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观的内涵范文

科学观的内涵精选(九篇)

科学观的内涵

第1篇:科学观的内涵范文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是我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最大的实践主题。“三保”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着力在保增长上取得新进展。保增长就是要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把扩内需、保增长与调结构、上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就九江而言,保增长就是要认真贯彻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投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做大经济总量。保增长要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客商反应最强烈、企业发展最需要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集中整治和规范,保证经济社会平文秘杂烩网稳较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得实惠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要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全面落实社会保障“四个全覆盖”,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统筹,努力使老百姓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要把十里河整治工程、长虹西大道工程、湖路工程建设成为改善民生、优化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和自主就业。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着力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进展。当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绝大多数是由于利益冲突形成的,核心问题是利益调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面对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我们要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正视而不回避,对工作的缺点要改进而不掩饰,对诱发的矛盾要化解而不掩盖;要坚持以教育疏导为主,多做服务引导工作,多做沟通解释工作,多做协商协调工作;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做到预警在先,教育在先,控制在先,调解在先,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努力实现生活安宁、生产安全、百姓安居、社会安定的和谐局面。

第2篇:科学观的内涵范文

首先,战略学以新的全面视野和内涵反映了人类实践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发展是20世纪以来世界的大趋势,体现了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某种历史必然性。

当代战略,不论是国际战略、国家战略还是区域战略、企业战略,都以全球化视野为前提。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社会组织全球化、环境保护全球化反映了当代人类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彰显了人类发展实践的新格局。

这种新格局的另一表现是战略的活动范围从军事、政治领域向更为广泛领域的扩展。战略的活动领域不再限于军事战略,它逐步从一个军事范畴演变为全面性的实践范畴。20世纪以来战略视野向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扩展,反映了战略不是某一个领域特有的现象,而是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人类所有实践领域的普遍现象。战略作为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被扩展为对所有全局性、长远性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战略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从特定角度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全面扩展的历史趋势。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命题,是对这种趋势的概括和把握,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某种必然性。

其次,战略学研究中发展战略的主导定位,发展规律的基础作用和发展主体的能动结构,从研究重心、内容和主体性等方面反映了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特点。发展是第一要义,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某种规律性变化。

发展战略被确认为国家战略的根本内容,是一般情况下其他战略应当服从的最高战略。以中国的情况为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向现代化建设,体现了发展战略的主导地位,从国家战略的内在结构方面体现了发展是第一要义,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势。中共17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些都是在战略层面上确认了发展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当代战略学对发展规律的重视也反映了这一趋势。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规律作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础,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社会学等学科在战略研究中的迅速应用,实际是从特定角度对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强调和说明。当代战略设计中对非零和博弈的重视,当代战略模式的新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展作为目的的影响。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与发展是第一要义密切关联。

当代战略学对发展主体研究的重视也从特定方面反映了这一趋势。人作为发展主体在战略实践中展开为目标与手段、全局与局部、现在与未来维度下的三维结构。目标与手段的效用性关系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对实践有效性的重视和人对实践的一定可控性。全局与局部的整体性结构反映了战略主体的特殊定位,体现了战略活动的基本特点。现在与未来的预见性与发展性的结构,从时间维度上展开了发展主体的能动性。战略学所研究的三维结构体现了发展主体的能动性特点,说明了发展是第一要义具有其主体性基础。

第三,战略学的目标定位方法是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的发展阶段新特征的方法论依据,对这一方法的研究推进和科学运用,成为发展是第一要义这一命题科学内涵的直接来源。

战略学以战略思维的研究为基础深化了目标定位方法的研究。目标定位致力于确定战略目标的合理性,包含目标的价值依据、所处领域的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目标定位既考虑合理性的全面内涵,又侧重分析战略主体的时空背景,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相互结合是其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中共17大报告运用目标定位方法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客观依据,认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又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人民生活、协调发展、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特征,以此为基础强调了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目标定位方法所要求的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定性定量分析,对于提出发展是第一要义等重要战略思想具有特殊重要性。随着这一方法的不断深化和运用,中国的发展战略也不断与时俱进。中共12大提出到20世纪末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已经将现代化通过经济指标予以体现。13大所论述的“三步走”战略,既包含了战略阶段的划分,也蕴含了“小康水平”的指标体系。中共14大以后制定的《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使小康水平的实现程度能够纳入过程控制。在2000年“小康水平”16项指标有13项指标按时完成的基础上,原则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战略。之后,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定位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形成了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显而易见,战略学的目标定位分析直接导向发展是第一要义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命题。:

第四,战略学对协调与创新的强调和推进反映了当展实践的新要求,反映了与科学发展战略思想的内在相关性,也从特定角度反映了发展是第一要义在新阶段的新内涵。

第3篇:科学观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蕴涵,哲学解析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的一种发展理念,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五个“统筹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作为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这一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之上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去认识、思考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哲学内涵。

1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2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从哲学思想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对于深刻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只有把科学发展观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把握才能解决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承继马克思“人学”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性在于“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说过,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诉求与科学诉求的统一,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版。

继承“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系统性、整体性要求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必须着眼于事物的联系,把系统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系统观点和整体性原则,摈弃了过去传统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特别是 GDP 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特别是 GDP 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则违背了社会生活联系的普遍性、系统性、整体性的本来面目。

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树立“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发展战略,在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并在强调矛盾斗争性的基础上,更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一面,从而更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即协调性一面。科学发展观关于“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五个“平衡”,从哲学上看,就是五个“统一”,即五对矛盾中每对矛盾双方之间都相互同一、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贯通。

着眼未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在唯物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就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处于不断的产生整体方向和主导趋势。

科学发展观坚持就是要求我们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和处理问题,谋求眼前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坚持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遵循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坚持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本身的重要内容。

第4篇:科学观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就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作为意识形态,它的正确与否,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巨大的阻碍甚至破坏作用。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特别是发展日益成为核心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立足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在*大报告提出和谐发展观的基础上,在*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阐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回顾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掌握发展的规律,深入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从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人类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对于“发展”所具有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在当代,人们已经摒弃了“发展=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类对发展的理解仅仅集中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这个层面上,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是以GDP产出的量的增加作为目标和衡量尺度的。实际上GDP增长的原因很多,有必然原因,有偶然原因,有可持续增长,有破坏性增长。GDP总量或人均GDP数量只有定量意义,没有定性意义,不能反映这些GDP是用什么生产方式创造出来的,如何分配的,不能全面准确反映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传统的以量的扩张为主要目的的单一性的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巨大奇迹。但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因素,片面地强调经济增长,往往会造成两极分化和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往往要付出巨大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生态环境的代价,这些代价经常大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造成“无发展的增长”。在20世纪50—6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热”之后,由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阻碍,各国开始反思这种增长战略的后果。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带来社会的进步,必须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协调起来。到了80年代初,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问题日见紧迫,人们不得不对发展的内涵重新探索,寻求新的整合性更强的发展战略。1987年,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

“可持续发展观”被广泛地称作当代具有综合集成意义的“新发展观”,它从自然支撑系统对于人类发展的承载力出发,有着相互协调,时间持续,以人为本的集成发展模式的思想内涵,从整合的角度强调了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合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适应时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在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代表再次郑重表达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承诺,他们在政治宣言中表示,将联合采取行动以“拯救我们的星球,促进人类发展,并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和平”。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展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执政条件和环境的变化,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下,有着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对发展观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刻、更加全面,是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在执政兴国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高度重视我国的社会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和多侧面的探索。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在致力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发展目标,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就是我国通常所说的“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把经济社会发展置于战略的高度,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发展的重点从以社会革命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1992年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又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虽然只有7个字,却抓住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表达了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速经济的发展,使得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人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化为增长是硬道理,使运行的调控目标和发展的战略目标都以GDP增长率为核心,混淆颠倒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针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进一步解读、充实、完善可持续发展观,党的*大报告在发展问题上强调“和谐发展”,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并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党的*届三中全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是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标志着我党对发展观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发展观上的反映,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使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纪元。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怎样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关系到如何正确处理新时期所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任务。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有三:一是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二是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三是要注重统筹兼顾,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昭示我们: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却是发展的核心内涵。“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我国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展望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下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如果不稳,“综合国力”则无从谈起,更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中国要实现全面小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放在首位。

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目的也是人,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只要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摒弃形而上学的量变发展观,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坚持以人为本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首先是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证人民的民利,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质;再次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第四是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2003年党的*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中国政府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这说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

3、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用协调发展模式来代替高速发展模式,统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就是我们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贯彻“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1)统筹城乡发展。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全面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民。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目前已经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并不是单纯的支农、建农问题,而是城乡统筹发展、缩小差距的问题。

(2)统筹区域发展。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就必须统筹区域发展。这就要求政府继续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全面部署和兼顾东中西各大区域的发展。要继续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上下功夫,鼓励东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兼顾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在经济更加发展的同时,要关心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等领域。由于这些领域的特殊性,政府必须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及时作出必要调整,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和资源的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此外,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又日益尖锐。为了保证发展的持续性,我们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三大基本国策,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必须与国际经济充分接轨,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新的发展观既符合时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必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第5篇:科学观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51-02

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高度发展,是时展的要求,时代呼唤着伟大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孕育着伟大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基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并参考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最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决策。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以人为本”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1.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理论

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不变的话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根本保障和最高追求目标。把人的发展作为尺度来考察和衡量一切发展的标准,这不同于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费尔巴哈的“人”,这里的人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的全新的人,是一个类属性的人。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也是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标志。共产主义社会与其他一切社会形态的根本区别就是关注人的发展,这也是在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全体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追求和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

同志在报告中表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三个有利于”标准,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衡量现下一切工作的标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和当家做主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给全体人民以实惠。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指导下提出来的,这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是一个坚定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应该确立起具体的纲领,一步步地靠近这个目标。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为我们展示了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衡量一切的标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让我们的发展能惠及全国十三亿多人,真正实现人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全面提高,这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以人为本”中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最高理想和最高价值追求的理论。

2.历史主体和创造者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人是社会和历史的主体,一切发展过程都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性活动的辩证性统一。一切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又是通过人有意识活动来实现,所以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不在人的活动之外,却是在人的活动之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稳定推动力量。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形成的根本保障。社会的一切进步和全部发展都是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先决条件的。由此可见,马克思所创立得唯物史观,本质上就等同于“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在唯物史观这一科学体系中,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发展是社会全部发展的最核心的内容。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1.联系普遍性原理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都处在联系中,没有一个事物和现象是孤立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环节彼此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统一整体;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环节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彼此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从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一事物的发展必然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相适应,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自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和处理问题。比如: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社会发展要依靠自然存在的物质,而社会发展过快,又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2.矛盾原理

唯物辩证法原理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时刻存在,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在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中,事物完成了自身的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发展的永恒性,但矛盾本身并不一定代表发展,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不断斗争、不断转换的过程,是新旧事物不断转化更替的过程,无数具体事物的生灭变化,构成了世界整体的无限发展。因而,只有发展才是我们解决前进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的唯一方法。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这主要体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指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存在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之中,它们既相互统一,又相互斗争。主要矛盾决定、制约着次要矛盾,它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解决次要矛盾的前提和保障;次要矛盾处于从属的地位,它对主要矛盾具有反作用,它的解决可对事物的发展其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解决具体问题时,既要集中力量抓住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即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和轻视其他的小问题,即次要矛盾。在二者兼顾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完成既定目标,促使事物的发展。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分清主次矛盾,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显得尤为重要。现今,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应该集中一切力量谋发展、促发展,已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除了这个主要矛盾,我国还存在着其他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虽然不能对我国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如果处理的不得当,也会减缓我们发展的步伐。因而,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既大力发展生产力,又要搞好其他各方面建设,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我们党的统筹兼顾思想,强调社会主义建设既要把握全局、整体规划,又要抓住在全局中占主要地位的工作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全力推进、重点突破,这正实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有机统一。

3.发展方向的原理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最大的区别是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和历史的过程,生产活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发展是全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发展是解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以致消灭阶级的有力武器。只有发展了,社会物质财富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才会提高。发展是我们走向共产主义的阶梯和杠杆,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始终应该坚持的主题。发展是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处理好了发展问题,才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所以,把发展作为我党的执政理念是顺应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直接针对我国的现实。发展作为一个硬道理在现如今的中国是解决其他所有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党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统筹兼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统筹兼顾”这一理论不仅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在我国社会建设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下又被扩充为包括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兼顾”主要体现系统有机体原理和全局原理。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统筹兼顾”主要体现了社会有机体原理和全局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它处与一个复杂的联系之中,与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种社会关系都在这个有机体中起着或大小、或主次的作用,然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却是自始至终起主要作用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的发展,主要就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依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全部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生活的生产是其他一切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保障。因此,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就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一心一意促使经济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和文化,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一致、相适应,更好地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只有如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发展得更顺利,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才会更快、更稳定。

第6篇:科学观的内涵范文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同志在*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的经典式阐述,其中最重要的表述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段话指明了发展的重要地位、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的主要手段、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理想状态。可以说,这段话是对科学发展观准确而系统的表述。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把这段话分析透、领悟透,才能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系统观念,如果不讲发展,自然也就没有发展观,更没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确立了“发展”的前提地位、基础地位,其他观念都是围绕“发展”展开的,都是在为“发展”出主意、想办法,都是在对“发展”进行规范,使之脱离盲目,趋向科学。

“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有本质区别。“以人为本”是把人当作造福的对象与目的,“以民为本”是把人当作巩固统治的工具和手段。“以人为本”是以每一个人、所有的人为本,不是以部分人为本,也不是以大部分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有两层含义。一是发展的目的要“以人为本”,我们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为全体人民的幸福而谋求发展。二是发展的手段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只是目的,也是手段。不“以人为本”,社会就会动荡,发展就难以为继。因此,发展的手段也必须“以人为本”。同时,如果认识不到发展的手段也必须“以人为本”,就会发生以“大多数人利益”或“长远利益”的名义践踏个人正当权利的事件,走上与“以人为本”相反的道路。

要保证发展的“科学”,就必须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3条基本要求:一是发展要全面。不能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社会的发展,不能只重视城市的发展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不能只重视东部的发展而忽略了西部的发展,不能只重视物的发展而忽略了人的发展。二是发展要协调。顾此失彼就不协调,混乱无序就不协调,各自为阵就不协调,平均用力也不协调。三是发展要可持续。在全面、协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资源的有序开发与储备,还要注意把握发展的速度与节奏,还要注意如何使“全面、协调”的状态成为体制、机制性的状态,而非行政性的、临时性的状态。全面发展不等于协调发展,全面、协调发展也不等于可持续发展,这里面的差别必须弄清楚。

二、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新中国建立60年、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努力,我们国家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今后的目标,是按照党的*要求,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新的历史性转变。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集中力量办一些让社会公众满意、给教育发展增添动力的事情。

优先发展教育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教育优先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背景下来,正如小平同志所讲的,“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这就充分说明,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是某个人或我们教育战线自己的要求,而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从自身根本利益出发来的要求。*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总理多次讲到,“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当前而且关系长远,不仅关系经济发展而且关系社会进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确实是百年大计。教育是决定今后几代人、十几代人、以至几十代人的事情”,“只有一流的教育,我们国家才有一流的实力,才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家”,“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就是教育的振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国家的兴亡和发展,最终在于国民的素质,在于教育,在于人才”。这些重要论述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后发国家,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现代化进程、实现成功赶超的一条必由之路,坚持教育立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这是国家意志、国家发展战略。

坚持以育人为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核心就是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把培养人作为思考、谋划、推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把国家发展的要求、时展的要求和学生个体成长的要求统一到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总书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自己的教育问题来的,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是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标志性的教育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第7篇:科学观的内涵范文

摘 要: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背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以及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更为完整和深刻的认识,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重要指南。对于我们今后如何更为有效的学习、工作、生活同样具有鲜明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重大意义 实施贯彻 落实要求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197-02]

一、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极其深刻内涵

1、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意义。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是关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体系,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中发现的又一真理,是在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3、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生命力。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我们党几代领导核心集体智慧的结晶。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站在了历史的高度提出的中国怎样发展、如何发展的指导理论,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得民心、顺民意。

二、如何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投资管理中心作为油田对外投资项目股权管理单位,通过股权管理,不断提高控股、参股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投资管理中心股权管理工作重点,也是缓解油田资金紧张,增强油田整体竞争实力的基础。几年来,始终坚持“加强股权管理、确保投资收益”工作理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认真履行国有股权管理职能,高度关注股权管理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深入研究、科学决策、精细管理,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决策、监督作用。累计为油田收回投融资款及利息9.6个多亿元,主动为油田兄弟单位承揽外部工作量2200多万元,实现了油田对外投资效益的综合延伸,很好地维护了勘探局国有资产权益。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着力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职工群众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到投资管理中心来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贯彻在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在所属企业清理整顿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油田实际,多次深入基层,以开会、座谈等方式为职工做耐心细致的政策宣传与解释工作,与职工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制定人性化安置方案,关心职工的疾苦,帮助化解矛盾,排除一切不稳定因素,从而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环境。截至目前,共清理110个项目,分流人员安置员工132人,32名原产权代表通过安置或协解已全部妥善解决。正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涉及职工安置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没有出现一例职工上访事件,圆满完成了勘探局交给的光荣任务。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通过开展“创新争优”、“比学赶帮超”等系列主题活动,在重点抓好控股、参股企业股权管理的同时,切实抓好中心党的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发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为促进中心和谐、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个人和集体、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近年来,中心结合实际,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创建“学习型团队”为抓手,督促员工加强学习,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多次派出人员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学习,如:合同法、内控制度、经济评价等,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学什么”,既提高了个人的工作能力,也满足了中心的发展需求,同时,建设了一支有较高思想素质的员工队伍。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们的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具体我们实际工作:

一是要坚持“规范项目经营体制,完善项目经营机制、管理创新、效益为本”的原则,以“加强股权管理,提高投资收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手抓投资收益,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确保投资收益最大化,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油田和谐发展。

二是要以建设和谐中心这个目标,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形成企业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三是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以加强内控管理为契机,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我们先后制定了首问负责制、考勤请销假制度、党委会议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外派项目人员管理考核办法等工作会议制度以及资产管理、费用报销、会议费用管理等财务制度,以此来规范经营管理行为,财务行为。同时制定相关行为规范和服务守则,不断加强中心机关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办事效率,树立了良好的干部作风形象。

四是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如勘探局授权投资管理中心负责回收融资款的深圳美视电厂,自正式投产发电以来,对方总以种种理由延期支付我局应得的利润。为改变不利局面,中心派人六下深圳,多次协商,最终与对方签订了《设备租赁合同》。截至目前,累计收回租赁费7878万元,从而一举扭转设备租赁费收缴困难局面。

第8篇:科学观的内涵范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提出“五个统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上述思想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一个核心(以人为本),二个价值目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三项发展理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四位一体建设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个统筹发展方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005年2月19日,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这个讲话中,对“三位一体”的建设布局扩展为“四位一体”的建设布局作了新的概括和新的表述。同志指出:“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个新的概括和新的表述说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不断升华。

二、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逻辑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地位,即处于根本或本原的地位。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蕴含着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动力是人、发展的尺度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人。总书记十分明确地指出,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进发展的终极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的,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呢?答案就是: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样四位一体的建设来实现。如何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项建设的相互关系,使其各项建设不致顾此失彼,相互制约,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呢?答案就是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来引导和统领四位一体建设全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通过怎样的形式或方式来发挥它的引导和统领发展的作用呢?答案就是:“五个统筹”就是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可以说,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构成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

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

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元素和“价值”元素同时引入发展观,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地统一于这个发展观之中。这就是它区别于其它发展观的本质特征之一。这个发展观之所以称为科学发展观,就在于它把发展置于科学基础之上,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所谓科学发展,第一,推进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规律,第二,推进发展必须依靠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在当代,科学是推动发展的决定力量。推进发展,只有遵循客观规律、依靠科学知识,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志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这个发展观同时注入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元素,它用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作指导,确立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崇高的价值目标,归根到底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发展,只有落实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有意义。科学发展观充满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和每个人的深切的人文关怀。

第9篇:科学观的内涵范文

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继续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紧紧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针对这种形势,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这为我们科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应了这些新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第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合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进一步回答了“靠谁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适应时展的要求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时代性。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了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发展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更加注重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等。这说明,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使我国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

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对待发展问题。只有准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提出的新问题,才能深刻体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针对性;只有真正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同任何科学理论一样,是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道路的思想武器。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我国发展实践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扬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扎扎实实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为民性。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科学发展观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我们党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站在为国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运负责的高度,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认真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认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状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和发展,但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推进经济建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把对发展根本目的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强调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和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