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

病虫害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病虫害基础知识

第1篇: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病虫害防治基础理论,学会识别园艺植物上的主要病虫害和防治方法,养成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园艺植物病虫害发生、防治方面问题的实际能力。《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重点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病虫害防治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具体培养能力包括:掌握防治园艺植物病虫害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识别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具备从事病虫害调查、试验和防治等技术工作能力。教学中要注意与“植物与植物生理”、“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草坪建植与养护”、“产品采后处理”等相关内容的衔接,适当介绍学科的新进展,结合当地园艺植物生产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情况,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

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基础差,教学存在较大难度我校园艺技术专业生源较广,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涉及的植物、微生物、动物、昆虫、化工等方面的知识过去很少接触,系统学习更是无从谈起。教师讲课时,内容讲深了,学生一脸茫然,讲浅了则达不到教学要求。教师事先设计的教学活动,如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都因为学生不积极、不踊跃参与而难以开展。

学习不主动,专业兴趣不高社会上很多人历来对涉农专业有偏见,部分学生本人和家长对专业及课程不了解,认为选择这一专业纯粹是来混学历、拿文凭。边疆地区与园艺技术专业有关的单位不多,园林企业少而且规模小,显示不出效益,一些单位又把专科学历排除在招聘范围之外,导致部分学生感觉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就业前途迷茫,导致学生得过且过,学习不积极,不努力。

对课程理解不全面部分学生提到园艺植物病虫害,马上就问要打什么农药,认为病虫害问题只有用农药才能解决,忽视品种选择栽培管理等基础措施。受一些不当宣传的影响,对农药有极深的偏见,“谈‘药’色变”。如,在教师带领下外出采集昆虫标本,尽管事先教师已经做了讲解,对敌敌畏农药配制的毒瓶,学生们谁也不敢碰,虽然在教师指导下使用,还不断询问是否会中毒或自我感觉已经中毒或出现中毒症状。平时的言行明显表现出学生对课程不能正确全面理解。

教材面广,无法突出地域特色我校园艺技术专业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的《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为教材,该书收集了常见的园艺植物病虫害,知识全面,内容丰富,但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大,园艺植物及病虫害种类繁多,很难照顾周全。一部分北方特有的园艺植物病虫害,在南方连园艺植物都难找到;而南方的一些园艺植物病虫害没有收集进去,缺少近年来南方各地重点引进、开发的一些热带、亚热带特色园艺植物病虫害内容。

实验性教学设备不足由于学校进行实验室合并搬迁重建等原因,实验性教学设备明显不足,常用的植物病虫害永久性玻片残缺不全,而现用现做的临时水装片,则受季节、时间及条件限制,无法收集全面,制作效果较差。实验室使用的光学显微镜、体视解剖镜陈旧破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开出率低,教学局限于教师大量进行课堂讲授,学生“填鸭式”接受,师生均疲惫不堪,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好。 转贴于

缺少定点实习实训基地当地没有专门的病虫害防治研究机构,各类病虫害防治单位主要工作任务是技术推广。学校确定的实验实训基地均以品种培育、引种实验、栽培管理为主。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直接学习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机会少,病虫害发生和防治问题只是作为附带问题提出,学生很难有机会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进行验证。

解决问题的措施

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针对学生基础差,水平不一致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和要求,教师讲课时应尽量穿插补充基础知识,按照教学大纲规定,不降低水平和减少内容;采取灵活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听得懂。教师应认真组织课堂提问、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教学活动,提出问题后多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不论学生说的是否正确,都认真听取答案,随后进行细致解释。例如,针对现在的学生熟悉微机使用、时常上网的具体情况,在讲授昆虫分类知识时,可要求学生上网下载各目的昆虫照片,带到教室,作为作业由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学生参与随堂批改。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到当地有一定规模的园艺花卉养植园,在进行园艺植物病虫害实验实训的同时,请园主讲解创业经过与目前效益等,让学生了解园艺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经济收益情况,提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视。例如,某地有一条主要街道,用龙眼树进行绿化,树荫浓密效果非常好,但是每年四五月份都发生荔枝蝽象危害,除影响景观外,蝽象喷射体液使行人受到惊吓或伤害,市民反映强烈,要求将龙眼树砍除。市政府出面协调,由城管部门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有效防治,控制了荔枝蝽象危害,保住了龙眼树。结合这一具体事例,教师带领学生看龙眼树受害状况,调查防治效果,走访城管部门,使学生对园艺技术专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全面理解课程设计中,突出栽培管理是病虫害防治基础理念,在讲授中应强调保护生态、减少污染、合理用药等观念。我们结合课程进度,在实验地种植生长速度快的鲜食甜玉米,设置同种作物精细管理和粗放种植两种模式对比,精细管理田块玉米生长茂盛,病虫害较轻;粗放种植田块玉米长势差,病虫危害严重。再选择病虫发生严重田块,在防治适期使用农药防治,迅速减少病虫危害。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了病虫害防治不等于喷药防治,应全面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正确理解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内容。

结合本地实际,增加教学内容我校所在地云南省德宏州属亚热带气候,物产丰富,作物种类多:柠檬形成规模,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近年来开发种植了咖啡、澳洲坚果、毛竹,形成当地特色产业,起到增加收入、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上述各种亚热带特色作物病虫害突出,在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在讲授柑橘病虫害防治后,增加柠檬病虫害防治内容,以便进行比较和侧重讲解。在第六章果树病虫害的内容中,增加咖啡、澳洲坚果、毛竹病虫害内容,并带领学生到生产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观看防治效果,安排毕业班学生到柠檬、咖啡、澳洲坚果研究和生产单位顶岗实习。

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结合学校的发展,全面进行植保实验室建设规划,设置专门的病虫实验教室、标本室、养虫室、接种室、鉴定室,与农学实验室共用多媒体实验教室。分教师科研和学生实验,重新购置显微镜、体视镜等必需的设备。增加病虫害标本,主要途径一是购买实验需要的专业永久性标本;二是结合实验实训采集当地病虫害制成标本,特别是当地柠檬、咖啡、澳洲坚果、毛竹及其他特色产业作物病虫害标本;三是在科研工作中制作标本。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积极性,也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开展和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条件。

选择确定实验实训单位在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中,我们联系了设在德宏州瑞丽市的云南省农科院柠檬研究所、德宏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研究单位作为病虫害实习实训点,开展当地特色园艺植物病虫害实验实训;结合课程讲授内容,联系州、市植保植检站、林业植物检疫防治局、国家检验检疫局在德宏的机构等单位,分别建立综合防治、植物检疫等内容的实习点;联系生产植物源印楝素农药的潞西市光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当地正规的农药批发销售点作为化学防治内容实习实训点;联系当地规模较大的园林、花圃等作为校外补充实训基地,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费显伟,黄宏英,等.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 费显伟,黄宏英,等.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连荣,等. 园艺植物病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第2篇: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意义;对策1 林业病虫害在我国北方地区呈现出的特征

1.1 不确定性

林业病虫害难以解决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它的不确定性。病虫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在发生前很难预测。我国幅员辽阔,暴发现象常有发生,北方林业部门很难做到检测的全覆盖。

1.2 全面性

另外,导致我国北方林业病虫害的害虫种类有蝗虫、杨二尾小舟蛾、春尺镬、去南松毛虫等许多品种,每一种病虫的防治方法都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做到预防的全面性。

鉴于以上两点,北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就很难避免。

1.3 地域广泛性

林业病虫害发生时,通常都不是局部的,一个县的病虫害影响面积就能达到十几万亩,又因为我国北方林业种植存在集中的特点,如果在林 内所种植的又是单一树种,那么病虫的传播速度将更加速度。由于多年来造林树种单一,北方气温逐渐升高,害虫越冬死亡率越来越低等因素,导致我国这些年发生病虫害的森林面积的逐 年上升,目前北方林业病虫害的防止工作还受到资金、人力和技术的限制,使防治难度进一步扩大。

1.4 物种进化速度快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杀虫药物不断研制成功,使以前很多危害大、难防治的病害虫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也因此为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埋下了隐患。所谓的隐患,就是指生物在不断的药物使用过程中,其适应力和抵抗力都会不断增强,抗药性越来越强,这将对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产生致命的冲击。

2 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我国北方地区实施的有效方法

2.1 对林业病虫害相关专业知识加强理解

森林资源是国家生态系统和环境中关键的一环,对我国的国计民生不可或缺。加强对我国林业资源的保护,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要从思想上到实际工作上都提起重视,了解这项工作的急迫性和艰巨性,迎难而上,因地制宜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量将病虫害造成的危害控制到最低的限度内。要认真贯彻《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促使北方林业资源发展。

2.2 监测和预防环节在北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得到增强

传播速度极快、一旦感染就对森林资源产生巨大的损失、基于这两个特征,对森林病虫害的动态检查很必要。病虫害的科学检查工作在各个地区应该得到重视,配合专人运用高科技的技术,以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北方林业病虫害为首要目标。当前,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部级中心测报点、省市县重点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对发现有北方林业病虫害的地区进行跟踪治理,为断绝病虫害的损失扩大化,掐灭病虫害的传播之源。

2.3 为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引入和增大资金投入

任何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从相关数据统计来看,我国北方林业资源丰饶的地区大部分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基于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增加对地区的资金援助,多方位筹集资金运用到林业建设当中来,要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助,逐渐加大对北方林业病虫害的资金投入力度,做到专款专用,将其用于病虫害的防治与治理中。建立效益跟踪检查和专项审计制度,严防随意挤占和挪用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

2.4 用不断提高的科技技术水平带动病虫害防治措施水平的提高

因地制宜,科学有效的选择适合地区发展的防治措施。首先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对现有的天然林加以保护的基础上,适当进行北方林业建设,把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阶段;其次,禁止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化学农药,大力倡导使用微生物农药。再次,要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积极推广利用飞机防治食叶害虫技术和3WF-3S 喷雾喷粉机、6HZ-2020A 手压树干注射器、6HY-25 系列喷烟机等新药械及引诱剂、诱虫灯、遥感对防治病虫等监测技术,综合运用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桑蚕;省力化;高效;病虫害防治

桑蚕业是我国一种较有特色的传统行业,近几年来,随着桑蚕价格的上涨,桑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随着桑蚕业规模的扩大,桑蚕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变得更加艰巨,因此,桑蚕业就需要根据桑蚕业养殖的地方的地域气候条件来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病虫害预防机制,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措施来保证桑蚕的安全生产。

1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的优势

桑蚕业已经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史,它也是大部分桑蚕业种植区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人们以前对桑蚕经济价值不了解,使桑蚕业养殖一直都是靠天吃饭,而并非靠养殖人员自身的技术来实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同时改变人们经济状况,桑蚕业就需要引入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来尽量缩短城乡差距,同时提高桑蚕的功效,降低人们的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人们的经济效益。广西一直是桑蚕业最大的桑蚕养殖基地,而广西贵港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21.5℃,贵港市的主要气候灾害便是春秋干涸、汛期局部暴雨洪涝。因此,针对这种气候因素,在广西桑蚕业采取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便能省时、省力、高效、高产的进行家蚕养殖,而这种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培育的桑蚕大多都是优质、生命力强、创伤小、抗病能力强且茧质优良的桑蚕,这对提高桑蚕业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帮助。在桑蚕业利用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可以让养殖者每次每人养殖5~8种类型的家蚕,提高养殖效率,降低蚕农的工作量,同时还能提高蚕农的收入。这种情况下,便可以让养蚕合作社和养蚕小组的开设变得更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桑蚕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1]。

2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

2.1小蚕共育技术

在桑蚕业有句俗语便是“养好小蚕一半收”,这体现出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重要性。具体做法是:蚕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3~6户蚕农自行建立养蚕室,然后制定工作表来监督掌控蚕室的温度、空气湿润度、卫生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引进优良桑苗

桑苗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桑蚕质量的高低,良好的桑苗在抗病性、高产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因此,通过引入优良桑苗便能节省蚕农的人力、物力,对蚕丝增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引入优良桑蚕品种

优良桑蚕品种是获得优质蚕丝的关键,只有保证了桑蚕质量才能确保蚕丝的品质。而优良的桑蚕一般都是抗病性强、蚕茧产量高、质量又好且效益极高的桑蚕,如此便可以结合桑蚕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平均气温21.5℃、降雨量1600mm、无霜期353d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蚕种。

2.4利用大蚕4~5龄全面省力化饲养技术

大蚕4~5龄饲养是一季蚕中饲养最繁忙的时期,这个时间段高效技术可以有春季室外大棚地铺条桑育和室内蚕台育的方式。

3桑蚕的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贵港区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降雨量和阳光都充足,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桑树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桑园内的小气候闷热潮湿,如此便让很多病虫得以繁殖蔓延[2]。目前,在桑蚕业中,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过分看重和依赖化学药物

化学药物防治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有着效果好、成本低的优势,这便让广大蚕农在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缺乏科学用药的意识,当他们发现药物也不能完全杀死病虫时便随意加大化学药物的浓度,最终形成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而让病虫对此药物产生抗药性,让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艰难的局面。

3.2防治不够科学

在桑蚕业,蚕农在种植桑树和养殖桑蚕时大都是采取平时随意“侦查”下,当发生病虫害时便直接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的方式,使得病虫害发生初期没能及时扼制从而让害虫进入高龄期,让病虫害防治工作错失最佳时机。这种状况的发生就是由于蚕农太过注重治疗而轻视预防的重要性,殊不知防治工作中防在治之前,只有先预防才能达到好的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3.3病虫害预防预报机制不够完善

桑蚕业中蚕农较为分散,各个地区不同户的蚕农桑蚕的病虫害防治时间、地点、方法、所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浓度都有所差异,这些因素便让桑蚕病虫害防治预报机制在根本上达不到防治目的,使机制平台信息不够健全,在病虫害暴发时得不到具体的防治,无法掌握病虫害发生态势。

4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4.1科学利用化学药物防治和农业防治

在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蚕农依然可以以化学药物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治手段,但也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蚕农在防治工作中,要根据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来掌握化学药物的种类、用量及药物的浓度,特别要注意不能在一个时期内长期使用一种药物,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3]。同时,在防治工作中要结合贵港市当地冬季偏暖夏季偏高的气候条件来及时清理桑蚕养殖基地,在养殖基地还可以通过安装诱虫灯等工具来诱捕害虫。

4.2加强培训,提高蚕农基本素质

蚕农会有重治轻防的理念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桑蚕的科学防虫防病知识不够了解,缺乏科学防治理念。因此,桑蚕业要加强对蚕农技术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桑蚕养殖知识,努力教授他们对于科学防治桑蚕病虫害的知识,提高他们科学防治病虫害技能,提高蚕农基本素质。从养殖基地的实际情况来指导蚕农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综合防治工作理念基础上做好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期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4.3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预防预报机制

政府应根据村落养殖桑蚕的实际情况在各村落建立专门的病虫害防治预报机制,通过给各个村落配备专业预测设备来及时掌握桑蚕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及时播报准确的病虫害防治信息,如此才能让蚕农在病虫害预报信息的基础上实时对桑蚕病虫害进行监测,确保发生病虫害时能够利用化学防治或是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来快速应对,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桑蚕养殖不受影响。

5结语

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需要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如此才能保证桑蚕养殖的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1]冯延胜,吴义飞.桑蚕的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浅谈[J].南方农业,2016(26):71-72.

[2]施祖珍.广西桑园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蚕业,2010,47(4):11-14.

第4篇: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

课程标准改革传统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是专业课,改革后的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是专业技能课。传统的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就可以;改革后的课程目标是能掌握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和技术措施,能正确掌握安全、合理配制和使用农药的技能,能熟练使用植物保护机械,达到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的要求。传统的内容目标是掌握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园林植物病原及所致病害识别基础,掌握昆虫基本形态、生物学特性、种类及识别要点,掌握农药基本知识,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原理及方法等相关知识就够了;改革后的是能正确识别和诊断本地区园林植物主要病虫害的种类和病原类型,能根据当地病虫发生发展规律,调查、分析和确定发生危害的程度,具备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能力,会正确配制和使用农药和熟练使用植物保护机械,了解并掌握完成一个工作项目的基本步骤及其关键要素等技能,注重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是按照以教师传授知识为表现形式,以逻辑推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使学生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中突出“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的完成达到能用什么、做什么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职业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围绕未来具体的就业岗位建设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了解其兴奋点,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实践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操作、生产实践、总结反思、反馈评价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具体按照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现以四个项目中的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例介绍如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项目。首先,教师根据学生和具体项目的特点进行分组;然后,各小组接到教师发给的任务单(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开始了解具体任务并根据需要咨询教师;接下来,制定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计划,每组防治计划都要经过与教师的探讨而确定(决策);然后,实施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计划,实施完成后采用小组自查、小组互查、老师检查等方式进行检查;最后,教师对每组完成情况进行详细评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几种适合高职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采用现场教学法、双循环教学法、行动引导教学法、讨论分析法等多种适合高职教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具体情境的实施。现场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园、校内温室、苏萌园林科技有限公司等),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观察病虫为害的真实情景,并在现场进行识别和鉴定乃至实施防治,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逐渐培养职业能力。

双循环教学就是以“学习园林植物保护就是为了给植物‘治病、杀虫’”(这里仅用这两个方面来代表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这个最终目的为指南,遵循园林植物保护的学习规律,把园林植物病虫害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治病、杀虫”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项目实例来组织教学,紧紧围绕“园林植物病虫害”这个主题来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进行园林植物病害、虫害识别和鉴定以及防治、测报等过程中掌握园林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而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又反过来促进病害、虫害识别、鉴定、防治、测报等能力的提高,两者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快地具有未来岗位需要的能力。行动引导教学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学习。采用行动引导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素质必然会提高。这个素质指的是思维和行为方法(如在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与鉴定时的思考过程、农药的配置等)、动手能力和技能(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测报能力)、习惯和行动标准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讨论分析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每个工作任务(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学习目标的完成,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对学习内容(如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的理解。在小组进行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会及时给予指导。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实践性强、图片资料多,更适合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图片、文字、声音、视频、论坛等效果的完美表现,使该课程更加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消化与吸收。如我们可以用实景图片来表达植物发生虫害、病害的为害状,用动画来模拟昆虫的运动、取食、、产卵等行为,用播放国内外优秀的科教纪录片(如美国探索频道的、英国BBC的等)来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同时通过校园网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了解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学生成绩考核与评价改革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成绩与评价来保证。学生的课程成绩考核与评价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过程性考核,以考勤、平时表现、每一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每一个项目的考核结果作为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二是课程的综合知识考试成绩,主要是系统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为主,学生必须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基于项目与任务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评价

第5篇: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存在问题;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09-1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林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等问题,使我国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的损失,应引起各级高度重视。

1 我国森林资源基本状况

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进一步增强,森林面积持续扩大,从2006年17491万公顷扩大到2009年19545万公顷,增长20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从2006年18.21%提高到2009年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2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防治难度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进一步加大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任务艰巨,自然灾害频发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影响较大,防治发生面积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从2006年1101万公顷扩大到2009年1142万公顷,增加了41万公顷。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

2.2 防治率较低: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提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加上我国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尤其是生物防治手段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未被广泛应用,使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仍然偏低。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率从2006年66.8%提高到2009年71.8%,年均增长仅2.44%,全国仍存在28.2%的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的防治。

2.3 危害损失大:森林病虫害种类多危害大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样,森林病虫害较为严重,森林病虫害种类近8000种,经常造成危害的有200多种,其中是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蛀干害虫、松材线虫、日本松干蚧、松突园蚧、湿地松粉蚧、大袋蛾、松叶蜂、森林害鼠等“十大”病虫害危害严重,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2005年有关文献估计,我国每年因森林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880亿元。

2.4 机制不健全:森林病虫害预防机制缺失

我国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管理体制,决定了我国各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林业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机制缺失。往往是某地区发生森林病虫害,周边地区并不是在知情的情况下主动与同级协调加以防治,而是等上级主管部门下达指令后才高度重视。致使有些地方存在造林规划设计时,没考虑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导致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难以提高。

3 加强对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对策研究

3.1 提高认识,积极落实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面对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仍高达1142万公顷的严峻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森林病虫害的认识。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能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能实现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3.2 加强测报,科学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难题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要以部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国的各省及省内各地区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及时掌握全国各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要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切实加强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进一步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从而科学解决森林病虫害防治难题。

3.3 加强治理,全面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

面对造成我国森林经常危害的200多种病虫害情况。各省、省内各地区要根据当地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坚持按照“查清虫源、严格封锁、全面围歼、拔点除源、杜绝扩散”的防治策略,确定本地区的防治重点。要坚持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生物防治为主导的综合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化学农药,防止环境污染,保护有益生物,提高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

3.4 完善机制,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

第6篇: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病虫测报;植保工作;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 S43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36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是植保专业化防治的基础,准确的测报可以使防治更为及时、高效,并能够相应的减少农药的用药次数和用药量,从而降低了防治成本,提高了防治效果,有效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农作物因病虫害遭受的损失。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农田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变化,发生病虫害次数增加,因此需要对病虫测报工作更加趋于完善,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1病虫测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测报缺乏时效性

病虫的预报主要在于其时效性,所以在预报出来后要尽早出去。由于缺少农业技术型人才,使测报在基层出现断档的情况,不能及时收集测报信息。同时没有正规的政府经费支持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致使基层测报工作缺少专职人员,不利于基层信息的传达。

1.2缺少完善的监测机制

农作物病虫测报是一个公益性项目,其在管理上缺少统一条文和监测方法。同时,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纷繁复杂,涉及面广,涉及范围大,容易忽略很多细节问题。当前的农作物病虫测报工作需要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植保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需具备生态、气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在完善监测机制的同时抓紧对测报人员的吸纳和培养。

1.3专项经费投入少,影响检测效果

由于缺少足够的经费支持,病虫测报工作在检测和管理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例如不能形成有效的多点监测、监测措施不到位和监测工具相对落后等,严重制约了测报工作的开展,影响了病虫测报的及时性、准确性。

2加强病虫测报工作采取的有效措施

2.1提高病虫测报的技术能力

想要提高农作物病虫测报能力,需要政府部门通过人员的合理配置来解决病虫测报所需的技术问题。一是可以采取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的方法,使其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并通过定期开展病虫测报培训班,让他们了解测报的相关知识;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乡(镇)设立农作物病虫测报点,实现病虫测报信息网络化;三是协同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生产区进行病虫测报双重监控,由乡(镇)病虫测报点及时更新监测数据,并将监测内容呈报上级农业部门,对监测数据和资料进行更专业的检测分析。结合各地区不同病虫害的发病特点,提前发出防治预报,保证病虫害得到及时治理。

2.2加强体系建设,提高专业测报人员素质

一是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需要增加人员编制,由于测报工作专业性很强,从农业院校招聘病虫测报相关专业人才,使病虫测报站的整体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得以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测报人员素质,可以不定期的组织测报人员学习植保知识、测报技术等相关内容,及时更新观念和增长技能;二是由于病虫测报是一项弹性极大的工作,日常工作主要是在田间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及时做出预报。预报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且内容多,这就更需要测报人员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为病虫害田间监测预报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打好基础,为预报准确性提供保障。

2.3加强测报技术的研发

争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经费投入,对测报方法、信息、测报工具等方面进一步探索研究,做好技术储备,使农作物病虫测报在工作方法上得到创新并能够有效地得已开展。

一是提高病虫的信息采集水平。就是病虫监测和预报的基础工作――调查,调查方法必须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来实行,这样才能使病虫信息的汇总具有一致性。搜集和积累历史资料,促进测报系统化,并进一步研究新的测报方法,提高测报水平。

二是加强病虫测报信息的。随着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病虫发生信息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方式预报,为加快病虫信息的提供了保障;完善信息咨询网站的建设,设立专门的预报咨询电话,提高预报信息的咨询服务质量,使预报在生产中真正发挥其效力。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通过短信、网络平台、电话对农民无偿进行技术咨询指导,将对农业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提高监测工具的标准化。病虫测报工作需要依靠各类工具,才能使调查资料具有准确性和可比性。一方面,我们要使传统工具向标准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引进和开发新的测报工具,以满足新的发展需求。自动虫情观测设备、田间调查采集设备等的引进,降低了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预测预报准确率。同时对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鉴定,为准确掌握其危害情况及动态变化提供了依据。

综上所述,农作物病虫测报是植保工作的基础,现阶段还处于完善阶段,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从而使农作物病虫测报更加及时准确,以期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琳娜,陈艳,努尔尼沙.做好病虫测报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农业科技, 2008,(01).

第7篇: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植保实训 改革 基地

一、促使植保实训课程改革的因素

1.学习者素质现状

植保实训(以下简称植保)课程改革的外力源于学生的现状:十多岁的孩子,没有积极向上的品质,没有事业梦想和奋斗激情,缺乏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学习成了痛苦的事……

2.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

具有植保专业知识的人员在种植和农资销售行业一直是“抢手货”,就业无忧。

3.中职教学改革“飓风”袭来

学校目前正在建设省级和部级示范学校,对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实施“教、学、产、销”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具有行业和中职教育特色的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五大功能。改革之风猛然刮来,我们理清思路,并决定改革从每门课程开始。经过行业调研,植保课程的改革方案初步形成,我们的目标是,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具有粤西特色的植保课程模式。

二、植保课程改革设计方案

1.整合教材内容,开发教学项目

笔者与植保课程主讲教师为课程改革问题做了一些前期工作,到相关企业参观调研,向企业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咨询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针对企业行业专家的建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缩短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差距,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开始思考整合植保教学的内容,开发出了四大项目:植保基础知识、果树病虫害及其防治、蔬菜病虫害及其防治、花卉病虫害及其防治。每个大项目下又包含了若干个子项目,子项目下有若干个工作任务。详见右表。

2.突破传统束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围绕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考证,我们设计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技术技能课,并把两者教材合二为一,教学内容模块化,做到边学边练,边练边考。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地区职业学校专业教材开发和技能培训的成功经验。我们正在收集和整理多年来积累的素材,编写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体现学校特色的专业教材。在学校硬件条件成熟的时候,开发各种优质网络课程,促进校园网的广泛应用。

3.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灵活调整项目的顺序

经与植保课程主讲老师商量,从2009年起,我们调整了授课计划,根据本地农事习惯,大致方向是上半年主讲十字花科蔬菜病虫害和荔枝龙眼病虫害,下半年主讲茄科、葫芦科、豆科蔬菜病虫害和花卉病虫害,基础知识的内容穿插其中,令原来枯燥的基础知识也变得丰满起来,学生对此反应良好,对植保课程一直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良好。从技能考试结果来看,优秀者约占31.3%,良好者约占54.4%,及格者占14.4%。

三、植保实训课紧跟课程改革步伐

1.将项目化教学引入植保实训中

首先,从专业角度出发,从整体上设置每个工作任务目标,教学场所非实验室即田间,让学生面对真实的植物病虫害,让学生不枯燥乏味,把理论教学渗透到实训教学中去,教学重点看得见,教学难点得到有效化解,真正实现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体现“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特点。

其次,在实训项目开发中,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实际”的原则,使实训项目与行业需求热点相吻合。

第三,配置实训指导书(校本项目教材),这也是学校建设部级示范学校的必备材料。目前,此教材正在密锣紧鼓编写中。作为实验员,笔者积极向主讲老师提供素材和建议,对已经完成初稿的部分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2.合理利用现代化设备辅助实训教学

笔者协同主讲老师,巧妙地利用现代化设备来辅助植保实训教学,特别是一些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得到的植物病虫害(如:植物病原微生物、螨类等),在多媒体平台上,把其真实面目展示出来,不但可以把平面模式转化为三维动画模式,还可以加入语音提示,减轻了教师到每个学习小组做示范的工作量,提高了实训效率。

3.高质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学校拥有700多亩的土地,其中属于果树、蔬菜、花卉生产实训基地的面积将近300亩,如此优厚的条件恐怕是全国少有的。学校园艺专业学生上岗前要拿到园艺工资格证书、植保工资格证书、果树工资格证书、农艺工资格证书、蔬菜工资格证书。为此,我们把校内实训基地分区,模拟上述岗位结构与功能,满足了学生在校期间及早进行岗位体验的需求,彰显学校园艺专业的办学特色。

(1)果树基地。可开展果树的分类,果树的生长发育的观察,外界环境条件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果园的土肥管理,果园的灌溉与排水,果树环割、环剥,果实套袋和采收,病虫害防治等实训项目。

(2)蔬菜基地。可提供蔬菜育苗、肥水管理、植株调整与环境调控、识别病虫害种类并防治、采后质量管理等实训场地。

(3)花卉基地。整地、开沟起畦,配制不同类型培养土,用化学药物调节土壤酸碱性,施肥,种子采收、贮藏、催芽、播种,无性繁殖育苗,识别和诊断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简单维修各种类型喷雾器,农药及配制方法,制作插花、花篮、胸花、花束、花圈等实训项目的训练。

(4)农作物基地。可开展土壤耕作,农作物的播种和移栽,田间管理,晒场作业,农作物收获,种子检验,种子的分类贮藏,农作物施肥方法,肥料贮存与保管,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农药配制与药具的使用等实训项目。

4.科学设置,体验岗位技术需求

结合专业课学习,根据季节特点,按作物类型和病虫害发生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若干项目的实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指导教师和实验师的指导下,根据作物生长季节特点,参加农事操作实践活动,完成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农产品品质鉴定等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实践环节,并对作物进行生育规律及病虫害发生情况观察记载,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播种、田间管理栽培及本地主要农产品品质鉴定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5.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实训质量

第8篇: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病虫害教学;生产实际;改革;探讨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花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根据高职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我们紧密结合当前园林生产实际和学生学习实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方式诸环节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合生产实际,改进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使用的信息材料,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教材的水平和质量关系到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能否体现,教学改革目标、任务能否实现。因此,结合当地园林生产实际,通过合理的取舍、补充、简化、重组等,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出该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使教材乡土化,实用化,是教好这门课的首要一环。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园林生产状况,删繁就简,提炼教材我院选用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材系全国统编教材。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园林生产水平各异,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病虫害种类、危害状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材的把握上,要求我们做到有所讲、有所不讲,重点突出,特色分明。为此,我们删去了教材中与本省无关以及生产上不常见的病虫种类,同时补充近几年北方园林中新出现的一些病虫如二斑叶螨等,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突出了地方性,增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删除了变态的复杂类型、昆虫复杂的分类阶梯等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重组了症状的主要类型这部分内容,把园林植物病害的14种类型按病状和病症类型进行了区分,澄清了模糊概念,更便于学生理解。

联系实际,完善化学防治内容化学防治在病虫害综合治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广泛使用的手段。但从工作实际要求来看,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严重滞后于生产,广度、深度不够。应将近年来生产上新推出的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菊酯类杀虫剂、灭鼠剂、除草剂及农药使用常识、药械常识等内容补充进来。另外,农药使用、混用等也应加以深化讲解,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病虫测报科技含量,提高测报准确性教材中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手段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步伐。目前,运用3S(RS、GPS、GIS)技术进行病虫害预测预报已在生产上开始应用并发挥着巨大作用,这部分内容应及时补充进来,以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体现园林植保学科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注重直观教学手段的应用病虫的识别与防治是本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准确识别是基础,有效防治是关键。而病虫种类的识别,特别是昆虫的解剖构造、病斑特征等极其抽象、枯燥,易使学生缺乏兴趣。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准确识别病虫,我们尽量采用挂图、图片、幻灯、标本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努力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被动的“听”与“记”转化为主动的“看”和“想”。如在讲昆虫的身体结构及特征时,我们课前先让学生捉虫子(蝗虫、蟋蟀等),自己先观察,对昆虫先产生感性认识,然后再在课堂上对照实物边讲解边观察,最后总结出昆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两对翅”的基本特征。

现场教学,事半功倍在病害、病理知识教学时,因侵染性病原为微生物,非肉眼所能观察到,这时在实验室里现场教学,借助生物显微镜便能看清其“庐山真面目”。在进行病虫害(个论)教学时,尽管用挂图、幻灯讲解,教师费尽口舌,但许多学生对病害特征仍掌握不够、分辨不清。采用现场教学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讲授“林木腐烂病”特征时,把学生带到树木园,现场教学,通过让学生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综合运用眼、鼻、手、脑等多种感官,从而得出病斑特征:皮层烂、酒糟味、小黑点、冒黄丝。简便易记,过后不忘。

讲练结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步提高操作技能的学习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和学生大量的练习实现的。如农药的使用,安排学生到场地,针对某种病虫害应选择何种农药,使用浓度,稀释方法,安全作业等问题,采用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与学生反复练习有机结合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果。

根据病虫发生特点及发生

趋势,动态把握教学重点

同任何事情一样,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状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病虫的危害程度及其种群数量常受气候、土壤、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过去危害严重的种类可下降为次要病虫,而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病虫则可上升为重要害虫。这种变化着的客观实际,要求我们必须用变化的眼光重新审视病虫,对其重新定位,从而动态地把握课程重点。近年来,河北省园林虫害的常见种类为刺吸害虫和食叶害虫,其中刺吸害虫数量最大、种类最多,是优势种。其次为食叶害虫,两者是防治的重点。从近年发展趋势看,蛀干害虫的连年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其他病虫害,是今后防治的难点。园林害虫种类正由林木大型向园林小型演替,危害部位由暴露的叶面向隐蔽的干茎内发展。除美国白蛾外,其他食叶害虫的种群优势地位已渐渐被刺吸害虫和蛀干害虫所替代。因此,在河北省城市园林158种病虫中,我们把对园林植物生长构成威胁的、常见、多发的害虫如食叶害虫、刺吸害虫及蛀干害虫作为重中之重点来讲,其中刺吸害虫17种、食叶害虫13种、蛀干害虫10种。对这些种类害虫的识别特征、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做到了如指掌。由于在教学中能结合生产实际,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因此针对性、实用性强,从毕业生就业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在校所学知识都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得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

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实践性强,内容多,课时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这是教师所必须探索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举办第二课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兴趣小组”教师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公园、果园、花卉市场等采集标本,识别特征,介绍习性及有效的防治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得更透彻,知识更全面,从而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要使学生熟练地识别和区分种类繁多的病虫害,仅靠次数不多的课堂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改革实验室管理办法,实行全天开放,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探究性学习。开放的实验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内容,练有场地,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深受学生的欢迎。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较好效果。

修改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我们本着“基础理论讲够,实用技术讲透”的原则,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科学合理地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以“必需、够用”为度,大幅度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两者比例达到1∶1,从而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结合农时,合理安排教学实习园林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很强,不同季节的病虫种类亦不同。为此,我们把原来集中的教学实习分散开来,化整为零,根据病虫发生的季节,灵活安排,保证学生在园林植物不同的物候期都能进行实习。这样做尽管学科的系统性体现得不够,而且费力辛苦,给教师带来诸多不便,但能较好体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且实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亲自动手,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改变过去病虫害防治课“重理论轻技能”的作法,强调人人会动手,个个会操作。要求学生不但认识是什么虫、什么病,知道怎样防如何治,更要会实际操作。教师则不仅要讲给学生听,还要做给学生看,带着学生干。对病斑的刮治,药液的配制,药械器具的使用等都要亲自动手操作,做到熟练掌握,确保学得会、用得上。

严格考核,切实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实践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到日后工作能力。因此,必须严格检查学生每次实验实习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确保不走过场。我们针对病虫害防治课程的学科特点,以提高操作能力为目标,制定了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提高了实践考核成绩在期末总评中的权重。并实行实践考核一票否决制,规定凡实践考核不合格者,一律补考重修。

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病虫害防治是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践表明,学用结合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结合校园绿化,学以致用校园本身就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我校校园内共有近500多种林木,常有许多病虫害发生。因此,病虫害防治课教学中安排学生定点观察校园植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针对病虫的危害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并配合绿化人员进行实际防治,有效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

第9篇:病虫害基础知识范文

    1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1.1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制定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的制定关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确责任,召开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中心主任等参加工作会议,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农业主管部门成立防治病虫工作领导小组,分区分片进行督察防治,小组领导应定期到各个乡(镇)检查病虫是否施药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馈,解决防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技术培训、药剂配方、机器操作使用与维修、防治效果调查等;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宣传,落实直补配套药剂到村、社;村、社负责登记、造册、公示、收机防费和把药剂直补到农户手中。

    1.2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测报

    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合理药剂配方,指导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植保站从种子处理开始,根据田间病虫发生量,结合气象预报,编发有关病虫害防治手册,对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稻赤斑黑沫蝉、螟虫、蓟马、赤枯病、稻纵卷叶螟、黏虫等10多种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做出预报,并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发生期、发生量,通过科学合理药剂配方,及时施药防治,全面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

    1.3宣传培训

    关于直补方面的政策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在技术上和方法上都要制定详细的策略。关于宣传的方式可以充分的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根据农村的现有状态进行全面的宣传覆盖工作。可以利用宣传车和小喇叭进行造势宣传,也可以利用村部的黑板报宣传。在进行宣传工作的同时还要定期的组织培训工作,加强技术上的指导工作。首先要对乡镇负责农业的领导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在专业业务知识和思维意识上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的工作方面有效的管理。然后是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可以在农村进行划片宣传,向农民讲授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并且印发技术资料,使农民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防治技术。此外,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工作,通过建立农业专业网站,将这种防治技术进行广泛的宣传,扩大宣传力度,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1.4备足农药、药械等防治工具

    对农民实行的防治直补工作不是以现金发放的形式来执行的,而是根据直补的金额通过农药和药械的发放来进行补贴。农药和药械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最为基础的保障,所以一定要将这些准备充足。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病害的防治工作落实到位,防治直补资金的流失,有效的保证防治资金的合理使用。

    1.5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直补工作,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流程严格执行,确保直补资金全部应用到农作物病害防治上,防治资金的流失。首先基层单位要对农户的实际稻田面积进行测量,然后进行数据汇总后上报给乡镇,乡镇根据汇报的数据到正规的农药部门进行购置,再根据报表的数据配送到基层村、社,在农民确认签字后配发农药。在农药的施用上,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施药策略。对于药量的补发是按照实际的土地面积来分配的,对于不足的部分要由农民自己承担。

    2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必须注意的问题

    2.1病虫防治直补工作,离不开农业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指导。病虫防治直补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工作,要认真实施好,农业部门是联系财政部门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只有农业部门从病虫发生种类、面积和防治技术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财政资金的管理分配和防治技术指导,才能正确地做好病虫防治直补工作。

    2.2农民自行防治使用的药品、药械不规范,导致少部分防治效果较差。因此,需要加强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保证农药、药械的质量,同时加强对农民防治作物病虫知识和施药方式的技术培训。

    2.3直补防治实施过程工作很繁琐,涉及到千家万户,操作起来很困难,受市场经济的制约,农户各自的想法不一致,组织实施的部门工作量大。今后操作实施要简单化,可由各区、县申报应补贴的病虫防治面积、农药品种及数量,上级部门及财政部门核准后统一采购发放给各乡(镇),各乡(镇)在认可的代销门市供应给农民,农民凭票购买。针对出现病虫发生种类多、而直补经费少的现象,必须提高农药和药械使用效率。

    2.4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工作,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新举措,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结合进行宣传,相互促进,增添农业科技宣传的活力。植保专业队需要发展、完善,以保证大面积使用。只有利用植保专业队在病虫防治中的骨干作用,带动农户自行防治,采用植保专业队机防与群防相结合的统防统治办法,才能保证大面积的实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