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

第1篇: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范文

一、强化学生理论素养的培育,夯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备戏剧、电影、电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从事戏剧、电影和电视剧本创作和评论的工作能力,艺术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艺术文学人才”。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更关乎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出色的实践能力,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觅得先机,求得未来更好的发展。而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就是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因为理论知识是能力培养的基石,只有根植于深厚的理论知识之上,才能培育出丰硕的能力之花,否则,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缘木求鱼,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然而,高师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高考招生中是按本科二批艺术类专业招生,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与师范类本科二批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此类专业普遍面临着学生文化和文学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我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同样也面临着这种现状。针对此种现状我们从两个方面着手,强化学生理论素养的培育,夯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一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一方面设置中、外文学及文学史课、影视史、影视及艺术欣赏等课,使学生具备大学文科的知识水平,打下坚实的文学及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又设置了戏剧理论、艺术概论、影视批评学、世界电影理论思潮等专业必修课,同时还设置了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电影美学等专业选修课,使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提升其专业理论水平。二是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辟第二课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大学生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就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而言,依据活动方案,由任课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向学生开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或经典著作,供学生选读。学生于每学期开学后,按要求制定读书计划,并填写《大学生读书计划表》,每生每学期确定5—7本书为学习内容,其中理论书籍不得少于2本,采取自学为主,结合集体学习的方式,要求每生每学期读书笔记、读书点评和读书心得不少于1万字,三年6学期共计6万字。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各年级成立读书活动考评小组,其成员由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各班级量化班长、学习委员和优秀学生代表1名组成。每学期第12周,由各班学习委员将本班读书笔记收齐,交年级考评小组进行评议,依据读书笔记的数量和质量,将其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并于下学期开学后进行表彰,学院每学年对读书活动进行一次直接评定,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与此同时,将读书笔记活动与学生个人综合量化考评结合起来。凡读书笔记优秀者一次加量化考评分10分(占班级1/10),良好者一次加量化考评分8分(占3/10),合格者加量化考评分3分,不合格者(含缺读书笔记)一次扣加量化考评分5分,学生读书笔记一学期有两次(含两次)以上考评不合格者不能参与本学期评优评先活动。此项活动开展两年多来,无论是在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还是理论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方面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好评。

二、以梦想剧社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的高中阶段,由于繁重的课程任务及高考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没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展示自己。而进入大学之后,相对宽裕的时间和专业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发掘学生潜在的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是考量高校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而且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以丰富课余生活、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为目的的群众性团体。”[1]作为一种自发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包括艺术、体育、实践和学术等几种大的类型。这些“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对大学生的特长与技能乃至素质的提高、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特长发展、职业选择、人生走向。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活动组织、沟通交流、协作配合、组织领导等能力,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不仅如此,诚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学生社团的重要功能还在于它具有辅助学习的功能。“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很多学生以社团活动作为基地,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3]基于对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特长爱好以及辅助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认识,2002年4月,我们成立了梦想剧社。梦想剧社理事会是剧社的最高领导机构,统筹剧社的总体工作,制定剧社的方针政策。

在理事会的具体指导下,由会员自发选举产生社长和副社长,社长负责社团总体日常工作,并下设表演部、创作部、策划部、剧务部等7个部门。它是南阳师范学院成立最早,发展规模最大的社团之一,于2008年被评为河南省“省级优秀社团”,也是南阳日报社团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演员的后备基地。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第一届学生进校之后,我们就依托梦想剧社,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由梦想剧社的一名副社长为负责人,组织学生每周六晚上观看优秀的电影、电视和戏剧作品,并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并指定专业课老师进行点评分析。这样的固定活动,一方面作为电影电视和戏剧等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既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又夯实了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基础,另一方面在观看欣赏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培育、提升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这样的活动一直在其后的几届学生中坚持下去,深受学生好评,就活动的效果而言,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二是以梦想剧社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为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提供宽广的舞台,提升其综合素质。每年由梦想剧社组织进行剧本征集大赛,并由专业老师组成的评委会,进行剧本评选,对获奖作品进行表彰,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2009年,梦想剧社成功地进行了话剧《雷雨》第三、四幕的演出,在学校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进行的话剧演出,受到师生们的广泛赞誉。更重要的是,这次演出不仅检验了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也锤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组织、沟通交流、协作配合、组织领导等能力。在剧本的选取上,创作部和策划部的同学们,查阅、比较不同的演出剧本,并对剧本进行修改加工,自己撰写演出脚本。在演员的遴选上,导演刘宇同学和表演部的几位同学在2007和2008两届学生中进行海选,经过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的选拔,最终选定了剧中几位主要演员。之后,演员们认真研读剧本,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观看人民艺术剧院的先辈们表演,仔细揣摩角色。剧务部的同学们,自己编制道具、布景等财务开支预算,制定了详细的财务预算开支明细表,并亲自到市场上采购演出所需要的道具。虽然学校和文学院为演出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但有限的资金还不能够满足演出的需要,宣传部和公关外联部的同学们不辞辛苦到一些单位拉赞助,取得了一些单位的资金资助。正是这些部门的通力合作,最终使《雷雨》的演出获得了成功。在演出结束后的总结会上,同学们不无感慨地说道:“《雷雨》的成功演出,使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我们不仅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更懂得了要想做好一件事,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同时,参加这次活动,也是我们与大师的一次精神交流和对话。尽管我们受到了称赞,但也深知我们艺术修养的欠缺而最终影响对角色的更深入的理解。”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培育、提高。在成功进行话剧《雷雨》演出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又在电影课程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以梦想剧社为依托,策划组织了中国经典电影演唱会。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演唱中国百年(1905—2005)经典电影歌曲,引领学生进入百年中国电影的历史殿堂,拓展学生的电影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回顾中国电影百年历程中,使学生感性地认知中国社会的百年沧桑巨变。尽管此次活动最终因协办单位的原因,没能如期进行,但前期的精心准备过程,同样达到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第2篇: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范文

一、目前学生状况分析

当前,中国的传统戏曲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既有国家资助的精华戏曲,又有饥不果腹、靠摆地摊维持生计的百姓戏曲;既有高达戏曲硕士的高级表演人才,又有没上过几天学的草根戏曲演员,可谓繁华与衰落同在,高调和低曲同唱。面对戏曲,学生既有机会步入高大尚,又有可能错失年华,进入生活的低层。这种两难选择,就是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面临的困惑。纵观这些学生,专业基础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同。既有初中未毕业的学生,又有读了几天小学的学生;既有农村学生,又有城市学生;既有学过一点戏曲基本功的,又有一点戏曲专业基础都没有的孩子,文化知识差别距大,戏曲专业基础差别更大。

调查学生学习戏曲的原因,有的学生文化课差,没有考大学的希望,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戏曲,掌握一门技艺,求得将来安身有本。还有的学生家长知道当前社会及戏曲院团有人才的需求,让孩子学习戏曲,以求将来有谋生的手段。当然,也有确实喜欢戏曲的学生,愿意投身于戏曲行业学习戏曲,但这样的学生只是少数。由此看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大部分学生学习戏曲都是被动的。

综上所述,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年龄差距大,素质差别大,学习目的不同,学习愿望不同。虽然教师有教育学生的职责和愿望,但当前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和接受信息的宽广,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艰难。根据目前学生的状况,再制定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戏曲理论教学。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我就戏曲理论教学做出探索。

二、戏曲简史的教学

中国戏曲史是戏曲专业首先上榜的一门专业理论课。这门课程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素质,培训优秀的戏曲人才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戏曲简史是戏曲理论课的首选课程。该课程既能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戏曲所走过的历程及戏曲的基本历史知识,又能引导和诱发学生了解戏曲,理解戏曲,热爱戏曲。

讲授中国戏曲简史,要把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要线索、脉络勾画出来,有重点有主次,侧重近代戏曲的形成和繁荣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增加地方戏曲的内容,尤其是增加学生所学剧种的内容。这样把国家的戏曲史与地方的戏曲发展结合起来,既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性,又提高这门课的趣味性,还提高学习效率,可谓一举三得。当然,地方剧种内容要精练准确,有代表性,让地方剧种的精髓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中国戏曲史中,代表剧目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剧目是戏曲的终极目标,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了解剧目,既是戏曲史的内容,更是在中华民族成长的故事中,了解中国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学习民族的优秀品德,增强民族的自豪感。特别是中国戏曲史中的春秋战国剧目、三国剧目、杨家将剧目、优秀的民间故事剧目、优秀的神话剧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承载体,是民族的根源。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些剧目,既是戏曲史的教学内容,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教育。

三、文艺常识的教学

文艺常识的教学目的是让戏曲专业学生掌握其他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感悟理解艺术的共性,为学生的未来打开多扇发展的门窗。“中国戏曲从孕育、形成到繁荣昌盛,在艺术形态上始终坚持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观念……”所以,戏曲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主要是话剧、歌剧)、电影电视、舞蹈等艺术门类,充分掌握这些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更好地理解戏曲。在此,要有选择地加强戏剧艺术中的话剧和歌剧知识及电影电视的教学份额。因为话剧和歌剧与戏曲是相邻艺术,电影电视也与戏曲相邻,且电影电视在当展迅猛,成为艺术市场的主流,让学生了解姊妹艺术的知识和艺术特征,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掌握戏曲专业。这门课程应该以作品分析理解文艺常识,以作品归纳理论。

四、艺术作品欣赏课的教学

戏曲理论课虽然对学生学习戏曲非常重要,但理论毕竟只在案头桌前。要深刻理解戏曲理论,应该有实实在在的艺术作品验证理论。但对于中等专业艺术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步入戏曲艺术,对戏曲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开设艺术欣赏课,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分析艺术作品,达到感性与理性同时升华。

艺术欣赏课要展示作品的门类齐全,既要有姊妹艺术,如京剧、越剧、评剧等戏曲,又要有兄弟艺术,如话剧、歌剧、舞剧等;既要有历史剧,又要有现代戏;既要有喜剧,又要有悲剧;既要有电影,又要有舞台剧。涉猎的作品要多,门类要丰富。这门课程柔性大,可在早晚课进行,也可用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但必须有课后分析,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特色和內涵,寻找作品中的细节和感人处,开发学生的潜力。

五、综合分析

因为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学生差异很大,所以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戏曲理论课应该从基础内容开始,逐步推进。

1.教学过程分析。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所有的戏曲理论课与艺术作品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比如“三国戏”,《长坂坡》、《汉津口》、《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等,要把三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知识及时代背景讲给学生,还可把这些戏的戏曲常识讲给学生,使“三国戏”的知识丰满厚实,更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效率。讲爱情戏,有《西厢记》、《梧桐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西厢记》可以把这个戏的背景资料,如山西省永济市的普救寺、山西的戏曲资源等介绍给学生。以剧目带知识,把戏曲史、戏曲常识、文艺常识、艺术作品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感性带动理性,形象带动抽象,增加知识量,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潜移默化地把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道德标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戏曲理论课与学生所学剧种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更佳。虽然学生初涉戏曲,但对他们自己所学的剧种怀有感情,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学生热情高涨,感情更浓。戏曲理论课应因势利导,加大地方剧种的教学内容,特别是优秀成熟的地方剧目。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地方剧种的特殊知识,最主要的是把戏曲理论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

第3篇: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范文

一、招生专业简介

音乐学(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舞蹈与形体、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钢琴配弹、音乐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高等和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音乐表演(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乐器法常识、曲艺常识、表演与台词、化妆、形体训练、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本专业设有音响导演方向。主要培养舞台表演、音乐编导及音乐制作人才。

舞蹈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舞蹈基训、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舞蹈美学、基础乐理、基础钢琴、视唱练耳、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教学专业人才和其他行业舞蹈文艺人才。(男生身高不低于1.68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58米。)

美术学(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素描、水彩画、油画、中国画、工艺美术、中外美术史、美术技法理论、书法、美术教学法、艺术概论等课程。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艺术设计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分为环境艺术设计、影视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陶艺雕塑、形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开设基础图案、素描、水彩画、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工艺美术、字体设计、中国画、标志设计、设计原理、设计表现技法、设计制图、人体工学、透视学、C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书装设计、电脑设计等147门课程。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绘画专业(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坚持传承和创新兼顾的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体系及现当代绘画体系,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技法,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开设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绘画经典解读、绘画技法理论、专业绘画、专业实习、毕业创作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绘画基础同时具备绘画创作和绘画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工艺美术(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素描、色彩、基础图案、设计理论、透视学、三大构成、中国画、装饰画、简笔画、民间美术、设计史、包装装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字体设计、广告招贴设计、CI设计、展示设计等课程。培养平面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设计师和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人才。主要培养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并具备独立开办艺术设计公司能力的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美学、中外文学、传播学、播音创作基础、发声学、形体及表演、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演讲与口才、影视文化等专业必修课程近40门。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质全面的知识型、研究型、娱乐型播音、主持方面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有电视编导、电视摄像与构图、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导播、广播电视技术、戏剧概论、视听语言、广播编导艺术、影视精品读解、电视音乐与音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功底、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能够胜任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和频道的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戏剧剧本写作、影视剧本写作、戏剧影视作品评论写作、戏剧影视编导、影视剪辑、戏剧影视表演艺术、中外戏剧史、中外影视史、电视节目种类与制作、影视语言学、传播学概论、艺术学概论、好莱坞电影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名著鉴赏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戏剧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尤其是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编剧)能力、戏剧影视文学作品评论能力,能够在各级电视、电影、广播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大中学校从事创作与评论、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实践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类(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绘画、工艺美术)

270

 

 

湖北、黑龙江、山西、浙江、福建、辽宁、江苏、河南、陕西、安徽、广西、广东、江西、甘肃、

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贵州

音乐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

140

 

湖北、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

内蒙古、甘肃

舞蹈学

40

湖北、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

内蒙古、甘肃

播音与主持艺术

70

湖北、山西、河南、安徽、山东、

四川、河北

广播电视编导

70

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

山西、安徽

戏剧影视文学

第4篇: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范文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戏剧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方面,您认为应坚持哪些原则?

刘立滨(以下简称“刘”):我认为在人才培养与教学方面应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现实主义是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之一。它的主要原则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能够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式描写生活,并且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揭示生活的本质。

教学中,我们将“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的艺术观念贯穿专业教学的全部过程。明确地提出以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作为重要的教学原则,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各专业的教学,无论是专业基础训练、专业技巧训练,还是讲授基本理论、指导毕业创作与实践,首先须强调艺术创作应遵循客观性,要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本来面貌再现生活现实,重视细节的真实;强调再现完整的人和重现人的个性特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题材与主题方面,主张扩大反映生活的范围,注重在艺术作品中再现生活现实的真相,激起对生活本质的思索。在艺术表现方面,一方面强调将客观真实再现,一方面强调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要从生活的真实再现中求美感。

第二,提倡深入研究我国民族艺术的美学精神。教师和学生在遵循戏剧影视艺术创作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深入研究民族艺术创作规律和创作特点,向戏曲学习、借鉴,并领会戏曲艺术创作的美学精神、美学传统、艺术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段,借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推动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

第三,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影视艺术中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在一边坚持现实主义艺术原则和继承中国戏曲艺术美学传统的同时,一边又积极地面向世界,吸收和研究国外其他国家、民族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和创作成果,以及戏剧影视艺术教育教学的先进经验与成果。从而活跃教学思想,推动教学研究,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形成自己的教学传统。

第四,提倡坚持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艺术创作往往是在大量的感性状态下进行,而不能以理性来制约。但缺乏理性指导的艺术创作是很难实现所应具有的艺术水准和品位。在教学中提倡坚持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坚持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理论与独创性素质相结合,看作是本科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内容,并以此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基本技能的掌握、基础理论与独创性素质相结合,同时也非常重视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史论课程的教学。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即各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艺术特征、艺术创作的特点与教学规律,结合本专业教学各个阶段创作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讲授专业基础理论。

第五,提倡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坚持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提倡坚持专业水平与道德情操并重的教育。我们要提倡既保持、发扬我国戏剧教育传统的优势,又及时地吸纳新鲜事物,使传统与现代密切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推动与改进本科的教育教学活动;坚持指导教师与班主任联合负责制的教学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热爱和钻研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教学中把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与平时的专业训练和培养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水平与道德情操两个方面都能够得到重视和培养。力求在一边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同时,一边还特别注意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艺术道德的教育。

记:在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戏剧教育仍然存在着些许问题。您认为今天的戏剧艺术教育面临哪些困惑?

刘:首先,中国高等教育自扩大办学规模以来,戏剧教育的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师资的短缺与不足,成为当前推动与发展戏剧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其次,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进入影视圈或其他领域求生存。剧院团体数量逐年减少,而专业戏剧院校和有戏剧专业设置的艺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因为在剧院和舞台上没有用武之地与生存的空间,就不得不转入到影视、媒体或其他领域中去寻找出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势必造成人才培养的困惑。其次,不可忽略的是影视拍摄对戏剧教育的影响。影视拍摄对戏剧创作的影响与对戏剧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和必须承认的现实,这恐怕也是具有国际性的一种现象。许多青年学生把进入专业戏剧院校学习深造,当作实现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影视明星和获得好的经济收入的梦想阶梯。这些学生入学之后,一心只想尽快学到专业技能,尽快地进入影视圈,尽快地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至于戏剧,则可有可无。最后,全球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信息化对戏剧创作和戏剧教育的影响也相当大。当今的社会正朝着全球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的方向急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碰撞,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影响,各种戏剧流派创作与表现,现代科技与戏剧的融合,以及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技能的社会化需求等,这些都对戏剧创作与戏剧教育产生影响,特别是基础教育。这也就促使戏剧创作进行自我调整。

记: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刘:以积极的态度和探索的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全球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信息化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戏剧教育要求进行自身调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地进行有益的研究与探索,积极地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具有不断地引进和创新的能力。

保持优秀的教学传统、重视专业基础教育。保持优秀教学传统,专业基础教育是当前戏剧教育的一项必抓的工作。几十年来,专业戏剧院校和有戏剧专业设置的艺术院校,经过长期戏剧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形成自己的传统,获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许多优秀戏剧专业艺术人才。这些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对当前的戏剧教育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坚持精英教育,普及戏剧教育。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专业戏剧院校和有戏剧专业设置的艺术院校一定要保持优秀的教学传统、重视专业基础教育,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加强专业与学科的建设和功能的运用,加强课程内容的建设,加强教学法的研究,强化课堂教学训练,不断完善基本技能教学训练和戏剧理论的教学。并注意增加学生的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的修养,使其能够运用所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艺术创作实践。

普及戏剧和戏剧教育,在大学与中小学校里尝试开办戏剧教育,要有意识和下气力地建设一支戏剧教师队伍,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和运用一切可行的方法与手段,普及戏剧基础知识与戏剧教育,扩大戏剧和戏剧教育的影响,满足热爱戏剧和有志学习及从事戏剧工作的年轻人的要求,适应和满足社会对戏剧和戏剧艺术教育的需求。从而使戏剧成为人们生活中有益的组成部分。

记: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作为戏剧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如何实现戏剧教育中国梦?

刘:“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的戏剧、戏剧工作者和戏剧教育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倾力关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5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果、社会的进步和发生的巨变;发现和赞美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那些用自己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和忠诚,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做出贡献,用朴实的情感和踏实的劳动辛勤工作的普普通通的可爱的人们与那些闪现出来的美丽人生。用这些来感动、激励和带动全社会与大众,对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对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而充满幸福感与信心。

“弘扬中国的精神”,即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内容的中国精神。我们的戏剧艺术和戏剧教育,要在我们的艺术创作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牢牢把握这一要求,用艺术的手段与方式,形象地去赞美与歌颂那些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进步、富强、繁荣、昌盛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奋勇向前,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与侵略者、列强与恶势力,进行殊死斗争的英烈们的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体现和表达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真挚感情。同时也让今天的人们在感动之时,激励自己与奋发向前。还要带着敬重之意赞美与歌颂在我们身边的那些坚守勤劳、节俭、勇敢、仁爱、忠实和诚信之美德的可爱的普通大众朴实的情怀与生活。让这种精神在我们的艺术作品中成为主流文化的内核,对世界产生影响。弘扬中国精神,就要全力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5篇: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明确指出,把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质量的首要工作,并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十条意见。可见,国家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承担着为艺术市场输送有竞争实力、有永久创造力、高素质的表演艺术人才的重要责任,其必须进一步创新人才培育路径,培养大众化的普及型艺术人才,以符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就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以期能对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有所帮助。

一、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突出“能力本位”

目前在国内不少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还不够丰富,教学方法也有待创新。比如,在我国高等院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形体教学中,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借鉴别人的痕迹很重。因此为了创新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形体教学课程,不仅要丰富古今中外典型的舞蹈训练的内容,还要格外注重对其他艺术门类技巧的吸收(如体育、武术、杂技、戏曲等等)。目前,高校表演专业的形体教学正在慢慢形成“融合古典舞、现代舞、戏曲、瑜伽等古今中外多种艺术之训练精华的、多元的训练模式。” [1]笔者同时也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相关表演技能的培养,做到“能力本位”。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相关表演技能才能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如我们还是以形体教学为例,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表演技能的培养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重视身体素质的训练,促使学生的身体向张弛自如、灵活健美的方面转变,进而提高学生的形体表现力。在这个基本功的教学中,要“考虑到训练价值和训练效果;要考虑到20岁左右的青年的生理特点;要考虑到训练时间的局限,即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的形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要考虑到为今后学习舞台技巧、戏曲片段、散打、中外民问舞蹈打好基础;还要为演员作长期打算,使之获得改变形体后的可塑能力。” [2]二是加强学生形体动作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我们应该通过音乐的节奏、呼吸的迟缓、情绪的变化来提升和促进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夯实文化底蕴,提升全面素质

众所周知,不少的演员或艺人“唱、念、做、打”都特别出色,但却成为不了艺术家,为何?艺术家往往具有极深的文化底蕴,言行举止间都无不投射出非凡的文化魅力。在这样一个一切都在迅速发展、变幻莫测的时代,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只有文化功底深厚的演员才能真正读懂艺术,可是,有的演员因自身的“盆地意识”而忽略了艺术的文化性,只一味追求“艺术性、独创性、突破性……”,“文化沙漠”暴露出的素养贫弱已经直接制约艺术技能的发挥,影响舞台形象的刻画。[3]因此,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出来的人才要想以后能成为艺术家,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是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艺术职业道德的培养等等;二是学生自己也要利用课堂和业余的机会涉猎广泛的知识,“博采众长”,还要通过多种道德实践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艺术职业道德修养,争取多方面素质都能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三、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戏剧影视表演教师的专业化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戏剧影视表演教师存在专业发展意识较淡薄、专业特征认识较模糊、专业发展相关理论研究较滞后等问题,其严重制约了戏剧影视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师资建设,促进戏剧影视表演教师的专业化,可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加强高校影视表演教师的师德建设。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崇高的思想、良好的品德、坚定的政治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合格的称职的高校教师。其次,要为高校影视表演教师的继续教育开辟“绿色通道”。学校应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远规划;进一步加大戏剧影视表演教育的投入;应通过寒暑假教师培训、教师比赛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深化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市场表演的“一线”

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方向。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学校、企业、市场等因素组成的运行模式,它不仅让学生在话剧表演、影视表演、舞蹈表演的“一线”的得到了锻炼,而且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使企业更直接有效地从毕业生中发掘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有学者给我们提出了良好的建议:与文化艺术市场中引领高层艺术的文工团建立合作关系;与社会大众文化培训机构合作;与厂矿、农场企业政工部门建立临时演出、培训的长期合作关系;培育文化艺术市场,使校企合作在可持续发展中延伸。[4]笔者还认为,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要善于以文化艺术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为导向来推进教学改革,使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这个系统工程的各要素都能良性互动、相互影响和促进,使高校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砾玉.在借鉴中融合——影视戏剧表演专业形体教学之现状与展望[J].艺术教育,2013(01).

[2]王敏.影视表演专业的形体基本功训练[J].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6(Z1).

第6篇: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在课下和学生进行一些交流,在问到他们的电影剧本创作过程时,很多学生给出这样的答案:“就是凭着感觉写完的。”再问他们:“创作的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创作理论与创作技巧的应用?”一些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好像理论用不上,凭感觉写就行。”学生坦诚的回答揭示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当代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对专业课理论学习的错位认识。这是一个需引起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高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能否真正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并应用于实践,也涉及到高校教学能否培养出人才和学生本身能否成才的关键。与“感觉”和“理论”相关联的实质是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创作中的关系问题,电影剧本创作是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组成,本文将重点从感性与理性的概念以及感性与理性在电影剧本创作中的运用及关系层面分析论证“感性与理性在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思辩”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在思维观念的运用上,艺术作品的创作不同于数理公式的推导,前者需带有审美意识形态、感性思维的构成,而后者不容于感性思维的参与而在既定的公式和轨迹中进行,例如:科学中的原理、定义、公式在科学活动中是必须严格遵循的。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创作目的、创作原则以及创作方法的共同参与,这就涉及到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二者的关系问题。

电影——被人们称为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之后的“第七艺术”,从1895年12月28日诞生至今,它吸引了无数的人们驻足观看,在所有艺术门类中,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是它却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喜爱,面对这样一份“宠爱”,广大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当应义不容辞地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电影作品,而如何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电影作品呢?所谓“剧本——一剧之本”,电影艺术工作者能否创作出优秀的电影剧本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WWw.133229.cOM再进一步说创作者如何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电影剧本呢?创作者在“感性与理性”思维观念上的把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所在。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指导着人类的行动。艺术作品的创作总会让人想起“灵感”“天赋”“天才”等字眼,优秀的电影剧本当真一定是由具有“天赋”的人创作出来的吗?剖开个别现象,从普遍现象上看,答案是否定的。

本文的核心论点:电影剧本创作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共同建构而成,在电影剧本的创作中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思维面,它们彼此交织,相互渗透。

一、什么是感性和理性

首先我们共同认识一下感性和理性的概念问题。什么是感性和理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感性”的注解为:“感性指属于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1]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区分为感性、知性与理性。感性指的是“感觉表象”[2]。感性是被动的单纯接受的能力,感性与感觉是有所关联的,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人有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人就产生各种感觉。例如,视觉能看到事物的颜色;听觉能听到事物的声响。从感觉到认识,感性即直接接触具体事物当中产生的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因此感性思维往往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所谓理性,就是基于感性,通过思考而升华的一种抽象的认知。理性就是能看清事态和物质的本质,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行为。“理性是原则的能力”[3]。理性认识就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考作用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理性认识往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般情况认为人的认识首先是产生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然后经过分析、总结和概括便形成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是理性的基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要认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4]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是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因此理性认识往往具有抽象性与间接性的特点,但正是这种抽象性和间接性决定了它能够从现象深入到事物本质和规律,深化人们的认识。

二、感性与理性在电影剧本创作中的运用及关系

电影的发明实际上是发明了一个摄影机眼睛和录音机的耳朵,由此带给我们一个由视觉和听觉共同获取的富有魅力的电影世界。我们经常说,摄影机代替了观众的眼睛,摄影机的眼睛可以带着观众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由翱翔。但是这只眼睛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由不得观众想看什么,而是由那个掌握摄影机的人决定给观众看什么。在这里“掌握摄影机的人”不仅仅指摄像,它还包括了编剧、导演等幕后人员,而其中最先“掌握摄影机的人”便是编剧。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能够立体呈现的前提,也是电影艺术作品得以成立的真正意义上的基础。

电影剧本的创作不同于写小说,它要求编剧必须用画面来写作,用镜头来写故事,运用视觉性思维进行创作。那么在视觉性思维展开过程中,感性与理性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可以分别看一下。首先从创作者本身来说,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感性”强调个人的创作欲望、创作情感和创作情绪,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情感和创作情绪往往在创作者的主观意识里是连贯的,这三个方面在创作的过程中又常常被人们统称为“感觉”,虽然这样理解“感觉”概念不太准确,但它也道出了感觉与感性之间的关系,通属“感性思维”。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不可避免地会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审美情趣、情感认识以及对社会中人与事的理解转变为笔下的画面语言,这种转变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任何艺术作品都应是有感而发,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感性思维在剧本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编剧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能将生活不加选择地记录(实验性电影作品除外),更不能忽略创作目的、创作构思、创作规律和创作理论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电影得到很多人的喜爱,有的电影却不受欢迎的原因。例如:在悉德.菲尔德的著作《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谈到:“电影剧本的前十分钟必须提出戏剧性前提、戏剧性情境和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戏剧性前提’指的是这个电影剧本讲的是什么,即这个电影剧本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提供了一种戏剧性冲动,而且促使故事直向最后的解决。[5]而“戏剧性情境”就像一个容器,指的是包容这个故事内容的空间。实践证明有的电影作品对此做到了,留住了观众;有的电影作品播放了十几二十分钟还没交代清楚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观众便没有耐心再往下看下去,从而选择了离开。这就如同当一个编剧情感的阀门已被打开,凭着自己的感觉想把开篇部分大肆渲染的时候,观众已离开了座位。成功的例子如:票房大热影片《非诚勿扰》在前十分钟交代了本片要讲一个“三无伪海龟”中年男子秦奋征婚的故事,当观众明确了电影的戏剧性前提和人物的戏剧性需求以后便饶有兴趣地想知道秦奋究竟是怎么征婚的?他到底有没有征到意中人?开篇设置了悬念,它提供了一种戏剧性冲动,吸引观众迫切想知道后面的结局。倘若这部电影的开篇不做这样的设计,用二十分钟的时间交代人物需求和戏剧性前提,估计观众早已失去耐性,进而影响了整片的观影效果。电影作品是以电影观众作为受众对象,失去观众也便失去了作品生存的土壤,因此倘若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味追求感性认识而忽略剧作章法、剧作理论等理性框架,最终必将导致作品的失败。剧作理论和剧作章法都是对剧本创作本质和规律的归纳和总结,归属理性思维层面,作为一名编剧必须要好好掌握。再如:任何一部电影都有理性表诉机制——叙事机制,以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为例,美国人紧紧抓住了电影这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确立了模式化的电影叙事形式。例如:影片《魂断蓝桥》就完全依照模式化的电影叙事,在主题构成、情节设计、结构安排、人物性格等诸多元素上构成了完整的电影叙事机制,以其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成功运用而成为世界经典之作。

但电影剧本创作中的理性框架若离开了感性基础,抛开感觉、情感、表象、想象等特征,其电影剧本必然会生硬呆板,缺少生动和生活的质感。在影视剧本创作活动中需要情感、情绪等感性思维的参与予以作品“生动”和“生命”。同时,我们要意识到理性框架构成的最终目的同样是要令作品“生动”和富有“生命力”。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感性思维若离开了理性基础,抛开剧作理论和剧作方法,仅凭个人的自我感觉进行随意创作,其剧本就很容易造成结构散乱、调理不清、无章、无规、无格、缺乏明确主题和清晰的线索,最终用再多时间、再多笔墨也只能写出劣作。电影剧本的创作不论多么地需要情感的融入和丰富的想象都必须通过理性的梳理从无序的“感性释放”走向有序的“感性清晰”。

上述分析证明电影剧本中的感性创作与理性创作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缺一不可,创作者在电影剧本创作中只有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结合,才能够创作出拥有观众、拥有市场、被许多人广泛喜爱的成功的影视作品。否则只能产生大量的平庸之作和失败之作。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电影剧本创作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在艺术实践中二者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其它办法解决的。感性和理性永远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电影剧本创作没有绝对的感性,也没有绝对的理性。感性过程和理性过程的有机结合才是导向抽象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才是电影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10页.

[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3页.

[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85页.

[4]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410页.

第7篇: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范文

科类

专业代码及名称

招生计划

报名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测试时间

艺术类

130401美术学

38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2月2-3日

2月4日

1305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2月2-3日

2月4日

130508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2月2-3日

2月4日

130304戏剧影视文学

南京师范大学

2月2-3日

2月4日

注:考试具体时间以考点安排为准。

学院专业简介及考试安排

美术学院

一、美术学院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艺体系成立于1950年10月,是山东省最早设立的高等艺术教育单位。学院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重视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美术学学科教学规模与层次完整、师范美术教育研究人才集中的单位,是教育部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正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30余人,研究生170余人。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和摄影3个本科专业,艺术学、美术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等4个硕士学位点。设有中国画、油画、综合艺术、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影像艺术、艺术理论等7个教研室。

学院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取得可喜成绩。近十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艺术研究课题、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课题,以及多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养了一批在全国、全省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管理人才,为全省乃至全国美术教育及艺术创作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近五年学生中先后有1000余人次在全国、省级专业比赛中获奖。

二、招生专业简介

美术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美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胜任普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等单位中与美术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艺术理论、中外美术史、中西艺术比较、素描、速写、色彩、中国画基础、设计及艺术实践、教育实习等课程,以及中国画、油画、综合绘画、版画、平面设计、电脑设计、室内设计、摄影、美术理论等选修课程。

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艺术设计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了解设计领域的最新发展,掌握现代设计技术手段,胜任普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等单位中与设计艺术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设计学概论、设计史、中西艺术比较、设计基础、书籍装帧、CI设计、招贴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设计实践等课程,以及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影像传媒设计、彩墨画、壁画、版画等选修课程。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1、美术学

报名时间:2月2-3日

报名地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考试时间:2月4日

考试科目:色彩、素描。

2、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报名时间:2月2-3日

报名地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考试时间:2月4日

考试科目:色彩、素描。

注:考试具体时间以考点安排为准。

咨询电话:0531-86182188(美术学院)

网 址:http://www.msxy.sdnu.edu.cn/

传媒学院

一、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掌握影视动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影视动画编导设计、影视动画制作的基本能力,能够独立策划、设计、制作动画作品,具有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动画创作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动画造型基础-素描、色彩、创意造型,动画艺术概论,动画人物速写,动画角色造型,动画剧本创作,动画美术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与数字绘画,美术构成法则,中外艺术史,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头设计,动画角色设计,动画场景设计,无纸动画技法,三维动画技法,无纸动画创作,三维动画创作,艺术学概论,摄影技术与艺术,摄像技术与艺术,动画后期制作与特效,数字雕刻艺术,定格动画,漫画创作,动画衍生品设计开发,广告动画创作,网络技术与网页设计,连环画鉴赏与创作,动画策划与项目推广,插画创作,动画导演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热爱数字艺术事业和动画创作,有一定美术基础;品行端正,身体健康;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1、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2月2-3日

报名地点:南京师范大学

考试时间:2月4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戏文创作与评论:(1) 分镜头脚本写作;(2) 命题故事写作;(3) 电影评论写作。

2、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

报名时间:2月2-3日

报名地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考试时间:2月4日

考试科目:彩画、连环画

注:考试具体时间以考点安排为准。

咨询电话:0531-86182852、86180283(传媒学院)

网 址:http://www.cbxy.sdnu.edu.cn/

合格证发放及录取原则

合格证发放

报考美术学、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的考生,须先参加美术省统考并达到省统考本科合格线。

4月30日前,学校通过招生办网站公布成绩。合格考生可在招生办网站自行打印《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证》。

各专业按照招生计划1:4的比例划定合格线。

录取原则

江苏省级招生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给我校投档,我校按专业志愿清原则录取:投档后,美术学、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类)按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到低录取;戏剧影视文学按专业成绩加高考文化成绩所得的总分从高到低录取。

第8篇: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戏剧教育;基础教育;独特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13-01

戏剧对教学具有什么价值呢?在西方"戏剧教学"中,戏剧既可以作为教师教的媒介,也可以作为儿童学的媒介,这就是戏剧作为教学媒介的两个层面的内涵。英国儿童戏剧学者多萝西•海滋考特作为"戏剧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她大力将戏剧视为教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儿童的觉察力,使他们能通过想像发现现实,发掘行为表面下所隐含的深刻意义,比如在"中世纪的服装"这一主题中,教师首先把儿童置身于一个中世纪的教堂情景里,儿童装扮成中世纪的骑士等角色,然后进一步继续主题的探索和学习。尽管戏剧教学出现了角色扮演,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剧本或扮演角色,而是为了深入体验学习主题。多萝西•海兹考特把戏剧教学目标确定为提供反思和分析生活经验的舞台,并通过扮演来验证这些经验,使儿童在戏剧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艺术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被纳入了学校教育,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戏剧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之中,以立法或课程计划的形式确立戏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我国自2000年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作为重要内容,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举措,就是增加了艺术课程,颁布了《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 《标准》首次列入戏剧、舞蹈,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戏剧教育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说明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艺术教育新的复兴,而戏剧的加入,更是为艺术教育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基础教育阶段是中小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一生教育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基础时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戏剧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首先表现在认知和精神层面上,就有如下一些重要功能:

1.认知功能

戏剧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丰富感知、引导人生,源于戏剧的认识功能。戏剧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创设可以分享的戏剧情境,即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提出和检验想法、问题、各种关系和有趣的领域,希望儿童能体验快乐、觉察世界和获得满足,逐步有意识地掌握假装扮演,并分享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中国近代教育家张伯苓,在其20世纪初期任南开中学校长期间,就成立南开新剧团,积极倡行具有教育意义的戏剧活动。他认为,学生在演剧过程中,不仅能获得一些生活知识和为人处世的经验,还能获得一些深刻的人生感悟,从而更好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由于戏剧是通过感情丰富色彩的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感染观众的,所以它对青少年知识传播的效果往比教科书更明显深刻。最行之有效和运作简单的戏剧教育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儿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发现自己的潜能,逐渐形成他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2.审美功能

审美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陶冶性情。戏剧能够宣泄情感、陶冶性情,戏剧的净化功能比音乐、美术、舞蹈要强烈得多,也充分得多。教育只有在触及人的灵魂、调动人的情感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戏剧教育正是这样一种能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情感的教育形式。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尚处于纯真、善感的年龄, 认知上还比较感性,容易感动, 对情节性强的故事和生动形象的东西容易接受,通过戏剧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在鲜活可感的艺术形式中, 在剧烈的情感冲击下,帮助学生树立起对真善美的信仰。一曲《歌唱祖国》,可以把世界华人凝聚在一起;一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可以更加坚定人们坚决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一剧《红岩魄》,可以净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心灵;一部《长征》,可以激励亿万人民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道德教化功能

3.1 角色转换能力。戏剧是压缩了的精炼人生,扮演戏剧角色,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事实证明,学生时代接受过戏剧教育、参加过戏剧活动的人,往往角色意识比较强,懂得角色转换, 能够依据环境、身份的变化调整自己,以最快的方式适应公众对他所担任的新的社会角色的期盼。像美国总统约翰逊、罗斯福、里根和我国的总理,在学校读书期间都热爱戏剧演出,正是年轻时培养的角色意识, 使他们能够在政治舞台上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3.2 自我表现能力。戏剧是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艺术,在公众场合表现自我,首先要胆子大,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容不迫地说话, 而戏剧无疑是最能锻炼这方面的能力的。因为戏剧是当众表演的艺术,参与戏剧活动,最能锻炼和提高一个人在公众场合的自我表现能力。而自我表现能力越早锻炼、培养越好。一旦不善言辞的性格成型,就很难改变, 将影响一生。

3.3 交际能力。艺术能用各种方式交流表达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增强自我表达的强度、力度、理解度。尤其是戏剧艺术,它是通过演员的语言和动作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表演艺术。通过参加戏剧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也是中外的教育家看好戏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强,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交流与沟通已成为参与职业竞争的首要条件的情况下,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更应成为重点培养的目标。

现在,戏剧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正在蓬勃向前发展,他们的许多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地实施戏剧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大卫.伍德. 为孩子们而设的剧场[M].

[2] 陈恒辉, 陈瑞如. 戏剧教育: 让儿童在戏剧中学习和成长[M].香港: 嘉昱有限公司,2001.135

第9篇:戏剧影视文学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校戏剧教育;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活动性戏剧教育

戏剧与教育,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西方,戏剧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公民教育中,戏剧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政府甚至给公民发“观剧津贴”。我国古代的“六艺”中,也包含着戏剧教育的元素。但戏剧教育理论的系统化和戏剧教育方法的多样探索,大约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戏剧教育现已成为一大艺术教育门类。当前,戏剧教育思潮在全世界方兴未艾,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成立有自己的戏剧教育组织,如美国有“美国戏剧与教育联盟”(AATE)、我国香港有“香港教育剧场论坛”(TEFO)。1992年,“国际戏剧/剧场与教育联盟”(IDEA)在葡萄牙举行创会会议,该组织每三年举办一次世界大会,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戏剧教育何以能够在近20年来蓬勃发展?这是因为戏剧教育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契合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适合21世纪复合型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戏剧教育是普适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戏剧教育是使人回归本性的教育,因而我们强调戏剧教育对于学生的普遍适用性。学校戏剧教育不是“天才教育”,不着眼于只培养少数校园精英,也不走专业化教育的路子。我们提倡的戏剧教育,是普适性教育,面对全体在学人群,为全体学生所享有,为全体学生服务。

20世纪初期,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把戏剧原理与教育原理相贯通,在我国首创了把校园戏剧纳入整个教育体制这样一种现代教育方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艺术教育改革浪潮的掀起,开放、多元、综合的艺术教育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戏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方式之一被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纷纷将戏剧纳入普通学校教育体制之中,以立法或课程计划的形式确立戏剧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例如,美国于1987年颁布《国家戏剧教育研究计划》,列出戏剧与剧场课程范本,将戏剧的教学内容归纳为“个人资源的内在与外在发展”“以艺术上的合作创作戏剧”“戏剧及剧场与社会情况的关联”“建立审美上的判断能力”四个方面,并按照年龄,从幼儿园至十二年级分成六个阶段,由浅入深逐步完成一系列教育。1994年,美国颁布《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其所设置的“艺术课程”,包括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戏剧作为一门独立的单科课程在中小学开设。我国台湾也于2000年开始,首次将戏剧纳入国民义务教育“艺术与人文”领域的“表演艺术”学习与统整教学之中,并自2002年展开实际的学校课程教学;高中阶段也已将戏剧列在“艺术生活”科的“表演艺术”选修课程中。在我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就是把戏剧、舞蹈纳入艺术课程之中,使之与传统的音乐、美术并列。

二、戏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而非才艺培养

学校戏剧教育是非专业戏剧教育,与专业戏剧教育以培养专业戏剧从业人员为主不同,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它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而非才艺培养。

人格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是一个人品德、性格、气质、精神风貌、心理状态、行为方式、能力、兴趣、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的总和,尤其侧重于人的道德品质。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能以直观有效的方式使参演者和观看者产生感同身受的直接体验,从而对人的思想情感施以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等多方面影响,同时也对人的个性气质和人生观、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感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道德尊严,净化自己的灵魂,培养道德观念。对别人的道德行为的审美情感,对形成个人的道德尊严起着很大作用。”戏剧正是具有这种强大功能的美的艺术。英国著名戏剧教育家布莱恩·威认为:“没有两个人是相近的。教育是关怀着每个人,戏剧则是关怀着每个人的独特性并其人格的特质。”我国台湾戏剧教育家张晓华先生也明确指出,戏剧教育能使“对人格的培育,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的确,戏剧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这些独特的美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观照他人、反省自我的机会,能让他们明确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共处法则,引导他们热爱真善美、憎恨罪恶,发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张伯苓是20世纪初我国最早主张通过戏剧教育达到人格教育目的的教育家。在他看来,戏剧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造就戏剧人才,而是通过戏剧教育培养学生的美善人格和创造能力,以利于学生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他相信,戏剧活动能达到造就具有“完全人格”、能“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新人才的教育目的。当然,学生经常参与戏剧活动,能够在才艺方面得到锻炼,但才艺培养不是戏剧教育的主要目标,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格教育。我国的香港、台湾自20世纪80年代初学习西方提倡戏剧教育,20多年来在有识之士和政府部门的不断努力和大力推动下,至今已取得相当成效。他们倡导、推广戏剧教育,并不在于培养专门的戏剧理论和创作人才,而是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国民,使其具备一个公民的基本条件。

三、戏剧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的一种大趋势。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l世纪学校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是否具备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不仅是大学生、成年人的事,也是中小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是所有受教育人群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潜质。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确,与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这些艺术相比,戏剧由于有故事、有冲突、有人物性格塑造,包含着更丰富的人文内容和知识,蕴含着更深刻的人文思想和精神。较之作为影像艺术的影视,戏剧也以其形式简单、随时能参与而体现了它的便捷性、可操作性。戏剧无论是悲剧、喜剧、正剧还是各种小品,都是社会历史的缩影和人生内容的翻版,因而戏剧离人最近,所谓“人生如戏”“戏即人生”,就是对戏剧与人生、戏剧与人文关系之密切的形象说明。戏剧教育不是简单枯燥的道德宣教,它是借助形象,通过角色扮演和戏剧情境达到教育目的。无论观剧或是参演,学生都能够通过剧中故事和人物更好地理解生活、体悟人生、发展个性。戏剧教育不以戏剧知识和表演技能的学习为目的,而是注重通过戏剧方式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思考人生、选择生活及增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培训,重视的是参与者的交际、表达、情感、想像力、集体意识等素质的养成和体悟,因而戏剧教育是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之一,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戏剧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当然,其中还包括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样人才能在丰富、全面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提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人,是将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戏剧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目的正是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我国台湾戏剧教育家张晓华先生,曾具体阐述过创造性戏剧教育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感性融入培养同理心,建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启发想像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进创作能力;明确有意义地运用身体动作、美化身体动作,促进身心健康;促进表达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养成合作的能力和遵守纪律的习惯;学习戏剧与剧场及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养成批评等审美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戏剧教育除了具有丰富感知、范导人生、陶冶性情、寓教于乐、培养道德、完善人格、获得知识等方面的作用外,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提升语言交流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在公众场合的自我表现能力、才艺发展、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同时又由于它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能对人的思想情感产生道德的、审美的等多方面影响,对青少年的智力开发、人格形成、个性发展、体能锻炼甚至劳动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能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当然,我们不是说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不能提高人的素质,而是强调,在培养适合2l世纪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方面,本身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雕刻、建筑等方面知识的戏剧,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要比其他单科艺术教育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潜能。

五、戏剧教育运用于基础教育的构想

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戏剧教育的理念运用于基础教育之中?我们自2004年开始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以杭州市大关小学和杭州市外国语学校为重点观察和实验的平台展开个案研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断探索,我们逐渐构想了一套适合我国中小学戏剧教育的框架体系和实践模式。

(一)学科性戏剧教育

学科性戏剧教育,严格地说是指开设专门的戏剧课程,即把戏剧当作一门学科纳入学制内来教学。目前戏剧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有美国的单科戏剧教学课程、英国的复科统整的戏剧教学、我国台湾的跨科统整的戏剧教学等多种课程模式。2001年,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开始明确把戏剧列为其教学内容之一,与音乐、美术、舞蹈等学科相互支持和补充,构成整体的综合艺术课程。该包含戏剧在内的综合艺术课程的设置,被教育专家认为是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戏剧作为学制内的学科性教育,从此有了政策依据。目前不少部级实验区都在尝试开设包括戏剧在内的综合艺术课程,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笔者曾在杭州市大关小学指导开设多节综合艺术公开课,取得了很好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二)渗透性戏剧教育

渗透性戏剧教育,又分渗透戏剧教育的内容和渗透戏剧教育的方法两种。渗透戏剧教育的内容,是指在语文、英语等课文中直选人剧本,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戏剧文本来实施戏剧教育,如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常常节选中外名剧。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戏剧的一般知识,培养其对戏剧的浓厚兴趣。渗透性戏剧教育的方法,可称之为“戏剧教学法”,是指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使之同时达到戏剧与科目的教育目标。教师借由经过设计的戏剧活动,如扮演、模仿、想像、游戏等,让参与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不仅可用在艺术课程、语言类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甚至还可以应用于自然科学课程。在中国,“戏剧教学法”中运用最多的是“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等。

(三)活动性戏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