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精选(九篇)

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

第1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思维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数学是一门强调思维运用的学科,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有效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则是他们学会思考数学,提高数学学习质量,能学和会学数学的关键。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引导他们学会有效的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一、初中生需要掌握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基础学科,学好数学是其他理科能够学好的基础。数学学习思维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因此,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有主动掌握数学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为其他数理有关学科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思维主要有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创新等思维类型。这些思维在数学实际运用中可以侧重一点,也可能需要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

就初中阶段数学思维而言,我们要注意衔接教学,重视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学习由生活现象切入,在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现象分析中发现数学问题。而在初中学习中,有些问题可由生活现象得出,如正负数的认识。但是正负数学习中,必须数形结合,引入数轴这一概念,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数形结合思维。之后,引导学生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转化,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如函数相关问题学习中的分期付款问题探讨,需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之后,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敏捷性、深刻性及逆向性,提高思维的转换速度。

二、学生数学思维提升策略分析

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自我思维的运行,可以说数学学习质量关键在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运用。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组织指导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解决数学问题一般不需要怎么深入思考,通过加减乘除就能解决问题。因而,有些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审题习惯,没有运用数学思维解题的思维品质。而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如果遇到比较简单的问题,是需要思维的。如“绝对值与相反数”中,“在数轴上,点A、B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A在B的右侧,且这两点的距离为8,那么,这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这就需要结合数轴进行思考,有着初步的数学结合意味。也就是学生要养成遇到这样的问题,利用数轴解决数字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的习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将需要实现的数学思维目标呈现给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指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运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思维。这样在同一类问题解决中,学生就有这样的思维,从而获得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当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还处在发展和成型阶段,我们要引导他们自己思考;有效利用教材,让学生经历“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思维。

2.形式多样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是有效学习的一种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其联系生活学习。如在《近似数与有效数字》自主学习中,让学生思考一道简单的数学问题,尝试发现近似数。学生从购买水果、蔬菜,研究出租车价格表等生活问题中获得数学知识运用思维。这样的学习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初中生数学思维培养中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组组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联想和探索。如已知|a|=5,|b|=3,a

思考充满数学教与学的全过程。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情境,需要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学生的思考、发现和创新。如有关三角问题的思考方式通常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思维?这样的问题可以在教学中作为思考问题先提出来,然后展示三角问题让学生解决,在解决中让学生获得转换思维和数形结合及化归思维。又如列方程解应用题过程中,关键在于等量关系的确定。如“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学习中遇到的一道题目:“A、B两仓库共存粮500吨,如从A仓运出粮食的50%,从B仓运出粮食的40%,那么,现在B仓库所余的粮食比A仓库多30吨,求甲、乙两仓库原来各有多少吨粮食?”关键就在于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能否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正确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在这样的问题解决中,启发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探寻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画草图、列表将问题形象化。

另外,在初中生数学思维培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地、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有些问题用特殊值带入,有些与平面图形有关的问题利用添加辅助线或者平移、旋转方式解决。鼓励学生多尝试一题多解,引导从新知与他知、本类与他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思考;并利用知识拓展,训练逻辑思维。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着力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和思维品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化形象为抽象,利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新知识接受过程中主动分析、比较和思考,在常规的解题思维形成之后获得思维的发散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索性教学 思维训练

探索是科学发现的先导,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生动、最活跃的思维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索性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当前新课改下各地对探索性教学都很重视,也下大力抓,但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过于注重形式,没能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思维训练应是主要原因。初中数学教学只有通过有效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探索性教学才真正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笔者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一直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对思维训练基本方式试作探讨。

一、训练思维的条理性与系统性

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比较,对复杂问题应善于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思考,抓住主要矛盾;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习惯了小学的自述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不习惯,茫然无绪,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教师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后面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启示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学生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高。学生掌握了应用题的多种解法,对同一道题就可采用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学生再碰到类似难题也会运用综合分析法,调动知识,调整思路,进行积极的分析思考,思维的条理性与系统性也就不断得到提高。

第3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解题技能 联想 把握问题实质

    每年初中数学会考,一般都把试题分为容易题(基础题),中档题以及难题.近年初中数学会考中,难题一般都占全卷总分的四分之一强,难题不突破学生是很难取得会考好成绩的.

初中数学会考中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维要求有一定深度或技巧性较强的题目.2,题意新或解题思路新的题目.3,探究性或开放性的数学题.

    针对不同题型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无论解那种题型的数学题,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对数学概念的较好理解,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对定理公式的证明的理解;能很熟练迅速地解答出直接运用定理公式的基础题),所以对学生进行 “双基”训练是很必要的.当然,初三毕业复习第一阶段都是进行 “双基”训练,但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把握得深化和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复习效果才好.

    有些老师认为,对全班进行面上的复习只要复习到中等题就行,不必进行难题的复习,那些智力好的学生你不帮他们复习他们也会做,那些智力差的学生你教他们也白白浪费时间.其实,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也不一定能解出难题,这是因为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到达初中会考中的难题的答案,或者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思维深度不够,或者思路很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但,很多有经验的初三毕业班的老师的多年的实践证明,针对难题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只要复习得好,对中等以上学生解难题的能力的提高作用是较大的.对此,我们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要对学生针对难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路拓宽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也要针对学生的 “双基”情况和数学题型,这种训练要注意题目的选择,不只针对会考,也要针对学生思维的不足,一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反思和总结,只有多反思总结,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提高.老师要注重引导,不能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定相同的.

    过去,有些初三毕业班的老师,在会考复习中,找来各地各区的模拟题对学生进行一轮轮的训练,练完讲,讲完练,师生都很辛苦,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是因为这种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题型的针对性都不足.学生没有体现学习的主体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因此,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有些老师觉得,会考难题难度大,考试题型新而难以捉摸.对专题复习就是把今年会考难题以及当年各地各区的模拟考试题中的难题讲练一次.这种以题论题的复习也难以使学生解难题的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初中数学会考试题的命题者的命题目的是考查我们初中毕业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当然都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所谓难题,只是笼上几层面纱,使我们不容易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去揭开那些看起来神秘的面纱,把握它的真面目.程咬金用三道板斧能在战场上取胜,我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解题技能,只要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得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考场上取胜.

    关键是,我们对学生的复习训练能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我们老师的得当的引导,学生训练后的反思总结,对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把握各类数学难题的实质---跟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联系.

   对难题进行分类专题复习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对数学难题跟基础知识的联系的把握能力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迅速正确分析出解题思路这一点上,并从中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思维.应当先把难题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训练.在课堂上不必每题都要学生详细写出解题过程,一类题目写一两题就行了,其他只要求学生能较快地写出解题思路,回去再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我认为可以将初中会考中的难题分以下几类进行专题复习:

    第一类: 与一到两个知识点联系紧密的难题:

    第二类: 综合多个知识点或需要一定解题技巧才能解的难题.

    这类难题的教学关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运用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一定的解题技巧来解答.

    第三类 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难题.

    无论是开放性还是探索性的数学难题,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

    第四类 新题型

第4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想象力

列宁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需要幻想,这是没有理由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幻想的,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数学是一门逻辑非常清晰严密的学科,就其本质而言,学习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有效方式. 另外,由于人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人的思维发展也具有阶段性. 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由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既敢于创新、见解独到,又目标清晰准确;既思维开阔,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内涵

创新性思维是指一种有创见性和预见性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并产生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所谓数学创新思维是指主动的、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独特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是个人在创新意识的驱动下,将现有的知识予以重组产生新思路的方法. 知识经济时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主席曾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一)通过统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特定阶段,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维训练,也就是统摄训练,以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统摄训练对学生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单位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廓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牢固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框架. 知识积累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良好的知识积累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重要作用.

(二)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拓展思维空间,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 一方面,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训练,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潜在的因素,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创设类似的想象情境,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分析.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问题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评判、筛选、提炼、升华.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方式多样,例如,教师可以培养训练学生对同一问题改变思维角度,特别是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大胆假设,联想多种结论;通过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可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打破教师的权威身份,鼓励学生提出正确的问题. 问题一经提出,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当一个简单的问题又被重新慎重地提出来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再是简单的了. 学生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正是问题激发学生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 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学生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四)通过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习以为常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方面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出这种思维并不代表我们要否定惯性思维,从概率上看,惯性思维趋势外推的准确性很可能是各种预测方法中最高的,因为过去若干年教学中形成的趋势往往包含着某种规律. 但长期以来,学生受生活经验和思维模式的束缚,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某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数学问题,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从结论往回推,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练习,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用最有效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中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因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在创造发明的路上,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教师通过进行有目的性的逆向思维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

三、结 语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注重对例题和习题的深度开发,挖掘问题的内涵及潜在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题型复习 经验

初中数学中考题中的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1)思维要求有一定深度或技巧性较强的题目。(2)题意新或解题思路新的题目。(3)探究性或开放性的数学题。

1.针对不同题型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无论解那种类型的数学题,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对数学概念的较好理解,对定理公式的理解,对定理公式的证明的理解;能很熟练迅速地解答出直接运用定理公式的基础题),所以对学生进行 “双基”训练是很必要的。当然,九年级毕业复习第一阶段都是进行 “双基”训练,但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把握得深化和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复习效果才好。

有些老师认为,对全班进行面上的复习只要复习到中等题就行,不必进行难题的复习,那些智力好的学生你不帮他们复习他们也会做,那些智力差的学生你教他们也白白浪费时间。其实,学生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解题技能也不一定能解出难题,这是因为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到达初中会考中的难题的答案,或者思维深度要求较高――学生思维深度不够,或者思路很新――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是,很多有经验的九年级毕业班的老师的多年的实践证明,针对难题进行专题复习是很有必要的,只要复习得好,对中等以上学生解难题的能力的提高作用是很大的。对此,我们在第二阶段复习中要对学生针对难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思路拓宽的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也要针对学生的 “双基”情况和数学题型,这种训练要注意题目的选择,不只针对中考,也要针对学生思维的不足,一定量的训练是必要的,但要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反思和总结,只有多反思总结,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提高。老师要注重引导,不能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因为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定相同的。

过去,有些毕业班的老师,在中考复习中,找来各地各区的模拟题对学生进行一轮轮的训练,练完讲,讲完练,师生都很辛苦,但效果却不很理想,这是因为这种题海战术式的复习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及思维能力和对数学题型的针对性都不足。学生没有体现学习的主体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因此,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有些老师觉得,中考难题难度大,考试题型新而难以捉摸。对难题的专题复习就是把今年中考难题以及当年各地各区的模拟考试题中的难题讲练一次。这种以题论题的复习也难以使学生解难题的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初中数学中考试题命题者的命题目是考查我们初中毕业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当然都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所谓难题,只是笼上几层面纱,使我们不容易看到它的真面目。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去揭开那些看起来神秘的面纱,把握它的真面目。程咬金用三道板斧能在战场上取胜,我们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有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解题技能,只要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得当,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考场上取胜。

关键是,我们对学生的复习训练能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并强化学生的解题技能,同时,我们老师的得当的引导,学生训练后的反思总结,对知识的自主构建,从而把握各类数学难题的实质――跟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联系。

对难题进行分类专题复习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对数学难题跟基础知识的联系的把握能力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迅速正确分析出解题思路这一点上,并从中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思维。应当先把难题进行分类。然后进行分类训练。在课堂上不必每题都要学生详细写出解题过程,一类题目写一两题就行了,其他只要求学生能较快地写出解题思路,回去再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对于综合多个知识点或需要一定解题技巧才能解的难题。这类难题的教学关键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运用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一定的解题技巧来解答。

2.新题型(近年全国各地初中会考中才出现的题型)

初中会考题型再新也离不开初中的基础知识,所以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从题意中找到与题目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运用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五边形ABCDE是张大爷十年前承包的一块土地的示意图。经过多年开垦荒地,现已变成如图一所示的六边形ABCMNE,但承包土地与开垦荒地的分界小路还保留着。张大爷想过点E修一条直路,直路修好后,要保持直路左边的土地面积与承包时的一样多,右边的土地面积与开垦的荒地面积一样多。请你用有关的几何知识,按张大爷的要求设计出修路方案。(不计分界小路与直路的占地面积)

(1)写出设计方案,并在图中画出相应的图形;

第6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是对学生实施运算能力与图形思维能力培养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建立在小学数字运算基础上的一种知识拓展与能力再现,更是通过运算实施能力培养与应用的重要载体。如果初中数学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只重视对运算能力的培养,那么,初中学生就永远停留在数学的机械式运算基础上,其思维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创新思维就会受到抑制,甚至影响到学生一生对数学的学习与追求。

现代认知理论表明,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循环体,它需要通过路径、迁移、再现、回顾、训练与反复的求证得以发展与前行,实现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掌握,做到应用知识,通过知识的内化表现,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要对学生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改革与变化,达到训练技能、提高应用的目的,实现数学教学的内化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向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前进。几年来,面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从初中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出发,以培养、培训学生的数学技能为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训练、课外训练、家庭与社会训练为基本的教学框架,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其数学教学成绩逐年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优化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效果十分明显。

1 以课堂训练为基础,强化学生数学训练的基本技能,为提高其思维的多样性创造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总体来说,它的基本形式就是课堂传授,数学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载体,进行综合性应用,达到数学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一堂新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教师通过讲解、范例分析与应用指导,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基本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这看似是机械的教学方法,却暗藏着巨大的教学内涵,其根本就是让学生去学会应用。那么,学生的应用又需要如何去教育与体现呢?笔者认为,重要的是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知识空间,通过训练达到应用的目的,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一是通过教师的范例分析,一步一步实现对训练基本技能的掌握。比如,一个公式的应用,它除了简单的应用外,大量的是通过公式的变形、公式的外延和公式的引申而开展,单一公式的应用范围较小。因此,数学教师首要的是帮助学生分析公式的特点、公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公式的其他变形,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公式所表征的内涵,然后通过一定的例题、典型的例题和带有思维倾向的习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学习思维,营造良好的应用环境。

二是通过学生自己的应用与实践,实现对训练的内在本质需求学习。学生在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后,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体的训练,特别是练习题目的分析与应用,达到训练、内化的目的。例如,课本上的基础训练题目,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巩固,更是许多数学知识的再现,特别是通过课堂中的简单训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通过课堂的简单训练,达到了巩固数学知识的目的,重要的是对课堂学习的一种检测与知识回顾,其意义深远。

三是即时性检测。课堂训练的方法很多,但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及时进行课堂训练中的及时性检测,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还能起到培养应用的目的,实现数学知识的再现回顾。有时,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每一节课的结束时,总会抽出5~10分钟的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课堂检测,虽然时间有限,可教育的意义深远,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课外数学训练任务,实现对教学的指导性教育。

2 以课外训练为基本的教学手段,实现对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课外训练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另一个教学表现,它的最大特点是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课堂学习条件的制约,其活动空间大,学生的自由发挥效果好,受益大。但不利的因素是,教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外训练就是指的学生的课外作业,虽然有时形式不太一样,但内涵相同。

课外作业作为初中数学训练的基本方法之一,近年来,受到社会、家长、学生和教育界的质疑,原因之一就是课外负担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课外作业较多,影响了学生的个体发育与能力的提高,但适量的课外作业,既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习活力,也能够达到调节学生课外自由活动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课外适量的作业,实现对课堂教学、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与延伸,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课外训练的方法,既要注意作业的适量,更应注意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活动需求,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否则,课外训练就真正成了一种负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的同时,适时、适量地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训练数量与提高训练质量,效果很好,深受学生欢迎。例如,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后,并没有布置繁杂的计算题目,也没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做多少题目,而是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对实际问题的测量与验证中,学生普遍反应强烈。以小组为主体的测量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以小组为主体的测量讨论与应用比较,再一次激发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新认识,通过讨论,有的学生提出了三角形面积与矩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提出了利用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复杂图形面积的思维方法,是课堂训练所不能实现的。

数学从表现上看,是一个有形的知识体,其本质是应用的外在表现,是内化了的知识形体,是需要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与应用的。如果数学教学离开了应用而谈质量,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3 以网络为手段,训练学生的思维与综合能力

现代教育,特别是课外训练,已由单一的课堂、课本和习题,向课外拓展,向以网络、计算机多媒体为主体的方向发展,也正因为网络和计算机的存在,推进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了新课程体系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在实际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除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和实施学校网络教室教学外,还积极指导学生通过家庭网络实施对数学的学习,帮助学生通过网络的知识载体,通过网络中名校的学习指导,通过网络中教育资源的综合应用,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质量的目的。有的学生,通过网络的数学学习,其内化知识结构更加严谨,知识面宽广,初中二年级基本上实现了对初中三年级数学的学习与掌握,为后续学习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7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一、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初中学生身心快速发展,脑重向成年人看齐,基本能够从事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视觉、听觉甚至超过成人,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越来越较高,不仅能观察事物的细微处,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意义识记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多数初中生有独立探索的心理要求,也具备独立探求的生理机能。语文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强调灌输知识,也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为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没有思想,语言表达就是一种机械式复述,就谈不上有意义的交流。

初中语文大纲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像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阅读时要能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写作时要能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文课外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师,我们要充分领会新大纲着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部署思维训练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在语文教学中狠抓思维训练的意识,积极进行思维训练的探索和实践,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

要特别注意应试教育对学生思维训练的影响。客观地讲,为了中考、为了名次,在越来越多的统一考试氛围里,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以试卷和教学参考书为准绳,用标准的答案限制了本来就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保持相对独立的清醒,在完成应试任务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从未来人才更强调能力、更强调创新的大局出发,想方设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关键是打基础、抓基本

初中生思维训练的途径很多,数学是最主要的,其它的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等课程也在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思维训练的努力。语文作为初中最主要的课程,也是学生花时间最多的课程,发挥思维训练方面的教学功能,要有所侧重、有所分工,关键还是要从初中生思维能力仍处于形成之中、语文在初中各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角度出发,着力于打基础、抓基本。

打基础,就是要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夯实最初的基础。思维能力不可能与生俱来,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训练思维能力首先要训练思维的基本要素。一是概括。概括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基本方法。要指导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能够把同类归在一起。比如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来概括文章的中心,通过感知人物言行等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通过感知文章的表达方式来感悟各种表达的效果。二是分析。引导学生把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及个别属性分解出来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关系。三是比较。引导学生通过对事物差异、正反、变化等的确定,从而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事物,如同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比较、同一单元内不同课文的比较、正反面文章比较、同题作文不同作法的比较。

抓基本,就是要通过基本环节的有效实施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和提升。首先是阅读、质疑环节。阅读离不开思维,思维是阅读的灵犀。带着思维去阅读,阅读才会更有效。但阅读时还要“思考问题”会让基础尚浅,喜欢“享受阅读”的初中生更加不愿意去用心阅读。这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更加注重多渠道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思维的主要方式是质疑问难。可以是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如在引导学生读《孔雀东南飞》时有意提出这样的疑问:刘兰芝与焦仲卿,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这样死了值得吗?二人私奔行不行?起来抗争行不行?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再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就会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创造能力也是从起疑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把疑点作为深入学习的起点,疑而有问,问而去究。要给学生创造质疑的的机会。对好的质疑要给予充分表扬,对一般的质疑也要多加鼓励,肯问、能思总比不问不思要好。其次是体验、观察环节。体验的重点是事物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当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至真、至爱,自然就会提笔抒写心灵之言,情动而辞发。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应落在养成学生边观察边动脑思考的习惯上,指导学生注意寻求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特殊之处,在对比中找出特点,从平常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或从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内在的联系。第三是联想、想象环节。要引导学生善于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石拱桥的桥身及其在水中的倒影联想到了“满月之境”,由荷花池联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醉人醉心的美景”,由腊梅和翠竹联想到做人的铮铮气节。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比如以“未来的我”为主题让学生想像自己长大后的情景,以“环境的发展”为主题想象地球的明天,以“电脑世界”为主题想象科学的未来等。

三、思维训练需要社会支持、师生互动

训练提高思维能力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目的,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形成有利于狠抓思维训练的语文教学环境。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之深,记大量语知,背标准答案,读不需要动笔的书,使得初中生远离思维、懒于思维,也不敢思维。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做起,需要语文教师的责任意识,也需要学生及家长的充分理解。作为教师,我们要将思想品德、爱国情操、审美情趣、个性品质、思想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熔铸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整、和谐的体现;要以教为载体,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去发散思维、联想和想像;要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速获取新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能力。

第8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学习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给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通过问题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模式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热情得到提高。教师在数学教案设计时要刻意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提问法或活动法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数学学习。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时候,可以创设情境,要求学生先画图,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所画的图形,再通过度量让学生找出中位线的性质,依照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相关数学知识的欲望,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了。

2.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操作

教学要让学生在实践练习中探索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而学生的思维定势的发展是与其活动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具体的活动,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空间想象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实践活动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悟程度,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中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充分地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思维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课时,这节课的新数学知识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教师要根据学生数学知识的基础,让学生总结对对称图形的感受,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哪些东西属于对称图形。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带活动工具,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对称图形来。同学们根据平时积累的对称图形的知识,制作出了飞机、树叶、蝴蝶、脸谱等等生活中所见过的对称图形。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这样的一个实践制作过程,让抽象的数学概念一下子变得极为形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轴对称图形”有了更深刻、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也就掌握了数学知识。

3.加强数学知识训练,保证充足的课堂训练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训练,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堂数学知识的训练。而数学教学中, 数学学习训练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活动,在整个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学习训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数学的要重环节。它的特点是要从整体设计教案,有效地安排好教学内容,形成综合学习效应。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数学训练是数学习题的教学中的有效活动,而数学训练的主要平台即是通过数学习题的训练来进行。在数学教材中,数学学习训练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投身到数学学习训练中去,不断拓展数学训练的层次和类型,完善和充实好数学训练的内容,充分培养好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处理问题能力

第9篇:初中生数学思维训练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差异;过渡

当初中生步入普通高中阶段的学习,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学习退步较大,教师也感到困难重重。这要求教师一方面珍视两个阶段数学学科的差异,同时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让学生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成绩。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存在的差异

1.知识难易度差异

初中阶段的知识主要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突出强调双基教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而高中数学培养在学生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策略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显然知识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难度差异。

2.能力要求存在显著差异

初中数学知识总量不大,知识体系较为简单,学生在听懂理论的基础上加大课堂内、外练习即可。而高中数学的学习伴随着课程开设多、知识难度加深,对学生能力要求提高,这势必造成学习潜能一般的学生,难以承受,日积月累,成绩便落下来。同时,初中阶段学习以模仿题为主,与高中相比,对数学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数学对问题的解决应突破常规性思维,提倡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

3.学习方法上存在差异

初中生一般都以教师的引导、督促为主,学生在教师的“逼迫”之下学习,不懂就问,教师给予适时指导,对于考试的重、难点,教师也经过反复训练,基本不需要学生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题型较多,让教师讲完所有类型的题目是不可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仅局限于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学生以此为基础去融会贯通,这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良好过渡,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学法指导

区别于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方法,突出强调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及时总结归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比如,课前要自学上课的内容,对于自学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作出笔录,减少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并将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记录下来,为课后探究做好素材准备;变换问题解决策略,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消除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面对高中阶段的学习,每位学生目标明确,均以升入高等学府的学习为动力。所以,当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特别是考试分值与初中阶段相比较,往往心理落差较大,给学习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通过营造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大胆表现自我,一方面消除学习上的恐惧心理,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3.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