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精选(九篇)

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

第1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造智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们目前所处的21世纪是信息经济的年代、知识经济的年代, 是知识更新、 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的年代,是物质文明和科学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只有具备优良科学创造智商和科学素质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提出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我国每年新招的600多万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培养和不断提高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科学创造智商和能力, 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智商与科学创造智商

一般认为一个人的智商,就是智力高低。《辞海》的解释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对于大学生智商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三商说:智商(智力商数)、情感智商(情商)、财富智商(财商)[1];有八商说:心商、德商、志商、智商、情商、逆商、悟商、健商[2]。

实际上,社会的科技进步取决于大批劳动者的普遍的科学创造智商,可以简称为科商。科学创造智商与先天有关,也与后天培养有关。表示人接受科学知识、理解消化科学知识、对科学的好奇性、科学的触类旁通性、科学的联想性、善于捕捉科学创造机会、善于将知识用于创造、善于发明创造的心力和智力。

大学生正处于认知和人生的黄金时期,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都是最强的。在知识经济时代,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家的实力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高校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和崭新的课题。新世纪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尤其是科学创造智商的培养,使他们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他们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栋梁之才,目前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1]。

智商也称智力,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界定。概括地说,智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二是指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三是指人的学习能力;四是指信息加工的能力。这四种能力体现的都是人的心理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属于认识论范畴之内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主体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结果。认知能力的具备能够使主体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最终达到对于客观世界永恒真理的认识与利用。这种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就表现为我们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强化训练[3]。

创造智商直接与人的创造力有关。( 1) 智力水平低的人,其创新能力水平必然低; ( 2) 智力水平高的人,其创新能力水平有高有低; ( 3) 创新能力水平低的人,其智力水平有高有低; ( 4) 创新能力水平高的人, 其智力水平必然高于一般人。也就是说 智力水平高是创新能力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4]。

二、大学生科学创造智商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内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来完成,而任何实践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理论作为活动的指导[3]。

科学创造智商是人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创造的实质基础,是一切科学发明创造的前提,是所有科学发明活动的基因,在社会需要和某种外界刺激下,这种创造基因开关就会打开,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有新思维、新观点、新设想,并且能够很快付诸行动,能够独辟蹊径,在前人没有走过的地方开辟一片新天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根据南京理工大学的王汉清等几位教师组成的课题组对大学生创造力的调查研究,对江苏地区426 名大学生的统计分析表明: 中国大学生的智力水平达到极优秀,但是在创造力倾向上则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国大学生在文、 理、 工三学科之间,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在创造力倾向上,都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学科内部, 文科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差异明显大于理、 工科学生。智商是思维能力的基础,优秀的智商说明在校大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

黄石卫等(2003)通过对中国科大和安徽大学 154 名大学生的 16PF 及创造能力的测验,研究发现, 智商、 入学成绩、 教师教授方法以及大学生人格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大学生创造力差异,并由此得出结论,应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5]。

可见大学生科学创造智商既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也有后天的训练提高,这种科学创造智商更多需要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多层次的、全方位的、持续的、累积的训练、锻炼和提高。

三、大学生科学创造智商的迫切性和培养方法

面对着现存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各类高校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学校管理者应当积极倡导开放式办学;制订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培养政策等一系列新的措施。高校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为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想象力的培养[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极度扩张,信息爆炸,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国家的实力体现,更多的要靠大量具有系统科学训练、具备生机勃勃的科学创造智商的各种劳动者的参与完成。社会分工更为细化,没有人能成为通才、 全才,当代大学生科学创造智商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关系到我们国家、 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大学生科学创造智商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不可一蹴而就,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具体应该从这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主体客体相分离的思维方式,使得我们在处理自我与周围世界尤其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学生的关系时,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为主体,把他人、他物看作客体;把老师和学生饿关系看成上下级的关系,看成是传统的师傅与徒弟的服从与否的关系。这种把握世界及评判师生关系的思维定式,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各种教育观念的形成,在师生关系的建构中,我们就很自然地把学生看成了客体,看成是我们的下级,看成是我们生产加工的机械的产品,看成了被我们塑造的对象。这就是现有的师生关系不平等、不民主现象的根源所在。在这种思维定式和观念下,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更无法培养创造智商。

第二,培养大学生耐受奇思妙想的心理压力

创造性智力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由于创造性往往同“常规”和“传统”的观念与行为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同,往往被看做是标新立异或者爱出风头甚至被看成异端邪说、大脑有问题。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中国古代的祖冲之研究算数圆周率,就遭到宫廷保皇派等的反对和迫害;欧洲古代科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对宣传神学的传统地心说的偏离和强烈挑战; 巴斯德的曲甄试验产生的微生物学说对传统的自然发生说的否定, 所有这些偏离或者否定都会让创造者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社会与环境的压力。因此,敢于偏离常规与传统、坚持自己的观念、 无视别人奚落嘲笑甚至迫害等勇于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的有无就十分重要。

第三,重视想象力特别是联想能力的培养。在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之后,就要重视大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在直观中再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没有想象力和联想力,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就不会有高的创造智商,一切发明创造都来源于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当年的牛顿住在剑桥大学的办公室里,看到苹果成熟后自己掉下来,联想到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并进而提出宇宙万物皆适用的万有引力定律。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只有使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我们才能够引导他们不断超越传统的思维和观念,超越被认识事物的本身,揭示隐藏在事物内部不易直观出来的各种规律,经过如此这般反复训练和培养后,大学生的科学创造智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不断得到提高。

第四,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宽容氛围,加强对大学生的赏识教育。大学生独立自主的科学创造智商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应当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破除迷信,敢于挑战权威。同时要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创新思维、创造智商的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标新立异和不符常规的奇思妙想提供足够的宽容度,以保证和鼓励大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当学生有某个奇思妙想和新观念时,应当鼓励和表扬,特别是学生在学习某一门功课的过程中能有某种想法和融会贯通的理解并能提出种种看似不切实际的联想时,应该大力赞扬,以活化和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五,加强对学生的 “挫折教育”, 提高学生对科学创造失败的承受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一定会或多或少的遇到困难, 难免会有失败和挫折,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更是如此,有人把这些失败的经历称为 “挫折教育”[6]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一生有两千多项发明专利,在寻找耐高温的白炽灯丝材料时,失败了2000多次才成功。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成果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许多事例说明, 如果一个人学生时代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 那么, 待他成人之后, 他的抗逆境能力就会比较差, 再遇挫折便很可能会一蹶不振; 而有过挫折, 并可以从中吸取教训的人, 日后便会有较强的抗逆境的能力, 并有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当学生科学设想和试验失败时,应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鼓励他们继续探究,提示他们应该适当改变试验方案和方法,使他们战胜因失败而带来的挫败感。

1. 冯雯, 沈亚英,浅议大学生“ 三商” 培养,2010,9(10):23,39

2. 贺德亮,加强大学生的“八商”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269-271

3. 赵兴燕,马福泉,由“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所引起的思考,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138

4. 王汉清, 况志华, 王庆生, 居里锴,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5,26(9):88-93

第2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艺术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于创作客体艺术性是起决定作用的。而它们又是在大量的审美感受的基础上概括集中而形成的。审美感受是一种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感受的各种心理因素,可以肯定的有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等。这也是艺术创造主体的心理机制。

(一)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家冼星海寄寓其中的浓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绪,是以黄河巨浪般汹涌强烈的主旋律层层展开的,兼以对话、歌词,强化着这一主旋律。一个个乐段、乐章结构本身就蕴含着急风暴雨、巨浪滔天的壮美气势,将某种振奋、猛醒以至怒吼的精神力量,以自我撞击式的对话、泣诉、呼喊、咆哮,把整个乐曲推向高潮。由于乐曲是作曲家怀着强烈的唤醒危亡中的民族精神的感知,使得《黄河大合唱》成为具有倔强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永恒的澎湃不息的心声。

我们不难看出,知觉和感觉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它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同时,知觉与感觉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第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客观事物总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所组成,没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的知觉就不存在。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心理基础,首先是知觉的心理基础。知觉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如果没有对各种花的颜色、气味等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形成对花的整体性的知觉。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愈丰富、愈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愈完整、愈正确。

第二,感觉往往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存在。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以知觉形式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第三,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感觉基础上意识到感觉的意义,与理解有密切联系。知觉虽然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不同于各种感觉因素、个别属性相加之和,知觉的内容与感觉的内容具有质的不同,不是用各种感觉所能取代的。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知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感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第二,知觉的产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行动才能获得,是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感觉在客观事物单纯作用于人的某一感觉器官时也能产生。感觉直接产生于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这是由于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性及其关系的完整反映。也就是说,第一点区别决定了第二点区别。

审美知觉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及其作用。只有当审美知觉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构成一个完整性的有机形象时,才能感受对象的美,才能真正地获得美感和审美享受。

二是审美知觉的选择性及其作用。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是纷繁的、各式各样的,对许多感性事物,人不能同时接受,而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地接受少数事物,这样知觉才会鲜明和清晰,才会体现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种选择性在审美欣赏中是非常突出的。

三是审美知觉带有浓郁的情绪和感情色彩。比如人在高兴时感觉月色溶溶、夜静荷香,在人愁苦思乡时却可能感到月色清冷、寂寥惆怅。

四是审美知觉有统觉作用。统觉是一种感觉唤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当我们欣赏故宫的建筑美时,不仅通过视觉看到了故宫建筑的外形、色彩搭配,质料等;而且我们通过视觉所看到的故宫建筑结构的宽窄、高低、繁简等有规律的变化以及门窗、廊柱等有规律的排列,唤起了听觉对音乐所产生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种视觉和听觉、嗅觉等多种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心理现象,就是统觉现象。统觉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感知事物整体特征和进行审美联想的基础。

通过审美感知过程,艺术家已经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有了一个全面初步的认识,这个认识在以后的活动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美想象

1.审美想象的概念

想象和情感一样,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具体可感性和非逻辑性。想象不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是以鲜活的感性形象进行思维。

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则把想象看作形象思维的中心。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借助想象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它贯穿了艺术生产的全部活动。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再造性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形、音响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则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在形成美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一方面,人类总是不断想象更美好的生活理想,才不断创造新的、更美的生活形象;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创造都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的结果。艺术创作中以创造性想象为主,再造性想象只是在参与创造性想象过程中起作用。

2.审美想象的特征

第一,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审美想象是在大脑皮层已经形成的旧有的联系系统基础上实现新的综合的,它总是离不开旧有的表象记忆。因为,不论它提供的新形象何等奇特,不管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首蛇身的女娲、伏羲,还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都不过是对现实中人、狮、蛇等形象的组合和改造。鲁迅说的好:“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来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鲁迅的话,实际上肯定了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是离不开表象记忆的。

第二,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对于一个没有想象力的艺术家,再好的素材也无法使之成为艺术作品,失去了想象,就无从创造艺术形象。想象的积极能动性和丰富性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魅力。中国喜剧电影之所以拥有较少的观众市场,病症就在于缺乏想象力。卓别林的影片的超奇的想象力赢得了一代又一代不同国度和肤色的观众,如《淘金记》、《摩登时代》等优秀作品,其中大量富有想象力的细节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餐桌上的面包舞、摇晃的小木屋、舞厅里狗绳作腰带、衣服纽扣当螺丝帽等。

第三,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情感不仅仅意味着个人意义上的即时性自然情感,更包括经过了深刻体验和长期积淀之后的人类情感。创造主体的思想越深刻,其情感就越是远离偶然性与个别性。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艺术家面对客体对象,同时又唤起自身的记忆机制,究竟要如何复现和重塑新的形象或意境,主要须由情感的结构模式来决定,亦即要符合情感的逻辑。创造主体无论怎样驰骋想象,也不会违背内在情感本身的模式和结构。情感的柔和与平静,就会与相应平和的物象相联系;情感的壮阔与雄奇,自然会与相应壮美的物象相联系。鉴于表现感情的需要,创造主体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运用象征、变形、夸张等手法,甚至采用抽象的手法来表现。

3.审美联想

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想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也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联想是从对当前事物的感知中回忆起有关的其他事物,是中枢神经中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恢复;而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中枢神经中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的新的暂时联系的过程。因此,联想的结果是记忆形象的再现,而想象的结果是记忆形象经过重新组合而形成新的形象。

联想具有多种样式,按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我们可将它分为以下几种:

接近联想,指甲、乙两事物在空问或时间上接近,由甲联想及乙,从而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看到瑞雪想到丰年,“憎恶和尚恨及袈裟”这都是一种因物的联想激起人情绪的变化。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虽只直接描写了甲物,却可以借助联想的功能将欣赏者想象的活动引向乙物。“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是猿声触动了人的哀愁。“风急天高猿啸哀”“两岸猿声啼不住”是人对自然景物的移情。这样的接近联想,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有重要作用。

类似联想,指甲、乙两事物在某一点上有相似之处,人们感知到甲就联想到乙。类似联想是由事物间的相似性引起的,这种相似不仅限于事物在形状、色彩、质地等形式方面的相似,也包括事物性质、本质方面的相似。艺术创作中的比、兴手法都是以类似联想为基础的。

对比联想,指甲、乙两件事物具有相对立的性质特征,人们感知到甲时就联想到乙。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联想能够使人们在艺术创作中鲜明、有力而精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可使欣赏者更深刻、准确地领会创作意图,与创作者产生极大共鸣。

关系联想,由感知的事物想到该事物的意义及与其相关联的事物,称为关系联想。如由文具想到钢笔、铅笔、橡皮等具有种属关系的事物;由阴天想到下雨等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等等。

关系联想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使人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的现实意义联系到它的历史意义;

第二,使人由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所产生的结果联想到它产生的原因;

第3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等活动中发明与发现的创新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是多种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的整合。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指在科学活动中提出创新的方法、思想或是获取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方式,即指人们依据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和知识对研究对象进行思考时不受某一种固定逻辑规则的约束,直接领悟对象本质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表现为逻辑思维活动,即在感性基础上综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具有抽象性、深刻性、逻辑性、自觉性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为非逻辑形式活动,即通过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形式来领悟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特征。大量的创造过程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交叉综合的结果。

二、创造性思维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一)运用创造性思维规律及艺术设计语言产生新设想、新构思、新方案,突显动画造型设计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1.发散思维是利用不同的思考方向、开放活跃的思维方式衍生新的设想和创见的一种设计思维形式,分为多元发射、转换发散、换元发散。设计构想阶段首先提出尽可能多的设想,当思维受阻时迅速关注问题的其他侧面,灵活变换思维方向从而产生新方案。收敛思维又称集中思维,该思维是从已给的大量信息中搜索寻求汇总或推断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最优方案。这种思维像聚光灯一样集中指向一个焦点。收敛思维表现形式为聚焦收敛和推理收敛。聚焦收敛即为寻求最佳答案将问题的各种构想与方案集中使设计思维聚合为一个焦点。推理收敛即按照目标要求根据事物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变相组合推导出正确答案。例如,动画造型设计中为完成某一既定角色形象的设计,将若干生物或非生物形象分解,然后根据剧情、角色的性格特征等运用收敛思维将分解后的元素进行移植、替代与重组,从而表达一种新的概念,传达出一种新的信息,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或对现有动画角色进行打散重构,重新排列组合,改变其局部与局部或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注入新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例如,《千与千寻》中的锅炉爷爷、《怪物史瑞克》中的史瑞克、《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造型设计等。

2.动画造型设计中运用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从内在的结构关系考虑打破时空观念进行结构重组。发散思维是对同一问题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具有求异性特点,常与想象、直觉、灵感相联。在设计构思阶段,发散思维往往能激发出无数的灵感与创意。求同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一个正确答案,是单向开展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的结果需要依靠求同思维进行检验和求证,从而获得创造性成果。例如,在动画造型设计中将各种设计元素进行分解,利用发散思维从破碎的解构中寻求组成新的动画形象的灵感。解构的范围很广阔,可以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非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等。从动画造型设计的内在联系出发,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式,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运用发散思维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利用求同思维把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元素重新组合。如《哈尔的移动城堡》打破时空观念综合了日本、欧洲等各国的造型元素,动画造型极富创造性,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美感。

3.逆向思维是向原来的思维方向相反或相对立的方向进行的思维,即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思维方式。动画影片《怪物史瑞克》中史瑞克的造型设计,打破人们传统的固定的英雄救美的思维模式,采用逆向思维把影片中真正的英雄史瑞克设计成一个怪物,而公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震撼,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二)想象是创造活动的先导,人类的创造发明、设计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想象通过联想的方式产生新的创意与灵感,联想的形式包括横向思维、纵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想象以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展开,具有多向性、跨越性、综合性特点。想象的多向性是从运动与发展的观念出发,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跨越性和综合性是打破时空观念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思维。想象是人的认识过程,与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性质相同,但想象和思维属于高级认识活动,表露出人所特有的活动性质。离开思维固然无法创造,离开想象创造力同样不能发挥。特别是创造性想象被称为智慧活动的翅膀与创造活动的先导。动画造型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创造性思维全程参与,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等不同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结合剧作要求对动画角色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从剧作结构出发分出角色的主次关系,将每个角色的外貌特征、性格脾气、服装服饰了解清楚,同时综合剧情需要和民族审美心理,将传统元素、现代元素、科技元素相融合,利用现代的方式进行重新诠释等,这样在进行动画造型设计时通过联想基本可以确定人物角色的整体框架与基本特征。如动画影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造型,除具有猴子的性格特征外,还具有反叛、顽皮的人物性格特征。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的萝卜神虽然是日本传说中的一个神仙,但在造型的处理上像是一个日本现代小市民。

三、动画造型设计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的养成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创造性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新颖性、独创性特点,其中,新颖性与独创性是决定动画造型设计作品成败的关键,激发创新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过程的本质所在。动画造型设计作品要有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个性化语言的运用是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在具备一定的造型基础后,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创造性思维规律。动画基础教学是创造力培养的起点,从造型基础课开始就应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强化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结语

个性化艺术设计语言的运用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在一件动画造型设计作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性思维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期望我国的动画造型设计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第4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动画;神话;形象;塑造;途径

神话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中国神话历史悠久、领域广阔、内容丰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神话从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一直延续至今,涉及了自然、历史、宗教、政治、军事及人文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中国神话题材是推动中国神话动画创作并开拓其国内外市场的文化艺术基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大闹天宫》《人参果》《哪吒闹海》等分别获得相关的国际电影节奖项,国际上将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成就称之为“中国学派”。21世纪,国际动画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中国动画业应该根据中国神话题材创作的相关优势,创作出更优秀的神话题材作品。

在中国神话动画的创作中,神话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环节。回顾中国经典的神话动画作品,分析、总结其成功塑造神话形象的有效经验,展望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的发展前景,其神话形象塑造必然要走传承、创新并融入现代人的意识情感的创作道路。

一、遵循传统

中国神话世界有其天地生成、人类起源以及社会发展的道德、善恶、是非等观念。其形象有历史英雄,道教的仙,释教的佛,玉皇大帝所管辖的众神及其相关的妖、魔、怪等。由于神的时代、故事、善恶、道行、法力、性别以及所执事务等的不同,其形象也各不相同。人们可通过书籍、绘画资料以及石窟、庙宇中的壁画、雕塑等文物资料,了解相关神的外貌形象、故事内容及精神世界。名著《西游记》是这样描写二郎神杨戬的:“仪容清俊、相貌堂堂,两耳垂肩、双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 钅 延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这一段形神兼备的描写,将二郎真君的外表、神态、事迹和刚正不阿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以它为蓝本塑造出的电影及动画影视形象都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此类文字描写的神话形象与相关的传统绘画、壁画、塑像等相结合,再根据动画创作的主题需要,就创造出了20世纪动画作品中的经典性神话形象。传统神话形象是现代动画神话形象创作的基础,现代神话形象是对传统神话形象的继承、弘扬。传统神话同现代神话动画作品是“源”与“流”的关系,要创作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的动画作品,就必须遵循传统,否则就创作不出民族的、传统的神话动画作品。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其精华一直同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一直在与时俱进。具有精神情感特点的中国神话文化,其丰富多彩的内容也是贴近人们生活的,所以其神话形象、故事情节,为人民所喜爱、所传颂,至今经久不衰。人们喜爱神话形象就证明这些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具有积极向上的感染力。传统神话文化是现代动画创作的渊源,遵循传统是塑造传统的、群众喜爱的神话形象的必然途径。

二、结合时代思想情感

神话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神话随社会的变革而发展变化。不同社会、历史时代的不同思想情感和精神理念,是该社会、历史时代产生神话的思想基础,也是对以往神话进行传承的思想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该时代的神话故事及神话形象,也产生了不同时代对以往神话的解读、传承方面的差异性内容。这样代代相传,神话文化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思想情感就越来越博大精深。就神话的文化艺术创作而言,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的相关神话形象,在时代、作者思想情感的作用下,其形象就出现了差异。如上古女神女娲,本是造人、补天的伟大神灵,而在《封神演义》中则成了派遣妖精,毁掉纣王江山的神灵形象。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西方原本是男身,传到东方,变成了女身形象。人们熟悉并喜爱的哪吒,一般认为是莲花化身的青少年形象,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是这样描写哪吒的:“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其他神灵在不同的书籍资料中,其形象亦各有差异。在现代动画创作中,不同神灵形象在具体的创作中,其形象就更具差异性了。

人们将现代的思想情感同经典的神话形象结合,是以思想情感为前提的,对神话形象的全面性的创新。新神话形象既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更富有民族的、历史的亲切感。这种文化艺术创作,使神话形象有了与时俱进的艺术生命力。如以名著《西游记》为前提创作的动画《西游记》和《西游新传》的神话形象,后者比前者更具有现代思想情感内涵,神话形象亦更具现代的艺术生命活力。动画《西游记》中创新的神话形象、故事情节还处在名著《西游记》的文化艺术的时空之中,而《西游新传》中的神话形象则进入了21世纪的现代社会生活之中。《西游新传》讲菩萨派给唐僧师徒21世纪的新任务,让唐僧师徒寻找十块宝石打开“青少年自我防护宝典”,解决青少年的困惑,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故事。动画赋予唐僧师徒以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生活环境、服饰,并在其传统形象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画稚拙的表现特点,创造出与现代社会现状紧密联系的、新的动画故事情节、动画形象。剧中的猪八戒以高老庄饭店老板的身份出现,身着黑色现代服装,打着领带,戴着时尚的墨镜,拿着时尚的手机、金色的怀表,神气十足地开着崭新的小汽车,与师傅、师兄弟在高老庄酒店会合。在寻找十块宝石的旅程中,师徒四人融入现代社会,在与现代人交往中了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习惯,并与现代人进行思想情感碰撞,产生一系列时空理念的、离奇错综的矛盾关系。让观众看到了21世纪的、新型的西游神话艺术形象。名著《西游记》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但在动画创作领域,国外动画也将西游记纳入他们的创作范畴。现代的日版、韩版《西游记》,其内容、人物形象及表现形式,都结合了他们本民族对西游记的不同解读、不同的思想情感,创作出具有其民族思想特征的西游记作品,其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也建立在其民族的现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可见在神话形象中注入时代的思想情感,是神话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动画创作中结合现代思想情感的神话形象塑造,则是塑造动画神话形象的有效途径。

三、系统化塑造

在中国神话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塑造有艺术生命力、有艺术价值、市场需要的动画神话形象,就需要有相应的内容、形式及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人们可从神话故事,经典动画中的神话形象,不断成熟的创作实践及成功塑造神话形象的发展趋势中看到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也体现了塑造中国动画神话形象的规律的必然性及必然性因素形成的系统性的范畴。面对形成的系统性的范畴,要塑造有生命力的、经典的神话形象,就必须采用相应的系统化的方法。动画神话形象塑造需要有传统的、时代的、相关主题思想的、针对观众的以及具体塑造人物形象的外貌、言行、故事情节、性格、精神思想等因素,这些因素在艺术创造中形成有效的、艺术逻辑及其真实性的有机联系,才能完成神话形象的成功塑造。中国动画神话形象的塑造,如果没有这些因素构成的范畴,或不应用这一范畴中的这些因素,或不使用有效表现这些因素的系统化方法,就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塑造神话形象。如果没有塑造神话形象需要的传统因素,其形象就缺少了中国神话古老、神圣、神秘、怪诞、奇异、奇趣等特点;如果没有所需要的现代因素,其形象就缺少现代的精神、思想情感,缺少对观众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因而就不能为观众和市场认可。同样,没有通过各种现代动画制作手段对神话人物从外貌、言行、故事情节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有效塑造,就不能将神话形象以动画独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说,现代动画艺术在塑造神话形象方面,必须面对其艺术创作的必然的系统性范畴,对神话形象进行有效的系统化塑造。动画片《西游记》就是成功应用上述系统性范畴中的因素,并应用相应的系统化的方法,成功塑造了西游记中各种典型的神话形象,这些神话形象既有古代的传统因素,又有现代的审美思想情趣,并从外貌、言行、精神性格方面系统展现其形象情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五庄观偷吃人参果”的相关故事情节中,就体现了相对完整、系统的形象塑造特点。唐僧是虔心取经,佛缘非凡的师父形象。孙悟空既有传统的瘦小、灵活的猴的形象特征,又有现代艺术造型的审美情趣。猪八戒也是传统的大肚子肥猪形象,又有现代的有趣的言、行、思想、性格特点。猪八戒贪吃、贪睡、懒惰,做事总是牢骚满腹,在看到并想要人参果时,便捏造谎言骗孙悟空偷人参果。《西游记》中具有现代思想情趣的主题曲在该片推出后成了观众口头传唱的流行曲。《西游新传》将西游记中的神话形象同现代社会相结合,旨在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其中也是利用系统化塑造神话形象的相关方法,成功塑造了唐僧师徒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艺术形象,深受观众欢迎。同样,前面提到的日版、韩版等《西游记》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是应用了系统化塑造的方法,才成功塑造出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西游记》人物形象。动画神话形象的塑造内容、形式及方法形成的特点,决定了对其神话形象的塑造需要采用系统化的途径。

四、结 语

从中国神话动画形象创作的实践可知,中国动画神话形象的以上塑造途径是科学的、有效的,可行的。这些途径对中国动画神话形象的塑造理论、有实践方面的意义。但动画神话题材的创作在社会发展变革中,在观众思想、审美情感的变化中,其神话形象的塑造途径必然会有所拓展变化,人们应不断对此进行分析、认识,以利于动画神话形象的塑造途径更具便捷有效性,以推动神话题材动画创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M].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 万籁鸣,万国魂.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

[4] 王叔忱,严定宪,徐景达.入海擒龙——摄制《哪吒闹海》的艺术小结[A].美术电影创作研究[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5] 袁珂.中国神话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第5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培养;创造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88-01

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文就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谈些看法和做法。

一、了解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创新的首要条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它具有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它的产生是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交互作用组成的。就其产生过程的结构而言,可分为四个环节,即创造诱因、信息储备、序化方式和创造结果。前三个环节组成了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机制。

在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机制形成方面,归纳、想象、猜想、直觉、灵感等起着主导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或探索者。针对这一心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经常有意识地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如何利用思维这一武器,去揭开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奥秘而取得惊人成就的事例,把学生这种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使之产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欲望。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题目,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研的兴趣。例如:已知一个边长为13cm的正方形,如图1 按虚线进行分割,再将分割后的各板块按图2拼凑成一个矩形。这一剪一拼之后我们通过计算可以发现正方形的面积为132=169(cm2),而长方形的面积为(8+13)×8=168(cm2),长方形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减少了1cm2,这1cm2跑到哪去了呢?学生得到这样一道题,都会饶有兴趣地去寻找这丢失的1cm2,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探研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运用联想和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储备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凭借形象思维进行组合、改造,创造出未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数学想象可分为联想和猜想两类。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的一种似真判断。针对目前的数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和启发学生:

1、进行类比联想与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类比联想与猜想是由某一事物引起大脑中对它有某种类似的另一事物的联想与猜想,其特点是“类似”。

2、进行类比联想与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特性。类比联想与猜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各种内在关系而引发的一种联想与猜想,其特点是“类似”。

3、进行相反性联想与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逆向性、发散性。相反性联想与猜想是由当前事物或问题引起的对具有相反关系或对比联系到另一事物或对象的回忆,其特点是“相反”或“对比”。

四、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反正弦函数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与掌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五、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的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万,做到“兼权熟计”。这里,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要重视起来对学生创造新思维的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创造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一个民族不能缺少的是创新精神,教育当中不能缺少的也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起则国雄起,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学生的创造新思维的发展和提高提供良好的条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让我国的教育事业踏上巅峰。

参考文献:

[1] 王保贵.中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14期

第6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解题教学;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对完成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试图从数学解题教学这一侧面,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标新立异,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异常、新奇。而且创造性思维并不完全依靠于逻辑思维,创新性思维还必须要发挥想象,达到标新立异。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解题教学中,就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鼓励他们在解题时敢于打破常规,不受传统解法限制,大胆地多方向的想象,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培养思维的跳跃性。当学生思维受定势干扰时,可让学生说出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为什么?再启发他们想想看有无其他办法;如学生实在想不出来,教师可指出定势干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自行克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向新的方向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例:已知矩形的对角线的长是10,它的两邻边a、b的长分别满足a2-ma+3=0,b2-mb+3=0求矩形的周长和面积及m的值。这是一道学生看看会做,做做怕繁,繁中出错的习题。学生大部分都是用m的代数式表示a、b然后列出关于m的方程。这样解起来太麻烦,这时应启发学生他法,鼓励他们不墨守陈规,应善于变通、应创新、标新立异,应把a、b看作x2-mx+3=0

的解,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解法如下:

由已知易知a、b是方程x2-mx+3=0的两根a+b=m,a×b=3,又a2+b2=10,即(a+b)2-2ab=10,m=4,故矩形的周长=2(a+b)=8;矩形的面积=a×b=3。

二、发散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心理学告诉我们:“集中型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成份。对创造性思维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中,培养发散型思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出些具有多种答案的题目,引导学生经常做一题多解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1:填空:-6<x<6是不等式组 的解集。本题是已知不等式组的解集,求原不等式组,是一种逆向思维。有无数多组解,这就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例2:通过解法发散(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已知二次函数的图像过点(-2,0),(0,3),对称轴x=2,求它的解析式。可以用一般式、顶点式、分解式三种方法来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例3:还可以通过变更命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已知函数y=(m2+m-6)xm2-3m+1 ,若函数是正比例函数,且图像在一、三象限,(1)求m的值,并写出函数的解析式。(2)若该函数是反比例函数,且图像在二、四象限,求m的值,并写出函数的解析式。

三、广泛联想,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数学中“由此思彼”的联想能力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广泛联系的结果。伽利略看到人们推车后,从反而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力,车子会怎样?”从而发现了惯性;鲁班被齿叶划破了手和衣服,却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前者是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联想到它的反面,这种联想叫思维的逆向联想;后者是发现了一种现象后,立即联想到与它相似的其它现象,这种联想叫思维的横向联想,它们与思维的正向联想、纵向联想称之为思维的四种联想形式。从“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思维的逆向联想和横向联想的培养更值得重视。

关于在数学解题中培养学生的逆向联想的例子请见例2。下面再举一个纵横联想方面的例子。

例1:已知,RtABC中,∠C=90°,a、b、c为∠A,∠B,∠C所对的边,P为内心,PDBC于D,PEAB于E,PFAC于F,求证:BD、AE是方程2x2-2cx+ab=0的根。此题用到切线长定理求出BD与AE的长(用a、b、c表示)再利用韦达定理即可求出。再比如:已知两数的和是7,两数的积为12,求这两个数。我们可以把这两个数看作是一元二次方程x2-7x+12=0的两根,这样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例2:在ABC中,∠ACB

=90°,CDAB交AB 于D,由上述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此题求解的范围,想象的空间是广阔的,思维是开放的。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求新、求速度、求最佳,通过不断思考,互相启发,多数学生能找出7~10个结论,然后教师诱导学生从边、角、相似及三角函数关系等方面归纳出至少15种结论。这类题目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需要对问题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审视,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说明联想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的巨大作用。

四、综合应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灵感的形成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而灵感的形成不仅要靠精密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而且要对有关问题拥有足够的资料,要能把代数、几何、三角,概念与运算,理论与实际,数与形,知识与技能等综合渗透,解题时要注意综合应用,做到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创造性解题,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例如:如图,在ABC中,矩形DEFG,G、F在BC上,D、E分别在AB、AC上,AHBC交DE于M,BC=12cm,AH=8cm,(1)若DG∶DE=1∶2,求矩形的面积。(2)若要在三角形ABC内截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求矩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并求出最大面积?

本例题第一小问是运用比例、相似三角形、求出矩形的长与宽进而求出矩形的面积,第二小问是运用二次函数求出矩形的最大面积,是数形结合的综合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简证:(1)DEBC,ADE∽ABC,AM∶AH=DE∶BC,再由DG∶DE=1∶2求出矩形的长与宽,从而求出矩形DEFG的面积。

(2)设DG=x,由ADE∽ABC,求出DE用的代数式表示,写出二次函数解析式,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求出最大值。可见,数形结合所产生的速效与高能的巨大作用。

第7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更新观念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国家领导人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可见,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至关重要了。那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该如何培养与发展呢?下面就我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及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在新理念的实际工作探索中,谈几点做法:

首先,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增强自我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世界对未来人才的迫切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好环境中,应与时俱进,树立新的人才观、价值观、师生观。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同时,教师也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做好创新能力与发展的引路人。

其次,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我们不应该居高临下,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应该民主、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过去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四导"功能,即对学生进行引导、诱导、指导与辅导,同时需要教师学会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景,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自信乐观,积极进取,实现自强。总之,学生能力的增长是在他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能力的发展培育适宜的土壤,为他们创造出新的学习环境。

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它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在学习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多样,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语文课中的语言美、数学中图形的线条美、美术课的色彩美,音乐中的韵律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学生充分体悟到课本知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也可以利用名人典故、名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某一哲理的得出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当其冲要注重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导向,是创新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想学,才爱学,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渠道、多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积极性、主动性的激活,又是思维启动的前提,只要思维活动起来,就一定会有创新,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迪学生想象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课为准绳,人云亦云,就不可能有创造,那么社会就会得不到发展。爱因斯坦认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靠我们后天的培养。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那作为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把提问的机会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向别人的思想、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一位名人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康德也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功能。"想象是对头脑中接收和存贮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排列、重组、创造出来的感知过甚至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过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法。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幻想和创造想象的产物。没有想象,也就不会有日益发达的科技现代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直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第五,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顽强意志。而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个性的发展,往往蕴涵创造力的幼芽和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然不可忽视其个性特征。而未来社会各条战线上要求的人才是具有独特性、和谐性和主体性的个性化的人才。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充分相信学生,并鼓励其自发行为,使学生在我们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干表现自我。对学生好奇、求知、探索的欲望,教师要给予极大的扶持鼓励。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最后,激励学生探索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以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作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立志做开拓创新的人才。

总之,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学生创新能力地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要求。教师必须转换传统角色,努力创新学习氛围,调动激情,启动联想,发展想象,开发智力,发展品质,敢于探索,开拓创新,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当代教育创新》

[2] 《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老师怎样教.

第8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汉字,思维方式,广告设计

王继洪在《汉字文化学概论》说:“每一个汉字都凝聚了深沉的文化背景,记录了与之相伴的一代又一代的使用者的足迹,所以能解释出一部文化史来。”汉字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是极其深厚和深远的,它在一定的程度上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面貌,同时也深层次的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一、汉字所具有的文化思维

1.注重感性与直觉的思维方式

文字和语言是人们学习和进行思维层面活动,以及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提到:“与世界其他文字系统相比,汉字的书写方式是唯一没有发生过质的改变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汉字长期地延续使用,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中国文明的延续意味恰好就在这里。”中国的文化一直不是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这与汉字的影响有着很大联系。逻辑的思维体系缺乏,也造成了中国没有产生完整的哲学以及科学的体系,但是这又从另一方面让我们民族的感性思维高度发展。所以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感性的文化。汉字的基础是象形文字,它是一种视觉的语言,可以说中国人图形想象的思维能力是汉字培养出来的。比如,看见“日”字就会联想到太阳,看见了“山”、“水”就会在脑海里形成山川河流的画面。“一字一世界”,每个汉字就像是一幅幅的图画,他们都有着鲜明的形象和场景,让人遐思。

2.对汉字的崇拜和敬畏心理

由于汉字与具体事物直接联系,所以中国人在潜意识里认为汉字与真实世界是密不可分的,汉字就代表了它所指向的事物。“在中国思想世界中,总认为指代的文字符号与被指代的现象世界不可分割”,“也就是说,文字与它所指代的事和物之间有很深的关系”。因此,中国人对汉字特别敬畏,认为汉字当中包含着神秘的力量。在关于汉字产生的传说中,有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的故事,反映了人们认为文字具有神秘力量的心理。拥有了文字,就掌握了认识世界的神秘力量,于是老天也受到震动,鬼魂们都开始哭号。“仓颉四目”的传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文字崇拜。文字具有特殊的力量,创造出文字的人也必定不同凡响,所以仓颉被描绘成长着四只眼睛的近神似的人物,多出来的一双眼睛是“天H艮”,有洞察天人奥妙的能力。

3.汉字衍生出的文化现象

在汉字文化史上,由于汉字的应用,衍生出了很多别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诸如书法、测字、字谜、拆字、避讳、对联、回文等等。这些由汉字所衍生出来的奇特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也折射出汉字在开启创造思维方面的奇妙之处。“汉字主要通过以形表意、形意结合、形声相谐的方式来表达语言和传递各种信息,尤其是汉字特有的形体结构,为信息扩张和再创,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神奇的想象力。”而想象力一旦得到释放,所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汉字对中国艺术、文化的影响绝不仅仅只表现在与语言文字相关的领域,在绘画、音乐、服饰、工艺等各个领域,汉宁的身影无处不在,组成了一个更大的汉字文化圈。

二、汉字的形象思维与广告设计

汉字注重感性与直觉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这对于注重创意和视觉艺术表现的广告设计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艺术思维中主要运用的就是形象思维,它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一个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越发达,他的创造力就越强,审美水平也更高。在广告创作中,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能够大大提高创意能力和表现能力。

不同于逻辑思维的线性思考方式,形象思维的思考方式是跳跃性的,可以自如地从一个形象转到另一个形象,或是将很多个形象综合在一起来进行思考,在跳跃、混合的过程中往往能迸发和碰撞出创造力的火花。不拘泥于某个具体对象的思考方式,也使得形象思维更容易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从大局着手来发现问题所在,找到解决方案.这些特点对于广告设计都是非常有利的,思维的跳跃性和自由性可以刺激创意的产生,而思维方式的整体把握又可以帮助设计师统观全局,正确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会迷失在思维的碎片当中。

想象性是形象思维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在形象思维的过程当中,从来都不缺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并不只满足于再现思维的对象,而是通过想象力丰富它的细节,赋予其新的意义,甚至为其创造出全新的特点、性格和形象。因此,形象思维是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想象力就是它的翅膀。对于广告设计来说,想象力是极其重要而宝贵的品质,没有了想象力,广告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汉字的造字之法、应用之法中蕴含着无穷的想象力,这都是我们汲取养分的宝贵源泉。

三、结语

在汉字衍生出的各种文化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巧妙的创意思维和方法包含在里面。例如字谜、拆字当中,运用了组合、拆分、增加、减少、改遗、谐音等方法,这些极富创造力的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在广告设计当中。更重要的是,字谜、拆字中体现出的思维方法,完全符合广告创意方法的基本思路:创意就是旧元素的新组合。詹姆斯・韦伯・扬对于创意的解释,在广告界得到比较普遍的认同,即“创意完全是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广告中的创意,常是有着生活与事件‘一般知识’的人士,对来自产品的‘特定知识’加以新组台的结果”。

汉字文化绚丽多姿,以多种方式来表达语言和传递信息,并不断实现信息的扩张和再创造。在汉字文化里有着广阔的空间.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等着我们去体验、击发掘,去汲取,以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成朝晖,平面港:汉字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徐志奇,汉语文字学概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第9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育 智力开发 智力渗透

音乐教育和智力开发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存在着这些联系,音乐教育才能起着开发智力的作用。

一 音乐教育中的智力渗透

音乐教育是一种以音乐为内容,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途径,使学生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在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中,渗透着各种智力因素。

(一)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有着多方面的作用。首先,注意是感知音乐的重要前提。注意力集中,可以加强大脑对音响刺激的反应程度,从而把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在某一音乐对象上,抑制、排除其他音响或事物对大脑的刺激和干扰,去全身心地感知音乐。其次,注意是音乐学习必备的心理素质。注意在任何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学习中更是如此,因为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流动的音响,瞬间即逝,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活动将无法进行。第三,音乐活动的复杂性,要求合理分配注意力。例如在合唱或合奏时,既要注意看指挥,又要注意看乐谱;既要注意自己声部的演唱(奏)质量,又要注意与其他声部的协同与合作,注意整体的艺术效果。第四,音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以及音乐艺术的时间性要求合理地转移注意力。音乐教学内容呈愈加丰富多彩的趋势,音乐课的类型也由单一课为主向综合型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快速地转移。注意力合理地分配与转移是人反应能力的表现,过分专注即成为呆板,注意力不能迅速转移则为迟钝。音乐教育需要这一因素,也可以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学习动机与目的教育,优化教材、教法,使之得到锻炼。

(二)思维力

思维力是人脑概括和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和内部规律的能力。思维力渗透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很多方面。思维的多种类型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思维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是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想象进行的一种思维形式。形象性是一切艺术的共同特征。没有形象,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音乐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它使用的物质材料是非语义的不可视的音响,所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必须靠听觉来感知。在对这些用象征性、摹仿性、暗示性及表情性的音响材料塑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感知的时候,人脑会时刻不停地进行着想象的心理活动。因此,形象思维伴随着音乐活动的始终。

在音乐活动的全部过程中,也存在着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第二,人们常常把对音乐作品的表现(表演)也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称其为“二度”创作。这是因为,虽然尊重原作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表演要求,但是表演者总是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演绎音乐的。人们都希望用独特的手法挖掘作品的内涵。第三,音乐欣赏是“三度”创作的活动。在音乐审美中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充分感知和享受音乐的美。由于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审美主体所引发的联想与想象的范围更加广阔,创造性想象成分更多。

(三)观察力

观察力是对事物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要求学习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观察有视觉观察、嗅觉观察、味觉观察和触觉观察等类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对音乐的形象的观察主要靠耳朵来进行,听觉观察能力是音乐学习的必要条件。提高音乐观察能力的关键是训练“音乐的耳朵”。然而音乐又是人通过一定的形式表演出来的。在表演过程中,必然对动作、技巧作出严格的要求。这时,视觉观察能力的作用便凸显出来。通过观察老师的示范,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加以修改;通过观察同学们的唱奏,发现他们的优劣,从而取长补短;通过对指挥动作的观察,来控制和修整自己的音乐表演等。观察力常常决定着人的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强的人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貌似无关的事物中发现因果关系或相似点。在创造性的音乐教学中,更需要观察力。

(四)想象力

想象力是大脑以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力与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无论音乐学习、音乐表现还是音乐欣赏,都是创作过程,所以想象力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智力因素,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和创作教学中。我们知道,音乐感知的对象中是流动的音响,这种音响是不可视的、无语义的。音乐形象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甚至还有些神秘色彩。这对音乐形象的感受理解,及对音乐形象的把握带来了难度,必须借助音乐联系特别是音乐想象,否则听音乐至多是一种纯感官的享受。丰富的想象力会给音乐欣赏增加无穷的魅力。总之,智力因素对音乐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二、音乐教育中的智力开发

各种智力因素渗透在音乐教育的每个环节,并从中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教育开发学生智力的独特功效,就是这样通过音乐审美的手段,以完善他们的心理结构来实现的。为了使音乐教育开发智力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下功夫。

(一)激发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类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索真理的需要、意愿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高级情感体验。理智感属于高级情感之一,不是智力因素,但理智感可以使学生把智力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快感或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并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这种情感因素的培养对智力开发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人初级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因素,得到理性控制并塑造成为理智感,并在理智感的驱动下开始理性行为的时候,智力的活动便开始了。情绪、情感是人智能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255页)这些话说明了理性需要感情,真正的理性应该是激情的理性。凭借感情,特别是理智感,理性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没有感情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灿烂的文明。

情能育思。以情育思是音乐教育与智力开发紧密联系之所在。音乐教育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理智感。这是因为:

1、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是经过理性控制和理性塑造的情感,特别是那些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教育,会收到极其有效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是其它教育形式无可比拟的。

2、在任何学科的教学教程中,都存在着情感和智力两种因素,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此,任何形式的教学过程,都是理智感培养的过程。音乐教学对于理智感培养的优势在于,两种因素结合得更加紧密。因为音乐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是情感的载体,对音乐的认知过程就是对情感的感知塑造过程。

(二)培养训练创造力

创造力是在进行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想象力、思考能力(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等多种能力所构成的综合能力。创造力的强弱受到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方法以及情感、意志性格等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影响。音乐教育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创造性的教育教学中,影响和制约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

1、音乐教育可以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得以发展的前提。人的创造意识越强,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方法多样,其创造能力也越强。而好奇心,求知欲,可以唤起创造意识。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新奇事物总要主动地进行探究,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去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唤起人们不断进行钻研与创造活动的重要品质,而且也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音乐魅力的本身以及创造性教学内容都可以引发他们探索音乐艺术和学习音乐的欲望,同时多次因创造活动的成功而带来的喜悦感受,又可激发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造意识。转贴于

2、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能力。心理研究表明,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点流畅指智力迅速,即具有灵活的反应能力;变通指思维触类旁通,不受定势约束,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独特指能从前所未有的新观念、新角度去反映事物。流畅、变通、独特这三个特征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发挥作用。创造活动需要进行发散思维,音乐作品本身就是发散思维的结果。二度创作的表演和三度创作的欣赏,都离不了发散思维活动。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在创造活动中,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同样重要,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造活动需要进行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假设,并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然而这并不是创造的结束,还需要辐合思维能力,经过分析归纳,选择一种最合适的办法,或采纳某一种假设。音乐学习同样可以锻炼辐合思维。

3、音乐教育可以培养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能力。不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思考过程没有清晰意识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叫直觉思想。在创造活动中,由直觉产生的想法只是一种猜想、假设,或许一时还得不到证明,或许是错误的,所以有人称直觉思维判断是一种“智慧的冒险”但是如果缺乏它,也会使思维变得呆板而无创造性,所以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创新活动经验时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音乐思维属于典型的直觉思维方式,学习和欣赏音乐会培养直觉思维,启迪创造灵感。

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进行的智慧冒险和直接飞跃所得出的结论,需要用分析、演绎、归纳等理性思维方法重新进行检验,所以分析思维是与直觉思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音乐教学也同样需要分析思维,如对和弦的分析、调式调性的分析、音乐结构的分析、音乐现象的分析等。

(三)增强记忆力

记忆力是大脑对过去曾经经验过的东西进行保持、再现回忆的能力。对于音乐学习来说,记忆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力因素,没有记忆,音乐教学则无法进行。同时,各种记忆能力也在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增强。

首先,各种音乐常识、凡是音乐教学中特别音乐欣赏教学中涉及的基本知识以及各种基本乐理知识,都属于词语记忆;各种技术要求,包括歌唱的呼吸要领、发声要领、器乐演奏的指法与方法要点、舞蹈动作组合等,属于动作记忆。

其次,音乐记忆是建立在耳朵对音响的感觉与把握的基础上,对声音特别是由流动的声音所塑造的音乐形式、形象的记忆,如对绝对音高的记忆、对乐句的记忆、对乐思的记忆、对音乐主题的记忆等,都是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时。

再次,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要手法,因此,音乐记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音乐情感。心灵的情感震憾既提高了审美的效果,也加强了音乐对大脑的刺激反应度,增强了记忆效果。总之,各种记忆方式都能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锻炼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