。同时,政府的规划部门、城管部门应该对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一些地区进行整治与改造,拆除违章建筑,为该地区居民努力营造“宜居”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对于容易发生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娱乐场所、集贸市场、车站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整治力度。尤其是要利用好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努力探索社区和群众自治的模式,强化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发挥群众相互监督的力量,切实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建设转变为群策群力的系统工程。

5.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引导和投入,改变我国当前人口无序流动的现状。城乡结合部地区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往往都与外来流动人口过多相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需要中央政府制定更多有利于农村地区发展的政策,鼓励当地的农民在本地就业,减少外出务工。同时各个地方政府也应该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完善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减少农民盲目外出,以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在本地区转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也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而我国当前农业产业的发展仍处于简单粗放型为主,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引导农民结合本地区资源的特点发展地方经济,这既降低了盲目流动所带来的“虚假”的“GDP”,也有利于社会的综合平衡发展。

总之,城乡结合部地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尽管很突出,但是其必定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问题。我们不能任由这些矛盾和问题滋生蔓延甚至幻想其“自生自灭”,而是应当用积极的态度去直面和应对,把这些社会问题对我国建设的负面影响抑制在最小的程度范围之内,切实把广大民众的利益时时刻刻地捍卫和维护好。

参考文献:

[1]詹毅,等.地方人大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人民政坛,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