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医药专业基础知识

第1篇: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药产业;高等教育;技术科学;知识体系结构

中药产业作为中国医药卫生保健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传统中医药一贯是中国政府的重大国策。中共十七大报告和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积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措施。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中药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到中药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药产业现代化在提高产品质量和规模化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推动的效果并不明显,表现为在出口贸易过程中过多依赖初级产品,以耗竭中药自然资源为代价。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是一个双向接轨的问题,探索中医药知识体系结构和中药产业技术科学构建问题意义深远。

1 古代和近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状况

中医药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到鸦片战争之后的西学东渐,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1 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教育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中医药教育被我国历代中医药教育家所重视,并提出适合当时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思想。从封建社会早期中医学校教育兴起时始,历时两干余年兴衰起落,学校教育和师承授受教育的两种中医药教育形式为继承发扬中医学术起到了巨大作用。

《黄帝内经》认为医学“至道在微,变化无穷”,要求学医者“去故就新,乃得真人”,非常重视医学人才对医疗技术的掌握。《灵枢•病传》谈到“诸方者,不可能尽行诸术,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是最早的医药学专科人才的培养思想。孙思邈认为完备的知识结构使学医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将有利于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即所谓“医者意也”。金元医学家朱丹溪和罗知悌十分注重对古典医籍基础理论的学习,告诫“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和难经”。明末清初医学家徐大椿指出,医学知识包括医术和医道两部分,医术是实用技术,医道是基础知识。自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向中国迅速传播并影响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兴起,新技术的应用,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影响,因而要求中医药人才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结构。

1.2 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沿革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化层次的需要决定的,这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的培养,可分为中医药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三类。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创立时期、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

1956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从依靠师徒传授的中医药教育正式纳入了国家正规高等教育的轨道。1959年,国家卫生部制定了中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思想觉悟的、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具有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高级中医师。到1966年,全国共建立了21所中医学院。文化革命时期,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一度停止了教学,直至1972年才重新恢复招生。1977年以来,中医药教育恢复了招生考试。据《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显示:到2008年初我国已经建立47所独立的高等医药,72所中等中医药学校,形成了以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以及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医药人才应当具有坚实而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 我国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分析

我国中医药教育直接影响着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古代中医药没有出现明显的医药分业,中医药教育更多是针对中医临床实践所设置的,中医临床服务和中药产业两者的知识结构应有所不同。

2.1 古代中医药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

我国古代中医药教育主要依靠师徒传授,由于无系列教材和稳定的课程内容,学生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承学识和经验的局限。综合古代各主要学派的师承教育的课程内容,大体上是以经典医籍、文、史、哲有关知识和专科科目为主的,这也为后世形成中医药学主要分科和最后确定为官府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打下了基础。

自周朝起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隋唐的太医署分医学及药学,据《唐六典》记载,分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伤科)和咒禁科;医科分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角法等;课程规定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内经》和《甲乙经》等基础课,然后再分学科学习;课程结构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形成了课程结构的雏型。宋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初分方脉、针、疡三科;宋神宗以后设九科专业学习,而且规定必修课为:《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补注本草》和《干金要方》,令医学生轮流为各营将士治病,并按其治疗结果分上、中、下三等,予以奖励。由上可见,古代中医药教育对医学实践极为重视,并使课程结构渐趋完善,是构建现代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

2.2 近现代国家对中医药教育的专业设置

近现代中医药教育主要是课程设置中加入了西医学教学。鸦片战争后,西医传入使得中西医得到广泛交流,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一些中医药教育家把西医的许多内容纳入了教学过程。1929年7月,中医界在上海召开会议,规定中医学校教育的课程有:生理、病理、国文、诊断、医经、医学通论、针灸、推拿、外文、卫生及西医课程共29门。特别是1931年后,成立了国医馆,拟定了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课程,为中医药课程结构的形成做了必要推备。

建国后中医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1956年至1966年根据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虽设置了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业,但此时期的课程建设和课程结构所选用的教材没有脱离历史上中医药教育课程。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扩大了中医药专业范围,设立了骨伤、护理、中药资源、中医基础理论等十几个专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后,各校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增设了新专业,中医药教育新专业出现了一个高潮。高宝忠和杨天仁[1](1999)提到21世纪中医药人才应当具有全面、合理、优化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系统和能力结构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医学科学和技术不断进步,中药产业现代化积极推进,对中药产业国际化认识逐渐深入,探索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 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

将中医药行业分为中医服务业和中药产业,并参照钱学森院士体系的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分析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对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1 中药产业知识体系概述

借鉴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三个层次一座桥梁”系统科学的体系结构1,相应提出中药科技发展的学科体系结构:中医药基础理论层次,中药技术科学层次和中药技术创新层次,通过“阴阳学说”和“整体论”等辨证思维与哲学层次相连接。(图1)

基于传统哲学思维和民族文化的中医药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医学诊疗体系。但是目前国内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没有遵循中药产业知识体系框架,割裂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药产业的内在联系。中医药基础理论是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在中药管理科学中属于基础科学层次,中药产业发展理论的属于技术科学层次,中药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创新)属于工程技术层次。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运用创建中国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综合集成,对中药产业发展进行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研究,将为中药产业发展和中药国际化带来新的思维和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1 中药产业发展的知识体系结构

冯显威和贺达仁[2](2002)论述了医学科技的体系结构;现代医学科技的体系包括基础医学、技术医学、应用医学和人文社会医学(医学人文学)。贺达仁[3](2005)将医学知识的发展分为原始医药时代、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技术医学时代。田中识章(日本)[4]将汉方医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由汉方思想和汉方哲学形成汉方医学体系的主干,“即使到现在仍然通过辨证论治对下部产生很强的影响”。因而,将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纳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之中,将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3.2 中药产业技术科学的构建

国内学术界和行业内习惯于将中医服务业和中药行业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统称为中医药行业,即“医药合业”,这源于过去中国技术科学层次缺失的原因。钱学森院士[5](1988)指出“中医理论是祖国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非常珍贵”,“但中医理论现在还放不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去”;“它是有用的知识,这种不是科学但是有用知识的宝贝还很多,我们不妨称之为‘前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把前科学变成科学”。中医药是中医服务业和中药产业两个行业的结合体,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医药学借助现论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涌现出众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假如将中药产业从中医药学中分离出来,创建以中药产业为主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结构,中医药学就容易进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有着显著的不同特点”。2中医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中药学逐步分化为临床中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成药等各分支学科。(表1)

表1 医药产业中的医学与药学交叉学科

化学制药业 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

医药学的思维基础 还原论的思想 整体观的思想

基础科学层次 分子生物学 中医药基础理论、

技术科学层次 药理学、制剂学、制药工艺等 中药炮制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医学与药学学科的纽带 药理学 方剂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 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 中药炮制、中药栽培、中药制剂、中成药学/方剂学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也是医学和药学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6】。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药理学作为临床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使得临床药学成为了临床与药学(医药)联系的纽带。相比较而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衔接中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也是联系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使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得以成为有机的整体。另外,方剂学上挂基础,下联临床,也是中医药学的“桥梁”学科(图2)。基于医学治疗手段的选择,药理学和中药学(方剂学)分别为西医学和中医药学的纽带学科。中药产业是以服务中医临床为目标的工程技术,构建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成为制约中药产业和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以中药学/方剂学和中药药理学为技术科学层次,并吸收现代医学知识,以指导中药工程技术,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图2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药提取物所依据的技术科学理论

4 结束语

过去中国国内习惯于将中医服务业和中药行业结合起来分析和研究,源于过去中国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不明晰和技术科学层次缺失。遵循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医药分开”的指导思想,参照国际上通用的医药分业制度,借鉴国外产业发展规律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构建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建立与完善中国中药产业的“技术科学”层次。将中药产业技术科学构建问题纳入到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为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医药市场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宝忠,杨天仁.面向21世纪中医药教育思想探析[M]. 北京: 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201-202.

[2] 冯显威, 贺达仁. 医学科学技术哲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220~221.

[3] 贺达仁. 医学科技哲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72~76.

[4] 张明澄. 中国汉方医学体系[M]. 东京: 耀文社, 1973年版.

[5] 钱学森.论人体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注:

三个层次一座桥梁: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三个层次,和用系统论的“桥梁”连接到哲学层次。

第2篇: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隐性分层;中药学专业英语;教学法;分层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加强,传统中医药学如何走向世界已经成为非常紧迫和严峻的问题。一方面是英语专业的人才不懂得传统中医药理论;另一方面,是中医药专业人才没有专业的英语知识。因此,在对传统中医药学进行阐释和翻译的时候,往往产生词不达意,缺乏科学性。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的要求;2005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教育部进一步要求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2007年起,教育部每年在全国评选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推动高等学校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1]。由于中医药是我国最具本土特色的专业,在翻译时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以套用,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时至今日,还没有统一规范的英语教材来解释很多经典的术语和理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培养能走向世界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全国几乎所有的中医药院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的课程,而其中的《中药学专业英语》则是面向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是将传统中药推向世界的有利工具;掌握《中药学专业英语》对于学生了解国内外中医药学发展现状,推进中医药走向国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掌握《中药学专业英语》不仅需要良好的英语基础,而且需要很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我校药学院将该门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二年级。此时的学生已经修完了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生理学及基础化学等课程,同时也已经进行了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的测试。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英语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及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由于目前在我校就读的全日制本科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优越感和自尊心都比较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课题组在近年的《中药学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逐渐尝试采用隐性分层的教学方法,初步探索了如何将该方法应用于该门课程教学中,发现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隐性分层教学方法简介

所谓隐性分层教学:是指教师在对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掌握和评价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暗中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按不同的教学层次将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然后分别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层评价,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隐性分层教学法保留了自然班,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在不增加心理压力的基础上宽松地进行学习,因此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大学本科生扩招的加剧,传统教学模式中采用学标准和学进度对学生施行集体教学的方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该授课模式已陷入难以兼顾学生发展的困境,学生的差异性迫切要求教育者们能够“因材施教”,通过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班内隐性分层教学的开展

2.1调研

本课题组的教学对象为我校药学院中药学、中药制药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有详细而准确的了解,在进行隐性分层之前,授课教师首先必须与班级学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态度;排出班里已经通过英语六级、四级的学生名单;同时,抽调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根据他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等有关中药学基础理论的成绩,按从高到低进行分组排列。

2.2分层

2.2.1学生分层通过上述调研,摸清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相关状况,然后根据上述调研结果,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分层依据。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学生(大学英语已经过了六级,有关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较好,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B层学生(大学英语已经过了四级或六级,但是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成绩中等;或者大学英语还未过四级,但是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较好;这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态度都很端正,平时也比较努力);C层学生(大学英语未过四级,中医药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根据以上的分层结果,在课堂教学时,有目的地进行相关学生座位的排列。排座位时,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这三个层次的学生的座位相互交叉,产生“优势互补”的格局。当然,这种座位排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随时可以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说,这种分层是“动态分层”:成绩有进步的就提升层次,有退步的也可以降低层次。在整个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调整一些座位(当然,是在不告知学生原因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座位),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帮互学的交流机会。2.2.2教学目标分层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优等生觉得“太容易”、中等生觉得“提不高”、差等生觉得“太难”的局面,在使用隐性分层教学法的授课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C层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由于各方面底子都比较薄。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以达到本科教学必须要求的最低目标为主,如借助于字典,能基本看懂英文文献,进行常规中药学知识的翻译等等。B层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基础还可以,加上学习态度很端正,知识的接受性较强。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就要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拔高要求,如借助专业字典,能看懂英文文献和原版英文教材,能将中医药学的专业知识用英语表达。A层学生:这一层次的学生比较优秀,本身基本功扎实,领悟能力强。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和基础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能将英文原版药学教材熟练翻译成中文,能将我国传统中药学理论知识翻译成英文,同时还能很好地运用英语进行中药学知识的交流。这样的目标分层,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氛围和平台,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2.3教学手段分层隐性分层,因材施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兼顾每一个学生,教师必须分层备课、分层提问、分层布置作业。在备课时,要注意:对于C层学生,主要是以教材为主进行讲授,以满足他们能接受《中药学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对于B层学生,授课过程中附带着给他们看一些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文献;对于A层学生,授课时则主要以英文原版教材与中医药基础知识相结合为主,引导他们进行相关专业词汇的翻译整理(因为现在还没有有关中医药知识方面权威和统一的英文翻译面世)。有关课堂提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C层学生,以教材的课文知识提问为主;对B层学生,则要有相关课外专业读物的中英文翻译的提问;对A层学生,要求有专业知识的口语表达。有关作业的布置,对于C层学生,主要完成教材上相关知识的问答为主;对于B层学生,则要求将教师要求阅读的课外专业读物看完并完成相关作业;对于A层学生,则是教师在课堂上出一些大的题目范围,让他们课后去查阅一些相关外文文献和中医药文献,用英文写出观后感,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课堂安排A层学生进行一些小的情景对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2.4教学评价分层隐性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意味着摒弃“一卷定终身”的理念,不再用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综合平时的课堂表现、练习、作业以及课堂上相关活动的环节,同时运用教师评价及学生相互评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主要是观察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中相关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状况,从而得出最终评价。

2.3教学效果

从本课题组的实践效果看,采用隐性分层教学法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进行英语表达的能力都显著得到了提高。这种效果不仅仅体现在A、B层次的学生(其中有约1/3的B层次学生成功转入了A层次),C层次的学生提高得更多,到期末的时候,大约有1/2C层次的学生都已经跨入了B层次。说明该方法确实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当然,这很可能也跟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关。

3隐性分层教学法使用的意义

在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存在着教材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学校重视性、学生认知性不足的问题[2];同时,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特点,同时还有很多文言文的表达,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中医药学方面统一且规范的英文教材或者词典能将中医药学知识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3]。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已经摆在了所有中医药工作者的面前。为了提高中医药专业人才的质量,争取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培养既懂专业又精通英语的专门人才已经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国内很多中医药院校还专门开设了中药学英语专业[4]等双语教学模式。当然,这些教学模式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中药学专业英语》中使用隐性分层教学法,一方面,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分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动态变化的,因此,能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有很好的提升作用。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潜力挖掘的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说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莉,王满元.开展《中药炮制学》双语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对策[J].世界中医药,2013,8(9):1118-1120.

[2]蔡皓,娄雅静,刘晓.中药学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与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574-1575.

[3]刘海舟,李涛安.《中药炮制学》教材英译研究[J].老区建设,2014(22):55-57.

第3篇: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1抓住专业特点,精心选用教材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蓝本,也是学生的学习材料,因此,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特点、学习规律和阅读心理,全面系统地运用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等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编者的教学经验。根据以上条件,我们对比了多家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中药学》教材,最终选择了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实用中药》,此教材有以下特点:①2009年6月出版发行,内容有一定的时效性。②以中药的功能应用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主要介绍中药生产、经营人员必备的中药知识,密切结合专业实际和岗位实际,突出了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中医药的行业特点。③各章均先列出学习目标,正文后附学习小结和目标检测,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方法及检测学习效果;部分药物增加课堂互动、知识链接与知识拓展模块,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④书末附有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供教学参考。

2围绕岗位需要,制定课程标准

我们围绕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就业面向以及主要岗位群制定《中药学》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根据中药生产岗位和中药营销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及中药购销员、中药药剂员的考核内容制定了课程标准,突出中药制药的职业性,强调就业岗位的能力培养,课程标准详实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总体介绍、主要内容、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以及每一章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及复习思考题等。课程标准是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定授课计划的主要参照依据,不仅规范了教师教学,而且做到不同班级同一课程的教学水平差别不大,体现了教学的公平性。

3精心设计课程,突出重点难点高职高专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中药制药公司、连锁药店、医院药房及医药公司等单位就业,从事的工作对《中药学》的教学内容有了新要求,我们根据中药制药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知识够用,能说会干”的原则,对《中药学》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药学》与《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多的重复,因此对中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鉴定等内容只作为简单了解或自学,重点阐述每一味中药功用分类的方法、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等,尤其强调中药的性味归经、功用鉴别与主治应用,教学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突出重点难点。通过课堂互动、拓展知识、目标检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由于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在校的后续课程不开设临床各科,在教学中融入一些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施治,增加学生对临床疾病的认识。这样设计《中药学》课程的优点在于:内容更符合高职高专层次教学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

4温习中医基础,帮助理解掌握

《中药学》理论知识干涩枯燥,但它上联中医基础,下联中医临床,这一桥梁学科的特点包含着中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把握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是学好《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不断温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可以使中医药知识前后衔接,融汇贯通《。中药学》总论包含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中药学》课程的精华所在,蕴藏着中药学几千年发展的文化内涵,在讲授时更要重视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知识讲清、讲透,并结合中药学的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的专业意识教育。在讲授每一味中药的功效和应用时,也要联系中医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学会药物性味与归经的结合,避免死记硬背。

5善于归纳小结,不忘目标检测

《中药学》理论知识多,实用性强,药材种类繁多,且同一章节讲授的中药在功用等方面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教师讲起来感觉繁琐,学生听起来感觉混淆难记。中药学的各论章节按功用分类,应对每个章节中药的共性加以归纳,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果。例如:祛风湿散寒药这一章节共有十几种中药,其共性为味多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性温(能散寒)、主入肝脾经(肝主筋、脾主肉),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舒筋通络等作用,用于风寒湿痺证的治疗。先讲清本章节中药的共性,然后列出每一种具体中药的特点和其它功效,这样本章节的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如祛风湿药,除基本共性外,独活性善下行,尤宜于下半身的肌肉关节疼痛,且能解表;川乌辛热散寒力强,尤宜于寒邪偏盛之痺证且能散寒止痛;蕲蛇性善走窜,尤宜于风湿顽痹且能止痒止痉等。每一章节学习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目标检测,了解教学和学习效果。

6采用直观教学,重视实践拓展

在《中药学》教学中,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非常重要,应适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中药实物和饮片标本,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形并俱,学生可直观了解中药的性状、颜色、表面特征、断面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与学习效果。我校有占地13亩的药苑和1000平方米的中药标本馆,有各类药用植物700余种,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标本2000余种,占全国统编《中药学》教材收载品种的80%。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在中药标本馆和药用植物园等处仔细观察和辨认,对常用中药的形态和饮片有一个初步了解。我们还将中医基础学和中药学的技能要求融为一体,适当进行病案分析训练,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进行辨证用药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第4篇: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辽宁省;医药卫生;专业介绍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0-02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必然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而医药卫生类人才是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医药卫生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从《卫生部我国医药卫生人才发展十年规划》获悉:

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标1单位12009年12015年12020年卫生人员总量1万人1778195311255执业(助理)药师1万人135.8155185注册护士1万人1176.91232.31445中药1万人13.916.65113.3医学检验1万人15.7110.1117.5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1/千人口10.5310.6810.83

可见,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更加艰巨,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从而给求学者提出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未来学习医药卫生类专业,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

1护理专业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的学科。护理工作是整个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医疗安全、治疗效果和身体康复;护士的职业素质、服务态度、言谈举止也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感受和医患关系的和谐、融洽,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因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中等护理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课程设置:开设英语、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主要课程;专业课设有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

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护理人员不仅局限于对住院病人的疾病护理,还担负着对病人、家属以及社会大众进行疾病护理咨询、健康教育、家庭访问,社区群体保健等;现有护理人员显然难以满足社区护理、专业护理等新型护理模式的要求。护理人才的培养日显迫切。日前,在教育部等六部委推行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中,护理专业名列其中。胜任新时代要求的护理人才已经成为国家最为紧缺的人才之一。 护士紧缺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这些都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开设学校: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校、辽宁中医学院附设卫校、辽宁省人民医院附设卫校、沈阳医学院卫校 沈阳市中医药学校、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医学检验是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脱落细胞等标本,进行化验检查,以获得病原、病理变化及脏器功能状态等资料。其专业就是学习检验的方法、原理、结果分析等技术的专门学科。该专业培养具有掌握医学检验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医学检验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医学中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以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检验、卫生检验、病理检验技术、研究所、实验室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课程设置:开设英语、计算机、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有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临床检验技术、人体寄生虫检验技术等。

随着医学检验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在现代化医院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检验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不应停留在只要求学习检验技术而脱离临床的学习方法,而应把临床与检验密切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医学检验人员。医学检验将以独特的高科技风貌,成为21世纪医学界的主导力量,应该说医学检验专业是求学者不错的选择。

开设学校: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校、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3中药专业

中药即中医用药,主要起源于中国,少数中药源于外国。中药专业培养具有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并可以从事中药经营管理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中药材生产企业从事中药调剂、制剂、饮片加工、市场营销、质检、管理或中药材生产工作。也有很多人从事药品销售。

课程设置:人体解剖生理学、中药学、药理学、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方剂与中成药、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事法规、中药商品经营管理等。

中药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中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对保健品的需求在增大,企业对中药学人才比较青睐,需求正在增加。我国的中药学事业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猛,许多中药品都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也与外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专业人才方面有稀缺,这表明中药学专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开设学校: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4助产专业

助产是为使胎儿顺利娩出母体产道,于产前和产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照顾好产妇,认真观察产程,并指导其正确配合产程进展以及接生(接产)。本专业培养具有人文社会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妇女保健知识、熟练掌握助产专业和护理基础的理论、技能;能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助产工作中的问题;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助产和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面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妇幼保健机构,从事临床助产、产科护理、妇幼保健、妇幼健康教育与咨询、家政服务公司(母婴保健)等工作。

课程设置:英语、计算机、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与临床医学的主要课程;专业课设有护理学基础,内外妇儿科护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产科护理学等课程(重点是妇科、产科、新生儿科专业)。

目前和今后几年中我国人才紧缺专业,该专业毕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开设学校:沈阳医学院卫校、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5口腔修复工艺专业

口腔修复工艺是以口腔医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冶金学和美学的有关知识为理论基础,用符合生理的方法制作义齿、各种修复体及矫治器的专门技术。该专业培养具有一定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接受口腔各种修复体的材料选择、设计制作、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训练,具有口腔修复技术的独立操作能力的口腔修复工艺学中等专门人才。毕业后可以到综合性医院口腔科、口腔医院、口腔修复工艺技术加工中心、医学研究机构等单位工作。

课程设置:疾病学基础、人体解剖生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预防保健、口腔内科学、眼耳鼻咽喉科学、口腔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医学美容基础、预防医学、健康教育等。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口腔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对口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口腔专业人才在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如日本为1∶600,德国为1∶1600,而在我国城镇仅为 1∶50000,广大农村差距更大。特别是近年来牙科诊所及齿科加工技术中心快速增加,社会急需实用型口腔专业人才。

开设学校:沈阳医学院卫校、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6药剂专业

药剂是一门跨化学、药学和生物学三大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药剂专业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中级应用技术人才。毕业后从事各类医疗机构药房、制药厂和药物营销部门的工作,胜任药物调剂、营销、用药指导、药材养护与仓储管理等工作。

课程设置:解剖、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基础、药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事管理等。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药剂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2009年,国内从事执业(助理)药师工作的人员有35.8万人,到2020年,药剂专业人员需求量达到85万人。总的来说,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开设学校:中国医科大学附设卫校、沈阳医学院卫校、沈阳市中医药学校。

第5篇: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一、遇到的问题

1.与临床用药联系不紧密。

药理学为药学、护理、临床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学生进入相关岗位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任务。药理学教材上所列的药品一般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药物,并不是临床常用药物,且临床所用新药很难在教材中体现,因教材更新需要一定周期,跟不上临床新药的发展。医药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所学药理知识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临床用药及护理需求。药理学知识与临床紧密联系,而目前各大院校药理学教师大多在教学一线工作,没有深入临床实践,没有信手拈来的临床用药经验,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教学内容与临床脱节。

2.教学方法内容“一刀切”。

高等院校的药理学教师往往不是给一个专业上课,很有可能会给不同专业讲授药理学知识,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能力要求对药理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多数药理学教师针对不同专业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内容,课程定位不够准确,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往往“一刀切”。比如,在给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授课时,多数教师比较重视药理学学科的系统性,重点讲授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而忽视护理岗位对课程要求的特殊性,对药物的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用药护理等知识讲授较少。

3.理论知识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厚。

药理学涉及生理学、内科学、病理学等学科知识,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分散与联系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理论教学,必须在熟记的基础上进行下一知识点的学习。比如,学习M受体激动药和M受体阻断药,必须在熟记M受体的分布与作用之后学习效果才好,如果学生没有及时复习及熟记相关知识,新内容的学习难点就会加大,这毫无疑问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主要靠记忆的学习方式、必须及时巩固新学知识等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必须靠督促来学习,学生掌握情况不好。

4.教学功底不够深厚。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各大院校招聘的专业相关的毕业生。以医学类为例,青年教师大都从中医药院校或者医学院校毕业,他们专业基础知识牢靠,但是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类教育,导致专业知识够用,但教学内容的组织、板书等教学基本功差,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解决方法

1.结合临床实践。

药理学教材建设必须以临床用药为依据,加快教材建设,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和修改教材。比如,护理专业的教材应该加入临床用药护理须知,紧密联系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要求。药理学教师应该利用寒暑假到医院、药房进行假期实践,更新理论知识,了解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同时,经过实践积累了一些临床用药病例,上课时可随时举例,使上课气氛更活跃,强化学习效果。

2.根据专业特点教学。

医学各专业就业方向岗位有很大差异,对于医学基础课药理学的讲授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岗位特点进行教学。护理专业要加强用药护理须知、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内容的讲授。对于口腔专业,针对口腔专业要重点加强局麻药和抗菌药物如甲硝唑等内容的讲授,药物的作用机制、体内过程可以结合课时适当缩减。

3.加强学习理论知识,增加实验课时。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包括药学知识,还要加强相关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内科学,是药理学教师必须学习的内容。药理学教师在上学期间接受的药学专业教育中没有内科学,但是药理学的临床应用中涉及大量疾病的症状及机制。如果对各类疾病不清楚,那么讲课只能照本宣科,上课内容枯燥,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增加实验课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条件、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

4.加强教学基本功、导师制的培养。

第6篇: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1 PBL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及方法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很适合将临床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这不仅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及分析能力。PBL案例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如下[1-2]:(1)上课前,教研室组织教师一起备课,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来筛选临床病例,将复杂的临床病例调整成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同时也要梳理课堂讨论内容与步骤。(2)在病例确定后,一般有课前、课中与课后导入法。在介绍新课前在课堂上介绍病例,引发学生对该病例的思考,称为课前导入法。课中导入法是在讲授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药理作用后引入病例,再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思考与分析。一般学生在教师的帮组下可以比较正确的分析案例问题,该方法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导入法是在教师讲授完某一章节的药物后再引入病例。此种方法有助于阶段性总结和复习。(3)案例问题的设计在案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PBL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所设计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病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案例问题设置恰当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斟酌案例中的问题设计。(4)在案例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还须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整理总结,做好课堂讨论笔记,总结课堂得失。(5)在案例教学后,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问题的逻辑性、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同学间的合作能力。然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提高,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

2 对不同专业学生的PBL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索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药理学知识掌握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PBL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例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则以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药物治疗为重点,强调合理及安全用药。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突出新药的研究开发,让学生熟悉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以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为侧重点。对于中医药背景的学生,以LBL教学为基础结合PBL教学法。因此,在PBL的教学中,针对这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择最适合的PBL教学内容及方案设计。

2.1 临床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来说,PBL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进入药理学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过生理、病理及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这为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在PBL教学时,应选取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为案例,将临床上复杂的案例分割成若干个简单具有一定深度及广度的小病例,案例问题设计应侧重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包括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不良反应等方面内容,设计的问题应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临床专业的学生往往较多,容易出现师资和教学条件不足等问题[3]。

2.2 药学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应该突出新药的研究开发,使学生熟悉新药研发的基本过程。把Ⅰ到Ⅳ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目的贯穿于理论与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加I期临床试验和药物药效试验过程,掌握有关药动学软件进行参数计算和药物药效评价方法,同时掌握Ⅱ至Ⅳ期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以药物的临床评价为主线,以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安全为核心,强化药物质量和安全意识[4]。

2.3 护理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护士既是医嘱的执行者,也是病人药物治疗的监护人。在护理工作中,防止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针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在PBL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及问题的设计上应以“实用性”为主,突出药物的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及用药护理,对药物的化学结构、体内过程、制剂、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应进行简化或删除。例如,张会爱等在PBL教学中侧重讲解代表药的药理作用,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并让学生对问题病例提供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进一步分析疾病的药物防治[5]。

2.4 中医药专业药理学的PBL教学

第7篇: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护理专业 药理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42-01

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也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按照护理程序正确执行医嘱、观察药物疗效、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防止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及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是护士的职责。因此,学好护理药理学尤为重要。护理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护理药理学教学应突出护理专业对药理知识和技能的特殊需求,注重内容实践性和新颖性,并根据学生就业去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本文就目前护理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护理药理学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

1.现有护理药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护理药理学教学内容单一,缺少专业特点,药物与临床实际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而实验教学主要以传统的验证性动物实验为主,缺少针对护理专业的用药实践技能训练。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缺乏,动手能力差,缺少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便学生对基础知识熟悉,而面对患者仍然不知道如何下手。现有的教学过程注重教书,忽视育人。投入实际工作后,很多学生不能胜任护士的基本工作,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较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

2.改革的措施

2.1 突出专业特点,改革课程培养目标。护理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成为高等护理专门人才所必需的药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适应职业变革和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基础[1]。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监护;了解临床常用新药的有关知识;具备独立观察、分析药物疗效, 并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的能力;具有正确配伍、安全用药及准确换算药物剂量的能力;具有独立执行处方、医嘱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能力;具有自主学习, 获取用药知识的能力;同时具备科学严谨、求真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安全用药意识;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

2.2 注重能力培养,建立模拟治疗室。布置一间实验室,放置药品储藏柜、器械储藏柜、操作台等模拟临床治疗室。摆放的药品可以是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的药品包装盒及说明书,也可适当购买一些临床常用药品。定期请临床经验丰富、护理技能强的附属医院医生及护士对教师进行指导和培训,同时不断收集临床用药案例,在原有的实验课时中开设模拟用药护理实践,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自主选药,并对“患者”做出用药指导。通过参与逼真的模拟用药场景,让学生了解护理工作角色,使学生深刻体会学习药理学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治疗室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药理学基础知识和用药护理的紧密结合,使陈旧、教条的被动接受教学方法变为生动、形象的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3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教材。教材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完成课程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传统的护理药理学教学内容侧重药物的代表性,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护理人才岗位需要的特殊性。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精神。我校确定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全国各省、市、县城乡社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精心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适应护理岗位群需要,掌握从事护理专业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护理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药理学教材,参照护理行业的最新标准,将药物不良反应中增加用药护理,护理用药指导。为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增加课堂互动、情景案例等模块,同时依据国家执业护士考试大纲的要求,增设考点链接等。通过教材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2.4 充实教学手段,完善教学体系。丰富的教学手段,完善的教学体系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积极完善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丰富多媒体课件内容,逐步开放自助式教学电子资源,大力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课程网络化建设,完善网络课程教学资料,适时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补充和更新,推动资源共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了解学生需求,及时解惑答疑。

2.5 注重德育教育,开展防范意识教育。现代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护理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2]。护士在执行医嘱、监护用药的同时,还直接面对患者及家属,担负着用药指导、用药咨询、解答疑问及心理疏导等职责。在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护理质量的优劣。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使学生更快更顺利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医患关系是护士必须应对的难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使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逐步加强,医疗纠纷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是抵御医疗纠纷的关键。教师可列举典型的医疗纠纷真实案例,适当强化学生的防范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药理学的重要意义。

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要紧扣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著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肛门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著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著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9篇:医药专业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医药营销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医药行业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药生产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医药市场总体趋势保持平稳增长。同时,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医疗机构的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等,都对处于医药生产和医药流通交界地带的医药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市场营销是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环节。由于现阶段医药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较严重(即产品重复率高),各医药企业的竞争事实上就是市场营销的竞争,是各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竞争。

一、 医药营销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前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从培养机构来看,有院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培养方式来看,有课堂授课方式和网络远程教育;从培养性质来看,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医药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是不断探索当中,尤其在医药营销的教材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不能否定的是,在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医药营销理论是在一般营销理论指导下结合医药行业特点的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分支,在医药营销专业教学中也就必然会出现如何权衡“医药”和“营销”教学要点的问题。由于医药营销专业同药学、市场营销、临床医学等许多相邻专业的关系不易划分清楚,因此,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的医药营销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非常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医药营销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

2.课程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在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些院校对培养医药营销 “复合性”人才的认识不准确,把医药营销简单理解为“医药+营销”,只强调这个专业的“广度”,造成课程体系里管理、营销、经济、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笼统庞杂,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缺乏突出的方向。

3.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医药营销专业课程多而散、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分界线不明显,有关医药营销的书籍低水平重复现象还比较严重,内容深度、广度不够,教材内容沉旧,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4.师资力量薄弱。医药营销专业涵盖面涉及到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现有的师资大多数来自于从事单一专业教学的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系统和深入,并且大多没有医药营销的实战经验,这使他们在医药营销的教学中常常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5.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欠缺。由于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上许多医药营销人员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置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于不顾,进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播放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院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未能培养出学生珍爱生命、勇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二、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可以由以下几类构成:(1)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人才。以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为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医药市场的调研能力、公关广告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医药推销技能等。重在培养学生在医药营销实际环境中的各种应用能力。(2)医药营销管理人才。以医药营销领域管理层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他们在具备一般医药营销人才的素质基础上还必须有管理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医药营销团队中担当战略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引领医药企业的整体运作。(3)医药营销服务人才。以提供医疗和药品服务为主要内容,在具备精良专业能力的前提下深化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做好医药营销领域的服务性工作,例如:医药咨询、医药售后服务、疗效跟踪调查等等,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态度和能力。

2.人才培养总模式的构建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医药营销领域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客观上要求把确定“素质培养+行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首要任务。该人才培养模式是动态化和系统化的,素质培养与行业应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学校通过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德、智、体)、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使他们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能力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具备医药营销专业所应有的基本素质,为医药营销行业应用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医药供求市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零售企业等行业应用领域对医药营销专业提出所需的人才要求,促使学生增强素质,形成医药营销领域所需的综合能力,顺利就业。

3.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根据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采用模块教学,强调特色,突出素质。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行业应用方向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又分为医药类课程子模块、市场营销类课程子模块、经济管理类课程子模块。通过公共基础课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通过医药类课程子模块,培养学生医药基础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市场营销类课程子模块,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通过经济管理课程子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一般的经济管理能力;通过行业应用方向课模块教学,培养学生突出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力。

(1)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医药营销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上必须突出应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改变过去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学科系统性,强调教学内容与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职业选择,从而更具有市场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要从过分偏重理论讲授转变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本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倡导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勇于探索和实践具有医药营销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教学效果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和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做到科学、公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2)有机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体系结构。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三者之间内容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淘汰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少数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加大部分主干课程的课时数及实践课时的比例。结合国际医药营销发展形势,适时开设新型课程供学生选修和辅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实践体系的构建

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突出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构建实践体系。实践体系应由四大平台构成:医药实践教学平台、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医药营销案例分析和应用实践平台。医药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临床医学实践、药物分析、药剂测验等。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广告宣传等。医药营销案例分析平台主要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具有案例资源的收集与存储、案例资源的查询、案例教学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功能。应用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医药营销应用方向,建立实践基地,强化实践训练。

(1)开展医药营销实验室教学。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重要功能,通过开发专门的医药营销模拟教学系统软件,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如医药分类管理、药品陈列艺术、医药流通程序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医药营销的各项技能,从而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

(2)加强医药营销案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通过真实案例所呈现的市场行情及变化,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从复杂的医药市场表现中,找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做出决策并制订实施计划。在这种案例启发下,学生可以掌握书本难以讲授的市场营销思维方式和实际运用技能。在实践体系中,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融入市场的主动性。要求师生自行寻找医药企业编写调研计划、制订调研方案、实施调研任务、撰写市场调研报告。通过实际调研,采集医药营销案例,感受市场氛围,把握市场脉搏,增强学生医药市场应变能力。

(3)提供现实的营销环境。综合类院校和医药类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成立医药营销实践中心,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院医疗器械、药品的考察、鉴定、招标和采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际医药销售活动,在真实的营销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师资的学术水平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3],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首先,可以聘任医药营销领域的优秀从业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将其切身体验应用于课堂教学;其次,逐步完善教师的考评、考核制度,采用灵活的考评方法,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三,提供更多深造和学习机会,增强国内外医药营销教师的互访和教学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师掌握国际医药营销的最新动态。

6.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

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医药营销是区别于其它一般商品的营销,在目前中国医药市场成熟度和规范程度不高、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药营销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医药营销行业的持续发展。医药营销中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医药质量、医药价格、医药分销、医药促销手段等方面的处理和态度上。因此,在应用型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中应当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坚持灌输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念,培养医药营销人才良好的执业态度和对患者、民众及社会的尽责精神。

三、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通过该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既掌握医药卫生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又了解营销活动的基本规律,能将医药需求转化为医药营销实际应用;既掌握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知市场环境下的医药营销模式及服务方式。

2.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泛指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上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通过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开展医药营销的各项技能,使学生具有医药营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医药市场需求的营销应用方式。

3.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医药营销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发展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该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4.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服务型人才。医药营销专业也是一个复合型专业。该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和应用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医药营销学科设计多个专业方向,可以按照行业和企业的岗位环节设置细分,比如, 药品销售、药店经营管理、医疗器械销售、医药市场研究和策划等服务。

5.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国际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那些具有国际医药贸易知识、熟悉国际医药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国际型医药营销人才将炙手可热。通过该模式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学生不仅具备在国内医药营销领域打拼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能在涉外医药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晶夫 安祥林 方发芳:医药市场营销的特点及其策略[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85

[2]顾 海 雷 婷 翟铁伟:面向21世纪的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