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精选(九篇)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第1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人物教学;心育价值;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2)05-0050-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初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历史教学尤其是历史人物教学,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学科优势,有助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一、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心育价值

(一)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课堂教学历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调查显示,从全国总的情况看,开课(55.6%)、办板报(45.8%)和举办活动讲座(43.7%)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而心理健康课开设状况并不理想,“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10.6%,这说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层面落实并不理想[1]。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生态度、奋斗历程等,在教与学活动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在历史人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将大大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2]。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多是“舶来品”。尽管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心理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但总体上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尤其是广大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在本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已经论述了历史人物教学中的心育资源,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类。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经验、方法,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对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适应生活和社会,具有很强的启迪价值和教育意义。由此可见,挖掘并利用好历史人物中的心育资源,是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重要路径。

(三)为学生提供模仿学习对象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对他人思想和行为结果的学习观察,能使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化作用。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需要帮助获得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关键是要给他们提供现实的、可供其进行模仿学习的对象。初中历史教材中筛选的历史人物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过贡献,他们在追求人生理想、正确对待挫折、处理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思想观念、经验做法和技能技巧,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鲜活素材,是学生模仿学习的重要对象。多少年来,苏格拉底的智慧雄辩、孔子的博学善思、牛顿的成长故事、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都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积极健康心理的良好素材和学习楷模。

(四)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心理暗示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学生直接学习的是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历史事件,而在学习过程中,历史任务教学所特有的心育环境会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暗示个体学习模范历史人物,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会做出一定的心理反应。由于历史任务及其相关事件往往是积极健康的,有很多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闪光点,会给学生产生正向的暗示效应。比如在学时珍这一历史人物时,通过学习他历尽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名著《本草纲目》这一历史事实,会为学生营造一种具有积极进取、勤于钻研、持之以恒等特征的心理环境,能帮助学生学习和体会树立人生远大理想,刻苦奋进,追求科学进步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心育策略

(一)增强承担心育的责任感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印发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试行)》,将“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作为新课标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可见,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应充分发挥历史人物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自觉承担起心育的教育责任,在历史人物学习过程中自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视野,重视历史人物心育资源挖掘,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拓展心育的内涵和途径,创新心育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明确历史人物教学的心育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历史课程总体目标,除了包括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目标外,也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目标。其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历史教学课程重要目标之一。可见,如果说历史教学目标是一堂历史人物教学的“明线”的话,那么心育目标则是它的“暗线”。这需要在历史人物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历史教学目标和心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历史教学准备、实施过程等环节,将心育目标纳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展开历史人物教学,并自觉把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状况作为课堂教学成效评价指标之一。

(三)尊重心理健康教育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这是初中心理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注重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历史人物的概况,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理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体验历史人物的事迹蕴含的健康理念、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在历史学习活动中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在评价历史人物过程中自觉坚持正确的心育观念,选择适合自身心理特点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美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3B):78-83.

第2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1.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为了最大化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结合特点教学。在初中阶段,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必不可少。为此,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并结合学生的特点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由于初一到初三阶段的学生有所不同,所以在心理课上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针对初一的学生,课程内容可以以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如何与人进行交往等为侧重点;而针对初二的学生,则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青春发展观为主,并适时进行挫折教育;而对于初三的学生,可以以如何降低心理压力、考试心理辅导为主。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的生理发育虽然开始趋向成熟,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措手不及的发展感到无所适从。特别是性器官的变化发展,让学生感到不安。如果此时不注意引导,学生很容易出现“早恋”的现象。因此,心理教师要正视并重视性教育,而不是遵从传统的做法,以避开“性”这一尴尬话题。在有关性教育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以视频播放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从哪里来,身体的各个部位等(教师可以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解,化解学习的尴尬);二是无记名写悄悄话,让学生把想知道的青春期性学习方面的知识以悄悄话形式写出来,以展开针对教学;三是案例播放视频,内容为一对初中生“早恋”的后果(提醒学生男女应正常交往,不应跨界)。总之,缺乏性教育的心理教育是不完整的。心理教师只有重视性方面的引导,学生才会更快乐、更健康地成长。

(2)开展心理辅导讲座,促进心理发展。讲座也是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讲座更明确。一般而言,一个讲座对应一个主题,学生在讲座中可以学习得更加深入,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那么,如何确定心理讲座主题呢?心理教师可以结合教育新形势下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拟定讲座主题。例如,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因此,可以以“网络引导”为主题,展开专题讲座。又如,初中生在发展阶段,容易遇到很多困境,因而可以以“如何走出心理困境”为讲座主题,展开专题讲座。心理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搜集意见,让学生自主拟定讲座主题,再以投票的方式决定主题,最大化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总之,在开展心理辅导讲座时,心理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新形势下学生新出现的心理问题等作为讲座主题拟定的依据,以最大化发挥讲座的辅导作用。

2.发挥课程资源活动优势,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因此,学生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仅凭心理课上的健康教育是不够的,毕竟每周开设的心理课程较为有限。因此,其他学科教师也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上渗透心理教育,交叉进行,互为补充,互相发展,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张海迪的故事,启发学生直面困难,走出发展困境,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与品质等。总之,心理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课程资源优势,有意识地渗透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除此之外,心理教师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利用校园已有资源,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例如,利用校园的广播系统,定期播放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听广播,学知识(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举办有关“心理健康”的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演讲,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举办手抄报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学习相关心理知识等。总之,举办各类与心理有关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同时,活动的举办也证明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单调的,而是多样化的。

第3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问题;原因;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对于初中生的成长还是以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升学就业等问题为主,而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果我们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当前初中生问题日益增多,这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初中课程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谈几点看法。

一、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

在中考的指挥棒之下,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殷切期待下,人们看重的仍然是升学,还是把成绩放在首要位置。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尤其是在考试时,总是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学生的嘲笑,老师、家长的责备。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当在考试中真的失败时,立刻会心情沮丧,情绪低落,在短时期内学生不能恢复,造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学生的成长。

(2)初中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不足。

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在中考的形势之下,父母和老师对学生都有着较高的期望,这就导致他们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对学生的消极评价较多,给予学生的积极性评价和鼓励较少。因此,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平时就很少得到教师的关注,家长对他们也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对他们都是采取“放羊”式的教育方式。因此,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感到渺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3)初中生比较敏感,脆弱、孤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而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的过程当中总是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善。因此,很多初中生不愿意与太多的人交往,导致他们形成了自闭的心态,总有一种孤独感。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4)初中生的“逆反心理”比较严重。

“逆反心理”时期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尤为突出。顶撞老师,忤逆父母的事件屡屡出现,有时候甚至还有失控越轨的事件发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二、造成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学校、甚至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现今的教育中,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是一个现实问题。虽然随着国家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们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是缺乏必要的措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被专门设置为一项课程。

(2)教师任是没能真正意义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虽然新课改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也开始设置心理咨询室,但是有些教师仍然受着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仍然是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对于一些学困生有看法。初中阶段属于一个极为敏感的时期,因此此类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挖苦时,就丧失了自尊心,出现了心理障碍。

(3)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在现代家庭教育当中,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对孩子不是过分干预,就是放任自流。家长关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以及衣食住行等等。对于孩子的思想行为及心理发展基本上从不在意,家长和子女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导致孩子和家长之间产生代沟,孩子内心封闭,甚至有些孩子走向坠落的深渊。此外,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三、进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学校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学校是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交往最密集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各种力量,全面渗透、全方位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校领导和各科任教师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日程上来。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室等;德育教学、课外活动等各项管理都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校的环境建设及文化氛围,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建设,树立自身形象。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聘请相关心理教育专家为教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具有为教育事业、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自己巨大贡献的师德师风。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视和加强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通过多渠道、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宣传,只有对初中生进行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让每一个初中生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第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2《]心理健康教育》黄希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第4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病程阶段;健康教育

【摘要】 目的  探讨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不同病程治疗阶段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 方法  将164例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按治疗进程的不同分为住院初期、症状控制期和疾病恢复期三个阶段,采用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表实施健康教育并进行效果评价。 结果  在疾病的不同治疗阶段,患者自知力恢复程度的不同,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差异有极显著性(χ2=40.66,P<0.01)。 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病程的治疗阶段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病程阶段;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期自知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往往否认自己有病,不愿意住院治疗。为了使其配合治疗,本文将164例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为住院初期、症状控制期和疾病恢复期3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为2004年6月~2005年3月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住院的进行健康教育的208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住院时间≥2mo;(3)疗效达临床显著进步;(4)小学以上文化程度;(5)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药物滥用、妊娠、哺乳妇女及药物过敏者。符合入组条件的共164例。年龄15~64a,其中≤20a者29例,21~30a者66例,31~40a者36例,41~50a者25例,≥51a者8例,平均年龄30.8±9.6a;文化程度:大专以上4例,中专和高中44例,初中69例,小学47例;职业:干部20例,农民99例,工人18例,学生12例,自由职业者15例;住院时间30~116d,平均46.2±24.1d。

1.2 方法  (1)按治疗进程分为住院初期、症状控制期和疾病恢复期(入院后至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增加阶段为住院初期;药量维持阶段为症状控制期;药量减少阶段为疾病恢复期)。(2)由护士长制订计划,护理组长负责,护理人员参与。根据不同阶段向患者进行入院、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药物知识、睡眠、检查、饮食、心理治疗、出院等方面的介绍和指导。以计划性教育(群体性教育)和随机性教育(个体性教育)相结合,通过语言教育和书面教育等,将与健康有关的知识介绍给患者。(3)让患者复述应知道的健康教育内容,每一大项内容回答正确达到≥50%者为知晓,<50%为不知晓。统计每一大项知晓的总例数,以百分比表示。(4)所有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病程阶段健康教育结果比较,见表1。

   

表1显示,住院初期患者对入院介绍回答正确率最高为21.95%,总知晓率为9.15%;症状控制期患者对用药注意事项,检查目的、方法,心理卫生知识,饮食注意事项4项回答正确率均>50%,总知晓率为41.57%;在疾病恢复期患者对11项健康教育内容的正确回答率均>50%,总知晓率平均为80.15%。3个不同病程阶段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40.66,P<0.01)。

表1  不同病程阶段患者健康教育结果比较(略)

注:3组比较,χ2=40.66,P<0.005

2.2 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年龄段健康教育的比较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在3个不同病程阶段总知晓率明显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分别为132例次(91.67%)和62例次(75.29%),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7.13,P<0.01);在不同年龄段中,≤40a组和≥41a组在3个不同疾病阶段的总知晓率分别为8372%(329例)和65.66%(65例),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6.17,P<0.01)。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和促进人体的健康[1]。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初期,除了认知功能损害外,还伴随着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对自身疾病缺乏认识,不愿接受治疗。住院初期的患者,除了"入院介绍"一项知晓的比例稍高一些,由于受病态的影响,对其他的健康教育内容的总体知晓率仅达到9.15%。通过治疗,随着疾病的好转,其自知力也逐步恢复,当其处在症状控制期时,患者对用药注意事项,检查目的、方法和心理卫生知识,饮食注意事项等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而对这部分内容知晓的比例均>50%。当患者处在疾病恢复期时,患者对所接受的健康教育内容总知晓率达到了80.15%,提示患者在疾病恢复阶段,其认知能力、自知力、记忆和注意力等均在逐步恢复,健康教育的力度和频度应重点放在这一时期。

健康教育要求护士对病人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适用性,才能提高患者的兴趣[2]。同时,本研究提示: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患者的不同病程阶段,还要考虑患者的文化背景年龄层次等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所以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群体性教育外,还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因人因时而宜,随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至于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和所需时间的分配等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作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体质健康;初中生;辽宁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25-02

初中学生作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重要对象,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过程中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身高体重快速增加,体内各种机能增强,外形和身体内部功能接近成人,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半幼稚半成熟是初中生的总特征。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决定着个体的成长和成才,关系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影响着国民体质的整体水平。提高初中学生的健康水平是基础工程,是义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跟踪研究辽宁省初中学生健康体能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有利于系统了解和检验初中体育课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效益,有利于从学生的诉求出发倡导“和谐、关爱、自由、平等”的校园氛围,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近四年辽宁省城市与农村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初中学生群体,涉及城市初中学生的总人数分别为:258714人,235921人,370513人及341527人。农村初中学生的总人数分别为:297858人,263708人,337617人及299449人。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平台获得近四年辽宁省初中学生体质健康相关指标测试结果。②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2003对测试数据进行多次分类处理,制作图表。③访谈调查法。访谈围绕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课余运动竞赛以及体育师资情况、体育设施、体育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内容。访谈对象来自辽宁省教育管理部门及部分市、区的体育教研员、初中学校校长、体育教师和部分城市学校的学生等。

二、结果与分析

1.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近四年标准体重的初中生比例有小幅增长,农村整体比例高于城市,但仅占三分之一。偏轻和过轻体重比例总体过高,已超过一半,城市过轻体重比例高于农村,农村偏轻体重比例多于城市。超重比例农村和城市基本相当,没有变化。城市学生肥胖比例略有下降,农村略有增加,总体上城市高于农村4个百分点。总之,辽宁省初中生形态发育呈偏轻趋势,学生营养状况有待改善,农村略好于城市。

2.心血管系统机能。城市初中学生70%以上心血管系统机能达到优良,农村略好于城市,近四年农村学生优秀率大幅度提升。不及格水平的学生比率较大幅度减少,农村依然存在1.4%不及格的学生,城市多于农村3.5倍。总之,近四年辽宁省初中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大多数达到良好以上水平,整体均有提升,农村好于城市。接近30%的初中生有待提高此项机能能力。

3.呼吸系统机能。辽宁省初中生呼吸系统机能优秀率持续稳步提升,城市略好于农村,良好以上比率农村多于城市,不及格比率城市多于农村。但近四年良好以上的比率均不足40%,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呼吸系统机能不良。整体上农村要好于城市。

4.肌肉力量。初中学生上肢力量的优秀率近四年呈增长态势,城市与农村存在较大差距。良好以上比例农村高于城市8个百分点。多数初中学生的上肢力量良好,超过30%的城市学生和接近30%的农村学生需要加强上肢力量练习。城市学生不及格率下降而农村有所增加。总体上农村好于城市。初中学生下肢爆发力的优秀率整体均有提升,农村高于城市5个百分点,良好以上比率农村多于城市,近四年城市学生提高幅度大于农村。总之,近四年辽宁省初中生的下肢爆发力有提高,农村好于城市,将近一半的城市初中生下肢力量不良,在农村则超过40%。

5.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初中生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近四年优秀率呈提高态势,农村高于城市,农村70%以上达到良好,城市低5个百分点。不及格的比率城市和农村均有所下降。总之,辽宁省初中生的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有较大幅度提高,整体上农村好于城市。

6.健康体能综合评定。辽宁省初中学生健康体能总平均分近四年农村、城市均有提高。男生提高幅度大于女生,总体上无论男女生都是农村高于城市。城市男女生提高的幅度均大于农村。总平均分农村男生最高,但总体平均成绩均为及格水平。总体上,尚有超过50%左右的初中生需要提高体能素质,农村好于城市。提升幅度较大的是铁岭、大连和沈阳地区,辽阳、本溪、盘锦及朝阳地区有不同程度下降。处在及格及以下水平较多的是大连、抚顺、本溪、营口、阜新、朝阳及葫芦岛地区,均超过50%以上。总体上,城市、农村情况各有不同,初中生的健康体能素质呈现不均衡发展态势。

三、结论

近四年辽宁省初中生形态发育呈偏轻趋势,营养状况有待改善;初中生的心血管系统机能、呼吸系统机能以及上下肢肌肉力量和柔韧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相比之下初中生的上下肢肌肉力量较差,有待提高的比率在40~50%。辽宁省各地区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情况不尽相同且变化不均衡,总体上城市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比农村地区差。近四年辽宁省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虽有提高,整体仍处在及格线附近。

四、对策

1.差异教学是实现初中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更多关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是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为确保教育的公平,必须努力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育素质,让每个初中生的体育技能和天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制定的差异化目标,符合“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可以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并在教学中进行有针对的实施,只有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合适自己的目标,才能得到相应的成长,只有个人的小体育特长得到发挥,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大目标。

2.快乐的终身体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新理念,初中生处在青春发育的初期,人体大多数器官和系统正迅速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求知欲不断增强,兴趣不断分化,是体育兴趣产生的关键时期。情感、意志力明显发展,生理和性的逐渐成熟又是发展运动能力的理想时期。因此,初中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在快乐中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利用这个体育学习的敏感期,激发起初中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将会使这些青少年到了高中和大学乃至成年,都持久地保持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效地实现终身体育。只有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并把对体育的兴趣变成对体育的终身爱好,才能有利于他们的体质健康和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王月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6).

[2]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1).

[3]赵郭侠.论建构“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12).

[4]王志国.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02):73-74.

第6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一、结合生物学科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本科目,教材中涉及到不少生理学与心理学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这些特殊的知识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指导他们掌握消除不健康心理的方法。而且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将不健康心理扼杀在萌芽中。比如,在“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在班内开展一个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正式讲授教材内容之前,新设计一些与母爱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沟通,诸如,可让他们询问母亲在怀孕期间发生过哪些令人难忘的事情?感觉比较幸福的事情有哪些?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等等,并相互交流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接着,教师可告知学生人体疼痛的感觉分为多个级别,其中目前在分娩时所承受的疼痛为最高级别。通过教育和引导,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养育孩子时的艰辛,并使其热爱生活与生命,进而形成感恩的健康心理。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与理论,还属于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品质和健康人格。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思想发展和意识形成重要时期,周边事物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教师接触的较为频繁,影响力不同忽视。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向上与饱满热情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通过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感染他们,在无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在学习“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时,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我国森林状况和绿化方案设计方法的资料,以及调查本校的绿化情况,并绘制出本校的绿化方案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次性筷子和被砍伐森林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想法?森林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讨论: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破坏环境的事例?破坏环境有哪些不良影响?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和举措能够保护环境?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学校的草坪和树木,冬天给树木防寒,夏季浇水等。如此,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绿化活动中,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三、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特殊的环境,情境创设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根据学科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初中生物教学需以公平、民主的态度对待整体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其学会与人相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教师应多爱护和关心他们,为其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教师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白鳍豚的图片,告知学生它们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绝灭人类不能漠然处之,原因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当学生遇到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耐心解答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预期,肯定与鼓励他们的表现,学会换位思考维护其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总结

第7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体育;健康教育

1 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

2 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3 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①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②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③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④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⑤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

第8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9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24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当前的心理健康课堂上,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对心理健康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不学心理健康都行,反正自己心理很健康。针对这样的现象,初中心理健康教师必须严格设计教学目标,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声音、文字、图像等的观察和了解喜欢上心理健康课。比如,在给学生讲珍爱生命的时候,我会首先利用电子课件给学生播放一些教学案例,让初中生切实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坚强,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懂得要从点点滴滴去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二、利用偶发事件进行心理教育,规范初中生的行为

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偶发事件,这种出乎意料的事件往往会对教学产生影响。而偶发事件出现时,教师一定要保持冷静,要灵活机智地解决,及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偶发事件来对初中生进行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偶发事件的处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条件,我带领学生到机房去上课。在课后总会发现地上有包装袋、纸屑等垃圾,影响了机房的整体环境。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运用事实对学生进行教育。在一次课程结束前,我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从他的脚下捡起几个塑料袋,然后对着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是有素质的初中生,你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呢?”学生都摇头,然后有的学生会立即检查自己座位周围,捡起身边的纸屑等垃圾。从这件事以后,再到机房上课,学生带零食的现象越来越少。这种用行动来改正错误的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构建虚拟的学习社区,锻炼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限制了初中生的个性发挥,使一部分初中生对心理健康课感到厌烦。在新时期,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出现代化和高科技,如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虚拟的学习社区,为课堂教学做好拓展工作。虚拟学习社区是近年来逐步被采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虚拟社区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学校可以为初中生建立心理健康论坛或者心理健康聊天室等,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意见和感受,合理宣泄自己的情感压力等。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叛逆,与父母的关系在空间上有了疏远,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别人,在无形之中就会感到孤单。现在很多学校都建设了自己的网站,还会开通“网上心理咨询室”,初中生不仅可以在网上学习心理知识,还能够得到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对于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四、为初中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抓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并通过信息技术有效辅助教学。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要为学生做好榜样。在学生心中,教师应该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格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更需要注重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有的初中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有问题也不找教师沟通,最终就形成了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们要主动融入到学生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用真情实感去感化学生,锻炼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我们还可以给初中生播放校园里的三好学生或者文明标兵的先进事迹,以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初中生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五、集体辅导与单独辅导结合,让初中生受到心灵的教育

在传统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心理健康教师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面对数十名学生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教学效果,还会阻碍初中生的成长,难以满足初中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因材施教,采用集体辅导和单独辅导相结合的办法,让每一名初中生都可以受到心灵的教育。如在班级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他分析网络的利与弊,让他知道初中生应该以学习为主,合理利用网络。我还会结合教学实际,定期组织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大讨论活动,让心理健康深入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健康生活方式;锻炼行为;中学生;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088-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lthy lifestyle recognition and exercise behavi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LU Zun-yi,SUN Zi-qi,YAN Y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healthy lifestyles and exercise behavi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made a correlat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 gene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had a high score in healthy lifestyle recognition, but there was a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boy students and girl students, and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ye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students and suburban students; there wa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ealthy lifestyles and their attitude towards exercise behavior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healthy lifestyle;exercise behavior;middle school students;Shanghai

有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包括青少年对健康生活方式和锻炼的正确认知,以及健康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养成等。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校体育工作制度、体育教学保障(师资、场地设施、器材等),以及社会、家庭等。近年来上海市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活动,有效促进了市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知识的了解,改变了原有的不良生活习惯,而且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家庭成员及子女的生活方式。

从查阅的文献看,对健康生活方式与锻炼行为互为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尚未检索到以上海市中学生为调查样本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中学生的膳食行为、运动锻炼、生活习惯、保健知识、心理健康与锻炼价值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等多因素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以揭示上海市中学生在健康生活方式认知现状及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以及在性别、学段、城区与郊区地域间是否存在差异性,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锻炼行为是否存在相关性等,为社会、学校、家庭探索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上海市地域分布按概率与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学校,郊区:浦东新区(东部)、青浦区(西部)、金山区(南部)和闵行区(中部);城区:普陀区(北部)、虹口区(东部)、黄浦区(中部、南部)和长宁区(西部),除浦东新区和黄浦区任选两所初中和高中学校,其余均为初中高中各1所学校,每所学校随机抽选2~3个完整教学班(约80~100人)。为避免某些不确定因素影响,本研究以初二学生和高二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共发放问卷1 454份,有效问卷1 157份,有效率为79.6%,其中,男生475人,女生682人;初中组600人,高中组557人;城区503人,郊区654人;初中生年龄(14.05±0.82) 岁,高中生年龄(16.96±0.69) 岁。

1.2 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健康生活方式认知调查表(HLSCQ)》是在参阅相关研究成果[1-4]基础上对调查内容项目进行筛选和重组,经小样本调查聚类统计后编制而成。问卷共有30个题项,分为膳食行为(6题)、运动锻炼(5题)、生活习惯(6题)、保健知识(6题)和心理健康(7题)5个维度。各维度题项按蛇形排列重新编排顺序制成问卷表,其中正向题16题,反向题14题。

膳食行为维度主要包括是否挑食、暴饮暴食、不吃早餐、常吃零食和快餐食品等题项;运动锻炼维度包括是否积极参加课内外体育活动,或与家人一起锻炼,是否掌握锻炼知识及体质健康状况自评方法等题项;生活习惯维度包括作息时间安排、睡眠情况、家务参与、膳食规律等题项;保健知识维度包括伤害事故预防、个人生活卫生、吸烟喝酒危害性、肥胖危害性和对健康知识关注度等题项;心理健康维度包括交流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做事坚韧性,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看法的关注度等题项。

本研究锻炼行为调查采用《中学生体育价值认知和锻炼行为调查表》,调查表共30个题目,分为价值认知(7题)、行为态度(9题)、情感体验(8题)和行为控制(6题)4个维度,其中正向题18题,反向题12题[5]。

价值认知维度包括对体质健康重要性认知、锻炼必要性认识,体育的生活和娱乐价值等题项;行为态度维度包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锻炼兴趣和内容的个人倾向、气候气温、身体疲劳、学习紧张等对个人锻炼的影响,以及是否有锻炼习惯等题项;情感体验维度包括锻炼中是否有愉悦感和成就感、锻炼是否提高了自己体质健康水平、活动中是否增进了与他人交流交往,锻炼中是否有心情舒畅感受等题项;行为控制维度包括是否愿意参与较大强度的锻炼内容、遇到困难是否会坚持锻炼、锻炼是否积极主动、锻炼中是否有表现欲望等题项。

上述两个调查表均采用李克特5级计分方法,按非常肯定、基本肯定、不能确定、有点否定和完全否定排列,正向题采用5、4、3、2、1分赋值,反向题则计分相反。为保证数据来源可靠性,两个问卷表中均设置了测谎题,如“我能理解每个问题,但我没有认真填写表格”,如果学生选择了“非常肯定”或“基本肯定”,或“我能理解每个问题,并认真填写了表格”,学生选择了“完全否定”或“有点否定”,以及问卷表中有题项缺填,则该问卷作为无效问卷剔除[6]。

实施大样本调查前对两个调查表作了小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34份,有效问卷119份,并分别作了信效度验证,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法检验结果表明,《健康生活方式认知调查表(HLSCQ)》内在信度分析结果α系数为0.847,基于标准化项后α系数为0.850;《中学生体育价值认知和锻炼行为调查表(FBQ)》内在信度分析结果α系数为0.926,基于标准化项后α系数为0.928。样本正态分布峰度和偏度检验结果显示,《健康生活方式认知调查表》分别为0.052 4和-0.105 8,《锻炼行为调查表》分别为0.086 5和0.349 7,表明问卷适用性和各项检验结果均符合课题研究要求。

大样本调查的两个调查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峰度和偏度均小于±0.6887,符合统计学处理要求[7]。

1.3 调查计划实施

调查时间为2013年3~4月。两份问卷完成时间约为15 min,经被调查学校同意和协助,安排专门时间在教室集中填写。为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调查聘请了上海市名师培养基地8位学员协助调查工作,实施前进行集中培训,明确调查方法和要求。

1.4 调查数据处理

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和Excel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数据进行异常数据剔除、正态分布检验、方差检验、U(Z)检验、相关分析等统计处理,揭示样本数据的不同特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上海市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认知特征

1)性别差异。

在“膳食行为”、“运动锻炼”、 “保健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总分均值上,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生活习惯”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学生在“心理健康”维度上差异没有显著性(见表1)。

2)学段差异。

初中生在“膳食行为”、“运动锻炼”、“生活习惯”、“保健知识”、“心理健康”和“健康生活方式”总分均值上均高于高中生,差异非常显著(P<0.01)(见表2)。

3)地域差异。

对城区和郊区学生比较结果显示,健康生活方式认知总分和各维度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反映了上海市城区和郊区地域差异不明显(见表3)。

2.2 上海市中学生锻炼行为态度特征

1)性别差异。

对男女生锻炼行为态度统计结果显示,男生在4个维度和总分均值明显高于女生,差异非常显著(P<0.01,见表4),反映了男生在体育锻炼行为上明显强于女生。

2)学段比较差异。

初中和高中两组学生比较显示,初中生的锻炼行为态度总分和各维度均值均高于高中生,差异非常显著(P<0.01,表5)。

城区和郊区学生比较结果显示,在“行为控制”上,城区学生得分高于郊区学生,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维度和总分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6),显示城区中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好于郊区学生。

2.3 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锻炼行为关系

统计结果显示,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认知总分与锻炼行为态度总分均值之间相关系数达到0.709,P<0.01,表明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对不同分类样本“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与“锻炼行为态度”总分均值相关性比较结果显示,初中组r=0.712,高中组r=0.673;男生组r=0.694,女生组r=0.729;市区组r=0.735,郊区组r=0.687,P值均小于0.01,均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高相关性。

3 讨论

3.1 上海市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认知”现状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上海市中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认知总体上处于较好的水平,这与上海市近年来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有关;其次,上海市学校对健康课程的重视和管理,也对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认知和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8]。

男女生在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上总分和膳食行为、运动锻炼、生活习惯和保健知识等维度均值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张芳芳等[13]的研究结果不同,对上海市中学生男女生差异具体原因还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统计结果还发现,中学生男女群体“心理健康”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同类研究结果[10]一致。

初中生与高中生在“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上,初中生各维度和总分均值显著高于高中生。研究认为,初中生处于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形成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弱,在生活作息、膳食安排、体育锻炼和学习时间等更多受到家庭、学校的约束,而高中生行为自主性增强,并且易受他人和社会各种影响,学校和家长管理较困难,可能是导致初中生与高中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城区与郊区学生在健康生活方式认知上无显著差异,这一现象与其他省市研究结果有差异[11]。研究认为,随着上海市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的整体发展,特别是城区与郊区学校教育和管理均衡性,使地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另外,郊区市民健康生活方式认知程度普遍提高,可能是造成城区与郊区学生没有差异的主要原因。

运动锻炼是影响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性别和学段之间“运动锻炼”维度上都显示了高差异性,即男生好于女生,初中生好于高中生,这与相关研究结果[12]一致。

对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锻炼行为关系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r=0.709),证明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具有交互促进作用。一项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12]。

统计结果发现,情感体验维度与锻炼行为态度总分均值间具有很高相关性(r=0.916),说明体育活动中的乐趣和愉悦感是影响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研究认为,中学阶段男生对体育运动充满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体育活动,而女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塑造“淑女”形象,且缺乏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等,更倾向于选择静态的生活状态。其次,初中生尚处于“好动”阶段,过剩的精力需要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进行宣泄,再加上体育中考的压力,其锻炼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而高中阶段学生担心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业成绩,高考的压力使学生平时活动时间相应减少,特别是高中阶段女生群体体育锻炼意愿普遍不强,导致身体自尊水平较低[14]。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应研究女生体育适宜锻炼内容,并在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上有所创新。

有研究发现,学生生活方式认知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现象[15]。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上海市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认知得分较高,但锻炼行为得分较低。认知和知识是行为的前导,中学生尚处于行为的可塑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影响下,逐渐改变目前这种反差现象,使中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世明,部义峰,高金栋,等. 健康生活方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28-33.

[2] 王冬.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9.

[3] 张芳芳,高文斌. 青少年生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7):517-521.

[4] 石展望. 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5(4):363-366.

[5] 陆遵义,夏昕,沈越. 上海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意识与锻炼行为教学干预实验研究[C]//李骏修. 走向科学――上海市学校体育科研课题优秀论文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3-220.

[6] 郑日昌. 心理测量与测验[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6-146.

[7] 达伦・乔治,保罗・里. 心理学专业SPSS14.0步步通[M]. 商佳音,胡月琴,译.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08-109,150.

[8] 王路. 上海市宝山区学校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7):533-535.

[8] 张芳芳,高文斌. 我国青少年生活方式现状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7):520-523.

[9] 张利,丁亚兰. 农村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皖西北地区为例[J]. 体育与科学,2009,30(4):46-50.

[10] 黄伟明. 贵州省中学生健康知识与生活方式现况调查研究[J]. 宁夏医科犬学学报,2013,35(10):1149-1153.

[11] 万琼,刘胜. 武汉市中学生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2):108-112.

[12] 陈杰. 体质健康与体育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相关分析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1):10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