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医药产业情况精选(九篇)

医药产业情况

第1篇: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处方药招商企业本身就是做好两件事情即可,一个就是竞资格,一个就是争份额。竞资格的背后是政府,也就是要做好政府事务工作,给自己的产品一个好的出身:独家、医保或基药,招投标以较高价格中标,有专家或学者推荐,进入一些用药指南等等。争份额的背后就是医院,全国二、三级医院公立的有7800家左右,其中三级公立医院1200多家,二级医院6500家左右,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万多家。

很多处方药招商企业年初都是以销量制定为主,不太重视医院的开发,第一,他们认为医院开发是商的事情,公司只要找到商即可;第二,当年开发的医院很难上量;我们做过详细的分析,同样的1000家医院,当年开发的1000家医院销量只会占到前一年已开发1000家医院销量的15—20%,对很多公司来讲,业务员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处方药招商企业最重要的两件事情,除了政府事务就是医院,所以处方药招商企业给自己的市场人员除了销量外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医院指标,每个市场人员都应该以此指标去要求商或寻找能达到目标要求的商。当然在实际运作中,处方药招商企业以及各省区销售人员都要懂得科学制定医院开发指标与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要把全国市场的医院做详细的梳理。

以省区为单位,总医院数量是多少,分级医院数量是多少(一二三级),特殊情况的医院数量是多少?特殊医院包括托管、回款非常差、专科医院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筛选自己的目标医院数量,所有目标医院就是这个省区的潜力医院总数.我们从管理全国医院的平均情况看,基本上目标医院数量都在总医院数量的65%左右。

其次要梳理自己的产品,必须考虑产品资质、当地中标时间、本省的经济因素、市场产品的饱和程度等等。

独家医保非基药产品,还要看产品的治疗定位,如果是心脑血管、肿瘤、妇科或风湿骨病等传统大类的产品,那么一定要以二三级医院为主,如果是在刚中标6个月内的情况,还要细分市场,经济发达的传统“6A或8B”市场,那么医院的指标就要非常高,其他经济一般的省份,还要看公司的政府事务能力,如果资格非常好,那么指标也要很高;如果是在中标6个月以上的情况,那也要分析每个省区情况来制定医院开发数目。如果产品是小品类的产品,比如呼吸类、皮肤病等等,考虑到消费者会经常到药店购买,所以这类产品就要以县级医院或二级医院为主,三级医院的数量就要很少。

独家非医保非基药产品,这个时候主要是看中标价的时机和高低,也就是中标多长时间和产品差价的多少,同时还要考虑经济发展程度来制定医院开发指标。如果是科技含量高、临床价值大的产品,其实医院开发指标也要比较高。如果是专科类的产品,只要考虑当地专科医院以及综合性医院科室的数量来制定。

独家医保基药产品,这个时候产品在二三级医院的指标按照独家医保非基药产品情况分解,在基层医疗情况,可以说产品就基本没有什么大类小类的严格区分了,而且独家产品的价格优势价差应该也是很不错的,这个时候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看这个省区国家基层医疗执行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果基药政策执行非常到位,比如中国的浙江、湖南、湖北等省份,而且你的产品中标价格在30元以内,那么你医院数量制定的标准可以是在6个月内基层医疗覆盖率要达到80%左右才算合格;如果是中标价较高,那么还要考虑当地省区的基层医院处方限制,同时还要考虑每个地区乃至县的经济能力,针对具体的情况制定医院指标,可能就要比80%覆盖率要低很多。第二种情况如果本省区基药政策执行非常差,那么这个时候基层医疗覆盖率就要做相应的调整,甚至可以没有具体的指标,毕竟中国太大,每个省区的政策执行都差别很大。

非独家医保产品,这种情况下主要考虑该中标省份是否独家中标?如果是那么完全可以按照独家医保非基药产品去制定,如果是非独家中标,主要就要看中标价格以及空间的大小来制定医院的详细开发数量。

其实医院指标的划定还有很多种类,现在做得大的处方药招商企业都会根据主要产品来制定医院目标,细化营销,避免很多业务员乃至公司管理层“有鱼不吃虾”的局面出现,根据医院目标来要求商或寻找商。

第三从销售任务增长来确定。

每一年的销售任务都不一样,比如A产品,以2011年销售任务10123万元为基线,总体任务增长28.5%达到13000万元,其中基药省份增长35%,非基药省份增长10.5%;2011年按照*元/盒折算增长413万盒,其中基药市场增长318万盒,非基药市场增长95万盒。再从当年各级医院的销售实际情况的月贡献率来看得出老医院(一、二、三级)所占比重、新开发医院(一、二、三级)所占比重,从医院平均单产计算得出新一年各级医院开发的总数。

第四要动态的管理。

医院指标是所有处方药招商企业里面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真正专业化的操作公司虽然是制,但是平时一定要管理到医院,要约束商按照公司的指标来实现。公司可以建立一套医院分销管理平台,包括医院目录、医院开发趋势、医院进院时间、每月流向、医院销售趋势等等。

第2篇: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早在2011年的6月11号,当时担哈药总厂厂长的吴志军就曾经在北京代表哈药集团向公众道歉,亲口承认其公司超标排污。而之后的一段时间之内,石药集团和联邦制药等国内重点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污染问题也相继被媒体曝光出来,一时之间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和普通的化工厂不同,原料药生产领域,一家药厂经常要生产十几种原料药,而废药的成分都迥然相异,因此就提高了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废物处理难度。而原料生产企业的前期投入都比较多,违法成本较低,所以使得这一多年顽疾成为整个医药行业的难题。同时,原料药生产企业属于高污染,消耗高的产业,仅仅是生产一种原料药,就有可能导致产生几种或者更多种的反应,而同时使用多种原材料,就有可能有产生几十种的反应,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因此,医药行业环境管理会计行为,前提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企业效益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满足会计信息利用者作为决策的需要。

二、医药行业环境管理中的会计行为

要使医药行业的环境管理中会计行为更好更长久的经营下去,在考虑企业内部的经济状况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国家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颁布实施的情况和风险考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医药行业的环境管理中的会计行为指的是医药行业的企业定期评估企业的环境业绩和环保经济状况,并对外进行报告,能够及时的为医药行业提供反映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责任的履行状况。传统会计中的货币计量在作为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记录,分析和报告企业的经济活动。而环境会计中的环境资源存在着商品性和非商品性,不能够单纯的运用货币的计量方法来计量,因此环境会计应该使用多种方式计量。

三、医药行业环境管理中会计行为的诸多要素

医药行业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费用,环境收入以及环境利润。环境资产指的是特定个体对已经发生的事项加以控制,然后来进行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环境资源包括了环保设备,环保投资,环保基金存款以及可再生环境资产。环境负债指的是企业所发生的情况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且与环境的成本有关系,同时有支付环境成本的义务,义务包括资产弃置义务,环保专项补助,环境补偿义务以及环保负债等。在环境会计中,环境权益主要指的是自然资本环保基金。医药行业中的环境费用指的是,在对环境负责的前提下,为管理企业日常运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主动或者被动采取的错事的费用,以及因为企业在执行自身的环境目标的环境要求的过程中,所支付的绿化费,污水处理费用,排污费,能源费等诸多费用。环境收入指的是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在医药行业中主要表现为医药企业对生产医药产品的时候,所产生出来的“三废”物品的变卖和回收利用所带来收入,以及环保产品的销售收入。环境利润则是指环境收入后扣除环境成本的费用之后的纯收入,它反映的是一个企业的环境绩效,代表了一个企业经济利益和环境问题的协调问题。

四、医药行业环境信息的披露现状

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是医药行业用来披露环境信息所采用的一些行为方法。通过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来揭示医药行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带来的财务影响。同时,医药行业也应该编制出相应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情况。这是2011年,我国医药行业中58家上市公司年终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情况。参与调查的58家公司里面,所有的年度报告的内容都包含了与环境事项相关的会计行为。

(一)年终报告上,董事会对环境信息的报告披露在这些公司里面,总共有30家医药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与环境有关事项,其中包括对环境的治理情况,购买环保设备,还有取得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等。对环境的治理有很多的方式方法,例如建立环境保护制度,或者是与环保有关的公司发展方向。

(二)公司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参与调查的58家上市医药企业之中,有57家医药企业在报告中独立列出了本公司是否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有3家医药企业或是其子公司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而导致了该公司的停产整顿,有些医药企业则是被列入了环境保护管理比较差的企业名单之中。

(三)医药行业环境管理中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参与调查的58家上市医药企业之中,一共有29家医药企业在董事会报告上面单独列出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会计信息。这些医药企业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主要表现在医药企业按照要求所进行的环境保护投资。其中在建工程明细科目中有独立列出项目投资和环保设备的购买。总体而言,这些医药企业的报表都不能够全面详细地反映出本公司的环境会计状况,对自身企业自发进行的环境管理反映都比较被动。在58家公司的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公司只是披露了排污费用,绿化费用这一类的项目,从这样的科目里面能够看到公司对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但是这些样本公司在环境负债,环境罚款和滞纳金等方面,并没有过多的去披露。

第3篇: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一、医药企业并购的现状分析

(一)加强医药企业并购的目的

随着医药改革工作的逐步落实,我国医药企业将迎来严峻的考验。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惨遭淘汰,是每一家医药企业均需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加强医药企业并购,有利于促进并购双方获得更多更为优质的资源,提高对市场的控制力,通过发挥并购双方的各自优势,提升企业价值链的核心能力。随着医药企业的并购,企业的发展速度将会得到明显提升,产品种类也会更加丰富多元化,加强企业并购行为,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并购行为能够充分发挥出并购企业的协同效应,利用资产经营或资本经营的方式,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目标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二)医药企业并购的现状

1、片面追求多角化经营

部分大型医药企业急功近利,过于看重眼前利益,未对企业本身情况、市场趋势以及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考量,盲目收购一些中小企业,且疏于对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内容进行重新调整,最终导致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能力始终停滞不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整体发展,并购行为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2、未给予财物风险足够重视

部分大型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进行并购行为仅为节约生产成本,因此在收购中小企业以及亏损企业时,通常会极力压低收购价格,完全忽略了“企业整合成本同样是并购成本的组成部分”这一事实。考虑到中小企业、亏损企业的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员工整体水平等方面并不能与大型企业相媲美,因此大企业在收购这类企业后,往往会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用于整合,进一步加大了财务风险。

3、逐渐呈现出垄断趋势

就我国现阶段情况来看,并购行为应始终遵循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避免垄断,培养良性竞争的基本原则。然而,事实上,大多数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虽然在原有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经济效益也获得了提升,但却逐渐开始展露出垄断的趋势。并购行为的开展,会导致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过于集中,市场份额占比重,最终出现垄断现象。这种情况,显然对市场和谐竞争环境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二、资产评估应用于医药企业并购的作用分析

(一)国有企业资产评估的意义和方式

1、收益现值法

将评估对象在剩余寿命中的收益进行预估,然后按照合理的折现率进行折现,最终累加得出评估基准日的现值,将该数值作为资产价值参考的方法即为收益现值法。这种方法是以企业的未来收益作为切入点,对企业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相较于其他方法,这种方法显然更具综合性,能够从多方面角度对企业资产价值进行权衡。不过,该方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客观性不强,且准确率不高,因为在对未来收益进行预测时,多少会受到评估者个人主观的影响,且折现率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最终估值的准确率并不是绝对的。

2、成本法

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在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对企业各项资产价值与负债进行综合考量,最终对企业的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即为成本法。成本法主要通过考察企业资产的重置能力,来评估企业的资产价值。这种方法能够清楚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真实情况,不过,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为它只能针对有形资产进行评估,极易忽略企业中各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很显然,属于高成长性或主打技术资产价值一类的企业,并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评估企业资产的整体价值。

3、市场比较法

将被估资产与近期市场已交易成功的同类型资产进行比较,并在同类资产成交价格的基础上,按照被估资产与已成交资产的差异,对被估算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即为市场比较法。这种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具有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势,在使用该方法时,为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务必要对市场价格、未来发展走势、同类型资产的差异等内容进行充分考量。所以,并不建议使用该方法计算企业的整体权益价值,不过,该方法用于评估土地、房产等方面均能获得理想效果。

(二)医药企业并购中的评估务实分析

1、医药商业企业并购侧重点

医药商业企业的主要业务主要包括药品的批发、零售、以及物流等。因此,商业企业应重视经营品种的独占性,这将会给商业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优质的产品将会有效提高企业的产品利润,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益。其次,商业企业定期调整自身在市场中的所处地位,避免垄断现象的发生,与其他竞争者构建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另外,还应密切关注应收账款、存活率以及付账款的周转情况,积极建设完善的物流网络,以促进不同业务的稳定运营。

评估医药商业企业首先应对该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考量,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收益法对其进行评估。相较于其他评估方法,收益法更有利于提高未来盈预测值的准确率。一般情况下,相较于普通医药产品,新型医药产品的毛利率明显更高,不过,同一类型的药物毛利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下滑趋势,特别是最初毛利率高的药品,下滑趋势尤为明显。因此,应结合该企业今后的营运资本,在损益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未来资产负债预测,并将营销网络价值纳入评估范围内。

2、医药工业企业并购侧重点

医药工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包括药品研制、生产,对此类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容易受到市场情况、研发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医药工业企业并购侧重点应包括:市场占有率、销售策略、销售预测、新产品上市时间等。考虑到医药工业企业的这一特征,可使用成本法对其进行资产评估,并使用收益法对新药企业进行资产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应将企业所有对盈利有贡献的无形资产均列入评估范围,分析未来盈利预测中新品种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结合国家基本国情与政策方针,如新医改政策、医药环保政策等,对未来医药成本的增加进行综合考虑。

第4篇: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关键词:药品营销、商业贿赂、成因、对策

1医药企业采用商业贿赂方式促销药品的原因

首先,在我国目前的医药市场中,传统的用药习惯和现行医疗体制,使得医院药房的销售额远远大于社会药店的销售额。而医院里药品销售都是靠医生的处方进行的,这是因为药品的特殊性而造成的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以要获得占药品总销售额绝大部分的医院市场,医药企业就必须瞄准其直接客户——医生。因为医生对药品的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权。又由于目前我国制药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截至2004年底通过GMP认证的生产企业有4 000多家,其中大部分属中小型企业,且仍然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产品结构趋同,缺乏核心竞争力[2],于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争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必须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医院医生进行公关。为了获得医生对本企业产品的青睐,根据医生处方量给予一定的“回扣”成为企业促销药品的“潜规则”,这也是药品促销中商业贿赂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其次,从企业本身角度分析,这也是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不得不采用的一种商业贿赂方式。利用经济学上的博弈论进行分析,企业也有给以回扣的合理借口,由此也就必然导致了医药企业使用商业贿赂行为促销药品现象的出现。

2医院医生促使商业贿赂形成的原因

根据法律上关于商业贿赂构成要件的原则,商业贿赂必须由行贿和受贿双方共同构成,若受贿不存在,行贿也就没有对象,商业贿赂则无法构成。所以药品促销中的商业贿赂,医院医生是不可缺少的一方。在目前的医疗行业中,为数不少的医生拿药品回扣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成为公开的秘密,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国家医疗体制弊端、政府打击不力等客观因素以外,从医生本身的角度分析也存在一些根本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⑴医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智力学习专业知识才能获得从医资格,而且医生每天面临不同的病人情况都有差异性,所以工作中一直要保持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状态,这点不像其他一些行业工作重复性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相对较少。况且医生这个行业相比其他一些行业,风险较大,因为他们服务的对象是人,涉及到人的生命安危,所以医生的工作压力相对也大。从这个角度来讲,医生的工资收入应该比普通行业职工收入相对要高才合理,但我国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医生的工资收入相对普通行业无明显优势。这种状况造成医生心理不平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企业实施的“带金”销售方式恰好迎合了某些医生的心理和利益需求。

⑵药品回扣这种贿赂形式很隐蔽,回扣款从医药企业转到医药代表手里,医药代表再转给医生,且医药代表和医生之间通常是单线联系,这一系列的环节难以调查取证。对于医生来说,违法风险就减小,相反,收受回扣的几率就增加。对于国家的屡次整治行动,并不觉得有威慑作用,只当作一阵风,暂时由地上转为地下进行。这也正是国家多次整治医疗行业不正之风却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⑶对商业贿赂的处罚力度不够,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贿赂行为的行政责任是处以最高20万元的罚款,这与违法者通过贿赂手段赚取的交易利润相比往往微不足道,因此,难以起到震慑作用[3]。尤其对于医院医生来说,即使受贿行为被查实,由于监管存在“法不责众”情况,况且涉及到医生的面广,问题若处理不当对医生队伍的稳定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医生之所以敢于受贿是因为违法成本低、风险小。

⑷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弊端、药品招标制度的缺陷、医院进药制度的不规范等一系列因素也给药品促销中的商业贿赂现象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3根除药品营销中商业贿赂行为的对策

第5篇: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随着市场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变成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涉及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个方面,其中信息流的管理起到核心控制作用,物流和资金流都围绕信息流展开。信息流在节点企业间快速、畅通地流动,充分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能够有效引导物流和资金流的运作,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而在医药行业SCM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流的运行状况堪忧。尽管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已经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大现实意义,但是还有不少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信息化促进竞争力的内在机理,而仅将某一信息技术生搬硬套地引入企业,忽略了将信息技术与企业资源、创新、组织结构、经营模式配套整合,忽略整体性规划,导致信息技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产生“信息化孤岛”,导致信息无法共享、无法集中,使企业无法快速满足决策需求并使生产制造、管理及外部供应链等诸多环节严重脱节。

医药行业供应链有两大核心部分: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这两大核心部分的信息流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医药行业的信息流运行状况。

1 医药生产企业的信息流现状及问题

我国许多医药生产企业SCM的很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即以电话、传真及书信形式为主要联络手段,人工处理采购、生产、销售方面的日常业务,如订货、发货、退货、发票及回款等。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造成SCM低效率、高成本,更重要的是管理层对关键信息的掌握力不从心,处于被动地位。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

1.1 医药生产企业难以对其客户和供应商进行有效管理

医药生产企业对客户管理薄弱,顾客资料往往被医药流通企业或者医药代表掌握,不能作为企业的知识财富保留下来,受人员流动的影响极大,对下游医药流通企业的依赖性增加,同时由于即使掌握了顾客信息,也不全面,没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分类管理数据库,从而难以对客户业绩、信用进行客观评估。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对相关原辅料供应商的情况进行统一、完整、准确的收集和储存,也没有对供应链上游节点企业所提供的原辅料质量进行跟踪控制,造成企业在生产上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原辅料供应商,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易控制,产品的生产质量受原辅料影响的风险增加。

1.2 医药生产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需求变化情况

医药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情况掌握不足,缺乏相应的信息系统,难以对日常生产计划及时进行调整。由于不能迅速获得准确、系统、完整的顾客信息,使得信息流在沿着医药行业供应链向上逐层传播的过程中,信息误差叠加不断放大,偏差与不确定性成倍增长,在一些临界点上造成巨大影响,导致决策错误或者严重偏离市场需求,于是出现产品市场需求降低而企业生产计划增加,造成库存大量积压,或者市场缺货而企业产能闲置等现象。

1.3 医药生产企业难以及时掌握药品的销售情况信息

医药生产企业出于销售目的考虑和药品自身的特殊性,总有相当一部分未经结算的药品存放在医药流通企业或医院。由于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缺乏相应的信息共享系统,信息流动不通畅,使得企业和医药代表不能有效掌握和统计客户相关信息,难以及时对各类数据进行管理、查询及提交,于是,因不能掌握库存缺货信息而难以及时补货,或因存放过多未经结算的药品造成资金浪费,或因存放时间过长造成药物失效,退货及换货现象严重。因难以准确掌握客户的销售数量、存货、欠款与回款等情况,客户欠款现象严重。这些情况都导致了资金流的堵塞。

1.4 医药生产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

由于医药生产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系统无法有效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存在众多信息孤岛,于是各种财务指标的统计、客户分类统计、生产情况统计及销售量统计等大多难以直接从企业的数据库中提取,需要靠手工完成,重复工作过多,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且指定条件的查询十分困难;而和供应链其他节点企业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就现阶段我国医药生产企业SCM的信息流状况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企业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医药生产企业。它们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能够保证整个信息化过程的顺利实施。第二类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它们尽管看到了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存在众多顾虑,如从短时期来看,剩余资金投入再生产中会取得比实施信息化更大的回报;由于受企业规模限制,业务简单且量小,人力成本远远低于信息化的成本;很多系统由于功能复杂、结构庞大,操作需要经过培训,而不少企业都视之为经济和时间上的额外支出,同时,企业还担心信息系统一旦瘫痪带来的经济损失等后果。第三类企业完全没有信息化打算。这些企业,有的是基于保守原则,满足于现状;有的是由于信息化失败的教训,片面地将信息化的风险和不足夸大;还有的干脆对信息化前景持悲观的态度,认为这不过是对外彰显自身技术实力的一种做作行为,现有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用户需求。

其实,相对于GMP认证这种行业强制规范来说,医药生产企业为改善信息流而进行的信息化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行为,有实力的企业早已完成企业资源计划,并已开始进行SCM,而正忙着改制或GMP认证的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就显得不那么迫切了。

2 医药流通企业的信息流现状及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SCM中,医药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缓慢,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状况堪忧。

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往往规模小,效率低,资源整合不够,重复投资,彼此信息沟通不畅,销售、采购、库存和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方面,目前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十分不平衡。多数医药流通企业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化方面已开始起步,但总体水平不高,程度参差不齐,在实际的运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信息化管理机制陈旧;配送中心与计算机系统不健全;扩展规模与管理能力不相匹配;相关专业人才匮乏;缺乏有效整合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难以在符合GSP要求下提高经营效率;系统选择重表面轻内在;缺乏有效的实施管理能力。以电脑普及和应用情况为例,企业的电脑保有量还比较少,近50%的企业电脑保有量不足15台,近80%的企业电脑保有量不足50台。在电脑的应用方面,超过50%的企业仅将电脑应用于传统的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和销售管理等方面,而在其他环节和领域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特别是在企业最为核心的业务流程、经营决策以及物流管理方面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与之相比,美、日等国就已广泛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替代手工订单处理流程,通过传统的电子数据交换、便携式订单处理

系统和互联网产生的订单占订单总数的90%,信息管理系统成为SCM的主流模式。这些国家的医药企业致力于推动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活动的信息化。如强生公司年信息化建设投资达到10亿美元以上。在美国,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通过信息共享,为医疗机构和其他分销机构提供各种信息系统,包括订单系统、库存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及处方调剂系统等,以降低供应链成本。

在节点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保证供应链中的信息流顺畅流动的必要条件。但是,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必然会引发企业的观念、人力、管理、组织机构的重新定位,信息化建设也并非只是“一把手工程”,而是需要各个企业从组织、管理、协调等多方面的通力配合。企业自身的组织规范化、组织的观念转变、组织责任与控制体系的适应性等都直接影响到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能否真正将信息化进行到底。企业信息化项目如果没有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观念体系作保障,往往难以成功,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还存在很大问题。

另外,据调查,2006年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中,仅有48%的企业拥有信息系统,绝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日常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医药流通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尚未形成,缺乏必要的远程通讯能力和决策功能。可见,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SCM中的信息流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中供应链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的技术瓶颈。

虽然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进程缓慢,信息化的状况各不相同,但是总的看来,信息化实施后的效果是良好的。其中,以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永裕新兴药品公司和海虹控股公司为代表,充分展现了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SCM的信息化实施后取得的良好成绩。

第6篇: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整治,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为中心任务,全力开展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工作,突出整顿工作重点,加大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品种、突出问题整顿力度,积极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全面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加强药品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依法查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药品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为全县人民用药用械安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证。

二、任务目标

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周密安排。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职责,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及化工原辅料生产企业质量管理情况,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报告情况,药品销售发票管理情况,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情况,药品价格,药品广告进行整顿规范。通过整顿使我县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药械生产、经营、使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不良反应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全面落实,虚假药械广告得到有效遏制,药品销售发票得到规范管理,虚高药品价格得到降低,确保我县药械市场秩序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三、时间安排

自20*年7月1日至12月底,时间半年。

四、整顿重点

(一)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对已发现的制售假劣药品的案件,县药监、公安、工商、监察等部门要追根溯源,把制售窝点、流通渠道、仓储地点、销售场所和涉案人员彻底查清,根除制售假劣药品的根源,坚决惩治不法分子和违纪人员,特别是要依法从快、从重惩治制售假劣药品构成犯罪的首恶分子和惯犯。

(二)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切实把各项监管措施落到实处。一要进一步加强对药品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严格监督药品流通企业实施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药品质量管理制度,规范药品购进、验收、储存、保管行为,开展“规范化药房”创建活动,确保医疗机构用药安全。二要强化对市场流通环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报告、通报制度。对可能有质量问题的药品,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及时组织监督抽验。卫生部门要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上报和监测工作纳入考核内容。三要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大对原料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监督其严格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完善原料药、辅料、包装材料购进资质审查以及全项检验制度。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或从未取得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企业采购的,以及检验不合格的原料药,一律不得用于药品生产。加强对原料药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坚决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三)加强农村药品“两网”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医药卫生资源,做到“两网”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机结合,做到农村“两网”无缝隙覆盖,全方位监管。要充分发挥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的作用,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向镇村延伸;镇卫生院为镇村医生统一代购药品,防止假劣药品流向农村,保障农民用药安全。

(四)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行为,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切实纠正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

(五)加强对化工原辅料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化工原辅料生产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严禁以任何名义把未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化工原辅料(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另有规定的除外)销售给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医疗机构生产(配制)制剂,或更换包装以原料药、药用辅料的名义进行销售(含分装),严把产品出厂关。加强产品标签的管理,产品标签及张贴等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得出厂销售。

(六)加强对药品销售发票的监督管理。严禁企业为他人或其他企业代开原料药及制剂、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发票。

(七)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监督管理。物价部门要严格药品价格审批和监督管理,防止企业通过更改药品名称骗取药品虚高定价,欺骗广大消费者。加强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价监管,完善医疗机构药品顺加作价制度。

(八)加强对药品广告的监督管理。对违法药品、保健品广告,尤其是未经批准擅自刊播、擅自更改广告审批内容及被撤消广告文号后仍进行刊播的行为,要严厉查处,并通过媒体曝光。新闻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对经多次教育或责令整改后仍从事违法药品、保健品广告宣传的,要一律停止刊播。实行广告违法“一票否决”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依照有关规定对其日常刊播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违规的药品广告,要及时提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药品广告的查处力度,对药品监管部门提请查处的违法广告要及时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告知药品监管部门,进一步有效规范我县药品广告的秩序。

(九)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禁销售和使用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严厉查处制售假劣医疗器械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整顿要求

(一)各镇、各部门要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认识药品市场秩序整顿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职责,扎实抓好药品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相互支持,确保整顿工作顺利开展,对因整顿不力,导致药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将依法依纪追究有关单位及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第7篇: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在现代社会,医药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巨大影响,使得该行业高增长、高收益特性非常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工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近30年整个制药行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7%,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同时也高于发达国家中主要制药国近30年来的发展速度,中国由此成为发展最快的制药国之一。

尽管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在高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了单方面追求数量规模,而忽视了发展质量的问题。很多医药企业的发展还是靠规模优势,广泛存在管理水平低、药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药品、产权制度单一等制约发展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医药企业尤其需要通过加强创新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其它行业相比,创新对医药行业的重要性和医药企业增长对创新的依赖更显著。在医药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面对目前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医药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

创业板上市给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即新产品的上市能力又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中。本文对已在创业板上市的15家医药企业从申报药品情况、品种储备和立项能力、专利申请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数据库和企业招股说明书、年报、季报等文件,使用数据截止到2011年6月底)。

创业板上市的15家医药企业及其在本文中所用的简称为:

重庆莱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莱美)、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安科)、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陆)、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宝)、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康芝)、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仁)、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智飞)、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晨光)、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沃森)、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香雪)、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振东)、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佐力)、重庆福安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福安)、深圳翰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瀚宇)、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舒泰神)。

为了便于分析和评价,现根据如下原则对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赋予分值,并最终根据分值高低判断企业创新能力:

1.已申报品种最能反映一个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所以认为此模块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现将化学1类(或中药天然药物1类)评分为10分,其他注册分类的品种根据注册分类高低(即申报品种本身技术含量高低)评分,评分结果见表1。

2.除了企业的申报品种外,在研(未申报)的品种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产品储备和立项能力,即今后申报和新品上市的能力。对产品储备情况根据第1项所述原则进行评分。

3.企业申请专利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一个企业产生知识产权的能力是技术创新的表现,现将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两类,将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赋予1分,已经受理的发明专利赋予0.5分;已经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赋予0.6分,已经受理的实用新型专利赋予0.3分(一般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对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更大,故赋予不同分值)。

一、 2009年-2011年品种申报情况

一个企业的申报新品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创新能力,如表4所示,对各企业2009年、2010年、2011年(截止到2011年6月1日)申报品种情况进行统计,并根据产品注册分类进行评分(分值赋予表见表1)。

由表2可以看出,福安药业的申报品种最为突出,大部分为仿制药,莱美药业申报品种也较多。

二、 在研新品储备情况

除了申报品种外,在研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企业产品储备能力,现对各企业招股说明书和年报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3。

由结果可知,福安药业在研新品占优势,多为化药3类和6类产品。莱美药业储备品种结构较为合理,除了化学3、6类药还有化药1类、化药4类等,储备产品具有较大潜力。

三、 专利申请情况

专利是一个企业拥有无形知识产权的反映,其中药品的专利又是药品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药品商业价值的衡量标准之一。对各个企业已授权的和已受理的专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了便于比较,特将专利赋予相应分值:

已授权发明专利:1分

已受理发明专利:0.5分

已授权实用新型(外观)专利:0.6分

已受理实用新型(外观)专利:0.3分

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莱美药业分值比较高,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立项品种较多,需要保护的技术多;1类新药、4类、5类新药一般都为专利药物,设计的专利也较多。

四、综合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对三个方面的评分进行汇总,得出下表,并按照如下分值区间进行定级:

≥ 90分 A级

40分―89分 B级

20分―39分 C级

≤ 20分 D级

由表5可见,莱美药业和福安药业占有绝对优势,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差距较大,这是创业板医药企业的一个特点。

第8篇: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一、工作安排

(一)严格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严厉打击注册申报弄虚作假行为

1、组织本区域药品注册申请人开展自查自纠,对20*年1月1日至20*年5月20日申报的所有申请临床或申请生产的药品品种进行自查。自点:研制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原料药和中药原料及其来源的合法性;研究人员、设备、实验动物等是否具备条件,并符合有关管理规定;生产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生产的样品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要求;工艺研究和稳定性研究是否科学、完整、合理、真实;研究资料、档案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注册申请人在自查中发现属违反药品注册相关法律法规和虚假申报但已经申报或者已经取得药品批准文号的,应主动向上级食品药品监管局提出,要求撤回申请或注销药品批准文号。对拒不自查、自查不彻底、存在弄虚作假申报行为的,依法严肃查处。

2、组织本区域内医疗器械申请人开展自查自纠,规范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审查,重点清理2003年12月以来在产品注册过程中是否存在高类低报、非医疗器械按医疗器械管理的情况。对高类低报的,及时予以纠正;坚决清理不属于医疗器械管理和违规申报、违规审批的产品。

3、加强对医疗机构制剂的注册管理,严格医疗机构制剂调剂,提高制剂标准和质量。从20*年6月1日起,未换发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制剂不得配制;查处无证配制、不按标准配制的制剂和医疗机构。严格规范医疗机构制剂室,重点检查医疗机构制剂室是否符合配置管理办法,制剂调配是否符合要求。

(二)强化药品生产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质量管理体系

1、组织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药包材生产企业执行《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管理办法》情况的全面检查。以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和原辅料购入、质量检验情况为重点检查内容,以注射剂类、药品生产企业、近期日常检查中问题较多的企业、各级药品质量抽查中不合格产品的企业、20*年度监督等级B级和C级的药品生产企业以及因兼并、改制、重组、更名等使组织机构和管理人员发生重大变化的药品生产企业为重点检查对象。对不符合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的,依法收回其GMP证书;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

2、以有投诉举报、存在安全隐患、生产重点监管品种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为重点,对其是否符合开办条件和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组织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自查自纠,结合日常监管情况组织抽查。对验配助听器的经营企业进行一次抽查,重点检查有无擅自降低经营条件、关键人员是否在岗、相应的验配管理规范是否执行等。严格隐形眼镜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确保发证工作的客观、公正。

3、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制剂室的原辅料供应商审计、原辅料购入及质量检验、储存保管、中间品及成品的质量控制、产品审核放行等环节的检查。

(三)规范药品经营主体行为,加快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1、强化药品批发、零售企业《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SP)认证后的监督检查。对关键岗位人员、购销渠道和购销记录、储存条件等进行重点检查,对违反GSP规定的经营企业,责令其整改;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药品经营许可证。在跟踪检查中发现各种形式的无证经营,挂靠经营,出租、出借许可证的行为,依法立案查处。有举报反映药品经营企业未按GSP规定经营的,组织力量进行核查和监督检查。规范药学技术人员执业行为,严肃查处药师一证多挂、虚挂、脱岗等违规行为,切实提高驻店药师药学服务水平。

2、组织对全部疫苗经营、使用单位进行一次监督检查,重点对配备的专业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体系、冷链设施设备、储存运输管理、购销渠道等规范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使用疫苗行为。

3、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渠道是否规范、储存条件是否具备、人员资格是否符合要求、相关制度是否健全、购销记录是否完整等。

4、加强特殊药品监管,完善特殊药品监控信息网络建设,实现特殊药品流向的实时监控,在保证医疗需求的同时,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5、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培育现代化药品流通企业,加快药品物流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医药卫生资源,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和食品安全“千万工程”相结合,引导和鼓励我市“千镇连锁超市”龙头企业在农村的连锁门店设立药品专柜,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监督网建设。

(四)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完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1、高度重视上市药品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处置问题,防止和减少药害事故的发生。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管理与监督,规范处方行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逐步实行按药品通用名处方,探索开展处方点评工作;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开展临床用药监控,指导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的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2、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全面检查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情况。对化学药品注射剂、中药注射剂、多组分生化注射剂和疫苗、医疗器械等产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重点监测和再评价,及时处置群体性不良反应事件,视情适时采取警示、公告、召回和淘汰等措施,坚决淘汰安全性、有效性得不到保证的品种。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运行机制,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要与“两网一规范”工作相结合;卫生部门负责医疗机构中与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关的管理工作。卫生部门将药品不良反应列入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切实提高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五)加强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审批,大力整治虚假违法药品广告

严格执行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查制度;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检查频次,重点加强药品、医疗器械零售企业店堂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的日常监管,尤其要加强对资讯服务类和电视购物类节目中有关广告内容的监管,对屡次违法虚假广告、群众投诉多和具有潜在质量隐患品种进行监督抽验;加强对新闻媒体广告行为的监管,建立新闻媒体虚假违法广告责任追究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建立违法广告公告制度和广告活动主体市场退出机制。

二、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政府决定将这次专项行动作为20*-20*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工作,并同时成立“*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分管主任、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人任副组长,宣传部、经贸局、监察局、*局、财政局、卫生局、工商局、质量技监局、金华检验检疫局*办事处、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具体的日常工作。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切实加强对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领导。建立药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明确分工,密切配合。这次专项行动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为主,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对专项行动的指导和督查;卫生部门要加强医疗机构药房药品质量监管,提高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水平;工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药品、医疗器械违法广告查处力度,使药品、医疗器械虚假违法广告得以及时有效地查处;*机关要深挖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犯罪网络,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对拒不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违法违规审批,以及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器械问题严重的单位和部门,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财政部门要积极为专项行动的开展提供保障,确保顺利完成专项行动各项工作任务;新闻宣传单位要配合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全面清理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工作需要和形势变化进行修改完善。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为,严惩行政执法中、、等违法犯罪行为。

(四)完善机制,促进自律。大力推动药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行业自律机制,积极鼓励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单位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进一步加大失信惩戒的力度,对不守法诚信生产经营的药品、医疗器械企业,及时向社会公开曝光,责令其限期整改。加快食品药品监管和卫生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相关监管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条件。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抽验力度,积极发挥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检验检测技术支撑的作用,合理安排经费,增加监督抽验的批次。完善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应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工作步骤

这次专项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年9月1日-10月20日)。各部门要按照此次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食品药品监管局要牵头制订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环节的工作方案,卫生局要牵头制订药品使用环节的工作方案,工商局要牵头制订整治虚假违法药品广告的工作方案。各部门的实施方案,要在10月20日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第9篇:医药产业情况范文

关键词:医药产业;外资进入;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00302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大量外资纷纷进入我国医药市场。全球最大的20家外资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医药市场,争先恐后地建立了合资以及独资企业,全球性的跨国药企对我国医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更关键的问题是,它们也是推动医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基于此种背景以及我国各产业都面临外资进入的挑战,我们应该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好外资,发展壮大我国本土的医药产业。在进入本世纪以来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大潮中,跨国医药企业也一直在积极推进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行业资产的重组和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业务的大量转移。在当前的历史形势下,抓住机遇,积极地利用外商投资推动我国的本土医药产业的发展,并且提高我国的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经济的重要途径。

从总体情况来看,外资最主要的作用首先是弥补了我国医药产业资本的不足,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医药引入外资,不仅扩大医药产业的资本总量,也提高了资本质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对本土的医药产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裨益的。

2 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积极影响

2.1 外资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更新

技术进步是一个国家高新科技产业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竞争力的体现。而新药创新是中国医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随资本流动跨国界流动。跨国医药公司生产研发新产品的研发投入远远超出我国医药产业的投入,是世界医药产业的新技术的研发创新者。它们不仅拥有巨大资本,也拥有中国企业缺乏的高新技术。

作为东道国,各行业积极引进外资,不仅仅是为了引进资金,更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得到自己不具备的先进技术,趁机产业升级,并借此提高本国产业的创新研发能力,从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大大提升国际竞争力。

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等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国的产业经济的发展,更重要也更加根本的是技术要素。跨国医药集团公司作为医药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对本土医药产业的技术进步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这些跨国医药公司主要通过两种渠道来影响我国的医药产业技术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通过技术转移的途径,直接影响技术进步;二是通过技术扩散和技术溢出效应,间接影响产业的技术进步。

直接的重复生产投资并不是我国医药产业长远发展的思路。创新研发这才是是药企发展最好的的源动力。然而,我国本土的医药产业由于历史原因,底子薄,基础弱。投入的R&D费用仅仅才占到销售收入的1%左右,这连跨国企业的十分之一都不及。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R&D的费用将近要占到全球R&D费用的70%甚至以上。平均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的费用几乎要占到产品销售额的十分之一。随着人们对新医药产品需求不断加大,新药开发的费用需要投入更多才能占领市场份额。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对比我国本土的药企来说,在资金规模和新药研发创新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因此,我国不仅要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外资,更要最大程度地利用外资带来的技术效应,吸收先进技术,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2.2 外资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

在全世界的医药产业的国际分工过程中,来自发达国家的药企一般以研发新药为主,依靠各方面的优势和政府的政策优势,长期占据国际分工的高端位置,获取了利润的大部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药企主要依靠生产仿制药,生产原料药和中间体等,这在医药产业链中明显处于较为低端的位置。而且跨国制药巨头们纷纷通过兼并重组并购等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对市场的垄断程度之后,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了更新的生物工程以及天然药物等新方向,愈发的注重开发新药为主的高端制药业务发展。在此过程中,它们逐步把技术含量低的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种国际形势有助于我国医药产业更好地参与到全世界医药产业的国际分工中去。

在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纷纷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许多跨国药企改变策略,将生产制造中心设立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尤其是某些成本较低而市场又较为广阔的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等国家。

由于种种现实利益和法律政策的影响,制药巨头们将生产原料药中间体的低端生产基地设立在了发展中国家,但是它们却在国内主要进行新药研发的关键流程。跨国公司通过合资或者并购和合作的形式,在中国、印度等国家设立医药企业,生产它们所需的原料药,但是却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多年激烈竞争的结果是,世界医药市场形成了以美国欧洲、日本为首的三足鼎立,而多个新兴国家奋起直追的局面。大量外资流入其实是有助于我国医药产业逐步打破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的。

2.3 外资促进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对外贸易和交流

总体上看,我国医药产业大多数时候是出口大于进口,暂时处于竞争的优势状态。利用外资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贸易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帮助我国医药企业开拓了国际市场,赚取了大量外汇,也帮助我国企业优化了结构,这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产生了较明显的正向作用。

市场占有率是表现一个国家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最直接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指标,某国家的产品如果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高,说明产业竞争力强。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衡量了产业的相对竞争力,该指标表明了某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的相对实力。而我国虽然占有市场比率不高,但是却在逐年进步和增长,外资间接地对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有较强的正向作用。

3 利用外资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就我国医药市场的情况而言,极为巨大的国内市场这一天然优势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不能与之相比的。现实情况是,巨大的国内市场不仅是培育我国本土的医药产业的沃土,也是我国吸引众多外资的因素之一。以市场换技术这种策略不失为提高我国医药产业创新技术水平的实际又简单可行的好方法。

当前我国还没有把市场出让与转让技术作为引进外资的对等条件加以规定。要想充分发挥外资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我们就要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加以注意:作为我国医药产业的主管部门,比如卫生部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等有关部门应尽快地转变职能,进行宏观调控,注重监管的同时要确保医药产业的发展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积极营造和谐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3.1 积极鼓励国内的医药企业联合重组并购整合资源,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医药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医药产业,是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特征的高薪行业。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药企几乎垄断了世界医药市场。全世界前100家的大型医药企业供应了几乎接近80%的医药产品,而前25家医药企业则控制了几乎50%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存在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很低的现实情况,面对严峻竞争形势,我们必须要鼓励国内医药企业通过生产要素的变革,如重组并购等方式,全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在有可能的情况下,支持大型医药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并且尽早地实现专业化的生产和规模经营方式,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国内医药企业的集约化水平。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全面提高国际化程度。

3.2 合理引入利用外资,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技术引进以及技术外溢提供政策支持和便利

在外资进入的背景下,开放的市场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为中国本土的医药企业去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提供了百年不遇的机会。可是跨国医药公司为了保持竞争的实力和它们对市场的垄断地位,也会采取措施避免技术外溢效应的发生。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充分贯彻用市场换技术的规则,还有培养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是促进新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提高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引进技术的确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续工作,即引进技术后加强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利用。许多因素,包括企业研发能力以及R&D投入等诸多因素都容易影响医药产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对此,政府要采取财政补贴和税收杠杆以及贷款优惠等金融政策,积极鼓励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这样才能增强吸收能力。

就市场经验而言,技术引进不等同于技术进步。技术引进仅仅才提供了学习机会,只有对引进的新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并能够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和市场占有率,才能够达到利用外资来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的目的。我国的企业要在开放条件下,在积极利用外资的基础上,鼓励研发投入,坚持自主创新,从各方面充实提高,这才是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竞争力的正确选择。

4 我国医药企业应该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利用历史机遇发展壮大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扩大,有许多跨国医药公司在中国投资后,扩大了对华采购活动。这种情况为我国医药企业进入全球市场提供了良好契机。而跨国公司在华采购为我国医药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拓国际市场、带动企业产品出口、建立稳定销售渠道的重大机遇。可以使我国有竞争力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实力。使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引进外资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自己,超越对方。我国医药企业要想学习和超越对方,就必须加强市场意识,自主创新,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合作,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医药产业。

参考文献

[1]徐涛.引进FDI与中国技术进步[J].世界经济,2003,(10).

[2]刘鹏飞.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分析[J].兰州学刊,2006,(9).

[3]陈飞翔,胡靖.利用外资与技术转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祝年贵.利用外资与中国的产业安全[J].财经科学,2003,(5).

[5]唐玲,邱家学.对跨国药企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思考[J].上海医药,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