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经济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经济知识点总结

第1篇: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以家庭和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为重点,认清市场机制和政府的作用及其局限;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微观经济学,吸收微观经济学中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对市场机制运行的某些正确看法;培养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基础课程,课程包括理论讲授、讨论课、课外作业、课程论文、案例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2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情况

2.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2016级金融学和物流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其中金融学44人,物流管理31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8.67%和41.33%。从性别结构看,男生为27人,占36%;女生48人,占64%。2.2评价结果2.2.1总体评价。关于课堂总体教学效果评价这个问题,基于教师、自身和教材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一是基于学生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总体印象与评价,二是基于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的效果评价,三是基于学生对于教材的评价。问卷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即“你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总体印象”。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课堂教学较好的占绝大部分,比例高达85.34%,其中回答非常好的占42.67%;很好的占42.67%;一般的占13.33%;比较差的占1.33%。问卷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即“你如何评价自己的课程学习”。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满意自己的课程学习人数达62人,比例为83.67%,其中非常满意,非常清楚课程框架和内容的占9.33%;比较满意,对于课程有些了解的占53.33%;一般满意的占20%;不满意,不知道学了些什么的占17.33%。问卷设置的第三个问题,即“你觉得微观经济学课程难在什么地方”。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图多、字多为31人,比例为41.33%;知识点多的26人,占34.67%;计算题比较难的为15人,占20%;其他方面的3人,占4%。2.2.2教学环节。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特别是学生对于教学环节、阶段、教学文件等方面进行评价。本课程共计48课时,24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每讲内容按照提问与回顾、引入案例与本讲内容、知识点讲解、课堂总结等四个教学环节。问卷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即“你对于每讲内容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提问环节为32人,比例高达42.67%;引入案例的为13人,占17.33%;知识点讲解的为6人,占8%;案例或故事的21人,占28%;课堂总结的为3人,占4%。这个问题是要考察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评价,看看学生对于哪一个环节印象比较深刻?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提问环节、案例或故事、引入案例印象较为深刻,特别是提问环节和案例或故事。而对于知识点、课堂总结印象不太深刻。问卷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即“你如何看待课前提问”。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很有必要,会有些紧张的人数为68人,比例为90.67%;没有必要,不会在意的为2人,占2.67%;无所谓的为5人,占6.67%。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经济学意识,本次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学习与微信联系,让学生关注朋友圈公众号,阅读相关文章,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因而,问卷设置的第三个问题,即“你觉得转发朋友圈文章是否有效”。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没有,就是应付的人数为18人,比例为24%;确实有些作用的为45人,占60%;不知道的为12人,占16%。结果显示,绝大部分被调查的同学认为转发朋友圈确实有些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部分认为是出于应付。2.2.3考试环节。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工作。针对这一环节,本次调查设置了两个问题。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每隔两章或一段时间让学生总结一下教材知识点,起到复结作用。特别是课程考试之前,对于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进行总结。因此,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评价课堂或课程总结对于学习的作用。问卷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即“你觉得总结有用吗”问题。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有用的人数为65人,比例为86.67%;没有必要的为10人,占13.33%。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有用。对于学生对于考试自信心方面的评价。问卷设置的第二个问题,即“你觉得可以通过考试吗”问题。问及这个时,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可以,没有问题的人数为23人,比例为30.67%;心里没有底的为39人,占52%;不确定能不能过的为13人,占17.33%。但从期末成绩看,两个班的不及格率均未超过15%。说明考试前后评价学生的心理变化。

3总结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本科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方式、模式、理念均需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学生成长环境进行调整。本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规范课堂教学环节,每讲课堂教学按照“回顾-引入-讲解-总结”总体思路讲解;另一方面引入微信等新兴概念工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中图片、案例等选择也是紧扣95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希望拉近教与学之间的距离,拉近师与生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二霞.用好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基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农经,2016(13):137-138.

[2]赖晓红.独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17):181-182.

[3]张庆.提高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若干思考[J].黑河教育,2016(07):77-78.

第2篇: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浇铸成功的基石”――构建系统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考点

学生在复习历史时总有千头万绪、无处着手之感。例如,掌握一个历史事件,不仅要记忆该事件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本质内涵,还要把握其时代背景,这就对学生有了很高的要求。尤其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广泛普及,高考文综的综合性能力要求更是日益凸现。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考点,除了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政治措施的沿革及其影响,还会触及美苏加强中央权力的措施等内容。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点和知识线索,学生大都存在记忆不全、不能由历史现象归纳出本质规律、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等问题,答题过程中也总会出现漏写知识点、答案组织不完整、语言归纳不恰当和概念运用不熟等错误。面对这一问题,关键重在夯基础、抓落实。在复习之始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详细计划,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查自纠,教师一定要紧扣落实,日查月总,使学生一开始就从源头上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对于阶段特征和基本概念要反复检查,务求记忆准确、表述规范。

二、“把握成功的命脉”――深入解读历史史料,准确审清题目要义

在解题训练中,经常会出现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可答案却总是答非所问、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历史中的考点统统出自课本,可不会有一道题是原原本本选自课本。这就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试卷上的陌生考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训练。最好让学生从自己的答题模式中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巩固。试举下例: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给美国带来了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简述这种危机的表现。

(3)材料三中“大胆、持久”的“实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答题实录:

(1) ①直接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②新经济政策。(2)模式: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表现:①工人失业 ②生产停滞③市场萎缩 ④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3)事件:国家干预经济。本质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意义:缓解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从该生答题内容来看,失误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 因此得分偏低。如第一问未紧扣“经济政策”和“标志性措施”;第二问未抓住“20年代潜伏的危机”,没有突出时代背景;第三问则混淆了事件和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学生能否准确审题是提升得分的关键。

审题的过程就是分析题目的过程,如何分析得到位、准确,关键在于掌握方法与步骤。审题要先从分析问题入手,分析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答题范围(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要求(如概括、分析、归纳、比较等),答题角度(如原因、背景、评价、影响等),以及反映时代背景的限定词语(如时间、人物、地点等),针对这些关键词都要明确标注,细化到每一个字,同时要联系到所考察的时代背景、专题考点,务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分析材料时一定要带着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相应史实,并做好标记。而材料如何读全,就要做到分层、分句概括,关键词以抽象性或概念性强的词语为主,表现时间、背景的词语也不可忽视。当然,审题时还要注意分值要求,如果分值较低,答题时就无需长篇大论,以免浪费时间。

三、“架起理想的桥梁”――规范答题格式,内容紧扣考点

第3篇: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经济学 改革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00-01

1 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学科特点

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环境下,研究经济发展的理论与规律的一门学科。在西方,这门课程的名称是“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理论”或者直接的分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主要的理论结构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即理论知识、管理和实践。该学科有以下特点。

1.1 理论化,抽象化

西方经济学不仅有大量的抽象的概念。如:理性人、均衡、边际效应等。还有很多曲线及数学模型。它们都是以一系列的假设为前提,剔除了很多实际因素而得到的。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生。这些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让很多同学觉得难以理解。目前学术界也有经济学模型化的趋势。

1.2 学派较多,有些理论既是相互排斥的,又互为补充

西方经济学有一系列相互独立的、相互排斥的又相互补充的理论。每种理论都有独立的研究方法,完善的逻辑系统。如: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些学派之间的关系和我们中国的古典哲学实际上有很多相通之处。

1.3 础理论来源于西方与我们的文化差异

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的。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由于上层建筑的体系不同,西方经济学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显示了其合理性和优越性。同学们在理解不同的意识形态时,会产生一定的困惑。

2 学生特点

2.1 数学水品较弱

作为旅游管理类的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生,数学水平相对较差,对曲线的理解能力弱。对定量分析有“畏难”情绪。

2.2 存在学习“惰性”

在高中以升学为目标的学习模式即“被动式”还在持续。总是希望老师划重点,不想自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2.3 不关心时政

由于长期以升学和考试为目标使得学生们对现实发生的经济现象不大关心。而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用来分析和指导实践的。不关心时政很难锻炼出实际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知识碎片化,逻辑思维能力欠缺

经过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但是知识碎片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逻辑不清的现象。

3 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

信息网络化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网络化时代来临之前,教师的知识容量相对较大,传授知识是主要的职责之一。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只要学生有兴趣,他在某方面的知识可能会比老师要多。这个时候我们教师的传授知识的作用就相对减弱,而教方法,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就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完整知识体系、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动自发的思考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学科目标是让同学们在学习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以后,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分析现实存在的经济问题及经济现象。

4 培养目标需要对目前的教学进行如下改革

4.1 教学理念的转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传授知识的作用就相对减弱,而教方法,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就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对教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要实现两个转变。

(1)从“背多分”向“独立思考”转变。

在高中之前升学的压力以及“被安排”使得很多同学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就是不想思考,总是在学期末等老师划重点。不关心时政,只会背书的人,不是我们要培养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为我们的改革之路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书可以背,要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可能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当前的经济现象。并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从而实现逻辑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2)从“教师”向“导师”转变。

我们要培养的是国家和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谈合格人才,首先要有健康人格。在企业里用人的标准是:人品重于能力。可见一切的基础是健康人格的塑造。而我理解的“健康人格”,实际上就是有正确逻辑的人。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就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教师要着重的分析经济学理论的内在逻辑,注意到理论本质的问题。只有这样,药家鑫式的悲剧才可能避免。

4.2 教学内容改革

(1)以教科书为主要框架,结合中国的具体案例。以案例来佐证理论,以理论来分析案例。有时候会出现理论与实践不符的情况,我们要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出什么因素导致了结论的不同。

(2)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首先将经济与政治,科技,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是同学们产生广泛的联想与思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将各经济学流派的本质思想归纳总结并结合我们中国的古典哲学,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让同学们讨论并发言,提出自己对这些经济学流派的看法。提高他们对经济学的兴趣。

4.3 教学方法改革

(1)启发式教学。

首先将经济与政治,科技,社会,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引发同学们对经济学的兴趣。然后根据学习内容,用“任务教学法”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尽量使他们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就学习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

教师积极地运用各种案例,尤其是当前的经济现象运用经济学理论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经济学理论的本质,分析其中的内在逻辑。

(3)讨论教学。

在一些新的经济现象出现之后,让同学们们进行分组研究和讨论。并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得到的结论。对不同的讨论结果进行逻辑分析。重要的不是结论对错,而是各自思考的逻辑性是否合理。

4.4 考核方式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讨论教学就不能按照老模式,仅仅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评分标准。需要将总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讨论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并以合理的比例进行综合的评估。比如:平时成绩30分,讨论成绩20分,理论考试成绩50分。

参考文献

第4篇: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工程承包 项目管理

一、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1、多样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客体随工程总承包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交钥匙总承包必须面对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的风险;而设计-施工总承包面对的只是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风险。

2、复杂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所要处理的风险问题比设计或施工等单项承包复杂得多,风险量大得多。因此,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必然更大。相应的,其所取得的效益也更显著。

3、社会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所涉及的社会成员(利益相关者)多,相关关系十分复杂。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尤甚。

4、全局性。从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是承包者从全过程(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而不是把各阶段或各个过程分割开来进行的项目风险管理。

5、发展性。我国目前进行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条件和环境尚不理想,经验相当贫乏,与国际承包商差距很大,容易因此而引发大的风险。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须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和创新。

二、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1、总承包项目风险的识别难度大。原因是要识别众多阶段的风险,涉及范围广,预测时限长,可能产生的变化大。因此,风险识别便成了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最具特点、也是重点和难点之过程。

2、总承包项目风险评估时,风险量的估计和发生概率的估计都比单项承包难,即可预测风险和不可预测风险多。因此要特别注意收集风险评估的依据和定性方法的应用。

3、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对风险应对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决策上。该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既对风险控制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又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意义。

4、总承包项目风险监控中需要编制大量附加的风险应对计划。这是因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未曾预料到的风险因素,或风险因素的后果比已预料的更严重,使事先编制的计划不能奏效,必须重新研究应对措施,即编制附加的风险应对计划。

三、总承包项目的经济风险

从一般规律分析,总承包项目的风险来源广,风险因素多。识别总承包风险必须抓住重点。总承包项目风险识别的重点是经济风险,且所有风险均可导致经济结果。

1、经济观念滞后带来的风险。习惯了计划经济下的固定价格、政府定价、政府提供价格信息、政府保护国有企业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对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机制、价格运行规律、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合同风险等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滞后于国外的承包企业,这会带来很大的经济风险。

2、业主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经济风险。业主的管理无序、压价无度、索要回扣、强要承包商带资承包和拖欠工程款等,久杜不绝,愈演愈烈,给总承包企业造成了无限的风险。

3、传统的设计与施工分离,单一进行施工专业承包或施工总承包,使施工承包企业对设计项目管理陌生,设计企业对施工项目管理陌生,总承包企业发育缓慢,企业缺乏实行总承包的机制等,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总承包项目的大量潜在经济风险。

4、建设市场中的大量违法操作屡禁不止,激烈的竞争对承包企业的巨大压力,使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自身经济利益,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巨大黑洞。

5、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企业缺乏利用社会中介组织为自己服务的意识,使总承包企业缺乏识别和控制经济风险的社会支持,导致经济风险。

6、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国际工程承包规律不熟悉,经验不足,对加入WTO后的经济环境不熟悉、不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是产生我国总承包企业经济风险的新源泉。

7、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签订高质量的合同,利用合同进行经营,利用合同进行风险预防和风险转移的能力不足,进行工程索赔的意识不强、知识不足、能力不够、条件欠缺等,是导致经济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8、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风险管理知识、风险管理方法不熟悉,风险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体制迟迟没有发育,既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原因,也是对风险管理乏力的表现。

四、总承包项目经济风险管理措施和对策

1、建立总承包企业不但要在组织结构上达到要求,更主要的是要在软件建设上满足要求。包括:具有满足工程总承包要求的人力资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合格的设计能力,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中采购机械设备、成套设备和建设物资的能力,足够的工程总承包协调能力,善于利用社会中介组织的能力,应对风险能力,先进的企业文化等。

2、提高风险意识。要深刻认识风险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危害性,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源的大量性,大部分风险的可预测性和可管理性,超前分析,认真识别,可靠评估,科学、慎重地进行风险管理规划、决策、控制和监督。

3、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竞争,依法签约和索赔,依法维权,依法经营,依法抵御风险,依法进行融资和结算等。

4、实施人才战略,进行大学习,向员工灌输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建造师知识、风险管理知识、合同管理知识、经济知识、金融知识、保险与担保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使企业具备大量有技术、懂法律、懂战略、会经营、通外语、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5、及早颁布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法规,颁布工程保险与担保的法规,制定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规范,编制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手册,建立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

6、积极采取技术性对策,回避、减轻、预防、分散和自留总承包项目风险:

1)总承包项目回避风险对策。如果项目威胁太大,风险量和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大,企业难以承担和控制风险,便应当在承包之前放弃承包或在实施之前毅然放弃项目实施,以免造成更大的风险损失。制定并执行企业制度禁止实施某些活动、依法规避某些可能造成风险的行为,也是风险回避的有效对策。

2)总承包项目减低风险对策。这种对策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发生后的损失量。对于已知风险,可动员项目资源予以减少;对于可预测和不可预测风险,应尽量通过假定和限制条件,使之变为已知风险,再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风险可以被接受的水平。

3)总承包项目预防风险对策。采取技术组织措施预防风险对策的作用有三个:防止风险因素出现;减少已存在风险因素;减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第5篇: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一、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1、多样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客体随工程总承包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如交钥匙总承包必须面对设计、采购、施工安装和试运行服务全过程的风险;而设计-施工总承包面对的只是设计和施工阶段的风险。

2、复杂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所要处理的风险问题比设计或施工等单项承包复杂得多,风险量大得多。因此,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难度必然更大。相应的,其所取得的效益也更显著。

3、社会性。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所涉及的社会成员(利益相关者)多,相关关系十分复杂。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尤甚。

4、全局性。从事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是承包者从全过程(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而不是把各阶段或各个过程分割开来进行的项目风险管理。

5、发展性。我国目前进行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条件和环境尚不理想,经验相当贫乏,与国际承包商差距很大,容易因此而引发大的风险。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须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和创新。

二、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1、总承包项目风险的识别难度大。原因是要识别众多阶段的风险,涉及范围广,预测时限长,可能产生的变化大。因此,风险识别便成了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最具特点、也是重点和难点之过程。

2、总承包项目风险评估时,风险量的估计和发生概率的估计都比单项承包难,即可预测风险和不可预测风险多。因此要特别注意收集风险评估的依据和定性方法的应用。

3、总承包项目风险管理规划的特殊性在于对风险应对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决策上。该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既对风险控制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又隐含着巨大的经济意义。

4、总承包项目风险监控中需要编制大量附加的风险应对计划。这是因为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未曾预料到的风险因素,或风险因素的后果比已预料的更严重,使事先编制的计划不能奏效,必须重新研究应对措施,即编制附加的风险应对计划。

三、总承包项目的经济风险从一般规律分析,总承包项目的风险来源广,风险因素多。识别总承包风险必须抓住重点。总承包项目风险识别的重点是经济风险,且所有风险均可导致经济结果。

1、经济观念滞后带来的风险。习惯了计划经济下的固定价格、政府定价、政府提供价格信息、政府保护国有企业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对市场经济下的价格机制、价格运行规律、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合同风险等的认识,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滞后于国外的承包企业,这会带来很大的经济风险。

2、业主行为的不规范造成的经济风险。业主的管理无序、压价无度、索要回扣、强要承包商带资承包和拖欠工程款等,久杜不绝,愈演愈烈,给总承包企业造成了无限的风险。

3、传统的设计与施工分离,单一进行施工专业承包或施工总承包,使施工承包企业对设计项目管理陌生,设计企业对施工项目管理陌生,总承包企业发育缓慢,企业缺乏实行总承包的机制等,这些问题有可能造成总承包项目的大量潜在经济风险。

4、建设市场中的大量违法操作屡禁不止,激烈的竞争对承包企业的巨大压力,使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牺牲自身经济利益,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巨大黑洞。

5、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服务能力不足,企业缺乏利用社会中介组织为自己服务的意识,使总承包企业缺乏识别和控制经济风险的社会支持,导致经济风险。

6、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国际工程承包规律不熟悉,经验不足,对加入WTO后的经济环境不熟悉、不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是产生我国总承包企业经济风险的新源泉。

7、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签订高质量的合同,利用合同进行经营,利用合同进行风险预防和风险转移的能力不足,进行工程索赔的意识不强、知识不足、能力不够、条件欠缺等,是导致经济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8、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对风险管理知识、风险管理方法不熟悉,风险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体制迟迟没有发育,既是产生经济风险的原因,也是对风险管理乏力的表现。

四、总承包项目经济风险管理措施和对策

1、建立总承包企业不但要在组织结构上达到要求,更主要的是要在软件建设上满足要求。包括:具有满足工程总承包要求的人力资源,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合格的设计能力,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中采购机械设备、成套设备和建设物资的能力,足够的工程总承包协调能力,善于利用社会中介组织的能力,应对风险能力,先进的企业文化等。

2、提高风险意识。要深刻认识风险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危害性,工程总承包项目风险源的大量性,大部分风险的可预测性和可管理性,超前分析,认真识别,可靠评估,科学、慎重地进行风险管理规划、决策、控制和监督。

3、提高法律意识。依法竞争,依法签约和索赔,依法维权,依法经营,依法抵御风险,依法进行融资和结算等。

4、实施人才战略,进行大学习,向员工灌输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建造师知识、风险管理知识、合同管理知识、经济知识、金融知识、保险与担保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使企业具备大量有技术、懂法律、懂战略、会经营、通外语、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5、及早颁布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法规,颁布工程保险与担保的法规,制定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规范,编制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手册,建立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

6、积极采取技术性对策,回避、减轻、预防、分散和自留总承包项目风险:

1)总承包项目回避风险对策。如果项目威胁太大,风险量和发生的可能性都很大,企业难以承担和控制风险,便应当在承包之前放弃承包或在实施之前毅然放弃项目实施,以免造成更大的风险损失。制定并执行企业制度禁止实施某些活动、依法规避某些可能造成风险的行为,也是风险回避的有效对策。

2)总承包项目减低风险对策。这种对策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减少风险发生后的损失量。对于已知风险,可动员项目资源予以减少;对于可预测和不可预测风险,应尽量通过假定和限制条件,使之变为已知风险,再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风险可以被接受的水平。

3)总承包项目预防风险对策。采取技术组织措施预防风险对策的作用有三个:防止风险因素出现;减少已存在风险因素;减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第6篇: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知识库;推理机制;决策支持系统;指标体系

一、引言

基于知识工程的决策支持系统KEDSS (Knowledge-Based Engineer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是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经济数学、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科学知识,针对决策问题,通过提供决策问题背景数据,协助明确要点,修改完善模型,列举可能方案等方式,为管理者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帮助。基于知识工程的决策支持系统是解决半规则决策和非规则决策的有效工具,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系统,循环经济系统的决策属于半规则决策和非规则决策,在分析决策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一是为追求评价指标的完备性不断提出和增设新指标,使指标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表示这些大量复杂指标数据;二是决策问题通常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如何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问题的特征,动态的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评价方法和模型越来越复杂,如何根据不同的适用范围选择不同的决策方法和模型。客观地讲,国内外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己积累了一些成果,不过从总体上看还不十分完善,只是阶段性的结果,而对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评价研究则还处于起始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区域循环经济的特征运用知识工程的原理,研究复杂指标体系和决策模型的知识表示方法、规则表示方法和推理机制。将目标决策看成是一种知识,建立知识化的目标规划模型,并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它进行知识表示,通过知识库、规则库、案例库实现指标体系的动态组合,决策方法的智能选择。

二、知识的表示

根据循环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理论,应该从经济、资源、环境综合考虑构建系统的评价决策体系,这样才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循环经济系统评价决策模型的层次结构模型见表1。

表1                          循环经济系统评价决策层次模型

目标层F

准则层f

状态层s

指标层x

经济

发展

总量

总量指标(产值、利税、就业人数等)

增长

增长率(产值、利税等)

效益

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社会贡献率等

资源

承载力

总量

系统拥有资源指标(资源、能源、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

消耗量

消耗量指标(资源、能源、原材料等)

利用效果

节能降耗、回收利用率

环境

承载力

环境质量

(大气、水)环境质量

排放量

排放量指标(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

治理效果

三废治理指标、达标率指标

那么,用知识来体现,即:决策=(领域知识,置信度)

根据知识工程的原理按人类知识的结构化程度,大致可以分为模型性知识、符号性知识、实例样本(案例)性知识三大类异构形态的知识。

采用三元组表示来定义异构知识:异构知识=(模型性知识,符号性知识,案例知识)

1.模型性知识的表示

模型性知识主要指所描述的问题对象可以抽象表达为数学模型,并可进行数值计算和分析,以数量表示、以数据运算反映知识推理和利用。决策问题所指的模型,是一些数学规划模型,它包括一组变量和指明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为此可如下表示:

模型知识=(输入集,输出集,输入输出属性之间的映射,模型设定条件)

以多因素叠加法模型为例:

式中F为循环经济决策目标;Wi为第i个准则的权重;fi为第i个准则的评价值。

则知识表示为:

多因素叠加法模型=(fi,F,wi*fi,wi)

在模型库中存储了预先经过分析比较而建立的评价模型和相应程序,以便在应用时选择。

2.符号性知识的表示

符号性知识是知识库主体,如:决策中的一些不易用数学模型表示的定性分析问题,需要根据专家经验进行决策。符号性知识多以规则、框架、语义网络等形式表示,这些知识及其表达方法便于经验总结和归纳,其求解机制是符号推理,若以产生式规则表示,即为基于规则推理。在循环经济决策系统中,准则的选取,经济状态、资源状态和环境状态内涵等,许多是由经验和变化的情况决定的,它们可以用用符号知识表示,用规则进行知识的推理和利用。因此,可表示如下:

符号知识=(经验,规则,问题条件)

例如:

发展度=<经济状态指标,规则,置信水平>

考虑到循环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具普遍性,用符号知识的三元组(事实、规则和置信度)定义来描述决策知识,即:

KO= ,其中:

Fact表示由知识论域Ω中的某一或多个元事实 b 依据规则或操作构成的复合事实,即:

bi表示知识论域Ω中的某一元事实,是整个知识模型中最小的知识表示单元,在循环经济系统中的元事实可以是单项数量指标,如:产值、面积、能耗、人口等;

Rule表示元事实或复合事实之间的关系组合生成的一些规则或操作集(集合运算、算术运算等)。规则由前提和结论构成,前提是一系列元事实的连接所构成的假设,结论则由几个元事实组成。规则可以有嵌套结构,规则框架表示的数学模型如下所示:

RULE <规则1>

WHEN <经济>

If 总量、增长、效益 then 经济状态分析结论

END RULE <规则1>

RULE <规则2>

WHEN <资源>

If 总量、消耗量、利用效果 then 资源状态分析结论

END RULE <规则2>

RULE <规则3>

WHEN <环境>

If 环境质量、排放量、治理效果 then 经济状态分析结论

END RULE <规则3>

2.3 案例知识的表示

案例知识是指在实际问题的一些现象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知识。这些知识是当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有一个质的飞跃,成为成功范例。当实际问题无法模型化,且当经验知识不能或难以显示地表示时,案例知识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对于案例知识,在求解问题时进行相似类比推理,在人工智能方法中称为基于案例推理,它与基于规则推理有着紧密联系,它可缓解专家系统知识获取困难的瓶颈问题,并提高系统的推理效率。在循环经济决策系统中,将一些成功决策的项目作为案例知识进行保存。

案例知识建模主要涉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结构描述案例内容、案例库如何组织等。主要包括:定义知识表示,知识结构化和根据要求从各种类型的知识库中推理检索 出需要的案例知识条目。

案例知识=(案例索引,案例名称,案例特征,检索与实例适配标志,评价值)

案例={案例ID,状态属性集合,决策方法,约束条件,评价描述}

三、知识的推理

决策运行的过程为目标、指标和规则的匹配过程。基于模型的推理一般是基于系统结构、功能和层次的分解。每一层有若干个节点,每一节点都有自己的知识元,知识元中包含与这个节点有关的所有知识,推理过程是一个节点被建立或否定的搜索过程,可采用宽度优先或深度优先的搜索方法。本系统中使用基于层次分解模型的推理,在推理过程中,采用综合推理方法,即按层次模型用不同的方法推理,根据问题属性,从知识库(基本数据库、规则库、模型库、案例库)中,抽取、匹配、整合问题信息,通过指标体系编号从指标体系表中获取具体的指标,形成符合评价决策要求的评估指标及指标值,用户选择求解方式(模型求解,人工神经网络,基于案例推理等),最后对不同推理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如果不同推理方法得到相似的结果,则此结果比较可信。如果由不同推理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则根据案例的贴近度判断,如果贴近度接近于1,则以案例的推理为准,否则以规则推理为准。

在实际中应用最厂泛的是K最近相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s),即从案例库中检索出与目标案例“距离”最近的案例的算法:首先为案例的每个属性指定一个权值,检索案例时,根据输入目标案例各状态属性权值与案例库中各属性的匹配程度,求得其权值的和,然后根据其权值的和的大小来判断案例与目标的匹配程度。K最近相邻算法通常采用的公式表示如下。

关于权的选择可以根据决策问题采用专家评估或以往的经验来设定。

四、知识的存储与知识库设计

1.知识的存储

用对象表示的知识与客观情况更为接近,易于理解。面向对象表示法的推理机制散布于各对象中,因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混合使用不同的求解方案。面向对象技术所提供的继承机制允许子类继承,有利于表示实际情况,形成以问题对象为基础的层次结构。在面向对象的知识库中,将问题求解中涉及的概念、实体等作为对象,并以框架形式表示,即每一个框架都是一个对象。各对象以它们之间的超类、子类、实例的关系形成一个层次网络(图1)。每个对象的所有属性、对该对象的属性进行操作的方法以及操作时使用的规则,都封装在对象框架之中。对象中涉及的方法可以是规则推理,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求解功能,如对数据库的访问或人工神经网络的访问和用户定义的求解过程等。整个求解过程就是消息在各对象之间传递的过程,即对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唯一方式是消息传递(过程调用)。

图1模型类层次关系

根据决策模型的层次关系,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将面向对象的知识统一表示在对象结构中,用如下的元组来表示,即:

面向对象广义知识=(类集合,对象集合,对象间的关系,对象属性集合,对象方法集合)

为了更明确的阐述,用巴科斯范式进行描述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

知识的巴科斯范式BNF描述

第7篇: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国际经济法 创新运用

传统的国际经济法教学多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以国际经济法教材作为授课的唯一基础,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追求将教材中的全部内容都无遗漏地讲到。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交流和互动,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从而不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充分实现,同时,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通过其涵义和特点体现出来:

(一)案例教学法的涵义

美国学者认为,对于法学院学生来讲,案例教学法是一门最佳的指导性技能。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通过案例搭建起教学平台,利用法律事件所提供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景教学,在课堂上将典型的法律案件与相关法学理论充分有效的融合,同时课堂上学生、教师之间有效互动,使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法律事件,以及进行集体讨论,从而使其进入特定的法律情景,进一步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启发思维,培养推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基本目的,促使学生利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将蕴涵于案例中的法学理论予以灵活掌握。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模式。课前,学生对老师布置的案例汇编进行认真钻研,查阅相关资料;课中,教师针对案例不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通过问答式、讨论式、对话式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关的法律原则、规则及各种法律之间存在的关系等。案例教学法突出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关系以及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有针对性、重点性地提问,启发学生对法律案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2. 以法院的判决生效的案例或极具时效性的客观真实的案例为主的教学内容。在法学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法律原则、法律内容,并不是将具体的法律条文死记硬背下来,而是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学习、研究,从而掌握法律的精神和原则。案例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客观真实感,通过学生接触大量的社会实际案例,使相关法律的理论知识充分与实际相结合,更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案例的故事情节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探索的积极性。

3. 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大胆批判精神。法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且难度较大的学科,法律法规或法律文件中包含着大量深刻的思想,而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对当前法律的范围和目的进行有效审视,比较判断其与当前的社会道德一致性的程度。在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对其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学生之所以会提出质疑,一定是经过了几番认真思考与分析,这正是学生探索法学知识的重要过程,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够证实自己分析得正确与否,这样能够逐渐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 在教学效果上,重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还有许多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一地向学生讲解概念和原理;与学生未来能力的培养相比,则是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被灌输相关知识,这样就致使课堂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所脱离。而案例教学法则是通过对涉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案例的研究和分析,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法律实务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法学理论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启迪学生进行积极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阐述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提高其思辨能力

对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积极的思辨能力和主动的参与精神是将来进入社会后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运用案例法,和学生之间针对某个典型案例进行问答式或辩论式地讨论和交流,正确引导讨论的大方向,并进行适时地评论和总结,使学生深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有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规则背后所蕴含的法律精神

对法律关系的调整形成规则以后,往往就与现实生活会有所偏离,而在法学教育中,让学生了解规则及规则之上的法律精神是重中之重。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国际经济法的教学,不只是可以选择国内的典型案例,同时还可以选取外国法律制度相关的代表性案例,这是因为伴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各国在经济领域规则的趋同性逐渐加强,在我国的国际经济法领域,移植和借鉴了许多国际上其他国家的规则,在引入的初始阶段,由于国内相关的审判实例比较缺乏,因此就可以选取外国与该制度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国际经济法的课堂案例教学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关规则的深层含义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之中。

(三)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方法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各项事业的交流与融合,高校之间在国际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高校的法学专业课程中,国际经济法是一门涉外性比较强的重要课程,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经济法专业学生的学习,许多高校专门聘请外国教授进行国际经济法教学,直接将外国的经典案例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教授走进国内高校的课堂为学生进行国际经济法案例知识讲座。此外,国内许多高校也与外国高校之间建立起了友好交流关系,学生可以出国学习和深造国际经济法知识。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加强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尤其是对外国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交流对于国际经济法知识学习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国际经济法是指调整国际经济交往的法律,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关于超越国界并涉及任何经济利益的交易和交往的法律规则和制度。作为高校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国际经济法的综合性和涉外性都比较强,教学和学习难度也相对比较大,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发挥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要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探索和改良运用。因此,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教学内容要立足中国,有针对性、重点性地选择实用性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同时也要对国际最新动态进行密切跟踪,确保知识的先进性和开放性,实现知识国际化,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有效融为一体,通过分析案例,总结出课堂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再用理论知识对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地分析和解决,以此逐步使学生牢固、灵活掌握知识。具体来讲,在课程中要始终将案例与法律条文的结合把握到位,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将具有客观性、典型性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充分利用头脑风暴法的积极作用,展开有效的课堂讨论和交流,充分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注重进行案例测试,即采用案例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试,这需要案例中要糅合进不同的重要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测验出学生对国际经济法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以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在其具体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挑选案例

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精心挑选案例,案例质量的高低对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常,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客观性原则。教学案例要尽可能地直接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件中选取,具有强力的时效性和客观性,为将来学生法学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创造有利条件。2. 教学性原则。教师可以在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尤其是当实际中缺少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时,教师就需要结合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出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案例,从而达到教学效果。3. 典型性原则。在案例教学法中,最常用的案例主要是人民法院审结并公布的案例,或者是以司法考试真题为切入的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4. 目的性原则。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要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性,具体的教学案例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取的,从而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等加强对课程学习中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消化,同时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把握教学课堂环节

1. 课前准备。此环节包括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需要事先制定一个详细的课堂教学计划,选出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并且还要将课堂中向学生提问的问题准备好。学生则需要进行课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熟悉,为更好地掌握知识作准备。

2. 案例呈现。此环节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将事先准备好的案例呈现给学生。案例呈现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将案例的文字材料发给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庭审;用多媒体播放案例课件或视频等。教师要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案例的呈现,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 课堂讨论。在案例教学法中,课堂讨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将案例完整呈现给学生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讨论其中与课堂知识重点相关的内容,同时,各小组针对本组的讨论结果与其他组进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所讨论问题的针对性、重点性。

4. 讨论总结。要体现案例讨论的价值和意义,就必须要在讨论结束后进行及时的总结。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学生在讨论中没有关注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讲授,对疑难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讲解,最后还要贯通案例中设计的整堂课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有效的总结,才能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5. 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同样地,学生也需要针对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进行及时总结,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案例讨论情况,结合当堂课的重要知识点,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不仅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结习惯,同时还能够拓展其思维空间,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案例分析报告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文书的写作规范,这样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法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教师和学生都要重视总结的重要性,并勤于总结,对每节课堂上案例的讲授和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总结,从而真正使学生掌握包括难点在内的国际经济法的所有知识点,并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案例的分析中。为此,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不断提升,也使教学效果得以不断增强。

四、结语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领会案例教学法的含义,综合利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同时不断创新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内容,使案例教学法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功能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John Jackson. The World System,2nd Edition[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7.

[2]高飞.“国际经济法”教学方法探讨[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3]谭小文,刘文勇. 浅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1(20).

[4]刘媛. 论视频案例在《国际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

[5]朱鹏飞. 双语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完善研究——以国际经济法为视角[J]. 法制与社会,2011(27).

第8篇: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主导作用,靠信息、知识和智力来发展,有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

等各种叫法。其中知识经济这一术语最近在我国的流行是有原因的。2.分析信息与知识

、智能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在总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能忽视两者

在层次上的差异。3.阐述知识在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五种作用,同时指出知识在信息经济

发展中的五种新作用。4.对知识经济的宣传应防止片面性,要全面认识科技与经济的相

互关系,促进观念转变,推动机制变新。5.为迎接世纪之交新经济在我国的来临,提出

要采取与发展工业经济不同的非常规战略,列举了五大战略要点。

【关 键 词】信息/知识/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 正 文 】

1 信息经济及其种种称谓

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看,人类在古代利用物质资源,主要是土地等自然资源,

依靠自身体质,创制人力工具,扩展人的体质功能,建立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在近代

则利用物质和能量两种资源,特别是资本和动力资源,制造动力工具,解放人的体力劳

动,建立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在现代又进一步利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资源,把信

息资源提到重要的战略资源的高度,制造智能工具,解放人的脑力劳动,建立信息经济

和信息社会。

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出现,分别是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结果;信息经济的兴起

,显然是本世纪40年代开始、70年代加速、90年代全面铺开的信息革命的产物。www.133229.cOM

信息革命是在科技一体化和科技非线性发展新形势下掀起的一种高科技革命,信息

革命既是科技革命,又是产业革命。尽管高科技除信息科技外,还有生物、新材料、新

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环境保护、管理行为等各种高科技,但是迄今为止,信息

科技是其中最成熟、发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它与其他高科技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极强的渗透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十分广泛的应用性,几乎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

;二是能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结合,从而会全面扩展和加强人类的信息功能,特

别是管理和决策功能。

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的信息经济,是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

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起来的。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

高技术(基于科学的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

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如果说,在工业经济中,钢铁、汽车、石油化工、轻纺工业、能源

、交通运输、电话通讯等传统产业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在信息经济中,居

重要地位的则是芯片、集成电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光纤光缆、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

、数据传输、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航天与海

洋等新兴产业部门。同时,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部门通过产业化而变得越来越重

要。这种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否定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的存在,相反

会促进这三种经济的素质通过信息化后大为提升,并导致信息型经济取代物质型经济而

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信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这首先表现在,美国同信息直接与间接

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80%;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中约有1

/3来自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正以两倍于整个经济的速度增长

着。其次,还表现在蓝领职工占全国职工的比重,正在从90年代中期的20%缩减到下世纪

头十年的10%;非专业的白领职工占全国职工的比重,在这差不多15年左右的时间内,也

将从40%减少到20-30%;而专业性白领职工,即知识型人员,则有可能从40%迅速增加到

60-70%。这后一类人员包括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信息和咨询人员、经理、教授、

科学家以及其他有各种专业知识的智力劳动者。

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提到,“国际上有

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

。这段话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它表明信息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先导相伴而行的

,同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

由于信息的多义性与多维性,信息经济必然也是多义的与多维的。从信息经济本身

来说,它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信息部门的经济,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信息社会的经济。从

信息社会的经济而言,信息经济在信息技术层次上有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甚至比特经

济等多种称谓。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商务部不久前首次了以《崛起的数字经济》为

题的政府报告。同时,网络经济这一称谓正在突破技术含义而为国际经济界所广泛接受

,出现了网络贸易和网络金融以至整个的网络经济等新实践。在信息内容的层次上,信

息经济则有知识经济、智能经济或智力经济等称谓。其中,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近半年

来几乎在我国的媒体风靡一时。此外,对信息经济还有更一般的非物质经济、后工业经

济以及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所谓“新经济”等种种叫法。以上种种称谓都是从一个特

定方面来反映信息经济的特征的。在使用时不同人士从不同角度往往有不同的选择,这

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认为信息经济这一总概念最能直接反映信息社会的经济的本质

,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类物质生产经济相对应最为确切,还能同信息革命、信息技

术、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文明、信息社会等一系列概念保持一致性,而且又有利

于引导我国在现阶段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自从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那份报告以来,尤其

是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知识经济以后,我国知识界在各种书报刊等

出版物中掀起了一阵“知识经济热”。这种现象的产生,从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宣传、

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日益重要以及知识分子的心态等各方面来

考察,是合乎情理的,对提高人们关于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认识,也是有益的。

诚然,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进入“知识管理”阶段,从过去

以信息为基础开展竞争谋取收益,转向现在更强调知识创新,不仅重视信息及其集合的

作用,而且更重视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集合的反应和运用,力求把信息转化为知识。然而

,在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为时还不长,信息资源本身尚未充分开发和有效

利用而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文盲比重还不低,基础教育尚不够普及,工程技术人员与

其他专业人员的数量并不很大的情况下,急于向在企业中继设置信息总监(cio)之后又增

设知识总监(cko)的美国看齐,企图跨越阶段,早日迎来较高层次的信息经济,尽管主观

愿望良好,但在客观实际中,很可能会受挫,因而值得我们关注。

2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为了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在大的方面相互一致而在小的方面略有差异加深认识,

有必要考察一下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把载于特定信号的信息理解为数据、资料、消息、新闻、

情报、知识等的总称。但在科学术语中,上述各个概念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信息之间都

有一定的差别。把信息和知识作为科学概念按照各自的客观对象来定义,信息是反映事

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识则是研究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的规律的。只有

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才能获得知识。相反,没有信息,也就谈不上知识。可以说,知识

是信息升华的成果,也是一种浓缩的系统化了的信息。具体点说,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

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包括以下的内容:知识既使信息成为人类活动的基础,又

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人类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所以,学者们常把信息与知识的关系比作

两个大小不同的同心圆,信息是外层圆,知识是内心圆。这形象地表明了信息是知识的

基础,而知识是信息的核心。

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对知识的“四分法”来说,

“是什么”(know-what)和“是谁”(know-who)这两类知识,就是原始信息,“为什么”

(know-why)和“怎样做”(know-how)这两类知识,则是深加工信息。

除知识外,人们还提到智能(或智力)。这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学术

术语来说,智能是激活了的知识。追本溯源,智能是搜集、加工、传播、应用信息的能

力,是信息能力的集中表现。由于信息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信息

网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无论是智能的提高还是知识的普及,必须有现代

信息网络作支撑,以信息内容的有效利用为基础。

弄清了信息、知识、智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智

能经济三种提法的联系和区别了。显然,与传统的物质型经济相对应的是信息经济,而

非知识经济或智能经济,因为后两者都是前者内部层次不同的子集。现阶段我国还是工

业农业国,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等物质生产经济仍居主导地位,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的

推进,信息经济已经产生,并在迅猛发展中,但尚未充分发达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用

知识经济和智能经济的观点来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是必要的,但是用它们来取代信息经

济,就有以偏概全、超前发展、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危险。

3 知识在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中作用的异同

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始于工业经济时代,并非为信息经济时代所特有。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等著作中的分析,大

工业时代科学及其在技术上应用的这类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表

现:

(1)科学包括在生产力里面,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社会知识、学问”在很大程度

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并“控制”和“改造”“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

(2)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

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棉机等等”,“都是物化的智力”,科学

技术的发展,导致劳动工具不断革命。

(4)新的原材料和能源的发现、利用,需要有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相应的运用。

(5)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体力靠科技发明的工具来增强,智力靠生产技能和

经验的学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知识的积累来提高。

上述知识对经济发展的各种作用在信息经济时代依然存在,并需要继续加以发挥。

但是,信息革命后,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

(1)知识和信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已从非独立因素变成独立因素了,并由潜在的生产

力变成了现实的生产力,这种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

素。

(2)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已大为改观,使知识对经

济和社会的作用日益强化。

(3)出现了知识密集型产业、知识型企业、智能工具和智能产品,知识产业或信息产

业由先导产业逐步变为主导产业,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投入要素创造价值,对知识产权

的保护与工业时代相比达到了新的高度。

(4)在社会总劳动中,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和相对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而在智力劳动

中,专业性的高级智力劳动者的比重和重要性也随之增加了。

(5)除科学技术知识外,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越来越重要,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也越来越大。生产管理正在变为信息管理或知识管理,科学主义的理性管理(硬管理)

与非理性主义的文化管理(软管理)正在深化融合中。

信息时代的经济竞争必然是知识和智力的较量。因此,必须重视知识积累、知识更

新、知识创新。在知识每隔一年多增加一倍的“知识爆炸”情况下,还要善于识别和选

取知识,把最合适的知识运用在最合适的地方。

4 正确宣传知识经济

把知识经济作为未来信息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概括或一个阶段来加以宣传,是必要

的。但在宣传中应防止种种片面性和错误倾向。

例如,只谈知识经济,不提信息经济,甚至处处把“信息”换成“知识”。在经济

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知识经济的定义中,既讲知识,也讲信息,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

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基础上的经济。迄今为止,谈论知识经济的书文所举

的实例,多数都是信息产业和信息企业,尤其是其中的软件产业和软件企业。

又如,只提高技术及其产业,以掩盖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现阶段和今后较长时期内

的突出地位和巨大作用。在生物技术等其他高技术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为时尚早的情况下

,应对信息技术已经给经济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有足够的认识。

再如,只强调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而忽略另一面,即经济发展对科

技进步的决定性作用。从理论上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

生产关系的变革,并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改进;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此基

础上的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起决定性作用,会束缚或解放生

产力的发展,显然,经济运行机制不活、经济管理体制不改,科技是难以发展起来的。

从实践上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

步;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高科技,回报大风险也大

,没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作基础,科技进步特别是高科技的研制与开发,只能是美好

的幻想。有位学者说,实施“科教兴国”的同时也要求“国兴科教”,即需要发展经济

以支持科技和教育。这不无道理。试想经济不发达,经费不足,闲暇时间和自由思想少

,科学怎么能发展;不搞市场经济,缺乏竞争,又怎能迫使技术不断更新。所以,科技

与经济是相互作用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科技更进步;或者说,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经济更发展,这是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我们要积极争取的,从而可使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彼此结合。科技落后——科技不发达——科技更落后;

或者说,经济不发达——科技落后——经济更不发达,则是另一种互动式不良循环,是

我们应竭力避免的,决不能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相互牵制、彼此割裂。在社会经济大

系统中,科技进步并不是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由经济发展等系统内其他因素所决定的

一个内生变量。这一点近几年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认识。

把科技对经济的单向作用关系解释为知识对经济的单向作用关系的同时,还有个别

文章把知识不同于信息的特性归结为“人脑”,进而认为人脑“它是生产知识的唯一源

泉”(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第18-19页),知识的生产固然与人脑

的思维加工有关,但其来源并非人脑而是实践。且不说知识来源究竟是什么这个唯心论

和唯物论之争的古老话题,如果从科技决定经济到知识决定经济,再到人脑决定知识,

沿着这条思路来认识问题,那么就可能重现“大跃进”时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那种神话般幼稚可笑的错误。这就需要引起我们大家警惕了。对未来经济的任何探索

,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应防止主观想象的危险倾向。

宣传知识经济,旨在促进观念转变,推动机制革新。转变观念包括转变投入、资产

、效益等等的观念。在生产投入中,既要重视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更要重视科技、教育

、管理等种种知识和信息的投入,把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首要位置上,

并充分重视机制革新和增强创新能力。

5 用新战略迎接下世纪新经济的来临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潮流中,制定面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正确

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为在下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五大依据邓小平理论,在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

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其中,把“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

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内容。这就为我国从目前的工农业

经济时代进到信息经济时代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发展信息经济的战略,可以借鉴参考但必须从根本上不同于发展工业经济的战略,

方能取得成功。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世纪之交的现代化主要是信息化。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

离不开信息化”。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信息经济,应采取非常规的发展战略,特别

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应遵循中央提出的两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两个转变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两个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和工业

社会向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过渡。我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730美元,按这一

指标计算,正处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求为600-1500美元)

,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20000美元的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其间

需经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500-4000美元的先进的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

其次,在上述过渡中应注意经济、社会、科技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人民生活、社会

生产和环境生态三个方面综合平衡,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及其影响的作用,弘扬中华

文化,构筑我国跨世纪的国际文化战略,依据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优势,在全球

信息经济和信息文明中占据制高点。

再次,在全球竞争超常激烈的环境中,经济变革速度随着产品更新换代、产业结构

调整和转移的加快而加快,面对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已在全球信息市场独占鳌头(1996

年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全球信息市场中所占销售份额高达84.6%,其中约有一半为美国所

独得)的局面,我国要发展信息经济,除实行跨越战略(如跨越模拟化阶段,一步进到

数字化阶段)和创新战略(如改进创新机制和建立创新体系等)的结合外,有必要采取

“合纵连横”的合作竞争战略及力克弱点、猛扩强项的“扬长避短”战略等一系列不靠

硬拼而用智取的出奇制胜战略,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优势。

再其次,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其中的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全面改造和带动

其他各项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已被确定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仍需要不断改进信息

产业的内部结构,不断扩大信息产业的外部效应,使信息产业与其他非信息产业走上互

动式发展的轨道。

最后,在信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采取地区“平推”战略,而应突出重点地区,

兼顾一般地区,以重点带一般,分步渐进的地区“带动”战略。既要选好重点,重点不

第9篇:经济知识点总结范文

教材在第六章已经介绍了省级区域,按照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本节学习省内区域的例子。作为省内区域的代表――珠江三角洲是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的个例,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正因为本节特点鲜明,对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学习和借鉴的作用,因此有较高的示范价值,在教材中也属于典型案例,承前启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中国地理的前几章学习了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在本节的教学活动中有关问题可谓是驾轻就熟、水到渠成,此时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可利用学生原来已学过的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列出新教学内容的探究提纲,根据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及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融情感、知识、能力为一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探索地理奥秘、揭示地理事物内涵、归纳地理事物规律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地理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地理知识,了解地理事物发展规律,从而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轻松突破本章节的重难点,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习快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根据地图和资料,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运用图、文资料,分析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关地图、文字资料、影像资料,结合暗示、启发、提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及归纳概括能力、辨证思维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关系,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条件和意义;外向型经济的条件与特征;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难点:“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五、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资源,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并引导与多媒体相结合,在问答法、讨论法中插入角色扮演活动等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及相关图文自主学习、体验、分析、探究、解答等方法,与小组合作、讨论、加上角色扮演等,使学生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与知识框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南方地区的工业” 视频,设疑提问导入新课。(引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经济发展迅速)

【讲授新课】

对外开放的前沿

出示地图“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了解广义与狭义的珠江三角洲的区别。

想一想: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为什么如此迅速?动画显示“珠江三角洲在中国的位置”。

活动1:温故知新 小组比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画、地形图,利用以前分析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讨论总结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特点。派代表把结论写在黑板上,从而评出答案最优组。同学间相互合作分析珠三角地区的位置特征。(纬度位置:亚热带、热带;湿润区;农业基础好。海陆位置:我国南部沿海,海陆交通便利。相对位置:紧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

师生共同总结: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

承转:是否具备了“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珠江三角洲地区就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还应具备哪些条件?

深入探究:了解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材料展示:“全国著名的侨乡”。

活动2:趁热打铁 揭晓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上题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特点,结合材料1、材料2,将学生分A、B、C三组,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三方面,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各组代表发言介绍。从而对上题延伸、递进,重难点“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则迎刃而解。

教师总结:正是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必须条件,因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设疑过渡:珠江三角洲凭借其优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类型,其发展的条件和特征是什么?

外向型经济

出示“我国南方工业图”及“珠江三角洲主要工业产品”图,完成外向型经济活动设计。

活动3:七嘴八舌 以图析文

设计意图:采取抢答方式,活跃气氛,激励学生总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类型及工业产品类型――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生产轻工业产品。顺利引导学生进入第二部分“外向型经济” 的条件与特征的难点突破。

扩展探究: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并提问:这是什么类型的经济?引出外向型经济的定义:即一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以出口外销为经营方向的经济类型。

出示“外向型经济一例”及“珠江三角洲外资的主要来源”图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及特征。(资金、技术、管理人员多由港澳地区提供;土地、工人由内地提供;以轻工业产品加工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通过港澳地区,销往世界各地)

活动4:情境投入 我来做主

设计意图:本活动是活动设计的高潮部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活动结果可能是百花齐放,借助角色扮演把“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及特征”由浅入深,由理论转化为实际问题,简化了重难点,同时也利于学生轻松理解、记忆、掌握。

展示图片“佳能珠海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厂房照相机装配车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假设你是公司一名公关员工,请你介绍一下公司情况,参考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及特征,以达到吸引人才、合作投资的目的。让学生认真准备后,每一个活动小组选出代表进行PK,获胜组颁发“优秀员工”奖。(背景材料:产品:电子元件;销售渠道:通过港澳,销往世界各地;投资方:港商;厂址: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管理:港方;工人:内地打工者)

设疑: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在该种经济中各扮演什么角色?

出示“外向型经济基本模式――前店后厂”图,让学生了解外向型经济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扩展探究:这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成功经济模式值得其它哪些地区学习和借鉴?学生总结开放性习题。

活动5:你问我答 你追我赶

设计意图:为了保持学生积极探究的状态,活动设计加入竞争元素,全员参与,合作学习。

出示“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图,让学生以两人小组为单位从图上提取有用的信息,完成“外向型经济的作用”题后一人问一人答,总结外向型经济的正面作用。如问:从图上可以看出,在人均GDP的变化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有何不同?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增长幅度远高于全国。问: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什么?答: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实行改革开放,以“前店后厂”的分工合作模式大力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因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上升。

师生总结:外向型经济的正面作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教师反问:那外向型经济的反面作用是什么?

小组讨论:外向型经济的反面作用:城镇化导致环境问题;政策倾斜导致税收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