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

初等教育的本质精选(九篇)

初等教育的本质

第1篇: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理念;重要性;策略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作为锻炼初中生身体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拓展,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成为受人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一)顺应素质教育之历史潮流

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于受素质教育历史潮流的影响。素质教育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重要举措,只有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初中体育才能真正迈入素质教育之途。众所知晓,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全面而综合的能力,包括修身养心、知识积累、各类能力等诸多方面。要让素质教育的主张从理想转向现实,实现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质的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就应该很好的加以把握。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不至于虚张声势,成为贻笑大方的空中楼阁。当然,在素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得到深化、拓展的基础上,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会随着素质教育这股潮流前进,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实际,更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一句话,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历史潮流的应该贯彻到底的方针。

(二)由初中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

初中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初中生,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积极引导。初中体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理念和途径,让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这决定了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乃必由之路。过往的体育教学,不论是初中抑或高中,都不受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体育课往往被架空成自由活动课、“睡觉课”――教师认为学生课业压力太大,体育不过为响应号召而设,不足为重;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尤其是私立的初高中,直接将体育课程删除,用于补语文、数学、外语等中高考重要课程。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指导,对体育锻炼本身的陌生感油然而生。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与繁重的课业之间形成一股强烈的矛盾。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点学校及师生常常忽略,不论就眼前还是长远来看,过硬的身体素质都是获得优秀而坚实成绩的前提,也是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之一。因此,从初中体育教学本身来看,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也是必由之途。

二、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策略

(一)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念的内涵

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首要的是弄清楚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质,也就是它的内涵所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既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的影响,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不论如何,素质教育理念中全面发展的观念不会改变,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论断的一种本土化、具体化应用。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理念最为本质的东西,它提倡促成学生达到品德兼优、能力强、发挥所长的目的。这是对学生成长负责任的姿态,也是尊重学生的做法,更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初中体育教学关于素质教育理念内涵的学习,应该紧抓学校、教师和学生三大主体,缺一不可:学校根据学校实情,因校制宜的制定相关发展蓝图;教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将之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学生应开阔视野与胸怀,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我作为追求的目标。

(二)将素质教育理念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相结合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切不可脱离初中教育的实际特点,须根据初中体育的特点,将素质理念真正渗入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展开教学。否则,很可能南辕北辙。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体育教学受众的特殊性。如前所述,初中阶段属于青春时期,是初中生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未定型。正因为这样,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更应该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用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促成学生身体的锻炼,用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其次,初中体育教学的特殊还在于它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爱好的发展作用。小学时期的体育课都比较简单,主要教授学生体操、跑步、乒乓球等基本的体育项目,带有启蒙的性质,而初中体育教学则是启蒙基础上的发展阶段,项目扩大到做操、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铅球、跳高、跳远等。体育项目越来越扩大化、激烈化,只有在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才能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激发锻炼的兴趣。因此,将理念和教学特点相结合,也是本命题的一大发展策略。

(三)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素,初中体育教学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须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以生为本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一大准则。约在2500年前,堪称我国最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命题,这是教师知人之明的智慧体现,也是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下素质教育理念不可摆脱的指导方针。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初中体育教师只有以生为本,才可能真正实践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而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又是以生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须坚定不移地将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作为前进的路标,切实关爱学生,促成学生成长。

(四)在实践中总结与前进

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难以一蹴而就,也不能依葫芦画瓢对别人的经验照搬照套,而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校情,在实践中总结与前进。纵观历史,凡是脱离实际,静止孤立看待问题者,皆难以成功。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理论探索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尊重时间与历史,不断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然,光有理论的探索,而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却与理论脱节,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可能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最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初中体育教学只有在一点一滴的实践的积累下发展,才是稳步的、可靠的发展。万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自欺欺人。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由初中体育教学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在实施素质教育理念过程中,要让学校师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的内涵所在,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理念与授课主体和课堂特点有机结合,以学生为根本,因人因时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探索,将素质教育的践行深深扎入教学实践土壤,最终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朱文斌.素质教育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教师,2013(01)

[2]苏福波.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分析[J].中学时代,2014(02)

[3]洪文忠.试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第2篇: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

据相关文件,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七年级开始,陕西全面实施《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中考新政从考试科目、考试形式、考试时间、阅卷方式、成绩呈现、成绩应用等方面,都有新变化。

2019年1月16日—21日,全省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培训班在西安举办。会议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陕西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承办。

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传达全省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相关政策要求,深入培训考务组织流程和考试系统操作方法,确保2019年我省首次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稳妥开展、有序实施。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赵昶葆讲话

赵昶葆在讲话中指出,实施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和陕西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推动学校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必然要求。

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省中小学校要切实严格考试纪律,用好考试成绩。各地要积极把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中考录取总分,为中考改革做出实实在在的亮点和经验。

据悉,我省从2019年起全面实施初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采取计算机网上统一考试的方式进行,每年5月下旬组织考试。

2019年全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对象为2017年秋季入学的八年级学生,考试时间为2019年5月20日,省级统一组织考试,以初中学校为考点分场次进行考试,全省初中学校1天考完。

具体如下:

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深化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省实际,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意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要求,结合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进一步发挥考试评价对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从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育人质量等长远目标出发,努力构建符合我省实际、科学合理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科学评价,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坚持公平公正,发挥考试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全省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性质与功能。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既是初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引导中小学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科学引领的作用。

二、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

根据教育部《意见》中“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确保初中教育的基本质量”的要求,我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主要内容和具体安排如下:

(一)考试科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设定的全部科目,即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13科。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地方课程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二)考试方式

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物理、化学、历史、生物、地理等科目实行闭卷笔试方式;道德与法治实行开卷笔试方式;“体育与健康”的体质健康实行现场考试方式;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和信息技术实行现场操作考试方式;音乐、美术实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试分值与时长

1.八年级下学期笔试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长:

生物60分,时长60分钟。

地理60分,时长60分钟。

信息技术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各为10分,时长各为15分钟。

2.九年级下学期考试科目、试卷满分值及考试时长:

语文120分,时长150分钟;

数学120分,时长120分钟;

英语120分(其中听力考试30分),时长120分钟;

物理80分,时长80分钟;

道德与法治80分,时长80分钟;

历史60分,时长60分钟;

化学60分,时长60分钟。

体育与健康60分,其中体育课成绩占10分,平时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情况考核占5分,体质健康现场考试成绩占45分。

物理、化学实验操作分值各10分,考试时长各15分钟。

(四)笔试科目试卷呈现形式

语文为一卷制,其他科目为两卷制。

(五)考试时间

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安排在每年6月下旬进行,时间为三天。第一天上午考试科目为语文,下午考试科目为英语;第二天上午考试科目为数学,下午考试科目为物理、道德与法治,考生为九年级学生。第三天上午考试科目为化学、历史,考生为九年级学生;下午考试科目为生物、地理,考生为八年级学生。

体育与健康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4月底前进行。

信息技术和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5月底前进行。

物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5月底前进行。

音乐、美术的终结性考试时间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实际安排。

(六)考试命题与制卷。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实行全省统一命题和制卷。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统筹把握“两考合一”考试定位,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要结合初中教育教学实际,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科学、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要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题量适度、难易适当。

三、成绩的呈现、管理与应用

(一)考试成绩呈现方式。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笔试科目的成绩采用试卷原始得分登记,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体育与健康考试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所有操作考试科目现场给出成绩,成绩以分数和等级方式并列呈现;音乐、美术考试成绩以等级方式呈现。

等级呈现方式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具体等级划分标准、分数与等级转换办法和等级划分比例确定等由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考试成绩管理。

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管理制度,考试成绩必须及时、真实记入学生档案和学生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确保每个学生的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情况和数据全面、准确。

(三)考试成绩应用。

依据教育部《意见》精神,各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合理地应用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既要发挥考试评价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导向作用,还要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主要应用如下:

1.义务教育初中学生毕业证书发放的基本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义务教育初中学生毕业证书发放的主要依据。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的学生,由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对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存在学科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县(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证书。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学科成绩不合格者,可以申请参加下一年该学科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义务教育毕业证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得复读。

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每个学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成绩合格,方具有当年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的基本资格。所有非应届学生参加同一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次数不超过两次。参加两次学业水平考试,以当年成绩作为高中阶段学校录取基本依据。

3.初中学科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依据。各市(区)教研部门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学科试题质量和学生的答卷情况进行认真、全面、客观分析研究,评估学科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形成诊断和指导学科教学的报告。省教科院负责分析研究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情况,形成学科教学质量评估报告,指导初中学校教学工作。

四、组织管理

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工作由省教育厅统一领导,省教育厅相关处室和直属单位共同参与,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落实。

(一)职责分工。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一处负责牵头制定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协调组织各有关工作。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研制省统考笔试科目的考试说明,颁布考试标准和相关要求;负责省统考笔试科目的命题和制卷工作;负责省统考科目的阅卷培训和阅卷指导工作。

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负责“体育与健康”考试相关工作。

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中心负责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相关工作。

省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负责信息技术操作考试相关工作。

省考试管理中心负责指导各市(区)考试中心或招办做好辖区内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有省统考科目的考务工作。

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颁布音乐、美术考试标准和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考试组织工作。

(二)阅卷工作。

全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统考笔试科目一律采取网上阅卷,由各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命题、制卷、考务、阅卷等组织管理工作。

2.加强考试命题队伍建设。各级教研部门、初中学校要重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工作,组织开展提升各学科老师考试命题能力的培训,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一支思想认识高、业务素质硬、综合能力强的命题骨干队伍。

3.加强保密工作。按国家保密相关条例要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制卷、考务、阅卷等相关工作属国家机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加强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各项保密工作。

4.强化考务管理。制定并完善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管理规定,出台相关考风考纪制度或政策。

5.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规定,加强初中在校学生人数的有效监控,确保在校学生均能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五、实施时间

第3篇: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培养 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然要肩负起初中阶段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的重任。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应遵循的原则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科学性的原则。对初中阶段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采取既生动活泼又科学的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有耐心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摒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别特征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提出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避免“成人化”和“一般化”。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即初中阶段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的和生理的特点。其次要具体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以及同一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由于不同学生的家庭、社会影响、个人经历不同,每个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在学习、能力、爱好、性格、行为习惯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表现出各种差异,因而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方式要因人而异。最后要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由于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的,学生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经常地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仅要掌握一个集体中的思想状况,使教育工作有针对性,而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原则。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遵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原则。尽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二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一个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气氛中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说教,更不能用命令、训斥、体罚等方式去对待学生,而应学会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沟通,多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次,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最后,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任何讽刺、挖苦或嘲弄学生的行为发生,不要揭学生的短,更不要将学生的秘密泄露给其他任何人。但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放任和迁就,不是说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就不能批评学生的各种错误行为。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应当及时指出并作严肃批评,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遵循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原则,旨在营造一种愉悦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集体中,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健康成长。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及策略

长期以来,不少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品质培养混同起来,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比如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评价能力,但又未能摆脱单纯、幼稚的一面,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由于独立性、自主性与幼稚性、盲目织在一起,许多心理矛盾、心理障碍由此产生。教师必须把握学生的具体心理特征,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工作,经常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当采取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方法及策略。

1.设定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又该如何科学地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呢?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要科学,二要合理。具体说来,这种科学性与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是“辅目标”。在思品课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完成的是学科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内在规定性目标,这是学科教学的“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科本身的任务为主线,以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为辅线,后者服从于前者,为前者“锦上添花”,绝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

(2)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在目标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科所蕴涵的心理素质教育资源,而不要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上去。

(3)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在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前应充分了解班集体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在符合内在规定性的前提下,力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本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求,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和途径:

(1)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可以使紧张、焦虑、忧郁、脆弱以及有孤独感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消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素质教育的应有功能。

第4篇: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

摘要:众所周知,素质教育不仅成为当代最核心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对培养未来跨世纪人才极具战略性意义。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为目标,其中包括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体制、提高心理素质等等综合素养。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初中生身体的生长发育,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与自信心。本文根据初中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作用,分析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希望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教育;有效方法

一、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内容较为抽象

目前的初中体育课程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课内容的编排过于抽象和深奥,并且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体育课的本质是身体活动课,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思想素质为根本目的。现如今所开设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基本队形训练、抛投跳、排球篮球等等。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但是教学内容是相同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灵活设置难易程度。除此之外,`课受场地的限制较大,还要考虑到天气状况。久而久之正常安排的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或者由实践课变成了理论课,学时减少,学生的身体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二)单一的教学模式

因为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中学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进行教学,一般采用的是教师先讲解三十分钟,然后学生按照步骤做练习,认为教给了学生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缺乏开发新的教学内容的意识。除此之外因为一些体育教师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社会现实致使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根本无法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三)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课程

体育教学主要具有知识、道德和审美这三大特点。体育锻炼不仅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团队意识,还要充分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但现实却是,很多学校的教师或领导没有意识到体育的多种功能,只是将体育看做一种玩乐的行为,只要学生玩的开心在身体上也没有身为伤害就好,没有从战略的眼光来看待体育,也没有意识到体育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上的作用。这些传统陈旧的观念为学校体育今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锻炼学生的品德和意志

体育运动具有公平竞争、平等合作的执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意志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篮球、足球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长跑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坚持、忍耐的精神;跳跃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不畏艰难的品质等等。日常生活中举行的体育竞赛可促进学生公平竞争、勇于拼搏精神的形成。比赛规则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品质。群体活动可增强学生的团结友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因此体育教学对学生品德和意志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不能取代的。

(二)便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伸缩性是体育课的一大特点,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课程教材和学生学习进度都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篮球、足球、田径、游泳、舞蹈等多项活动都是体育内容,学校可以根据师资场地等情况进行调整,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项目的训练。活动的实施场所灵活多变,像篮球、足球等运动即可在室内举办,也可露天举行。体育教学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爱好、学习水平因材施教,以便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促进初中生的智力发展

初中生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脑和神经系统指导人体的活动,还需要人体具备良好的技能满足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要求。实际的体育运动过程中,人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体育运动不仅是单一动作的重复,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形成的各具特色的、适合男生和女生单独进行或共同进行的活动形式,这就将体育运动的肢体较量延伸到了智力较量的领域。当初中生的智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锻炼,就会对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初中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加强初中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实施与课外活动的配合是相辅相成的,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育的魅力。

(二)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传统教学方式体现的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通过抽象的语言及文字,向学生进行单向式的知识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冷淡甚至产生反感。因此,要想正确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所能接受活动技能为主,积极开拓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天赋,让学生真正地变成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阶段是学生处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教学的核心方式。只有从教师队伍出发,提高他们整体的综合素质水平,才能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最好的榜样。每位教师应当在深刻理解每项课堂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创造出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新奇和兴奋中学到知识,并最终促使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因此初中体育素质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初中体育素质教育,并从多个方面完善它。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初探[J].何磊.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11(03)

第5篇: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高初结合;高等数学;初等数学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对于数学教育科学而言,提高学生素质和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数学教师的素质。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大量的事实表明,通过高初结合可以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深度,了解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实质,能够从更高的角度俯瞰初等数学及其教学,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质和数学解题能力,更好地把握初等数学教学。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必须要研究且明白: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之间在数学教学中究竟有哪些内在的联系?应当采取哪些方法和途径使学生能够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做到高初结合?

        二、高初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几个应用

        高等数学是在初等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者是后者的延续和补充,如《高等几何》、《高等代数》就分别是在《初等几何》、《初等代数》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数学活动中,有的人往往错误的认为它们是各自孤立的学科,因而难于综合运用各门知识,可以说,这样的执教思想将遗憾终身,甚者对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数学观念。

        1、通过高初结合,可以用高观点指导初等数学教学

        许多教育家提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把数学科学理解为一个巨大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应该说是:“数学观念的核心”。而对于教师来说,应具备较高的数学观点,那样对高等或初等数学问题就能“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了。理由是,观点越高,事物越显得简单。比如,高等数学中的集合、映射观点可以进一步提高初等数学中对函数的认识。运用极限的方法,利用微分学和级数中初等函数的Taylor展式,更加深了对初等函数的性质及运算的认识。      从这个例子可以验证初等数学中的指数运算法则ex.ey=ex+y。因此说,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能将中学数学中不能或很难彻底解决的基本理论加以严格地证明。再比如例2:在初等数学教材中,对数的定义是:如果a^n=b,则log(a){b}=n ,那么n叫做以a为底的 b的对数。这个定义本身没有回答这样一个问题,b是否存在?若存在是否唯一?这个问题是初等数学本身回答不了的。掌握了高等数学的知识就可以很快的得到解决: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的运算,在一定条件下,运算结果的条件性和唯一性是由对数存在定理保证的,即:如果正实数a不等于1,那么就对于任意给定的正实数N,有唯一的实数,使a的次幂等于N。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只有学好高等数学,才能用高等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初等数学的教学和研究,通过高初结合,运用高观点指导初等数学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经“高初结合”的思维启迪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掌握坚实的初等数学基础理论。因此,教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引导学生安全度过艰难险阻。

        2、通过高初结合,可以对初等数学问题进行多题一解

        多题一解的数学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加感兴趣,感到一切都是通过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来达到解决新问题的目的。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教师和教研单位特别注重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重视数学问题的一题多解固然值得提倡,但事实上,重视数学问题的多题一解也是十分重要的。在解决初等数学问题时,我们只要找到初等数学问题与高等数学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找到高等数学的背景,就可以类比法解决一类数学问题。例如:在初中涉及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作为一名教师应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对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在什么情况下有唯一解,无解或有无穷解,并能阐明产生上述三种情况的原因。而只有学习了高等数学中的线性方程组解的理论,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本质的认识,把教材内容讲清楚。

第6篇: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

(一)中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中考“指挥棒”要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导向素质教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助力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考制度面临着如何正确发挥考试的督导功能,使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导以正确方向;如何有效控制考试关系,使人才评价、甑选的依据准确可靠;如何充分发挥考试的调节功能,借以调控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如何突出地为“寻求适合学生的教育”服务以适应全民教育时代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要求。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的核心内容是:“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其中,“学业考试的成绩应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提供普通高中录取用的学业成绩应以等级制的形式呈现,等级数和等级标准应由各地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优质高中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发挥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的导向作用。规范优秀特长生录取程序与办法。”

教育活动中的考试,是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教育的基本手段之一。这对受教育者学业成就、教育效果、教育质量的检验,具有测量和评价的双重性质,测量是考试的基础,评价是考试的目的。新课程改革是中考制度改革的前提,中考制度改革打开束缚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中考制度的性质及功能选择

(1)中考的性质界定。中考的本质是基础教育系统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对调整教育资源所采取的一种自我评价,是基础教育系统调控质量的内部质量管理活动。

(2)中考的功能选择。第一,学生选适合自己教育的功能。第二,初中学校选择自己的方向发展办学特色的功能。第三,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第四,调控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功能。

(三)中考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各地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中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单独命题,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了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技能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考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以考试学科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二是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并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公正。三是普通高中招生以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录取新生。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招收特长生等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

二、中考制度改革现状分析

全国各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以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05年2号)为指导,开展中考制度改革,逐步构建立既能发现发展学生多方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科学测量学生学业成绩,科学有效地选拔高一级学校新生的评价体系。

(一)中考命题改革分析

1.命题的依据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参照教材、《考试说明》以及教学实际,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要求的程度。

2.命题的原则

(1)根据《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从多维度考查学生。

(2)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考查内容与要求。

(3)注重试题素材的选择,加强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体现考试的时代性。

(4)注意试题积极的价值取向,注重中考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引导意义,进而充分挖掘考试的教育价值。

3.命题的主要特点

综观多年以来全面各地中考各科试卷,不能发现,各地的试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在试图努力体现教育部指导意见的精神彰显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性: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重视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况的考查,其中又以考查学科最重要的主干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学生后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重点,突出发展性评价。

(2)时代性:新课程强调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群体的原则,试卷注重创新,有生活气息。

(3)应用性:新课程改革不仅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强调学生运用所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考命题尽量避免出死记硬背的题目,提倡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既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又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推理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考查。

(4)导向性:命题依据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新课标精神,各科各类试题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的试题信息直接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社会背景中。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许多省区中考命题出现了以能源、环境和物价等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引用当地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来命制有区域特色的中考试卷。通过命题引导学校变性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考生也通过试题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考生这种情境的创设能受教育,提高素质。

(5)创新性:主要表现在:第一,题型创新。命题既有传统题型和新颖题型。中考命题重视发散思维的开放型题的设计。传统题型基本上是常规型题,所求的结果是唯一确定的,通常地解题时也有常规方法可循。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方法是多样的,而非单一性,所以中考考查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二,试题的内定呈现形式是多样的,有文字、图片、数据、函数图像和实验装置等,比较生动活泼,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第三,考试方法创新。由单一的笔试改变为笔试、加试、操作测试、面试、口语及考查相结合。

(6)有效性:表现为试卷的设计既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合理的内容结构,题型结构和难度结构,具有一定的效度和信度。试题能确保大部分考生达到及格标准,并能在核心能力方面区分出各层次学生,既有利于发挥个体水平,又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

(二)中考成绩等级制评定

2005年,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学业考试的成绩应根据各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合格标准,提供普通高中录取用的学业成绩应以等级制的形式呈现,等级数和等级标准应由各地根据考试结果,并结合当地质高中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指导精神,全国中考招生中已经把分数制改为等级制由点到面全部开展。

传统的100分制是将成绩分为100个等级,在考试中,分分都是考生的命根,每一分都能决定着考生的命运。但是,一分之差并不能真正说明学生的实际能力及素质上的差异。等级制模糊同一等级之间的差异,为综合考查考生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总的来说,采用等级制,将有利于引导学校特色发展,引导教师自主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更加激发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高中的多样化录取创造条件。

各地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成绩等级制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学业考试成绩按百分制阅卷,等级制呈现。等级的划分或按卷面分按比例确定等级,或根据当地高中教育资源的情况和报考人数来划分每个等级所占的比例,然后将卷面分数转换成相应的等级。第二种是学业考试成绩采用等级附分的形式呈现。即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成绩按原始呈现,其他学科的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

(三)中考制度改革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为此,教育部要求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能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标准的重要依据。各学校成立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负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领导和仲裁工作,并制定了相关的考查评价制度。

1.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是: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各地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让评价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并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

2.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改变了以往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唯一录取标准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高中录取新生首先考虑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规定在综合素质评定结果的最低标准,作为高中录取投档控制线。如广西防城港市中考招生方案规定,综合素质评定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为A等或B等者,示范高中及一级学校方可录取,C等能以上者普通高中方可录取。缺少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或综合素质评价为D考级者,普通高中不得录取。

3.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各初中学校成立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其成员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评价工作委员负责制定评价工作实施细则与具体程序。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班单位进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等向学生和家长作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评价结果通知本人及其家长,如有异议,学校进行调研和处理。评价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三、当前中考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一)学业考试功能定位难以准确把握

初中学业考试如何将促进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学业考试三者有机结合,寻找到最佳结合点,在实践操作中不容易把握。有的地区对考生提高区分度,以满足选拔考试的需要,有的地区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将初中毕业考试与教育质量监测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检测体系,试题的区分度小,让高中选拔增加一些不确定因素。

(二)考试科目多,各地差异大,学生负担重

有的地区设置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有的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科,还有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和体育共十个学科。考试科目过多,优质高中对考生等级要求高,迫使考生陷进对分数的追求,回归到应试教育的路子。对学生不仅没有“减负”,反而“增负”。

(三)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操作难,结果的准确性受到置疑

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划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等级的做法缺乏统一的依据来规范。其评价程序不规范,级各个等级按照一定比例来划分,人为地划分等级,显然十分荒诞的,虽然各地也作出末等级要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但也失公平。其可操作性不强,基本由年级或班主任来定度,缺少公示或申诉制度监督。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和教育测量知识水平及方法直接影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个别考生因为不公正的综合素质评价被高中拒绝于校外,常常出现考生或家长的质疑。

四、中考制度改革的展望

(一)创新命题机制,确保命题质量

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渗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综合,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明确命题、审题和阅卷的程序和要求,建立命题、审题和阅卷制度,加强命题、审题和阅卷人员的队伍建设,要注意发挥教育统计专业人员的作用。

(二)学业考试的方式要多样化

可根据考试的具体内容采用纸笔测验、听力测试以及口试、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纸笔测验也可采取闭卷、开卷或开闭卷结合等不同形式。研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使之具有可行性,并力求评价结果的科学和公正。

(三)采取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坚持以生为本。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激励性、多元性。评价的过程应是开放性的,价值应是多元性的,内容应是全面性的,手段应是多样化的。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是综合性强的工作,其贯穿于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之中,因而教师的课堂测量与评价的水平与素养就决定了教学评价结果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的教育评价能力与水平与中考改革要求很不相适应,教师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专业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已成当务之急,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实行多样化的招生方式,让优质高中学校自主招生

在统一中考前,优质高中可以依据本校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推荐、保送、自主考试等方式,择优自主招收优秀初中毕业生,被录取的初中生不用参加中考,直接进入高中就读。从问卷中可发现考生和家长特别在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所以通过学校和考生多途径双向选择,促使高中学校想方设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办学质量,以吸引到更多优质的学生。

(五)加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科学研究

第7篇: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

一、关于教学目的

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指出:“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执行新大纲,要以全民族素质教育为准则,牢牢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方向。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的教育。以这四个方面为红线,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新大纲确定的初中化学的教学目的是:

1.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考虑升学需要,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新大纲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只有搞好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使全体公民都有知识、有文化、受过良好训练,有一定的能力和创造性,德才兼备的尖子人才的出现才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才能大量涌现。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也需要众多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二、关于教学内容

第8篇: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国务院、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把基础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方针的奠基工程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加大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力度,积极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实现港城壮大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总体目标

以“对县督导”和“双高普九”两项督导为尺度,抓好抓实教育工作。到年,教育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我市中等水平以上,在教育规模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顺利通过省“双高普九”验收。

三、基本任务

(一)普及程度

1、入学率。小学适龄人口按照法定的入学年龄都能按时入学,初级中学毛入学率达98%以上。

2.辍学率。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初级中学在校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

3、三类残疾适龄人口入学率。6-15周岁三类残疾人口入学率分别达96%以上。

4、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86%以上;每个乡镇必须有1所公办独立中心幼儿园。

5、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应届初级中学毕业生升学率达省均水平;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达省均水平。

6、15-24周岁人口非文盲率。全面扫除有学习能力的青年(15-24周岁)文盲。

(二)师资水平

1、小学、初级中学专任教师按编制配齐,学科基本配套,专业职务结构基本合理,小学英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紧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2、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度。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等制度做到有措施、有落实;到年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达80%以上,初级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75%以上;15%以上的小学、初级中学专任教师接受骨干教师市级以上的培训,并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成为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小学、初级中学专任教师全员信息技术领证率95%以上;坚持和完善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在职校长每5年必须参加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校长参加高级研修班的培训。

3、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新聘任的专任教师均应具备教师资格;在职小学、初级中学专任教师中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逐步调离教师岗位。

(三)办学条件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数量、规模容量满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需要;小学、初级中学班生额分别控制在45人、50人左右;小学、中学生均校舍面积(不含校内教工住宅面积)分别达5平方米以上和8平方米以上。全区基本实现小学布局合理化,小学、初级中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办学特色多样化。

2、加快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根据人口自然出生率下降的实际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进行小学布局调整,努力建设一批寄宿制小学,有条件的小学逐步实行小班化教学。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3、大力加强各类学校建设。计划新建区实验幼儿园1所、特教学校1所、职业中学2所。

(四)教育经费

1、切实做到区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三个增长”,尤其是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区级财政国库统一按时足额支付。

2、乡镇政府应确保自有资金的有一定的比例用于本乡(镇)、村两级教育事业。

3、区财政按规定的比例安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经费。

4、城市教育费附加全部用于教育投入。

5、中小学校缴存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用于教育投入。

(五)教育质量

1、区、镇两级政府均建立实施素质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健全工作制度,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

2、政府坚持依法治教,正确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工作,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学校坚持依法办学,以德治校,办学思想端正,“三风”良好,办学行为规范。

3、建立对中小学每三年一次的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中小学在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一定实绩和经验。在校生单科及格率初级中学达88%以上,小学达93%以上;全科及格率初级中学达80%以上,小学达85%以上。

四、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及时调整充实“双高普九”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依法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扎实开展工作。把实施“双高普九”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好,区直各有关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认真制定“双高普九”工作计划,把实施“双高普九”作为教育新一轮发展的推动力,作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科教兴区”战略、提高教育整体发展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强有力措施,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力度到位”。

2、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高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确保区级财政对教育拨款依法做到“三个增长”。要发挥人大和审计部门的职能,加强教育投入情况检查监督和审计,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要切实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把中小学学校建设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把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创造寄宿制小学、小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要加快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进程,所有中学和80%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3、突出工作重点,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及水准。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把农村实施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满足初级中学学龄人口的就学需求,切实做好“控辍”工作,初级中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要将残疾少年儿童的入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深化农村初级中学教育改革,加强学校教学管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学有所得,进得来,留得住;要实施扶贫助学工程,设立助学金制度,扶助贫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双高普九”提供基本保证。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严把教师进口关,不断提高小学教师专科学历和初级中学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逐步推行校长聘任制,努力完善教师聘用制,建立健全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和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机制,不断调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水平。要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并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要在教师队伍中倡导奉献精神,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敬业爱生的责任感,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师德水平,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培养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校长和学科带头人。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各级党政领导要切实履行教育职责,把“双高普九”工作与推进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动员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实行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和良好育人环境。同时,积极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和当地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6、各尽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各教育职能部门要根据《中共市区委、市区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区乡镇和区有关职能部门教育工作职责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委发]110号)的职责分工,切实履行相关职责。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双高普九”工作的统筹规划,搞好组织协调;教育部门要与审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安排学校的基本建设用地,积极支持学校的布局调整工作,至年底完成办理全区各类学校土地和校舍的产权手续;公安、司法等部门要依法维护青少年学生合法权益,打击扰乱学校教学秩序和侮辱、殴打师生等不法行为,并配合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警民共建”等活动;文体、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娱乐、电子游戏、网吧等经营场所的管理,防止不良文化对中小学生的侵蚀;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加强劳动用工检查,依法禁止雇佣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务工经商;卫生部门要对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餐饮经营场所进行卫生监督;工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社会团体要切实担负起青少年学生教育、管理、维权等方面的职责;广电等部门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为推进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总之,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形成推动“双高普九”的强大合力。

第9篇:初等教育的本质范文

一、关于素质教育内容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四个方面。以这四个方面为红线,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新大纲确定的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如下。

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

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考虑升学需要,更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新大纲指出:初中化学教学要“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只有搞好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使全体公民都有知识、有文化、受过良好训练,有一定的能力和创造性,德才兼备的尖子人才的出现才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才能大量涌现。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也需要培养出众多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二、关于教学内容

现阶段和今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初中毕业生能够升入高一级学校(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继续学习的是少数,在农村尤其如此。城市里的初中毕业生虽然有较多的升学机会,但是二分之一稍多一些的学生将要进入职业高中或中等专业学校学习。

我国今后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将向职业教育进一步倾斜,进入职业高中或专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般很少再有学习化学的机会。这意味着,我国未来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大部分只是在初中阶段接受过一年(指“六三”学制,化学授课时数为96学时)或两年(“五四”学制,化学授课时数为132学时)的化学教育。在仅有一年或两年的化学教育中,如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的化学知识,同时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初步基础,这是我们选择初中化学教学内容必须认真考虑和严格遵循的两个基本标准。

三、关于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