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药教育范文

医药教育全文(5篇)

医药教育

第1篇:医药教育范文

1.1对多媒体教学的效率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转变,多媒体教学可以穿插大量的文本、药物及药草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多媒体多维结构的信息群,彻底改变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去,充足和完整了教学内容。把教师从书写板书中解放出来,避免了课堂时间的无谓占用;如在哈医药的教学中,给以大量的植物、药物图片、药物采摘、炮制的视频及现代医学对哈医药的研究结果,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不仅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目标最优化,改变教学方法与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论告诉我们: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最基本的原则是根据教学媒体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来选择媒体,使每种媒体对应的每一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多媒体课件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只有很好选定教学课题和教学目标,并能创作出符合教学实际的多媒体课件,发挥多媒体特长,才可以有效地调动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3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单纯利用理论式教学不仅教师教课难度较大,同时学生在听课时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而采用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科学性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可通过静态或动态的图像形象的呈现课堂知识,促使学生通过诸多感知方法获得信息。同时,多媒体教学可将通过语言表达难以准确描述的抽象复杂理论予以直观表现,使得教学活动更为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对于开阔学生思维十分有利。

2结语

第2篇:医药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传统文化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知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医药教育,又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事业能否蓬勃发展与集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领域对人才的培养。近期召开的报告会中也有提到,民族复兴与中医药复兴之间密不可分,要传承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药在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作用,就要抓紧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医学青年人才,引领中国站在全球医疗行业的制高点。而目前我国涉及到初等中医药教育的领域,还有待完善与提升,尤其是关于中医药的早教阶段,故本文就早期儿童中医药启蒙教育作一探讨,阐述其开展的重要性,以期引发大众思考及学术共鸣。

1关于中医启蒙教育的讨论

1.1现有中医启蒙教育的背景

我国开展高等中医教育已有50余年的历史,已逐渐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作为培养中医人才主要场所的中医药院校,在数量和规模上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1]。但我国大部分关于现有中医药学的知识传授,多数分布于在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领地,在中小学时期,则少有涉及。邓小平同志曾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想要培养出色的中医人才,应从儿童时期开始。儿童是中医启蒙的最佳时期,中医学习,自古以来就有着幼承庭训,年少跟师学习的传统,历代名医多数在儿童和少年时期就有很好的传统文化根底和中医基础。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医高等教育,虽然接受现代医学的思想较多,但比较公认的还是老一辈的中医传统理论基础更为深厚。并且随着现在各种文化的飞速融合,国民文化素养自身有所欠缺,对于中医文化的盲目与不解逐步扩大,加之民众对于中医的认识度也不是很理想[2],普及青少年的中医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上很多人缺乏对中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怀疑甚至否定中医的疗效,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中医药的内涵了解的不够。

1.2中医早期启蒙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学龄前以及中小学生的孩童们正处于观念与理念的塑形时期,接收新鲜事物较快,是文化、素质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并且在中小学时期学习传统中医知识,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在早期培养及形成中医传统思维方式;使他们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对待生活,用辨证的观念去处理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向儿童及青少年传达“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纠正其在生活中的不良生活习性,改善饮食习惯,在将我国传统文化传播进校园,在维护我国青年儿童健康的同时,令其去体会中医药知识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究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及在早期让儿童接受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思想观念教育,可以为将来的中医界形成“风清气正”的医德风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传统中医药的知识内容纷繁复杂,有大量需要掌握和记忆的文字,这些内容让成人的记忆难度很大,当代著名医家岳美中老先生在生前也曾呼吁“中医应当早读早背”,在儿童时期进行机械记忆、形象记忆,随着年龄的增加,理解记忆所占的比重就会不断地加大。同时进行中医启蒙教育可以将“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观念进行传播,即使他们将来并未从事这一职业,也可以体会到医生这一职业的责任与伟大之处。

1.3中医启蒙教育的优势

早在清代就有陈修园先生编写的《医学三字经》问世,这是一本有关于医学启蒙的三字经,该书以《黄帝内经》、张仲景之书为根基,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中医启蒙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对儿童及青少年进行文化的知识的积累,而更有利于提高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内经》中的黄帝虽然位高权重,但仍不耻下问,“不知其解,愿闻其故”的态度与孔子所著《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黄帝在面对岐伯等人的谦逊态度,又可与《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对应。传统中医学的内容与儒家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医者仁心,儒医同道”。同时在现代,有学者认为,部分中医人才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医理论掌握不深透、基本功不扎实、临床思维能力不强、动手能力差等,这些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3]。因此,进行中医启蒙教育就更为必要,它可以为日后塑造优秀的中医学者奠定基础,改善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中医医者,将我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下去贡献一定的力量。

2关于中医启蒙教育的课程探索

2.1中医启蒙教育的理论课程

在中医启蒙教育的内容中,“接地气”的中医基础理论最容易被儿童接受。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是源自于《黄帝内经》,其基本素材则源于中国古人对于生命的长期的细微观察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尸体解剖,内容比较贴近生活,道理也比较浅显易懂。例如,在揭示阴阳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时,“白天与黑夜”,“冷与热”,“男与女”都是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识别阴阳的例子。并且历史上许多著名医家的生平,都充满着趣事。处于启蒙阶段的孩童,对于有趣的典故都有着一定的兴趣。因此,可以将著名医家的生平编写成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故事,使孩子们产生兴趣的同时,愿意逐渐了解中医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足迹:神农尝百草,杏林、悬壶的由来,薛雪的扫叶山庄与叶天士的踏雪斋的由来等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时应用的例子。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耳熟能详的中医药故事,都可以作为儿童中医药教学的题材,如《后汉书》中华佗与麻沸散的传说,《左传》中“河鱼腹疾”的由来等等。

2.2中医启蒙教育的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的设立,对于普及中医药文化以及知识,便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在有关于中药材学习的方面,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实地的考察,比如参观各地的中药园,由此可以认识并记忆一些简单形象的中药,如蜈蚣、地龙、人参、辛夷花、薄荷等等,加强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对中药产生兴趣。在中药炮制的课程上,也可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加入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孩子们亲自动手,体会中药饮片的加工过程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虽然他们并不全都了解这些中药的药用价值,但是通过亲手操作,了解了这类药物如何制作成中药饮片,在今后掌握更多的中药知识方面,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参观相应地区的中药博物馆,了解历代以来中药的计量单位以及制作器具,加深印象,增添兴趣。并且可以设置简单的推拿与应急自救课程,使孩子们掌握一定的医学常识,在将来遇到危险等意外情况时,以备不时之需。

2.3中医药游学教育活动中医启蒙教育的意义

我国传统中医药中有诸多药物来源于大自然,且古人的很多养生理念、治病机理均是来源于大自然,即中医学是一门社会与理论相互结合的学科,这与传统中医理论中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在《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研究探索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传承的思路和方法。建设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理念与实践,逐步构建中医药教育机构文化体系”[4]。因此,开展中医药游学教育既是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需要,更是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精髓文化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涉及到的中医药知识、文化教育多停留于书面阶段,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性教育虽然可以促进中医药知识网的建设与发展,但也存在趣味性较差,形式略显单一、不易激发同学兴趣的缺点,例如很多同学只知道麻黄、甘草的功效,却不知其草药的生态形状。因此,进行游学教育是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高主观能动性,并能加深印象的教育活动。

3关于中医启蒙教育的期望

3.1当下中医教育模式需要改革

邓铁涛教授曾说:“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显然在这一点上,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学校做的还不够。现有中医院校的学生,在小学、初高中在学校接触的传统文化可谓是寥寥无几,在每天学习各种文化课的时候,只有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中会略微涉及到一些,对于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这样的领悟,就更是没有了。这使得刚刚进入中医院校,甚至是学习了几年的学生,在接触到五行、阴阳、辨证思维时,常常感到矛盾与不解。且现在大部分中医高等院校设置的有关于传统文化的文、史、哲课程,多为选修课,却设立了多门与现代西医相关的必修课,从而将西医的专业理论设置成了“医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学生的临床教育被“以西带中”的风气影响着,使得很多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没有底气,当初选择专业的热情也逐渐消失,甚至出现了调整专业的现象。另外,在传统中医的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师带徒”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中医的薪火相传功不可没。但是,如何让这种师承关系走进中小学校园,是现阶段中医教育模式需要反思的。

3.2对于中医启蒙教育的政策支持

在2016年7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的“第四届岐黄论坛”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处整理并发到与会者手中的《当前涉及中医药学传承、创新、发展的第一批100个重大问题征求社会意见稿》中就有关于:中医药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问题;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问题;中医药界的大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成长规律问题;聚集国内外中医药人才高地问题;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问题;建立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和中医药学科问题;当代中医大学生中医思维能力与中医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等问题的涉及,说明我国现有的中医教育制度,亟需改革,而这其中,中医启蒙教育研究又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并且近年来,国家对于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与发展,寄予了厚望,提出了很多政策予以帮助和扶持。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要全面做好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便强调要鼓励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大对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传承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应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中医院校重视中医启蒙教育研究,加强中医启蒙教育和中医高等教育的衔接,将儿和青少年的中医教育,作为中医发展百年大计,制定相关政策,对于确有相关特长的青少年破格选拔录取,对于发展中医启蒙教育和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继承与弘扬,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启蒙为继承中医奠定基础

与各国传统医学相比,中医是世界上理论体系最成熟,临床疗效最可靠,治疗方法最丰富的传统医学,也是世界上可与西医相媲美的唯一的传统医学[5]。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诊疗特色与优势发扬和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人类的防病治疗作出贡献。因此,中医启蒙教育在其中便发挥着很大一部分的作用,人们的实践行动来源于其思想,而思想就源自于启蒙。启蒙是开发蒙昧的意思,大到文化、社会,小到个人,凡是历史上所有的进步都是不断启蒙起到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人类有思想,启蒙运动就在不断地进行着,有了启蒙教育,就会有颠覆,我们的传统中医内容需要继承、需要创新,会为中医药的发扬与继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小结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内容博大精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到的理论特点和诊治风格的医学理论。至今,仍然为保障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不断作出贡献,并且近年来在世界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中医药,成为当代中医药教育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而教育的起点便是启蒙教育。想要培养出色的中医药人才,就必须将相关的中医药教育植入到小学甚至是学龄前的教育当中,让中医药的种子在儿童时期就开始生根发芽,并进行播散,避免将来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思维形成过晚、忽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问题。并且中医学是一门以人文科学理念构架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学科,蕴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厚根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广博的文化知识是精湛医术的文化根基,高尚医德的文化渊源[6]。这样的文化需要尽早培养,这样对中医理论才能进行深入的理解,实现中医理论的继承。

参考文献

[1]杜仲平,杜渐.对现行中医教育的几点思考[J].甘肃中医,2010,23(10):64-66.

[2]刘亚雄,黄峻杰,罗阳东,等.探索以《内经》为启蒙的中小学中医文化教育[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34-36.

[3]图雅,邱鸿钟.高等中医教育改革中课程设置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8(3):234-235.

[4]饶洪.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专业思想教育的发展和创新[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6):536-538.

[5]李致重.复兴是当代中医创新的主体[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0):3857-3863.

第3篇:医药教育范文

中医药成人教育的转型要遵循中医药继续教育规律,要充分理解、吃透、用足国家有关政策。非学历教育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中医药成人教育的转型要以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为导向,以提高中医药在职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抓手,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中医药行业发展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贡献。因此,中医药成人教育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增设社会紧缺的学科专业,适度发展成人本科学历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和资格培训,大力发展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中医药成人教育转型既不能等、靠、要,又不能盲目乱转,要切合当地实际,本着为中医药行业和社会服务的宗旨,整合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把发展战略重点向农村、社区基层转移,送教上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提供远程教育服务,构建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辟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办学模式,加强与政府、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大力开展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结合工作实际,确保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中医药继续教育服务,取得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争取更多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继续教育项目。近年来,中医药成人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倾向,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提高中医药文化修养,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有部分成人学员有学习中医药知识的需求,从终身教育角度讲这是将来潜在的学习对象和发展方向,启示我们从中可以寻求新的教育增长点。为此,我们通过加强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合作,从2005年开始,面向省内中医药行业、县级医疗机构和农村社区等,开展了几十项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培训学员超过一万人次。尤其近年来,我校中医药继续教育在项目的规格、数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年均获4~5个国家及省级培训项目。先后承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西学中”、卫生部“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江西省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县级医院精神专业医师(护士)骨干师资培训、新录用卫生监督人员培训、康复治疗师培训等项目。此外,为县级中医院开展了“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培训,为江铃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职工开展中医养生讲座。

2提高办学质量,维护良好声誉

中医药成人教育在转型过程中,不应忽视提高学历教育质量,要注意维护成人教育办学的声誉。近年来成人学历教育虽然招生势头逐渐减缓,但学历教育尤其是专科生本科层次在当前成人高等教育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阶段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人才市场对继续提升学历文凭还有大量需求。但就我国目前高等成人学历教育总体情况来看,其质量令人堪忧,甚至已受到社会垢病,成人学历教育文凭在人们心目中贬值,社会认可度降低“,含金量”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机构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管理不规范,质量监控乏力,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下放和转移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权,随意设立教学站点,同时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站点良莠不齐,以创收羸利为目的,急功近利。为抢夺生源,常常恶性竞争,违规招生,沦为招生中介机构;为节省开支,常常出现违规办学,少开课程甚至不开课程,编造成绩,变成变相出卖文凭的机构。如不及时改变这种现状,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将自断生路、自毁前程。因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医药成人教育必须端正办学思想,从过去一味强调扩大招生规模,转到以提高办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的轨道上来,在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同时,要稳定学历教育规模,加强内涵建设,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夯实质量基础,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监控和管理,增加办学投入经费,解决“函授不函,夜大不夜”的窘境,使之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实践中,我们确立了“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成人教育生源普遍下滑的不利形势下,主动出击,采取多项措施,稳步发展学历教育。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历教育质量,规范学历教育,启动实施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本专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落实主要教学环节,组织专业教师到教学站点对毕业生进行实践环节考核、主干课程抽考,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加强学生自学环节的督导,要求任课教师进行自学指导,为学生制定自学计划、布置批改作业、答疑解惑。为进一步加强对函授教学站点的管理工作,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教学站点的办学行为,我们还制定出台了《江西中医药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站管理办法(暂行)》,定期召开教学站点工作会,加强对站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站点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落实教学站点淘汰制度,培育扶持办学条件好、生源好的站点,淘汰办学规模小、招生不规范、办学条件差、教学管理乱的教学站点。推进现代化网络管理技术应用,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此外,为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我们还加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用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丰富办学实践。近三年,组织申报立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1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改项目2项,江西省高等教育改革研究项目4项,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改项目5项。

3结语

第4篇:医药教育范文

优秀的艺术创作作品往往凝聚了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充满着独特的个性,使艺术舞台变化无穷、生机无限,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敢于冲破传统规范,不断创新的结果。大学生欣赏这些作品以后,就会对艺术中的新变化产生惊喜,对艺术形式的新突破产生赞赏,这必然增强他们打破思维定势的勇气,改变因循守旧的看法,使他们坚信,只有敢于不断突破旧传统,创造新事物才能获得前进发展的动力。因此,艺术教育在培养医学生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个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然,我们还应看到艺术教育还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完善个性。学生在艺术欣赏时需要调动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经验、喜好等融入到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中去,努力接近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有时甚至开拓和补充原有的艺术形象,使它更富有生命力。学生在理解、开拓和再创艺术形象的过程就贴上了自身的个性色彩,获得了审美愉悦和满足。这一过程有益于学生建立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而不盲从他人。因此艺术教育也是一项最富于个性、最增强自信的实践活动,对于医学生完善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2中医药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

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强调医学生应掌握精湛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而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公共艺术课程只是纯粹的选修课,对医学人才培养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这种重专业轻人文艺术教育的现象在医学院校中屡见不鲜。虽然中医药院校都设置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指导中心,但大多数挂靠在学校团委,担任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师还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因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使得公共艺术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不能彻底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层面,由于繁重的医学专业课学习压力,很容易在思想上形成重专业学习轻人文艺术课程学习的观念,即便选修了艺术课程,最终也是为了修满学分而应付考试,并未真正完成对自己审美品位、修养的提升,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2缺乏对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合理规划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都能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但基本上都是以任意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程定位较低,与指导方案中所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程和8门任意性选修课程差距甚远。所开设的科目都是艺术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申报设置,没有合理的规划,同时开设的课程数量和安排的课时数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中医药院校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也相当匮乏,没有编写中医学生专门使用的艺术课程教材,教师上课常常自行组织教学内容,导致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所体现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以致艺术教育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明显。

2.3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在医学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各校公共艺术课教师的数量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尽管这些老师大都是艺术科班出身,对艺术领域专业知识相当精通,但是他们的专业背景并不能支持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此外,由于公共艺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除了有艺术专业知识背景外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跨学科知识,一专多能型教师在医学院校还很缺乏,因而使得目前的师资水平跟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2.4缺乏对艺术课程教学系统的研究

由于艺术课程任课教师大都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往往对公共课教学的课程性质和作用把握不准,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没有进行深入透彻地调查研究,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医学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进行授课。同时教学中常把公共艺术教育等同于专业艺术教学,过分追求专业化、技巧化,使得艺术教育停留在纯技术性的层面,没有体现出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的特点,自然培养的学生也就缺乏自由创造,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育人效果。

2.5缺乏特色鲜明的校园课外艺术活动

医学院校所开展的校园课外艺术活动,文化内涵还欠深度,与中医教育结合不鲜明,与其他高校开展的艺术活动差别不大。很多艺术活动仅仅局限在感性的形式,导致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而在艺术舞台上照搬、模仿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深刻领悟艺术中所贯穿的创造精神和人文思想,从而制约了医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3中医药院校实施艺术教育,提升创新人才素养的路径

3.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实施机制

中医药院校应遵照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切实改变重专业教育轻人文艺术教育的观念,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能够形成完整的教育实施机制。首先要理顺并健全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对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长期规划。学校成立艺术教育工作委员会,形成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设立独立的、学校直属管理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如“艺术教育中心”或“公共艺术教育部”等,不依附于其他行政部门,专门负责全校的艺术教学及实践活动的规划、实施及管理;对专职艺术教师按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方式进行聘用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将艺术教育纳入中医药院校统一的教学规划中,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并列入学校全年的教学工作计划。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使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对所开设的艺术课程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并计算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最后应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物质保障措施,如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用于购置艺术教育设备、音响资料和组织相关艺术活动;修建专门的多媒体艺术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解决艺术教学和实践的场地等。

3.2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有中医特色的艺术教学体系

中医药院校的艺术课程体系一方面要符合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医学课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2],实现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学校应大力开发艺术教育课程,编写配套教材,优化课程结构,开设的艺术选修课应包括艺术常识类、文化类、思辨类、艺术与医学交叉等4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艺术的学习需求。其中常识类艺术课程力图从艺术本体出发拓展大学生的艺术知识面,以此了解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主要课程包括:基本乐理、基础绘画技法、合唱、声乐等;文化类课程重在让大学生了解艺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开设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等;思辨类艺术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主导,培养大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和创新精神,主要课程如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与医学交叉课程旨在通过艺术与医学交叉的教学氛围,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创新精神,如医学美学、医用绘图技法、音乐治疗等[3]。通过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积累艺术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能艺术化地提升医学技术,在临床治疗中更具人性化,达到开发医学艺术技术技能的目的。

3.3整合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艺术课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的建设历来都是学校办学的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医学院校艺术课程的师资建设应充分发挥合作机制,尽可能地整合校内的师资力量,挖掘有绘画、书法、舞蹈等特长老师的潜力,让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扩充到艺术教师的队伍,通过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艺术课程教学团队,以传帮带的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通过整合的教学团队能够以服务学生为本,经常开展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拓展教学资源,编写课程教材,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二是学校要大力支持艺术教师参加培训、学术交流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促使艺术教师能主动学习跨学科知识特别是中医药知识,并在教学中促进中医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融合。三是注意培育和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如音乐治疗等方面师资,吸纳这部分既懂艺术又精通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为中医创新人才服务。有计划地安排优秀的艺术教师或医学教师到国内名校攻读博士学位、进修或合作研究,开展医学与艺术交叉性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使教师具备双学科素质并及时掌握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3.4提升教学水平,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向创新能力转化

当代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能不能创设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间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索发现能力,使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需要教师能立足于大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继续坚持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帮助他们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另一方面更应通过研究性教学调动学生的研究意识,帮助他们实现独立思考。那么教师的任务就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要让他们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会他们学会不但尊重自己的思维结果,更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思维结果,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宽容的人文胸怀,使创新教育真正落实在艺术课程教学中。

3.5联动课堂内外,形成有中医特色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系

第5篇:医药教育范文

关键词:医药;成人教育;校企结合

1我国医药成人高校与企业结合的现状分析

校企结合是成人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1]。但是,现阶段成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1企业需求

医药企业需要员工保有的首要素质为职业精神,也就是说企业首要的是员工的忠诚度;其次需要员工具有与其本岗位工作技能与药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能够高效稳定地完成企业希望其完成的岗位技能工作;最后是希望员工能在完成本岗位工作技能操作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本岗位工作中提出意见建议最终达到创新,最终使企业获利并实现医药行业的发展[2]。

1.2成人高校人才培养

学员(员工)来到高校首先需要取得高校能为其提供的学历提升,目的是加薪、升职和跳槽(其目标也是加薪或者更加优渥的工作环境),这就与企业首要的员工忠诚度的要求相违背;其次,高校能够为学员(员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这是高校与企业结合最紧密也是企业最需求的部分合作;最后,高校也能成为部分学员(员工)能力提升的摇篮。通过在高校的学习与培训,在基础知识及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提升,是非常有利于学员(员工)的实际能力提升,但是,这方面更加依赖于学员自身的要求。

1.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差异分析

首先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的期望相契合。高校应当在充分了解当前政策下,结合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做好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积极调整教学结构,迎合制药企业招聘员工的需求。其次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企业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了解企业动态,挖掘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伴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着变化。对于这一特点,尽管高校也有所意识,但是高校的教育培养的变化与改革速度,始终不能完全追赶上企业的变化。不能按照制药企业的需求来对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出来的人员就不能完全为企业所用。同时,对于培养人才的跟踪缺乏,也为高校对于企业的了解设置了障碍。再次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计划要求之间存在相应的差距。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界,对于通才教育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在通才教育的认识下,高校寄希望于向学生灌输各个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通才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和知识面。但是,过于宽广的课程设计往往以牺牲课时数为代价,某些相对重要的课程往往被压缩了学时,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培养量与有效供给量的不均衡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参差不齐。高校所做的不应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不折不扣地完成培养计划,从而来确保最终输出人才的质量。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双赢

企业的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素质及能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动态的需求是成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风向标,在企业对员工的需求对成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成人高校应加强校企结合,紧跟企业人才需求的步伐,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切实做好为企业服务的角色,通过人才的培养和输出赢得企业和学员(员工)的口碑,建立成人教育品牌,进而推进产学研的真正融合,实现校企双赢。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走出去”

作为为继续教育的主阵地,医药成人高校的发展应该体现企业的需要。医药成人高校有必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及时从企业了解最新的政策下的企业发展方向以及对人才何种能力的需求。面对企业的动态需求,成人高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必然落后于企业,这样就需要高校加强与企业的结合。首先,对于教师的培训和教师资源的优化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及眼界的方法中,教师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双向兼职和流动工作是实现校企结合并迎合企业需求的最佳方式。其次,加强教学内容中的实践环节必然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结合。制药企业在市场规范和市场竞争中,人才技能需求应不断调整和更新,这就需要高校紧跟企业的转变加强实践环节,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中做,做中教”。通过企业与学生的零距离培训,不仅可以为企业定向地培养人才,也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通过实际的工作实现理论教学与企业实际的应用,实现高校实践环节与企业工作实现无缝对接。

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引进来”

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做好教学服务。企业员工担负三重身份:企业、家庭、学校,何以在业余时间完成能力提升是其一大难题。因此,仅仅依靠专业教师团队是无法完成人才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学服务团队的引入和加强。加强教学服务,可以通过邀请行业专家、采用企业标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加大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的投入力度,在提供其文化素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增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并在评价体系中增加这部分的内容。加强教学服务,还在于给学员间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校友会作为毕业生交流的一个平台,不仅使得学生获取校园归属感,同时在信息的沟通和互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学员走出校园投身于企业工作以后,已经毕业的学员就等于成人高校自身的品牌,其技能提升和能力提升与否往往影响着企业对于高校的认可度。通过收集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不仅有利于成人高校及时判断自身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自身品牌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2.3校企结合的对策分析

面临目前已有的教学内容与计划,医药成人高校作为校企结合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最好的做法就是抓住实时动态,提供企业所需课程及培训。针对成人高校的现状,提出六点分析对策。①打破课程框架,选取贴近学员工作实际,能够为企业提供支持的相关内容,组织教师或者教师团队制作微课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注重实效性,也就是切合学员的需要补充相关内容。②推进校内优秀教师教学课改,整合校内及校外资源组成教师团队,选拔优秀教师进行备课,逐步贴近学员需求和企业需求,开发多组精品讲座课件。③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下,加强实践环节课程内容基础上,推出校内选修课,将成人教育选修课真正引入日常教学中,让学员自由选择选修课并计入学分。④在校内选修课取得成功后,可将内容形式再进一步精品化,推出校内公开课,可以让全部层次不同专业甚至非本校学生进入课堂,真正实现成人高校继续教育功能的最大化。⑤教师在前四步的不断改革中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理论贴近实际,进一步完善内容和形式使其更加深入企业需求,可联系企业为其做专场讲座,也可将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及企业相关需求引入专场讲座中,最终完成校企结合,扩大学校影响力。⑥在完成了上述五个方面后,就可以形成理论上的精品讲座及精品讲师,这时候在不自觉中已将学校的校园文化融入讲座中,实现成人高校的品牌推广。

3结语

提供企业满意的优质人才,实现人才能力提升,是高校的终极目标。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成人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不但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还需要考虑医药成人高校自身的资源和学生自身的条件,同时也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只有锐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成人高校的自身能力,才能建立成人高校优质品牌,实现良性循环,最终成为行业继续教育及培训的第一选择。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