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班级文化建设概念范文

班级文化建设概念精选(九篇)

班级文化建设概念

第1篇:班级文化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概念图教学法中职药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38-02

《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桥梁学科 ,它倚重繁杂的基础学科为支撑,解释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内容庞杂,学习难度很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致使学习效果不佳。而概念图通过将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元素按其内在关联进行组织呈现和意义建构,从而将药理学众多的新旧知识点以图示的方式展示,简明清晰,易学易记。本文就概念图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笔者在任教学校2010级平行班中随机选取高护3班和高护4班为实验对象,两班均为纯女生班级, 2010级高护3班41人,高护4班40人,调取两个班级的《生理学》期末考试成绩,按照P≤0.05的标准,两个班级的成绩无差异,与曾经任课的老师座谈,两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也相似,因此两个班级具有可比性,确定为实验对象。随机选择高护3班为对照班级,高护4班为实验班级。

1.2实验设计

以《药理学》教材为教学材料;以《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药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为测试材料;在实验班级采用概念图教与学为自变量,在对照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与学,即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认知方式以记忆为主。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为因变量,为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进行了必要的变量控制,如两个班级选择同一版本的教材,课时相同, 授课教师相同,课堂测试要求一致,问卷调查、期末考试时间及要求相同。

1.3实验方法

1.3.1.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反映课程概念和框架结构的概念图,包括课程概念图、授课计划概念图、模块(章节)概念图和显示某一命题知识结构的课时概念图。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利用概念图完成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围绕概念图逐步展开。

1.3.2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预习和复习。

①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预习:预习时学生先找出本节内容的主要概念,然后按照教材内容列出概念及层级关系,做出概念图框架,连接词可暂空。②学生利用概念图记笔记: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用符号、颜色、补充实例等方式对自己的概念图框架进行修改、细化,完善概念图。 ③学生利用概念图进行模块复习:某一模块授课结束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概念图对该模块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明确该模块的重难点概念,并确立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模块概念图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念图、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概念图等;课程结束后,各小组合作制作本课程的整体概念图,小组制作的概念图要进行展示和评比。

2.结果与分析

2. 1调查问卷

在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采用同一问卷调查两次,前测在概念图教学之前,两个班级均采用讲授法授课, 随后实验班级采用概念图教学,对照班级仍采用讲授法。问卷共11题,每题设置A、B、C、D四个选项,A~D依次赋分4分、3分、2分、1分。1~7题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最高得分28分,得分越高说明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越浓厚;8~13题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最高得分24分,得分越高说明教学中对能力培养越有效。

(1)学习兴趣的比较

表2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实验前后《药理学》学习兴趣的对比

班级 人数(N)平均赋分标准差(S) P 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前测 41 20.1 4.1 0.0012 极其显著差异

后测 41 22.2 2.9

对照班前测 40 20.3 4.4 0.51 无显著性差异

后测 40 19.8 4.5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照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利于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

(2)学习能力培养的比较

表3 实验班级与对照班级在实验前后学习能力培养的对比

班级 人数(N) 平均赋分 标准差(S)P 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 前测 41 18.7 5.21 0.0013极其显著差异

后测 41 20.5 3.05

对照班 前测 40 18.5 5.21 0.53 无显著差异

后测 40 18 8.97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在能力培养上,实验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对照班级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

2. 2期末考试成绩

表8 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药理学》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班级 人数(N) 平均分 标准差(S) P 显著性检验

实验班级 41 83.6 11.2 0.0045 显著差异

对照班级 40 76.8 10.1

(P≤0.01为极其显著;0.010.05为不显著)

以上结果显示: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

3.结论

3.1概念图作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工具,有助于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概念图以可视图形的形式直观地表达出概念、命题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绘制概念图的过程就是整合相关知识、将相互渗透的学科知识有效组织到一起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明确重点难点概念,组建整个课程、章节和某一主题的课堂教学框架,并有效体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围绕概念图逐步呈现,直观形象、条理清晰,即利于管理知识信息,又便于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3.2概念图能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利于形成正确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提高学习成绩。药理学中包含大量的概念、基本事实、规律等,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势必死记硬背大量的事实与概念,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概念图能够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绘制概念图,完成“整理资料―提取新概念―在已有知识结构中纳入新概念―整合新旧知识―修正完善知识结构―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固定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了有意义学习和知识构建,而且在概念图的制作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从而形成正确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和体系。

3.3概念图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必须要理清知识脉络、整合新旧知识、浓缩知识结构、建构知识网络,这对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整理、 归纳及思维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大有帮助。而且还可促使学生摆脱依赖现成的资料及机械式记忆的学习惯性,培养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 迅速理清概念关系、形成主要概念结构的认知能力。

3.4概念图是教学评价的有效工具。概念图可以反映出制图者的思考过程。学生制作的概念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头脑中对概念及概念关系的理解,包括对概念的误解和错误观念。授课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制作的概念图及听取学生对概念图的解释,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存在错误,其知识结构是否存在的缺陷,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关的指导。因此概念图作为有效的教学评价工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某个主题的概念以及概念间联系的掌握情况。另外概念图也可以作为学生自评或互评的工具。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也会发现自己在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是否清晰,某些必要的内容上的缺失或相关内容的不足。

3.5概念图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目前进入中职学校的一群普遍被边缘化的学生,自信心缺失,在以被动接受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仍然存在听不懂、学不会、记不住的情况,致使学习兴趣低下。概念图教学中,概念图的制作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绘制不同形状和层级关系的图形,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逐渐理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之处,从而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学习不在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自己的头脑和手指间自然形成。另外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美化概念图,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一幅概念图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尤其是向班级展示获得肯定时,学生会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概念图教学对学生的态度产生了正面影响,减轻了学习焦虑,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单纯靠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获取成功喜悦。

总之,概念图教学将繁杂的知识信息以可视图形的形式呈现,直观、条理、清晰。基于概念图的教学,即有利于教师整理归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又可以改变单纯笔试的教学评价模式,通过概念图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基于概念图的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学习成绩, 这对于中职医校生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欣.生理学教学中引入概念图策略的实验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7 ,(6):424-425

第2篇:班级文化建设概念范文

一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回顾

(一)文化资本理论的相关概念

布尔迪厄指出,只有在关系系统中,这些基本概念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这些概念不仅是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其本身也反映了关系主义的基本倾向[1],也就是说一个场域由依附于某种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关系构成,而惯习的形式是固定的“性情倾向”则是由沉淀于个人身体内的一系列社会、历史的关系所形成,资本是积累的劳动,人们正是在以资本为工具的基础上在场域内进行各种活动的。

1 场域

场域,即行动空间,回答的是行动者在哪里行动的问题,关注的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布迪厄指出,场域是“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这些位置在客观上是由它们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的分配结构中实际或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的客观关系(支配、服从、类似等等)所决定的,而拥有权力或资本,则意味着可以获取场域中利害攸关的特定利润。行动者的策略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在特定资本分配中的位置,也取决于他们对场域所持有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又取决于他们对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即他们作为场域中的一点对场域所作的观察”[2]。布迪厄进一步指出:作为一种场域的一般社会空间,一方面是一种力量的场域,而这些力量是参与到场域中去的行动者所必须具备的;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斗争的场域,就是在这种斗争场域中,所有的行动者相互遭遇,而且,他们依据在力量的场域结构中所占据的不同地位而使用不同的斗争手段,并具有不同的斗争目的。与此同时,这些行动者也为保持或改造场域的结构而分别贡献他们的力量[3]。因此,场域具有如下的特征:首先,场域是一种结构性的空间,但也是由空间中的行动者建构的,具有主动的建构特征;其次,场域是一个为争夺资源而激烈竞争的场所,但身为其中的行动者也有保持或改造场域的共同目标;第三,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场域的独立性是经过激烈的斗争从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控制之中脱离出来的过程,形成了本场域特殊的行动逻辑并逐渐成为支配特定场域中一切行动者及其行动的逻辑。但是,各个场域的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它们都会受到元场域的制约;第四,场域的界限具有模糊性,各个社会场域之间的界限具有不明确性和复杂性,并处于互相影响的关系网络之中,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历史发展,特定场域的界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 资本

资本最初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经济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在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中将其视为一种积累起来的劳动,人们在排他性的基础上占有这种积累的劳动,资本的概念扩张到社会的各个场域之中,从而成为一种客观性的力量,同时也是强调场域内在规律性的原则,并决定了资本拥有者在场域结构中的社会位置。布尔迪厄指出,“资本排斥了对于运气的偶然性的理解,资本的占有和积累不是式的过程,而是一种有秩序的连续形成的活动;同时,资本还具有一种生成性的繁殖能力,它以等量的或扩大的形式来进行自身和利润的再生产,资本具有获取各种形式利润的潜在能力,行动者在特定的场域中总是趋向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4]。因此,资本就是某个特定场域中行动者通过劳动积累下来的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资源,这种利益不单纯是经济的利益,其内涵因资本和场域不同而变化,“每一个场域都拥有各自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幻想,场域创造并维持着它们”[5]。布迪厄的资本概念中分成的各种资本形式是用于分析各个场域的基本工具,在某个具体场域究竟哪些资本最有价值,是依具场域自身的内部结构决定。

3 惯习

惯习,即行动逻辑,回答的是行动者如何行动的问题。布迪厄认为,惯习是行动者长期的实践活动,经过积累将经验内化为人的意识,并调节行动者的行为,成为行动者与周围世界的日常联系策略或图式。

布迪厄特别指出,惯习所产生的行为并不像根据某种规范原则或固定格式推演出来的行为那样,具有严格的规律性,事实上也不可能如此。因为惯习是含混与模糊的概念,作为一种后天具有生成性的自发性,它在与不断变动的场域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得以确定自身,并遵循一种行动逻辑,尽管这种逻辑多少有些含糊不清,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动现状。所以,布迪厄提醒人们,应当从惯习的生产过程中挖掘惯习的意义,离开了过程便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布迪厄认为惯习是行动者在场域里的社会位置上形成的对客观位置的主观调适,是“外在性的内在化”的结果,是“结构化了的结构”和“促结构化的结构”[6]。惯习概念集中体现了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结构的建构主义的理论特征和基于行动过程的意义。

(二)文化资本的含义

布尔迪厄提出文化资本这一概念的目的是为了研究不同阶层的孩子在学业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这些孩子未来的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他指出,不同阶层的孩子所能获得的学业成就与其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基本上是对应的,也就是说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家庭更容易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定义为“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的、在某些条件下能转换成经济资本的一种资本形态”[7],并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存在形式:一是客观化的形式,也就是理论的具体体现,一般是以文本或文化商品的形式加以体现或对象化,如图片、书籍、机器以及工具,等等;二是身体化的形式,即内化于个人身体和心智之中的、持久且相对稳定的“性情倾向”,这种形式直接存在于人的身体中;三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即以合法化和正当化的制度加以认可的各种资格,如各种学位、文凭和资格证书等。文化资本和所有的资本形式一样,具有顽强的再生产能力,它们共同维持着社会的再生产,即现存的社会秩序及其不平等的状况的再生产。

二 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建构

(一)班级管理的含义

班级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相关管理原理,科学地分班,配置班级管理力量,创设班级活动条件,使班级成为学校有效的育人单位。二是指班主任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使学生在班级里快乐地成长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职能活动[8]。在本文中,我们选取第二层含义。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管理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然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片面强调控制和服从,一味追求表面化的纪律和秩序,致使班级管理沦为教学的附庸,班级丰富的育人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目前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管理理念[9]、“自主式”管理理念[10]、“基于人性化的量化”[11]管理理念都各有其特色。由于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生源复杂,有普通高中生也有职高生,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培养目标也大不相同;且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和“文化强国”“文化兴校”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将“文化资本”理念引入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资本”,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养、专业理论和就业能力。

(二)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

通过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和班级管理的探讨,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涉及到班级场域、班级惯习、班级文化资本的概念,根据这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以下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图。在这个概念框架图中,强调的是利用班级中的师生个人初始的文化资本,通过他们主体间性的对话交往,构建班级场域、班级文化资本和班级惯习,同时在新的班级场域中,受到新的班级惯习和班级文化资本的影响,每个人又会获得更高级的文化资本,作为集体的班级也会获得全新的文化资本状态。

三 文化资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研究边界界定

文化资本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研究有其研究边界,根据文化资本理念下的高职班级管理概念框架图,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班级文化资本:班级管理的行动工具

首先,班级文化资本包括两个层次,即个人的文化资本和班级文化资本。个人文化资本包括个人进入班级前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和在班级中学习生活几年后文化资本的提升;班集体的文化资本主要指班级中的各项文化制度和班级目标、班级中文本的文化资本、班级中的隐形文化氛围。其次,在班级管理中,班级文化资本的主体是班级,而不是个人。在这里,班级管理就是要建设相应文化制度和班级目标、购买文本化的文化资本、营造良好的隐形文化氛围。班级文化资本的价值取决于班级场域中师生学习与生活行动的存在;是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核心依据,也是班级场域中处于不同客观位置中的学生与老师在学习、生活中中彼此竞争和争夺的关键所在,如评优评奖、差生转化等。第三,在班级文化资本中,有有形的文化资本(班级制度和目标、文本化的文化资本)和无形的文化资本(班级隐形的文化氛围、师生的行为举止和性情)。

(二)班级场域:班级管理的行动空间

首先,场域的建构性特征可以把班级场域视为一个由处于其中的师生共同建构的行动空间。所有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情景中发生的,个人行为策略的变化和周围空间情景的变化是双向建构、互相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每个学生由于拥有不同质量和数量的文化资本,相应地在班级场域中都有一个特定的客观位置;并对周围的环境和情景有相应的认知与感知,这种认知和感知依赖于他们对班级场域所采取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是从自身在班级场域中所处的位置点出发所采取的视角。同时,每个人先前的文化资本和行为策略使他在班级场域中具有主观立场。班级场域中的行动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立场和客观位置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惯习”,从而使自身的行动策略能够持久有效地适应外部情景,在这个过程中这些行动者也为保持或改造场域的结构而分别贡献他们的力量。

其次,场域的斗争性和界限的模糊性特征决定了班级场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空间。班级场域中的各种位置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作为一种相互关系,始终伴随班级场域的历时性而改变、伴随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量不断进行着自我生成和自我更新。斗争性特征决定了处于其中的成员是竞争性的关系,他们围绕着特定文化资本展开争夺和竞争,在这个过程中又不断地赋予班级场域以新的意义和变革基础。各种力量关系和竞争关系,催生了班级场域的结构性变化和学生行为策略的的建构性变化。

(三)班级惯习:班级管理的行动逻辑

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个开放的性情倾向系统,不断地随经验而变,从而在这些经验的影响下不断的强化,或者调整自己的结构,它是稳定持久的,但不是永远不变的。”惯习作为一种具有后天生成性、能被塑造的、主观的能动的行动策略,是身体化的文化资本,是研究社会资本理念下高职班级管理的关键部分。班级惯习是指在班级场域中,积淀于学生身体中的心理倾向与行为方式的总和。学生在班级场域中有规律地行动,正是这种“惯习”的力量。班级惯习作为班级管理的行动逻辑,是由于:首先,“班级惯习”的建构性使得每个人的“惯习”都不是被动地复制的,而是在与班级场域和其中的行动者发生联系时,结合自己原来的行为策略,不断改组建构。作为班级场域中的成员,他们在解构和重构自己的惯习时,也影响了场域中其他成员惯习的解构和重构。其次,惯习既是在个体内部建构和生成的,也是在班级场域这一制度化学习生活环境和情境中社会性建构和生成的。在社会性因素与个体性因素的交互建构中,学生的惯习才得以生成、巩固、改造或重构。最后,班级惯习是通过大学生的行动轨迹将外在的社会结构内化到个体的身体之中,从而使个体社会化,被赋予了一整套班级场域的性情倾向系统,因此,班级惯习是一个随着时间不断建构的过程。正是这些特性,才使班级惯习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概念。

(四)走向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级管理的行动主体

在现代日趋开放的教育大环境下,在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在学校授课制度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的今天,大学中班级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其中的行动者:教师、学生。有关师生关系的理论,我们有过教师主体、学生客体和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的理论,以及现在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理论。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传统缺陷,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存在大量的专制性班级管理模式,以规训为手段,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确立一种能够体现学生“主体性”,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形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也有人把它称之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通性、共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主体间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胡塞尔认为,为了使先验现象学摆脱“为我论”或“自我论”的危机,现象学必须从“自我”走向“他人”,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即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另外,他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的“共同性”或“共通性”,即“交互主体的可涉性”。主体间性是通过主体的“类比统觉”“同感”“移情”等“视域互换”来实现的。海德格尔所谈的主体间性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是我与他人的共同存在以及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主体间性理论中提出了“视界融合”“对话”“交往”,使得主体间性从认识论层面转向了实践层面。在班级管理中,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为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通过“共情”地“对话”“交往”达到“视界融合”,从而共同构建有意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使班级不再是个模糊的概念、规训的组织场域,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共同体。

参考文献

[1][4]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

师范大学,2011.

[2][5]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

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2004.

[3]高宜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5.

[6]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

学,2007.

[7]包亚明.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9]孙淑桥.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J].长春

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2(4).

[10]陈英芳.基于自主管理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班级

管理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8).

[11]沈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人性化量化管理研究[J].现

代商贸工业,2010(24).

第3篇:班级文化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素质协调教育;英语基础教学;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01-02

一、英语素质教学的概念与原则

在论述英语素质教学的基本概念时,需要搞清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英语教育在学生基础性教育中所处的地位,认识在教育发展过程中英语教学方式在不同应用背景下实现的意义。英语素质协调化的原则是在英语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知识协调化教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形式上具备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具备多元化知识结合的特征。英语学习是现在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组成方面,建立英语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是当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英语作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被很多的国家定位为官方语言和母语,虽然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汉语国家,始终轻视于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我国必定会走上文化扩展的道路,但面临种族语言的障碍,我们的汉文化传播会受到较为严重的阻碍,这就需要我们立足于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语言的素质协调教育。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性格的人群,要想使得自己的文化在异国他乡进行有效的传播,对于语言的学习和素质化培养是必不可上的,这也是开展英语素质教学最为本质的意义所在。

1、英语素质教学的基本教育概念

处在学习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学习就教育本质而言是非常抗拒的,因为文化属性的不同导致学习兴趣的匮乏,常年差异性的文化氛围导致了人们固有思想模式的形成,对于不同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和语言有着最为本质的情感抵触。历史文化的传承总是有着其特性的文化遗传因子,对于现代英语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英语历史文化的传播,以辩证唯物的角度来看待英语文化的传播和学习。英语素质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就要注重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化发展。英语素质的协调和分配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就大陆本土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英语方面有着较大的难度,由于本土文化差异的限制导致本土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有着较大的思维影响。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素质思想观念不断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思维教育是现在教育的重点需求,孩子在初次的教育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与帮助构建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只有在班级的沃土上让孩子充分放飞自己理想的翅膀,才能让学生在班级的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在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让孩子充分完全的融入到班集体的建设之中去,体会到学习的真谛,培养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放飞梦想的舞台。

2、素质协调化班级的建设

在素质教育协调化教育的大主题下,班级可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确定并逐渐完善班级主题、口号和奋斗目标,大家齐动手、共参与,美化教室,不断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为了使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内化为师生共同的愿景,成为大家自觉自愿的追求,师生、家长都可以参与讨论,然后才形成各类奖惩机制,如:课堂要求、课间纪律、午休规则等等,增强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在“素质协调”文化的引领下,教室就像一个温馨的家,每个班级都会成为一个散发无限的学习乐趣。为了让班级成为学生梦想生长的沃土,积极倡导特色英语素质班级文化建设。在学校的“素质协调”大主题下,班级根据孩子特点和实际情况,由师生、家长共同确定班级主题、口号和奋斗目标,征集班徽、班歌、班旗,大家齐动手、共参与,美化教室,提高师生品位,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为了使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内化为师生共同的愿景和自觉自愿的追求,师生们通过民主讨论,形成各类奖惩机制。在创建班级文化过程中,班级特色不断得到凸显和强化。每个班级都在大胆探索,让班级成为孩子张扬个性、追求梦想、实现生命价值的摇篮。

二、英语素质班级的建设方略

英语素质协调化班级,需要依据学生们的梦想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总结和优化,找出各个孩子的梦想取向的具体方面,对孩子自我梦想的树立加以深化指导,给出具体的发展前景,充分激发孩子为梦想奋斗的动力。同时依据优化的课堂的组织结构,具体分析出同班级孩子们梦想树立的共同点,找出实际的联系,确定班级梦想发展的方向,以此让孩子们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交流自己梦想的价值和自己实现梦想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找出孩子理想的班级状态的样子,促进同学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彼此合作竞争共赢,共同感受班级的温暖,努力打造班级发展的梦想之舟。在孩子素质不断发展认识的今天,孩子梦想发展的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而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不仅影响班级能力理论的学科属性,也影响孩子梦想结构搭配的社会价值。在班级素质梦想树立背景下,孩子对先进的梦想和思想要有最为清醒的认识,建立梦想互助发展的班级建设模式。

第4篇:班级文化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 应对策略;职校;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在我国的职校,班级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素质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学生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班级文化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还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还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班级文化的建设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与创业的观念。

一、班级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班级文化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班级文化,指的是一个班级中的全体成员在其特殊制订的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之中所形成的,同时要为了这一个特殊制订的目标所进行服务的组织的亚文化,这是对班级中的全体成员其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环境其内部的环境以及价值观进行的整合。班级文化的建设就是一种战略管理的手段。

(二)班级文化的基本要素

在我国的职校中班级文化有着较强的目的性,我们要依照这种目的性和班级文化中的文化这一涵义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并且依照着班级文化的基本要素其层次性来对班级文化的要素进行划分,主要分成班级的行为文化、班级的物质文化、班级的精神文化以及班级的制度文化。

(三)班级文化的基本职能

班级文化是一种战略管理的手段,为了进一步对其进行强调,我们对班级文化的基本职能进行了一定的概括,一是强调其心理与价值观的整体作用,二是为了能够使班级教书育人这一目标得以实现而服务。

二、职校中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缺少一定的核心目标

现今在我国所有的教育者都很重视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可是对于什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同时还要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教育者们都没有对其进行考虑,这样就会使教育者们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没有工作的重点,因此就无法对班级文化进行很好的建设。

在我国的职校的教学过程之中,因为不需要直接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上对于学生学习的风气以及习惯都没有特别的关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在其毕业的时候能够找到工作,那么教师的就算是完成了其教学任务。并且还要很多的教师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完全的放手,这样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从而就会使学生养成的较差的纪律性,以及严重的缺乏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二)缺少一定的指导规划

职校在对其班级文化进行建设的时候,通常都会由教师来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自主性有所降低,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叛逆心理,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没有提前制订出一个详细的计划,这样就无法根据其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阶段管理,这样就很难形成一个具有其特色的班级文化。

(三)缺少一定的职业特征

对于不同的班级其所建设的班级文化业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够体现其特有的班级文化,同时还能够使其班级成员的个性得到一定的体现。现在在我国职校中所建设的班级文化都没有充分的使其个性得到发挥,这是因为很多的职校都没有把职业的道德以及企业的文化充分的融入到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之中,这样就是学生能够对于职业没有一个基本的认同感。

三、职校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一)以对职业文化的氛围进行创建为核心

教师要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队精神进行培养。在班级中,学生通过集体共同进行学习与生活,能够使其对于集体与个人、纪律与行为等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政治觉悟与道德品质都得到一定的体现。

教师还要使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工作前对于企业的氛围进行充分的感受,使学生对于企业的陌生感得以消除,从而能够使学生在对于企业的激烈竞争的环境有所适应。

(二)建立一个教师与学生同为班级主体的机制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教师与学生在其中充分的发挥其主体性的主要教育过程。我们在班级中使教师与学生同为班级的主体,就是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只有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正确面对并解决问题。只有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这种平等主体关系,才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就能够对班级文化进行更好的建设。

(三)以职业规划来作指导,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进行培养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地适应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氛围,并且还要适当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教育。教师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于当今社会中职业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与预测,从而才能够对社会职业的岗位需求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一定的规划,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职校中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班级的管理中一定要积极的引进班级文化,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树立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的一种良好的班级风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接受班级文化。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还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从而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充分的提升,进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班级文化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育人

班级文化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就高职院校内部而言,育人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职责,也不是凭几个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就可以做好的,它需要全校各个部门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参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人理念和全员育人工作格局。

一、班级文化育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党与国家教育方针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学校开展班级文化育人工作,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学生思想的日益多元化,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纵横交错、全员参与班级文化育人工作体系,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和全体教职工切实把班级文化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树立班级文化育人的的教育理念,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班级文化育人,一是育人工作对象是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关怀;二是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者,每一位教职工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要素与功能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要素。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大要素。物质文化主要是指班级的硬件设施建设和学术学习成果的物质展现等,主要包括班级教室、宿舍环境的装扮布置,班级创办的学术学习文化读物,班级获得的奖状奖杯等荣誉物件等。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在长期的积淀、磨合、选择、发展过程中形成能被全体成员普遍接受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等精神财富,如班级奋斗目标、成员价值追求、班风学风建设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在班级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具体体现,是良好班风形成的强有力保证,能对班级成员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与约束。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功能。高职班级文化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多种教育功能,概括来讲,主要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熏陶功能和约束功能。导向功能在于班级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氛围能深刻影响班级成员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潜移默化地引领作用;凝聚功能在于班级文化能激发成员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一种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班级文化氛围,将师生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班级发展而努力。

三、传统视觉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一)以加强班级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发挥班级文化的导向功能,实现环境育人――“鼓舞人”。优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能够给广大青年学生增添生活、学习乐趣,激发其归属感和对班级的热爱之情。班级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开展“鲁班文化、建筑文化、家和文化和节日文化”四位一体文化育人,将优秀传统文化上墙,营造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符合育人规律的班级文化,有助于展示文化特色,美化学习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的。

(二)以打造班级精神文化为引领,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发挥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实现文化育人――“激励人”。班级成员在文体活动中,通过碰撞、竞争、合作形成的团队向心力、凝聚力和内驱力共同汇聚成班级的精神文化。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核心,是班级个性和本质的集中反映,会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1405班的文化建设主题为“做有责任心的爱家人”。举行“我的祖先”晒家谱学文化、我“身边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角、建筑大师,我的榜样、”“我身边的鲁班印记”宣传册、我的端午节――棕香情浓、怀念祖先――清明节等活动。通过在班级日常活动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感受职业素质,增强职业认同感。

(三)以完善班级制度管理为手段,依法治班规范学生言行,发挥班级文化的约束功能,实现制度育人――“塑造人”。古语有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良好班风、学风形成的重要保障。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园林工程技术1401班根据班级文化实际,建立健全班级组织纪律、评优评先、安全卫生等各项规章制度,本着“以规治班”的原则,为班级成员提供行为规范与标准,调节偏离行为,积极发挥班级文化的约束功能,有效弱化甚至消除了班级成员的不良行为习惯,强化其符合校纪校规、班规班训的正确行为,从制度层面约束并引导学生走向自律,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以树立榜样典型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班级文化的熏陶功能,实现行为育人――“熏陶人”。培养学生拥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客观要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在日常生活中,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环境里的力量,去发展学生的本领。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每年举行“鲁班之星”优秀学生评选,涌现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孙立杰同学,舍己救人的梅玄玄同学、“曲阜好交警”宫斌同学等各类先进典型。将榜样的力量带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带到班级这个小群体中去,形成奋斗好学、创新大爱的班级行为文化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受到熏陶,激发他们的奋斗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自我感悟,完成自我建构,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班级文化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大学班级文化

知识管理是提高组织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可将知识管理思想应用到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之中。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管理概念,而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班级文化。对于以知识为主要竞争优势来源的学校而言,如何促进知识的吸收、创造、蓄积和维持,无疑是重要的管理活动。然而知识本身具有无形性,故知识管理活动应着重在人力资源方面,因为人力资源为组织核心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知识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学班级文化的建立和重塑,是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建成共享型的适合于知识管理的班级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相对于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班级主流文化而言的,它以班内的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为主要特征,体现出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班级缺乏凝聚力,学生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班级凝聚力问题是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成人化的关键时期——心理断乳期,摆脱束缚、趋于独立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团队协作意识缺失。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遇到问题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集体利益。对班级事务不感兴趣,不积极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一项研究表明,超过15%的同学对班级不满意,对班级内同学的团结情况满意度也不高。

1.2以宿舍代替班级,忽视整体沟通的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行的都是学分制,行政班级将逐步被课程班所代替,“班级”的概念将逐渐被淡化。课程班具有流动性大、人员组成不固定、在一起相互交流少等特点,而学生宿舍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征。宿舍作为大学生活的基本单元,不仅是大学生住宿的场所,也是其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以宿舍代替班级,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1.3班级干部的选拔、培养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引导

新生入学之后就要进行班委的民主选举,这个时候同学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选择自己宿舍的人或者是一开始辅导员委派的临时负责人。而一个班级开始建立的班委会对整个班级氛围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开始时仅仅依靠同学们的民主选举,就会缺乏科学客观的依据。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深深感受到一个新的班级班委会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干部的选拔过程中给予指导。

班级干部因为处于学生干部的最基层,他们的工作往往被忽视,在培养上也往往缺乏适当的方式。有些班级干部只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传声筒;有些不能正确处理好与班级同学的关系,导致缺乏工作威信;有些因未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不能及时适当地引导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班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班级建设难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动摇。

1.4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概念淡化

学分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工作的有效载体。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甚至跨专业、跨校区听课,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课堂”中学习同样的课程,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班级成员聚在一起的机会较少,班级集体成员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可自主支配的自由空间,班级概念淡化。

2构建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模型

我们所倡导的大学班级文化模式,是从班级自我管理的角度,以班级为平台,以班级愿景、目标为出发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高质量文化渗透为目的,以班级活动为载体,通过班委会的领导,充分利用班级内部协调机制,而开展的一系列班级管理活动。大学班级文化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大学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对班级价值的最大限度挖掘、对班级内涵的积极拓展和对班级功能的充分发挥。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其作用在于通过完善自身的服务功能,协调班级各方关系,调动班级各种资源来实现班级目标。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起着指导实践的作用,我们倡导的是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班级文化是有效地进行大学班级管理的软环境,要求班级以先进文化为共同追求,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强烈的感情投入,形成管理模式中各个要素良性互动的氛围,为班级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班级活动和班级文化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班级文化为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班级活动为班级文化的塑造提供了载体。

3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措施

3.1构建班集体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班级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在班级发展目标的引力下,自愿分担班级风险和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综合力,其实质是班级成员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的总和。班级凝聚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班级有较强的维持作用,可以保持班级的整体性、协调性,控制班级成员,提升成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班级凝聚力建设首先需要关注班级价值观氛围,价值观的形成往往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的,任何班级都会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心理学者指出,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而形成的。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认同,其实就是班级成员对其认为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文化进行选择,从而获得归属感。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就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过程。

3.2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加强班风建设

班风是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群体意识和行为倾向,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班风建设一个突出中心就是在班级里面要建立学习氛围,一个班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班风;而一个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则是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实现的。因此,在班风建设中,要坚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健康成才、主动成才。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目标。

3.3构建民主的班级管理机制

教育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特别是对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思维敏捷活跃的当代大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学生是构成班集体最主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班集体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构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

4实施效果

笔者以我校能源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此项研究,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班主任与班委会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有余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班级管理工作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如下。

4.1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1) 组织各种团队活动,创造全班同学接触与彼此了解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友谊,为提高同学关心班级、热爱班级、培养集体意识奠定基础。以工业工程2009级3班为例,2010年具体活动项目包括: ① 举办中秋节晚会,元宵节煮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温暖活动,每逢节假日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② 组织班级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鼓励大家都有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 郊游活动,天气好的周末,大家集体到缝针山、神农山等地进行春游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同学之间开始逐步了解并体验到班级团队活动的快乐,从开始的强制参加逐步过渡到自愿参加,集体意识在同学中开始得到强化。

(2) 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能源学院2010年12月份的班级文化建设大赛,以班级“五班四制”文化建设为主题,即班旗、班歌、班徽、班训、班风和班委会管理制度、学习文化管理制度、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宿舍文化管理制度。让各个班级的同学选出自己班级的班歌,设计出代表自己班级风格的班风,制定出班训和班风。每个班级派出代表,制作ppt,进行比赛,选择出最佳的组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和同学们的积极性。

(3) 寝室文化管理取得成果。寝室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载体。2009年河南理工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为了迎接学校百年校庆,丰富同学们宿舍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源学院特举办了“迎百年校庆,创和谐宿舍”有奖征文大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节也是同学们展现自己宿舍氛围的一个机会,同时给宿舍评定相应的星级,激发学生建设宿舍文化的热情。

4.2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指导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以工业工程2009级2班为例,针对原来班级中存在散漫、集体意识淡薄、缺乏明确的努力目标,但渴望改变现状的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在过去的一年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班委和班级管理制度在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指导之下进行了改造和重塑。

(1) 班委选聘和工作配置。通过对班级管理岗位进行职责和能力分析,将合适的人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具体表现在通过班级管理组织架构重建、工作分析,明确界定各个管理岗位的职责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衔接关系,对每个岗位所需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同时制定明确的选聘程序,采用科学的招聘方法。包括: ① 通过对应聘同学申请表的分析,关注同学个人的兴趣、态度、价值观、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②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参加应聘者进行面试,根据班级工作实际情况编写基于胜任力的面试题目; ③ 采用情境模拟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应聘者进行评价。最后选聘合适的人选负责班级管理工作。

(2) 对班委的工作进行必要的指导,培养班委的管理能力。开发与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升和积累人力资本、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班主任负有培养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责任。由于管理经验的欠缺,班委的工作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为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承担起班级管理的主要职责,两个方面的工作是必需的:一是放权,让同学们去组织各种活动并负责相应的管理,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与班委和同学的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与总结,让他们在总结经验与教训中成长。通过以上工作,增进了同学们的相互了解,班委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班级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 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运用到班级干部选拔的过程中。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短时间内用以了解有关工作信息与情况的一种科学手段,在组织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分析是权责明晰的具体体现,工作分析是组织成员绩效考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做好工作分析是每个岗位设置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为了避免班干部职责不清给班级干部带来的诸多不便,应明确班级干部工作职责,为每个班干部制定工作岗位说明书。2009级工业工程2班班长职位说明书见表1。

(4) 对班干部的考核实行360度考核的办法。对于班委会成员来说,对其主要的考核目标是衡量这一学期对自己职责的履行程度,是否完成了岗位工作说明书中所要求的任务,是否实现了为同学服务的工作宗旨和工作目的。工业2007级3班为了全方位对干部考核,采用了360度考核法对班委会成员进行考核。取得了显著效果。

4.3创建学习型班级

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学习型班级是一个可以熟练获取、创造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善于修正自身行为,以获取新的知识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对于处在大学教育阶段的同学们来说,建立学习型班级并非易事,但是一些班级通过努力,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工业工程2009级1班为例,采取的措施及结果如下。

(1) 组成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包括体育小组,主要负责组队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比赛和运动会以及日常体育锻炼;英语兴趣小组,负责四六级考试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专业兴趣小组,负责专业知识的收集、整理、讨论等;文娱兴趣小组,负责班级各种文艺活动与院系文娱活动的组织工作等;计算机兴趣小组,负责提高成员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力,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计算机类的活动,同时负责督促大家参加计算机二级、三级考试。兴趣小组成立后,先后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开展各种讲座、小组讨论等。

结果如下:① 充分发挥班级中具有一定特长与兴趣的同学作用,引导每一个同学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形成不同的人力资本类型,有利于同学毕业后的职业选择;② 对活跃班级氛围,引导同学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学习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客观上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2) 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为了提升同学们的研究能力与专业兴趣,班主任利用星期天晚上的时间履行导师的职责,有计划地逐步推进专业指导工作。包括介绍专业市场需求情况、专业学习内容基本构架、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等;为了教会同学进行假期调查与调查报告的撰写,班主任专门收集了相关资料,组织编写了统一的调查问卷,发放了调查报告的范文等。

(3) 建立多种信息交流渠道。建立了符合同学们年龄特点的同学录网页、qq群以及飞信群等。通过qq传输信息,为班委会和学生之间提供了有效的网上信息交流渠道,同时所有同学又可以在此沟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同学生活,雅到文学历史,俗到明星八卦,这些都加强了班级成员间的沟通,增进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5结束语

经过以上实践,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该在社会组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虽然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管理实践中,依然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明. 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2] 赵小剑. 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 消费导刊,2007(4).

[3] 于音,许勤周.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讨[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2).

[4] 温恒福. 大学教学质量的概念、问题与改进策略[j]. 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2008(2).

[5] 赵雁,龚尤圣,等. 依托柔性开放式动态管理,进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j].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6).

第7篇:班级文化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分层教学 微积分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44-01

我们学校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招,学生生源分布广、水平参差不齐的新问题,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学生差距大,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既难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达到基本要求,又束缚了优秀人才的迅速成才。在此背景下,我们学校施行了微积分分层教学法,所谓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知识水平、学习态度等)、具体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的可能性,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差异性,而把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中的学生按其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分成若干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实现“利用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发展”的目的[1]。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各类学生各取所需,并学有所得,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对于微积分分层教学,我们学校采取了不降低整体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高考成绩或者期末成绩并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每个学期结束后都进行分层分班,分成较高要求与基本要求两个层次的班级,分别称为提高班和基础班。下面我们就提高班的教学理念进行一些探讨。

1 提高班微积分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探讨

1.1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对微积分的学习兴趣

微积分相对于高中数学内容更加抽象化、符号化,学习方法与高中也有很大区别。学生对微积分的兴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微积分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在引入极限,导数,积分,级数及微分方程等概念时,与经济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加学生探索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极限概念之前,先看这样一个例子[2]:根据市场规律,若去年的西瓜产量供过于求,瓜价就会下降;瓜价跌落会使今年种瓜者减少,导致供不应求,于是瓜价上涨……我们根据供需函数,得到了西瓜价格的变化趋势,从而考虑西瓜价格的长期变化趋势,引入极限定义。(2)以最近几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例说明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金融、财政、税收等等经济活动都是直接的运用数学。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学好自己的专业课非常重要。(3)加入数学史的一些相关知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对微积分学习的兴趣。例如,引入数列极限概念时可引入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确定圆的面积的数学史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直观上认识数列极限的概念;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过程过贯穿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习微积分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加强数学建模的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经济函数分析中,对于库存模型[2]的建立,根据建模的步骤,首先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在这里我们假设平均库存是批量的一半,强调假设的重要性,如果假设改变,一年的库存费用当前的知识就很难表示,需要用积分的知识才能解决。最后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用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微积分教学过程中,使用Matlab或者Mathematica进行辅助教学,每个学期安排几个课时的上机实验,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软件进行解题。

1.3 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提高班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接受能力较强,基本的教学要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提高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下几方面:(1)强调对概念与定理的理解,只有概念和定理有了较深的理解,才能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增加课堂容量,适当增加内容的难度。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先介绍典型例题,基本解题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方法,理解基本概念,然后讲解一些相对比较难的知识,例如,在课堂中讲解一些历年考研真题等,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利用综合知识解题的能力,也为部分学生将来考研打好基础。

1.4 考核模式探讨

考核模式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案:(1)我们学校目前提高班和基础班采用不同试卷进行考核,提高班试卷难度高于基础班。考虑到学生成绩影响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合理调剂提高班与基础班之间因同一门课程教考难度不同而产生考试成绩的落差是必要的,可根据基础班的平均成绩,给予提高班平均成绩适当的加权,以维护提高班学生的正当利益。

(2)提高班和基础班采用同一份试卷。这就要求试卷中题目的难易程度要区分的比较适当。比如,考查基本知识点的题目占70%,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占15%,难度稍大一点的题目占15%。既要保证基础班学生只要会做基本题目就可以及格,又能区分出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这样对于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以及成绩绩点的计算也比较公平。

2 现状及成效

我校自2010年开始实行微积分分层教学,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有了更全面的提高。自从实行分层教学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整体卷面及格率有了明显提高,每年在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8篇:班级文化建设概念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2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持续而和谐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新的教育理念。营造个性化班级文化氛围既能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又能够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新课程改革需要班级文化不断地更新,实行新型的班级管理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班集体文化。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成员利用和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的一系列影响活动。它通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来实现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的目标,并且以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实现自主创新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1]。

一、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注重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班级文化建设是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需要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实行现代新型的教育管理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不理会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而继续施行陈旧的班级管理理念,陈旧的班级管理理念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因此会阻碍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文化不仅教育作用,还具有社会作用。通过班级共同的目标、榜样示范作用以及各种教育手段来影响学生就是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教育作用,它能够促进学生的智育发展。而个性化班级文化的社会功能是它具有制约和示范功能,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的自律,其次,它还具有凝聚和引导功能,优秀的班级文化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另外,它还具有平衡和保障功能,也就是它能在各种矛盾出现时,调节矛盾,保证学生的平等性。

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民主意识,采取家长式管理。在进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通常的问题就是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班级管理制度能够避免师生在开展活动中出现问题,同时其又是一种强制手段,不但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还约束了学生的言行。但是,受古代尊师教育的影响,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使得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占据着绝对地位。教师用“保姆式”、“警察式”、“裁判式”的管理方式管理着班级,并且施行着“专制化”的制度。从而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缩小了学生自己的活动空间。教育是一种群体行为,它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来共同完成,它更是一个需要学生和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能够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在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中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不能因为不平等的观念,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2]。

2.忽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民族的长远发展。班级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能够为学生今后在适应社会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个性化班级建设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教师是影响班级文化的主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3]。但是在进行教学或者是课外活动中,教师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注重个体的发展,注重课本知识的教授,而没有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开展班级文化活动缺乏实际意义。班级文化需要通过班级活动来呈现,但是高中生的任务重压力大,所以学校就要求尽量地减少他们的活动,而他们能参与的活动大多都是形势要求,并非他们所愿。此外,班级在开展活动中并没有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没有遵循发挥学生是主体价值的原则;第二,没有遵循发展性原则;第三,没有遵循实效性原则;第四,活动大多数都比较“标准化”;这种“标准化”的活动在内容和形式都没有丰富的色彩,以至于并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通过活动没有得到任何提升,更别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现价值。

三、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对策

班级文化建设是需要以共同的奋斗目标为前提来逐步完善的,而并不是通过某一个人的想象得来的,其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总结出具体的方案措施。以下就是对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方向的探讨。

1.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是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基础。而要制定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计划,就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确立一个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是营造个性化的班级环境文化。首先来说确立班级个性化发展目标。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各个班级教师需要把具体内容落实到班级当中,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调查分析,再加上与家长和学生一起沟通,来为学生量身定制班级发展目标、班级的发展计划、班级的管理制度以及班级的活动方案等。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他们为自己的班级起一个特殊的名字,并且制定一个统一的口号,以此来加强班级的环境建设,向学生传递积极健康的思想教育。这种文化环境建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习更加奋进。

2.创建个性化班级的育人理念。班级作为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班级的个性化发展不但要求学生的积极参与,更要求班主任具备正确、独特且富有艺术性的设计和班级管理能力。这是因为,教师不仅是班集体当中的一员,更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不能够一概而论,不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空间,要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实施个性化的评价。不能抛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阻碍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差异,不能只以自己为主体进行教学,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设真正的教育空间,不能用消极的眼光去区别对待个别学生。因为这样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会阻碍学生向个性和特长方向的发展。另外,还要求教师要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学校精神,让学生能够时时刻刻以校训为激励目标,为自己健康发展提供支持。

3.推行柔性的个性化班级管理。从现代教育的人本特征来看,教育的出发点已经改变,更多的是解放思想,不反对学生释放个性。所以,每个班级要积极营造张扬班级个性的活动空间,选择“因材施教,因班施育”的理念,来进行个性化班级管理,让班级个性在文化上得以体现。以下是几种可以推行的个性化管理方式。第一种是“小组竞赛积分法”管理,通过分组的形式选出每一组的组长,在课堂活动中制定相应的规则,让学生们累积分数。这种管理方法让高中生们,在遵守班规班约的情况下增强了凝聚力,使自身的集体荣誉感也得到升华。第二种是“班级文学社团”的管理模式。这样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让班级活动顺利地开展,同时也能通过竞争机制加强每位学生的自律性。要成立社团就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促进学生的自律性。学生在丰富了课余活动中,能感到不一样的学习氛围。第三种就是“领导带头”的管理模式,就是让全体同学都能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学科带头实行轮换制,并对每一位带头人进行分数评定,最后给予奖励。进行个性化班级管理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需要具体的细则来规范[4]。

4.实现丰富的多元个性评价。要创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离不开举办班级特色活动。虽然高中生已经进入到非常时期,但是围绕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特色班级活动,能缓解一些高中生的压力。在班级中要有效地利用各种渠道来组建各种文化设施,举办学习技巧交流会、读书作文比赛等等[5]。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活动的价值体现,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为了思想而进行活动。每个学生、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所以要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他们。并且,这把衡量的标尺是依情况而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不仅仅是为了选出最优秀的学生,更多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班级能对自己进行反思,进而获得全面的提升与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是一个非简单的概念,而个性化班级文化所呈现出的也并不是单一的特点。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具体而且细致的工作,它包含的内容也不是单一方面的,其中主要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活动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所以根据这四方面的内容,来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实施对策是正确的。个性化班级文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班级文化规范也为班级成员和任课教师的行为提供了标准,另外,建设个性化班级文化还有利于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于合乐.开放式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徐庆新,赵景利.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1):166.

[3]卢美惠.积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第9篇:班级文化建设概念范文

《班主任之友》创刊三十年,这三十年恰是我国的班主任工作发展最迅速的三十年。我也在阅读、撰写和实践中慢慢感悟到,这三十年里,班主任群体在理念和价值标准方面的层层递进和逐渐变迁。

爱心·奉献

“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处吗?”在光明中学党支部办公室里,当黑瘦而结实的支部书记老曹,用信任的眼光望着初三(3)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并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张老师只是极其严肃地考虑了一分钟左右,便断然回答说: “好吧!我愿意。”

这是刘心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发表的小说《班主任》中的一个情节。这篇被誉为伤痕文学开篇之作的小说,描写了班主任张俊石答应16岁“小流氓”宋宝琦到自己班级就读,引起同事和班干部的反对,张老师却矢志要将宋宝琦培养成才的故事。

十年文革对于教育而言是一场劫难,它破坏掉的不仅是教育质量和师道尊严,更是师生之间本该浓烈的爱与被爱的感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家一直在努力弥补这道伤痕。

1984年,新中国第一次表彰全国优秀班主任,2914名敬业、奉献、有爱心的班主任受到了表彰,班主任工作也被称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

还是在1984年,全国首家研究班主任工作的刊物《班主任之友》(当时刊名定为“班主任”)创刊,班主任工作开始有了探索和研究的新平台。

1985年,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北京发行邮票纪念封图案为花朵与教师。其寓意为:老师像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祖国的花朵。一时间,尊师重教的风气骤起,孺子牛、蜡烛、人梯等成为教师的专属称谓。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爱和奉献一直是衡量班主任工作的标准,也是班主任从事班级管理的一条行为准则。无私奉献、大爱无疆是八十年代班主任群体的精神主流。九十年代,班主任的奉献和爱心开始呈现多样化,仍然有老黄牛式的标准楷模,也有不为商品经济所惑选择坚守的道德楷模,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和智慧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新型”优秀班主任。1998年,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中叙述了很多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既有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更多的是一个优秀班主任源于爱心的岗位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这本书不仅是教育的新经典,更是对那个时期班主任工作理念和追求的一个高度浓缩和概括。

民主·科学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从恢复期过渡到发展期。民主和法制的观!念由此深入人心,并成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坐标和新方向。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的自序中说:“我常常觉得班级更像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就可能有什么。学生走出家庭,通过在这个小社会里实习,才具有了一定适应大社会的能力。”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一是民主,二是科学。他的这一理念,引发了班主任工作新时期的探索,那就是民主理念和科学管理意识在班级工作中的深度渗入。在这本书中,他收录了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和后进生组成互助组》《设立值周班长》《犯错误,唱歌》《学生座位自愿组合》等大量体现民主治班和科学管班的文章,浓缩了那个时期民主意识对班主任工作和实践的影响。

2000年安徽省发生的“刮脸”事件,引发了国内同行对“体罚”问题的反思。在每次体罚之后,人们往往把焦点放在施暴的教师身上,习惯于从师德方面予以谴责,或者冠以“缺乏爱心”之类的思想帽子。随着民主和法制意识的加强,很多一线的班主任开始从这件事中看到“中小学教育中民主和法制教育长期缺失带来的后果”。在《民主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收录了《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等引发人们对民主教育思考的文章。

同时,班级管理策略开始朝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班级自主化管理、班级自我管理等以学生全员参与为主的班级管理模式纷纷出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成为新时期班级管理文化的标志,班主任试图通过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和班级民主运作模式建设等来培养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并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其他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也被引入班级管理之中,比如,具有企业管理鲜明特征的“量化管理”,被引入到班级管理之中,班级量化管理一度引领了这个时期的班级管理主潮流,并逐渐成为很多学校和班主任效仿、推行和实施的常规管理方式。

班主任专业化

2002年10月,天津市大港区举行全国第十一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提出“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得到了专家们的支持。

2003年11月,全国第十二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柳州举行,“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成了会议的主题,柳州市的“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以民间学术影响的方式推向全国,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民间研究意义上的“班主任专业化”理论探讨。

2004年,班华教授等在《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等文中对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厘定、制度建构、操作规程的形成等进行了探讨。

2005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了第一期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班,开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先河。

2005年4月16日,《人民教育》编辑部在浙江省举行了全国班主任工作与班主任专业论坛。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表明,班主任工作已经有了自主发展、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006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对班主任的资格做了更明确、更专业的要求,正式赋予“班主任”这一岗位以专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