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

第1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但是,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仍然有部分施工企业不重视对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缺乏对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容易为工程机械设备在后期的正常运行埋下安全隐患。所以部分企业必须重视对工程机械的日常维修管理工作。

一、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

1.工程机械的维修方式

工程机械的维修方式分为预防维修和故障发生之后的维修。

预防维修是指在平时或者工程机械发生故障之前就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的维修管理,其维修的基本目的是对工程机械设备的例行维护工作,防止或者减少工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频率。其中预防维修的主要内容是: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和设备完成后的对设备上的设计上进行检测、诊断和试运行,对设备中出现的故障或者安全隐患要及时地排出,避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工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之后的维修工作是指对故障设备进行修理和维护的过程,通常设备修理的过程发生在设备刚发生故障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时候工程机械的停运损失不大,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维修和更换零件就可以保障设备的再次运行。

二、工程机械维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人才缺失严重,管理制度不全面

我国企业所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中大部分都是通过租赁的方式发展起来的,在对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中,对设备租赁的管理也是机械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工程机械设备租赁业务的发展十分快速,但是在工程机械设备的租赁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性强的设备租赁人员,导致了后期对租赁出去的工程设备的管理不全面,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维护工作。大部分机械租赁的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不能对工程机械的维修进行规范化的操作。

2.相关人员素质技术低下

建筑业中占据最大比例的是基层的体力劳动者,工作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低下,部分企业属于管理型的企业,这些企业经过的体制改革之后,只留下了一批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而大部分从事一线岗位的技术人员因为企业裁员离开原单位之后,新企业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收益,不愿意继续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导致个别岗位中技术人员大量缺失,出现了人员断层现象,影响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

3.工程机械设备的短期化现象频繁

部分施工单位单纯地追求工程进度的提升,让相关人员不停地加班加点,设备也处于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状态,对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使用期限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施工方所使用的工程机械设备大都是通过租赁或者原来的老旧的设备,因为相关技术人员缺失或者刻意忽略了对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和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大部分工程机械设备的租赁企业都缺乏对设备正常维护的认知度,只关心设备在运行时产生的效率,不重视或者直接忽略在设备运行之后的维修和保养工作。对于设备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故障基本上就是哪里出现问题就用修哪里,不考虑其他位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对设备的后期维护工作完全听之任之,这样会对工程机械设备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性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措施

1.做好设备的日常维修工作

在工程机械设备日常使用过程中,使用频率会比平时放置时要大得多,如果不加大对设备的日常养护管理工作,在工程机械设备运行时就会出现相应的安全隐患,甚至发生故障影响正常的工程进度,因此工作人员要重视对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管理工作,保障机械的设备的正常运行。

工程机械设备的相关管理人员在设备运行之初就要和设备生产商做好沟通工作,对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工作对出明确的规范,在设备需要保养的时候,要按照机械设备的养护管理守则来进行操作,与此同时,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奖惩制度,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工作做出明确的要求,最大化地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工程机械在运作过程中出现故障的次数和频率,减少工程机械设备在后期维修工作中的投入,确保收益最大化。

2.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的技术水平

只有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技术水平,才能确保工程机械正常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而给相关维修工作人员对具体维修方式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大多数项目工程在施工的过程后中都需要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相应的操作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只有努力提升相应技术人员的工作素质,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工程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发生故障的几率。对设备的维修人员,提升素质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后期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存在问题的机械设备要及时维修和上报有关部门,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效率。

3.定期更新工程机械设备

定期更新工程机械设备,可以提高工程施工的施工进度和工作效率。因此相关单位应该从长远来看,对于那些老旧的设备及时的更换,选择那些性能稳定、性能良好的设备,有助于开展设备的后期维护工作,安全性是设备购置所要考虑的第一问题,其次在安全性的基础上还要选择耗能低、效率高、护理费用低的机械设备,这样才能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

由于工程机械的设备品牌所用的技术和配件都各不相同,工作地点多位于交通不便偏僻的地带,一旦工程机械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时,相关零部件很难保证在短时间内运到,再加上周边交通不便,遇到较大或者沉重的零部件时会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的产生,相关单位应该积极做好工程机械零配件的供应工作。在施工之前,就估算出相应工程在施工中对于零部件的消耗和损坏情况,保证工程机械设备的配件供应充足,但是也要在每次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工程机械设备配件的供应和消耗记录,根据实际情况对配件进行购置和配备,用最小的库存量来保障工程机械产品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减少企业成本的投入。

4.以施工地点为中心,建立工地组织

当工程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时候,施工地点往往是机械设备维修的第一现场,因此,应该以施工现场为中心确立维修基地的建设工作,及时对故障的工程机械设备进行修理,并且能够根据相关设备和机械的工作性能提供科学、合理的维修计划,有针对性地修理工程机械设备。在工程机械设备修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维修技术的使用,当工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第一就是要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故障检测,确立损坏的部位和损坏情况,因此需要购置先进的检测设备来对发生故障的工程机械进行检测,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并解决故障,以免耽误工程的施工进度。

5.协调好工程机械的维修和使用情况

工程机械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施工方会一味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会刻意忽视或者遗忘对工程机械维修保养工作。使得工程机械设备长时间处于一个高负荷满功率的运转状态,而且工作环境十分复杂,如果不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定期地维修和保养,会大大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还会增加设备发生故障的几率,所以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要制定好科学合理的计划来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提倡施工方采用以养带修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方式,以达到延长工程机械的使用期限的目的。

第2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关键词:危机管理;安全管理;探析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013-02

湖北十堰一幼儿园133名儿童食物中毒;济南一幼儿被闷死在校车内责任人被判刑;7幼儿被教师扇耳光其中一名幼儿被打到耳膜穿孔出血……这一个个事件令我们感到惊诧的同时,也让我们不断反思其背后产生的根源。其实,在幼儿园的成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危机,这是经营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危机是时时处处都可能存在的,而且危机来时往往很突然,爆发之前难以准确预测,现代社会,媒体的传播速度很快,这也使得危机具有公开性的特征。针对幼儿园可能遭遇的各种危机情境,例如国家缩减招生政策、大面积食物中毒、火灾、传染性疾病爆发或大面积传染、交通危害、幼儿走失、幼儿伤亡等,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分析原因,提高危机防范意识,积极主动地规划危机管理预案,根据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将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突发的危机事件,轻则会影响到幼儿园正常的运营,重则会严重损害幼儿园的声誉和形象,甚至会影响到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幼儿园应设计一系列幼儿园危机管理预案,做好危机防范和应对的准备和计划,建立良好的危机管理机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最好的危机管理运营策略。

一、加强基础管理,防患于未然

幼儿园要加强日常管理,经常审视内部的危机诱因,尽量减少由于幼儿园自身原因所引发的危机。

1.制订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园日常管理中,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制订出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形成规章制度,使幼儿园的基础管理有章可循。其中涉及到幼儿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玩具的安全管理、食品的安全管理、传染病预防的管理、教职工队伍的管理、游戏活动的安全管理、大型活动的安全管理、出游活动的安全管理、幼儿成长的情绪关注、校车接送的管理、家长接送的管理等。例如《接送管理》中,规定幼儿家长必须使用接送卡接送幼儿,如果家长有事没办法接送,需要提前给带班老师做好交流,以免接送过程中出现问题。《户外游戏活动的安全管理》中,规定幼儿教师必须提前检查好活动场地、器械,清点幼儿人数,活动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幼儿,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清点幼儿人数。

2.加强监管,使制度落到实处。很多时候,幼儿园制订了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但因为缺乏平时的有效监督,从而使制度形同虚设,最终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例如近年来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严重超载或车辆不合格造成的。上级主管部门存在监管的缺失,幼儿园管理者管理不善,有些幼儿园虽然制订了详细的安全管理细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去做,另外,还有部分幼儿园抱着侥幸心理,最终导致安全事故。

二、组建危机管理机构

面对突发的危机事件,幼儿园必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了有效应对,幼儿园可以组建危机管理机构,设立由园领导及各个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处理小组。小组成员应该由幼儿园领导(通常是园长)、分管主任、保教人员、保健医生、财务人员、保卫、后勤部门负责人。明确规定好危机处理小组的职责,主要包括:

1.增强教职工的危机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演习、讲座、图片展、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让员工掌握必要的危机管理基础知识。

2.积极搜集相关的信息,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分析可能存在的各种危机因素,例如某幼儿发生了校车事故后,要及时检查自己幼儿园的车辆安全情况,避免发生类似的情境。

3.危机处理小组要认真考察幼儿园,组织小组成员对日常工作进行维护和管理,并监督各项措施(人力、物力、财力)的落实。例如幼儿园的大型玩具是否安全,幼儿的攀爬架是否有松动的现象等,一旦发现要及时整修,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4.针对幼儿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情境,制订合理的危机管理方案,方案的内容既包括预防措施,也包括危机发生后的处理方案,做到有备无患。

5.危机管理不只是管理者的事,要全园参与,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危机意识,危机处理小组可以根据幼儿园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全园教职工进行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增强教职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培养其管理能力。

三、事先制定应急预案,以便从容应对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危机事件,幼儿园可以事先制订相关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以便从容应对各种问题。具体内容包括规定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危机管理的预算;危机信息收集、上报的措施和途径;幼儿园易发生危机和事故的处理方法;应对危机发生后幼儿园对媒体和公众的解释方面做出规定;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等。具体步骤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幼儿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事件。幼儿园可能面临的主要危机类型有政府法律、政策的突然巨大变化;招生面临巨大困难;招生数量急剧减少;大范围对幼儿园不利的社会舆论甚至谣言的泛滥;大面积食物中毒;传染性疾病爆发与大面积传染;火灾;恶劣的环境造成的人身伤害;建筑物毁坏造成的伤害;其他意外人身伤害;对幼儿园疾病处理方式的不当造成的危机;可能的性伤害;交通危害;玩具与设施危害;幼儿园的相互伤害;幼儿走失;其他严重的道德伤害;其他不可预见的危害等。例如《某某幼儿园火灾预案》中要分析幼儿园可能发生的火灾有哪些?包括电路老化、超负荷用电、故意纵火、雷电造成的失火、周围环境牵连、幼儿玩火、食堂用火不当等。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尽可能地细化,想到可能发生火灾的各种因素,因为想得越详细越能对这一事件进行有效预防。

第二部分:成立危机处理小组,落实措施。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包括园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相关工作人员。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日常要定期排查各种不安全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在梅雨季节到来前,后勤人员要检查幼儿园的排水设施,房屋是否有漏雨的情况;定期检查电路是否有老化的情况,及时进行更换,将危机管理纳入到幼儿园日常维护当中;成立危机事件报告机制,一旦发生危机,可以及时报告;建立幼儿园预警机制,确保危机发生时通过广播、手机等设备传达到幼儿园每个角落;准备一份幼儿园空间分布图,并将公安、消防、急救、煤气等电话号码贴电话机旁;准备预防及应对危机事件相关的物力,如应急照明灯、灭火器、急救设备等;确定对外联络人员及新闻发言人等。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具体,落实人力、物力、财力,做到点面结合。

第三部分:培训与学习。首先,通过危机管理讲座或者展览,让教职工初步了解幼儿园危机的特征、危机的种类等,积极主动地建立危机意识;其次,通过培训让教职工掌握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危机处理技能,提高面对危机的心理素质。最好的方式就是运用演习。如《某幼儿园火灾危机预案》中,可以通过火灾演习的方式,让教职工知道火灾发生时应如何自救,如何有序撤离等。

第四部分:定期检查更新。制定了危机预案,不能常年不变。要根据幼儿园的发展变化和当前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更新。例如,预防火灾的预案中,要及时检查更新救火设备,如灭火器,检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等。

四、掌握危机处理艺术

尽管做足了一切预防危机发生的准备,但也不能完全避免危机的发生。一旦发生危机,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必须采取的一切手段和策略,以恢复公众信任,重塑单位形象。

1.迅速建立快捷、高效的危机处理组织。根据预案,一旦发生危机,要迅速建立危机处理小组,明确职责,分工管理,首先要对发生的危机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如该危机事件对幼儿及教职工的生命的影响有多大?对幼儿园的财产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对幼儿园声誉的影响有多大?是否危及幼儿园的生存?影响是短期还是长期?

2.迅速着手处理危机。遇到危机要积极面对,而不能逃避。无论责任在谁,对当事人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并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尽量使损失降到最低,切莫急于追究责任。安抚好当事人及亲属的情绪,并隔离危机,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某幼儿园幼儿午睡时意外死亡,但因为幼儿园一味推卸责任,最后家长情绪失控,打砸幼儿园,使幼儿园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以倒闭收场。

3.做好危机公关。做好危机公关,对重塑幼儿园形象非常重要。因此,幼儿园要将媒体工作纳入幼儿园的战略管理中,幼儿园要安排有专人负责接待媒体,必要时要事先进行培训,以免人多嘴杂,说法不一,造成媒体报道失实。尽量多地给媒体提供相关资料,以免媒体无端猜测,造成更大误解。幼儿园要给媒体提供幼儿园的相关背景资料,介绍危机发生的详细情况,介绍幼儿园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尽量博得媒体的同情和理解,淡化家长是弱者的媒体心态,切记不要拒绝媒体,更不要使用“无可奉告”等官方言语,以免使幼儿园处于一个更加不利的位置。

4.沉痛反思,重塑形象。危机发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积极面对,反思危机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今后的管理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不论危机的责任是谁,幼儿园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要认识到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出危机发生背后的内外在因素,做到有备无患。

总之,在幼儿园危机管理工作中,要做到预防为主,积极面对。一旦发生危机要理智应对,吸取经验教训,教育幼儿园的全体教职工增强责任意识。安全工作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让幼儿园的管理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屈玉霞.幼儿园经营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1,8(2).

第3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当前,伴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若干因素中,企业的供应链建设凸显出了重要性。正如英国著名供应链专家Martin Christopher所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积极探索能够适应未来竞争环境的供应链创新模式,日益成为了理论界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所关注的焦点。

2 危机管理与学习型供应链

供应链是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用户的供需网络,供应链上的各个结点存在着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极有可能带来供应链上的突发事件,对各结点所具有的功能带来极大破坏,并且随着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这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激增。要有效的应对这些突发事件,笔者认为运用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思想,可以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优化企业决策,对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在危机管理的思想下,供应链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更新、学习的过程,也即建设新型的基于危机管理思想的学习型供应链。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基本体现了三个核心思想:合作思想、集成思想、双赢思想。上述思想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后的商业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还应该加上“危机管理”的思想,建立一种能动态、敏捷地从危机事件中学习并能对危机进行快速响应的供应链——学习型供应链[1]。有人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L<C=D。其中L代表的是学习速度,C代表的是变化速度,而D代表的是死亡。该公式表明,如果一条供应链的学习速度跟不上时代或环境的变化速度的话,那么等待它的就只有死亡[2]。学习型供应链通过对突发事件的学习,可以完善各结点及整个链条的应急预案建设、事故处理和事后完善环结,可以减少在不确定性环境中竞争的损失,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保证供应链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学习——提升——再学习——再提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3],不断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使供应链成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如图1所示。

3 建设思路

3.1 供应链危机预警建设

预警是指在突发事件实际发生之前对事件的预报、预测及提供预先处理操作的重要机制。尽管供应链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重大事故的危机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危机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危机管理思想,将这种思想运用于供应链的建设将大大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安全性。

首先,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指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对供应链各结点及整体进行安全文化、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监管、安全培训等方面的建设,通过不断学习,相互交流,总结以往事故的教训,吸取有价值的经验,提高各结点的安全意识,使安全思想深入人心,使供应链网络上的各结点时刻敏锐关注运作过程,及早地觉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后面的处理做好准备。

其次,要做好危机预警工作。指出现危机征兆后,危机大规模爆发前的危机管理,主要是发现信息、处理信息、确认信息和信息。信息处理是危机预警的前提条件,建立学习型供应链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工作。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学习型的供应链中,在供应链层面上各结点的信息是共享的,任何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信息可以在供应链内的个体、团体及企业不同层次的相关单位相互交流传递,如原材料价格的变化、生产成本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顾客偏好的变化等,某一信息可能主要对某一结点产生较大影响,该结点通过对该信息进行处理,采取相应措施并信息处理报告,其它结点可根据该报告决定自身的应对措施。这个过程经多次循环后,供应链的学习性可以进一步加强各结点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从而不断提高危机预警的及时性、科学性。

再次,做好危机预控工作。指发现和确认危机征兆后所采取的旨在迅速化解危机,避免危机扩大和升级,避免危机大规模爆发的实质性措施。这要求供应链上各结点必须结合各自特点,结合发生过的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建立应急处理预案,预案要有针对性、全面性、可行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要不断完善更新,这样才能在危机爆发初期消灭危机或限制危机的升级。

3.2 供应链危机处理建设

尽管建立的危机预警机制,降低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率,但由于供应链自身的高复杂性,我们不能完全阻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做到对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正确及时处理,减少其损失。笔者认为结合危机管理的思想,这一阶段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快速反应机制、指挥协调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

快速反应是学习型供应链的基本属性,对于时间的合理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处理的成败。在危机发生后由于反应迟缓,采取措施不及时导致供应链断裂的事例不胜枚举。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实现如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所说的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方面[4],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会使团队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其中之一就是能够大大提升各结点应对危机的快速反应能力。

指挥协调是指在组织中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领导团队来进行具体的指挥及组织内外的协调工作,这是危机管理的基本要求,这项工作的好坏自然也决定了危机处理的结果。在供应链中的指挥协调不仅指某个结点也包括相邻结点间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因为各个结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是供应链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危机管理需要一是改变原有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各自分立、各行其是的低水平经营模式,创造更加紧密的功能体系,实现连续的、无缝的管理;二是打破部门、地区之间的壁垒,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发挥合力,协同作战,提高战胜危机的效率和效益。

人才储备是上述两项工作的基础,指具有较高素质结构的专业人员及稳定的人员团队。学习型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通过知识的共享、学习、转移、创造,不断丰富作为组织内的知识。各个环节的人员通过吸收知识、提高技能、实现彼得·圣吉所说的改善心智模式和自我超越。学习虽然是人的学习,但最终体现为整个供应链能力的提升。只有拥有这些处于生产实践前沿,掌握丰富知识、技能和实际经验的人员才能真正有效解决危机问题,这些人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建立学习型供应链,要明确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并合理利用人才。

做好上述三方面工作是供应链危机处理的基本保证。

3.3 供应链危机事后完善建设

事后完善是所有突发事件处理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供应链提升竞争能力的关键一环。按照危机管理的思想,笔者认为学习型供应链危机事件善后处理主要应包括三方面:第一,供应链的修复重建。危机事件结束后,会对供应链造成一定的破坏,需要对一个或几个结点进行修复完善甚至完全重建。在修复或重建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恢复原貌,必须学习吸取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使自身灵活多变,增强抗干扰能力;第二,危机的总结。这是学习型供应链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学习循环的基础。要明确什么类别的事件应该由哪一级部门和人员进行总结,总结要有针对性,要有指导意义,以便有更大的学习价值;第三,对相关人员和机构的奖励与问责。一个公正公平的问责与奖励机制即是推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系统化、体制化、长期化的保证,也是促使学习型供应链学习的动力和加速学习循环的保证[5]。

4 结论

将危机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学习型供应链的建设,能够明显提升供应链内各个结点及供应链整体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使供应链内各个结点由于原材料、价格、环境、成本等诸多因素变化可能导致的危机事件通过预警、事故处理、事故完善等环节进行科学及时处理,从而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使整个供应链成为一个高可靠性系统,使各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长远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福领,王立存.供应链企业采购风险预警的知识螺旋系统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4):78-81.

[2] 王天琪.戴尔独特的供应链及危机管理体系分析[J].现代商业,2014(1):182-183.

[3] 邱灵,黄慧敏.供应链节能减排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2013(22):39-40.

[4] MARTIN C,CARLOS M,OMERA K.Approaches to managing global sourcing risk].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Interna-

tional Journal,2011,16(2):67-81.

[5] TUMMALA R,SCHOENHER T.Assessing and managing risks using the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Process(SCRMP)[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16(6):474-48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项目(GZ13D110

第4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关键词:WSR方法论;公共危机;管理

1 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发生的公共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危机,并及时恢复、客观评估,吸取经验教训。

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从横向其本身的内容出发,分为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而纵向,是按照公共危机管理的先后顺序划分为预警阶段,处理阶段、恢复阶段、评估阶段四个阶段。

2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SARS事件以来,我国逐步意识到公共危机管理的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我国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从横向角度分析:(1)应急预案方面:预案内容缺少针对性,缺乏可操作性,预案设计形式化,过于仓促,甚至不符合现实情况,而靠上下级垂直领导方式推动的预案之间的衔接和横向协调是最大的问题;(2)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方面:缺乏专业的综合危机管理机构,当前我国的危机管理机构大多数是由政府临时抽调政府工作人员组成的,一旦危机处理结束,临时机构会就地解散,工作人员就会回到各自的岗位,长此以往,无法保证机构的连续性,机构的经验无法保存,并指导其他实践;(3)公共危机管理法制方面:《应对法》的真实作用得不到发挥。当前的应急工作还只是依赖于一元化的党政领导体制来完成的,相关法律紧急措施规定不够具体,对公民权利义务规定不够明确。地方政府之间或政府各部门之间配合的协调方式和步骤,缺少详细的规定,很难做到有效的沟通和协调;(4)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方面:由于地方体制障碍,导致极容易出现条块分割,各个地方各自为营,从而协调机制很难落实到实践中,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过于重视处理阶段、恢复阶段的机制建设,而忽略了预警阶段中预警机制的建设,导致危机管理机制不协调。

从纵向角度分析:当前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过于重视处理阶段和恢复阶段,多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触l式危机管理模式,即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则最大程度上集中资源进行危机处理和恢复,却忽略了预警阶段和评估阶段的作用,预警阶段能够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降低损失,甚至是从源头上杜绝危机发生,而评估阶段是对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总结和梳理,能够为及时纠正管理过程中的错误提供宝贵经验甚至是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最大程度上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害,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但是我国在预警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重视程度不够,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不完善,过多的人力和物力都集中在中间的阶段,导致预警阶段和评估阶段发展仍较弱。

3 WSR方法论

WSR方法论即“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在WSR系统方法论中,“物理”指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通常回答“物”是什么的问题,物理追求的是客观性、真实性;“事理”指的是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回答怎样去做的问题,事理追求的是科学性、准确性;“人理”是指为人处事的道理,回答“最好怎么做”的问题,人理追求的是协调性、可靠性。“人理”也体现在对“物理”和“事理”的影响上,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人理”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核心,物理、事理、人理的共生共长实现系统的集成。

4 基于WSR方法论的公共危机管理可行性分析

公共危机管理在宏观层面涉及到国家政策,国家层面的危机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而各个地方政府体制的完善,机制的建立,人员的调配又体现在危机管理的微观层面。从宏观到微观,跨度之大,层次之多,可见公共危机管理的复杂性。

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物理可以包括资源、人口、交通、设施等,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应公共危机的类别的不同,“物理”本质也不尽相同,对公共危机本体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对危机管理至关重要,从而保证危机管理的真实性;事理包括危机管理的研究方法、模型以及其他技术手段等,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事理的本质即为了保证危机管理的科学性及准确性,提高管理效率;人理包括整个管理过程的所有干系人,即领导者、操作人员、受害者等等,协调关系贯穿于整个危机管理过程,协调好人理,对于管理的指挥,操作,以及舆论,避免干系人的主观倾向,保证危机管理的可靠性。只有充分发挥这三部分才能真正做到及时管理、科学处理、灵活治理,这与WSR方法论的思想不谋而合。

WSR作为一种思路,其核心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既要考虑对象的物的方面(物理),又要考虑这些物如何更好地运用的事的方面(事理),最后,由于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和实施管理决策都离不开人的方面(人理),把WSR作为一个系统,达到知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从而系统、完整、分层次地来对复杂问题进行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看,应用WSR系统方法论,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人理的作用,依照“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使危机管理立体化,最大程度上提高效率,增加效益,从而实现系统、完整、分层次的公共危机管理,是完全可行的。公共危机管理就是物理、事理和人理统一的过程,WSR方法以物理完善――理优化――人理协同的思维方式促进和引导公共危机管理向真实性、科学性和可靠性迈进。

5 WSR方法论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东方系统方法论形成之前,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常采用的是过度追求模型建立和定量分析的西方系统方法论,而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由政府、公民和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所组成的庞大、复杂的巨系统,应用传统的西方系统方法论很难处理这种复杂的社会关联,WSR这种东方系统科学方法论特别强调复杂系统中“人理”的作用,强调整体性和科学性。讲求系统实践中需要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考量。仅重视“物理”和“事理”而忽视“人理”,做事难免机械,缺少沟通,缺乏感情和激情,极易达不到甚至偏离目标;而WSR方法论在三个维度中寻求平衡,达到三个维度结合的效益最大化,“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就是WSR系统方法论的实践准则。

6 结束语

将WSR方法论应用到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一是因为公共危机管理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需要依照WSR对公共危机管理进行重新设计。二是因为WSR方法论具有传统危机管理所不具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备性等特征。所以,拥有科学方法论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指导实践,在危机事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彩江,孙东川.WSR方法论的一些概念和认识[J].系统工程.,2001.

第5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关键词: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维护;设备保养分析;维修维护管理

引言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行业的进步,现代化工企业中,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关键影响。为了保证化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十分必要,化工机械设备一般为不间断工作,磨损快、寿命低,避免设备故障是提高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为此,加强化工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是现阶段化工行业的主要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竞争实力的稳定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作用。此外,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对避免设备故障的频繁出现而言是重大举措。

1 化工机械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价值分析

为了实现安全稳定、高产可靠的生产,需要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护管理,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几率。现代化工企业中,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最终目标是:无故障或故障发生后短期内恢复工作,若不进行全面的设备维护管理、保养检修,会导致后期化工机械运营中,发生故障隐患,进而导致大故障、甚至设备停转,对企业而言损害较高。为此,进行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对化工生产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维修、保养内容分析

2.1 设备管理

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主要针对设备摩擦损耗进行处理。化工机械设备为连续作业,不间断摩擦导致设备受损、生产效率下降,必须进行处理控制。处理对化工设备而言,是较为常见的管理内容。此外,设备还需进行防腐处理,受化工生产的环境影响,生产过程中腐蚀效应较为常见,对设备的内部磨损严重,降低了设备的运行效率,为此,加强机械设备的防腐管理是必要内容。

2.2 保养、维修内容分析

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一般是针对易发生故障或损坏的零部件进行处理,保证设备后续期间的正常运转。化工机械设备的保养则是在设备未发生损耗的前提下,进行预防控制、保养保护处理,一般维修保养包括设备清洗,必要时可进行一定的、防腐处理,避免后期设备的损坏几率。

3 化工机械设备的现状问题分析

国内化工企业的运营状况表明,多数企业为了保证生产量,未进行定期维修保养处理,根据国内化工企业运行状况,其现状问题总结如下。

3.1 机械化工设备的管理问题

化工设备的管理一般是针对两方面进行:防腐、控制,现阶段,国内化工企业多数未进行防腐处理,对应相关作业人员未进行相应管理体系、规章制度的建立,整体设备管理质量缺陷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化工企业作业人员对设备的、防腐不重视,为了缩减管理成本,存在以次充好的行为,导致设备实际效果不达标。部分作业人员未进行相关培训,添加油时与实际要求标准不匹配,导致添加后无法满足设备性能最优的要求。

3.2 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问题分析

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中,较为常见的是泄露事故,设备密封性差、粘合度低均会导致后期设备事故。此外,针对化工机械设备的仪表控制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化工企业的原料多为混合物,成分复杂、控制精度高,未进行对应比例的控制容易引起后续产品的质量、性能变差。同时测量仪表、仪器设备的偏差不容忽视,对化工产品的负面影响相对较高。但是国内化工企业对设备的维修保养未进行上述相应问题的分析,到时设备保养维护难度过高。

4 化工机械设备的优化措施分析

现代化工企业对国民经济而言是重要支柱,保证其化工产品性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竞争实力的关键,为此必须加强对应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为了保证化工产品的性能满足相应标准,需要对设备管理、维修、保养等进行对应检测优化,不断根据时代进步进行改革,具体分析如下。

4.1 机械设备管理的优化措施分析

现代化工企业中,设备管理主要任务是进行,对其进行完整的控制管理是必要环节。首先需要对油进行型号选取,必要时可添加一定量的辅助剂,对于设备的效果增加、磨损程度降低具有积极影响。避免后期油的频繁更换,降低能耗率。此外借助管理可避免设备故障率过高。为了实现良好的管理,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详细的管理登记,形成详细的使用记录,同时还需要进行定期检验油的质量抽查,避免性能较差的油投入使用。现代化工管理中,作业的重要性较高,需要保证落实到对应人员,保证一旦后期设备故障可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可提高管理的精确度。

4.2 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优化措施分析

维修保养工作相比于传统设备管理的难度较高,主要针对温度变送器、流体流量器的故障进行处理,上述两问题对机械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施工具有重要价值。温度变送器的故障一般是电源引起的,为此,保证电源正常工作、持续供电是降低变送器故障率的基本方法。对应仪表的线路接线、连接合理与否十分关键,该环节中检测技术较为重要,需要进行检测技术的优化改革处理。测量流体流量设备的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流量计的等级以及电源接线是否准确,如果电源接线不准确无法测量到较准确的流量。同时还要检查变压器的运作是否正常,化工机械的部分设备需要额定限度的电压,通过这些方式的采取将能够使得化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的效果更加显著。

化工设备的保养可分为一级保养、二级保养。一级保养可称为月保养,一般需要在设备运行都对应时间后有技术员、设备员联合处理,并进行验收评定操作。内容包括:依据设备的使用,做解体的检修及清洗。除了要进行例行的保养之外,还要适当地调整设备各个部位间的配合间隙,以加固松动的部位及螺钉。清洗油毡、滤清器、油线以及防尘装置,以使管路能够保持畅通、无泄漏。要检查一些主要电器的控制单元,并更换个别的元器件。目的在于降低磨损带来的安全隐患。一级保养时间:两班制为三个月一次检验;单班制为六个月一次,根据生产计划、设备运营状况可进行临时调整。

另一方面,设备的二级保养,一般是设备运行满周年后,根据保养计划进行处理。内容包括:设备的依照设备使用的情况,进行设备的解体、检查、拆卸及保养等。更换或者修复设备磨损的零件,并且给下次的二级保养或者大修做备件资料的准备。对油箱、水箱及齿轮箱进行彻底清洗、换油及换水。检查和测量主要精度项目。对全部的电机全面地检查配电线路,以达到设备的整齐、安全及可靠。对全部的电器控制进行检查,并更换设备的部分器件,以确保控制系统的完好、可靠。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应各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化工行业作为重要经济产业,需要保证其长期稳定性、安全性、可执行性,对应设备管理、维护、检修工作的重要价值需要引起管理人员的重视,避免运行不稳导致的后期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促进化工机械设备生产运营想最高效率,保证对应产品性能的稳定性、精确性,实现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稳定增加,竞争实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凯,江中波.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保养技术[J].才智,2012(2).

第6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修措施

前言

建筑施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快速提升机械维修管理水平,并对机械故障加以诊断和预判分析,这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实际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确保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减少故障发生的频率,企业管理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并以实践工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机械维修管理工作为改进目标,进而不断地提升建筑企业综合竞争力。

1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

1.1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较为混乱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十分具体且复杂,若想提升机械设备管理水平就必须要相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以此来确保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工程施工企业没有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投入更多精力和给予充足重视,直接导致现场管理工作秩序较为混乱,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管理机构以及缺乏科学的工程机械管理制度、没有针对机械设备使用与保养等方面建立详细的台账,导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缺乏正规的章程,在机械设备使用中出现了问题也不能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造成了机械设备管理工作较为混乱,难以良好的进行下去。

1.2维修技术落后,维修工作不及时现象较为普遍

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下,大型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也投入到建筑工程建设中,这就对机械设备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也相应的提升。但部分工程施工企业的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与维修手段都无法跟上机械设备的更新速度,有很多的设备需要送到厂外进行维修,极大的增加了维修成本。此外大部分机械维修人员在通常情况下会习惯性地用常年积累到的经验判断来找出机械设备的故障点,没有具体的去分析机械故障的源头,并相应的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维修策略,如果只是针对一些结构较为简单的机械设备还可以适用,但如果是将该方法套用到结构较为复杂的机械设备中,则会很容易疏漏掉隐蔽性的故障隐患,直接形成了管理维修的盲区。

1.3工程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加快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部分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人员流动性较大,操作人员对于机械技术以及设备使用知识掌握不牢,尤其是当下为了赶进施工进度而短期聘用的人员其各项技术素质低下,培训时只倾向于操作忽视保养、施工单位为了抢进度,导致机械设备严重的超负荷,出现大量的违规操作的现象。上述情况都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同时在工程项目结束后,管理人员在没有对机械设备按照规定进行仔细的保养与维护后,就将其送至下一个工程项目当中,导致机械设备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

2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修对策

2.1健全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完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①建筑施工单位要明确地认识到机械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建立专门的机械设备管理机构,并配备专业的维修人员来负责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并根据设备实际应用情况,建立合理的机械设备台账,做好机械设备使用档案等基础性工作。②要充分的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配置机械设备资源。③机械设备管理者要将工程管理与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有效的联系起来,并根据不同工程的实际工期要求,合理的调配机械设备,进而增强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不断创新机械设备的管理方式,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力度,从而全面的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质量和实质效果。

2.2采用科学、合理的维修管理方式

工程机械维修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从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的采用不同的维修管理模式,因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类型多种多样,譬如起重机械、钢筋加工机械、土石方机械、钻探机械以及木图机械等等,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其维修管理方法也就各不相同。因此维修人员在针对不同的机械设备进行维修管理前,应及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来找准故障点,尽量在短期内进行维修。例如:在面临突发故障的进口机械时,由于该机械结构十分的复杂,需要维修人员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将故障排除掉,而一旦在维修环节中出现任何小纰漏,都会致使机械不能够正常运转,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效果。为此维修人员可以采用状态监测的维修方式来进行具体维修,既省时又高效;针对小型机械设备进行维修时,由于其结构简单,即使出现故障也不会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因此可直接选用事后维修的方式即可。在面对其他有明显影响工程质量的机械设备,如水泥混凝土输送泵车、水泥混凝土拌合站等,则需要采取预防性为主的维修管理方式,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维修管理。除此之外也可以采取应急诊断、互换修理及元件修复等现场抢修必备手段,并结合焊接、捆绑等具有临时性修理方法来共同完维修工作。通过实践证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特别是当前智能化机械设备已经被广泛的投入使用,而维修管理者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工作态度,掌握更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应用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而来不断地适应复杂且系统性的机械维修管理工作。

2.3加强对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不断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在工程机械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工作人员始终要高度重视机械养护管理工作,其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保障机械设备的施工质量,加强机械设备在运行期间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地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一定的施工企业的运营成本。由此说来工程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具体的做法有以下方面内容:(1)相关企业要建立健全的机械设备保养维护制度体系,严格监督管理部门落实保养维护制度的情况,并根据不同机械设备的具体特征及不同的保养需求,制定出机械设备保养与维护工作计划,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机械设备的故障发生频率。(2)企业领导者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机械设备的养护工作,避免出现机械设备长期超负荷运作的现象发生,严厉的杜绝各种违规操作所导致的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现象的发生。(3)要确保在短时间内进行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可以结合机械设计实际情况,适当的选用计划维修与预防性维修相结合的维修制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工作。(4)在开展计划维修工作时,应遵照机械实际损坏程度及零部件磨损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机械设备实行强制保修项目,并做好适时修理工作,采用先进的监控检测仪器,准确的测出故障磨损的部位和程度,有利于在故障发生前就已经制定好维修计划,避免盲目性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在进行预防性维修工作时,需要事先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针对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通过定期的检查来有效的避免因楼拆漏检所导致的失保失修。

2.4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培训力度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机械设备也相应的不断更新换代,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重,这就需要施工企业不断地提升全体管理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养,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并大量的选拔和培养一些既会管理又懂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以不断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例如:企业可以有倾向性组织一批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与操作人员来共同的参与设备管理研讨会,并引导鼓励大家广开言路、出谋献计,形成学术钻研的研讨氛围;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采用专题讲座和参观学习等形式逐渐提升机械管理与维修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技能水平。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机械结构本身具有复杂性且受到机械维修管理人员技术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给实际机械管理与维修工作带来了诸多的难度。因此相关企业在分析建筑工程机械管理与维修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机械管理制度及科学的维修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维修管理方法,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机械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锋,王芳连,黎秀清.建筑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建议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5):15.

[2]张宏海.建筑工程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措施[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3):26.

[3]杨长清.浅谈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3(6):164~165.

[4]李海同.工程机械维修管理加强的建议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6(29):28.

第7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关键词: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策略

1 工程机械的维修方式

(1)故障发生后维修。该维修方式是指在工程机械出现故障以后,再进行维修。这种方式一般使用于工程机械停运损失不大,只需要简单更换零件就能完成维修的情况下,才适合采取事后维修方式。

(2)预防维修。简而言之,也就是在故障发生之前,从预防的目的出发对机械进行检修称之为预防维修。预防维修的主要内容有:比如:日常维护,设计检查。定期对工程机械的设计进行检测、诊断、检查,及时发现存在故障的隐患,做好前期的预防处理,避免造成故障而影响正常工作。

2 工程机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使用,不重视养护。由于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日常的维修和管理不会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因此,一些施工企业在思想上对工程机械的维修和管理工作部重视,对做好工程机械管理和维护的意义并不了解,造成一些设备处于带病作业状态中,对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等造成了严重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正需要工程机械发挥作用的时候,机械设备却发生了故障,在维修时影响了工程的正常开展,增加了维修成本,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只重视检修,不重视技术改进。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大多数的只是一味的进行检修,而没有想过进行技术改造,也就要去修理成原来的样子为数,进而造成设备逐渐老化,工作效率底下。

(3)检测技术不先进。在现场维修中,对机械故障的判断通常是靠经验,靠维修人员的感觉来确定故障部位,因此,对故障判断的准确率不高。

3 做好工程机械维修的对策

(1)完善维修方式。伴随着机械制造技术不断进步,维修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已经由早期的事后维修转变成了设备状态随机检测维修。随着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为了降低因为机械故障而造成的损失,提升运行的稳定性,实行了定期维修制,同时,在维修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维修工艺,对一些技术实行改造。在上世纪末,逐步出现了技术状态监测维修模式,并且将维护的时间段向前推移,将维修带入了机械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当前,西方国家的维修现状是以状态监测为基础,以可靠性为中心,多种维修方式相结合的状态监测维修,针对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维修方式。一般机械采用事后维修,平时难以停机,一旦出现故障,对生产的安全性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于已经掌握了机械故障规律的设备,可以实行定期维修。关键设备在有诊断技术和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尽量采取状态检测维修。随着诊断和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今后状态检测维修在工程机械维修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但是,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维修方式。

(2)不断提高故障诊断和检测技术。在目前的机械工程检修过程中,如何快速的确定故障位置以及损害程度对维修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加快提升机械设备故障的检测和诊断技术。伴随着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比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技术水平很高的检修诊断技术,并且得到了大量的运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程机械设备的检修和诊断工作的进步。

维修实践说明,设备越复杂、越先进、维修中就更加的依赖故障诊断技术。在工程的施工现场,应当建立机械故障技术检测站,用于负责现场所有机械的日常检修保养工作,对于发生的机械故障及时处理,根据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做好详细的调度安排,尽量保障机械维修对工程的影响最小。

(3)对工程机械进行常规保养和定期检修。做好定期的养护,能有效的减少检修次数,做好相关的检修工作,也有利于维护工作的开展,因此,养护和检修对保障机械正常运行的同等重要。工程机械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负荷变换多,另一方面机械的振动、冲击、剪切、摩擦等影响也较大,并且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的影响,随着使用周期增长,机械的内、外部都不断恶化,最后造成摩擦加剧,性能不稳定,消耗上升,作业效率地下,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将容易出现工程机械故障。在平时的机械运行过程中,定期进行必要的维护,及时发现机械设备存在的问题,在故障还未发生提前就进行处理,将事故控制在萌芽阶段,那么,将掌握了机械运行故障处理的主动权。许多的工程机械设备故障显示,大多是因为平时缺少维护造成的,也就是说,维护工作开展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机械能否正常运行,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并且关系到工程的综合质量以及施工安全。此外,维修保养工作到位与否,还关系到机械维修的程度和次数,因此,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此问题高度重视,制定好相关的保养制度,让机械的养护工作切实执行。

(4)利用原有零件、再造技术,采用高新技术使其恢复形状、尺寸、同时提升可靠性、寿命以及性能。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发展的主体,各个领域的非常重视节能和高效的作用,对环境的保护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工程机械必须注重维修和再造技术的分析研究。

(5)保障工程机械零配件的采购质量以及供应量。在工程机械出现故障后,在维修时必须牵涉到更换零配件,此时,如果零配件不能及时的送到,那么会延长维修的时间,如果更换的零配件质量不合格,那么会影响检修的质量,因此,采购人员必须对相关零件的质量、机械型号等有详细的了解。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制定采购供应计划,让零部件的采购供应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坚持以最小的库存量来满足机械设备维修对配件的需要。

4 总 结

综上所述,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工程机械的正常运行与否关系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关系到工程的综合质量,关系到项目的施工安全,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完工,更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对工程机械定期进行维护,保证机械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之中,进而减少工程机械故障或者事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高华丽.浅谈工程机械维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2:231~232.

[2]赵叫回.试论工程机械管理与维修策略[J].机电信息,2010,12:153~154.

[3]王玉玲.机械可靠性维修性优化设计方法及其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7.

第8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围堰技术;应用

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是基础性的建设工程,是各项行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将地表及地下水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理是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还同时具备消除危害的功能,这种功能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上发挥着极为出色的作用。在实际的施工中,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很多问题会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经常出现,整个施工质量都可能受到影响。此时围堰施工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以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运用不同的围堰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更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推动,意义重大。文章将就水利施工中围堰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

1 水利工程施工及围堰技术概述

水利工程施工是指按照设计提出的工程结构、数量、质量、进度及造价等要求修建水利工程的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有施工准备、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水利工程施工已经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水利工程施工是研究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方法、管理方法的学科。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旨在为建设永久性的水利设施而修建的临时性围护结构就是围堰技术的理论内涵。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防止水和土进入到建筑物的修建位置,为的是在围堰内排水,开挖基坑,修筑建筑物。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最为常见可以作为正式建筑物的一部分,除此之外,一般情况下都是使用后即拆除。围堰高度要比施工期内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高。

2 水利工程建筑设计现状

水利和建筑专业同时隶属于水利工程,所以是一项跨专业学科。水利工程师一般是设计的主要负责人,质量和自身所应具备的功能都可以保证,但是受到专业的限制,设计的图纸往往偏重于实用功能,而建筑的艺术性和美观程度不足,单调枯燥,缺乏艺术性,给人以笨重的感觉是一般水利建筑的通病。而建筑艺术设计在建筑学的范畴内,建筑师们又因为不具备水利专业的技术知识,对水利工程环境也不甚了解,难以设计出精美的水利工程建筑。

精神文明在现代文明中逐步提升,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水利建筑中也有所涉猎。人们不仅仅只关心工程的实用性和安全性,视觉的美观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艺术元素的不断添加,有的甚至还与旅游景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如三峡。就我国现阶段的水利工程来说,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亟待解决,并且随着水利工程的不断推进,问题会越来越广泛,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所以,改善战略,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施工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必须要做到的,这也是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 围堰施工技术改造的原则

3.1 推广和使用现代水利工程更新改造的标准技术

水电站能够顺利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更新与改造。在围堰技术施工中运用先进的设计改造方案,标准化的设计方案是首要必备的,还要为水利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在施工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水利工程围堰施工设备改造,以便保障水利工程与时展同步。

3.2 优化水利工程施工整体布局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关于围堰技术施工方案也应该得到逐步的更新优化。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仅仅是简单的应用新技术、新设备,还需要优化配置围堰施工技术方案,再辅助以现代化的科学手段,监控整个系统的稳步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实现水利工程施工的智能化、网络自动化。

3.3 制定总的设计方针

改造和设计水利工程围堰技术施工设备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应该遵循总体设计方案,具体施工时应以具有规范性的规章制度为准则,水电站顺利稳定实施是依赖于总体设计方案的,还能够在水利工程运行的合理性和与环境的适应力上给予极大的支持。

4 围堰施工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

4.1 土围堰及土袋围堰施工技术

土围堰及土袋围堰是水利工程围堰技术比较常见的施工技术。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在土围堰的施工中,所选择的土是需要具有一定特性的,黏性土是最为上乘的土质,在没有黏性土的情况下,砂土类的填充物也可选择,在使用砂土类填筑时,应加宽堰身渗流长度。随着砂土颗粒的不断增大,还要相应的加厚堰身。渗水程度以及水压力作用下的稳定性会受到围堰断面土质的使用情况的直接影响。水深在1.6m以下,以及水流速度在0.4m/s以内的施工工程普遍都可以使用土围堰技术,另外河床的土质渗水性也不适宜太高。水深在4.0m,水流速度在1.6m/s以下是土袋围堰施工技术所需要适应值,河床的土质渗水性也同样要在比较小的范围内才适宜。

4.2 木桩土围堰施工技术

木桩土围堰也是比较常见的施工技术。进行技术之前要将木桩土围堰修建在河床之上,在河床上打入木桩是首先的步骤,还要在木桩的里侧加入竹笆,然后设置桩与桩之间的土围堰。要满足水深在5~6m之间,水流速度在1.6m/s以上的条件才可达到应用的效果。

4.3 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

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的内涵为在河床中打入钢板,并进行必要的填土固定,所形成的就是钢板围堰。钢板围堰技术相比较上两种技术可操作性更强,应用的范围也比较广泛,主要原因是钢板桩围堰施工技术适用范围是水流流速较大,以及水流较深的河床。另外,一个方位的围堰施工结束后,钢板还可以拔出再利用,有着很好的循环利用的效果。

5 结束语

通过文章的分析,使我们可以充分了解到围堰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作用力,在避免产生水利工程施工问题发挥着出色的表现,保障水利等相关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更为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的重要贡献上所发挥的力量。特别是在现阶段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上也是日趋增大,水利工程在提供电能上可发挥一定作用,所以对水利工程建设在技术上的改造和更新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围堰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缓解供给和需求上的矛盾,满足人们对水利工程的期望值,更好的为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邹岫桦,王雷.浅谈水利施工中围堰施工技术处理的方法[J].科技与企业,2012(21).

[2]张广英,潘玉军.水利施工中围堰施工技术探讨分析[J].中国水运,2012(2).

[3]吴兴加.试析水利工程围堰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6).

[4]王栓柱,郭卿.围堰施工技术施工技术在渠道工程中的应用漫谈[J].城市建设,2013(14).

第9篇: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范文

一、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有鉴于此,从2007年开始,我国政府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就已在所有上市公司全面实施,以期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通常意义上讲,会计准则制定得太宽泛,就会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创造更多的空间,使其拥有更多的剩余选择权;而会计准则制定得太详细,则会导致会计人员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无法找到适用的处理方法。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充分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具体而言,主要有资产减值准则、关联方披露准则以及债务重组准则,这些准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是在资产与负债的初始分类、后续计量以及公允价值的使用等很多方面都严重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些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往往会打新会计准则的“擦边球”以达到证券分析师的预期,这使得新会计准则在运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1]。

二、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

(一)会计政策的强制性要求得到提高

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上市公司一旦出现亏损不可逆转的情况,就会加大资产减值的计提力度,下一年再通过资产减值的转回,从而实现扭亏为盈,这也是实务界通用的盈余管理手段,而新会计准则对于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是不允许转回的,其目的是减少上市公司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上市公司的实质性控制,这一变化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了很大影响,明确了公司所要承担的债务,同时也可以有效限制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发生。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使用作出了改进,明确了使用的前提和范围,以确保公允价值不被滥用。从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限制中能够看出,会计政策的强制性要求得到提高,可选择性有所降低。

(二)会计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

针对原会计准则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新会计准则特别制定了资产减值原则,将销售价格改成公允价值,使得资产的可回收金额更容易被确定,同时也对如何确定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预计处置费用等问题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操作指南。原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以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对单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确定,为此,新会计准则又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此外,新会计准则还对创新金融业务以及套利保证等新业务的确认、计量和列表进行了统一规范,这些举措使得会计政策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细化,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2]。

三、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具体行为

(一)资产种类的划分

新会计准则在对资产种类的划分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改变了原会计准则在细则上进行详细规定的做法,而是按照管理当局持有意图进行划分,这一改变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更加接近其真实的财务状况,但是这种划分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管理当局的持有意图难以判断,变通资产的划分种类很容易给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空间。通常,对资产种类的划分来进行盈余管理的途径主要包括对金融资产的划分与对固定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划分。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可以划分为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指的是到期日和回收金额可确定,上市公司有明确意图且有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对这部分资产应按照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在债券发生增值时,上市公司对增值部分并不能进行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的是金融资产中的“补缺”账户,这部分资产伸缩性比较大,非常适合充当上市公司利润的调节器,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所持有的可控出售金融资产正在逐年上升;交易性金融资产指的是以投机为持有目的且具有活跃市价的金融资产,在新会计准则下,由于这部分资产每期的公允价值变动都要转入当期损益,将直接影响到当期的净利,对上市公司而言,并不容易对这部分资产进行风险控制。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持有房地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本增值,那么该房地产将被视为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可选择使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很多上市公司都看到了房地产中蕴含的巨大潜在收益,因此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一些上市公司便将自用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这种转换交易行为比较常见[3]。

(二)资产减值的判断

新会计准则大量引入公允价值,符合了目前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相关的报表导向,但是并没有将对流动性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规范独立出来,当找不到造成资产减值的原因时,在原计提范围内就会将已计提的资产减值转回,这就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为了防止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损失一旦确认,在之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这种规定并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区别,固定资产在一定年限内需要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计提累计折旧,某些上市公司在利润较高的年度会对固定资产计提大量的资产减值,使当期利润得以降低,同样也达到了平滑利润的目的。

(三)特殊交易的处理

为了对关联交易进行限制,新会计准则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但是这些规范在实际运用中反而增加了上市公司进行会计操作的可能性。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处理关联交易的一个趋势,借助中间企业对关联交易进行过渡,就可以达到规避会计准则的目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主要体现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两个方面,债务重组能够使原债务人获取重组利得,按照新会计准则,这部分所得将被计入营业外收入,如果原债权人发生重组损失,则被计入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就是以物易物,基于市场需求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的交易费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与资产重组类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也难以摆脱关联交易的怪圈,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不需要付出实际的现金流,账面调整的欺骗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