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精选(九篇)

最新体育课程标准

第1篇: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86-05

一、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制定的背景

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及其所提供的课程颇具特色。新加坡没有专门培养学前教师的师范学校,学前教师的培养工作由教师培训机构承担,这些教师培训机构根据学员的不同水平,将培训分为初级、中级、大专学历、学位教育(本科及以上)几个等级。一般来说,培训流程按等级依次进行,即初级进修“早期保育与教育证书”课程,中级进修“早期保育与教育教学文凭”课程,大专学历进修“早期保育与教育管理文凭”课程,学位教育进修“早期保育与教育专家文凭”课程。〔1〕已具有专科或本科学历并有志成为幼儿教师者,也可直接进修“早期保育与教育专家文凭”课程。〔2〕

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培训机构及其所提供的课程质量的优劣。为确保教师培训机构的培养质量,新加坡教育部与社会发展、青年和体育部联合成立了学前教育质量标准委员会(Pre-school Qualification Accreditation Committee,简称PQAC),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新加坡教师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进行监管,以确保其提供课程的质量水平。新加坡政府要求,2013年所有学前教师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达到“早期保育与教育管理文凭”水平。事实上,早在2008年,PQAC就颁布了《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Accrediation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Training Courses,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教师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的认证架构、标准、流程作了详细规定,并指出,学前教师培训机构的课程质量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或超越《标准》的要求,得到PQAC的认证证书才算符合国家要求。〔3〕本文拟对《标准》的六大认证标准加以介绍。

二、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的内容

学前教师培训课程的认证标准共有六项:学员准入资格(Admission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s)、课程管理( Administration of Courses)、课程内容(Course Content)、教学评价与实践指导(Modes of Assessment and Supervised Teaching/ Leadership Practice)、教员素质(Quality of Faculty)、设备和资源(Facilities and Resources)。

(一)学员准入资格

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各层次课程对学员的准入资格要求请看下表。

此外,《标准》还根据实际情况,对外国申请者参加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机构课程学习的准入资格作了相应规定,如CEECE课程对外国申请者的最低要求是必须有至少10年从教经历,且在新加坡剑桥‘O’水准考试中有3门不同科目达到合格水平。

(二)课程管理

《标准》规定,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在开始一门课程的教学前,应把任课教师信息、参训学员水平、课程安排表等复印件上交给PQAC。其次,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应对学员的在学情况进行记录,如学术成果、语言水平、出勤率、日常表现、投诉意见、所获奖励等,以便为不同水平的学员提供适宜的培训课程,同时也为课程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此外,培训机构应将领导更替、教员变动、机构搬迁、课程改革等对机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变动或变革内容及时告知PQAC。

(三)课程内容

应新加坡教育部和PQAC的要求,《标准》规定各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可根据教学水平和能力,选择开设早期保育与教育证书(Certificate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CECCE)、早期保育与教育教学文凭(Diploma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Teaching,简称DECCE-T)、早期保育与教育管理文凭(Diploma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Leadership,简称DECCE-L)、早期保育与教育专家文凭(Specialist Diploma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SDECCE )四大证书文凭课程。〔4-6〕虽然各课程具体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标准》规定所有课程内容的设定都必须体现以下几点:(1)关注儿童认知、语言、社会、情感等整体发展的教育观。(2)教授幼儿园课程所必备的核心知识和技能。(3)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4)专业的实践练习。同时,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要遵循六大原则:(1)掌握儿童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知识。(2)获得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3)计划和执行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4)有能力促进儿童有效学习。(5)为儿童的发展,能和各利益相关者交流、沟通。(6)承诺个人的不断成长和职业发展。

此外,《标准》将各课程的培训内容分为核心(Core-module)和次属(Sub-module)两大模块。〔7〕核心模块的培训内容是一般的、总括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如CECCE课程中,“早期保育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内容属于核心模块,是对保教领域专业知识的概述和纵览,旨在奠定学员的专业知识基础。次属模块是核心模块的细化和拓展,一个核心模块一般有多个次属模块,如核心模块“早期保育与教育理论与实践”相应的次属模块包括“早期儿童保教哲学原理及目标”“新加坡早期保教历史概述”“早期儿童保教途径和方法”“早期保育与教育道德规范准则”等内容。〔8〕

(四)教学评价与实践指导

1.教学评价

《标准》规定,学前教师培训机构应建立一套适宜的评价体系,通过收集学员的笔试成绩、课堂参与度、出勤率、教学实践等信息对其作出准确评价。为此,培训机构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评价标准要向所有学员公开;其次,包括测试在内的所有评价项目都应有一套评价方案;最后,除了等级或分数之外,应给学员一个详细的评价反馈,以使学员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强项和需要提升的弱项。

2.实践指导

学前教育是一个实践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但许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距离。为保证学员的实践学习质量,《标准》对课程的实习环节作出了规定。首先,《标准》规定了各课程最少的实习时数,如CECCE课程总时数为800小时,其中实习时数最少需有240小时,占总课时的30%,以保证实习有足够的“量”。其次,《标准》规定培训机构应为实习学员配备实习导师,实习导师需对学员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并规定了两者现场交流的最少时数,如CECCE课程的最少交流时数为20小时,以保证实习有较高的“质”。再次,《标准》对实习导师的资格作出了严格规定,如CECCE课程实习导师须获得学士学位,且在学前教学领域有三年及以上工作经历。最后,《标准》规定,实习基地的环境、规模都要达到国家正规园所的相应标准,以便为学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

(五)教员素质

为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标准》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所有学前教师培训机构须有一个全职学术领头人(Acdemic Head)、一个全职课程管理者(Course Admimister)、每门课程至少有一个全职核心教授者(Core Trainer)。〔9〕《标准》对学术领头人、课程管理者、核心教授者各自的责权利都作了具体规定。学术领头人的主要职责是任命各科教师和实习导师,监督课程进度,组织课程研讨等;课程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安排课程进度,考察教员和学员的出勤情况、管理课程资源等;核心教授者的主要职责是组织课程内容,讲授课程知识,评价学员表现等。《标准》对各类人员的任职资格也作了相关规定,例如,学术领头人不仅要有培训机构所开课程的最高文凭证书,还须有相关课程的教授经验。例如,若培训机构提供的最高课程是DECCE-L,那么学术领头人必须已获得DECCE-L证书并有教授DECCE-L课程的相关经验。

(六)设备和资源

完善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培训机构课程质量的有力保证。《标准》规定,各培训机构的设备和资源应达到以下要求:首先,要有灯光明亮、通风良好的独立工作室,便于组织小组讨论、谈话、讲座和其他活动;其次,要有多媒体设备,以供多媒体教学之用;再次,要有一个与培训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中心,以供学员随时查阅和学习;最后,培训机构还可设置其他与课程有关的配套设施。

三、新加坡《学前教师培训课程认证标准》内容的特点

(一)规定了学员的准入资格

学员原有的受教育水平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因此,《标准》特别重视学员已有的专业基础和对新课程的准备程度。学员在申请具体课程时,不仅要满足该课程在语言、学位等方面的最低要求,而且要具备基于自身背景的课程准入资格,以确保课程学习质量。

(二)以学员为中心,注重课程实施的灵活性

《标准》强调以学员为中心,十分注重培训课程实施的灵活性。从课程安排来看,为满足不同水平学员对培训时长的需求,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兼有全日制和半日制的安排。从课程设置来看,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员提供适宜的学习方案,培训机构不仅聘请课程核心教师,也配备相应的课程助教。从课程管理来看,培训机构注重对每一位学员个人资料、在学情况、所获奖项、投诉意见的收集和管理。从教学评估来看,培训机构采用的是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模式,以全面、公正、准确地评价每一位学员。不难看出,这些措施均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培训课程的应用性、适宜性和灵活性。

(三)强调课程实践取向,增加课程实习环节

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书本理论知识的传递,还应是教学实践能力的养成,正如艾森纳指出的:“真正核心的是教师的实践本身,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10〕《标准》注重锻炼学员活动设计和知识运用的能力,且十分强调培训课程的实习环节,看重学员的“现场实践”及实习导师的“在场指导”。

(四)注重教学评估和反馈,重视评估体系的建设

《标准》十分重视教员的教学评估和反馈,并规定各培训机构要专门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对学员的课堂表现和实习技能进行及时的评估。为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在评估时,教员应注意参考学员的个人信息资料、在学表现记录等。此外,为及时发现课程的领域优势和不足,《标准》还强调了培训机构的自我测评,以期使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课程更加完善、合理。

(五)内容详细全面,操作性强

一般情况下,标准往往较笼统,而《标准》不仅对学员准入资格、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与实践指导、教员素质、设备和资源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详细的规定,而且在各指标内容中附录了可直接应用于实践的案例、表格和量表等,以使《标准》的实施更为简便易行。

参考文献:

〔1〕〔3〕MOE.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 training courses〔EB/OL〕.〔2013-10-18〕.http://moe.gov.sg.

〔2〕UNESCO.Inter-ministerial collabor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training in Singapore〔EB/OL〕.〔2013-10-16〕.http://.

〔4〕MOE.Parliamentary replies-centralising preschool teacher training to standardise quality〔EB/OL〕.〔2013-10-16〕.http://moe.gov.sg.

〔5〕WSQ.Advanced certificate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EB/OL〕.〔2013-10-18〕.http:// wda.gov.sg.

〔6〕NUS.Our decision,their lives:Adults’construc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lives in Singapore〔EB/OL〕.〔2013-10-18〕.http://scholarbank.nus.edu.sg.

〔7〕MOE.Listing of agencies conducting PQAC-accredited courses〔EB/OL〕.〔2013-10-20〕.http://moe.gov.sg.

〔8〕CAREER JET. Pre-school teacher jobs in Singapore〔EB/OL〕.〔2013-10-18〕.http://career.jet.sg.

第2篇: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课程标准是课程开设的指向和要求,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课程最基本的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是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师发展和继续教育的新课程,这门新产生的课程也有着必要的课程标准。所谓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主要是指在教师教育阶段和过程中,依据其培养的人才目标与人才培养的计划,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下,以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课程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确定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水平的基础性文件,这个文件具有刚性特点。它规定着教师教育课程的原则、目标、功能、方法及评价等系列内容。由此可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实现教师教育培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是教师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的行动指南。学生经过教师教育和学习之后,逐渐掌握了教育的基本规范与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同时,标准也是目标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因此标准也是检验教师教育质量的基本指标,是评价教师教育课程的依据之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一种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了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内容范围、使用方法及其要求等内容和框架体系。我国实行的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因此对教师教育课程也没有做出具体开设哪些课程的统一要求。而是要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指南,选择合适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设置教师教育的具体课程和内容体系。从级别上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属于部级的标准,师范类学校可以作为培养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各种教师教育机构可以用来作为教师培养质量和评价的主要参加要求和参考标准。例如,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就是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来培养教师,开设相关教育课程方案的参考和要求,同时也是培养机构和教育部门进行开发教师教育教材与课程资源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综上所述,国家制定和出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个标准直接会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和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也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新标准在其理念上,应该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一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反思能力,注重培养教师的师范技能和育人技能,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课堂教学及管理能力等,对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小学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的现状。

2004年开始,国家教育部开始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准备工作。到2005年,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就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与实施建议等多方面进行了设计与论证。最后终于在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和教育实践与体验等目标领域和具体目标等方面构建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这为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和教育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课程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和教育部门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教师教育课程关系到教师专业化程度和职业化程度,而教师教育专业化和职业化正是通过相关课程标准和课程的具体实施来给予培养和提升。因此,当初步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出台之后,国家逐渐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该课程标准的实施上,通过实践来不断总结和反馈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地给予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2006年11月,高等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分会在南宁召开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个地方的教育专家们仅仅围绕着“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问题”与“如何保障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两大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代表们各抒己见,中肯地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最后代表们一致认为,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提高师范生入学标准,提高教师入职标准。

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事关我国基础教育的兴衰,而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标准是改革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2.1专业类课程设置缺乏合理。

第一,课时少。课时是保证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前提,过多和多少的课时安排,都不利于一门课程的教学。然而,在教室教育课程课时安排方面,许多学校不够重视,课时较少。这就使得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教育学产生兴趣。同时,教师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许多教育理论、教育问题讲深讲透,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第二,课程科目较少。有的学校通常只开设了一门教育学课,而与教师教育相关的教育学课程和心理学课程很少涉及。这就导致教师教育的师范性根本没有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从而不利于教师示范性能力的培养。第三,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的课程内容陈旧僵化,内容和教材没有本质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陈旧、知识陈旧、观点陈旧等。许多教学内容脱离了生活实际,偏离了教育标准的新要求,也与日新月异的科技信息相去甚远。第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单一。教学方法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依旧是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发挥。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没有体现,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停留在书本之中。

2.2对教师缺乏从教技能的培养。

当前,教师教育缺乏新特色,学校对教师从教的基本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校教学更多地是以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缺乏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我国师范类的教育主要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和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较多理论和原理的阐述和论证,缺乏与实际相联系的经典案例。除此之外,教师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受自身的素质和观念的影响,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2.3教育实践课程开设较少。

实践是检验书本知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然而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只有相对集中的实习和见习,缺乏某门课程学习中的实践环节,这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实习而言,多数学校实习时间一般为专科4-6周,本科6-9周,大多数的学校实习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教育实习的预期效果。例如,学生回到以前中学或者小学去实习,一方面由于远离了培养单位,另外一方面回去实习基本上都是以前的老师或者比较偏远的地方。这些无疑都会影响到学生实习的效果。这样实习结束后,学生更本找不到做教师的感觉。同时。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一阶段学生面临找工作与考研,不可能将精力完全放在实习上。如此这般的实习,教师很难深入去了解认识学校、学生,参与班级的管理与活动,从而使得学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准教师。这种现状导致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许多教师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都要从头学起,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也是一种磨练,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程度。

三、推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的对策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首要内容就是“育人为本”。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脱离学生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与教育观,主动去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关心和帮助每个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以人文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同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作为依据和方向,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本着“学生为本”的原则,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差异,实行因人而异、差异化教学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宽广的空间下茁壮成长。

2.重视教材学研究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大理念之一即为“终身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中去完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因此,作为当代教师,应当不断地给自己充电,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拓宽知识面,不断反思。只有当教师自身的知识与内涵足够丰富的时候,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使得教学更加从容。

3.更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第3篇: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 现状;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103-02

1前言

2001年7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适用本)》及2011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相继出台,标志着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课程名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及课程目标体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高等师范院校是引领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但事实上许多毕业生形成了只有接受“再教育”(专业培训)才能转换新角色的观念,新入职的体育教师在思想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要密切联系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着力体现新时期对体育师资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专项技能、教学组织及实际操作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教育实习的理论与学科知识储备提供帮助,并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适应新课改的需求作准备。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遵义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情况以及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近些年CNKI中的相关期刊20余篇文献,以及2本相关著作,为文章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2.2.2 问卷调查法。针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实施效果的评价、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向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

2.2.3 访谈法。向贵州省部分分管学校体育的负责人、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负责人及相应教师了解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现状、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访谈交流。

2.2.4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研究提供量化参考。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

3.1教学理念的合理化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从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转变为“健康第一、素质教育”为主导。将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观的整体健康作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动作,而且更加注重学生对技术动作运用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从而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教学内容及方式丰富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单一的、传统的以竞技运动教学内容为主的现状。教学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现状,使教学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断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由原本的单一的灌输―接受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向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分组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

3.3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淡化了以往过分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了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以往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评价、强调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和健康行为的评价;而新课程标准采用的教学评价更加全面,评价的内容体现在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五个方面,评价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既重视教师评价,也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整个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更加多样化,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更客观、更全面。

4 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

4.1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

目前遵义师范学院体教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很低,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熟悉情况显示:仅有4.3%的人非常了解;13%的人比较了解;28.3%的人基本了解;46.7%的人不太了解,所占比例最高;7.7%的人完全不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在学习阶段学生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不了解目前的新课程标准,是导致在担任中学体育教师阶段之前的学生较难适应目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4.2与新课程标准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

与学生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程度有关联的是学校是否开设与新课程标准有关的课程。对遵义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开设与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的占63%,没有开设与新课程标准有关课程的占37%。满意其所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的占35.9%;比较满意 50%;而14.1%不满意;综合满意度高达85.9%。

遵义师范学院体教专业在大三之前基本没有开设与新课程标准内容有关的课程,学生在大三、大四时才会对关于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有所接触。四年级的学生要进行一学期的实习,新课程标准是中学体育教师招聘必考的内容,然而只有在最后一学期面临毕业找工作,才开始了解和学习有关新课程标准的知识。

4.3师院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程改革对接实况

高校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与新课程改革的对接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满足社会需要以及中小学体育课开展的情况。通过对体教专业实习生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关于体教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接情况的调查,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吻合的无人、基本吻合的占31.6%、一般的占30.4%、基本不吻合的占30.4%、不吻合的占7.6%。这表明中学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很好的与中小学体育学习联系。

实习生既是学生又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是受调查者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教育实习中能深切感受到自身在大学课程里所学的知识是否够用或者能用于教学中。通过对教育实习后2013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及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是否能与中小学体育课的对接情况,结果统计显示:有13.3%的人选择可以对接上;33.3%的人选择基本对接上;选择一般的最多占总数的43.4%;选择基本对接不上和对接不上的都各占5%。这表明大多数的体教专业实习学生认为自身在大学里所学的体育专业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不能很好的对接。

5 体教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5.1转变观念,更新培养目标

针对目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了解不深的现状,应及时转变因陈守旧的教育观念,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设置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课程目标,突出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的体育教师人才。通过新的教学目标转变学生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成为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同时应及时加大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培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对新教育理念的认识,加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更新和改变教育理念。

5.2调整结构,丰富课程内容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优化现有的课程结构。重视对学生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培养,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进行合理划分,把相邻或同一类能合并的课程进行简化和整合,减少类似课程之间的重复现象,为新课程内容的学习引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不仅应使必修课程成为知识面广,内容精简的课程,同时又要能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增设一些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的选修课程。

5.3改变教法,倡导多样化教学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变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教”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的活动,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还包括学生的学。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填灌”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入引导式、开放式教学,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作为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施教之功在于诱导;作为学生,要学习中要注意领悟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应注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萍.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2] 袁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8.

[3] 马艳红.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

[4] 袁野.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学适应性[J].体育学刊,2002,1.

[5] 李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推广与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3.

第4篇: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一、 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

本学期,新课程改革在南京市中小学全面实施,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本学期体育教研工作的重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抓好课程改革的起步,本学期着重抓了全体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起始年级教学实验,转变教师的观念,建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上有所改革、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1、 举办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班,认真学习课改实施方案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标

(1) 参加省教研室举办的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

XX年6月4至7日,“江苏省体育教研员新课改培训班”在我市举办,这是江苏省首次举办的体育学科课改培训,各区县极为重视,积极报名参加。全市共15个区县中小学体育专、兼职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30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班不但听取了有关领导及国家课标领导小组专家对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解读报告,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进一步的理解,还通过观摩南京市宁海中学窦宁、夫子庙小学卫红、南师大附小任智新课标实验课以及南师大附小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加深了课程改革实践和操作层面的认识,为全市启动新课程改革奠定的基础。

(2) 举办中、小学骨干教师新课程通识培训与体育课标培训班

XX年7月10至15日,南京市中小学课改培训正式启动,市教研室配合晓庄学院和市幼师,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者培训班,各区县体育教研员及骨干教师约90余人(中学40、小学50)参加了培训,培训班中听取了专家对课改实施方案及课标的解读,交流了课标实践操作体会及案例分析研讨,为区县级课标培训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

(3) 参加江苏省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

XX年8月,江苏省教研室小学体育骨干教师新课标培训班在扬州市举办,我市省级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50多人参加了培训,参培人数为全省最多。培训班期间,正直酷暑高温季节,我市参培教师能坚持理论学习和新小学生广播操练习,并利用清晨和下午课后加班加点练习,在培训班结业汇报表演中,展示了我市体育教师的成果和风采,得到有关领导及专家的好评。

(4) 参加人教社举办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教材及教参培训

XX年7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教材及教

参培训班在宁举办,由教材副主编藤子敬教授和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学院周师章教授主讲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教参的特点及运用,我市中学体育教研员及部分体育教师30多人参加了培训。

(5) 区县中小学体育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全面展开

开学初,对区县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各区县均利用开学前及开学初进行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识培训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培训。据统计,全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约1200余人,占全体体育教师的70%;区县的课标培训平均用时为3.5天(最多的10天,最少的2天)。在学期中,各区县结合本地的特点与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课标理论与实践培训。

2、 举办“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体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推动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探索一条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XX年11月中下旬,市教研室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教学观摩评比活动”。全市共30节中学和30节小学体育课,采用借班上课的形式进行了观摩评比。南京市教研室体育学科在组织此次活动时,提出了“健康、主动、快乐、发展”的主题思想,鼓励教师以“无模、无法、无标、无规”的观点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改革,力求创新。我们欣喜地看到,所有的观摩评比课教学中,任课教师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教学领域并行共进的课程结构。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体育文化的传承,把“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在这次的教学观摩中,教师们普遍都十分重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范围越来越大。90%的课中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选活动内容或自创游戏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由过去比较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的指导,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学练、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体现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案设计突破原单一形式,既有表格式,也有文字叙述式,还有结构图式,无一例外地转变为用教学目标来“统领”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尝试用一条主线来贯穿全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是只确定了教学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这给予了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上的灵活性和自。那么,如何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突破竞技运动教材体系,建立一个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符合学生需求的教材体系呢?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教师们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教材资源的开发上较好地运用了延用、改造、继承和创新的策略。在教材资源运用的策略上能掌握好教材资源的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关系。

3、 组织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

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呈现,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学期,在区县开展课标研究和教学观摩的基础上,市、区结合,推出一批教学改革有所突破的体育课,以教学观摩的形式进行了全市的交流与研讨。

全市中小学体育公开教学观摩课情况见下表:

南京市小学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一览表

日 期 地 点 学 校 教 师 年级 内 容 备 注

11月7日

游府西街小学 致和街小学

五老村小学

中山南路小学 张小青

徐为荣

曹 华 一

三 瓶子活动

肩肘倒立

赛龙舟 市区教研活动、四届青优

11月22日 凤凰花园城小学 凤凰花园城

力学小学 崔德建

张金秋 三

四 武 术

接力跑 市区教研活动、四届青优

11月26日 南师大附小 省教院附

南师大附小

东屏中心小学 金 玉

任 智

程爱平 五

四 击剑

羊角球

韵律活动 全市课改教学观摩会

12月5日 解放路小学 解放路小学

富贵山小学 孙 瑜

王 婷 四

一 排球

障碍跑 市区教研活动

12月9日 南师大附小 省教院附小

南师大附小

夫子庙小学 金 玉

任 智

卫 红 五

一 击剑

羊角球

掷纸飞机 上海黄浦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研修班、南师大体育系

12月17日 游府西街小学 致和街 小学

游府西街小学

天妃宫小学 陆 尧

倪晨瑾

卜 豫 二

一 跳跃

跳竹竿

投掷 市区教研活动、四届青优

元月6日 高淳县实小 高淳县实小

高淳县实小 吴庆均

朱功兰 一

一 睡要放松

快速跑 市课改教学观摩会

南京市中学新体育课程标准教学观摩活动一览表

日 期 地 点 学 校 教 师 年级 内 容 备 注

11月7日 江浦高级中学 江浦高级中学 苏本英 高一 营养与健康 研讨课

12月12日 宁海初中部

宁海初中部

三中初中部 钱 敏

袁 俊 初一

初三 立定跳远

有氧训练 研讨课

12月26日 三十九中 三十九中

二十四中 王 健

王 蓉 初一

初二 竞争与合作

障碍练习 研讨课

元月9日 中华中学 中华中学

下坝中学 唐锦丽

汪培志 初中

初中 野外生活

运动角色 研讨课

11月28日 梅园中学 梅园中学

人民中学

锁金中学

五十中

育英二外 杨建华

程 智

王 萍

刘中俊

怀瑞波 初一

初二

高二

初一

初二 排球

足球

韵律操

定向越野

武术 市教改观摩活动

4、 参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

XX年11月底12月初,“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举行,各市为了展示课程改革研究和实验的成果作了积极认真地准备。我市在课改观摩评比的基础上,推出了人民中学程智和省教院附小金玉老师的两节课改课代表南京市参加省教学展示。两位教师以新课程基本理念为依据,大胆地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突破,反映了我市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观点与成果。从国家课程改革指导专家的点评及各种反馈信息反映,我市中小学两节课得到专家及听课教师的充分肯定,

二、 课题研究

1、继续省级《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课件研究制作》课题研究

为了贯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开发体育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提高我市体育教学质量,在课题上报、立项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基本完成并进行教学实验研讨。

2、参加省教研室主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运用实验研究》课题研究

该课题反映了江苏省作为经济、文化大省在教育、体育科研上的前瞻性,被中央教科所列为“十五”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并于10月25日在南京九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及省、市有关领导和省体育院校的专家、课题组教师等出席了会议。南京市在该课题下承担了部分专题实验研究,目前正在计划与落实之中。

3、进行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题研究论文评选工作

新课程改革引起了教师对传统教学的反思与思考,促进了教师对专题研究的热情,从今年教师上报教研室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看,较之往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小学共上报论文170篇,经评选获奖116篇,占68.2%;中学共上报论文96篇,经评选获奖67篇,占69%。

各区县上报及获奖论文见下表:

区县上报及获奖论文一览表

区 县 鼓楼 玄武 白下 秦淮 建邺 下关 栖霞 雨花 江宁 六合 浦口 高淳 溧水 合计

小学 上报 53 24 14 9 5 11 2 6 15 16 15 0 0 170

获奖 36 15 13 8 4 7 2 2 9 11 9 0 0 116

中学 上报 11 18 8 6 4 5 11 5 9 15 2 2 0 96

获奖 6 14 5 6 3 4 8 4 6 8 1 2 0 67

5、开通了中小学体育教研网络,为实现现代化教研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XX年10月下旬,为了进一步开发教学研究资源,更好地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市教研室正式开通了“南京教研”网站,专设“中学体育”和“小学体育”网页,设置了教研新闻、教学研究、专题研究、教研论文和教学设计五个栏目,可以从网上了解市体育教研活动情况,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阅读有关论文及兄弟学校的体育课题研究方案,从而为我市的教研活动架设了一条空中桥梁,使全市的教研活动与教师更直接、更快捷、更贴近。 网址:

中学体育:***

小学体育:***

三、 教学视导工作

1、 中学体育教学视导情况

本学期随机视导11所学校,听课46节,听课情况见下表。

中学体育教学随机视导情况统计表

学 校 教 学 情 况 视导方式

a类 b类 c类 d类

人民中学 1 2 随机视导

六 中 1 随机视导

宁海中学初中部 2 1 随机视导

宁海中学 1 2 随机视导

十三中 3 3 随机视导

南航附中 2 2 随机视导

南大附中 3 3 1 随机视导

南师附校 1 1 随机视导

金陵中学 3 5 1 随机视导

六十六中 4 1 随机视导

上新河中学 2 1 随机视导

合 计 17 25 4 无

情况分析:

(1)在随机视导的11所学校中,落实新课程计划(初一年级体育课每周3

课时)约占70%,未落实的学校我们在视导反馈中已向学校慎重提出。新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不容忽视。

(2)课堂教学计划及备课情况总体较好,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齐全,部分教师能结合课标实施建议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在课时计划中有所反映。

(3)从教学情况看,46节课中,a类课17节,占36.9%;b类课25节,占54.3%;c类课4节,占8.6%;无d类课,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体育课程改革正在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部分教师正积极投入课改实验,努力在体育教学中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等方面进行大胆实验研究,教学明显提高,优课率好于往年。

2、小学体育教学视导情况

小学体育教学随机视导情况统计表

学 校 执行新课程

计划 教师备课 教学情况 视导方式

好 中 差 a b c d

南湖二小 基本落实,兼22 1 1 小班化调研

百家湖小学 基本落实,兼23 1 1 新课改调研

拉萨路小学小学 完全落实 2 2 1 新课改调研

模范马路小学 基本落实,兼18 1 1 新课改调研

滨江小学 完全落实 1 1 新课改调研

太阳城小学 基本落实,兼12 1 1 随机视导

秣陵路小学 基本落实,兼41 2 1 1 随机视导

惠园街小学 基本落实,兼18 1 1 随机视导

栖霞中心小学 基本落实,兼24 2 1 1 随机视导

高淳定埠小学 1 1 实小验收

高淳固城小学 1 1 实小验收

溧水晶桥小学 1 1 实小验收

江浦实小 2 1 1 学科调研

合 计 8 8 8 9 1 无

注:完全落实:开课全,全专职;基本落实,兼*:开课全,非全专职,兼*节课。

情况分析:

(1) 从学校实施国家新课程改革教学计划的情况看(一年级每周4节体育

课;二年级每周2节体育课;三~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

),计划完全落实,并全由专职体育教师任教的只有两所学校;其他学校课时计划虽然落实,但因专职体育教师配备的缺口较大,由其他兼职教师任教的体育课较多,最多达41节/周。从这点可以看出,学校对体育课改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时虽然增加,但教师配备远远不能到位。

(2)教师备课的总体情况教好,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齐全,并有一定的提前量。但如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映出学校、教师的实际和特点,反映出学校的校本教材的开发。既实用方便教师教学,又简单易行,减轻教师备课的文字工作量,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3)从体育课教学情况看,共听随堂课18节,其中a类课8节,占 44.4%;b类课9节,占50 %;c类课1节,占4.6%;无d类课。说明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四、队伍建设

1、继续抓好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组和市优青年培养。

2、 组织部分中小学骨干体育教师赴无锡市观摩学习新课改实验情况。

3、 组织近400多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赴连云港市参加“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

学研究课展示活动”。

第5篇: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体育任课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认知体育教学中的这些变化,鉴于此,本文对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问题做出了简要的探索和分析。

一、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理念的变化

(一)确立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锻炼、健身活动正在逐步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和学生自身对健康情况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终身体育的观念也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认知。与此相对应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实施,在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健康第一”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所关注的重点。

因此,体育任课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响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通过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同时,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由重“教”转变为重“学”,树立新的学生观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被动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适应和配合教师的“教”,这样的教学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而在新课程标准对这种以老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否定,并确立了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树立了新的学生观。具体说来,这种新的学生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尽量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体育任课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创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学活动的首要地位;第三,重视学生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以及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的方法,为其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由重“传授”转变为重“引导”,树立新的教师观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体育任课教师不仅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还是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者,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者,因而,体育任课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无法撼动的权威地位。

然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体育教学理念要求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观”。体育任课教师的角色不应再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控制者,体育知识的传递者、呈现者,而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开展体育学习活动的伙伴。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不再是由体育任课教师来全权决定,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真正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是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因此,体育教学方法也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创新。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而出现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挫折教育”等,不但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情商,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能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育教学方法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应得到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二)合作学习与探究式教学方法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任课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开始注重综合运用能够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和探究式教学,即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合作学习和探究式教学的体育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均得到了体育任课教师的积极运用。

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科学、高效的运用合作学习或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体育任课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努力营造促进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互助、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以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体育任课教师不但要提出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探究式学习的问题,还要适时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易森林.教师个体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作用于实践的中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

[2] 张远健.东莞市普通高中体育新课标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第6篇: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教学方法创新

一、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影响到学校教育能否实施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具有全新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教育的新发展。

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对运动技术的精雕细琢,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的不同;在师生关系上,学生处于次要地位,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始终都在跟着教师走,处在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 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可以说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上毫无创新意识。在教育内容和标准上,主要是考学生对动作的记忆能力和模仿能力。

终于我们迎来了新课程,使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的实施表现出了体育课程发展的新方向。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民主、合作、平等、互利的师生关系。一切要从学生出发,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课程内容多样化、弹性化,课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作为在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尽快进入“角色”,走进新课程。那么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走进新课程、构建新型课,这是体育教学模式以及体育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因此,教师个体必须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进行教学创新的前提。但由于教师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需要针对自身情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学习。同时,进一步深入剖析和认识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认真研究和探讨“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从而在体育教学中能始终体现出以“以学生为本”的发展为主题的教育思想。

二、对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解

1.正确理解课程的名称和性质的变化

新课程不是传统的体育课加上原来的健康教育课合并的综合课程,而是更加强调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它重视的是如何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强体能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而且还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有机地结合起来。

2.深刻理解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相比,体育教学模式除了具有教学模式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我们将其加以概括,把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依据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规律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以及体育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

3.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要素

(1)体育教学思想

体育教学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所赖以成立的理论基础,使人们能够了解教学模式的来龙去脉。如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课程结构,融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2)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和策略等方面。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五个领域目标得到部分或全部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 使得构成体育教育模式的结构要素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而体育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创新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体育教师要由原来的重知识、技术传授向重学生身心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限制学生自由(如随时向教师发问),转变为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自由”空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转变。

体育新课程主要是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体现课程的时代性。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入新兴运动项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客观条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有时是外部学习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部学习动机起作用,二者轮流交替、互相转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直至到达既定的学习目的。

转贴于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动机时,可以创设各种外部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如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内容,采用新兴的街舞、健美操、搏击操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外部学习动机以后,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以及信念、理想和世界观,并引导这些内部心理因素,使之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当学生有了强烈而持久的内部学生动机之后,仍然要利用外部条件去激发外部学习动机。如让学生自己创编街舞、健美操等激发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总之,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两者并行或轮流交替。如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会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学习效果必定会大有提高。学生也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有权参与体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可以自由练习与思考,允许标新立异。师生关系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有力地促进了师生间的人际互动和师生关系的改善。

2.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潜能,并且希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学习。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会什么动作技术为出发点设计的,它束缚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忽略了远期教学效果的最佳获得。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追求的体育教学模式则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出发点,最终达到由“教”到“不教”,由“学会”到“会学”这一目标发展。

在“快乐足球”中米卢提出了:单纯性的竞技体育也可以快快乐乐地训练、快快乐乐地比赛拼杀。米卢利用此理念激发了国家足球运动员的内在激情,从而实现了中国队进世界杯的梦想。而我们的中小学体育何尝不可呢?传统的体育教学注重传授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动作或提高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吃力,打从心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失去信心。新课程标准下的快乐体育教学,应该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因为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快乐体育强调以积极的方式去促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它追求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程和最拿手的体育项目,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的乐趣。

3.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近代班级授课制的建立使得对学生统一化要求很高。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体育课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与不同需求,其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致。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统一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全忽略了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束缚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个性化的模式就考虑了人体差异的存在,根据人的心理、能力等的差异,及时调控教学的方法策略与教学程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体育活动中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目标。不同的学生,由于运动能力、个性特征的不同,他们的体育学习抱负水平也是不一定的。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成就水平的特点,帮助抱负水平较高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实际的、动作复杂而成功率高的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 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在不断成功中加强体育学习动机。千万不要让他们好高骛远,一旦目标远离实际而在体育学习中受到重大挫折,就常会削弱体育学习动机,以至一蹶不振。对于抱负水平低的学生,一种情况是为他们选择较低难度的动作,因为这类动作他们确信能够完成,然而这种目标往往不能激发起奋发向上的学习动机。另一种情况是为他们选择高难度动作,远离他们的实际,使他们根本不可能达到,也不可能产生奋进的体育学习动机。因而一定要选择适合他们实际的、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从而能形成积极进取的体育学习动机。教师应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自尊、自信、自强,相信自己通过不断追求,一定能使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达到最满意的程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要紧跟时展的脉搏,明确健康的新观念,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主张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使学生从“让我学”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为激发、引导、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塑造、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从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迎春 . 乐学 好学 知学 .文教资料.2007年2月号中旬刊.

第7篇: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行为主体

在21世纪的国家竞争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新中国成立至今,颁布过许多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目的不仅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能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大量的人才,保证国家的发展,从而在国际上占有有利地位,而且也是为了孩子们拥有更好的未来,生活更加美好。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求小学教师的素质高、学历高,小学教师应届的挑战更大。

对小学从近几年的课程标准来看,国家对教育的改革比以往任何时期的都要细致。作为数学教育基础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单从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的变化就可以看出对教育的改革的深度和细化程度。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与之前的传统教学大纲相比较,虽然在有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在“标准”里我感受最深的是课程目标的书写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方法。与之前的传统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是行为主体的转移和行为陈述的可操作性。

1.教学大纲:陈述方式一般为“让学生……”“是学生……”“培养学生的……”“提高学生的……”等不规范的书写方式,这种书写方式意味着目标行为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比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分为前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五个部分。其中,在教学目的中写到: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教学目的中有些是可取的,比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个教学目的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可以作为教学目的;但是从中突出的暴露有很多的行为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更多的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并非是学生的学;大纲的教学目的更多的注重学习结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而不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掌握知识的。

2.课程标准:“标准”采用的是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陈述的角度必须从学生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标准”中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其中总目标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吗“标准”还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对课程目标做进一步地阐述。在阐述总目标时,可以发现其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比如,问题解决目标中有一条是这样写的: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总目标的其他方面不再详述,可以参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还有三个学段的学段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程目标有3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

(1)“双基”仍然是课程的主要目标。

(2)更加注重过程性目标。

(3)进一步强调了数学的德育目标。

作为跨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接受的挑战要比新教师更大,必须准确地理解“标准”的相关要求,才能教好学生,学生全面发展没有阻力。

(1)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做到的。教师要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基础上,不仅要学习与数学专业相关的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本专业的教师技能课、教育技术手段等技能知识,而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也需要教师充分掌握。使自己不仅在教数学的领域里得心应手,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 (2)教学面向全部的学生,注意将生活中的数学搬到课堂上。在应试教育面前,在之前的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的是最高要求,使得很多学生很难都掌握。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3)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做到这些,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第8篇: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文献”,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题,搜索出2012年至2014年10月共652篇文献。本文中,重点对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1年)的文章进行分析,尝试总结归纳出目前关于《语文新课标》研究的重点与不足,为下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理论支持,推进语文学科的建设。

一、搜索结果分析

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语文新课标》研究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集中在2012年和2013年,2014年陡然下滑。如此短暂的三年,研究文献竟有552篇之多,涉及期刊论文、优秀硕士论文、会议论文。2014年的研究降温也暗示出《语文新课标》研究告一段落,对此前的文献进行整理也显得尤为必要。

对文献主题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语文新课标》进行整体解读的文章数量最高,其次是比较研究,学习体会占很大一部分。对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的文献研究也有一定数量。

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学教师作者不到百分之十,同时,这小部分一线教师的写作内容多偏向于学习心得体会等主观体会类,比如陈宝铝《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浅见》(2013年)。

二、《语文新课标》研究的角度

(一)比较研究

1.与2001年版《语文课标实验稿》相比

从时间横向上看,《语文新课标》批判继承《语文课标实验稿》(2001年)的内容与改革思路,在众多二者的对比研究文献中,较为系统全面的是扬州大学马琳的硕士论文《2011年版和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2013年),该论文从两版语文课程标准产生的背景、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结构三方面进行比较,其中课程标准内容比较部分包括前言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基本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全部范畴,文章最后还对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提供相应建议。

2.与国外母语课程标准进行对比

通过统计发现与我国进行比较研究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等。在这些国家中,将美国作为比较对象的频率较高。其中硕士论文如湖南师范大学杨益斌《中美母语课程标准小学写作部分的比较》(2012年),期刊文献有曾素林、郭元祥二人共同撰写的《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他们通过两国课程标准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标准实施建议的比较得出我国的课程标准在体现教育公平、课程目标设置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条完善途径:“重视相关研究结论和研究证据的支持,提高课程标准的实证性;着力课程目标细化、具体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可评估性;加强学科联系和渗透,重视跨学科学习语文。”[1]

(二)整体视角

从整体视角对《语文新课标》进行研究,展示新课标全貌。在这类研究文献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负责人巢宗祺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上、下)》,他从与《语文课标实验稿》的继承关系、修订背景与内容、待探索的问题四个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展示《语文新课标》,最后高屋建瓴指出本次修订重点解决五个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力求解决语文教学中有关语言文字运用的突出问题。”[2]与此同时,戴正兴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主要特征及其突出亮点进行了简要评述,得出了六大特征和六大亮点,认为“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充分凸显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体现了开放、务实、创新精神”[3]。再者,屠锦红在《语文新课标》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进行展望,从语文课程的取向、内容、实施、资源、评价五方面勾勒出我国未来语文教育的美丽愿景:“学科本位与人本位和谐融合;知识与实践统筹兼顾;‘坚守’与革新辩证统一;‘小语文’与‘大语文’互构共生;工具性与教育性共同关注。”[4]

(三)局部探讨

对《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中也不乏从局部细节的视角,或是表述与增删条目的变化,或是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现将大家探讨较多的主题综述如下:

1.课程性质的表述

《语文课标实验稿》对语文课程性质有多处文字都作了说明: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也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这些表达还不够鲜明。面对如此现状,《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表述。

王云峰高度褒扬新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基本性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任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凸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

另外,徐金国也对语文课程性质作了自己的解读:“‘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生共进的关系,‘综合性与实践性’为我们指明了通向语文教育殿堂的正确有效的路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对语文课程核心任务更加明确的界定。”[6]总的来说,对于《语文课标实验稿》有关课程性质的描述得到多数人的赞可。

2.课程目标

《语文新课标》将《语文课标实验稿》中第三部分“课程目标”修正为“课程目标与内容”,基于课程标准指导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并形成一致的教学内容。王荣生就如何达成此目标作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辨识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类型:内容目标、能力目标、活动目标。第二,了解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属于’、‘达成’、‘相符’。第三,寻找将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策略:分解、解释、提炼、选择、开发。第四,关注领域之间目标的互通、学段之间的目标关联。”[7]

学段目标修订带来激烈探讨,最引人注目的是“识字与写字”。以第一学段为例:原《语文课标实验稿》中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现《语文新课标》修订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降低了识字与写字的难度。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施燕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她表明识字和认字数量的下调,“既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要求,也是提高书写质量的有力措施。教师还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通过学习规范书写,养成严谨而良好的人格风范,陶冶高尚情操,突出书法教育的美育作用”[8]。

3.教学建议

江玉安认为从“教学建议”中“具体建议”就能看出此次修订的特点,“修订版课程标准体现了‘改过纠偏,求真求实’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正确对待本体目标与一般目标、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个人钻研与合作学习等关系上;强调一般目标,但不能淡化本体目标;重视学生主体,但不能忽视教师主导;强调合作学习,但不能代替个人钻研。”[9]

4.“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特征定位上的“语言文字运用”也是课标理论探索的重要突破。它在“导言”中出现四次,“课程性质”中提到一次,“课程设计思路”涉及两次,高频率地出现引起广泛关注。荣维东认为“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价值意义在于它是“语文学科课程的本体探寻,是语文课程定位的确证,是语文课程的语言学基础及范式转型,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稿清晰地将语文定位为‘语言文字运用’,无疑给飘飞不定的语文课程一根缆绳、一个锚杆或定海针”[10]。此外,曹明海通过教学观独特的视角阐释自己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理解:“把握汉语言文字构成的形象、含蓄性特征,要用感受去拥抱汉语的精神。把握语言文字和文化融合的同构性特征,要用民族文化去哺育心灵。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重视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文化特性,从语言文字构成的本体特征出发挖掘其文化特性,结合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性来改革我们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11]

5.“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新课标》中的新词,源自国际PISA(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三个测量指标之一:文本结构,其中文本结构又包括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我国的语文教学传统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连续性文本类型,而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比较薄弱,特此在《语文新课标》提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张年东和荣维东把它的内涵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中的‘图’指为了更详细、更直观、更形象地说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图画、图形、数字、视频、列表等;另一类则是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的信息组合。”[12]关于它的重要性,李欢说:“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非连续性文本在期刊、报纸、街道、网络等随处可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已经成为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新增的课程标准内容进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正是要求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指向‘为生存准备’的时代诉求[13]。”

(四)解答说明式

除了以学术论文形式展现《语文新课标》的研究外,还有另一种“答记者问式”呈现研究者对《语文新课标》的解答。例如2012年《人民教育》记者对巢宗祺的访谈:《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还有2013年《中国教师》杂志社对郑国民的专访:《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专访》。同样相近形式还有雷实在《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点说明》中,从修订依据、修订内容以及课标理念等方面的“自问自答”。

(五)指出不足

在对《语文新课标》大加称赞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对新事物冷静思考的态度,才能更好地完善课程标准的修订,促进语文课程改革。

倪文锦批判性指出《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的定性不够严密科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表达“混淆了母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区别,混淆了学校语文教学的‘学得’与社会的语言‘习得’之间的区别,这一定义只关注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面,而缺少对祖国语言文字‘正确理解’的一面。”[14]无独有偶,徐林祥也发现《语文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与内容表述仍不够准确,“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时间,反映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标准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缺失,表明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仍有待进步完善”[15]。

三、总结与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自2011年12月《语文新课标》印发以来,教育界随即引发了一场为期两年的探讨高潮,2014年此热潮骤然冷却。在2012年和2013年“黄金探讨期”中,涉及的内容覆盖《语文新课标》的各个方面,有宏观的整体分析,或微观的局部探讨,大到理论背景,小至只字改变,全文两百多处修订几乎被详尽分析。讨论的结果无疑对一线的教师起了很大的指引作用,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得以进一步开展。

不过,仔细分析关于《语文新课标》的研究文献发现,讨论的内容多是个人看法,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形成学术上的争鸣,因此有很多观点只能在这场讨论中昙花一现,也正因为“自说自话”的原因导致热潮过去得如此之迅速。

其次,研究《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不难发现,针对《语文新课标》具体如何修正、数据的求证、调查的展开、课标的撰写等操作层面的说明内容太少,即使有也是用“大量求证”“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如此概述性词语一带而过,例如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数量改成“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笔者不禁要问这1600和800的数据通过何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是否科学,还是随意为之?希望在下一轮课程标准修订时能向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说明清楚,提升课标的信服力。

再次,《语文新课标》的文献作者大都是高校教师或科研机构人员,中小学教师比例过低,从侧面反映出《语文新课标》在实践层面并没有像在理论层面一样得到高度关注,这也是今后课标修订的重要工作:如何让更多使用课程标准的中小学教师们广泛参与进来而不是撰写者们的“独角戏”?

第四,常说实施课程标准,既有实施便有评价,《语文新课标》已经实施两年了,而对于实施现状的评价文献寥寥无几。好比一门仅有教学却没有评价的课,这不是完整的课程形态。因此,制定《语文新课标》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也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后,按照“十年一改”的惯例,《语文新课标》的发行已有三年,现正是检测课标实施的第一黄金阶段,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者应和一线教师们密切联合起来,用事实依据论证课标修订带来的成果,发现新问题,掀起新的探讨热潮,为下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丰富的实践与理论支撑。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贵州省2013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

注释:

[1]曾素林,郭元祥.中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比较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3,(1):43—45.

[2]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概况(下)[J].课程·教材·教法,2012,(4):37—41.

[3]戴正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开启语文课程改革新征程[J].辽宁教育,2012,(3):5—7.

[4]屠锦红.语文教育的愿景:勾勒与阐释——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2013,(4):53—57.

[5]王云峰.略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J].中学语文教学,2012,(4):4—8.

[6]徐金国.为语文课程正名——对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解读[J].江苏教育研究,2012,(10):11—13.

[7]王荣生.语文课程目标:转化与具体化[J].中小学管理,2012,(4):13—15.

[8]施燕红.加强写字教学 重拾汉字之美——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写字教学的解读》[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4):9—11.

[9]江玉安.改过纠偏 求真求实——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中涉及的几个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22—25.

[10]荣维东.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定位的新亮点[J].语文学习,2013,(3):4—7.

[11]曹明海.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2,(5):8—11.

[12]张年东,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J].语文建设,2013,(5):23—27.

[13]李欢.非连续性文本之于语文阅读教学:内涵、诉求、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13,(3):37—39.

[14]倪文锦.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4—28.

第9篇:最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 身体健康 体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44―03

世界范围内,由于对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和“体育为健康”口号的提出,各国体育课程的改革都突出增进了健康的目标。《课程标准》是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依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行,并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名称增加了“健康”二字,说明不仅重视对健康知识的传授,还更加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1世纪是科技腾飞时代,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进入数字化,脑力劳动的工作需求加强,竞争意识、工作节奏和生活压力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样生活状态的背后随即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疾病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身体健康目标领域的理想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对比,分析《新课标》身体健康目标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方面,用于指引《新课标》的实施和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1 《新课标》的理论基奠

1.1 身体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追求的理想

健康是指人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强,适应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等。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翻、机能正常和精力充沛的状态,与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新课标》课程目标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具体目标中明确表明: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体能也叫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是指在应付时常工作之余,身体不会感到过度疲倦,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体能分为健康体能和技能体能,这里主要谈论健康体能。健康体能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等几个生理方面。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身体健康目标是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自身较高的运动技能、教学经验和生理学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锻炼,关注和发展学生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变化,使其最好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全面合理地安排体育锻炼内容,能达到提高学生体能和降低传染性疾病入侵的目的,预防后天性肥胖、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形成。

1.2 身体健康目标的科学指引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这一物种为了生存与和平不断的进行战争和进化,方从“猿猴”转化为现有的“人类”。身体是人体活动的主要躯干,外部环境的干预对人体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何种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才能塑造更加健康强壮的体魄呢?在《新课标》中,我们将保健知识,塑造形体,发展体能,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纳入身体健康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体育保健、运动生理和营养卫生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外部形态内部系统的影响,从而学会运用科学的体育手段帮助自己锻炼和学习,充分发展个人体能、机能和身体素质。

其中,体能是指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灵敏、反应、平衡、速度、有氧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等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身体和健康的意识包括知道身体各主要部位的名称和自己身体的变化,描述身体特征,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机能的影响,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期,适当的了解保健知识有助于正确地看待身体形态的变化和保待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根椐《新课标》的规定,发展学生的协调、柔韧、灵敏、反应、平衡、速度、有氧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身体成分等素质,不同的水平阶段应具有不同的锻炼重点。

2 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的实践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包括课程标准本身科学的理论支撑,还涉及到政府与地方的配合,学校实地情况的分析,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渗透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以下是现有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1 理论与现实脱节

从新课程改革到2013年10月1日截止,通过互联网搜索的方式,检索到的各省份相关辅助实施和指导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文件不到20份。很多指导文件仍然延用的是旧课程标准指导。为了进一步追踪《新课标》实施的力度,笔者查阅了各省份及地方的教育局官方网站,《新课标》出台后的指导性文件也寥寥无几。经访谈获悉,每个地区关于《新课标》的印发文件也仅有调研组一份。这说明,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没有发挥它对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地方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制行力度匮乏,《新课标》身体健康目标的达成更让人质疑。

部分教师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制脱离了现实,可实施性不强。党林秀等学者关于这个问题做过调研凹,“您认为备课最困难的地方”的调研结果显示:教学目标的设定占21.7%,教学内容的选择占28.5%,手段方法的选择占43.8%;“您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存在的最大不足”的调研结果显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占28%,可操作性差占23.9%,内容笼统令人无所适从的占23.4%。这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应用与实践存在分歧。教学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们不能充分认同《新课标》的内容,在不认同的基础上更达不到课标所要求的理想状态。

2.2 课程资源的配备不足

课程资源又称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其中,最直观的体育课程资源就是场地器材与教师。场地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而体育教师数量是保证开设体育课和进行有效体育教学的人力条件。场地器材的配制方面城乡差距较大,城市相对来说较为合理,但农村存在严重的资源不足。这对《新课标》要求的不同水平阶段应掌握的运动技能根本没办法实现。

另一方面,全国很多地区存在体育教师编制短缺。从“2011年国培计划――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开班典礼上获悉。全国约有40万名体育教师,90%的在中小学任教。各地区仍然普遍存在体育教师缺编情况。就北京来说,中小学体育教师约有7000人,其缺编比例达15%至20%。新课改后,中央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的体育锻炼课相继增加,使原本处于缺编状态下的体育教师工作量猛增,很多教师每周授课超过30节。以中学体育教师为例,每周体育课14节、体育活动10节、课间操4节、训练10节,总计38节,平均每天在操场上要站7个小时。在教师资源稀缺,工作负荷增大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运行新课标将困难重重。

2.3 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

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体育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借助体育教师的专业组织(如体育教师教育学院、职前的体育教师培养机构、体育教师发展学校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获得系统的、专门化的专业知识,获得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在从教过程中实施体育教师专业自主,表现体育教师的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成为一名较好的体育教育专业工作者。如果体育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就不能熟练掌握《运动生理学》中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从而也难以达到科学的指导《新课标》所提倡的身体健康的目标。

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需要体育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导,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锻炼学生的体能,如力量、速度、灵敏、柔韧和耐力等。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指向性,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但有学者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少数的教师精心设计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只是常规教学,也有极少数的教师没考虑或不安排。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身体健康目标的达成,除了需要政策的大力跟进以外,教师也要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多设置些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教学内容。

2.4 学生体质健康下降

《新课标》从2011年试运行到现在已有两年时间,学生体质状况是否有无改善是我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下图是对闽南师范大学2013级662名非体育专业新生作的体重监测,评价指标是依据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是随机抽取,他们来自全国各个省分。其中,营养不良的学生有10%,体重较低的有47%,肥胖和超重的各占7%和4%,正常体重的仅有32%。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体重处于非正常状态。其中,21%的学生体重过高或过低分别走向两个极端。所以,两年多的新课改还没有达到它所期望的理想状态。(见图1)

于此同时,大学生的体能状况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好转。从下图可以看到,体能所包含的耐力、柔韧、速度、爆发力、肌肉力量等仍有27%、2%、40%、17%和42%的学生不及格。其中,耐力、速度和肌肉力量不及格现象最明显。说明,学校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达到健身的目的,体育运动中几个主要的体能没有得到发展。(见表1)

分析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倡导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并没有完全的实现,对于《课程标准》身体健康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落实。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和肥胖等问题,成为现在《新课标》有待解决的新生问题。如何使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等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反思的问题。

3 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课程身体健康目标领域的理论构想与达成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地方相关部门或学校对《新课标》实施力度不够。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不透彻,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不能很好地指导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配制短缺将不利于《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全面实现,学校的场地器材、教师数量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从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可以看出,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部分成效,但并不能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是成功的,因为又出现了一些新生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志敏,杨旭东,蔡宝忠.解读“健康”与“健康第一”思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

[2]王健,马军.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2006.

[3]张丽.改革开放二十年居民生活水准与大学生体质状况相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600-60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