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特色体育课程范文

特色体育课程全文(5篇)

特色体育课程

第1篇:特色体育课程范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的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优质的体育课、丰富的体育活动等作为载体,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源,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必须要立足校本,打造校园体育品牌,形成校本特色体育文化。

(一)利用特色体育课,传播特色体育文化

体育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直接载体,学校开展什么样的体育课往往决定了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而当前,很多高校体育课都是“一母同胞”。除了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在课程开设上,课堂内容选择上几乎都大同小异。这种过分同化的体育课使得高校很难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使得高校的体育品牌建设沦为空谈。因此,高校必须要开设特色体育课,要深入做好几大研究,即本校体育课和本区域其他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其他区域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国外大学体育课的异同,要在研究之后做到“求同存异”开设体育课,要借鉴其他特色体育课形式,并结合学校特点对特色体育课的课程开设、组织形式等进行进一步完善。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特色体育课,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水上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高尔夫、网球、冰球等特色体育项目,可以开设户外运动项目。通过特色化的体育课的开设,来丰富学校的体育类别,从而构建出多层次的体育文化,在这些特色化的体育课程中传承特色体育文化,达到体育文化传播目的,培养学生特色体育文化意识。

(二)利用特色运动会,孕育特色体育文化

每年的四月份,各大高校都会开设运动会,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会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高校要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必须要重视运动会,要开展特色运动会,让运动会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亮点,成为孕育特色体育文化的摇篮。例如,在运动会前推出运动会标语、运动会口号征集活动,每一届运动会都要进行此类活动,更新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标语和口号;增加特色运动会项目,改变过去田径主导运动会的局面,增加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单打、双打、混双项目、花式篮球项目、街舞项目、五人制足球项目等,给运动会注入新元素。通过特色化的运动会,积淀高校的体育文化底蕴,让运动会成为高校体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每届新生开学时,给新生展示学校的运动会风采,渗透特色体育文化理念,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利用特色体育文化节,渗透特色化体育文化

文化活动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围绕体育这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节活动。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如师生挑战赛、各系足球对抗赛,鼓励师生共同参赛;可以组织体育摄影大赛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拍到的运动主题相关的作品呈交给摄影大赛评定小组,通过评定选出最佳体育摄影奖、最具创意体育摄影奖等;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收集和汇集各种体育知识,将其变成题库,在学校开展知识问答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可以围绕体育育人、体育文化建设等组织开展体育演讲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让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于无形中渗透到广大师生的脑海里,完成特色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放眼地方,实现地方和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的联动

每个高校所处的地理区域不同,每个地方也都有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资源的利用,这种区域资源包括区域特色项目和地方传承项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注意凸显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让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才能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区域体育文建设有机结合。如东北地区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时,要认识到冰雪项目在该地区的活跃性,要将冰雪项目孕育的体育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向学生传递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加深他们对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理解,促进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让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载体,传播高校体育文化,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此外,可以在高校体育项目开设中增加这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完成文化渗透,形成高校体育特色。

三、注重传承,将民族特色融入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够融入民族特色,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而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有很多种途径,最直接的就是在高校体育项目中增设民族体育项目。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维吾尔族舞蹈,丰富当前体育舞蹈中健美操、交谊舞等单一的体育舞蹈内容,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土家族的高脚马比赛项目,增加侗族和苗族等的手毽项目、增加壮族的抢花炮项目。在增设这些项目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文化渗透,构建具有民族气息的特色化体育文化。

四、结语

第2篇:特色体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前言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体育课程一直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涉及每个大学生,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来更好地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发展学生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体育运动精神,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1,2]。体育课程的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其他学科主要以认知为主,而体育教学主要以头脑、身体多方面的协调合作锻炼为主,这也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地方。体育课程并不局限于课堂的枯燥教学,体育教学课程设计合理,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3]。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树立体育健康意识,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使学生理解体育运动的规则意识。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和比赛,可以加强公平竞争的意识,同时把这种公平竞争的意识转化为行为习惯,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4]。传统的体育课更多地是以学分为目的,学生被动地接受,通过体育教学改革改变学生热爱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被动上课转化为主动上课,促使学生有足够的动力来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并不只是以修满学分为目的,把体育带进生活,同时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高校体育彻底摒弃原来枯燥乏味的状况,深化改革,并将改革成果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积极参与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未来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体育教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改革时代[5]。

2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分析

2.1体育课程设置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积极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主要形式有三种:第一,大部分院校采取行政班和混合班各占一定比重的混合方式,行政班按学校特色项目授课,混合班按选项制授课。第二,全部选课制授课。第三,选课制和体育俱乐部制混合方式。选项制单单是在课程形式上进行改革,并未突破传统的高等体育教学课堂设置,也无法由“第二学堂”转变为“第一学堂”。而体育俱乐部制教学通过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课程化的方式,采取相应的评价手段,很好地将“第二课堂”转变为“第一课堂”,形成灵活多样的大课程的体育教学格局。体育课程的俱乐部模式打破了高等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俱乐部形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课程模式。学校每学期都将举行各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运动活动,大力开展大众操、校园马拉松、三人制篮球赛、羽毛球赛、排球联赛、网球赛等活动,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高校体育运动氛围,使学生全员参与体育运动,在参与中感受到各项体育活动的魅力。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运动设施,举办各项体育赛事活动,俱乐部的各级会员可以一周多次选修体育课程,根据运动技能水平,对水平较高的中高级会员进行开拓式的教学,体育教师加强体育运动的临场指导。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特点。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改革发展,促进了高校培养体育专项人才的进程,同时在深挖体育专项人才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全方位渗透式的浸入教学模式,学生逐渐建立起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养成长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的目的,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模式使这一目标的实现又进了一步。

2.2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发展特点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以满足学生兴趣和不同运动水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寓教于乐,打破传统体育教学课程固有模式,教学形式多样。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根据校园条件,开展具有校园特色的大众和特色体育活动,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主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同时按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体育技能的运动水平为核心进行划分。体育俱乐部建立起准、初、中、高级会员制度,根据各级会员的身体状况和竞技水平开展课程教学,同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确定课程考核体系。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充分满足了学生对运动训练和竞赛的需要,同时使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更加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这种模式的体育教学使学生的整体运动竞技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除了体育教师的严格组织管理外,又加入现代化的网络管理,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系统化。体育俱乐部开拓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兴趣”出发的特点,促进了高校培养体育专项人才培养,同时有利于高校发掘体育专项人才和技术人才。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全方位发展,促使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为未来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3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数据库的建立

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对学生的体质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影响,对大学生体能测试的各项指标建立科学的体质监测数据库,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每年对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追踪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水平,根据不同的人群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特点,对俱乐部课程进行改革。比如:很多体质健康数据研究表明,个体肺活量与个体的身高、体重有相关性,身材高大、体重较大者,肺脏体积更大,肺泡面积更大,身体需氧量更大,需要更大的肺活量才能够满足。但是在身高、体重一定的情况下,肺活量与日常运动强度有极大的相关[6-8]。因此,根据学生的体质监测结果,适当调节体育运动课程,例如:体育教学之后增加学生的跑步训练,平时多要求学生进行长跑训练,提高个体肺活量[9]。促进体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在满足学生基本体育课程教学的同时,促进学生竞技体育技能的发展。经过长期的追踪测试,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正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体育课程来讲,一味地追求实践教学而忽略理论教学,也不能解决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体育课程教育之外,还设置了专项的运动理论课程的学习。比如对各项运动规则和技能的理论培训,经过体育教师的专业课理论培训,很多学生都能够独立自主地在各项俱乐部活动中担当裁判,辅助教师完成各项赛事,推动了学校运动赛事的举办,为后续学校各项体育运动赛事的举办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专业教育服务

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通过各种体育运动课程内容的学习和体育运动赛事的举办,俱乐部各级会员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以往的传统体育课程相比,避免了传统体育课程的枯燥乏味,通过灵活多样的体育俱乐部的课程改革模式,以素质教育为契机,以专业体育为主题,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使学生更加喜欢体育这门学科[10]。未来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会更多考虑各级体育运动俱乐部成员的身体素质和爱好等方面的因素,细化体育运动课程,满足各类学生和人群的需求,使学生在轻松、良好愉快的氛围内学习体育课程,同时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体育俱乐部的体育课程活动以教学、训练、比赛等多种形式存在。在大学学习期间,应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发展状况和个人兴趣,选择参加各类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完成体育学分的学习。同时,体育艺体俱乐部模式也充分挖掘了学生体育运动的潜力,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体质发展状况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校体育课程与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水平相结合,是体育教育改革必然的发展趋势。体育俱乐部模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职能部门,通过体育俱乐部的严格组织管理结构,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能力,形成系统的体育竞赛制度,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赛事秩序,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高校体育运动。大学的体育俱乐部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特点为基础,增强学生体育竞赛的竞争力,打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俱乐部会员联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整个校园形成了非常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3结论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各个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的各类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专业教育如何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提倡积极改革体育教学课程,在突出自身院校优势的情况下,向其他高等院校学习。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为基础,打造出具有高等院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为未来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目标奠定基础。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全面的体育教学改革:第一,全面考量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建立健全大学体育俱乐部会员制度,高校体育教学部门积极支持体育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地的条件,积极开展各种体育赛事,鼓励学生参加各项体育比赛,促进高校体育运动向更高水平发展。第二,根据学校体育运动赛事的发展需求,培养大量的体育运动组织人员与裁判技术人员,保障学生体育赛事运动的开展,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利用体育赛事效应,带动各类体育活动组织和裁判技术人员培训的开展,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第三,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教育手段,线上线下与学生交流学习,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积极参加部级的大型体育运动赛事,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其他高等院校先进的体育课程改革成果。第四,根据高等院校的地域性特点,发展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第五,建立具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体制,需要紧跟时展,多举行学生感兴趣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比如拉拉操、三人制篮球赛、校园马拉松跑,同时大力推广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羽毛球、短跑、网球、壁球、游泳。传统项目和现代项目交叉灵活举行,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促进高校体育运动的全面发展。第六,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和理论水平,多鼓励高校体育教师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对外交流活动。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体育课程活动,满足现代大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学生和教师同步发展,相互促进,为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全民健身为主要目标,以终身体育为最终目的,在教育部提出的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素萍.健康中国背景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8(2):85-88.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特色体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体育文化课程;体育传统文化;学校体育理论课程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特色体育文化发展至今的历史结晶,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有关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传统节日中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从古至今,体育文化在一代一代的发展,不断以崭新的面貌传承至今。在现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探讨体育传统文化未来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体育传统文化融入学校体育理论课程的必要性

民族体育文化加入到体育课程之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现近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发现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培养其民族精神。每项奥林匹克运动背后都有意味深远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中国的本土体育项目也有相当悠久、优秀的文化底蕴。体育文化课程加入学校体育教学,既可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也可以作未来发展,将中国体育项目推入奥林匹克运动会做铺垫。将体育文化传承课程加入学校体育课程中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2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化课程发展状况

我国领土广阔地大物博,在各个地区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如今它们在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发展并融入了许多新的变化,形成了较为系统化的理论和思想,初步具备编著成为课程的基础。有关体育文化的课程理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虽没有明确的课程标识,但是许多教材中都有相应的传统体育文化及精神的相关章节及介绍。在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和体育训练学等学科中都有关于运动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介绍。在高校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和体育文化课程已有教学,例如:武术、射艺等体育文化课程的开展已有肥厚的土壤。

3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理论课程的制约因素

多数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的需求一般较大仅靠民间自发地开展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制约,学校体育课程开展也没有将其纳入范围。排开传统庆典及传动节日,剩下的传承对象寥寥无几,以至于该文化很难形成具有规模的影响力。观之学校体育课程开展方面,更注重于实操和实践理论的学习,研究动作发展规律。课程内容对体育文化素养的体现不多,导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精神发展至今仍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和普及。另外,传统的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发展至今仍没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缺少相关的系统性文献,课程的开展自然少了优势。

4传统体育文化课理论程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对策

4.1依托地域优势积极探索传统体育文化理论课程资源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区域化多元化特征,在广阔的中国大地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需在课程实施期间可结合当地区域特色结合民间艺术,发展成为适合当地的体育文化传承课程内容。这样既符合文化的传承要求,又符合当展创新的新时念。高校体育文化理论还可以以讲座和举办体育赛事为契机向大众推广。

4.2完善政策及人事队伍保障

国家政府有关的部门应重视这个问题,着重完善学校体育课程的有关政策,提供有力支持。高校要加强自主研究体育文化课程,认识到其重要性,研究出更有力的学术保障,增进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的步伐。高等院校还要注重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寻求并培养懂得体育文化理论的教师,以及探讨出合理的教学模式和程序方法,为体育文化理论内容融入体育教学提供师资和理论基础。这不仅仅是课程开展的需求,也是对体育教师多能型发展的拓展。教育行政部门更可以跟据文化具有代表性、普及度高、无地域限制特点,编制统一规格的竞赛在学校进行推广。这一赛事水平可作为各个学校考核和评估的重要依据,体育相关行政部门做好严格把控和监督工作。各部门之间应充分协作,提高人员、物力和信息的开发利用。

4.3转变学校体育理念,推动体育课程改革

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发展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传承及进步,可以让人们参与只单一认定体育是增进身体健康这一认知拓展到精神层次的追求。人的行为和实践是有限制的,精神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转变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理念,将体育身体练习拓展到精神内涵的丰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文化素养。

5结语

理论具有着应时应景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会不断翻新更替,而文化只会不断的被继承和发扬,传承弘扬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代体育文化在当代终身体育发展趋势下是有必要的。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历史演变中也有着值得传承的传统体育文化。将体育文化传承下去,学校体育应增加新的任务,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校园课程。如今,开展传统体育文化理论课程具有浓厚的文化土壤和物质基础。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学校体育理论课程中后,一定能创新和解决新的问题。开展学校体育传统文化理论课程,策略上可依托地域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历史沉淀的传统体育文化。行政上可以加重培养相关人力资源,建立完善的政策及人事队伍保障。传统体育文化理论课程更需学校推动,转变学校体育理念局限推动体育文化课程的改革是传统体育文化课程融入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要牢牢把握落实。

参考文献

[1]马德浩.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挑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18,25(5):5-12.

[2]龙正印,刘通.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优化策略研究——以阿坝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为例[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8,35(2):103-108.

[3]高见.西藏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课程传承民族文化的困境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6):210-213.

[4]裴少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6):71-72.

[5]肖尔盾.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第4篇:特色体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校;体育教育;管理特点

作为高职学校,培养学生拥有足够的体能进行技能工作也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之一。同时,现代教育对学生全方位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兴起,高职学校体育教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主要从高职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困惑、高职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构思以及高职学校体育教育发展方向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困惑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体育教育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况。我国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推崇德育以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发扬智育以健全学生知识与技能;提倡美育以塑造学生之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劳育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与技能;而提倡体育,则有增强学生体质,锻炼意志力的作用[1]。体育在这“五育”中,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学校乃传道授业解惑之处,是学生健全人格、获取知识、领悟道理的地方,教师应该以育人为第一,而分数第二。但受客观条件影响,育人与分数之争中,获取好的分数拨得头筹。体育往往被高职院校所忽略,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目的之一为强身健体,目的之二为宣传体育之精神,即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对人发展有启迪与影响作用的价值性思想作风与意识。这两种目的,如今受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束缚,皆未达成。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是控制与管理者,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并且在传授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简单地肢体锻炼,而不重视体育精神的教授。教师与学生间缺少互动,教学内容可以用“重复”二字粗略概括,学生不仅难以获取肢体上锻炼的快感,且无法从中领受体育之内在精神,与体育课程开设目标相背离。总结来说,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发展之困惑有目标定位不准、教学模式及内容枯燥无创新、教学设备不完善、不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等,制约了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2]。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构思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要与时俱进,让体育教育贯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民健身发展纲要”以及“终身体育观念”,发扬体育育人之积极作用,不忘育人初心,创新体育教育。本着上述指导思想,本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作出如下构思:

(一)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育人的初心。五种育人理念同等重要,是关系学生是否能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是否拥有健全人格的我国公民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要求学生应该拥有丰富的知识、熟稔的技能、健全的品格,还应该拥有健康的体魄。学校体育要规范化、科学化,离不开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统一。对应的,良好的体育同样是保障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要本着全面育人的精神,在体育教育中不仅教体育知识与技能,还应该注重体育教育中对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健康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追求健康生活也逐渐成为当代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标志之一。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推出,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3]。党和国家要求在时下继续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就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指数。在全民健康理念下,学校作为大众体育发展的前沿,应该积极倡导体育教育,以健康理念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要素之一,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在不断的锻炼中,学生才可以逐渐形成运动的健康观,真正认同体育,热爱体育[4]。

(三)终身体育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或进行体育锻炼,使身体健康、身心愉快,终身受益。“终身体育”理念以一种全面的思想内涵,面向未来,要求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当下,更应该关注到学生的未来,甚至终身。“终身体育”指导高职院校要把学校体育教育看作成人一生发展中的一个子系统,要求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作为一个培养目标,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意志和习惯,将学校体育教育的真正价值发挥出来,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高职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加强高职学校体育特色教育高职院校既然是为社会输送职业技术型人才,学校通过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项目[5]。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在学习就业技能,为贯彻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方式,学校的体育课程也可以围绕学生的就业特点来设定。从实际情况出发,老师可以通过高职院校内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特性,来制定不同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制定不同的课程目标。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在进行相同的体育活动,这样刻板的体育课程,并不能解决不懂专业学生的职业锻炼需求[6]。除了职业特色体育课程的开设外,不同地方的中职学校还可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民族特色开展一些特色体育课程。让学生对当地的文化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地方的体育事业发展,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的发展情况有基础认识。并且这样不同特色的体育活动也能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培育学生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加强中职学校特色体育的课程建设,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喜欢的体育课程中开展体育学习。

(二)加强高职学校体育教育的师资建设由于大多高职学校师资力量的缺乏,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高职学校需要加强对高学历、高素质以及专业化体育人才的引进,扩大师资资源,通过不同老师的教学模式来丰富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完善高职体育教师管理系统,提升学校教学评价体统的功能性和科学性,学校可以通过老师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来评定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完善改进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系统[7]。高职学校还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保证体育教学的质量。各高职学校间应统一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不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老师间的教学内容都不同,会造成中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相关政府和学校对体育课程的管理也会十分不便。统一中职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不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握好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8]。加强师资建设和教学大纲统一,从教学源头就完善建设好学生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三)加强政府部门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来讲,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决定对学校的教学系统有很大影响。在重视文化学习忽视体育教学的情况下,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有重大影响,而学校对上级下发文件精神传达给老师和学生的过程也很重要[9]。政府部门对体育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政府对学校课程政策的抉择,对体育硬件设施,如球场、体育活动室等设施建设,对中职体育教学系统的完善,都在影响督促着中职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政府做好宏观的政策下发,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落实好政策细节的改进。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引进高端人才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完善好缺漏的体育设施,保证学生能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体育活动,确保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政府和学校对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审查缺一不可[10]。高职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情况决定了学生体能提升的高低,相关政府部门要完善落实好高职学校体育教育系统,学校要实行好教育政策,老师要改善教学方式,全面抓好高职学生的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加强体育特色活动项目的建设,整合提升好学校的教学资源,加强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体育设备的建设与完善。紧跟“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健康发展”“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质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瑞光.高职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探究[J].创新教育,2016,16(2):1245-1051.

[2]梁婉勤.对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探讨[J].体育科技,2005,26(3):96-98.

[3]厚淑芳.浅谈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1):168.

[4]马志勇.云南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1.

[5]李春茂.中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7,12(4):1006-1010.

[7]李洋洋,王晓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师职业角色认同情况的调查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4):92-95.

[8]汪永华.学校体育文化解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96-98.

[9]段爱明,张建新,许毓成.浅析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成就[J].安徽体育科技,2004(2):111-113.

第5篇:特色体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质健康;研究效果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和制约,一直遵循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重点目标。

1.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体育教学思想单一

我国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和学习技能为主,内涵显得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体育课也并没能体现出其本质的功能,缺乏以学生为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2]。

1.2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体育课程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几个体育项目为主,不能体现现代学生对体育内容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对学生的培育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考虑,在项目选择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特质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3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个性化

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还是继承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即一味的传授技能和强化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可言。现在的学生由于个性化比较明显,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对于传统式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接受,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体育课程评价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标准和手段上有点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现状往往很容易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达不到客观和公平性[3]。而对一门学科的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课程评价做得不够好,也就不能相应的反映事实,从而做到更好的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学改正。

2.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紧迫性要求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十多年以来对于全国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中,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发育水平、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身高、体重相较于过去有明显得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是身体素质指标却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青少年体能测试中100米、200米、800米、跳高、跳远、引体向上等项目成绩都在下降,速度和耐力均下滑明显[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要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

2.2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国家实施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方案标准、组织实施、管理约束等方面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具体实施和贯彻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课程在社会、教师、学生之间往往被当作为一门副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考试和测评成绩也只是作为参考依据不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高校体育课程不重要的观念,无法发挥出成绩记录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5]。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也需要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活动中。

2.3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方向和指导作用

当前,有部分高校试点推进体育课程改革选择自主选项教学,以学生个体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体现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多数采取的是选修某些项目作为考试和测评成绩,学生更多时候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难易程度选择相应体育课程项目,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项目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考虑自身身体素质,在学习过程进行中会逐渐丧失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也无从说起[6]。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势必要通过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深化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并且整合以往的思想体系,将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地方进行深化,从而建立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3.2合理设置体育课程

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质量低的结果。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展体育课程内容,鉴于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为主,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比较流行的项目,比如瑜伽、健美操等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师专长等等因素设置更加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层次化课程设置,针对身体素质和技能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地避免因学生自身特性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不佳。

3.3个性化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个性化的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所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适当性地运用趣味幽默的讲解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完善课程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指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学期前后的对比,及时有效的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区别于以往的以学生技能学习效果为主的评价标准,加入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参与度、表现程度等等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前后的差异以及因学生体质差异可能带来的进步空间,注重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观察。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还要以体育锻炼为基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实现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鹏.浅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科技展望,2015,25:282.

[2]许文鑫,王菲.基于耦合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影响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6,02:39-42+48.

[3]刘美凤,郑瑾.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考———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J].湖北体育科技,2015,02:177-179.

[4]曹勇.浅析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23-125.

[5]曾播思,徐焰.现行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03:121-1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