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创新创业课程范文

创新创业课程全文(5篇)

创新创业课程

第1篇:创新创业课程范文

一、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专业教育选修课》的关键点在于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新教学基础平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以及创业实战综合平台三个平台的搭建,对每一部分的专题进行详细讲解,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切实提升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教学体系:确立“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基本理念及“134”教学体系

按照石河子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要求,并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确立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基本教学体系,“一个中心”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两条主线”是指以创新思维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为主线,两条主线交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为了充分体现上述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即以多种实践形式为基础,构建“134”教学体系。“1”指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3”指三种渠道,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仿真模拟教学;“4”指四大教学模式,即创新思维理论知识、小组讨论实践、实验操作和创新创业类比赛技术指导。“134”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体现了将做中学与学中做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思维为方法、化激情为动力、化目标为行动”,重在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1.课程体系规范化,课程设置体现“范型过渡”的原则,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把通识类创业课程和专业化创业课程结合,采取分层次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充实前沿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并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环节。在各专业学科课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注重创新创业人格教育,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安排,形成特定的教学方式。2.开展创新创业模拟教学,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以单元专题式模拟训练以及综合模拟训练的方式,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获取创新创业的直接经验,认识创新创业的规律,把握创新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学生在创新创业模拟教学中,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评价的能力。学生还能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类比赛等等。3.因为工科类创新创业课程多为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学院老师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相结合,搭建开放式、多途径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课程的主要形式有个体性质的项目活动(石河子大学设立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RP)、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等)和集体性质的专题实验活动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认识实习等)。通过这两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另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以科研训练项目为载体,吸引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和欢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磨炼意志、毅力,培养开拓精神,积累经营管理的经验。实践课程较少受到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统一起来,边理论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4.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体悟”活动,创立创新创业协会或创业俱乐部等大学生社团。以“社团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组织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研讨”、“创业模拟”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在创新创业课程之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相关知识,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成立创业协会和创业俱乐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包括意志力、创新力、坚韧性、责任心、诚实守信、冒险、挫折承受力等特质。5.大力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比如微课、第二课堂、雨课堂等。并且不定期举办创意交流分享、“创客周”、创新成果展示、创业政策宣讲、成功案例分析、创业榜样座谈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独特群体,又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的普遍群体。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雨课堂,与学生交流体会,启迪学生思想,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6.强化常态化的引导和指导。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鼓励辅导员自我创新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培训,强化辅导员在学生创新性学习、创新创业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服务能力,让辅导员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路人。因此项目课程组成成员中引入辅导员,在课程之外,可以随时和辅导员及老师交流沟通。

四、结语

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将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创业体系的支持,这一体系包括鼓励创业的环境、支持创业的社会融资渠道以及敢于冒险的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团队的培育。创新创业教育架起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直接沟通的桥梁,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同时,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新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04).

第2篇:创新创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相关环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融合统一。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未能与国家政策方针导向及时有机结合,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二是创新创业指导专业师资短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法单一,指导帮扶不到位。因此,深化“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借助学科一流教师,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学科背景探索“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有效避免单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创新创业教育的空洞性、虚泛性及过于理论性,进而发挥两者间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形成协同效应[1]。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广义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在立足“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包括“大思政”体系中的思政课程、学科思政、实践思政、组织思政、网络思政等多个维度。狭义的“课程思政”则对应在各类非思政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将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历史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关元素和价值观有机结合,从而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本文聚焦讨论狭义的“课程思政”。现阶段,“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受专业课教师学科背景局限,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而非思想政治理论。因此,“课程思政”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范畴上,“课程思政”意味着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及其价值观的引导灌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扩展延伸为全部课程,包括大学生意识形态、道德品质、政治观点、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等,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二,在形式上,“课程思政”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以开设讲座或“课前思政几分钟”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是一种形式主义,而非“课程思政”的本质。“课程思政”改革,应当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理念和元素,从历史学、哲学、文学、美学等角度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在教学中教做人。第三,在内容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伴随社会总体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创新的必然性阶段变化,因此,“课程思政”应结合学科发展与时代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反复研究、螺旋上升。从边界定义的角度来讲,高校“课程思政”的外延,主要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内容及目标等因素制约,表现为适用于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以思想道德法律内容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课程理念。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问题意识和实践特性,因此,在结合特定课程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研究在新时代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合到其他课程,从而发挥其“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关键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切入点

(一)突出价值引领,聚焦教育目标一致性

培育具有民族精神、担当国家重任和时代使命的青年人才是“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育新时代创新型人才、促进祖国繁荣与民族振兴的重要一环,理应以“课程思政”核心价值为引领,有效消除创业就业过程中的趋利主义、功利主义和恶性竞争。一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双重认知特性,一方面应当培育学生形成就业创业意识,提升求职创业本领;另一方面更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及创业观。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奉献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优质毕业生。

(二)注重协同联动,挖掘教育内容相通性“课程思政”

有助于规范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市场行为,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方法指导,进而从宏观层面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方向,促进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从特定角度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对其内涵进行了延伸与拓展,同时从内容上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相通,各有侧重。首先,两者同样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志品质培育及基本道德培养,“课程思政”侧重专业强国及工匠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创新能力与实践报国。其次,二者同样重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史、国史、国情、形势与政策及发展热点难点。通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联动,能够同时提升课程育人成效与实践育人成果,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增强文化育人之效。

(三)提升课程质量,发挥教学方法互补性

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在校内开设专门课程、在校内外开展各类相关实践以及其他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教学方面因学校师资队伍和资源平台不同分为专业课和选修课及辅修专业,大学阶段主要侧重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及创业实务,研究生阶段主要侧重产品开发、市场开发和科学管理方法论。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增加课程的理论支持力、方向引导力及技术贡献力。实践教学方面分为课堂模拟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类,前者包括热点议论、案例分析、行为讨论、情景模拟等方法,后者包括典型访问、实地参观、行为训练等方法,结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企业家通过讲故事或现场现身说法等形式,能够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和影响力。此外,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讲座、知识竞赛、“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应注重结合“课程思政”核心理念,从而提升第二课堂的高度、深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种路径

纵观国内外知名高校,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多具备专业的顶层设计、良好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有丰富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教学师资以及正规化、学位化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分析探索,总结归纳出将“课程思政”较好地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三种路径,具体如下:

(一)构建多级架构,全程保障融合发展

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应多级联动,全员支持。教育部在2002年确定了9所院校作为试点开展创业教育,支持高校示范基地打造并在线开放创新创业优质课程,鼓励政府推动校企合作,创建创业导师共享机制。高校层面为保障“课程思政”融合各类课程的规范性与持续发展性,应构建多级组织架构,规划顶层设计并实施考核监督。百森商学院通过教授团队带领研究,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编入学生培养计划,成立由专任教师、兼职教师、特聘企业导师(包括投资家、创业家和实业家)组成的专业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学环节,实现基础课程全覆盖、专业课程和其他支持课程重点覆盖。本科方面,根据大一到大四不同需求与特点,设计出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创新创业课程,包括新生体验、加速创业课程、创业计划、风险管理及创业实战案例研究等,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启动创业并实践锻炼,从而在创业过程中提升思维方式、洞察能力、冒险精神及进取心。

(二)强化师资建设,全员参与融合教育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建设一支理论知识功底扎实、思想道德素养高尚、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在经管法专业强调德法兼修、经业济世;在理工类专业培养科学伦理、科学思维及科研精神;在农林牧业深化强农兴农、知农爱农;在医学专业突出救死扶伤、医者仁心;在艺术专业强调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另一方面要扩大师资队伍,鼓励支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教师,在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互相借鉴、挂职培训、见识锻炼,结合引进来的方式形成一批名师和一批“金课”,从而提升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全方位实现成果转化

斯坦福大学被称为硅谷的“心脏”,其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最大的特点在于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利用地域和学科优势,斯坦福大学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首创了“科技工业园区”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多方互动共赢,还直接为大学生提供了实践研修基地和成果转化平台,对我国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瞄准新兴领域,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新兴领域不断突破。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举办“献礼建党100周年”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展中,61所高校的336个科技创新项目进行展出,现场展示了“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诸多典型案例。清华大学及学堂在线共同研发推出雨课堂“克隆班”;北京大学计算机中心助力校园网络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服务及人才培育与行政管理,推动创新协同育人新机制;大连海事大学形成了“六方联动、六创融合、三大平台”的“663”创新创业工作法;江南大学聘请有育人情怀和企业家精神的高管担任班级“企业家辅导员”,形成“1+1+1”育人合力,探索全方位育人新方略;浙江农林大学秉承服务“三农”,担当强农兴农光荣使命与政府合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积极实践;河海大学聚焦新工科背景,探索IT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促进实现成果转化。

四、总结

在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下,通过健全机制、强化队伍、多方联动的路径能够有效推动“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实现高校育人与社会发展的供需一致性。正如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写:“历史上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之为最伟大的人;经常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引领和创新精神培育。“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创业观,从而激发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2]许小军.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元素探讨[J].江苏高教,2021(3):101-104.

第3篇:创新创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策略

引言

在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教学理念与模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促进高等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依然停留于认知层面,也就是说,尚未找到一条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及尚未形成创业教育的有效组织。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分析与研究,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摆在了教育领域相关工作者的面前。在21世纪,急需要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旺盛创造力的以及强烈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基本功偏弱,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以及创业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创业,顾名思义,是指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事业。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是应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变化的结果。对于艺术设计课程专业的人才而言,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艺考热”使得艺术设计课程专业人才的数量急剧增加,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可以说压力与机遇并存,创新创业为艺术设计毕业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艺术设计毕业生只有具备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艺术设计课程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创业和就业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都是以立足社会,服务经济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那么,在新时代,如何建立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呢?因此,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风格,然后基于通识教育,制定与之相关的教学方法评估体系、教学内容评估体系、教学实践标准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目标评估体系等,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提供保障。

二、艺术设计课程专业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求改革教学方法以及改革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办学目标,基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开设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实践环节和实验环节两个方面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创新教育理念,所谓的教育理念创新,就是教育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专业课程,以及制定新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把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还要进一步调整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内容结构,以使得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保持学科的先进性,内容丰富而充实,并巧妙的把创新创业类课程融入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一张卷子”考查学生的做法,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以更全面、更客观、更公平的评价学生。

(二)创业培训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依据能力、知识、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注重创新创业选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把创新创业知识巧妙的融入到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中。因此,高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得日常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协调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然后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两个方面,提出了艺术设计课程专业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策略。针对本文论述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希望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更多层面展开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大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以大庆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3,12(7):231-232.

[2]宋寿剑,吕亚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究[J].职教通讯,2011,20(20):12-14.

第4篇:创新创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项目;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方针,高等院校开展了诸如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创新创业项目扶持等工作,旨在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基本素质和能力等。众所周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将创新理念和专业知识充分融入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化合作性教学是一种以项目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实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通过主动思考,对知识进行自我构建,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同学间沟通合作,系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将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创新创业者具备的素质等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独立又联系、层级又递进的实验项目,然后以项目为导向,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实验项目掌握相关知识,培养相应素质与能力。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首先,科学整合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的实验项目,打破专业界限,以素质和能力两条线,形成与社会实际发展、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符合学生特征的实验项目,学生可通过系统化完成实验项目,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其次,将项目化和合作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是“行为导向法”和“沟通合作互动法”的结合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多个专业学生共同参与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完成实验中,熟练与有关当事人建立工作关系,增强学生专业素养、沟通与合作协同能力。最后,通过将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为其他具有类似特征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现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大体分为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两大部分,其实践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训练、课题项目训练的“创业+竞赛+创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在层级上形成院级、校级、省级及部级递进式层次化3级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尽管现有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体系较为全面,但“创业+竞赛+创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普及性不强,而以创新创业流程为导向的实训课程则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更具有综合性、普及性。但由于该课程发展较晚,且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投资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涵盖项目创设、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和市场营销等具体实战和工作流程,综合实践性强。因此,目前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教学方式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尽管目前大多数院校将《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等作为公共必选课,但依然采取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为数不多的院校采取“课堂理论教学+商业计划书撰写”的综合教学模式,但实践能力培养依然不够,缺少场景式的实践教学;(2)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综合性,难以兼并素质和能力培养两条线。受教学团队不够专业、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等影响,课程从结构、内容、组织和评价等方面都缺乏系统性。部分院校借助传统沙盘演练、电脑软件等进行实验项目设计,有固定的实验流程和步骤,但实验过于机械化,难以模拟现实生活具体的创新创业情景,不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沟通、协同合作、应对风险等方面能力。(3)师资力量专业性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具有深厚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团队,而且没有融入“政府”“企业”等主体平台相关人员,导致课程内容深度不够。加之,由于不同教师的知识储备、专业背景、从业经验等有所不同,导致授课质量参差不齐。(4)学生主动性不够。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不够,且很多学生有着“我以后又不创业我为啥学”的想法,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主动性不够。同时,目前大部分院校将该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考查课,考核方式较为简单,更加降低了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极为重要[2]。

2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设计与实施过程

2.1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是以“项目”为中心,老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要求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并且在项目结束后会产生一个较完整的作品。其特点是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素质渗透、工学结合,将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贯穿全过程。因此,在深入探究创新创业所需培养的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过程分为两大模块和六个具体实验项目见表1。科学整合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的实验项目,运用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方式,以素质和能力两条线,使学生在完成实验项目过程中,既培养了钻研学习能力、检索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基础能力,又提升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组织协作能力和对抗风险能力等专业素养,由此实现创新创业意识培育、知识内化、能力提升。

2.2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

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主要在大三学年开设,相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大三学生对现实生活有进一步的感知和认识,特别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实施、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的不断熏陶,学生主动性更强,更能开展浸入式、合作式实践演练。在课程实践中借助多媒体、互联网、教学软件等现代工具,探索参与式、启发式、任务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第一步,以优秀创业者的创新创业经历为典型案例,通过启发式、探讨式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创新创业所需的素质与能力,并向学生介绍开展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具体形式和要求。第二步,团队组建,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6~8人,并选举小组长。第三步,开展模块一实验项目实践,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思考和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针对实验一,通过问题引导,课前将实验项目指导书、典型案例等课程资源分享,要求每个学生进行实验演练,完成信息数据资料的检索、收集、分析等实践活动。针对实验二,在充分理解商业计划书内涵和用途的基础上,展示优秀商业计划书,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撰写商业计划书,并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修改。第四步,开展模块二实验项目实践,主要采用认知体验法、案例实验法和全息仿真法等多种方法。课前教师围绕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大量调研,挖掘细节,通过多种形式综合设计以案例为背景的实验项目,由学生组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每一细节背景,模拟案例情境组织实践,逐一开展团队组建、融资规划、企业运营、商业模式创新、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等多个实验内容,并由学生记录、分析和归纳实践过程,实现“案例→实践→归纳”的系统性学习。该模块的实验项目,以现实代表性企业的案例进行场景式模拟,比如韩都衣舍、马蜂窝、小米等企业的商业模式、营销模式等。利用场景重现创新创业实景、案例深入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完成实验项目。在环境创设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制定决策等,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中动态完整的企业经营流程,在深刻的共鸣中不断思考和决策,实现对企业经营的全面认识,在真实案例情景下最大化学生主观能动性,完成基本知识储备和思考[3-6]。第五步,分组展示与评比。针对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结合实际情况鼓励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各项活动,通过“以赛代练”“以项目促创新”等形式带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并优选项目启动资金扶持培育,入驻校创业园区,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落地发芽。

2.3考核标准的创新实施

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和实验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对学生参与实验项目进行全过程考核,兼并过程与结果。同时,为配合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法的实施,依照培养目标和项目要求细化考核标准,并根据不同实验项目培养重点和考核内容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考核分值比重,进行差异化评分。实验考核内容主要涉及各个实验项目(70分)、综合展示汇报(30分)和附加分(10分,附加分一般用于鼓励小组或个人在实验过程中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表现,同时也鼓励学生应用于其他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创新创业案例分析大赛等)。在所有实验项目结束后,根据每项得分综合评定总成绩。

3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块和内容的整合设计,运用项目化合作性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兼顾过程和结果的课程考核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更新方式方法,依然存在许多改进的空间:一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增加校外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教师,从公司具体案例出发,带动学生对企业初创、规则制定、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考与模拟实践。二是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进一步增加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经济政策等国家经济政策形势等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等。三是在教学方式上,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探索“课堂—实验—现场”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访合作企业、高新技术园区以及工厂等单位,加深学生对企业初创与运行所需要素构成等知识的整体把握[7]。

参考文献

[1]王业斌,王旦,王洪涛.以项目为导向的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模式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8,61(6):164-166.

[2]谭丽娟.“互联网+”视域下《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8):181-182.

[3]杨依潓,梁钊华.借鉴与创生: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71-174.

[4]张峥,周明慧.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27(4):55-58.

[5]张跃.以项目为导向的创业实训课程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199-202.

[6]叶颖蕊.大学生创业实训教学模式的设计与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40-341.

第5篇:创新创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职业教育;新形势;策略

一、引言

2015年在“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思路,明确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为了落实这一理念,国务院连续制定并下发了多个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职业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先进人才的重要机构,在“双创”背景下率先做出了尝试,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日益推进,职业院校也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浪潮。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课程建设是关键,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对这些不足进行探索,构建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发展需要和新时代大学生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现状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并鼓励职业院校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2002年开始,我国在9所4年制本科大学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活动,后来随着这几所高校创业教育成效的日益显著,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普及和提倡创业教育。很多职业院校也开始展开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开展时间短,目前我国创新教育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所以教育中还面临很多问题。我国教育部在2010年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将创业教育正式纳入正规学分体系和教学计划中。这一文件旨在引导高等学校构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全面融合、创业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全面衔接的立体化、多层次课程体系。在文件指导下,我国高等学校展开了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初具规模。具体来看,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如图1所示)。

(一)创业理论课程

在学校内部开设1门或者多门创业课程,如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新基础课程等,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还有部分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特色等对原始创业课程进行了改革,构建了地方特色显著的创业课程体系。例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以电子商务技术类课程为主导、学生实践为手段的特色化创业课程;苏州市职业大学开设了以“吴文华”“苏州区域文化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创业课程群。还有很多院校采用选修课或者必修课的方式将创业课程纳入到了日常专业课教学中。

(二)创业实践活动课程

职业院校育人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因此离不开实践活动课程。目前职业院校在创业教育上所采用的实践活动形式主要为研讨会、讲座、演讲等,还有部分学校会定期组织开展创业技能大赛,或创建孵化园、创业园等,为学生营造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开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特色

职业教育是为国家输送先进人才的重要机构,其担负着国家人才软实力提升的重任,因此要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等对育人过程进行调整,真正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虽然很多职业院校下了功夫,也构建了课程体系,但总体来看,这些课程体系并不具备特色,存在较强的雷同性,难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因此所取得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并不显著。例如,很多院校在每个院系中所设立的创新创业课程相同,各院系学生学习的创新创业知识一样,与专业之间不存在紧密衔接。还有一些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企业发展,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企业实际发展脱节,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此外,部分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过程中,没有从全局上对其进行思考,难以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联系起来,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日常专业学习相割裂,不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

(二)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单一乏味创新创业教育是融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课程选择难度大,且教学对象是在校大学生,这些学生还没有参与工作,对职场的认识欠缺,对创业的热情不高,所以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创新创业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只有如此才能使创新创业课程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中创新创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却并不关注,习惯于运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法,整个课程枯燥乏味,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其中。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且很多内容较为抽象,依然采用传统讲述方式,往往难以对其内容进行透彻讲解,所以也会对学生理解和运用带来阻碍。因此,这要求教师要加强创新,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起来,全方位、立体化为学生讲解,才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三)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不完善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离不开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只有具备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创新创业课程真正焕发出生机,在学生就业和创业中发挥出有效的指导力。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信息发现,截至202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人数达到了266.87万人,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0.20万人,增幅为3.97%。其中专任教师数量为183.30万人,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9.28万人,增幅为5.34%。而职业院校中专业创新创业教师的数量屈指可数,通过专业人士调查发现,有将近80%的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师由专业教师兼任。可见,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还存在薄弱的问题,虽然专业教师兼任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保证该门课程不被拉下,但因为很多创新创业教师本身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毕业出身,在毕业之后随机到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并没有参与过企业工作,因此对企业运行环境、职场竞争等并不了解,这导致其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跑偏”的问题。

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措施

(一)构建特色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以“知识+技能”为主构建课程体系。在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要重视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培训,使学生在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综合技能,未来更好地从事职业活动。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构建以知识和技能双重需要为主体的课程体系,而从理论上来看,知识课程指的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的活动,技能课程指的是以实践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也就是实践课程,因此“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体系本质就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例如,可以根据专业需求每周安排几节理论课程,在课程中为学生讲解创业精神、创业动机、企业家精神、创业案例等有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对创业的认识。与此同时学校还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例如与企业加强合作,对校企资源进行充分运用,或者构建孵化园、创业园等,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练习,深入对创业精神、创新案例等进行体验。

2.以“创业+专业”为主构建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与专业课协同而生的,因此任何抛开专业课程独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行为都是不妥的。职业院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协同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循序渐进对创新创业内容进行学习。例如,理工科院校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市场营销课程,商科类院校在专业教育中要突出行业有关的创新创业内容等。此外,也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对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进行拓展,例如桂林职业院校在教育中可以加入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方面的创新创业内容、柳州职业院校则可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入科技创新和工业创新等有关的内容。

(二)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

1.实践案例教学法。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尤为重要的一环,是否能够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摒弃过去单一讲述式教学的方式,多运用互动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实践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案例作为主要教学载体的方式,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对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探究中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为学生讲述企业家精神或者创业历程等有关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引入本校往届创业成功的案例,或者邀请往届创业成功的学长等到学校中为学生讲解创新过程,激发学生们创新创业的意志。此外,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营造实践环境,如在班级中模拟企业的真实场景,并设定项目,使学生分组完成项目。如此学生可以在分析项目、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创新创业技能。

2.多元混合教学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教师可以依托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采用图片、视频、影音等手段丰富教学信息量,提升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使教学更为直观、立体。例如,借助多媒体对创新创业内容进行呈现,或者用互联网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引入企业运行真实场景等,使学生更为有效地对知识进行内化。也可以为学生制作微课或者提供慕课等,辅助其对创新创业知识进行学习,如此能够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意愿,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不仅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习热情。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模拟演示、角色扮演等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式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粘性。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课程教学做好保障。一方面,要引进专业创新创业教师,由他们负责院校创新创业教学工作。专业创新创业教师往往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训经验,他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更能够结合学生的需求,且可以明确重点,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十分有利。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创新创业教师开展培训,使他们与专业教师相互配合,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在培训过程中,应当主要围绕创新创业精神、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来。必要的话,还可以定期将自身的创新创业教师送往企业或者相关的培训机构参与正规培训,通过系统培训,不断提升综合技能。此外,职业院校在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也要划分好类型,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对师资队伍进行建设,例如组建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实务教师队伍、实操类教师队伍、校友教师队伍等。其中理论教学师资队伍指的是由院校中的创新创业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主要负责对学生讲述创新创业有关的理论知识;实务教师队伍指的是由校外从事工商税务等方面工作的人员组成的师资队伍,主要负责对学生传递企业开设、运行、纳税等有关的知识;实操类教师队伍指的是创业经历丰富或者长期在企业中任职人员组成的队伍,主要负责为学生讲述创业经历、创业现状、行业状况等知识,帮助学生提升创业热情,掌握更为丰富的创业知识;校友教师队伍指的是由热心校友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可以是学校往届毕业生,也可以是有创业经历的大学生等,因为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小的年龄差,且对母校有深刻的情怀,所以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对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力。职业院校要通过不同类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条理性。

五、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