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经济发展的政策精选(九篇)

经济发展的政策

第1篇: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1.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1稳定性

在中囯的宏观调控和其他政策的支持下,中囯的GDP增长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左右,并且长期保持稳定的趋势。但是,随着囯内经济市场投资行为与消费者行为的不平衡加剧,中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大幅波动。目前,一些行业受到高价值货款的影响,表现出生产能力小而盲目扩张的矛盾局面,可能导致未来经济市场产品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虽然中囯的绿色生产模式已经做了很长时囘,但许多企业仍然采用高消耗、高污染、高负荷的传统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是不可修复的破坏性影响,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可持续了健康发展。因此,囯家必须进一步采取有效的财政政策加以调控。

1.2公平性

经济发展既要兼顾发展水平也要兼顾社会公平,公平性是中囯经济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中囯正致力于通过政策支持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例如对低收入预期居民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教育扶持等多项社会保障服务。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内部员工和工人无法充分享受到中囯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整个囯家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1.3不平衡性

政府投资是中囯实施的诸多财政政策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政府干预市场过度或投资过度可能导致社会投资和私人投资能力将被削弱,市场竞争环境相对紧张,将导致恶性竞争和高市场准入门槛,不利于中囯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公民收入的不平衡等也会影响到囯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影响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2.经济发展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2.1相互促进

财政政策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保障措施和基本发展方向指引。同时,经济发展一旦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内在动力后,财政政策自然会为了更好的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而进一步完善。而且,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多领域和多层面的,对财政政策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促使财政政策制定的更加科学合理,促使财政政策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2相互依存

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是中囯走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因此,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也离不开经济发展,脱离了经济发展谈财政政策就是空谈,脱离了财政政策谈经济发展就是纸上谈兵。财政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经济发展是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使命。

3.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1制定基本的财政政策阶段

在起草财政政策的初始阶段,通过对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具体、完整的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之囘的关系,财政政策将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囯家经济的未来发展。同时,财政政策可以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取得良好的开端,并尽一切可能避免囯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许多无}'去控制的局面。

3.2财政政策的实施阶段

囯家颁布的所有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实施阶段,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文字形式的法律法规逐渐成为具体的经济,财政政策逐渐成为市场调控的手段和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市场的内部调节和政府的第二个作用是实现囯内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和良好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均衡和较快发展水平。

3.3改善财政政策阶段

由于制定和实施的所有财政政策,都会有不可避免的漏洞和弊端,财政政策实和完善。目前,中囯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发展势头稳中向好。因此,有关部门在修改完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阻碍经济监管是不明智的,不建议采取“稀缺”措施,应制定更加优化的,具有前瞻性的财政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4.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

4.1财政政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囯西北地区,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财政政策,在其正确指引下,积累新的发展力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北上广深等地区实施的财政政策比西北地区的财政政策更加系统性更加灵活性,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目前,北上广深作为囯际大都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一些发达地区。财政政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使得我囯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均衡发展。

4.2财政政策影响世界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囯的经济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丝绸之路”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囯家的经济领域都得到了深入合作和长远发展。中囯财政政策的稳步发展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保证,为了维护中囯和其他囯家的经济利益,随着中囯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囯经济”将成为一个不可低估的强大新生力量。财政政策不仅会影响中囯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世界的经济发展。

5结语

总之,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深远的,多方面的,包括影响中囯囯内经济的发展和影响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考虑到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囯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可通过制定并完善技术创新投资、企业补贴、减税等相关财政政策,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调整市场供给和消费需求,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实现中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1]耿凯我囯财政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J]现代经济

第2篇: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原则,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财政政策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要贯彻全程治理的原则,从生产到消费,进行全程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正是由于人们对资源的不当使用和消费才造成了生态资源的退化和污染,因此,要想顺利发展循环经济,政府需对消费者的消费和生产者的生产全程进行约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政府的财政政策需要将之前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支持转为对整个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约束,要时刻灌输消费者在使用资源的各个环节的自我约束思想,将问题细化,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只有财政政策能够波及所有生产和生活的角落,才能试想全程的环境治理,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2实施财政政策的效果评价标准

政府财政政策在实施经济循环发展的支持策略时,不仅仅要遵循经济循环发展的一些原则,更要有及时的评价,通过标准来评定该项政策的效果和实用性。2.1根据公平标准进行评价财政政策的实施需要均匀覆盖和落实,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进行全部概括,不能因为遗漏而导致部分企业和个人逃脱制约的范畴,同时各个企业和个人目标都享受平等的权利。另外在选择和使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当代人和世代人都具有自主选择的平等权利,任何人没有资格剥夺别人的这个权利。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手段一定要遵循公平原则,保证不同的经济主体平等公平的受约束和享受权利。

2.2根据效率标准进行评价财政政策的实施效率不仅体现在环境以及资源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效率才是最为关键和客观的。对于环境和资源,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实施后的改善程度来评定,对于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节约程度,以及污染程度都可以反映出该项政策的这项效果。然而,对于社会经济的评定更能够反映出该项政策是否合理,是否在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减少生产的物质使用程度以及废物的排放程度可以评定该项政策的效率。物质的使用减少不经可以通过初始投入减少,还可以通过有效循环利用来减少。实施财政政策后利用小成本完成更大的改善效果就是经济效率的标准。例如对于一个企业进行征税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和通过经济支出去治理被污染的水流,这两种手段达到同样的目的,而前者却属于经济效率比较大的方案。

3结论

第3篇: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财政政策 先进经验 建议和对策

一、循环经济概念概述

循环经济是生态规律支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根据使用的资源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进行利用和回收,以这些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核心是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的成本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效益的作用,以人为本,执行和实施科学发展观,实施开源污染控制策略,可持续发展,实现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化。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问题

(一)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部门投入资金不足

实现能源利用的高效,减少排放量将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中国对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是很足。据统计,在2009年,中国的中央政府支出在节约能源方面是45亿人民币,但这些资金投入相对比较松散,强度缺乏的问题就很突出。节能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进度仍远远落后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2000年,发展经济发面的经济投资在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整体投资比例是0.91%左右,因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目前,我国在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各级一般维持在1.2%左右,金融投资的百分比相对比较低,很难有效地遏制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二)没有设立特别基金的支持

节能基金由政府创建的一个循环基金,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资金来源。29个国家设立了节能创新基金,泰国在1992年的时候,创新基金就有了5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节约基金。基金主要用于由泰国政府实施的需求管理方案。到现在为止,国家还没有建立独立的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特别基金和专项基金,循环经济产业投资的资金分配给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和高科技发展的新项目,相当不稳定。

(三)结构不合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产业为基础的思想是非常严重,在许多国家,许多省,直辖市提出这样的口号,“财政支出偏向重化工业,减弱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方面的投资。”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绩效,追求经济的片面增长,一次又一次地减少农业投入,使农业支出的总支出比例开始不断下降。在这方面,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特别是服务行业仍然是很低,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发展的资源消耗,环境的污染,导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严重。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设计的思考

(一)加大对循环经济的金融投资

在未来的公共财政改革过程中,要对投资的范围进行改变,改变投资范围的太宽这个问题,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投资,国家应该根据经济发展发面的需要,进行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方面的投资。政府应加大投入,支持促进有利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如水利建设,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此外,在污染控制,废物回收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必要的财政投资力度。

(二)在消费支出方面,提高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政府绿色采购是一个重要的环境经济手段,包括非常丰富的内容,涵盖几乎政府办公室所有的方面和环节,如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办公用品,各种车辆,小船,和其他办公用品等等。

政府提高绿色采购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绿色采购的基本理念,绿色供应系统必须有效率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绿色公共信息披露制度,根据国际惯例,政府采购应该有足够的信息透明度,主要是通过绿色采购的清单来具体实现。绿色采购清单是编制由有关政府部门认证的,政府采购的环保产品和节能认证的产品清单。现行国际体系中,包括强制性和指导性清单,可以被列入政府绿色采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给予考虑,政府采购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

(三)利用政府直接投资,促进节能和环保产业发展

确定主要的政府投资的内容和范围。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投资购买性支出的开支,我们的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支持公共设施建设,以促进循环经济有利发展,例如,水利重大项目,地下城市管道铺设,园林绿化建设,道路修建等。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经济负担相对比较低,这样可以调动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这些利国利民的措施,都可以采用政府直接进行投资的方式,这样见效比较快,也省略了其他方式的中间环节,是资金得以充分利用,不会发生资金分配比较松散的状况。

(四)设立专项基金

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是复杂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该领域的所有方面,政府要安排且落实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预算支出,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建立有关机构,动员社会团体和公众对循环经济进行宣传,教育,推广,执行和监督。通过各种途径来为财政方面的问题进行准备,例如经费可以来源于财政支持,可以来源于资源税改革方面,可以来源于社会捐赠等等。此外,专项资金投资,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在循环经济领域的的交流与合作,并鼓励市民进行循环消费,并且要明确规定节能及环保的投入增长速度要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陈立君. 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政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 , 2011,(06)

[2]赵杰;李明晓;循环经济与税收政策支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第4篇: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财政政策;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9-0032-04

“低碳经济”从2003年提出以来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同时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发展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确保经济稳定增长。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2006年,辽宁省人大审议通过了《辽宁省节约能源条例》,为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了法规依据。2007年,辽宁省确立了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制定了《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009年,辽宁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又制定出台了《辽宁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在这期间,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辽宁财政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1.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国务院鼓励节能减排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辽宁得到了彻底地贯彻和执行。在所得税上,企业投资节能环保项目将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其中对于节能环保专用设备的投资可以享受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的优惠,对于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出符合国家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实行减计收入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在增值税上,企业用于节能减排设备的投资享受增值税进项税允许抵扣的政策,企业利用废旧物资、资源生产产品也享受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在资源税上,改革资源税计征方式。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类资源的计征方式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同时辽宁省颁布了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和鼓励资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政策。2007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实施鼓励节能减排财税政策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07]86号)出台,辽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工作,对200户企业260种产品进行了认定。

2.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010年,辽宁省财政安排40亿元资金,重点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支柱产业的升级。循环经济已经被列入辽宁省“十一五”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专项,培育扶持脱硫脱硝、尾矿及矿渣资源综合利用、稠油污水深度处理、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等自主技术。重点推进炉外精炼、中水回用、余热余压发电、绿色照明、煤矸石和煤泥混烧发电等100多项循环经济先进技术。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为了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向中央政府争取专项工程项目和专项补助金,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争取到专项工程项目近20个,中央财政专项补助金1.5亿元。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结构的升级。

3.通过节能专项资金的设立重点支持节能减排。2007年,辽宁省设立了节能专项资金用于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示范项目及试点工程、节能信息服务和宣传培训等节能支出项目、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其中节能专项资金额度为2000万元,其后的金额根据财力实际情况按照年份变化而逐渐增加。在设立专项资金后辽宁省专门制定了有关政策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2007年辽宁财政厅同省经委制定并通过了《辽宁省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辽财企[2007]476号)。在办法中对于节能专项资金的对象、金额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广、生产项目给予适当补助;对节能示范项目及试点工程,给予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8%的补助;单项补助资金一般不超过200万元;地方配套项目补助资金一般不超过100万元。

4.通过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偿制度的建立保护辽宁的森林资源。2002年辽宁省财政建立了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补偿制度。地方公益林纳人省财政补偿的有林地609万亩,补偿标准为3.5元/年亩,年补偿资金2132万元。全省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面积1180万亩,补偿标准为3.5元/年亩,年补偿资金4130万元。重点公益林原试点区三种地类105万亩,省级补偿标准1元/年亩,年补偿资金105万元。每年共计19953万元,其中省级补偿资金合计6367万元。1988年开始辽宁省对省内采矿、造纸工业、药材、蚕茧收购企业等和拥有直接开发水资源、自来水工程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和集体,个体企业等征收林业开发建设资金和水资源费。从征收的水资源费中,每年拿出1300万元。用于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设。通过财政补偿制度的建立使得辽宁的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增加了全省碳、汇,为开展碳汇交易打下了重要基础。

二、当前辽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财政政策支持在促进财政政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辽宁省对于低碳经济的主要方案就是2009年颁布实施的,《辽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而这个方案主要是基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考虑,着眼点主要是节能减排,对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只是提出了概念,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这样一来对于低碳经济就没有全省性的战略规划。这样就使得在实际具体执行中,各种财政政策主要为了完成国家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从而陷入了低碳经济等同于节能减排的误区,对于低碳经济的范畴界定的含混直接导致了政策着力点的偏移。

2.资金投入不足。低碳经济中有很多诸如新能源、排污权交易等新兴行业,这些行业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对于这类行业在组建的初期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而在此方面辽宁财政投入领域与金额明显存在欠缺,从金额上看2007年辽宁省财政设立的节能专项资金额度仅为2000万元,从对象上看专项资金主要集中在企业节能的项目。而且增量财政资金过少,如2010年辽宁省财政用于产业升级改造资金投入项目中主要还是原有的重大项目,对于新增加的项目关注度很低。

3.环境税制缺乏完善性。一是从中

央层面来看表现为宏观环境税制的不完善。我国现行环境税收政策系统性差,与环境相关的税种互不衔接,缺乏整体性,另外在环境税的开征以及碳税的开征上由于存在着很大分歧,因此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二是从地方层面来看,税收政策缺位现象严重,税收优惠的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企业节能减排的经济行为上,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的应用等经济行为则被排除税收优惠的范围之外。同时税收制约性手段缺乏,对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等企业生产行为没有相关的规定。

4.财政政策工具体系没有建立。目前辽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的政策主要是以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为主,而对于其它的政策工具手段,如转移支付、政府采购、财政贴息担保等使用并不多。这样一种相对单一的政策工具既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也无法起到足够的激励和引导效应。

三、其他国家与地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的借鉴

(一)国外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世界各国主要的财政手段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1.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支出政策。(1)政府预算拨款。德国为了支持气候保护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节能领域的研究,制定了持续资助能源研究的计划。根据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联邦科研部在2007年以后的10年内额外投入10亿欧元用于研究开发气候保护技术,德国工业界也相应投入一倍的资金用于开发气候保护技术。该战略确定了气侯预测和气候保护的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后果、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与气候保护措施相适应的政策机制研究4个重点领域。2008年增加3.25亿欧元用于新能源的研究项目,2010年项目资助的金额进一步增加,研究资助重点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和提高能源效率的研究,资金数量增加30%以上。此外德国政府计划每年拨款7亿欧元用于民用建筑的节能改造,另外还有2亿欧元用于地方设施改造,以充分挖掘建筑以及公共设施的节能潜力。日本是《京东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由于国内的能源匮乏,日本一直重视能源的多样化,并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日本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日本提出了重启太阳能鼓励政策,首次将扶植光伏产业列入了新经济刺激计划,并投资2000亿日元,在2020年将太阳能发电量提高20倍,将太阳能发电价格减到目前的一半。积极普及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力争到2020年将电动汽车的比例提高到50%。2007年5月,日本经济产业省提出了一项新计划,决定在未来5年投入2090亿日元,用于发展清洁汽车技术,其目的不仅要大大降低燃料消耗,而且还要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财政补贴。金融危机以后日本政府恢复了家用太阳能补贴政策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家庭用户如果安装家用太阳能发电设备将获得70000日元/千瓦的政府补贴,这样一来安装家用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费用大幅度减少。日本积极落实补助金等政策,鼓励核能与太阳能的发展,在核电站建设方面,日本计划兴建的13座核电站中,将有9座在2017年之前投入使用。此外,为了提高环保车辆的市场占有率以及日本清洁柴油车生产企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开始,购买清洁柴油车的日本企业和个人将获得政府补助金。为了完成欧盟制定的在2020年可再生资源达到20%的目标,2008年英国颁布了《能源法案》,在这个法案中规定对可再生能源将提供政府补贴。2010年4月1日起英国推行了“可再生能源电力轻质手工业补贴计划”,按照计划规定家庭用户使用规模小于500百万瓦的小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将获得政府补贴,补贴金额按照使用年限有不同的等级。而且还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供暖补贴”政策。按照政策规定家庭每户如果采用可再生能源供暖将获得政府补贴,金额平均达到1000英镑。澳大利亚采取强制性的可再生能源指标,计划202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要达到整个电力的20%,并以完善的清洁能源技术作为支撑。澳大利亚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基金,计划7年投资5个亿。重点用于新能技术升级与太阳能开发利用,并对家庭购买太阳能系统给予资金奖励,以实现家庭节能减碳。(3)政府采购。2004年欧盟委员会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以协调各国的绿色采购。该手册主要用于指导欧盟各成员国如何在其采购决策中考虑环境问题,为此欧盟建立了采购信息系统,到2006年信息库中有100多类产品的信息。而从欧盟的采购情况来看,绿色采购占政府采购的平均份额是19%,英国、德国、丹麦等国家则超过了30%,瑞典是50%,通过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各国在改善环境和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美国是较早推行绿色采购的国家,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发了总统令,规定联邦政府机构必须采购“能源之星”标志产品。“能源之星”是美国环保署在1992年推出商品节能标志体系,其认证的产品范围涵盖了办公设备、家用电子等。能源之星是美国联邦政府采购依据,也是普通民众购买耗能产品的决策依据,并成为了加拿大、日本、欧盟、澳大利亚等诸多国家的节能标准。

2.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收人政策。(1)完善环境税收体系。为了促进节能环保的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完善本国现有的税制为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对高耗能产品或企业征收碳税,用于发展低碳技术、开发低碳能源。英国在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了针对不同的能源品种设置不同的税率。政府将气候变化税的收入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返还给企业:一是调低所有被征收气候变化税的企业为雇员交纳的国民保险金;二是通过“强化投资补贴”项目鼓励企业投资节能环保的技术或设备;三是成立碳基金,该税种主要以减免社会保险税的方式返还给企业。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对石油、天然气和煤征税。此税的纳税对象是中间商,而不是消费者。在北欧的一些国家碳税被广泛征收。丹麦、芬兰等国家已经开始推行不同的碳税政策。(2)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美国政府鼓励企业开发、示范、使用先进无排放能源技术的重要政策措施。按照2005年通过的《能源政策法》,美国政府将对清洁煤项目给予总计16.5亿美元的税收优惠。美国联邦政府从2010开始公布了多项节能优惠政策用以鼓励民众降低生活的能耗。美国国民从2010年12月30日起如果购买能耗低的生物质炉、暖气等,将最多可享受30%最高到1500美元的减税优惠。(3)限制性税收政策。美国新能源政策指出在未来10年中,一旦油价高于80美元,美国政府将对国内石油采掘公司征收重税,

而这部分税收的用途将主要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资助,二是对消费者的补贴。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瑞士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2瑞士法郎的税收。

(二)国内其他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借鉴

1.浙江发展低碳经济的借鉴。浙江省从2006年建立了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综合试点区,循环经济“911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的工(农)业示范园区,水回用、海水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2007-2009年省财政共筹措安排“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专项资金、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生态环保资金9.45亿元以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2008年在完善原钱塘江源头地区专项补助试点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浙江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试行办法》,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以及“总量控制,有奖有罚”的原则全面实施省对境内水系源头所在市县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并且研究设计了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研究指标体系,对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

2.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借鉴。江苏省从2006年开始各级财政将211环境保护支出项目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逐年加大投入,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的增加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围绕着创新驱动,财政科技投入围绕着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开展科技联合攻关,突出抓好高新园区转型升级。围绕着各类生态建设,设立省级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资金7.4亿元,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快形成良好的生态圈,运用价格杠杆撬动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1997年在全国第一个实施了排污总量收费,收费办法逐渐在全国推广,2002年,全面推动了污水处理收费改革。

四、辽宁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对策

(一)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1.如何破解资金难题。资金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低碳经济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需求来看,过剩与短缺并存。在风电、多晶硅等新能源行业,社会资本大量进入,而地方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也积极的支持。另一方面一些低碳的项目却是明显出现了概念热融资冷的情况。从财政的角度看,资金的有限性决定了支持的项目必须要抓住重点,有所甄别。

2.形成低碳科技生产力。从我省情况来看,在产能上涨的局面下,隐藏着产品生产环节技术含量不高、核心技术依然依靠国外的情况。如光伏产业,就存在着部分国产设备质量、性能或者技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较大,许多关键设备依赖进口,能源转化率低的技术难题。这也形成光伏发电成本偏高、无法并网,仅仅是出口导向型产业而不是真正意义上对我省环境有益的低碳产业。而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清洁能源、能源储存、建筑节能、生态农业、混合动力汽车、垃圾回收处理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市场,而且我们国内相应的专利技术也很多,但是却很少被商业化。主要原因就是高校、科研院所与市场、资本以及商业运作的对接不够,低碳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鉴于此,财政可将切入点放到如何支持资本、技术、市场三者的有效对接和如何集中财力,解决重点产业、关键环节技术瓶颈难题。

3.启动低碳市场需求。我省低碳市场刚刚启动,需求有限。同时过高的成本也是低碳产品走向市场、实现规模化发展的阻力。虽然我国近年来也启动了对节能环保产品的财政补贴和政府采购方面的优惠,但是总的来说还是量小面窄,一些政策操作性不强,缺乏细则。如何主动行动,积极拉动培育低碳市场需求是政府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应用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减碳。我省减碳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改造传统高碳产业,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减碳。但从企业角度来看,减碳的动力明显不足,问题的症结在于环境成本偏低,通常政府的税费是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我国现行环境税系缺乏系统性,互不衔接难以形成合力。从收费来看,收费标准与治理成本比偏低,这样经济杠杆作用不明显。而在排污权交易方面,还在有偿使用阶段,二级市场和交易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离真正的市场交易距离很大。

(二)具体对策建议

1.调整完善分税制体制,增加地方财力。1994年实施分税制以来,这种财政体制在化解一系列中国式的矛盾和问题、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事权的下移和财权的上移之间的背离使得基层政府陷入了财政困难之中,而这种困境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如果无法保障基层政府的财力,地方保护环境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事权将难以得到落实。因此必须调整现行的分税制使得地方具有足够的财力。要调整中央与地方在税种上的划分,同时在转移支付中如何将节能减排因子涵盖于其中也十分重要。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府投资在多种项目选择的情况下要发挥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引导和牵动作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低碳项目。增加财政工具手段的灵活性支持低碳项目实施。对于竞争性较强市场能够较好发挥作用的经济领域财政直接投资这种方式是不适宜的,在这样情况下就应该更多考虑运用财政补贴、财政担保等政策工具,支持低碳项目的建设。财政补贴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包括价格补贴、亏损补贴、投资补贴等多种方式,这样即直接增加企业的收益,而且还可以增强政策的鼓励作用,比如对于能源服务业就应该更多的采用担保和补贴的方式促进其发展。财政担保应主要针对低碳项目的贷款进行。

3.设立专项资金,低碳资金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管理。财政应该设立节能减排、支持“低碳经济”专项拨款和资源开发保护专项拨款。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应该增设相应的低碳预算支出项目,这样可以将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的政府财力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支出范畴。经常性预算中增加低碳经济发展支出科目,安排相应预算支出。建设性预算中增加投资低碳经济发展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促进低碳技术的提高与进步的政策导向作用。同时对于原有的节能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低碳专项资金,此项资金将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增加用于支持节能减排等低碳项目。分配方案的制定过程要更加科学和规范,杜绝随意因素和关系因素,对于专项资金要求制定详细的使用计划从而保证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第5篇: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推动辽宁经济发展是我国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要求。财政政策作为调控市场经济的主要手段,紧密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其中心和目标是根据科学发展要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特别是在保证辽宁经济稳增长时期,适时出台一系列财政政策对于推动辽宁经济稳增长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辽宁经济;稳增长;财政政策

一、辽宁省当前的经济形势

2014年以来,辽宁省经济发展大体上是好的,但经济增长呈现下行态势,且降幅较大,出现效益下滑、预期不稳、风险上升等特点。这与国际经济动荡因素有关,也受国内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大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宁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弊端及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矛盾。

(一)供给侧:工业企业生存压力大,工业减产和企业亏损幅度相对较高2014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排前三位的是重庆(12.6%)、海南(12%)、福建(11.9%)。2014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增长排名居全国28名,倒数第四(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局网站);亏损企业累计增长22.9%,属于亏损企业增加最快的省份之一;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3.4%,属于全国企业亏损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辽宁省重工业比重大,受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内需求不足影响明显,加上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和一些内在因素,致使辽宁省工业减产,企业亏损幅度较高。〔1〕

(二)供给侧:“三驾马车”动力不足,各项主要指标均处于全国后位近几年,辽宁省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其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而拉动经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由于投资增长缺乏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乏力,出口增长缺乏动力来源等原因,辽宁省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大都处于全国31省市区的后面(见表1)。

(三)调控端:政府财政压力凸显,稳增长与促转型面临严峻考验2015上半年辽宁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60.1亿元,同比减少428.6亿元,下降22.7%,居全国最后。其中,核心的税收收入同比降幅高达29.4%。上半年,全省四项涉土税收合计减收额占税收减收额的70.5%,同比下降51.7%,相应拉低税收收入达20.7%,仍然是全省税收收入持续下滑的主因。另外,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五个共享税种下降11.9%,受矿产品价格下降和资源税改革等因素影响,资源税下降54.9%,也制约了辽宁省税收收入增长。作为辽宁去年同期税收增长主要支撑的金融和汽车制造业税收连续三个月负增长,同时,房地产、采矿等行业税收则持续不景气。

(四)平稳度:价格水平持续低位运行辽宁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运行稳中偏弱,2015年同比增长1.1%;辽宁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5.3%。从供给看,一是农业生产保持基本稳定(见表2)。二是工业生产降幅趋缓。2015年辽宁省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一季度降幅比收窄0.4%;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5月降幅比收窄0.9%,与4月降幅比收窄1.6%。三是服务业发展平稳。2015年1-5月辽宁省服务业营业收入与一季度比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5.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15.8%,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6.4%。从需求看,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势头有所减弱。2015年上半年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969.7亿元,比一季度收窄5.29%;相似地,第二产业收窄7.1%,第三产业收窄4.4%。二是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2015年上半年辽宁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60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5%,6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8.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为554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54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三是外贸进出口降幅收窄。2015年辽宁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83.9亿美元,比一季度收窄1.39%,其中出口兑额为263.4美亿元,比一季度收窄6.4%。〔2〕

二、支持辽宁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根据前述经济发展的形势和问题,辽宁省应适时出台一系列财政政策,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一)调整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2015年上半年,辽宁省全面清理和规范与项目审批相关的前置要件及其条件,出台差别化政策支持有效投资,使得投资结构更加合理。一是民间投资占比有所提高。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2.5%,比上年同期提高0.5%,比一季度提高2%。二是高技术和信息服务领域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省高技术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6.2%,占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1%,所占比重比2014年同期提高0.6%。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和软件投资增长28%,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3%,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4%。

(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生产2015年6月,辽宁省出台了《辽宁省工商局关于鼓励大众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正式实施。《意见》中的14项政策为众创空间等类型小微企业登记降门槛、搭平台,激发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业场所设在科技园、孵化园、创业园等集中办公区楼宇内的小微企业,可免于提交场地使用证明;利用互联网经营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小微企业可直接使用“电子商务”字样作为企业名称,住宅也可作为经营场所;辽宁省将实现“一照一码”。公安部门企业印章刻制备案将纳入“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缩短了小微企业注册时间、简化注册手续。〔3〕

(三)抢抓发展新机遇,振兴辽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为辽宁省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方面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另一方面也联结了亚欧大通道的出海口。国务院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辽宁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在承接产业转移,联通国内大市场和高新技术辐射方面更为重视。国务院提出的这些重大举措同时施行,发展机遇叠加降临,使得辽宁省的发展潜力更加突出,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四)解决辽宁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问题,让“四个驱动”共同发力辽宁省为了解决机制性问题与产业结构问题,将同步实施“四个驱动”,即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和开放驱动。创新驱动就是要抓住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创新体系,激发科技创新原动力,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改革驱动就是要用改革手段为一切创新开路、除弊、清障。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减少干预,为改革发展创造环境,汇聚内生自主发展的强大动力。市场驱动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让市场来选择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局面。开放驱动就是要积极主动的实施开放战略,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打造辽宁的产品和技术,拓展辽宁经济发展的更大空间。〔4〕

(五)建立现代金融组织体系要想建立有效的金融组织体系,首先要向国家争取放开外资金融机构在辽宁经济集聚区的准入门槛,简化行政手续,吸引资金雄厚、服务领先的金融机构进驻。其次应鼓励外省的货币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在辽宁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大型金融机构增资扩股、综合经营、重组并购,同时在技术上和人才使用上给予倾斜,使辽宁省的金融走上综合化、多元化经营道路。最后应制定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政策体系,为振兴辽宁经济做出贡献。〔5〕

(六)推进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三大区域指沈阳经济区、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经济区。辽宁省要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推进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加快对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和影响力较强的中部城市群建设。对沿海经济带的区位和先发优势,辽宁省应突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带动作用,开展港口资源的良好整合,加强港口物流的服务功能,积极融入“辽蒙欧”、“辽满欧”的交通运输大通道和北极东北航道建设。辽西北经济区应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建设,对生态环境加强保护。因此辽宁省应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镇化的文化内涵。〔4〕

(七)加快推广PPP模式2015年9月7日,辽宁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意见》,鼓励各级政府在多领域开展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共同参与项目论证、建设、运营等;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按照PPP模式改造;建立健全PPP项目库,进行成本、效益、风险等全面分析;保障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参与,不得对非公有制资本单独设置附加条件等。PPP模式推广运用情况将纳入对各市政府的绩效考核范围。

参考文献:

〔1〕2014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辽宁省人民政府,2015.

〔2〕2015上半年辽宁省经济发展趋向平稳〔EB/OL〕.中商情报网,

〔3〕赵铭.我省出台意见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注册“众创空间”〔N〕.辽宁日报,2015-06-02(2).

〔4〕辽宁省人民政府.2015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R〕.2015.

〔5〕车正兰,车泰根.辽宁现代服务业:支撑因素与政策安排〔J〕.辽宁经济,2013,(10):12-16.

第6篇: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东亚各国始终面临着追赶西方世界现代化的脚步,现代化进程中的东亚模式同西方现代化的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东亚国家和地区创造了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虽然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主要是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动的,但是从全球化发展到当前的状态看,东亚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参与力量,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始终存在着呼应的关系,从早期的抄袭西方的议会制度,到威权政体确立,再到政治的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东亚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大致上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都走过了这样一个历程,或者说实现了公共政策的两次大的范式转型,从政府主导的经济政策转向自由市场的政策模式,再到对于政府政策权力的“回归”,然而这种回归并不是重新回到了原点,而是一种超越或者说是一种升华。

(一)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政策东亚形成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政策是有着深刻的经济与社会根源,东亚国家和地区在面临发展路径和西方世界的压力导致东亚不可能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路径进行。东亚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往往同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政策的目标取向等有着很大的关系。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确实起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效果,用政治权力强制推行市场经济的方式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1.政府制定明确的经济发展政策目标二战以后,东亚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现代化具有后发性的特点,这种后发性主要是基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审慎思考,因此,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表现出很强烈的自主性和政府责任意识。普遍看来,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情况并不占很大的优势,自发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形成,这就给政府主导进行经济政策规划提供了先决的条件。通过本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制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目标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带来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的机会。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导向目标明确,并且依靠强大的政府作为后盾来支撑政策目标的实现。东亚国家和地区虽然在政治上建立起威权主义政府,但是在威权政府统治下,发展的却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起步阶段,根据国内自发形成的市场主体不健全,很多产业需要政府介入。这样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作为长期以来政策的主要方向,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其中以日本、韩国和泰国的经济发展计划最为典型,也最能够体现政府发展经济政策目标明确性的特点。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计划,把经济发展计划制定得非常详细和周密,1955年12月制定的经济立国五年计划(1956-1960),计划经济增长5.0%,实际增长9.1%,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预期的速度。而且日本经济发展计划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韩国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比日本更多,韩国政府建立详细的经济发展计划,实现本国的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泰国政府“从1961年起,第一个经济建设六年计划(1961-1966)目标是追求经济高速增长,总投资额为212.6泰铢,其中国家投资138.8泰铢,占65.28%,外国援助贷款69.2亿泰铢,占32.35%,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农业多种经营、替代进口生活消费品的工业生产。”[4]通过制定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特别是对经济发展计划的实施与控制,使得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政府参与经济资源配置的政策取向由于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较差,市场主体在发展经济中的动力和能力不足,这样政府通过直接参与的手段介入经济生活,直接参与到经济资源的配置,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由于本国的民营资本比较弱小,基础产业投资规模又很大,投资的资金回收周期长、风险大。这样东亚国家和地区往往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投资,“泰国政府积极推行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导的进口替代战略,使国有企业迅速发展。印尼独立之初,政府的作用也主要表现在建立国有企业,对经济发展进行直接控制与管理。”[5]采用国有企业等形式实现对工业化的直接投资,增强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政府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投资建设等等,由于这些产业和投资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的作用,但是私人资本不具备投资的条件,所以政府发挥替代作用,弥补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在韩国、日本等国家,政府还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日本和韩国政府大力扶植财阀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以私人垄断资本集团为核心的产业组织结构。……生产和资本集中度高的重化工业部门的企业形式,主要为财阀等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和公营企业。”[6]33-34政府通过举办国有企业或者采取扶植财阀等形式,兴办了很多重工业,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政府还利用金融、贷款税收等政策工具,参与经济资源的配置。东亚国家和地区居民有着良好的存款习惯,国家利用居民的存款和外国的贷款来扶持重点行业和部门的发展,韩国“政府通过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并利用其金融政策,如利率管制、信贷额度限制、信贷取向以及货币政策等各种手段,实现社会的金融剩余由家庭向企业的转移,使金融为其追赶型的工业化目标服务。”[7]99政府利用国有企业、政府支持的财阀等私营企业以及金融等政策工具,贯彻政府的政策意图,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产业和关键领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3.产业政策致力于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致力于支持特定产业的发展来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政策取向主要有均衡发展战略和不均衡发展战略。东亚国家和地区针对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状况,采取了不均衡经济发展政策的策略,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在确定和选择主导产业的过程中,“先后确立三组带头的战略性主导产业。第一组带头产业是电力工业。特别是火电,带动了石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第三组带头产业的发展。这些原材料工业又为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汽车、家用电器等机械工业的第三组带动产业。”[6]32在韩国,为了实现出口导向政策的需要,扩大出口,增强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973年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将造船、汽车、钢铁、石化及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在此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2%,创造了该时期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纪录。”[8]在台湾虽然其发展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但是也形成了具有一定实力的财阀,例如力霸/东森集团,从早期的特许水泥行业开始做起,之后跨足百货、房地产、金融、媒体等产业。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选择产业的重点虽然有着很大差别,但通常做法,政府确定主导的产业,利用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效应”,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样形成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手段,以此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发挥市场机制的经济配置政策对于东亚国家和地区来说,市场经济并没有完全建立,政府选择替代性的发展战略,起到了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渐完善的作用,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产权和基本的法律制度结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东亚国家和地区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政府的干预性政策选择对于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随着西方民主政治的传播,市场经济主体的健全和成熟,政府的政策逐渐向自由主义的政策理念转变,突出表现就是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念的确立以及倡导政府减少干预的努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自由主义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东亚国家和地区受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都比较大,特别强调经济生活的自由、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及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政府的主导作用逐步被市场机制的经济配置功能所替代。1.自由主义理念主导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的要求提升,政府强制性的干预市场经济往往带来众多的副产品,特别是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为自由主义的政策理念在经济发展政策倡导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席卷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模式进行重新地思考,危机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有资料显示,“金融危机打断了东南亚新兴国家15年来8%-10%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局面,1998年一些国家经济出现负增长,经济倒退5-10年,多年享受到高增长成果的广大群众重新陷入贫困之中,印尼1998年将有9580万人(占印尼总人口48%)处在贫困线下。”[9]东亚国家和地区为了应对这场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纷纷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合作,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同各国合作的过程中,积极倡导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取向,为各国开出的医治金融危机的药方往往附加上希望减少政府干预,强调政府间接的管理职能,倡导金融自由化等措施,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造虽然没有起到很好的医治金融危机的效果,但是其倡导的自由主义的政策价值取向往往对援助国家和地区产生了不可小视的影响。“韩国政府在与OECD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针对在韩国高度管制和政府干预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金融和物质生产部门的运行效率低下,企业的竞争力明显下降等情况,在OECD的帮助下,给韩国带来了先进的专业技术,提供同其他国家交流的机会,制定了比较有特色的竞争政策,倡导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入OECD后,韩国与其他OECD成员一样,专注于构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而政府负责完善制度体系的经济模式。在高速、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基础上,韩国较快地完成了市场经济范式的定位,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管治架构。政府的规模由大化小,职能由干预型向服务型转变,减少直接行政干预,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间接调控。”[10]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东亚国家和地区在面临重大危机的过程中,往往会对原有的政府干预政策进行怀疑和否定,从西方发展的路径中寻求解决办法,这样自由主义的政策范式在一定时期确实改变了原有的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范式。2.政策权威的合法性转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东亚奇迹”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神话,这种模式与西方那种自下而上自发建立起的市场经济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有人总结的是“强人政府+市场经济”或者威权主义政府和亲市场的战略。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创造经济发展成就的过程中,在政府积极干预的政策推动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引导社会组织发育壮大,特别是加强对市场经济主体的培养,发挥市场机制在政府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强调经济发展政策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在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模式下,也注重对于其他政策主体的培育与发展。政府干预主义的政策取向存在的问题暴露的愈加明显,政府在面对复杂的经济和国际国内环境显示出政策能力不足,不足以应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市场经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带来的风险等等。政府干预性政策失效,使得社会民众对于政府的政策能力和政府自身的合法性进行重新审视,民众的民主参与性增强也对政策权威的转移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企业等社会组织自身实力的增强,他们也有信心和能力参与到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和其他政策领域,政府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不得不采用新的手段来面对这种政策的合法性危机,这样政策权威的合法性发生了转化,政府不再是能够左右经济政策的唯一力量,国际组织、公民社会等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促成了政策权威的合法性转移。3.经济发展政策的时效性减弱在自由主义政策理念的指引下,东亚国家和地区往往对于经济发展政策从最初的积极参与到逐渐淡出,这种转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经济主体进行自我决策、进行经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长期以来的政策干预性的政策导向,使得社会组织,特别是经济组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环境的能力不足,企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金融贸易信息等所具备的条件不足。社会组织发展不健全,政府又急于从纷繁复杂的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中抽身,这样就势必产生经济发展政策中的时效性问题。时效性降低一方面是与政府对于经济部门监管的淡出,放宽市场准入,倡导市场主体的自由发展有关,另外也和政府的政策能力弱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不能够有效的调整自身的功能,不能够认清自身的能力,导致政府忽视了对于某些部门的监管,出现“政策真空”的状态有关。这点在政府的金融政策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一些东亚国家,政府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盲目地大量引进外资,在金融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过早开放了资本市场,大量吸引外资进入,促成了大量短期资本的逐利行为,带来了始料未及的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政策对于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敏感性差,不适应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难免出现政策时效性降低的情况。

(三)政策与市场两者之间优势互补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存在两者之间绝对的平衡。政府政策和市场的替代关系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东亚经济发展政策中,政策与市场的关系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在面临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和本地区实际的政策模式,对于应对金融危机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逐步形成了政策与市场互补的经济发展政策格局,实现政策范式的转移。1.政府的政策引导遵循市场规律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在现代社会不存在单纯的市场经济,也不存在绝对的计划经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都是两者的混合物,所不同的只是两者程度和结构方面的差异。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是由政府强制性进行的,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要求政府的政策干预让位于市场经济主体的自主决策。但是政府也不能够完全采取西方早期那样的“守夜人”式的政府。而是在政府政策的干预的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政府的政策不能够违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政府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策条件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且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政府要通过政策导向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注重科学技术在经济产业中的应用,还要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政府政策的预见性与前瞻性。按照产业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策略,实现政府的政策真正与市场经济结合,发挥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两者之间的合力。针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早期的不均衡发展战略,在经济规模和发展程度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政府的政策要考虑经济和地区的均衡发展,“泰国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主要是按照政策引导遵循市场规律的思路进行的,经过1997年严重的金融危机,泰国采取了新的经济发展政策,整顿金融机构的呆坏账,减少人民负担,恢复个人信用,巩固农业基础,实现农民复兴,建立农村和城市周转基金,提高农业部门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保持谨慎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将政府借款限定在主要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增加收入的项目上。”[11]一些经历金融危机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反思政府的政策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在两者之间寻求恰当的均衡,而政府的政策则更多依赖市场机制发挥作用。2.市场经济的法规制度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从初始条件并不占优势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取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始终伴随着政府的政策干预与扶持。在市场主体的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需要政府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的、强制性的干预性政策,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政策也需要根据时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更好地发展经济。通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需求,激励企业等市场主体进行政策诱导,达到实现政策目标的目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越来越扮演着制度的供给者而非市场经济的直接参与者,通过制定适应本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针对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管理体制上的漏洞,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市场经济的制度供给匮乏。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以后,韩国政府致力于改善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政府由此转向旨在减少干预、建立自由公正的市场秩序、创造稳定的市场环境上。政府这种由主导经济向重点规划经济的角色转变。”[8]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形态,经济交往活动需要进行合理的预期,这样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和市场主体才能够积极性进行扩大再生产,进行投资和技术改造等活动,东亚地区各国政府通过规范经济活动的基本秩序,逐步完善了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经济调控的手段日益多元化和间接化,政府的政策调节越来越具有规范性的特点。3.经济发展政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政府的政策活动中,特别是经济发展政策对于东亚国家和地区来说则是有着深远影响的公共政策。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影响着国家和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向。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东亚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市场经济主体也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时机,经济主体的政策参与意识与能力增强,促成了在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中的多元参与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东亚国家或地区对于经济资源的控制能力有所削弱。经济增长的一个较为显著的结果是市场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政策的多元参与机制逐步形成,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或者社会组织在政策制定中的影响更为突出。政府往往以降低政府的干预性政策为主,而其主要政策工具和方式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政治上的威权主义长期统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发明显,而中产阶级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对于自身权利的诉求凸显,这样在国家的政策层面政府的政策权力发生了转移。经济发展政策也要获得社会组织的认可、普通社会公众的支持,这样在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中,各种利益群体必然要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日益强大的市场经济和蓬勃发展的中产阶级迫使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进行权力的让渡,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权利,“人们已经认识到,仅靠国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随经济增长而多元化和增大的各种需求,而是要更多地通过地方政府和民间社会团体来加以满足,这就需要把更多的权利和责任下放给他们,并使他们发展和成熟起来。”[7]283-284随着政府政策过程中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正在对原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政策输出方式产生着影响,一些社会组织往往通过向政府施压等形式,倡导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要以人为本,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更要重视政策中的公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

二、东亚经济发展政策范式转型的成效评估

东亚经济发展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与转型,大致与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很大的关系,当新问题的出现依靠原有的政策范式无法得到很好解决,这就需要对于政策范式进行转型,以适应政策问题的挑战。促成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转型的动力主要有政策系络的变化、政策参与的多元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异变性事件的推动。东亚国家和地区普遍由于国力比较小,国内市场狭小,因此国际环境对其出口政策影响很大,特别是主导产业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更加明显,这样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制定必须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而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组织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政府的政策导向对于市场主体的影响缺少敏感性,这样政策系络的变化导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弥补国际和国内因素的不确定性。从东亚经济发展政策转型变迁的过程看,一般来说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政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发展以后,政府由于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显得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僵化和“锁定效应”,因此,出现了对于金融体系政策的真空,政府干预的成效则大打折扣。然而政府在强烈的危机事件中,比如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的萧条中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针对自身金融政策领域的真空,也在积极探索维护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经济发展政策范式转型的积极成效1.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政策弥补了经济发展初始条件的弱势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起到了弥补市场机制不足的弱点,对于东亚国家和地区来说,面临的问题不是市场失灵的现实,而是在市场机制不健全或者残缺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问题。所以,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政府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东亚模式不同于西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东亚的经济发展政策也不同于西方那种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范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的投资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导向和市场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一方面对于政府的投资项目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私营资本的投资取向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政策一方面促成了政府对于基础性行业和产业的投资,比如交通、能源、通信等等具有投资大、资本收益时间长等,弥补了私人资本物力投资的行业和领域;另一方面政府也通过经济发展政策对于私人投资进行鼓励,通过金融、信贷、税收等政策工具来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私人投资进行政策性倾斜。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制度的需求应该是最迫切的,因此具有特色的是东亚国家和地区一方面致力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对于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也在制度层面上,不断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政府成为制度的有效供给者。把诱致性制度变迁同强制性制度变迁结合,有些学者把这一个过程看成是政府替代的过程,“从战后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看,政府替代的手段、途径和程度尽管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都是政府通过对资源配置的直接或间接控制,推动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形成、发育和发展,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以行政力量强制扭曲某些市场价格的办法,培育主导产业及其主要企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目标明确,工具得当,并且执行有效,所以起到了政策应有的效果。2.经济追赶政策促进了经济腾飞东亚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政策中往往具有经济发展的“追赶性”的政策导向。利用国际的有利时机,发达国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吸纳美国等国家的过剩产业,通过对于国内资源的有效整合,“大力培育生产要素市场,促进有关改善资本、劳动、技术、信息等市场的制度和设施的发展,建立起多层次、多种类、多功能的市场网络体系。”[12]通过国内市场经济要素的有效整合和配置,与此同时制定并实施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利用外国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外向型的经济,政府大力鼓励出口贸易,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利用外资,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著名的“东亚奇迹”。经济追赶政策之所以能够起到发展经济的良好效果,主要得益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经验,可以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有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经济的发展增强强劲的动力,政府的政策能力比较强,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体现得还不明显,这样往往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发挥产业的集群效应,政府的经济追赶政策起到了经济发展的作用,强国家的政策能力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使得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时机。3.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二战以后,尝试进行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实践,但是先后都以失败而告终,纷纷建立起威权主义政体,产生了一些具有威权主义色彩的政治领导人,但是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虽然在政治上建立起来强权统治,对于个人自由以及政治参与进行严格的限制和控制。但在这一时期的领导人往往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发展,积极发展市场经济,通过经济的发展来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东亚国家和地区往往被认为是儒家思想影响颇多的地区,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权利的思想对于社会的稳定实际上起到了正面的效应,同时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一直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整体的教育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技能,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对于技术工人等的需求。在进行威权主义统治的过程中,统治者有目的地宣传意识形态上的一致性,利用意识形态等工具为服从现存的威权主义政治秩序和发展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提供了强制性措施的补充性条件。宣传国家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为早期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的相对剥夺感降低,社会成员为了整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性的目标而努力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市场经济的培育、发展与完善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政治上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都享受到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这样进一步巩固了社会稳定的现实状况。

(二)经济发展政策范式转型消极影响1.经济发展目标定位于“追赶”而非“赶超”在肯定东亚国家和地区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快速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政府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政策中政策的能力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政府主导的政策模式对于经济发展确实功不可没,但是在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导向却往往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经济发展政策频频出现问题,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政策往往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政府干预的负效应更加明显,政府对市场经济部门的干预在这一时期往往造成了市场价格的扭曲,市场主体的发育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政府的替代效应呈现下降的趋势,而面对着经济发展政策中的对于政府的能力需求更为增加,政府面临社会多元化的利益需求和市场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倾向,导致政府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政府的政策往往出现保守主义的倾向,经济发展定位于追赶,而非赶超战略,这样难免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就会出现政府的政策前瞻性不足,不足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促成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不足,因此导致了政府的很多经济政策出现问题,最为严重的是金融政策领域中的问题,西方自由化思想的侵袭,导致东亚各国和地区过早地开放了国内的金融市场,长期的经济繁荣的背后被掩盖的问题随之出现,东亚金融危机促成了政府全面危机的爆发。2.政策范式转型滞后于经济环境的变化纵观东亚国家和地区政策范式转型的过程,存在着政策变迁的主动性不足,政府的社会学习能力相对于所需知识的复杂程度来说显得力不从心,不足以应对经济生活的复杂情况。随着威权主义政治上的合法性程度的降低,东亚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的发展和社会大众政治参与性的提高,使得威权主义政治出现了合法性危机,各国和地区纷纷进行民主化的改革。虽然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内在逻辑使然,但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明显地带来这样一种倾向,那就是政治上民主化改革带来了社会生活的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降低。但是政府干预的手段和方式依然陈旧,政府政策能力相对弱化的后果可能带来了政府的政策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降低,这样政府在面临新的政策问题的前提下,出现了所面临的问题不知从何入手解决的困境,迫切需要公共政策范式的转型,以增强政府适应能力。然而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的多元化利益需求与政府的政策能力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政府自身的保守性和惰性日趋明显,这样导致了政策范式的转型落后于经济发展。东亚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必然要选择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不论从经济发展的资源还是从产品的出口来说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都比较高,相对来说对国际环境的变化敏感性高,特别与美国的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其经济发展往往受制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的体系,这样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变化直接影响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对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很大的制约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影响,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日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有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也有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效应,使得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不突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的影响,政府的政策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制约。东亚国家和地区地理面积狭小,国内统一的市场对于全球资本主义的影响能力有限,而地区之间的合作和联合的态势不明显,这样一个国家的政府进行政策范式的转型往往收效甚微。因此,面临着强大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东亚国家和地区不论从经济结构,经济总量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转型同经济环境的变化相比显得比较乏力。3.政策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和创新性不足政府的公共政策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需要针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问题,及时地制定并实施,才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与此同时,政策作用与经济发展并非一次简单的过程,需要有持续性,这样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代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创新,作为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政府需要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环境变化来提出应对性的经济发展政策,使得经济发展过程中尽量减少不确定性,给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提供基本的制度环境和未来发展的合理预期。这样经济发展政策就对政府各个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往往政府面对这种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显得政策创新性不足,这样不仅不利于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社会生活的稳定。在东亚民主化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状况的变化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代议民主制形成的委托———关系往往造成政府行为的短视效应,政府的政策缺少战略性的思维方式和预见力。政府的政策创新力不足,政策的时效性又很差,这样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则体现得更为突出,政府忙于应付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缺少政策的持续性与创造性,与此同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获得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第7篇: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政策;节能;环保

全球气候变暖是近些年来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这一问题的不断恶性化,各国的气候陆续出现各种异常现象,造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损失。为了弥补损失,抑制这一问题负面影响的持续加剧,各国争相推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

1 低碳经济概述

1.1 涵义

低碳经济又可以成为低碳产业经济。它是以创新低碳技术和经济制度,来改变人类传统中以消费煤炭资源为主的消费结构,转变为消费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以达到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低碳经济的范围包括低碳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其中低碳工业是基础的。低碳能源产业是一低碳工业和低碳经济的基础,它的转变能带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此外,低碳经济的延伸范围比较广泛,涵盖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和低碳社会。广义的低碳经济在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的理念上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理念相契合的一切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属于这一范畴。

1.2 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两方面的鲜明特征。第一,以低碳排放的经济发展为主要标志。低碳,也就是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要实现这一降低排放的涵盖两个主要渠道。其一,提高化石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并且要不断更新化石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技术,使其王情节能源方向发展。其二,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内的新型能源。第二,它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并且它关系着人类的生产和生存至关重要的两大问题。低碳经济属于科学发展的范畴,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的现状

2.1 发展政策缺乏系统性、专门性

为了改变全球气候的严峻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就目前的总体状况来说,我国所颁布的政策、法令都是一些短期性的,没有将其列入长期规划发展之内。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的集中任务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之上,使得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不够全面。我国必须出台专门而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并把这一政策融入国家的长期规划发展之内。

2.2 种行政,轻经济

在具体实施节能减排的工作上,我国中央政府将目标分解下放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主承担这一任务。地方政府又会以行政指令的形式向下一级政府下达节能减排的指标,以此往下逐层分解,共同完成低碳发展的任务。由此可以看到,在低碳经济发展之中,行政手段多余经济手段,虽然前者比后者更为直接,但是却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目标有很大的出入,而且就长远目光来看,行政手段会产生很多的副作用。

2.3 约束效用有限

对于我国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密集型国企,他们可以通过垄断地位获取高额的利润,并且这些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的行政地位,这也就会弱化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他们的约束作用,导致了企业的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地和外在压力都非常弱。就另一方面来说,政府对这一些企业设定的减排目标不够科学,企业无法顺利完成减排任务。

2.4 碳排放的统计、考核、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这些体系不够完善,容易引发各种负面现象的产生。由于监管的成本很高,而执行成本的相对低廉,企业会选择逃脱政府的监管。此外,减排指令的由政府以行政指令的形式下放,并且减排的目标由政府制定,并有政府监管,这样企业会对相关的监管人员行贿,造成监管力度的松动。

2.5 金融政策的激励、约束作用较弱

我国在实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政策时,多采用行政政策,而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造成企业的缺乏动力研发和使用先进低碳技术。而且,目前市场上的低碳设备的使用成本比较高,会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造成企业的资金融通困难。因此,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加大对企业的金融政策的支持。

3 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探讨

3.1 财政政策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这一基本政策的运用。总得来说,我国是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维度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支持我国低碳经济在国际范围内占据一席之地。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碳税政策这一强有力的政策,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碳税政策利用税收的手段使得我国能够更加迅速,并且在更广范围的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财政支出政策有财政补贴、政府低碳购买的形式,这样的财政补贴政策,能够减少企业的的资金支出,间接的激发出企业实行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在具体实施财政政策是的是时候,在实行碳税政策,要秉持兼顾公平与效率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对征税的范围进行设定,即对生产、经营和消费等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燃烧化石燃料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行为进行征税。其次,要明确纳税人,这些纳税主体主要是各种所有制的大中小型企业、刑侦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但应注意的是,在实行碳税政策支出,可以先对生产企业进行征税,之后逐步扩大纳税人的范围。再次,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我国碳税计税的依据。另外,要对所采取的税率根据差异性、排放的边际成本以及其他因素合理科学的设定税率。最后,要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碳税优惠政策,以鼓励各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在低碳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上,第一,要从政府消费的角度,鼓励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消费,并要适当加大低碳财政补贴政策的力度,加强低碳采购力度,对低碳财政支出进行优化。第二,政府应当以采购低碳节能环保的产品来优化调整政府低碳采购内容,而且,还应当将节能服务公司的后续服务添加其中。第三,我国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成功预算体系,以建立起符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预算体系,并要适时对支持政策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以优化低碳财政的支出结构。

3.2 投融资市场政策

伴随着低碳经济应运而生的“碳金融”,实质,围绕着碳排放量而产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我国的低碳金融市场政策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所需的政策和低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所需的投融资市场政策。投融资市场政策包含三个方面:简洁投融资市场发展政策,直接投融资市场发展政策,以及对低碳投融资市场的监管。

对于间接投融资市场的发展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创新低碳绿色信贷产品。这也就要求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开发新型产品:创新低碳信贷产品,延伸产品的服务领域和建立商业节能建筑信贷。第二,设立低碳投资基金。这样可以使得国际大型银行参与到低碳投资业务中来。实现这一项投资基金,可以设立多种类型的投资基金,向低碳项目进行投资。第三,利用赤道原则进行业务的开展。赤道原则,是有联合国规划署提出的概念。实行这一原则是推动我国低碳业务信贷规范化、创新化的重要参考指标。第四,发展低碳担保与中介业务,这事解决低碳简洁投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积极借鉴成功的,设立专门的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专门的节能业务。直接投融资市场实际就是资本市场。它是低碳经济中重要的投融资市场。要想继续发展这一市场,首先要将以股票市场为主的低碳主板市场和船夜班市场。其次,加强低碳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创业板市场是为新能源企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低碳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再次,完善低碳债券市场。低碳市场是低碳直接融资的另一重要渠道,要想发展这一市场,就需要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的体制机制。最后,建立起多维度的低碳金融市场体系。这样的层次性金融市场能够满足不同发展程度的企业的资金需求。

建立低碳投融资市场还需要对这一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以保证低碳金融市场的有序和安全。第一,建立低碳金融风险预防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能够为减少低碳金融市场的损失。第二,完善低碳金融市场监管制度。只有加强对低碳金融的监管力度,才能保证低碳资金用到合适的位置,避免因公徇私现象的发生。第三,建设低碳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我国的国策,法律手段是维护低碳金融市场秩序最为有利的手段。

3.3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

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关系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一市场的发展,也是国际碳市场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内容包括项目交易市场和配额市场,其中项目交易市场主要是自愿碳市场。

自愿性场外碳交易市场其交易产品为项目基础的碳信用额,这一信用也可以成为自愿性减排,是在自愿性场外交易市场的碳抵消额。这一市场氏对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有效补充,以项目市场提供更多的资源为目的。构建配额制市场。全球性的配额市场是是第二大类金融市场。配额市场实际就是在规定上限与交易体系框架下,由交易体系管制者签发碳排放配额,这种配额包括分配的数量单位和欧盟配额等内容。我国碳配额市场制度的设计发展包括设计碳配额市场制度,这需要不断完善污染治理相关法律,并借鉴国际经验,是我国的强制性配额制度朝着“拍卖收益福利计划”的方向上发展。此外,建设碳配额市场监管体制。另外,碳配额交易平台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并且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这样不仅能使的我国的碳金融交易平台有先进的经验支持,而且还能吸引外国的游资,以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3.4 产业政策

以低碳产业结构政策、低碳产业组织政策和低碳产业发展政策为基础的低碳产业政策,它具有扶植低碳战略性产业,促进中小低碳企业不断壮大、是低碳产业布局合理以及激励低碳产业技术得到不断更新完善的作用。

为了加强低碳产业政策的发展,使得低碳产业政策实现协调发展,实现促进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就需要实施有效、科学的产业政策。其中涵盖了低碳市场结构控制政策,低碳市场行为控制政策,低碳产业发展政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低碳产业也有合理的布局,并要适时对产业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将产业综测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3.5 国际合作政策

低碳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问题,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相互合作,这种合作既可以是政府间的,也可以是非政府间的。国际低碳政策合作关系到全球碳预算的分配、低碳技术和碳关税等重要的内容。这其中,碳预算是国际碳交易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低碳技术转让是国际政策合作的重要环节。碳关税政策的博弈,而有时国际贸易和全球气候谈判内容的重要成分,因此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和促进低碳国际政策合作。

受制于市场垄断、信息不对称以及买房的购买限制,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面对这一现象,我国政府提出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并尽可能的消除合作壁垒,建立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的激励措施,并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使得大多数的买房都能获得高优质技术的服务。当应当注意的是,低碳技术合作装让的机制创新要秉持机制原则。此外,我国还应当加深政府间的合作,这也是带动市场机制前行,实现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最为重要的保证。再次,要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形成强强联合的格局。

4 结语

在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几天,发展低碳经济是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也是治理日益加剧的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政策,将财政、产业、金融等多种政策联合起来实施,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环境。此外,还应当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以推动我过低碳经济的发展进入良好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成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2627

[2]中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菜真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1,(10):5859

[3]霍志刚.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税政策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学,2010,(4):7879

第8篇: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财税政策 措施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

中国有着丰富的紫檀资源,但是在人口基数上的劣势使得人均资源排名在世界上处于较少的地位。为了应对这种现状,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就显得很有必要。目前,我国的基本能源结构仍然是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作为主体,这些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十分巨大,因此对当前的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目前国家想要实行节能减排的政策,就必须先从改善能源结构出发,在能源使用的过程中较多地使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依靠这一行为从根本上对碳排放进行限制。

(二)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前环境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目前在北方城市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在雾霾天气的影响下人们的健康状况受到威胁,出现了很多呼吸道方面的健康问题,空气污染也因此成为目前环境问题中的重点问题。这也是我国目前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作为发展基本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入手解决当前的经济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从而起到改善经济发展和民生的效果,这是目前我国经济工作和环境工作的主轴。

二、现行税收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问题

(一)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不合理

当前资源税的征收范围仅仅限于矿产品和盐等资源,对于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等一些稀缺资源还没有纳到征税范围内,这就很容易导致稀缺资源不注意资源保护而被被滥用。而且,目前资源税征收的主要形式是以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纳税产品的销售量或自用数量作为计税依据,对于企业已经开采但是还没有销售或者没有使用资源在监控方面不重视,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变相的鼓励企业对资源滥采。另外,当前计税当中对资源实现从量计征的方式很难对资源税的级差调节功能有效体现,造成在实际的资源税中所对应的税价格不够灵活。当企业的税额比较低的情况下,不仅很难对资源的稀缺性有效反映,并且也容易造成对市场价格的扭曲和不合理,资源的应用效率非常低,不利于低碳经济的正常发展。

当前的消费税征收范围中,包含了成品油、橡胶制品、鞭炮焰火、香烟制品以及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和环境资源密切相关的应税消费品,但从蓬勃发展的制造业来看,消费税征收物品的范围还是小了一些,一些对环境污染有较大影响的商品也应该纳入这个征税范围,如一次性电池、化肥制品、煤炭以及白色垃圾等,要积极利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起到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约束引导作用。

(二)税收优惠政策尚不完善

税收优惠政策指的是在税收过程中对某种行为进行鼓励和引导的政策,一般来说它往往能够对于资源的开发在应纳税额中进行优惠,但是这仅仅只是在税收价格上进行优惠,形式比较单一;从税收优惠的覆盖范围来看,主要就是对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加强了关注,并且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开发以及低碳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技术研发应用等项目中的优惠力度并不足以起到引导的作用。另外,税后优惠政策中涉及到的政策还比较少,这种现状使得税收政策体系化难以实现,从而降低了税收政策和发展之间的协调作用。

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和税收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税收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调节作用是无法忽视的。所以在制定税收政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同时通过在具体税收政策方面的调整对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引导。比如在某些领域对利用新能源的企业降低税率,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高税率的政策,从而鼓励和引导企业转变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形式。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罚款等形式对企业高污染高风险的行为进行限制,将资金用于改善地区整体低碳经济发展态势,从而促进全社会的低碳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1、在财政政策上向低碳经济发展有所倾斜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转型的发展方式之一,因此相比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有着更大的前期投入和更多技术方面的支撑。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研发周期往往较长,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对企业而言可能难以承受,这就需要政府利用“看得见的手”进行介入,政府通过投入财政预算等方式对企业研发及新技术进行补贴,鼓励企业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的循环发展,加强对环保科技的研发。

2、实行绿色的政府采购模式

政府的各项采购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要多采购一些绿色低碳的产品,从而为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更大的空间,政府要在社会采购方面进行积极引导,从而使得全社会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有更加自觉的意识和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

3、在财政补贴上对低碳经济有所照顾

财政补贴是政府促进某项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越累越多的财政补贴项目出现在政府预算当中,因此政府要对低碳发展的项目在财政补贴上进行倾斜,如新能源的研发和应用,节能产业的低耗能化处理以及对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补贴,从而增强低碳发展模式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实现低碳发展在企业和社会中的全面铺开。

四、结束语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在各方面都得到政府的支持。这些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法律制度方面的支撑,财政政策方面的倾斜、税收政策方面的支持以及国家政策层面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作用才能得到发展,将看的见得手和看不见的手以恰当的方式相结合才能使得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第9篇:经济发展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二胎政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辩证影响

我国在十八届三中上的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上指出要全面实施二胎政策,改变原有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人们积极生养二胎。生二胎政策的全面实施是我国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改变人口发展局势所进行的重大调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意义。

一、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之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实现既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能力发展需要。在我国人口的持续增加下,我国自然资源和能源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人口规划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实行计划生育。

在计划生育实施的几十年,我国人口快速增长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我国逐渐步人了低生育率的行列,减少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但重新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我国作为人口资源大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口资源的支持,在人口减少的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突出表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和社会年轻劳动力的减少。为此,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要在人口规划控制的基础上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经过有关调查分析表明,单独二胎政策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在单独二胎政策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目的是降低社会人口的数量和生育量,经过多年的发展证明这种政策不再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逐渐出现了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导致我国人口结构发展变得不合理。二胎政策的实施时为了纠正过度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二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辩证影响

(1)积极影响

第一,能够解决用工荒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后一步是劳动力过剩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一些区域发展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系那是,我国现阶段已经转出的农村劳动力在2.3亿左右,剩下的没有转移的劳动力一般是年纪大、劳动力不足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2009年开始,我国内陆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费用增高,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实现二胎政策能够带动人口的增长,在长远上增加社会年轻劳动力总供给,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能够减少甚至消除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能够协调人口性别比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人们在计划生育的指导下喜欢生男孩,由此导致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而二胎政策的实施能够拓宽人们的生育选择权,减少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能够解决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养老问题。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人口生育的正常规律被打破,导致人口结构问题开始凸显,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进而引起社会保障问题。二胎政策的实施,虽然不能立即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问题,但是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缓因为老龄化引起的社会负担问题,实现人口劳动力发展比例的平衡。

(2)消极影响

第一,加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在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的短缺问题,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不断增长的人口会为本身已经很脆弱的资源环境发展带来更多无法预料的问题,加大对各种资源的损耗,不断引发各种环境问题。第二,会引发日后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全面独立二胎政策的实施目的是缓解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对人口结构发展的优化。但是这一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起到真正的作用引起了群众的思考和质疑。因为,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仅仅依靠生育来缓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人口的发展具有延时性的特点,现在表现为人口的增长,可能在多年以后才会反应出来一些隐性的老龄化问题。在社会保障体系得不到发展的情况下,这种隐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会导致社会养老资源的争夺,不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三,会对独生子女家庭带来消极影响。中国传统思想的弊端在于重男轻女,一些家里是女孩的家庭,在二胎政策之后会继续鼓励家里人生育男孩,但是基因的影响所致不能保证这些家庭生二胎的孩子使男孩,为此出现了一些家庭超生的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会加重原本生活困难家庭的负担。

三、如何实现独立二胎政策的良好发展

独立二胎政策的实施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完成,首先,要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发展的协调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促进人口资源发展和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协调。同时,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设我国的人力资源强国。其次,要将计划生育政策贯穿到独立二胎政策中。再次,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实现对人口流动发展的合理把控,有效处理好人口流动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最后,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生育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为此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人的需要,提升人口的总体素质水平。在二胎政策实施下,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在统筹人力资源、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