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范文

如何指导家庭教育精选(九篇)

如何指导家庭教育

第1篇: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字:班主任 家庭教育 途径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教育孩子的重任。近些年来,农村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令人欣喜的良好趋势,农村家庭教育的环境有所改善,家长已经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教方法已由过去简单的粗暴方式逐渐转向人性化教育,但由于农村缺乏基本建设的投入,经济发展缓慢,家庭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多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我认为班主任不仅应该做好学校教学工作,更应该担当好家庭教育顾问,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改进家教方法,让家庭教育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下面结合自己班主任工作经验,通过分析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指导开展家庭教育。

一、指导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班主任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又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班主任要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建设给予必要指导,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好的家庭教育,也为了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效,班主任必须承担起指导家庭教育的任务。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农村家庭教育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严重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农村班主任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误区

1 重视学校教育,轻视家庭教育。农村中很多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才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关键因素,甚至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要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老师就应全权负责孩子的教育,而与家长无关。

2 重视考试成绩,轻视学习能力。多数家长把考试分数看作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把分数的高低看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评价尺度,一味的要求孩子要考高分,忽视了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倦,同时也使孩子在学习中越来越被动。

3 重视身体健康,轻视心理健康。农村很多家长还停留在过多关注孩子身体健康(指吃好穿好),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很少关注。据调查显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从小学阶段,家长就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正确指导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4 重视物质满足,轻视精神需求。随着国家计划生育工作在农村的有效推进,很多都是独生之女家庭。许多父母尤其是祖辈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溺爱过度,几乎轻易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要求,而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却知之甚少,或不管不问,导致孩子自私、任性,没有道德意识、他人意识和集体意识。

5 重视疾病防范,忽视体育锻炼。多数家长注重孩子的疾病防范,而轻视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是预防疾病的最根本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

6 强调孩子学习,轻视自身学习。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二)教育方法的误区

1 重视惩罚教育,轻视赏识教育。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非常简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揪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

2 重视攀比教育,轻视因材施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进行相互攀比,用孩子的弱点比别人的优点,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法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等,家长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 重视结果追求,轻视教育过程。许多家长总是喜欢要高分,对于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不关心,没有意识到教育过程的重要性。许多时候,过程比结果重要,因为只看结果往往会盲目下结论,了解过程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指导家庭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正确与否是关键。家庭教育观念决定着家庭教育的走向,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会使家庭教育效果适得其反。班主任要帮助家长树立现代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家长懂得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亲职教育是家长的义务和职责、问题孩子很多源于问题家长、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等道理,通过集中讲授、定期发送阅读材料、推荐家庭教育书籍、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二)辅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在与家长们日常的沟通中,介绍正确的教育方法,如以身作则给孩子树榜样,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学会赏识,为孩子营造最佳的成长环境,信任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适当放手,让孩子自主自强等。

(三)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班主任老师要多进行家访,了解每个孩子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家教理论指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够生长在温暖、有爱、幸福的家庭环境中。

(四)引导家长加强学习

实践证明,家长能否胜任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所具备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因此,在家庭教育这一领域,家长是否能够积极率先改变自我,将自己首先定位于学习者角色,事关家庭教育的成败。班主任要引导家长不断完善自己,加强自身学习,促进家长从“自然型家长”向“教练型家长”转变。班主任可以利用召开主题家长会、听专题家庭报告、互动交流沟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鼓励家长以各种形式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让家长学会学习,构建学习型家庭,这才是家庭教育指导的最佳境界。

(五)构架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使其落到实处而非留于形式。家庭与学校沟通联系的方式很多,如家访、写信、打电话、开家长会等,形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期的坚持与落实,要形成长效机制。不但要使传统的沟通制度化、常规化,还要引进先进的沟通载体。同时,要制定具体家校沟通实施过程的要求,以及实施效果的督导检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为充分发挥家校沟通作用提供基本的保障。

(作者单位:山西省汾阳市肖家庄镇青堆小学)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H].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黄河清.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教育研究.2001

第2篇: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长沙龙;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髙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2019年10月,党的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教育部2021年工作重点指出要发挥学校指导作用,明确家长主体责任,研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国内文献也指出,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成瘾、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已得到普遍证实[1]。但如何切实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在实践层面仍是一个难题。北京光明小学一校三址办学,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差异明显。基于这样的背景,北京光明小学尝试通过家长沙龙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以点带面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关系。

一、家长沙龙的四种类型

基于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的需求,从2012年至今,学校探索了以下四种类型的家长沙龙。

(一)校团主题性家长沙龙

校团主题性家长沙龙包括学校主题性家长沙龙和团队主题性家长沙龙两种类型。学校主题性家长沙龙聚焦跨校区、跨学段的小学生发展的核心话题,如“家庭教育中如何关注学生健康”“发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说,孩子才愿意听——亲子沟通实用技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等,参与人员包括三个校区不同学段的家长代表、学校行政人员、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团队主题性家长沙龙分校区、分学段举行,聚焦不同校区、不同学段的学生发展的核心话题,如“家长如何引导低学段学生面对批评” “高年级学生出现青春期逆反情绪或焦虑情绪怎么办”等,参与人员主要是某一校区某一学段的学生家长、校区管理者、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这两种层面的家长沙龙,既能聚焦共性话题,又同时关照学段特性话题。在校团主题性家长沙龙实施过程中,从关注每次家长沙龙的现场问题研讨,到逐步关注家长健康教育行为的形成。在家长沙龙的基础上,学校还设计了7日家庭健康教育行为打卡活动,邀请专家、教师与家长进行健康行为养成的过程性互动,有效促进了家长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

(二)班级主题性家长沙龙

在校团主题性家长沙龙实施过程中,家长希望聚焦班级共性问题展开研讨,学校也希望更好发挥班级家委会的力量,更深人了解家长的需求。因此,学校尝试推行班级主题性家长沙龙。此类家长沙龙由班级家委会组织,班级所有学科教师参与,班级学生家长自愿参加,每次沙龙在家长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聚焦2  ̄ 3个话题。由于班级家长成员之间彼此熟悉度较高,班级家长沙龙的话题讨论更为深入和具体。由于从教育理念改变到教育行为改变的转化度不够,因此,班级主题性家长沙龙从关注家长的“真问题”转向倡导家长的“真行动”,引导家长改变重经验交流轻行动落实的做法,积极倡导家庭教育要有真行动。基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由班级家委会组织、班主任辅助,聚焦早餐、睡眠、视力、家庭体育锻炼与肥胖五方面开展班级健康行动的研讨,并制订方案。学校还邀请专家及学校相关部门对方案进行多轮论证,并反馈给家长做参考。班级家委会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带领家长一起确定方案后,家长用实际践行健康行动,家校协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跨年级专题性家长沙龙

学校围绕困扰家长现实生活的话题,开展跨年级的专题连续性家长沙龙,如邀请医院医生和教育专家开展基于注意力专题的连续性家长沙龙,如为什么孩子会“分心、多动”,如何提升儿童的专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亲子沟通即兴戏剧,亲子沟通互动沙龙,“当眼睛越过围墙”——如何理解孩子的学习问题等。除了家长沙龙,还随时进行微信答疑,有助于家长家庭教育行为的真实改进。后疫情时代,学校聚焦母亲情绪压力,开展了小团体的“母亲情绪调节”团体心理辅导式主题性家长沙龙,每周一次,连续6次,旨在提升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与家庭教育能力。团体带领者带领参与者进行情绪觉察、正念练习、夫妻沟通方式调整等。每次家长沙龙结束后,采用行动后学习的方式进行反馈。行动后学习指的是让人们在行动后进行团队学习,持续改善绩效并提升能力,包括四个维度:事实、感受、发现和将来。事实指用客观性的语言描述在参加的团体中发生的事实,如带领者带大家正念冥想,看到大家的笑容等等这样的表达方式。感受指使用情绪性的词汇来描述参加团体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如感觉温暖、紧张等。发现指通过参加团体家长对自己的发现,如我的关系模式、我的问题解决策略、情绪波动诱因等。将来指家长将在团体中学到的应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如每日欣赏、觉察身体感觉、识别情绪压力等类似的计划、方案或行动。在家长沙龙前后,请家长自评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压力、焦虑和抑郁。可以看到(见图1),与参加家长沙龙之前相比,家长的压力、焦虑水平均有显著下降(;》<. 05),抑郁水平有边缘显著性下降〇>=. 09),家长认知重评有边缘显著性升高(p = . 07),家长表达抑制未有显著性变化。这些数据表明,通过家长沙龙活动,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性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家长的健康教育行为。

(四)个性化家长沙龙

当家长或者学生有特殊的问题,为了保护家长和学生的隐私,学校为这些家长举办个性化家长沙龙,参与成员包括学生父母、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学校管理者。例如,针对某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差的问题,学校专门举行个性化家长沙龙。在沙龙上,学生的父母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由此形成的教育观念,找到问题的根源。学校向家长提供一对一的线上家长热线,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如家长如何有效与有抑郁倾向的孩子沟通,并进行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整;离异单亲的母亲如何与青春期的儿子进行沟通;在父母陪伴缺失的情况下,祖辈如何与孙辈沟通,等等。个性化家长沙龙基于学生个案的研讨,丰富了学校对学生家庭成员生命历程和家庭教育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

二、以家长沙龙培育新的家长文化和学校文化

(一)培育理解学生的家长文化

一方面,从问题交流转向行动改变。以往的家庭教育能力提升更多关注家长的教育理念和现实教育困扰,但从家长教育理念到家长教育行为改变还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家长沙龙更为关注家长问题到落实家长真行动,为家长的家庭教育行为改变提供支持和保障,切实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转化能力,改变家庭教育氛围。另一方面,重视家长委员会在家长沙龙中的作用。以往,家长委员会成员多是根据班主任的要求进行一些辅助的事务性工作,如布置班级新年活动的场地等。而今,家长委员会代表与学校一起交流学校育人目标、家长育人困惑,优化家长委员会的岗位职责。家长委员会在组织和研讨各环节,尊重每位家长的发言,培育良好的家长沟通文化。

(二)培育理解家长和理解学生的学校文化

家长沙龙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研究现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认真倾听家长教育子女的困惑,主动思考,从说的角色转变为听的角色;专家的介入让教师的思考有了理论的高度,切实提升了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其一,基于体验式研究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体验式研究即以家长之心反观教师之心,首先是倾听,其次是卷人自我。一位青年教师这样说:“应该使自己的心静下来,耳朵打开来,蹲下来认真地倾听家长在想什么,他们在困扰什么,然后才知道家长想要和我们沟通什么,我们要怎样和他们沟通。”其二,结合岗位特点,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一是学科教师发挥学业指导能力,如一位青年英语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低学段学生英语学业能力个体差异明显问题”,并在后续工作中指导家长如何提升学生英语学业能力。二是学校餐饮管理者发挥健康餐饮指导能力,基于家长对午餐的热量、午餐盒、油炸食品、粗粮等问题的关注,进一步引导家长通过记录早餐日志,优化家庭饮食习惯。在家长沙龙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家校之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教育共同体,提升了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和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德,等.中国家庭家养方式与青少年发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廖文胜.家长沙龙:推动教师和家长共生共长的研究现场[J].中小学管理,2016(2) :48-49_

第3篇: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范文

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合作,能开启儿童的生命智慧、塑造良好的个性与人格。然而从幼儿园教育实践来看,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不合拍,幼儿园缺乏家庭教育科学而有力的结合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在办园历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必须向家庭教育拓展和延伸,将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家园合作的重要内容,这是幼儿园发展变革的应然使命,是儿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家庭教育指导的模式与策略需要反复地实践与提炼。近年来,我园人格教育的特色办学延伸出母育学校、“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等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经验。基于此,“十二五”我们对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效能分析与评估,对教师、家长、甚至社区等不同群体进行了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发放了近千份调查问卷,对真实的现状、问题、发展不断审思:何种家园合作模式能改变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瓶颈?促使家长教育观念向行为能力方向提升的抓手在哪里?如何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互补作用?2012年,我们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探索,采取课题式的合作教育方式,建立课题研究,幼儿园与家长共同参与完成。我园课题《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家园合作共育的实践研究》,以富有人文色彩的真实实践为活动背景,将家庭和幼儿园和谐融合,形成“发展共同体”,共同承担课题管理,建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立体交叉”结构,科学合理架构课题的管理网络,聚焦教育内质,通过共同育人、和谐互动、协同研究的实际教育情境,实施有效的问题研究,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和能力,深化幼儿园指导的品质,让人格教育走向深入。

二、设计实施:多元创新的操作路径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案是实现整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使其发挥整体教育效能的基本保证。我们依托课题,与家长共同设计方案,梳理凝练,归类设计,构建立体多元的操作框架,建立起互动式的双向通道;创新联系途径、将家庭教育指导的触角延伸至各类家长群体,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幼儿园的整个运作体系中。

(一)活动专题指导

我们所提出的“活动专题指导”特指以家园合作为形式,以节庆活动为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家庭教育专题指导方式。任何的家庭教育指导都需要真实教育情境的亲身体验与积极互动,才能得以理解与提升。因此幼儿园以横向10个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如:重阳节、妇女节、植树节等;8个节庆活动如:园庆、杜鹃花节、科技节、动漫节、毕业庆典等)、纵向18项主要家庭指导系列内容来编织“活动专题指导”较为系统的实施网络。在此过程中,课题采用多种文本活动指南、活动互动、教育体验等方式帮助家长感悟教育,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针对不同的家长群体,开展不同类别的活动专题活动,丰富指导形式,增强家长参与合作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活动专题指导在家长资源的充实下,更富有意义。

(二)社团专项指导

社团专项指导主要以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与自主学习为目的,指导家长开展满足幼儿发展与兴趣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我园所提出的社团专项指导是基于前期家庭教育的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对于幼儿个体所表现出的科学探索、健康运动、亲子阅读等诸多兴趣需求存在科学指导困难,家庭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他们积极寻求学校教育的专业指导,来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家长的指导策略、学习方式的拓展等,来优化家庭对儿童学习成长的教育支持。对于家长的需求,开设了“亲子阅读社团”“欢乐足球社团”“创意宝贝社团”“小科学家社团”等具有活动指导张力的社团形式,充分借助幼儿园学科组的专业研究优势,定期向各年级部的家长、幼儿开放,家长可根据自己需求自愿报名申请,由幼儿园统筹安排,学科组共同设计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在活动中,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的互动形式(讲授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帮助家长打开适宜幼儿学习发展的教育视野。

(三)班主任跟踪指导

儿童的成长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幼儿园,在实施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坚持对家庭进行跟踪指导尤为重要。每个儿童都是个性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成长轨迹与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为了使班主任及时依照儿童的变化,帮助家长调整教育措施,我们每个班级、家长与班主任都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如:活动信息反馈单、面对面沟通对话、网络交互平台、微信实时互通方式等。及时应对儿童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生的问题,通过交流与分析,帮助家长理解儿童行为,有效地实施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在幼儿园实施指导中,就有诸多翔实记录的指导家庭教育的案例:《榛榛的足球梦》记录了一名胆小懦弱、患有腿疾的小男孩,在他的脸上没有一丝微笑,教师拨开笼罩全家的阴霾,让他从阴暗角落、拐着腿自信迈向绿茵场,立志当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故事;《自信的“小精灵”》叙述了一位屡遭学校劝退的“问题儿童”,教师重拾父母的教育自信,使其一步一步成为无锡市“小精灵”的故事。这些班主任跟踪指导,有针对性、有效地指导家长如何看待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鼓励孩子等等,从而不断积累针对各种儿童不同的指导经验。

(四)特色效能指导

过去的家庭教育指导始终强调家长转变观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发现相当一些家长,往往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望,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教育活动上,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的效能训练,只有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了解儿童的能力、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兴趣的能力、发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合理评价儿童的能力等等),才能体现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在诸多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尝试着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引入个案、行为训练、家庭治疗等特色效能指导。如:“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项目特色指导,重点围绕发现的特殊儿童个案,学校联动家庭、取得儿童行为干预中心的专业支持,开展一系列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儿童行为训练等指导活动,帮助家庭掌握相关指导技能、采取有效的教养方式方法,强化家庭指导效能。如:“儿童助教体验”效能指导,教师承担儿童助教家长及邀约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活动前教育指导——互动活动——现场评估——反馈分析”等环节,在真实的活动情境、多元的互动中,来提升家长的现场指导能力、增强指导的实效性。

三、内涵延展:积极有效的价值生成

第4篇: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范文

为人父母,最简单,也最复杂。生而养之,不仅仅是让他衣食无忧、保他安全太平。人生的道路上,父母将与孩子一同遭遇各种成长的烦恼,并需要在各种难题面前寻求解决之道,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健全的人格操守。为人父母,既要确保孩子的身体健康,又要确保心理健康: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又要做到各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既要教给孩子知识,又要教他学会做人。

为人父母,要律人,更需律己,要明白身教胜于言传。“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而要懂得,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人父母,是本能,更是学问。老鹰将小鹰踹下悬崖,陪它飞翔,大狮子带领小狮子奔跑觅食,逐渐成长。求生的教育似乎是一种天性,但成才的教育却离不开父母科学、理性的指引。正如这部规划中所提倡的,只有坚持科学引导、规范管理、依法推进,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了解家庭教育的奥秘,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好为人父母的这门大学问。

《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主要内容

为深入贯彻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我国家庭教育创新发展,近日,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部署了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7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同时,围绕健全实施机制、落实部门职责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工作示范引导等方面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明确了未来五年家庭教育发展方向、工作目标和落实举措。

《规划》提出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注重突出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到课题研究、指导服务、亲子活动等家庭教育各个环节。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各具特色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

《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依托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儿童之家、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阵地,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着力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城乡社区服务站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每年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在城市90%的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农村达到80%。确保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2次亲子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规划》还要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每年至少开展2次公益性的家庭教育讲座或家庭教育亲子活动。

《规划》提出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大推进政府购买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的力度,积极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在50%的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

《规划》提出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快网络家长学校建设,大力拓展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服务平台,借势借力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到2020年,基本搭建覆盖城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家庭教育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规划》提出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依托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指导服务平台等,为资源匮乏的地区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加强儿童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80%的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孕妇学校和儿童早期发展基地,50%的婚姻登记处建立新婚夫妇学校或提供婚姻家庭辅导、婚育健康及育儿知识宣传服务。强化特殊困境儿童群体家庭教育支持服务,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要注重建立家庭指导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或台账,及时掌握儿童家庭监护情况、成长发展状况等,为他们提供常态化的、专业化的家庭支持服务以及所需的转介服务。

《规划》提出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确立“十三五”家庭教育重点研究课题,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促进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建设,推动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校设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

《规划》提出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全国层面,由全国妇联、教育部协同有关部门全面启动家庭教育法的研究工作,形成立法草案,推动出台家庭教育地方性法规。

孩子成长中存在“影子爸爸”:父亲角色缺失

一个男士吹嘘:“我老婆能洗衣服,做家务,做饭,带娃,逛街,自己赚钱!”朋友回答:“像你老婆那样的,在我们那里叫寡妇。”这个最近在网上流行的段子,虽然很刻薄,却形象地描述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真实情况。

如今,很多家庭的育儿工作由妈妈承担了大部分,爸爸很少参与,就像影子一样。这样的爸爸被形象地称为“影子爸爸”。“影子爸爸”不仅导致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还深刻地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稳定。

“一个女性朋友不再联系你,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当妈了,三是她孩子上学了。”自从有了孩子,35岁的外企女白领王女士对这个戏谑的说法有了越来越深刻的领悟。

孩子小的时候,她每天晚上多次醒来给孩子喂奶把尿,先生在一旁呼呼大睡。现在孩子3岁多了,王女士感觉基本还是自己一人带娃――几乎没有自由时间,逛街、美容,闺蜜聚会,通通取消,除了上班,几乎所有时间都围着孩子转。而先生,还时不时地和朋友小聚一下,每周六上午的踢足球,更是雷打不动。像王女士先生这样没有存在感的爸爸,正成为很多家庭中一种典型的存在。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感觉自己身边有“影子爸爸”,其中45.1%的受访者表示,这样的“影子爸爸”很多。只有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身边没有“影子爸爸”。

为何“影子爸爸”如此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影响和部分父亲心存依赖思想,责任感薄弱,被认为是造成“影子爸爸”盛行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还有52.9%的受访者认为是受男人天生不会带孩子观念的影响,23.7%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当下的母亲太强大,父亲才会乐得清闲。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看来,“影子爸爸”的流行背后有很多原因。一是传统上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二是现代女性全面崛起,从收入到学历,完全不亚于男性,甚至比男性还要强大,再加上怀胎十月与孩子建立的亲密关系,使得母亲在孩子的养育上会显现出天然的优势。

给孩子讲故事,陪孩子游戏,很多东西都要不断地学习,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不少爸爸本能地选择了回避、撤退、转移,放弃了责任。同样,很多父亲缺乏远见,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教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意识,以为自己只要负责挣钱养家就可以了,妻子一个人带孩子完全没有问题。他们没有意识到,父教的缺失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父爱的缺失,孩子会最敏锐地感受到。如何才能让缺失的父教重新回归家庭?除了从家庭内部着手,全社会营造氛围,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做好家庭教育立法的基础。立法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家庭教育的立法也必须回应家庭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贵在让家长学会自我改变

“教要教人求真,学要学做真人”。而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显然不可能只依赖学校教育,担负言传身教责任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经各种调查早已被教育工作者确认,缺乏家庭教育已产生了严重的子女性格障碍、家庭暴力和人格扭曲等问题。

“教孩子之前先教大人”甚至一度也成了共识。在中国一些城市,有关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的实验也如火如茶,家庭教育的全面普及上升为国家意志。

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规划》提出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试图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放置在法律框架之下,成为强制性的教育模式。明确了相当精确的目标,着力规范了各阶段家庭教育指导和亲子活动的次数等,更对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的家庭教育到达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要求就目前看来实际非常之高,而且具体实施起来恐怕会遭遇非常多的难题。

应该说,即使在一线城市,家庭教育的普及都还有很多课题需要面对。首先,成年人的行为模式相对孩子更为固执,更难调整。即使在家庭教育执行较良好的深圳等地,很多家长凭借一年四次的课堂依旧难以改变什么。家长即使听课时吸收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教育子女这一关。

其次,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缺乏标准,家长的反馈流于书面,缺乏具体实践和个性指导。有关家长的教育仍需深入,并琢磨出沟通方法。

而这还是在条件优越的大都会,九部门关于家庭教育的规划还要深入广大农村。很多农村地区连相对不错的学校教育都缺乏保障,更不要说针对家长开展教育工作。部分地区的家长基本在外打工,要完成家庭教育的工作任务可谓十分困难。

在中国最缺失家长教育的家庭有两大类,一是家长疲于奔命、无暇照顾孩子的贫困家庭;二是望子成龙,对孩子的成功有内心焦虑的家庭,可是他们对家庭教育的信任度最低。

所以我们不单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实施计划在城乡的覆盖率,更要重视教育本身的实际作用。针对家长教育效果不彰的现实,理应改革家长教育指导方法,增加实践性和家长在家庭中的责任感,让家长建立科学的家庭规则和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教育好家长,才能教育好孩子。接下来,我们要沿着家庭教育五年规划,落实落细,让孩子在未来遇到“更好的自己”。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九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其中,要求城市与农村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这一规划的出台,将引领家庭教育的新方向。

俗话说,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自古以来,我们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纵观历史,古有“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被视为垂训子孙及家庭教育典范的《颜氏家训》,近代有“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的《傅雷家书》,当代则有五花八门、品类繁多的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总结。可以说,家庭的一点一滴教育、培养、规范以及耳濡目染的熏陶,便是对孩子成人的塑造过程。家庭教育搞得好,孩子就行端人正,社会就风清气正,国家就魂强根正。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教育也逐渐进步。教育模式由过去的浅耕粗作到现在的精耕细作,方式由专制野蛮过渡到民主文明。然而,新的挑战也随之产生,有的家长借口忙,对孩子“生而不伴”:有的家长迫于生活压力,对孩子“养而不教”。与此同时,家长的困惑也与日俱增。随着网络作为“第三者”介入家庭生活,传统权威型家庭教育方式受到挑战:面对急功近利的浮躁社会,家长不知如何把握教育尺度,比如重视学习成绩还是重视全面发展?诚实守信是不是就等于迂腐?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忍让是不是没出息?竞争激烈,还要不要协作互助……迎接挑战,解决困惑,必须沿着正确方向加强和引导家庭教育。

第5篇: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范文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研究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方面,一是强调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赵忠心教授在《家庭教育学》中指出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家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指出当代家长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竞争的意识、适应社会和竞争的能力。[9]二是家庭教育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奠基作用,他还提出了101条家庭教育原则,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任务和内容是培养训练儿童良好的习惯。第三,家庭教育要注重青少年“品德”发展。古人伏、高峰、张良才和其他多位学者也都着重强调了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教养方式的研究国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了“单纯类型论”的特点。如杨丽珠等也选取了母亲教养方式的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全面探究其与儿童气质的关系。[10]林磊通过对幼儿家长教育方式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的研究,归纳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五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式。[11]关颖将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娇纵溺爱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因材施教型、简单粗暴型等。[12]刘金花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陶沙等又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七类: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和教育的不一致等。[13]对家庭教养方式作类型划分,对各地区、各层次的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值得许多家长借鉴和参考。同时,我国学者从各个角度对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性别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研究学校与家庭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昔日的分离状态到今日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分离,更多的需要两者的协同共育,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支持学校教育。尹雯副教授在问卷中问到“您会拜访孩子的老师吗?”这一问题时,仅有7.9%的家长选择“经常”,52.2%选择“有时”,27.2%选择“很少”,还有9.1%选择“从不”,可见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不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分离状态。[14]如果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一无所知,家庭教育就无法配合学校教育,就可能无的放矢。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迫切希望参与到学校教育领域中来。刘东菊研究员认为:随着家长教育子女的主动性增强、能力也越来越高,长期以来被动接受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的局面已不再为家长接受,家长不满意学校,想参与学校管理,希望家庭与学校共同配合培养和教育子女的心情越来越迫切。[15]在家校合作的方式方面,主要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书面指导、实行开放日来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家庭、学校的协同共育。[16]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1)青少年父母的问题导致家庭教育的失当。石军在《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和教育转化对策》[17]一文中指出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如棍棒教育,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或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与过分溺爱,对孩子的绝对化要求,对孩子教育的完美主义倾向等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失当。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是“问题父母”。[18]丁瑜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若干矛盾探析》一文中指出当前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家长,在其家庭教育的期望水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定位、价值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与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相违背的新的倾向。这些倾向和问题直接与青少年的现实面貌和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构成不同程度的矛盾。[19]王军荣讲师认为家长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对其子女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在青少年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家庭中父母教育方式影响最为直接。[20](2)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当。王军荣讲师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尽合理。普遍偏重孩子的物质营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教育,普遍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21](3)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石军认为“家缺失”即由于父母离异导致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使得孩子缺少在一个完整健全的家庭环境长大的氛围。“爱缺失”即对父爱、母爱或者父母之爱的缺失。“家缺失”和“爱缺失”是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2]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认为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是造成“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23]王秋英在《当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的研究表明:单亲教育问题会给孩子成长带来很多隐患。[24](4)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如章国宾在《浅议青少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出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即溺爱放纵是当前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元凶;残缺家庭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影响;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放任自流。[25]上述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不当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一项重要原因,很大部分是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失当的情况下造成的。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立法的研究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带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不多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制定家庭教育法律的要求,为中国大陆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姚建龙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和上海市妇联、上海家庭教育研究会的《家庭教育立法的探索》等文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公办教育)、社会教育(民办教育)一样,同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最近台湾地区通过的《家庭教育法》所指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世代伦理教育;夫妻婚姻关系教育;父母的亲职教育;现代化家庭生活教育;家庭和社区关系教育。

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青少年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特别是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研究日益突出。如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道德问题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自尊的相关研究、青少年情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等。对青少年家庭教育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也越来越多,如刘金花的《上海市与横滨市幼儿性格特征和家庭环境因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张文新的《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边馥琴等的《中美家庭代际关系比较研究》等,这些研究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从单一化向多维度转变,它与诸如学校德育、儿童身心发展等关系日益密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增强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时效性,提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二是家庭教育研究目前还处于零散的相关问题的探索中,这些理论研究的探索,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文献研究综述的启发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要更关注“儿童”本身

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文献研究表明,青少年家庭教育过度关注了父母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单向化”的教育方式,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态度等对孩子的教育影响,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目的更多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子女,为教育子女着想,旨在教给父母如何来实现完善的家庭教育,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儿童,则关注过少。不是教育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儿童”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二)青少年家庭教育要更加关注儿童的“品德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品德教育”是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根本,家庭教育教育孩子,要万事“德”为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关颖通过中央综治办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对闲散未成年犯罪调查,通过对2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调查资料的分析与比较认为: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26]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幼儿开始。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生活化过程,涉及到孩子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些方面同时都印上父母的烙印。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担负着“育人”的角色,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父母必须在青少年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渗透儿童的“品德教育”

(三)青少年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协同教育”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主要场所和因素,这也决定了在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时不能忽视家庭与学校和社会的内在联系。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他说:“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教育孩子需要懂得科学,需要研究方法,这就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加深,学校尤其是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青少年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青少年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联系与配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真正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第6篇: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生态系统;家庭教育;家访;心理健康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作为本校四年级某班的班主任和年级组长,笔者根据提前做好的计划,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一起对学生小李(化名)进行了家访。这次家访意义重大,启发笔者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家访以及相关的家校合作问题。

一、家访实录

通过一个学期的观察和了解,笔者发现:小李是一个心地善良、聪明活泼、精力旺盛的十岁男孩,思维敏捷、条理清楚,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也很热心班级生活;但个人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自律,卫生习惯较差,空空的书包几乎永远“躺”在地上;学习比较粗心,做事冲动,在没有听清楚老师要求的情况下就将刚刚出好的板报擦得一干二净;易激惹,遇到问题倾向于指责他人;在某些方面过分自信,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又很自卑,对老师给予的积极评价持否认态度。

他的父母都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所以对待家访的态度也很积极。家访之前,根据上述情况,我们确定了本次家访的重点:了解孩子在家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和家人一起帮助孩子找到各种问题的根源,寻找对策,从而提高生活和学习自律能力,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根本落脚点在教育孩子。

家访当日,小李父亲因工作原因临时不能参加,接待我们的是妈妈和姥姥。从一进门就明显看出,孩子对于老师的到访很紧张、很拘束,甚至躲躲闪闪,完全失去了学校生活中的活泼好动。妈妈叫了几次,他才拘谨地坐在我们和妈妈的中间。

谈起孩子在校的积极表现,妈妈并未作过多反应;而一说起个人自律、卫生习惯和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妈妈便开始语速极快、滔滔不绝地数落孩子的各种不是,苦口婆心地讲一堆道理,根本不给孩子插话的机会;“我们当年……,你怎么现在……”这样的句式,成为她多多次反复使用的句式;数落的时候,多次用右手食指在空中指着孩子的脑袋;有时候,妈妈还“爆料”了孩子一些很“丢人”的小毛病,引发孩子胆怯而又绝望的强烈抗议……在这个过程中,小李的脑袋始终耷拉着,而且越来越低,满脸的愧疚与无奈……

二、家访分析

一个多月过去了,这个镜头深深地烙在笔者的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最令人惊讶的,不是家人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不是姥姥对孩子学习的精细辅导,以及对他生活起居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母亲与孩子之间别扭而又再熟悉不过的沟通方式。一个总处于母亲咄咄逼人地指责与否定中的孩子,一个总被与过去“踏实认真、懂事明理”的父母进行比较的孩子,一个尊严和颜面被轻易践踏的孩子,即使再聪明伶俐,也不会培养出积极的自我意识,无法形成健康的自我价值判断。这样的孩子,内心固然是自卑的,有时还会用极端的自负来掩饰这种要命的自卑。孩子从这种不恰当的亲子互动中学到的不是积极健康的心态,而是同样以批评、指责的方式对待他人。另外,外婆对他生活上的无微不至、学业上的精细辅导,看似帮了大忙,实则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他学习与生活能力的相对薄弱;爸爸工作繁忙,学习和生活多是妈妈和外婆料理,性别比例的微弱失调,也致使他性格中缺乏一些阳刚气质。至于冲动、浮躁,可能与天生的气质秉性有关,也可能与父母亲子互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关。遗憾的是,爸爸不在场,无法看到一张完整的家庭生态系统图。

在与孩子妈妈交谈的过程中,笔者逐渐发现,实际情况与最初设想已相距甚远,疑惑也随之而来:家访最应该关注的,是孩子具体的学习、行为问题,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教养方式及整个家庭系统存在的问题?

三、家访带来的思考

(一)家庭教育谁来管?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冯那斯基说:“如果将一个家庭在孩子身上所有投资以‘1’为计算单位,那么父母就应将其中的50%投资在家庭教育上。因为在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就成了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成为什么样,全靠父母塑造。”[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老师也认为: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具有明显的启蒙性、持久性、感染性和全面性等特点。[2]小巫、包林运等著名育儿专家更是以鲜明的态度强调“育儿先育心”的态度[3],孩子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在于父母人格是否健全与成熟。而以系统论为指导的家庭治疗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家庭中个体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放入整个家庭系统中寻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4]所以,在以父母等成人为主导的家庭教育系统中,养育者的教育背景、责任心、教育理念和相应的教养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亲子沟通模式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将会持续孩子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凡为人父母都心知肚明,可又有多少父母是合格的父母?多少家庭系统是健康和谐的系统?又有多少家庭教育是成熟有效的教育呢?王阳明曰:知而不为者,为不知也[5]。实践的力度与理论的深度密切相关。

2.“有效”家庭教育的缺失

社会所有的正当职业都需要持证上岗,且有各种继续教育和培训得以跟进,支持后盾强大有力。尤其作为教师――“青少年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教育中的教育者,国家对我们在继续教育中的投入极其重视,有理论、有机构、有常抓不懈、与时俱进的举措,而唯独对处于家庭主导地位中的养育者的教育――即如何做合格的家长,则没有专门机构或部门去统一管理,导致很多家庭的家庭教育处于围绕学校教育或者探索性空白阶段。

也有少数家长懂得提高自身作为“家长”的素质,通过参加各种相关培训或读书学习进行自我教育,但更多的家长则根本不懂少年儿童发育和成长的基本规律,即根本不懂孩子。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说:“不懂得孩子,就不懂得教育。”她根据责任心和是否懂教育,把家长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长的孩子特别容易培养成功;第二种是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也有成功的可能;最可怕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类家长,即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的,大量失败的孩子差不多都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6]。“有效”家庭教育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小李一家而言,父母都是公务员,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也相当重视。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由于存在对自身人格完善与否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以及对相关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知识有所欠缺等问题,导致孩子在性格中存在一些重要缺陷。小李还算是幸运的,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接触过诸多比小李父母更为“成功”和“优秀”的家长、孩子却有更多问题的案例。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主导者的素质和能力的欠缺,家庭系统存在的诸多漏洞,以及基于二者之上产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都亟待关注与解决。

3.家庭教育谁来管?

2006年全国人大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然而,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关颖敏锐地指出:“尽管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遍布各地,各种家庭教育指导方式迅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家庭教育指导,但是就数以几亿的儿童的家庭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7]

那么,目前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到底谁来抓?!

笔者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地位必然是平等的,合作的方式必然是共育的,但平等、共育并不意味着平行或简单的交叉。在目前缺乏家长持证上岗和继续教育等相关制度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肩负起一部分教育家长的任务,给家长必要、正确的教育指导。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已经开始探索由学校主导的“家长学校”模式,例如武汉市桥口区崇仁路小学开设的“家长学校”,就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尝试,开展了很多新式新颖、收效甚好的实践活动,非常值得同类学校学习与借鉴[8]。

然而,学校的精力毕竟有限,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仍然是学生,在教育基金投入和拥有从事家庭教育理论专家相对匮乏的地区和学校,长期、大范围地开展以专家指导为主要阵地的“家长学校”也有待斟酌。还是找不到问题的出路?

(二)传统家访的革新

1.家访――或许是合适的渠道?

如果采用新的形式大范围地实施起来有些困难,那么是否可以“换药不换汤”,用新理念、新思路武装旧形式?笔者认为,将学校的日常教育、最普通的家校合作变成隐形的“家长学校”,可能更具实效性。几乎所有中小学都采用的家访、老师与家长的电话及面对面沟通,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机。笔者所在的学校还设置了学校、年级及班级家委会,每年都有面对所有家长的家长开放课,都是很好的媒介。大爱无痕,润物细无声,无痕无声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况且,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这一阵地的引领者――教师,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阅生无数”,对于各种家庭教育情况比较熟知,可以总结出很多优秀的经验来,有必要在家访或进行其他形式的家校合作中对家长进行相关指导。

在众多家校共育、合作的方式中,家访是教师观察一个家庭生态系统最好的渠道,也是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有效指导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学生家庭中,面对教师,家长与学生也许会有所保留,甚至存在潜意识的防卫,但这里是观察家庭关系和教养方式最自然、最生态的场所,相对于学校或其他场合,家长和学生在心理上更易放松,呈现的东西也更自然,细心的教师会通过家长与学生最微妙的行为举止和无意识的亲子互动,捕捉到最真实的亲子沟通模式,房间陈设等物理环境因素也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补充与支持。这种实地考察的方式,有时甚至比家庭治疗师在咨询室里更具优越性。

如此具有优势的方式,是否被充分、合理地利用了呢?

2.传统家访可能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与多位基础教育的同仁进行了有关“家访”话题的交流,也查阅了相关资料,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经验的角度,绝大多数教师都习惯性地将家访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就如同笔者对小李家访最初的预设一样,仿佛谁都没错,只有孩子错了;即便看到家长也存在一定问题,但最终也只是聚焦于如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聚焦于对他们进行学习与行为方法的指导。也许这种具体指导会比较立竿见影,但只能治标。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对自身和整个家庭的问题都缺少足够的反思与改进,就如同看到冰山的一角。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对有些孩子进行了数次家访,其他形式的家校沟通也不在少数,但孩子的学习和行为问题始终会有反复的根本原因。

或许传统家访还有其他问题,但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它同教师与家长各自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

3.如何“换药不换汤”?、

前面说,家访可以“换药不换汤”,家访是“汤”,访的目标、对象和内容是“药”。实际上,“换汤”容易,“换药”难。教师并非个个都具备先进、全面的教育理论,也不是专业的家庭治疗师。在这里,笔者只提供一种可能性或思考的方向,未必符合各校实际情况。

既然家访的目标、对象和内容才是真正的“药”,那么革新家访思路就要从这三方面下手。

第一,家访的目标应该怎样重新定位?孩子首先是生活在系统中,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对孩子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和全面性,孩子的问题首先是家长的问题,那么家访时就应把焦点聚集在家长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理念、亲子互动方式,以及整个家庭氛围等家庭生态系统的要素上,通过对这些要素的了解和分析,理出孩子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头绪,再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无论对策的表现形式如何,最关键的不是在于改变孩子,而是通过引导让家长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才是根本原因,指导他们首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进而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健康的亲子互动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的问题自然会得到有效的改善。简而言之,家访的目标应该定位于改善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家庭生态系统。当然,这个前提假设是,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在人格上是相对完善的,教育理念是相对正确的,至少要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且愿意主动改变自己。

第二,家访的对象是谁?既然家访目标主要针对家庭生态系统,那么家访的对象就应该是所有的家庭成员和家庭物理、心理环境。在这里,教师的角色有点类似于家庭治疗师。

第三,家访的内容都有哪些?基于目标和对象的定位,在家访内涵上就要比传统家访更丰富、更全面,包括:沟通孩子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并达成共识;了解家长各自的基本情况、教育背景、教育理念、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家庭物理环境等等;教师对上述因素的梳理与分析,指导或与家长共同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当然,上述只是初步构想,而且即使是专业的家庭治疗都需要多次才可以使得问题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家访想要一次性解决问题也不太现实,但这毕竟是一个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与心理学领域的家庭治疗不同的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随时接触学生,并对他们进行自然观察和干预,还可以随时与家长进行各种沟通,把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日常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可能更有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要达成上述家访目标,最关键在于学校对教师的日常培训。培训形式可待商榷,但最核心的理念是培养教师要从关注儿童内在成长、关注家庭生态系统、重视家校共育的角度去看待少年儿童教育。

其实,家访只是家校共育的一种形式,它所反映的也只是教育一个点而已。无论采用哪种合作方式,在进行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应只注重表面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行为习惯等问题的沟通,不能只把焦点放在如何改变学生的具体问题,这样只能治标。要想治本,必须从根上抓起,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关注家长与学生的亲子互动模式、家庭氛围,及至整个家庭生态系统。也许短时间内收效会比较缓慢,但坚持下去,长此以往,终将会对学生及其整个家庭产生根本的、持久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新博.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周刊B,2010,2,4.

[2]刘俊彦.专家视点[N].长江日报,2012-4-21(6).

[3]包林运.育儿先育心.东方出版社出版社,2011.

[4]萨提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尼克松.领袖们.海南出版社,2008:.

[6]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80-81.

[7]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02:1-1.

第7篇: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范文

一、完善和谐家庭家庭教育工程组织结构,定期召开家庭教育工作列会,依照《光华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三年规划》,有序地开展工作。

二、组织家长学校举办了一期《如何培养幼儿园良好的行为习惯》讲座,唤起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意识,引导家长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

三、继续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为每个班级教师推荐家庭教育教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作为工具书,让教师直观的了解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和方法,为更好的指导家长做好知识储备。幼儿园为教师配备《不输在家庭教育上》33本。

四、我园利用家长会、开放日、六一儿童节大型游园等活动大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指导工作。截止目前张贴海报4份,发放传单1000余份,设计发放家长培训需求问卷调查290份。

五、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会,召开会议为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颁发证书,组织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畅谈想法。

六、开展“爱心图书飘流”活动,在幼儿园各班家长中传阅《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并完成“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作业单,目前已有150余名家长阅读图书,近100名家长完成作业。采取自愿包退的原则向家长推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本学期4名家长购书8本。

七、把幼儿园博客、班级博客,作为家庭教育宣传、指导的阵地,专设家庭教育指导日志,推荐有价值的文章,及时反馈幼儿信息,作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幼儿园博客、班级博客已家庭教育日志130余篇,家长留言积极踊跃。

八、为扩大家庭教育宣传面,让更多的家长学习起来,也为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的相关活动详细,我园专门开设了家庭教育专栏,制作家庭教育宣传版面。

九、幼儿园于5月22日召开了全园家庭教育工作表彰大会,对积极参加家庭教育学习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优秀的家长、家庭教育工作突出的班级,进行了大力的表彰。

十、考虑到部分家庭没有电脑,我们为无电脑家庭派送菜单120余份。

第8篇: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 单亲家庭 留守儿童 解决策略

所谓“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在同龄人中、同一个集体中,经常具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行为的学生,属于教育困难的学生。据我长期的教育观察发现,有大量的“问题学生”是由“问题家庭”导致的,并且“问题家庭”呈上升的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此也带来许多社会问题。比如,父母离婚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许多单亲家庭的存在,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或缺失父爱,或缺失母爱,从而给学生幼小的心灵上埋下阴影。与此同时,21世纪在中国兴起打工热,有许多学生家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从而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问题家庭”的分类

(一)单亲家庭的问题

单亲家庭的问题是现实社会的症结之一,也是人们的价值观、婚姻观逐渐向多元化转变的特征,现在离婚率太高,它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给青少年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也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很大的考验。如何针对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单亲家庭共性的问题和特点是不缺吃喝,致命问题是家庭畸形,缺少父爱或母爱,如何解决这一部分家庭青少年教育问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

什么是“留守儿童”?据查资料:“‘留守儿童’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儿童(一般指6―16岁)。”据两会最新统计:“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229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督,他们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一些与完整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他们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容易产生厌世、自闭、空虚、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的。

(三)不和谐家庭问题

不和谐家庭指的是家长之间存在激烈的冲突,有的是生活上的矛盾,有的是教育上的矛盾。比如夫妻不和,夫妻长期闹离婚,婆媳矛盾,祖辈人与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严重分歧,等等。这些矛盾使得家庭火药味十足,鸡犬不宁。即使孩子不支持任何一方,也会情绪低落,经常烦躁不安,很难静下心来学习。

不和谐家庭有时比单亲家庭对孩子害处更大。单亲家庭有很多孩子还是很优秀健康的,而不和谐家庭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优秀,一般也会留下心理创伤。不和谐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情感危机,厌学,早恋,自闭,两面派,有的则会提前走向社会。不和谐家庭会造就出各种类型的“问题学生”。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背后复杂的家庭问题。

二、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案

(一)分析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解决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法:

1.尽快解决“单”的问题,父亲或母亲应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为了孩子,尽早组成新的家庭,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让孩子在新的家庭里健康成长。当然,再次组建新的家庭前,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想法,以及新的家庭成员能否接受孩子。

2.老师要经常和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逐渐消除老师与单亲家庭学生之间的隔阂,给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灵撑一把伞。

3.带单亲家庭的学生到学校或医院的心理门诊,找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彻底解决孩子的心理障碍,还给他们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4.在暂时不能解决“单”的问题的家庭,父亲或母亲应该认真反思自己过去的做法是否正确,找出正确的教育方法,请教学校的老师,配合老师,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杜绝再次引发或加深孩子的心理障碍。

(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现今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学校最为显著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儿童的个人成长。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切实有效的辅导。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来自家长的家庭教育

(1)老师要督促家长与子女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从精神和物质多方面尽家长之责。

(2)老师要主动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保持联系,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情况。

2.学校的针对教育

(1)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同伴关系、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便于进行辅导。

(2)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家长回家及时进行家访等形式,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譬如,每星期组织留守儿童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影。

3.社会给予关爱

(1)班级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

(2)鼓励留守儿童多与爱学习、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交朋友,有心里话可以向朋友倾诉,从而缓解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出现的孤僻心理。

(3)教给他们自我发泄、自我安慰方法,使他们充满自信、保持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

(三)不和谐家庭教育问题

老师诊疗问题学生的时候,若遇到不和谐家庭,比较难办,因为我们无权介入他人的家庭矛盾,涉及隐私,更不能乱打听,然而这种矛盾又确实在影响孩子。怎么办呢?比较妥当的办法是:

1.在涉及孩子教育的部分给家长提些建议(比如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要拿孩子当控制对方的武器)。如果家长对教师非常信任,拿家长当朋友,就可以提一些缓和家庭矛盾的建议。

2.教育孩子在家长的矛盾中严守中立。告诉孩子,大人的事是他们之间的事,小孩不插嘴,小孩要做的事情是考虑自己的学业和前途。

其实,“问题学生”的背后还有许多更为复杂的因素。但是,我觉得,问题家庭是导致“问题学生”的罪魁祸首。同时,“问题家庭”也是比较复杂的,有许多种类型,本文基于篇幅不能一一详细阐述。以上的看法和解决策略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第9篇:如何指导家庭教育范文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是孩子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一生成长的影响非常大。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长,机会多,家长的言行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家长的教诲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和通向社会的桥梁,对孩子的个性成长、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经常会存在很多困惑,需要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家长解决,要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去共同面对。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家长教育孩子的困惑成因

1.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心理发展的阶段,叛逆期的到来常常让家长头疼不已。当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发展和觉醒,他们会强烈地希望摆脱他人的束缚,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孩子也许内心清楚家长是正确的,但是强烈要求自己对自己的事做主,即使是错的也要自己做主,叛逆心的根本是追求思想意识的独立。也有部分家庭采用高压政策对孩子进行教育,导致孩子服从家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对于家长的劝导和教育,表面上顺从了,但是根本不信服,经过一段时间的压抑就会爆发出来。2.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们承受的学习压力较之以往大得多,面对客观环境中的各种困难,家长未能给予良好的引导,可能造成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意志消沉,心态悲观,情绪低落。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引导,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家长们希望完全把孩子保护起来,尽量让孩子不会遇到任何挫折,如同温室里的花朵。而实际抗挫折能力是人生中的重要一课,需要家长和孩子正确面对。3.家长教育方式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掌握教育知识和方法帮助孩子成长。有的家长喜欢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有的家长眼睛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只看到缺点,并放大缺点,导致孩子不够自信,厌烦家长的说教。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都会让家庭教育事倍功半,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二、教师如何指导家长正确进行家庭教育

1.紧密与家长联合。如果家长抱着将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的态度,是很难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教师应该指导家长转变观念,在孩子的整个教育阶段都积极参与教育工作和各种活动。教师要及时将孩子在学校的各种动向告知家长,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在寒暑假这样比较长的假期,教师要跟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家长对于孩子在课外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交友情况、活动情况应该密切与教师沟通,遇到教育问题不要松懈,要积极面对,努力解决。只要家长能够转变观念,运用家校合作、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孩子,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而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给予家长足够的帮助。2.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孩子交流。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需要与孩子加强沟通。中国传统教育家长居高临下,孩子俯首帖耳,家长是绝对权威,而孩子是不需要发言甚至是不被允许发言的,只有服从。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小孩子懂什么”,就剥夺了孩子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机会。为此,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观察家长,如果是传统意识较强的家长,教师要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的引导,让家长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孩子的想法、意见固然是不成熟的,但是如果从来都不需要发言,不需要思考,他们永远就得不到锻炼,也就不会成长。教师要指导家长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融洽的氛围中自由思考,并且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应该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独立思想意识的人去看待,而不是一个只需要喂饱穿暖的小动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敞开心扉,把家庭当作温馨的港湾,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在这个港湾中与自己的长辈探讨解决。3.将正确的教育方法介绍给家长。家庭教育是朴素的,也是丰富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教育的技巧,尽量不要采用损伤孩子自尊心的方法。例如,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避开在人前批评的情况,想一想自己也不希望在人前丢脸,何况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在批评时,要注意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能一味看缺点而忽视孩子的优点。之前批评过的事情就不要再翻旧账,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在家庭中发生争吵,双方都要保持冷静,等待情绪平息之后再批评或者做决定,避免在情绪激动时做出不当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