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精选(九篇)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

第1篇: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本质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国,随着政局的稳定,改革与开放的进一步放宽,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赚钱的机会

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在其他行业的带动下,也是得到了绝佳机会,获得了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优势,异军突起。当然,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仍处于摸索阶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前景还是可观的。

1乡村旅游的相关认识

1.1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1.2乡村旅游本质特征的认识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始于一群贵族到乡村度假,品尝野味,乘坐独木船,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通过这些活动,他们重识了自然,加强了城乡居民之间的交往。后来,各国相继有了乡村旅游。至20世纪80年代后,欧美乡村旅游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2 乡村旅游的市场开发

开发农业旅游资源,主要是对农事活动、农村部落、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农业收获物等农村事物进行开发。分析各省的发展农业旅游的条件,包括发展农业旅游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农业特色优势和客源优势等,为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依据。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多重意义。

2.1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且从另一面也圆了都市人的绿色梦,亦丰富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内容;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2.2乡村旅游市场特点

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就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2.3乡村旅游需求趋势

单说国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层次初级阶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表现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当前乡村旅游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游客对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多功能、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

就旅游产品而言,乡村旅游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是系列产品的集合,是一个产品集,它所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可以是复合型的,可以是单功能型的,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者。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产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面对的是整体的旅游消费市场,应根据个性化需求分层次进行开发和建设。

2.4乡村旅游产品的规划与设计:以案例研究为主

有的专家,如王仰麟、祁黄雄,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结合农业开发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农业基础、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确立了规划区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分,并对观光农园进行了CI形象设计。

而章锦河等专家分析了安徽黑多县宏村古村的情况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题口号、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进行了方案设计,另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西双版纳胶园农场度假区、南京汤泉农业科技师范园、昆明市呈贡县观光农业、广州市郊满山农庄进行了旅游规划的案例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内容。但这些案例研究的缺点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归纳总结水平上,缺乏理论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较简单。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存在的问题

发展策略是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热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观光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观光功能、区位功能设计简单、重复,缺乏特色;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客源市场有限;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观光农业园土地使用的非农化倾向突出等。对此,我们既要坚持持续发展,又要根据现实分阶段发展;既进行生态消费,又要注意生态保护;既要促进农业用地的合理流转,又要保证农业土地的正确使用方向等相应的对策和主张。

3.2相应的对策

如以旅游城市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离退休职工、周末工薪阶层、城市学生和自城市输出的外国游客等几个富有潜力的市场,开发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可以把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作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来讲。

都市文化属于先进文化,其对传统文化的吸附与冲击可想而知,旧难敌新,现代文化的魅力难以抗拒也不应抗拒,要发展就得接受新事物,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乡村旅游从业者应有超越农耕文化社会阶段的现代意识,既是农耕文化“戏中人”,又是农耕文化这场戏的“导演”,清醒地抉择两种文化的精华,使其有主宾、分主次地熔铸与乡村旅游大地上。 当然,要搞好乡村旅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其前景还是广阔的。它投资少,风险小,是一项创意到位即可“点石成金”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潘新华,刘平安.延安旅游业的发展途径.改革与战略,2005,(138):28.

[2]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旅游学刊,2005,20(1):63.

[3]阳芳.国内会展旅游的发展形势与战略选择.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40(40).

第2篇: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

乡村是我国贫困人口聚集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乡村以旅游为突破口,通过利用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品牌,势必能形成持久高效的精准扶贫产业模式。乡村旅游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高校应积极适应产模式变化,为富民扶贫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培养专业、适用的旅游人才,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和稳定开展。

一、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的旅游模式,目前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没有统一认识。总结乡村旅游的共性特征,可以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区为旅游活动场所,以农业资源为核心形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并以此为旅游吸引物招揽游客的旅游活动。这里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包括广义概念上的农业资源,既涵盖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的相关内容,并不只局限于狭义上的种植农业,但排除在城市内的农业旅游活动项目,例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中打造的现代农业观光产业等。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在乡村旅游概念界定范围内,为农村富民扶贫工程做好人才保证,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农村地区旅游扶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变革时期,乡村旅游起步更晚,乡村旅游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独立学院虽起步较晚,办学件条件与传统大学相比有客观的差距,但独立学院可以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地域优势,利用自身办学机制灵活、办学模式易于创新等特点,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乡村旅游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我国高等院校及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这一概念,1998年周远清教授将此概念界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现笔者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几方面探索独立学院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对自身资源特征、文化特色理解、研究、开发不够深入,所以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普遍趋同,没有突出地方个性化特点。再者经营者以乡村本土农户为主,缺乏旅游市场环境、地方文化特色,没有深入了解旅游消费者心理,也缺乏活动、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也使乡村旅游呈现为“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等简单形式。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上一定要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急需的人才结构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应界定为:结合地方特色,培养拥有深入农村、服务基层的大局意识,具有互联网及生态环保思维,掌握旅游、民俗文化、农业(农林牧副渔)、经营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规划开发、经营管理、设计和创新等技能,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富民扶贫乡村旅游产业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开发、设计、创新及经营管理等活动的应用型人才。

(二)任务版块+学科版块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法

首先,课程设置,独立学院要在学校总体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设置。我国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既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更要注重应用型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并需适当加大实践性课程课时比率,使学生扎实掌握乡村旅游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应用性技能,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在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方面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十分有限,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探索以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特点,系统地建设课程项目。再次,要结合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旅游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乡村旅游是旅游专业与更多元化的专业领域交叉发展的探索结果,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考虑不同学科课程体系自身的完整性,而且还要充分研究独立学科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融合性。可以采用“任务版块+学科版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即将乡村旅游项目从开发建设到开业运营的全过程解剖为不同任务版块,以解剖后任务板块对专业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和学科特点为依据细化课程设置。例如:将乡村旅游项目划分为资源开发建设、项目活动设计、和运营管理三大板块,每个版块对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农业、民俗文化等专业领域。(1)结合学科版块和任务版块的特点,课程可以被细化为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游居环境设计(包括村落、景区、游览通道、住宿餐饮和建筑等)、体验游乐项目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互联网技术应用、旅游安全、服务技能与素养等课程板块;(2)独立学院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特点开设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动植物学及种植养殖生产实践等课程版块;(3)为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文化特色,独立学院可以开设民俗礼仪、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地方风物和风味饮食等课程板块;(4)独立学院可结合各个知识板块开设相应的成功案例实地研究与考察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应用型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近距离对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要合理分配实用性技术能力能课程和理论知识课程的比率,同时还要注意各任务版块在保持各自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性的同时不能相互独立,要以服务于乡村旅游实践为纽带,使各任务板块彼此衔接。

(三)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条件

独立学院应在实践性、创新性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1.构建实践性、创新性师资队伍。拥有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独立学院在建设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打破常规高校教师招聘条件,不能仅以学历和学术背景作为选拔条件,还要把行业背景、从业经验作为重要聘依据,组成一支学术背景深厚、从业资历和技术能力精湛的实践性教学团队。另外,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会让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落后于行业发展水平,因此要构建一支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团队,还必须创新教师团队的管理方式。要求教师完成一定量的行业实践工作任务,并以量化的形式考核其实际工作业绩。例如:要求教师参与完成一定数量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设计工作,也可以要求教师参与完成不少于规定量的经营、管理、服务工作任务,将教师在实践中完成的工作量和创造的行业经济效益作为考核的标准,以及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教师团队不断地在实践中深化、创新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师资条件。2.构建有利于培养实践型乡村旅游人才的教学环境。从物理环境看,由于独立学院建设发展以自筹自己方式为主,所以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仅靠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条件是无法实现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要跳出常规的校内教学模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划、开发、建设单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运营单位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将相应课程的课堂教学放在行业实践工作环境中进行,利用行业内部领先的信息、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长板,补自己的短板,为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先进的教学环境,并打通校企相互输送专业人才的双向通道。从心理环境看,独立学院不仅要通过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疏导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而且还要通过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专家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力营造良好的专业风貌,通过成功的职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心,通过成功的乡村旅游项目实例使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独立学院要克服资金、制度等困难,灵活、主动地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集全社会优势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于自身,为富民扶贫的乡村旅游工程培养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要想为富民扶贫工程培养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就要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各环节培养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独立院校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外,更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行业资历。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打破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收听的传统讲授教学模式,要以调动学生自发思考、研究、参与实践为教学方针,以引导、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为己任,把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宗旨,全面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比如,独立学院可以利用广泛的行业合作教学环境和灵活机动的教学机制,采取以乡村旅游实地环境为课堂的参观调查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以参与乡村旅游项目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典型乡村旅游案例为核心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教学法等。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每学期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的专业见习。在全部教学任务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乡村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轮岗实习,让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方法中丰富实战经验,提升职业素养。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我国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但在实践教学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是不能得到普遍、高效的应用。这与现有教材编写的结构思路、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考核标准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的有限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独立学院要实现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还要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评体系和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着手,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在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比如,缺乏经典的乡村旅游案例教材,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案例不经典甚或不足的尴尬教学境地,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剖析和解读也不够全面、深入,这客观上限制了该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再比如,独立学院很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实行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但教学检查却以教师讲课内容的深度、广度,教师语言的运用,教态礼仪、板书,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考核也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实践有效性的长效考核机制,这客观上约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发展改革。独立学院必须从实践性、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理念出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出有经验、有思想、懂技术、敢创新的实用型乡村旅游人才。

(五)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检查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方式,对于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人员需要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完善。1.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身优劣的评价,要通过校内校外双向评价的方式进行。首先,检验应用型乡村旅游培养模式是否实用,最好的方式是看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是否能够适应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要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方式,对产业内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及时、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他们对于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信息,分析目前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调查掌握行业前沿所需要的最新知识和能力素养,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总结,指导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此外,教师还要对校内人才培养对象——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从学习角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向毕业生调查所学知识技能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从而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性意见和建议。2.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采用学生职业能力双认证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从学生学习业绩和教师教学成效两方面进行评价。因为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也要通过学生的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学生的培养效果是主要的评价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可以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中的一项,但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必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作为重要的标准。因此,教师应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两个职业能力认证(即“1”个乡村旅游旅游从业资格认证和“1”个乡村旅游从业经验认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其中,乡村旅游从业经验认证要求独立学院与企事业开展管培生计划,学生进入合作单位,在规定的实习期间内,由校企双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工作业绩考核,并组织专业职业能力考试,按成绩划分职业晋升等级,等级越高,培养效果越好。把学生所获取的具有实践含金量的专业资格证书和从业经验认证按数量和等级量化,作为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价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落实。对于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综合评价。可以从学生取得业绩的高低、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也要适当分配比率,将之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因子。

第3篇: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主题与目标:以高新技术指导的农业种植园为中心,带动农业参观学习、农业产品销售、农业旅游观光、住宿、餐饮一体化的产业园项目。

(2.)定位:

各单位组织周末活动的好去处

召开各种会议的地方

接待旅游团队的理想之地

功能

散客

根据旅游性质划分,此项目属于农业旅游。在欧洲农业旅游被称为“乡村旅游”。 农业旅游最早起源于德国的山区和法国的沿海地区;欧洲的农场旅馆或称民宿农庄则起源于二战后。

一: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趋势:

欧洲国家的农业旅游以“民宿农庄”或“度假农庄”最为普遍。欧洲的民宿农庄主要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住宿在农家与农家成员共同生活,或是住在由农舍改建而成的游客房舍里,由农家提供游客最简单的B&B(Bed and Breakfast)服务。另一种则是住在紧邻农家的出租小平房里,或是农场提供露营住宿,炊事自理,此种形态常见于北欧国家。民宿农庄一般都由农家采取副业方式经营。(全家旅游的游客偏好自助式民宿形态,因为此种度假方式费用较省,且度假农庄也允许较具弹性的休闲活动)。

欧洲国家的农业旅游形态已呈现出多元化。有以美食品尝为主的农场饭店,有以度假为主的民宿农庄、露营农场,还有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和狩猎农场等。在法国、芬兰、奥地利、英国农村,提供住宿的一部分农场主还兼营旅游、餐厅、球场、赛马场、钓鱼场、园林等,供旅游者休闲享受。与乡村旅游选择多样性相仿,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愿意选择更加自助的方式开展乡村旅游。自助的方式包括交通出行的自助化,自驾车、单车或徒步出行,很少依赖旅行社团队旅行;旅行事务的自助化,订房、订票、订餐的自助化等;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乡村旅游服务,更加愿意选择利用乡村环境和资源开展自娱自乐活动

美国人普遍认同的农业旅游类型是:乡村文化遗产旅游、乡村自然生态旅游、以休闲和体验以及教育为目的的农业旅游。

亚洲发达国家日本的绿色旅游,是到农村进行自然生态、乡土文化、人际交流的住宿型休闲活动。

在韩国大城市周边的农渔村,都建有许多“观光农园”和“周末农场”,这些农园集休闲、体验、收获为一体,吸引了大批市民,生意非常红火。

新加坡的农业旅游是建立在农业园区综合开发基础上的复合型产业。在这些农业园区内,建有50个兼具旅游特点和提供鲜活农产品的农业旅游生态走廊,有水栽培蔬菜园、花卉园、热作园、鳄鱼场、海洋养殖场等,供市民观光。还相应地建有一些娱乐场所。

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澳洲地区人工再造农业旅游景点较欧美国家多。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多以乡村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为主,少有人工再造景观和景点。

二.现状分析

首先从乡村旅游的消费者——城市居民的出游目的来看。目前,某城市大部分城里人都乐意去乡下游玩,在出发之前,他们往往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很明确的目的,要么是冲着目的地的“吃”,要么冲着目的地的“玩”。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吃农家饭、享农家乐”的“吃乐型”乡村旅游,也就是所谓的“农家乐”。目前,我市的城市居民去乡村旅游,最关注的还是那里的“吃”,这可能与中国人对“吃”的钟爱有关,另外也说明乡村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的确很吸引人。其次就是“乐”,比如打麻将、下棋、打滚子等。“乐”是乐了,只是乐之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换个地方打牌罢了。其实这种“吃乐型”乡村旅游还只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的乡村旅游,是以“求知、体验、养生”为宗旨和目的的,这也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趋势。城市人通过去农村游玩,见识了大量城市中所不曾见识的东西,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扩大了视野,此所谓“求知”;市民通过亲历春耕秋收的农事活动,加深了对农耕文明的认识,体会到了人类本原的睦邻友好,此为“体验”;同时,乡村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清新澄冽的新鲜空气、未受污染的绿色食品,为都市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养生的绝好去处,此为“养生”。

其次从乡村旅游的提供者——乡村居民开发经营乡村旅游企业的目的来看,如前面所述,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者都是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而很少关注到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很多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和科学规划,明显跟不上国际乡村旅游的市场要求。经营者往往好大喜功,喜欢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

三.建议

可以先从以下案例入手。

主要国家的乡村旅游案例

A案例:

以英国为例

农场景点、主题公园、工业旅游景点是英国最受欢迎的三大类景点

B案例:

占地90公顷的伊洛拉农场是芬兰一处普通的乡村旅游场所。十几座红白相间的木制农舍掩映在树林中,桑拿木屋飘散出青烟,花白的奶牛和枣红色的大马在牧场里悠闲地吃草,远处是大片的农田和森林,一派典型的芬兰乡村景象。 伊洛拉旅游度假农场的主建筑是一座包括餐厅、咖啡屋、厨房、小商店和小邮局的二层木楼。可容纳80到100人的餐厅兼会议大厅布置得舒适整洁,墙壁上装饰着主人亲手绣制的芬兰风景画:春天的桦树、夏季的湖泊、金秋的森林和寒冬的雪景。 伊洛拉一家用自己饲养的家禽、种植的农作物等生态食品款待客人。既有美味可口的芬兰传统农家饭菜,还能摆出供上百人享用的丰盛婚宴。 每年5月,伊洛拉农场会安排附近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到农场观看田间耕作和奶牛饲养,并让孩子们喂养家畜,练习骑马和在林中远足。农场每年举办2至5天的骑术培训班,喜欢骑马的人可以在农场练习骑术,熟练的骑手则可在农场的遛马场练习跨栏。此外,儿童可乘坐矮种马马车在农场游览。新婚夫妇可租用老式马车到教堂举行婚礼,并在农场度过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蜜月。

C案例:

韩国乡村旅游内容十分丰富。海滩、山泉、小溪、人参、瓜果、民俗都成为乡村旅游的主题

韩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极佳的案例。忠清南道堤川市德东里是韩国的一个偏僻山村,当地农民历来从事农业生产。近几年,德东里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开设种花、做豆腐、捉鱼、收玉米等农家乐旅游项目,吸引城里人前往度假观光

基于以上的分析研究,桂林的金世邦高科技农业园的设计从以下三方面强调自然空间的容造、乡村生活的展现。

1.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我国各地乡村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富裕起来的农民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将吸引大量的乡村旅游客源在乡村之间流动。而乡土文化的神秘性和入境旅游者对乡土文化的好奇心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客源流向乡村。

乡村休闲娱乐体验活动

可以结合农家乐、生态休闲游和壮族文化,推出了传统五坊(油坊、豆腐坊、磨坊、粉坊、酒坊)和传统农具、农村古式家具用品展等农家游项目。

奇趣无穷、花样百出、令人捧腹大笑的农家六绝表演(小猪跳水、赛猪、赛鸭、斗鸡、斗羊、大笨猪花式高台跳水);

酒香四溢的农家酿酒坊,另外还有蘑菇房、陶艺坊;、攀爬、户外拓等

让您尽享农家乐趣:

2. 休闲度假村(独具特色的独栋农庄)

环保绿色生态独栋农庄:让你重温农家生活情趣、尽展高超厨艺的农家灶房,更有水上乐园, 情趣小家,同时感受并且回忆儿时的家。如下图:

3.五星级渡假酒店

临水而建、果蔬满园的超五星级渡假酒店:功能齐全、能容纳几百人的会议厅;把乡村风情演绎得淋淋尽致的乡村酒吧KTV。还有水疗、水上桑拿、山洞蒸气浴、中药温泉、按摩房、篮球、台球、、网球、足球、乒乓球、健身房等多种参与性项目,是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团队培训拓展的首选地方。栈道相连、古朴别致的水上浮排、独具特色的美食舫餐厅:可以一边享用美食,一边欣赏野生鱼儿在身边。与农业互为相依的绿色田园、农家风味的中餐厅;

第4篇: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规划;“反规划”理论;生态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4-04

1引言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是旅游开发的基本共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优质的旅游规划。从全国范围看,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着体系不完善、规划市场不成熟、规划经验不足、规划模式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水平。

作为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成都一直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和全国一样,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本文对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新形势下,寻求“反规划”理论与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契合点,尝试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成都的乡村旅游可以追溯到1987年,当时郫县农科村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吸引城镇居民前来度假休闲,附近农民纷纷仿效,“农家乐”从此遐迩闻名。2003年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成功开发的“五朵金花”成为成都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和名片。之后又出现了诸如“龙泉国际桃花节”、“蒲江樱桃节”等乡村旅游品牌。此后,成都很多地方纷纷效仿农科村和三圣花乡,乡村旅游迅猛发展,但很多都是简单模仿,没有因地制宜,使得成都乡村旅游出现了资源雷同、季节性过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难以形成具有叠加效应的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成都市正在对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围绕成都城乡建设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按照“模式决定产品,产品决定政策”的发展思路,坚持品牌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总体定位,不断丰富产品类型,逐步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品牌建设,整体提升乡村旅游的产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实现“以旅促农、农旅一体”的发展新格局[1]。

2.2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乡村旅游规划实务中,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规划动机不正确,规划单位良莠不齐,规划过程不严谨,规划可行性分析不够,规划缺乏特点和亮点,规划评审小组行政官员多或内行失声现象严重等[2]。部分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也存在以上问题。此外,成都市乡村旅游规划还存在以下问题。

2.2.1同质化严重,缺乏自身特色

成都乡村旅游多以农家乐为主体扩散发展,部分有农家乐的地方,规划人员依葫芦画瓢,摘抄其他的规划文本,对乡村旅游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如资料的搜集、项目所在地周边环境分析以及项目自身独特性的分析等做得不详细、不系统,缺乏对项目所在地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致使规划写出来的文本大同小异,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同质严重,特色不鲜明。

2.2.2规划中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痕迹明显

部分规划人员对乡村旅游规划研究不深入,过于浮躁,片面地将城市建筑大量无选择性地移植到乡村旅游中,一规划就得要有现代化建筑、现代化娱乐设施以及大广场等,而忽视了乡村旅游的精髓:乡村的土色土香、原汁原味、返璞归真,使得乡村旅游规划显得过于城市化、商业化,大量的人造景观取代了乡土自然景观,使旅游体验质量大打折扣。

2.2.3规划区内部与外部环境差异巨大

目前很多乡村旅游规划区对周边环境的建设不够重视,景区内标识牌明显、道路干净畅通、环境质量高,规划红线范围外就出现道路破烂不堪、标识系统缺乏、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规划过于强调规划区内的打造而忽视了周边环境的延续性、协调性。

2.2.4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乡村旅游中生态环境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和灵魂[3]。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给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降低了原有清新自然的带泥土气息的空气品质,河流溪水被污染,农田景观丧失,乡村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被城市文化同化。这是对乡村旅游的颠覆,使乡村旅游失去了原本的核心吸引力以及对客源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解读“反规划”理论

3.1“反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城市规划者并不能很准确地预测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传统城市规划仅仅依赖“规模—性质”为依据的城市规划体系,这种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于是国内众多学者纷纷寻求解决之道,俞孔坚、李迪华等人研究了不同观点后,结合自己的城市规划的经验,提出了“反规划”理论。该理论被提出以后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分别有城乡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尝试将其适当引入到本领域的现有规划体系中[4] 。

“反规划”理论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对传统的基于发展计划的规划在方法论上指出了根本性的改革出路。传统城市规划强调建设规划论,即规划建设区域,而环境生态规划只是作为专项规划,是为建设服务。“反规划”则是强调不建设规划论,旨在优先考虑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的建设,走向主动为富有生命的土地和城市整体的安全和健康而进行的规划[5]。

3.2图解“反规划”理论

传统规划思路[6]和“反规划”思路[7]分别见图1和图2。

通过图1和图2的比较可以得出:“反规划”是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反规划”理论可以从下面3个角度来认识。

(1)反思现城市发展过快的现状: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发展过速带来的系列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

(2)反思传统城市规划方法: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法如不进行完善和深化,势必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推崇反向的规划流程:和传统的规划流程相反,先修建生态基础设施,保持大地的健康,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化进程。

3.3“反规划”理论的应用

“反规划”理论最初主要应用于城市规划,此外在区域旅游规划、新农村建设方面也有触及。通过以俞孔坚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的努力,“反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已经有了不少实践作品,比较成功的有浙江台州城市规划案例,此案例中为实现城市空间发展目标,体现城市环境要求,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规定,将生态功能进行规划,主要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廊道、生态缓冲区、生态协调区和城镇建设区[8]。这一案例获得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规划荣誉奖。近年来,部分旅游学者开始思考“反规划”理论如何应用于旅游规划。梁振然等人借鉴“反规划”理论框架,采用逆向的规划方法,提出负的规划成果——景区不可建设区域即生态基础设施[9]。叶舒娟等人引入“反规划”思想,针对传统规划方法给乡村旅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强调“反规划”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析了“反规划”思想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运用[10]。

4“反规划”视角下的成都乡村旅游规划

4.1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需更加注重生态本底建设

随着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要求越来越高。据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的规划,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想的城市形态是“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11]。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了9年多的努力,城乡统筹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乡村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为城里人提供农副产品和旅游休闲的场所,变为城市形态发展的本底。顺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大趋势,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应融入“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城市形态,更加注重和强调规划中生态本底的建设和延续。

4.2“反规划”理论与成都市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

的要求相契合“反规划”理论强调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旨在先为城市铺上生态本地,然后再在上面作出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宏伟蓝图。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要求的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山是龙门山和龙泉山;水是岷江水系和沱江水系;田是都江堰自流灌溉区、优质农田;林则是川西林盘[12]。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理念中也提出将生态本底与文化魅力相融合,以自然山水田园休闲为导向需求,以田园城市为启动,保留镶嵌在都市边缘的乡村别具特色的田园景观,提升景观吸引力,突出“乡土、生态、情趣”三元素,打造新田园城市,从而达到乡村景区化。这些生态本底是成都乡村旅游能如火如荼发展的资本,也是成都乡村旅游赖以持久发展的根基。所以保护好生态本底才是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经之道,也是建设生态田园城市的基本要求。

4.3“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成功案例中

的应用三圣花乡是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较为成功的案例。三圣花乡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办事处,距成都市区二环路约5km,是一个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三圣花乡”以“花文化”为媒,打造了春有“花乡农居”百花争艳、夏有“荷塘月色”绰约风韵、秋有“东篱菊园”含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的四季主题景区,以及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江家菜地”景区。2006年4月被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三圣花乡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规划者的长远目光和对乡村旅游本质的把握。三圣花乡规划之初,红砂村放弃了修建五星级酒店,而是将当地民居统一改造成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因恢复创新独具格调的川西民居建筑群,春花烂漫时节,在鲜花的簇拥下,座座川西民居风格院落尽显古朴和清丽,政府就造出了“花乡农居”;在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打造上因地制宜,梅林村以前就有种梅花的习惯,政府打造出了“幸福梅林”;江家堰村以种菜为主,政府便打造出了“江家菜地”;驸马村的“东篱菊园”,政府先是让本村大田全部种上,然后再改造当地民居为带点西式的建筑,以陪衬的洋派气质;万福村有在大田种藕的习惯,政府就打造出了“荷塘月色”。 五朵金花的依次绽放,并没有只是昙花一现,而是朵朵争艳,达到了叠加的效果。从“反规划”理论分析三圣花乡的旅游规划,规划的起步是先为规划区域铺好了生态本底,再在上面画出了这五朵金花。在规划中,不是注重当地有多少新建的或现代的旅游吸引物,而是注重有多少特色的、纯真质朴的和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吸引物。因此,吸取正反经验,借鉴“反规划”理论的精髓,审视成都乡村旅游规划的现状,展望以后的发展方向,有必要思考以下问题。

(1)反思成都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上远不及成熟景区,在给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上也远不能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也就是目前成都市乡村旅游面临的提档升级的问题。

(2)反对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无论是适应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还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出发,成都乡村旅游规划都应先做好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规划设施过程重视生态效益。

(3)逆向规划流程:先单独规划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推行四线(红线、绿线、蓝线和紫线)管制,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然后才规划建设区域。

(4)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反规划”理论的规划成果是建立起生态基础设施作为本底,让成都乡村旅游始终在这个本底上规划发展。

5初步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5.1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把“反规划”理论引入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本文试图建立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图3)。该模式是对传统乡村旅游规划流程的逆向分析,优先考虑景观安全格局,先进行非建设区域(绿地、湖泊、林地、农田等)的规划,再进行建设区域的规划,建设区域的规划必须以非建设性区域的规划为前提,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本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2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

“反规划”理论中,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建立乡土植物苗圃;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10]。成都乡村旅游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该强调成都自然生态本底“山、水、田、林”的相互融合;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繁多,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以及乡土文化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出品牌效应,避免品牌雷同;在规划建设中,应保护和利用好高产农田,保持乡土气息;在景观打造时,尽量采用本土植物,可以减少投资成本,保持本土性,避免生物学中外来物种入侵给当地植被造成生态灾害;在规划建筑时,应与本土景观相融合,避免格格不入,过于突兀,成都的川西林盘足以体现成都乡村的原汁原味,乡村旅游开发时应尽量保护和开发林盘旅游。

6结语

一个新理论的融入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改进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反规划”理论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提出的,起初就是为城市规划服务,将它运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乃至具体到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尚只处于理论借鉴阶段,要想“反规划”理论真正能融入到乡村旅游规划中还任重而道远。

成都乡村旅游规划必须顺应成都市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要求。“反规划”理论旨在将区域的自然、人文和生物过程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这与成都市自然生态本底是“山、水、田、林”相吻合,使得“反规划”理论在成都乡村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具有高度可行性。成都乡村旅游“反规划”模式需要在实际中不断总结和深化。

此论文为《乡村旅游规划技术创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与应用》(成都市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登记号为9562011R0028,获成都市2011年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乡村旅游提升计划总体方案[R].成都:成都市旅游局,2011.

[2]唐建兵. 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误区及改进分析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4):346.

[3]杨洪,邹家红.我国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50.

[4]王雷,李旺君. 景观设计的“反规划”理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初探[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73.

[5]俞孔坚,李迪华,柳海龙.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29(9):76.

[6]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梁振然,程道品,任爽.“反规划”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8(1):103.

[8]叶舒娟,杨效忠,罗世俊. 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77.

第5篇: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

[关键词] 乡村旅游格局 影响因子GIS 分析

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从2006年开始,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乡村旅游更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各省、市树立了一披乡村旅游示范点或龙头,如河北省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创建”工程,在全省11个地市扶植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一种重要组成成分,也成为广大市民喜爱的一种出游方式。

任何一种旅游形式的出现,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但从我国目前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认识水平来看,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有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合理的总体规划,以便形成资源互补,市场共建的优化格局,避免重复建设及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

一、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体系

一般来讲,资源特色是规划区域旅游格局应考虑的首要因素,但格局是否能够形成,格局形成到什么阶段,区域格局内乡村旅游点发展分析、统计等,需要考虑多种要素,占有多种数据,并要有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持,才能得到直观、科学的结果。

乡村旅游具有其独特属性,如客源市场的单一性、集体经济的薄弱性、环境治理的艰巨性、从业人员意识的滞后性等,这些,都是乡村旅游旅游格局分析必须依据的数据因素。表中以河北省部分乡村旅游试点为例,分别列出了影响乡村旅游格局的主要因子及试点旅游发展情况。

乡村旅游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表现为区域内各子区域旅游资源、旅游文化特色鲜明,乡村旅游点接待设施完备,资源互补,市场共营。从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区域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成熟程度、乡村旅游格局的形成是各级影响因子(如图)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讲,旅游资源特色是一般景区、也是乡村旅游生存发展的基础;由于市场条件决定区域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格局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条件是区域乡村旅游格局能否形成的关键保障;其他条件会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二、基于GIS技术的乡村旅游格局分析方案

影响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要素综合而复杂,对其分析需要占有大量基础数据,并且要充分考虑要素的时代特征和基础数据的变化更新,这就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从而能得出全面、正确、直观的结果,以便对区域乡村旅游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GIS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应用较为普遍得信息技术。GIS的数据图形化显示功能、专题电子地图功能、拓扑关系和图层叠加分析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等,对于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阶段性分析,具有具有强大的支持能力。利用GIS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机结合的特点,可以把乡村旅游格局根据历史数据和预测数据图形化展现出来,从而能够得到形象直观的分析结果。下面我们介绍基于GIS技术的乡村旅游格局分析设计方案。

1.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实现分析统计和其他一切功能的基础,可依靠GIS软件平台提供的数据库技术(如ArcGIS、MapInfo、SuperMap平台等),同时结合Oracle、SQL Serve等大型网络数据构建。

(1)影响因子数据库。根据图构建的乡村旅游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建立影响因子数据库,随着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库结构应适时做出调整。

乡村旅游资源数据库。旅游资源数据库数据库包括特色资源和一般资源两部分,其色资源数据库是分析乡村旅游格局的主要依据,一般旅游资源数据库作为乡村旅游格局后期完善和调整的参考依据。各种旅游资源不仅要进行点、线、面类型划分,还要对其相关属性信息做出具体描述,描述可以是文本、图片或视频。

市场条件数据库。在市场条件数据库中,区位、交通、客源消费水平都需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存储各子要素的空间坐标信息,属性数据库存储子要素关键性描述。

乡村基础条件数据库。基础条件数据库中,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村民发展旅游意识是以乡村行政范围为单位的描述信息,可作为乡村行政区面状信息的属性数据存储;接待条件(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需要建立空间和属性两种数据库。

条件数据库。条件作为乡村行政区面状信息的属性数据存储。

(2)基础图形信息数据库。由于图形是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及各种分析统计结果展示的主要载体,所以,基础图形信息数据库是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应包括各级行政区、交通干线、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划分、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等图形信息。

(3)乡村旅游景区信息数据库。本数据库的建立针对区域内已具备基本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景区,具体内容应包括景区内景点分布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游客接待情况、经济收入状况、管理措施等。本数据库的不仅是分析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阶段的重要的数据源,而且为区域内部其它景区的建设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2.功能设计

(1)数据录入和编辑。包括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录入和编辑。由于乡村旅游格局分析需要的数据量大,一些数据(如旅游收入、旅游产品更新、接待设施改善等)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录入和编辑功能应设计拥有适当权限的客户端应用程序,以增加工作的效率,保证数据的实效性。

(2)专题图形展示及叠加。分析统计结果不仅需要总体展示,也需要单项显示,即专题图形功能。根据影响因子分析,一般应设计特色资源专题、市场等级专题、乡村基础条件专题等展示功能,也可设计更详细的影响因子专题图形,如特色文化资源专题、区位等级专题、服务设施专题等。各专题图层应具有叠加分析功能。

(3)格局形成模拟。根据乡村旅游格局基础信息数据,以年为单位动态展示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形成的过程、各影响因子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区域格局形成动态可以色彩变化、面积变化、曲线变化等多种形式展示。

(4)空间查询、分析、统计。空间查询、分析、统计是核心功能,为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决策服务。以地图为载体,设计乡村旅游点资源状况、旅游接待情况、设施建设情况、旅游产品开发状况等查询、统计功能,设计区域旅游格局形成阶段分析功能等。

3.模型和方法设计

模型和方法是一切功能实现的理论支持。依靠GIS软件自带的地图投影、拓扑分析、图层叠加、专题地图、属性查询等功能和方法,可解决乡村旅游格局分析的绝大多数问题,动态模拟展示等功能可以通过程序语言代码设计市场等级划分、影响因子权重分析等,可以通过引用或数学方法构建。

三、结束语

乡村旅游虽然是我国旅游业的生力军,但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成型的发展模式,其发展还需要有宏观的调空和指导,以便形成区域旅游格局合理、竞争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构建区域乡村旅游格局影响因子体系,利用先进、成熟的GI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是合理而可行的方案,能实现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全面管理、实时监控,从而服务于区域整体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肖根如 帅 菲:GIS技术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2007/01

[2]张立明 赵黎明:城郊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格局.商业研究,2006/06

[3]高卫国:关于旅游空间格局与旅游区位的思考.思想战线,2001/03

[4]地理信息系统_GIS_组成原理其发展的趋势

[5]吴 焱 惠 军 赵 直 荆耀栋:强化空间格局突出资源特色_以石羊古镇旅游总体规划为例.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3

[6]吕 君 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6/04

[7]杨新军 刘军民:城市旅游开发中的产品类型与空间格局.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2

第6篇: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乡村旅游;营销策略

受现阶段旅游行业发展的影响,乡村旅游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在不断的发展中乡村旅游营销策略也面临着重大的改革。传统形式的乡村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人群也逐渐拓展,由于年轻群体的加入,为金华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在现阶段新媒体发展的环境下,乡村旅游通过对多媒体的利用,将多媒体多元化等优势充分开发金华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是目前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为此,文章中笔者立足于新媒体背景下,对金华地区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研究背景

(一)金华市乡村旅游现状

现阶段我市正在全面开发乡村旅游行业发展,在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上,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田园景观。截止到2015年,我市接待内外游客近1600万人次[1]。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逐渐提升,将新媒体与乡村旅游营销进行有效结合,是现阶段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金华市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目前阶段金华地区旅游人群主要的信息了解渠道多数为旅行社推荐,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市在宣传乡村旅游时却将大部分精力投身于旅游社等一些信息媒体,对乡村旅游发展造成影响。

(三)新媒体营销现状

截至目前我国网络用户数量已经达到7亿左右,受信息发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端网络用户数量也呈现递增趋势[2]。由此可见,新媒体营销已经成为现阶段各行各业重要的营销方式,加强新媒体营销与我市金华乡村旅游营销的结合,是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金华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现状

目前我市在乡村旅游行业正处于上升趋势,但是由于近年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市在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上还需要进行大力的改进,有效发挥新媒体自身优势,推动金华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旅游新媒体营销案例分析

现阶段旅游行业对于新媒体应用主要体现在旅游网站方面,例如携程网、Price line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选择旅游方式的渠道也逐渐由传统形式的旅行社转变为网站浏览,因此我市也逐渐开始注重网站旅游的开发。例如携程网充分结合了我市代表性的旅游景点进行合理设计,应用人们对于旅游选择便捷性的发展模式,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例如著名景区例如金华寺平古村落的游览,让游客在游玩中欣赏大自然的魅力。将新媒体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可以为游客选择旅游地提供便捷性,免于奔波于旅行社的时间。然而在携程网、Price line等旅游网站中对于我市乡村旅游的内容还不够完善,对我市乡村旅游的新媒体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渠道研究

(一)旅游网站

现阶段我市对于乡村旅游的网络宣传方面还欠缺一定的力度,在一些大型的网站中对于乡村旅游的宣传版面较少,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造成了影响。

(二)网络虚拟社区

在一些受欢迎的网络虚拟社区例如贴吧、论坛中,对于金华及金华旅游相关的主题贴吧对于旅游的关注、宣传比较少,数量比较多的是人们的交友信息等,由此可见我市乡村旅游在虚拟社区中的宣传营销力度欠缺。

(三)移动网络

现阶段由于网络手机端用户逐渐递增,也推动了移动网络的发展。这一新兴手段无疑是开发我市乡村旅游的有效渠道。人们对于移动网络的关注已经逐渐深入生活,如果将其优势充分利用,对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播客、微博等社交网站

目前播客、微博等一些社交网站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截至2015年末微博用户已经达到近3亿左右。人们对于微博等社交网站的关注主要渗透在各个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如果将其进行充分的利用,便可以提高我市旅游行业的知名度,大力开发我市乡村旅游发展。

四、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

现阶段由于我国旅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乡村旅游方面各地区大力开发自身特色景区,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3]。在我国的乡村中,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色便是乡村特色自然风光,如何将我市乡村中的自然风光进行充分利用,发挥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例如将一些代表性的自然景色作为旅游宣传点,搞好我市乡村旅游营销,充分结合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在市场中的定位,将新媒体渠道与乡村旅游营销进行融合,利用新媒体营销自身的优势,将我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及包装全面信息化,致力于满足游客旅游体验将新媒体营销进行充分的实施,在新媒体营销的基础上,将游客旅游线路的制定、价格选择、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进行全面安排,长期与游客保持互动关系,了解我市乡村旅游存在的不足,针对游客所反映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与完善,全面构建基于4Ps的产品导向营销策略、基于4Cs的顾客服务导向营销策略、基于4Rs的关系导向营销策略的新媒体营销组合策略。

五、营销效果评价分析

以我市寺平古村落景区为例,其在营销过程中已经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寺平古村落以其自身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也享受到当地悠久的文化底蕴,进一步推动了我市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4]。笔者在充分结合旅游行业专家意见之后,对寺平古村落的营销策略进行了分析,以历史文化作为旅游宣传点对当地旅游的发展十分有利,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其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在新媒体营销的运用上还欠缺一定的力度,对于四平古村落旅游宣传力度稍显不足,因此当地要充分结合新媒体营销,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大力宣传寺平古村落旅游优势,提高当地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市现阶段旅游行业正处于上升阶段,在此基础上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巩固提高我市旅游行业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大力开展我市乡村旅游,利用互联网优势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优质服务,是当前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必然形式。文章中笔者立足于新媒体,从我市乡村旅游研究背景、旅游新媒体营销案例分析、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渠道研究、我市乡村旅游新媒体营销策略研究、营销效果评价分析五个角度对我市新媒体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实现了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与受众群之间的完全互动,在传媒多样化、立体化、交互化的新媒体背景下,推动金华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通过在旅游营销中对新媒体概念的引入,充实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学科体系的理论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晓晗. 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以金华市"农家乐"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09:57-59.

[2]袁芳,史文国. 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58-159.

[3]余兵. 新媒体语境下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方式创新[J]. 新闻战线,2015,08:58-59.

[4]马海燕. 新媒体背景下的旅游营销策略研究--以泰山旅游风景区为例[J]. 中国商贸,2014,25:23-24.

第7篇: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

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家旅游局所倡导的全域旅游理念,必将引领一场旅游产业的升级风暴,包括景区,度假目的地,风景道及基础设施升级,泛露营地建设,乡村旅游等领域都会因系统化的发展理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及学者从顶层设计及理论提及较多,而对具体如何落地一个全域旅游的标杆案例,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企业部门则缺乏一线的落地经验指导和抓手。全域旅游的理念得以实现,除了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更需要自下而上的产业链生态的梳理、一线的实操经验,以及产业平台的资源整合及协同合作共同完成。

大咖论道全域旅游

曾博伟/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旅游政策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全域旅游的实现不一定是看区域有多大,而是看在某些特定区域里,能让游客拍照或是兴奋的点有多少,能让游客心甘情愿掏钱来消费的地方有多少。除了生态环境,真正有差异性和吸引力的关键点在于度假产品。

旅游重要的是客流、市场,通过旅游业,把各种各样潜在的资源挖掘出来,激发出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旅游的共享经济有助于旅游深入各个领域,使活动范围更大,做的事情更多。

案例 贵州湄潭七彩部落

500亩生态茶园、700余亩山林、80亩稻田、48栋黔北民居,从2015年4月“七彩部落”景区开始动工,历时41天完工。截至2016年5月共接待游客35万人,总收入1300余万。七彩部落采用的是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进行发展与运营,农户是主体,农民将自己的资源、资产、资金打包入股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入股七彩部落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七彩部落的异军突起,无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全域旅游并非只关注宏观,只关注大项目,碎片化打造小而美的体验也是支撑全域旅游概念的组成部分。

杨国亮/德清县旅游委员会副主任/

现在村民、居委会闲置的老房子,都被我们做成了项目。这样既不占用土地指标,在这过程中还能进行很多创新,比如点线状供地,占用土地的地方给它供地等,我们优化并且利用闲置的资源去把它做成乡村旅游度假产品。民宿对当地农业、农产品的发展以及传统的手工艺发展,也可以带来很多正面的效益。民宿相关项目的带动性很强,已经基本达到了村村有项目,实现了全域性的发展。

案例 莫干山民宿之路

莫干山民宿的发展从2007年开始。8年多来,成功策划打造了洋家乐品牌,让德清乡村旅游成为全国样板,培育了“西坡”“大乐之野”“山水谈”“遥远的山”等一批国内一流的民宿品牌。德清走高端特色路线,目标很清晰,不是靠量,而是靠质。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也成立了一定的机制,比如民宿协调管理办公室,专门用于管理制定政策,包括如何办证,怎么样进行验收,都是很清晰的。大家都按照规则去做,然后对精品民宿进行评定。

刘文奎/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

美丽乡村计划,不仅要解决漏斗问题,还要给乡村足够的资源,建立村民的组织,经营过程中要让所有的人受益,避免贫富差距扩大。作为村民组织的合作社,除了做经济组织,还要做社会组织,要对村庄做整体规划,不仅要生活富裕,村容环境也要美,最终实现收入能够增加,村民的素质越来越高,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案例 雅安雪山村重建之路

2013年,芦山地震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加入到雪山村的援建中,通过“美丽乡村――彩虹新村”灾后重建项目,一流的设计师们志愿为村民重建家园,打造民宿,通过旅游致富。重建后的雪山村已瞄准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的休闲旅游民宿度假村的建设目标。 2015年9月21日,雪山村特色民宿正式开始试营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营业收入达39余万元,其中住宿收入81100元,餐饮收入30余万元。今年9月底,邓池沟项目正式营业。

林峰/经济学博士,资深规划与旅游地产专家/

做全域旅游应立足地方旅游发展条件和所处阶段,以市场为导向,破除求全迷思,寻重点,找抓手。对不同区位、不同先天资源、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全域旅游建设的工作重点、方法思路、实现周期、难易程度肯定有所不同。做全域旅游定要打破“全”的概念,绝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没有重点和突破口,是对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

在全域旅游新背景下,形成多样化的大旅游聚集区域和多层级的旅游目的地,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服务与体验。全域旅游业态的创新不仅是对传统旅游业态思维的刺激,更是对旅游人创新理念、贴近市场需求、完善规划布局、增添科技亮点,加深对全域旅游的再次认识与提高,进而完善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

第8篇: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庆;乡村旅游;体验式旅游

在城市居民经济收入不断提升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都市人群已经习惯选择旅游形式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多数旅游者渴望在旅游活动中亲近自然,乡村旅游恰到好处的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游客放松身心提供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同时旅游者已不满足传统大众旅游形式,追求个性化、与众不同的感受,强调参与、体验、亲身感受,更希望能够体验与众不同的乡村旅游。

大庆市乡村旅游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良好的资源基础、发达的交通条件、广阔的客源市场。在黑龙江省开展乡村旅游专项工作的推动下,因地制宜地发展大庆市乡村旅游。在黑龙江省将着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依托特色景观、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营造特色鲜明的乡村风情体验活动。建立在以湿地景观、民俗风情、农事生产生活等基础上的乡村体验旅游,将进一步丰富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有助于提升大庆市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1. 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开发首先要对市场需求、竞争环境、旅游地现状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合旅游地特色设计出符合旅游者需要,具备市场竞争力且便于经营运作的旅游项目。大庆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遵循以下开发原则:

1.1市场导向原则

不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缺乏吸引力,其开发过程仅是旅游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大庆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遵循市场导向原则,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以旅游市场需求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出发点。产品开发过程,首先要确定客源市场的主体,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针对全体特点。其次,要根据市场定位,调查和分析市场需求和供给,把握目标市场旅游者需求的特点、规模、变化规律,始终坚持以旅游者需要为出发点,着眼于市场的潜在需要。按照旅游者的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使目标市场的所有旅游者均感到满意。

1.2文化特色原则

具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也易于为当地社会所接受。

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挖掘和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塑造能震撼人心的高品质的旅游文化。大庆乡村旅游产品可结合石油文化、蒙古族风情等文化内容。产品设计应考虑蒙古族居民的民族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设计和销售具有结合蒙古族的特色文化艺术、饮食习惯、盛大活动设计旅游项目,同时应兼顾旅游者民族尊严、、风俗习惯,杜绝危害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旅游产品。

1.3乡土化原则

指在产品设计应充分考虑景区基础设施容量和地区特色。由于接待和交通服务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景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等因素。同时产品应具有鲜明的特色,具有"新"和"奇"的特点已成为旅游景点生存与发展的第一生命力。富有个性的旅游景点对人们有更大的旅游吸引力,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不断地挖掘新的、与众不同的可供旅游的自然或人文事物,发挥地方优势,努力整合地方文化。

1.4参与原则

目前我国旅游者消费心理已经成熟,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农业观光旅游,注重参与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大庆乡村旅游产品应设计参与、体验、亲身感受的项目,满足游客体验需求。产品开发应注重融入文化因素,设计文化细节体验的旅游项目,获得充实而完美的旅游体验。

2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2.1明确旅游需求,确定市场定位

开发推广乡村旅游产品之前,应了解乡村旅游者体验动机。一般游客希望能亲近自然、追求变化,体验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暂时摆脱压力。乡村旅游可以设计农活体验项目,让游客通过学农活体验农民的心情和劳动方式。不同细分市场乡村旅游体验需求具有差异性。学生市场应偏重于教育体验,工薪阶层应偏重于放松休闲体验,老年人应偏重于怀旧与文化体验。产品开发时,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知识水平或经历的游客制定出不同的体验。

2.2结合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品

乡村旅游地就应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建设有区域优势的主题,为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设计丰富多样的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大庆乡村旅游应依托特色景观、民俗风情、沿江文化等优势资源创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方式。

为满足人们对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的渴望,在原有温室大棚、果蔬生产基地基础上,八井子、大同、林源、民吉等地打造“果蔬采摘游”。让游客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通过体验采摘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旅游景区的建立应注重乡村田园风光的营造,以当地特色农作物为亮点,为旅游者营造一个真实的农作物生产情景和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在原有蒙古族居民聚居区,阿木塔蒙古风情城、吉禾民族赛马场等地可打造民俗风情旅游。根据蒙古族生活习惯和传统节事庆典的特点,为游客塑造体验民族风情的舞台。注重民族风情意境的塑造,将蒙古族生产、生活情景与民俗体验活动相结合。

2.3丰富体验环境,注重产品参与性

乡村旅游项目应提供一流的乡村生态环境,为游客营造体验旅游的真实“场景”, 如全面配备农户家中应有的有各种农用工具、生活用具和供劳作的试验田。产品开发应挖掘乡村风情体验的内涵,增加乡村体验旅游产品的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可以让游客体验春耕、夏种、秋收等劳动活动,也可让游客吃农家饭、睡农家炕等,亲自体验乡村生活,实现游客的参与价值。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生态型乡村旅游开发,同样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为满足大量游客的游览需求,要改造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还要完善公共图形标志、信息网络建设、游客咨询、接待中心建设,特别要改善卫生条件,完善环保设施。

为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应注重提高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的素质,进一步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手艺,增强其法律意识、服务意识,使其能够提供规范的服务,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

体验式乡村旅游是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之一,对其研究涉及到行业的方方面面,本文仅对开发大庆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原则和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体验型乡村旅游项目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项目的营运和管理及发展模式等问题。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研究引导其在旅游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有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阚耀平.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网络财富.2009:166-168

[2]许鹤凡.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再表达――以贵州省黔东南少数民族乡村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67-81.

[3]李加林,童亿勤,时媛媛,李菁.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1(22): 91-95

[4]刘铁梁.村庄记忆――民俗学参与文化发展的一种学术路径[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12.

[5]《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丛书》编委会.乡村特色旅游建设指南[M].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2009

[6] 郭文.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J].旅游学刊,2010,25(3):76-83.

[7]林东,郑耀星.福建乡村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闽侯光明温泉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0).

第9篇: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满城县依托其资源和区位优势,乡村旅游获得了很大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约满城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满城县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离北京、天津不过150公里,境内有107国道、保涞、保易、保阜公路穿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满城不仅有著名的汉墓和抱阳山等景区,而且草莓种植特色突出,磨盘柿、蜜桃等林果业发达。山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自1996年以来,满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农家饭(旅)馆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张,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形成了龙潭峡谷、柿子沟和芝兰沟三个乡村旅游区,北水峪村、西峪村、龙居村等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满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满城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满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展规划。满城的许多乡村旅游景区缺乏规划,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龙潭峡谷的渔家乐,绝大分建在漕河边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严重影响了上游龙门水库的泄洪。另外,乡村旅游景区的公共设施,如厕所、道路、停车场等还很不完善,难以满足旅游的需要。

2.旅游产品单一,效益不高。满城的各乡村景区,目前以乡村观光和品尝农家饮食为主,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各自的特色,在挖掘乡村游的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还很不够,使得游客来了以后只是看一看,吃顿饭而已,难以获得较高的旅游收益。

3.交通条件较差。满城县的农村路网等级低,路面破损与路基沉陷等问题突出。除陵山汉墓外,通往柿子沟、木兰溶洞、龙潭峡谷、玉皇坨等主要乡村游景区的道路不仅狭窄,而且路面状况也普遍较差,使得有意至此的游客望而止步。

4.宣传促销乏力。目前,满城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内容单调、形式陈旧,而且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和长期性,致使满城乡村旅游的形象不突出,知名度不高,吸引力有限。

5.环境卫生问题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满城乡村旅游的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例如龙潭峡谷内没有垃圾收集设施,各家的渔家乐产生的垃圾随意堆放,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农家院内的厨房和餐饮工具缺乏防蝇、防尘和消毒设施。院内的厕所多为旱厕,卫生状况很差。

6.旅游人才缺乏。可以说,满城县的乡村旅游景区大多是个人或小群体自主开发而形成,大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是当地的农民,缺少专业的旅游人才。由于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经营管理知识和服务技能,导致他们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较低,服务纠纷时常发生。

二、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于促进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是要在实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尊重传统,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满城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要指导帮助各处乡村旅游景区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使它们各具特色,错位竞争,优势互补。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城各个乡村旅游景区今后的发展,应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如陵山应突出登陵山、访汉墓、赏国宝的优势。韩佐、杨佐、刘佐、茂山等村应立足草莓优势,大力发展草莓采摘、田园观光等活动。龙门水库和龙潭峡谷应重点开展水上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泳、划船、垂钓,品尝农家饭。卧龙山庄可以开展高山葡萄采摘、户外探险、野外拓展等。神星柿子沟应以万亩柿树为依托,让游客在金秋时节欣赏万山红遍的景色,亲手采摘成熟的柿子,体验丰收的喜悦。

3.加强环境卫生建设与管理。满城县应根据《保定市农家旅馆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家(饭)旅馆建设标准和验收细则,促进其软、硬条件的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建议县旅游局成立一个农家(饭)旅馆质量等级评定小组,全面负责农家(饭)旅馆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并加大对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安全、卫生、环保、守法经营、诚信服务等工作的监管力度,不断促进其经营上档次,服务上水平。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政府应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帮助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乡村改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等。把乡村旅游交通纳入全县的交通建设规划,加快通往柿子沟、龙潭峡谷等地的公路建设。除特殊山区路段可为三级路外,其他应达到二级以上。同时交通、建设部门和有关乡镇,要结合“村村通”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对过摬的旅游公路进行绿化,搞好沿途村镇改造,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5.加强宣传促销。旅游和宣传、文化部门要密切结合,制定满城乡村游整体促销方案,搞好乡村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通过举办龙潭垂钓节、西部赏花节、采摘节、柿子节等一系列活动,将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推向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大促销力度。根据来满城县的游客以京津冀居民,尤其是以保定市民为主的特点,促销应以京津和保定市为重点,适当开拓周边的山西、山东等客源市场。

6.加强乡村游人才的培训。旅游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农民从事旅游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技能培训。县、乡政府和县旅游局,应积极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创造和提供参加旅游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请旅游院(系)的老师为他们讲解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或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等,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同时,一些乡村旅游的重点示范村,可以结合“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接收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提高乡村干部的旅游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景明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04,(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