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

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

第1篇: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

一、项目内容全面完成

1、即时成立畜牧科入户工作组与专家组。

《科技入户项目任务书》下达以来,丹阳市农委十分重视,即时成立了《项目》建设工作小组和专家小组。工作组组长由分管市长兼任,农林局成立畜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领导小组,分管局长任组长,科教科与兽医站负责人任成员。专家组由高级畜牧兽医技术员组成,专家组组长仍由镇江市学科带头人担任。

2、认真推选技术指导单位与基层技术指导员。

按省厅《项目》实施总体要求,在推荐基础上,作适当调整,用公开招聘形式,确定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单位和技术指导员。全市确定13个乡镇兽医站为乡镇技术指导单位,按畜牧分布与实际工作需求,确定27名基层技术人员作为基层技术指导员,这些指导员95%以上具备中级以上职称,完全胜任基层技术工作。

3、认真推介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工作小组、专家组确定后,“两组”先后三次研究畜牧科技入户推介的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根据丹阳实际情况,继续把“二元母猪、三元杂交猪”作为今年基层主推品种。二元母猪以“长二”或“大二”品种为主,三元商品猪以“二洋一土”即“长大二”或“大长二”两个品种为主。把“发酵床生态养殖理念、生态发酵的基本原理、猪粪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知识”等作为今年科技入户的主推新技术,在我市后巷、访仙规模饲养户中成立“一村一品”生猪示范点基础上,增加云阳镇横塘“大棚养鸭”、导士镇东河村生猪集约化饲养为今年“一村一品”示范点,加以重点推广。

4、即时调整乡镇畜牧科技示范户。

20__年全市已按省农委要求具体挑选了500户“畜牧科技入户”示范户,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养猪户出现了许多变化。20__年三月份,“两组”结合本市生猪饲养实际,重新挑选了“科技入户”的500个示范户,并在后巷济德村(旺腾生猪养殖合作社)、访仙访仙村、云阳花园村、导士东河村遴选157户养殖大户作为今年“一村一品”示范点加以推广。使今年的示范户其更具有代表性、示范性,更能发挥技术带动作用。

5、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工作到位。

(1)专家组8名高级技术人员备课,授课到位。按“两组”确定的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8名专家做到了认真备课,认真交流,互取长短,认真授课。一年中,在全市15个镇区,分别进行了30场较大规模技术讲座,平均每个专家下乡举办乡镇培训班4-5个。累计培训乡镇技术指导员与基地技术骨干1800人次,发放资料4000余份。

(2)入户指导即时到位。技术指导员在专家组指导下,对不同品种、不同季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登门指导。“二元母猪选择、繁殖、仔猪过‘三关’冬夏季防疫、高温病控制”等技术具体指导到个人;对“生猪发酵床养殖技术”重点指导到规模饲养户。林林总总,每个指导员对示范户的登门指导不少于5次,累计入户工作时间达100次(天)。除了登门服务外,指导员还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等形式及时指导实际问题,获得了广大饲养户的好评。

6、“物化补贴”如数发放。

围绕主导品种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结合我市养猪实际,本年度以新型添加剂和消毒剂作为物化补贴内容,在十月份之前已全部补贴到位。发放过程,完全按省厅“专家开处方,养殖户出收据,财政一支笔”的办法进行,群众十分满意。

二、项目资金到位及运作情况

本项目资金由省农农委、财政厅共同下文、下拨,具体规定资金使用范围。在技术培训、入户指导、物化补贴使用等方面严格规定进行,其中物化补贴9万元,技术培训、入户指导7.5万元,其它资料费、教学耗材费1.8万元,项目资金使用符合财政规定。

三、项目实施效果评估

畜牧“科技入户”项目的实施,正处在我市生猪较快发展的阶段,通过专家30余场技术讲座,技术指导员上千次的登门指导,以及适度的物化补贴,给广大示范户及其带动户带来较正面的改变。

一是强化了生态养殖理念。以生猪发酵床生态养殖为主要方式的生猪生态养殖,是近年来镇江及我市重点推广的生猪零排放生态养殖技术,该技术与“1251”规模养殖发展模式有机结合,把生态养殖与太湖污染治理及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效益与规模作为生态养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使广大饲养户的生态养殖理念得到强化,群众普遍认可。

二是繁殖技术显著提高。经过培训与登门指导,广大示范户对“二元母猪”鉴定和适时配种技术掌握,有了明显的提高,粗略统计,全市二元母猪情期受胎率已有原来不足75%提高到83%,上升8个百分点,二元母猪经产仔数已有原来的不足10头提高到11.3头,上升13个百分点;断奶成活率也普遍提高3-4个百分点;全市二元母猪存栏净增1500头,增长8个百分点。

三是应对生猪疫情的防控能力得到增强。生猪“高温病”、“蓝耳病”等一直是困扰广大示范户的技术难题,往往“辛辛苦苦6个月,最终毁于15天”,各类疫情防不胜防。今年6-7月份在科技入户活动中,专家组成员会同基层指导员,有重点地对农户进行“高温病”“蓝耳病”综合防治培训与指导。特别要求养殖户要抓好春季与秋季的防疫与夏季的高温消毒工作,从温度控制、密度控制、消毒卫生、通风换气、封闭管理、药物投喂、疫苗接种等几个层面对500户示范户进行现场指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是示范户带动能力普通提高。通过“品种、技术、管理模式

”的培训与指导,示范户在日常技术运用、品种选育、饲养方式改变等方面都逐步向现代化管理方式转变。示范户积极转变,也直接带动了周边区域农户的逐步改变,调查统计显示,在丹北地区4个乡镇,农户接受示范户带动的有200余家,占养猪户60%,而丹南6镇示范户带动农户达1500余家,占生猪养殖户65%。这些农户在“品种、饲养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与示范户基本类似,也取得较理想的效益。五是科技入户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观。通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示范户及其带动养殖户,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粗略统计全市示范户加带动户约2500户,除去市场价格因素,全年净增经济效益约3000万元。主要来自三块:一是“高温病”减亏1200万元;二是产仔数、成活率提高,增加仔猪4万头,产生效益1500万元;三是经过科学管理,节约饲料、水电、用工等开支300万元。其中荣鑫农牧公司、旺鸿养猪场、天棚生态养殖三个示范基地增收在一般示范户基础上翻一番,分别达100万元、50万元、150万元,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示范效果十分明显。

四、畜牧科技入户工程实施的主要措施

丹阳市“畜牧科技入户工程”20__年建设内容已圆满完成,成效令人满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与经验值得总结。

一是成立领导班子,加强项目实施。本次项目所以能够在全市范围内,大动作,大手笔地开展课堂培训和现场指导,能在较短时间,精选指导员和500户示范户,能在社会上产生如此大的凡响,原因之一,便是成立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和技术指导班子,农委“一把手”亲自参与此项工程,工程实施起来水到渠成十分顺畅。

二是培训与指导工作层层推进,结构合理,效果明显。首先市级专组先后三次接收省厅执行专家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消化吸收后,撰写符合本市特点的科技培训教案,然后对镇级指导员技术骨干进行课堂和现场讲座;最后再由镇级指导员直接与农户面对面进行指导、交流。逐级推进,层次分明,针对性强,消化程度高,效果理想。

第2篇: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

这次全市畜牧工作现场会议是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去年以来畜牧工作情况,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动员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热潮,尽快实现我市畜牧业的跨越发展。今天上午,大家参观了莒县的规模养殖现场,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刚才,月康局长全面总结了20*年的畜牧工作情况,部署了20*年的畜牧工作任务。这些我都同意,希望大家回去后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根据市政府研究的意见,结合有关会议精神,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畜牧业的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上下特别是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突出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畜牧业在大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实现21.39亿元,同比增长8%;占农业总产值的22.7%。二是畜牧业为农增收发挥的作用不断提高。去年,我市畜牧业农民人均收入1385元,同比增收40元。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三是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年,全市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5.3万吨、10.47万吨、4666吨,同比分别增长2.6%、10.47%、75.4%。四是畜牧业科技对畜牧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推广畜牧业实用技术,使我市良种猪、蛋鸡、肉鸡、羊的生产性能同比分别提高0.3、0.2、0.1、1.2个百分点,畜牧科技对畜牧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5%,同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五是畜牧业规模化生产从业者的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畜牧业“土专家”。总之,这五个方面的不断提高,标志着我市畜牧业已由传统畜牧业跨向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门槛,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是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不懈追求的结果,也凝聚着全市畜牧战线上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一是畜牧业总量小,发展慢。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2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养殖大镇、大村、大户总体上发展迅速,但规模养殖场(户)数量少、规模养殖量小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龙头企业发展慢,带动性差、辐射力弱,制约了畜牧业发展。三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畜产品出口创汇的比率小,全市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只占总量的5%左右,畜产品直接或间接出口不足10%。四是没有形成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有些地方认识不到位、政策扶持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奶业生产发展不快等。对这些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尽快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下决心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对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双重任务,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各级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达到相当比例的情况下,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无疑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发展畜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当前,无论是外部条件还是内在需求,畜牧业都面临着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概括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广阔。据统计,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肉类不到25公斤,奶类不到6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37公斤和112公斤,其中美国分别为120公斤和230公斤。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阶段,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消费将逐步增加,这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二是物质条件充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种植业的供给能力和为畜牧业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发展畜牧业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三是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加入WTO后,畜牧业是主要受益行业之一。从畜产品价格看,我国猪、牛、羊肉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低57%、84%和54%,禽肉加工制品也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加之入世后国外低价饲料进口将大量增加,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畜产品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四是宏观政策有利。一方面,我市是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胶东半岛无疫区畜产品出口基地,这等于取得了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有利于我市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今年国家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这有利于饲料工业的发展。五是我市气候条件好,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又有无与比拟畜产品出口区位优势。加快全市畜牧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全市上下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畜牧业的突破性发展。

(二)加快发展畜牧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多年来,我市对农业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粮油、水产、水果、蔬菜发展迅速,但畜牧业发展力度不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畜牧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形式,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和现代水平的标志。世界上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都在50%以上,高的达到70%以上。畜牧业是最具竞争力和挑战力的产业之一,入世后要从提高我市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更多地是要依靠发展壮大畜牧业。全市各级必须把培植壮大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战略重点,推动畜牧业上规模、上水平。

(三)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由于市场和机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减缓,增收渠道窄。从农业经济内部看,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种1亩粮田,一年收入200—300元,如果在这1亩地上建大棚养鸡,养得好一年收入2—3万元;养1头高产奶牛,年可获利5000元左右,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另外,发展畜牧业易于使各种地域条件的农民共同致富,山区可以搞,平原也可以搞。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实把这一潜力点挖掘好、培育好。今年,省、市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于建成市长、李敏副书记都强调要努力把畜牧业做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化认识,抓住机遇,认真总结,科学把握,切实增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紧迫感。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把畜牧业做大做强

做大做强畜牧业这篇大文章,要抓的工作很多,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突出抓好结构调整、规模养殖、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服务四个重点。

(一)以奶业生产为重点,突出发展高效节粮型畜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鲜奶的消费渐成时尚,鲜奶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发展奶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据了解,仅市区日消费鲜奶50多吨,市百货大楼、市区伊利专卖店年销售外地鲜奶2000多万元。若我市有1/3的人口每天消费半斤牛奶,则全市年市场需求量为8.4万吨,需要年产6吨鲜奶的1.4万头高产奶牛来生产。而我市目前存养奶牛只有1000多头,奶业的发展空间相当大。

一是从饲草饲料资源看,发展奶业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我市青粗饲料资源比较丰富,年产可饲用农作物秸秆、饲草180多万吨,粮食80多万吨,可饲养50万头奶牛。奶是饲料转化最高的畜产品。奶牛能将饲料中能量的20%、蛋白质的23—30%转化到奶中。用1公斤饲料喂奶牛所获得的动物蛋白质比喂猪所产生的至少高20倍。因此,奶业不仅是食草节粮型产业,而且也是高回报率的产业。

二是从振兴农村经济的角度看,奶业是粮食作物转化增值,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在振兴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也起着积极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际上普遍把奶类的人均占有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是从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看,奶类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并含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钙含量高、且易吸收。奶类被誉为最接近“完善的食品”。发达国家肉、蛋、奶的消费比例是0.4:0.06:1,我国是6.6:2.7:1。我国人均畜产品中脂肪的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5%,蛋白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动物性食物的摄入营养平衡失调。日本站在提高民族和人口质量的高度,几十年来一直用“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为口号,进行奶业发展的战略宣传,一段时间内人均牛奶占有量由10公斤提到68公斤。发展奶业,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四是奶业发展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提出了“强壮民族,从孩子开始”,“为了下一代,请给孩子一杯奶”的口号。2000年11月由农业部等九部委局联合启动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方式,通过专项计划向在校中小学生提供由定点企业按国家统一质量标准生产的学生饮用奶。

五是各地启动了奶业发展的快轮。在国际国内奶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各地掀起了奶业发展的热潮。辽宁省率先在沈阳推广“学生奶”,每年由市财政拿出300万元,作为加餐补助。*,推行公司+农户+基地“一体化经营”。奶牛存栏6000多头,日产奶100多吨,年为群众增收5700多万元,成为青岛市最大的奶牛生产基地。*从2001年开始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奶业生产,很快由1300头奶牛发展到现在的1.3万头奶牛,3万只奶山羊,奶人均占有量500多公斤。

综上所述,从国际、国内奶业发展趋势看,奶业大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我市的奶业只处于起步阶段。对此,各级一要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以奶业为重点,突出发展高效食草节粮型畜牧业。要进一步发挥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加快奶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为主的高效食草节粮型畜牧业。二要抓好奶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广良种高产奶牛繁育及黄牛奶改技术,努力扩大奶牛群体数量,提高牛奶产量;三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争取省内外知名的奶业集团来我市投资建乳品加工厂或设牛奶收购站,鼓励群众发展养奶牛的积极性,促进我市奶业发展;四要大力推行种植制度改革,改粮-经二元种植为粮-经-饲三元种植,实行种草养畜,加快我市高效食草型畜牧业发展。

(二)以建设养殖小区为重点,突出发展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是扩大畜牧业总量、提高比较效益、实施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又是最大限度地应用科学技术,实现科学养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规模养殖得到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了开发区奎山街道大岭蛋鸡养殖小区,*。但全市规模饲养量所占的比例仍不高,仍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在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畜牧养殖由厚利转向微利经营的形势下,推行规模养殖,建设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基地,求得规模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要在稳定农户养殖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尽快制定完善鼓励扶持规模养殖的政策,在养殖用地、信贷、科技信息、小区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办场,扩大规模,在上档次、上水平上下功夫。规模大场发展起来了,就能发挥出带动效应,带出一批大场大户,建成养殖小区、养殖大区,形成养殖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化经济。

(三)以实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突出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推动了养殖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牧一体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实践证明,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畜牧业产业化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畜牧业外延增值的“路”。近年来,我市发展起了*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较好地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并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缺乏象诸城外贸、得利斯,临沂的金锣、益膳房,威海的恒大、恒盛等大型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因此,要把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作为挖掘我市畜牧业发展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培强产业的“龙头”。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抓住培强、培壮“龙头”,建好载体,就抓住了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养殖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要落实好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促使我市畜牧龙头企业尽快扩规模、上档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要理顺产业化的利益机制。不论哪种形式的产业化模式,其核心都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这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灵魂。要认真研究探索龙头企业与养殖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条衔接机制,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按照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发展象碑廓养鸡协会、户部乡的特养协会、莒县奶业协会、时代公司的经济合作社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开拓市场、行业自律、保护行业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四,要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实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也是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和促进畜牧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质量检测、市场监管、政策法规四大配套体系,加快完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搞好畜牧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和畜产品质量检测,特别是要解决好畜产品的兽药残留、畜禽疫病等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突破畜产品走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质量瓶颈和绿色壁垒。要坚持关口前移,抓好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以畜牧业生产投入品和畜牧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为重点,以生产基地为载体,强化标准推广力度,逐步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要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尽快建设市县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搞好畜产品质量检测,从产地环境到包装上市的全过程都要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为开拓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第五,要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饲养什么。要立足产业、产品和产地优势,进一步搞好市场区划布局,引导外贸企业组织畜产品货源,扩大出口规模,开拓国际市场。要瞄准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需求,发展高档次畜产品生产加工,促进畜产品进城出境,要积极培育畜禽品种名牌和产品名牌,引导和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搞活市场营销,扩大城镇市场,抢占农村市场,要积极培育农村集贸市场,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区域性畜产品交易中心,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带动作用大、辐射能力强的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畜产品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通过自产自销、代购代销、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等多种形式,架起农民与市场的桥梁。要尽快建立起准确,高效的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和企业更好地组织畜产品生产和销售。

(四)以科技兴牧为重点,突出提高畜牧业科技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不仅能使潜在的资源显现,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特别在当前发展生产由过多地依靠资源转向依靠科技增收的形势下,推广应用畜牧科技更加重要。因此,在今后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一是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方针,提高畜禽良种和畜禽产品质量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二级繁育场、配种站(点)五级良种推广体系,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种畜禽生产基地。同时抓好地方良种的保种选育和扩群。二是加强畜牧科技示范园建设。要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年内建设1—2处具有超前性、示范性、导向性的畜牧科技示范园,引进、嫁接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畜禽良种。三是强化畜牧科研机制创新。要对重要攻关项目实行公开招标,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和创办、领办技术企业等方式,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四是搞好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畜牧科技推广网络,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向群众传授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进一步加快畜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加强领导,强化服务,营造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3篇: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

这次全市畜牧工作现场会议是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去年以来畜牧工作情况,认真分析当前形势,动员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热潮,尽快实现我市畜牧业的跨越发展。今天上午,大家参观了莒县的规模养殖现场,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刚才,月康局长全面总结了20*年的畜牧工作情况,部署了20*年的畜牧工作任务。这些我都同意,希望大家回去后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根据市政府研究的意见,结合有关会议精神,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增强加快发展畜牧业的紧迫感

近年来,全市上下特别是畜牧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为重点,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稳步健康发展。突出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畜牧业在大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实现21.39亿元,同比增长8%;占农业总产值的22.7%。二是畜牧业为农增收发挥的作用不断提高。去年,我市畜牧业农民人均收入1385元,同比增收40元。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三是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年,全市肉类、禽蛋、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5.3万吨、10.47万吨、4666吨,同比分别增长2.6%、10.47%、75.4%。四是畜牧业科技对畜牧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通过推广畜牧业实用技术,使我市良种猪、蛋鸡、肉鸡、羊的生产性能同比分别提高0.3、0.2、0.1、1.2个百分点,畜牧科技对畜牧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5%,同比提高了1个百分点。五是畜牧业规模化生产从业者的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畜牧业“土专家”。总之,这五个方面的不断提高,标志着我市畜牧业已由传统畜牧业跨向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门槛,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是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不懈追求的结果,也凝聚着全市畜牧战线上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汗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一是畜牧业总量小,发展慢。我市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的22.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养殖大镇、大村、大户总体上发展迅速,但规模养殖场(户)数量少、规模养殖量小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二是龙头企业发展慢,带动性差、辐射力弱,制约了畜牧业发展。三是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畜产品出口创汇的比率小,全市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只占总量的5%左右,畜产品直接或间接出口不足10%。四是没有形成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有些地方认识不到位、政策扶持不到位、市场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奶业生产发展不快等。对这些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尽快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下决心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对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双重任务,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各级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当前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达到相当比例的情况下,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无疑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发展畜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当前,无论是外部条件还是内在需求,畜牧业都面临着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概括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市场需求广阔。据统计,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肉类不到25公斤,奶类不到6公斤,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为37公斤和112公斤,其中美国分别为120公斤和230公斤。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阶段,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消费将逐步增加,这为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二是物质条件充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种植业的供给能力和为畜牧业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发展畜牧业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三是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加入WTO后,畜牧业是主要受益行业之一。从畜产品价格看,我国猪、牛、羊肉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低57%、84%和54%,禽肉加工制品也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加之入世后国外低价饲料进口将大量增加,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畜产品成本,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四是宏观政策有利。一方面,我市是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胶东半岛无疫区畜产品出口基地,这等于取得了畜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有利于我市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今年国家全面放开了粮食收购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这有利于饲料工业的发展。五是我市气候条件好,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又有无与比拟畜产品出口区位优势。加快全市畜牧业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全市上下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畜牧业的突破性发展。

(二)加快发展畜牧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多年来,我市对农业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粮油、水产、水果、蔬菜发展迅速,但畜牧业发展力度不够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畜牧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形式,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和现代水平的标志。世界上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的比重都在50%以上,高的达到70%以上。畜牧业是最具竞争力和挑战力的产业之一,入世后要从提高我市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更多地是要依靠发展壮大畜牧业。全市各级必须把培植壮大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战略重点,推动畜牧业上规模、上水平。

(三)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由于市场和机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增收减缓,增收渠道窄。从农业经济内部看,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种1亩粮田,一年收入200—300元,如果在这1亩地上建大棚养鸡,养得好一年收入2—3万元;养1头高产奶牛,年可获利5000元左右,效益是十分可观的。另外,发展畜牧业易于使各种地域条件的农民共同致富,山区可以搞,平原也可以搞。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实把这一潜力点挖掘好、培育好。今年,省、市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市长、*副书记都强调要努力把畜牧业做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化认识,抓住机遇,认真总结,科学把握,切实增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紧迫感。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把畜牧业做大做强

做大做强畜牧业这篇大文章,要抓的工作很多,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要突出抓好结构调整、规模养殖、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服务四个重点。

(一)以奶业生产为重点,突出发展高效节粮型畜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人们对鲜奶的消费渐成时尚,鲜奶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发展奶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据了解,仅市区日消费鲜奶50多吨,市百货大楼、市区伊利专卖店年销售外地鲜奶*多万元。若我市有1/3的人口每天消费半斤牛奶,则全市年市场需求量为8.4万吨,需要年产6吨鲜奶的1.4万头高产奶牛来生产。而我市目前存养奶牛只有1000多头,奶业的发展空间相当大。

一是从饲草饲料资源看,发展奶业有良好的物质基础。我市青粗饲料资源比较丰富,年产可饲用农作物秸秆、饲草180多万吨,粮食80多万吨,可饲养50万头奶牛。奶是饲料转化最高的畜产品。奶牛能将饲料中能量的20%、蛋白质的23—30%转化到奶中。用1公斤饲料喂奶牛所获得的动物蛋白质比喂猪所产生的至少高20倍。因此,奶业不仅是食草节粮型产业,而且也是高回报率的产业。

二是从振兴农村经济的角度看,奶业是粮食作物转化增值,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在振兴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也起着积极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际上普遍把奶类的人均占有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是从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看,奶类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并含多种矿物质、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钙含量高、且易吸收。奶类被誉为最接近“完善的食品”。发达国家肉、蛋、奶的消费比例是0.4:0.06:1,我国是6.6:2.7:1。我国人均畜产品中脂肪的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5%,蛋白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动物性食物的摄入营养平衡失调。日本站在提高民族和人口质量的高度,几十年来一直用“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为口号,进行奶业发展的战略宣传,一段时间内人均牛奶占有量由10公斤提到68公斤。发展奶业,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四是奶业发展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提出了“强壮民族,从孩子开始”,“为了下一代,请给孩子一杯奶”的口号。*年11月由农业部等九部委局联合启动了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方式,通过专项计划向在校中小学生提供由定点企业按国家统一质量标准生产的学生饮用奶。

五是各地启动了奶业发展的快轮。在国际国内奶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各地掀起了奶业发展的热潮。辽宁省率先在沈阳推广“学生奶”,每年由市财政拿出300万元,作为加餐补助。*,推行公司+农户+基地“一体化经营”。奶牛存栏6000多头,日产奶100多吨,年为群众增收5700多万元,成为*市最大的奶牛生产基地。*从2001年开始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奶业生产,很快由1300头奶牛发展到现在的1.3万头奶牛,3万只奶山羊,奶人均占有量500多公斤。

综上所述,从国际、国内奶业发展趋势看,奶业大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我市的奶业只处于起步阶段。对此,各级一要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以奶业为重点,突出发展高效食草节粮型畜牧业。要进一步发挥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加快奶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食草畜禽为主的高效食草节粮型畜牧业。二要抓好奶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广良种高产奶牛繁育及黄牛奶改技术,努力扩大奶牛群体数量,提高牛奶产量;三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争取省内外知名的奶业集团来我市投资建乳品加工厂或设牛奶收购站,鼓励群众发展养奶牛的积极性,促进我市奶业发展;四要大力推行种植制度改革,改粮-经二元种植为粮-经-饲三元种植,实行种草养畜,加快我市高效食草型畜牧业发展。

(二)以建设养殖小区为重点,突出发展规模养殖。规模养殖是扩大畜牧业总量、提高比较效益、实施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又是最大限度地应用科学技术,实现科学养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规模养殖得到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了开发区奎山街道大岭蛋鸡养殖小区,*。但全市规模饲养量所占的比例仍不高,仍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在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畜牧养殖由厚利转向微利经营的形势下,推行规模养殖,建设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基地,求得规模效益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要在稳定农户养殖的基础上,围绕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尽快制定完善鼓励扶持规模养殖的政策,在养殖用地、信贷、科技信息、小区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社会各界投资办场,扩大规模,在上档次、上水平上下功夫。规模大场发展起来了,就能发挥出带动效应,带出一批大场大户,建成养殖小区、养殖大区,形成养殖生产基地,发展规模化经济。

(三)以实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突出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推动了养殖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牧一体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业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实践证明,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说,畜牧业产业化不仅是联系农民与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桥”,也是拉长产业链、实现畜牧业外延增值的“路”。近年来,我市发展起了*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较好地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并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缺乏象诸城外贸、得利斯,临沂的金锣、益膳房,威海的恒大、恒盛等大型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因此,要把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作为挖掘我市畜牧业发展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一环切实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培强产业的“龙头”。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的依托,抓住培强、培壮“龙头”,建好载体,就抓住了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养殖户找到了龙头企业,就等于找到了市场。要落实好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促使我市畜牧龙头企业尽快扩规模、上档次,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要理顺产业化的利益机制。不论哪种形式的产业化模式,其核心都是“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这是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灵魂。要认真研究探索龙头企业与养殖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条衔接机制,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按照自愿、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发展象碑廓养鸡协会、户部乡的特养协会、莒县奶业协会、时代公司的经济合作社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开拓市场、行业自律、保护行业权益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四,要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实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需要,也是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和促进畜牧产业升级换代的需要。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牧业标准、质量检测、市场监管、政策法规四大配套体系,加快完善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搞好畜牧业标准化知识培训和畜产品质量检测,特别是要解决好畜产品的兽药残留、畜禽疫病等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突破畜产品走向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的质量瓶颈和绿色壁垒。要坚持关口前移,抓好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以畜牧业生产投入品和畜牧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为重点,以生产基地为载体,强化标准推广力度,逐步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要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尽快建设市县畜产品质量检测站点,搞好畜产品质量检测,从产地环境到包装上市的全过程都要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为开拓国际市场打好基础。

第五,要加强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上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赚钱就饲养什么。要立足产业、产品和产地优势,进一步搞好市场区划布局,引导外贸企业组织畜产品货源,扩大出口规模,开拓国际市场。要瞄准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需求,发展高档次畜产品生产加工,促进畜产品进城出境,要积极培育畜禽品种名牌和产品名牌,引导和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搞活市场营销,扩大城镇市场,抢占农村市场,要积极培育农村集贸市场,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区域性畜产品交易中心,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带动作用大、辐射能力强的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畜产品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通过自产自销、代购代销、联购联销、联购分销等多种形式,架起农民与市场的桥梁。要尽快建立起准确,高效的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和企业更好地组织畜产品生产和销售。

(四)以科技兴牧为重点,突出提高畜牧业科技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不仅能使潜在的资源显现,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特别在当前发展生产由过多地依靠资源转向依靠科技增收的形势下,推广应用畜牧科技更加重要。因此,在今后畜牧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一是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方针,提高畜禽良种和畜禽产品质量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原种场、祖代场、父母代场、二级繁育场、配种站(点)五级良种推广体系,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的种畜禽生产基地。同时抓好地方良种的保种选育和扩群。二是加强畜牧科技示范园建设。要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年内建设1—2处具有超前性、示范性、导向性的畜牧科技示范园,引进、嫁接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畜禽良种。三是强化畜牧科研机制创新。要对重要攻关项目实行公开招标,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和创办、领办技术企业等方式,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四是搞好科技培训。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畜牧科技推广网络,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向群众传授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进一步加快畜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三、加强领导,强化服务,营造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4篇: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

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畜牧产业化工作现场会,主要是总结推广县发展畜牧产业化的经验、做法,分析形势,统一认识,深入落实畜牧产业化发展意见,促进全市畜牧率先产业化,努力实现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开始,大家参观了县的宏祥奶牛专业合作社、华星獭兔良种养殖场、金达养猪场等畜牧产业化工作现场;刚才,副县长代表县政府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发言。通过实地参观和听经验介绍,总的感觉,县今年以来在发展畜牧产业化方面,领导重视,思路清晰,动作快、气魄大、措施硬、效果好。一是领导认识到位,重视程度高。在对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县确立了“稳定粮棉,巩固瓜菜林果,突出抓好畜牧业”的工作思路,把畜牧产业化摆在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成立了以县人大第一副主任为组长,县政府、政协等分管领导同志任副组长,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业农村工作线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机构,从而在全县上下形成了抓农业农村经济特别是畜牧产业化工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建设气魄大,发展后劲足。今年以来,县落实任务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就达167处,点多面广,多数养殖场(区)建设标准高、规模大,现已建成117处,占任务的70%,还有50处正在加紧建设。目前,全县在畜牧产业化发展上,已累计投入资金3.8亿元,全年预计可完成投资4.7亿元,加快发展的架势已经拉开。三是多措并举,有效地缓解了畜牧产业化发展资金的瓶颈制约。通过招商引资,六合、等域外企业入驻,较好地实现了借水行舟、借力发展,再加上大量社会资金的注入,为畜牧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强大推动力。对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希望大家学习借鉴。

市畜牧局邱振国局长对全市下一步畜牧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部署,请各县(市、区)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责任感

我市是畜牧业大市。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全市已基本形成年供应肉72万吨、蛋26万吨、奶8万吨、总量逾百万吨的能力。2011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9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66%。今年1-9月份,全市畜牧及相关产业出口创汇达到6859.4万美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创汇总额(去年为6200万美元)。在、等农业(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肉鸡生产率先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的同时,生猪、肉羊、肉鸭、肉牛等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伸。目前,全市已拥有市级以上农业(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

在看到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畜牧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一是保障畜产品的有效供给难度加大。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二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制约,分散饲养户不断退出,规模饲养户增长不足,畜牧业发展方式亟待由传统型到现代型、由分散型到集约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环境资源约束加大。近年来,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一直在高价位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畜牧养殖效益,同时传统畜牧养殖方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我市畜牧业发展总体上还存在生产水平低、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畜牧业是一个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畜牧业大市,我们已经具备了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实践充分证明,这项工作抓好了,不论是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都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年初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将“以产业化为总抓手,把畜牧产业化作为两个率先突破之一”提出来,不失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优先选择和明智之举。7月份,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畜牧产业化发展的任务、目标和重点,吹响了我市加快发展畜牧产业化的号角。

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对待,切实增强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意见要求,正确分析形势,善于把握机遇,牢牢抓住畜牧产业化发展不放松,选准突破点,落实增长点,做到在顺境中增强实力,在逆境中克服困难,不断增创我市畜牧产业化发展新优势。

二、突出重点,推动全市畜牧产业化发展再上新水平

我市畜牧产业化发展总的要求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面向市场,立足优势畜牧企业、优势项目和优势品种,优化畜牧结构,培植知名品牌,努力实现畜牧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积极打造京九沿线著名的优质家禽、生猪、肉牛、肉羊生产基地和优质畜产品出口基地,加快形成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养殖小区为载体、以中介组织为纽带的畜牧产业化新格局。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细化落实畜牧产业化发展意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畜牧产业化发展3至5年的规划和年度目标,将畜牧产业化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逐级分解落实任务目标。要实施项目带动,突出产业特色,明确每年抓哪些重点乡镇,抓哪些重点项目,抓到什么程度,收到什么效果。一年抓一批,连续抓几年,经过二、三年的不懈努力,把畜牧业打造成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为富民强市作贡献。

(二)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龙头。龙头企业是畜牧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是畜牧产业化成败的关键,决定着畜牧产业化经营的水平。据测算,如果我市动物产品产后加工能力达到目前国内先进水平,农民每年人均可再增收500多元,这还不包括相关产业的增值效应。因此,要把培育壮大加工型龙头企业作为当务之急,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加大扶持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各级扶持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措施,在财税、信贷等方面加强支持,切实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充分发挥十个重点畜牧企业的骨干带动作用。按照“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抓好、临清东盛、荡宇等十大畜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膨胀生产经营规模,使其尽快成为产业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大型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技术开发和创新,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按照“大(规模大)、高(高水平)、外(外向型)”的要求,促使龙头企业扩大畜产品加工制品的比重,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四是积极构建多元投资格局。要像县这样,把畜牧产业化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搞好与优势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对接,采取不同形式,促进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形成。原来县养鸭子的很少,前年,六和集团与荣达联合成立六合荣达有限公司,为解决养殖户资金不足的困难,企业与农信社合作,筹建了农业担保公司,积极为养殖户贷款提供担保,经过短短两年时间,该企业已拥有固定资产1.1亿元,具备了日宰杀肉鸭3万只的能力,惠及农户1000多个,实现了企业和养殖户的共赢发展。

(三)加快养殖基地建设。发展畜牧产业化,抓好基地建设是基础。要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原则,大力开展“抓千场、促增收”活动,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培育壮大优质畜产品生产及出口基地,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具体是:以、两县为主加快建设优质肉鸡生产基地;以茌平、两县为主加快建设优质肉鸭生产基地;以为主加快建设优质乌鸡生产基地;以、东昌府区、冠县、四县(区)为主加快建设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以临清市为主加快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以、东昌府区两县(区)为主加快建设优质奶牛生产基地。同时,县要以(集团)有限公司为重点,在冻鸡产品和熟食产品出口上实现突破,打造全国最大的肉鸡产品出口基地;以荡宇集团有限公司为重点,在羊肉出口上实现突破,打造全国最大的羊肉产品出口基地;以维尔康三阳食品有限公司为重点,在猪肉产品出口上实现突破,争创全国猪肉出口十强县。经济开发区要以希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重点,在赖氨酸出口上实现突破,打造全国著名的赖氨酸出口基地。

(四)着力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发展畜牧经济合作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完善畜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在我市以农户为主的畜禽生产现状在短期内还不会完全改变,因此,加快发展畜牧合作经济组织非常重要。我市现有各类畜牧合作经济组织100个,带动农户2万个。今后,各县(市、区)要按照“自愿、互利”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积极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里将重点抓好合力养猪合作社、县景阳冈生猪产销合作社、县乌鸡专业合作社等10大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增强他们的辐射带动能力。

(五)全面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当前,不仅国际市场对畜产品质量要求标准在不断提高,而且国内一些省市也先后实行了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进行严格检测和控制,这对我市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各县(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要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从根本上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要大力推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强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要积极开展绿色认证和无公害认证,强化品牌意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大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质量安全问题的严重性,10月8号我陪省畜牧兽医局慕永太局长到金牛牧业调研时,了解到该企业存栏奶牛1800多头,带动农户52个,由于受“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该企业已累计倒奶208吨,直接经济损失72万余元,企业压力很大。这是奶出了问题,假若生猪、肉鸡出了问题,又会怎样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警钟长鸣。要建立落实包括畜产品在内的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完善质量监测检验体系,严把农产品质量关,确保不合格的农产品不能进入市场。

(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我市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重要的肉类产品供应基地。目前,我市畜产品外销比重约占40%左右,下一步,要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以肉鸡、羊肉为突破口,多渠道开拓国际大市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推介、产品展销、产销联谊等促销活动,完善畜产品营销网络、创新销售方式,提高我市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国内外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通过创建品牌、提高质量、保障安全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市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领导,努力营造畜牧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实施畜牧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加强领导,为加快畜牧产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抓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像县那样,按“一个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片(或几片)生产基地、一个配套政策、一套工作班子”的办法,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在畜牧产业化发展方面舍得投精力、舍得花本钱。市畜牧局作为全市畜牧产业化经营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指导和协调,搞好工作衔接,及时提供相关信息,狠抓各项责任制的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服从大局,从转变工作指导方式入手,身怀爱农之情,善谋兴农之业,多办兴农之事,进一步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切实帮助农民和生产企业解决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在资金、税费、立项审批、土地征用、水电交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为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二)抓示范。目前,我市有不少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今天来参加会议的畜牧工作重点乡镇和部分企业,近年来在发展畜牧产业化方面进行了很多实践,有了一定基础,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希望在这样一个好的基础上,对照一些乡镇和企业的做法,查找自身工作中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发扬比学赶超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各县(市、区)要按照“抓示范、兴产业、带农户、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注意发现和培育典型,总结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市畜牧产业化工作实现跨越发展。

第5篇: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

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隶属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土地总面积8138. 07平方公里。天然草地总面积1220. 71万亩,天然草场面积1042. 11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941.69万亩,冷季草场474.87万亩,暖季草场 466.82万亩。全县平均海拔3300米,辖3乡2镇,31个行政村,总人口4. 3万人,有藏、汉、蒙、回等1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8.83%,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各类牲畜102万头 (只、匹),其中羊82万只、牛18万头、马1. 5万匹。

刚察县的主导产业是天然草地畜牧业,主要养殖畜种为白藏羊和牦牛,由于牲畜数量不断增加,造成刚察县天然草地的严重退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高寒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环青海湖地区被国家列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自然生态保护区,刚察县属于该保护区域的核心部分,被列入重点生态保护治理范围,天然草地生态保护成为刚察县发展畜牧业的主旋律。

刚察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遵循“重点扶持,集中连片,以示范村户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草场改良并举,综合开发农牧业资源,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项目建设原则,大力推广了草场改良,修建保温暖棚,良种引进等一系列综合配套养殖技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项目区畜牧业科技含量普遍提高,畜牧业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出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的好势头,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农牧区经济加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为本县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动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的基本做法与主要成效

1.1 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

刚察县紧紧抓住农业综合开发的机遇,将传统单一的“粮―经”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

1.2 实施“西繁东育”工程,促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在巩固已建成的绵羊、肉牛、奶牛等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同时,继续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规模生产,增强市场牵动力和竞争力,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畜牧业生产格局,并积极引导扶持农牧民大力开展牛羊贩运育肥,使畜产品由过去的短缺变为充足供应,产品由单一向多样化深加工转变,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牛羊贩运育肥基地。

1.3 全面实施牲畜“良种工程”,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

项目区将畜种改良作为传统畜牧业向“两高一优”畜牧业转变的突破口和畜牧业调整的先导,在抓好牛、羊等主要牲畜品种的同时,狠抓肉牛、肉羊品种的引进、改良和藏香猪的推广。运用良种畜的冷冻,积极推广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新技术,扩大良种畜的比例。通过项目实施,优化了畜牧业内部结构,为本县畜牧业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

1.4 积极参与草场综合治理,大力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本县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做到在开发中保护环境,通过生态保护提高开发效益。以西部大开发退耕还草工作为契机,对项目区各类草原进行了以封山育草为主的草场改良,并积极组织群众开展了草原灭鼠和灭除毒杂草工作。通过项目的实施,缓解了畜草矛盾,减轻了草场压力,植被逐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 存在的问题

全县农业综合开发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2.1 畜产品市场体系的局限性

由于种种原因,适合畜产品销售的市场网络不完善,在人员、队伍、销售等方面与生产不适应,畜群周转缓慢,卖难问题相继出现,从而削弱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

2.2 综合开发各环节亟待增强

农业综合开发在资金、人力和组织指导上也有很大的局限,对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中所需的优质牧草种子、种畜无法按需引进;资金缺乏,致使基础设施无法建设,造成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化。

2.3 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缺乏市场经营机制

全县畜牧业还是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畜牧业产业结构还不合理,良种比例还未形成规模,大多数农牧民缺乏与市场联系的纽带,畜牧业生产未能形成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牧户难以在加工销售中实现产品的增值,影响了农牧民的生产和收入。

2.4 经济效益不稳定

饲养管理粗放,生产周期长,周转慢、成本高,在市场上未能形成价格优势。这样造成农牧民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顾虑,工作开展的难度增大,畜牧业的经济效益不稳定。

3 今后工作的几点体会

根据当前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要做好全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脚踏实地的开展好基础性的工作,花大力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3.1 紧紧抓住农业综合开发机遇在项目区调整农牧业结构

一是合理布局建立各种专业基地,重点扶持藏香猪生产产业带、良种仔猪繁育产业带、肉牛和肉羊繁育产业带、奶牛及奶产品产业带、对这四大产业带集中资金扶持;同时还要扶持市场前景看好的龙头企业。集中建设六大产业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畜产品生产基地,采取规模扶持,连续扶持的办法,促进其尽快壮大,提高其拉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牵动农牧民增收;同时根据龙头企业的需要,安排项目区养殖优良品种,推动农牧民增收。二是建立健全市场。市场流通是畜牧业产业化的关键,因此应健全销售网络,多渠道销售,完善畜产品市场体系;抓好县内市场的同时,开拓省内市场,搞好畜产品的流通。

3.2 调整畜群结构,扩大服务范围

在项目区加强科技的引进吸收,优化畜群结构,提高能繁母畜比例,加快周转,提高个体生产能力和群体生产能力。同时健全服务体系,壮大科技服务队伍,实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依托资金、人才、技术,不断完善产供销、种养加、牧工商一体化经营机制;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种行业的产业协会,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以协会形式组织在一起,引导他们走合作化、规模化生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3 广筹资金,增加收入,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使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发展

一是捆用资金,集中投入,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相对集中、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组织和协调各有关部门将有关资金尽量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入,使各类资金发挥规模效益;二是突出农牧民的投资主体作用。农牧民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主体,也是直接受益者,农牧民适当集资搞开发,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而且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存质量。

第6篇: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沁水县;畜牧业;发展措施

沁水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之间,具有悠久的畜牧业发展历史和适宜的农牧业发展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畜牧业认识的逐步提高和各级政府对畜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沁水县到2016年底,全县畜禽存栏分别达到:猪61384头,鸡1546566只,牛3005头,羊287084只,兔20107只,蜂43596箱,畜禽出栏分别达到猪80501头,鸡6860426只,牛2026头,羊214372只,兔41095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8857t,禽蛋产量达到5501t,蜂蜜产量达到1092t。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0719.6万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1.6%。纵向比较,近年来沁水畜牧业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横向比较,沁水畜牧业仍处于落后地位,离现代农业对畜牧业产值必须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畜牧业在沁水国民经济和大农业中还处于弱势地位,沁水畜牧业要真正实现现代化、科技化、专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主席就指出“没有畜牧业的经济,是一种不完全的国民经济”。畜牧业在的发展水平和在大农业中的经济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农业实现化,关键在于畜牧业实现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需求出发,重新认识沁水发展畜牧生产的战略意义。

1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可行性

1.1资源条件

沁水县是山西省畜牧资源大省,全县21万人口,拥有耕地45万亩,森林资源198万亩,天然草地174万亩,天然草地面积全省第一,年可产粮食1.2亿公斤,农作物秸秆3.6亿公斤,天然牧草10.6亿公斤,饲草饲料资源非常丰富,加之沁水地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无论发展大型集约化养殖,还是发展千家万户农户养殖,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条件。

1.2市场条件

“畜牧业是一个不朽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沁水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之间,境内环境优美,远离工业污染,是中国绿色生态示范县、中国蜜蜂之乡,生产的畜产品(蜂产品)纯天然、无污染,深受顾客青睐。特别是沁水的黑山羊和沁水的蜂蜜,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国内更有竞争力。1.3政策条件畜牧业历来是党和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特别是近年来,沁水县县委政府更是将畜牧业生产作为沁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和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为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证。

2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沁水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大农业的主体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无工不富,无农不稳,近年来生猪供需与生猪价格对社会物价及国民经济的影响,充分证明了畜牧业在大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肉、蛋、奶等畜产品作为人类食品和菜篮子的最重要的组成,其发展意义更为重大。沁水地处山区,土地瘠薄,无灌溉条件,发展种植业先天条件不足。但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因此,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尤为重要。

2.2有利于沁水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在当前农业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以玉米为主的主要粮食作物供过于求、价格的大幅下滑、农民种植效益大福降低的背景下,沁水县可以在充分利用天然草地资源的基础上,改种粮为种草,以种促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互相促进,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发展三元农业经济,实现沁水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3有利于沁水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一是可以有效地促进粮食转化,减缓粮食阶段性过剩压力和提高粮食作物种植效益。二是通过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农副产品资源、树枝树叶等林产品资源发展畜牧业生产,实现了对农业资源的多次利用,形成多层次利用农业资源的高效格局。三是通过利用荒芜耕地、边远耕作不便耕地、低质低产耕地开展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做到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进一步挖掘土地资源潜力。

2.4有利于沁水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畜牧业投资小,见效快,非常适宜贫困农民发展和经营。沁水县地广人稀,草地资源丰富,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移民搬迁政策的逐步深入,沁水有大量的山庄和土地荒芜,为沁水农民发展家庭小牧场和小规模养殖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土地资源、场地资源、饲草饲料地资源。

2.5有利于沁水生态环境保护

一方面,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为主的畜牧业生产,绿化了荒山,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畜牧业生产为农业种植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即延缓了长期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质量逐年下降的趋势,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达到了水土保持和增产、增质、增效多重目的。

3沁水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措施

3.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

抓住难得机遇,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以建设现代畜牧强县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重点,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机制支撑,建立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

3.2结合沁水县草地资源丰富

市场对牛羊等草食畜牧业产品需求旺盛的特点,依托沁水“中国蜜蜂之乡”、“太岳黑山羊农产品地理标志”、“沁水蜂蜜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品牌优势,在适当发展猪、鸡等食粮型畜牧业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好以牛、羊、蜂为重点的草牧业发展。

3.3大力培植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沁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支撑,全面提升沁水畜牧业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化饲养,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等工作为重点,全力推进沁水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3.4进一步健全畜牧业发展政策和激励机制

第7篇: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

一、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全县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要充分认识到机关干部参与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形势需要。当前大力发展畜牧业,能够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可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将进一步带动农民发展畜牧业,促进更多的农民走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道路。同时,职工干部带头养畜,必然要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参与畜牧业的各个环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带动草业、饲料业、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富民增收的进程。

(二)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干部是政策落实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然要发展生产力,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我们职工干部在这方面更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县十二次党代会把畜牧业摆在“十五”期间七大跨越式发展的首位,提出了建设畜牧业产业化大县、强县的构想,同时制订了畜牧业十五发展规划,并采取了多种刚性措施,强力推进乳肉草产业化。当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一个具体行动就是按照县十二次党代会的要求,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带头发展畜牧业,做到一手抓工作、一手抓畜牧,两手都要硬。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此项工作,切实把发展畜牧业做为广大职工干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扶贫攻坚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并通过积极的实践,全面促进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落到实处。

(三)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是促进畜牧业提质提效、尽快培育成大产业的必要条件。职工干部作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同时,经过近几年国家调资政策,广大职工干部的收入有了明显增长,相对于农户发展畜牧业具有较多的优势。职工干部带头发展畜牧业,可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为牲畜总量扩张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推广模式化养殖、舍饲养殖经验,发展饲草种植业,尽快促进全县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可以带动科技知识在农户中的普及,使冷配、防疫、胚胎移植等技术得到较快地应用,可以在抓牲畜养殖的同时,积极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加快龙头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建设步伐,为全县畜牧业提质提效奠定坚实的基础。版权所有

因此,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切实把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发展畜牧业做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同全县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做好职工干部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形成一个干群齐心发展畜牧业的热潮,推进牧业大县、强县建设步伐,并通过畜牧业的发展使城镇干部职工同农民真正走到一起,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养殖的项目及方式

(一)项目:以奶牛黄牛、羊为主,猪、特种养殖为辅。

(二)方式:独资或合资均可,也可以同农民或农村的亲属、朋友联合养殖,共同发展。鼓励与包扶单位的贫困户结成对子,搞联合经营,以此带动贫困地区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筹资建立股份制养殖场。不论以何种方式经营,职工干部养畜一律实行舍饲圈养,不许散放。

三、具体措施及要求

1.各乡镇、各单位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坚持“扩规模、上科技、降成本、增效益”的原则,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专职领导、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门会议的“四专”制度,工青妇也要承担指标任务,并列入该部门的考核内容中。

2.强化监督职能,严格奖惩制度。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等部门要把各乡镇、各单位的职工干部畜牧业发展情况列入督办检查的重要内容,制定监督检查评比制度,在畜牧业生产的每个阶段和关键环节上,要组织检查评比,及时表扬先进,督促后进。

3.将各乡镇、各机关单位职工干部发展畜牧业生产指标列入对该部门工作实绩考核的一项内容。

4.积极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各乡镇要加大退耕还草还牧的工作力度,把饲草饲料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给予政策扶持,扩大青贮饲料种植面积,提高饲料青贮比重和青贮入户率。依托我县丰富的秸秆优势,实施秸秆“三化两贮”,加快秸秆转化,努力实现农业畜牧业优势互补。结合退耕还草,落实饲草减免政策,对200*年种植青贮玉米和多年生牧草发展舍饲的,经验收确认后,减半征收农业税。职工干部舍饲养畜三年免收牧业税。

5.大力发展建设养畜。养殖规模较大的要建设青贮设施和暖棚圈舍,强力推进舍饲圈养步伐。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抓好品种改良、防疫和检疫体系建设,落实好疫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对外地购进的牲畜,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检疫工作,确保全县无重大疫情发生。

6.金融部门要加大畜牧业贷款的投入力度,制定并落实好畜牧业贷款发放措施,鼓励和扶持畜牧业的发展。要积极争取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重点扶持畜牧业项目,逐步建立健全以国家投入为导向、干部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吸引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畜牧业投入机制。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动员农民加大畜牧业的投资,走联合经营之路,共同投入,共同承担责任,共同享受效益,使社会资金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城乡共同发展,并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繁荣。

7.各乡镇、各单位的招商引资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指标在完成50%以上的生产加工型项目基础上,要将重点发展项目放在畜牧业上,并在相关政策的允许的前提下,规范发展。

第8篇: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

农业、和农民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20年,西藏经济蓬勃,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步入了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最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这是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的一个指导性文件。根据农业部《意见》精神,结合西藏实际,就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产业化经营作一初步探讨。

一、西藏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社会发生了性的飞跃,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GDP)91.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1.31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4.3%;第二产业20.24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22.2%;第三产业39.63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3.5%。从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和产业结构分析(详见表一),199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比1990年增长了2.29倍,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22倍、4.67倍和2.95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并趋向良性发展态势,第一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持续稳定下降趋势,二、三产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整体趋向上升趋势,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由1990年的50.9∶12.9∶36.2调整到1998年的34.3∶22.2∶43.5(详见表二),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突破。

随着西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占基础和主导地位的第一产业在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内部生产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种植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林业平稳发展,畜牧业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副业发展较快(从1993年起划归到种植业和畜牧业范围内),渔业发展极为落后,生产总值占第一产业总值比例几乎为零。1998年,全区第一产业总值为31.31亿元,其中:种植业生产总值16.56亿元,林业生产总值6575万元,畜牧业生产总值14.06亿元,渔业生产总值313.1万元。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占第一产业总值比例分别由1991的39.7∶1.4∶47.9∶0调整为1998年的52.9∶2.1∶44.9∶0.1(详见表三)。

综合分析西藏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在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又存在着总量相对不足、比例持续下降的现实,依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第一产业内部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均衡,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林业平稳发展,渔业发展严重不足;二是种植业生产布局不尽合理,优质农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从农村家庭主要实物消费量分析,1998年,家庭人均消费粮食232.92公斤,其中:细粮105.08公斤,占年度人均消费粮食的44.11%,粗粮127.85公斤,占年度人均消费粮食总数的89%;同1991年相比,细粮年度人均消费量由1991年的66.59公斤提高到1998年的105.08公斤,提高了55.8个百分点,粗粮年度人均消费量由1991年的142.23公斤下降到1998年127.85公斤,下降了10.11个百分点(详见表四)。从这两级数字可以看出,农牧民在消费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也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而目前的农副产品生产状况与人民需求不相适应;三是畜牧业生产不容乐观,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灾害濒繁,草场退化,超载放牧,出栏率低、个体产出下降、商品率低,畜种、畜群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复合作用,致使全区畜牧业生产总值比例呈现相对下降趋势,1998年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44.9%,比1991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四是渔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小、起点低、产值少,构不成支柱产业。

纵观西藏农牧业发展历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但横向与内地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地区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当前农牧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农牧业生产规模小、起点低、发展慢,与新时期农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农牧业生产由原来的受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尤为突出;三是人地矛盾、草畜矛盾日益严峻;四是目前的农牧业生产现状不相适应与人们对农牧产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优质化;五是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脆弱,抗御灾害的能力差,经不起自然灾害的侵扰;六是农牧民主体素质差,市场意识淡薄,商品观念不强,难以适应奔小康的需要;七是农牧业技术装备水平、农牧区干部群众经营管理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增长缓慢;八是农牧业生产结构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调,农牧民收入渠道狭窄等,严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家加大了对农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农牧业持续快速增长和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提供了保障;第二,通过援藏与开放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技术,少走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施调整优化农牧业生产结构;第三,经过40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全区农牧业基础实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为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奠定了基础;第四,农牧业生产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刁再生产转变,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转变的进程中,农产品产量在持续稳定睁长的同时,通过区外品种结调剂,区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客观上要求产品必央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农牧业生产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五,随着全区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脱贫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绝大部分农牧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部分群众迈进了小康生活,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已向高层次的需要追求,主观上要求必须进一步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第六,西藏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是全国农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农牧业发展必须顺应全国和国际农业发展形势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调整西藏农牧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二、基本思路的选择

西藏地广人稀,区情特殊,为便于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实现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目标,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和不同经济类型,将全区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是一江三河流域地区(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行政区划主要包括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四地区;另一类是藏西北草原地区,行政区划主要包括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再一类是三江流域地区(澜沧江、怒江、金沙江),行政区划主要是指昌都地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区党委五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和最近农业部《关于当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西藏农牧业生产实际,提出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思路:

1、种植业: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基本原则。在确保实现粮食生产目标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大力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增加优质小麦、青稞播种面积,大力开展“种子工程”,提高种植业效益。调整种植业内部生产格局,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合理的三元生产结构。

一江三河流域地区应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稳定增加粮食生产总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压缩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品质和品种,提高含量,积极引导农牧民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的小麦和青稞品种,大力发展商品粮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种植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产业带和产业区;藏西北草原地区应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加大科技含量,在稳定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大饲草、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形成饲草饲料基地建设规模,增强农牧区防抗灾能力;三江流域地区应继续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扩大良种覆盖面积,努力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经济林木,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2、林业:坚持“以保护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合理规划,采育结合,综合利用”的林业工作方针。积极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四旁”植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开展工程造林、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加强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年楚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沙漠化整治工程,推广太阳能、微水电等新型能源,减少薪炭林采伐量,保护和改善高原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畜牧业:坚持建设养畜、科学养畜和发展商品生产的方向。积极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坚持把畜牧业生产结构与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结合起来,草场利用与草场建设结合起来,自然放牧与围栏喂养结合起来,推进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一江三河流域地区要在稳定增加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力争把粮食生产区同时建成畜产品生产区。藏西北草原地区大力开展草场建设、围栏建设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努力恢复草原植被,改善高原生态环境,不断增强防抗灾能力。合理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保持草畜基本平衡,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三江流域地区应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养殖业,大力开展改良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建设,推广秸杆氨化、饲料青贮等技术,积极发展饲草饲料种植、加工、存贮、流通一体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相适应的经营服务体系,如:发展市场、提供信息、提高素质,建立和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等等,单从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内部讲,尤其需要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牧民商品观念,增强农牧民参与市场的意识,通过农业产业化,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增加产业链条,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开拓市场,带动其它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三、实施产业化的对策措施

1、完善现行的土地制度首先,坚持稳定和完善“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基本政策,加快落实草场有偿承包经营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开发“四荒”“谁开发,谁使用,谁受益,允许转让和继承”的政策,并明确免征免购的时限,使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其次,推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集体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土地草场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大力发展种田能手、养畜大户,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2、发展规模经济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本质要求,发展规模经营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协作形成规模。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片一个特色,使分散经营逐步走向专业化协作生产。二是土地经营形成规模。可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之机,通过有偿转让、租赁等形式引导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也可有组织地实行农业股份制,即农民家庭以投资入股的方式把承包土地作为资本,集中起来统一使用,使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三是联合发展形成经济联合。充分利用援藏契机,与内地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紧密相连,面向市场,联合发展规模经济。

3、以农畜产品加为主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劳动力的非农化,加快农村产业化的进程。西藏农村与全国农村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加工业和乡镇上。西藏农村工业占农村各业总值的比重,比贵州低13个百分点,比青海低7个百分点,比甘肃低20个百分点,农村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只相当于以上三个省平均数的1/15,主要原因就在于农畜产品加工业的落后。西藏农畜产品原料优势明显,特色显著,潜力很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等特点,只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西藏农村经济面貌得到改观。因此,应把发展农畜产品的加工业,作为一项产业化的根本性措施来抓。

4、积极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支柱,是一个地区经济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应在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认真区内外市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的前提下,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选准主导产业,发展具有本地特色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一要巩固提高传统特色产业,使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二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注意发展高原物种、无污染食品、饮料等绿色产业。对那些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突出、市场容量大的项目,组织攻关,重点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注意开发名优特新产品,特别注重开发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劳动密集型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尽快形成产业优势,使区域经济充满生机活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开发既要考虑区内国内市场,还要考虑邻国市场。同时又要避免“小而全、大而全”或“全面开花”的产业低层次结构。

5、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农村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是产业化的重点。应在对现有企业(公司)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农村骨干企业发展规划。一要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界限,实行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域的联合,谁有辐射能力,谁为“骨干”;二要实行支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支农周转金、农业发展基金中,应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扶持实施产业开发的“骨干”企业,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应向“骨干”企业倾斜,自治区还应考虑在税收、信贷上对“骨干”企业实行各种优惠政策措施。

第9篇:农业畜牧业工作总结范文

1退耕还林对原州区农户收入及畜牧经济的影响

1.1研究区概况宁夏原州区(原固原县),位于黄土高原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畜牧业是该区传统和支柱产业之一。原州区总面积3.51×106hm2,其中耕地面积1.64×106hm2,林地面积7.97×105hm2,牧业用地9.71×105hm2;年平均气温为6.2℃;年平均降水量471.2mm;地带性的植被是温带典型草原。2004年总人口4.86×105人,其中农业人口4.09×105人,农村劳动力1.94×105人;全年粮食总产量6.43×107kg,人均拥有粮食132.5kg;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520元,仅相当于宁夏平均值(2200元)的69.09%,相当于全国平均值(2936元)的51.77%。原州区不但资源贫乏,而且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发,尤其近50a来,随着人口增长过快,人类的刚性需求与生态系统的弹性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剧了土地退化,严重的土壤侵蚀和频繁的干旱交叠发生,加剧了旱、风、雹等恶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制约了原州区生态农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使原州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全国。

1.2近10a来原州区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1.2.1原州区畜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决定了畜牧业在原州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资源优势。该区地处农牧交错带,草原植被为主导景观,又是拥有“牧草之王”之称的紫花苜蓿的主要产区之一,同时,原州区旱作农业比重高,养殖业延续了种植业的产业链,将大量饲料和秸秆投入到畜牧养殖上,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降低了土地的垦殖率。退耕还林在增加了饲草资源的同时又将畜牧业纳入主导后续产业行列,在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下,将会有力推动该区畜牧业的发展。(2)劳动力优势。退耕还林的实施,使农民耕地减少,大量劳动力富余。调查中发现,退耕户的年纯收益平均增长596.17元,原因在于退耕后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进城打工,畜牧业有效吸纳了老、弱、幼劳动力,通过畜产品将他们的劳动力价值转化为市场经济价值,提高了该区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3)畜产品市场优势。主要体现在“清真”品牌优势、国内畜产品价格优势和广大市场需求的优势等方面。

1.2.2退耕和禁牧影响下农民收入情况及畜牧业发展情况分析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实施5a的实践检验,发现退耕还林草是解决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5a间原州区共退耕6.01×104hm2,占原有耕地面积的38.63%。超过国家下达计划退耕面积4.24×104hm2,超自治区下达计划退耕面积1.27×104hm2,。本课题组在原州区通过典型调查与偶遇抽样选取了6个典型村,然后通过与当地专家座谈、农户问卷调查,取得73份有效问卷,在对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通过钱粮补助、劳务输出,以及畜牧业等后续产业的带动,农民的收入结构,以及人均收益额有了明显改善,如图2所示[1]。样本农户的人均耕地收益下降最为显著,由1999年的694.00元/人,下降到249.00元/人,人均畜牧业收入也由212.81元/人,下降到2004年的人均畜牧业收入也由1999年的212.81元/人下降到2004年的人均200.50元/人。但是由于退耕农户平均获得政府直接退耕补助的纯收益达575.54元/人(实际兑现374.40),占人均收入的27.51%(实际兑现到手的占人均收入的19.80%),以及由于退耕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进行了有效转移,农民的人均其它收入由1999年的629.87元上升到2004年的1066.99元,增长了69%。总的非耕地收入从1999年的842.68元/人上升到2004年的1267.49元/人,增长了50%。从总体来看,退耕户的收益有很大的提高,由1999年的1536.68元/人上升到了2004年的2092.00元/人,而非退耕户收益没有明显变化(图略)从统计结果来看,退耕与禁牧前,原州区的畜牧业收入相对增长量低于农民纯收入相对增长量;退耕与禁牧以后相反。因此,原州区畜牧业作为后续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解决退耕带来生态、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在牲畜数量和结构方面,统计数据显示,近10a来,原州区大牲畜数量略有下降,羊只数量以及牧业总产值有较大的上升

21995—2004年农业经济系统与畜牧经济系统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近10a来,原州区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畜牧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生产系统,影响畜牧业经济的因素很多,有系统外部的因素:降水量、草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收入等;有系统内部的因素:牲畜存栏数、出栏数,肉、毛、奶等各种畜产品的产量。灰色关联性分析为我们发现畜牧业经济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主要关系,找出影响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寻求解决办法,从而促进畜牧业经济系统高效、健康、协调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2.1数据收集根据统计部门分类系统,结合原州区的实际情况,本文选择了原州区各种畜产品产量作为畜牧业经济系统的内部相关因子,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人均纯收入等作为畜牧业总产值的外部综合相关因子,将主行为序列与相关行为序列作为同时距、等时距序列,建立畜牧业灰色关联分析的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1995—2004年的《宁夏统计年鉴》。

2.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影响原州区畜牧业经济的主要因素,它的数学模型是[7]:设给定分析因素x0及其k个时刻值,则可构成参考数列为:(参赛略)

2.3结果分析

2.3.1畜产品产量对牧业总产值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以牧业总产值为主因子,以各畜产品产量及产值为相关因子[3,5],按照上述方法和步骤计算结果(表略)影响原州区畜牧业总产值的各畜产品产量、产值影响因子中,退耕前肉类总产量关联度最大,为0.9604,绵羊毛产量次之为0.9599。退耕后,各因子的关联度除牛奶总产量外均有所上升,当年出售和自宰肉牛对牧业总产值的影响居于首位,其次为肉类总产量,上升幅度较大的是山羊毛产量和山羊绒产量。据农民反映,退耕后,由自由放牧转向舍饲圈养,投入饲料及工时增加,肉类依然是牧业的主要收入之一,有些地区,退耕还林后牛依然可以自由放养,并且实行了规模饲养,使牛肉产值在肉类总产值以及畜产品总产值中的比重增加,在今后的畜牧业发展中,我们应该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绵毛绒、肉类产量和质量,以及增加牛奶产量来推进该区畜牧业发展。

2.3.2综合因素与畜牧业总产值的关联性分析以畜牧业总产值为参考数列〔X0(k)〕,其它数列为比较数列〔XI(k)〕,按上述方法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综合因素与畜牧业产值的关联度退耕前后变化幅度较大,而且变化趋势不一,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显著增加。说明退耕还林的结果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业收入中的农副产品收入很多投入到了畜牧业上,可以说畜牧业相对于退耕前而言地位显著上升。林业总产值、降水量和羊年末存栏数的影响减小,但降幅较小,而乡村劳动力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均耕地面积、农林牧渔业总投资、大牲畜年末存栏数、年末家禽只数和草地面积的变化较大,对牧业总产值的影响减小,这些变化是与实际相符合的,原因在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首要目的就是解决生态问题,原州区还林面积高于还草,而且在调查中发现乔木林比例高于灌木林,纯林比例高于混交林,还林的近期效益难以实现,农户在林业上的收益比重很低,同时还要投入人工和资金进行林业的管护,所以其对于牧业发展贡献率较低是必然的。因为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和补助的停止,农民的整体收益会在短期内有明显波动,复垦的危机很大,所以要在今后几年的退耕还林还草中提高还草比例,缩短收益年限,这既是发展畜牧业也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