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

第1篇: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儿科 整体护理 护士素质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尤其对护理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整体护理在临床中应用,对护士素质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患者身体、心理、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1]。也就是说,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本,以满足患者的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另外由于我国目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非常紧张、焦虑,甚至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科患者的整体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要面对患儿家长,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儿童患者有着直接影响。在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就儿科护士素质的需求笔者浅谈几点心得。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1.1 护理理念的转变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在临床的不断应用与推进,护理工作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既是生物人,也是社会人,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疾病的变化,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变化,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另外,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人文因素越来越多,这样对护理人员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护理人员的护理理念就得随之发生变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理念,尤其在儿科护理中更具有重要意义。儿科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在多年临床实践工作中感受,首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热爱护理事业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还要富有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以及患儿家长的紧张、焦虑的心理等因素,因而,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相对较多,因此,需要儿科护士更要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1.2 增强服务意识 在儿科护理除转变思想外,更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采取注重个性和突出人本服务。积极营造人性化服务环境,从人文角度来看,儿科病房则根据生理与心理特点在设置应以绿色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壁上挂置儿童喜爱的自然景色和可爱的卡通人物,画面色彩温和宁静,使人心情愉悦、欢快。床上的被褥以温馨的天蓝色为主,消除儿童恐惧心理,此外,还要设置患儿随时便捷与护士的联系设备。其次,护士还要扮演着如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角色。善用文明礼貌用语,态度上要热情、和蔼,多主动接触患儿,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赖。如对婴幼儿多抚摸、搂抱,善于通过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护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和心理状态,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再次,增加丰富人性化服务项目,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特殊日子送慰问,如在儿童节或患儿生日送上温馨的祝福或是自作的小礼物,建立一种长久的友爱。

2 不断提高业务综合素质

2.1 专业素质提高 良好业务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同时更应具备能否准确判断患儿的体征及潜在的迹象,及时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的临床实践经验。可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补充理论知识:如护士参加社会举办专业继续教育学习,增加新理论、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护理查房、业务研讨等动态学习,拓展思维,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与临床实际经验;另外可通过进修学习,课题的研究及学术交流,掌握新动态、新观念、新发展、新成就。专业素质的提高是离不开实际工作的,实践是获得各种知识的来源,也是验证理论知识唯一的标准。每天护理工作中,首先护士长、责任护士到病房查看了解患儿病情、睡眠、饮食及用药等反应,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医生查房时,责任护士及时反馈患儿病情,做好对病因诊断、治疗护理分析意见,及时调整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培养护士对患儿分析评判思维的能力。同时责任护士经常与医生沟通共同讨论患儿的治疗护理方案。另外,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素质。

2.2 心理素质提高 护理工作除业务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对患儿及患儿家长焦虑、不安心、恐惧心理不仅要具有耐心,承受心态,更主要的是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有效沟通技巧和方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及对医护工作中存在的疑虑。多年来工作养成在病房巡视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每一患儿及家属的变化,仔细分析他们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每遇患儿家属焦虑恐惧之时,都会诚恳和蔼与家属说:我们将会尽最大努力,尽情患儿的痛苦,帮助患儿早日康复。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展示护士聪明和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力、情感的感染力等良好的护士形象。这样患儿及患儿家属就非常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心情显得格外轻松,信任和满意浮在面容,护患处在和谐欢笑之中。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促进了儿科护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3 提高人文修养、善于沟通

沟通是整体护理实施过程中一重要环节。因而,护士语言沟通技巧在实际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儿科护士的护理工作不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在沟通交流中首先要尊重患儿与患儿家属,面带微笑,口有尊称,言语亲切和蔼流畅文雅得体,口齿清晰,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与患儿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同时更应注意“非语言”行为的沟通,如护士的礼仪与服饰,走路的仪表等方面的信息,面部表情、姿态、手势、动作、抚摸等,都将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提高护患非语言交流效应。是与小儿进行无声的交流一种重要的沟通手段。护士清洁整齐的着装、和蔼可亲的笑容,亲切诚恳的态度,都可使小儿产生安全、信任感。同时,护士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正确应用倾听、触摸、空间效应,引导交流的技巧,以提高工作效果,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信任的护患家长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应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做到既有情感又有礼数的艺术和护理娴熟技能。

第2篇: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 母婴管理;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2-0089-03

新生儿由于其身体内各个器官的功能、形态尚未完全发育,导致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使得新生儿病房成为了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1]。母婴同室即母亲与新生儿24 h都在一起,既保证了早吸吮、按需哺乳,又有利于促进母婴健康,建立母子感情[2]。母婴床旁护理是新型产科护理模式的核心内容[3]。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病房引进产科护理的母婴同室的新理念,在新生儿病房开展母婴同室的尝试,将产妇和新生儿患儿置同一室进行护理,为婴儿、产妇、家庭提供整体性的、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对保障医疗安全,促使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这种新生儿病房的管理模式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0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患儿35例,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4 h~28 d,其中新生儿黄疸13例,早产儿12例,新生儿肺炎6例,新生儿溶血症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

1.2 方法

1.2.1 病房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在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新生儿病房母婴共同管理制度。在产妇和新生儿身体情况许可的状况下,将产妇和新生儿共处一室,但要向患儿家属及产妇宣教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讲解新生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阐明新生儿病房管理对患儿护理、康复、预防感染的重要性,得到大家的理解和配合。产妇应穿戴消毒服饰和专用鞋,对手部进行彻底消毒,以防细菌的传播。

1.2.2 病房管理 新生儿由于体质等方面相对较弱,对于新生儿的病房管理及环境卫生应着重处理[4]。每间病房床位以1~2张为宜,床位不宜过多。细菌或者微生物会依附在空气中的尘埃以及人与人交谈的吐沫中,对新生儿的身体有一定危害。因此每个新生儿病房都应设有净化空气的设备,并且每天对空气都进行消毒杀菌处理[5]。因此,病房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早、中、晚各开窗通风15 min,以保证病房空气清新。母亲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按传染病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不采取母婴同室的护理管理方式。新生儿的生活用品也按照新生儿管理方法予常规消毒备用。

1.2.3 新生儿护理 (1)新生儿患儿按新生儿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同时根据新生儿疾病的病种及严重程度,按相应的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进行相关护理。(2)密切观察患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囟门、生命体征、皮肤颜色、温度、肢体活动度、有无尖叫等,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各种检查、护理操作要轻柔、熟练,既要做好患儿的治疗护理工作,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妇的心理护理,做好解释工作,以保证产妇的心理健康。。做好患儿的身体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3)皮肤护理:用无菌棉球蘸石蜡油对新生儿的皮肤进行擦拭,以清除胎脂和血迹。保持患儿皮肤清洁,每日进行沐浴,如病情不许可,也要进行床上擦浴,观察患儿皮肤是否完整,有无破损、红疹。做好脐部护理,每日进行脐部换药,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做好臀部护理,排便后及时清洗并更换尿布。(4)做好口腔护理,每天进行口腔检查,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儿的口腔,发现溃疡或者破损、感染予局部涂有霉菌素的维生素AD油,以防鹅口疮等。(5)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可病情许可,采用直接母乳喂养或抽取母乳人工喂养两种方式,如患儿不能吸允,可进行鼻饲。鼻饲患儿要做好相关护理,人工喂养的患儿,要及时清洗、消毒奶嘴、奶瓶等。(6)预防肺部感染:对吸氧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应对吸氧装置、呼吸机的各部分每天都进行消毒灭菌,采取合适的使患儿的呼吸道保持顺畅,喂奶时避免呛奶,以防肺部感染。(7)每日4次测量患儿体温,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对病房内的新生儿使用设备如暖箱、推车每日用500 mg/L有效氯进行擦拭消毒。新生儿及产妇的衣物、毛巾、包被等每日进行清洗、消毒、更换。

1.2.4 产妇的护理

1.2.4.1 产妇的心理护理 产妇产后情绪变化较大,尤其是在孩子也需要特别观察治疗的情况下,情绪变化更为复杂。护理人员要考虑到产妇这些复杂的情况,体谅产妇的情绪,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缓解产妇的紧张、恐惧情绪,防止产后抑郁症。在患儿病情减轻,出院前2~3 d时,鼓励并指导产妇及家属参与新生儿的生活护理操作,手把手地指导产妇为新生儿更换尿布和进行臀部护理;指导产妇正确的护理和母乳喂养姿势方法;帮助产妇及家属树立照顾好新生儿的信心。

1.2.4.2 饮食护理密切 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切口出血情况以及排气等,可给予萝卜汤以促进肠蠕动,排气后进食,予高蛋白、丰富维生素和容易消化的高热量饮食。

1.2.4.3 一般护理 剖宫产产妇术后回房,予去枕平卧位6 h,10 h予半卧位,以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疼痛。指导其进行正确哺乳。术后即开始膀胱训练,争取及早拔除尿管,多饮水,促进产妇及早自行排尿。平产产妇鼓励其及早下床活动,以利恢复。做好会阴护理,保持会清洁;产妇出汗较多,及时帮助其擦干汗液,更换干净衣物;观察恶露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处理。做好产后护理的同时,教会产妇做好提肛训练、产后操等,以促进产妇早日恢复。

1.2.5 进行有效的母乳喂养 母乳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婴儿喂养上永远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大力促进住院早产儿的母乳喂养,将特别有利于早产儿的身心发育[6]。母乳跟人工喂养相比,不仅各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种类、比例最符合新生儿的需要,而且含有各种天然的抗体,有效的母乳喂养不仅更符合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可增强新生儿抵抗力,预防感染的发生,同时,母乳喂养也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母体康复。在新生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协助产妇直接进行母乳喂养;如患儿不能直接吸允,只要能够进食,即可采用现场吸取母乳再进行喂养的母乳喂养方式。由于产妇就在新生儿身边,母乳抽取后直接就可进行喂养,避免了母乳的存放、转运环节,有效地避免了因以上环节导致母乳污染、变质的可能,也不需要对母乳再次加温,使新生儿的营养更加完备,喂养更加科学、人性化。

1.2.6 开展健康教育 指导产妇及家属在接触婴儿前后认真洗手、勤剪指甲,清洗、,每次喂养前后严格消毒汤匙、奶瓶;勤换洗尿布,洗净后用开水烫,并经常日光照射。定期开展新生儿家属健康教育培训班,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新生儿疾病的特点、新生儿的喂养、生活护理要点、预防接种及早教方式,并对产妇和家属进行训练,对不正确的姿势予以纠正,以提高产妇和家属照顾新生儿的能力,保证新生儿在出院后能得到科学、熟练的喂养和护理。

2 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对产妇、家属对新生儿护理掌握情况调查,掌握率达到98.0%,对护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评估,满意率达到99.0%。对患儿家属及产妇进行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认同度调查,产妇及患儿家属认同度(支持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对这种住院方式感到满意)均达97.1%。其中共对35例产妇进行调查,认同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的有34例,不认同的为1例,认同率达97.1%,对35位家属进行调查,认同母婴同室的相处方式的有34例,不认同的为1例,认同率亦达97.1%。

3 讨论

新生儿病房母婴同室的开展,使得产妇和患儿家属能随时随地的了解到医护人员的治疗操作,患儿的健康状况、情绪变化等都在家属和产妇的视野之内,避免或减轻了产妇因和患儿分离导致的忧郁、焦虑症状,因此会感到更加放心;母婴同室的开展,产妇和新生儿同处一室,不仅有利于母乳喂养而且可以同时提高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能力,促进亲子感情的交流;母婴同室,便于护理人员对产妇和家属进行患儿健康护理的宣教,在教与学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与交流,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对减少护患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7],同时也使得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的护理逐渐娴熟,新生儿出院后的护理得到自然延伸。母婴同室,可以使新生儿早接触早吮吸,按需哺乳,有利于新生儿健康,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8]。在非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病房,一些患儿因条件所限并不能行母乳喂养,通过对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与非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比较,非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相对高于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率[9]。

综上所述,新生儿病房开展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不仅符合新生儿的生理、心理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产妇的生理、心理需求,更满足了母乳喂养的客观条件,是现阶段提倡的整体护理、人性化护理模式的统一,也是现阶段社会需求的反映,在新生儿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是值得提倡的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蒋辉英.新生儿病房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护理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6(11):363-364.

[2]王兰英.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优生优育,2013,8(12):429-430.

[3]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94.

[4]陈敏香.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100-101.

[5]伍崇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感染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7):56.

[6]连冬梅,王宁辰.NICU中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实施体会[J].护理学报,2013,20(9):52-53.

[7]方惠.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3,15(5):63-64.

[8]郭健英,郭秀妹,钟双玲.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3038-3039.

第3篇: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3-02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都是从出生到足28天的婴儿。新生儿期既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这段时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病且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加强防范,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做好预见性护理,避免各种护理安全意外的发生。

1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不等,新进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接受专科培训时间较短。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只求完成任务,工作中缺乏思考。新生儿科护士不仅要求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护士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而且还需具有较强的慎独精神。以往发生的护理纠纷中,大多由于护士服务态度不好,与家属沟通欠缺,应变能力不足。另外新生儿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得家属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增强。

1.2护理不周时有发生,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无陪护,患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各种需要和不适无法明确表达。在进行新生儿基础护理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发生红臀、尿布疹、鹅口疮、交叉感染;新生儿沐浴时发生的烫伤、受凉;使用暖箱、蓝光箱、烤灯等设备不当引起烫伤。巡视患儿不及时或巡视时未发现问题引起的后果,如异物压伤、抓伤患儿自己,双足擦伤、输液渗漏,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等。

1.3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交接班时和护理过程中以及患儿出院时不认真查对床头卡、胸牌、双手圈,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入院体查不认真,检查患儿不仔细就可能未发现患儿某些身体缺陷和异常,未及时与家属沟通就遗留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从而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有时遗忘医嘱,甚至遗忘危重病人的特殊用药和护理从而引起不良后果。

1.4护理记录书写不认真,不规范。护理文件是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医疗纠纷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护理记录更为重要。但部分护士不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如记录不严谨、不及时、不准确、医护记录不吻合,不能体现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甚至还存在刮,擦,涂等现象。

1.5新生儿病房工作风险高,压力大。病房护理工作琐碎、繁杂,事情较多,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要求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静脉输液频繁,液体滴数要求准确,静脉高营养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容易渗漏而需重新穿刺频率高。患儿易哭吵加上各种仪器噪音使护理人员心情烦躁,加上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定期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及操作培训,对新进人员强化培训并严格考核,使她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新生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爱心、细心、同情心、耐心,还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要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得到家属的理解,使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科室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不同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各班职责,并定期进行考核。让每位护士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及相关的护理法律及责任,尤其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巡视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如自己能力无法解决及患儿受到伤害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做相应处理。

2.3严格交接班制度及患儿身份识别制度,交接班提前10分钟到岗,执行床头交接班,认真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核实患儿身份。患儿外出检查或出院时均由2名护士同时检查、核对患儿信息无误后再与家属一起核实患儿身份后方可让家属抱离病房。

2.4加强护理记录规范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护理记录的要求和规范。加强医护沟通,保持记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书写护理文件。

2.5医院领导重视新生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压力。对新生儿科护士给予肯定的评价和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团结协作精神,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总之,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使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规范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完善自我。不断加强与家属沟通能力,不断强化新生儿住院安全意识。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的得到家属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达到新生儿安全康复出院,家属对医院信任感增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生儿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88,4:19-20.

[2]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余贵妍,王玉芬.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66.

[4]缪二梅.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防范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14:97-98.

第4篇: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儿科护理学;生命质量

2012年6月,一名医院实习护士在微博上了几张“虐婴”照片,并写道:“小孩子真是太2了,傻乎乎的,无家属病房就是这点好,可以各种虐待”,配的照片包括将婴儿直立,让婴儿脑袋后仰而不给予支撑,给婴儿头部贴上用纸画的猪鼻子、猪耳朵等。微博一,就被万名网友转发并谴责,许多网友怒骂其毫无人性。随后,该实习护士删除该条微博并道歉,相关学院也责令其停止实习,并做出深刻检查。但此事让我们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不足,特别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1]。生命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首次提出后迅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生命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实施于辽宁和上海。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将其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2]。虽然目前一些大学的生命教育方兴未艾,但我国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对生命的错误认知、生命幸福感偏低、自杀念头增多、生活没有乐趣和意义、生命价值务实化和功利化、遇到生命挫折宁愿选择自我发泄也不求助于别人、对其他生命体缺乏信任、自我主义严重等[3]。各种迹象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应当拓宽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增强生命教育实效性。生命教育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系统工程,非单一学科所能涵盖,因此,除了通过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来传播生命教育思想外,还应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之中[4],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提升人文素养和生命品质。儿科护理学蕴涵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我们对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1生命教育与儿科护理学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1.1生命教育与儿科护理学教学在教育理念上一致

生命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使受教育者认识和体验生命的自然规律,从中发现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珍惜生命,并认识到生命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自珍自爱到关心他人、关爱自然、关注社会,最终自觉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和保护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儿科护理学教学目标既包括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掌握,也包括对幼小生命关爱照护等积极专业情感目标和坚持维护生命健康等意志目标的达成。这意味着儿科护理学教学理念必须落实到对生命爱护、珍惜、尊重和全面性发展的认知上,儿科护理学与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目的是高度一致的。

1.2儿科护理学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儿科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精卵细胞结合到青春期结束的少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命个体身心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小儿成长过程正反映了生命成长历程,儿童的营养、保健、计划免疫等提示了生命健康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帮助,各种儿科常见疾病则揭示了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挑战。总之,儿科护理学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可引导学生在生命诞生、成长中认知、尊重和体悟生命,最终获得对生命的欣赏、享受与超越。

2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实践

2.1整合教学内容,发掘儿科护理学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2.1.1整合教学内容

将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使教师和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儿科护理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性。小儿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为7个时期,反映生命成长的历程。因此,我们不但需要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监测小儿体格、神经、心理包括社会行为的发展,还需要为小儿提供营养和各种保健措施。即使有这样的呵护,小儿在成长过程中仍然可能生病,需要医护人员的照顾。生命教育和儿科护理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幼小的生命成长成熟,从需要呵护到能够独立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1.2开发儿科护理学中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与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元素

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能让人感受到生命成长的艰辛,从妈妈怀孕到宝宝出生、成长的每一步都可能遭遇疾病和意外,需要倾注心血、精心照顾。一个生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感恩父母以及其他人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父母家人感恩,对他人友善,对社会包容奉献,对学习勤奋尽责,对生命敬仰珍惜。感恩是一种爱、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对生命价值认知的基础。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艰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感恩生活的馈赠和磨砺,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的价值,感受生命成长的美好。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家人的照顾和支持,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与帮助,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每个生命既是一个个体又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我们需要帮助时,要坚定地相信身边的人和社会,积极寻求支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

2.2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成绩评价机制僵化、生硬、粗放,忽视学生生命个体需求和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生命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从认识生命规律入手,从自我体验中发现生命价值,因此,教育过程中应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2.2.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法、阅读指导法、角色扮演、视频欣赏、学生小讲课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学习主体性。挖掘整理各种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与临床情境密切相关,或为社会新闻事件。可将案例与生命教育结合,如引导学生根据新生儿生理特点,讨论上述虐婴案中实习护士的行为可能会对新生儿带来什么危害?为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弱小的生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对生命的认知、爱护和尊重,引导其树立爱婴情感和观念。学习“生长发育”这一章时,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爸爸错了》这篇文章,使其了解小儿和成人的不同点,小儿不只是成人的缩影,我们必须认知到小儿的特点才能知道如何呵护弱小的生命。创设临床情境,重视生命价值体验。如学习急症患儿护理时,营造一个小生命正等待抢救的临床情境,讨论应该怎样正确及时地处理。当学生做出正确处置时,祝贺他们挽救了一个生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提升生命价值感。

2.2.2发挥网络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在案例讨论中,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通过网络了解“乙肝疫苗事件”及其引发的“疫苗是否能不打就不打”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指导其通过网络获取具体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与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优质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并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使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学习更积极、更自由、更个体化。

2.2.3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尊重生命的个体化差异

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还体现在评价机制上。以往唯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难以反映生命过程的复杂性,也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体现。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的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等,我们从多方面予以评价,如对于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时学生协作情况、案例讨论积极性,学生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小讲课时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3重视实践教学,触发学生直接生命体验

2.3.1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新生儿模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儿科护理实操课中往往使用新生儿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各种操作练习,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像玩具一样可爱的新生儿模型,但也有很多不良行为。有的学生在新生儿模型的脸上乱画,给新生儿模型画眉毛,涂口红;有的把新生儿模型摆出各种姿势与其合照,有些姿势过于扭曲,最终造成新生儿模型的头、手与躯干分离等。因此,在实操课开始前要求学生把新生儿模型当作真正的宝宝来对待。开课时,需使用的每个新生儿模型都穿好衣服,包好包被,放在婴儿床中,整齐排列,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一进入儿科实验室就能感受到儿科病房氛围。同时请学生认领并照顾好自己的新生儿模型,提升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示范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新生儿模型当成真人对待,无论何时都按规范动作将模型抱过来,而非提着模型的一只手或一只脚拎过来。练习中引导学生将新生儿模型当作真人来对待,将爱心融入操作训练,不但要掌握操作要领,还要学会与他们沟通,增强情感表达和应变能力,从而使护理操作更加规范,更贴近生活和临床,也使爱护、尊重生命的情感更加坚定。带有情感因素的记忆更牢靠,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2.3.2通过临床见习活动培养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

儿科见习是儿科护理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产房、新生儿室、儿科病房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教育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见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结合实际对理论知识加以强化外,还鼓励其与家长、患儿进行交流,加强情感体验,提升责任心和使命感。生命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活动,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应在具体活动中来感悟和体验生命的真谛,尊重、珍惜生命。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从生命的成长入手,通过体验式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尊重、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同时,又能进一步拓宽儿科护理学研究领域,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煌,喻芒清.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52-53.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潘明芸,吴新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2):129-133.

第5篇: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优质护理;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3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舒适的环境,更需要被理解,被关心,被尊重[1];优质护理服务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工作,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广大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新生儿与成人相比各脏器发育不完善,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快,缺乏沟通能力。因此,对新生儿实施优质护理更具有特殊性。2012年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挂牌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我科实施了召开动员大会,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改革排班模式,重视职责分工、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施人性化管理及护理,进行细致、全面、合适的健康教育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1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优质护理的方法

1.1使护士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全体动员召开科室座谈会,大力宣扬“院兴我荣”、“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宣传护理工作对病人早日康复的重要性。护士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自信心,改善服务态度,满足患儿合理需求,要求做到热心接、耐心讲、细心观,诚信帮,温馨送,爱心访的优质护理服务链,让患者在轻松、安静、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中逐渐恢复健康。要求更新工作理念,优质护理服务实行整体性、连续性的护理模式,护士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再为感动服务,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且细化护士职责,更加关注患者的身心需求。

1.2加强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人是生产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现代社会人才已成为科学进步和社会最重要的资源[2]。为了优化和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我们采取如下措施:①塑造良好的护理形象。②由于新生儿年龄特殊,护理人员实施操作难度大。科室多为年青护士、临床经验不足、应变能力弱,我们实施分层培训,由护理部制定培训计划,并选择专人负责考核评价;培训内容包括各基础护理、专科病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进一步生命支持、并发症的急救处理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③新生儿穿刺难,定期开展各穿刺技术学习、考核、专门组织相关比赛,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的痛苦,从而提高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质量。培训各类导管的维护,进行脱管应急预案的现场示范讲课,从而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促进宝宝早日康复。④加强法律意识,保障护理安全。

1.3改革排班模式、重视职责分工。护理模式选择小组责任制,由护理部制订小组长的上岗条件,工作年限需超过5年,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基础专科护理理论和技术扎实,善于与他人沟通;各小组组员要做到新老合理搭配,职责分工明确,以保证治疗,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落实到实处,危重症患儿由资深护理人员负责,同时鼓励年轻护士从旁学习,以提升业务水平,在病区繁忙时段增加当班人力,根据各护理工作内容,改变护理分工方式,做到“包床到个人”,提供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实行全天无缝护理。

1.4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从点滴做起,仔细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晨晚间护理,精心的喂养,耐心细致的护理,整理床单位保持整洁干净,帮助患儿取恰当、舒适的,做到“热心接待、耐心解释、精心护理”提倡微笑服务,文明用语,争取得到患儿家长的肯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1.5实施人性化管理及护理。优化新生儿病房环境,在病房、走廊、墙壁张贴卡通图案,营造舒适、温馨、整洁的治疗环境,让患儿家长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为避免新生儿发生交叉感染,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建立视频探视系统,详细解释不能接触患儿的原因,以得到家长谅解,便于工作顺利开展。护理人员在护理服务中应注重患者的社会性,以现代先进护理观和技术为指导,以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贯彻整体护理思想,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护理,让患者及家属深切感受到贵宾式的服务。

2结果

2.1护理人员各项考核成绩提高: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各项护理指标考核成绩明显较前明显提高,基础护理平均成绩从2009年度的95.3分升到97.2分,急救技术考核平均成绩从2009年度94.7分升到97.9分,专业技术考核平均成绩从2009年度的96.5分升到98.4分。

2.2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明显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在服务过程中,视患者如亲人,对患者一视同仁,主动关心和帮助患者家长,对回答患者家长提出的问题更加细心和耐心了。护士用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患儿家长的信任和赞扬,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大大提高。

2.3不良事件、护理纠纷发生率降低:优质护理服务实施过程中,对科室护理人员业务和技能进行严谨的培训和考核,从而降低在护理操作中,差错事故的发生,也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优质护理服务使护士思想观念转变了,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改变了服务模式,加强了护患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使患儿家长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从而减少了纠纷,增加了亲切感。

2.4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由于护士专业技术的提高,主动意识的增强,护士观察病情更加仔细,执行医嘱更加认真、正确,抢救病人时应变能力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也较前提高。因此,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提高了。

3体会

优质护理服务是医疗改革的一部分,是建立并落实新的护理工作模式,建立新的护理管理构架的保障。自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开展实施优质护理以来,护理人员业务技术能力明显提高;职业责任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身价值感增强;患者家长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减少了不良事件和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6篇: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儿科病房 人文化管理 护理理念 护理模式

随着医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医学需要人文关怀的呼声正在开始被医学界重视。医学护理中倡导的人文护理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病人,使他们在充满人性的关爱中安心治疗,施行人文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1 转变护理理念,树立人文观念

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思考如何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护理观念,把单一的疾病护理转变为对病人全身心的护理,将护理工作回归人、回归社会、回归人文。也就是说医护人员要做的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要对病人实施关怀和照顾,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人文服务知识,培养人文素质,将人文精神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去。

在人文护理中树立良好的人文理念,在实施护理实践中要多关心和关注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在护理程序中融入人文思想,护理人员要学会与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学会如何向病人问候,询问病情,认真倾听,指导病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善生活环境,讲明治疗的必要性,征询病人的意见,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治疗,充分调动病人自身的主动性,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 人文化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重要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孩子一旦患病就医,家人的关注度非常高,这是对护理工作的更高要求。这时的患儿不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疾病的痛苦,在心理上也较成人更加脆弱、不安和恐惧。所以,患儿仅有家人的细心照顾是不够的,同时需要医护人员更加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疾病护理和心理安慰,二者要并重。尤其在上岗工作的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仪态,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反映在患儿心理感受中。仪表整洁、美观庄重、举止文雅、表情亲切、言辞得当都是在营造一种良好的就医环境,使患儿得到美好的心理体验。对于患儿家属也同样需要我们做全面的安抚和解释工作,使他们了解治疗的过程和理解治疗的必要性,消除他们的不安情绪,也是在另一方面消除很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一种手段。我们需要用真诚的态度去关爱温暖他们,制造一种使患儿朝向健康发展的情绪环境,才能同医护配合完成诊疗护理的过程,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能够鼓励患儿尽早康复。

3 护理质量管理重视以人为本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核心,以病人为中心是整体护理的首要任务,关心和关注病人的健康是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这种好的理念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建立以人为本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使理念免于流于形式的基础。在具体的实施中,应该采取细化护理质量评定

标准,以病人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护理达到的效果作为准绳。例如,为护理人员建立工作评定体系,将护理工作的项目细化列出,病人可对工作进行评定并提出意见,这就对护理人员日后的工作起到了一种监督和改进的作用,并且可以将意见收集起来作为今后护理工作改革的标准,这就做到了以病人为中心,有服务意识的护理工作,不仅是做而且做出了质量。

每次在为病人做护理工作时都应考虑病人接受程度,例如为病人做晨间护理时应注意患儿是否能接受,在取得病人同意和配合的情况下方能进行。将各个方面总结起来才真正是将护理工作质量的管理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效地统一为一个整体。

4 人文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1)病房环境布置符合儿童特点。儿科病房的墙应采用悦目优美的色彩,最好是粉或黄色为基调,病房光线应稍暗,走廊的光线应相对明亮,这样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病室的墙壁可挂一些卡通画,吸引患儿的注意力,让患儿没有陌生感。

(2)儿科病房还应有患儿活动室,内有图书、玩具等。以丰富患儿的住院生活

(3)在病室配备电视,播放动画片及儿童节目。

(4)护士穿着带色的护士服,如粉大衣、粉帽子,让患儿消除对白大衣的恐惧感。

5 利用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护患沟通的意义,召开全体病区护理人员动员会,使大家认识到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对护士服务态度的管理一直比较严格,而对病区的护理员、清洁员可能有所忽略,因此要加强对这些人员的管理。

(2)根据科室患儿的特点,制定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的规范流程,如新病人入院到病区就有工作人员主动热情接待,安排好床位,介绍病区环境、制度及医生、护士、护理员等情况。制定规范化语言,进行各项操作时必须自我介绍,如“您好,我是某某护士,给您的孩子做某某处置,请您和我配合一下,好吗?’’等。

(3)模拟示范表演。在整体护理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好的方法,并通过模拟的形式推广,在推广中发现更新的沟通方法,修正以前的方法,使护患沟通更加顺畅,护理实施更加顺利。

协助患儿维持希望。“每个患儿都是有希望的"一一这是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的信念,并在同患儿的沟通中表达这个信息,协助病人维持希望。并为患儿提供和谐、安全、支持性的护理环境,充分调动患儿积极性,帮助他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这样病人才会

消除疑虑,增强治疗信心。反之,病人就会对自己的疾病丧失信心,导致恐惧及紧张情绪加重,甚至对治疗、护理过程产生敌对态度,最终导致护患关系紧张,严重降低护理质量。

健康的工作情绪和良好的工作热情。护士在工作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的情绪,不要将不情绪带到工作中。在与患儿交流的过程中,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患儿。护士积极的情绪,和善可亲的表情,不仅能够调节病房和治疗环境的气氛,而且能转换患儿的不良心境,唤起患儿治疗疾病的信心。由此,患儿将更加信任护士,护患关系将更加协调。

第7篇: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护理干预;缓解疼痛;新生儿;分析研究

临床中,新生儿在监护病房接受治疗时,对患儿实施护理不可避免的有部分疼痛性操作,比如静脉穿刺以及肌肉注射等[1]。相关研究表明,不管是足月的新生儿亦或是早产新生儿,出生之后往往会有疼痛的感受,对于新生儿而言,疼痛带来的危害极其大,往往会对新生儿产生近期甚至是远期的影响[2]。本文分析了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11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所选取的11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58例新生儿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其中足月儿有36例,早产儿有22例,日龄1 d~28 d,平均日龄(16.3±2.5)d。对照组58例新生儿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其中足月儿有35例,早产儿有23例,日龄2 d~29 d,平均日龄(16.8±2.7)d。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有可比性。

1.2方法 将所选取的116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8例。观察组58例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新生儿在实施疼痛性的穿刺之前20 min由护理工作者进行抚触,保持屈曲与襁褓包裹、NNS,即非营养性吸吮,在婴儿的口中放置安慰奶嘴,这样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增加吸吮的相关动作,同时没有母乳或者其它液体的吸入。控制好噪音:一般需要控制室内的声音强度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疼痛性穿刺过程中疼痛评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在实施疼痛性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新生儿的疼痛得分是120分,平均得分仅仅为4.13,对照组的疼痛得分达到了227,平均得分高达7.84分。观察组疼痛评分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使用自身对照方法,在穿刺操作之前5min和穿刺过程中的血氧饱和度、呼吸以及心率改变状况 观察组的患儿在穿刺之前,血氧饱和度为97.38±0.91,呼吸为(46.85±2.44)次/min,心率为(128.96±6.09)次/min,穿刺过程中的血氧饱和度为97.71±3.9,呼吸为(42.61±8.67)次/min,心率为(145.34±49.8)次/min;对照组的患儿在穿刺之前,血氧饱和度为96.82±3.8,呼吸为(47.40±5.44)次/min,心率为(141.6±4.23)次/min,穿刺过程中的血氧饱和度为91.34±6.35,呼吸为(57.79±10.2)次/min,心率为(149.8±41.58)次/min。观察组新生儿在实施穿刺过程中血氧饱和度要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临床研究证明,不管是足月的新生儿亦或是不足月的早产儿,在出生之后就有疼痛的感觉,虽然其神经系统还在发育的过程中,不过足以对穿刺肌注等相关有感知、传递甚至是记忆的能力[3]。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患儿要接受很多疼痛性的治疗,因为患儿的特殊性,不会直接引起医护人员注意,但是如果反复的疼痛刺激会直接导致感受器出现敏感化,诱发疼痛过敏的反应,同时疼痛的经历能够使新生儿的远期以及近期受到影响,比如代谢水平以及行为等[4]。

新生儿疼痛主要体现在面部表明,涵盖皱眉、缩鼻以及鼻沟加深、努嘴、哭声剧烈以及不规则哭叫等,其持续的时间长和次数多也和疼痛有直接的关系[5]。实际上疼痛性的生理指征涵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及手心出汗、呼吸急促等,尽管此类行为并非特异性反应,不过对医护人员而言容易观察与测量,需要注意的是,对疼痛没有任何反应并非没有疼痛。此次研究新生儿疼痛表明,在实施疼痛性穿刺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的新生儿,其疼痛得分要比对照组的新生儿更低,同时血氧饱和度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也要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晓玲,龚苏苏,谢晓炜,等.新生儿疼痛管理方法与培训现状[J].医学与哲学,2013,34(14):69-70,88.

[2]穆国霞,王松,李胜玲,等.非营养性吸吮缓解侵入性护理操作所致新生儿疼痛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6):4192-4196.

[3]黄云丽,叶永青,黄东明,等.新生儿疼痛影响因素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09-711.

第8篇: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早期母乳喂养 心理护理

一、在分娩后的前几天,因有些乳母在分娩时体力过度消耗未得到恢复、乳母不经常哺喂、哺喂的技巧掌握不熟练等原因造成泌乳晚或奶量少,导致新生儿体重下降。母亲往往会出现烦闷、焦燥的心情,怀疑自己没有产生足够奶水的能力,去承担哺育婴儿的任务,从而丧失母乳喂养的信心,医护人员应该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多给母亲鼓励和支持。尽早耐心的向母亲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以及早期母乳喂养的问题如何解决、正常泌乳需要几天时间、所谓的“空乳房”并不是一点乳汁也没有。详细了解母乳喂养中的不合理现象,帮组母亲寻找母乳喂养不足的原因,消除乳母的疑虑,紧张的心理,帮助他们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告诉母亲随着有效吸吮次数的增加及自己体力的恢复,乳量会逐渐增加,且足够喂哺婴儿。让母亲知道,促进乳汁分泌最有效的方法不仅增加对乳头的刺激,而且乳量的多少与其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乳母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坚定喂养的信心,同时得到家人的帮助支持也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及乳母家人应该多给母亲一些良性刺激,帮助她们建立一个来自社会、家庭、亲朋邻里和医护人员的支持系统,鼓励支持乳母树立信心,坚持按需哺乳及夜间哺乳,正确的掌握哺喂技巧并做好乳房护理,合理的营养及休息,不要给婴儿过早的添加辅食,对个别确定泌乳晚的母亲,可建议采用一次性的哺乳补充装置,这样既可满足婴儿的需要,又不减少对乳头的吸吮次数,帮助母亲度过短暂乳量过少危机,解除乳母的紧张心理,一旦乳量稍增多即可拆除装置。因此,只要按上述要点坚持哺乳,乳汁一定会随着婴儿月份的增加而逐渐增多。

二、在对待某些特殊婴儿的母乳喂养问题,医护人员应更加关心体贴母亲,因特殊婴儿的母亲心理本来就很紧张,再加上母乳喂养过程中会遇到比正常婴儿更多的困难,医护人员及家庭应给母亲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消除她们的紧张心理,鼓励母亲充满信心,让母亲与婴儿频繁地接触,及时解决母乳喂养所遇到的问题,使母亲认识到唯有她自己的乳汁最适合孩子的需要,才足以使她的孩子健康成长,并征得家庭和社会对她们的充分支持。医护人员应该经常与母亲交谈,不断的鼓励,耐心的指导,不断的鼓励使母亲主动积极地进行母乳喂养。

三、在生后的前几天,婴儿吃的少,所以少量的初乳完全能够满足婴儿的需要,医护人员应该让母亲了解这些情况,乳母不必因初乳少儿担心婴儿饥饿。告诉母亲在出生后的前几天,新生儿体重下降是正常现象,不必紧张,但是必须坚持频繁有效地吸吮,吸吮的次数越多,奶量会逐渐增加,这样,新生的体重会很快恢复。恢复的时间差异很大,根据临床观察,足月儿平均需10天,体重下降超过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需14-21天,体重下降不超过15%。此外,让母亲了解如何鉴别新生儿黄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紧张。

四、让母亲了解早期频繁吸吮,既有助于下奶,又能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让婴儿吃到营养及免疫价值极高的初乳,婴儿免疫力增强,并能促进胎粪排出,减轻黄疸。

五、让母亲知道烦躁、焦虑的心情会阻碍泌乳反射,影响乳汁的分泌,泌乳晚。愉快的心情,舒适的环境,全身肌肉松弛有益于乳汁的分泌。让母亲知道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拥抱和抚摸婴儿,通过目光和皮肤的接触,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促进早下奶,并能使婴儿的情绪安定,母亲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第9篇:新生儿护理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儿科护士 素质修养 护理影响

小儿从生命开始至长大成人,整个阶段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疾病诊治、心理、社会等方面均与成人不同,且各年龄段小儿之间也存在差异,在护理上有独特之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深入发展,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保健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在内的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护理[1]。因此,儿科护理要达到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的目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除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的体魄。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治疗效果的好坏除了与医生的正确的诊断和对症下药有关外,还与儿科护士的整体护理有着密切关系,而护理成效又与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患儿的康复和身心健康以及发育成长。因此培养锻炼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对良好的治疗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1 学好理论,掌握技能,增强专业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儿科护理学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功能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内容、范围、任务涉及影响小儿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儿科护士成为儿童保健的主要力量[2]。儿科护士也要适应新学科的发展要求,要在继续教育上下功夫,“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发展理论创新和技能创新,开拓职业领域范畴,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科护理队伍向高层次、高素质的方向发展。笔者从多年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强化“三基”训练,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这对于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其次是要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腿勤、脑勤”,逐步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加强同事之间、科室之间、医院之间、院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见习、进修、深造等方式达到提高业务知识技能的目的。

2 找准角色,增强现代执业意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角色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儿科护士作为一个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角色。一方面要当好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做好护理计划,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患儿,儿科护士最重要的角色是在帮助小儿促进、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直接的照护,根据不同患儿,制定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儿减轻痛苦,尽快治愈康复。另一方面,要做好患儿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工作,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协调好与有关人员及机构的关系,维持一个有效的沟通网,以保证小儿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特别是与医生和小儿及其家长的有效沟通,让家庭共同参与小儿护理过程,以保证护理计划的贯彻执行。要注意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关心小儿及其家长在医院环境的感受,帮助他们答疑解难,要当好小儿及其家庭的代言人。同时要具备现代执业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儿科护士,只有具备形象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危机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才能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做好工作。

3 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做事德为先,这是工作的出发点,也决定着工作的成效。要做好一项工作,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待工作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首先要爱岗敬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增强服务意识,要从患儿及其家庭的角度出发,“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要有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其次要具有诚实的品格、较高的慎独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理解、友善、平等的心态,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当好“爱心姐姐”。三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放眼未来。将护理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勤勉研修。

4 宽容豁达,保持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儿科护理的病种多、工作量大。特别是进入现代生育家庭,独生子女多,小儿父母甚至几代人都在盯着一个孩子,在护理的每个环节上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家长的不理解或非议,如:儿科最基本的操作之一静脉穿刺,对各种原因引起血管不明显的患儿,如果第一针失误,就可能会出现孩子哭大人叫的现象,因此,儿科护士首先应具备高超的技术,治疗时做到“轻、稳、准、快”,以娴熟的技术,准确、迅速地完成各项操作,把疼痛刺激减少到最低限度,让患儿及家长在情感上依赖我们,技术上信任我们。要注重培养好自己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要灵活敏捷、善于应变、心胸宽广。同时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稳定的情绪,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举止端庄。用和蔼的语言去接近人,用和善的方式去感动人,用卓越的技能去赢得人,用健康的身体来支持自己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