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班级文化培训范文

班级文化培训全文(5篇)

班级文化培训

第1篇:班级文化培训范文

关键词:团队建设;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五要素;三因素;路径探究

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承载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批又一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所以,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始终要坚持“立德树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这个任务的落实,不仅仅是高校顶层设计的教育理念,还必须依靠具体践行基础单元的功能发挥,也就是具有践行意义的优良高校班级文化的形成。高校是社会的缩影,随着经济和科技不断地发展,大学生群体成为了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有生力量和再生力量。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人员配备不齐,班主任制度不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意识薄弱等问题较为突出,在班级文化建设上也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因此,从践行意义的方法上对大学生群体赖以成长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这对于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落地作用。

一、团队建设方法的形式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

团队建设方法是素质拓展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教练(教师)引导和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的一种方法,是如何将一群人打造成一个由“队长”带领的,有着共同“队名”“队徽”“队歌”和“口号”的团队的方法。通过团队建设的方法,形成共同约定的成长计划,确立队规,树立长、中、短期目标,团队在一定时期内共同成长,因此团队建设方法具有创新、深记、探索、趣味性、自身素质拓展的积极作用。“队长”“队名”“队徽”“队歌”和“口号”是团队建设方法的形式五要素。这五要素,让团队具有一定的识别性,并通过团队建设的过程,形成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建设理念需要融入像家庭一样的情感交融因素,像军队一样的纪律约束因素,像学校一样的教育成长因素,从而形成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一起完成设定目标,进而培养团队情感、形成团队意识、打造团队精神。

二、团队建设方法的形式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关系

团队建设方法是一种具体的可操作、可执行的践行方法,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班级在确立后,通过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当前,对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具体方法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仅仅依靠单线条和班级管理粗放型的制度约束,很难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团队建设方法中的形式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可以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带来很多积极的践行意义和启示。团队建设方法中的形式五要素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践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方法,让班级在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引导下,通过班级成员自身的意识碰撞、讨论和最终确定属于班级自身的外在识别系统。在这形式五要素中,“队长”是班级的班长,“队名”是班级个性化称呼,“队徽”是班级的图案形象标志,“队歌”是班级共同认同的音乐形式的精神载体,“口号”是班级行动的精神动力和准则。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提供了指向性的微观引领,让班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位阶和校园文化中位阶的宏观指引下,为班级成员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各种行为,打造一个像家庭一样有情感、有温度,像军队一样的有纪律、有硬度,像学校一样有教育、有溶度的班级团队。同时,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团队建设从军队、企业向学校拓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有助于团队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延伸。高校班级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基础组织,是一群有着相近年龄和知识的人才,组成的可塑造的团队。在优秀的班级文化中成长,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班级文化的外化表现就是班级中每位成员的日常行为以及班级形成的“班风”。

三、将团队建设方法的形式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三因素融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在思想层面上,重视团队建设大学生作为一个从中等教育踏入高等教育的群体,是一 个可塑性的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真正树立起来。而这三观的树立,需要从他们每天学习和生活的班级中养成。“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成长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组织,都是在一个个团队中成长起来的。在班级团队的成长中,大学生懂得了“爱团队”“为团队”“认团队”和“做团队”,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只有在思想层面上,重视团队建设,增强团队意识,才能将“五要素”和“三因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才能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具体化落实,才能打破原来的重专业、重技能而忽视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最基础的学习和生活的组织文化建设的观念,才能跳出班级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任务的偏见。这是“五要素”和“三因素”融入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

(二)在制度层面上,嵌入团队考核实现方法的应用和理念的融合,离不开制度层面上设定。只有这样,才能使方法的应用和理念的融合有了制度的保障,才能形成文化的连续性,并且得以传承。而这种融合,需要高校在院系考核、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学生各种评优评奖的制度中,嵌入团队考核要素。比如,在院系的绩效考核制度中,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考查院校班级中团队建设融入情况,通过抽样的问卷调查院系学生“五要素”和“三因素”的情况,形成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一项考核评价。同样,在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先进班集体和学生评优评奖的制度中,也需嵌入团队考核要素。在制度的保障下,全校各个层级共同努力,才能将团队建设的“五要素”和“三因素”具体融入班级文化的建设中。

(三)在执行层面上,践行全面融入第一,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培训,打造教练团队。团队建设方法的“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一支教练团队进行引导和训练。这支教练团队的人员不仅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还应该是一支包含了高校领导在内的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团队。培训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暑假结束前一周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团队、团队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团队发展的周期等,培训的形式可以选择素质拓展与理论讲座相结合,培训的对象为涉及班级文化建设的教学工作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培训的考核纳入参训者个人的业务档案。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集中培训,让受训者掌握团队建设的理念和方法,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了具体的执行者。当然,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也可以作为教练团队的主力军,因为他们是班级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在具体的团队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融入中,辅导员可以培养团总支和学生会的学生工作者,班主任可以培养班级里的核心管理成员。这样便形成了一支由高校领导、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学生工作者和班级核心管理成员组成的教练团队。第二,设为入学教育的主题内容之一。高校在新生入学时,一般都会开设多种主题和形式的入学教育,让新生进入校园时清楚自己的专业学习内容、了解和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开展军事理论学习和军训。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最先接触的一种教育方式,是高校在新生踏入“象牙塔”现实碰撞时的重要教育环节。将“五要素”和“三因素”设为入学教育的主题内容之一,可通过主题讲座和素质拓展的方式开展,特别是在学生军训中后期融入“五要素”和“三因素”为最佳时机。军训时,教官统一动作、统一服装、统一口令,教官的团队形象就是团队建设有效的标榜。新生亲身经历了听口令、站军姿、走正步、队列练习和训练军体拳、匍匐前进、紧急集合、队列汇操、编方队、合练、团队汇操表演等科目,他们感受到的是军队的纪律和服从,对团队意识有着切身的体验。这时候融入团队建设的“五要素”和“三因素”,有助于引导他们对其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有助于新生在入学后就开始认识团队,埋下团队意识的种子,为“五要素”和“三因素”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打下牢固的基础。第三,编入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学习。新生经历了军训后,对军训时的记忆深刻,很多学生甚至喜欢上了军训。此时,高校如果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类似于军训教学的团队建设和训练课程编入大一的专业教学计划中,作为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学习,可确保每个学生都学习了团队建设方法的形式“五要素”和团队建设理念的“三因素”,这是融入班级文化建设非常有效的渠道。在该课程任课教师的选择上,可以倾向于已经接受过集中培训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比如辅导员和班主任。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团队实际操作为主,辅以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的设计以两节课为一次授课单元,区别于传统的理论授课,设计一次课上一个故事、一个视频、一个团队训练游戏贯穿整门课的教学。课程的考核可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最终以班级大团队的形式开展,以团队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考查。课程的内容设计上,主要围绕“五要素”和“三因素”,再将团队概念、团队的发展周期、团队激励、团队沟通、团队冲突等内容融入设计中。授课的地点选择上,可以将室内和户外相结合。同时,课程与军训形成一定的连续性,有利于让新生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中整体性地接受团队建设意识的培养,为班级在接下来的优秀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第四,创设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团队建设的优秀班级文化遍地开花。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有具体的活动平台搭建,才有其践行形成的可能,因此需要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过程。在搭建班级活动平台时,应结合大学生所在年级的阶段性特点和专业特点去创设。比如,大一新生通过军训和团队主题教育后,团队意识较为强烈,可搭建以“我的大学、我的军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我的团队,我自豪”为主题小视频征集活动等线上线下的活动平台;中年级的班级学生进入了已经适应大学生活的状态并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的领域,可搭建班级的兴趣小组、团队读书分享会、趣味运动会、专业技能竞赛团队等活动平台;毕业年级的班级学生进入专业巩固、面临实习和就业的阶段,可搭建分团队模拟面试,与优秀的工作团队面对面的座谈会等活动平台。

四、结语

高校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个人、一次讲座、一门课程、一个学期就能实现的,需要高校从思想层面上高度重视,在制度层面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在具体的实施执行过程中重视对班级文化建设引导者的培训,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打造,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全方位、多渠道地搭建践行平台。一旦这种融入了团队建设理念的优秀班级文化形成后,学生在班级中成长,团队意识增强,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乃至整个生命的过程都有积极、正向、强有力的帮助,且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乐林会,李正周.团队管理视角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探究[J].戏剧之家,2020(15):142-143.

[3]王成,廖启云.高校班级文化的建设现状与路径选择[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3):54-58.

[4]于盼.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人生的底色——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9(2):78-81.

[5]赵志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融合的逻辑、张力与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2):88-93.

[6]陶金.团队建设与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班级文化培训范文

一、班级队伍管理

(一)高校班级队伍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自的队伍管理目标

高校班级队伍由党支部队伍、团支部队伍、班委队伍三大块组成,为指称方便,通称他们为“班委”。党支部队伍管理应该着眼于充分发扬决策民主,着眼于党支部干部对班级工作的整体把握,对班级长远发展提出有效建议和意见,以促进和带动其他工作。团支部干部队伍总体上应该比较活跃,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团支部干部管理工作主要着眼于如何有效的配合校团委做好班级工作,活跃班级气氛,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以及协助党支部完成相关任务。对班级委员队伍的管理应该着眼于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着眼于如何有效的规范班级行为,打造班级文化,协助辅导员处理好班级事务。

(二)筛选合格的学生骨干

优秀的班委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生命力。对高校班委的择才标准应该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表里如一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专业成绩、高度的责任心、必要的工作经验、可预见的发展潜力、强有力的实践者、团队精神、领导力、感染力、亲和力以及恰到好处的创新精神等。具备了这些条件,还要通过辅导员的观察、与学生互动交流、重视学生评价等方式对班委进行选择。

(三)班委队伍的组建

班委队伍建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民主选举,班委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优点是:比较能够代表民意且群众认同度较高。缺点是:选举质量不一定有保障,会错过那些愿意为班级服务但不喜欢选举这种形式的学生,班委不听从辅导员的指挥,因为他们是由同学任命的,还可能出现班委之间不一定和谐的现象。其对策是辅导员要事先动员一部分合适的同学参与选举,并且帮助这些同学提高群众认同度。第二种是辅导员指定+组阁,辅导员指定班长、团支书,由班长、团支书组阁产生其他班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由辅导员指定班委骨干可以保证班委质量,而且有利于贯彻辅导员的工作思路,同时组阁的方式会提高班委之间工作和谐度。缺点是:由班长、团支书招募的班委的质量不能保证,有可能在班级形成小集团。因此,辅导员要为组阁过程把关,提高班委工作透明度和辅导员的监控,增进同班委的沟通。第三种是民主选举+组阁,选举产生班长、团支书,由班长、团支书组阁产生其他班委。这种选举方式的优点是:比较能够代表民意,群众认同度高,班委之间工作和谐度也会相对比较高。而缺点是班委质量不能保证,有可能在班级形成小集团不听从辅导员指挥。所以,选举之前,辅导员要和适合人选谈心,鼓励合格同学参与竞选,同时为组阁过程把关,提高班委工作透明度和辅导员的监控,增进同班委的沟通。总之,无论用那种方式产生班委,辅导员一定要加以指导,而且事先一定要充分了解群众意见,并且考虑到各个班委之间的性格或工作方式是否存在严重冲突,考虑该班委队伍能否有效配合。

(四)班级队伍的培养

1.培养的必要性首先,从班级工作需要来看,接受培训可以提高工作准确度、工作效率、工作技能,创新工作方法等。其次,培训有利于打造积极的班级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此外,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班级干部都希望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得到更多工作经验,接受更高的工作挑战,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和自我实现。2.培训的层次首先是思想意识上的培训。高中和大学的班级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班委在工作范围、数量、频率、强度、层次都有很多不同,大学班委需要提升工作意识,清楚地知道自己非常有必要接触并吸收最新的管理方式,补充自己在管理方面知识和技巧的不足。具体培训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上岗培训、专项培训、特殊培训、素质拓展等。具体培训依据培训时间以及培训对象的数量分为集中培训、长期培训、统一培训、个别辅导等等。另外辅导员一定要记住的是:培训是言传与身教的结合,其实平日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无声的培训。3.培训前后的准备工作辅导员在开展培训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及需要,尤其是专项培训和特殊培训,做到有的放矢。培训后要对培训结果进行总结。每次培训后要向学生发放书面的培训效果调查表,并在培训结束一段时间后找同学当面了解培训对实际的帮助效果,为以后培训的调整做好准备。总之所有培训要以有效为最终原则。

(五)对班委的激励与考核

激励是班级管理的催化剂,在进行激励之前,辅导员要了解必要的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做到科学激励,避免无效激励甚至引起反感的激励。辅导员激励班委的方法主要有:转换任务法、兴趣切合法、目标提升法、语言鼓励法等。放在工作最后的考核,是对工作全过程无形的监督,是工作质量的保障机制,同时,考核也是对班委的激励和再次筛选,是班级工作不断前进的推动力。所以,为了提高班级队伍管理的水准,辅导员一定不要忽视对班委工作绩效的考评。考核应该将班委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绩效综合起来加以评定,这样更有利于鼓励后进班委,以及激励那些没有将能力完全发挥的优秀班委。

二、班级信息管理

(一)比信息管理更重要的信息意识

信息传递的畅通、及时、准确、全面、到位对于班级管理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日益“松散”的大学生班级以及更加“自由”的大学生而言。辅导员和班委要提高对信息的重视程度,掌握信息化管理的技术与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会他们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学校、院系、社会的了解,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也有利于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二)班级信息管理

班级信息的管理要做到努力追求信息直航;以充分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强大支撑;“刻意”公开班级信息,增强学生对班级工作的信任;搭建信息平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交流,提高班级建设的参与度;及时了解信息,化危机于无形。此外,在信息对流中应达到“辅导员—班委—学生”之间的低阻碍交流。首先,辅导员要了解你所带班级的这一代青年人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追求些什么,然后要适当地“放低”自己,融入他们中去。记得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到复旦做讲座时,提到了当时正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立刻拉近了与年轻学子之间的距离。第二,要有针对性地搜集有关本班学生的成长背景、兴趣背景、未来期望等信息,否则也许在你跟他大谈曾荫权如何从推销员成为香港特首并流露出仰慕之情的时候,立志成为严肃学科学者的他可能正在心里翻白眼笑你俗气。第三,信息流出去,也要流回来。及时对班级工作思路、班委工作方法、活动展开状况等进行专门的或者口头的绩效评估,尽可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而对工作加以改正是不容忽视的一环。班级管理的目标不是完成工作,而是培育学生。搜集反馈信息的工作一定要认真对待,否则,工作水平只能在原地徘徊甚至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班级制度管理

(一)班级制度的功能

班级大部分制度是可以量化或明文加以规定的,这些属于正式制度,班级还有一些较难准确量化的制度。此外班级当中一定还有一些类似社会风俗的隐性制度,这些隐性制度并不是班级的必需品,但是有了他们的存在班级会显得更加生动,而且隐性制度大都与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相关联。班级的这些制度不一定都是以“制度”的形式或字样出现,它们还有其他的名字,例如:“规定”、“条例”、“要求”、“公约”、“注意事项”、“倡议”等等,甚至是一些活泼、亲切、容易令同学接受的名字。班级制度不应该只是约束,它们还是一种参照标准,是同学们前进的指南,是班级为同学的奋斗道路设立的导向,这是在进行班级制度管理之前需要明确的前提,这也是班级制度管理同其他组织制度管理的显著不同。首先,班级制度应是作为一种行动约束的制度。其次,班级制度作为模范参照标准的制度。再次,班级制度应该作为学生前进指南的制度。最后,班级制度是一种价值导向的制度。

(二)班级制度管理

1.班级制度的创建班级制度的创建是使班级工作有“法”可依的第一步。在班级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班级制度的制定要合乎国家的法律,不可随意而为,班级制度的大方向一定要和学校制度保持一致,不能有所冲突。在建立制度时要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在制定班级的重大制度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意见,以确保制度代表全体同学的利益和意见,同时也是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制度要避免漏洞,制度中的条文、标准尽量做到全面、细致,不要让同学有空可钻,造成不公现象。制度制定之后要广泛宣传,不仅让大家知道班级出台了新政策,更要让同学了解新政策的目的、内容并确保相关同学对制度的全部内涵的真正理解。2.班级制度的执行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要体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重要的是“执行”。在制度执行之前,再次调查学生的意见,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学生没有疑义的时候,制度进入执行环节,那么所有条款将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学生必须遵守,而且在制度确定下来之后、修改之前,不要改变它,就按照它“是”的那个样子去执行。实行过程中应该注意奖惩分明,奖惩适度。因为无论怎样强调规章的重要性,永远有人破坏制度,当然也永远有人做得比制度规定的更好。惩罚要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是人利用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所以,在制度接受检验之后要及时听取学生对制度内容以及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价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对制度的评价和调整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因为穿着不合适的鞋走路,感觉一定不舒服。另外,制度的微调常常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果你感到自己的学生不够活跃,如果你感到他们学习不够努力,如果你感到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很差……不妨从班级众多的制度中挑选一两个合适的,稍稍动点“手脚”,那么事半功倍的效果等你去收获。不过在动手脚之前别忘了加点“心计”,调整过大或者调整手段不当是会引起公愤的。

四、班级事务管理

(一)辅导员开展班级事务管理的总体原则

辅导员的工作往往被形容为“千条线,一根针”。辅导员在开展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的时候应该掌握一些总体的工作原则,从而做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1.在开展班级事务管理之前,一定要提醒自己,进行班级事务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帮助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增强班级凝聚力或者是完成班级/学生向下一个目标的过渡。辅导员应该沿着班级目标前进,用针对性的方法,做该做的事情。2.依据辅导员在不同性质班级事务工作当中的不同角色,辅导员应该有几个不同的定位:当协助学校院系完成各类任务的时候,辅导员应该是服务人员的面孔,做好服务工作或者桥梁沟通工作;当辅导员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大学事务的时候,辅导员是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是领导者,甚至是一个不容反驳的指挥官;当辅导员辅导学生组织开展特色活动的时候,辅导员只是起到辅导和咨询的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3.班级日常事务管理一定要做到规范、有序,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4.辅导员在进行班级日常管理时,当然要遵守学校总体要求,遵循科学教育管理方法,同时也要有经过个人认真思考,融合进个人对班级期望的工作理念,作为班级的个性和班级工作的灵魂。

(二)班级事务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班级事务的管理原则

1.辅导员协助学校、院系完成的各类任务学校、院系有大量工作是需要在辅导员的协助之下完成的,这部分工作包括日常教务、学习管理、学校各项文体活动的参与、对学校各类重大活动的支持、参与院系党团工作的统筹、配合学校院系做好稳定工作、完成各种招募工作等。在进行这类工作的管理时,辅导员主要起到“协助”和“桥梁”的作用,帮助学校院系去管理班级学生,处理相关事务,是事情的“人”和“策划者”。2.辅导员指导学生完成的各项大学事务这类事务主要包括学生在大学时的必经事务,如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奖勤助贷补工作、班级党支部团支部建设、军训工作等。在这类事务中,辅导员既不是协助者的角色,也不是辅导者的角色,辅导员是活动的直接负责人,是学生的指导者。所有活动要在辅导员的直接带领下完成,并且需要确保事务完成质量以及达到预期效果。3.辅导员辅导学生开展的各项班级活动辅导员辅导学生完成的班级事务主要包括寝室文化建设、各类实践活动、班级文体活动等。在这类事务中,学生是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和参与主体,辅导员只是辅导者,为活动提出建议,接受咨询,要避免直接指挥。

(三)提升班级事务管理有效性

辅导员在班级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遵循80/20原理。80/20原理是一条重要的法则,甚至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金科玉律。我们的工作成效的80%是用20%的时间完成的,而我们把80%的时间花在了另外的20%的事情上。举例来说,可能你用了2小时就完成了一篇工作总结,但是你却花了两天的业余时间来为总结配上合适的PPT。这个理论告诉我们的是:通常我们都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一些琐碎的事情上,这就提醒我们应该找更合适的人去完成那些琐事,节约自己时间,也节约整个工作团队的时间。

五、结语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对于辅导员来说,感慨一定是“思想工作难,难于上青天”。高校辅导员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这样一份工作未免有些艰巨,也有不小的压力。但是如何把压力变成工作的动力,把工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在解决学生问题的经历中提高自己工作能力是辅导员成功的关键。班级的管理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工作,班级建设和管理是大学生以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基础,辅导员就要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寻找方法、积累经验,切实把握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动态、新特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原则和办法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做好指路的明灯,使他们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3篇:班级文化培训范文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同样,优秀的班主任能够将一个班级打造好。一个好的班主任基本等同于一个好的班级。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一切活动的基础和载体,建设好一个班级就如同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在和谐美好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才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学习生活才有无尽的乐趣。班主任应该树立一个良好的班风,班风的建设至关重要,它就好比一个导向或者风向标。一个国家的政治决定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班风就好比国家的政治一样,班风就是一个大环境,如果环境清明,就国泰民安。良好的班风对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环境下,每位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并能够自觉地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准则。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严谨认真,一开始就树立一种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奖惩分明,张弛有度,不包庇、不纵容,有错必究,有奖必扬。在良好班风的影响下,学生的行为规范必然得到一定的约束和保障。笔者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基本遵循三个原则,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班主任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什么样的学生,班主任都要用爱和包容开展不同的管理工作。当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爱和宽容的时候,学生也会用理解和支持来回报班主任。班主任一定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猛训学生,如果这样,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使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越来越远。当然,这里也有管理的艺术,不能一味地听之任之、委曲求全。班主任要把道理和原则摆出来,公私分明,要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事实和道理讲充分了,学生自然会心服口服,下一次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在这方面笔者的确总结了不少经验,而且屡试不爽,尝到了甜头。班主任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要留给他们充足的空间继续进步;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也不能放任不管,要适当地表扬和激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确有进步,逐渐找回自信心。其实,在笔者心里,没有绝对的坏学生,只有教师没有教育好的学生。如果教师任学生放任发展,就无法达成教育目标,如果教师对学生加以呵护,投入爱心,就会有回报。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其他方面有过人之处,班主任要善于从其他角度发掘人才,积极地鼓励和评价,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可,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这样,学生对班级的从属感和融入感才会大大增强。

 二、班干部——帮助班主任分担压力的群体

班干部是班主任经过精挑细选、综合考虑,从班级中选出的素质比较高的一部分学生。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和培养班干部,而与班干部保持良好的沟通,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关键。大部分学生干部在心态和行为等方面与班主任之间存在诸多隔阂,两者之间的沟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班主任要经常与班干部一起分析、研究班级情况,制定班级工作的总目标。班干部在班级建设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面是教师,下面是普通学生。同时,班干部也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起到润滑效果,有利于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摩擦。班主任如果发挥好班干部的作用,班级管理工作会非常省时省力。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把班干部培训好,使班干部经常能受到班主任的教导。班主任要给班干部树立良好的榜样和模范带头作用,使班干部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不能出现不良的思想倾向,这样班干部才能以身作则。光有正确的思想还不够 还需要培训班干部形成各项技能,建立日常行为规范、日常考勤出勤记录检查等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班干部的日常工作。班干部逐渐成熟之后,班主任的后勤保障、服务维护工作也要跟上,毕竟班干部也是学生,也有犯错误、犯迷糊的时候,例如,工作方法不到位、工作方式缺乏多样性等。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加以监督、指导、辅助和跟进,进一步强化班干部的工作学习,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班主任与班干部要保持良好的沟通,让班干部对班主任既保持一颗敬佩之心,同时又能和班主任坦诚相待。班主任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班干部能第一时间与班主任汇报思想动态,也能时刻关注班级其他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想法,毕竟学生之间在一起的时间多。如果班里的学生有思想问题或负面心理,班干部都会第一时间向班主任汇报,帮助班主任掌握和了解一手资料。总之,让班干部发挥作用会使班级管理事半功倍。

三、以多元化的班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管理的保障

第4篇:班级文化培训范文

一、班级小组建设

1.合作小组的产生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首要条件是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积极投入到小组的建设和发展中来。而小组学习方式能否保持活力的前提是小组间能否保持相互竞争力,这就要求小组间的各项指标(如学习、纪律、男女比例、管理能力等)要相当,这就对小组的分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选举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细节:一是正副组长的产生。首先是组长的自荐,组长要进行“施政演说”,陈述小组的发展目标和小组建设方案,再由学生投票产生组长,组长确定后,由组长选定副组长,按规定组长必须选与自己异性的学生。二是将其他同学选举分层。将学生按学习和表现情况分层,共分四层,每层的人数与小组的组数相同,如将班级分成8个小组,那么每层中就有8个人,由这16位正副组长进行4轮互选。三是举行互选大会。在互选大会上,由组长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选举中要注意将层次最低的一层放在第二轮或第三轮进行,尽量避免对此层学生的心理方面的影响。在选举中出现选定情况时,要及时应变,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2.合作小组的建设

小组建设首要的是“组魂”建设,就是尽快获得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小组文化的迅速建立是建立小组“组魂”的基础,而小组的文化又要和班级的文化———“班魂”息息相关。有几个要点。一是“班魂”的确立。核心是确定三个“第一”:规则第一,团队第一,忠诚第一。二是班级建设的理念。学生通过小组建设,学会团结协作,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在小组不断晋级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提升,要通过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向上的团队,温馨的家庭、快乐的空间”。三是小组文化的建立。各小组确定出组名、组训、组徽、组歌、目标和组约等,在文化建设方面组长要负责组织,群策群力。

3.小组的分工

每小组除了组长和副组长外,要设立纪律组长、评价组长、学科组长。在每科要分成AABBCC形式,九科都要具体到人,让第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互补互学。

4.制定班级公约

先由各组讨论提交方案,再进行小组长合议,再经班委会审核后公示,最后确定。

二、班级管理的评价机制

1.构建班级行政管理机构

组建行政管理团队:常务班长、学习班长、纪律班长、纪律委员、寝室班长、学科班长、学科组长、纪律组长、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班级管理各小组轮流负责,小组的组长担任本周的值周班长,其他5人每人担任一天的值日班长,负责一天的日常管理和纪律管理,对学生表现加以评价,并相应赋分。下周的周一再由值周班长做周总结,并做评价。

2.做好各项培训工作

培训包括:班级培训、组长培训、值周班长培训、值日班长培训、纪律班长和纪律委员培训、学科班长和学科组长培训、小组培训等,通过系列培训,明确每个人的职责,了解工作方法,确定工作要求,明晰评价标准。

3.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小组晋级评价。班级采取的评价方式为“军衔晋级”机制。这是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晋级的喜悦,从而保持不断进取的一种管理模式。每两周进行一次晋级班会,每两周进行一次班级分座,分座的选址顺序按小组分数由高到低进行。具体评价。通过各小组的海选,产生需要评价的条目,再通过班会讨论,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案包括学习方面、常规管理方面和活动方面共三个部分。所有的赋分评价都不宜太细,给他们一定的主观评价的空间,对管理者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大量实践说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小组是前提,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是保障,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学生长期保持小组合作热情的催化剂。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合作小组中开展互助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有效途径。小组学习方式就是要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把研究权和评价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育创新的主体,促进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让学生快乐成长,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们结成的各种群体,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处于各种因素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因此,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一个动力系统,其中某一部分的变化会导致其他部分的状态发生变化;群体的行为通过协作活动所产生的力量,会超过个人单独活动的力量总和。在自主研修、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学生群体的力量已经增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新的思维平台上发挥群体的作用,共同归纳总结,反馈、提炼、升华。所以,只有通过做好小组建设和学生评价,激发学生努力参与小组建设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为高品质课堂提供保障。[1]

参考文献:

第5篇:班级文化培训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班级文化;文化建设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其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核心。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何通过提高医学院校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来为我国提供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人才,成为了当前各大医学院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目前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中,部分医学院校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界定及功能

1.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全体文化,其是指班级内部所有参与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信念、价值观以及态度等的综合文化产物,根据班级的基本情况不同,班级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1]。目前,班级文化的概念主要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其中狭义的班级文化更加侧重于人类的精神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根据班级性质的不同,班级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统合型班级文化、离散型班级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虚形文化以及班级实体文化等。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只有确保班级文化的多元化、健康化,才能形成具有价值和积极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功能。(1)教育功能:班级文化是一种精神教育力量,其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同时也是目前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班级文化主要表现为班风、学风以及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舆论方式等,这些表现都与教学观念以及文化相对应,并对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生活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2)规范功能:部分研究学者发现,班级文化可以实现对学生行为的有效规范和制约,而其所包含的规范功能体现在组织建设以及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当中。在班级日常工作的开展中,班级文化可以引导班级内部组织建设的方向,并对其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班级文化也将为班级成员的行为、思想提供基本的规范与标准,使其在学习与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3]。除此之外,班级文化还具备一定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以及激励功能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医学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

1.缺少对班级文化理解和重视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都未能有效开展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院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指导教师均未意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缺少对班级文化内涵的有效理解。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日常工作较为繁忙,无暇关注与班级文化建设相关的理论性书籍,从而导致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会出现由于教师缺少对班级文化的理解,最终导致班级文化无法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情况[4]。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注重教材知识内容的传授,忽视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而阻碍了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班级文化的建设内容过于单一化

学生作为校园内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由于其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其会在特定时间形成具有差异性的文化意识,而班级文化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部分教师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特色文化,从而导致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过于狭隘,且具有单一化的特点。除此之外,由于当代90后学生的思想具有创新性和差异性,过于单一化的班级文化建设内容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三、医学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1.加强对班级文化的重视

一方面,医学院校应当积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充分意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中,院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针对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方式、开展目的以及主要核心思想等,以讲座或讨论会的形式进行介绍,从而使教师意识到班级文化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确保校园文化的发展[5]。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提高学生对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确保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并为学生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文化素质提升建议,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精神文化的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2.实现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的多元化

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确保文化建设内容的多元化,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文化。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院校,大部分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物质能力,而学生宿舍作为班级物质文化的核心体现,应当通过提高学生宿舍综合水平,来表现出班级文化的主要特点。比如应当对宿舍内的布置、安全状况以及卫生等进行全面化的改革,并评选出院校内较具班级文化内涵的宿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制度文化。相对成熟的班级制度是确保班级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班风的核心制度保障,这就使班级制度文化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可以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要求班级内部设定各个班级内部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制度,以此来彰显班级文化。第三,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要素,其也是班级软文化的主要体现,医学院校的班级可以通过设置班级口号、班歌以及班旗、班服等方式,来体现出班级的精神文化底蕴,并顺应班级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医学院校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本文在针对医学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策略研究中,主要从三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介绍了班级文化的概念以及功能,并提出了班级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规范功能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医学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主要包括缺少对班级文化理解和重视以及班级文化的建设内容过于单一化;第三部分则针对目前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包括加强对班级文化的重视以及实现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的多元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医学院校的全面发展提供现代化的理论支持,并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余卉,皮将繁.谈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8(5):200-201.

[2]汤元军.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形成机制和建设策略[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5(1):119-120.

[3]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7(8):56-60.

[4]邹军.班级文化建设对优秀班集体形成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1(12):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