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传播的利与弊范文

网络传播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网络传播的利与弊

第1篇:网络传播的利与弊范文

一.SEO

知道SEO这个词的可能不知道,网络营销包括SEO,网络营销是一个综合的大类,而SEO是网络营销的分支。

优势:SEO优势在于依靠网站为媒介,信息,进行关键词的优化,以获得搜索引擎排名。给网站带来流量,带来浏览量。

弊端:可能有些比较热的关键词不能通过SEO获得排名,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

二.竞价排名

通过购买百度、新浪、网易、天涯论坛等大型门户网站的广告位来获得网站的流量。

优势:短期内就能获得很好的排名,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前期做网络推广是必须的!

弊端:价格贵,中小型企业很难承受高额的广告费

三.论坛发帖

天涯论坛、经济杂谈、新浪经济论坛等各种大中小型论坛进行发帖推广企业产品。

优势:范围广,有很好的网络宣传效果,如果可以通过与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论坛版主合作,让他们把网站文章置顶加精,更加有利于网站知名度的提高,增强了信任感!、

弊端:企业大规模的广撒网,对网站进行发帖质量肯定不高,而且删帖率极高,最终导致网站发了很多的帖子,看不到效果。而且帖子存活率很低!

四.软文推广

软文推广是网络编辑人员针对网站产品的样式、类别、优势等写出的适合论坛的文章,这些文章包括论坛帖子、博客文章、贴吧文章等,这三类文章又要以不同的要求写出适合网站推广的文章,要求比较高!

优势:文章类型涉及范围广,可读性强,对关键词的优化排名有好处!是网站推广的主要力量!

弊端:文章类别多,文章写作难度大,要求编辑水平高,又需要大量的原创,因此出现文章质量跟不上的弊端,导致可读性不强!解决办法请专业的编辑人员写高质量的文章!

五.博客推广

博客推广包括新浪博客、网易博客、搜狐博客、天涯博客等大型的博客媒介

优势:博客账号多用,一个账号可以实现大类别中的通用,不仅可以博客文章,而且可以发帖,传照片、传视频、写微博、与网友互动,是网络营销中的大后台!而且权重高!可以给主站放友情链接,提高网站权重!

弊端:不能充分的利用博客的优势,有些时候是为了避免博客权重过于高,导致与主站关键词进行争权重。

六.邮件营销

邮件营销这种方式通过网络机器,进行大规模的企业网站产品邮件信息,进行推广。

优势:提高网站流量有奇效

弊端:转化率,跳出率很高,转化率低

七.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一种依靠粉丝进行网络推广的一种方式

优势:传播范围广,如果有转发,引起共鸣,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

弊端:产品很难对味,网友们喜欢新鲜的搞笑的事情或者搞笑视频,一般的产品很难有生动性。不容易被转发传播!

八.视频推广

视频推广需要很大的投入与策划,需要专业的人员制作视频。

优势:生动性高,传播快速

弊端:素材比较难找

九.图片推广

制作添加网站网址的图片,吸引用户视野

优势:图像更容易被人记住,观赏性教文章更强,与文章结合效果会更好

弊端:在很多的地方不能加入锚链接,无法通过图片进行点击

十.口碑营销

通过在网络上言论,制造有利于企业产品的优势言论

第2篇:网络传播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176-02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变化。目前,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最多的一个人群,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的方式、生活娱乐的方式等都体现出了网络的特点,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网络传播特点,以及网络传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只有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网络传播概述

网络传播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形式,它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网络传播融合了单向的大众传播,以及双向的人际传播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之上,依托互联网技术,形成了一种网状的信息传播形式,即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的特点主要有:虚拟性和真实性、即时性和互动性、全球性和开放性。虚拟性和真实性是指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通过通信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依托网络呈现并传播开来。我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中感受到这些信息真实的存在,网络传播技术拉近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距离,把真实世界中的信息通过虚拟网络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即时性和互动性是指网络传播借助通信技术,能够快速的进行信息的收集、整合、。人们看到网上的各类即时信息后,可以跟帖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如报纸、期刊等要经过记者的新闻采访、书写新闻稿、版面设计、文字输入、机器扫描、印刷等流程,虽然读者也能获取有用的信息,但是和网络传播信息的速度相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相较以往的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而言,网络传播体现了即时性和互动性。全球性和开放性是指互联网将全世界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任何文化背景、任何人种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的传播,使我们与全世界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网络的传播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的教学手段,但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还不太成熟,网络带来的大量不良信息,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的虚拟性会使大学生沉迷其中,他们从虚拟的网络中找到了现实世界中无法拥有的满足感,以此来逃避现实;同时,网络传播虽然拓宽了人们与外界交流的渠道,促进了信息的广泛传播,但是西方意识形态也会在无形中入侵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因此,更加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尽快找出合适的方法,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传播信息的良莠不齐使得学生无法真正从网络中获取有用的信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网络传播的特点出发,分析网络传播这把双刃剑给大学生思想方面带来的各种利弊影响,利用有利方面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传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通过网络信息传播大学生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但与此同时,不良信息的弊端也在显现,这些不良信息会严重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视网络传播这把双刃剑带来的利弊影响,通过对网络传播利弊的分析,进而找出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网络传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影响

1.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传统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教育方式割裂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一定沟通,对于学生的思想状态,教师也无从得知。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可以有效改变以往那种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途径。网络传播使得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进一步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层次,即通过虚拟网络进行教育。

2.拓宽了大学生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途径。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书籍、报刊、多媒体等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但由于书籍、报刊、多媒体等形式只能容纳较小一部分的信息,学生只能获取很少的知识,而且书籍、报刊需要印刷,从印刷到进入学生的手中,这个过程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这部分信息就存在着滞后性,无法实现信息快速、有效的传播。而网络传播的信息数量较大,也充分体现了信息的实效性,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共享。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是如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上便捷的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通过网络,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在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对于思想方面存在困惑和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解惑答疑。网络的传播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网络传播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

网络传播虽然使大学生获得了很多信息,也增加了高校教师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途径,但是网络传播也给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1.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网络是没有限制的,人们依靠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可以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展现自己富有特色的一面,人们在互联网中享受了极大的自由、便利。但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并没有实现实名制,因此会有许多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互联网传播一些虚假信息、不法信息。现阶段大学生刚刚离开家庭来到大学,想要充分的享受自由,还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他们年纪还小,尚不能很好地辨析出互联网中有效信息以及不良信息;同时,他们的自制力也较差,容易被纷杂的网络所吸引,进而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或被不良信息所迷惑,做出一些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网络传播追求的是效率和自由,从本质上讲是非常道德的、合法的。人们在网络中进行的各项活动,其实也就是现实生活人际交往关系的一种延伸,对于这方面的信息,仍需相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来进行治理,从而保证大学生能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交流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中,大学生可以获得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获得的满足感,从而使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无法自拔,使他们不愿意在现实中努力学习、努力生活,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进而产生社交恐惧症。

三、网络传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通过上文的研究,我们了解了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网络传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正负面影响。针对这些特点和影响,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采取以下的措施。

1.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目前,大学生是使用网络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经常会在网络中发表自己对于热门时事的看法,因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学生上网的特点,及时与学生就社会热门事件、校园热点进行广泛的交流、沟通和探讨。在与大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辨析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不良的信息,以此来减少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对于大学生的侵害,防止大学生形成网络极端思维,或在网络中使用不良语言来发泄自己的情绪。

2.培养网络意见领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在这些意见之中,选取一些质量较好的发言,培养网络意见领袖。这些网络意见领袖对于社会热门事件有着客观、理智的看法,他们出色的表达能力能使他们在网络中引导正确的舆论,以此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

四、结语

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它会带给人们许多有用的信息,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不良的信息,而这些不良的信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价值观念是相悖的。网络传播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一定要依据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网络传播对于大学生的正负面作用,通过与大学生的沟通、探讨,以及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方式来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罗建晖.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88-90.

[2]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J].学术论坛,2011,(3):201-204.

[3]陈红莲.网络传播环境下传播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新闻知识,2012,(2):43-45.

第3篇:网络传播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人肉搜索;利弊分析;网络伦理;应对措施

1人肉搜索的概念界定

简而言之,所谓“人肉搜索”,就是以互联网络作为运作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广阔的网络人脉关系,所有网民用户共同参与、群策群力,以提供信息、共享资源、解答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网络社区活动。它打破了传统搜索方式仅仅依靠某个网络程序或网络资料库的机械化方式,而依靠无数网民的亲身参与,用自身的知识、经验、信息渠道,对提问者作出回答。

2人肉搜索利弊分析

目前,社会各界对人肉搜索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是惩恶扬善的武器,既能帮人们释疑解惑、寻亲找友、弘扬好人好事,又能让一些丑闻恶行无处藏匿。但也有人认为它侵犯了个人隐私,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使一些无辜的人受到牵连。那么人肉搜索究竟是“行善”还是“作恶”,是“魔鬼”还是“天使”,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对其进行利弊分析。

2.1关注人肉搜索的贡献与便利

(1)方便信息查询,提高办事效率。

借助人肉搜索,能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集体智慧,人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查询,迅速找到想要的结果。人肉搜索本身具有的公益性、互助性、分享性等特点,充分发挥了人在网络世界中的能动作用。一些知名搜索引擎和网站都设立了这个功能,比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例如,在汶川地震中,网友发动“人肉搜索”帮助灾区群众找到失散的亲人,更是体现出了“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

(2)方便舆论监督,净化社会风气。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人类进入自由表达的“民主时代”。崇尚良好的道德风尚,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是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人肉搜索可以发挥正面的舆论监督作用,揭露社会丑闻,还原事实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同时,人肉搜索还可以唤起大众的道德良知,并形成道德约束。此外,人肉搜索还将成为网民对公众人物、政府官员等特殊群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工具。

2.2警惕人肉搜索的弊端与风险

(1)大规模的人肉搜索容易形成网络暴力,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虽然很多启动人肉搜索的网友都打着正义的旗号,出自善良的初衷。然而“网络通缉令”一旦发出,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难以控制,曝光隐私、肆意辱骂、侮辱人格、妄加诽谤,甚至到当事人的现实住所进行滋扰等等违法行为接踵而至。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正义的底线,人肉搜索者正在演化为网络暴民,产生一种网络暴力。所谓“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对某些不道德的行为在网上进行谴责时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或发表不负责任的煽动性、攻击性言论,丑化、诽谤、污辱、谩骂当事人,从而对当事人造成伤害。如此基于正义的道德声讨,其实早已在无形中背离了正义的轨道,异化为赤裸裸的网络暴力,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我认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2)人肉搜索权限过分膨胀,导致网络伦理道德失范。

所谓“网络伦理道德”,是指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它主要探讨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社会(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肉搜索原本只是一种传播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但是在网民的力推下却走上了一条更为意义深远的道路。大量人肉网友在好奇心和窥私心理的鼓动下,团结一致,为求结果不辞劳苦,在揭露事件真相的同时还附带公开一些与事件无关的信息。信息时代,在每个人都能凭借互联网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而彰显出平民力量和社会正义的同时,网络技术带来的自由传播成了消灭隐私的武器,无孔不入的人肉搜索因公开个人隐私而造成的伦理漏洞现象,引发了网络道德滑坡。

3规范人肉搜索机制,应对网络伦理危机

透过大大小小的人肉搜索事件,我们能够看到由网民的集群行为凝聚而成的一种草根力量的庞大和近似恐怖的蔓延,导致网络道德失范,产生网络伦理危机。我们不能因此而逃避,不能因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出现而远离和拒绝网络文化,而应该积极探究其产生的根源,以及有效的解决办法。

3.1网络伦理道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4篇:网络传播的利与弊范文

1.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中,新闻传播要依靠一个或者多个传播形式进行操作,传播主体也存在多重性。电视传播影像、广播传播声音、报刊传播文字。网络传播融合了多种传播方式,把声像融为一体,把文字与信息融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新闻表现形式。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信息把传播方式变得简单。

2.传播过程的互动性。传统的新闻传播是单方面的信息传播。电视观众或者广播听众都只是保持单方面的行为。媒体无法知道观众和听众的反应。但是,网络新闻打破这一常规。网络新闻自播发之后,就会收到大量的信息反馈。这些信息交流促进了媒体与网民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式的传播模式有利于让信息者了解群体的认知程度。双向传播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大进步。网络新闻正能量可以通过互动性实现层叠上升。

3.新闻交流的动态效果。网络新闻的双向传播促进了网络信息的交流。同样,网络新闻的动态发展,可以产生新闻纵向与横向的效果。通过传授信息,反馈信息,将新闻事件中的看法和意见直接进行整理,从而找到事件的解决办法。这种动态交流是信息的集合,一种互动化的交织。动态交流把原本固定化的新闻变得活跃新颖。

4.新闻信息检索的个性化。网络新闻的多角度和多元化,造成一个新闻事件具有多种评论角度。每一家媒体对同一个事件的报道和评论都是不同的。当然,每个人想了解的新闻内容也是不同的。网络新闻可以让新闻浏览实现个性化。人们可以选取自己喜爱的角度去了解新闻事件,可以随时地、主动地接受新闻事件的各种信息。

二、网络新闻传播正能量的必要性

1.网络新闻传播正能量是经济社会的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网络时代提升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网络也损害了某些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网络新闻传播正能量就是要靠网络新闻的正面意义打击那些负面的作用。在网络新闻中,多制作一些维护社会稳定与安全的内容,让健康正面的信息占据网络的主体,让新闻传播成为社会安全稳定的舆论保证。

2.有利于培养民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样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全体人民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与时事要点都要通过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内容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网络新闻传播正能量就是让网络信息成为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与创造性的舆论导向。

3.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时期的弊端就是人们思想意识的控制不受限制。社会不成熟、不健全的体制容易造成人们思想形态的变化,一部分人会发生极端的反应。网络新闻正能量的传播就是为了强化人们思想意识,把思想意识统一到国家和经济建设中来。让正确的思维形式占据人们的头脑。

第5篇:网络传播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微博 弊端 自我净化

从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开始,中国的互联网经历了最初的门户网站时代、搜索引擎时代以及现在的Web2.0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过去的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以及到今天的网络媒体、甚至是移动媒体。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兴起的微博,它作为信息传播方式颠覆性变革的一种新兴传播载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广泛的传播,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二面性,微博也不例外。在传统媒体新闻采编中,记者、编辑等“把关人”起到了过滤假新闻的作用,但微博用户数量的庞大和更新的快速使得监管成为一个难题。在用户“匿名”、“把关人”缺位、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交互及海量新闻信息的多重作用下,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可能会被微博用户盲目转发,别有用心者甚至会故意散布不实、违法信息。下面笔者就谈一下,兼具单向传播和双向传播结构特征的微博所具有的弊端和“自我净化”功能。

1 微博的弊端

归纳起来,微博存在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们享受海量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因凭空捏造的信息四处散播,而饱尝“雾里看花”之苦。像微博这种海量的“草根性”信息的汇聚平台,必然有谣言散播出来,甚至可能有各种利益团体恶意散布的谣言。

例如:“浙江省文化厅为反三俗确定37首违禁歌曲”、“上海地铁现人贩子和器官贩子诈骗行为”、“四川宜宾交警副支队长殴打妇女”以及“金庸去世”等广为传播的假新闻均来源于微博。过去,谣言是人们口口相传,现在有了网络,有了微博,谣言从人际传播渠道转向大众传播渠道,辐射面、影响力剧增,这些不实信息,小则引起思想混乱,影响公众认知,大则扰乱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荡,产生严重危害。

1.2 未经证实的事件,以讹传讹

尽管有大量被认证的社会名流、意见领袖非常在意自己信息的真实性,但由于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媒体训练和长期的媒体实践,在甄别某些信息的真实性方面有很大不足,从而导致假新闻传播事件的发生。

比如“鲁迅大撤退”事件,起源仅仅是因为编剧刘毅看到了一个网帖,里面说“各地教材大换血”,稍作查证后就据此写了一条微博,从而引发网友热议,时评家评论,众多媒体报道,最终成为全民竞相议论的社会热点事件,最后,教育部不得不站出来辟谣。笔者认为,这一事件的发生,一是编剧刘毅此前可能没有深切认识到微博所具有的强烈的个人媒体属性,个人通讯社,个人媒体,需言之凿凿,对待不确定信息,至少要加“求证”字样。另外,在这一微博发源的假新闻事件的传播中,诸多传统媒体未经核实而擅发,以讹传讹,严重违背了媒体行业最基本的谨慎求证的职业要求,也应该引起从业者的警醒。这一点,其实和新闻来源是来自线下社会还是线上微博,并无关系。

1.3 充斥着各种垃圾信息

微博消息速度很快,但难免会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真假信息泥沙俱下,于是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新闻者的自由平台上,谣言、攻击,甚至谩骂也享受着充分的自由。有些人在微博上发泄着自己对人或事的不满;有些人在百无聊赖之时,一些无聊的信息;还有一些企业利用微博做市场推广,频繁地产品广告。

面对这种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我们想要的新媒体吗?微博会不会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助涨社会的不正之风?

2 微博的“自我净化”功能

微博的弊端真有这些大危害吗?真的对我们的社会有这么大的不良影响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有的人发现微博传播如此“乱哄哄”,如此多的暴力丑陋,如此多的非理性、情绪化,尤其是在伦敦暴乱之后,就主张对其进行管理和整治。

笔者认为,虽然微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微博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自我净化”功能。由于科技的发展,在微博上可以快捷地产生和传播谣言,但微博的互动性和对时空的突破,客观上使每个人都成为“把关人”。一个假消息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有质疑声及知情者的澄清,这很大程度上压制了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这说明,信息流通越快,辟谣功能越健全,信息越容易去伪存真。还是从下面的二个真实发生的事件来看看微博的“自我纠错、自我净化”功能吧。

2010年12月6日晚8点左右,一条关于“金庸去世”的消息被微博广泛转发,当日20时41分,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通过微博透露,金庸昨日曾出席树仁大学荣誉博士颁授仪式,同时她批评造谣者“太不专业”。随后有记者打电话求证后得知,金庸先生正在吃晚饭,对于去世的假消息,老人家并没有生气。

这条消息从出现到被澄清,总共不超过一小时,这条假新闻只是微博里一个小浪花,它起源于微博这个高度自媒体的随意传播,而终止于微博的“自我纠错、自我净化”。随着这条消息被认定为谣言,用户们纷纷在第一时间删除了与此相关的微博。许多之后登陆微博的人,已完全见不着这个消息的踪影,在谣言的起落间,舆论的海洋又恢复了平静。

还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说明微博的“自我净化”功能。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仿佛一夜之间,食盐抢购风潮从南向北蔓延。一时间都在流传日本核辐射已经波及大海,以后五年,食盐都不能吃了;还有流传说,吃加碘盐能防止核辐射,盐会一直涨价。当谣言披上“温情”的外衣弥漫之时,更使得人心惶惶,人们都在问:这盐到底要不要跟风买?吃碘盐真的可以解决核辐射吗?

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没有以讹传讹。微博上充满了大量辟谣的博文和抵制抢盐的倡议,这充分彰显了网友的理智和社会责任。有人在微博中说:“中国的食盐多,而且是矿井盐,不会受污染”;有的则讲科学道理,“碘盐不抗辐射”;还有的用调侃的语调来奉劝人们不要抢购,如:“淡定老太太非典时抢购的碘盐现在还没吃完”。

网友的转发和评论成为网络迅速辟谣的利器,而且在抢盐风波刚起进,专家学者、媒体机构和媒体人士第一时间就在微博上发博文辟谣,让谣言止于网络。只是在这次抢盐风波中,令人遗憾的是,微博阵地中缺少了政府机构的声音。

从上面二个例子可以看出,在信息流通无碍的网络江湖,并不是谁都可以随意编造谎言、传播流言。无论是事实者还是观点者,都必须具备“市场竞争”的信誉。如果者传播虚假信息,必然会被网友所唾弃,其影响力和传播能力自然会相应减小,这是网络传播的特性所决定的,内在的自我约束、自我净化机制。

第6篇:网络传播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网络热点 政治参与 规范途径

中图分类号:D6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2-02

网络作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阵地,作为一种日渐流行的媒介和手段,在当代社会发挥着愈来愈显著的作用。随着国家互联网政策的改善,广泛兴建无线网覆盖区域,使得突发事件在网络中能够及时传播,与之相关的网络舆论日趋增多,形成热门话题,引发人们的热烈探讨。因此,在官方和民间话语权的争夺中,能否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网络政治参与制度来引导网民正确参与,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探讨并运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对网络参与者进行管理和引导,改变现存不合理的网络参与现象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要素

探讨网络政治参与的改善,我们需要确定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方式和功能等基本构成要素,这是分析网络政治中现存各种问题,追溯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这就为解决事项提供有效的前提和帮助。

(一)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界定

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北京公布了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内容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710亿,互联网普及率517%,比201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仅上半年新增的网民就有2132万人,增长率是31%。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为656亿,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高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245%。

在这些网民中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征:首先,参与主体的年龄多是成年人到50岁左右;其次,以大专以上的学历为主;再次,收入水平较低;最后,集中在通讯相对发达的地区。由上可得出,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多是在各个通讯较为发达的地区、接受过一定的学校教育、收入水平较低的青壮年群体。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有:第一,追踪新闻报道的社会热点事件。调查结果显示,约461亿网民在收看到新闻之后,根据新闻的报道内容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和答复,表达观点,或有意或无意地参与了网络议政。第二,微博等新的通讯手段的推出,为网络新闻的发酵提供了便捷服务。人们可以快速浏览微博主题,获取他人的发言,接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加入网络议政过程。截止到2016年一季度末,微博月活跃用户达到261亿,同比增长32%,微博月活跃用户净增2600万,日活跃用户净增1400万,网民通过微博参政议政的越来越多。第三,通过一些网络上的论坛和社区,发表自己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及其相关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三种形式,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或态度,从而形成特定的社会舆论氛围,以便能够尽快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利处与弊端

作为网络民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政治的参与主体并不是现实生活中,而是由虚拟网络环境下的政治行为、政治参与和政治管理等活动和行为构成。

(一)公民能够突破诸多要素的限制

随着时代越来越进步,新的互联网科技正逐步强大,作为资源共享的手段,网络具有迅速传递、传播范围广等显著优势。它的发展为公民参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突破现实生活中政治参与的多重限制因素,比如参与渠道有限、参与地域狭隘、参与层级繁复等。

(二)政府能够从中受益

随着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受益,政府也从中获得便利,比如能够及时和直接获取信息、合理把握和引导对大众的舆论导向,从而推动信息公开,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并强化了对社会的监督和管理。

(三)网络热点突发事件造成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公民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有较强影响力的言论和观点。具有以下特点:

1.喷涌化

因新闻网、新兴的微博、社交网等快速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并传播消息。由此,焦点事件一旦曝光,不论是目的在于了解真相还是谋求利益,人们都会对此事件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并制造更多话题、标签等。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发事件一经曝光,便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至全网络,成为各大网站争相报道的首页新闻,同时大众会通过手机或公共场合讨论等方式,快速传播事件造成舆论。在极短时间内,一个很小的事件便可造成如火山爆发般“喷涌的效应”,形成海量的新闻、评论等。

2.聚焦化

政府、媒体、大众等在看到突发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后,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该事件上,处在多种主体视野关注中的事件,便成了焦点事件。而网民、媒体等会通过各种手段,发挥一切潜能,对事件进行全方位报道和分析。甚至有的网民会不假思索地结合自己的感情、经历等,无限放大相关话题。

3.虚假化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的空间,存在很多漏洞和缺点。比如微博没有实名制,很多网民无所顾忌,存在一些消极的社会情绪,从而导致网上舆论表现出明显负面化特质。另外,普通民众还没有认识到网络水军群体的作用,导致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出现了大量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

4.共鸣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共鸣表现为某种舆论累积与网民情绪的叠加:比如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很多人通过微博将事件中消防官兵的话语、行为等投射到现实生活中,众多有影响的公众人物纷纷发文祈祷,筹集善款,祈福天津。通过社会舆论的不断发酵,从而使不同身份和不同地域的人们也能形成共感。

(四)网络公民参与政治的分析

公民和政府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均有不同程度的获益,但同时我们也要客观地分析,看到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和弊端。

1.从公民角度分析

(1)公民的无序参与

网络参与是以开放式的网络平台为基础,通过计算机运行虚拟出来的空间,这种参与方式释放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压力,于是在大家各抒己见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恶意杜撰、故意造谣,甚至是发表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言论。

(2)网络发言人出现

较之于现实中的政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他们通过便利的科技网络平台搜集和整理信息,借助新媒体组成新的网络宣传组织,凭借网络平台引导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从而获取或维护其特定的利益。

(3)缺乏诚信网络环境

人们将诚信视为现实生活中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而网络参与是不同于现实的互动方式,存在着虚拟化、隐蔽化的沟通方式,加上网络立法的不健全,滋生了一些网络恶劣行为。如网络暴力频发,网络诽谤罪、隐私泄露等问题,都预示着建设网络诚信环境之路的曲折。

2.从政府层面分析

(1)网络立法不健全

政府对网络立法的不健全表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仅靠道德规则无法维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公民的错误网络行为频发,进而影响整个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的立法与现实中的价值准则不同,通过怎样的规定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能够做到既发挥网络参与平台的作用又不侵犯公民的个人利益,这将是网络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筛选难度大

网络信息是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接入网络的人数越来越多而产生,来源于不同的社会群体,群体的差异性导致了信息真假难辨的现象。信息数量在网络日新月异的发展中迅速成倍增长,大量虚假信息的出现,使得政府筛选有效信息、辨别真伪的难度增加,采集和整理信息的效率也大大降低。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推广和普及,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对传统的参与方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网络参与作为一种新兴的补充参与形式,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提出以下的几点对策。

(一)通过网络立法,完善参与环境

目前我国网络立法还处于初步立法阶段,只是一些部门的规定和管理办法,缺乏全面规范公民的互联网行为的法则,尤其针对网络失责行为、如何正确引导言论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公民网络行为不可避免,通过网络立法引导公民的网络行为亟需解决。当突发事件产生并出现舆论时,政府要根据当前舆论的特点,及时相关信息并表明上层领导的态度;在应对当前大众关心的热点事件时,政府要依据事实说、用证据说话,避免舆论回应成为公民质疑的源头。

(二)提高参与素养,倡导公民理性参与

提高网络舆论主体――网民的参与素养。网民作为参与者,应正视自己的存在,去积极辨别和分析信息,多提客观中肯的意见,提高对信息的审视能力。同时,网民作为传播者,更应该了解传播事实的宗旨和传播意义,明确传播真相的重要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者。因此必须宣传网络道德建设,加强公民的自律意识,让公民充分感知到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负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三)强化舆论监督,引导民意表达

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与传播,各级政府部门要及时掌握舆论焦点,关注最新网络舆论的发展动态,及时作出合理回应;对于造成负面网络舆论的非正常性的网络群体,政府不但要依法进行监测和控制,还要加大力度惩治。通过合理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由官方部门对虚假信息及时予以澄清,一步步地引导网络公民的民意表达,各级政府才能逐渐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数据爆炸时代,我们要学会甄别网络上的信息,作为受众的我们,要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科学理性地进行政治参与,不能以讹传讹。尤其涉及到国家政策和利益方面,发言要三思而后行,做一名合格的网络政治参与者,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晓璐.民主政治视域中的我国公民意识的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 2011.

第7篇:网络传播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社交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一、社交网络(SNS)简介

(一)社交网络(SNS)的概念

关于社交网络的概念,梁世敏,孙理,张丽伟(2009)认为SNS全称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或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指社会网络服务或指社会网络软件。①也有称之为SocialNetworkingSite,即社会网络网站,并提出SNS是基于六度空间理论下的典型媒介形态。②王经勇(2010)在解释社交网络(SNS)这一概念时把重心放在“社交”上,认为社交网络(SNS)是“社会性网络服务”,目标是协助建立社会性网络领域的应用服务。③简而言之,学者们主要从社交网络(SNS)的服务性质、分类、功能等来界定其定义。

(二)社交网络的新特点

1.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多样化。胡天生,孙显水(2011)认为:第一、基于高度集中网络空间的高效传播效果。第二、基于娱乐为导向的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第三、基于虚拟世界现实化的传播动机。第四、基于“病毒式”营销特征的传播体系。此外还有学者也归纳了真实性存在、平等式参与、交互性、高效性、去中心化、碎片化、同龄化、个体信息大众化等特征。

2.社交网络不断向前发展。王一川,陈圆(2011)将近20年来网络社交发展分为四阶段:电子邮件阶段,BBS阶段,即时通信和博客阶段,社交网络阶段。并将传统形式和新形式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得出社交网络和传统形式存有不同:第一是SNS实现了虚拟社会和物理世界的同步通约。第二是SNS模糊了信息提供者和受众的关系。第三是SNS使参与者群体更加细分,群体归属感空前加强。④

3.学者周园,王念新(2011)结合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系统的特征,充分利用心理学和TAM模型,建立了社交网络实施过程中合适的模型。该研究模型中有:孤独感、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沟通有效性、网络外部性、使用成本和实际使用7潜变量来诠释SNS的新特征。⑤

综上,学者多从社交网络的现实作用和发展脉络等考察其主要特征。这与SNS网站设计多样化有一定的正相关。主要表现为:1.实名制注册的先进模式;2.多样化的程序功能,满足各类需求;3.校园社交网络界面设计更加美观,实现了功能和审美的和谐统一。

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社交需求。朱峰,吕伟(2009)认为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有:第一、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第二、丰富了人际交往内容;第三、刺激了人际交往需求。还有学者通过总结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基本状况,认为社交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心理需求;促成更广泛的人际交往,更深入的交流内容。

2.有利于降低社交成本。学界普遍认为有:第一、降低经济、风险成本;传统的各类的通讯联系方式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较大的经济、风险成本,既费精力又耗财力。而SNS显然是建立维持人际关系最经济的方式。第二、降低精力、时间成本等;现实中学习和就业压力制约了青年人无法将更多时间投入交往活动。而SNS的出现,开辟了青年人结交校内网同龄的新途径。

3.有利于实现自我和展示个性。有些学者提出通过SNS平台可及时把握好友实时动态和消息;通过平台将自己的文字、影音作品及时展示,实现自我价值;满足了大学生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表达喜怒哀乐及自我观点的诉求,有利于将自我特长一一展露,进而得到他人认可,更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康心理和利他品德。

还有学者提出社交网络的发展和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会通过交际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自由言论等方式,教导大学生成员,规定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内容和方向,从而内在地推动社会青少年的成长。

(二)消极影响

1.产生心理问题。对此魏双锋(2011)重点探讨了六点:第一、生活热情缺乏,产生孤独心理;第二、认知能力降低,厌学心理严重;第三、沉迷于网络,迷失自我;第四、过多依赖网络,造成生活轨迹简单化;第五、长期网络刺激,凸显人格扭曲;第六、弱化道德意识,淡化道德情感。⑥另外学者还提出,第一、去中心化对大学生价值判断造成困难;第二、传播模式使舆论导向控制难度增加。

2.引发安全问题。胡敏(2010)认为网络社交的兴起,传统社交模式的快速变革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扩大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问题,最常见的各种校园交友诈骗、施暴倾向、感情纠葛等。还有学者指出由于缺乏法制保障,导致某些用户游离于法律道德的约束之外、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变得自以为是,应有的社会公德和责任缺失。

3.对文化的不良影响。冯敏(2011)从学习和文化角度来诠释,认为会影响大学生学习进步,变得懒散,不思进取;使其游走在“亚文化圈”,易受不良文化影响。同样有学者从大学生人际交往文化角度总结出负效应:引发隐私危机;淡化感情交流;淡漠世态人情。

一言以蔽之,关于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消极影响,研究领域的着力点主要是心理问题、人身安全、文化圈的负效应等。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还体现:1.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大学生进行资本主义价值观渗透。2.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应对网络思政的问题还缺乏一定经验。

三、社交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利用SNS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必要性

学者胡天生,孙显水(2011)认为在SNS中,学生已从单纯的信息接收人、受教育主体转变为信息提供者、教育活动主动参与者。若未能及时加大研究和投入力度来开展思政工作,增大网络思政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对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则其易受不良舆论和价值观影响,使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仰等偏颇。由此可见,利用SNS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势在必行,不但有利于营造和维护和谐的网络家园,更能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新天地。

(二)利用SNS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可行性

学者普遍认为:第一,由于实名制、验证机制,网络虚拟现实化较高,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更为真实的网络受众;在可控性环境下,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引导正确舆论导向提供了有力条件。第二,宏观上,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客观需要。第三,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而固定的交流平台,由此可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方法策略,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的指导辅助。

(三)关于SNS的思政功能具体表现

学者黄河(2011)在社会型网络社区交流平台背景下指出社会型网络社区交流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有:第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第三、全方位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第四、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第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第五、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最优作用提供媒介。

综上,学者主要从社交网络的受众面、参与度,提出利用社交型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可行性。还可从大学生自我辨别能力方面,及其所处的微、宏观网络发展环境来看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影响因素及内在结构进行相关分析研究。

四、社交网络(SNS)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打造高效师生SNS,实时地沟通

纪振强(2011)提出:第一,要及时反馈教师指导信息和依托校园SNS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推”到“拉”的转变;第二,开设各类网页网站甚至是多功能互动平台成为学生网,提高信息传播效果,提高互动性、时效性,第三,可充分利用实名制,做到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统一。⑦而某些研究从因材施教,一切以人为本,拓宽育人渠道,提高学生工作的精致化、立体化,做人格健全和价值观正确的“社交网络人”来补充说明的。

(二)建立舆情预警和引导机制

彭良姝,方章东(2012)强调:1.提高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2.构建网络社交安全事件处理机制。胡敏(2010)认为1.建立舆情预警机制。辅导员应积极利用这一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关注、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件,及时处理消除危害高校安全稳定的隐患。2.建立舆论引导机制。重点加强网络活跃群体的引导,用学生教育学生用学生引导学生逐级扩大影响力和辐射范围。3.建立信息机制。通过实名注册,对学生关注较高的内容及时进行解释,各类信息进行奖惩公示,建立信息的网络平台,完善善后处理工作。

(三)实现网络和现实组织的无缝衔接

邵振丽(2012)认为,应积极拓展网络阵地,将学生现实交往互动发展到网上;把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有机结合,增进线下互动,正视社会现实。通过虚拟社交平台,聚拢大学生,再开展喜闻乐见文娱活动,让大学生在现实社交中找到归属感。有些学者在思政工作创新中提出,要发挥技术优势,推进网络阵地转型升级;加强教育渗透。

五、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综观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主要有:第一,关于SNS概念,学界基本认同社交网络是指社会网络服务或指社会网络软件或社会网络网站。第二,对于社交网络新特点的评判,学界阐明了其本质特征。第三,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利弊,学者们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都做了说明。第四,对于SNS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应用,国内学者从社交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理论问题、历史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第一,判断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应从大学生的自身需要、自我习惯、成长环境、网络社交动机等来分析,而要摒弃大众化比较方法来评判。第二,社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规模和程度,反映出整个社会运行机制问题,不仅是学校和学生的事。1.政府应加强法制保障,实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根本上保障了SNS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建立和完善。在立法层面规范大学生SNS的行为。2.鼓励相应的研究队伍利用技术优势,实现网络思政阵地转型,开展SNS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3.抓好网络和现实教育,双管齐下;加大社交网络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养。

注释:

①梁世敏,孙理,张丽伟.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②宁静.构建校内网中大学生网络自我形象的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③王经勇.基于SNS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0(02).

④王一川,陈圆.社交网络(sns)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探讨[J].商品与质量,2011(SA).

⑤周园,王念新.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⑥魏双峰.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

⑦纪振强.社交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02).

参考文献:

[1]彭良姝,方章东.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2012(01).

第8篇:网络传播的利与弊范文

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维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能力。也可简化为选择、分析、使用和传播媒介讯息的能力。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短短几十年,信息量以几何级数暴涨,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介信息,人们必须进行选择性的识读、理解、记忆和传输,而所有的选择活动大部分都取决于自身的媒介素养,可以说媒介素养是我们社会中每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本领。而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因此,教师的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媒介素养的研究上,对城市群体、高校学生和教师探讨和调研的相对较多,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很少。为了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的状况,我们于2011年7月至9月在重庆市的农村中小学展开了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调查的目标群体是重庆市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调查主要在重庆市除主城九区以外的“一小时经济圈”的潼南县、渝东北翼的梁平县、渝东南翼的秀山县共3个县的6所农村中小学展开,其中秀山县为部级贫困县。问卷在调查中的每个农村中小学发放90份,共计540份,问卷回收507份,有效问卷490份,回收率90.7%。其中,男教师183人,女教师307人;年龄在20-30的257人、31-40的199人、41-50的34人;文科专业的307人,理工科的167人,艺术类的5人,体育类的11人;教龄在3年内的107人,3-10年的210人,11-15年的85人,16-20年的60人,20年以上的28人;学历为中专的97人,专科的207人,本科的183人,研究生3人;小学教师187人,中学教师303人。本调查涵盖了重庆“一圈两翼”的3个区县的6所农村中小学,调查对象包含各个年龄段、专业的不同性别的教师,尽量保证数据分布的系统完整性,同时采用电话访谈和实地追踪探访的方法定性分析,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障了问卷调查的内容效度。

三、调查结果

1.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选择状况的调查

(1)从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资料的来源,即媒介选择的方式来看,小学教师50.7%教学资料来自教材,34.9%来自网络,5.4%来自报纸期刊,9.1%来自同事的教学资料;中学教师45.2%教学资料来自教材,43.5%来自网络,4.7%来自报纸期刊,6.6%来自同事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一半左右的中小学教师获取教学资料来源于教材,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利用网络来收集教学资料。利用教材获取教学资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手段,信息时代的主要手段网络所占比重较大,但还不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选择。

(2)从媒介选择的动机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媒介选择的动机上,44%的教师看重媒介的信息量大小,23%教师看重媒介的使用方便,14%看重娱乐性,12%看重时效性,7%看重可信度。

(3)从媒介选择的目的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媒介选择的目的,即媒介消费的目的上,在使用网络时,53.9%的教师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18.8%的教师用来娱乐消遣,22.1%的教师用来人际交流,5.2%的用来打发时间;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时,53.7%的教师用来娱乐消遣,31.9%的教师为了打发时间,14%的教师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基本没有教师用来人际交流;对于报纸杂志,被调查的农村中小学教师64.8%用来获取知识和信息,23.4%用来娱乐消遣,11.8%用来打发时间,基本没有教师用于人际交流。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应用网络时,超过一半的教师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远大于为了娱乐消遣和打发时间。而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捷且直接的特点,也能说明表2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媒介选择上的动机多数是看中媒介所传输的信息量大的特点。同时,阅读报纸杂志超过一半的教师也是为了获取知识和信息。而广播电视目前普及性较强,在农村比较枯燥单调的生活中,则多数扮演着剧院、影院、音乐厅等娱乐休闲的角色和功能。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媒介选择的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和落后,多数还是从教材中获得素材,进而转化形成教学时的教案和备课资料,对于网络中的教学资源使用率较少。同时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选择媒介时多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很大,他们渴望选择方便快捷的媒介方式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来满足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2.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和媒介信息使用状况的调查

(1)从表4可以看出,29.4%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获取的媒介信息直接套用,47.5%的教师进行修改后使用,23.1%的教师思考加工后变为自己的东西再用。这说明,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并没有对媒介信息加工变为自己的东西,接近三分之一的教师原封不动地搬用获取到的媒介信息,不经过任何思维加工的过程。

(2)从表5的数据得知,47.7%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熟练使用网络技术,35.2%的教师基本能使用网络,只有17.1%的教师完全可以。可以看出接近一半的农村教师拥有的网络知识和技能还不能满足日常教学工作的需要。

(3)从表6可以看出,接近7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把获取到的媒介信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还没有把媒介信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应用于日常教学中。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认识到媒介信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教学价值,能够把获取到的媒介信息带到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意识,这对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的开发利用还处于低级阶段,大多数农村教师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辨媒介讯息,挖掘信息背后的隐藏性价值因素。这也能说明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希望获取更多的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分析状况的调查

媒介分析,就是个人对于媒介内容以及媒介自身发展的分析判断和了解,能够对于媒介讯息进行质疑、评估和思维应变,而不是简单、直接的“拿来主义”,能够分清媒介信息中的事实和虚构的区别,认清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透视媒介文本,欣赏到各种媒体独特的美学思想、美学形态的一种能力。

(1)从表7可以看出,53.1%的教师基本可以把握信息的主旨,24.6%的教师完全不能把握主旨,32.3%的教师能够把握主旨。这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把握媒介信息主旨的能力并不高。

(2)从表8可以看出,7.5%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不信任,63.3%的教师基本信任,18.1%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传播的媒介信息完全相信,还有11.1%的教师说不清。这说明,超过8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讯息是持信任和肯定态度的,只有较少的教师对于媒介讯息持信任和观望的态度。

(3)从表9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的总体评价中,有3.4%的教师认为有弊无利,有12.8%的教师认为弊大于利,有31.4%的教师认为利弊相当,40.2%的教师认为利大于弊,12.2%的教师认为有利无弊。总体来看,认为媒介信息利大于弊的教师占了最多数,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媒介信息持乐观肯定的态度,对媒介信息的价值评价很高。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的中小学教师的媒介分析能力较弱。他们对于大众传媒往往信任度较高,疲于接受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缺乏对于信息的思辨和梳理能力,形成了麻木盲从的心态,不利于在信息时代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农村中小学教师传播媒介信息的状况调查

传播媒介讯息就是把个人作为媒介信息传输中的一个链条,成为媒介信息的载体,使获取到的信息通过媒介对外传输,达到媒介互动的目的。

(1)从表10可以看出,59.8%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经常地使用媒介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32.1%的教师偶尔使用媒介交流,只有8.1%的教师从不使用媒介与同事进行交流。

(2)从表11可以看出,69.9%的教师当面谈论交流,12.4%的教师使用电话(手机)进行交流,8.2%的教师使用QQ,7.3%的教师用电子邮件,2.2%的教师用博客。结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多数都能使用媒介与他人交流信息,但在交流时使用的媒介方式上,多数教师选择点对点,人对人的当面谈论的传统方式,对于信息时代的电子媒介使用较少。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都能经常性的与他人交流分享从大众传媒中获取的媒介信息,具有良好的传播媒介信息的意识和态度。但是多使用口头表达方式来传递媒介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比较传统,对于现代化的电子媒介传播方式使用的较少。在后续的访谈中,教师们反应,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后,师资较为紧缺,白天他们的教学任务繁重,下班后,各种生活琐事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再加上农村生活方式较为单调,他们往往以麻将、等娱乐方式放松调节,难以抽出时间去和同事交流讨论,与同事进行交流讨论都放在白天的课余时间。

四、总结和建议

通过上述的调查,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农村中小学教师选择、使用和传播媒介讯息的方式比较传统和简单,对新兴的电子媒介使用较少,传统媒介的利用形式又较为单一;他们在分析媒介讯息时,并不能很好地思辨和梳理信息,未能发现信息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和抵御不良信息;他们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基本能力和意识,渴望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媒介信息和媒介素养技能并参与媒介信息传播。从后续的跟踪访谈和对问题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国内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还处于精英研究阶段,还未展开广泛的媒介素养教育,大众普遍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第二,当地教育部门不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没有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媒介素养训练和培训。鉴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媒介素养。

1.国内要加快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理论体系,确定系统的、分级的媒介素养课堂和培训内容

当前,大众媒介对于个体的社会化程度影响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多地从各种媒介中获得知识、经验、技能、规范和社会经历,传统的社会教化者影响在不断降低。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制度、文化特点、人口素质以及媒介环境,研究出一套完善的媒介素养理论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2.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网络信息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提高农村教师媒介素养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广大的农村地区网络信息设施较为落后,“家电下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系列措施还远远不能改善农村地区的硬件环境,现阶段应继续扶持农村地区,搞好教育信息化。

3.教育部门要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媒介素养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利用媒介和媒介信息

要根据农村教师的实际需要,定期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转变观念,将媒介素养理念通过教学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4.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也要多反思,多交流

对于媒介信息不能盲目乐观和全盘接受,要树立审慎分析的态度,保持自我的批判立场。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介讯息,作为肩负培养下一代重任的人民教师,不能简单地接受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要能够选择性地识读、理解、记忆和传播,独立思考,对于媒介信息要再加工和深加工,分清媒介讯息中的事实和虚构,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第9篇:网络传播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游戏视频直播;斗鱼TV;恶性竞争;低俗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020-03

研究游戏直播,必然要重视“电子竞技”这个话题。“电子竞技”项目在国内起步较晚,公众对其概念理解模糊,容易将其与游戏划等号;同时它又处在一个小众范围,公众接受程度较低。所谓的电子竞技,其实是基于游戏这个大前提之下,将之表现形式借助网络传达出来,二者相辅相成。电子竞技的内涵即“游戏”,只是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虚拟环境中、在同一的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区别于网络游戏。在电子竞技游戏中,竞技性大于娱乐性。此外它所受限制较网络游戏更繁杂,规则性更突出,也更接近我们所认知的运动项目。

随着新媒体不断深入,人们希望在网络环境下享受更全面多样的服务。在娱乐层面,游戏视频直播极大增加了主播与受众的互动性,满足了所有参与到整个游戏直播过程的角色期望,并且催生了相关行业。此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游戏视频直播,进而深入发掘当今网络传播的新型模式与状态。因为游戏视频直播行业起步较晚,规范不完善,所以研究的意义还在于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可以进行有效的发展预测,对其实施正确引导。

一、斗鱼TV发展现状

众多直播平台冲击新兴网络直播行业,在寻找机遇的同时也在迎接挑战,本文以具有典型特征的斗鱼TV为例简要梳理国内网络游戏直播发展的历程,斗鱼TV作为近几年逐渐成熟起来的直播平台,其发展备受关注。

(一)斗鱼TV发展概述

斗鱼TV脱身于ACFUN生放送直播,是一家弹幕式直播分享网站,于2014年元旦正式更名成立,是目前国内较火爆的直播平台之一,涵盖了游戏、体育、真人秀等各种直播,旨在建立全民直播平台。

目前斗鱼TV与国内诸多战队、俱乐部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其提供赞助,同时也借此来宣传自身,吸引战队的粉丝通过斗鱼TV来收看战队赛事。2014年3月,斗鱼TV与iG电子竞技俱乐部达成合作,同年9月,斗鱼TV冠名的三支中国战队EDG、皇族、OMG,打进英雄联盟世界总决赛八强,对于此次世界总决赛盛况的直播,也将斗鱼TV的名气打响,成为众多英雄联盟玩家观看赛事直播的首选。随着斗鱼TV挖掘一些职业选手到平台开直播,平台的运营渐入正轨,特色也逐渐突出。

2015年1月6日,英雄联盟前皇族中单职业选手卢本伟(外号55开)在斗鱼开始直播,吸引了几十万粉丝的关注,瞬间成为“斗鱼一哥”,至今仍然是斗鱼TV的台柱。平台的发展策略,就是尽全力培养金牌主播来提升平台知名度。斗鱼TV几乎在每个分区都打造了相应的金牌主播,以此来吸引观众。

随着其他直播平台的相继成立,斗鱼TV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竞争,频频爆出高薪挖人和主播跳槽现象。2015年5月,时任斗鱼TV当家主播之一的“文森特”,曝出因平台拖欠工资而与之解约的消息,同期,斗鱼TV多名实力主播跳槽到其他平台,其一度面临人才紧缺的困境。同年8月,数十名游戏主播全部转投龙珠直播平台,给斗鱼TV造成了严酷的打击。

之后,斗鱼TV又接二连三的面临观众人数造假事件、斗鱼“涉黄门”、“车祸门”,2016年4月,又因涉嫌提供含宣扬、暴力、教唆犯罪等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被列入查处名单,国内诸多直播平台都进了此次名单。

目前,直播行业前景广阔,市场容量庞大,所需资金注入也相当巨大。百花齐放的格局将会随着市场体系协调性的提高而被打破。斗鱼TV首先在平台内部逐渐扩大范围,围绕“娱乐”为重心,形成一个包括游戏、真人秀直播、综艺、户外探索、赛事(游戏、体育等各类)以及日常直播等各类项目在内的一个较为全面的体系。此外,各大平台也在努力开拓新型的直播形式,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完善也为其提供了可能,利用手机客户端配合简易手持直播设备进行户外直播成为一种新形态,为主播提供了全面的直播可能,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室内直播,进而吸引了大量的主播与观众尝试。

(二)斗鱼TV运营形态与模式

斗鱼TV目前采用的也是国内多数直播平台都在实行的签约制度,通过签约,主播在平台内根据规范进行直播,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用人:斗鱼TV在用人制度上主要分两方面,第一种是平台以官方角度进行挖掘,主动去寻找可以成为平台实力主播的人。第二种是个人申请直播,平台通过资格审查后会给其开设一个直播房间,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号、推广链接,然后靠自己营销,如果直播出了名气,粉丝关注数量达到一定限度,就有机会和平台签约,在得到保障的同时也会有更多约束。

2.规则:斗鱼TV每个主播的房间内设有多名房管,负责对扰乱直播间环境的人员进行禁言处理。房管是主播随意任命的,通常被主播用来作为获取利润的一种方式。很多主播将送多少酬勤(人民币兑换的礼物)或者鱼丸(一种礼品计量单位,可以通^在线时长获得,每次得到很少)与房管职位挂钩等。平台还设有超管职务,负责巡查每个直播间,及时制止不良行为,严重者直接禁播一定时长,有违法行为者直接交与警方处理。这种制度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平台所采取的,比如曾经的YY直播(如今更名虎牙直播)对于直播违规分为三类情况:A类严重违规(内容违法)、B类一般违规(女性衣着暴露,内衣外穿等)、C类轻微违规(男性上身、抽烟)。B类C类会扣钱禁播一段时间,但是A类将会永久封号且情节严重者将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但还是有不少主播为了“搏出位”铤而走险,在内容上走球,如女主播衣着稀少,经常进行行为等。文化部在2016年4月14日公布,斗鱼、虎牙直播、YY、熊猫TV、战旗TV、龙珠直播、六间房等网络直播平台因涉嫌提供含宣扬、暴力、教唆犯罪等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被列入查处名单。充分反映当前各大直播平台对于自身的监管力度不够,对其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016年4月18日《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要求网络主播必须实名认证,加强对主播的培训,建立监管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主播直播出问题不单是主播自身的问题,平台也需要承担责任。

3.盈利:游戏销售推广。在这方面的盈利主要是新发售的游戏借助各大游戏直播平抬所积累的受众数量优势来宣传以提高知名度,游戏直播平台也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广告费用,从而实现双赢。

平台与主播之间利益关系。主播的获利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斗鱼TV的积分兑换,是靠平台内部的“货币”鱼丸来进行的。斗鱼鱼丸可由用户任务免费获得,或在线充值、体验指定游戏等特别活动得到,用来送给主播,斗鱼官方会对鱼丸进行结算作为主播工资,1000个鱼丸等于1元人民币。主播会向观众索要鱼丸,当观众个人送的鱼丸数量多了之后,自身账户在平台的经验值会不断增加,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随着平台建设,旨在奖励签约主播辛勤工作的酬勤系统不断完善。观众可以通过在线充值系统为主播赠送更加高级的礼物,系统分为初级酬勤、中级酬勤、高级酬勤三个等级,甚至还推出了更为高级的火箭赠送,赠送后会在全平台出现提示如“XXX赠送给某主播一支火箭,点击前往直播间领取鱼丸”,一支火箭要500鱼翅也就是500人民币,满足了部分观众的虚荣心,而斗鱼会抽取礼物价值的20%用作自身发展。

二、斗鱼TV与其他主流直播平台异同

目前国内直播平台有超过50家,他们能长久存在而未被淘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法则。

(一)主流平台的发展共性

首先是直播平台对于市场的预期准确,行动快、准、狠。目前市场上出现如此众多的直播平台现象颇为壮观,这说明投资者对于直播市场的认知存在共识。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强,网络环境更加宽松,这就给新兴的网络市场提供了多种可能,机遇与挑战并存,抓准机会,果断下手才能在改革浪潮中站稳脚跟,成就一方霸主地位。熊猫TV在直播市场已经拥有如此之多的竞争对手之时还是毅然决然的进军直播行业,前期就投资了2000万,这足以见得该行业的魅力以及发展远景,投资者是不会拿自己的利益开玩笑,只有足够的利益才能够吸引他们。

其次是服务内容大同小异。如此众多的直播平台已经把几乎所有的直播内容都包含在内,在内容范围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进行挖掘的,而后续推出的新内容则会成为各大直播平台努力争取的对象,但是新内容也不会封锁自身的发展前景,所以在这方面做文章还是略显困难。

(二)各大平台差异化竞争

目前直播市场发展趋向于一个饱和状态,但不可能一直保持,到最后很有可能出现多足鼎立的局面。就目前而言,各大主流直播平台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纷纷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比如斗鱼TV致力于打造全民直播平台,给更多的人提供做主播的途径;熊猫TV则试图建立最娱乐的直播平台,平台内部开展多种娱乐直播内容,借此吸引观众;龙珠直播则主要打造赛事直播,为观众提供最全面最新的赛事直播等。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各大直播平台的后续发展方向,有很大的可能性最后出现几家直播平台相互牵制,均衡发展。

三、国内游戏视频直播的弊病及产生原因

每一个行I的发展都会产生一些弊病,直播行业也不例外,其中有一部分是行业发展使然,还有一部分是市场竞争条件下人为操控而产生的。国内直播行业发展到现在愈发成熟,但是矛盾也逐渐凸显。

(一)主播为了搏出位不择手段

1.观众人数造假。一些新主播由于刚开直播间,就通过购买虚拟观众人数等途径来推进自己的直播间排名,从而吸引观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在于平台运营机制不合理,没有合理措施保护新晋主播生存,重心很大程度上放在了挖掘金牌主播上,阻碍了平台的良性发展,无法培养自己平台的优秀主播。其次是主播自身态度太浮躁,新晋主播要想推销自己,首先要有足够的实力,要想长久发展只有靠真才实学来经营,不能靠作假来搏关注。

2.直播内容低俗倾向化严重。斗鱼TV经常有女主播衣着暴露,言语或动作,并借此向观众索要礼物。这些直播内容严重污染了直播环境,危害到观众的心理健康,对于其他正常直播的主播也属不公平竞争。

(二)平台之间,主播之间的恶性竞争

作为商业化的直播活动,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部分直播平台经常雇佣“网络水军”到所谓的“敌台”对金牌主播进行人身攻击或是带一波地域黑节奏,而主播及房管只能被动禁言,但这些水军大多用的是小号,所以有时会看见禁言一个IP地址会有三四十个账号被同时禁言的情况。

(三)价值观导向偏差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主播主动引导观众进行攀比,比如上文提到的利用言语、行为引导观众赠送礼物酬勤等。名叫Yang Hanna的韩国女主播在表演跳舞时被另一位知名主播刘杀鸡看到并打赏数千元的“佛跳墙”(熊猫TV的高级礼物,每个价值1000元人民币)。随后王校长(王思聪)也进入房间进行打赏,然而随后刘杀鸡竟开始挑衅王校长,双方开始互刷礼物。据观众统计,Yang Hanna在一夜之间被打赏了40多万元。这就是一种虚荣心在作祟,在直播间内形成一种攀比之风,严重影响社会风气。

此外,2016年元旦,斗鱼炉石知名主播“熊大”在上海直播飙车时与一辆出租车相撞,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全程都在斗鱼TV直播,更是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部分主播在稍有名气之后不自爱,根本不顾作为“公众形象”是备受关注的,他们的价值观偏差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观众。

2016年3月31日晚,斗鱼女主播“笨笨笨狐狸”携带摄像装备闯入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女生宿舍楼全程直播,并在直播过程中当着数万观众多次发表对于重庆大学的侮辱性言论,这严重损害了重庆大学的声誉。事后,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肖铁岩发表微博谴责这种行为。“我们非常清醒地感受到了此事对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冒犯,我们有的只是气愤!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学校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坚决不能被容忍的,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无视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四)出现弊病的原因

如此众多的弊病其实在主流直播平台中都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直播门槛低。整个审查在初期只需要三步:提出申请-简要审核-开播。提出申请时只需要身份证和一张写有“斗鱼TV”四个字的A4纸即可,大概2、3个工作日就可以开播。

其次平台内部监管不到位。斗鱼TV设置有房管与超管等职位,但效果却不明显,首先是主播数量过多,所设置的监管人员不足以整体掌控直播平台的所有直播间;再者就是房间管理员与粉丝还有主播都是同气连枝,每当有超管进入直播间查房,他们都会及时提醒主播停止,而主播等待超管离去则继续直播。这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主播只是应付检查,超管也只是例行公事,并没有把责任落实到位。

此外受众需求影响直播行为。主播要想更好的推销自己,就需要讨好观众,在各大直播平台中,有不少主播将自己的前程毁在了“满足观众需求上”。观众的层次不齐,文化水平也不一,所以他的欣赏水平以及需求具有复杂的多样性,消费女性的文化在网络环境下则较为常见。

四、结 语

本文通过对斗鱼TV直播平台进行具体分析,该平台的建设经历了国内游戏视频直播变迁的整个过程,在直播平台中具有代表性,所以从其发展可以了解整个国内游戏直播行业的趋势。随着行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内部逐渐暴露各种弊端,通过借鉴斗鱼TV的发展经验,解决矛盾并最终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游戏视频直播行业的前景广阔,但发展还存在诸多坎坷,新兴行业的出现不是偶然,但若放任自流,走向衰败则是必然,参与游戏视频直播的各方须尽自身最大努力来共同建设,才能让国内游戏视频直播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何培奕.中国电子竞技产业的现状和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 李亚萍.中国游戏网络媒体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3.

[3] 刘青.网络游戏直播平台现状概述[J].商,Business,2015(29).

[4] 王雅菡.疯狂的游戏直播[J].新金融观察,2015(3).

[5] 彭琳,雷超越.在线直播迎来黄金时代[J].南方日报,2015(8).

[6] 徐欣.关于电子竞技运动在我国发展趋势的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

[7] 闫彦.韩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2).

[8] 周臻.新网络环境下竞技类网游的营销传播策略研究――以《英雄联盟》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