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创新与创业范文

创新与创业全文(5篇)

创新与创业

第1篇:创新与创业范文

关键词:融合策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财经商贸

1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自主思考能力

厌学问题在高职院校许多学生身上都存在。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已经在慢慢减弱。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学习的动力、目标更是不足。所以在高职阶段,学生已经无心学习。导致了在创新思维方面缺乏自主思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1.2实际与理论不符

学校里的实践活动被严重挤压或者是活动安排不足,较少的实践地点,将学生在实践、理论相互结合时困难程度加大。长期以往下去,学生就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也会导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只是学习了本专业的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就这样被忽视,长期以往下去财经商贸专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2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学生能够解决专业性的实质问题、学习的知识技能及相关理论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是高职院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促进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发展,不仅对民族振兴、国家发展有所帮助,还能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及主体性发挥。目前,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财经商贸类专业只注重传授知识理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思维方法的教育存在不足,教师在这方面的水平也相对落后;也存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松散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及学生综合能力也受到限制。以下是几点关于专业教育去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

2.1教育质量客观需求的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学校发展的重点。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的要求、是否与国家战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是判断人才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的满足教育质量的客观需求,将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出具有将创新运用到实践的人才,还可以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

2.2促进创新创业质量

专业知识的转化、吸收以及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的基础,为了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发展越来越好,必须要以专业知识作为支撑点。

2.3实现高质量专业教育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想要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就必须要开展且形式需要多样化。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需求的认知,使学生能够找到正确学习的方向,提高对财经商贸专业学习的激情及乐趣。为了使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以及知识的应用、传播、生产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要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3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点

3.1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的新方法与新思维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唯一目的,更多的是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新方法、新思维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在开展专业实践时,应在学生已经把创新实践的基本技能及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展开。一则通过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综合训练、专项训练主干课程的过程中,在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和体验时,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二则把行业的实践经验、最新研究成果、最新需求与实践教学相关结合,让学生学会解决实质性的社会问题、积累经验以及多个渠道吸取知识。

3.2融合创新思维和方法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是方法与思维的结合,而不是技能的结合。创新即指思维的创新,而创业是以思维创新为前提对自我的实践与探索。学校要将课程的教学设计、评价及实施的过程中以创新方法与思维作为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采用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的方式鼓舞学生敢于思考并且能够有自己的新构思及新观点,这样有利于有价值的东西被有效的创作出来。

3.3融合创新型人才理念

培养少数的精英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其核心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全面性创新人才。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把专注技能及知识的培养方向向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转变。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增加创新人才理念,专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下开展,以此有利于学生在创新精神、个性化发展得到提升。

4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措施

4.1人才培养模式

4.1.1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对国内外设置的财经商贸专业进行分析的前提下,人才培养的方案被学校进行多次修订来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要,从而分层及优化课程体系,课程类别按照实践课、选修课、限制选修课、专业课、学科基础课、公共基础课来划分。这其中学科基础课与公共基础课是对经济管理基础及素质教育的强化,以此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实践课、限制选修课及专业课的结合是培养应用能力,以此满足应用型的需要;满足主要岗位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限制选修课;满足学生的兴趣主要是任意选修课,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但结果证明,这样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及学生的需求,所有有必要调整教学方法。可以从教学内容、方式、形式进行完善,把社会上的案例与课本上的知识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探讨与分析,这样学生不仅能高效的消化专业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及探索能力。

4.1.2教师资源的优化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财经商贸教师是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若是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那么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在对创新创业人才的优化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在职学历教育加强已有教师的素质或者是引进高效毕业的人才以此提高和充实现有教师的素质。除此之外,引进具有实际的动手能力及操作经验的经济师,学校的兼职老师可以用经验丰富的的工作人员来担任。总而言之,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就应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4.1.3反馈机制的完善和健全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培养财经商贸人才,广泛吸纳教育需求者及人才需求者的要求和意见,培养的方向应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实施方案需要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以此适应各种需求。反馈机制的地位在这时就显得十分重要,所以,社会环境的变化就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士的关注,在现有的反馈机制前提下,构建新反馈机制在在校生、毕业生及单位中进行。了解实际需求可以采用调查在校生需求、毕业生情况、企业用人需求的渠道了解,这样人才培养的效果与质量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且可以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4.2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措施

4.2.1创新型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提高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目的的优化和整合,首先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必须要一起兼顾。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即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以及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另外,服务方向及培养目标必须相结合,细化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特别是将专业能力和分析与决策能力、终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思考能力等通用创新能力的结合,以此使出学生具有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4.2.2课程体系的融合

对于专业认知、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在培养公共素质阶段开设,这样创新型人才得要求才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创业思维要渗透学生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新意识。对于职场沟通、创新创业基础、专业前沿等课程在基本能力培养阶段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预测与成本预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学、营销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管理知识、行业知识、政策和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关于创业技能实践课程,如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管理等课程在综合能力培养阶段开设。在实践活动中,尽可能的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在创业时各项任务的重要性及作用,创业思维需要在行动中被理解,促进学生的管理决策及实践创新能力。模拟实训企业沙盘在实务培养阶段开设,如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务、财务实训等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及创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可行项目。

4.2.3情境式教学

教学任务及目标应该紧扣情境创设,一则典型任务及职责岗位围绕财经商贸专业开展,技术应用型教学应以项目案例、流程、任务等构建;探究型教学情境应以先进技术与专业前沿构建;三则教师在课程中挖掘及积极探索创业元素,学生求异意识的培养,构建创设求异情境。

4.2.4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

与财经商贸专业的范围、工作内容、典型岗位相结合,按照探索创新、总结分析、参与体验、情境导入四大环节,“教学活动”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在环境熏陶、过程体验、角色扮演中熟悉专业岗位的工作要领、处境、运用及地位,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路径及思维方式。

4.2.5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

学校内的实践平台可以开发成“专业实训室+工作室”,根据服务的岗位,开设电子商务、企业运营、会计咨询、财务业务体验、记账等工作室,开展项目时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在有能力的前提下,也可以承接企业实战项目,有利于学生找到创业灵感。可以开设创新创业社团,推荐跨年级、跨专业、跨系构建创业及专业的竞赛团队,有关创新创业的大赛应该定期开展,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赛中进行训练,从而获得技能,创新意识也进一步得到培养。校内外协同搭建“专业+产业”创新平台,与政府部门及相关的行业、企业相联合,开展技术服务及协同创新。让学生深入岗位、实习、见习,感受其氛围。师生应积极的融入创意产业发展及地方特色产业,有利于探索创业途径。

5总结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需要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教育人才观,在专业教育中充分的作用、彰显及挖掘已有的创新创业元素,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及主动性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从师资队伍、实践平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入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质量以符合部级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军平.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策略[J].陕西教育(高教),2019,(06):37-38.

[2]罗威.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构建及其成效评价———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6,15(06):49-57.

[3]闫春,章昌平.国内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综述———基于CNKI数据的知识图谱分析[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32(04):51-58.

[4]徐博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为例[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5(04):68-72.

[5]李喜云,刘勇.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问题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8):54-56.

第2篇:创新与创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反思与对策

一、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概念认知存在偏差

1.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的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多数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教育活动,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阻碍了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学生的能力未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失去了优势。2.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创新和创业教育没什么用处,创新创业的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学校教育中获得,只有在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创新创业知识与经验;有的学生轻视学校举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认为高职院校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技能方面的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一种噱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用途。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误解,不能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对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全面能力提升的培训。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方面的功利化思想趋向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无视,使其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是阻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3.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企业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在“中国制造2025”任务感召下,深深地感受到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而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很多企业的掌舵人都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他们的目光是更多地在985、211等国内知名的重点高校去探寻,并没有将目光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身上,并没有认识到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其未来潜在的多数派员工的全面能力是对企业竞争力的保障。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有待完善

1.优秀的创新型创业教育教师数量稀少。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是该系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并不熟悉,在企业工作方面也没有丰富的经验,教学活动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各院校也有一些企业工作的兼职教师,这类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强,但因缺乏相关激励机制、流动性强等问题,不能保证上课时间和质量。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单纯地依靠就业指导或是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方面无法深挖,教师在课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偏离学生的现实环境,讲解的创业成功情况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创业教育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而发展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缺失系统性的教育体系。3.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系统有待完善。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环节,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系统多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多数高职学院在最初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设计时,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忽视了自身的特色,不能契合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和学生的特性;第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设计,实践活动分散,不分层次;第三,许多高职院校将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定义为技能培训的训练场,忽视了在实践过程中挖掘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育目标;第四,缺乏与创新创业重要实践场所——企业的深度合作,没有真实的创新创业的实践场所,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只能“纸上谈兵”。4.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当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只强调对课程教学体系的评价,忽视对实践活动的考核,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价值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低,深度挖掘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提高其参与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缺乏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支持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政府、企业、家庭和校园环境。当前,这四个方面对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具体表现为:1.政府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不足。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制度保障、舆论导向来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近几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规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但是政策偏重于普通高校,对高职院校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大部分升级创新和创业教育。2.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高。因为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并不太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贸然投入资金、创业导师、实训实践基地,并不能保证得到其希望的智慧成果,对本身的利益有损害;而且因为政府缺乏对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帮扶和支持奖励政策,单纯依靠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提质,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因而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点的考虑,极少会自发主动地参与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3.家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误解。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资金来源是家庭,但许多家长不支持学生想要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认为创新创业与高风险是画等号的,学生的社会经验太少,容易上当受骗,认为高职院校只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平台,学生可以学习一些实用技能,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人才培养的错位。4.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使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与之相对应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在多数高职院校校园中,没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不仅没能被鼓舞,反而是在贫乏的文化环境中被消磨殆尽。

二、加快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核心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明确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虽然目前社会对创新和创业教育的观点不同,但对其本质和内涵的界定基本一致,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1]。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掌握除学术性、职业性两本教育护照之外的“第三本”教育护照[2]。高职院校在施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其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的意识,培养其与企业家一样的勤奋和进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大家理解的只是一种创新创业知识技能教育,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其核心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在现今中国新经济时代,为完成“中国制造2025”计划,高职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紧密围绕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提升,结合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向,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培育学生优秀企业家的优秀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再加上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重要主体学校、学生、企业应摒弃其功利化思想,三方密切积极地合作,才能为社会输送经济转型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从课程的边缘化到中心化的转变

高职院校应深刻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是人才培养的补充,而是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中心,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专业特色,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于专业课、基础课的课程设计中,特别是应与专业课程有效地融合。具体来说,第一步可以结合各专业的专业特点,相应地设置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法律法规、信念教育的基础知识融入大一的通识课程当中;第二步在大二阶段结合专业特色,设置不同的选修课,可依照学校和专业的情况,以选修套餐或单科自由搭配的形式,让学生依照其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兴趣自由进行选修;第三步依照区域发展、本地区产业发展优势,结合专业特色不断调整和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其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变化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多样化人才。除此之外,学校应培养专业教师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强大的教学力量,并主动更新评价体系,制定吸引企业导师的奖励鼓励政策,吸引企业家、管理人员、企业成功人士成为学校的创业导师,充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三)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形式由单一到综合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侧重基础知识发现与传递的功能定位、传统理念和惯性思维,深刻影响并制约着高校教育理念的变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4]。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在于实践,价值也在于实践[5]。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实践课程的问题,只有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训练相辅相成,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融合发展、指导与服务平衡发展,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实践,才能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升级。这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从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整合的过程入手,以案例教学、项目管理、任务驱动、情景教学、资料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整理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识别创业机会,设计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布置零投入的创业实践任务,让学生学会在这类的创业实践任务中梳理市场需求,确定核心产品,能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策划。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利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形式,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充分发挥现代学徒机制的作用,组建由企业家、创业成功者、专业教师、生涯规划导师等组成的多元化导师队伍,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全程化的实践指导。3.按照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需求,创新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多方位融合的教学方法,在实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创新水平,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4.学校应与政府合作,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由创业导师负责,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依托各类专业社会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创业项目孵化等平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现创业梦想和社会价值。

(四)促进建立创新和创业支持促进建立创新和创业支持:从一元主导到多元参与转变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只由单一一方来推动,而应由多方共同参与、共同主动推进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政府应承担引导职责,学校承担教育职责,社会力量中的企业和家庭都应该主动参与、多元联动、协同推进,才能有效地打破各为其利的局面,真正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搭建政、校、企、家四方协作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支撑平台,是突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提质的关键问题。1.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制定符合各方利益的支持奖励政策,调动行业企业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政府应整合行政资源和教育资源,协调各部门力量,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应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和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政府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推动建立政校企行资源共享、平台共用、人才互派服务型与开放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和项目孵化基地。2.建立创新创业文化进校园机制。高职院校应大力推动各行各业的企业家,特别是创新创业优秀校友模范和成功企业家进入校园进行讲学,提升学生的创业热情;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特色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企业和学生创建信息交流和经验共享平台,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文化、精神氛围;大力营造宽容创业失败、鼓励创新创造的宽松文化环境和氛围,保护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建立创新创业失败补偿机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帮扶。只有这样,才能筑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基础[6]。3.企业应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自身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多数派员工,应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利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形式,培养符合企业文化要求、专业对口、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为企业和社会输入高质量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4.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家庭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相伴一生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向学生家长传递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理念。一方面要邀请创业成功的家长成为学院的创业导师,向学生传递身边的创业成功案例;另一方面让家长群体认识到学校施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创业有帮助,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让家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持力量。

三、结语

高职院校应根据时代需要,更新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将理论与实践多元地融合,加上有效的支撑平台,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2]高成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71-74.

第3篇:创新与创业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融合指导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融合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创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机遇面前,高校也更加重视创新型创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然而,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指导不紧密等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渗透到临

床医学教学系统中西方国家对创新创业起步早,重视程度高,成果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模式的成熟应用。首先,他们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在校常规教育的核心元素来对待,贯穿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第二,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由学校直接管理,还有一支相对合理、富有创造力的师资队伍。第三,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科研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第四,组织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实践和模式的研究,划拨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同时在技能竞赛中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体现其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缓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发展就更缓慢了。据可靠数据证明,我国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就业指导课来对待,课时相对少,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首先,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对专业的严谨性、操作性和标准化程度要求都很高,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需要有10到12个月的临床实习期。第二,在校期间课程设置比较紧凑,实验课也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很难兼顾。第三,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临床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繁重,学生学业紧张,学习压力大。一些老师认为根本没有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开设更多的课程,参加更多的比赛,设立更多的科研项目,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来教育学生创新和创业,这是明显地将创新创业从专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观点。一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一小部分从事科技创新、参加比赛获奖、或个别学生从事与自己无关的商业活动的优秀学生,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课堂、课程、竞赛和具体项目,他们甚至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教育相分离。这种可有可无的观点是导致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和项目化的具体体现。

(三)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缺乏

虽然高校提倡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并没有相应的长效保障机制,创新创业工作也没有制度化。例如,创新创业导师加强培训、量化工作量和促进机制的能力,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设置、量化考核和毕业相关设置,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维护与利用,创新创业融资的来源、使用和监管实验室的开放性或实践性教学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与创新和创业有关的课程或讲座也比较少,一些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选修课或网络课程为主,覆盖面不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验室开放不够,未能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应有的作用,同时与医院的合作、实习实训结合不紧密,学校和医院一体化培养尚未实现。

二、初步构建“专业指导、辅导员指导、学校指导”的指导体系和模式

(一)学校指导:构建教学——临床——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这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对于培养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来说。不仅包括在校期间的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学习,还包括不间断的见习和有时间、质量限制的临床科室实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因此,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二是加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设立相应的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培训班。三是“以技能培养操作为特色,建立角色岗位为参考的情景教学模式。”[1]四是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等现代化先进教学手段,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实践的全过程。

(二)专业指导

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程。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的动力,是创新教育必须奠定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创新意识,才能参与创新实践,这也是创新教育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以激发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优化课程设置。“临床医学课程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组成。这是对工作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2]一是确保总学时不动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如开设“互联网+”技能大赛、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工匠进校园”“杰出校友回母校”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发挥网络课堂优势,适当减少线下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课时,开设以融资与资源整合、撰写创业策划书、创新创业竞赛、素质拓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网上课程,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三是传统课堂教育教学不可少,由于在校教师企业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比较少,有的甚至没有,需要把一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安排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以现场说法的形式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三)辅导员辅导

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平台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可靠保障。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实施者。首先,高校可以从内部选拔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教师,鼓励他们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教学资源。对外,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到学校授课,或者聘请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考核,有时需要对教师群体进行动态管理,分阶段考核,确保辅导员的进出。也可以采用学校与二级学院或多学院联合的方式,统一量化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加强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智慧校园优势,打造“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在教育手段和方式方面的优势,推行互动、交流、培训的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智慧校园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能随时随地掌握基本情况。”[3]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线上线下的教育平台,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辅导员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体系中,成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一套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专业指导、辅导员辅导、学校引导”体系,加以实验推广。从而调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鹤.医学院校深化创业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62-63.

[2]员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5):115-117.

第4篇:创新与创业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视角;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展的需求和趋势,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个性化、应用型、创新性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人才[1]。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已经进行了全国性的推广,但是还谈不上成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相比,无论是人的创新能力,还是创业成功的比率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和进步空间。创新创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如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最终能否取得成功除了要求创新创业者具备以上能力之外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意志品质、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目前我国大学生无论是创新成果的转化,还是创业大多以失败告终。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通过文化的感染,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意志品质、个人修养、创业信心等[2]。茶文化是我国十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茶文化视角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完善,不仅能够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还能够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让其拥有坚定的创新创业思想。

1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不足

1.1缺乏准确的定位

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的时候,通常不能够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其创业者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一部分人由于自身家庭条件优越,容易产生骄傲的心理,在创业过程中不能做到脚踏实地;还有一部人由于在学校接受的都是成功人士的经验,学校对那些失败者的实例避而不谈,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所以影响了大学生对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判断。以上这几个因素造成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在进行创新创业时不能对自身做出很好的定位,只会照搬成功案例,不能在创新创业过程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导致最终的创业失败。

1.2缺乏足够的自信

当前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得缺乏自信,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造成。第一、我国的应试教育背景所造成的影响。由于我国的高校是有排名的,使得普通高校的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卑心理,并且由于社会对那些普通高校学生的认同很低,造成了这些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的时候自信心不足;第二、社会认知造成了女性在创新创业中缺乏自信。一方面是社会上存在的男权思想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女性受自身生理特征影响导致在很多方面不如男性;第三、家长和个人缺乏自信。中国的家长大多希望自己子女在大学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认为创新创业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做的事,受到家长和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也会认为创新创业只是一个美梦。

1.3缺乏稳定的情绪

创新创业过程是不断与人交流和融入社会的过程,需要培养自身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的时候,由于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和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当他们遇到挫折时比较容易产生急躁的情绪。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与各类人接触,难免会遇到不同的评价,既有认同的,也有不认同的。很多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不太能接受负面评价,所以在遇到问题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造成自身的情绪不稳定。根据这些问题,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的时候可以将茶文化思想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素质修养,强化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更有自信地面对创业中遇到的问题[3]。

2茶文化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2.1提高个人的礼仪和修养

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时候,具备很好的个人礼仪修养也是十分重要的。茶文化在进行泡茶和饮茶等环节都对礼仪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将茶文化思想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起到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的效果。大学生在进行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规范自己的礼仪和提升自我修养,在今后的创新创业中也能够保持规范的礼仪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无形中达到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的效果。

2.2提升个人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也是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表现,因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其他方面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意志品质。无论是茶的种植、采摘和制作,还是沏茶都需要意志品质,学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可以逐渐提升自身的意志品质。因此,把茶文化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中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2.3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

在茶文化视角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完善,可以让大学生在进行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品质,促进自身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4]。可以通过了解种茶、养茶、采茶、制茶、泡茶和品茶的全过程,来充分体会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结构的重要性。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的时候,需要具有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而通过茶文化的学习能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

3茶文化视角下如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茶文化的引入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但如何有效地引入茶文化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来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茶文化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3.1设置茶文化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

茶文化可以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但若将茶文化直接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会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接受。因此,高校可通过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来引入茶文化,让大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可以设置与茶文化有关的课程,如茶艺表演、茶话会等。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多加入一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茶文化了解得更加深入。同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得到培养,教师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启示[5]。高校大学生就可以在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中,了解到更多关于茶文化的知识,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文化涵养等,为今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设置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茶文化中含有很多和创新创业有关的内容,将茶文化引入创新创业教育中,能够很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不足,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在进行茶文化融入的时候,要让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为此可以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增加体验式教学,比如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方式来学习茶文化知识,使大学生在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3.3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仅仅依靠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很难实现,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要提高实践教学部分的比重,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逐渐丰富、完善创新创业思维。茶的种植和采摘都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高校可以创立与茶文化相关的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增强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茶文化视角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反思和模式创建,能够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受到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得到不断地完善,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4-6.

[2]秦印.大学生茶文化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创新[J].福建茶叶,2017(6):340-341.

[3]王娜.周立涛.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121-122.

[4]王芬.茶产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初探[J].福建茶叶,2017(6):343-344.

第5篇:创新与创业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场地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1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三年,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高校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新工科”行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人才有了广泛的认识[2-3]。由于国家层面的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近三年得以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通选课和必修课,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了创新创业园区和创新实验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推动校企合作等措施[4-5]。普遍高校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大部分利用教育部或教育厅项目平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协同育人平台、产学研基地等)推动,通过校外基地开发、生产实习等形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利益不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对高校各自认识不深,而高校对经济社会认识不够深入,校企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在改革中并没有深化[6]。主要体现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企业高新技术难以融入课程课堂,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学科,技术发展的特别快,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跟不上社会需求,教师无法“走出去”服务地方经济;校企合作协同机制不完善;规则制度和激励机制缺乏灵活性;合作内容更多停留在学生实习、项目合作等层面;同时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融合度不高,使得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也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7]。

2校企合作改革措施及人才培养路径

本着基于目前高校校企合作现状下人才培养模式,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在理论上提出了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校企合作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2.1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的关键前提

学校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支持政策,保障参与创新创业师生和企业人员的利益,只有调动参与创新创业人员的积极性,才能让创新创业教育能顺利进行。比如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工程技术方面学习,强化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学校应给予条件的支持,对于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聘请兼职教授、讲座教师、兼职教学和指导教师等方式,吸引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参与本项目的教学工作,并适当给予报酬;对于参与的学生给出合理的实践学分认定等等。

2.2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结合我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思路,明确了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的三项培养标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提出了“创新创业为导向、创新平台、强化实践、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思路;基于校企合作下,双方必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对于高校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技术发展方向,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更多实用性技术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长。对于企业可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挖掘和培养企业的优秀人才;降低企业成本解决企业部分技术难题;共同打造完善创新创业的孵化器;产学研基地或者科研基地等。因此现代高校必须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加强与优秀的企业或者平台的信息交流,探讨校企合作过程中各种措施,拓宽学生专业实践、实习、实训的途径,形成双方的战略协同理念和共识,不断健全校企合作协调机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改革

根据国家、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高校需要经常联系行业企业,了解人才需求和用人情况,将当前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方向相协调,与应用型本科学校办学定位相匹配,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的设置,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引入企业课程和专题讲座,邀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上课和指导学生实训、毕业设计等内容,把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电子信息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基于校企合作下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实践课课程结构,构建“主干+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创新创业为平台,提出并实施了“多元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校内课内实践教学、校内课外创新实践载体和校外企业、行业培训、实习无缝衔接;探索并形成了“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方式,即基础普基层、综合提高层、研究创新层,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进度逐步细化、广度逐步聚焦,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增强;在具体实施中,重构了“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前沿性问题,学科交叉、创新实用进行设计知识树,引入竞赛项目或企业课题,由浅入深,有点到面、由单元到系统的认知规律,将实验项目配置到课程教学模块中,构建系统化、项目化、问题式学习专题题库,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2.4建设校企合作基地,整合校企合作资源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过程中,依托双方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全方位推动[8]。确保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实训的服务、经费、技术、设备等,同时通过该平台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部级众创空间的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9年来,从最初2010年建立就业实习基地,2012年双方建立产学研基地,到2016年共建众创空间(校内)和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校外)。构建了责、权、利统一的双创教育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创建了信息化、过程管控、资源开放共享信息化平台,校内外基地创建了基于企业岗位能力、素质、创新创业支持和孵化的众创空间。解决了企业全程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培养问题,为实践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级众创空间建设探索出了丰富经验;也为企业挖掘优秀人才和孵化优秀创业团队找到了新的方向;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等等。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2.5产学研合作和“双师型”培养

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形成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1)鼓励活跃在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的融合。(2)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学术访问,参与企业研发。制定专职教师企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了解产业界技术最新发展。在课题申报以及学术交流上互相配合。双方人员可组成攻关团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有关课题的申报和科研工作,中心建设期间企业至少一项横向科研项目交给基地教师完成。每年固定期间举行“双师型”培训和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

3总结

本文以电信学院例,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下创新创业教育面临实际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和办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企业和学校输出一批优秀的人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急需解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双方资源,最大发挥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黎玉娥.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12):96-98.

[2]吴丽丽.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7(6):98-100.

[3]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创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