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精选(九篇)

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第1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 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是一切商品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征。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姓“社”姓“资”的制度属性的区别。由于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提,因而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而独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制度之下并同该社会基础制度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要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

三十多年前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以及后来的实践,是重要的历史性尝试。在这之前,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单一的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市场经济。虽然列宁很早就提出过搞混合经济的设想,但没有来的及实施。而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的设想,还在我国进行了长期全面的实践,这不仅给我国带来了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还为认识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同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是不完善的,有些实践也是盲目的。用他自己的话讲,是摸着石头过河。许多问题,如怎样将国企推向市场,国企要不要搞股份制、要不要搞破产、三农问题如何解决、金融体制如何改革,等等都没有现成的答案。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本身没有姓“社”姓“资”之分。但是,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因而又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本配置方面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或经济运行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即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根本区别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之点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与之并存的必然是非公有经济的各种形式,它们将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也提出了改革传统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任务。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不同公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等。传统的国有制形式与市场经济尚不完全适应,经过改革,在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国家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将会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益,在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方面发挥出特有的优势。

第2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土地市场;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对土地需求量逐渐增大,而且国家在经济可能出现过热的时候开始尝试采用土地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本文采用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来分析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关系,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二、土地市场和区域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土地市场通过土地财政途径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机理分析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上收了大量财权,特别是将增值税的75%归为中央政府,并将所得税改为中央、地方政府共享的税种。与中央政府采取上收财权同时进行的是下方事权,形成各级地方政府事权层层下放,而财权层层上移的情况。在这种事权和财权不对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履行自身职责,必然会寻求扩大财源,这样巨大的土地收益成为了一个最佳的选择。巨额的土地出让为地方投资和建设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一是以低廉的土地出让费用招商引资,增加地区经济竞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和扩张;二是高价出让土地增加了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为地区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三是通过城市扩张促进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土地市场发展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和支出。土地财政、地方财政收入和投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关系。

(二)土地市场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三部门模型理论分析

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是用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以及区域房地产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型。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DeniseDipasquale和WilliamC.Wheaton提出的。该模型将区域经济划分为三个部分:区域产出市场、区域劳动力市场和区域房地产市场(包括了土地市场和地上建筑物)。

1、区域经济均衡模型。一个区域的产出需求Qd是价格P的减函数,如图1所示。产出需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房地产,且它们之间不具有替代作用。单位产出成本C=a1r+a2w,其中r、w分别为租金和工资,a1、a2分别为单位产出需要的固定数量的房地产和劳动力。房地产需求量和劳动力需求量分别为Kd=a1Q和Ld=a2Q,由于生产要素间不存在替代作用,所以需求量仅依赖于生产量Q,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如图2、图3所示。其中劳动力市场纵轴表示相对工资,即经过价格指数调整后的工资。在图1中,如果产品的需求曲线已知,而工资和租金又决定了生产成本,通过图1可以求出总产出量。在图2、图3中产量又决定了要素需求,如果要素的供给已知,则可以求出要素的价格。如果这三个图相互符合,那么该区域经济就处于均衡状态。

2、土地供给量增加与经济增长。假设区域最初处于均衡状态,产出量、价格水平、劳动力数量、房地产数量、工资、租金分别为Q1、P1、L1、K1、w1、r1。当土地供给增加时,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将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租金下降,如图6所示。在劳动力市场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下降,产出增加,如图4所示。产出增加使得要素需求量增加,要素需求曲线均向右平移,要素价格上升,如图5、图6垂直虚线所示,使得生产成本略有上身,但是仍低于初始成本。因为如果此时的成本高于初始成本,产量就会下降从而要素价格也会下降,生产成本必将下降。从分析可以得出,土地供应量增加,生产成本将下降,最终使得区域的经济产出增加。再次调整到均衡状态时的产出量、价格水平、劳动力数量、房地产数量、工资、租金分别为Q2、P2、L2、K2、w2、r2。

(三)土地市场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的内生增长模型理论分析

目前,根据关于内生经济增长的普遍研究方法,利用生产函数来定量分析伴随土地市场发展而来的土地财政和土地出让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根据Barro、Davoodi的研究,描述内生增长生产函数包括三个变量:人均产出y,公共支出g,私人资本k。函数关系描述为:

y=f(k,g)①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公共支出来源主要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预算内收入主要是预算内的财政收入r,预算外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出让金f,所以

g=g(r,f)②

①、②式联立后生产函数表示如下:

y=f(k,r) ③

转贴于

把③式进行线性化处理,得到下式:

y=α+β1k+β2r+β3f④

式④中,y表示人均产出,k表示人均资本,r表示人均地方财政收入,f表示人均土地出让金收入。从④可以看出,人均产出的增长受人均资本、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人均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影响,其中,后面两项表明政府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实证研究中,采用截面数据模型来描述上述分析如下:

yi=a+β1ki+β2γi+β3fi+εi⑤

三、实证检验和结论

(一)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现在做如下假设

一是土地市场发展和区域经济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二是土地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

(二)数据说明

实证检验中的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土地出让金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9》。

(三)实证分析结果和分析

1、用2008年全国31个省和直辖市国有土地出让成交价款(土地出让金)代表区域土地市场发展水平,用各省和直辖市GDP代表经济发展水平,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表明我国区域土地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导致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需要土地供应的支持,包括生产用地、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都会催生地方土地市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由于土地市场的发展使得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从而带动地方基础建设和固定资产的增加并促进经济的增长。

2、各省和直辖市人均产出y、人均资本k、人均地方财政收入r、人均土地出让金收入f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和《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9》。代入上面的式⑤

yi=a+β1ki+β2γi+β3fi+εi

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截面数据进行检验,得到如下结果:

yi=2.457416+0.314275ki+0.138452ri+0.071486fi

t-value8.41694476.321623.7516 7.54150

AjustedR-squared:0.984405

从模型检验结果可以验证假设②的成立即土地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地出让金的增加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只有0.071,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土地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使用而对经济产生推进作用的,所以现实中土地收入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会更大。

参考文献

1、钱瑛瑛.房地产经济学[M].统计大学出版社,2004.

2、吴灿燕,陈多长.浙江省土地财政问题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9(3).

3、张昕.土地出让金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研究[J].建筑经济,2009(8).

4、赵国玲.“土地财政”的效应分析[J].生态经济,2008(7).

第3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一方面,金融对区域经济的主动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差异直接形成了区域金融活动的差异。在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的进程中,金融的增长常常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货币化金融化发展较早的地区,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就能够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从而发展就更快。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金融相对地处于支配性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差异,常常与区域金融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下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资本积累机制

资本的积累源于储蓄,形成于投资。区域经济发展能否动员足够的储蓄是资本积累的关键。金融体系通过部门扩张降低交易成本,使其能够动员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提高边际储蓄总量;其次,通过金融创新提供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改善储蓄结构,提高储蓄倾向,这是另一层次的动员储蓄;最后,金融部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流动性资产持有量,增加生产投资的比例。通过金融功能的发挥,将资金有效转化为投资,这一点对促进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

资金流导向机制

对区域经济增长,除要增加储蓄及投资总量外,还必须保证储蓄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投资结构的协调。投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比投资数量更重要,减少低效率的投资和增加新投资在本质上一样重要。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市场融为一体,使资金在整个社会实现重组和分配,同时金融体系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起到以金融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

区域一体化机制

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金融发展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它可以为信用扩张提供完备手段。金融发展促进资本的转移和集中,推动企业集团化、产业区域化发展,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组织演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转型;金融发展还为企业集团提供内部控制手段,推动企业向跨地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发展领域的拓宽和活动领域扩大促进区域融合。

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机制

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它不仅与科学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有关。金融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在满足融资能力的同时,通过风险分散管理影响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供给,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我国区域金融的非均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基于市场基础、原始积累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不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经济带,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很大差距。如不采取灵活的区域化金融调控措施消除这种逐渐扩大化的差距,将不利于宏观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

据统计,基于不平衡的经济格局,我国目前不同省区货币资金量的分布东、中、西部差异十分明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5月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提供的数据,2004年末,东、中、西部外币存款余额占本外币存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2.2%和1.4%,这突出反映了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程度的差异。2004年金融机构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16.0%。总体看,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存贷比明显高于东部。

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2004年,我国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东部地区的投资总量超过了中西部的总和。从1990年到2003年,东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万亿元,占全国比例为61.4%,中部和西部分别占全国比例为22%和16.6%。投资的差距对各地经济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将产生非常大的直接影响。

区域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

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相对较为单纯,主要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民生、光大、华夏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仅在少数中心城市设有分支机构,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乡信用社。与之相比,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明显丰富,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大部分新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东部地区,由此构成东部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区域间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

金融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已经成为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放货币、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但我国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差距极为悬殊。就货币市场来看,东部地区发展很快,中西部地区在市场规模、交易工具、市场主体等方面都较落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2004年末,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约占全国的60%,中西部分别约占20%。东、中、西部地区股票当年筹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26%和13%。从保险业的发展来看,2004年东、中、西部保费收入分别占62%、22%和16%。各地区保险密度总体上呈东、中、西递减之势,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以2490元、1763元和791元的保险密度位列全国前3位。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区域差异

率先改革的东部地区从市场化之初就努力构造金融活动与运行的市场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拥有相当程度的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企业有很强的拓展融资渠道的意识与能力,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资源的成本消化能力不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资本积聚能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市场化程度和投资主体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弱,对金融资源潜在的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金融资源只能产生较低的利用效率。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存在风险和收益的梯度差距,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西部市场转移到东部地区。而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所、法人股市场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东部地区的积聚分布,也为金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

一元化和二元化金融政策环境的矛盾

我国金融体制和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金融制度运行环境二元化的特征。其基本格局是: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依靠市场的成分较多,地区制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开拓型、创新型和开放型的;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计划成分占主导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区域政策制订的发展战略往往是平衡型、保守型和封闭型的,其目的在于满足静态的平均化的边际收益。但金融调控则不是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而是更多以区域金融运行一体化为前提,强调金融政策的统一性。这种金融政策造成了事实上的政策不公,等同于对中西部这样不发达地区的政策歧视,进而容易诱发地区金融经济利益的摩擦,造成“抽瘦补肥”局面的出现。

金融市场化差异对微观金融主体的刺激不同

新兴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非银行机构遵循经济理性原则,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在配置分支机构时过多积聚在东部地区,一方面促使东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被迫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同业竞争机制和行业协作机制,并且较早建立的金融市场又形成了金融资产流动的极化效应,凭借这一效应引致大量区域外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结构单一,大量存在的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对象往往是效益低下的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且银行无论是在资金计划,还是信贷方向上都受到上级行政的过多干预,很难切实顾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上级行政的宏观调控政策致使其在松与紧的狭小空间内顾此失彼,无法达到应有的经济效果。

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建立统一金融市场构建区域金融体系

针对目前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必要建立规范运行、健康发展、统一开放的区域金融市场,消除货币政策传导在各经济区域的阶段性差异,使利率机制在我国东西部地区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应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体系。而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规模不大的中小金融企业,并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同时,要积极努力实现区域金融市场的联合,增加开放性,力争早日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

促进区域金融组织机构发展

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契机,以市场化原则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改变以行政区划编设机构的做法,根据不同地区业务量的多少、地区的大小来确定机构网点的设置。要集中优势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发展壮大势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新兴商业银行到中西部大中城市设置分支机构。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

建立相适应的区域性商业银行

中西部落后地区银行机构较少、金融工具单调,应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条件,适当降低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提高金融机构密度与金融效率。

加快区域资本市场建设

调整目前的资本市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在稳步发展东部资本市场的同时,立足为中西部建设、开发筹资而积极培育中西部资本市场。为此,注重中西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推动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加快资本经营步伐;推进中西部地区股份制改革进程,以推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积极筹建和完善不同层级的区域性、地方性的证券交易中心。在股票和债券发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发行者在区域分布上适当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扩大中西部地区每年的股票、债券发行量。大力扶持资源型企业上市。积极发展区域性的开发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中外合资基金等。允许商业银行以不超过一定比例的资产入资基金,拓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入渠道,增加基金的资金来源。

第4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桂南 房地产 统一市场

在桂南沿海经济区的建设中,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四个独立的城市要想产生内在互动机制,从而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城市集群,必定离不开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因而建设桂南房地产统一市场就凸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桂南加强房地产合作的基础

在新世纪伊始,借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良机,我区的经济,特别是桂南沿海经济地区的经济步入了高速增长的时期,也带动了桂南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桂南沿海经济地区作为广西发展最为迅速的区内经济区域带,已经存在了合作建设统一房地产业的基础。首先桂南的经济状况在广西首屈一指,这四个城市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只占广西的17.69%和24.97%,但是根据广西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分别占全区的31.2%、33.63%、35%,由此桂南的经济实力可见一斑。其中南宁市在2004年的房地产投资额为66亿元,2005年更是达到了105亿元,接近了全区当年房地产投资额286亿元的一半。因此,在广西独占鳌头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桂南有合作开发房地产业的现实基础。

桂南的房地产业又反映出来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外来资金大量涌入,跨区域投资和跨区域置业已经成为房地产的主旋律之一。近年来,随着大量外资的进入,在桂南沿海经济区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了外资、合资和内资开发商多面开花的格局。房地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企业只有走规模化、集团化的道路才能持续发展。而桂南沿海经济区的房地产已呈现出了这样的趋势,出现了好几家房地产旗舰式的企业。

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也开创了房地产合作的新模式。无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还是泛北部湾区域合作都为房地产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更便捷的交通渠道、更丰富的项目资源、更优厚的投融资途径。以上的变化都为桂南沿海经济区的房地产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桂南房地产统一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建设桂南房地产统一市场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障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房地产存在着暴利的现象,吸引了大量外来的资金进入,大批的上市公司纷纷涌入桂南沿海经济区的房地产市场,参与房地产开发的企业犹如过江之鲫,这从南宁房地产投资额的增长就可见一斑。历史经验表明,当大量资金都用于某一行业时,这时候泡沫开始产生,风险开始聚集,高速发展是不可能维持很久的。

二是个人住房贷款的按揭比例过高,而我区的金融服务配套设施还较为落后,如果出现利率上升、房价下跌的情况时,银行就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呆帐坏帐。甚至一些贷款违规流入股市,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三是土地纠纷问题在北、钦、防三个城市屡有发生,引发当地干群关系紧张,更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统一建设。同时土地的违规出让、转让等造成了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土地市场的混乱还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无序竞争。

四是住房空置率过高,房屋供应结构不尽合理。据估计,我国商品房空置率早已大大超过了10%空置率警戒线。而住房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在桂南沿海经济区也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高档住宅比例过大,而经济适用房比例明显不足,市场供求结构严重失衡。这一方面导致房价急速上涨,价位虚高,空置房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普通市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只能望房兴叹,很难实现买房的梦想。

五是桂南沿海经济区房地产业的科技含量不足,浪费较为严重。目前,在桂南的房地产开发中,工业化程度较低。材料、设备和建筑产品仍沿用多年以前的产品和工艺,未能实现集约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六是四个城市的房地产开发独立为战,合作性不强,对参与区域经济热情不高。这导致桂南在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时缺乏长远战略和眼光,发展的差异性较大。除了南宁市的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较快,积极参与区域的房地产合作之外,其他三个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实力,对区域合作缺乏足够的合作热情。

三、共建桂南房地产统一市场的建议

由于桂南沿海经济区的特殊区域位置,因此四个城市在进行房地产开发时完全可以进行互惠互利,共同开发的一体化考虑,增强房地产市场的活力,同时减少房地产中的暴利因素,尽量剔除其中的泡沫成分。

1、统一协调促进行业稳健发展。四城市要对城市的房地产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统一纳入桂南沿海经济区域城市开发之中。因此建议成立协调四个城市房地产发展的管理机构,由该机构负责对四城市的房地产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制定房地产的地方规范文件,监督其中的暴利因素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使南宁市的房地产得到稳步可持续的发展,减少其中所包含的风险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北、钦、防三市的房地产市场加快发展,以促进形成四城市的统一的房地产市场。同时,还可以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稳定住房价格的有关规定,打击在房地产市场中牟取暴利的行为。

2、适当调整房屋供应结构。在建设桂南房地产统一市场时,就应注意增加经济适用房和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住房的供应量,适当减少高档住宅的建设面积,严格控制别墅等超高档住宅的开工与建设;同时加快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实行经济适用房租售并行的举措,使得人人有房住的政策落到实处。另外,四城市还应特别重视物流地产与旅游地产项目的建设,因为物流业与旅游业已经成为桂南沿海经济区的有着极佳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其优势明显,互补性强的特征在区域建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大力发展这两个地产项目对于建立桂南房地产统一市场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3、规范土地使用。近年来,我区完成的土地开发面积增幅不是很大,一直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可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会越来越少。因此,积极开发好现有土地,利用好土地存量就显得十分重要。四城市的政府应该统筹规划土地的使用,让有限的房地产用地得到更好的开发利用。其次,适当延长土地的使用年限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也有利于统一规划土地开发市场。因此,在地方性法规中应体现对适当延长土地使用年限的保护。

4、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金融风险。近年来,南宁市的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该市得到了强大的金融支持;而当年北海市房地产泡沫化的发生,很大程度也是由于当时的房地产企业严重依赖于银行信贷,最终形成了较大的金融风险。由于我区在经济上尚未发达,金融市场还不完善,住宅金融的主要供应者更是集中于少数几个国有商业银行。因此,拓宽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房地产的开发离不开密集的资金注入,因此,桂南要建设统一的房地产市场,就必须整合区域内金融市场,加快北部湾银行的建设步伐,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同时,积极引入东盟各国和港澳的房地产资本,加快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分散银行现有的金融风险。在桂南沿海经济区尚缺乏信托公司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其他省区成功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模式,拓展新的融资渠道与房地产开发模式。

5、规范统一市场服务与管理。在建设桂南房地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行政壁垒、地方保护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这显然是和建设统一市场的宗旨背道而驰的。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减少对房地产行业的行政干预和各项收费,特别是对于经济适用住宅项目,更应该实行优惠政策。同时,也应该坚决制止那些为了争夺外资,各地竞相降低各类门槛,恶性比拼优惠政策的行为,要把本地区的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放到桂南沿海经济区的高度上来考虑,减少地方保护的行为,规范市场建设。

第5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重庆房地产;空间分布;均衡性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一、重庆房地产发展总体状况

直辖以来,重庆房地产业飞速发展。房地产开发企业从1997年的622个增加到2008年的2,280个;房地产业从业人员从1997年的2.49万人增加为2008年的8.61万人。2008年重庆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99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4.50%,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为27.54%;2008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2,872.19万平方米,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为25.86%;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191.21亿元,近十年平均增长率为16.26%。

重庆房地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如供求结构不均衡、房价有所波动且相对居民收入过高、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不足、房地产市场秩序略显不规范、房地产行业管理分散等。

二、重庆房地产业各区域发展分析

2006年12月,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距离主城区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半径范围内的区域为“一小时经济圈”,占全市总面积的34.8%,占全市总人口的59.4%;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为“两翼”。

(一)重庆房地产投资区域分布。重庆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006~2008年累计达23,117,056万元,占到全市总量的94%,“渝东北”和“渝东南”分别只占5%和1%左右。重庆市区域发展正由中心逐渐辐射到周边,城镇化的脚步正在加速。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在纵向上2006~2008年三年来“渝东北”和“渝东南”房地产投资的同比增速大于“一小时经济圈”,但所占比例依然较小,绝对增加额更是无法和“一小时经济圈”相比。(表1)

(二)重庆商品房竣工面积区域分布。重庆商品房竣工总面积稳步增长,2008年达2,367.94万平方米,其中“一小时经济圈”占83.26%,比以往有大幅度下降。近年来,“一小时经济圈”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但仍占据主导地位;相对所占投资总额比例,“渝东北翼”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渝东南翼”所占比例波动较大,不利于本地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表2)

(三)重庆商品房销售面积区域分布。2007年是重庆房地产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商品房销售面积达3552.92万平方米,其中“一小时经济圈”突破了3,000万平方米,占全市比例更是高达87.31%;“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总量都在不断上升,但所占比例依然较低。(表3)

(四)重庆各区域商品房价格情况。2008年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商品房均价为3,046.19元/平方米,远高于“渝东北翼”1,596.97元/平方米及“渝东南翼”1,784.55元/平方米,“一圈”的均价约为“两翼”的两倍,见图1,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图1)

三、重庆各区域人均房地产资源占有量对比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重庆房地产市场的三个区域在2006~2008年人均投资额、人均竣工面积及人均销售面积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人均投资额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为“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的4.73倍及4.74倍,表现出极其显著的非均衡性;在人均竣工面积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为“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的1.86倍及2.28倍,相对投资方面略有好转,但非均衡情况仍相当严重;在人均销售面积方面,“一小时经济圈”分别为“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的1.69倍及2.54倍,即在需求端“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与“一小时经济圈”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图2)

(一)空间分布非均衡性原因分析。重庆房地产市场在“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南翼”及“渝东南翼”三个区域表现出的严重非均衡性,主要是因为三个区域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差甚远,在人均收入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2008年重庆GDP总量为5,096.7亿元,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的GDP分别为3,959.3亿元、857亿元和280.4亿元,在全市所占的比重为77.7%、16.8%和5.5%。而同期三个经济区域的人口分别占全市人口的56.1%、33.2%、10.7%。财政收入是地方经济实力的反映。2008年三个经济区域的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382.3亿元、48.3亿元和23.5亿元,在全市所占比重分别为84.2%、10.6%和5.2%。由三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对比可知,“一圈”经济实力最强,渝东北翼次之,渝东南翼较弱。

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由于取得资料的局限和时间关系,本文以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代替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2008年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8,181元、22,323元和23,536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26.2%和19.7%。同期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5,183元、3,639元和3,242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42.4%和59.9%。2008年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1,639.9亿元、311.8亿元和112.4亿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5.2倍和14.6倍。同期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分别是3,010.2亿元、792.5亿元和1,817.9亿元,一小时经济圈分别高出渝东北翼、渝东南翼270%和65.6%。无论是消费还是积累,一小时经济圈均高于两翼。

重庆市是大城市、大农村二元结构特征非常突出的直辖市,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造成房地产市场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我们要正视差距的存在,但不可让差距拉得过大,因为房地产市场差距不理性地扩大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特别是渝东南地区是少数民族集聚区,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对“两翼”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扶植。

(二)调整对策

1、实施“强者更强、弱者变强”的差异化发展模式。针对二元结构非常突出的重庆,要想三个区域的房地产市场共同全面发展,各方面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我们认为“一小时经济圈”的加快发展,“渝东北翼”、“渝东南翼”发挥后发优势,后来居上,实施“强者更强,弱者变强”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是重庆缩小房地产地区差异的较好选择。

2、加强“两翼”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主要因素,在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一圈”和“两翼”在房地产投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加强“两翼”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房地产投资、缩短差距的重要手段。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扶植力度。对“渝东北翼”及“渝东南翼”,尤其是少数民族集聚区域,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这些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出台一些扶植性的区域倾斜政策促进这些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比如在税收上相对于“一圈”给予部分减免。

4、在“两翼”加强政府服务性建设。相对“一圈”中政府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服务理念,“两翼”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不仅要突出政府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服务性。同时,这也是吸引投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两翼”地区应及时更新理念,突出政府在房地产开发中的服务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熊怡.理性成长的市场.今日重庆,2008.10.

第6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在充分肯定我们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还存在死角,个别地方市场经济秩序仍然比较混乱,集中整治后反弹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

一是全省整顿工作开展的很不平衡,有的地区搞的比较好,有的地区相对较差。像长春市,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市长亲自挂帅,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各部门协同作战,各项整顿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有力的促进了长春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今年初,根据整顿工作的需要,长春市进一步充实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领导小组调整了人,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增加到人,办公室成员由原来的人增加到人,配备了公务用车,去年办公经费给了万元,今年又给了万元,以保证今年各项整顿工作卓有成效的开展。比较而言,有的地区差豆豆就大了,有的县市整顿工作留于形式,有的仅限于传达文件,有的甚至连文件都不传达,其它工作根本无从谈起,致使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问题始终解决不好,严重干扰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是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有所抬头。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是我们去年以来一直着重抓的一项工作。去年六月,我们转发了《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在全省范围内认真落实了规定精神,并把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作为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七大重点之一,应该说,经过去年一年的工作,统一大市场有了雏形。可是最近,有的市区无视市场经济规律、无视国家和省里有关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以及依法行政的规定精神,又公然搞起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用行政手段和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限制外地烟、酒进入本地市场,有些企业搞不正当竞争,恶意中伤竞争对手,这是与加入后的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极不合拍的,有悖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必须予以整治。

三是机构、人员、经费不到位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尤其是县区表现突出。机构、人员、经费问题和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本无因果关系,但是,从当前做好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工作来看,这两者又有密切联系。前一阶段省整顿办派出督查组深入到全省各地区进行检查督导,从反馈的情况看,普遍存在机构、人员、经费不到位问题,特别是越往下走越突出。有的市把整顿办公室设在经贸委的市场科,而这个科一共就两个人,尚且不谈市场科正常工作,就算这两个人全身心投入,即使素质再高,我看也很难应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么一大面工作。更有甚者,有的市县根本没人负责。借这次会议机会,我再次强调,国务院领导一再要求,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我们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这么重要的工作,没有机构保证、没有人员保证、没有经费保证,怎么能开展好呢当然,从各市州实际情况来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财力情况不一样,市场经济秩序规范程度也不趋同,所以省里对机构、人员、经费问题没有搞统一规定,但是,各市州不能因为省里没有统一要求就不予重视,要统筹兼顾,适当倾斜,以保证全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一些地方的领导思想上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不够重视,据省整顿办的同志反映,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这项工作重要,但是有些地方的领导至今仍然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总是担心开展整顿工作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只是简单的传达、转发上级文件,应付了事,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工作部署落不到实处。一些地方把整顿工作看做是临时任务,虽然成立了专门机构,但人员配备少,经费难以保障,很少开会研究布置工作,更谈不上落实和检查,所以工作不可能打开局面。二是只重治标,忽视治本,特别是对长效监管体制和机制建设重视不够,致使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深层次问题不能解决,已取得的整顿成果不能很好地巩固。三是一些地区部门领导从局部和眼前利益出发,对本地一些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护短,不但不对其严厉查处,反而对查处工作进行公开或变相阻挠,久拖不办,使整治工作在这些地方难以进行。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江总书记讲话精神,深入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是我们在经济领域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表现。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一直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作为学习和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培育和发展社会先进生产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本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克服畏难情绪,解决松劲、厌战、麻痹思想,坚决反对应付、走过场、不作为的行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于下半年工作,几个部门都讲得比较清楚了,为了落实到位,我再强调几点

、努力扩大工作成果,坚决扼制反弹势头。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疏而就,即使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会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长期作战思想,努力扩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成果,坚决扼制反弹势头。继续加大力度,打击非法经营,特别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农资、拼装车、卷烟等不法行为和经营中的欺诈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要严格税收征管,加大惩治偷税、逃税的力度,保证财政收入,保障我省经济健康发展。对已经在全省开展的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传销、社会保险金征缴等专项整治工作,要按照年初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工作部署,严字当头,加大依法打击、查处和整治力度,务求取得实效,坚决制止反弹。继续加大对集贸市场和加油站的整治力度。按照中央要求和省里的安排,三季度前要完成这两项专项整治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迫,省里将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进行检查、指导、督查、督办、边整、边改,按照中央的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加大对网吧的整治力度。尽管我省网吧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非法经营网吧的情况十分突出,大量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一旦出现问题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可掉以轻心,对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决不手软,坚决打击,依法取缔。旅游市场打假打非专项整治是下半年工作重点,有关部门要同力协作,坚决打击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严厉查处海外驻华机构非法从事经营活动,坚决查处进行违规从事旅游客运行为,大力净化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严厉打击旅游购物中的欺诈行为,从严打击非法从事导游活动,让黑社、黑车、野导等无证经营行为、形形的非法陪游、伴游活动和欺客、宰客、胁迫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彻底远离我省旅游市场,优化我省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产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安全生产工作生要进一步加强,前一段时间,白山连续发生两起煤矿安全重大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上半年全省交通安全事故也有上升趋势,尽管出现这些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我认为一些地方和单位领导思想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扎实是其中重要原因,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整顿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按照全国统一组织,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原则抓好落实。月日,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第五次领导小组全体会上再次强调各地方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有机构负责具体工作。各市州要按照岚清副总理的要求,严格履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切实承担起组织本地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职责,并要有精干的办事机构。各市州政府,不仅要研究发展,还要规范本地区市场经济秩序,要学会当好裁判员。这里我要多说一句,不要以为抓了市场整顿就会束缚当地经济发展,这是个错误认识,或者是个短视的认识。我举个例子,今年上半年全省烟草行业在生产、销售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全行业实现工商利税万元,同比增长,用烟草局同志的话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整顿和规范烟草市场经济秩序分不开的,各级领导要搞清这个问题另外,作为各市州领导不仅要抓好本级,还要抓好下属,帮助县区研究解决机构、人员和经费不到位等问题,加强督查指导,使整顿工作在本区内不留死角。尤其是对一些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办案难度大,领导要亲自过问,督查督办,重拳出击,不给犯罪分子喘息的机会。各牵头部门,由于机构比较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多发挥作用,加强行业指导和协调,把各行业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进一步抓细、抓实、抓好。各方要联合行动,我想主要是公、检、法等有关执法部门要积极配合,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有大的行动时要积极支持,采取联合行动方式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从前一段工作情况看,公、检、法部门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些案件的侦破、一些大的行动没有公、检、法部门的支持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希望公、检、法部门再接再励,为全省经济秩序的根本好转再立新功。行政执法部门也有个配合问题,工商、质监、物价、文化等要搞好协同作战,因为许多案件都涉及多个部门,希望我们这些行政执法部门不搞门户之见,讲大局,识大体,有效解决大盖帽满天飞,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共同构筑我省市场经济良好秩序。

第7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1-1490-03

体育场馆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组织训练比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设施,也是竞赛表演业和健身娱乐业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场馆布局是指体育场馆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某个地区体育场馆的分布状况与当地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各体育场馆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从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主要因素入手,分析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主要因素

由于不同的生产活动有其独特的运作过程与特征,因此必然受一定的产业布局因素的影响。产业布局因素是指各类生产在其布局时对其外部环境的要求。在符合产业布局总体原则的条件下,能否满足这些因素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布局的合理程度及其具体的布局指向。具体到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及技术等因素。

1.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布局理论,对三次产业来说,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第一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最大且最直接;第二产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即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用地、用水等对工业布局的制约,以及一些工业对环境的特殊要求。间接影响主要是指那些需要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特别是以第一产业产品为原料的制造业。而在第三产业中,受自然因素直接影响较为突出的行业主要是旅游业,其他行业受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体育场馆的建设属于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而体育场馆的运营则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因此,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自然因素主要表现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具体来看,在选址上应考虑利用天然地形和自然条件,保证一定的建筑面积,修建在地势较高、利于排水,远离污染源,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绿化较好的地方,充分利用城市电力、热力、上下水管网等市政设施及道路交通条件。

1.2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和经济区位;影响产业布局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影响产业布局的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改变产业结构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社会因素对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方面。体育场馆兴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体育活动的需要,所以体育场馆一般兴建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地区。但需要指出的是,人口密度和总人口数量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广大的农村或城市郊区,尽管总人口较多,但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对场馆的集中需求,所以较少有体育场馆分布。经济因素对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以及经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分别影响着体育场馆的供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财力物力,即对体育场馆的供给能力。而市场需求则催生了人们对于体育场馆的需求,这种需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持下,最终会导致场馆的新建和扩张。所以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场馆需求旺盛的地区往往会布局更多的体育场馆。经济区位是指某一地点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地点间的空间联系。具体到体育场馆,对其有经济意义的因素包括交通、信息以及场馆间的相互合作和聚集效应。技术因素对体育场馆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场馆建设的技术水平以及人们对场馆功能的要求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技术较为发达的地区,布局更多高规格、多功能的体育场馆是十分必要的。

2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2.1计量模型的构建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提出影响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的主要因素的理论模型:区场馆数=α0+α1*经济发展水平+α2*自然条件+α3*社会因素+α4*技术水平+μ为便于进行量化,笔者分别选取一些替代性的指标来代替以上各个因素:在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指标中,与场馆建设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该地区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本文选择各区的财政收入作为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各区在地形方面相差不大,所以自然条件主要选择各区的面积作为衡量指标;关于社会因素,本文分别用人口的数量和人口质量来表示,其中人口数量选取各区的人口密度作为衡量指标,人口质量用教育水平来衡量。由于各区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差不大,本文选择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以下简称文化程度)作为衡量人口质量的替代指标。此外,选择这一指标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它同时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根据选择的具体指标,可将原理论模型改写为:区场馆数=α0+α1*财政收入+α2*土地面积+α3*人口密度+α4*文化程度 +μ上述指标数据见表1

2.2计量模型的检验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各变量进入方式为ENTER,全部进入,回归结果如下:区场馆数=-735.865+0.862*财政收入+3.903*土地面积+0.008*人口密度+17.928*文化程度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系数的t检验临界值分别为0.029、0.838、0.003、0.259、0.036,F=166.078,方程总体显著性水平为0.001,R2=0.996。

备注:表中各城区场馆数取自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北京市的数据(截止2003年12月31日),单位为个;土地面积、人口数、人口密度数据取自《北京统计年鉴2005》,单位分别为平方公里、万人和人/平方公里;财政收入数据取自《北京财政年鉴2004》,单位为亿元;人均场馆数根据各区县人口数、场馆数计算,单位为个/万人;文化程度用“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重(%)”代替,数据取自北京市城八区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1,财政密度根据各区财政收入和场馆数计算,单位为亿/个。检验结果显示:土地面积以及文化程度的影响都较为显著(系数的显著性水平都低于0.05) ,对方程具有较高的贡献率;各区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显著(系数显著性水平高于0.05)。从整体来看,方程拟和程度较高(R2=0.996),各因素的联合影响比较显著(F=166.078)。

2.3对计量结果的解释和分析从计量结果看,各因素对各区场馆数量都具有正的影响。首先,各区的财政收入每增加1亿元,本地区的场馆就会相应的增加0.862个。现实情况也确是如此。由于场馆建设更多地是地方政府的一种公共行为,投资巨大,因此政府必须要根据本地区的财政约束来决定场馆建设数量的多少;其次,场馆数量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市区的地价较高,而场馆、特别是标准场馆对土地的要求是硬性的,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只有拥有较多发展空间的地区才可能建设较多的体育场馆;再次,从人口密度上看,人口密度越大的区场馆数量也越多,区人口密度每增加一百,便要增加一个(0.08*100=0.8)场馆。因为场馆的建设需要相对集中的消费需求,而只有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在人口较为分散的地区建设场馆,则很容易造成场馆的闲置和浪费;最后,从教育水平上看,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人员比重每增加1%,场馆数量将增加大约18个,这说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生活习惯、消费观念以及当地的技术水平等都对场馆的建设等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3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现状

3.1.1市区场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条带状聚集特征如图1所示,以北京市的环状公路为界,东西二环两侧、东西三环两侧、东西四环两侧地带是场馆的主要聚集带。从北往南形成两个场馆带,即西北二三四环――西南二三四环、东北二三四环――东南二三四环,西边的一条主要位于海淀东南部、丰台东部、西城和宣武区的西部,东边的一条主要位于朝阳西部、东城和宣武的东部,两条场馆带构成一个中括号型(【】)。

3.1.2市区存在一条横贯南北的场馆中空轴北起北四环中部,南至南三环中部,以奥林匹克中心――故宫――天安门――木樨园桥一线为中轴,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地带出现了市区的场馆空心带。其南北两侧分别是以奥林匹克中心为中心的场馆群和南侧的沿南三环东西延伸的丰台体育带。

3.1.3市区场馆东西基本上呈对称分布以中空轴为界,市区北部西侧以海淀区最多(2023个),东侧朝阳区最多(1901个),两者大体持平;中部的西城区(489个)和东城区(579个)也基本持平;南部的宣武区(204个)和崇文区(262个)相差也不大。丰台区跨越东西两侧,石景山区场馆较少(175个)。总体而言,市区东西两侧的体育场馆数是基本上持平的,以中空轴为对称轴,两侧基本上对称分布。

3.1.4市区存在着几大明显的场馆群以工人体育馆为中心的场馆群、二是以月坛公园为中心的场馆群、以劲松为中心的场馆群、以丰台云冈为中心的场馆群和以洋桥――方庄桥为轴心的丰台东侧场馆群。相比较而言,市区西部的场馆分布更为均匀,东部更为集中。

3.2北京市体育场馆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从影响体育场馆布局的因素来看,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基本上与各区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相一致,但是却与社会和经济条件不相匹配。

3.2.1体育场馆布局与人口的不匹配如前所述,体育场馆的建设要与当地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相协调,才能既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又能保证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从北京市各区的人口密度和人均场馆数来看,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场馆布局与人口分布不匹配的现象。以人口密度相近的东城和宣武为例,东城每万人拥有9.31个场馆,而宣武每万人仅有3.81个,仅相当于东城的1/2.5。人口密度相近的海淀和石景山,每万人所拥有的体育场馆数相差也将近一倍(海淀每万人10.99个,石景山每万人只有5.07个)。场馆布局与人口的不匹配,势必造成场馆资源短缺和闲置并存的局面:在人口密集、场馆数量较少的地区,场馆难以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造成场馆的拥挤和过度使用;而在人口较少、场馆数量较多的地区,场馆又面临着需求不足、场馆闲置的尴尬局面。

3.2.2体育场馆布局与公共财政的不匹配上述计量结果尽管可以大致的反映出各区的财政收入与区场馆数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正相关关系并不明显。为了说明这一点,本文提出了场馆财政密度的概念,即财政收入与场馆数的比例,用以表征各区场馆平均的财政支持潜力(这一数值越大,说明本区财政对场馆的支持能力越大)。从表1的最后一栏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各区的财政收入与场馆数量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现象,宣武、西城场馆的财政密度明显高于崇文、海淀和丰台。这种不匹配可能造成的结果是:财政密度较高的区可能存在着过剩的财政能力,而没有相应的建设足够多的场馆;而财政密度较低的区,则可能存在场馆建设过剩,进而导致场馆的财政负担过重,对场馆的后期投资能力不足。

4政策建议

针对北京市场馆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北京市政府2004年提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2的若干要求,本文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改进北京市体育场馆的布局。1) 结合城市的长远发展需要,搞好奥运后场馆的布局工作。体育场馆的布局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定位,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经济区位因素。根据北京市的总体城市规划,要“与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优化完善城市功能相协调,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奥运后场馆的建设应当主要向这些地区集中,既弥补这些地区场馆建设的空白,使北京市场馆的整体布局走向均衡合理,又可以保证这些场馆与城市的整体长远发展规划相一致。2) 加强场馆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场馆的产业聚集效应。已有的北京市三大体育场馆(工人体育场、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以及新建的一系列大型奥运场馆在地区场馆布局中的引导和聚集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通过大场馆与周围场馆的分工协作,形成几大场馆协作圈,充分发挥场馆群所产生的产业聚集效应,促进场馆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政府网站.

[2]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中国体育设施建设网.

[4]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 陈礼贤.体育场馆设施与现代化城市建设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3).

第8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体育文化设施不仅是体育运动训练、竞赛、全面健身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场地的需求日益提高。本文对台州市体育场地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旨在了解、掌握台州市体育场地的现实状况,揭示区域经济发展与体育文化设施建设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台州市9个县(市、区)所有标准与非标准体育场地的基本标识、主要属性、基本状况、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台州市体育场地现状 截止2004年9月,台州市共有体育场地442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619个,占场地总数的49%,非标准体育场地2250个,占总场地数的51%,被占体育场1个。4420个场地的总面积为16816311.87m,建筑总面积为319 549.61m2,占地总面积为17 973 011.2m2(表1、2)。

2.1.1 台州市体育场地分布状况与规模 台州市体育场地分别分布在校园、宾馆、饭店、厂矿、公园、广场、机关企事业单位楼园、小区街道、军营、老年活动场所、乡(镇)村等地。根据体育场地的坐落位置可分为室内场地与室外场地两大类;按运动项目和身体活动形式,可分为健身房(馆)、综合馆、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门球场、房(馆)、体育场、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场等35种。

台州市大型体育场地不多,每周10000人次活动的场地仅占总场地数的1.24%(表1)。

2.1.2 台州市体育场地经济成分及投资主体情况 台州市体育场地以国有为主要,若以一个场地为一股份,在4420个标准与非标准场地中,国有经济占2381股份,港台经济仅6股份(表4)。而非标准场地则以集体所有为主(表4)。

标准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主要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占标准场地建设资金的51.33%,其次是单位自筹,占45.43%。而非标准体育场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单位自筹,占非标准场地建设资金的84.83%,少量资金来自社会捐款和体育公益金(表5)。

2.1.3 台州市体育场地开放和使用状况 台州市的体育场地利用率比较高,全天对外开放的场地占总场地的44.53%,尤其是在2250个非标准场地中,有1177个场地全天对外开放,占所有不标准场地的52.31%,基本体现了公共体育文化设施使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但是,台州标准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不近人意,在2169个场地中,仅有791个场地全天候对外开放,仅占所有标准场地的36.47%。

统计表明,非标准场地的开放程度比标准场地开放程度高(表6)。

据统计,台州市体育场地运营方式充分显示出它的公益性,其经营性成分极少(表7)。

2.2 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概况 经调查,台州市现有学校体育场地2049个,占全市体育场地的46.36%,学校体育场地总面积为3495758.98m2,占全市体育场地总面积的20.79%,在校园的2049个体育场地中,其中标准场地1333个,占校园场地的65.06%,非标准场地716个,占校园场地面积的34.94%(表8)。

2.2.1 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分布及种类 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分布在高等学校、中专、中技和中小学的校园内。高校现有体育场地81个,场地面积125239m2;中专中技和中小学体育场地分别为84个和1884个,场地面积为4.10m2和91.95m2(表9)。学校的2049个体育场地可分为健身房、篮球场(馆)、乒乓房、排球场、田径场(馆)等21种(表9)。

2.2.2 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和使用情况 在台州市2049个标准和非标准的学校体育场地中,仅336个场地全天开放,380个场地部分时间开放;仅满足教学和训练而没有开放的体育场地有1333个,占学校场地总数的65.07%。从开放程度看,学校体育场地还有利用的余地(表11)。

2.2.3 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管理运营情况 学校体育场地属学校公共体育文化设施,其公益性无可非议。调查所知,台州市学校体育场地仅12个对外经营,占场地总数的0.59%(表12)。

2.3 台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

2.3.1 台州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台州市现有体育场地总面积1681311.87mz,全市人口552585个,人均场地面积达3.04mz(含水上训练场),已远远超出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到2010年,……“实现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1.2 m2”的目标(表13)。

2.3.3 台州市各县(市、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 GDP与体育场地总面积比较,不但可以揭示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适应性与否,同时也能体现地方政府对体育文化设施的重视程度。表11显示,台州各地每万元GDP用于体育设施建设依次是玉环(5.42m2,含水上训练场)、椒江(4.65m2,含水上训练场)、天台(1.14 m2)、仙居(0.85 m2)、临海(0.65 m2)、三门(0.62m2)、温岭(0.57 m2)、黄岩(0.39mz)、路桥(0.25 mz)。这充分说明:玉环县和椒江区社会经济与体育场地建设协调发展,同时也说明天台、仙居、临海地方政府对体育场地建设比较重视。从社会经济实力而言,黄岩、路桥的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有较大的潜力,尤其是路桥区的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太协调,路桥区可进一步加强体育场地建设,提高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表15)。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基础,台州市各县(市、区)的人均GDP与人均体育场地占有面积排位基本一致。玉环、椒江和温岭的人均GDP分别排在台州市第3、2和第4位,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也居第1、2和第3位,并分别以人均15.99m2、13.75m2和1.25m2的体育场面积水平,远远超过了浙江省到2010年“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 m2的要求。临海、黄岩、仙居、三门人均GDP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台州排位几乎一致。然而,人均GDP排位第七的天台县,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却排在台州市第四位,而且,指标已经接近了浙江省到2010年要达到的1.2m2/人的水平,这恰与天台县“田径之乡”、“体育之乡”的称号相一致,与天台县政府历来重视体育及体育文化底蕴丰厚相吻合。相反,路桥区人均GDP在台州排第一位,而体育场人均面积却排在台州的第五位,其0.80m2/人离1.2m2/人的要求还相差一段距离。这充分说明,体育文化设施建设不仅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而且与当地政府对文化体育的重视程度,以及与该地区的文化底蕴紧密相关。

3 结论

1)台州市体育场地数量较充足、结构较合理、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

2)台州市体育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台州经济实力雄厚,加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了水上运动场资源,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达3.04m2,远远超出了浙江省计划到“2010年达到1.2m2/人”的水平。

3)体育场地的建设虽然依托社会经济发展,但与当地政府对体育文化设施的重视程度及当地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台州市各(市、区)的体育场地建设进程悬殊,路桥区体育场地建设很有潜力。

4)台州市的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程度仍有较大潜力,场地的管理运营理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参考文献:

[1]长三角报告)编撰委员会.梳理全年重要事件汇聚各方观点视角,长三角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第9篇: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范文

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实施了优先发展东部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原来相对薄弱,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供给缺乏,自然资源禀赋上的相对优势也因区位、政策劣势和投资收益率低下而严重削弱,即所谓的“贫困的恶性循环”,从而出现了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从东至西经济走弱的区域特征。与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等方面。

1999年、2000年占全国国土面积56.85%,全国人口23%的西部地区的GDP比重仅接近于全国的14.8%。导致西部经济落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投资不足显然是其中的重要一项。1999年、2000年西部的固定资产总额分别为4494.32亿、5103.74亿,仅占全国15.05%、15.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少得可怜,1999年、2000年分别仅占全国的2.8%、3.0%。储蓄率和投资率的低下影响了资本形成,导致西部地区资本存量及增量的不足。在区域资金配置方面明显呈现东西部配置不均衡的特点:1999年末西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4498.68亿元,货款余额为13886.74亿元,仅占全国金融机构存货款余额的13.33%和14.81%。这远远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对于资本的需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作为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西部地区在资本市场上偏居一隅,远远滞后于其它地区,见表2、表3。

注:表1、表2均引自《中国证券报》2000年3月3日18版。

西部地区本身资金积累尚且不足,然而在资金追逐利润的情况下,一部分西部资金通过银行间融资体系流向收益高而且安全的东部,另外一部分资金又通过资本市场上购买东部大量的证券等方式流向东部。资金逆流的“虹吸效应”使得西部资金“贫血”更为严重。

西部大开发需要巨额资金,然而传统的融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西部发展的资金缺口。如果单纯依靠西部地区的自身资金积累或者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都是不现实的。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导致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明显增加。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能源、原材料及其他资源产品的全球性生产过剩,使西部地区寄希望于凭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资源开发,依靠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以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设想面临严峻挑战。生态环境的脆弱与恶化,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工业化水平扩张模式存在的条件不复存在,从而大大限制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其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西部大开发依靠改革释放动力的难度加大。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必须着手解决一些迫切的全局问题,如解决再就业,确保经济增长,规避金融风险,加强国防等发展难题。中央财政收支更为紧张,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2%下降至1995年的10.7%,2000年这一比例也仅为15%。近年来,国家所直接掌握的预算内资金已经十分有限,财政预算内资金占全社会固定投资的比重已由1981年的28.1%下降为1996年的2.7%,2000年虽有所回升但也仅占6.4%。国家财政收入回旋余地小,国家主要财政目标指向被迫调整,用于支持西部开发的能力因而受到限制,即使国家把其所掌握的全部资金投向西部地区,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因此,西部地区若仍抱着“等、靠、要”的固有思想,企图依靠中央政府大规模投资启动西部地区经济是不切实际的。

2、西部融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

西部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是资本要素的积累和流入,而资本要素的净流入在市场经济运行体制中,关键取决于资本要素在西部收益率的高低,资金收益率的提高相应会带动技术、人才的流入。目前西部地区由于本身不能克服的区位劣势以及历史遗留的经济弱势,难以吸引资本流入。

要加快西部经济增长,解决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西部地区必须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运用新思维、新方法,依靠市场机制,培育资本市场,采取多方位、灵活有效的融资方式和渠道,通过国家资金的注入,以“四两拨千斤”,启动并诱导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社会资金,使之流向西部地区,从而带动西部经济腾飞。

(一)通过对西部财政税收的扶持促进西部经济增长

适时提高中央财政投资资金在西部地区的比例,建立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目的、有重点地将财政资金集中于一些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和规模效益的项目,比如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要充分发挥先导性投资作为“领头羊”的作用,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为后续的资本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带动全社会投资。

1.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东部地区的资金向西部转移。允许西部实行差别税率制,对符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关联度高、带动外部效应强的投资给予税率优惠。税收返回的政策,以扶持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或者通过一部分财政资金以财政贴息、财政参股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会公共设施投资,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创造能与东部地区竞争的条件和环境,弥补市场缺失,提高西部地区的资本利润率,增强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向西扩散创造条件。

2.发行长期性西部开发特别国债,保持西部经济增长。可以考虑中央赋予西部地区省一级政府一定的融资权限,以省级财政为担保,发行区域性中长期建设债券,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用于能源交通基础建设、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教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将一部分储蓄直接转为有效需求,发挥更好的财政扩张效应,保持经济增长,还可优化产业结构,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在西部地区或全国发行多种形式的募集资金,为西部经济增长奠定良好基础。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发行方式,加大返还比例,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将社会闲散资金聚集起来,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以支持西部大型重点工程建设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使西部经济的增长有后劲。

(二)开放西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西部经济增长

在金融方面,国家必须改变货币资金配置的不平衡状态和金融政策“一刀切”的做法。应考虑对西部实施有区别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开放西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1.强化信贷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方便。在西部中心城市建立中国西部金融中心,成立西部开发银行,统一组织经营西部大开发所需的投资项目,信贷融资等银行业务。强化银行信贷支持,包括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投入。将筹集到的资金作为重大基础的资本金,重点企业技术改造的配套资金,以及支持私营、个体等非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贷款。

放宽投资领域,大力支持西部地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尤其要充分利用BOT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融资这两种国际上通行的融资手段,使企业融入到国际资本大市场,学习国外市场先进的资本运营理念和管理手段与经验,加快国内外信息市场沟通的步伐,提高我国大型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外资从事农业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配套资金、经营权、外方控股权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东部地区的“三资”企业“西进”。这对西部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些西进企业往往是所在产业的技术领先者。他们为西部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直接促进所投资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技术扩散对当地的国内企业起技术创新的示范作用。

2.优化区域金融组织体系。一个地区的金融机构越多,那么引入的资金也会越多。入世后,央行在市场准入限制上应向西部倾斜。目前西部金融机构数量偏少,应对西部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管理条件,适当降低西部地区设置区域性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大力促进西部地区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加大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在若干中心城市设立外资银行。积极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西进”,使其享有相当甚至高于沪、粤的金融政策。

设立国家西部开发专项基金,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多渠道筹集资金。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占主要部分,各省市根据其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能力划分不同等级确立出资比例。将专项基金用于西部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的投资补贴,以弥补市场失效。

3.建议实行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赋予西部区域的人民银行分行一定的准备金浮动权和再贷款权,对存贷款利率也可允许有适当幅度的浮动。在利率尚未市场化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中、西部地区的贷款利率应有别于东部地区,使其与西部地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相适应。为了增强西部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可适当调低中央银行对西部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同时对西部金融机构在税收和利润留成上给予一定优惠,提高其贷款积极性,支持西部企业建设。

4.加速培育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解决西部地区的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资本市场具有资本聚集的功能,能够在短期内增加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适合大规模的西部经济开发和建设。首先,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扩大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的数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与证券市场的发展密不可分。西部地区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要在规范运作,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力争更多的公司上市。当地政府必须树立新思维,舍得“靓女先嫁”,把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规范化企业推荐上市,而不能像过去一样以企业脱贫解困为目的“圈钱”。而且,应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壳”资源,支持现有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营,通过产权、股权、债权等交易实现企业资产重组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将固有资产尽快退出并变现,并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通过创造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良好示范效应,以增强国内外资金进入西部的信心和吸引力,同时也为自己及其他西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以形成“双赢”局面。其次,鼓励高科技风险企业在创业市场融资。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体系健全、资金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机构,能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供经费支持和服务,促进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加大西部企业的科技化,提升其竞争力。对于一些外向经济程度高,竞争能力强的企业,可以认真遴选,积极推向海外市场,如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香港创业板市场等。一些规模较小、改制规范,但暂时不够交易所上市资格的股票,可创造条件,争取在区域内证券交易中心开展柜台业务,安排区域内尚未公开上市的股票进行柜台交易,活跃本地的资本市场。第三,建议在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开辟期货市场交易所。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大量的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急待开发和利用,西部期货交易所的运行有着天然的优越条件。因此可考虑在资源主要集散地建立期货交易所。如在昆明成立中国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在乌鲁木齐成立棉花期货交易所。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西部地区应加大对期货市场的扶持,培育实力雄厚的期货经纪公司,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回避或分散价格波动的风险,以达到锁定收入成本、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发挥其作为物资、信息集散地的幅射功能,加快商品物资流通,促进区内外经济循环,稳定与发展社会经济。第四,为扶持高科技风险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积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积极稳妥地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尤其要大力发展以股权方式直接投资的中外合作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资金不足和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直是制约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特别是中外产业投资基金是实现科技产业化和加强基础产业的有效途径。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日显重要,是加快基础产业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的强劲助推器。中外合作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通过规范、透明的市场化操作吸引国内外社会闲置资金,分散市场投资风险,还可以向企业注入资金,将企业从巨额债务中解脱出来,按照市场机制塑造新型投融资主体,改变以前财政拨款或银行贷款的软约束投资方式,因而有利于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结论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地区间差距的重大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体上属于一种投资推动性经济,保持着“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良好态势。资本的积累对整体经济的增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金匮乏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部大开发就是一个资本不断积累和流入的过程。当然,根据全要素经济增长模型以及重视人力资本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成长还离不开技术、人才、知识等的相关因素的推动。但是,这些生产要素最终都要归结为资本收益的高低。资金收益率提高会相应带动技术、人才收益率上升,吸引技术和人才要素。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良性互动就会将经济增长的列车推上持续增长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