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创新艺术教育范文

创新艺术教育全文(5篇)

创新艺术教育

第1篇:创新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艺术高校教育改革、转型的关键时刻,为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艺术高校积极行动,不断探索不同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塑造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艺术高校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创新教学方法、艺术课程体系,驱动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业精神,以创促教,以创促学,以创促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学生成为人才发展的全过程。创新艺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推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艺术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的动力,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教育的路径,把引导艺术学生的生活方式作为教育的方向。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教学方式,把以创促教、以创促学、以创促训的培养模式形成生活化和常态化,推进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

一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意识”维度

创新意识是对艺术高校大学生的品质要求,创新意识不是学生先天固有的能力,是学校不断教育培养的过程,也是学生逐步淬炼的历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1]对于艺术高校传统教育来说,转型是艺术高校发展的迫切要求,转型是向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是培养艺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教育的旨归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前提,没有正确的创新前提就没有正确的创业教育,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化而深化。创新教育是当今高校教育的本质要求,艺术高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意”。不管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以培养艺术学生创新思维为重心,教师为学生营造创新情景,以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创作,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驱动学生的大胆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二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创业精神”维度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理念的延续和提升,是创业精神的拓展。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教育每一名学生去创业,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去开公司,去办企业。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质就是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的特质包括“必须具备强烈的创业意识、优秀的创业品质、良好的创业心理、很强的创业能力以及扎实的创业知识”。[2]艺术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界定培养目标,把创业理念贯穿到现有的专业领域,重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保持创业原生态,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格精神的基础和前提。保持创业原生态根本在于保持学生的个体化教育,不能无视学生个性所迸发的内在创业精神的培养。艺术高校不能把自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强压在学生的上课和学习过程中,否则,只能会遏制学生自身的个性化,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就阻碍了学生的创业生态,无形中成为创业精神的障碍。艺术高校的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尚未明确,教育目标还比较陈旧,在新时期艺术学校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艺术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精神的实质性教育。艺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准确树立大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艺术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目标。

三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理性”维度

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在于传统教学模式向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型,开创互动的、创新的、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要冲出“纸上谈兵”的困境,克服“眼高手低”的不足,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迷雾。把创新思维、创业精神落实到具体实践中,经过实际操作将理论变成现实,在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把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向生活化,保持常态化,把创新创业思维与学生的生活、学习高度融会贯通,紧密嵌入熔合,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方式”。(1)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教师教学的培养模式。根据艺术高校的学科及专业特色,结合课程教学需要,把创新创业与比赛项目相结合,以赛代课,赛创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设计思维能力。(2)以创新创业教育促动学生学习的培养模式。依托艺术高校的学科建设特色,从实际出发,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培养,确立合理的课程安排。(3)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训练的培养模式。艺术高校大学生的创作,是从创意到创新的训练和实践过程,把学生培养为不仅是艺术行业的求职者,也是艺术行业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更是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领航者。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把作业提升到作品,再从作品到商品的发展过程,保持这种以创促训的良好习惯,学生不自觉地就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属于实践性教育,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教育,应该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有把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到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才会不断提升艺术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理念”维度

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开始就时刻了解和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艺术高校要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依据学生发展规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河北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应确立为: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美术人才。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明晰后才能正确设置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等。艺术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带动下,实现学生以灵动的创意,追求艺术的不断创新;用韵美的创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理念。人才培养与人生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人才培养是人生教育核心部分,人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手段。艺术学生“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3]艺术高校要把培养人才作为的教育的中心地位,把学生培养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践行艺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理念,一方面,要明确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即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高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另一方面,清晰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什么样的“才”的问题。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艺术才能,专业特色与个性成长并重的艺术教育融入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程中。我们所谓的艺术人才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艺术高校贯彻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格健全与艺术唯美交融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艺术高校应该践行“普适通识教育,关注人格成长,创新艺术教育,实现美育塑人”的创新创业教育。

五小结

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明确师资的培养目标,教师不是为了“教”学生而教学生,主要是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变革,真正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升华学生自主创业精神,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色和特点,进行创新性指导和创业性引导,促进艺术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把创新艺术教育,美育塑人的“人才观”真正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促进艺术高校的发展,推进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在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事实证明,艺术高校要真正根据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办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的动力,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教育的路径,把引导艺术学生的生活方式作为教育的方向。艺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根本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教学方式,把以创促教、以创促学、以创促训的培养模式形成生活化和常态化,推进艺术人才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5-10-30.

[2]林莉.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育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10(8):67-68.

第2篇:创新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把握”“创新”“求变”并“引领”新常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与主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教育改革大趋势,是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热点。各类教育组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2015年,国家结合教育体系发展现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对高校教育提出“双一流”建设要求。[1]国务院2015年36号文《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2018-2022年全国教育大会,都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此外还有“六卓越一拔尖”计划中要求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类高校应准确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明确教育育人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知行并进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与各类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制定出符合国家建设要求、适合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双创”教育理念,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实践人才。

1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不足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设计师这一职业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也是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期望的目标。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历年报考艺术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但在学生临近毕业就业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高校都会存在的问题。[2]例如一些名牌大学依然存在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不高等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并非所有学生能够找到对口工作,大多数毕业生进入了房地产、软件开发、企业管理、事业单位等各行业。能找到与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占比只有20%左右(设计师、中小学美术教师或其他)。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入与认识,优势不足,竞争力欠缺,导致许多艺术设计类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难以继续从事本专业的设计工作,缺乏创业意识和能力。

1.2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就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各种艺术知识的讲授,也包括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设计生产能力的培养。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来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只有教师足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具备优秀的创新创业知识及经验,才能取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引导学生走上创新创业的道路。可见要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对创业的兴趣,就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引导。艺术设计类教师因其专业的关系,都具备优秀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许多教师除了从事教学工作外,还会从事相关设计工作,例如接手一些设计项目等。[3]但他们并不是企业家,因此缺乏创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部分教师只负责设计教学、设计研发、设计应用等,无法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的开展。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也只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不清楚,无法对学生进行二者结合的教学。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双创”能力培训,真正落实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1.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还在发展中,教学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仍然不够完善。部分高校为了响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政策,在原有的课程上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却没有实现创新创业与学生本专业相结合,导致二者之间联系不足。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依然沿袭着以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与方法缺乏创意,传授内容模式化,没有因人施教、对班设计[4]。

2专业、创新、创业教学一体化

2.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已成全球教育发展趋势,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理念、密西根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国内也多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与日俱增,意味着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能止步于传统模式上,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单纯的教育教学思路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进步的重要源泉,这就要求各类教育组织要转变思想观念、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重视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强调价值导向,协同协作,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创业孵化。

2.2“三教融合”多元培养

“三教融合”多元培养即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综合素质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专业发展的整体把握及创新思维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双创”基本素质为目标,除专业教育中的创新精神,以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企业(行业)环境模拟、实战项目开展;分层次地进行创新创业能力锻炼教育,本质是一种实用教育[5]。

2.3艺术创新与创新创业融合优势

认识创新思维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它可以发挥在不同领域的突破性价值。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而进入大学后的专业教育开始注重发散思维的引导。通过思维意识重新组合,在创新思维中的求异求变是创新的基础与本质。重塑艺术本体,追求艺术创新。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打下基础,因此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优势。高校通过健全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教师专业、“双创”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创业指导服务等。为社会培养一批设计骨干及创业精英,创新求变是推动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关键。

3艺术设计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基本路径

3.1健全课程体系中的创新创业模块

作为十四五的新要求,高质量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创新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更需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新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是各高校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探索的方向。艺术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要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还要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教育相辅相成,创新模式协同育人。同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下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要注重课程的合理设置。部分高校艺术设计类院校的专业课程繁多,学时设置不合理,且授课内容大同小异,导致学生只能停留于专业的知识认知,课程内容重复讲授也浪费了部分时间。因此,高校应实事求是,改善教学计划,合理调度、优化课程安排,让学生在课堂之余能够腾出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创业。在专业课程内容上,高校应实行灵活的教学策略,例如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进行模拟实训。开展创新创业大讲堂,请企业代表、优秀毕业生设计师代表给学生分享创业经历。请业内人士分享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激发学生创业兴趣与热情。

3.2“创新创业平台”与“项目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实践性和创新性较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实操能力,不同于传统理论性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院校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实践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1)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学创中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双创”竞赛。积累创业知识,借助平台开展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2)模拟企业项目,为学生提供岗位对接的项目实训,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3)为学生提供创业环境,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考察,实地训练。让学生感受创意创业的氛围,感受市场与消费者热情。高校需要积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以此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3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高校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还要求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及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激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切实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做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技能便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师应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主动参与相关教育培训。[6]高校可以采取相关措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开设教师专业创业能力的教育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并轮流发表心得,也可以聘请社会上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人士来校园开展专题讲座。不局于限形式,关注培训实际效果,教师培训后组织测试对其进行考核。通过让教师掌握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方法,引起每一位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鼓励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做到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4结语

在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改革创新对艺术设计专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强调创新使教学趋于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打破传统观念,优化相关课程设置,导入创新创业、就业、职业等标准。探索新标准、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的“四新”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健全完善课程体系中创新创业理念的培育。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力度,与政府、企业达成紧密合作,促进平台的搭建和项目活动的开展,突破课堂与学校的环境局限,以“产学研创”为抓手推动校政、校企、校校合作的灵活度,加快考核指标的改革。抓住重点、加快步伐,抓质量显优势,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应用型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43-45.

[2]曾筱晶.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3):32-35.

[3]张亚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设计艺术研究,2018,8(4):44-48.

[4]王振伟,高春玲.基于“双创”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9-11.

[5]李菲菲,索继明,王玉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J].艺术研究,2016(1):150-151.

第3篇:创新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创新

艺术院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结合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革新,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思想教育的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思路、举措和机制,深化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将价值观培养贯彻到教育教学始终,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培养技艺精湛、思想精深的专业艺术人才提供保障。

一、艺术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艺术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艺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中,艺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其品质的优劣和价值观的导向,直接影响现代人价值观的方向;因此,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是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艺术院校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增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文化观。因此,要引导学生树立起自己既是受益者又是传播者的意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良性循环。

2.艺术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保障作为文艺事业的主要阵地,艺术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脚步。艺术院校除了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之外,还是艺术实践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里传承,新艺术作品也在这里产出并形成星星之火,艺术院校若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实践交流与传播的方方面面,便能够发挥各类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从而使艺术院校在培养人才的各个方面形成完整系统,为繁荣文艺事业提供基础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1.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其他综合类高校学生的教育环境不同的是,艺术院校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文艺演出、艺术传播等方面,公共文化知识课程的教育占比较少,思政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更何况诸多艺术类学生把思政教育课程视为“休养生息”的现象。在此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更是令人担忧。此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品牌教育活动和文艺演出较少且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局限性凸显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对思想政治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依赖度过高。思政课程建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教育方法普遍程式化,以主讲人传授理论为主,教育理念的落后和教育方法缺乏技巧直接导致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力度不足。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主要局限于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忽略了个人对学生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培育上的重要性。因此,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须打破学科专业局限,形成全方位育人体系。

3.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较低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元化文化、社会新思想都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在艺术培训教育事业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功利实用主义成为普遍现象。日常学习则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对其他课程而言更是得过且过,再加上各种网络不良信息和垃圾文化的冲击,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进一步降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肯定与认同。

三、艺术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创新

1.“多位一体”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同当今艺术院校要摆正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同,多方结合,重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艺术院校专业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能力,掌握方法,因材施教,将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的专业教学和艺术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知识传播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新思想教育引领过程中的方式方法,针对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多方面结合艺术史学和优秀的文艺作品等,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进行优化联系和统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通过师生共建,共同打造精品文化,将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理论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多种方法”丰富主题实践教育,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艺术,与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密切联系、息息相关。艺术院校专业特性明显且学生在长期专业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实效性思想根深蒂固,因此,要不断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打造具有特色且符合各专业学生的品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中互相学习,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举办各种类型的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大赛、文艺宣讲、知识讲座,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并掌握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深刻内涵,并结合自身的能力创新传承方式,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活动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行动指导。

3.“多种途径”重视新兴媒体功能,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方式媒介发展与文化传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可被新媒体搭载,遵循新媒体的传播要求,做到无缝对接。在互联网全面发展的今天,要积极打造“一网两微”媒体平台,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创新价值观教育传播方式和途径,以新媒体为纽带,让大学生人人成为传播者,人人成为受益者,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到新媒体再到每个人的层层递进,最终形成价值观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还可以通过新颖时尚的传播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结合建国70周年、100周年等国家纪念节日开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拍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问答竞赛等活动,开设微信公众号思政教育专题栏目,利用微信群、QQ群开展话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搭建完善的网络思政平台。培养艺术人才重在思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提升修养的重要资源,在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明确的方向,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教育方法,为实现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晓春.艺术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8).

[2]苏久青,蒋爽.谈艺术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模式[J].辽宁师专学报,2017(2).

第4篇:创新艺术教育范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发展特点;教育管理;服务创新

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类学生与统招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统招生而言,其思想活跃,创造性强,但有部分学生容易出现理想信念模糊;情感丰富,个性鲜明,但总会有组织纪律性不强的现象;专业浓厚,情有独钟,但多数文化基础薄弱;实践较多,活动力强,但也有部分社会责任感缺乏。因此,加强对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研究、提升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对于促进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健康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一、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发展特点

(一)思想活跃,创造性强,但部分理想信念模糊

作为大学生中最具活力的个体,艺术类学生虽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但有时候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忽略现实基础,具有很鲜明的优势和短板。在日常学习中,他们思维跳跃性极强,但有部分看待问题较为浅显;他们大部分对自身专业充满一腔热血,但也有的却对实事漠不关心;他们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培养,但过于重视个性设计和自我发展使部分艺术生意志懒散。这些特点具体表现为对专业相关赛事、活动兴趣浓厚,具有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将自身创新意识融入活动的组织和策划过程中。然而,由于艺术类学生有部分对政治类学习活动兴趣不高,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极为匮乏。

(二)情感丰富,个性鲜明,但部分组织纪律性不强

据调查,艺术类学生多数比较感性,喜欢将喜怒置于表面,但突出问题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过于偏激,层次较为表面,心理成熟度不足,容易出现动情、移情等情绪变化,因此也比较容易陷入感情的漩涡。在这样的性格特点下,部分艺术类学生易出现情感、道德、诚信等多方面的问题。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自由度的给予,这也造就了学生比较懒散的学习状态。从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看,艺术类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讲究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等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然而,这种培养也容易使他们集体意识淡薄,缺乏集体观念等问题。通过调研和走访,笔者发现,部分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纪律性较差,对于学校各类教育和政治工作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三)专业浓厚,情有独钟,但多数文化基础薄弱

由于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录取过程中采用了艺术加文化课的考核方式,学生分别参加了文化课和艺术专业课两次考试,且艺术专业课考试分数有很大占比,因此,艺术类学生文化课录取分数要比统招生低很多。这种考试机制也使得许多拥有艺术类院校意愿的学生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就偏爱艺术专业的学习,没有对自身文化课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造成艺术类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较低的重要原因[1]。在进入各综合性高校艺术类院系后,这些不足将会被放大为文化课及格率低,这也成为许多艺术类学生继续深造的重要阻碍。

(四)实践较多,活动力强,但部分社会责任感缺乏

基于艺术类专业的学习特点,许多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提早开始了独立生活,过上了常年寄宿在外的生活,相比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更早地接触到了社会的真实。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各艺术类院系会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从而满足他们的成才需求。这种阅历和经历使得艺术类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普遍拥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社会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容小觑[2]。然而,与之而来的还有过早“成熟”的意识,例如不愿参与义务劳动,功利思想较为明显,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出现大幅下降。

二、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困境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系以及艺术类专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然而,就目前而言,各艺术类院系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面还面临着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管理方式僵化、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等困境。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人员普遍来自于公办学院,虽然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但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仍照搬非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方式。基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普通院校以“引导”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赋予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时间,但由于艺术类学生普遍缺乏自控能力,这种模式很有可能会造成艺术类学生学业的荒废。虽然部分高校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一些管理手段和措施,但由于疏于对艺术类学生专业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的考虑,院校出台的相关管理制度难以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

(二)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不同于非艺术类学生的培养,为了使艺术类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综合性高校艺术类院系会将教育教学重点倾向于课程建设和学生技能培养方面,这也是许多院系忽视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由于艺术类学生多数存在自控能力差、情绪化严重等问题,这就加大了院系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然而,院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长期轻视直接导致其培养的学生存在严重的“重艺轻德”问题,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这将会成为学生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阻碍。

(三)管理方式僵化

现阶段,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艺术类院系存在学生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院系管理者往往扮演着领导的高姿态角色,训导远比引导要多。这不仅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僵化,同时也会激发是艺术类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也是许多综合性高校艺术类院系学生管理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许多高校疏于各类艺术生校园活动的组织和承办,没有相关举措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多更好实践机会,这些都是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四)管理队伍力量薄弱随着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然而,由于许多院校在学生管理配备方面尚未完善,院校在学生管理者数量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虽然部分院校引进了一些年轻的管理者,但由于缺乏艺术类学生的了解、疏于与学生的互动、管理工作不细致、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等原因,都使得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不够理想,难以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真实需求。

三、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创新

近年来,随着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工作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基于各类现实管理困境,各高校还需推动艺术类专业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优化和创新。

(一)完善适合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度

基于艺术类学生与非艺术类学生特点的差异性,院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在制定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制度时,要兼顾好管理制度的特殊性、权威性和管理效果。第一,要坚持始终与国家相关法律、教育方针保持高度一致;第二,要全面考量和保证院校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努力构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差异性管理制度;第三,要抓住艺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这一关键环节,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约束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学习,同时还要制定严格的晚自习和日常课程考勤制度[3]。作为奠定专业基础的关键时期,各艺术类高校在学生学习阶段应重视各类考勤奖惩制度的建立、落实和监督。这类制度虽然在时间上限制了部分同学的自由,但能够有效改观多数艺术类学生存在的慵懒学习状态,从而推动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针对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自我表现意识强等特点,各艺术类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奖惩结合的管理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管理效果。在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处罚制度以外,激励机制也同等重要。院校可以通过竞赛、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借助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激励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营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拓展综合性大学艺术类学生的管理方式

首先,各艺术高校应重视课堂教学与日常管理的有机结合。基于艺术类院校小班授课、独立授课的教学方式,院校师生能够获得更多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院校应引导教师积极建立良好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努力为学生营造亲近、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此,各院校应从教师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入手,引导教师以自身行动感染学生,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全方位融合。与此同时,艺术类高校还应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选取贴近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若要真正提升艺术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仅靠思政课和学生管理者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课和专业老师努力做好“课程思政”。其次,艺术类高校应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一方面,各艺术类院系应将更多文化载体融入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借助活动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样不仅能够激发艺术类学生自主进步意识,还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以日常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不仅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深植于每名学生的心中,还能将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内化为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未来艺术道路的发展。再次,艺术类高校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积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学生心理普查,为每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各类心理疏导和服务;二是要经常与学生谈心,优化他们的心理品质,引导和鼓励他们主动提升自身抗挫折能力[4];三是要鼓励心理咨询类学生社团的建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倾诉、排解心理问题的渠道,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

(三)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生管理新阵地

一方面,各艺术类院系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实时性、双向互动性等优势,开展相关教育。首先,各院系应明确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还要明确管理者与学生双向依存就是构成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其次,基于目前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开放性,学生可能会比管理者更早、更多地了解到各类信息,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自身知识和阅历引导学生遴选有益信息,从而与学生构建起良性互动关系,进而实现院校教育和管理目标。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喜欢新鲜事物,“互联网+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如慕课、“四史”学习平台、易班、学习强国等,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可以扎实开展创新型网络思政工作,这也更符合艺术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各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学生事务管理者应借助网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借助网络获取有益信息的同时,引导和教育学生适度使用网络,从而有效降低网络对学生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此,各院校应抓住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高,领导能力强的个体,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带领大家摒弃各类消极思想,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功效。

(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1)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管理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唯有艺术类院系学生事务管理者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世界观的树立和改造,从而使学生能够抵抗和免疫纷繁错乱的思潮和信息冲击。对此,各艺术类院系应借助各类培训、活动等手段提升学生管理者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鼓励管理者引导学生从政治的高度认识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侵蚀”,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2)各艺术类院系管理者应引导学生管理者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鼓励他们主动提升自身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如此,组织能力也是高校学生管理者所应必备的职业技能。艺术类院系学生管理者组织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价值取向形成的推动方面。除此之外,创新能力也应是学生管理者所应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学校应以这三方面能力为重点,借助各类理论、培训、实践等学习和活动形式,着重提升学生管理者的业务能力,从而推动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显著提升。

四、结语

第5篇:创新艺术教育范文

一、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阶段,国内艺术设计大多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三段式”的教育模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段式”教学模式是在三大板块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客场,这样的课程设计体现出了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对于教师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简单易行的。但是,对于如今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需要的是设计的高识别度、高认可度和具有独具匠心的创意设计,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高层次、高水准、适应高要求岗位竞争的人才形成的了严重的障碍,许多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懂得创新先行、设计程序、印刷工艺、行业标准等。在如今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方式单一、片面,断层现象突出,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通过设计实践作品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却遗忘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造成实理论实践相脱节,最后不能够达到高水准的教学目的。如今,便利的素材搜索条件,使得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素材,缺乏思考,单纯的素材平凑,却忘记了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和命脉,长此以往,学生创新创意水平下降,直至遗忘了创新创意的重要性。

二、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探讨

1.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

艺术人才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在接到设计任务后,迅速的反应出良好的职业素养,懂得创新先行,只有好的创新意识、好的设计构想才能够有优秀的设计。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意识,要从基础课程抓起,摆脱旧有的教学模式,不只是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从思想上以及设计实践中,不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的意识,也是每位艺术设计学生必备的专业素养。

2.教学理念的创新变革

教学理念是支撑一个学科科学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要想让艺术教学稳定向前发展,就必须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艺术设计应该有更明确的定位。因为艺术设计本就是涵盖很多学科的专业门类,因此在夯实基础教学的前提下,不仅要加强学生设计实践水平的提升,更应该鼓励学生扩充知识面,用发散性的思维,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来扩展创新理念,要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提高自身的艺术设计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外,更应该帮助学生去发掘他们的潜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多方面引导,而不是为他们决定设计思路、设计风格。开阔眼界,走出校门,了解更多优秀的世界文化,发挥他们的创新、创意水平,使学生得能够紧跟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脚步,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思想,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鼓励学生多参与校级、地区级、部级的比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甚至是科研项目,在实际的项目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找差距,补不足从而获取更大的进步。

3.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如果是单一的、片面的、脱节的,那么对人才的培养会产生不良影响。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法、现场讨论、教师点评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意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引用实际的企业项目或虚拟企业项目下发设计实践作业,先分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发挥各自优势,提出独具创新的设计构想,总结整理、优化设计创意构想、设计草图,完成优秀的设计方案并有小组成员对设计思想进行讲解。最后,有教师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客观点评。这样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各自特长;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要实现综合化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变革教学理念,更新教育方法,更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跨出本专业,突破专业限制,开阔自己的思维,接受新的专业领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创新创意的水平和能力,造就过硬的综合素质和更高的专业水准。鉴于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发展和更新速度较快的因素,专业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接受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不受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理念的限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与时俱进,取精华去糟粕,摒弃那些已经跟不上时代、跟不上发展的教学方式,用创新的理念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的。利用新的信息,触发创新的灵感,利用互联网、教学参考书、学术交流活动、进修培训等多种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转化成为新的教学理念,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高水准、独具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