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班级团建范文

班级团建全文(5篇)

班级团建

第1篇:班级团建范文

【关键词】实践育人;党团建设;班级管理;途径

一、深刻理解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的重大意义及丰富内涵

1、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是班级凝聚力和学生作用发挥的基石

学生党支部是学生群体中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各个学校和院系党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班级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班级整体工作发挥引领作用。高校团组织一般由校团委、院系分团委和各个学生团支部组成,各团支部在协助上级团组织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在班级党支部的指导下,服务同学,凝聚同学,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学生班级是学校开展各类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工作的重点在于处理好全体同学的日常事务,保障同学学习、工作、生活、实践等的顺利进行,确保班集体的健康稳定发展。[1]总而言之,有力地开展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工作可以迅速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同学们的归属感,充分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先锋作用,为班级营造出一片更加温馨和谐的氛围。

2、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是学风建设和学生成长的风向标

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班级学风、考风的形成,对于校风的建设也有着不断的影响,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等都有直接决定性的作用。学习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职责也是首要任务,学生党支部承担着班级整体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职责,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对班级和团支部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把控、高度提升有直接作用。团组织肩负着为党组织培养后备力量的重大任务和使命,而且以各类活动为主线,突出服务性,彰显活力,通过组织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团日活动、开展大调研等为同学提供了接触社会、开阔视野、提升实践水平的机会。[2]班级工作开展得越扎实,党团组织的工作才能全方位有序展开。因此,有力地开展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工作可以更好促进良好的学风、考风、校风的建设,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准确把握开展实践育人与党团建设及班级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1、开展实践育人有助于提升学生骨干在党团建设及班级管理中发挥先锋作用

实践育人通常指学生将课堂上或课外平时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参与亲身体验各级各类实践活动的方式,从而实现理论知识向应运转化的育人过程。[3]实践育人与党团建设及班级管理之间存在着很多非常密切的联系,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从表面到内在、由简单到复杂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骨干在进行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良好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充分体现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展现更大的价值,能够带动身边更多的同学共同进步,对更好促进党团建设及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注入更多的活力与思路,发挥更大的效用,成为班级内部健康发展稳定的根基。

2、开展实践育人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党团建设及班级管理中致知于行的能力

实践育人可以有效消除学生在学习各类知识之后与现实中运用相脱节的弊端,让学生们具备致知于行,知行合一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内容过程中,通过开展生动的实践活动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和根本要义,在指导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彰显理论指导实践的绝对优势,更好地开展党团建设及班级管理,提升学生的整体政治修养和综合素养。另外,可以使得学生们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有力地将开展实践育人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优势做法转化为在进行党团建设和班级管理中的行动指南和方向遵循。

三、勇于探索以实践育人助推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的有效措施

1、构建高质量实践育人体系,促使学生在党团建设及班级管理中发挥作用

构建一套高质量的实践育人体系是长期复杂而且意义重大的一项任务。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有机结合,积极整合各级各类实践资源,充分发掘实践基地和育人平台,进一步丰富实践中的各项内容,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形式与载体,大力拓展实践教育教学平台。例如,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活动项目,以及依托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等与育人体系建立完美融合。[4]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有力教育和正确引导广大师生在亲自参与的活动中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党性修养,树立家国情怀,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大局观念,具备更强的党团建设及班级管理能力,在建设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引领作用,让实践育人在助推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支柱作用。

2、着力抓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育人与党团建设及班级管理互通的桥梁

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不断强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个人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着力提升专业课教师(尤其是专业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创新团队成员等各个序列队伍素质,促使其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体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教书育人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党团建设的质量,开拓思路,创新班级管理方式方法,在开展实践育人与党团建设、班级管理之间搭建起一座坚固的桥梁,形成一条互联互通的纽带,稳步提升党团建设的实力,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突出服务和育人功能,提升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实现党团建设和班级管理的总体目标。

3、全面完善实践育人制度,强化实践育人助推党团建设及班级管理的制度保障

全面完善实践育人相关制度是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具有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综合型人才的制度保障,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对于高校而言,该举措则是强化实践育人助推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的关键要素和制度保障。在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与之配套的相关制度如实践育人示范项目建设、实践育人品牌建设、实践活动基于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细则、实践育人指导教师选聘办法、实践育人工作安全保障制度、优秀实践团队和个人的评选办法、实践活动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内容要不断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使之更加健全、成熟定型。总之,通过制度约束、规范并指导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从而有效促进实践水平跨上更高台阶,实践成果更加突出,育人成效更加显著,有力助推高校党团建设出实效,班级管理有序健康发展,激发出更大的活力与创造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对于高校稳定发展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通过深刻剖析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的重大意义与丰富内涵,把握实践育人与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出了一套开展实践育人助推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的有效举措,从而通过加强完善实践育人各环节不断提升党团建设水平,增强班级管理能力,将实践育人取得的各项成果有机融入有效开展党团建设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让党团建设有特色,班级管理上台阶,全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更加和谐向上和风清气正的校园氛围,展现优良的学风和校风。

【参考文献】

[1]董姗.一位教学改革者的班级管理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李通.“332+X”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9(1)38-41.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17-12-06.

第2篇:班级团建范文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班队管理团队建设

一、概述

随着信息大爆炸和知识大爆炸的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并且改变着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计算机网络等各种ICTS的日益普及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种种局限,促使人们的沟通范围更宽广[1]。ICTS颠覆了传统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使人们跨越时空进行实时沟通。网络媒介不同于传统媒介有着实时性、方便性、互动性与多媒体效果等特性;同时,具有资料储存的功能,可以让使用者自由发出信息或阅读接受的信息,增强使用者的弹性[2]。网络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催生了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流程与班级管理。随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教育教学领域,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在大学生班级管理中要加强团队建设,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团队竞争意识和团队创新精神的培养。一般说来,团队内的成员在共同目标和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分工协作,积极沟通,密切配合,互帮互助,共生共荣,提升个人在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时的表现,进而提高团队作为整体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如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球化和国际化进程日以加速,跨国经济、跨国科技及学术研究领域里的跨学科成为锐不可当的必然趋势。无论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都要根据实际情形和实际需要,组建各种形式的团队,强调团队合作精神,不能各自为政,闭门造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单枪匹马,个人奋斗的观念已经时过境迁,被团队合作所取代。良好的团队运作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帮助人们实现工作目标和学习目标。

二、加强大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团队建设

在大学生班级管理中,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营造平等、自由、开放、民主、创新、宽松的班级氛围,班主任要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力求创建有竞争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班级团队。在优秀的班级团队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信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生共荣,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学习方面的潜能和其他特长,为班级建设做贡献。1.共同的愿景班级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团队,每一位团队成员都要有共同的愿景。管理学家加里•胡佛曾对“愿景”一词做过这样的描述,人的一种意愿的表达,这种意愿的表达需要有良好的知识准备并且具有前瞻性。愿景: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3]。在一个班级中,所有同学在追求自身学习上的目标的同时,都要为实现班级共同的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班级共同的愿景可以具体化和细化,比如学习方面要实现的目标,在校运动会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竞赛及各种辩论赛中要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等,这些都属于班级共同的愿景。共同愿景的实现依赖于每一位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他们的长远发展方向,组织中的所有团队和成员都必须认同这个愿景。唯有如此组织中的团队和个人才能知道,他们要完成什么工作,相互之间该如何合作和支持,以实现共同的目标[4]。一个有吸引力的、为班级同学认可的愿景可以感召每一位同学,使得他们自觉地融入班级建设和管理,给班级这个团队巨大的激励和方向感,使得大家齐心协力,积极向上,如沐春风,生机勃勃。只有团队和组织共享共同的愿景,团队成员才能明白和理解团队的使命目标和发展方向。如果团队成员对于共同的愿景不够明确,或者不完全认同,团队成员对于自己应付的责、权、利是否存在意义就会产生怀疑,团队分工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甚至会人心惶惶,一盘散沙,这样的团队会失去凝聚力、战斗力,难以获得预期的1+1>2的效果,反而会导致相反的1+1<2的结果。班级共同的愿景会使学生主观上愿意和老师及其他同学一起努力获得成功,赋予班级这个团队高于班级成员个人总和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为如何解决学生个人利益和班级团队利益的碰撞提供了有意义的标准,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威胁性的冲突有可能顺利地转化为建设性冲突,化干戈为玉帛。2.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作为班级团队中的一个成员,每个学生首先必须了解自我,找准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充分肯定并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融入班级团队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心理学角度自我管理结构应该包括认知管理、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设定大学生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计划管理、学校活动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五个方面[5]。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管理并控制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情绪,愉快地生活,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积极规划在校的学习生活,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市场动向和毕业就业等情况,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长远的前瞻性的规划。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父母和长辈们的过度宠爱,因此,在班级团体这个大环境中要加强与其他学生的磨合,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乐于奉献,乐于助人。学校和班主任要使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自尊、自信、积极进取方面的教育,使离开父母呵护、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从计划、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了解自我、评价自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管理好自我后融入班级这个团队中。团队合作行为随着知识大爆炸和信息大爆炸越来越受到普遍的重视,现在,一些大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往往把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的考察作为重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现代组织越来越强调团队的灵活性和创新,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使得团队不得不面临日益复杂的任务,团队合作这种积极的互动行为越来越重要。合作(collaboration)是经由许多的协调,沟通关系,信任和结构等程序所形成[6]。在班级团队中,团队合作行为会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更为密切。通过与其他学生建立联结关系,彼此之间会更加亲密,更加友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坦诚相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学习上,生生之间可以积极分享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一起观看视频、微课、慕课、音频、图像资料、PPT等,通过网络平台共同创建优秀的网络学习生态环境,在网络平台上积极沟通和交流,多使用QQ、MSN、电子邮件、电子留言板、BBS等工具,增加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交流与互动。知识共享是个体间相互交换他们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并联合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而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是指团队成员间或团队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以发挥扩大现有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新知识的效应。班级团队成员之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通过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共享促进知识的积累,获取更多的新知识。3.提倡团队创新精神要培养团队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强调团队信任。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团队合作精神与团队创新精神的基础。班级团队的各个成员只有信任对方,才有可能与对方合作,分享知识与信息。团队之间的信任是实现真正的、创造性的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团队信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就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团队信任除了催生顺利的团队的合作行为之外,还会使团队成员产生责任意识、竞争力、利他行为和分享行为。相反地,如果班级团队中各成员缺乏相互信任,就会猜疑、冷漠、封闭、自私,久而久之班级会变得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由于相互之间不信任,班级成员之间会变得谨小慎微,生怕得罪人或者被别人笑话,不愿意与别的成员分享知识和学习经验,这样的班级团队会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和团队创新精神。为了培养班级团队的创新精神,班级成员要相互信任,宽容大度,互相接受,对于某些思想观念或者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要排斥,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威胁,而应该积极接受,热烈欢迎,因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差异有可能会孵化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伟大想法。俗话说:“思路一变天地宽。”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是优秀者和平庸者的本质区别。一个善于创新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对事物细节,进而成就自己[7]。团队创新精神是一个团队最难能可贵的部分。在班级团队中,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度的沟通发现创新的“火花”。有些时候,班级团队成员之间的深度沟通过程可能会触发矛盾的冲突,要正确地处理这些冲突,因为有些冲突是建设性的,积极面对,有利于团队成员个人的成长和班级团队整体上的提升。团队成员正是通过建设性的冲突产生创新的理念,对此理念加以突破,完善,进而形成期待的创新方案。因此,团队创新的关键点就是鼓励群策群力,百花齐放,使新想法、新观念在深度沟通和建设性突破中不断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团队创新[8]。鉴于目前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和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对创新精神的要求,在大学生班级团队建设中,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被摆到极其重要的地位。4.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团队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班级团队的凝聚力意味着每一个班级成员在共同愿景的感召下,为实现班级各种目标共同努力,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生共荣,风雨同舟。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多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大学生对班级团队的认同感,增强对班级团队的责任心,调动班级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奋力拼搏,为班级团队赢得荣誉,增强集体荣誉感。此外,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脾气和各方面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生担任班级管理岗位,建立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班级管理机制。并且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学生能否胜任其所扮演的角色,一学年一轮换,给更多的学生提供班级管理工作服务的机会。

三、结语

如今,全球化进程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基于大数据的网络环境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新的时代背景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班级的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团队与团队精神的研究起源于管理学,在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工作要引进团队的理论,加强班级团队建设,树立班级共同的愿景,培养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倡团队创新精神,增强班级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4][6][8]宋源.团队信任、团队互动行为与团队创新———传统面对面团队与虚拟团队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8:2-3,42,52,203.

[2]王端之.平面媒体入侵[J/OL].网络通讯,1997.3.

[3][美]加里•胡佛(GaryHoover),著.薛源,夏扬,译.愿景: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223.

[5]张贞,陈益民,刘林.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差异调查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1):11-114.

第3篇:班级团建范文

关键词:团队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五要素;三因素;路径探究

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承载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所以,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始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这个任务的落实,不仅仅是高校顶层设计的教育理念,还必须依靠具体践行基础单元的功能发挥,也就是具有践行意义的优良高校班级文化的形成。高校是社会的缩影,随着经济和科技不断地发展,大学生群体成为了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和再生力量。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人员配备不齐,班主任制度不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意识薄弱等问题较为突出,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也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因此,从践行意义的方法上对大学生群体赖以成长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这对于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落地作用。

一、团队建设方法的形式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

团队建设方法是素质拓展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教练(教师)引导和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是如何将一群人打造成一个由“队长”带领的,有着共同“队名”“队徽”“队歌”和“口号”的团队的方法。通过团队建设的方法,形成共同约定的成长计划,确立队规,树立长、中、短期目标,团队在一定时期内共同成长,因此团队建设方法具有创新、深记、探索、趣味性、自身素质拓展的积极作用。“队长”“队名”“队徽”“队歌”和“口号”是团队建设方法的形式五要素。这五要素,让团队具有一定的识别性,并通过团队建设的过程,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建设理念需要融入像家庭一样的情感交融因素,像军队一样的纪律约束因素,像学校一样的教育成长因素,从而形成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一起完成设定目标,进而培养团队情感、形成团队意识、打造团队精神。

二、团队建设方法的形式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

团队建设方法是一种具体的可操作、可执行的践行方法,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班级在确立后,通过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当前,对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具体方法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仅仅依靠单线条和班级管理粗放型的制度约束,很难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团队建设方法中的形式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可以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很多积极的践行意义和启示。团队建设方法中的形式五要素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践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让班级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引导下,通过班级成员自身的意识碰撞、讨论和最终确定属于班级自身的外在识别系统。在这形式五要素中,“队长”是班级的班长,“队名”是班级个性化称呼,“队徽”是班级的图案形象标志,“队歌”是班级共同认同的音乐形式的精神载体,“口号”是班级行动的精神动力和准则。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提供了指向性的微观引领,让班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位阶和校园文化中位阶的宏观指引下,为班级成员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各种行为,打造一个像家庭一样有情感、有温度,像军队一样的有纪律、有硬度,像学校一样有教育、有溶度的班级团队。同时,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团队建设从军队、企业向学校拓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有助于团队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延伸。高校班级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基础组织,是一群有着相近年龄和知识的人才,组成的可塑造的团队。在优秀的班级文化中成长,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班级文化的外化表现就是班级中每位成员的日常行为以及班级形成的“班风”。

三、将团队建设方法的形式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三因素融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在思想层面上,重视团队建设大学生作为一个从中等教育踏入高等教育的群体,是一 个可塑性的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真正树立起来。而这三观的树立,需要从他们每天学习和生活的班级中养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成长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组织,都是在一个个团队中成长起来的。在班级团队的成长中,大学生懂得了“爱团队”“为团队”“认团队”和“做团队”,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只有在思想层面上,重视团队建设,增强团队意识,才能将“五要素”和“三因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才能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具体化落实,才能打破原来的重专业、重技能而忽视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最基础的学习和生活的组织文化建设的观念,才能跳出班级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任务的偏见。这是“五要素”和“三因素”融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二)在制度层面上,嵌入团队考核实现方法的应用和理念的融合,离不开制度层面上设定。只有这样,才能使方法的应用和理念的融合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形成文化的连续性,并且得以传承。而这种融合,需要高校在院系考核、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学生各种评优评奖的制度中,嵌入团队考核要素。比如,在院系的绩效考核制度中,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考查院校班级中团队建设融入情况,通过抽样的问卷调查院系学生“五要素”和“三因素”的情况,形成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项考核评价。同样,在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和学生评优评奖的制度中,也需嵌入团队考核要素。在制度的保障下,全校各个层级共同努力,才能将团队建设的“五要素”和“三因素”具体融入班级文化的建设中。

(三)在执行层面上,践行全面融入第一,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培训,打造教练团队。团队建设方法的“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一支教练团队进行引导和训练。这支教练团队的人员不仅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还应该是一支包含了高校领导在内的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团队。培训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暑假结束前一周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团队、团队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团队发展的周期等,培训的形式可以选择素质拓展与理论讲座相结合,培训的对象为涉及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培训的考核纳入参训者个人的业务档案。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培训,让受训者掌握团队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了具体的执行者。当然,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也可以作为教练团队的主力军,因为他们是班级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在具体的团队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融入中,辅导员可以培养团总支和学生会的学生工作者,班主任可以培养班级里的核心管理成员。这样便形成了一支由高校领导、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学生工作者和班级核心管理成员组成的教练团队。第二,设为入学教育的主题内容之一。高校在新生入学时,一般都会开设多种主题和形式的入学教育,让新生进入校园时清楚自己的专业学习内容、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开展军事理论学习和军训。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最先接触的一种教育方式,是高校在新生踏入“象牙塔”现实碰撞时的重要教育环节。将“五要素”和“三因素”设为入学教育的主题内容之一,可通过主题讲座和素质拓展的方式开展,特别是在学生军训中后期融入“五要素”和“三因素”为最佳时机。军训时,教官统一动作、统一服装、统一口令,教官的团队形象就是团队建设有效的标榜。新生亲身经历了听口令、站军姿、走正步、队列练习和训练军体拳、匍匐前进、紧急集合、队列汇操、编方队、合练、团队汇操表演等科目,他们感受到的是军队的纪律和服从,对团队意识有着切身的体验。这时候融入团队建设的“五要素”和“三因素”,有助于引导他们对其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有助于新生在入学后就开始认识团队,埋下团队意识的种子,为“五要素”和“三因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三,编入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学习。新生经历了军训后,对军训时的记忆深刻,很多学生甚至喜欢上了军训。此时,高校如果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类似于军训教学的团队建设和训练课程编入大一的专业教学计划中,作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学习,可确保每个学生都学习了团队建设方法的形式“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这是融入班级文化建设非常有效的渠道。在该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择上,可以倾向于已经接受过集中培训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比如辅导员和班主任。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团队实际操作为主,辅以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的设计以两节课为一次授课单元,区别于传统的理论授课,设计一次课上一个故事、一个视频、一个团队训练游戏贯穿整门课的教学。课程的考核可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最终以班级大团队的形式开展,以团队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考查。课程的内容设计上,主要围绕“五要素”和“三因素”,再将团队概念、团队的发展周期、团队激励、团队沟通、团队冲突等内容融入设计中。授课的地点选择上,可以将室内和户外相结合。同时,课程与军训形成一定的连续性,有利于让新生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中整体性地接受团队建设意识的培养,为班级在接下来的优秀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第四,创设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团队建设的优秀班级文化遍地开花。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有具体的活动平台搭建,才有其践行形成的可能,因此需要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过程。在搭建班级活动平台时,应结合大学生所在年级的阶段性特点和专业特点去创设。比如,大一新生通过军训和团队主题教育后,团队意识较为强烈,可搭建以“我的大学、我的军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我的团队,我自豪”为主题小视频征集活动等线上线下的活动平台;中年级的班级学生进入了已经适应大学生活的状态并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的领域,可搭建班级的兴趣小组、团队读书分享会、趣味运动会、专业技能竞赛团队等活动平台;毕业年级的班级学生进入专业巩固、面临实习和就业的阶段,可搭建分团队模拟面试,与优秀的工作团队面对面的座谈会等活动平台。

四、结语

高校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个人、一次讲座、一门课程、一个学期就能实现的,需要高校从思想层面上高度重视,在制度层面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在具体的实施执行过程中重视对班级文化建设引导者的培训,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打造,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全方位、多渠道地搭建践行平台。一旦这种融入了团队建设理念的优秀班级文化形成后,学生在班级中成长,团队意识增强,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乃至整个生命的过程都有积极、正向、强有力的帮助,且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乐林会,李正周.团队管理视角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探究[J].戏剧之家,2020(15):142-143.

[3]王成,廖启云.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现状与路径选择[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3):54-58.

[4]于盼.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人生的底色——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9(2):78-81.

[5]赵志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逻辑、张力与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88-93.

[6]陶金.团队建设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第4篇:班级团建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厌学行为;亲子关系

概况

辅导对象为计算机一班共36人,其中女生29人,男生7人。住校生28人,占班级人数的一半以上。学生大多数不喜欢学文化课,专业课兴趣也不大,学习风气不浓、动力不足,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任何规划,有部分学生想参加高考,但对自己的成绩没有信心,个别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

1情况分析

该班大多数学生是升高中无望才上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底子差,学习兴趣不高,行为、习惯也不好,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是家长认为自己管不住而送到学校。他们在学习和行为、习惯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目标。尤其是临近毕业的一学期,学生普遍情绪浮躁,无法安心学习,有些同学常常爱上课时发呆或是玩手机,就连打算参加高考的学生也受到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为此感到迷茫,甚至失去学习的动力。中职学生正是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容易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行为上存在两个极端:自尊与自卑、盲目崇拜与藐视权威、过分道德感、独立上进与懒惰依赖,他们突然变得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做事毛躁,丢三落四。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自我判断能力差。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的热情,意志不坚定,在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缺乏恒心,遇到困难就会退缩,部分爱学习的学生也主要是学习专业课,而且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没有明确的目标。

2.2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渴望有朋友,希望被朋友接纳并喜欢,但交友没有合理的选择性,朋友之间缺乏信任,不能相互欣赏,包容对方。

2.3和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理由多种多样,主因是缺乏沟通。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与父母无法沟通,有的嫌父母爱干涉自己,有的认为父母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把自己一直当孩子对待。

3辅导解决方案

3.1培养自信

中职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定型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显得非常重要。要让每个学生觉得他的存在对班级是很重要的。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善于从各个方面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扬,放大他的优点。从而让学生体验成就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表扬。在实际带班中笔者发现,多一种鼓励,多一句表扬,就有可能让学生朝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快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问题学生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表扬。

3.2明确目标

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将来要干什么,现在对什么感兴趣,对学习有什么计划?明确这些,就要引导学生制订计划,计划太难,不易实现,会打击自信;计划太简单,不具备挑战性,也会让学生丧失兴趣。所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笔者指导学生制订出适合自己的计划,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合理进行监督。让学生组成互助小组,相互学习,相互监督,无论是教室还是宿舍,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完成当天的任务。

3.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要指导学生和同学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待同学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要及时关心同学们,关注他们,学会宽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并指导学生能在新的环境中尽快认识自我和他人,了解和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体验人际交往的感受,发展较为完善的人际交往技能,解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效地建立起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

3.4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学生正值青春期,逆反心理强,再加上独立思想和现实能力差距以及成人化心理和家长认知的冲突,让亲子关系日益紧张。为了改善这种冲突,笔者及时和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并在班会上就以上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和学生像拉家常一样算出他们每个月所有开销并和他们家总开销作比较,又让他们和自己的父母的个人开销作比较。当不小的一笔钱数出现时,好多同学都很惊讶,以往他们只是花钱,从未算过账,父母也认为给孩子花钱是理所应当,通过比较,笔者又让学生换位思考。写出父母关心自己的五件事以及自己关心父母的五件事,课后,有很多学生很内疚,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一直在向父母索取,对父母的关心、理解不够。有部分学生向笔者咨询和父母交流的方式。笔者建议学生回去给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给父母写一封信,把自己想要说又不好说的话写出来以短信或微信的方式发给父母。并要求学生像对待自己朋友的父母一样对自己的父母,和父母多交流,要谅解父母的缺点。

4辅导效果

这次的辅导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笔者利用班主任这个角色,采用惯用的“爱心教育”法,去关心他们,设法走进他们的心里。课上利用教材进行思想教育,课下和部分学生谈心,找出他们的心理症结在哪里,最需要的是什么,还利用周记等形式和他们沟通交流,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都及时给予解决。时时处处、一点一滴地感化他们。慢慢的风气有了好转。笔者还和各科老师沟通,让他们也加入到这个训练中来,对部分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班级的学习风气有了大的改观,不但学生找着让老师给他们补课,各科教师也普遍反映班级学风很好。由于经常受到表扬,学生的自信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更浓。尤其是经常和家长闹矛盾的学生,也有了改变。有几个家长收到学生的信后很是激动,他们也意识到孩子长大了,不能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亲子关系得到改善。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收获,笔者也很有成就感。

5小结

一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永远的成功,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心理健康这块阵地上站稳脚跟,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这个专业要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用爱心、事业心和责任心关注学生的成长,时刻让他们觉得老师就在他们身边,这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8ISBN978-7-303-09453-0.

第5篇:班级团建范文

一、理论综述

(一)胜任力

美国学者戴维•麦克利兰(1973)正式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个体的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的特征,这种特征将同种类工作中的优秀者和合格者相区别并体现个体的绩效,具体包括:价值观、动机、专业知识、认知力和行为能力等。斯班瑟认为:胜任力是与工作中的相关绩效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人的内在特征[2]。弗莱彻认为:胜任力是个体可以胜任工作的外显行为的集合,这些行为具有具体化、可测量、可观察等特征。本研究认为胜任力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说,胜任力是具体职位胜任力、一般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集合。而从狭义上来看,胜任力是在指某个组织中的具体工作岗位上,绩效优秀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可客观评价的个体特征和有助于实现高绩效的行为能力。本研究中所指的“胜任力”是指用行为方式来定义学生所需具备的知识、技巧和素质特征。这些行为、技能和素质特征必须是可衡量的、可观察的、可指导的。

(二)团队胜任力

团队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由知识结构合理,能力水平相近,行动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胜任力是以团队成员个人的胜任力为基础,是成员个人知识储备、各项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但个体胜任力与团队胜任力这两个概念不同,团队胜任力主要侧重团队成员之间的灵活性与整体性、差异性与互补性,以及协调统一,以团队为整体考虑,强调成员个人的胜任力应统一于团队整体的胜任力[3]。团队胜任力包括团队完成绩效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和能力以及团队的意志和信念。

(三)团队胜任力模型

团队胜任力的构建是通过团队胜任力模型来实现的,团队胜任力模型是某个团队完成特定目标所需的各项胜任力的组合,反映团队所含胜任力的一种结构关系[4],为构建高效胜任力团队提供理论依据。

二、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意义

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团队完成高校分派的学习任务,并根据团队内部成员及班级内部成员所处年级的变化带来的思想方面的变化以及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有侧重的、灵活有效的组织活动、监督管理和营造班级文化。构建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可以条理清晰的将团队胜任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因此,构建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对高校班级管理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建立的原则

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建立既要考虑高校班级管理的特点和班级当时的实际,又要遵循结构精简、容易区分和便于理解等原则[5]。既要与班级所在的系或学院的领导、辅导员以及管理专家进行研讨,提高团队胜任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要与班级所有成员进行交流和沟通,提升团队胜任力模型的可行性。1.系统化原则。美国籍印度学者普拉哈拉德率先关注团队胜任力,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1990)中指出团队胜任力的本质是团队的竞争力,团队胜任力的构建应围绕组织进入潜在市场的能力、对产品的积极贡献和难以模仿的优势等三个方面,注重系统性。因此,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从自我管理能力、对班级成员成长的贡献和其他班级难以模仿的特色出发,系统构建本班级管理团队的胜任力。2.关键性原则。在高校班级管理团队中,管理团队精神、管理团队个体的成长和学习工作的效率并不是稳定的,作为班级管理团队的管理者,应及时发现团队的细微变化,并相应调整团队工作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构建班级管理团队时,把握管理团队胜任力的关键因素,搭好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的骨架。3.全面化原则。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是在特定环境下,能够达到优秀绩效的、能够被准确测量的团队特征的集合。但整个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中包含很多因素,应尽可能的将团队胜任力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降低团队胜任力因素的片面性,以保证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建立的流程

1.收集数据阶段。主要采用专家小组的方法,辅以事件访谈法,并参照企业或其他组织管理团队的胜任力模型,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通过对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系主任和班级的学生辅导员进行访谈,了解班级现行情况、管理结构和主要方向。同时讨论班级管理团队中成员的主要职责和管理活动等。2.模型构建阶段。在前一阶段收集的数据基础上,与班级成员进行交流,收集补充相关信息,进行进一步整理分析。与院系领导、专家和辅导员举行座谈会进行研讨,确保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模型测评阶段。在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设计完成后,聘请相关专家、辅导员和高年级的班级管理团队成员在理论上对胜任力模型进行验证。测评的重点是管理团队内部不同级别成员之间胜任力指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同级别中的胜任力指标是否属于同一水平[6]。4.模型调整阶段。在对模型测评后,管理专家、辅导员以及班级管理团队的成员运用各种手段,测评管理团队成员个人的胜任力水平。根据确定的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和大学班级管理团队的自身特点,通过情景模仿,描述班级管理团队成员应有的实际行为,对成型的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进行调整。5.模型应用阶段。邀请受过测评专业训练和测评经验的人员,对班级管理团队的成员进行跟踪调查,并根据成员的行为表现编写成员个人的胜任力分析报告,帮助团队成员了解自己的胜任力,以及未来需要调整和发展的方向[7]。邀请专业人士汇总班级管理团队所涉及成员的分析报告,形成系统性综合报告分析,与事前所要求的成员胜任力测评结果进行分析比对,再次进行人员选拔和调整。

(四)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

本文根据现有高校管理团队模式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以班级干部管理团队为研究对象,对管理团队能力模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炼出高效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对于高效班级建设来讲,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高效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包括基本能力、管理能力、执行能力、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五个部分的内生潜变量,依据已有研究,并结合现实情况下对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能力的需求,将内生潜变量再次进行细分。

三、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构建

(一)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意义1.通过构建高校班级管理团队可以调动大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不仅可以参与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而且通过对管理团队成员胜任力的测评,使得每个人都有

机会参与并监督班级管理团队。因此,班级成员不仅是被管理者,而且是监督者和潜在的管理者。2.大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创新,敢于质疑,强调个性,对于科学、民主和平等的诉求不断增强,通过班级管理团队对班级的重大事情进行决策,能将全班的意见反应到管理团队中,充分体现了对全班同学的认可与尊重。3.有利于班级成员集体意识的培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班级管理团队,为班级的每位同学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有助于激发班级成员的潜能,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增强集体意识等。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班级成员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得到大幅提升。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通过构建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管理团队的成员是通过模型选拔出来的,由自身的能力决定,避免了班干部选举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工作中,团队成员间积极配合主动帮助,有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构成

根据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高效班级管理团队。班级管理团队应依据团队胜任力模型围绕学生工作,引导大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为他们的发展服务。班级管理团队应是“实干队伍”,每个人都是“精兵强将”,因此,在构成上不超过7人。班长是管理团队的负责人,是整个班级管理团队的核心,代表管理团队向整个班级负责;团支部书记是班长的得力助手,负责全班的团员思想工作的开展。

四、高校班级管理团队的实践

(一)制定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

在高校班级管理团队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同时,根据管理团队所在班级的情况,制定管理团队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团队内的成员和班级同学都有章可循。管理团队的制度应尽量涵盖班级管理的所有方面,包括:班级纪律、学习任务和要求、班级财务制度、班级内部事务以及宿舍事务管理和各项活动的规章等。对于班级管理团队规章制度的制定,辅导员主要起辅助作用,为管理团队提供引导、指导和帮助。而班级管理团队应是规章制度制定的主体,管理团队的成员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并负责监督团队成员和班级同学对规章制度的履行情况。

(二)确立全班认同的发展目标

由于班级管理团队成员个人的知识背景、个人能力、行为习惯和看问题的视角的不同,对于管理团队的目标和期望会存在差异。管理团队成员应主动了解班级同学的需要,帮助班内同学认同管理团队确立的目标,并将自己的目标与管理团队确立的整个班级的目标相统一。此外,班级管理团队应从本班级的情况出发确立发展远景和实施计划,并将班级的发展目标分解成若干阶段性目标,以增强全班的凝聚力和管理团队内部的凝聚力。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班级管理团队应将班级的目标或计划进行量化,不仅使管理团队的管理有的放矢,也便于班级全体成员为实现班级目标共同努力。这些量化的指标可以包括:全班考试课的通过率;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通过率;学院评优中本班同学占的比例;全部得到奖学金的情况;班级是否被评为先进集体或先进团支部等。

(三)营造团结奋进的班级文化

为实现班级目标,增强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个班级的向心力,管理团队应做好班级文化的营造。辅导员和管理团队应努力营造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虽然班级文化需要长时间的累积,但应从平常的班级管理中的小事着手,如:奖惩分明,做到有凭有据;评优评奖,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对于在学习和工作中成绩优秀者,应积极推荐入党;班级的荣誉全班共享,班级的困难全班分担;在班会和党支部会议上,应鼓励班级同学积极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班级的成长献言献策;在生活中,班级管理团队成员应多与同学交流和沟通,鼓励和激发同学奋进,帮助同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努力营造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氛围。

(四)不断提高良好的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