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医药产业总产值精选(九篇)

医药产业总产值

第1篇: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1 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1.1 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据IMS health报告,2007年全球药品市场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120亿美元,市值较过去5年增加1780亿美元;虽然销售额逐年增长,但从2000-2007年的总体趋势看,增速却在逐年减缓,2007年降至最低(6.4%)。 其中3个领域表现引人注目:一是生物技术药品的需求预计增长强劲,增长幅度达到13%~14%;二是仿制药增长幅度达到13%~14%;三是专科药品增长幅度将达到10%~11%。在全球药品市场中,美国、欧洲、日本三大药品市场的份额超过了80%,跨国公司主导了世界专利药市场。

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the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2008年报告数据称,2007年美国研究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16.4%,协会成员研究开发费达到445亿美元,总的研究开发费为588亿美元。由于研究开发费用越来越高,发现新的药物单体化合物的速度减缓,2007年全球批准上市的新分子实体(New Molec-ular Entity,NME)13个,新生物药品(New Biologic)6个,比2006年数量显著下降。为了削减研发开支,许多跨国制药公司开始剥离研发中的非核心部分,把越来越多的研发工作外包给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因人才密集、成本低廉,已成为外企首选地之一。

1.2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产业政策(如“863”高技术计划)、《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国内医药经济在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大了科研开发力度。2007年,受我国宏观经济快速发展及各项有利于医药经济发展的政策因素影响,国内医药经济继续保持在高位运行,工、商盈利能力和终端用药水平显著提高,医药工业研究开发投入经费是2006年的10倍以上,达到了54.65亿元,占利润总额的9%(表1)。

全国主要医药商品进出口额持续增长,化学原料药及制药中间体的贸易顺差保持强劲势头,达到3.6亿美元,同比增长28.57%;医疗器械贸易顺差为0.6亿美元,同比增长20%,西成药国内需求旺盛,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进口增幅高于出口32个百分点。

2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分析

2007年,上海生物产业基地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部级生物产业基地,这标志着上海生物产业已纳入国际生物产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上海已经成为四大国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基地之一,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机构最集中、创新实力最强的基地之一。

2.1 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制造业是上海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生产稳步增长,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生物医药产销快速增长,研发外包发展迅速,呈现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

医药产业稳步发展。2007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53.65%,远远高于全国增长水平(23.13%);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同行业第6位,产销率达94.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94.5%);企业亏损面为21.75%,比2006年增加1.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亏损面0.92个百分点(见表2)。

工业企业规模与2006年基本相同,以小型企业为主。2007年上海医药工业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均位居全国第5位,占全国比例5%以上(见表3)。

工业制造企业中化学制药占据主导地位。化学制药是上海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柱行业,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行业资产分布看,化学制药业的资产占到49%,约是其它各子行业的总量。

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上海已培育了一批疗效独特、自主创新的拳头产品。如上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水痘疫苗”、海尼药业的“氨氯地平”、现代制药的“阿奇霉素”、和黄制药的“麝香保心丸”等产品的年销售额均超过1亿元。2007年上药集团的“头孢曲松钠”销售额超过5亿元,上海生物医药企业正在形成有自主品牌的核心产品。

2.2 上海医药的经济地位

医药工业稳步增长,在全国经济地位徘徊在第6~7位。2007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40.03亿元,居全国第6位;销售产值322.8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0.82亿元,居全国第7位,同比增长29.50%。

医药商业在全国处领先地位。2007年医药商业销售总额为476.18亿元,居全国第2位;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为446.48亿元,居全国第1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69亿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27.42%。

2.3 各子行业工业经济运行

经济比重:化学制药是医药行业的经济支柱。各子行业中,化学制药在医药工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6%。化学工业中,制剂的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43%。

经济增长情况:化学制药工业中,制剂产值高居榜首,中药饮片增幅强劲。制剂的工业总产值为141.84亿元,位居第1位;而中药饮片产值增幅最为强劲,高达832.4%。

经济类型:国有经济企业数量下降明显。在各种经济类型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企业由2006年的109家增加到117家(增长了7.33%),其他经济属性企业由67家增加到87家(增长了29.85%),而国有企业则从2006年的24家减少到21家(下降12.5%)。

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331家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有117家,股份制企业84家,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60%以上。

2.4 上海医药产品终端市场情况

以上海地区样本医院(样本医院为83家,包括三级医院27家,二级医院42家,一级医院14家)购药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上海医药产品的市场情况。

市场份额:表4数据显示,市场份额较低。从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的品种、企业和市场份额中可以看出,上海产品的品种数增长率远远滞后于样本医院产品的增长率,所占份额较低,上海产品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严峻考验。

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中,上海产品有612个,占全部用药的31.29%。上海产品企业数为113个,占全部企业的6.85%,从中可看出,虽然企业生产的品种数多,但没有优势、重点品种。而由用药金额所占份额14.21%可见,上海产品市场占有率不大,市场地位不容乐观。

产品竞争力:合资产品总体竞争力优势明显。从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的品种、企业和市场份额中可以看出,平均增长率为2.99%,高于上海产品平均增长率(1.65%)。

2007年上海地区样本医院中,合资企业数量占上海企业数的12.39%,其产品占上海产品的21.24%,而市场份额却高达46%。可见合资企业产品规模较大,产品集中度高。

竞争地位:样本医院金额领先前50位品种中,上海产品占有率有所下降。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金额前50位品种中,上海产品的品种、金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下降9.38%和4.67%。

2007年样本医院用药领先品种中,上海产品虽然份额过半,但品种数量有所减少,金额也随之下降,上海企业对金额领先的热点、重点品种关注度不够。

2.5 科研状况

科研投入与产出:医药工业研发投入增加,但在上海6个重点工业行业中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科研投入依然较少。2007年,上海从事药品研究机构、研发公司、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单位超过400家,医药工业研究开发经费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53.65%,但生物医药制造业科研投入依然不足。上海6个重点工业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项目与技术开发经费支出情况显示,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投入的项目最少,经费支出相应最少,分别为1052个和14.10亿元。

药品研发速度较慢。上海新药和仿制药注册位居全国第12位。2007年,国家加大了药品注册审批监管力度,颁布实施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提高新药门槛,鼓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减少低水平重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007年,上海仅获得23个新药和仿制药注册批件,其中新药注册批件数7件(5个化学药,2个生物制品),占全国新药注册批件数的4.4%;仿制药注册批件16件,占全国仿制药品注册批件数的2.3%。

医疗器械注册秩序明显改善。2007年下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展了医疗器械专项整治工作,对部分高风险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申报资料组织了核查试点,对部分重点监管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专项检查,了《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试行)》等配套文件,规范了体外诊断试剂的注册管理工作,医疗器械注册、生产秩序有了明显改善。2007年上海完成I、Ⅱ类医疗器械注册880件。

药包材批准数量快速增长。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基础数据库检索结果显示,2007年上海获得批准的药包材由2006年的8个增加到32个,增长300%,从构成来看,主要是口服固体药用瓶,其次是药用封口垫片。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高。2007年授权的上海生物医药发明专利达到444件,比2006年(438件)略有增长,其中A61K类授权的发明专利为167件(增长16%),c07类115件,C12类129件。

在A61K中,中药专利授权量占A61K半数以上,达到51%;其次是化学药,达到38%;生物药占11%。

从专利权人分布情况看,高校是申请专利的主要力量,占A61K类授权专利的40%;其次是企业、个人和科研机构,分别占23%、20%和17%。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取得可喜成绩,企业创新能力正在提高。200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总数中,上海占了15.4%,创历年来上海获奖比例最高纪录,共获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生物医药领域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占全部奖项的30%,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占全部奖项的2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3.1 企业数量增长及分布情况

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率呈显著下降态势。截至2007年年底,浦东新区共有生物医药企业357家,比上年增加7.21%,其中化学制药企业87家,中药制药企业14家,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企业50家,生物制药企业138家(占38.66%),企业总体数量增长率呈显著下降态势。

生物制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近5年来,浦东新区生物医药子产业中,生物制药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年均增长36.2%,占生物医药企业总数的比例从2003年的24.69%上升到2007年的38.66%;外资和民营企业数量增加较快,年均分别增长30.42%和26.05%。

3.2 企业规模

总规模呈扩大趋势,企业仍然偏小。2007年末,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企业的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原值、总资产均有显著的增加,显示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近些年来总体规模呈扩大趋势。

但企业上述指标的平均数与2004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一变化主要与新增加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原有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不快有较大关系。

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回落。2007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稳步增长,利润总额快速增长,但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比2006年显著回落。

自2003年以来,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呈现缓缓下降态势。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33.35%,与上年相比继续下滑。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3.42亿元,占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值的58.18%,比2006年提高7.71个百分点。

3.3 研发投入与产出

投人增加,成果显著。近年来浦东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03年以来年均增长39.35%。2007年,357家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共计6.03亿元,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为5.06%。但生物医药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仅为168.91万元,投入的绝对数还比较小,但与2003年的98.95万元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2007年获得新药证书1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9项。自主研制的4个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新药通过了上海市组织

的项目验收。这4个抗体类新药分别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癌、银屑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其中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人源化抗体新药(益赛普)已经上市销售;治疗乳腺癌、银屑病的两个抗体新药已完成临床研究,进入申报新药证书阶段;治疗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抗体药物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形成张江生命科学产业集群。共有350多家企业、研发机构分布在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研发和制造、医疗器械、现代中药领域,初步形成由六大模块组成的产业集群,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孵化创业、教育培训、研发外包、风险投资,园区内有20多家国家和市级研发机构、20多家国内外制药公司研发中心、40多家生产企业、250多家创业企业和60多家研发外包企业等。

外包服务(CRO)高速发展。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高速发展,对新区15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年研发外包服务产值共计达到8.66亿元。已出现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睿星基因、桑迪亚、睿智化学等在国际上有一定声誉的研发外包企业。其中,药明康德、睿智化学等企业成为新药研发外包“领头羊”,已经步入了销售收入逐年翻番的高速成长期。

业务急剧扩张,吸引大量国内外投资者。上海科技投资公司、新加坡星展银行和香港思格资本集团建立科星创业投资基金,基金规模达5000万美元。IDG联合国内、美国和日本的3家风投机构,一并向桑迪亚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投入数千万美元;上海浦东生物产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顺利完成首个投资项目――凯赛生物(Cathay Industrial Biotech Ltd)的运作。

2007年,罗氏药品开发中国中心、科文思(上海)中心实验室、阿斯利康中国创新中心落户浦东,礼来公司与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会给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与巨大的创新力,使其研发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 小结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200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0.03亿元,同比增长15.21%,比上海GDP的增长幅度(13.3%)高出近2个百分点,但上海生物医药GDP贡献率较小、生产总值只占上海GDP的2.8%,经济总量在全国仍然徘徊在第6~第7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较低,以中小企业为主;新药研发投入在上海6个重点行业中依然最低,新药上市速度远低于其他发达城市,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产学研联动。药品终端市场合资产品占45%以上,上海产品占有率有下降趋势。

浦东显现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生物制药企业(机构)为主,研发外包服务(CRO)高速发展,浦东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26.19亿元,占上海生物医药产值30%以上,但2007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利润总额快速增长,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出现回落。

第2篇: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1 中成药制造业基本结构分析

1.1 资产规模

2007年1-11月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共有6 099家企业,其中中成药生产企业有1 351家,占22.15%。中成药工业资产总计为1 846.93亿元,同比增长9.04%;资产负债率为46.08%,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

1.2 企业经济类型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中,股份制经济为主要企业类型,占中成药行业的63.49%。集体经济所占比例最低,仅为1.23%。

1.3 企业控股情况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从控股情况看,主要以私人控股为主,其资产占行业总资产的49.88%,其次是国有控股,占29.83%,外商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所占比例很少,分别为5.46%和4.04%。从增长情况看,外商控股企业增幅较大,为16.30%。其他控股类型企业增幅均在15%以下。其中增幅最小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仅为4.56% (见表2)。

1.4 企业规模

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以中型企业为主,占中成药行业总资产的40.41%,其次是小型企业,约占37.74%,比例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占21.86%。从增速看,大中小企业差异较小,增幅都接近中成药行业9.04%的平均增幅(见表3)。

2 中成药制造业指标完成情况

2.1 生产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 314.71亿元,同比增长20.51%,增幅同比提高6.65个百分点。但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4%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的第6位。中成药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66.09亿元,同比增长20.68%,增幅低于医药行业28.09%的平均水平。

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对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完成中成药行业的58.29%。其次是其他经济,完成21.38%;外商与港澳台经济完成13.99%。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合计仅完成6.35%。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与资产总计的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来看,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集体经济、其他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增幅均超过20%,国有经济增幅最低,为11.42%(见表4)。

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该行业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其次为国有企业,完成21.92%。对中成药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小的是港澳台经济企业,仅为4.57%。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增幅均在15%以上(见表5)。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总产值的41.86%,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总产值贡献最大。大型企业则贡献最小,仅占20.65%。中成药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长最快,增幅达27.30%,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则均在20%以下 (见表6)。

从地区来看,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集中度不高,仅吉林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超过10%,中成药行业工业生产总值前10位省市总占比为66.12%。其中吉林省中成药制造业优势明显,工业总产值列全国中成药行业首位,占全国的11.35%,增幅达33.79%,列全国中成药行业增幅第3位。

2.2 销售情况

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 230.82亿元,占医药行业的21.74%。销售产值同比增长21.09%,增幅列子行业第7位,低于医药行业23.17%的平均水平。其中实现出货值32.70亿元,占销售产值的2.66%,占全部医药行业出货值的4.42%,居子行业第6位。中成药行业货值同比增长12.94%,增幅低于全行业20.24%的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

从经济类型看,资产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也最多,占整个中成药行业的58.25%。资产比例最低的两种类型经济企业完成的销售产值最少,国有经济占4.67%,集体经济占1.82%。中成药行业各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的工业销售产值与资产总计排名顺序完全一致。从增幅看,除国有经济企业仅实现了9.22%的增长外,其他各类型经济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其中增幅最快的是集体经济,实现了33.65%的增幅 (见表8)。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资产占主导地位的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企业,其分别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58.19%和22.32%。中成药行业不同类型控股企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和资产总额排名的顺序一致。从增幅看,各控股类型企业的同比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私人控股企业增幅最大,为24.43%,增幅最低的是国有控股企业,为14.99% (见表9)。

从企业规模看,中成药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中型企业占据优势,完成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41.88%;其次是小型企业,完成36.81%;占比最小的是大型企业,完成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的18.30%。这个排序顺序和中成药行业不同企业规模的资产总额排序一致。从增幅看,小型企业增幅最大,中型企业则最小 (见表10)。

从地区来看,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和工业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地区相同,只是山东与广东以及湖南与广西排序先后有所不同。从全国看,吉林和江西两个省份的中成药行业优势较为明显,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均列前2位,其中吉林省工业销售产值还达到35.59%的同比增幅,居全国第2位。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产值排序前10位省市完成全国中成药行业工业销售总产值的66.03%%。从增幅看,增幅前10强省市均达到20%以上的同比增幅,依次是辽宁省(48.41%)、吉林(35.59%)、新疆(34.76%)、河南(33.13%)、山西(32.85%)、湖北(32.39%)、广西(31.59%)、江西(27.21%)、安徽(25.85%)、河北(24.79%) (见表11)。

产销率: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产销率为93.62%,列医药子行业第7位,同比上升0.45个百分点。

出货值: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实现出货值32.70亿元,同比增长12.94%,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2位。出货值占中成药工业销售总产值的2.66%。

从经济类型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以股份制经济以及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为主,分别完成行业出货值的62.79%和27.68%。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出口极少,不足5%。而集体经济的出货值不足其销售产值的1% 。从出货值增幅看,增量最高的是国有经济,达56.66%。其次是股份制经济,同比增长19.86%。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类型增量较少,而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则出现了微量的负增长。

从控股情况看,中成药制造业出口主要是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行业51.30%的出货值,其次为国有控股,完成中成药行业23.98%的出货值。同时,私人控股企业也是中成药行业各控股类型中增幅最大的,其同比增长高达70.52%。值得注意的是,外商控股、集体控股和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分别出现出货值53.57%、16.34%和8.27%的负增长(表13)。

从企业规模看,中型企业仍然保持中成药行业出口主力军地位,完成行业出货值的64.94%,而大型企业完成出货值最少。中型企业则实现增幅第1位,达到31.15%的增幅(表14)。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其中成药行业出货值前10强省市共完成全国89.81%的比例,显示了一定的集中度。其中出货值排序前3位的是重庆市、浙江省和山东省。而中成药出货值增幅10强省市则均实现了15%以上的同比增长,5强省市则实现100%以上的增长,依次是四川省(262.47%)、河南(208.84%)、宁夏(205.43%)、新疆(203.51%)、山东(106.66%)、重庆(66.55%)、北京(41.77%)、广东(20.50%)、江西(16.67%)、云南(16.07%) 。

3 中成药制造业经营情况分析

3.1 利润总额

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35.93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总额的25.4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60%,增幅高于医药行业49.38%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2位,仅次于中药饮片工业。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利润总额贡献最大的是股份制经济,占58.6%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成药行业中,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总额均占主导地位的股份制经济还实现了58.13%的利润增长,居中成药行业第2位,仅次于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私人控股企业利润总额领先,创造了中成药行业42.23%的利润总额;其次是国有控股企业,创造中成药行业26.72%的利润总额。在增幅方面,集体控股的增势最强,实现了利润总额211.14%的同比增长,而国有控股企业仅实现18.99%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型企业仍是获利冠军,这与其在行业中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方面的主导地位相一致。而中成药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在创造利润方面的能力则与其资产、工业生产、销售及出口的顺序相反。这说明在获利能力方面,还是大型企业更胜一筹。从利润总额增幅看,中型企业长势比较平稳,增幅最小。而大型和小型企业的增长较快,特别是大型企业以92.70%的利润总额增幅居行业首位,这也说明大型企业的发展趋势较好 。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前10位的省市与销售产值前10位的省市相比,河北省、北京市和浙江省取代了河南省、湖南省和广西自治区。利润总额排序前10位的省市实现中成药行业74.60%的利润总额,但只有吉林省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20%的比例,显示出较强的地区优势,其他地区的占比大多在10%以下。从增幅看,全国中成药行业25个省市实现了利润总额10%以上的增长,19个省市实现30%以上的增长,14个省市实现50%以上增长,4个省市实现100%以上的利润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5个省市出现了利润的负增长,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了45.54%的利润负增长。2007年1-11月中成药行业利润总额增幅10强地区依次是吉林(166.33%)、山西(137.03%)、新疆 (108.85%)、四川 (101.55%)、辽宁(99.68%)、湖南(92.92%)、江西(74.34%)、河南(72.73%)、山东(68.14%)和贵州(67.12%) 。

3.2 亏损情况

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亏损企业数为347家,较上年同期减少36家。亏损面为25.70%,增幅列医药子行业第6位。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累计亏损总额为7.26亿元,同比减少8.81%。

从经济类型看,2007年1-11月股份制经济是中成药行业亏损的首位,其后依次是外资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但从亏损总额的同比变化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各类型经济企业的亏损额都同比减少,其中减少最多的是集体经济,降幅为77.55% 。

从控股类型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私人控股企业的亏损额最高,其次是港澳台商控股企业,亏损最少的是外商控股企业。从亏损额变化看,除了私人控股企业和集体控股企业亏损总额同比下降外,其他3种控股类型企业的亏损仍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出现了亏损总额25.67%的同比增加。

从地区来看,2007年1-11月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最重的10个省市共出现4.46亿元的亏损总额,占了全国中成药行业亏损总额的61.43%。其中,仅列亏损总额首位的广东省就出现了1.11亿元的亏损,而且其亏损额同比上升25.32%。利润总额排首位的吉林省,亏损总额也排在了第4位,但同比下降55.11%。此外,湖南、安徽、广西、黑龙江和河北还分别出现了亏损总额102.74%、80.85%、61.10%、54.33%和43.01%的攀升。

从企业规模看,2007年1-11月中成药制造业中、大、中、小3种不同规模企业均出现了亏损,而2006年同期大型企业未见亏损。3种规模企业中,小型企业亏损总额最高,可见其获利能力不容乐观。中型企业的亏损总额与上年基本持平,略见下降。

4 总结

中成药制造业是我国医药工业中继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后的第二大生力军,无论是资产规模、工业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收入、创造利润及上缴利税等方面都是医药行业的中流砥柱之一,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列子行业第2位。

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产业规模继续增长,生产、销售增长形势良好,出口不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升,行业发展势态较好。特别是利润总额实现了52.60%的增幅,列各子行业第2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也较高,仅次于生物生化药品行业。这均显示中成药行业是医药行业中获利能力较高的子行业。

但同时也要看到,2007年1-11月我国中成药制造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虽然都取得了不断的增长,但除了利润总额外,其他指标的增幅在行业中未占优势,如工业生产总值、工业销售产值等指标的增幅均低于医药行业的平均水平,列子行业第6位。同时,中成药行业的产销衔接也不具优势,产销率列子行业第7位且同比略有下降。

第3篇: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园 经济发展 影响

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于1998年1月获批准设立,是湖南省唯一的医药专业开发区、省“十五”、“十一五”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园区。浏阳市近年来一直将生物医药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重点,在园区设立了独立的国库机构,园区财政收入除按体制规定上缴部分外,其余全部用于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生物医药园的迅速崛起,为浏阳经济的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浏阳市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22.0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8.57亿元(见表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7年的9.1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6亿元。从2009年浏阳市纳税企业排名情况看,纳税“十强”企业中有6家是生物医药企业,花炮企业只占4席,“花炮之乡”的纳税“十强”首次由生物医药企业唱主角。

一、生物医药园对浏阳经济的影响

通过11年的运作,生物医药园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31亿元,占湖南省医药产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改变了过去花炮企业一直在浏阳税收收入中“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了鞭炮烟花、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三大支柱行业,对浏阳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拉动作用凸显,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9年生物医药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31亿元,占浏阳市工业总产值的20.63%,同比增长30%,增加值的发展速度比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发展速度快11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医药规模企业58家,实现工业产值为72.26亿元,同比增长22.53%,在全市所占比重为18.09%(如表2所示)。

2009年生物医药园利税总额104,500万元,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40,018万元,比2005年净增24,842万元(如表3所示),占到了全市财政收入的14.2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95万元(如图1),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9%。在园区排名前十的纳税企业中生物医药企业占了6家,在浏阳市纳税前十位排名中园区企业占据六席,生物产业开始领跑浏阳经济。园区纳税过千万的工业企业共有7家,其中九芝堂斯奇制药纳税4,653万元,跃居浏阳工业企业纳税头把交椅;湘北威尔曼纳税达2,389万元。纳税500万元以上企业17家,纳税总额占园区税收总额的51%。纳税过百万的共有37家企业,其中增幅超过50%的有9家,分别是铠铂生物、盐津铺子、华纳大纳、佳视医器、绿之韵、宝利士、尔康制药、九典制药、九芝堂斯奇。从税收的种类来看,如图2所示,近5年增长最多的税收是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中增值税增加了9,577.19万元、营业税增加了2,138.09万元、企业所得税增加了4,698.97万元、个人所得税增加了699.9万元。

如图3所示,2009年生物医药园入库税种中,增值税占57%、营业税占14%、企业所得税占15%、个人所得税占4%、其他占10%。

(二)拓宽城乡就业渠道,为部分城乡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

据统计,1998年10月开园建设至2009年12月,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已达128家,形成了现代中药创新及特色中药产业、生物诊断试剂产业、功能保健及食品产业等8大产业。生物产业基地一跃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大的生物医药园区。医药工业企业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30家、亿元以上10家。此外,还有留学生企业10家、服务配套企业45家。园区以鲜明的产业特色和独特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已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快速发展的园区,已成为全市劳动力就业的基地。如图4所示,园区就业人员每年呈递增趋势,至2009年止,生物医药园区从业人员累计达2万多人,比2005年增加了4倍,其中城镇人口约3,000多人,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三)以工业带动物流、销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生物医药园的大部分产品为药品,园区在产品销售上提供服务,组织企业到各地巡回进行会展式的打包推销,统一形式、统一步骤、统一宣传,为企业节省了场地费、招待费等支出,实现了园区与企业的双赢。同时,园区还配套成立了医药物流中心和医药销售公司,可为企业的产品提供从仓储到销售再到运输的“一条龙”服务。由于制作药品需要大量药材原料,也带动了园区周边农民种植药材,培植了七宝山药材基地。据调查,种植药材为农民带来的收益大概是4,000元/亩,远远高于种植烤烟等农作物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园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科技成果取得突破,为浏阳产业竞争制胜创造了好的条件

科技创新能力是产业竞争制胜的法宝,近年来生物医药园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春光九汇公司“中药超微技术”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翔化工单文伟等人“涂料工业清洁生产工艺和方法”获评2009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为园区创造了新的荣誉。有色凯铂和迪诺制药分别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发两个一类新药,引起省内外的关注和省长的直接过问。豫园生物公司项目“10000t/a生物肥料(复合菌剂)产业化”国家发改委答辩生物肥子项排名第一,有望获得800万元资金补助,成为生物医药园第16个国家发改委专项。2009年,长沙市科技计划年内共下达4批,园区有24个项目通过评审,获得补助金额近1,200万元。生物医药园与浙大的合作,列为长沙市政府重点支持的产业化平台项目。2009年全园共获药品注册批件25件,其中一类新药1件、3类新药7件,目前拥有的新药证书已占全省70%以上。丰日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丰日”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其自主研发的锌空气电动汽车和汽车球头销分别获得日本、德国等三项发明专利。威尔曼、盐津铺子、百合香被认定为湖南省著名商标。2009年11月,生物医药园协助承办“2009中国药学大会”和“医药体制改革――机遇和挑战国际高峰论坛”,在此会议上,国家确定在生物医药园建设全国唯一新辅料、新制剂部级研究生产鉴定中心。

二、生物医药园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医药园成为当前浏阳市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它大大推动了浏阳县域经济的发展。但园区在日渐发展壮大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一)企业规模偏小,制约了园区经济总量的提升

从园区发展速度来看,2009年的工业总产值增速30%,其中规模工业增速为33%,高出长沙市6个百分点;医药工业产值增速为24%,高于全国21.02%的增长速度,高于中部地区19.92%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省21.89%的增长速度。

虽然园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园区共有规模企业64家,仅占长沙市规模企业总数的的3.1%,湖南省规模企业总数的0.7%。

由于企业规模上不去,制约了其经济总量的提升。第一,2009年园区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20.26亿元,占浏阳市工业总产值的18.93%,仅占长沙市工业总产值的3%;第二,2009年,园区64家规模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15.00亿元,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08.31亿元,仅占湖南省规模工业销售产值1%。其中,销售额1亿元以上企业27家,销售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以上仅9家。第三,2009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1亿元,仅占长沙市工业总产值的3.3%,其中医药制造工业产值为72.39亿元,仅占全国医药制造业的0.77%,中部地区的3.02%,产值规模还不足以带动整个湖南生物医药产业向前发展。

(二)审批手续繁琐,影响了园区企业的生产

受国家对园区建设用地从紧政策制约,项目土地报批手续繁杂,严重影响了项目开工建设速度和施工进度。另外医药企业办理产品合格证的审批手续也非常繁琐,影响企业的投产和销售。

(三)配套服务滞后,不利于园区人文环境的形成

由于距离浏阳城区较远,交通、教育、卫生、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跟不上。目前大型的商场、文化体育场所、高档住宅小区、酒店、会所等配套服务还很缺乏,走进园区,有一种人气不足的感觉。所有这些还需要持续投入。

(四)体制不顺,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目前过多社会义务、过重的社会责任使园区管理委员会不能集中精力进行园区的开发,提供相关的专业化服务。

三、对生物医药园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为园区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要对园区实行有利于发展的更开明的政策,让园区有自我滚动、自我发展的空间。一是将相关职能直接授权到园区,对入园工业项目,在政策上予以倾斜,为园区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二是争取金融机构参与园区建设。园区发展和企业发展都需要信贷支持,因此建议由金融机构参与开发建设或专门组建融资公司解决企业信贷问题,对若干金融信誉度优良的中小企业在信贷上予以支持,既有利于这些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也有利于园区做出品牌;三是加大入园项目的协调和扶持,对所有具备入园条件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把所有不必要的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取消;简化程序,快速处理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二)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要大力支持企业上市。根据企业上市工作需要,以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重点协调、解决好园区企业上市过程中涉及的项目审批、土地出让、产权转让、财政税收政策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对拟上市企业重组收购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并安排一定的资金专用于企业上市补助和奖励;二是要创新企业帮扶方式,进一步做大园区互助担保基金规模。继续完善银企之间融资协商机制,扩大协商范围,为企业融资开辟便利通道,支持企业加大投入,对入园企业进行后续工程建设、收购兼并园区内企业实行税费减免、降低成本。对企业引进高端技术、管理人才,按相关政策予以鼓励,对企业联合进行市场营销、技术攻关、招标采购等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三是要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对引进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土地利用率、投资强度、财税贡献度等几个关键参数设置硬指标,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招商,加强对新产业领域的研究,创造园区新的竞争优势、新的产业集群。

(三)加大科研技术投入力度,打造创新园区

组织园区企业开展争创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专项活动,对通过的企业给予重奖。支持企业加大对新药、新食品营销推广,对在省级以上电视媒体对国家新药、省级名牌进行广告宣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改善留学科技人员、科技骨干在园区的生活条件。科创中心在继续保持生物诊断试剂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向新药研发外包(CRO)转型,并形成优势。探索公共科技平台管理运营新模式,对已建成的检测分析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实行有国际背景或知名大学背景的企业委托管理,对药用辅料工程技术中心等产业特色明显、盈利清晰的由企业领办。

(四)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形成配套条件新格局

加快电力设施提质改造工程,完成污水厂处理能力改扩建工程扫尾工作,筹备扩建自来水厂,加大蓄水、供水能力,保证企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完成园区集中供热改造,实现全面覆盖园区。完善通信网络,消灭网络不畅死角。加大道路建设和老旧建筑的拆除、外墙美化。在完善配套、提升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鼓励企业、社会共办文化、餐饮、娱乐等休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园区商业繁荣。

参考文献:

[1]张贺文: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10年经济工作会议工作报告

[2]浏阳政府网站:liuyang.省略/

第4篇: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目前在国内许多省份的医药产业发展迅猛,都已是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福建省医药产业在其国民经济建设尚未形成支柱产业。这与改革开放的省份地位很不相称。越来越面临着的严峻挑战为该省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医药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将其培育成为该省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福建医药发展优势

福建省医药工业从产品结构看,已有一批优势产品脱颖而出。如福兴医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卡那霉素年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卡那霉素B为全国独家生产;硫酸奈替米星年产量为全国最大生产厂家之一;福建省厦门迈克化学实业有限公司近几年定位于医药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开拓与发展,特别是在专利药的非专利产品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五十多个国家近二百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加工生产的治疗爱滋病原料药“齐多夫啶”等产品都具有高附价值,为巴西政府招标产品,全部出口巴西。

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中药是福建省医药工业的希望和潜力所在。借助中药现代化发力,加速福建省医药发展,加快提高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水平。

(一)抓住中药提取、饮片、成药3个环节,全面提升中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装备的现代化水平;鼓励研发一批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及使用方便的现代中药。(二)发展地道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三)支持有效单体、单味、复方中药等提取物开发生产,对地道药材,实行中药标准物提取产业化生产。(四)发展一批中药饮片名牌,建成现代化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以地道药材为重点,建立中药饮片生产点。(五)中药现代化需要有关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建立中药现代化技术中心平台,使其成为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的核心,为中药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形成种植――加工(饮片)――提取(分离纯化)――新药研发生产的产业链。该省中药材、海洋资源丰富,拥有许多品牌中成药品种,加快中药现代化建议步伐是振兴和发展医药工业的大政方针,必须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生物医药是福建省医药“十五”发展规划工作中的重点发展医药新产品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是其近期重点突破的科技领域。目前已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企业和具有国际水平的福建医科大学医药生物工程中心等科研院所。基本具备了从克隆目的基因、基因重组、构建工程菌、培养、纯化制剂等全面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能力。神经生长因子(NGF)已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已投入生产。两个国家二类新药“重组人料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重组人料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GSF)”已实现产业化生产。还有一批国家一类、二类生物制品新药的诊断试剂也已投入生产。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Ⅱ、新型复合型干扰素等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也已进入实质性研制阶段。

福建省制药企业众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的单位不少,但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十分分散。根据福建省现有专业从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研究单位的先进技术、科研力量,采取多种形势构建科研平台,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这个“科研平台”,加强技术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因工程药物,大力拓展生物医药前沿领域项目的开发,重点放在单克隆抗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以及抗艾滋病药物等研发生产。

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加大力度扶持福建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采取有力招商措施,力争在“十五”末到“十一五”初引进1―2家跨国制药来闽办厂,引进先进现代微电子技术开发生产先进医疗设备,大力开发生产基因诊断芯片、基因诊断试剂、药物制剂新剂型。“十五”末到“十一五”福建省医药工业的10家省重点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产值要力争达到10亿元以上;14家制药企业医药年生产总值要力争达到3―5亿元以上,并使其医药工业外达到全国中上水平。

第5篇: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2015年召开的首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上,乌当区被命名为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成为全省10个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县之一。同时,争取到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乌当区建设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专项支持政策文件。

近年来,乌当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特色食品、温泉旅游、乡村旅游及特色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初步形成了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医药种养殖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同时,自2013年成为国家住建部智慧城市创建试点以来,通过打造大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和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打下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

架起大数据产业发展桥梁

2015年10月8日上午,位于乌当区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10楼的深圳富盛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里电话铃声不断,公司墙上张贴着员工近期的业绩评分表,虽然是节后上班第一天,但公司里却井然有序,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2015年7月,富盛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与乌当区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打造“互联网+呼叫中心”电商平台。

“乌当区的工作环境很舒适,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激发了我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对从事电子商务行业已经6年的公司副总经理李培君来说,选择在乌当区组建分公司,一方面是出于扩展西南地区呼叫中心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乌当区大数据产业平台建设相对完善,加上政府对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政策支持,为公司建立呼叫总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深圳富盛通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已有座席200多席,计划在2016年8月前完成2000席座席的建设目标。“我们的目标是把这里打造成为公司的呼叫总部,计划在未来辐射整个西南地区、南方以及北方的主要城市。”李培君和他的同事们信心满满。

2015年以来,乌当区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形式,重点围绕辖区信息产业孵化基地的打造,以呼叫中心产业为抓手,全力布局以大数据、智慧产业应用和电子信息制造为核心的西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示范区。

乌当区通过搭建全媒体服务平台、电子商务营销与服务平台、大数据应用及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构建贵阳市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承接中心、大健康医药产业后台服务中心等多个开放平台,重点发展呼叫中心、数据中心、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等大数据相关产业。目前,400平米的乌当区大数据智慧产业基地数据中心已建设完成,正在开展调试工作,同时,与落地企业共同推进展示中心现场布置工作;2000坐席呼叫中心基础建设已完成,配套区域已完成大部分装修工作;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希瑞福(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落户基地。

大健康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2015年国庆刚过,位于乌当区洛湾云锦工业园的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增GMP制剂生产线上机器声轰鸣不断,苦参凝胶、坤泰胶囊等一批批药品正在加紧生产中。

作为洛湾云锦工业园内首批开工建设的项目,新天药业新增GMP制剂生产线建设项目占地85亩,总面积6.5万平方米,投资3亿余元,包括生产车间、质检大楼、研发中心、综合大楼及相配套的辅助设施。目前已完成生产车间、质检大楼及其辅助设施一期工程共计2.5万平方米,全部采用国内先进设备和设施的5个中药剂型12条生产线顺利通过新版GMP认证,预计达产后将新增就业100余人,实现年产值近30亿元。

“作为首批落地乌当的药业企业,我们的成长伴随着乌当的发展。”新天药业总经理助理魏茂陈介绍,公司成立于1995年8月,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企业,共有药品生产批文50余个,硬胶囊剂、凝胶剂、合剂等6条生产线已通过GMP认证。

“实力强劲的药业企业不断入驻,催生了关联产业的诞生和聚集。”乌当区工信局局长李鸿介绍道,2007年贵州康心药业有限公司从贵阳市枣山路搬迁至乌当区,成为乌当区首家医药物流企业,公司旗下的康心药业物流中心也逐步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药品批发流通平台。

“公司的成长离不开乌当区医药产业发展的集聚。”据康心药业董事长方洪海介绍,公司年销售额2007年进驻乌当区时只有1亿元,到2014年销售收入已突破15亿元。如今,公司应用大数据打造的2000席位呼叫中心已基本投入使用,通过开展电子商务相关业务,带动大健康产业产品配送服务发展,未来三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到35亿元以上。

从首批医药企业落户,到医药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乌当区医药产业的发展已走过23个春秋。如今,举全区之力建设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的目标,为乌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围绕“医、养、健、管”四大领域,乌当区正着力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核心产品,推动健康养生、医疗服务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创新融合,推进健康养生示范园区和基地平台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医药医疗、养老养生、健体康体企业入驻,实现产业布局更优、集聚程度更高、企业规模更大、竞争实力更强,形成大健康医药产业蓬勃发展新格局。

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医药产业实现产值78.9亿元,占全市比重34.61%,占全省比重24.7%。有12家规模以上制药企业、140个国家批准文号药品、93项专利、23条新版GMP认证生产线、44个国家医保药号、15个国家基药药号,以及全省最大的医药物流企业康心药业,是全省新医药产业发展最集聚的区域。

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乌当区将坚持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大健康、大数据、大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努力走出产业升级的新路。”乌当区委书记常文松说,2014年乌当区现代制药业产值在全省占比达五分之一以上,在全市占比达三分之一以上,产业集聚基础较好。区委、区政府立足优势、顺应形势,确立“推进产城良性互动,打造生态健康之区”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良好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抢抓省、市支持机遇,以大健康为引领,以大数据为驱动,以大旅游为助推,打造大健康医药全产业链,努力在全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念好“医、养、健、管”四字诀,按照“一三对接、接二连三”的思路,全域规划、全业态发力,打通药材种苗繁育、示范种植、药食同源品种的深度市场化开发利用,形成药品、特色食品、保健品、医疗器材制造,温泉度假、康体运动、生态旅游、慢病康复、养生养老的全产业链。以举办第二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集聚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医药制药企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养生养老康体健身服务企业以及从事医疗保健养生文化服务的创客团队,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努力形成布局科学、产业集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产品多样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力争产业规模在“十三五”期间对省、市的贡献率大幅提升,进一步夯实在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中的领军地位。

第6篇: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从医药行业11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尽管受国家政策调控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目前仍然表现为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生产、销售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出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成本费用持续增加,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今年以来利润增幅终于超过10%。

生产、销售均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1-11月,医药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760.23亿元,同比增长18.39%,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新产品产值653.47亿元,同比增长14.60%。

其中,化学原料药工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1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1%;化学药品制剂工业累计实现1353.87亿元,同比增长14.48%;中成药工业累计实现1031.37亿元,同比增长13.86%,增幅列各子行业之末;中药饮片加工业累计实现191.41亿元,同比增长30.56%;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简称“医疗器械”,下同)399.61亿元,同比增长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业381.07亿元,同比增长24.8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行业(简称“卫生材料”,下同)209.04亿元,同比增长39.93%,在所有的子行业中增幅最大;制药机械32.14亿元,同比增长31.85%。

今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医药工业中所占的比例为67.94%,山东、江苏和浙江省继续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广东省。

表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总产值按地区排名(前10位)

今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661.45亿元,同比增长16.55%。

图1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

全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525.59亿元,同比增长19.71%。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药机械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203.77、179.21、361.24、30.10和382.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4.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行业为销售产值最高的3个分行业,分别完成销售产值1124.37、1285.14和958.7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增速进一步下降。

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出货值590.26亿元,同比增长26.83%,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作为医药出口两大组成之一的化学原料药行业,出货值占全行业的45.59%,在面临反倾销反垄断双重压力下,实现出货值269.09亿元,同比增长17.59%;出货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累计实现出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2.52%。在成品药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药分别实现出货值61.41和26.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49%和24.07%,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化学药品制剂累计实现出货值51.60亿元,同比增长也达到18.46%。

产销衔接方面,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个百分点,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整体产销较为稳定。除医疗器械行业和制药机械行业产销率分别较同期下降1.28和4.41个百分点外,其他分行业的产销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图2 2006年1-11月各子行业产销情况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461.74亿元,同比增长为18.12%。其中,卫生材料、中药饮片加工、制药机械、生物生化和医疗器械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92.97、169.32、29.53、347.38和379.70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2.42%、35.62%、30.25%、25.04%和23.21%,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的销售收入增幅相当,同比增长分别为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业的平均增幅,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47.95亿元和1248.51亿元。中成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45.82亿元,其增幅列全行业末位,为13.47%。

成本费用持续增加

自2003年底以来,水、电、煤、汽等上游生产要素持续处于较高的价格水平,医药生产成本也相应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对上游原辅材料、水电煤运价格处于高位压力的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行业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业的经营费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持续上升。

1-11月,医药工业成本费用的增长幅度一直领先于销售收入的增长。本期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同比增长了20.86%,比销售收入增幅高了2.74个百分点,达到3122.48亿元。2003年以来,医药行业成本费用一直处于20%以上较高水平,并且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

图3 2000-2006年11月医药工业销售成本增幅变化趋势

其中,化学原料药累计销售成本757.24亿元,同比增长16.03%;化学药品制剂613.10亿元,同比增长20.31%;中成药472.91亿元,同比增长19.77%;中药饮片加工100.10亿元,同比增长39.31%;生物生化制品194.48亿元,同比增长28.35%;卫生材料124.12亿元,同比增长48.42%;医疗器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25.70%;制药机械18.32亿元,同比增长33.78%。

今年1-11月,全行业销售费用累计455.77亿元,同比增长13.61%,增幅较同期有所下降。

表2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销售费用情况

经济效益增速平缓,仍处于历史低位

1-11月,全国医药工业累计实现利润352.89亿元,同比增长为10.44%,尽管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是终于扭转了2006年以来利润增幅一直处于10%以下的局面。

图4 2006年1-11月医药工业利润增幅变化趋势

医药行业运行分析

本期出现亏损企业1449家,行业亏损面为25.36%,累计亏损额36.72亿元,同比增长了17.58%。

从分行业的利润看,卫生材料、医疗器械、中药饮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学原料药工业1-11月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2.62、36.35、8.75、38.10和65.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中成药累计实现利润84.24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36%;化学药品制剂105.41亿元,同比增长仅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的局面,且相对于2006年上半年情况有较大的好转;制药机械行业实现利润总额1.85亿元,同比下降了5.50%;作为行业利润贡献最大的两个领域――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两个成品药领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响了全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表3 2006年1-11月医药各子行业利润增幅及占比情况

第7篇: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关键词]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研发投入

医药制造业包括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5个子行业。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行业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达63%,为产值最高的行业。但研发经费与人员投入不足、新产品转换能力较低等问题仍然制约着行业的快速发展。

1发展过程与行业特征

1.1行业规模持续增大,占全国比重变化较为稳定医药制造业产值呈持续增长态势,2003-2013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11.4%。2004年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产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2004年以后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在10%上下浮动。吉林省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2005年降到最低点,近几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吉林省医药制造业行业规模在全国地位越来越高,而黑龙江省占全国比重呈现持续下滑状态,辽宁省比重变化较小。1.2研发投入和新产品产出整体呈上升趋势,占全国比重却略有下滑医药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12.6%。辽宁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达21.8%,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8.1%,而吉林(8.3%)和黑龙江(10.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内部支出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整体呈现下滑趋势,辽宁省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吉林省所占比重持续下降,黑龙江省所占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1.3区域内部发展差异较大,吉林省行业规模较大医药制造业区域内部发展差异明显,吉林的生产规模明显高于辽宁和黑龙江省,吉林省的从业人员数、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超过了两省的总量。2014年吉林省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在全国排名第4位,位列山东、江苏和河南之后,在全国处于较前位置。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分别排名11、18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在全国分别排名15、16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行业规模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内药材资源和医药企业分布密切相关,吉林省的修正药业、金宝药业、万通药业、敖东延边药业在全国医药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吉林省是科技部于2000年批准建设的国家第二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长白山地区有丰富的药材资源。1.4中成药生产优势明显,化学药品制药发展相对不足中成药生产和生物药品制造在医药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吉林省的中成药所占比重高达56.9%,远高于全国的19.2%,中药制药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所比重不足,说明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依旧是依靠丰富的医药资源发展中成药。辽宁省中药饮片加工、生物药品制造在全国处于较领先水平,吉林省中成药生产和生物药品制造发展水平较高,黑龙江省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发展相对具有优势。

2主要存在的问题

2.1生产总量在全国占有较高比重,但经济效益相对不高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447.48亿元,占GDP总量的4.5%,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从业人员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10%,而利润总额却不高,人均利润创造值和利润占收入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R&D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足2014年医药制造业R&D人员13642人,占全国7.5%,R&D经费内部支出20.7亿元,仅占全国的5.3%,R&D人员和经费投入在全国所占比重均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所占比重(11%)。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都不高,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0.9%、0.5%和1.5%,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7%,尤其是吉林省的研发投入强度与行业规模严重不匹配。吉林省医药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不足,吉林省企业总数占全国的4.5%,而有R&D活动的企业数却仅占2.8%,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占全国0.5%。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15、21、19,而企业总数排名为12、9、19,东北三省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在全国的排名要低于企业数排名,企业研发能力不足。2.3创新产出不足,新产品生产转换能力较低2014年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国4.75%,低于行业产值在全国的比重。而吉林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482件,远远低于山东、江苏、广东等东部省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的有效专利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19、16、22位,均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的排名,行业创新产出不足。东北三省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全国6.9%,在全国占有比重较低,而且新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的4.2%,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新产品销售收入在全国排名分别为22、13、24位,新产品转化能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不足,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仅占全国的6.0%,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17、11、19位。

3对策建议

3.1加快体制创新,优化竞争环境东北三省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创新市场体系及相关制度,创新医药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创新政府职能及管理手法,强化“监”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行政机构的“帮、促”作用;应进一步激发民营制药企业的创业热情,营造鼓励创业的宽松环境,探索有效的新型分配方式,建立正当的利益导向机制,保护和尊重民营医药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新观念、新技术。3.2增强技术创新,抢占医药发展先机发展医药制造业,必须提升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研发的资金、人才投入力度,建立有序的投人机制、制定鼓励创新的切实措施、促成创新成果市场化运作等多种途径,特别是要在增强核心技术占有份额、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能力上加大投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3发挥比较优势,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东北三省尤其是长白山丰富的药材资源、较强的医药研发基础以及修正、哈药等一批大型医药企业的带动作用等比较优势,重新确立企业的产品、品牌、营销、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竞争优势,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医药制造业在健康产业中的份额。

[参考文献]

[1]金凤君等.东北三省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赵玉林.高技术产业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第8篇: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吉林省以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前景十分广阔的优势产业之一。2005年.全省中药产业实现现价产值150亿元。

目前,吉林省已成为国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源地和生物工程制药的生产基地之一,产品种类涵盖菌苗、疫苗、单克隆抗体等诸多类型,占全国现有生产品种的63%。在国家已批准上市的25种基因工程技术产品中,吉林省生产其中的11种;全国35种疫苗产品中的26种已在长春生产。长春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生产基地。

山东医药工业销售2005年收入居全国第一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李民日前透露,2005年山东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医药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山东省2005年共审查受理新药1023件,已有国家标准品种1000件.补充申请2343件,受理上报中药保护品种20个,取得新药证书375个,医疗器械二类产品注册317项次。

2005年新增药品批发企业132家,药品连锁企业5家,农村药品零售网点4037家。250家企业通过了GMP认证,374家药品批发、129家零售连锁、3198家县以上零售药店、6805家农村单体药店通过了GSP认证。

杭州天日山药厂退出天日药业

天日药业公告,公司第一大股东杭州天目山药厂与杭州现代联合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拟将其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转让给杭州现代。转让完成后,杭州现代将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公告称,1月18日,公司接天日山药厂通知.天目山药厂拟将其持有的公司法人股(普通股)28,828,91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3.67%)和无表决权的优先股7,90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49%),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杭州现代,转让款合计约11329万元。

资料显示,2004年8月,公司整改公告称,截至2004年5月31日,第一大股东天目集团占用公司资金余额为11354万元。对此,大股东同意对外出让其持有的上市公司控股权,以解决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

湖北省2005年医药工业总产值146.01亿

日前据湖北省经委提供的一份材料表明,2005年,全省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较高增长速度,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46.01亿元,同比增长10.65%。

其中,中成药生产总量为53464吨,同比增长11.91%。新产品产值为6.49亿元,出货值为14.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45%、58.21%。

2005年湖北省医药工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后劲增强。企业在完成GMP改造后,加大了新药的开发力度,推出了不少新产品。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77.45%。

今年湖北省医药行业将重点加大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快重点医药园区建设,加快医药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步伐。

资本

国资委新规,允许管理层持股大型国企

日前从国资委获悉,经国务院同意,国资委向有关部门和机构转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改制,管理层可以通过增资扩股持有本企业股权,但也做了相当严格的限定,同时规定持股总量不得达到控股或相对控股的数量。

上海医药加码医药连锁

上海医药日前公告称,公司投资的上海医药连锁及现代物流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材料涨价、设计调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原计划投资将难以达到项目建设的要求,公司决定在原投资20356万元的基础上,对上述项目新增投资6844万元。

2003年12月27日,上海医药决定投资18506万元.建设上述项目。该项目为我国国债第八批重大项目和上海市重大技术项目。2005年1月,公司决定对该项目追加投资1850万元。

公司称,据预测,项目预计2006年3月底左右正式投入运营。项目调整投资总额后,可实现年均经营收入11540万元,年均净利润2741万元,投资收益率为10.1%,投资回收期为10年。

贵州益佰对子公司1.12亿债权转为股权

第9篇:医药产业总产值范文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四川中药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近10余年的发展,中药产业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二,中药饮片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自然资源:无川药不成方

四川省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地、横断山脉和湘鄂西山地五大地貌区之间,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拥有宝贵的优良动植物种资源库和基因资源库,故有“中国植物缩影”、“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

四川省是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川西北高寒地区的多种珍稀优质道地药材和多种珍稀药食兼用真菌更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显示,全国中药材品种为12807种,四川就有4354种,占全国的33.99%,道地中药材达49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430种常用中药材中,四川就有383种,居全国第一位,药材蕴藏量超过100亿吨(含矿物药),居全国第一位。据四川农业部门对全省20余个市、州的统计,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55万亩,产值26亿元,药农种植中药材实现人均收入1140元。

中药材生产已成为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全省有50余家企业在道地药材产区建立了药材基地,27家企业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无论是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是在带动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省已建成了37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川芎、附子、鱼腥草、麦冬、白芷、川贝母、丹参种植基地及美洲大蠊养殖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制定了附子、丹参等20种川产道地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14个已作为四川省地方标准颁布。

2011年启动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四川省重点建设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全国两家)、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全国五家)、国家现代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全国一家)三大平台,为四川省乃至我国中药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川省独特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中药自然资源为人类的防病治病及健康保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四川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

科技与人才资源:院校与科研机构相结合

四川省集中了一批科技力量较强的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形成了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科技队伍相结合的科研体系,中医药研发实力居全国前列,全省生物医药科技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

最近十年,四川省共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中医药项目240余项,获准经费约3亿元,位居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注册申报中药新药616个,获批准187个,45项中医药研究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2012、2013年中医药研究成果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四川省首次并连续在中医药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随着社会和市场对中药及中药资源人才的需求,各高校相继设置中药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以适应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对中药领域人才的需求。并且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如设置中药学、生药学及中药资源学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输送或贮备高层次、高水平人才资源(见图1)。

四川还拥有3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及一大批名老中医和现代中药产业急需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现代中药企业家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队伍等。

相当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居全国前列的中医药研发实力,为四川中医药事业发展、优秀中医药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科研团队的打造中药资源的系统研究与综合开发利用等奠定了坚实的科技与人才基础。

产业基础:中药工业产值居全国前列

四川省医药工业基础良好。据统计,2011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2000万以上)医药企业342户,主营业收入上20亿元的企业有4家,10~20亿元的企业有11家,上亿元的企业共有162家。实现利润上亿元的企业有17家,实现利税上亿元的企业有31家。按企业资产总额排序,四川科伦药业、四川怡和集团、成都地奥集团、成都康弘集团4家进入全国医药行业企业百强;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序,四川科伦药业、成都地奥集团、四川好医生集团等4家进入全国医药行业企业百强。

四川省是全国知名的中成药生产基地。目前有中成药生产企业180户,中药饮片企业121户,22家中药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企业,培育了地奥心血康、洁尔阴洗液、抗病毒颗粒、松龄血脉康胶囊、三七通舒胶囊、康复新液、一清胶囊、松叶血脉康等近20个单品种过亿元的优势产品;扬子江药业、同仁堂药业、太极集团、联邦制药、美国赛金等海内外知名医药企业也相继落户四川省。

四川省中药工业产值连续十余年位居全国前列。据2011年统计,四川省现代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470亿元,其中中药工业(中成药和中药饮片)总产值为407.85亿元,居全国第2位,同比增长41.63%,占全国中药工业比重9.62%,占全省医药工业比重49.92%。中成药工业产值为272.99亿元,同比增长49.57%,居全国第2位;中药饮片工业产值为134.86亿元,同比增长27.90%,居全国第1位。

市场商贸: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大力推动医药流通体制和机制创新,形成了以成都医药国际商贸城为中心、辐射全川的医药物流格局,聚集了上百家医药物流公司,年总销售额近200亿元,是西部最大的药品物流配送中心,产生了四川科伦医药贸易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等大型药品经营企业集团。

四川成都以及川西北的广元、江油、绵阳历来就是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交易的集散地。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是全国三大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年交易量近5万吨,药材覆盖全国40%的市场。目前市场已整体搬迁至成都国际商贸城,将建成集产品展示、商贸、交流、洽谈、定单、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市场。此外,四川在中医药电子商务、中医药信息服务、中医药孵化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四川加快发展中药产业奠定了良好市场贸易基础。

根据中国医药年报统计,“十一五”期间,四川药品流通年平均增长率为16.93%,略高于全国16.30%的平均增长水平,四川省药品流通业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2010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医药及医疗器械实现销售额397.4亿元(其中批发373.4亿元,零售24.0亿元),占全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销售总额的7.2%,占全国医药商业销售总额5671亿元的7.01%。

此外,四川医药流通业除了传统的纯销、药品调拨、药品、连锁零售、单体零售外,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医药流通模式,如科伦配送模式、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和网络等。四川省药品流通行业稳步发展,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基本形成,为四川省推进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商贸基础。

200亿元

四川形成的以成都医药国际商贸城为中心、辐射全川的医药物流格局,聚集了上百家医药物流公司,年总销售额近200亿元。

3亿元

最近十年,四川省共承担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中医药项目240余项,获准经费约3亿元。

407.85亿元

2011年,四川省现代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470亿元,其中中药工业(中成药和中药饮片)总产值为407.85亿元,占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的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