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农业工作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农业工作的重要性

第1篇: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科技入户;现代农业;“三农”;农业技术推广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09〕95号)精神,安徽省39个县被列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南陵县即为其中之一[1]。为扎实推进该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的实施,2009年9月在全县遴选100名农业科技人员,联系培育1 000个科技示范户,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等方式,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辐射带动2万农户共同发展。根据几年来科技入户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心在于科技入户,科技入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1南陵县农村现状

南陵县总人口5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18万人,耕地面积3.3万hm2,其中水田3.08万hm2,主栽农作物是水稻。很多年轻力壮的农民外出务工,留守的务农人员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知识严重缺乏,广大农民很难与实用的农业科技对接。很多农户根本做不到科学施肥,很难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村水稻种植品种和耕作制度混乱,容易引发水稻病虫害重发,往往导致农民种田投入高,收益小。大多数农民迫切希望科技能真正进入农家。

2科技入户的重要性

2.1科技入户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平台

“三农”工作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2]。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就必须彻底改变农业持续弱质、农村持续落后、农民持续弱势的局面。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科技入户的思路和方法,正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平台。要组织广大农业干部和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察民情、听民声,深入田间地头摸情况、找问题,了解农民的所急、所盼、所想,然后有针对地开展面对面的示范、手把手的指导、心连心的服务,把实用技术真正用到农业中去。通过科技入户这种个性化服务,既可掌握农村的第一手资料,把握农民的思想期盼,了解农民的生产需求,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提供原始数据,又可增进与农民的感情,增强为农服务意识。

2.2科技入户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助推器

由于南陵县农民文化程度低、科技水平滞后,他们只能凭经验抓生产,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时还会出现凭老经验而误了农事的情况,造成大面积农田减产,甚至绝收。由于不懂科技、盲目施肥、盲目用药造成农业成本高而效益低、生态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差等问题。如果能为农民提供先进的育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将会有效节约农民的投入成本,实现增产增效,也会有效地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及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十分明显。由此可见,科技入户工作对农民致富奔小康、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3科技入户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在当前宣传手段落后和农民知识水平不高的条件下,走科技入户的路子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科技入户实现了科技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的直接对接,建立起科技直接进入示范户的新通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示范户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水平。科技入户架起了科技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技术指导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农户“零距离”接触,及时了解农户的需求,及早发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建议,有利于解决农业科技与农户生产经营脱节的现实问题。

2.4科技入户能有效提升技术指导员的综合素质

在科技入户指导过程中,技术指导员增强了服务“三农”意识,发扬了吃苦耐劳精神,锻炼了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农户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其全面掌握生产技术,具备高超的指导技能,既有高产栽培理论知识,又有病虫害防治、土肥和气象等综合知识,由此促使技术指导员对缺乏的有关知识抓紧补课。通过科技入户工作锻炼了一批年轻的技术指导员,提高了对科技示范户的综合指导能力。

2.5科技入户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并提高种田水平

农业科技入户以科技示范户为直接服务对象,以农户科技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性化技术服务和个性化培训为手段,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这种新型的工作方式,极大调动了农民运用科技增产增收的积极性。通过技术指导员现场指导,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技术难题,均能得到有效解决,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的信心和决心。

2.6科技入户缩短了农技人员和农户的距离

在科技入户以前,农民认为技术人员是国家干部,不好合作,所以有抵触情绪。而农技人员认为农民素质差,难以沟通,有畏难情绪。通过科技入户,促进了科技人员与农户间互相了解双方的。

3科技入户的重点工作

3.1准备工作

向各示范户统一发放《科技示范户手册》,在示范户手册中详细注明示范户和技术指导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或单位、联系电话等,以便示范户和技术指导员之间能随时沟通;为每个示范户钉挂示范户门牌,发放印有“科技示范户”字样的间盆、毛巾、水杯等物品,在农户中营造科技致富光荣的氛围,突出示范户的模范带头作用。

3.2技术培训

围绕主导产品和主推技术,编写实用培训教材,人手1份,利用农闲或雨天,在农户家里或村部,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开展技术培训[3]。

3.3入户指导

技术指导员要克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按照工作职责,着力抓好示范户大田准备、幼苗管理、大田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技术指导工作,保证全程服务农业生产。

3.4信息服务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时刻,编写通俗易懂的防治技术要领宣传单,及时发放给示范户,再让示范户将信息传递给周边的农户;通过电视台打流动字幕等方式,向广大农户及示范户传递各种农时信息;技术指导员手机不关机,随时准备接听示范户的咨询电话,确保信息服务到位[4]。

4参考文献

[1] 高国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模式探索[j].农业科技培训,2009(12):7-8.

[2] 徐静敏.农业科技入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j].中国科技博览,2008(24):153.

第2篇: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1.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自身缺乏信息化意识

从目前农业发展来看,大部分农业种植区域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地区,由于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农民教育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促使实际的农业种植工作存在着盲目性,同时农民信息化接受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农民针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接受程度并不是非常理想,对于先进信息技术以及先进农业技术设备缺乏做够的了解。作为农业生产主体,农民是农业生产中信息化技术实践者,因此,农民对于信息化技术实际接受程度直接的影响农业经济信息化推广工作。由于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促使农民农业农产品销售受到了影响,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受到了阻碍,直接的影响农业发展。

2.信息技术开发工作资本不足

在信息技术开发工作过程中,开发资本分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两种。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分析,虽然学校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也开展了相关教育课程,但是学生对于农村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以及向往,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工作,这就使得农业管理中缺乏高水平人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受到了限制。从目前农村发展来看,农村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能够走出农村,因此很少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年轻人,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缺乏人才支持,农业生产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从物质资本角度分析来看,经济建设工作更加集中在工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工作,对于农业信息技术投资投入并不多,因此,农业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工作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往往农业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化创新往往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有效开展。由于农业发展特殊性,资金不足不仅会造成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缓慢,还会造成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受限。

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策略

3.1 政府方面给予经济和政策的支持,有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日渐丰富,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也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仍然是沿用人力生产和运输机械生产的方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制约了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由于农民资金有限,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投入方面并不是非常理想,政府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从政策和资金等角度给予支持与帮助,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以及信息机械使用的培训力度,转变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人才匮乏的问题,提高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促进农业经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从农村的角度分析来看,需要认识到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重视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不断丰富农业信息,保证农业信息发展的科学性、真实性,进而为农业信息内容全面性以及完整性提供保障。因此,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农业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有效集中农业信息,保证农业信息及时性,促使广大群众能够更加及时、更加直接的掌握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3.2 健全农业经济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大农业信息化研发工作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较为完备信息化建设工作,农业经济信息推广工作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在农业经济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投资比重,不断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大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政府工作部门可以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实现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竞争,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快速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研发工作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与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在推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模式基础上,重视创新工作,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与种植产业、生物工程等相结合,实现全面性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宣传工作力度,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地方政府工作部门需要给予经济以及政策方面的大理支持,这就可以利用会议以及媒体等方式传递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精神,培养农业技术骨干,给予农业经济管理技术以及人才方面的巨大支持。同时还可以鼓励农业技术骨干进行全面的走访以及信息技术推广工作,深入到农民日常生活中,为农民普及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民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建设的认识,提高配合积极性。在农业经济信息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日渐深入,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农民支持,还需要信息化就技术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这就需要重视提升农业经济信息信息化技术,重视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实现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农业信息化技术工作人员来看,大多为体制内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相对较差,这就需要转变传统框架限制,构建信息化竞争主体,为农业与科技结合提供保障,提升农业技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工作团队,促进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培养出符合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结束语

第3篇: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速度不仅会影响到农村的经济水平,而且会制约着整体经济的增长,因此,重视农业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推广服务的质量,成为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现状,指出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现状;策略

1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现状

1.1不重视农业推广服务工作

农业推广不仅可以丰富农民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但是,由于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未能认识到农业推广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重视农业推广工作,从而使得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效果较差。目前,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村的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经营模式也不断增多,但是,很多地区的基层部门和农民仍然未能深刻认识到农业推广的重要性,没有认真落实农业推广工作,致使农业推广进程缓慢,从而阻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单一陈旧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也需要不断改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以农民为主导,政府的参与程度有限,从而使得农业推广的速度缓慢。

1.3农业推广服务人员不足

人才是农业推广工作中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面积较大,重视程度不足,致使农业推广工作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同时,由于重视程度、工作能力以及地区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业推广服务中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从而降低了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效果。

2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重视农业推广服务工作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重视农业推广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引导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可以提升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制定有效的发展策略,合理开展农业推广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以丰富农民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同时,基层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推广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有效性,以引导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农民应该深刻认识到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学习新的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2积极创新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模式

农业推广服务的模式会严重影响到推广的效果,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提高农业推广服务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完善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推广模式,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以确保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政府农业服务部门的支持,通过农业科技园、农业示范园,宣传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效果。同时,基层部门可以建立完善的推广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作用,让农民利用农村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农家乐园等,不断丰富推广服务的主体,以提高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另外,在推广工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农业的优势,有效结合农业优势和推广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推广不同的农业产业,建立科学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2.3不断提高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的素质

专业的工作人员是确保农业推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应该重视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的重要地位,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养,以提高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基层部门应该根据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合理引进先进的人才,为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以提高农业推广服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层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的积极作用,加大培训力度,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农业推广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确保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农民是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对象,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基层部门应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以促进农业推广工作的发展。基层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先进的种植经验,积极宣传先进的农业种植理念,不断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积极扩充农民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能力。而且,农民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学习新的农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合理借鉴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种植方式。

3总结

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会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快农业推广服务工作,积极创新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农业推广服务的质量,可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刘新颖 单位:吉林市农业科学院

第4篇: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措施;促进作用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相关部门若想进一步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与质量,首先要做的便是及时地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并在符合地区农村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其发展需求,进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不能很好地被应用,最终造成农业生产发展中农产品滞销的情况。长时期的农产品滞留还会造成产品的腐烂与损坏,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环境因素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影响

外部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产生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比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能够种植的农作物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不尽相同,很多地区的农作物生产种植需要借助必要的防冻、防寒措施才能健康成长。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不断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城市整体的发展效率,多数地区都会将一些工业企业迁往郊区或农村地区,这使得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农业机械设备,但是,在工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废气、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也因此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这类问题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活动的健康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效率与质量也因此大大降低,最终导致农村经济体系的发展受到较为明显的限制。

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差距过大

由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城市,农村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城镇化建设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占用,城乡发展建设中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而当前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不能发挥出有效作用,从而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缺乏完善性

现阶段,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与顺利开展,具体表现在:工作人员无法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标准与要求进行,降低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没有规范、系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做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以及工作理念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十分明显的滞后性。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缺失还会导致管理工作人员难以正确地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最终严重影响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效率。

五、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

近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很多先进、高科技的技术,如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中,为全面构建新农村经济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但是,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工作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在对相关的农业信息数据传输与利用时产生了诸多问题,造成重要信息数据内容并没有完全被接收与掌握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加之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未能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视起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中难以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网络体系,从而在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同时,导致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社会新形势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一、积极建立健全相应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相关部门要制订严格的制度与管理目标,有效明确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细则与内容,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落实到个人,有效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2.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规划,保证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积极性,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二、加快对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调整与创新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实践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加大对农业经济建设中基础公共设施的完善与优化,有效确保农业经济体系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作物肥料、种子的管理工作,有效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统一性与规范性,在全面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产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与效率,为全面增强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三、借助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从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现代化的手段与信息化技术有效管理农业的生产经营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为全面促进信息数据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搭建良好的平台,尽可能地规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安全风险隐患,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效降低农村财务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四、构建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的专业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用的发挥,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在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在组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队伍时,做好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水平的把关工作,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从而在充分保证其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使其能够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地改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方式。从工作人员自身的角度来看,其应在深入学习国家农村经济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从而确保自己能够始终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最终为农村地区经济体系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五、丰富农村经济融资渠道现阶段,农村地区经济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补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政府部门的补贴力度是不断加大的,但是,仅靠政府补贴,农村经济是难以得到高效发展的,为此,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需在重视这类问题的同时,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科学地拓展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在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资金保障的同时,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良好促进作用一、为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有利条件1.利用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获取,保证在对相关信息数据资源进行利用时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这对于全面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条例能够对工作人员起到良好的管理与约束作用,可以有效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为全面促进农业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有序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现代化思想的普及能够有效转变农民的农业生产理念,对于农民开展各项农业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全面引用高科技的农业生产设备、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提升农村经济作物的生产质量与效率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二、为农村经济的健康长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新形势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相关的农业生产及开展其他经济活动时需要制订明确的管理方向与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中,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因此,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还缺乏科学依据与规章制度,缺乏规范统一、行之有效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率,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2.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健康、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落实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借助新的发展理念与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不断提高的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与农业经济管理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有效促进了农民自主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热情与积极性。1.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在引导农民开展相关的农业经济工作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与带头作用,将自己所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理念以及生产管理新模式等有效地渗透到各类农业经济活动中,进而带动当地农民在农作实践中不断感悟与理解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的重要性。2.为了有效增强对当地农业生产资料的应用,他们能够依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内容和细则制订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生产目标与计划,从而为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绿色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下,农业经济管理还能够有效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有效减少农民在耕种作物以及开展其他各项农业生产活动时随意喷洒农药、排放废气废水以及乱用化学肥料等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为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规范农村经济行为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便是缺乏科学、规范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这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与混乱性,甚至还会产生一些影响较为负面的违规行为,最终严重限制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这类问题的存在还会严重影响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则能够在有效约束农村经济行为的同时,通过明确农村经济行为标准规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与发展效率,进而在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运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与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效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性与系统性,而且能够为全面提升基层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农村区域环境恶化现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露,张越,张俊飚,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31-38+133.

第5篇: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同志们:

这次县农机工作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精神和区、州、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自治州农机局局长就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机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县农机局局长对去年全县农机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年的农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我县农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

今年中共中央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十分明确地提出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农机具购置的补贴。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从今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设立万元大中型农机具购置专项补贴资金,扶持农牧民购置大型农机具和特色产业专用机具。县农机部门要认真研究,深刻领会,正确把握好这一政策,积极抢抓机遇,以项目为载体,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积极申报项目,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项目支持,想方设法列入政策性享受的范围。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找准工作切入点和主攻方向,力争实现农机工作三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实现农机装备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要继续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来调整农机装备结构。要大力发展畜牧业机械,着力提升优质饲草全程生产机械和玉米青贮机械装备总量,积极引进和发展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和舍饲圈养机械。要加速农业生产机械的更新换代步伐,大力发展高密度栽培、膜下滴灌和精量播种机械,积极研制、引进、推广番茄、制种、土豆、中药材等特色作物种植机械,促进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实现农机技术水平的重大突破。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的农业机械,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物质技术支撑。要加快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努力提高成熟农机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组装配套技术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强与农机企业合作,不断引进新机型、新技术。加大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机手科技素质,抓好特色农业综合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由点带面,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三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重大突破。要大力发展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提高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要充分利用北投贷款引进大型牧业机械项目支持,加强我县大型农机装备。农机部门要制定项目到位后的经营管理方案,完善管理措施,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和农牧民参与项目实施,并探索建立三者利益紧密联系的农机化服务组织,规范运作。版权所有

二、加强领导,通力配合,形成合力

县委、县人民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农机化工作,也对农机化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非常肯定,农机化工作成为考核县乡经济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分值每年都在加大,说明农机化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农机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刻认识到农机化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农机化服务工作。县委、县政府也将按照有关规定,逐步加大对农机化扶持和投入力度。中央和区州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要求县财政配套的,我们要想方设法足额到位,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县农机具要关心、改善基层农机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稳定和加强农机队伍。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和大力支持,努力形成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强大合力。版权所有

三、统筹兼顾,以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抓好农机系统自身建设工作

在过去一年里,农机化工作卓有成效,农机系统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农机化工作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连续两年获奖,党建、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形象工程建设都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成绩面前,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戒骄戒躁。农机系统要以当前正在进行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自身建设水平。一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按阶段进行,取得实效,二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同农机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促进,两不误。先进性教育活动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工作任务,时间集中在今年上半年,而农时季节又不能误,大量的工作任务需要落实。因此,农机系统要统筹安排,不能顾此失彼。三是对照先进找差距、查不足、巩固好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先进性教育活动虽然只有半年时间,但要达到先进性的要求,整改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机系统要自加压力,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认真贯彻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建设一个政治坚强,意志坚定,作风扎实民主的领导班子,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需要。

第6篇: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旗委、政府组织这次农区种植业暨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现场观摩会,目的就是全面检查上半年农区种植业暨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分析农业生产中面临的新形势,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下半年及为明年打基础的工作,确保今年我旗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从昨天开始,利用一天半时间,对农区5乡镇和呼勒斯太苏木共31个示范点有代表性地进行了观摩学习,我认为,无论对大家还是我本人,启发是很大的,总体印象是:农作物长势喜人,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示范点有看头,经验有学头。今天的总结会就是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做好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信心。一会儿大家都要发言,斯庆旗长要做重要讲话。参加今天总结会议的有: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斯庆同志、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苗凯明同志、旗政协副主席白志远同志、旗委调研员刘宪文同志、旗人民政府助理调研员胡忠勇同志、老干部赵子安、通拉嘎二位同志以及各涉农部门的主要领导和农区各苏木乡镇的党政领导。今天总结会议的议程有七项:

第一项:农区各苏木乡镇汇报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完成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第二项:各涉农部门发言。

第三项:旗人大、政协领导讲话。

第四项:旗委、政府调研员讲话。

第五项:老干部代表讲话。

第六项: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斯庆同志讲话。

第七项:会议小结。

下面依次进行:

第一项:请农区各苏木乡镇汇报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完成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汇报顺序:德岭山镇、乌梁素太乡、乌加河镇、宏丰乡、呼勒斯太苏木、石兰计乡、石哈河镇)

第二项:请各涉农部门发言。(发言顺序:人行、信用联社、农电局、农牧业局、农业服务中心、林业局、水务局、农区畜牧业推进办、扶贫办、开发办)

第三项:请旗人大、政协领导讲话。(发言顺序人大、政协)

第四项:请旗委、政府调研员讲话(旗委刘调研、政府胡调研)。

第五项:请老干部代表讲话。

第六项:请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斯庆同志做重要讲话。

今天的总结会议议程已全部进行完毕。会上,各苏木乡镇汇报了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下半年的工作安排。各苏木乡镇能立足当地实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工作思路清晰、定位准确、重点突出、成绩显著,很值的我们认真总结,交流推广;部分涉农部门结合自身行业特点,重点围绕“支农”方面谈了自己的工作措施,并对下半年的工作进行了表态发言;旗人大、政协的领导和旗委刘调研、政府胡调研和老干部代表赵子安都根据当前的农业生产情况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刚才,斯庆旗长代表旗委、政府做了重要讲话,全面分析了我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形势,总结了经验,查摆出了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了下半年的重点工作。斯庆旗长的讲话对我们今后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会后,各苏木乡镇和各涉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斯庆旗长的讲话和本次会议精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出成效。

为了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全力抓好斯庆旗长在讲话中提出的下半年12项重点工作的落实,我认为要努力做到六个方面的新突破:

第一,在思想认识上要有新的突破。从我旗的情况来看,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比较稳定,但是从总体来看,我旗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水平还不高,正如斯庆旗长讲话中提到的我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从目前来讲,我旗农业产业结构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农民素质难以适应深层次发展的需求,农村市场组织化程度难以适应竞争需求,但中央支农惠农等政策的出台,极大的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税费改革的逐步完成极大地解放了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新变化也促成了大宗农副产品价格的恢复性增长,这一系列好因素,需要我们基层党委、政府去引导和把握。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的突破,一是要紧紧围绕落实我旗今年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任务,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上,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上;放到解决“三农”工作的重大问题上;放到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二是各级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调查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了解存在的问题,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发展变化的规律。力争在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上的取得新的突破。三是要准确把握今年的气候因素和市场因素,千万不能有一点麻痹思想,认真抓好斯庆旗长讲话中关于下半年的12项重点工作,变工作压力为动力,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好今年的目标任务。

第二、在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法上有新的突破。与时俱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改革创新。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积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学习,勇于实践,注意研究农业新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增强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更好地为农服务。一是转变作风。要紧密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具体的工作中做到四个深入;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深入到化解群众各类矛盾的具体过程中,学会运用典型示范、说服教育和服务引导等办法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深入农业产业化建设的第一线中,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农民遇到的各类难题;深入到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二是做到依法行政。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干部认真学习行政法律法规,提高干部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严禁滥用行政职权、粗暴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三是做好民主管理。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对管理自己合法方式的选择,让农民享有更多的自,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继续健全和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总之,各地要针对当地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在工作方法上坚持突破重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稳步推进。善于发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告诉农民干什么,教会农民怎么干,帮助农民卖出去”,集中精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全旗营造一个既与时俱进又与势俱进,既有科学的态度又有科学的方法,既想干又敢干,还要干好,不抓则已,抓就抓到底,这样一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三,在转变职能和工作措施上有新的突破。要切实把指导农业工作的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服务,行政执法,落实政策和提供服务上来。全局性的工作要抓“转化”,着力把政策精神转化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行动。创新性的工作要抓“强化”,注重发挥我们这次观摩检查中大量典型的示范作用,突出工作重点,准确把握关键性环节,推动全局。经常性的工作要抓“优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既要注意工作环节和程序,更要重视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具体工作机制上,一是建立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长效机制。捆绑项目,集中资金,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开发中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打基础。二是建立调动干部工作主动性的激励机制。坚持以工作论英雄、靠发展比高低,重点选拔“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鼓励农村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三是建立农民长期得实惠的工作运行机制。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第四,在组织领导上要有新的突破。一是要改变以往用行政命令、催收催种、大包大揽等行政推动方式来发展农村经济,要注重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立新组织等措施,引导农民更新观念,鼓励农民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各乡镇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建立建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各项制度,明确责任,以制度来管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围绕农民增收多出注意、多想办法、多办实事,增强宗旨意识和法制、政策观念,进一步增进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提高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自觉性和本领。二是要解决好服务农民的方法问题,要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服务体系,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各涉农部门要牢固树立重农、扶农、富农、强农的意识,强化服务观念,主动搞好服务,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要加强沟通和配合,特别是涉及到跨部门、跨行业的涉农事务,要协同研究,齐抓共管,确保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三是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即将开始,将延伸到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基层党组织,各乡镇党委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开展“双三双链双推”活动,有效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加快发展我旗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五,在抓好落实和督促检查工作上要有新的突破。一是明确责任。各乡镇领导班子都要把下半年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按工作分工落实到每个成员身上。日常工作中,主要领导要加强对班子成员的督促检查,支持班子成员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班子成员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要认真负责,抓好落实,形成分兵把口、各负其责的局面;二是加强协调。在抓落实过程中,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调动上上下下的积极性,齐心协力抓好各项工作。各乡镇要善于运用政策手段和有效地工作方法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为抓好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搞好督查。原创:旗、乡两级领导作为决策的制定者,要坚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实情,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旗考核办,旗委、政府督查室要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按照这次会议的安排和部署,定期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第一线,加大考核力度,搞好督查,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六,在宣传动员工作上有新突破。各乡镇、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这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确保会议精神传达到基层和广大群众当中。会后要立即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向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传达斯庆旗长讲话精神,把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要求、措施向群众讲清。同时,各地要积极组织本地干部群众开展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的典型经验交流学习活动。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本次观摩的先进典型,推广工作经验,褒扬先进,激励后进,促进会议精神的全面落实。

第7篇: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五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支农惠农力度逐年加大。在中央政策推动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奶牛、山杏、油葵、辣椒等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化经营登上新台阶。以辣椒、油葵、杂粮豆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衔接更加紧密,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好形势、好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慰问,向关心支持农业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表示衷心感谢!

在新的形势下,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我市农业生产正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向质量数量并重、以质取胜转变,农民收入正由主要依靠农业内部增收向内外并举、多元增收转变,农村发展正由以农为主、自我循环向城乡一体、工农联动转变。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趋势,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按照中央、省和白城市关于“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抓好农业生产、牧业经济、农业产业化、劳务输出、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工作。总体要求是:抓基础、强产业、促增收、建生态、重民生,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道路,加快全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今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三农”工作领导机制,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

第一,要把握“三农”工作发展规律。农业农村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农口部门和乡镇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增加对农村的了解,增进对农民的感情。要加强学习,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新阶段农村的方针政策,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主动性,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总结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好经验、好做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当前,乡村组织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要适应新体制的要求,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建立新的乡村治理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努力构建党的领导、政府推动、村民自治、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健全保障制度,深化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利,保护农民利益;要加强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提高自治水平;要加强农村社会团体、合作组织、中介机构建设,引导他们在乡村治理上发挥积极作用;要畅通农民利益诉求渠道,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8篇: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55

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中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这就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断推前。所谓面源污染,实际上就是深入到地表或者是地下水体中的,以一种较为分散的、广域性的并且微量形式所存在的污染物。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农业面源污染属于水体污染的一种。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国情,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农药以及化肥等过量使用,或者是在畜禽养殖的过程中出现了乱排乱放的行为,出现钾、氮等养分过剩的现象,过剩养分经过雨水进入到水体中,这样就产生了地表水面的污染。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度施用化肥促使耕地土壤结构受到了影响,养分流失速度不断加快,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同时种植农产品也存在着品质下降,地下的水体系统受到了破坏,人们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胁。政府需要明确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重要的关联,发挥自身的先锋作用,有效缓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面源污染问题,提升农业发展效率。

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分析

1.1 政府强化自身工作责任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根据相关管理要求,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扩散,在面源控制工作中可以采用源头控制的治理方式,更加强调在更大流于内的农田治理工作,重视养分管理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有效的削弱磷以及氮等的总含量。政府需要认识到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必要性,同时了解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实现农业工作部门、科技工作部门以及水利工作部门之间的协调,明确各个工作部门的责任以及目标。在进行农业面源的污染防治工作中,需要明确工作目标以及工作人员,实现市县各级政府相关工作的协调,明确自理区以及保护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效率。

1.2 重视农业生产的限定性技术

在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需要认识到水源涵养地以及保护区的重要作用,重视面源污染源头方面的控制,在施肥过程中需要重视磷成分以及氮成分的有效控制,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中的面源污染。同时,在农业面源控制中需要重视水土流失控制工作,实现水土资源的综合性管理。例如,在进行坡耕地的种植过程中,需要重视耕地的改造工作,通过还林还草等形式来实现土壤养分以及资源的综合性管理。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重视施肥技术改进工作,有效推广科学的施肥技术,实现平衡施肥理念的有效推广,提升肥料实际利用率。总之,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坚持资源化、无害化以及减量化发展目标,特别需要重视家禽以及牲畜等粪便的处理利用开发工作,提升技术实用性,提升行业化的污染处理水平。为了能够有效推广污水以及粪便处理效率,可以构建实验示范点,有效带动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升污染实际处理效率。

1.3 重视人工干预工作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重视技术操作方面的简单性以及便捷性。在养分管理工作中,需要从轮作类型、施肥的时间、施肥方式等方面进行细化,从源头上来控制面源污染。在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需要重视单向性治理工作,适当性加入人工干预,提升实际的治理效率。例如,在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植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屏障性以及过滤,需要借助植被的过滤以及沉积等来削弱地下水地污染量治理工作,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磷钾成分,借助粘土矿物来改善土壤类型,提升土壤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吸收能力,同时也能够为植物增长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养分,提升污染物实际的截留能力。同时,还需要重视面源污染治理思路。结合小流域自然经济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发挥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的优化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优化农田产业结构,发挥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构建小流域治理模式。

2 结语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需要重视政策创新工作以及治理政策完善工作,重视农户在政策方面的接受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实现农业资本日渐深化。农业资本不断深化促使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倾向,农业的经营主体也出现了家庭式的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传统的小型农化相区别,农业方面的经营收入成为了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来源,这就需要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制定品牌化发展战略,提升生产情节性,满足消费者在农产品绿色化以及有机性方面的实际需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重视农业经营模式方面的创新,实现无害化以及减量化生产,有效优化面源污染,提升实际的优化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农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流动;代际差异;职业分层

中图分类号:(中)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5-0089-09

收稿日期:(中)收稿日期2013-03-21;修订日期:(中)修回日期2013-07-02

基金项目:(中)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研究”(11&ZD036)。

作者简介:(中)作者简介王超恩(1990-),湖南邵阳人,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正文

一级标题一、引言

进入城市从事非农职业的农民工,是推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正如世界银行的报告所指出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其他行业的迁移行为,使得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重新配置,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共同发展 [1]。农民工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流动不仅对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意义,对其自身而言,职业流动特别是向上的职业流动还是他们利用市场提供的机会和资源,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家庭财富的重要途径。由此,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当前,农民工群体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该群体的职业构成变化和代际更替及其影响尤其值得关注。在农民工现象出现不久的20世纪90年代,他们绝大多数是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里从事体力劳动工作,而现在其职业事实上已涵盖了从低技能的普通工人和服务员、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精英再到私营企业主的各种类型。有研究表明,约3成的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表现出“去体力化”和“去农民工化”特征,因此,其统一的身份类属已难掩盖群体内部业已出现分化的事实[2]。可以说,这种职业分化的出现恰恰是其不断的职业选择和流动的结果。而仍处于底层的农民工显然有着强烈的向上流动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借助职业流动来实现。正如“空位竞争模型”理论所指出的,劳动者经济收入的不平等并不取决于个体特征的差异,而是由劳动者所处的结构性位置(职业层次)决定的,个体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提升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竞争进入那些职业层次较高的岗位,因而劳动者的职业层次会对其职业流动产生积极的影响[3]。农民工群体的另一个重要的新特征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该群体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在成长经历、个人诉求、文化素质、社会心态、参照目标、身份认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行为逻辑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4],这种代际差异极大地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流动过程。虽然两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都较强,但近些年不少调查都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更为频繁。

当前不少企业、工厂面临招工难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与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变化存在密切关联。因此,研究农民工职业流动的特点以及职业分层和代际差异对其职业流动的影响,首先有助于我们把握当前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新特征,研究结果对农民工需求量比较大的地区和用工单位如何制定有效的招工和用工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企业和工厂如想成功地吸引优秀的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便有必要更多地关注他们职业流动的原因以及他们的新特征和新诉求。而从宏观上来说,如何有效引导并向农民工提供合理的职业流动途径与方式,显然既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必要之举。本文基于对全国性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试图从代际差异和职业分层视角考察影响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决定因素。

一级标题二、文献回顾、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级标题1文献回顾

由于诸多原因,农民工经常不得不变换工作岗位、类型、行业甚至就业的城市。对此,制度解释是一个重要方面。李培林等人指出,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农民工就业与生存的困境,体制因素是致使农民工职业流动相当频繁的重要原因[5]。张春泥的研究同样发现,尽管存在人力资本和行业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但户籍制度仍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影响其职业的稳定性[6]。宏观的制度视角有助于解释农民工整体的职业流动现象,但对于农民工个体而言,他们职业流动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年龄增长、人力资本积累、家庭责任感、工作环境和职业病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农民工变换工作的原因。

传统人口迁移理论认为,个人的迁移是由于个人为了达到预期收入最大化而进行的,但新迁移经济学强调了家庭作为流动决策主体的重要性,家庭成员往往根据家庭预期收入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外出或者是流动的决策 [7]。新迁移经济学的理论对于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社会来说可能具有更大的解释力,有望从家庭视角对农民工回流和迁移的动因提供新的解释。石智雷和杨云彦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分析了家庭禀赋对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考察了家庭的各种资本条件对迁移劳动力回流农村的复杂影响[8]。第一代农民工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外出之前已经结婚,承担着较大的家庭责任,进城打工的最终目的还是通过稳定的工资收入来实现家庭预期收入的最大化,所以结婚状态会导致流动性减弱。有研究发现,结婚显著地降低了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概率,未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移的概率比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高,这主要是因为未婚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家庭的负担,受羁绊小[9]。家庭责任是影响农民工职业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家庭责任除了婚姻状况外,我们认为还有必要考虑家庭劳动力的数量以及家庭的子女数量,后者同样可能成为农民工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农民工群体的代际差异较早便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在就业方面上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特征,表现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能力低[10],而这些特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职业选择。黄祖辉等人验证了两代农民工在就业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代农民工在务工月工资收入、兼业性、工作经验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11]。白南生等人的研究发现,收入低是农民工流动的最主要原因,但流动原因日益多元化,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离职原因和老一代农民工具有显著差异[12]。代际差异究竟会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表现出怎样的不同,事实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虽然以往研究较少关注职业分层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但劳动力市场分割(segmented labor market)视角的不少研究却给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以及劳动者特征对就业的重要影响[13]。不少研究者在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的具体操作上往往以劳动者性别作区分[14],也有研究将职业威望和职权作为区分的方法[15]。在国内的研究中,吴愈晓的研究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分处初级和次级这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职业流动是后者提高经济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对于前者,职业流动对其经济社会地位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16]。这一结论对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工群体是否适用,仍有待研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是普遍现象,且这种分割会对人们的职业流动产生重要影响。而劳动力市场分割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便是职业分层。职业分层对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流动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便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二级标题2研究思路与方法

以往研究较多的是关注农民工是否发生职业流动及其流动途径和方式,运用的是Logit模型,而本文关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民工职业流动次数的影响因素,并首次将劳动者的代际差异、职业层次、人力资本因素和职业流动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中进行检验。因此,研究将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Logit模型分析其职业流动的概率。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组于2012年1~2月组织的全国性调查“农村籍进城工作/创业人员调查”。

调查方法是由来自武汉四所重点大学社会学系、受过训练的农村户籍约4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利用春节期间在其家乡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发放问卷。本次调查覆盖全国26个省市的农民工,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0份,有效率为871%。调查样本中,农民工输出大省所占比例较高,且大体符合农民工来源地在全国的分布特征。在剔除没回答近三年职业流动次数选项的样本后,最终得到3025份问卷。按照学术界对农民工代际划分的普遍做法,我们以1980年作为时间分割点,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划分为第一代农民工,将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划分为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样本中第一代农民工1122份,新生代农民工1903份,分别占总体的3709%和6291%。样本中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117岁,第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289岁,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457岁。

职业分层是我们考察农民工职业流动状况的重要维度。鉴于农民工职业的复杂特征,我们采取一种较为简单的处理方法来考察农民工的职业类别与职业分层,即基于职业声望、待遇和权力的综合考量,将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划分为低端、中端和高端三个不同层级,如表1所示。本文主要自变量的设置与解释如表2所示。

近三年职业流动次数(次)

一级标题三、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基本状况及特征

从数据结果来看,临时性和不稳定性是农民工职业和工作的显著特征。近三年(2009~2011年)约有5167%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即有过职业流动经历。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平均换过252份工作,表明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流动性总体而言比较强。表3对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群体与未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情况作了对比。

结果显示,未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的年龄远远大于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表明职业流动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更加频繁。从流动次数来看,第一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为090次,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流动次数则高达151次。该结果进一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更难以安分守己地从事工作和满足于现状,流动性更强。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为43%,比第一代农民工的签约比例(约30%)要高,但劳动合同签约率高并不意味着职业流动性低。首先,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7%,第一代只有13%。两代农民工即使签有劳动合同,也多为短期合同。其次,由于第一代农民工更多地在一些非正式、不规范的低端或次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加上该群体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家庭负担较重、自身诉求不高等特性,决定了其职业流动性反而要更弱。

调查结果还表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与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存在相关关系。被调查对象大部分是初

中和高中文化,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12年。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但也没有达到12年。在技术职称方面,农民工普遍有技术但没有技术证书,新生代农民工在技术职称方面的人力资本程度略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与未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相比,两者受教育程度的差别并不是特别明显。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只是略高于未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但在技术职称方面则出现相反的情形,即技术职称越高的农民工,其职业流动性越低。

农民工的婚姻和家庭结构状况也对其职业流动有显著影响。在本次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未婚者的比例为63%,第一代农民工基本都已结婚。从表3中可以看出,婚姻状况是影响农民工职业流动的重要因素。未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的已婚率明显高于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在家庭劳动力数量方面,未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的家庭劳动力数量略高于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负担越小有关。在子女的数量方面,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的子女数量远远低于未发生过职业流动的农民工的子女数量。对此我们分析,大多数农民工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频繁换工作会造成收入不稳定,进而对子女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处于这种情况下的农民工,他们换工作的频率会大大降低。

我们还从代际差异和职业分层的角度考察了农民工的流动动机,试图从动机角度来考察其职业流动的原因,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其职业流动最主要和最原始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寻求货币收入的提高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调查结果也显示,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但第一代农民工追求高收入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与第一代农民工大部分已婚,家庭责任较重有关。而对工作安全方面的考虑,两代农民工无显著性差异。其他五项充分体现了两代农民工流动动机的代际差异。第一代农民工在收入提高和工作安全之外更追求离家比较近的工作,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考虑更多的是有发展空间、能锻炼人、学到工作本领。而且在满足个人工作兴趣的流动动机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也远远高于第一代农民工。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满足于货币收入的提高,他们还在发展机会和个人理想上有诉求,这也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的愿望要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加强烈。

从职业分层方面来看,两代农民工的职业类别都以低端职业为主,但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第一代农民工中有7677%的人分布在低端职业,而新生农民工这一比例只有599%,远远低于第一代农民工。在从事中端职业的比例上,新生代农民工又比第一代农民工高约14%,这表明新生代农民的职业层次要明显优于第一代农民工。表4显示,从事低端职业的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动机在追求货币收入增长方面远远高于从事中端和高端职业的农民工,而在寻求职业发展空间方面却远低于中端和高端职业的农民工。总之,农民工所处的职业层次对其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从事低端职业的农民工由于货币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尤其看重货币收入的提高,而从事中端和高端职业的农民工可能收入相对不错,因而更加注重职业的发展空间,更加注重向上流动的机会。

总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较第一代农民工要频繁,但农民工职业流动的轨迹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倒U型,如表5所示,20~23岁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性最强,然后该指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降低。

二级标题1计量模型

在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中,如果研究者试图对某一现象进行实证检验,那么回归模型是最基本的工具,回归模型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因变量的类型。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因变量常常只能取非负整数,也就是一个计数类型的变量,表示一定时期内事件的发生次数,一定时期内的职业流动次数、看病次数、专利个数,都是某种事件的发生数。由于计数不是连续的,并且分布又呈现明显的偏态,从1980年开始,在计量经济学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于计数变量分析的泊松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泊松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在国内被普遍运用于流行病学领域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介绍和实际应用还很少,而国外运用的则较早较广,艾米莉(Amelie) 在2003年就运用计数模型分析了德国劳动力迁移的问题[17]。泊松模型要求因变量均值与方差相等,这个特征可能与实际数据不符,因此,负二项回归模型在实际中运用更广泛。鉴于因变量是农民工近三年职业流动次数且只能取非负整数,本文将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对农民工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的代际差异进行分析。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为负就表示相对参照组而言,此变量对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次数有负面的影响,职业流动频率越低。反之,回归系数为正则表示该变量对农民工职业流动次数有正面的影响,职业流动频率越高。

二级标题2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的模型估计结果见表6。表6汇报的分别是负二项回归模型和Logit模型估计。对Logit回归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各变量对农民工是否发生职业流动概率的影响,因变量采用的是近三年农民工是否发生过职业流动。两种方法估计的结果差异不大,表明模型估计的结果是可以接受的。估计的结果表明,农民工的个人特征、人力资本积累、家庭状况和工作条件对农民工换工作的次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对他们换工作次数的影响相当显著。模型估计的结果表明,男性农民工换工作的数次要高于女性农民工,这可能与不同性别的性格差异有关。一般来说,女性更倾向于回报率一般但稳定的工作,而男性更倾向于回报率高但有一定风险的工作。根据前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结果分析,第一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频率整体不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频率,这表明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流动次数呈现倒U型的流动趋势,表现在20~23岁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最活跃,即农民工在职业发展的初期流动频率逐步上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流动的成本日益增大,流动次数便会下降。

表6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对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主要来自技术职称的提高。无论是第一代农民工还是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对农民工职业流动次数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这可能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关。这一结论与李培林等人的研究不谋而合,他们的研究表明影响两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人力资本因素更显著地体现在农民工的工作技能方面[18]。进入21世纪以来,工作岗位越来越要求求职者有着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劳动程序也越来越规范化。农民工的技术职称越高,福利待遇等也就越好,就业越具有稳定性,职业流动的次数也就越少。

家庭特征方面只有部分因素对农民工职业流动次数的影响是显著的。虽然家庭子女数量和家庭劳动力数量对两代农民工的就业影响不显著,但婚姻状况对农民工的就业影响是显著的。这充分体现了家庭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已婚农民工的就业更具有稳定性。为了避免与爱人的分离,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稳定工作,不会轻易变换工作。

职业层次是影响农民工流动的重要因素。尽管已有研究表明,较难进入高收入职业是农民工未能提高自身经济社会地位的主要原因[19],但农民工并没有放弃基于职业流动寻找更好发展机会的努力。表6的估计结果表明,从事中端职业的农民工的流动次数更多,而高端职业和低端职业的农民工流动次数相对低一些,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现象。一方面,从事高端职业的农民工已经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各项优势,获得了相对满意的稳定工作,而从事低端职业的农民工由于人力资本积累程度过低,很难实现职业的向上流动,因此,这两类人的职业流动次数较少。另一方面,处在中端职业的农民工不得不多次流动以争取实现其向上流动的目的。

农民工换工作的次数与其工作环境也有密切关系。我们选取了工作时间和农民工与用工单位合同的签订方式作为衡量农民工工作环境的指标。工作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工作强度,工作强度越大,农民工的压力也就越大,也就更倾向于换工作。但模型估计的结果并不显著,表明大部分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都在合理承受范围之内。而劳动合同的签订对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有显著影响,合同期限越长,流动性越低,工作越稳定。

一级标题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劳动力迁移现象,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就业,他们频繁地变换工作,就是为了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从理论上来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有重要的作用。但劳动力的过度流动不仅会对其自身发展不利,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后果。给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有必要对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基本了解和科学判断。本文将农民工的代际差异、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放在同一框架下予以考察。实证分析表明,代际和职业层次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动机和频率,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职称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企业和工厂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留住技术型农民工;二是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流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倒U型轨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性较第一代农民工更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三是中端职业层次的农民工职业流动性最强,这可能与其实现职业向上流动的愿望最强有关。因此,有必要结合其职业流动的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农民工政策。本项研究形成的观点和结论对政策制定具有以下启示。

首先,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对两代农民工的就业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职业技术的提高。因此,政府有必要创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当前,尽管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农业部等都从部门职能角度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培训任务,但最后结果是,不仅各部门的培训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且培训内容雷同,而且农民工的实际参与度并不高。本次调查便发现,工作单位组织的职业培训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占393%,其次是传统的学徒形式(259%)和市场化培训(215%),政府组织的培训只占66%。可见政府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收效甚微。因此,政府有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培训经费的投入、培训的有效组织、指导和监督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大力扶持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吸引民间资本投向农民工职业培训,积极探索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新模式。同时,政府也应当整合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农村科技教育等各类教育在资金、师资、教材、场地等方面的资源,做到统筹安排、共享利用。而对于企业和工厂而言,也有必要创造更多能让农民工学习和积累职业技术的工作机会和岗位,以进一步提高其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其次,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的家庭负担重且家庭责任意识强,已婚农民工的职业流动频率明显降低,婚姻状况对农民工的就业流动性影响显著。因此,加强和改进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必须密切关注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已达到适婚年龄,但超过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尚未结婚。政府要鼓励农民工的就业单位多开展未婚职工联谊会,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可能产生的孤独感,同时鼓励农民工就业单位对两地分居的夫妻多给予人文关怀,借此促进农民工的稳定就业。

最后,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职业发展,目前从事中端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向上流动的愿望最为强烈。政府要尽可能多帮扶处于这个层次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他们获得更稳定、更高层次的工作创造机会和条件。譬如,广东省针对农民工的积分制入户政策便对从事中端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极具吸引力,自从实施以来业已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该政策对降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性具有重要参照价值,对于农民工需求量比较大的地区而言,值得在总结和完善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对于有条件和能力定居城市的农民工,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人才需求和财政承受能力,将农民工在城市的连续工作年限、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收入等情况以分值的形式进行量化、累计,根据积分层次享受不同的公共服务,直至落户成为市民,与本市居民享受平等待遇。此外,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期限长短对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是农民工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的基础。因此,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鼓励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签订较长期限的劳动合同,使农民工能够稳定就业,最终使有能力且有意愿在城市定居的新生代农民工完成市民化过程。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1] World Bank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Product and Factor Markets: Economic Benefit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R]No 31973,2005

[2] David, B G Social Stratification: Class, Race, and Gender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2001:438- 446

[3] 符平,唐有财,江立华农民工的职业分割与向上流动[J]中国人口科学,2012,(6)

[4] 符平,唐有财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12)

[5] 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J]社会学研究,2007,(3)

[6] 张春泥农民工为何频繁变换工作——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工作流动研究[J]社会,2011,(6)

[7] 洪小良城市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7,(6)

[8] 石智雷,杨云彦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J]社会学研究,2012,(5)

[9] 夏显力,张华,郝晶辉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移影响因素分析——以陕甘宁3省的30个村339位新生代农民工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0] 何磊中国新生代民工透视, 专家忧集体情绪仇恨城市[N]中国青年报, 2005- 07- 11(5)

[11] 黄祖辉,刘雅萍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基于杭州市浙江籍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

[12] 白南生,李靖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7)

[13] 麦克纳勃·瑞安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M]// 桑普斯福特·桑纳托斯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185-218

[14] Diganta Mukherjee On a Symmetric Measure of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2,(1)

[15] Matt, LH and NC Philip 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the Gender Gap in Workplace Authority: National Versus Local Labor Markets [J] Sociological Forum,2004,(3)

[16] 吴愈晓劳动力市场分割、职业流动与城市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17] Amelie, C and F Z Klaus Circular Movements and Time away from the Host Country[R]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Working Paper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