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精选(九篇)

特色旅游文化产业

第1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一、引言

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起源于英国的“工业考古”活动,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城市工业遗产作为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组成和历史脉络的有形或无形象征,无论从社会、历史、建筑、旅游还是审美、技术层面等,都对社会、对人类都有着重要的记忆与见证价值。它们的保护合理与否之间关系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是否得到铭记,历史是否得到传承。对工业遗址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为其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不失为一条较为理想的保护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在由物质建设向文化建设方向过渡,正如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所言,未来的城市发展趋势是功能性城市向文化性城市过渡。一般来说,不同的城市一般都具有比较独特的工业遗产资源,工业遗产作为一个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脉络和历史遗留,因此可以将其作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工业遗产资源,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以工业遗产旅游为切入点,可以为利用城市工业遗产、传承城市特色、建设城市特色文化、改善城市特色危机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工业遗产及工业遗产旅游概念界定

(一)工业遗产概念的形成

工业遗产是人类社会遗产之一,因其文化、科学、审美、经济价值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认为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塔吉尔》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具有其他物质与非物质性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与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建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工业遗产虽然在人类整个的历史长河中历史较短,仅仅只有几百年或近百年,但是不能否认,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留下的不能磨灭的痕迹,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证据和记录,对曾经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产生了甚至可能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产生的影响还要多。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城市特色文化概念界定

(一)城市特色文化的概念

城市的发展历史是一部长卷,每一个城市地处不同的环境,经历了不同的历史事件,因此形成了每一个城市特定的文化特点,如西安的古都文化,北京的文化,平遥的的建筑文化等等,这些鲜明的、特有的历史人文内涵与精神风貌都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可以说,城市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它对一个城市的经济、文明、环境、人文乃至人的习惯、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特色文化可被定义为: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城市社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所创造的有别于其它城市的包含物质和精神成果的表现形式。

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工业遗产资源,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以工业遗产旅游为切入点,可以为利用城市工业遗产、传承城市特色、建设城市特色文化、改善城市特色危机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陕西大华1935工业遗产的形成历程与文化特色

(一)形成历程

陕西大华1935,即始建于1935年的西安大华纱厂,也是解放后的“陕棉十一厂”,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民族纺织企业。可以说,大华1935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民族纺织工业发展史的缩影,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社会意义,对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008年10月由于经营不利,大华宣布政策性破产。经历了76年的风雨,它见证了西北民族工业的艰难创业,见证了西安的解放和民族工业的新生,见证了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见证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不同时代留下的生活印记,为西安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开发现状

在对纱厂的改造过程中,创新性地赋予了这些建筑商业经营的功能,把废旧的工业厂房改造成餐饮酒店、艺术工坊、画廊、大型概念店铺以及纺织主题博物馆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娱乐中心,呈现出了既古朴又前卫、既怀旧又时尚的文化氛围1。它的改造和规划,充分利用了历史资源,塑造形成了有一定深度和内涵的文化概念,营造出具有民族工业特色的场所,旨在带领人们阅读和认知中国民族工业历史与文化。

在对大华纱厂工业遗存实施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将其转型发展为集文化商业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体――“大华・1935”。

为了对大华1935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更为清晰直观的了解,通过实地调研,本论文以调查问卷的认知度和满意度为基础,发现大华1935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与发展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在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旅游项目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除了已有的文化大讲堂活动以外,前来参观的旅游者能够进行的旅游项目就只有简单的参观一下大华博物馆,既没参与性,也缺乏乐趣。对于旅游者呼吁强烈的“织布体验”、“志愿者讲解”、“专业知识讲座”都没有得到真正地实行。

2、大华1935的宣传营销工作不到位,游客对“大华1935作为珍贵的工业遗产”的认知度十分有限。在这里呆一天就会发现,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数量十分有限。而通过与前来游览的游客交流可知,他们对大华1935的评价较高,认为它独具特色,很有新意。由此游客稀少并不是旅游资源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华1935的管理者对于其推广营销工作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外界大众旅游者普遍不知道它的存在。

3、整个景区的旅游服务功能相对薄弱,游客服务中心的职能没有充分体现。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发现,大华1935发展相对稚嫩,还不具备作为一个景区的最基本的服务功能。

(1)游客中心虽已经建立,但是位置相对偏僻,游客一般无法容易辨认,并且提供服务的人员也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严重不足。

(2)在大华博物馆竟然没有最基本的旅游手册,对想要了解更多细节的游客来说是很不方便的。

(3)大华1935的景区导览标识和游览路线、景区讲解都相对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整个大华1935这个宏观层面来说,从大华1935的大门进入,基本看不到应有的游览路线和平面示意图,而对各种建筑的名称标识和简要介绍也不到位。

从微观层面来说,进入大华1935内比较显眼的大华博物馆,导览标识基本看不到,遗产展示显得相对凌乱,整个博物馆的脉络和思路相对也不清晰,这对于大部分都是外行的游客来说,有耐心在里面匆匆的走马观花已经算是极限了。

博物馆内的讲解系统还未建立,对于想要了解历史知识的游客来说,其需求完全没法满足。综上这些存在的问题,完全削弱了他们了解认识工业遗产的好奇心,也削弱了大华1935作为重要的工业遗产的科普教育功能。

4、游客停留时间较短,经济效益不容乐观。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

(1)因为旅游项目缺乏、景区管理方面存在缺陷等原因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相对较短,大概平均只有一个小时。

(2)因为大华1935作为游览地,它的开发建设是一笔十分巨大的投入却完全不收取门票,免费对公众开放,并且可供旅游者消费的项目少之又少;本论文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华1935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导致旅游者“想停留无处停留,想消费无法消费”。

5、整个大华1935对城市特色体现不明显。破产后,大华纱厂留下了建筑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工业历史遗存,呈现工业文化遗产的旧址已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既有机器设备、车间、制造厂、运输等工业空间,也有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及所有的地下构造部分,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科学上的价值。但是就大华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来说,它并没有成为西安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新的旅游资源的补充,对西安整个城市的特色体现还不明显。

(三)对策思考

大华1935作为西安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和珍贵的近现代工业遗产,为了在西安城市特色特色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丰富西安这座古城的文化多样性,使其城市形象更加多元化,需要在已有珍贵资源但是运营并不成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寻找发展途径,提升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实现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逐渐开发成一个相对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具体建议如下:

1、设计多样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大华1935的游憩教育功能。

(1)现已拥有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独特旅游资源,因此应充分发挥独特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教育功能,例如可在文化大讲堂的基础上推出模拟织布、志愿者讲解、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新的集体验与教育为一体的项目,力争推出品牌教育产品。

(2)要注重其他与“游”相关的旅游项目的设计与配套。大华1935虽定位为综合大型娱乐购物商业中心,但是因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设施、服务、项目方面都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例如独具特色的咖啡厅、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廊艺术中心,大型购物中心等,虽初具规模,但是对于初到的旅游者,一是不方面寻找,二是发展也不成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者的满意度。

2、做好大华1935的宣传营销工作,提升它作为西安重要的工业遗产的认知度。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其旅游活动的开展本身就需要一个逐渐让大众认识、了解并深入人心的过程,如果不做好它的宣传营销工作,即使拥有较为优良的旅游资源,但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旅游的发展肯定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论文认为,大华1935应该建立完善的推广计划组合。

(1)从公众对大华1935的标识、形象的认知出发,确定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在此基础上设计富有体验型的旅游活动、旅游纪念品,让公众感知到这里不仅仅是遗址博物馆的观光,还有深层次的体验游憩活动,是一个综合的旅游目的地。

(2)要在营销渠道上下功夫。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营销平台横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从这些平台进行社交和获取信息,传统的营销渠道如在网站、电视上投放广告已经失去了它的说服力以及辐射度。最后,在营销手段上也应该积极创新。近两年来比较火的有概念营销、事件营销等。通过考察,发现大华1935内有比较新潮的“逃跑计划”动漫展等活动,大华1935应该利用此类机会,在网上大肆宣传,以提高大华在全国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3、完善大华1935的旅游服务功能。

(1)改善自己在游客服务中心方面存在的不成熟的地方,积极发挥它在服务游客、提升景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方面的作用。

(2)必须解决没有旅游手册或者旅游手册获取不方便这样的问题,并且要确保质量精美、排版合理。因为旅游手册既是游客了解一个景点的最有效的工具,并且也是宣传营销的手段之一,可以说是一个景区的门面,自然不能掉以轻心。

(3)大华1935应该完善导览系统和解说系统,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大华1935的科研教育功能。要依托解读系统构建合理流畅的展示路线。大华1935应该整合资源,理清思路,将游览线路化,并且完善标识系统。要把景区、景点的解说系统不断完善起来。从前在这里工作的下岗工人担任,因为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工作必定充满着强烈的热爱之情,因此他们是最好的讲解者人选,会在讲解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传达给旅游者;同时随着科技进步,现代景区的讲解体系也越来越多样化、智能化、人性化,大华1935应该注重不断引进较为先进的讲解设备以适应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4、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量。旅游活动具有综合性、多样性,同时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行业,同时还具有文化性、经济性,因此在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大华1935应该积极拓展产业链,满足公众对于不同方面的需求,同时这也是一个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除了上文提到的要设计具有体验性的旅游项目,管理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剧场、咖啡厅等娱乐场所外,对于其他要素例如特色小吃的开发、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景区内风格想契合的交通工具的开发等等也要重点关注。

5、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凸显城市特色文化。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就是在完整保留遗产具有时代感外表的前提下,内部经过改造后进行新用途的重新利用,使遗产生命得以延续和焕发。大华纱厂具有悠久的历史,传奇的经历,多样的内容,对大华纱厂的保护利用如果能够落实和执行,将引发示范效应。

五、大华1935旅游开发对促进西安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第2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一、历史上颂扬的“杨家将”

“杨家将”文化源远流长,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提及到“杨家将”,人们立刻便会想到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等英雄人物。“杨氏父子皆名将,智勇号称杨无敌”,“杨家将”的故事流传久远,“杨门女将”更是为“杨家将”故事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代英雄,都是历史上“杨家将”的主要英雄人物,佘太君也确有其人。然而杨宗保和穆桂英,则是小说中杜撰出的两位英雄人物形象。据史料考证,他们最早出现在明代戏曲作家熊大木和纪振伦的笔下,在小说中被赋予了生命和英雄使命杨宗保的人物原型是杨文广,而穆桂英其人物原型则是综合了明朝末年的女英雄们的形象。

杨业原名叫杨重贵,他的父亲杨信曾经担任过麟州的刺史。据《宋史?杨业传》中所述,杨业从小就立下壮志豪言“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即:杨业从小就有当将军的志向,擅长骑射,爱好打猎,他把敌军看作是打猎时的猎物,被后人尊称为“杨无敌”。可见,杨业从小就具备很好的军事才能。杨信从那时起就格外看好了杨业,杨业也不负父亲的重望,成为一代将才。

杨业之子杨延昭,其原名是杨延朗,据《汴京遗迹志》中所记载的 “杨六郎”就是此人。他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成人后智勇善战,号令严明,成为北宋王朝的名将。宋真宗曾称赞杨延昭说,“延昭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非常值得称赞。”杨延昭之子杨文广,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将”世代忠君报国的优秀传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他先后在河北、陕西的边境做过镇守将军。

杨业的妻子为折氏,她的祖父、父亲和两个兄弟都曾担任过边关的将领,可以说她出生于军事世家,因而是一位富有军事才能的人。佘太君原名为佘赛花,由于“折”与“佘”的读音相近,故被世人称作为佘太君。经小说改编后的戏曲小说中所述,穆桂英为穆羽的女儿,杨宗保的妻子,是“杨门女将”中女性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天波杨府”的地理景观

据明代《汴京遗迹志》中所述:“杨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内西北。”文中指的就是汴京城内的杨家府邸,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内。据《汴京遗迹志》记载:“寺在城之西北隅,旧金水门内,即宋太尉杨业之家庙也。雍熙丙辰蒲月,业死节朔方,其子请改家庙为寺,以荐其父。太宗嘉其孝,乃俞其请,赐额曰孝严。”因杨继业对国家忠心耿耿,“杨家将”世代忠心贤良,宋太宗特敕亲笔御书的“天波杨府”匾额给杨家,并赐金钱五百万盖“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即“天波杨府”。

如今的“天波杨府”享有“天下第一府”的美誉,走进“天波杨府”,它的园容园貌和鳞次栉比的古式建筑群都令人目不暇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耳熟能详、代代相传的北宋“杨家将”的故事,更是为“天波杨府”增添了许多英雄色调。今天看到的“天波杨府”,是依据《如梦录》等史书中记载所述建造而成,是在杨氏故居的旧址上又新建的一座纪念性的建筑,并于1994年完工,其主旨是弘扬民族精神,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天波杨府”这座仿宋的古典园林建筑,给人的印象颇为深刻。园中演兵场、杨家府衙等,让人犹如身临军事重地,杨家就俨然是一座军事演兵场。但是,一旦你步入杨家的后花园,之前严肃紧张的心情便荡然无存了。杨家的花园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气息,园内的假山、亭台楼榭、扑鼻的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为“天波杨府”增添了几分宁静中的温馨惬意。“天波碧潭”的幽幽泉水在耳旁叮当作响,走在长廊中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园内一刚一柔的错落景致,为“天波杨府”增添了些许威严华贵的气质。园中的大型浮雕照壁《世代忠烈杨家将》气焰恢宏,其中人物各个都有奋战杀敌的故事,带着“杨家将”们的英勇事迹,英姿飒爽各个显得活灵活现。雕塑《忠烈千秋》则是一组杨家男将的英雄群体形象,他们手持杨家枪、义愤填膺地看着远方,保卫着大宋的疆土。

三、“杨家将”英雄人物形象的民族传承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古,后人们根据他们精忠报国的丰功伟业,编写出了许多激励人心且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其中不乏英雄人物的英雄演绎或是后人对他们的传唱,历朝历代经久不衰。

明代以前,有取材于民间口头文学的《杨家将》,经改编后以戏曲的形式,把“杨家将”人物身上特有的英雄气概和大义凛然的无畏精神,搬到戏曲的舞台上,通过戏曲的表演形式,扩大了“杨家将”故事的影响范围。

到了明代,戏曲作家熊大木和纪振伦两位剧作大家,把“杨家将”的故事演绎成了“杨家将”传奇,他们为“杨家将”的英雄人物形象,增添了许多神话韵味。他们把“杨家将”的故事编写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等故事集,并以小说和评书等形式广泛传播给民间大众。从而使得“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故事被叙述者娓娓道来,情节之精彩,更是让听众拍手叫绝!上到九旬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都熟知“杨家将”的英雄事迹,可谓是尽人皆知。

延续到了清代后,地方戏曲的发展对传统“杨家将”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演绎和发展,尤为突出的是清代的戏曲:宫廷戏。宫廷戏已把“忠君报国”作为了戏的基本主题。由此一来几经传唱后,使得后人都无法辨识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了。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挡世代的人们对“杨家将”传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戏曲《金沙滩》、《天门阵》、《杨文广征西》、《四郎探母》、《牧虎关》等剧目,更是把“杨家将”的丰功伟业展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得栩栩如生。“杨家将”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故事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感人至深,演绎者身临其境,观看者慷慨激昂、悲愤万千!

自宋代至今,无数文学家、戏曲家们品味于他们以“杨家将”忠君报国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历朝各代的艺术家们,陶醉在各自创作的作品中,更是如痴如醉,似演绎似传说,醉梦其中。如此这般,具有弘扬民族英雄历史性题材的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赋有历史性题材的文学和戏曲艺术,亟待当代艺术家们加以大力保护和挖掘抢救。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决不能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我们要加大力度,大力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

四、依托历史、弘扬文化、打造文化产业新看点

日前,由“天波杨府”公园出资近亿元,精心打造出的大型战争史诗剧目《忠烈千秋?杨家将》赚足了观众的眼球。此剧目可谓是令人叹为观止、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它结合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经由舞台艺术演员表演,把“杨家将”的英雄事迹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该剧目是聘请多方专家和学者们结合历史事实改编演绎而成的,在“天波杨府”公园内演出。

公园内富有意境的演出环境,结合高科技的大型水上舞台,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艺术场景,令观众流连忘返。《忠烈千秋?杨家将》中,战马嘶鸣声声震耳,逼真震撼的战争场面,犹如一部穿越剧,把观众立刻带入了一千多年前,“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沙场中。演出剧目分为四个部分:《一门忠烈》、《情定穆柯寨》、《英雄聚会》、《大破天门阵》。每个部分各成一体,却又有机结合,四个部分的成功演绎,给观众产生了巨大的视听冲击,可谓是一道“杨家将文化品牌”的视听盛宴!

《忠烈千秋?杨家将》大型舞台表演剧目,巧妙地挖掘和结合了多种宋代文化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剧目以“忠君爱国”为主题,配以惊心动魄的舞台表现形式,将文化与科技的精妙融合,成功地打造出了“杨家将文化”的独特品牌。剧目规模之宏大、宋代文化特色之鲜明,充分演绎出了一道以北宋“杨家将”的“爱国”、“忠君”等文化元素为基础的、感人至深的文化盛宴!

“天波杨府”公园推出的“杨家将文化”品牌,成功地引领和推动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发展,加速了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前进步伐,同时也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日前据悉,《忠烈千秋?杨家将》大型舞台表演剧目,自推出之日起,每日的演出获利都颇为丰厚、日收入也均不菲。

第3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Pine.ⅡandJamesH.Gilmore,TheExperienceEconomy,Har2vardBusinessReview,1998

[2]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08-01

[3]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第4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部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第5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我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新项目为重点,加快提升我县文化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生产能力,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强化旅游服务功能;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途径,挖掘、抢救、弘扬传统民间工艺技术,有效利用乡村资源,扩大就业,带动地方农副业、加工制造业和商业的发展,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以营造新环境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精品,建立诚信、规范、高效的文化旅游商品营销体系,树立旅游特色形象。

二、开发目标

结合建设赣粤边际区域性休闲旅游名县的目标,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文化旅游商品品牌精品,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力争在3-5年内,打造出省内外知名旅游商品品牌3-5个,实现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25%以上,创汇能力占30%以上。

三、开发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加强政府引导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我县文化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生产、销售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合作、项目技术人才引进、出资冠名、加盟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等形式,建立产学研一体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旅游商品的专业公司,由企业针对市场需求设计生产具有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商品。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本地的资源条件和优势,通过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等手段,以文化、艺术、实用等表现形式,将的人文和自然特色从各类文化旅游商品中体现出来。

3、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具有“特色性、观赏性、便携性、宣传性、多价性”的文化旅游商品。特别是在产品的实用性与深加工和产品包装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做到“新、优、奇、特、美”,既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又能吸引或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

四、开发重点

1、赖布衣风水文化纪念品系列。依托赖布衣风水文化和神仙寺宗教文化,开发独具特色的风水文化纪念品和宗教文化旅游商品,如赖布衣罗盘、风水轮、风水十二生肖、赖布衣纪念书籍、万仙邮票、文化衫、宗教商品等系列产品。

2、特色工艺品系列。充分挖掘并发挥我县民间传统工艺的优势,研究开发系列能体现历史文化特色、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根雕、竹雕、竹编、剪纸、绣花、客家布鞋、客家服饰头饰纪念品(风铃帽、围花帽、围裙、手袋、肚兜、本命年红腰带)、休闲客家服饰、绣花壁挂、沙发背垫等家居日常生活用品。

3、特色食品系列。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开发土特产类旅游商品,如传统工艺榨油(高山茶油)、客家娘酒、手工米粉、酸菜王、甜菜干、烫皮、瓦角丁、油炸米果、芋丝、花生巴、盐蒸花生、炒花生、盐水鸭蛋、纯正蜂蜜、脐橙、云台山茶、清凉茶、胜仙面条、地瓜片等特色食品加工类,充分发挥传统制作工艺的特点,开发绿色土特产品系列。

4、文物衍生品系列。依托丰富的物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汲取其中的一项文化元素或一项造型(如瑞狮头像、风铃帽的八仙图及其他象征吉祥的图案等),从观众角度出发,研究消费对象需求,将古老深邃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为传统文化符号,开发成文物纪念品或渗透到图书、装饰、音像制品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去。

5、香港母亲河之旅纪念品系列。重点以香港母亲河—九曲河的山、水资源为依托,借助吴为山教授“香港母亲河”雕塑作品的影响力,开发“母亲河”雕塑小品、“母亲河”玻璃饰品、纯净水,并结合消费者的需求与家居饰品的各种风格,开发“母亲河”家居饰品系列。充分利用香港母亲河的秀丽风光,依托宣传、旅游、文化、邮政等部门,整合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旅游文化等制作艺术摄影画册、山水画作品集、竹编彩绘、电子音像制品,与邮政部门开发纪念信封、邮票、明信片、拆页等,制作系列高品味和具有收藏价值的文化旅游纪念品。

五、具体措施

1、成立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领导小组。为加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宏观指导,成立由县委常委钟鸣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李小菊任副组长,由县委宣传部、发改委、经贸局、旅游局、文化局、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管委会、科技局、农业局、商业办、广电局、邮政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我县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定期研究确定我县旅游商品开发重点与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管委会,主要负责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日常工作。

2、建立规范的旅游商品研、产、销良性运行机制。在重点园区“神仙文化园”、“赖布衣风水文化大观园”建立一个社会化、规模化的集旅游商品的设计研制、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园中企业。在历市镇、天九镇、岿美山镇形成“旅游商品的开发公司订货—农户手工艺作坊加工、企业生产—公司收购—批发商—零售商”的产供销一条龙联营模式。各个旅游景区可根据产品特点结合旅游活动项目、新农村建设开发形成“前店后坊”、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开发模式,开辟参观游览、试制体验和购买相结合的经营试点。在县城龙亭北路建设特色购物一条街,火车站、汽车站、购物广场建立规范的旅游商品定点销售网点,以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3、建立文化旅游商品宣传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大对我县文化旅游商品宣传力度,并通过各类节庆会展活动集中展示旅游商品,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组建旅游商品招商项目库,利用各种渠道(洽谈会、交易会、博览会等)积极寻找合作商家,加快我县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步伐。

4、建立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激励制度。每年组织一次“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十佳”评选活动,评选出的旅游商品列入该年度政府指定采购名录,该旅游商品生产单位优先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对获评省级以上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的生产单位,由县政府一次性奖励5—10万元,并由县科技局积极向上争取科技费用。

六、开发保障

1、每年县财政在旅游发展基金中列支50万元用于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奖励和宣传营销。

2、鼓励投资兴办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对新办的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享受《县文化生态旅游产业投资优惠办法》。鼓励举办妇女创业学校,培训剪纸绣花、客家服饰头饰制作等民间手工艺。

3、支持重点旅游园区采取产、学、研、旅多家联名方式开发生产文化旅游商品,对列入计划的重大技术和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政府部门优先给予贷款贴息和资金扶持。

第6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历史、经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着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部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着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建设试点村和部级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

。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风情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

演、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第7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关键词:特色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35-01

一、特色旅游的成因与定义

学者们对国内特色旅游的成因的探讨,主要从特色旅游的作用、资源条件、品牌竞争、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的,如梁向明认为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和生命,没有特色,发展趋同,便会丧失竞争力和生存基础。特色旅游就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气、以奇制胜的原则,招徕游客,繁荣与发展旅游业。叶张煌认为特色旅游是以“产品个性化、专业化、精品化”为主的特色品牌竞争格局满足消费者需求。徐斌认为随着旅游市场呈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旅游方式由静态观光旅游向动态旅游和参与性旅游转变,生态旅游、知识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的总需求量增加。

二、特色旅游的影响因素

(一)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研究。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因此,学者们对特色旅游与特色旅游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杨阿莉从丝绸之路文化视野的角度主张,一要重振固有的历史文物古迹文化旅游特色,二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旅游特色,三要构建合理的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

(二)经济发展与特色旅游研究。经济状况是开展特色旅游的经济基础,马智芳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可以逐步形成淡季不淡、旺季拉长的旅游业发展新局面。刘晖认为民族特色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

(三)资源环境与特色旅游的关系研究。资源环境是发展特色旅游的物质基础和背景条件,梁向明认为特色旅游资源是发展特色旅游的根基和创造名牌旅游产品的重要前提。祥从文化资源环境分析的角度,认为风情旅游由于能极大的满足现代人的求新、求异、求知、求趣的心理要求,所以一直是特色旅游的重头戏,它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等并列构成特色旅游的系列产品。

三、特色旅游的分类研究

(一)生态旅游:针对目前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现状,卢小丽主张国内的旅游研究者和管理者应注意到生态研究重点已转向如何教育旅游者和对生态旅游进行规划管理和最小影响等方面,还要在关注旅游扶贫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将社区受益同旅游影响研究结合起来。

(二)乡村旅游:王秀红论述了国内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方贤寨通过国内外的乡村旅游的比较来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赛江涛主张丰富乡村旅游的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乡村旅游的开发实践。吴必虎对我国大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尹振华对我国乡村旅游中的文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民族风情旅游:丁健认为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聚集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的态度是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武魏巍认为发展民族旅游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民族区域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调整幼滑产业结构、脱贫致富,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当地民族社会进步,提高文明程度。

(四)体育旅游:江涛认为通过文化透视的体育旅游能有效满足现代人审美的需要,体育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有效提高神会效益;文化渗透的体育旅游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的人力资源。于素梅建议发挥体育资源的特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维护与开发相结合。苏肖晴建议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与相关旅游产业的关系、积极开发国际体育旅游市场、高度重视体育旅游市场的空间范围选择。

(五)会展旅游:王春蕾对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操作方式等若干基础问题进行了梳理;郑四渭阐述了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王保伦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研究探讨了会展旅游链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李香华认为会展旅游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增加客源、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旅游区增加活力的动力源,能促进服务、交通等软、硬环境的配套发展和社会环境的稳定。

(六)医疗保健游:中医药旅游是依赖于我国丰富的药物资源和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展起来新兴旅游项目。它的出现是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推动的结果,反过来,它又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中医药旅游的开发为我国旅游产业特色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

四、特色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董笑梅认为发展特色旅游应注意:第一,资源的认识与评价;第二,产品开发的突出问题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梁向明认为要发展特色旅游,必须衡量特色旅游资源的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稀有度、古老性、历史地位以及旅游者生活的文化环境与当地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性。马智芳认为在发展特色旅游时,必须与当地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充分体现出特色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第8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关键词:特色旅游;城市品牌;构建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深入开发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与旅游地形象的新阶段,〔1〕旅游区域竞争也在加剧。如何进行地区特色旅游开发,构建城市旅游品牌,体现功能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常我们把某个地区或是某个空间所拥有的相关旅游品牌总和称之为旅游地品牌,它们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在旅游业方面的发达程度。〔2〕消费者往往要花费一定时间对旅游地品牌进行识别,而旅游地品牌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需要将地区旅游资源特色进行深入考虑分析,然后对资源和市场进行细分,并且与地区品牌定位相结合。

一、南通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部,东濒黄海,背依苏北平原,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区内拥有5A级旅游景点濠河、4A级旅游景点狼山,风光绮丽,文化独特,但是南通的旅游资源产业开发和城市旅游品牌建设却明显滞后于城市自身发展和周边其他城市。

(一)旅游资源文化特色不凸显

资源是产品立意的基础,旅游开发要在充分挖掘资源的特性和特色的基础上设计产品,忌雷同,需特色。当前南通地区特色旅游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濒江临海的江海文化;二是以如皋为核心的长寿文化;三是近代第一城的城市文化,主要是以张謇为核心的近代城市博物馆事业、轻工业、教育文化为核心。同周边的苏州江南水城、园林文化特色,常州动漫文化特色相比,资源文化特色不显著。

(二)城市旅游品牌形象不明确

环顾周边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苏州以“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的江南水城为品牌;而常州则是以恐龙园为主导,形成一批动漫主题公园为城市旅游品牌。相比之下,当前南通没有具有品牌核心价值的旅游产品或旅游资源为支撑,不能为游客提供一种独特的有价值的旅游体验,在游客感知中,不能形成明确的品牌形象。旅游体验是多方位旅游产品的组合,包括个人感知、地方印象以及旅游产品等,而产品则是核心价值体现,因此加强南通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品牌形象塑造的核心。

(三)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宣传不到位

城市旅游品牌的建设和宣传是密不可分的。苏州自宋代以来,就被誉为“人间天堂”,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今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这一品牌已深入人心,并不断成长扩张。因此抓住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宣传,是构建城市旅游品牌的必由之路。而南通的旅游宣传“一山一水一人”不仅特色不明显,且有与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雷同;而“追江赶海到南通”除了显示南通的区域位置外,资源和产品的特色性则显得定位模糊。

二、南通城市旅游品牌构建

城市旅游品牌定位是以城市独有的资源为基础,以赢得外来旅游消费者和当地居民的支持为目的,对城市旅游资源独特的特征进行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城市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创建品牌,以便消费者区别该城市与其他城市。〔3〕

(一)构建城市旅游品牌的独特性

城市旅游品牌的构建必须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现代旅游者已不再满足单纯的旅游观光,而是注重参与体验。作为南通地区唯一的5A级旅游景点濠河,其周边的博物馆群是其文化内涵的核心。这里有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博物馆,开创了中国博物馆事业之先河。苑藏文物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人们参观、学习、游览、休闲的理想场所。馆群融古代园囿与近代博物馆于一体,呈散点式布局,是一座“园馆一体”的城市园林式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群种类多样,有南通博物苑、城市博物馆、风筝博物馆、纺织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馆、给水技术博物馆、张謇纪念馆、南通民间艺术馆、建筑博物馆、海安博物馆和个艺术博物馆。对于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独特资源优势出发,才能较好地展现旅游品牌建设的独特性,而文博旅游资源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具有地域独特性和竞争力。

(二)凸显旅游功能优势

每一个城市旅游品牌都体现出特定的城市旅游功能,例如哈尔滨的城市旅游品牌名称为“冰城”,旅游功能为度假观光,旅游功能依托的基础为冰雪景观。这种品牌优势表现在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三个方面。城市旅游品牌具有独特性,对品牌旅游产品的开发直接关系到城市旅游品牌形象,能直接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拉动周边项目及产业,而当前南通则缺乏这种品牌旅游功能优势和外部竞争优势。〔4〕文博旅游可以称之为一种城市文化遗产旅游,是市民在生产、生活传承中公共拥有的宝贵文化资源,体现了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城市旅游文化品牌建设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遗产资源,为城市文化及个性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5〕

三、南通特色旅游开发与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分析

旅游城市形象往往是通过旅游产品、旅游质量和旅游服务建立的,而其核心价值是建立在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上的,这需要南通地区旅游文化产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堆砌。我们要加大对南通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力度,加快南通地区文化旅游事业,尤其是文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特色旅游开发与城市品牌建设的可行性

依据价值链体系,城市旅游品牌的建立要依赖于一系列实体活动。江海文化是南通的地域特色,但缺陷是实体活动性不强,呈现出的旅游产品较少且特色性不强。南通的长寿文化以如皋为核心,但从地域环境、历史性、知名度等角度看,同广西巴马等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长寿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可行性不强。而从南通近代城市文化资源角度看,濠河博物馆群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具有唯一性,开发前景大。

(二)南通特色旅游开发与城市品牌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调查显示,游客对南通的旅游资源评价大部分为“较满意”或“一般”;游客普遍认为“南通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有一定的文化势利底蕴”;而对南通旅游品牌形象的了解,很多人表示“不清楚”。由此可见,当前南通特色旅游产业群未形成,且旅游导向功能不强;城市旅游品牌的目的性不强,缺少针对性,最终表现为本身不具备旅游功能优势和外部竞争优势。旅游消费市场是旅游产品开发选择的导向,只有根据游客需求趋势设计引领市场潮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是以基础设施和高品质的服务为基础的,旅游产品之所以成为品牌而不是普通的旅游产品,就在于一个成为品牌的旅游地本身就意味着保证了旅游地质量,凸显了旅游地产品的优质特色。

(三)促进以文博旅游文化产业为特色的城市旅游品牌建设的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就是旅游产品的开发,而当前对于文博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指导还不多。南通地区的文博旅游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地区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性,同时还是绿色产业。针对南通当前旅游现状,可利用先进技术和网络信息平台,对现有的文博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将城市资金、能源、土地等要素集合起来。因为文博旅游文化产业所涉及的内容也相对较多,覆盖面较广,所以应将它与其他产业联合起来。例如:与基础教育事业联合起来,既丰富地区基础教育的多样性、科学性,又可寓教于游,将追求知识、文化和审美与旅游产业结合;与商业、娱乐联合,打造文化、教育、娱乐、园林、购物于一体的产业群;与现代高科技产业相结合,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改变目前以观赏为主的旅游模式。

作者:王郁英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刚,周娟.桂林文博旅游资源开发的ERMP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58

〔2〕徐永红.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与城市品牌塑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3〕吕倩.徐州城市旅游品牌开发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1

第9篇:特色旅游文化产业范文

【关键词】红色旅游 经济发展 圣地延安 文化旅游产业

一、延安红色旅游的内涵及发展现状分析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辛苦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养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旧址。延安发展以红色旅游为首的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提升延安GDP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旅游的内涵

红色旅游主要是针对其历史、精神、物质、文化等方面内涵而提出的。不同学者对此内涵有不同的认识。毛日清提出红色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观革命历史文化遗迹,使革命先辈的功绩与历史事件浮现在眼前,印记于心脑,达到丰富革命历史文化知识,影响思想意识,起到教育激励作用的旅游[1]。李宗尧认为是以游览革命老区和遗迹为主,在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方式[2]。潘碧秀提出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的观点[3]。

综合以上观点: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的物以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精神吸引并接待旅游者,并且组织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体性旅游活动[4]。

(二)红色旅游的功能及其发展意义

我们对于红色旅游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其中刘建平、伍先福是较早分析红色旅游的学者,提出红色旅游具有政治教育、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三大功能[5]。周振国、周海生(2008)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6]。现在大家比较赞同的观点是红色旅游至少具有四种功能,即政治教育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凝聚民心功能。总的来说我们研究的重点就是红色旅游的经济功能如何实现。

(三)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

1.红色旅游资源。延安是举世瞩目的中国革命圣地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这块红色的革命圣地上,共存有革命旧址351处,是全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革命遗址群。

全市共有各类文物遗址5805处,其中古文化遗迹2956处,古墓葬491处,石窟177处,石刻1344处,古建筑180处,革命旧址350处[7]。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单的有9种,省级保护的有13种。这些文物遗址成为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2.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延安精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从上海成立到井冈山会师、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胜利的每一个时期、每一次成功中所表现出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8]。

2013全市各主要景区接待人次折线图

据统计,2013年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847.7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51.90亿元人民币。如图可以看出“十一”黄金周七天各主要景区接待人次最低为影视城0.6万人次,最高接待人数为13.8万人次。壶口瀑布接待人次达影视城的20余倍。各大宾馆饭店节假日期间客房七天平均出租率达到92.1%,其中10月2、3、4、5日宝塔区范围内连续客房出租率为100%。

2009~2013年延安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

据数据分析显示,2009~2013年短短五年间,延安红色旅游业产值增幅高达98.02亿元,增长率为181.92%,逐年稳步提升。2011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也成为延安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度评价指标角度分析得到,旅游业对延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由2009年的7.48%增长到2013年的11.22%,旅游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增强,平均贡献率为9.44%,成为拉动延安经济增长的主要因子之一。

二、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延安是我国开放最早的风景名胜区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拥有悠久革命历史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发展的态势良好。然而近年来在延安旅游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基础设施落后、旅游规划项目策划开发等工作滞后、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太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等等。

(一)经济基础薄弱,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交通的畅通和通讯的发达是形成开放型红色旅游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当前红色旅游突飞猛进的阶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则成为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一大难题,而且这个难题将直接影响到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和红色旅游景区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快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宣传活动不到位

我们要遵循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游客接待规模越来越大,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占63.9%,旅游目的主要是观光、学习和休闲度假等[9];青年比例较高、学生市场和中老年人市场构成红色旅游的核心目标市场,而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占有比例较低,机会目标市场是专业修学市场[10]。但是我们却没有抓住客源特点,准确开发游客喜欢的红色旅游景点。

另外,虽然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景区景点开发与利用有限,红色资源的开发单一化、程序化,景点形式基本一样。整体规划不足,项目开发、宣传活动、产品研制开发等工作落后,导致参与型和学习体验型的旅游项目过少。

(三)延安红色旅游景区形式单一,大大削减了游客的兴趣

旅游是一项广义的文化活动,是人们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延安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名俗文化,例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信天游、民间剪纸、安塞腰鼓等,但延安红色旅游景区却多以展览馆、纪念馆等静态的呈现方式向游客展示,这种形式单调无趣,对于旅游者而言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和互动,使旅游者的参与程度降低。

三、促进延安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

延安务必要抓住中央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机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抓住旅游重点区,加大宣传力度、丰富旅游形式、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等手段力争将自身建成全国一流红色旅游景区。

(一)加大红色旅游投入力度,确立红色旅游长远发展战略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主题的旅游,它既具有传统旅游的风格,又具有现代旅游的特质,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在交通条件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延安红色旅游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意识,增加旅游产业的投入,例如拓宽马路,改变交通拥堵现象,加快建设4G网络全覆盖,在旅游的同时留下对延安的美好回忆等等。

注重打造以红色品牌为目标,优化投资政策环境,鼓励当地多元化的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将餐饮、娱乐、住宿有机结合,不仅要将红色旅游纳入延安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更重要的是要把以红色旅游为主的延安旅游业上升为延安的精神支柱产业。

(二)传播延安红色旅游历史文化,塑造中国延安红色旅游网络品牌

延安旅游的龙头是红色旅游。目前正面临着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我们延安应结合政府主导模式,把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抓住红色旅游人群特点,拓展以青少年目标人群为主的旅游形式。调查表明,游客的文化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因此延安红色旅游产品开发须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文化品位,如利用博物馆动态宣传充实红色旅游文化,用新金属的音乐风格演绎红色歌曲,并让游客亲身感受红色歌曲,丰富延安旅游的文化内涵。

利用网络,加强与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推出“指尖上的延安”等活动,使游客利用网络、手机将延安文化尽收眼底;并采用网络购票优惠政策让绝大部分人有机会游延安,最终实现口碑宣传、网络宣传双丰收的效果。

(三)丰盈旅游产品,激发游客旅游兴趣

以丰富的文化主题项目创新丰盈文化旅游产品,包括融合多元素的旅游线路,提高游客对延安人文气息的游览追索兴趣。让旅游者穿上革命服饰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亲身体验革命精神,加强与游客的互动。扶持和创办窑洞主题宾馆,让游客感受黄土风情与特色住宿文化,配套提供延安特色小吃和红军餐,设计使用凸显革命时期特色的粮票、餐票、水票等为购买形式。恢复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知情旧址,开展“知情游”等活动,加强它的文化底蕴。

在建立方便快捷的旅游环境的同时,大力改善餐饮住宿设施,在干净整洁、朴实实用的同时,凸显延安红色旅游区特色, 建议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作为特色旅游商品,如吴起荞麦醋,甘泉豆腐干、子长糜子黄酒等,让游客购得满意;

红色旅游概念的提出适应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和需求;红色旅游工程的启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弘扬延安精神,发展延安文化,拉动延安经济新增长,成为当下建设和谐延安的新需求,未来我们将打造一条展示西北红军革命和战斗历程的精品旅游线路,全面展示延安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使延安红色旅游更“火”!

参考文献

[1]毛日清.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J].求实,2002(12).

[2]李宗亮.论“红色旅游”的多样性――兼谈蒙阴县野店镇旅游业的综合开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

[3]潘碧秀.关于泰顺九峰开展红色旅游的思考[J].中国旅游报,2003(3).

[4]《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5]刘建平,伍先福,黄玲.红色旅游的三大功能[J].学习导报, 2005,(5):19-20.

[6]周振国,周海生.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70-93.

[7]魏国英.开展红色旅游,拓宽教育功能[J].文物世界,2002(4):71.

[8]马耀峰,陶丽莉,地市级城市延安的旅游市场形象设计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