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精选(九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

第1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思维培养

引言:小学数学是使学生对世界数量关系形成认知的教学过程,对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从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并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一切都来源于数学思维的养成。

1. 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1.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虽然是小学教育中的“主科”,但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被动性。虽然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小学生活泼的性格以及强烈的求知欲相匹配,但大量的学习任务仍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主动用脑成为阻碍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短板”。

1.2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意义

数学思维即在数学学习中应用到的各种思维方式,保罗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的使用是基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加工的基础上的,而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加工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可以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是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根本方法。

2.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

2.1 采用课堂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高年级数学开始偏向抽象和复杂,很多学生因为思维能力不够开阔而不能适应这种抽象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累。我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教学游戏,用以为学生的思维“预热”,如“明7暗7”游戏,即组织全班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报数,当报出的数字是“7、17、27”这些数字中带有“7”的,要说“过”,而遇到7的倍数如“14、21、28”等数字,要报这些数字的下一个数字,说错的学生要给全班分享一个小笑话。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在最快的时间从松懈的日常思维调整到数学学习思维上,还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实际上是一件有趣的、有意义的、可以和同伴一起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事情。

2.2 通过编制数学口诀的方式使学生对数学思维产生明确意识

数学思维的运用是一个抽象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理解数学思维的运用,我采用编制数学口诀的方式,在学生学会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式结题方法之后,我将十几乘十几的?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0占。”改为“头头,尾尾,尾尾,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0占”,给学生“12×14=?16×11=?”一系列习题,鼓励他们在竖式计算之后观察得数结果,将口诀的空缺填好。例如12×14=168即1×1=1,2+4=6,2×4=8,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学生很快发现口诀的秘密,在记忆口诀之后,不需要竖式计算也能很快得到答案。经过两周的学习,在最后的测验中我们发现,学习编制数学口诀的班级解题速度比其他班级快20分钟,准确率几乎一样,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口诀之后已经明确掌握了两位数乘法需要应用的数学思维并能够主动运用这种数学思维,直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2.3 巧妙布置作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巩固

“生活即教学”的理念为教学明确了目的:帮助人们解决生活问题,因此数学思维的培养也应该与生活实践相关,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进行课后的生活实践教学,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巩固,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利息的计算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计算你每个月的零花钱,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如果存钱的话,用什么方式在三个月内能存最多的钱?然后我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将学习任务也告诉了学生家长,请他们合作帮助学生完成。第二天,学生们在作业中给出了很多种答案,例如:每个月的零花钱按天数分成份,把每天花剩下的钱集中起来,按月存定期;规定每个月零花钱的可花的总额,请妈妈帮着在月初就把三个月计划节约的那部分零花钱存成三个月的定期,这样利息高。在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答案中,不难看到他们不但主动运用了数学思维,还能够从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总结出与自己的思维习惯向符合的数学思维方法,这是对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巩固。

3.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实际作用

3.1 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

以游戏的方式开启学生掌握数学思维之路,使学生们踊跃回答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不仅达到了对知识的深刻了解,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可见培养数学思维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有作用。

3.2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编制口诀和巧妙布置作业使学生形成了独立的数学思维,展现了他们在学习中强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都指向了一个目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正是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体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能够主动运用数学思维,并把数学思维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曾晓洁.小学新课程教法新探[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33-38.

第2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一、着眼于进行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1.改变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如第三册“2-5的乘法口诀”,教材是从被乘数是2讲起的,我们则是从5的口诀讲起,因为5的口诀句数多,便于学生认识掌握规律后,自己去总结推导1-4的口诀。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学习口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得自然轻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把例题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一节,把原长篇讲解内容改为只呈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提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出结论。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人,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联系附近高架路建设创设了这样-个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修高架路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让你来当总指挥你打算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一个比一个想得全面,还真有总指挥的超前意识和胆略。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件在愉快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发展智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针对学校大班额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我们深人研究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学习方式的指导,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课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建立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理才能。学习小组的骨千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不断夯实创新学习的认知基础

目前,我们已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我们一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进发出智慧的火花,独出心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网络。

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第六册“归一”问题时,我们从生活实际人手,自行设计一张贴近实际的商业发票,师生写发票的过程,就是解答“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填写发票、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了数学的应用意识,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七、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人全新的信息时代,学会求知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3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思维能力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们只有通过思维活动,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问题,因为只有当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时,他才能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和建立体系,才能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去解决学习中的有关知识,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适合的学科之一,那么,在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再现数学知识的被创造过程。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应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探究中再现数学知识的被创造“原始过程”,为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这样的措施: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即从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把适合讲解的教材变为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注意数学知识被创造的原始过程如:在二年级进行乘法口诀的学习时,我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个2、2个2、3个2……并让他们数一数这1个2,2个2,3个2分别是多少,然后再让他们动脑筋编口诀,最后让他们与课本中的口诀相互对照。在这样1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口诀得来的过程,既增加了他们对口诀的理解,又加深了他们对口诀的记忆,又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又如: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地复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及用割补推导上述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思路,这就为学生的再创造活动作了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接着指出:圆面积公式怎样推导呢?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呢?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剪拼、操作等活动,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创新的最大空间,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尝试拼摆,发挥各自的想象,有的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有的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等。教师用多媒体计算机逐一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都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近似公式,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也尝到了知识被创造后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创新的情绪场。

“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多想出智慧”,因此在教学中我就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我从不说:“这个问题还用吗?”而是说:“很好,这说明你动脑筋了”,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有许多教师不喜欢学生问这问那,更不喜欢学生提出可能使自己难堪的问题,甚至会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损害”,而大动肝伙,这将会熄灭儿童思维的火花。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判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问”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在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善问,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发问,而不把问题的解决依赖别人并且做到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不复习不问,教师所布置的问题不经思考不问,提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不问。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活动是借助于语言进行的,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的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不仅语文课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数学课上我也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一年级学习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一开始我逐步引导他们把题意说完整,然后让他们根据独立地表达图意,一年级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往往把图画说得有声有色,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话,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刚入学的儿童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且语言不规范,不完整,教师必须从头开始,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的语言。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用手操作、用眼观摩、用口表达、用脑思考,从教学生说一句完整的,准确的数学语言开始,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训练要求,使学生把内部语言外化出来,以语言的逻辑性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

如:在教“同样多”时,通过摆一摆、比一比,教师指导学生边摆边说:萝卜与白兔比,一个萝卜对着一只白兔,有4个萝卜,4只白兔,萝卜和白兔同样多教学“多些、少些”时,引导学生看图,指导学生说:小鸡和小鸭比,一只小鸡对着一只鸭,还有一只小鸡没有小鸭对着,苹果对着2个桃,还有1个桃,没有苹果和它对着,苹果比桃少,学生再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中,初步学会一些数学语言,掌握最简单最基本的思维模式。

四、联系实际,力求形象。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是现代化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思维,通过联系实际,探索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学习方法。如:1.我去商店买铅笔,每支5角钱,买了4支,求一共花了多少钱?2.我家喂了5织母鸡,3只公鸡,求一共用了多少只鸡? 这些问题学生都亲身经历过,抽象的问题变的形象了,学生就不会感到那么难了。

第4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无疑可问、不知道如何去问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现将我的做法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建立积极主动的课堂,使学生“想问”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较好的激活学生的思维,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索问题之前,教师应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也应不同,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内需等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充分的整合教材以及进行学科之间的整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科知识,并在课堂上经常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让学生说说学懂哪些知识,这时就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本上是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学生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操作、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能问”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问题意识产生的良好条件,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之中。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要表示注意的态度;对学生提出的不明确的问题,应采取和学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出现错误,教师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闪光点;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都应及时做出回答,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制了学生的问题;教师要面向全体,注意每一个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出现了一道同时同地相背而行求相距距离的应用题,有位学生就提出疑问,地球是圆的,这两列火车的相距距离是不是有两种答案?这时教师立即给他这种质疑给予了回答并表扬:“你真了不起!站得高看得远,能站在太空中看地球上的相遇问题。今天,我们评你为‘问题小明星,好吗?”这种做法保护和调动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对学生提问的肯定以及倾听学生回答的认真和耐心更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优化课堂、转变教学观念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学生不敢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该怎样提问题。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指导、训练学生学会提问。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模仿老师或同学的提问开始,慢慢学会在复杂的情境中抓住本质,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提问,如两条直线平行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为什么要采用十进制计数法?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在理解、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辩论,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严谨性。

四、创设条件,提供机会,使学生“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乐于提问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并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视给每个学生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以便学生乐于提问。我在教学2~4的乘法口诀时,先师生合作编出了2、3的乘法口诀,接着就让学生同桌合作编出4的乘法口诀。这时有位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乘法口诀用中文的汉字书写,太麻烦了,为什么不用阿拉伯数字写呢?”的确,乘法口诀用中文书写,确实麻烦,但自古教材就是这样安排的,我作为一个教师也从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教材怎样安排就怎样进行教学。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由于他参与了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在书写中觉得比较麻烦,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样一个有创见、有水准的问题。课后,我查了有关的资料,表明乘法口诀表产生于我国2000多年以前,而那时,阿拉伯数字还没有传入我们中国,所以是用汉字表述的。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由“大九九”发展为现在的“小九九”(即由81句变为45句)。山东省临沂市教育学院陈连森老师发表于1997年1-2期的《中小学数学》上的文章《“乘法口诀表“换换写法如何?》详细的谈到了这一观点,并列举了用数字表述”乘法口诀表的三大优点:(1)形式上,突出了数学之“数”的特征;(2)在认读上更直观;(3)与教材的有关内容相统一,有利于学生学习。如口诀“34 12”与算式3×4=12更容易联系在一起。这种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心态,又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第5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一、说教材: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组准备题,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10,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意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在口诀的整理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自主探索,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同时,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受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将其探索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形成口诀形式这一过程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难点: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法,发现法、尝试法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

三、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复习准备环节: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小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让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两个作用:一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二是让学生熟悉6的连加,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设置了6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练习,给了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6个练习都是编6的乘法口诀,这里多个数的连加可以看屏幕数出,从而解决了乘法算式的得数问题。“再想一想”“你真棒”的提示,体现了人机对话。教师通过转播的形式达到人机互动,起到了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的效果。接着让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积,编出6的乘法口诀。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内化了思维方法。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激导探究,巩固知识

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 “探险”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进入“小兔”或“海豚”两个画面,每幅图都有两种理解,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使用的口诀也是相同的。怎样理解图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里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来判断对错,通过教师转播达到互动。

练:小狗爬楼梯,学生每算对一个乘法算式的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小狗就爬一步楼梯。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三: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并说出所用的口诀。既能提高计算能力,又再次看到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这三个练习,都配以美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还配上了感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应用知识,内化提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为此,在学生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之后,我设计了以下4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送信“游戏,让学生发现口诀的排列规律,并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已初步发现,通过操作会感受更清楚,在游戏情景中,印象会更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练:帮帮我们。通过人机对话,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转播,达到思维的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练习三: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互动讨论,找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练习四:引导学生从1只青蛙身上找出问题,如:1只青蛙有1张嘴、2只眼、4条腿……接着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进入2只、3只、4只、5只、6只的填空练习。这个练习既巩固了1——6的乘法口诀,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在游戏中内化了知识,熟练了乘法口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了让学生以自评、互评与组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让他们畅谈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说板书:

第6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游戏便是生活的大部分,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对于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游戏更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游戏活动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能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动脑能力。学科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能快速、质优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中玩、玩中学”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共识,游戏教学渐渐成为学科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善于形象记忆,逻辑推理能力较弱。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学生学习新知时,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而新颖、活动、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兴奋灶,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而一般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只能连续集中15分钟左右。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收到良好效果。

数学学科中的游戏式教学,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接近生活,而且可以在游戏的同时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1. 游戏介入,解决难题

游戏是数学知识获得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利用游戏教学,可以寓教于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完成学习的任务,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例如:在教完九九乘法口诀后,要求学生熟背口诀,以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但由于背口诀比较死板、枯燥、单一,学生很快就感到厌烦。我曾一度为如何鼓励学生背口诀而伤脑筋。后来,我把背口诀设计成“大合唱”,而且必须跟着我这个总指挥所打出的节奏来“唱”。学生一听,都觉得很新奇,很好玩,精神马上就上来了。结果效果相当的不错。我大受鼓舞,不断地变换着各种指挥的方式和要求。如快速、慢速、大声响亮、轻声低调 ……营造出合唱团的“高音”“低音”、“独唱”、“合唱”、“对唱”等不同的效果。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玩法,令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越背越开心、越背越卖力。每次要停下来上课了,学生都抢着说“再来一次”,意犹未尽、欲罢不能。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口诀熟练得很快,计算的速度也不断地提高。数学游戏不只是为了轻松、为了玩,数学游戏的设计最终的目的为教学服务的,因此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数学游戏,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 游戏介入,激发兴趣

我们的先贤孔子在很早之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杨振宁博士也指出:“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强大动力来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的游戏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了,立即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摸球――可能性大小》时,我设计了一个抽奖游戏。我准备好了一个抽奖箱,并放了8个白球、3个黄球,1个红球。学生一听说可以抽奖,还有奖品,都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我公布游戏规则:“摸到白球没奖,摸到黄球,安慰奖,摸到红球一等奖。同学们,请问你想摸到什么奖呢?”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我要一等奖。”刚开始摸球的几个同学都摸到白球或黄球,很少摸到红球。这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说是因为摸球的人运气不好,有学生觉得可能是老师在球上做了“手脚”,有学生开始怀疑箱内没有红球。我把球全倒出来,让学生数清楚颜色和个数,再开始第二次的抽奖并做好结果的记录。经过一番抽奖后,还是抽到一等奖的人较少。我故意问:怎么又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吗?学生们纷纷积极发表自己看法,还引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这节课的热烈的讨论中结束。正所谓: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活动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把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掌握自然而牢固。

3. 游戏介入,培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过程中,越是让学生较少发觉你的教育动机越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游戏创设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好玩,设计游戏应考虑到要让学生在玩中学,真正能在玩中掌握新的知识,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完《对称图形》后,特意准备了很多的纸和剪刀,让学生利用对称的知识,亲自设计和制作一个对称的图案。开始时学生不知道怎样做,只能剪出像心型、三角形一类简但的图案。我把较特别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后,其他同学深受启发,一个比一个做得复杂、一个比一个做得精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无限的创造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体,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意志,数学教学中,要创造不同的游戏环境,让学生在热情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有机会进行独立的表现,都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的所收获。游戏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玩地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知识,煅炼了能力,获得了成功,更能激发学生不断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

第7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一、诱导――激发创造的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正如谚语中所说的:You can lead the horse to the river , but you can not make it drink.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们才会愿意去学。确实,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是入门的先导。为了使学生对创造感兴趣,在教给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应多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只要有新思维、新意境、新方法,就是创造。通过诱导让学生感到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才,从而拨动他们创造的心弦,为谱写优美的乐章做好准备。

二、观察――奠定创造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思维的源泉。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认为: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知觉活动,也是思维创造的前提。在语言学习中,观察是学生认识书面语言现象,增加书面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观察能力的形成则得益于养成观察习惯。

观察能力包括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的能力,也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中,讲授不定式与使役动词make及多数感官动词连用在句中做主补或宾补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带“to”,什么时候不带“to”可以在黑板上书写学生熟悉的句子:

1.What he said made me angry.

2.I was made to answer all kinds of questions by them.

让学生观察,他们很快得出句1用的是未带“to”的不定式短语作宾补;句1为主动句,句2为被动句。然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总结出一个口诀:主动“to”消失,被动“to”出来。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对不定式补足语用法的全面掌握。通过自身观察,学生对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对比、概括、归纳……直至最后找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得出结论。一旦教师认可了他们的结论,成功的喜悦便转化为新动力,激励他们再观察,再创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质疑――埋下创造的种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要紧。”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新课标中曾指出:“要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此时,老师的作用便是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对知识重整化合,实现思维的创新。

四、实践――检验创新成果的标尺

学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让其在学习实践中进行检验。如在讲授不定式与使役动词“make”及多个感官动词连用在主动句中不定式符号“to”须省略时,大部分学生总是记不全与哪些常用的感官动词连用。有的同学根据老师举过的例子结合自己的观察、归纳,总结出了有关这些感官词的口诀:“一感、二听、三让、四看、五观察。”一感是指“feel”;二听是指“hear, listen to ”;三让是指“let , have , make ”;四看是指“see , watch , notice , look at ”;五观察是指“observe”。这样的口诀朗朗上口,学生记得既快又牢还很全面,并且通过实践体会到了创新的成就感。

五、延伸――确保创新之树常青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仅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借助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来补充。如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英语角、编排英语小品、召开英语晚会、尝试英语广播等,为他们提供创造性使用所学知识的有利场所,只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保护,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这样做不仅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兴趣,而且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能力!

第8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关键词】手机APP 数据分析 单元整合

一线教师惯以教材内容为素材,根据教参逐课安排课时进行教学,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往往按部就班地进行单元教学,引发了许多尴尬现象。就此,笔者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为突破口,从课堂观察、网络前测、重组整合、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等环节进行了探究,尝试寻找整合单元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常规教学 引发困惑

从教学流程不难看出,四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一致,都是按照“由情境引入连加,算出得数;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寻找规律,记忆口诀”的步骤进行。教材和教参也是这样的编排结构。从课堂教学效果看,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掌握得不错,课堂练习正确率较高。然而,细细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存在一些尴尬现象:教师兴致很高,学生却懒洋洋的,学习兴趣不浓,容易开小差,很难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且时间浪费也较多,整个课堂显得单薄浅显,缺乏思维含量。这引发笔者的思考:这样的单元课能不能整合?该如何整合?

二、网络前测,定位起点

做好学习前测,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是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进行有效而又方便的前测,发挥前测的优势,为整合教学的探索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手机APP相关软件为笔者的实践探索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一)前测安排

笔者对软件中“2、3、4、5的乘法口诀”每一课时的习题进行了认真研读,归类选取,确定了20道前测题,对县区四所小学21个班共929名学生进行了前测。

(二)学生情况

从前测数据看,约90%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也能结合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得出结果。这一内容编排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中,说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较为扎实。约80%的学生能理解乘法口诀的意思,知道乘法算式与乘法口诀是有联系的,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得出乘法口诀。约80%的学生能正确计算乘法算式的结果。经前测调查验证,正确计算的学生中一半左右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一半左右学生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需要借助情境辅助理解并得出结果。只有将近40%的学生对乘法口诀有相对完整的认知。大部分学生没有沟通各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无法借助规律记忆口诀,没有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

可见,学生对乘法口诀并不陌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较为丰富,有着较高的认知起点。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师的低起点常规教学完全可以调整优化,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想得活。

三、重组整合,教学实践

基于学生起点的准确定位以及教材文本的解读对比,笔者尝试对“2、3、4、5的乘法口诀”四课时内容进行重组整合,构建“2~5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的结构和思维活动框架,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能从两只手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列出怎样的数学算式?说说你的想法。(5+5或5×2)

(二)多维探究,理解口诀

1.对接经验,引出5的乘法口诀

请根据乘法算式和结果,编制相应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么知道这句口诀的。(介绍乘法口诀的来源)

2.自主思考,明晰口诀意义

你还知道哪几句有关5的乘法口诀?请在学习单上写出最喜欢的那句,并想办法表示出它的意思。

3.合作交流, 构建完整认知

指名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交流想法。比比谁最能干,能听懂其他同学的想法。

汇总形成9句有关5的乘法口诀。

4.寻找规律,记忆乘法口诀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口诀呢?

(三)方法迁移,沟通记忆

1.类比迁移,编制乘法口诀

想想咱们刚才是怎样研究5的乘法口诀的?你还知道几的乘法口诀?能像编制5的乘法口诀一样,试试编制2、3、4的乘法口诀吗?

2.比对异同,记忆乘法口诀

找找2~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该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四)巩固应用,总结延伸

提供5×9的点子图,观察交流:你能找到哪句乘法口诀或乘法算式?你是怎么找到?

总结:我们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知道了它们怎么来,怎样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其他数也有乘法口诀吗?也能像这样去研究吗?

四、课后思考,理性对待

本课时教学,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借助学生5个5个数的丰富经验,以每只手手指根数各5个为载体,以“5的乘法口诀”为切入点,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充分尊重学生已有起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尝试用多种方式表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零散单一走向丰富联结。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学习充分,学习增量明显。笔者在课结束后就做了一个后测。

从后测结果可见,立足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数学的整体视野,将“2、3、4、5的乘法口诀”整合在一课时进行教学,切实可行,没有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学习效果不错。整合后课堂结构紧凑,教学内容饱满,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处蔓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程整合o了教师更大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突破教材束缚,调整学习内容,改进学习方式,找到更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作为整合方式之一的单元内容整合,可以借助便捷的手机APP在准确定位全体学生现实认知起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思考“哪些可以整合”“怎样进行整合”“整合是否有效”,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整合后的课堂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但对于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整合后的课堂也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等。我们的研究还刚起步,思考还很肤浅,课改不断在推进,我们的探索也会一直继续。

参考文献:

第9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口诀范文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在进行7的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我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计算“古诗”的字数、看“日历”计算天数、算出七星瓢虫的黑点等等,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这些练习都紧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单调的乘法口诀溶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给枯燥的数学内容赋予鲜活的生命,让数学课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通过这些练习,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7的乘法口诀的局限性,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