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班级活动建议范文

班级活动建议全文(5篇)

班级活动建议

第1篇:班级活动建议范文

一、“主”,整合多元力量

“主”是“一主两翼”的核心和方向,主要责任人是班主任。先有“主”然后才谈及“两翼”,再之后才有具体的班级管理。一个班级的核心要具备方向性、科学性、公平性,统筹安排班级的各项任务和活动,整合班级干部、监察团、各科课代表、各小组小组长、其他学生等多方面的力量,在制定班规、班纪的过程中,听取学生的建议,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心,公平、公正的评判,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协调“两翼”的关系,凝聚合力。例如,“执行团、监察团称职评价”是每两个月开展的一次全员评价活动。活动以班会的形式召开,由班主任组织进行。班会主要分三个环节:一是执行团对班级情况的总结,包括犯错误多的学生、表现好的学生等,对班级管理进行总结;二是监察团对监察的结果进行汇报,包括执行团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学生们反映的问题也是汇报的一项主要内容;三是班级其他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对班级的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主”的地位体现在班级管理的各个层面,班级管理的任何一个人、一件事都应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协调“执行团”和“监察团”的关系上,充分体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凝聚“两翼”的力量,真正地将班级管理效果提升。

二、“执行团”,优化制度方案

“执行团”主要执行班级制定的规章制度,协助班主任维护班级的正常生活,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班级管理中,“执行团”一般指的是班干部,这部分学生有自己的明确分工和职能,相互无交叉,但都是密不可分的班级重要部分。“执行团”行使职能的过程中,通过对岗位的体验和实际执行过程中的体会,提出意见建议,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也优化实际的制度方案。例如,“班级纪律奖惩”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学习委员就对惩罚措施提出了建议。在最初制定纪律的惩罚内容时,规定凡是“学生犯错误,同等错误的情况下,一律同等处罚”,初衷是体现“平等”的原则。但学习委员在统计收作业时,每次都是固定的那几名学生不交作业,对于惩罚,他们“家常便饭”,不以为然。对此情况,学习委员提议对于屡次犯错的学生,应该逐渐加重惩罚,尤其是故意而为之的学生,更应该从重处罚。学习委员的这个提议经过班级学生的民主表决,班级纪律的内容得到了更新。这类的内容并不少见,班主任鼓励学生在执行的过程中,通过体会和观察,优化班级制度方案,使得制度更有约束力,也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执行团”主要进行常规化的管理,但并不应该局限在管理的范畴之中,应该给予其更加广阔的空间,一边管理,一边体会,将既有的内容进行整体评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创生优良的班级风貌。

三、“监察团”,和谐解决问题

“监察团”没有管理的职能,但是能够促进班级学生服从班级的正确管理,监督班级干部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协调班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客观地反映问题。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监察团”有时会比“执行团”与老师沟通的次数更多,他们代表队的是其他学生的想法,也代表“执行团”的想法,是桥梁和纽带。例如,“协调沟通”是监察团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经常做的工作。班级的学生生病,由“执行团”里的班长、副班长组织学生进行慰问,“监察团”进行辅助,详细地对学生进行照顾,如派专人进行课堂笔记的,作业卷子的带领,建议生病的学生的值日可以由他人替做等。学生之间发生矛盾,由“监察团”的学生出面,分别和两方学生进行沟通,找到矛盾点,并且劝解。班级有学生对班级管理有意见,也有监察团的成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和老师如实反映,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能够获得采纳,也更加有信心地融入班级管理中。

第2篇:班级活动建议范文

【关键词】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引言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强调德育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学当中应当要构建一个开放、合作、对话的课程文化。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就是构建这种课程文化的核心。得到家长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够使得教育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同时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但是,在教学实践当中,由于部分家长的参与意识不强,使得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过于流于形式,无法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加强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1.成立家长委员会

学校家长委员会主要由校长牵头,各个年级和班级推选出代表组成。学校家长委员会拥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力,能够对学校的工作计划重大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学校需要向家长委员会定期报告学校近期的工作内容和将要采取的重大决策等,同时需要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1]。而班级家长委员会则主要由班主任牵头,都班上学生的家长推荐选出代表组成。班级家长委员会能够像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主要定期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并将学校和自己对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传达给家长委员会,并收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上传给学校。由此可见,家长委员会能够成为学校、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桥梁,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

2.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当孩子一入学,很多的家长就会迫切的想知道和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和发展的情况。因此,针对家长的这一诉求,学校应当要多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从而为家长提供更多了解自己孩子的机会。但是家长开放日活动并不只是简单的亲自活动,而是要经过学校充分的准备之后,并选取能够代表学校工作较高水平的活动,比如:请家长进课堂听课、评教评学、获奖作品汇报表演、学校主体教育活动汇报等[2]。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家长走进校园,亲身感受学校的教育理念,走进课堂,亲身感受到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提升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度,让家长能够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并与学校一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3.建立校讯通、网上论坛和聊天群等平台

在这个信息时代下,为人们的日常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因此,班主任在开展教学管理的同时,还应当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校讯通、网络论坛、聊天群等平台,让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其中,随时随地就班级管理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让这些网络平台成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桥梁,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整合。班主任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将班级和学生近期的情况进行公布,方便家长及时的掌握。另外,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为学校和班主任的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或者和其他家长相互探讨教育经验,或者针对一些家庭教育问题开展相关的讨论等,从而真正的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家长的任务。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学校和家长应当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出新的家校合作的方式。同时学校和家长还应当要积极的转变教育观念,不断的开发家庭教育资源,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和构建网络交流平台的措施,实现家庭、学校合作育人的模式,一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新平.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J].教育科研论坛,2012(4):18.

第3篇:班级活动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阶段;班级管理;沟通艺术

一、沟通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一个难度较高的工作,因为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如果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艺术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便能够有效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构建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班主任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必须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班主任教师的关注和关怀。当前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许多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从而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安排存在一定的排斥。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不断提升沟通艺术,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实现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一开始学生会由于存在畏惧心理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这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建立沟通关系,通过沟通艺术多对学生进行鼓励。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态,以班主任教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在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班级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切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多方面发展。

(二)强化与家庭的联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依靠良好的沟通艺术实现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家校合作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而在小学阶段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这种家校合作对学生带来的影响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要积极与学生的家庭建立相关联系,通过与家长的共同合作实现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学生的个体差异受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影响,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班主任教师必须要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当前信息时代下个人终端的普及使得教师可以利用手机通话和短信的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也可以应用QQ和微信等手段与家长分享学生的动态,切实提升家长对于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程度,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掌控。这种对学生的管理和掌控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天性的扼杀,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动态的积极了解能够有效提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班主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家长能够对学生的成长状态有更清楚的认识,从而与教师更积极地沟通意见建议,这种良性的沟通循环能够有效提升小学阶段班主任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当前班级环境的建立和发展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三)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当前小学阶段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通过对学生动态的掌握能够制定科学有效的班级活动。适合学生的主题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质量,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当前较为常见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活动有主题班会或座谈会等形式,通过围绕一个话题进行教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状态和学生之间关系的了解,通过积极地沟通与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变化,有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解答,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另外,当前班主任教师在应用主题班会模式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加强对主题和话题的设置,加强话题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的联系,切实发挥主题班会在沟通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和效率。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要有一定的威严,也要能够放下身段与学生成为朋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才会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解,促进小学阶段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中沟通艺术的巧妙运用

(一)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一视同仁,这是建立良好和谐的班级关系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成绩、家庭背景和民俗习惯等。这些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需要班主任教师尽全力克服。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要坚持公平合理的态度对学生之间的问题进行处理。对于班级环境和氛围的建设而言,教师如果出现明显的偏袒现象就很容易造成班级环境的不和谐,不管是对于学生个体还是班级整体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打击。因此教师需要切实坚持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促进良好班级氛围建立,通过巧妙的沟通艺术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教师在学生发展的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引导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在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同时也需要保有一定的教师威信,从而得到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有效地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如果班主任教师发现学生出现不良习惯,应该及时予以制止和批评,但是在此过程当中也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错误行为的同时避免受到伤害。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沟通艺术,提升学生的自我检讨能力。学生的自我检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这些问题都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坚持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秉承不偏袒的原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切实提升班级管理工作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以沟通为前提化解矛盾为了切实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班级管理过程当中必须要坚持以沟通化解矛盾的方式,实现师生沟通渠道的良好建立。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不仅能够有效地化解班级之间存在的矛盾,还能有效地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切实提升学生对于班主任教师的认同感,从而通过有效的沟通实现师生之间问题的化解。在实际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比于科任教师,班主任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管理,还需要对学生的各科成绩进行掌握,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加强与科任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同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发现某一学生的成绩出现下降的情况,应该积极与学生建立联系,通过沟通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从而有效避免学生与班级之间的脱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如果发现班级整体成绩出现下降,班主任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和座谈会的形式让班级同学一起来对成绩下降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学生在进行自我审视的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班主任教师积极与科任教师进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艺术为科任教师提出教学建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还能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教师只有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才能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如果遇到学生为教学过程提出建议的情况首先需要教师放低姿态,分析学生提出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并积极对教育教学手段和班级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实现师生关系的良好建立,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应用良好的沟通艺术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真正促进班级事务的有序进行。在进行班级事务管理的过程当中,班主任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学生认可的方式对班干部进行选拔。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与班干部同学密切联系,关注班级动态,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与班级同学进行联系,避免班级同学与班干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问题。为了切实实现班级事务的有序落实,建立健全班干部队伍和班级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堂上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引导者,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密切关注,在日常生活管理过程当中班主任教师就是学生的朋友,只有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才能有效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当前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握班主任教师与班干部之间以及班主任教师与普通同学之间的沟通频率。在班级日常事务管理过程当中,教师与班干部之间的沟通难以避免会较普通同学更为密切,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与学生建立联系,避免让学生产生对班主任教师和班干部的抵触心理。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方面的困难,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电话或家访的形式与学生家长建立沟通,对学生当前的生活学习动态进行了解,积极解决学生学习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切实提升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结语

随着当前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受到了更高的重视。小学阶段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班主任作为他们直接接触的成年人形象对学生的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需要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切实规范自身言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田爱哇.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分析[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4).

第4篇:班级活动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华传统;管理之道;班级管理

一、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可以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架构着当前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在中国的每个领域都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而涉及管理类的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有人本思想、无为而治、因材施教、法治管理等,若将其引入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基于此,本人试图通过借鉴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班级管理的意义,以及分析班级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引导的基础上,为改进学生行为习惯提供具体的建议。希望全文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开展有所参考。

二、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的意义

1.“人本管理”思想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和谐

“人本管理”即是凸显人为中心的一种管理模式。古代各个朝代中只要实行“仁治”即可以列作“人本管理”。我国的政策中很多标榜和谐相处的模式背后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可以是说一种人本治国之道。对于高校班级管理中,如果将人本管理融入其中,以生为本,尊重理解学生,必然会让整个班级变得更加和谐。

2.“因材施教”思想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公平

“因材施教”指从个体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异化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扬长避短。而对于班级管理,如果管理者能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那么学生在接受管理中会感受到公平氛围。不仅如此,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法治管理”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作风严谨

无规矩不成方圆,“法”一直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治国的主要途径。韩非子就曾说过:“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作为班级管理来说,拟定严格的班纪班规并遵照执行将让学生的个人作风更加严谨,从而带动整个班级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

4.“无为而治”可以让管理后的班级更加民主

“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出自老子所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思想的内涵是在表达“无为管理”也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老子的无为而治的言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凸显的就是事物对立的两面性,事物是矛盾构成体,而矛盾会不断转化,而转变的方式就是顺其自然。同样赞同此种观点的也有庄子,他曾提及“以无为为常”就是指主要以无为来治理天下。对于班级管理来说,不进行细节化管理,学生在没有具体化措施中自行调节,相互引导,这样班级管理则更加民主,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进一步感受到自由和快乐。

三、班级管理是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引导

分析班级管理与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笔者发现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引导,班级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班级管理能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高校中,进行课堂学习是他们与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而为了帮助提高学习效率,班级管理中很多条例都是为了学生能进行学习而设定的。如果学生能一一遵守班级管理,那么课堂学习的环境将得到净化,学生也会在良好的课堂秩序中学到知识。另外,在班级管理中,涉及学生诚信、考试作弊、抄袭等现象的规定也时有发生,学生违例不仅要受到校纪严惩,也会要受到班规处罚。所以这方面也能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班级管理能改变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

班级管理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围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展开,而这方面的内容能帮助学生能很好的融入班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准迟到早退、注意教室清洁、安全管理、宿舍照明管理等。这些管理条例约束下学生改掉自己不良的坏习惯,并对集体、对他人及自己产生责任感。3.班级管理能激发大学生主动自觉意识班规本是培养大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行为而细化的内容。大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可以慢慢认识到班规存在的必要性及对于个体意义的重要性,也会自然而然形成遵守班级管理的内容,并同破坏班规的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意识。

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改进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建议

正是由于班级管理对于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所以进一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班级管理中,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建议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班级管理中凸显“人本”观念培养学生自律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对于班级管理来说,更应该将对学生的尊重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进行班级管理中要时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需求出发,这样才能保证班级管理对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建议在拟定每条班级班规时,或针对现有的班纪班规修订时都可以把全体学生召集一起进行探讨,看哪些有必要增加,哪些有必要精简,最终出来的才是适合学生需要的纪律规范。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学生通过对班级班规的制定可以培养起严于自律、自控的精神,还能做到一个既得到自我实现,又能为班级做出贡献的人。

2.班级管理中借鉴“因材施教”来了解学生特点更加与时俱进

班级管理一直说班规,会给人严肃固化的感觉。但学校毕竟不是纪律部队,而是一种和谐自由的学习殿堂。现在的大学生集中在“90后”这个阶段,他们都是一群时代性较鲜明的群体,与其他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他们喜欢独立思考,也喜欢自由自在。所以在班级管理中也需要与时俱进,贴近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特点。针对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班级管理教育。如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班级管理的信息和学校活动的信息等就是一种符合他们交流方式的班级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证班规内容执行的同时,又能让学生积极配合,改进自己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另外,学生之间差异性是不争的事实,在班级管理中,更要将教育与管理相融合,即在班级行为管理中穿插严规,在严规中适时强调行为管理,做到张弛有度,让“服软不服硬”的学生接受行为管理中的严规,让“服硬不服软”的学生接受严规中的行为管理。

3.班级管理中效仿“法治”用严规督促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贯穿“法治”理念的严规并不是本本主义,本人认为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更多的还是带有一些具体的手段与方法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严师出高徒”。例如将班级的管理分成几个小块,如学习方面、宿舍安全卫生方面、文娱活动方面等,然后责任到人,分包到人,另外还将班级成员组队管理,每组队员按分的小块轮流当责任人,如果一个小队中有一方面做不好受罚,所在团队成员也将集体受罚。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还能在他人的监督下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

4.班级管理中融入“无为而治”来释放学生的个性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抹杀了大学生的个性意识,相反在遵规守纪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释放。“无为而治”是治国治家中的最高境界。而在班级管理中如何通过“无为而治”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遵纪的同时保持好自身的个性呢?这是需要的是智慧,更需要创新班级管理形式。首先你要明确班级管理目的是营造一个激发学生“以班为家”的主人翁氛围,其次你在班级管理中要让学生在一些班级管理中自发形成“非正式团体”。本人采取的方法就是每年新生入学都要自觉填写兴趣上交,然后将兴趣的一致或类似的同学的座位排在一起,这样学生在交流中以兴趣相投而结成的“非正式团体”,帮助学生在“非正式团体”中释放自身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瑰宝,从中蕴含着丰富有价值的管理之道。可以说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保健品”,十分有益学生的“身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摒弃中华传统文化,相反应该粹取其精华,继承发扬。笔者认为中华传文化更易让学生理解与接受,就像中医一样,能治标又治本的慢慢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另外,全文只选一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未面面俱到,本人会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宇文利.民族精神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研究[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2]林日葵.属相文化与民族精神[J].船山学刊,2010

[3]刘晓霞.传统美德与大学生人格修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段永成.岳阳楼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第5篇:班级活动建议范文

一、明确小当家的含义和职责

为了帮助幼儿认识小当家的含义和职责,我们组织全体幼儿进行了主题为“小当家”的系列问题讨论,如小当家是什么,小当家要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小当家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集体讨论,幼儿知道了小当家就像小老师,是班级的小小管理员,并把班级小当家分为三类:小管家、小老师和小娘舅,还规定了每类小当家的管理职责和当选条件。

1.小管家——班级公约的维护者。我们班有师幼共同拟订的班级公约,其中具体规定了为大家接受和赞赏的行为以及为大家所反对和禁止的行为。比如:上下楼梯要脚步轻;在室内不奔跑、不喧哗;做事时人多要排队、耐心等待或做先其他事情;物品使用后要归回原处,等等。但是,在日常活动中,许多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常出现违反公约的言行。这时,“小当家”要做班级公约的维护者,执行“小当家”的管理权,提醒违规者停止违规的言行。我们把维护班级公约的小当家命名为小管家。例如,由于幼儿喝水时不注意,摆放饮水机的地面上总是湿湿的,很容易滑倒,并且教室里到处都是黑黑的脚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保证地面的干燥与干净,班级公约里规定:用杯子取水时要小心,不能将水洒出杯外,接好水后远离饮水机再喝水,杯中的水要喝干净后再放进茶杯箱。但是,总是有幼儿不按公约的要求做,地面也总是湿湿的。有了饮水小管家后,不守公约要求的现象大为改观。因为小管家一旦发现同伴出现违规行为,如没有排队,取水时洒水,或杯中的水未喝干净就把杯子甩来甩去等,就会主动提醒同伴。小管家的当选要求是:有较强的自律意识,能自觉遵守班级公约,并愿意劝阻同伴的不良言行。

2.小老师——同伴学习的指导者。在班级的教学和游戏活动中,能力较弱的幼儿常常会遇到学习或操作方面的困难,当他们寻求帮助时,能力较强的小当家就成为其指导者,帮助同伴共同进步。我们把指导和帮助同伴学习或操作的小当家命名为小老师。例如,陶陶是一位折纸达人,尤其善于折叠各种小动物,在折纸活动中,她常常当选为小老师。活动中,她主动与折纸能力较差的同伴一组,折叠作品时面对同伴,边演示边讲解,指导同伴进行折叠,帮助同伴成功地完成作品。小老师的当选要求是:在某项领域的活动中有较强的能力(如绘画能力、手工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等),并且乐于帮助同伴。

3.小娘舅——同伴纠纷的调解者。在园一日生活中,幼儿之间会出现各种纠纷,师幼商定,在自由活动和等待活动中的同伴纠纷,由小当家负责协调处理。我们将负责调解、解决同伴纠纷的小当家命名为小娘舅(在上海方言里,“娘舅”表示是家庭成员纠纷的调解者)。例如,一天餐后自由活动时,阅读区里两位幼儿都想看同一绘本,由此发生了争执,这时阅读区的小娘舅来到他们身边进行调解。小娘舅先阻止了他俩的争吵,然后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协商,一位先看,看好了再换另一位看;二是两人一起看。最后,这两位幼儿选择了共同看绘本的建议。小娘舅的当选要求是: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愿意认真倾听双方的申诉,并能就纠纷的解决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为了帮助小当家更好地完成任务,每当出现一种新型小当家时,我们都组织幼儿集体讨论这种小当家的工作内容与方法。如第一次出现折纸小老师时,幼儿讨论明确了折纸小老师的任务是:在完成自己的作品后立即指导同伴折纸,指导时要示范和说明折纸的步骤和方法等。这一做法使得一段时间后幼儿当家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生生当家,共同发展

1.一岗多人和轮值当家。我们采取多种方法,使班里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小当家,主要的方法是“一岗多人”,如小娘舅的岗位又分为阅读区小娘舅、表演区小娘舅、建构区小娘舅等多个小娘舅。另一种方法是实行小当家轮岗制,即幼儿轮流做小当家。到目前为止,全班34位幼儿个个当过小当家,其中当过小管家的有28人,当过小老师的有30人,当过小娘舅的有12人。

2.用评价发展当家能力。我们十分关注幼儿在当家的过程提升当家的能力,其中最为重要的策略是对小当家的管理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用评价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管理工作的优点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面,并激发再次当小当家的愿望和信心。幼儿讨论后,班上建立了小当家当日点评制度,即每天离园前全班幼儿集中,让本日服务岗位的所有小当家述职,述职者要讲述自己当家的内容和过程,并做出自我评价,全班幼儿根据其管理的实绩做出集体的评价。针对小当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幼儿通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小当家自己提出改正的方法。评价结束后教师进行记录。最后,集体评价为四颗星的小当家,可获得一颗五角星;集体评价为五颗星的小当家,可获得一朵小红花。每做一次小当家,幼儿可以获得一个印章,集满一定数量的印章可以换取一样奖品。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小鬼当家”活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同时还促进了幼儿多方面的发展。

1).增强幼儿的上进心。幼儿对自己有了更高要求,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把事情做好了,才有资格去竞选小当家,也才有可能被同伴选为小当家。

2).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在“小鬼当家”活动中,他们既要当管理者,又要当被管理者,从中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望,学习了与同伴良好互动的方法,养成了与同伴协商的行为与习惯。

3).强化幼儿的自律意识。有了小当家经历后,幼儿在潜意识里就会以管理者的眼光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控制和纠正自己不良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