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

工艺美术风格特点精选(九篇)

工艺美术风格特点

第1篇: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设计艺术;工艺;审美

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37-01

一个时代的日用体现了当时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动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总是以它物质的特性,可靠的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品格和美学追求。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一个时期。但总的来说,这两个时期的设计艺术由于时代不同的思想潮流和美学追求,其风格也不尽相同。

一、唐朝的审美观念和设计艺术工艺趋势

唐朝的设计美学思想具有其特殊性,唐朝文化中的蓬勃进取精神,宏伟的气魄,在中国古代历史甚至是近代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整个社会在饱经动乱之苦后,人民迎来了渴望已久的安定,生活的富足,加之唐初政治的清明也促使了经济的发展繁荣,这样的背景给唐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对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有很大影响。还有是因为在唐朝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频繁,这点体现在工艺美术设计上,将其以博大的胸怀和气魄通过人们日常生活的民间交往和国家政府的交流,将中东地区甚至欧洲西方的优秀设计思想和工艺传统吸引融合,为我所用,使得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设计思想不能完全以本土文化来呈现诠释,有很大一部分风格的形成,要从更大的世界范围去考量界定。此时极为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卷草纹就是融民族,异域审美的突出体现,从中我们不时能够感受到一种有别于前代的“洋气”唐代经济的繁荣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在美学趣味上也受到了影响,唐代装饰中的富贵气也与此有关。唐代工艺美术设计重视形式美,重视西汉文章的“壮丽”,不赞成殷周之前的“简而野”。

金银器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是唐代艺术设计中的杰出代表。唐代金银器品类涉及面之广,制作之精细、装饰技法之丰富,都可以体会到唐代工艺美术对形式美的追求,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金光闪闪,银光熠熠。成了显示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标志之一。

唐代的造物思想中对文质并重的讲求,使唐代工艺设计始终围绕生活需求这个主旨,为它服务,因此造型装饰得体,风格明朗,这基本上是反映唐代文化艺术的较大一方面趋势的。唐代陶瓷、铜镜、屏风、织锦等都较好地处理了造型与装饰的关系。

唐中后期,知识分子们强调个人的才情,追求个人思想的解放的倾向,这为后来统治阶级放肆寻求享乐,道德精神的腐化埋下隐患。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它更多的反映着富贵奢侈因素的影响。唐人喜爱用牡丹做装饰,也说明了这一点。牡丹素来以其富贵典雅称名,它的雍容颜色及香味,均称为唐时审美趣味的代表,体现在装饰纹样的这一特点,正是这一习俗的反映。

二、宋代工艺美学思想的特点

对于宋朝设计的工艺美学思想,杭间先生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来评价宋代的工艺美术:“理学害技艺,因此纵观宋代工艺,好看固然好看,但实用功能比起前代来却未有增一分,宋代工艺的典雅,实为观念的产物,至于民间日用(主要指瓷器中的民窑)其审美水平因受文人阶层的影响而有所提高。宋代工艺将其实用和欣赏前所未有地分离了。”

宋代经济取得显著进步,农业、手工业、纺织业、陶瓷业等都有很大发展。在宋代,儒学得到复兴,“理学”使儒学得到真正的哲学化,并逐渐成为统治两宋的主导思想。

宋代艺术设计不同于唐朝,其倡导简洁、朴实的形式风格,整个宋代设计艺术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这点从宋代瓷器的造型形式和工艺特点得以体现,以梅瓶为例,那原本是盛装酒水的瓶子,其造型结构特点是小口、短颈、宽肩、收腹、敛足、小底,整体比例修长,形体气势高峭,轮廓分明,视觉效果明确,形式感强。梅瓶从宋代开始出现比较成熟的样式,各窑烧制的梅瓶造型也各有所异。

田自秉先生曾概括了宋代工艺的美学风格:“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不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质朴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了一种清淡的美。和唐代相比,正好形成两种不同的特色。”这个概括十分精当,理、典雅、平易、质朴、清淡、严谨、含蓄,不仅仅是工艺美学品格的体现,而且是整个宋代文艺思潮在不同时代的美学趣味。其中“理”则深深烙上了宋学思想的烙印。

那么以“情”为先的唐代工艺美术与,宋代的以“理”至上相较。唐代华丽,宋代优雅;唐代开廓恢宏,宋代严谨含蓄。宋代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恋,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从美学角度看,它的艺术格调是高雅而又清新的。

第2篇: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动漫设计;传统工艺美术;应用

1引言

从定义上来看,传统工艺美术指的是人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不同的客观外部条件当中,利用各种类型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而打造的人工艺术作品。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传统工艺美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为现代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动漫产业作为我国近几年来的新兴产业,在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动漫产品的制作水准还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动漫的融合无疑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在下文中笔者将对此进行展开论述。

2传统工艺美术在动漫设计当中的应用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对传统民族风格动漫的探索工作,本着“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宗旨,力求使中国动漫走在世界发展的前沿。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动漫在传统领域的探索当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中国上海美影厂为代表的动漫创作单位,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动漫作品,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代表我国动漫民族身份的“中国学派”开始形成,并在世界动漫行业当中取得了非常大的反响,这些优质的民族动漫屡屡斩获国际奖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中国风”[1]。其中的代表作品主要包括传统的水墨动漫《小蝌蚪找妈妈》、经典传统故事动漫《猴子钓鱼》、传统的木偶动漫《阿凡提的故事》,这些动漫以其优良的做工和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受到了国内外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在世界范围内曾经风靡一时。但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在海外动漫尤其是日本动漫的冲击下,中国动漫开始逐渐走向衰退。纵观我国近十余年以来的动漫作品,曾经问鼎世界的“中国学派”早已走向没落,这些现代的动漫作品无论在艺术性和文化性上都与中国的早期传统动漫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但是笔者认为,既然中国传统动漫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时光,在崭新的时代下,传统艺术风格的动漫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现阶段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动漫创作人员要深刻的认识到,若想实现中国动漫的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将传统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动漫风格进行完美融合[2],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的制作态度,使传统民族风格的动漫再次展现辉煌。

3通过传统工艺美术提升动漫设计水平的具体措施

3.1积极学习和借鉴动漫发达国家的制作经验。从世界范围来看,现阶段动漫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无疑是日本和美国,美国动漫以迪士尼和漫威为主,日本动漫则百花齐放,各种优良的动漫制作公司一直以来秉承着严谨的制作态度,创造出了大量的优秀动漫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粉丝的广泛追捧。在我国本土动漫发展相对停滞的过程当中,这些国外的引进动漫受到了我国“二次元”粉丝的热烈欢迎。动漫作为一种软文化,能够直接向观众传达本土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些国外优秀动漫的传播,虽然给我国传统动漫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但是同样也给我国的动漫创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创作经验。我国的动漫创作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融合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全面提升我国传统动漫作品的质量。下面笔者将对美国和日本的动漫作品进行综合性的论述分析。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其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多元化倾向,受到这种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其本土的动漫作品经过对各国文化的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了具有强烈美式特色价值观的优秀动漫作品。例如迪士尼经典的动漫电影《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故事的题材和背景均取自于中国,但是从技术风格和角色风格设计来看,整个动漫展现出非常浓厚的美式色彩[3],角色的造型相对比较幽默夸张,人物的线条比较圆润且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论是哪个国家的观众,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辨别出这些动漫角色设计的艺术来源。日本的动漫作品从取材来说更加广泛,不仅有对各国神话作品的改编,同时也有基于本国民间神话的创作。例如经典的动漫作品《火影忍者》当中,李洛克和迈特凯这两个角色的灵感就来源于我国著名的武术家李小龙,其中李洛克在动漫当中展现了“醉拳”这一技能,将我国的传统武术进行适当的改变,从而使动漫作品更加的丰满;奈良鹿丸这一角色则取自于奈良本地的民间传说,其守护神为鹿,在动漫当中通过人物的性格充分展现了奈良鹿的风采和品质,向世界展现了日本优秀的地域文化[4]。从动漫角色的设计角度来看,日本动漫角色的设计普遍采用大眼睛、尖下巴,发型和服饰的特征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通过上述对美、日两国动漫制作特点的分析来看,我国的动漫设计人员应当充分借鉴这些动漫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宝贵经验,可以根据时代的特性适当的融入一些外来文化,同时重点突出我国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通过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将这些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展现给观众,进而对国内动漫作品的风格进行统一,不断提升我国动漫的辨识度。3.2充分借鉴我国早期的动漫作品。从设计技术角度来看,我国传统民族风格动漫的设计工作需要从表层形式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入手,其中表层形式使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重要展现,进而将动漫作品打造成为包含鲜明民族特性的作品,具体技术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3.2.1传统工艺美术造型的剖析。动漫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当中,需要将所应用的传统工艺美术当中美的元素进行分解,将其分解成点、面、线条以及文字等,同时要对这些元素进行细致化的分析[5],之后将其全面运用到动漫的美术设计工作中,从而丰富动漫当中的人物角色设计,提升动漫场景设计的装饰感。例如在动漫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人员可以对我国传统艺术形式当中的青花瓷、彩陶、以及传统的剪纸图案进行全面的分解,最终领会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设计要领,根据动漫作品当中的实际需求进行重组和设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地对传统素材的照搬照抄,而是一种“破而后立”的设计理念。其中的“破”指的是对传统工艺美术元素的打散和解构,而“立”指的是将传统元素与符合时代特征的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充分借鉴现代的设计理念而形成的崭新的形象。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的动漫作品,不仅仅具备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同时还契合于现代审美观念当中的全新视觉形象。3.2.2对传统工艺美术材质的合理借鉴和运用。传统工艺美术当中使用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材质,许多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传统艺术材质可以运用的现代的动漫设计工作当中。例如水墨画、剪纸、皮影。陶瓷以及书法艺术等。由于每一种传统工艺美术的材质都有着其独特的特性,在动漫设计过程中对不同艺术材料的借鉴能够直接影响到动漫作品的风格。一般来说,动漫设计的成品往往都是通过荧幕以及印刷的方式来完成的,因此对传统工艺美术材质的学习往往以某种形式的模仿为主。例如剪纸艺术在动漫作品当中的应用,主要是寻求一种剪纸的形式感,并不是一定要通过剪纸的方式来完成动漫的制作,设计人员也可以使用手绘的方式,只要在动漫设计作品当中能够体现出剪纸的艺术效果和材料的特点即可。水墨风格的动画也并非完全通过水墨的形式画出来,设计人员完全可以使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来完成水墨效果的设计,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动漫设计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够对传统水墨艺术形式进行有效的借鉴,进而使动漫作品具备传统工艺美术的灵魂。3.2.3充分借鉴传统工艺美术当中丰富的色彩。在传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当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地域差异和人群差异的色彩观。原始社会当中的色彩观具有较强的单色性,经过时代的发展演变为我国古代比较经典的五色馆,最终发展成具有鲜明阶级特性的色彩认知。与这些色彩观相对应的是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当中的色彩特性。设计人员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经典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当中所蕴含的色彩进行细致化的分析,并在其中探寻出不同类型美术作品的色彩特性和色彩搭配技巧。在动漫色彩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依照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身份以及不同的种族特性对传统工艺美术当中的色彩运用进行借鉴,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动漫设计过程中色彩的搭配和选择与以往相比具备非常强大的便利性,颜色的更换往往只需要通过鼠标的移动就可以完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动漫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随意变更色彩以及进行色彩搭配,可以说现阶段色彩的多样化选择为现代动漫的设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因此,动漫设计人员要充分掌握传统工艺美术当中色彩的精髓,并以此为技术依据完美完成传统风格动漫色彩的设计工作。3.3培养精通传统工艺美术的动漫设计人才。动漫设计专业的高效毕业生是动漫设计工作的主要人才来源,因此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动漫兴起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格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而为我国的动漫行业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从具体措施来看,动漫设计高校以及综合类高校的相关专业可以适当地在校园当中举办一些传统文化宣传活动,这样一来就能够在校园当中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6]。同时,动漫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重视传统艺术文化课程的地位,让学生真正地了解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对动漫专业的教材进行仔细的研究,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编写一些具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特色的专业教材,同时在教学工作中积极使用一些中国传统风格的设计实例,从根源上培养学生的传统艺术素养,使其能够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传统艺术形式的设计思路,使传统工艺美术在动漫设计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第3篇: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 罗可可艺术;中国情调; 瓷器

罗可可艺术欧洲之行

罗可可艺术起源于路易十四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整个时代。庄严宏伟的古典主义风格开始被一种享乐主义艺术所取代。罗可可是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推崇的的艺术,因而又称“路易十五式”。罗可可(Rococo)源于法语“洛克”(Rocaille),意指“岩状装饰”或“贝壳装饰”。泛指建筑和室内陈设,绘画,雕塑以及工艺品等各个方面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产生:一方面可以说是对路易十四强大王权统治下严格的古典主义的反动,另一方面罗可可艺术的形成实际上是巴洛克艺术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晚期的巴洛克艺术某些方面已呈现出罗可可艺术的端倪。罗可可风格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风格。

罗可可艺术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装饰性的表现,工艺美术尤为独特,是罗可可与巴洛克一起被认为是欧洲工艺美术发展中继古希腊、罗马以后又一黄金时期。而罗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洋溢着中国风情,这也是历史上中国对西方艺术风格一次最具代表性的影响。它的风格在法国持续了整整一个多世纪,波及整个欧洲大陆。直今,罗可可艺术所具有的形式美的观念,与装饰美的手法,仍给艺术创造很大的启示。罗可可艺术主要为宫廷和贵族服务,带有享乐主义的特色。它的风格特征是繁缛精致、奢丽纤秀,呈现出娇柔妩媚、纤巧细腻的特色,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这种追求精细华丽的审美心态促使了当时各种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其精致细腻的做工和华丽奢美的外型至今另人赞不绝口,津津乐道。今天,其主要的装饰手法仍在继续使用,主要表现在家具家居等的装饰设计中。在十八世纪,随着法国对华贸易和文化联系的紧密加强,中国趣味在罗可可时代充当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从此,欧洲掀起了搜集和防制中国工艺品的热潮。法国对中国美术和工艺品的爱好是从贵族和王室开始的。

罗可可艺术的中国情节

在罗可可艺术风格的特征中洋溢着东方特别是中国情调,陶瓷工艺、染织工艺、木工艺及金属工艺等无处不在。罗可可艺术吸收中国丝绸柔和的光感,工艺镀金,螺钿镶嵌等方面的装饰,吸收了中国工艺装饰所特有的没有严格对称的唐卷草纹样和漩涡纹样,并明显模仿中国园林和瓷器工艺。

罗可可其精湛绝伦的工艺技巧也为以后的工艺美术技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这一时期,对于工艺美术最重要的贡献是瓷器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欧洲生产出了自己的瓷器产品。欧洲硬瓷的出现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和当权者的审美倾向与社会需求下产生的。

路易十四对中国艺术的热爱表现在兴建凡尔赛的“瓷宫”。“瓷宫”残存至今的描金青花瓷瓦仍保存在卢浮宫里。在当时来自东方的色泽形态优美的硬质瓷器为欧洲皇室贵族及整个上层社会所珍爱,使瓷器的价值一度超过黄金。在当时,拥有中国的瓷器也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而欧洲人对瓷器的爱好进一步表现在对中国瓷器的订购仿制热潮上,这些仿制品自然也带有中国的特色。十八世纪是欧洲陶瓷工艺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而瓷器又是罗可可艺术中最常用的材料,它象征着罗可可时代特有的线条、光彩、色调和优美。中国高贵的象征皇权的黄颜色和典雅的青蓝色都是罗可可艺术喜欢的颜色。欧洲宫廷及上流社会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和高雅,对瓷器的兴趣更是无以复加。中国瓷器在当时的欧洲无疑是极其奢华的高档消费品。这些因素使欧洲人看到自己对远东瓷器的需求,并在财政支出超常的情况下,决定自我研制瓷器的制法和发展制瓷工艺,以防资产外流,而增加国家财富消耗。经过反复研究实验,于1790年3月烧制出了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这些生产的瓷器装饰风格仍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尤其是中国的装饰特征。

在瓷器的仿制上,法国更是后来者居上,成为十八世纪的欧洲制瓷中心。路易十五甚至宣布:要掀起一个日用品的变革运动,要用中国的瓷器代替旧日的金银器皿。而模仿中国瓷器并且在设计和装饰上最具有东方特色的是著名的尚蒂伊瓷。这和尚蒂伊城孔蒂公爵对东方工艺品的爱好有着密切的关系。尚蒂伊瓷虽然还是软瓷,但其所独具的温柔手感和艳丽而典雅的彩绘,却别具风采。至今在巴黎的一些博物馆里还保存着有描绘中国题材的工艺品和中国瓷人。还有斯普特窑的英国骨灰瓷和哥本哈根窑的丹麦陶瓷也是产生于罗可可时期的瓷器,深受罗可可风格的影响。宫廷和贵族对东方艺术的喜好也促使两国的瓷器艺术得到飞速的发展。所以,在欧洲各国掀起了竞相仿制罗可可风格瓷器的热潮。

中国瓷器在外国有名已久,最早接触要早先于罗可可艺术,但是中国瓷器在欧洲罗可可艺术时期直接导致了其瓷器的发展。可以说是他们的瓷器发源于中国。从我们熟知的名称翻译,中国的的英文翻译为china而中国瓷器的名称翻译同为china ,这一点看,可更近一步的说明中国瓷器的著名性和历史性。而这样著名的影响力同中国瓷器对于罗可可时期瓷器的交辉是密切相关的。从这一点也可扩大的一步说,中国对于罗可可时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罗可可艺术形成的决定性和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否定了中国风格的影响,对于罗可可时期的艺术的了解与研究就是不全面的。

参考文献

[1]田自秉 著.中国工艺美术.东方出版中心1985.1第一版(2002.8重印)

[2]王宏建 袁宝林 主编 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第一版(2003)重印

第4篇: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桥梁建筑 艺术意蕴 艺术风格 造型要素 美学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桥梁美学理论涉及建筑学、美学、物理学、材料学、色彩学、艺术学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一座完美的桥梁,不但要讲究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审美需求。桥梁建筑的艺术意蕴,就是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与桥梁造型和技术等方面完美结合起来,表现桥梁作为一种结构,一门结构造型艺术,所承载的蕴涵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本文将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桥梁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桥梁建筑的风格以及桥梁建筑造型要素的分析,揭示桥梁建筑意蕴的深刻内涵。

1.桥梁建筑艺术

从人类以天然的石头垒起简单踏步,利用倒塌的树木架起独木桥,就开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愈加强烈地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向建筑艺术的方向发展。桥梁建筑师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情色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 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古今中外,桥梁建筑艺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桥梁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结构艺术。其艺术意蕴的流变,总是在深层次影响着桥梁建筑的发展。深入考察研究桥梁的艺术意蕴以及形成的内在机理,对提高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艺术修养会有所裨益;对桥梁发展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刘其福,《城市桥梁栏杆圈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

第5篇: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

一、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本身就是追求不规则的形态、奇异的线条以及热烈的情感。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精神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反对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 ,赋予了室内装饰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巴洛克风格虽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但是它有自己的特点,摒弃了古典艺术上的刚劲、挺拔的艺术特征,追求宏伟、奔放的艺术效果,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多运用奢华和夸张和不规则的排列形式。巴洛克艺术形式追求标新立异,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强调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对细节的表现。它的主要特点是作品比较有韵律、空间及立体的变化表现得很好,充满了强烈的生命力。比如最近非常流行的条纹花色或者描绘有花朵、鸟禽图案的布艺沙发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二、洛可可风格

洛可可最早就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上。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之后一种表现女性美的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设计师汲取了非常多的灵感元素,例如运用银色、金色、浅蓝色以及海蓝色与复古美丽的卷草花纹相结合,从而编织出情迷洛可可华贵典雅、弯曲蔓延的风格。在细节方面,设计师常常采用荷叶边、褶皱、贝壳装饰、蕾丝点缀、绣花等来丰富和充实洛可可梦幻精致的质感。

(一)风格的色彩特点

洛可可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纤弱、柔美、细腻,这样就使得家纺产品的风格柔美化,在产品的设计中运用大量的夸张造型、艳丽柔和的色彩以及自然形态的装饰,从而给人以浪漫奢华的视觉效果。

洛可可风格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却豪华富丽。色彩也表现为柔和艳丽的色调,例如甜美的香槟色和奶油色洛可可风格,追求的是柔媚细腻的情调。

(二)洛可可风格的图案特点

洛可可风格的另一特点就是追求自然,从自然中寻找灵感,因此所创造出来的家纺也是形态各异、变化多端,让人有种身处自然的感觉。来自自然界装饰题材的应用,使得洛可可装饰艺术风格充满了女性惬意舒适的轻松优雅感,处处都体现着新兴的资产阶级在上升阶段强调满足自身感官愉悦的审美趣味。自然的形态在纺织品上的体现就是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

(三)洛可可风格的造型特点

洛可可风格的造型优雅,在制作工艺上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的特点。首先是在面料的缝缀上大大增加了纺织品的立体感。其次是蕾丝材质的应用。蕾丝是一种有图纹的织物,蕾丝织物在最早的时候是纯手工编织的,后来随着时代的[本文转自]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蕾丝的生产制造迎来了一个鼎盛时期。它精致的造型、华美的材质和昂贵的价格,显着地表现出了穿着者的身份与地位,因此蕾丝装饰是洛可可艺术的装饰经典。蕾丝花边不仅能起到非常强的装饰作用,而且具备良好的造型功能,能使纺织品造型饱满而充实。荷叶边、褶边的装饰也是洛可可风格装饰手法的另一非常重要的特色。褶边与蕾丝荷叶边相应成趣,形成强烈的奢华甜美的风格特点。

三、新艺术运动风格

新艺术运动风格开始于19世纪末,在当时只是被简单地称为“现代风格”。这种风格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充满有活力、波浪形和流动的线条。这种风格使传统的装饰充满了活力,表现形式也像是从植物中生长出来的。新艺术运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滋生出的一种风格,具有自己的特色,新艺术运动在材料方面不是保守派。新艺术运动设计师的挑选和洛可可风格中提取“现代化”的元素(例如火焰和贝壳的纹理),代替从历史衍生和高维多利亚风格的根本结构或写实自然主义的装饰。此种风格不光影响了家居设计,对建筑、产品和服装设计的推动与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新运动风格在家纺产品中常用的拼贴图案让人想起大艺术家克里姆特的诡异画风,大画框的应用仿佛出自玛格丽特的超现实主义手法。

总之,现代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都承受着巨大的现实压力,辛勤的上班族们内心极度渴望宁静舒适的氛围。因此,柔和的田园风情、宁静的自然原色、柔美的海洋系列等设计,引导人们走向平和的心境。只有了解了各种家纺用品的风格特点,才能设计出更舒适、更能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家纺用品。

【作者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

源于欧洲文艺复兴

“巴洛克”风格源于17世纪初至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突出浪漫、典雅与幻想。“巴洛克”原是葡萄牙语“Baroque”,意为珠宝商人用来描述珍珠表面光滑、圆润、凹凸不平、扭曲的特征。因其追求动感,夸张尺度,形成了一种极富强烈、奇特的男性化装饰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却一反对文艺复兴艺术的静止、挺拔、理性的特征,表现为运动感,空间感、豪华感、激情感,追求新奇,戏剧性夸张,并且将建筑,家具、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巴洛克文化艺术是16世纪末始于意大利,17世纪和18世纪初遍布欧洲和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艺术潮流。巴洛克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

“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那么,“巴洛克”就可以归为“浪漫主义”。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7世纪的意大利建筑处于复杂的矛盾之中,一批中小型教堂、城市广场和花园别墅设计追求新奇复杂的造型,以曲线、弧面为特点,如华丽的破山墙、涡卷饰、人像柱、深深的石膏线,还有扭曲的旋制件、翻转的雕塑,突出喷泉、水池等动感因素,打破了古典建筑与文艺复兴建筑的“常规”,被称之为“巴洛克”式的建筑装饰风格。

巴洛克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但并不是文艺复兴的古典式,而是一种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巴洛克式家具强调家具的整体装饰要和谐,采用夸张的曲线条和复杂迂回富有动感的形状;造型上气势宏伟,生气勃勃,富有动感,还喜欢中国漆绘进行装饰。巴洛克风格的家具设计具有真实的生活且富有情感,更加适合生活的功能需要和精神需求。将富于表现力的装饰细部相对集中,简化不必要的部分而强调整体结构,在家具的总体造型与装饰风格上与巴洛克建筑、室内的陈设、墙壁、门窗严格统一,创造了一种建筑与家具和谐一致的总体效果。

在风格上,17到18世纪欧式古典家具主要是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巴洛克风格的家具主要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把高贵的造型与地面铺饰融为一体,气质雍容。而巴洛克式古典家具与中式古典家也有很大的不同。巴洛克式家具特别重视规律,不能随意更改,而中式古典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性。在用料上,中式古典家具是根据家具主人的选择。如果主人家是大户人家,就可以使用名贵的材料;如果主人家没有太多钱,就可以使用普通的材料,而巴洛克式家具的选料是固定的。在制作方式上,巴洛克式家具现在还是保持了原来的纯手工做法,而现在很多中式古典家具都是采用机器化制作,抛弃了原来的手工做法。虽然两者差别很大,但是也并非一点关系都没有。18世纪的巴洛克式家具与中式古典家具还是有渊源的。在巴洛克式家具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借鉴了不少东方元素。

强劲线条浪漫奢华

巴洛克家具非常具有规律性,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家具的风格、尺寸、用料、纹理、花饰一旦形成,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都不会改变。整体制造工艺相当严格,且都是纯手工制作。所以,看到家具的款式就明白家具的年代。巴洛克风格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它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与原则。

欧洲巴洛克家具打破了古典主义严肃与端正,形成浪漫的曲直相间、曲线多变的生动形象,并集木工,雕刻、拼贴、镶嵌、旋木、缀织等多种技法为一体,追求豪华、宏伟、奔放、庄严和浪漫的艺术效果。从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巴洛克家具文化艺术开始,欧洲已经形成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家具文化艺术发展运动。在表面装饰上,巴洛克家具除精致雕刻之外,金箔贴面、描金填彩涂漆以有细腻的薄木拼花装饰十分盛行。由于镶嵌技术的发展,模拟涡卷装饰的镶嵌图案形式得以大量地运用,大理石、仿石材、织物、骨、甲和金属等都用作装饰材料,从而产生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古典家具之殿堂

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是为封建贵族和宗教服务的。当时的意大利教皇、国王和贵族们在反宗教改革的同时追求着现世的幸福,他们大兴土木,到处建起教堂、宫殿和住宅别墅,这些建筑都以宏伟的规模和富丽的装饰著称于世。而当时的教皇则是巴洛克艺术的最大赞助者,他们的好恶决定着巴洛克艺术的发展,他们每一次权力的更替,都将造成巴洛克艺术的变化。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教堂和宫殿建筑上,它所追求的是把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围绕建筑而兴盛的室内装饰、家具等文化艺术也都在充分利用文艺复兴艺术成果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7世纪前期的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并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荷兰继承了尼德兰民族写实、纯朴的传统艺术特点,并吸收了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其室内装饰和家具文化艺术在17世纪中期便达到了顶峰。荷兰的拼木镶嵌细木工技术非常高超,在橱柜家具中常采用。两件1690年制作的荷兰橱柜,柜正面是用木材的自然纹理切片,拼成了各自不同的花的造型,做工十分精细,形象非常逼真。前者是在散满花瓣的底上镶拼成有规律排列的团花:后者四周镶嵌带枝叶的花朵及木材自然纹理切片,在中间柜门的柱式台座上却镶嵌着简-勃鲁盖尔的静物花卉。家具的底腿都是立柱支撑,圆球形底脚,H形横撑,但前者四腿是螺旋形支柱,后者却是方形支柱。家具制作技术、镶嵌细木工技术与绘画技艺融合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荷

兰巴洛克家具艺术风格。17世纪后期,荷兰又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影响,使巴洛克初期严肃的造型得以逐渐演变为更加优美生动的形式,特别表现在椅子造型上,采用了中国的弯腿虎脚形式。

在巴洛克时期,“静物画”这种绘画形式得到了发展,至今仍方兴未艾。在室内完成的“静物画”作品早已出现了,但直到巴洛克时期才成为一种真正的绘画种类,这类绘画的奠基人和创新者是意大利的艺术家卡拉瓦乔,但却在荷兰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简-勃鲁盖尔的“静物画”描绘的是插放的鲜花,这幅作品在色调和构图上都借鉴了日常生活,表现得细致入微。那强烈的色彩、逼真的形态,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使人仿佛闻到了花的芳香。荷兰的家具师则运用大自然主义写实手法将这件静物名作表现于家具之上,使家具也具有了生命力,非常浪漫而又华美。

而17世纪后期,法国受到意大利和佛兰德尔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也进入了巴洛克时代。并且,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移植和培育,这种艺术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独特的法国巴洛克,并成为欧洲的巴洛克艺术发展中心。路易十四在离巴黎15公里的郊外修建了凡尔塞宫殿。这种体现法国巴洛克艺术辉煌的凡尔塞宫,其建筑风格是巴洛克与古典传统的融合,既堂皇又严肃。而宫殿的室内装饰却是金碧辉煌,庄严宏大为欧洲之冠。国王把各地大贵族都宜召进宫,让他们侍奉王室。并且每日都在宫中安排各种祝宴庆会:入夜则几千支蜡烛把凡尔塞宫中的镜厅照得雪亮,使人仿佛置身于仙镜。镜厅是具有无限延长性的大空间,这种大厅是一种颇具特色的法国巴洛克建筑室内形式。镜厅有拱状的天花板,上面有雕刻、绘画等丰富多彩的喷漆镀金装饰:壁面有壁柱,柱身是大理石镶嵌:上檐部横饰带是成对柱头和精细的纹样浮雕、凸凹线和轩蛇腹装饰。右侧是连环拱形镜子,左侧是通向各个房间的敞开式连环拱门,使每个房间都有独立的入口。宫中还有“战争厅”、“和平厅”等等,这类大厅是凡尔赛宫中最雅致、最堂皇的部分。在巴洛克时期,这种大厅如同其他许多房间一样,到处都描绘着梦幻一般的图景,栩栩如生的画面,布满了大厅的各处,这种建筑、雕塑、绘画等几种艺术形式的交相融会,也是法国巴洛克风格特点。

法国的巴洛克家具一般被称之为法国路易十四式家具,这时期的家具主要是宫廷家具,大多是精致华丽的雕刻,以及精巧的镶嵌细木工艺和青铜雕饰镀金银,非常生动豪华。推动法国路易十四式家具风格发展的艺术大师有查里・拉・布尔、简・拉・包特和安得列・查里士・鲍里,尤其是拉・布尔是法国路易十四式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奠基人。

17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艺术也获得了飞速发展。由于新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新兴的贵族掌握社会的实权,兴起了巴洛克宫廷建筑艺术风,也促进了德国巴洛克家具的发展。受到荷兰巴洛克家具的影响,德国家具的造型较简练,采用雕刻和薄木拼贴镶嵌工艺,装饰精细华美而又统一。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德国的家具也如同荷兰与英国的家具,受到中国家具的影响。非常明显的是家具的底脚,采用了中国式的曲腿,替代了螺旋式旋木直腿。同时,受到法国路易十四式家具的影响,形成了豪华的德国巴洛克风格。

安妮女王时期的巴洛克家具仍有荷兰式的遗风,细腻优美的贴木和镶嵌细木工是此时期的一个特色。同时,英国受到中国风格的影响,开始应用中国的油漆彩绘的技艺装饰家具,通常家具以红和黑为主作为底描金彩绘,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油漆珍品柜。这种新技艺对于当时欧洲的家具影响很大,很快流传到荷兰、柏林等地,发展到18世纪中期前在英国更是盛行。也是由于中国风格的影响,安妮女王时期桌椅柜家具脚几乎普遍采用弯腿造型,取代了旋木直褪,并用爪球脚、涡卷脚、兽爪脚等形式为底足。弯腿形式是从中国经过荷兰演变而来的,原来是一只龙爪抓住一颗金石,后来演变成各种式样,使单纯而庄严的荷兰式风格逐渐变为较柔软和富于变化的造型。

16世纪末17世纪初,大批移民主要是英国清教徒从欧洲迁入北美大陆创立了殖民地。美国家具进入了巴洛克时期。设计史家将1725年至1780年这段期间的家具风格都称为美国殖民时期家具。美国殖民地时期早期,家具的首要因素是实用,受到来自英国移民的影响,美国开始流行英国雅可宾式家具。造型比较瘦长,旋木构件,单纯而刚劲。美国早期的家具在英国家具基础上,根据当时贫困的生活条件和实用主义出发,将家具的造型单纯化、简朴化。使家具的造型与功能相结合,形成了美国简朴,实用的巴洛克家具风格。

“中式”巴洛克

由各种风格独特、设计巧妙的巴洛克时期的美克美家2011“圣卡罗”新品套系,是古代典范与现代智慧的灵感碰撞。“圣卡罗”的命名灵感源自于巴洛克时期的典型建筑“圣卡罗教堂”,借以诠释该套系繁复华丽、奢华大气的古典韵味。蕴含了厚重的古典文化积淀以及卓越的艺术品位;它历经时光流转,散发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为具有古典情怀的消费者而设计,营造富有艺术感而庄重的家居氛围。

第7篇: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声乐演唱 作品表现 艺术创造 受众影响

音乐的作用重在抒发感情,歌唱者对歌曲音乐艺术形象的分析,主要是为此目的服务的。通过走向舞台,是声乐艺术创作的最后阶段;表现歌曲思想情感,是歌唱者追求的崇高目标。歌唱者必须懂得并运用歌唱艺术的表演规律进行艺术歌唱的“二度创作”,深刻理解歌词内容,体验歌词情感,分析音乐的曲式、调性、调式和音乐艺术形象。这样才能使声乐技巧同歌唱艺术的表现方法密切结合起来,才可以将歌曲内容与音乐形式融为一体,才能在演唱时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产生出感人的艺术效果。

一、声乐演唱对音乐作品的表现

声乐是声乐演唱中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和更好诠释。

如果把声乐作品比作声乐艺术的“设计图纸”,那么演唱者就是施工者,能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师的要求,就要看施工者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标准。因此,对音乐作品的表现,也就自然成为声乐演唱艺术创造工程中的“主体工程”和“最高任务”。

声乐演唱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又细分为两个层面:

(一)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表现

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是音乐作品内部各种要素的总和,具体包括作品的题材、主题思想、事件、情感、形象(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植物形象、景物形象、器物形象)等。其中以情感表现最为重要。唱歌兼唱情,声情并茂,不仅是传统的歌唱美学思想,而且其也表现在中国历代的歌唱艺术实践中。在中国美学史上,孔子首先区分了内容美与形式美,并提出了两者的统一。“声茂”对应艺术形式标准“尽美”,“情茂”对应内容标准“尽善”;“声茂’,是一种表层的感官美,“情茂”是一种深层的内涵美。“声”的首要任务是悦耳,如不能引起人的心理愉悦,就失去了声乐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意义。只有使人从这些异彩纷呈的“声”的美感中获得审美愉悦,才能进入到深层的审美意境中去,体会感情美以及由此而领悟的思想美、精神美等。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在“情茂”中,同时含有反映客观对象的准确、深刻程度与对社会生活的历史和伦理评价的合理程度。因此,声情并茂,体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①“声情并茂”,是我国的“国粹”,并非所有声乐文化所共有。

(二)对作品艺术形式的表现

音乐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是一对范畴。二者有机统一、完美结合,才能得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一方面,内容决定形式;另一方面,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音乐作品的艺术形式,具体包括作品的体裁、结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艺术语言(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等。其中以艺术风格为重中之重。因为,风格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②。风格既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又是声乐流派的重要标志。我国当代声乐乐坛上流行的三大声乐流派――美声唱法流派、民族唱法流派、通俗(流行)唱法流派,就主要以不同的艺术风格为重要标志。所以,声乐演唱者必须举全部身心之力,充分表现不同声乐流派的不同艺术风格。杨洪基的美声风格、宋祖英的民族风格、刘欢的通俗风格等,都是成功的典范。

二、声乐演唱对声乐艺术的创造

声乐演唱系统中的第二个子系统,是声乐演唱对声乐艺术的创造。

作为一项艺术创造工程,声乐演唱不应当是鹦鹉学舌式的机械模仿,也不应当是邯郸学步式的翻版复制,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虽然也有所谓“翻唱”,但是必须融入新的音乐元素,而不是“学唱”,况且这种“翻唱”毕竟不是原创,不可能成为乐坛主流。

声乐演唱之所以称作“演唱”,就表明其是一种艺术创造。这正如波兰当代音乐理论家卓菲娅・丽莎所说:“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③

因此,声乐演唱对声乐艺术的创造,必须以艺术创新作为出发点与归宿。这种艺术创造,又以创造独特的演唱风格为重点,也就是创造演唱者的个人艺术风格。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同是美声流派的“世界三大歌王”,又同是男高音,他们演唱同一首歌曲《饮酒歌》(歌剧《茶花女》中阿尔弗莱德的咏叹调)时,就凸显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意大利的帕瓦罗蒂的风格是高亢激越、大气磅礴;西班牙的多明戈的风格则是流畅清脆、热情澎湃;另一位西班牙的卡雷拉斯的风格又是清新俏丽、峻逸典雅。又如,同是民族唱法,宋祖英的风格是柔美甜润、的风格则是清纯流畅;同是通俗唱法,刘欢的风格是深邃细腻、韩磊的风格则是火爆热烈;同是美声唱法,杨洪基的风格是深沉厚重,戴玉强的风格则是热情舒放……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三、声乐演唱对声乐受众的影响

声乐演唱系统中的第三个子系统,是声乐演唱对声乐受众(听众、观众)的影响。

从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考量,声乐艺术创造工程包括三大环节:词曲作家的“一度创作”、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受众(听众、观众)的“三度创作”。受众也是声乐艺术创造的主体,万万不可小视。

所以,声乐演唱必须与受众进行良性互动,互相刺激、互相影响。要知道,声乐艺术的最后完成者,永远属于其受众。他们具有神奇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声乐艺术美的创造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美的因素,按一定美的规律构成的具有特定特征的整体。其中歌唱的语言美构成了声乐艺术的文学基础,曲作的旋律美为声乐艺术美的有声化奠定了基础,两者构成了声乐艺术的书面作品。而演唱的声腔美与形体的动作美、风度仪表美、性格气质美等则构成了声乐艺术的表演美。

注释:

①韩勋国.“字”“声”“腔”的审美特征与传“情”――“字正腔圆”与“声情并茂”新释[J].中国音乐,2005(3).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87.

第8篇: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设计;装饰艺术;艺术设计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设计运动流派,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形成于美国,之后逐渐扩散到其他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领域。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指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它从70年代持续到90年代初,之后便开始衰退。后现代设计是对现代设计的一种发展, 其中心是反对密斯的“少就是多”的减少主义风格, 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 提倡满足心理要求, 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再次反思和重新思考,在设计大量采用各种历史的装饰, 加以折衷的处理, 打破了国际主义多年来的垄断, 开创了新装饰主义的阶段。

后现代主义设计(Post-Modernism Design)是当代西方设计思潮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一个新流派,它形成于美国,欧洲和日本也相继出现了这种设计倾向。在将近30年的发展演变中,它由建筑艺术方面的兴起和壮大、扩展和影响到其他设计领域。这种设计思潮是从最初的西方工业文明中产生出来的,是由于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必然产物,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逐渐走向修正和超越。

二、装饰艺术

装饰艺术(Art Deco)一词起源于一九二五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现代工业装饰艺术国际博览会”。它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

依据传统意义上的观点来看,装饰即“文采也”。装饰是对装饰艺术的美化加工。单单从字眼上理解就是打扮、修饰的意思。装饰被看作是一种实用的艺术样式。装饰物品上的一种“文采”,是装饰物的附加成分。而从现代主义设计的观点来看,装饰就是设计。装饰是实用性的艺术种类,是一种美的艺术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既有独特的属性,又有广泛的应用性。

“装饰作为基于一种形式冲动的根本艺术活动,其特征是在于根据对称、均衡、节奏等形式原理赋予作品以抽象化、规则化的形式美。”装饰艺术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既涉及绘画、雕塑等纯艺术领域,又涉及建筑、产品造型、广告、服装、首饰等一切工艺及设计领域。

装饰艺术是一门“应用艺术”,中国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勤劳、勇敢、质朴的品格和勇于斗争的生活习惯、斗争经验、性格特征形成的审美观点,必然反映在装饰艺术上而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形成中国的优秀的装饰艺术传统。另外,装饰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创意和艺术造型的独特方法,体现出自身的风格特征和时代感。

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装饰艺术设计从原始图案的象征性到古希腊装饰的仿真性、到东方图案的审美形式和各种表现性的艺术方法,多种艺术形式在交替中发展。装饰艺术“以自己现实存在和社会功用的完整性而成为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行为的产物,是由文化的价值观念所表达和塑造的。建筑装饰艺术如此实际。通过对装饰的语言研究分析,以期现代艺术中的装饰性设计对体现现代文化和新时代创新理念有所助益。

三、后现代主义设计对装饰的复兴及其影响

随着60年代的到来,设计师们推出了“波普设计(pop Design),满足大众的审美趣味,追求雅俗共赏的目的。装饰艺术因此被重新运用。并且在70年代里兴起了多种“后现代主义”风格,反对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

实质上,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现代主义设计其实用功能因素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赋予其人格化,情感化的装饰效果。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权威、美国评论家、建筑家和作家查尔斯・詹克斯自己也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加上一些什么别的。 后现代主义设计中采用大量历史风格,比如哥特式、巴洛克式。并以多种历史风格的整合拼接达到装饰化的效果。比如查尔斯・穆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

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反装饰,因为装饰造成不必要的额外开支,所以战后发展起来的国际主义更加夸大了无装饰的外形特征。而后现代主义设计即恢复了装饰性,并且高度强调装饰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家们,吸取历史文化中的装饰元素并加以运用,与现代主义的设计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这些手法的运用适应了人们各方面需要,使人们在视觉与心理上都逐渐扫除了对工业产品中由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造成的理性与冷漠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使得装饰艺术在设计中的地位重新回归。装饰艺术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符号,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的符号,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要。装饰艺术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复兴,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摆脱严肃的、冷漠的、单调的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带来的压抑。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初衷在于唤起人们对现代设计发展历程的重新认识和评价。80年代以来,后现代风格的演变原则的深入和现代主义一样,正以一种特有的设计思维形式和设计风格特征,反映着工业时代以来社会、文化发展的历程。

【参考文献】

第9篇:工艺美术风格特点范文

装饰艺术运动这一名词的确定,远远晚于这一运动实际出现的年代。第一次使用这一词语指涉一种特定的艺术风潮的,是1966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一场艺术作品展,当时这个词被用来专门指称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间发生在法国的装饰性的艺术作品和风格,最初形成的标志是1925年在法国举办的巴黎国际博览会。在最核心的涵义上,装饰艺术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涉及艺术、建筑、装饰等,它吸收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元素,其内在结构上还受到非洲、东亚、拉美、印度等地区艺术传统的影响,它反对矫揉造作的新艺术运动,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的(特别是有机形态的)、单纯的手工艺的趋向,主张机械的美,注重新材料的使用,热衷于简洁的几何外形。

二、对中国近代建筑外观的影响

根据建筑学家的研究结论,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结束,这个观点在建筑界已有共识。但因为战争原因,建筑真正发展快速的时期是1900-1937年,恰逢欧美装饰艺术运动盛行时期,其建筑形式在审美的追求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的后期(1927-1937年),“装饰艺术”运动建筑在中国的主流城市开始兴起。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位于上海的沙逊大厦,始建于1929年。地处上海繁华路段外滩路南京路口,主体10层、局部13层、高77米。整体建筑偏向于三段式横面构图,从二楼以上设置通长的腰线,腰线以下采用了半圆拱券门洞,不仅丰富了整座建筑的造型,并与顶部相呼应,使整座建筑形式感十足。顶部往下也设置了腰线,再经过女儿墙的装饰,透出典雅高贵之感。侧面的三段设置了尺度适宜的凹槽,雕塑感十足。可以看出,整座建筑融合了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不难看出“折衷”是装饰主义运动中十分重要的特征。顶部是19米的方锥形铜绿色瓦楞铜皮塔顶,吸收了古埃及建筑文化的特点,但却用精细的现代工业化手段制造来表现金属的质感。这正是装饰主义运动最典型的特征。这种类型的建筑还有天津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天津渤海大楼、广州爱群大厦等。在这一时期建造的高层建筑基本上是美国同时期高层建筑的克隆版,只是规模要小的多。而装饰艺术运动带给了近代中国新的建筑外观装饰风格,促进了后期整体的建筑风格向现代主义建筑过度,也为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做下了铺垫。

三、对中国现代建筑外观的影响

建筑外观是整座建筑最具灵魂的地方。且建筑不像某些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有选择的看或者不看,建筑是摆在那,强制性的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审美。从审美的角度讲建筑外观同美术作品或是音乐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性。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是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开辟的租借区之一。正因如此,上海成为对当时城市与建筑影响的主流城市。装饰艺术运动对其影响也可在其建筑外观中不明觉厉。1988年竣工的新锦江饭店,主楼为八角形平面,高43层,裙楼高5层,这座高度为153.6米的建筑,充分体现出了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造型上运用了几何图形八角形,材料是石材、金属、玻璃的混合使用,简单明朗的建筑轮廓,包括顶部的旋转餐厅、裙楼的造型,都渗透着装饰艺术风格的气息。上海金融中心,2008年竣工。楼高492米,地上101层,1995年由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主导兴建。从外观设计的角度,可以看出它是把立方体变形、切割,得到的外形。这点与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几何形的特点不谋而合。整座建筑整体给人以硬朗的感觉,简约而不简单。特别是夜景在灯光上的运用,变化多而不乱,秩序感十足。上海金茂大厦,竣工于1999年,塔楼高420.5米。由美国芝加哥著名的SOM设计事务所设计规划,整个建筑体现出很强的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虽然在设计上结合了中国佛教宝塔的外形,把佛教文化置入其中。但是,其建筑与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美国广播中心大厦、克莱斯勒大厦等,在装饰风格上都有几分相似,包括其几何的外观、对称的结构、富于变化的建筑轮廓、放射性的线条、注重还原材料真实的颜色,这些都在金茂大厦的外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