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

第1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网络答疑;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4-0156-03

对于现今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大一新生而言,高效开设的计算机课程通常会给他们以极大压力,当一个课程对学生欠缺吸引力时,作为任课教师,须认清这一点并加以及时扭转,除去极少部分的学生,多数普通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下摸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课程设置和客观条件对他们可能是帮助,也可能是干扰。以下就根据笔者多年讲授计算机公共课得出的一些看法。

1 课堂效果受教室环境的限制以及教材和考试

1.1 教室教学环境

计算机技术本身的特性(即操作性)和大班授课、教室授课存在很大矛盾,它需要更多的上机练习,但由于人数过多,不可能满足全部上机形式完成。这种课本身的特点是理论性弱,需要理解的高深知识少,但操作性强,需要多多动手实践才能记住,如同游泳等体育项目,不可纸上谈兵,必须接触到真实的环境才能在实际练习中迅速加以体会,并得到进步。说得越多,做得越少,越不利于真正掌握,此类课程的关键是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并给予细致的演示、指点,让他们能迅速地模仿教师的操作,熟练之后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应迅速、不拖泥带水、不似是而非。因此,此类课程应具备如下的环境:初期要有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讲解,顺利度过这个困难百出的阶段。我们都知道,学习新知识时最易产生挫败感的正式最初期:对多面对的东西完全陌生,一无所知,同时也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自发的学习有另当别论),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设备和难懂的专业术语。他们最需要的是马上接触实际的计算机环境,在练习中打消挫败感。

但因人数所限,不可能满足全部授课以上机形式完成,而上课时班大人多,教室的布局仅利于自习、考试或听讲座,但不利于大容量的班级上课,纪律容易混乱是一个因素,另外计算机公共课这种必须模仿教师操作的课,无疑更不适合:教室呈长方形,讲台和演示屏在教室的一头,120多人的班级,全勤时基本坐满整个教室,坐在教室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很难看清黑板上的电子演示细节的,同时听讲也有困难,这样上课,久而久之会形成分化,慢慢地学得不好的学生会自暴自弃地不再主动争取教室前排的座位,因为听不懂的太多,已经难以继续理解后面的教学内容。这就使教师大量做无用功,学生易被甩下,跟不上进度。

1.2 教材和考试

在这里我们不妨以初学者的角度来看一看我们为本科生们所编、所选的教材,这些书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向读者展示着计算机世界――充满无趣、枯燥、令人望而生畏的术语,描述绝对正确,但缺乏启发性,多数知识点缺少实例说明。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但自我管理能力弱,目前我们从选择教材到教学模式到管理模式却都是弃其长而用其短――并不重视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唯有学生的自发积极性,才能对抗自身的惰性和很少受过锻炼的自我管理能力),殊为可惜。而是客观上要求他们运用自己很少经过系统化训练的自我管理能力去协调时间和精力去强迫自己学习并无兴趣,仅有压力和反感的学科。多数以低效率而告终。如此这般,很容易使本来该以学知识为主旨的大学生活变为应付考试,考试则由验收知识的掌握程度,变得流于形式。

以上实乃多年固存之弊端。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个,可能就是“为了便于管理”。这也确实是事实:试想一个120~180人的大班级中,讲授知识最终要规范化管理、要显式地衡量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并标准统一。如要满足这些条件,最基本一条就是必须考虑考试的形式――此指标最能方便快速地在某个角度上看出师生的付出和收效,那么考试形式是要以主观题为主还是客观题为主:如果是前者,那么答案必定不能完全统一,那么给分时如何衡量又会出现多重标准,有时会难以服众,尤其是主观题的批改时间远长于客观题,考试周内很难完成批改和录入成绩。如果以客观题为主,又会出现教条化的考试,甚至造成操作类技能类科目的考试,居然如同政治类文科考试一样出现死记硬背式的复习题目,学生人手一份加以背诵。笔者在数次目睹此类现象后不由诧异,这样是否已经失去了考试的意义?

2 上课和上机的效果对比和矛盾

2.1 对老师的不当客观要求

在机房练习时,按教学大纲所讲的主旨,是用以练习、熟练课上所学的技巧和操作,但这实际上难以实现:课上的条件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很模糊,说白了就是没听懂、没记住。上机时间如果安排在上课之后好几天才进行,上机时学生很可能根本忘了该做什么。这种时候,按理说教师的任务只是公布该练习的题目,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是予以解答,但必须由学生自己先进入练习状态才能产生问题,可实际情况是学生完全不知该怎么做,甚至不知该问什么,于是多数人会呆坐到下课――如果教师不予干涉的话,可是教师一旦干涉就不得不重复上课时所讲的内容(笔者曾经亲身经历过类似情景:把课上的内容又讲了两遍――每批上机一遍),这样效果确实很好,学生基本全部点头说懂了,可这似乎不是长久之计,一方面教师的精力被严重透支,一方面也体现出课上的时间反而形同虚设,甚至有的学生明知课上听效果有限,而上机时老师还会再讲一次,于是干脆不来上课,上机时倒兴致勃勃地来了,这种行为虽然不符合校规,但也能反映一定的人之常情,这时教师会十分矛盾: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为追求,还是只做份内的工作?

2.2 上机工作量和上课工作量无法真实体现现实工作情况

这里需要着重提出的一点是,计算机上机课的课酬,仅仅为上课课酬的40%,这种直接和工资挂钩的方式,客观上确实对教师的积极性有影响,凭笔者在公共课上超过六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如果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机其实比上课累得多。操作类的课程,最关键、最见效果的就靠上机练习,学生所得到的最大帮助也在这个环节,偏偏这个环节没有有效的管理和评估,这是否在客观上鼓励教师以对自己最轻松的方式进行?窃以为这个现象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如果要维持,就必须先改善课上教学的客观条件,不要将课上的学习任务转移到上机时间。

3 网上答疑的实际运作中之不可行性

学生对那些该是自己主动去问、去做的事情全无概念,多数人仍然维持初高中的模式:等待有人来指点、提醒,否则就不知道该去做(举例来说,笔者曾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让学生翻到书上的例子处,对照电子教案投影仪器看时,学生居然要老师告知该知识点所在的页数,并在得到答复前宁愿坐等不动,这说明学生的课堂学习实在欠缺主动性。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讲了一上午的课,进度已经跨过一章,而学生的课本还停留在第一页)。

进入大学后,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抄笔记,在他们的观念中只有写在黑板上的才应该抄下来,而现在要讲的知识点都在电子教案上了,而且其切换速度明显比他们一直习惯的步调要快,他们看不出该选择电子教案演示中的哪些进行记录,他们协调不好一边记录一边听讲的任务,很大一部分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吸收的不好,不知道应该随着教师的进度对照教材。

同时,大学不再是每天留作业,也没有之后的收作业、检查、批改、回复。课后复习在很大程度上只取决于学生本人的自觉态度和有效方法,可他们经常不知道该做哪些题目――更重要的是他们遇到困难时不知如何解决,大学中师生接触较少,教师不可能及时出现为学生排除疑问、解除挫败感,从这个角度看,网络答疑似乎是个解决办法的好途径:师生可以在一个由学校提供的统一网络平台上,利用电子留言板以发帖回帖的形式提问和回答,可这一形势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障碍,导致无法顺利达到预期效果。网上答疑的实际运作中之不可行性。下面以个人亲身经历列举几例。

3.1 硬件条件无法齐备

首先,使用网络留言板,需要师生双方都具有计算机和网络条件,这一条多数非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就难以具备:这些院系据说都配备有机房,但笔者询问过学生们,却一律得到这样的回答:从未见过机房,更没有使用过,先不管院系内部是否存在沟通适当或开放权限问题,学生长时间在本院系中得不到可使用的计算机资源是长期存在的事实,那么学生只能使用自己购买的计算机(多数学生没有这个条件);或者去校外的网吧(此类环境对学生学习实在并不适宜)或者去计算机学院的机房(这样也存在问题:且不说信息学院地理位置远离其他院系,其机房虽有一定资源,却主要应该面对本院的师生使用,无充分的能力为其呀院系提供服务)这是一个大问题,假设此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如学生排除困难顺利地找到可用的计算机并登录留言、并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再说教师一方:计算机是教师确实都具有设备,但要在家中办公时回复学生的网络提问,又存在能否从校外顺利链接到校内电子留言本的问题,多数教师都不住在校内家属区,无法从内网访问校内资源和平台,笔者曾数次在上网高峰时段从外网试图连接到校园网中的网上答疑模块,有超过半数无法连接,余下的几次虽能成功连接,但打开帖子的速度十分缓慢,最夸张的一次,曾用近半小时才打开一个问题帖子,而回复该问题并成功发出回帖又花了更长的时间,如此一来使用网上答疑模块的可用时段只剩下早晨8点以前和夜里12时之后,这对于需要正常休息和部分日子早上8点有课的教师来说似乎难以配合,如果利用周末,且不说影响教师的休息和个人生活,对于学生而言也不够及时,学生需要得到及时的答复,如果不能在他们能觉得及时的时间内回复,他们也会从此不再关注网上答疑。效率如此低下,网上答疑的方式能够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了。

3.2 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沟通障碍

退一步讲,即使以上困难都能克服,也仍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障碍:就是学生对技术问题的描述容易形成歧义,使得教师无法真正理解其困难何在,也就难以为之提供帮助。由于缺乏专业常识,他们的问题描述太过笼统,或者含糊不到位,使其理解与实际所知差之万里。

举例来说:学生常问这样的问题:1.怎么能让U盘不中毒?2.我的计算机突然点击哪儿都不动了,怎么办!3.我明明把照片都从U盘上复制到电脑上了,为什么不能打开??――这类问题几乎无法回答,问题1所指很不明确,其回答足足可以写上一千字,而且实际上也并不存在使U盘绝不中毒的完全方法,只能尽力避免;问题2描述过于笼统,有经验的提问者应该根据问题给出自己的电脑在“不动了”之前自己都做了什么操作,以及“不动了”之后计算机的状态;问题3表述不清晰,也难以回答。可事实上,后两个问题如果能当面看到现象,五分钟内就可解决:前者其实是因为计算机的内存空间不够大,用户又打开了太多的应用程序,导致系统无法读取硬盘而挂起服务,只要在“任务管理器”中暂时关闭一部分应用程序即可恢复正常;后者则是用户的复制操作部分有误:应先选中要复制的图片文件后用“粘贴”命令粘贴至目标位置,但用户实际的操作是选中文件后,发送其快捷方式到计算机,快捷方式只是提供了一个到目标文件的链接,本身并不代表目标文件,因此一旦U盘拔出,链接就断了,即使有快捷方式也无法打开图片。

以上问题由初学者用他们特有的漏洞百出、遍布歧义的语言来表达,教师经常根本无法猜出实际的问题所在,回答起来也就无法有的放矢了。

综上所述,并非网上教学、网络答疑的方式不好,只是,至少操作细节类的问题,不适合使用远程提问解答的方式,而这类问题在学生遇到的问题中所占比例又是最大的。

除上述外,计算机公共课还存在不少其他弊端,如教学设备的落后、教师演示用机不配备常见外设、没有网络环境、上课上机时间分离等,都在不同程度地限制着公共课的效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 李凤虎.关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思考[J].青海科技,2007(5).

[2] 朱勇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8).

[3] 李政辉.案例教学法探源[J].中国大学教学,2009(9).

[4] 刘顺清,高秀娟.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科技论坛:教育科学,2007.

第2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计算机模拟”为切入点,运用程序设计的方法实现过程模拟,从而达到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设置与知识相关的案例,把思维训练融入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运用程序设计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模拟;计算思维;“知识相关”的案例教学模式;科研促教学

文章编号:1672-5913(2015)15-0041-05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14JXYJ-27);四川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014016)。

第一作者简介:贾月乐,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仿真、计算机图形图像、虚拟现实技术,jiayuele@sina.com。

1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分析

1.1 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缺乏指导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以学习C语言为出发点,忽略了通过课程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和训练,导致“学习计算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是两个独立过程,不利于学生养成运用计算机知识思考并解决专业问题的计算思维习惯。

2)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结合。

教师在授课方法上缺乏新意,使用的案例缺少实际意义,无法体现“程序设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帮手”这一思想。此外,案例与学生习得的其他知识结构无交点,导致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以上问题导致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3)教学过程缺少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性思考的环节。

教师在授课内容上过多强调语法,课程总结也大多是知识点的归纳,缺少引导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性思考的过程。对知识的应用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深度思维和再次认知是使所学知识应用范围最大化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有效地开展该环节,才能加深学生对程序设计思想的体会。

1.2 计算思维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C语言程序设计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程序设计方法和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课程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思维会贯穿始终,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各领域专业知识进行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

目前,计算思维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已上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C语言程序课程应遵循以实际问题求解为主导的教学目标,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融人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 以“计算机模拟”为切入点的思维能力培养

2.1 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以学校多个专业的大四毕业设计题目为例,石油工程专业的瞬变流数值模拟算法研究、电子信息专业的红外图像场景识别算法研究、海面目标红外偏振探测能力仿真分析研究、红外成像系统性能仿真中的气象衰减特性建模仿真、校车乘员保护系统的数字化设计与建模、过程控制专业的UOE钢管成形过程仿真等众多题目,都是科研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应用型开发,程序设计知识在开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以专业知识为依据,运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进行抽象、分析和模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多数学生缺少的,即使学习了程序设计课程,也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找到突破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断层。

针对该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地把授课的基本出发点从学习程序语法转变为掌握程序设计思想;同时,设置与专业知识和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体系相结合的典型案例,结合程序设计的知识,把案例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直观展现。即教师通过计算机科学中的约简、嵌入、仿真等方法把较复杂的问题重新阐述,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和模拟的一般过程,然后将这些过程以程序设计方法实现。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把培养计算思维方式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的突破口,让学生感受到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

2.2 “知识相关”案例教学模式

为了验证以“计算机模拟”为切入点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思路是否可行,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引入与“知识相关”的案例,在案例中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应起来,同时设置与案例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延伸思考,从而达到计算思维方式培养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控制结构为例,以编写程序的基本过程为线索,我们展开“知识相关”的案例教学设计。控制结构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现实中的控制过程都可由程序设计的控制过程描述。在结构化程序设计当中,任何复杂的算法都可由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组成。在学生具有了控制结构的基本知识后,重点应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控制结构的理解以及程序设计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方法和作用,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由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算法实现和延伸思考4个环节组成:用计算思维的思想分析问题,用程序设计的方法设计算法,通过代码编写实现算法功能,通过科研实例进行延伸性思考,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3 物理知识相关案例

小球的弹跳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高中学生们经常会根据物理学相关知识计算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的状态,如高度、速度、位置等,但某个时刻的状态计算并不能完整地展现小球运动的全过程。如果运用计算机高速运算的优势,把小球运动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将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在计算思维的帮助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程序设计的方法,运用控制结构的知识,实现小球弹跳过程的模拟。

3.1 分析问题

假定小球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自由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小球的下落速度会越来越快,在接触地面后,小球反弹,随后随着小球的高度越来越高,上升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小球的运动过程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描述。

根据常识,小球并不会一直运动下去,其中,能量的损失是主要原因,而能量损失在小球与地面发生碰撞时最大。在小球与地面接触的瞬间发生了形变,部分能量会转换为热能,小球具有的机械能慢慢减少,最后小球的运动停止。

3.2 设计算法

我们以程序流程图为工具,用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方式模拟小球弹跳的运动过程,算法设计过程体现了计算思维。程序流程图可以有效地把语义描述转换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流程,通过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的有效组织,实现对计算机模拟小球运动的控制。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

假定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模拟过程从小球准备下落开始。首先计算小球的初始能量,如果能量大于零,则小球可以做自由落体运动,否则保持静止。根据小球运动过程中位置的变化,判断小球是否与地面接触:如果小球没有接触地面,则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计算小球每一时刻的运动状态;如果小球与地面接触了,我们将考虑能量的损失。然后,重新判断对小球的剩余能量,如果大于零,则运动继续,否则运动停止,模拟结束。

3.3 编写代码及调试

对照控制结构的基本知识点和描述小球弹跳的程序流程图,通过顺序、选择和循环结构语句的组合,结合物理公式的计算,参照分析阶段模拟小球运动时考虑的因素,我们就可以实现程序编码。同时,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模拟效果,可以在程序实现的过程中引用图形绘制函数,用圆表示小球,用直线表示地面,使小球弹跳的运动更加形象。程序代码如下:

从模拟结果中可知,小球越接近地面,弹跳的速度越快,越接近高空,弹跳的速度越慢。随着与地面接触次数的增多,小球跳动的高度越来越低,直到运动停止。模拟的结果与日常生活所见基本一致。

3.4 设计与编码的关系

用C语言编程实现了小球弹跳模拟后,可以通过其他的程序设计软件或易于展示效果的图形引擎实现小球弹跳过程的模拟。在课堂上,教师展示使用Virtools图形引擎,以脚本式编程语言实现的小球弹跳过程模拟,编程脚本及运行效果如图3、图4所示。

模拟过程遵循相同的算法设计,虽然在最终展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通过运行结果可知,该环境模拟的小球运动过程及运动规律与C语言编写的代码运行结果是完全相同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而语言及编译环境则是实现功能的工具。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在掌握编程方法的同时,更应重视程序设计思想和计算思维方式以及运用程序设计方法描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案例讨论式”教学的延伸思考

小球弹跳的例子里,我们考虑的情况比较简单,分析涵盖的细节不多,专业性不强。如果我们把更多影响小球运动的因素考虑进去,如初始速度、初始角度、能量衰减因素、小球材质、地面属性等,加入更多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同时细化计算机的模拟过程,那么我们模拟的小球弹跳会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计算机可以为学生的专业领域做些什么?把计算思维的理念与大家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进行数据计算量大、可重复度高的过程仿真,那么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计算机的模拟结果将会对实际情况有指导意义。同时,计算机程序设计将会成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有力工具。

3.6 以科研促教学

我们积极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效果,把计算机模拟与学校特色石油工程专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如以“钻井模拟器”中的计算机模拟内容为例,展示一个模拟的钻井作业过程,用科研成果增强说服力;阐述程序设计与专业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模拟的内容和实现的过程进行思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语

“兴趣”和“参与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原动力。课堂教学以“计算机模拟”为切人点,促进了学生养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象和实例出发,合理有效地组织并运用“知识相关”的案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同时,通过“以科研促教学”的方式,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互,启发学生对编程知识和课程本身的深入思考。以兴趣培养的方式引导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主观能动性,该方法在授课过程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考虑到计算机与各学科知识的碰撞及融合,我们计划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推动计算机模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晓红,王宇颖,孙志岗.C语言程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丁岩,张宇昕.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与计算思维的培养[J]重庆与世界,2014(1): 84-86.

[3]张华,张淼,基于问题求解的C语言开篇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 13-17.

[4]刘淑娴,阿里甫.库尔班,李晓华.简单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C话-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4):89-94.

第3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实施计算机教学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如果计算机教学再不从小抓起,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目前,城市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已日渐普及。但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在实施计算机教学时,容易在思想认识上、硬件(软件)配置上、师资配备上存在误区。如果不走出这些误区,势必影响农村小学计算机教学的健康发展。 误区一:在思想认识上,认为小学生年纪尚小,没必要马上学习计算机知识;升学考试没有计算机,学计算机可慢慢来 目前,我国尚未把计算机教育纳入"普九"课程体系,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在课程设置上也还没有给电脑课应有的一席之地。因此,给人的思想认识上带来混乱,各校的电脑课教学也因此随意性很大。上课周时数不一,教材五花八门,教学内容差异明显。为了理顺我国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国家教委于97年10月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对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课时等作出了规定,各校应认真参照执行。再不可因思想认识上的不到位而拖延时间,错失良机。 误区二:在硬件(软件)配置上,认为不必讲究教学设备的配套,能凑合就行 日前,笔者去许多小学了解计算机教学设施配备的一些情况。看到不少农村小学虽然都配备了计算机房,但可能由于经费的原因,大多数学校都采用了品牌较低档的电脑。 另外,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装备好了,还需要软件的支持才行。但我们的不少学校不仅硬件配套不够,而且缺少软件。由于软件与硬件的不配套,也由于经费的紧张,大量使用盗版软件,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教学的正常开展。 误区三:在师资配备和培养上,对计算机教师重使用、轻培养 一些校领导认为计算机教师会简单操作计算机和文字录入,就能当计算机教师。于是计算机教师除课堂教学外,不少人成了学校的打字员,领导的发言、教师的论文、学生的试卷都由计算机教师来完成。而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却没有被充分重视起来。他们不知道计算机教师要完成比较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掌握计算机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同时,计算机教师还是计算机房的系统管理员,需要随时维护机房里的所有设备。事实上,计算机教师需完成的任务有教学、教科研、软件开发、机房管理、本校教职工培训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工作量很大。计算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胜任本工作岗位,才能始终跟上时展的需要。如果老是让计算机教师担当学校的文字录入员,会挤占计算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可能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 假若我们在上述这些问题上走出误区,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一定能使农村小学的计算机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4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化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DOIDOI:10.11907/rjdk.16268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2-0189-02

0 引言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操作和维护能力、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能力、图形和图像等多媒体处理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以及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等。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衡量军校学员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新形势对信息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社会的核心技术,在我军信息化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则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军队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摇篮,应将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贯彻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1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提高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军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目标,给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者,应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激发学员求知欲,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意识,提高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1.1 合理设置计算机课程体系

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科学显得非常关键。目前,教育部对高等院校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明确要求,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划分为3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笔者所在学院将计算机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程和两门选修课程,三门必修课程分别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技术及应用》,两门选修课程分别为《计算机多媒体应用基础》与《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三门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开设,两门选修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开设,遵循了知识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学员在大学四年期间能连续学习计算机知识。

1.2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同时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操作性强、应用广等特点,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着力提高学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第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原理、技术和方法以及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在该课程教学中,应及时补充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拓宽学员知识面;对教学中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版本要不断进行升级,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员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1]。《程序设计基础》是第二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主要介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语言的功能、语法及编程。该课程教学中,应增加算法与数据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本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第三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应增加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数据库新技术,并结合具体应用系统,引导学员进行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以及系统调试,提高学员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1.3 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中普遍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大多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员的主体地位,造成学员学习兴趣不浓,自主性不够[2-3]。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讲练结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效果。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利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学员通过课堂操作练习,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员在“学中练”、“练中学”,自主学习,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内容,可设计大量的教学案例,按照“引入问题、分析问题、引出所学知识、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教学思路,引导学员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针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确定任务、研究完成、效果评价”的教学思路,以任务为牵引,将教学内容设计到各种任务中,通过任务分析、讨论、完成与总结,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改革考试评价机制

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而非目的。通过考试,检测学员学习的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考试大多以闭卷、笔试为主,理论考核多,应用考核少;客观性试题比例大,而综合性应用题比例小,这种考核方式和考试内容不能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利于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要围绕以培养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考试内容应体现应用性和综合性,而对学员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则是考试的重点。从考试内容而言,应侧重于学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进行考核,可以增加分析题、操作题和设计题的比例,减轻学员记忆负担,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能力提高上[4]。从考试方式而言,可采用多种考试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比如:对必修课程可采用笔试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增加上机考试的比例;对选修课程而言可采用系统设计方案、创艺设计、论文等形式。

2 通过计算机实践活动中提升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同时,可通过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学员不仅可以学习更多与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还可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1)举办计算机学术讲座。为丰富学术活动,活跃创新氛围,每学期举办“军经讲坛”活动。借此活动,瞄准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并结合现代后勤对复合型军事后勤人才的培养要求,精选主题,精心准备,为学员举办计算机学术讲座。

(2)创办各类计算机兴趣小组。为激发学员学习兴趣,在学员中创办各类计算机兴趣小组,如:平面设计兴趣小组、动画设计兴趣小组、程序设计兴趣小组、计算机网络兴趣小组等。学员根据兴趣和特长参加不同的兴趣小组,为各个兴趣小组布置相应任务并定期进行指导和讲评。

(3)组织学员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学习完《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后,组织学员分别参加全国计算机一、二级等级考试,并将等级考试的成绩与这两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挂钩。为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为学员提供考前培训,增强学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信心。

(4)激励学员参加各类计算机竞赛。为激励学员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学院每年举办一届“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对获奖的团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学员参加总部的动漫作品创作竞赛,并对参加竞赛的学员提供辅导,每年都会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在学员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蓝桥杯”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赛前对学员进行系统培训,都获得了较好成绩。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各种计算机活动的开展,教学改革效果明显,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显著提高。业余上机的学员人数明显增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也逐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不断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军队信息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徐红云,解晓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 谷希谦,陈锋.军队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1(4):16-19.

第5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游戏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方法

0 引言

当前,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国内外计算机界的一个热点课题,计算思维的重要作用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陈国良院士认为,科学思维主要分为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三大类,计算思维是科学思维的三大组成之一;计算思维无处不在,当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时,它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人人都应掌握,处处都会被使用。美国计算机协会(ACM)2008年公布的对CC2001进行的中期审查报告(草案),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绑定在一起,并明确要求该课程讲授计算思维的本质。2010年7月20日,九校联盟在西安对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研讨,在发表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中,也旗帜鲜明地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提出要加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目前,对于如何在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贯彻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国内学者已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构想。例如,陈国良院士认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思维培养的一个关键,并以此构建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思维导论”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教授认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强化思维性教学改革,强调可实现思维的教授与培养。浙江大学何铭钦教授等在对C9联合声明的解读中,阐述了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等课程的改革思路,提出一方面要突出相应领域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小规模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

当然,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应该贯穿在其他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游戏设计作为面向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普及型游戏设计课程,足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开设以来深受学生喜欢。在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在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中贯彻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该课程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1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适合培养多层次的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针对大二以上年级开设,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多数已修完大学计算机基础,并且修过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经过调整,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游戏概述、游戏开发周期、游戏策划与设计概述、Flas制作基础、Flash编程基础、Flash游戏开发技术6部分。

与其他计算机基础课程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强调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虽然涉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的求解(如编程实现某种排序算法,或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处理某张图片),但所涉及的问题规模较小。而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游戏策划、设计到开发以及的各个阶段,面对的问题更具体,各章节之间内容衔接更紧密,因此非常适合展示如何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的整个计算思维过程。

从问题求解的角度,计算机游戏设计开发中,具体的动画、游戏规则、交互方式、关卡设计等,均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实现,通过讲解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的计算思维。例如,在Flas制作中,当关键帧、引导路径制作好后,非关键帧即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这一思维方式可以用于启发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大放小…‘分清主次”,关键问题先解决了,次要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而在介绍如何利用ActionScript3.0进行面向对象的Flash游戏开发时,可以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推广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通过“求同存异”和“合理分解”,将重复性的工作分离出来,实现“重用”;而且,启发学生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与新产品设计关联起来,如通过对笔记本的“特化”设计上网本和平板电脑,通过对电脑和手机的“组合”设计智能手机,通过对电脑和电视的组合设计“智能电视”等。而游戏开发所采用的事件处理机制,其核心思想是“侦听消息”“转发消息”“响应消息”等,公司内部的呼叫中心、联络部门以及中介行业均采用了类似的工作模式。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即使比较简单的游戏,也会涉及动画、音频、字幕以及代码编写等各个方面,所以必须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才能保证其准确运行。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将系统设计的思维方式展示给学生。例如,针对某个具体的游戏,场景动画角色动画如何没计,如何通过代码将不同内容集成起来,不同对象之间如何调用,如何支持不同的交互方式等,需通过逐步分解、细化的方式,将规模较大、较笼统的问题转换成比较详细精确的描述,并有机地串联起来。设计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设计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要考虑资源的约束,例如时间、人力、掌握的技术等。这一思维过程,同样适用于日常工作,面对比较大的项目,需要分解细化,化繁为简,并合理平衡有限的资源,得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游戏项目的设计开发中,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系统设计的计算思维能力。

从人类行为理解的角度来说,计算机游戏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和抽象,是完全由人通过计算机构造出来的虚拟世界。在计算机游戏课程中培养对人类行为理解的能力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计算机游戏本身来看,游戏的剧情、场景、角色、关卡、游戏规则等,均基于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模拟或扩展而构造出来,因此,在游戏策划和设计内容中,可以通过介绍“虚拟人生”“开心农场”等角色扮演游戏、策略游戏,培养人类行为理解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游戏交互设计的角度来看,计算机游戏系统对交瓦性要求较高,如何给用户提供简单直观的交互界面,需要很好地理解人类的一些行为模式和用户心理,因此,在游戏设计开发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人类行为理解方面的计算思维。

2 通过案例教学与实践项目,贯彻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在计算机游戏没计课程中加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介绍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更需要将思维方式展现给学生,并让学生明白思维是可实现的。其关键是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项目,使学生理解如何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构造,最后变成可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即让学生理解问题的求解过程。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2.1 通过案例教学,贯通知识与计算思维

南于选修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文科理科均有,知识结构和能力差异较大,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案例,以问题求解为线索,将不同的知识点贯通起来。例如,在游戏策划和设计阶段,我们先对一些常见的游戏进行分析,让学生参与讨论,并提供游戏策划书和游戏设计文档实例,展示如何创作游戏的故事大纲,如何完善游戏的情节,如何设计游戏的细节(场景、角色、关}),让学生了解如何将一个概要的想法,一步一步充实、完善、细化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游戏设计方案。图1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挖地雷”“战场生存记”游戏案例。

在游戏开发中,同样通过一些Flash游戏的制作实例进行讲解。通过案例,从简单到复杂,将Flas制作、ActionScript3.0编程及游戏制作贯穿起来。例如,在讲解弹球游戏时,首先分析游戏规则,对任务进行分解,分析如何进行设计;然后讲解单个弹球游戏的动画制作,并结合游戏讲解Actionscript3.0的部分语法规则和编程方式、Flash延迟循环模式、事件处理机制等;再介绍如何对各部分进行集成,完成可玩的单个弹球游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如何将单个弹球进行封装,将单个弹球的游戏推广到任意多个弹球的游戏。在讲解其他游戏案例的制作过程时,也遵循这种“建模—分解—设计—功能实现—集成—扩展”的思路。如对于挖地雷的游戏,先分析、设计、实现简单的挖地雷游戏,然后再添加关卡的设计与实现。通过游戏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完整地了解游戏的设计制作过程。

2.2 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切身体会问题求解过程

为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求解过程,我们在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中加强了实践环节,并结合实验与项目进行课程考核。目前本课程安排有18学时的课内实验,包括4个实验项目。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使用Flash设计与制作游戏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计算机小游戏作品。通过在“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切身体会问题求解的过程。

此外,课程考核摒弃了笔试方式,采用实验考核和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由4次实验组成。项目考核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游戏项目,学生自由分组,每组不超过3人,利用Flash或其他工具软件,设计并制作一款可玩小游戏,要求最终提交设计制作文档、源代码、可执行文件、PPT演示文稿等材料。游戏项目分数评定采用共同打分方式:每个小组公开演示自己设计制作的游戏,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组成评审团对其进行评分。

例如,图2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动画专业的3位学生设计制作的“吸血鬼角色扮演游戏”,故事里的主人公在做任务维持生活的同时也必须照顾自己的女儿。学生采用“RPG游戏制作大师”制作了地图、人物、武器等,然后利用ActionScript脚本语言将各个游戏元素集成起来,实现游戏逻辑、游戏交互和关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多数学生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计算机游戏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掌握计算机游戏的相关基础知识,完成比较简单的游戏设计与制作,并增强了利用计算机科学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的计算思维能力。

3 结语

第6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革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2.吴文虎主编: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

第7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改革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 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本人担任高一年段的计算机教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技术(五笔字型)、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电脑兴趣小组才刚刚起步,就有喜人的好开端。晋江季延中学在近四年"中国电信杯"信息学竞赛中三次取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一、两次取得了高中组团体第一、个人奖第一的好成绩。而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今年高一所有学生将参加福建省信息技术(二级vb)会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以后定能硕果累累。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机票"上机能解决此问题,我校目前每天中午与周末免费开放电脑室让学生上网进行"研究性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也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学习。目前中学有繁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可能会对其他学科在时间上有小的影响,但若真正推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加强计算机教学正是其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素质,从而给其他学科带来好的影响。

二.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年来国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划,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十分重要和正确的,也真正体现了小平同志曾说的"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要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地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摆设"。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有投入必有收成"。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比较重视分数。时常用考试来刺激学习,"考试是法宝,分数是命根"仍在一定程度上起很大的作用。计算机课决不能再循老路。计算机应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学不会,不实践学了也没有用。针对这一特点,计算机课程应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让练的比重大于讲。

一个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物理仪器或化学试验装置,而是他可以用来进行学习、动手实践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环境。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还有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借助于这个环境来实现。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拨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 师资培训:

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转过来的,多数人边教边学,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教育的老师,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

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我校就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学校规定每周六下午为学习电脑日,早在1997年就对全校教师大规模进行电脑培训,部分老师不只通过了全国计算机一、二级考试,掌握了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98、word(wps2000)、excel、powerpoint、ie5网络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等。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而精选试题,精讲精练,所有教师都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辅助日常教学,大大推进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这样既提高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又让更多青年教师能参与到计算机教学中来,从而更好推动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发展。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使我们感到高兴的是我们学校算走在前列,为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校花了大笔的资金添购新的电脑设备,还搞起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我校真正成为"窗口学校"、省重点侨校。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早在几年前我校就将计算机列为了必修课,学校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和网络兴趣小组,在福建省中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竞赛方面成绩十分喜人。我们还建立了一支学生计算机管理员队伍,他们不仅能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承担管理计算机的工作,而且能指导其他学生学好计算机。同时他们也能很好使用和管理教室里的终端设备。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学校网络系统对外通过高速光纤(10m)宽带网专线24小时全天联接internet网,季延中学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址:),网页全面介绍了学校各方面情况,开设了领导机构、光辉历程等栏目;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班级主页(比如《演义二班》)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同学们从国际互联网中学习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开展"自主性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科教兴国"献上一份厚礼。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2.吴文虎主编: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

第8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1 引言

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的普及,要求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概念与基本原理,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表达与交流,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专业课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专业也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基础组承担了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及几门校级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校精品课程。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完成不断扩增的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高校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改革,我校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2 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跳离了原来的“零起点”,但高校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占有一定比例,而在中学学习过信息技术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仍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根据这一具体情况,参照教执委的要求,2005级本科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重新作了调整,内容覆盖面广,远远超出原来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概述、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与Internet的应用、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基础及应用、常用办公软件等内容。当时,有个别基础较好的学校已经不在课堂上讲解Office套件等操作性的内容,已把它移至实验教学的环节,但考虑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保留了课堂讲授Office套件内容,但学时缩减为6学时,即Word、Excel、PowerPoint各2学时。而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更偏重于系统性、实用性及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目录的自动生成、大纲视图的应用、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了函数图形的绘制、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线性方程求解和矩阵计算等实例。实验内容增加了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VB编程基础、Access数据库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Photoshop的应用、Flash应用)、网页的设计与制作等。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分类教学(理工科与文管类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由于大学新生入学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开设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同时,每个周六的下午设有课外讲座作为主课程的一个补充,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其一,为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开设了校级选修课程“计算机实用技术”,选修人数多达700人,人数名列校选课程第一位;其二,为零起点学生或基础较差学生开设了“操作基础培训班”,两层次课程讲授内容见表2。

对于吃不饱的学生既满足了求知欲,学到了新内容,又获得了校选修课学分;而对于吃不好的学生,利用开“小灶”的方式使他们能够尽快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新课程。虽然两层次课程有些名称上相似,但深度和广度上是有区别的。“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的内容更加实用,以后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会不断进行调整。这既是对必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补充和扩展,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另外,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还采取教师重点辅导、“小助手”协助的方式。就是教师在机房上实验课时为这些同学重点辅导,每班选出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协助教师辅导操作的内容,作为奖励,“小助手”可以获得期末成绩加分。这样做,既能保证全部同学达到基本教学要求,又能使学有余力同学更加努力并获得更优异的成绩。

4 教学资源的建设

4.1教材建设

几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直是使用本校教师自编教材。按照教执委最新的要求,我们重新整理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及配套实验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2005年9月已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在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应用的基础上,知识面广,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目前,正在积累和探索下一步教材内容的更新,为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做好准备,并编写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MATLAB基础及应用等选修课教材。

4.2教学网站建设

由于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可以把网上教学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我们利用学校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eYou网络平台,把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实验指导、CAI课件、考试大纲等教学文件全部上传到网上,这样非常利于上课教师和学生的查看及使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通知、大作业布置和提交及每周两个下午的实时答疑也在网络上进行;学生在学完教材每一章之后,均可登录网络平台进行本章的自我测试并查看测试结果;此外,我们还设置了讨论区,类似于BBS,学生的疑难问题在这里均可以得到答案。通过先进的网络平台,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5 持久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大学计算机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做到学习期间不断线。我们曾对高年级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进行抽查,不定期举办计算机与专业应用相关的专题讲座。2004年秋举办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搜索”竞赛,目的是加强学生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2005年春举办了“办公自动化软件”竞赛,选拔出的学生代表学校参赛,在首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技能大赛办公自动化组竞赛中,分别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名。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强化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我们还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由专门的教师辅导,参加老师的应用开发工作,如利用Flash、Autherware等编写课件,指导学生把存储程序的工作原理、光盘驱动器工作原理等不易理解的内容制作成CAI动画课件。这样做,既是对有余力同学计算机能力的再提高,也分担了老师一部分的教改工作。

另外,为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我们新增开设了“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MATLAB基础及应用”等校选修课程。

第9篇: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范文

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于小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计算机逐渐应用于社会众多领域中,并有力推动着社会变革。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其应用具有必要性。首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交互性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对未知知识领域的探索欲望。其次,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且人类获取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视觉。因此,多媒体计算机设备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得到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有助于增强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应用于情境创设中

多媒体计算机在小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好奇心,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创设情境的形式过于单一化,甚至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时,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例如,在小学语文《荷花》一课的教学中,部分地区学生可能未曾看过荷花,进而对课文中荷花姿态描写的认识有所欠缺。但在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下,教师可以事先收集关于荷花的视频资料,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通过视频,学生对荷花动态有着更多的认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良好条件。

2.应用于师生课堂互动环节中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着较高的要求。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互动环节中的应用具有积极作用,既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又能帮助师生解决诸多实际问题。例如: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必要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增强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学数学“平移与旋转”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移与旋转概念,教师事先利用手机或照相机等设备将班级学生进行拍照。其次,上传照片至多媒体计算机设备中,在教学活动中,利用鼠标将照片进行平移和旋转的运动,使学生了解运动轨迹,对知识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3.应用于知识巩固与延伸中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延伸,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巩固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在练习环节中,多媒体计算机有效应用于其中,有助于增强练习效果。例如,在小学英语字母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设置闯关游戏,答对一字母后方可进入下一关。在此过程中,既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助于知识巩固和内容的拓展延伸。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英语教学中,即便练习题量较大,但小学生仍然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4.应用于教学重难点突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