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精选(九篇)

创新性思维的特点

第1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 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利用兴趣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积极性和自信

兴趣是人们乐于探求知识,渴望认识事物,勇于追求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初中阶段的数学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其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范围也是非常广泛而灵活的。因此除了在课堂的授课中将课本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外,更多的为学生在教学中与课堂外组织和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常思考的问题作为题材,进行有效灵活的教学。鼓励、培养和肯定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敢于运用的能力和思想,使他们在逐渐的学习中对数学产生兴趣,愿意积极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灵活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和发现自身的创新创造潜能,在学习和实践中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对数学产生兴趣,对自己产生信心。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三、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五)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参考文献

[1]陈奇峰.试谈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03).

第2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创新素质 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 多向性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能够打破常规,积极向上,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精髓。虽然人人都能够进行思维,但是有的人一生事业平淡无奇,有的人一生硕果颇丰,关键在于他们在思维上有不同,后者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程度越高,事业的成就也就越大。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是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两个特征,能够打破常规,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是非常规性思维。,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并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应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的阶段以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的相关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和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己解题方法的冷静系统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采用批判性思维能够不断对解题思路及结果进行不断完善,以便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进一步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以及解题思路的系统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的新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者判断题等题型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数学客观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即使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也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能够越过中间环节,直觉思维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和英语中所谓的“语感”一样。在数学考试中,通常需要强烈直觉思维,因为只有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才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更能节约考试的时间,从而体会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重要;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没有准备的前提下突然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式,间接的去寻求解决方法,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反证法去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试题,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作用。

(五)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训练,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多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一定都具有价值,还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终点,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用。

创新思维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求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第3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方式单一,不肯动脑筋,依赖教师,依赖好学生,甚至有抄袭现象。因此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解题要有严谨的推理过程和规范的统一要求,或为了应付考试大肆灌输正确解题方法,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方面谈谈认识。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带有独特性,吸引性创见的一种新型思维模式,它不仅能够揭露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应用在学习中,就是要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主动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发现新知识和新理论。这种思维“体操式”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尤其重要,需要学生敢于大胆怀疑,大胆提出假设,探索前人旧知,创造出新的数学模型和数学结论。在小学生刚接触数学时,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其树立起创新精神。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引发质疑,引导探索。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索之心。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输知识和传递信息,这样很可能会抑制学生自主能动思维的积极性。小学教师应充当的角色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猜测,去想象,去表达自己的疑问,去抒发自己的见解,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创造性思维的起点便是质疑,要让学生在错误命题中找到突破点,就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重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能够自己举出反例和特殊情况,能明辨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是错误的命题。

2.善于总结归纳,善以温故知新。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不应当是松散和零星的,对于这些思维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将他们在课堂上闪现的思维火花和灵感通过实在的验证形成一定的模型和理论成果。只有通过对原有知识的总结归纳,才能在此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对旧有的发现总结出一定的思路,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储备和知识链接,有利于学生在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发现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3.扎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思维的流畅性,而思维的流畅性应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中有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学生只有熟练掌握,形成丰富的“信息储备”,并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才有条件激发和培养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观察是“源”,创造是“流”;善于观察才善于创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并且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会发现新问题、新思路。

4.善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波利亚说:“我们大部分有意义的思维都和问题有关。”“问题情境”常常成为激发学生创造的诱因,使他们产生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和愿望。何谓“再创造”,弗赖登塔尔是这样说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它强调让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知识。

三、从多角度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提倡一题多解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打破思维定势,也就是对待同一个问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即从合理创新的角度分析和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在思考问题时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另外,联想思维也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

第4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巴东县民族实验中学 湖北 巴东 444324)

【摘要】正创新是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很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各方面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新性思维;学生思维;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性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数学教师;思考能力;内在要求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hinking and practice

Hu He-zhong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current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s very important link, therefore in th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various aspects promote the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n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Innovative thinking; Students´ thinking;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Mathematics teachers; Thinking ability; Internal requirement

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也是今后发展趋势。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需要创新人才。胡锦涛同志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前积极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得到广大群众及相关部门的共识。而所谓的高素质人才,不是只光光具有高学历,更需要创新精神和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初中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中转站,该时期培养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今后的大学或职业教育深造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当前初中数学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对公式灵活运用的能力不强、刻板僵化、唯书唯师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环节中切实落实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 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就有必要先了解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1.1 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能主动的、独创地提出新的观点与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1.2 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完整地把握真数与形的关联,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而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具有的相关特征如下阐述所示: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

2. 在数学教学中强化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2.1 适当时机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阶段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统摄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相关的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挥打造良好的基础。

2.2 恰当地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我解题思路的冷静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解题中采用批判性思维就能够不断对解题的思路及结果进行完善,不断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或者解题思路进行系统的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不少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判断题等题型来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2.3 不时地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客观数学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平时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时就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越过中间环节,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像英语学习中所谓的“语感”。在数学考试中,需要强烈的这种直觉思维,因为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而且节约考试宝贵的时间,体现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毫无准备下突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2.4 针对性地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兵法上强调迂回,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亦如此。当一个问题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视,间接求解,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这一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题目,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数学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功能。

2.5 有机地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与发散思维训练,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一般的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些方案不一定都具有价值,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归宿,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效用。

3. 借助设疑质疑释疑,再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指学生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地探究问题实质及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品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问题发展的顺序构思设疑,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启动学生思维的开始.当学生从第一次认识中获得初步结果时,教师把第一次认识中的矛盾鲜明地地提示出来,让学生陷入重重谜团之中,迫使学生不得不进行深思.通过释疑,使学生豁然开朗,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的体质.由此可见,通过设疑质疑释疑,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生.例如,如果抛物线y=-x2+2(m-1)x+m+1与x轴交于A、B两点,且点A在的x轴的正半轴上,点B在x的负半轴上.

(1)求m的取范围;

(2)若OA:OB=3:1,求出m的值和此时抛物线的关系式;

(3)设(2)中的抛物线与轴交于点C,抛物线的顶点为M,问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PAB的面积等于BCM面积的8倍?若存在,求出P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学生在解完问题(2)后,得出m1=2,m2=- ,教师要鲜明地指出,其中m2=- 是否符合题意?

第5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 历史 教学 创造性 思维 结合

创造性思维是指改组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获得新颖的思维成果的思维。目前更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并非是一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从某一点出发,不依常规,寻求变异,进行放射性联想的一种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是对已知信息比较分析,概括出最优方案或共存的根本问题的思维,它是发散思维综合信息的反馈。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在人才素质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效地发展中学生的创造力,追求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已成为历史教学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怎样激发这两种思维的积极性,并发挥其创造功能和效应呢?笔者略谈浅见,以就教于广大同行。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充分开掘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前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1 〕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扼杀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并能动地运用发散、聚合思维进行教学,以实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方案。

历史教材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各种教法的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精心地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性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比如,设计英国工业革命一课的教学方案,就可以一反传统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新成果,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进行教学,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景与新问题之中,适应了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求索与发散思维。

其次,应该精心设计阶梯型和发散型问题情景。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精心构建一系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问题,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教师辅设好的阶梯拾级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从而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异乎寻常的突破;教师还应创设发散型问题,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方位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能从更多的途径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关于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层次设计下列问题: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表现在哪里?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清朝前期的封建专制统治是怎样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试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通过这些设问,不仅能从多方位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先运用发散思维,使分析精辟新颖,再依靠聚合思维,达到理解的精深透彻,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再次,应精心组织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课外阅读,写作历史小论文,举行历史报告会,历史故事会等,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活跃第二课堂,教师应注意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一方面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展开思维的翅膀,决不能要求学生把书本当“圣经”而不敢“离经叛道”越雷池一步;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广泛地涉猎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可以充分运用实物、图片、录相、录音、电影、文献资料,让他们从中寻觅和探索历史奥秘。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2〕笼中之鸟是不能高飞的。

二、聚合、发散思维的有效激发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的思维,”〔3〕它是建立在聚合、 发散思维有效激发的基础上的,“只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性思维的水平才会高。”〔4〕

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及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应单纯只要求学生记住科学的历史结论,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对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加工,“探幽索隐”。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善于聚合思维的人,往往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找出多样性中的统一性,特殊性中的普遍性。

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应从培养学生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入手。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思维的流畅性越好。历史现象之间及其内部,无不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其发生发展也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因而在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应畅通、少阻、迅速,另一方面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应多进行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比如,分析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进行急骤性或暴风雨式的联想,象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结论来,不要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评价在结束后进行。于是,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内因与外因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而具体原因又可以从领袖、纲领、军队素质、人心向背、对手消长等各个角度进行联想,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丰富多彩的“意识之网”。联想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

变通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二特征,它是指面对问题情景时能随机应变,不拘限在某一方面。当解决问题的某一思路受阻时,能迅速地转移到另一思路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关键要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培养思维的变通性,首先要对学生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所谓逆向思维,即改变正常思路,遇到问题“倒过来思考”。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不是采用通常的让人离开水的办法,而是破缸让水离开人,就运用了独特的逆向思维。采取这种思维方式,不尽是“观流之去向”,而是“寻流之源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一味正向思维的机械性,克服线性因果律的简单化,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其次,要注重进行侧向思维训练,即利用知识间的相似或相近部分进行联想与类比,以获得新的启迪。比如,从李自成流动作战失败来思索工农红军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城后的骄傲享乐思想来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反骄破满、谨防糖衣炮弹的重大意义。采取这种侧向思维,学生可以纵横比较、交叉发散,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转贴于

发散思维的又一个特征是独特性。独特性指发散的项目不为一般人所具有,表现出某些独特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在这里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因循守旧,而是运用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发表出与众不同的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思维的独特性需要更有力的措施来激发:一是要求学生敢于大胆质疑。质疑是产生独特见解的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不囿于旧有的结论,而是对已知事物刨根究底,多问几个为什么。大疑大进,小疑小进,不疑不进,只要思维的驰骋不是根本不着边际的幻想,而是遵循了事物的内在规律,任何大胆的质疑都是积极的,都有助于发展思维的独特性。二是组织学生辩论,造成竞争气氛。通过辩论,学生能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往,对问题的研究更深入;还可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从而获得新发现。三是鼓励学生自编练习题。组织学生自编习题,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同时,在自编习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完全独立的、自由的,为了编出具有典型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练习题来,学生在认真领会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广泛接触各种与命题知识点有关的材料,并从中寻找新材料,思考新角度,思维就得到了充分发散,并包含某些独特与新颖的成份。

发散思维的这三大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又表现出层次上的区别。思维流畅是思维变通的基础,反过来思维变通又促进了思维的流畅。而思维独特离不开思维流畅特别是思维变通。三者之中流畅为基础,变通是关键,独特是目的。善于发散思维的人,其思维敏捷灵活,思考问题能够随机应变,不拘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也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因而常常能够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构思,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提倡发散思维对于增强历史学习效果,培养开拓性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三、不断追求聚合、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关键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聚合思维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双方辩证统一。发散思维对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结论,而是在现有的知识和史料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向四面八方去辐射,以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打破一般思维定势的常规,从而产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成果,然而,仅停留在发散思维上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逆向聚合思维,反馈新信息,经过思维的选择、定向、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获得最佳思维成果。在这两种思维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某些新奇、独特的思想,因而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通常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聚合思维也并非无所作为。不管发散思维的信息如何新颖,离开了聚合思维的作用,发散思维最终将一无所获。总之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共处于创造性思维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发散与聚合思维的矛盾运动,使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创新,并贯穿于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始终。由发散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见解,到经过逆向聚合选择最优化的思维成果,一个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沿着发散——聚合——再发散——再聚合……的轨迹,循环往复,不断地发散与不断地否定非最佳答案,直到获得最佳创造性结果。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虽然也能大胆地运用发散思维,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重点而忽视了两点,只抓住了发散而忽视了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只注重了培养某一种思维的单项训练,而忽视了聚合与发散思维相互结合的综合训练。毛泽东指出:“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5〕所以, 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学习历史,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既同中求异,在发散中把握事物的个性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又异中求同,在聚合中把握事物的共性,认识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创造性思维就是一个不断寻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有机结合的过程,“只有当这两种思维同步共振、协同活动于变融升华中才能解决历史学习中复杂深奥的问题,从而获得新颖、高品位的思维成果。”〔6〕

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应坚持民主、平等和实事求是两项原则。要允许学生发表与教材和教师不同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指导,在清新自由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容易动脑筋想出比较独特的问题。要允许学生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引用一些异于教材的史料,但决不可离开具体、真实、准确的历史而去胡思乱想。还应尊重学生实际,决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能力强弱等实际情况,片面强调创造,否则,不仅华而不实,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影响正常学习,产生平原驰马易放难收的负效应。*

注释:

〔1 〕况平和:《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87页。

〔2〕《陶行知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版, 第527页。

〔3〕〔4〕刘寅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第6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创新 软实力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

1 树立创新思维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惯性

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是其创新软实力强弱的重要表现之一,大学生要分别从联想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等多维角度,树立创新思维理念,打破自己固有的传统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式。

1.1认知联想思维精髓

联想思维即指在人脑的记忆表象系统中,借助某种外部诱因,在不同的表象之间产生联系的一种无固定思维方向的任意思维活动,其主要思维形式有幻想、空想、玄想,主要思维方法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等。培养大学生构建联想思维模式,拓展思维空间,认知联想思维的精髓是其关I环节,使大学生能够真正体验触类旁通、解构重组、突发奇想的创新悟性与思维意境。

1.2领会抽象思维方法

抽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高级形式,亦称为抽象逻辑思维或逻辑思维,其思维方法是运用概念和含义,借助言语符号进行思维,通过归纳、分析、演绎、综合、概括等基本方法的协调运用,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领会抽象思维方法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基本要求。其实,在创新的整个过程中,一路伴随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抽象思维方法是大学生构建创新思维模式的必备要素。

1.3强化发散思维意识

发散思维亦称辐射思维、扩散思维,即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围绕某个中心问题,沿着不同方向或角度,向外扩散或辐射的一种思维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其中强化发散思维意识乃关键一步,要求他们突破原有的固化思维藩篱,发挥想象力,寻找非常规途径,以崭新的视角去探索,重组已有信息,激发多种设想和预案,从中选择最优解决方案。创造性、多维性、变通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征,发散式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思想不落俗套、非常规性、不故步自封。强化发散思维意识是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思维理念的重要环节。

1.4独辟逆向思维路径

逆向思维即对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或无可厚非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对创新有重大推进作用。此方式重在思维活动的独辟蹊径,重在勇敢地“反其道而思之”,使思维路径朝着相反的方向行进,面对问题从反面深入探索,形成新思想,找到新思路。培养大学生树立创新思维理念,在意识上要求他们打破思维定式,破除由习惯或经验等形成的僵化思维套路,力求找到突破点和创新点,开启另一片思维新天地。

1.5拓展立体思维空间

立体思维亦称全方位思维、多元化思维、多角度思维,即突破“点、线、面”三个层次的思维局限,从前后左右、四面八方等方位去思考问题的一种空间思维。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其中训练拓展思维空间是比较有效的重要训练项目之一,其目的乃令其思维活动跨越点与线、突破平面、进入空间,以此收到独特的新奇效果。立体思维使创新思维模式具有更加广阔的张力。

1.6养成批判思维惯性

批判思维是对常识、惯例、权威、传统的一种反叛或挑战。大学生要树立创新思维理念,一要解放思想、摆脱束缚,挑战清规戒律,否定原有框框。二要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敢想前人未曾想过的事情,敢创前人不曾创建的基业。三要从质疑开始,此乃创新的起点,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仅能跟在权威和定论的后面亦步亦趋,便不可能做出突破性的创新。

创新思维的最大障碍即把某种先入为主的理论、观点、经验、感觉等有意无意地神圣化或绝对化,从而难以萌发出与之相左的创造性理念。大学生只有正确处理好批判、创新、继承三者的关系,才能形成科学的批判思维惯性,为树立创新思维理念奠定方法论基础。

2 健全创新能力结构,防范平庸,追求卓越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是判断其创新软实力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能力是个体或组织对现有物质、知识、信息等资源的配置和优化能力。在特定环境中,本着个体价值的追求、组织目标的实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改进或创造出某种独特而新颖的事物,并能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行为能力。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以逐步增强与提升。

2.1积蓄学习能力

学习乃是一种能力,大学生创新的基础能力便是学习能力。创新者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知识结构的更新,不断改进思维方式和创新思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其个人的气质、动机、情绪、习惯、态度、观念和才能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学习能力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

大学生要重视创新方法的习得和研究,加入学习型组织,借助浓厚的学习气氛,提升综合分析的能力,能够从现象到本质、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一般,由表及里地分析新生事物。面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从中去伪存真,批判性地吸收和接受。知识经济其实质就是创新经济,大学生在积蓄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也需要创新,既不唯书,也不唯上。

2.2培养自抉能力

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自抉能力的培养上。大学生的自抉能力主要体现在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两个方面:一是有主见,自我决策能力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有独到的见解和独创性主张。二是有自信,有自主意识,有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大学生自抉能力强的内涵是坚守信念,自主抉择,敢于质疑、敢于冒尖,义无反顾,直至成功。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同时,强调个性,积极参与竞争。自抉能力是大学生拥有创新能力的最突出表现之一。

2.3开发探究能力

创新能力的永续和持久需要创新者具备较强的探究能力,此能力是建立在敏锐的洞察力基础之上的。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就应该勇于超越,推陈出新。探究的动力乃是求新、求奇、求异、求特,具有一定的进攻性,为捕获有价值信息,从不墨守成规、从不因循守旧、从不满足现状,勇于摆脱传统观念的窠臼,放开手脚,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与人生价值。创新者大都信奉不破不立的观念,崇尚探索与冒险,其独特的人才观主要表现在不求全才与通才,反而主张偏才、奇才、怪才方能不拘一格,拥有创新素养,极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并且认为探究能力既是一种人格化的品质力量,又是一种社会化的生存能力。

2.4丰富想象能力

丰富自己的想象能力是创业者提升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想象能力即指人们借助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知识,通过想象萌发出新奇构思的一种能力。如果缺乏想象力,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创新能力强的创业者其想象力都很丰富,因为创新就是大脑的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异想天开与奇思妙想都是建立在丰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丰富的想象使思维更加敏捷,使思路更加清晰,进而孕育出高品位的创新力,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命脉,是一种超越性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超越专业范畴和学科界限的多元思维能力。

2.5激发感悟能力

感悟能力的获得标志着创新者其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感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灵性,它能使创新这项人世间最复杂的活动提升境界,虽然创新过程并无神秘性可言,但确实存在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灵感,创新的灵感需要凭借悟性才能感知。悟性并非与生俱来,学习、思考、实践等都是悟性习得的温床。大学生需要把感悟能力提升为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就是把自己孕育在潜意识的意境或意念,不失时机地激发出具有创新元素的思想火花,提出新奇独特、非同凡响的主张和金点子,令其在心灵中发生碰撞,油然而生绝妙的创意,随之迸发出创新的激情。

3 构筑创新精神力量,积蓄创新胆识与智慧

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是其创新软实力有无的重要标志之一。创新精神是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具备的识和智慧,是其进行创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素养,比如创新的意志、毅力、勇气、决心等动力元素,从而体现出创业者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一种极其重要的软实力。

3.1培养好奇心

创新者开展创新活动一般不需特别的天赋或禀赋,但必须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业者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从不满足已习得的知识、已建立的理论、已掌握的事实、已总结的经验,总是想从平凡的万事万物中发现不平凡的奇思妙想,从中挖掘自身潜能,偶得金点子,收获小发明。求新、求奇、求特是好奇心的最佳表现,创新者做事追求新颖独特,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接受新理念,好奇心是使创新活动永保激情的内在不竭动力。

3.2培养进取心

创新新精神实质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或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或新事物的进取精神。进取心主要体现在创新者不安于现状、不迷信权威,勇于尝试、敢于冒尖,不断开拓,不怕“枪打出头鸟”,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业者的进取心还体现在不断追求新知、不断进行革新、不断激发潜在的创造力火花。创新精神的核心就是热情主动、积极进取,从不循规蹈矩,从不半途而废。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应该适时汲取新观念,富有进取心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争强好胜,进取心的外在表现就是不断钻研和探索,纵有千难万险,也不改变创新创业的初心。

3.3培养个性化

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个性化特质元素。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态度、情感等方面都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表现于外的就是其言语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等,个性化是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创新者拥有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做事风格,追求的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个性即在个体的思维、情绪、价值观、信念、感知、态度、行为等方面与众不同;即为个体独有的并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特性,是一个人在共性中所凸显的独特部分;是有一定倾向的、并且相对稳定的、本质属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化是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所必备的独特属性。

3.4培养自信力

创新精神建立在自信力的基础之上,自信力乃自强不息的正能量,是创新者对自身价值的积极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应该让自信成为一种生存习惯。一个人越相信自己,就越愿花时间和精力提高自己。自卑常常阻碍创业者进步,使之在机遇面前踌躇不定而丧失良机。缺乏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新创业者潜能的发挥。

自信不是自满,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之上的自我评价,遇事不乱、处事不惊,拥有一种从容的心态。自信力是确保创业者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自信心不强的人,容易产生疑虑和恐惧,面对创业风险经常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导致其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自信力是培养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内在支撑力量。

3.5培养意志力

意志力乃创新者知难而上,不畏惧、不软弱、不懈怠、不观望的一种优秀的个性品质。大学生创业者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克服困难,最终解决各种问题需要的是意志。意志力也是一种自我引导和自我强化的精神力量。意志力不仅体现在决断力上,而且体现在对创新的感受力上。人的意志力潜伏性极大,其爆发力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它能克服各种困难,不论经历的时间长短,不论付出代价的大小,无坚不摧的意志力终能帮助创新创业者实现目标。

4 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软实力的培养与提升,关键要培养他们树立创新思维理念、健全创新能力结构、构筑创新精神力量,并为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创新环境,建立良好的培养和提升机制。

参考文献:

第7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学;创新性思维;特点

21世纪中国要快速腾飞,就必须实现核心科技的突破,核心科技的突破在于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最基本素质。中学阶段是我们积累基础知识最重要的阶段,为我们以后学习更深的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若在这一阶段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对我们将来能否成为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数学是中学的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一贯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它在我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性思维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创新性思维就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在可能吸收古今中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多个层次、多种结构去思考问题,尽可能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新理论、新观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评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二、创新性思维的认识

中学生最主要任务之一是学习书本知识,故其学习的过程总体上是再现前人或今人的思维过程和思考的结果,若从独特性角度看,严格意义上讲它不属于创新性思维。

那是不是学生就没有创新性思维呢?不是的。例如,在数学教学时一位学生总是老师讲什么,他就记什么,模仿什么,那我们可基本认为这位学生属再现性思维。若一个学生遇到问题,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教材学习、自己查阅网上相关资料和课外读物,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发现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最佳方案。尽管这位学生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和所得的结论未能超越前人,但与同年龄段一般学生相比,他的思路和发现具有一定的新颖、独特性,故我们认为这个学生的思维具有创新性。

在中学阶段,我们应着力于培养这种相对意义上的创新性思维。若学生具备初步创新性的品质,通过高中和大学的继续学习和培养,以后参加工作必然会有意无意用创新性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而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发现、发明和创新。

三、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前提;鼓励他们学习各种课内外知识,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创新性思维提供良好的基础;支持他们大胆质疑,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和书本,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最优化探索,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最终目的。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这是创新性思维的前提

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新性思维的形成与否。

2.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创新性思维的基石

学生不仅应掌握好数学中的概念、公式、定理,更应掌握好数学常用的基本方法:(1)逻辑类方法:综合法、分析法(包括逆证法)、反证法、归纳法、分类讨论法等;(2)一般方法:消元法、建模法、降次法、图像法、代入法、比较法、向量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等;(3)特殊方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加减消元法、换元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拆项补项法(含有添加辅助元素实现化归的数学思想)、平行移动法、翻折法等。这些方法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特别重要,不可小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创新性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吧。

3.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是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利器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地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

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联想相关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猜想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结论,让学生讲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举一反三,让学生尽量做到一题多解,从而达到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4.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点

批判性思维主要是指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的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

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把重点放在思维过程的探索上。如,在学生解完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此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技能和方法,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解题过程中哪个地方走了弯路,是怎样克服的?哪个地方最易发生错误,原因何在,我是怎样解决的?目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有无改进措施等。

5.探索最优化,这是创新性思维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最佳思维过程,有无最新方法,有无创新性方法,问题多解时有无最佳结果。并对此进行认真的分析和验证。在分析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仍不是最佳思维、最新结果,就再思考、再探索,直到发现审题和解题的最佳思维过程、最佳最新的解题方法、创新性方法、多解中的最佳结果。

参考文献:

第8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一般来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

如何去获得形象思维,设计者就应该将自己投放到生活和自然当中去,在广阔的环境中用心感受和捕捉具有深刻特点和意义的形象事物。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它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形象性、非逻辑性以及想象性。

2.抽象思维

在很多时候抽象思维也称为逻辑性思维。其内容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概念对在发展过程中事物的本质进行动态的反映,通过对其本质作出概括与思维后,再对其部分特征进行提取,从而使其由感性认识的阶段向深层次的理性认识阶段进行过渡。由于抽象思维不仅可以对事物的外部状态作出有效反馈,而且还能够让人对事物进展的动态预见提供更好的依据。在工艺美术设计中,抽象思维的应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同时又称为求异思维、扩散思维核辐射思维等,也是属于创新思维中的一种核心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以事前已确定好的出发点或目标为基础,通过不同手段方式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思维的过程内对不同信息进行收集,最终通过各类方式的比较来寻找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工艺美术的设计者而言,其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他们对发散思维的应用过程当中。只有能够对发散思维作出转化或加工,才能保证发散思维在艺术创作中发挥出巨大作用。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发散性思维往往因其变通性、独特性以及流畅性等特点而占据了重要地位。

4.逆向思维

一般来说,逆向思维所体现出来的状态往往和我们正常的反应完全相反。作为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手段,此类思维模式富有创新内涵,所以通过逆向思维的方式对不同事物进行处理往往会收到许多意料之外的结果。相比较上述三种思维方式来说,逆向思维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当大多数人对某事物极为追求时,一小部分人则会选择放弃一些与大众不同的思维。通俗点讲,逆向思维就是指与大多数人想法不同的个人想法,它常常会给人们带来不符合常规、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工艺美术设计中,运用逆向思维可以使思路更加宽泛、清晰,也能够给受众不一样的思维感受。所以设计者应该要学会运用和深刻认识逆向思维,遇到事情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这样就会给广大受众带来更加新鲜的感受,从而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二、创新思维在工艺美术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创新主要的思路模式就是表现在怎样向受众表达它内在的含义和内容。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将其和其他元素加以创新渲染,以达到更完美的视觉效果。

1.图形的创新

图形对于工艺美术设计来说,是它的灵魂。我们见得最多的产品设计,往往是以造型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图形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它的加入倾注了设计者对创作的全部感情,从工艺美术设计的层面来说,同样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2.色彩的创新

第9篇:创新性思维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主体创造能力的源泉,是人类一切思维活动中最高层次的思维。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就开放性问题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一些探讨。

对开放性问题教学与创新思维的理解

关于创新思维的含义有多种表述,但都反映了相同的创新思维本质。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新成果起作用的思维活动,均可视为广义的创新思维;狭义的创新思维则是指人们在创新活动中直接形成创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与传统的思维相比,创新思维是一个具有诸多因素特点的思维过程,一般来说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的新颖性通常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它是一种突破常规思维、惯性思维的旧程序和旧思路,采取新程序和新思路的超常性思维;其次,它是突破过去已知的、现成的思路和形式,善于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二是灵活性和独特性。这是从创新思维的思维过程角度分析的。灵活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对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和灵活转移;独特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对思维方式及方法的独立运用。三是对应性和综合性。这是从思维方法层面进行概括的。对应性是指思维方法为思维目的服务,不照搬所谓的“万能方法”,能够从思维对象的特点中找到适合思维目的的思维方法;综合性则是不同层面和不同类型的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这个角度来看,“创造就是综合”的命题是正确的。

对于“开放性问题”的定义,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按照国外的资料,开放性问题常指结构不严谨,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或简单的答案的问题。于是,有人就把开放性问题的特征归结为无条理、不完整、不连贯、模棱两可的观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多种资源与探究模式。开放性问题教学不是一种新兴的学校教学模式,而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将向学生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将以往由教师给出答案改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得出答案,将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增长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并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开放性问题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是由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也取决于开放性问题教学的特征。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条件的不确定性、知识的综合性、结论的多样性、解答的层次性、情境的真实性等特征。

条件的不确定性是指解题的条件比较模糊、不具有唯一性,给解题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答案呈现出多样性。

知识的综合性主要是指条件或结论的开放。只给出一定的情境与要求,其条件与解题策略及结论都要求学生在情境中自己进行设定和寻找。由于学生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题策略,得到不同的结论。

结论的多样性是指在解答开放性数学问题时,可以得到多个并列的答案,能够充分展现和考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解答的层次性则是指由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性引发解答的差异性。根据开放性问题教学理念设计出的数学题能够保证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

情境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在开放性问题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诸如生态问题、能源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和最优化问题等进行思考。

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俄国数学家、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数学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就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换句话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按照“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巩固”的步骤进行操作,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数学方法,然后运用该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一种“接受—运用”的地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多大意义。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则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诱”下,自己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实行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应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设计开放性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读、思、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只是对知识的吸收或模仿,不带有任何创新成分。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读书,强调以思考作为基础,通过思考达到对知识精髓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思考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由问题和质疑两方面构成。问题是思考的起点,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创造性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剂”,它能激发人们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具有独特和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恰当、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疑。比如,笔者在讲授“抛物线”知识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设计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画出“在同一个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画出抛物线图像,少数学生画成了直线。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按照给定的条件,把抛物线画成直线”是否有道理。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经过思考终于发现,把抛物线画成直线的原因是将定点画在了定直线上。然后,由此进一步引导得出准确的抛物线定义。这样利用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读、思、疑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聚合和发散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唯一正确答案或最佳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发散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思路分析与探求不同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个基本成分,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相互关系,使其互补,才能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也是学习数学的两大重要思维。数学具有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双重特点,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前,教师只强调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和训练,往往忽略了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以牺牲发散思维为代价片面地发展聚合思维,会制约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通过聚合思维的形式推演出唯一答案,体现数学的严谨性;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打破常规、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寻求变异,使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情境设计和归纳类比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捷洛夫曾经说过:“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是产生于情感之中。”号称“法国牛顿”的数学家拉普拉斯也说过:“在数学中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和类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依据两个数学对象间已经知道的相似性,把一个已知数学对象的特征迁移到另一个数学对象上去,从而获得另一个数学对象的知识的推理方法叫类比法。类比法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维方法。如在复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推导过程中,教材上没有直接的类比对象,于是我提出了如下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1)复数的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故(a+bi)/(c+di)应该是一个复数;(2)求出它的实部和虚部的关键是把分母c+di转化为实数,即分母实数化。接着继续提问:“分母实数化的提法,与以前学过的什么运算相类似?”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无理式运算中的分母有理化,从而由分母有理化的运算方法类比出复数除法的法则。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分母有理化的认识比较深刻,由此类比出复数除法的法则后,学生在实际运算中不会生搬硬套公式,而是由分母有理化想到把除式中的分母实数化。由此可见,通过这些情境的设计和类比,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运用开放性问题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不依照一定的要求执行,就可能无法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会给教学带来消极影响。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认识到,要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开放性问题教学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就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学习兴趣等特点设计问题、点拨问题、分析问题,既不能把开放性问题的数学教学要求定得太高,导致学生达不到要求,失去学习兴趣,也不能定得太低,让学生感受不到挑战性,仅在同一思维水平上进行重复,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另一方面,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还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实行开放性数学教学,就是要正视这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

充分诱发学生的灵感和思维的发散性灵感、直觉、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发散性思维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灵感的发生、思维的发散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实行开放性问题教学,充分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促使学生直接越过逻辑推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从而发展创新思维。如在讲解“f(x)是定义域为R的偶函数,又是最小周期为π的周期函数,而且在f(x)在(0, )上是增函数,试写出f(x)的解析式”。为了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笔者先画出f(x)=|sinx|的图像,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由图像展开联想。一些学生从满足三个性质的图像出发,写出了几个用分段函数表示的符合题意的函数。通过这样诱发学生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和数学教学改革[J].中学数学,19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