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

经济统计的特点精选(九篇)

经济统计的特点

第1篇: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

 

经济统计学是以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数据的采集、生成和传输,用统计方法分析经济数据背后的经济现象以及复杂经济系统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和管理决策服务。目前,我国有近百所院校开设了经济统计学本科专业。在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以及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大背景下,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定位,提出了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

 

1 经济统计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1.1 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

 

2011年2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 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1) 》,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设在理学门类中,编号为0714。这样,统计学就完全从数学和经济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了一级学科。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后,下设的二级学科包括数理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生物卫生统计学、金融统计、风险管理和精算学、应用统计学。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对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在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体现经济统计学的学科特色,协调经济统计学和其他统计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基础的人才,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大挑战。

 

1.2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随时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经济统计学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对于数据分析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要求经济统计学生掌握更为复杂统计软件的编程和操作。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学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

 

2 当前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济统计学的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进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的经济统计学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尽管如此,我国经济统计学的课程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 经济统计学的核心课程有待完善

 

目前,各高校的经济统计学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二是经济管理的理论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三是统计学专业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国民经济核算、市场调查、金融统计等。从实用的角度看,统计学专业课程并不完善,还应该包括企业统计、行业统计等实践性较强的统计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于统计学知识的认识,更有助于统计学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2.2 课程内容落后,没有体现理论前沿

 

目前,中国经济统计学的相关课程(如国民经济核算)在课程设置上大多较为固定,教材内容较为基础,没有很好的反映出国外研究的最新进展,不利于硕士层次和博士层次的课程教学。

 

2.3 缺少实际应用,难以学以致用

 

当前很多经济统计学教材编写的侧重点还仅仅停留在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介绍,将大量的篇幅用在了简单、重复性地介绍经济统计知识上,这样显然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教材“教书育人”的作用仅仅停留在了“教书”方面。考虑到经济统计学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特点,目前的教材编写在实际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无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4 教材建设亟需规范

 

教材建设是事关经济统计学教学的根本问题,我国经济统计学教材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核心教材(如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等)的质量参差不齐。尽管有些教材能系统的介绍经济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还是有为数众多的教材存在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如一些教材片面追求内容体系的完整,造成内容庞杂;一些教材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结合并不紧密;一些教材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教材建设的落后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统计学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

 

3 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定位

 

为了满足经济统计学的培养目标,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定位应该基于以下几点。

 

3.1 强调经济统计学的学科特色

 

统计学是一门工具,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统计学。总体来看,经济统计学属于社会学科,它既属于统计学的分支,又属于经济学的分支。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在经济学领域的具体应用,有别于其他的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应该强调经济统计学的科学特色,既要突出统计学的方法论特点,又要注重经济学的应用范畴和理论基础。

 

3.2 体现不同教学层次的差异性

 

目前,经济统计学的人才培养已经涵盖了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经济统计学学士培养注重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利用统计软件;经济统计学硕士培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背景,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经济统计学博士培养则注重统计学和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及应用。经济统计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充分体现不同教学层次的差异性。

 

3.3 兼顾课程设置的普适性和特色性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93所院校开设了经济统计学专业,这其中以财经类院校居多,同时兼有综合型大学和理工类大学。不同高校开设的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课程总体相同,但是也有较大的差异性,如有的院校注重更加注重经济学的理论学习,有的院校则更加注重数学和软件学习。经济统计学的课程设置需要有具有普适性的核心课程,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允许存在一定的特色性。

 

4 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举措

 

4.1 扎实理论功底

 

尽管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强调应用的学科,但是其对基本理论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夯实学生的基本理论功底。对于统计学基础理论,尤其注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积分等课程的教学,适时增加课时量;对于经济学的理论,要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建议在现有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引入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课程,培养学生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对于计算机理论,要强化学生对于计算机编程的学习,对于C语言、C++等基本编程语言要有系统的课程讲授。

 

4.2 重视教材建设

 

目前,经济统计学的教材建设尚存在明显不足,完善教材建设是经济统计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建议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相关科研成果的教授担任核心课程教材的主编,亲自动手编写。根据经济统计学专业的特点,努力贯彻“少而精”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尽可能做到既反映本门学科的先进水平,又要简明易懂和便于教学。同时,教材编写完成后应该进行全面推广普及,让不同高校的教学从中受益。最后,教材编写还应该重视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能从实际生活中理解统计学知识。

 

4.3 注重实践应用

 

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学的教学应该更加紧密的结合实践应用。注重统计学的实践应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课堂外,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政府部门合作的方式,构建实践实习平台;课堂内,推广项目教学法,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通过课堂研讨、收集数据、构建模型、分析结果等过程完成;增加数据挖掘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课程,培养学生能够使用专业统计软件(R/SAS/Python)进行数据挖掘、清洗、分析等;选定特点的社会经济现象及经济指标,让学生通过对经济现象和经济数字的解读,更好的理解统计学基本原理。

 

4.4 引进国外先进理论

 

近年来,国际上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较为迅速,无论是国际官方统计机构(如联合国、OECD、世界银行的统计部门)还是学术界的理论研究,经济统计学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些理论研究成果需要及时引入中国。经济统计学的课程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可以直接引入国外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成果,如联合国最新的核算体系SNA(2008)、投入产出核算领域的国际权威读本《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等;另一方面,可以将目前经济统计学领域的国际研究进展引入现有教材,如国际比较(ICP)的理论与方法进展、非市场服务核算等。

 

4.5 搭建精品课资源共享平台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都意义重大。尽管目前已有不同层次的统计学精品课资源,但是总体来看还是有很大欠缺。通过开放精品课程网站,最大限度的实现不同地域、不同特色院校经济统计学的资源共享。其次,可以实现学生课下的高效学习。对于课上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精品课,重温课上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便利性和高效性。

 

4.6 创新教学形式

 

大部分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教师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占据被动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是合适的,但是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统计学来说并不合适。经济统计学的教学应该创新教学形式,在大一、大二学生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大三、大四学生中则更多的采用小组研讨、案例演练等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市场调查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等课外比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和理论应用能力。

第2篇: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

针对经济责任统计层次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特点,我区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制度入手,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经济责任统计工作运行机制,为我区经济责任统计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是建立经济责任统计工作领导机构。经区委批准,成立了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统计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经济责任统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区的经济责任统计工作,研究决定全区经济责任统计工作的重大事项。范文目录网

二是成立经济责任统计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建立了由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统计局五部门组成的全区经济责任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经济责任统计工作的具体办法、操作规程,监督经济责任统计成果运用,定期通报经济责任统计工作情况,协调工作,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

三是针对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经济责任统计工作规定。我区对科级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统计工作十分重视,在年合并建区之初,我们在原县和区经济责任统计工作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合并建区后的实际,制定下发了《》,对经济责任统计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等进行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又由统计机关牵头,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五大联席部门共同制定了《区经济责任统计工作操作指南》、《区经济责任统计指标评价体系》等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定的实施,从制度上为经济责任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四是强化统计机关经济责任统计工作职能。

专门批准统计机关成立经济责任统计科,具体负责经济责任统计工作的组织实施。在具体工作运行程序上,于每年年初召开五部门联席会议,总结上一年度经济责任统计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干部队伍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新一年度经济责任统计。之后五部门协调联动,组织、人事部门向统计机关发出具体的委托统计通知,并提供有关干部的任职期限、统计范围和统计主要内容等资料,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所掌握的该干部经济方面存在的有关问题线索,统计机关按统计程序开展经济责任统计。上述一整套经济责任统计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为我区全面开展经济责任统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科学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统计工作质量

经济责任统计是一项特殊的统计工作,与其他统计工作不同,统计对象是具有一定人、财、物权的领导干部,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统计内容广泛、统计时间间隔跨度长,而且要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和评价,事关被统计人的命运前途,统计责任非常大。因此,我们根据经济责任统计工作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加以科学的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统计工作质量。

(一)坚持“三个突出”,科学地把握经济责任统计特点。一是针对统计对象的变化,突出了对责任的统计,对人的评价;二是针对统计内容的转变,在统计领导干部任期财政财务收支、财经法纪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突出了对经济管理行为、重大项目决策和有关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资产的变化情况的检查;三是针对统计程序的特殊性,突出了人性化特点,统计部门从下发统计通知到统计报告征求意见,都坚持与被统计本人见面,对单位和个人实行双重送达,双重征求意见,认真倾听被统计人的意见,确保经济责任统计工作科学合理。

(二)坚持“三个结合”,创新统计工作。由于经济责任统计时间紧、任务重、时间跨度大,为提高统计效率,在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统计与其他各专业统计相结合。一方面统计机关在安排年度统计时,充分考虑其他专业统计与经济责任统计相衔接的问题,适当扩大统计覆盖面;另一方面要求统计人员在各项统计工作中,注意收集与经济责任统计相关的统计资料,建立统计档案资料库,以减轻经济责任统计压力。二是离任统计与任中统计相结合,五部门在安排经济责任统计工作计划时,选择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领导干部,安排一定数量的任中统计,以便在领导干部离任时,缩短统计时间,提高统计效率,同时也能及时掌握领导干部履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三是国家统计、内部统计和社会统计相结合。一方面统计机关在统计过程中,对内部统计、社会统计成果在抽查确认的基础上,加以有效地利用;另一方面在经济责任统计任务量相对集中的时候,组织抽调内部统计和社会统计人员,与统计机关的统计人员交叉组成统计小组开展经济责任统计,在确保统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解决统计力量不足问题。

(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统计对象制定不同的统计侧重点。在具体经济责任统计中,统计部门根据不同的统计对象,从统计内容、统计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确定不同的侧重点:一是对乡镇街道等有财政、经济指标单位的领导干部,侧重统计财政、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资产的管理情况、净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以财政收支统计为主,资产负债统计为辅;二是对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着重统计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情况和收支两条线执行情况,以财务收支统计为主;三是对有下属单位的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视管辖范围、权限和所承担的责任,统筹考虑,进行综合统计,必要时我们还要抽查其部分下属单位;四是对企业领导人的统计,主要统计其经营成果和资产负债情况,以资产负债统计为主。通过制定不同的统计方案,增强经济责任统计的针对性,使统计结果和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具体、更形象。

(四)坚持实事求是统计,做到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统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事求是统计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本人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为此我们明确了经济责任统计评价的四项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即以统计事实为依据,不带主观成份,以写实手法做出评价;二是准确性原则,即统计评价用语准确,不用修饰语言,不评价统计范围以外的事项;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全面分析统计结果和事实,不用单个事实或指标评价被统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四是对比性原则,即根据净资产接任前后对比变化进行评价。以此来把握好统计评价“越位”和“缺位”的尺度,为组织人事部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可靠资料。

(五)深化统计内容,增强统计报告的实用性。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干部考核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增强统计报告的实用性,统计部门在具体统计中,一是注重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检查和考核,特别是对乡镇财政和有经济指标的单位,通过纵向与接任前和历史最好水平进行分析比较,横向与同行或相似单位进行分析比较,客观地反映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二是注重清理资产家底,特别是净资产与接任时变化比较,以此来衡量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实事求是地反映其工作成果;三是审查被统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据此检查领导干部的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并一一进行评价。使统计报告通俗易懂,方便使用。

三、注重成果运用,切实发挥经济责任统计对干部监管和权力监督制约作用

充分运用经济责任统计结果,是做好统计工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统计作用的关键。为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经济责任统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对经济责任统计的有关情况和查出的问题,深刻研究剖析,及时完善相应措施,堵塞漏洞。

一是发挥经济责任统计在干部使用上的把关作用。经济责任统计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把用人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经济责任统计成果,由组织部门将其列入每位被统计领导干部的考核档案,作为干部年度考核、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运用统计结果,对业绩突出、遵守财经纪律的干部予以提拔任用,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视情况进行调整交流或降职,以避免用人上的失误。如在年县区合并之初,统计机关对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统计,提交了篇经济责任统计报告,使区委、区政府对名科局级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参考统计报告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合理安排,对领导干部进行了平级交流,对名领导干部降级使用。

第3篇: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领域拓展;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引言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反映指标的农村统计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中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统计工作领域,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1.农业经营规模小。由于受历史及传统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没有完全打破,加之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进一步分割了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严重,使得农村投入产出比偏低,人们不愿意、也不易于组织大型规模经营,使得农业经营发展缓慢,农民增收迟滞,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2.农业发展条件差。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长期城乡不平衡发展,造成我国农业落后,农民增收困难。而且由于不均等的发展政策,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农业发展缺乏发展的资金,农业基础的薄弱造成农村很难真正培养和留住人才,使农村的发展缺乏必须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许多地方土地政策多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挤压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农业发展的条件变得更为恶劣和有限。

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序、有力的组织,而当前制约我国农民走向市场、农业快速发展的“短板”就是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1.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是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也是“三农”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时期。今后,中央和省里还要继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地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三农”扶持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首先要把这些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该配套的资金坚决配套到位,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生产状况。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建设。要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提高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无公害农产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突出抓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建设和林产品加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着力抓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当前,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增强其对畜禽养殖、奶业及优质粮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4.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集中支持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农业以及灌区配套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要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村道路改造建设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挥基层统计工作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立足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创新农业统计方法。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内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统计工作要密切关注农业经济中的新变化,发现和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方式和内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加大农村统计制度改革力度;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调查,并适当削减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的指标,建立健全反映新情况、新变化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把握。

2.立足农村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重心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以粮食生产为龙头的传统农业生产有所弱化,农村经济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纯农业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正在逐渐弱化,农业发展的立体化、多元化、层次化特征日趋明显。这些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必须要站位更高远,跳出旧的农业生产格局来搞统计,来提供决策资讯,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立足农业统计队伍实际,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效能。农业统计工作点多、面广、监测难度大,在农村统计调查上,要加强“双基”建设,强化“核心”意识。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统计工作规范及相关业务考评办法,增强农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强化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统计数据的综合评估力度,确保调查数据不出现趋势性错误,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制订农业发展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4篇: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独立院校;经济类

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

1.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基础

独立院校高考分数线普遍介于普通二本和大专录取线之间,学生的基础没有一本和普通二本的学生基础扎实,但是很多独立院校的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科,偏科也是导致很多被独立院校录取的学生没能考上更好的大学的主要原因之一。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普遍存在理科学科基础薄弱、文科学科基础较好的特点,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数学思维不理想、逻辑思维较差。

2.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够理想,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大多数学生善于背诵,不善于理解逻辑较强的理论和较为抽象的公式。另外,不少学生养成了平时不认真听课、考前进行突击的不良学习习惯。独立院校的收费较高,选择独立院校的学生的家庭普遍较为富裕,所以不少学生没有刻苦学习的钻研精神。

二、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困难

1.应用统计学的特点

应用统计学主要运用概率论建立模型,收集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应用统计学分为描述性统计学和推断性统计学,描述性统计学主要是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得出数据的一些特征,推断性统计学主要是运用样本数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推断性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推断性统计学是统计学的重难点。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特别是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所以大多数高校都把应用统计学列为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应用统计学用到了很多的数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不少理论较为抽象,不少公式较为复杂,要想弄懂这些理论公式的来龙去脉有时是很困难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到了很多学科,应用统计学的学习也离不开计算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运用计算机软件例如EXCEL、SPSS等进行数据处理。

2.学生学习统计学的难处

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独立院校经济类学生的特征以及应用统计学的特点,由此可以知道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畏惧心理:不少学生在学习应用统计学之前就对这门课抱有畏惧心理甚至“敌意”。(2)基础薄弱:首先不少学生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较弱;其次,不少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并没有开设概率论这门课程,而应用统计学是建立在概率论的基础上的一门学科。(3)无用论:不少经济类的学生认为应用统计学主要是数学专业学生该学的课程,他们会觉得应用统计学这门课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帮助。(4)缺乏兴趣: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相对于大多数经济类课程来讲,会更加枯燥,再加上这门课较为抽象,所以不少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效率

1.虽然应用统计学这门课程存在理论抽象、公式复杂等特点,但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相关问题,特别是对于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讲,能够对理论进行运用胜过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对于一些特别抽象的理论和特别复杂的公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告诉学生先不用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可以要求学生先记住公式和定理的结论,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些公式定理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畏惧心理,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

2.对于一些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在讲授这些知识点之前给学生巩固或者补充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理解较为复杂或者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大学的应用统计学教材在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时候,大都是直接给出概率密度函数曲线的定义,而这个定义对于大多数经济类的学生来讲会比较抽象,要想让学生比较轻松的理解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先给学生复习高中数学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然后再给学生介绍概率密度函数曲线与频率分布折线图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会使得大多数的学生比较轻松的掌握概率密度函数曲线这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3.由于应用统计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听的懂不会做的情况,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要讲练结合,讲完一定数量的例题之后要及时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程中练习,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发现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对知识的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点在哪里,从而及时的给学生总结出难点和易错点。

4.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举一些运用应用统计学解决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的例子,并告诉学生应用统计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

5.适当布置一些作业,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自律性普遍不高,所以很少学生会课后主动去复习,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可以迫使大部分学生去进行课后复习;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布置一些更加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比如要求学生亲自去做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然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应用统计学知识去处理自己收集的数据,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觉得应用统计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作者:姚兴财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

一、对民营经济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理解

“经济活动分析,又叫经济分析,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简称。它是反映经济分析研究所获得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是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计划发展指标、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资料为依据,以正确评估、总结发现规律,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胜利完成任务为目的,运用现代科学经济理论和科学分析方法,对特定范围(地区、部门、单位)经济活动(包括生产、销售、成本、财务等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不管是经济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单位,只有经常分析经济活动,才能情况明、眼睛亮、心中有数、脚步不乱,顺利地开展各项经济工作。”(引自《财经应用文写作教程》文天若著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按照上述观点,可以将经济运行分析理解为:经济运行分析就是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成果及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按照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观点,结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预定计划指标、统计数据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为依据,运用统计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所进行的旨在找出其运行特点、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分析判断活动。其目的就是对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以便吸取教训、指导未来。

我们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所作的民营经济运行分析,一般是运用统计资料和调查获得的经济信息,与历史同期纵向或与全国和其他省、市、县横向对照、比较和研究,就其经济内容、运行过程、显著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判断。通过经济运行分析,真实反映当地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和企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目的。

二、抓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意义

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是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编委明确规定:中小企业局是指导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其主要职责之一,是拟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监测、分析中小企业运行态势;承担中小企业分类、信息收集和工作;拟定并落实中小企业发展调控目标和措施。要履行好上述职责,必须首先作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府职能转变后,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加强经济工作的宏观调控方面。具体讲,就是通过研究制定方针、政策,引导和调控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局作为指导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必须把握民营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针对民营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这样才能保证各级政府适时调整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2、当前民营经济在发展中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适时搞好调查研究,分析运行动态,及时发现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向政府提出应对措施和政策调整建议,为企业发展提供导向性意见,这样才能达到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发挥部门应有的职能作用。

3、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既是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体现政府服务宗旨的重要内容。作为指导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政府工作部门,不了解民营经济的运行发展情况,或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就无法履行好协调、指导和服务的工作职能,长此下去,必将有损部门和政府形象。

三、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应具备的条件

(一)掌握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经济运行分析是一项综合运用经济理论、方针政策、统计科学等多种知识及与具体分析对象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分析对象进行的一种研究活动。所以,做好经济运行分析需要具备如下一些知识。

1、经济理论知识

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我们目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经济运行过程的基本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的辩证法思想、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反映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专著以及我国当代经济学家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都对我们进行经济运行分析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和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并从中发现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

2、方针政策知识

为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级政府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如国务院制定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保定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实施“催生、助长、扶强”战略,全面推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等,都是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政策依据。我们必须把这些方针政策学深、弄懂、吃透,才能用以指导我们的民营经济分析工作。因此,随时关注党和国家 方针政策及其变化,加强对方针政策的学习领会,对于分析研究民营经济运行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3、统计科学知识

统计科学在经济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我们进行经济分析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主要是通过统计调查所获取的统计信息;第二,对统计资料、统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如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指数法等等,都是统计科学所提供的;第三,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所使用的预测方法,也主要源于统计科学提供的统计预测方法。因此,统计科学知识是民营经济分析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知识。不掌握统计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

(二)调查研究是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做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需要以包括统计调查在内的调查研究为基础,在调查研究获得准确、翔实的信息资料之后,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比较和判断。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要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和完善现有的统计网络体系,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从乡镇企业管理局发展到目前的中小企业局,在我们系统内已形成自下而上的统计工作网络体系,担负着民营经济统计信息的采集、整理、汇总、传输的职能。这一统计工作网络系统为我们进行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为确保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搞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必须继续加强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网络体系建设,做好扎实的统计基础工作。没有健全的民营经济统计工作网络系统和扎实的民营经济统计工作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就无从得到保证,更谈不上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

2、调查研究的方法科学、手段完善是获得完整可靠信息的技术保障

我们进行民营经济运行分析所依据的信息资料既然是靠调查研究获得的,因此调查研究的方法就必须科学,调查手段必须完善。一方面要依靠民营经济统计网络系统进行统计调查;另一方面也要发挥统计网络之外的调查作用,如通过深入企业、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获得来自基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信函、电话等载体进行咨询、了解或利用网络、报刊等传媒获取信息等等。总之通过方法科学、手段完善的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才能为经济分析提供翔实、完整、准确、可靠的材料依据。这是搞好民营经济运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3、求真务实是确保调查研究及其成果真实可靠的必要条件

调查研究必须具备深入实际、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不管是调查研究,还是收集、整理、传输、使用信息,都要坚持如实反映客观情况。对统计数据进行随意删改或主观臆造所谓“数据”的作法,既是统计工作的大忌,也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大忌,不仅影响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降低可信度,而且依据这一结果作出的经济分析,将会对领导决策产生误导作用。因此,搞好调查研究、确保信息质量,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四、正确使用经济指标(略)

五、编写分析报告应把握的重点

经济运行分析书面报告是依据经济运行分析过程和结果形成的文字材料,可按时间形成定期、不定期、事前、事中、事后预测分析报告以及短期、中期和长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等;也可按领域范围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分析报告;还可将分析对象、分析角度、分析内容作为分类标准,形成综合性分析报告和专题性分析报告等等。应该说它是整个经济运行分析的最后一道工序。

(一)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从文章结构方面看,经济运行分析应具备清晰醒目的标题以及由开头、主题、结论三部分构成的正文。从文章的内容看,经济运行分析主要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及经济运行情况

本部分概括叙述当前经济运行的情况,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如增加值、上缴税金、出口交货值等)完成情况等。这些指标完成情况可以与基期有关指标或计划指标分别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分析、判断,得出某些结论。

2、当期经济运行特点及原因分析

本部分要求将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概括出的若干特点表述清楚。为说明这些特点的存在,需要辅之以必要的统计数据资料和其他活资料,并就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作出恰当的分析阐述,以起到总结经验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部分是就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应当引起关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作出分析。目的在于吸取教训,针对存在问题及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予以特别的关注,对问题要尽量反映清楚,对原因则尽可能分析透彻,以期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4、对未来经济运行趋势的预测

这一部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未来民营经济运行总体趋势的预测、判断;另一方面则是对反映民营经济运行成果的主要经济指标未来期完成情况的预测和估计。这种预测和判断,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预测和判断,目的是能够使关注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业内外各界对未来情况心中有数、以便在心理和物质两个方面做好必要的准备。

5、对策和建议

对策含有两重意思。其中主要针对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属于解决问题的措施;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对策,属于预防性措施。建议,则既包括了对解决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方面的建议,也包括了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性建议。无论对策还是建议,都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的策略和措施。这既是进行民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重要目的,也是民营经济运行分析重要作用的体现。因此,这项内容的阐述,特别需要强调观点明确、针对性强、切实可行、表达恰当。

(二)编写报告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性。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做到统计数据资料要准确,情况要真实,观点要正确。要扎扎实实地把数据资料搞准,对大起大落的数字要查明原因。但分析报告不应是数据资料的简单罗列,要正确地使用数据资料,通过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判断、提炼出观点,揭示经济现象的规律性。要处理数据资料和观点的关系,做到观点从大量真实的数据资料中提炼,所运用的数据资料要紧紧围绕说明观点,使二者相统一。只有这样统计分析报告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足够的份量。

2、实用性。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有着明显的目的性、针对性,它是为一定对象服务的。因此必须抓住经济运行中反映出的主要矛盾,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为各级领导宏观调控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统计分析报告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越强,质量也越高。

3、逻辑性。经济运行分析是由数据资料形成概念,从概念形成判断,由判断进行推理,并由此得出结论。要正确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判断是以准确的统计数据资料为依据,推理是以充分的依据为前提,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就是要有合乎事实的逻辑性,判断推理的结果不能含糊不清、前后矛盾,要做到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因此,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要主题突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4、时效性。这是保证分析报告价值的重要条件。提供不适时就是失效的分析报告。反映发展进度的统计分析报告越快越好,要争分夺秒;专题分析贵在适时,特别是前瞻性和预警性的专题分析往往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第6篇: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统计数据;统计信息;统计信息系统;现代化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它的无显著特点是信息爆炸、泛滥。在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中谁能看出端倪,谁就能掌握新时代的制胜先机。而准确、可靠的信息分析离不开统计学。统计学的现代化实现更离不开完备的数据和统计信息系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显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统计在信息时代中的重要作用。

一、统计数据与统计学

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人们在日常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活动中,经常要接触各种数字化的信息。

统计数据需要统计工作来完成。统计工作的发展和深化需要统计理论的指导。有关统计的理论就是统计学。总起来说,统计学是一门关于大量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描述、推断和分析的学科,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反过来又指导统计工作,推动统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统计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量性和大量性。例如在同一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群中,其身高体重各不相同,因此,少量的数据并不能代表事物的一般特征,不能说明事物的发展规律。必须运用足够大量的数据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才能使事物中非本质的偶然因素的影响相互抵消或削弱。大量性运用与统计调查的就是大量观察法,即必须观察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的单位,才能使事物的个别的、偶然的差异相互抵消。运用大量观察法,我们可以对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如统计报表、普查;亦可只对能够反映全体特征的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如抽样调查,重点调查。

统计学研究的数量方面是客观事物的具体数量。统计学的数据都是具体的,反映一定研究范围的数字。因此,统计数据是统计学的基础,而统计学的结果是反映了统计数据所应呈现的状态。

二、统计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统计信息是指由企业和社会统计工作反映出来的资料和数据。统计数据通常是指记录下来的统计事实,它是一些孤立的原始事实,一般不能直接使用;统计信息是经过统计加工处理的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统计数据,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统计数据,也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统计信息反映客观情况,往往表达和体现了人们对一事物的认识。统计信息也往往与决策密切相关,并能指导人们的行动作出决策。统计信息从形式上表现为数量特征的特点,这是由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数量方面的一般方法论和将其运用于认识社会经济活动数量方面及规律性决定的。统计信息的职能是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系统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大量以数据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信息。它从数量上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仅能够描述事物过去的发展过程,而且还可以反映事物现在的状况,依据这些统计信息,还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有效地指导市场经济有序的运行。统计信息是国家、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了解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对复杂的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全面、系统的定量监测和综合分析,准确描述、评价、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开发、配置各种资源,有效的调节和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根本保证。

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正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健康发展,市场经济越发达,对统计信息的要求越高。

三、统计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统计学现代化

统计信息系统是在传统的人工统计工作的基础上,应用统计理论、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方法建立人机复合系统。统计信息系统能对大量数据做进一步加工,它反映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模式,并能对经济活动中的重大趋势性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预警。,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决策数据,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对经济信息的需要。

统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信息职能,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对提高统计信息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统计信息系统是准确、及时、全面、系统的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窗口,是统计信息汇集、传递、加工与交换的枢纽,是进行科学分析与制定科学决策的工具。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管理和企业经营管理对统计信息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在统计工作中推进统计信息技术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的可能性,逐步建立和健全国家统计信息系统,成为我国统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统计工作计算机化,统计工作网络化,是统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统计部门不仅提供信息,而且提供咨询建议,同时还对经济运行的状况进行监督。完善统计的整体功能,已成为各级统计部门的中心任务,也是实现统计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结语:

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由于受管理体制、调查方法、加工手段、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统计信息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比如统计信息加工的深度和精度不够,描述性信息多,分析应用性信息少。又比如,目前我国的统计信息主要是统计系统内部进行交流,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利用率偏低。由于传递手段的落后,使统计信息的生产者不能及时输出信息,统计信息的需求者又不能及时的得到满足,信息的生产和流通脱节。所以从手段上讲,要逐步实现统计信息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提高信息系统的质量,加快统计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加快统计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应用统计学》 朱建平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4月

2.《中国特色统计学理论探究》 刘奇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12月

3.《统计学原理》周概容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第7篇: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

论文摘要:以剖析经济普查与常规统计调查的差异入手,从5个方面论述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工作的有关措施。

常规统计调查是指一般的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被调查单位搜集和登记资料的过程。主要包括常规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统计报表等等,它与刚刚结束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无论是调查规模、调查内容还是组织方式,其复杂程度和技术标准都超过国内以往的历次普查和一般的统计调查。经济普查是指把原来的工业、第三产业、基本单位3项普查合并,再加上建筑业普查内容,并将从未在整体上纳入普查的个体工商户也作为普查对象。通过这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掌握了我国基本经济单位的情况,初步建起了我国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系统;查清了我国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底数,全面掌握了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数据;查实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的比重,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水平。这是不是意昧着常规统计调查已经不重要了呢?是不是可以放松对常规统计调查的要求了呢?笔者认为,虽然经济普查的数据资料是无价之宝,其发挥的作用是一般常规调查不可能达到的,但是全国经济普查面广量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国家规定每5年才进行一次。而常规统计调查省时、省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其优势是经济普查不可替代的。虽然目前常规统计调查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完善,但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调查工作的必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调查工作。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1.1常规调查与经济普查的差距

(1)常规统计调查从范围上看主要对限额以上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对限额以下单位和部分个体经营户进行抽样推算,因此对于限额以上单位来说搜集的资料是全面的,但对于限额以下的单位来说,调查结果不是十分准确。而经济普查是对全市所有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全面普查,各地区政府都成立了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地毯式清查,达到了摸清家底的目的。

(2)常规统计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由每次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决定,内容仅仅偏重于某一方面。而经济普查分别由《单位基本情况》《工业》《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业》《运输邮政电信业》《批发零售餐饮业》《金融业》《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及《个体经营户》等lO部分组成。共设置56种调查表、l180个指标。主要内容包括普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和资源、能源消费等信息以及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财务状况、人力资源、报酬情况和科技活动等情况。这些调查内容为准确核算经济总量提供了比较翔实而全面的基础资料。

从上述常规统计调查与经济普查的两个方面差距可以反映出当前常规统计工作适应形势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服务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亟待完善。所以笔者认为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统计部门,要在总结第一次经济普查经验的基础上。找出常规普查与经济普查的差距,认真研究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工作。

1.2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O世纪3O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加强,在国民经济统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它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2O世纪8O年代以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长期采用汁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服务业统汁非常薄弱。9O年代以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SNA)逐步接轨,虽然服务业统计得到了一定加强,但基础统计工作尚没有完全跟上,统计手段相对落后。所以笔者认为,一方面我国在进行民经济核算体系构筑研究的同时,应研究如何把它置于统计改革和发展之|l1。如何配套改革各方面的统计工作,如何把它与统计的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构筑,有必要不断完善常规统计方法及其配套的统计制度。

1.3是国民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的需要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特别是私营、个体服务业发展迅速,山于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加上这些单位非常分散、变动频繁,加大了组织统计调查的难度,在统计调查中存在一定的漏统情况。例如,在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占较大比重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3个行业中,这次经济普查后增加值比常规统计多出近5000亿元,占第三产业新增部分的70%。这就充分说明了过去在常规统计调查中存在着种种弊端,所以完善常规统计工作是国民经济成分Ft益多元化的需要。

1.4是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推进,新兴服务业大量出现,而且发展很快,但由于资料不全,常规统计难以准确核算,造成核算数据偏低的现象。例如,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等,虽然过去在常规统计中通过相关资料推算等方法作了统计,但很不充分。所以应进一步完善新兴服务业的常规统计工作,以适应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15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2005年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八条又明确规定: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杨伟民也说过:“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将立足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而服务业的统计恰恰比较薄弱,统计制度不健全,统计方法不合理。所以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完善常规统计工作。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常规统计工作的有关措施

2.1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改革现行常规统计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大”提出:为了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格局,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工具,作为开发信息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实现现代化服务的信息产业部门,自然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改革、开放的新课题。所以笔者认为,根据当前我国国情和统计业务的特点,统计应借鉴工商、税务、金融、司法、审计、技术监督等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同时参照其他国家,特别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模式,进行常觇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国家统计中,利用各专业、各部门在不同统计调查中获得的信息作为辅助信息,并辅之以有限的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同样可以作为国家统计搜集一些重要统计信息的有效方法。如服务业中的社会服务业生产成果统计,可以在第三产业定期普查所掌握的总量与结构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有关税收和行政记录所掌握的速度资料,再对某些变化较大的服务业开展有限的重点调查,也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其生产状况。再比如个体私营经济生产状况统计,由于调查对象点多面广,流动性大,变动频繁,且生产成果保密性强,直接调查难以开展。但可以利用有关部门的行政记录资料。结合有关个体私营的管理费用和税收资料,并参考第三产业普查中对个体私营业户开展抽样调查取得的结构系数,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算和评估。

2.2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并强化常规统计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统计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得出的数据,反映了当前我国常规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非公有制单位的常规统计方法亟待改革。所以笔者认为国家应从下几个方面加快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强化常规统计管理:一是要建立完善既能反映市场经济运行情况,又与国际接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是修订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体系;三是进一步调整和理顺统计调查渠道,全面改革调查方法,基层统计部门应尽快建立起以国家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和科学论证为补充的、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切实做好各种普查、抽样调查与定期报表的衔接工作;四是制定全国统一的评价与监测重大社会经济新现象的指标体系、统计标准与统计方法。

第8篇: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

北京市门头沟区统计局、门头沟区经济社会调查队积极适应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要求,围绕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中心任务,不断延伸和深入挖掘统计文化的内涵,适时把工作的注意力和着重点倾注在区域统计服务上。区域统计服务话题并不新鲜,然而门头沟局队却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局队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心任务、适应团队特点、着眼手段科学、创优产品质量的路子。日前,记者就有关话题到门头沟局队实地踏访,局长李伟、队长任斌的一番介绍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 针对统计人员专业“多元化”的特点,把统计服务的本领练强

门头沟区如明珠般闪烁在连绵如黛的西山之下,在这里,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相继扎根统计,在这里,特有的组织文化孕育了一支朝气蓬勃的统计队伍,在这里,统计人勇于拼搏、甘于奉献。近年来,门头沟局队围绕打造复合型统计人才队伍,人才引进和储备呈现专业多元化的特点。目前,局队人员所学专业涉及统计、经济、会计、法律、社会、数学、计算机、旅游、农林、资源管理等24类。仅2007年以来,局队就先后引进了22名专业人才,涵盖数量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经济学、新闻等多个专业。

随着街镇统计“撤科建所”和成立区经济社会调查队等统计体制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门头沟政府统计队伍的壮大和多元化给统计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打造统计队伍,增强服务本领,成为门头沟局队领导认真对待的首要课题。

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思潮,应该是门头沟统计人成长的最好土壤。多年来,门头沟局队秉承“文化而润其内”的理念,积极倡导昂扬向上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在尝试与探索中不断实践,全力构建以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为主的组织文化体系,使组织文化的激励、导向、规范、凝聚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因此被北京市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教育中提升文化”、“工作中凝聚文化”、“生活中闪现文化”,这是门头沟统计人对组织文化建设的诠释。

“在统计工作中责任胜于能力还是能力胜于责任”,是门头沟局队首届青年辩论赛的主题。此时,局队领导关心的不是哪一方取胜,或者谁是最佳辩手,而是希望通过这种辩论的形式,强化干部职工对责任和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大家持续提升自我,以积极的心态和高度的责任心去对待工作。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成为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剂。

就如冰山,潜在的巨大能量往往在下边。门头沟局队把挖掘人才潜能、打造核心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基础工程来抓。2009年上半年,局队引入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开发了能够对局队所有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及全体人员能力素质评价的能力素质模型。将局队16个科室的岗位划分为五大序列,归纳设计出适合于局队所有人员都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素质、局队多个岗位都需要的通用专业能力素质及某个科室需要的特定专业能力素质,详细列出三类能力素质的主要行为表现指标和分层级的行为表现,并将它应用于职位资格管理和中层干部的综合管理能力素质评估。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有利于找出现有人才的能力素质与岗位的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有利于提升局队的核心竞争力。

门头沟局队围绕增强统计服务本领,持续开展“四式培训”。一是以工作任务为主体,搭建学习平台,进行“应用式”培训;二是以实践锻炼为基础,搭建发展平台,进行“体验式”培训;三是以难点热点为牵引,搭建致用平台,进行“专题式”培训;四是以开阔视野为目标,搭建互动平台,进行“拓展式”培训。围绕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局队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讲授经济理论与建模研究。与此同时,精心选派了三名科长先后赴美国、法国等地进行境外长期学习培训,组织业务骨干长期参加市局总队举办的系列专题统计分析培训班和统计知识大讲堂,努力培养在满足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需要等方面能挑大梁、担重任的高端统计人才。

■ 围绕“生态涵养发展区”中心任务要求,把统计服务的质量做精

按照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门头沟区的功能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在北京市整体建设中处于什么地位,生态涵养的现状怎么样,发展生态涵养价值在哪里,作用是什么?这些无不需要科学的考证、数据的量化和统计的监测与分析。

局队首先是运用系统设计方法整合生态环境、结构调整等相关统计指标,构建了《现代化“生态新区”建设监测评价指标群》。该指标群共29个指标,分成新功能、新产业、新农村、新城市四个子体系,实现全面系统地对生态新区建设进程进行监测。

新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门头沟区面临的重大问题,局队承接了区重点课题“新阶段门头沟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完成了近8千字的研究报告。报告运用经济学前沿理论和详实的统计数据,准确描述了当前门头沟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力回答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门头沟区的重要意义以及门头沟区经济转型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廓清了区域经济的转型方向,提出了富有可行性的参考建议。

据悉,近年来,门头沟局队按照“每年一重点,每年一突破”的方式,组织力量持续性地跟踪分析。2008年,完成了“门头沟区生态建设及其对策研究 ”、“门头沟区沟域经济现状、发展方向、潜力及其对策”、“对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体系的调查与思考”、“投资结构和新注册企业结构分析研究”;2009年,完成了“门头沟区经济发展主要宏观影响因素解析”、“关于在结构调整中培育经济增长点的调查与思考”等一系列研究报告。

谈到区领导对统计服务的肯定与重视,仅2008至2009年期间,门头沟区区委书记伊欣欣曾先后四次到局队进行调研、指导,区长刘云广、常务副区长罗斌对局队报送的分析研究报告高度关注,多次作出批示。局队组织撰写的《门头沟区经济保持健康发展态势》研究报告被列入区委十届五次全会报告附件;专题报告《实现门头沟区产业结构跨越式调整的思考》,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列为伊欣欣书记在全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专题党课的基础素材。

领导的重视足见统计工作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门头沟局队不负领导重托,今年,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他们及时采用监测专报、课题研究、应急调查等复合手段,全面加强区域宏微观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推出《经济增长任务指标监测专报》,定期测算完成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目标所需的经济增长核心类、经济增长拉动类、经济增长民生类、经济增长产业类等四类重点指标的完成情况,为党政领导及时掌握经济增长指标任务完成情况提供服务;启动《投资与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研究》课题,深入分析当前全区投资结构以及各项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拉动作用,为提高政府投资的拉动效应提供数据支持;启动重点企业运营情况快速应急调查,准确研判全区高新技术工业、现代制造业、煤炭采掘业等重点行业的经济走势;推出《重点企业监测半月报》,对门头沟区10大重点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等指标进行监测,及时反映企业运营方面的非正常波动情况及波动原因,为政府对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帮扶提供信息服务。“用数据说话具有感召力、影响力。”上述工作对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弘扬主旋律,促进经济社会稳定,以优异成绩向共和国60华诞献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瞄准“虚拟统计局”制高点,把统计服务的渠道拓宽

在网站越来越成为人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的今天,门头沟局队应时而变,把建设服务及时、便捷的“虚拟统计局”作为统计服务社会公众的重心来抓。

早在2007年,门头沟局队为整合部门信息资源,进一步规范部门统计数据,采用B/S网络应用技术架构,以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支撑,以.NET为技术开发平台,建立了基本单位与部门统计综合管理系统(DMS),从而形成了全区统一的“数字准”工作平台。通过该系统可对各部门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分析,在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统一采集、存储和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为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数据检索和科学决策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该系统成为全市统计系统第一个部门统计数据采集管理平台。在全市统计工作会上,市局总队领导指出:门头沟区统计局按照“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建立了全区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基本实现了基础数据的集中统一采集和动态维护更新。

记者了解到,2008年以来,门头沟局队两次改版统计信息网,改版后的网站突出了社会服务功能,把统计数据的栏目置于网站的突出位置。同时,制定《门头沟局队统计网站信息制度》,做到了网站信息与局队工作同步,全方位展现统计工作进程和成果;提升了政府统计工作的透明度,在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制度建设、专题网站等方面均有大的进展;以路由器VPN功能为基础,通过IPSEC协议的虚拟拨号方式实现了统计专网向各镇统计所的延伸。一些委办局的同仁反映:门头沟统计信息网成为了统计服务全区社会公众的第一重要平台,统计网站成为了决策、投资、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媒介。

2009年5月19日,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率队到门头沟区调研统计网站建设和信息工作,高度评价了门头沟局队在网站建设中融入管理理念、实行模块化全员办网的管理模式,以及重视网站建设人才配备和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于秀琴指出,在一定意义上,统计网站是“虚拟统计局”,它不仅同步展示统计工作,而且是进行统计工作管理的大平台。她强调,各区县要高度重视网站建设,把网站办成多维的、立体的展示平台,做到网站信息与局队工作同步,全方位展现统计工作进程和成果。要加强综合协调,体现全员办网的意识,使统计工作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在统计服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9篇:经济统计的特点范文

1、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差异性大

民族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民族地区服务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由于民族高校招收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域的民族生或者是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教育资源和教育整体水平的不均衡,使得民族高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同时进入大学后,由于概率统计课程特点,它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故在知识的延续和递进中使得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上有着明显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由于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层次差异性明显较大。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在民族高校的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部分还是使用黑板讲授加电子讲稿、教学内容比较传统,比较注重数学原理的推证、数学计算方法的讲授,即使有个别学校在概率统计课堂教学中有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但也仅仅限于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并没有将实际经济问题案例与数学知识、数据分析软件结合起来综合应用,概率统计知识的综合应用性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布置问题和作业,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被动方式。

3、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

概率统计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经济数学课程,它有着数学课程的典型特点,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的递进性,推导证明的完整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本科教学内容中所有内容都要设计到,还要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把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又存在学时的限制。

4、实验教学体系缺乏

虽然实验教学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教育中已引入,但整体都还是实践阶段,目前关于大学数学课程实验的教材也有一些,大学数学实验课程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民族高校中,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缺乏,还没有形成实验教学体系。

二、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引进实验教学的意义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是经济数学课程中实践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在后续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保障性最强的一门课程,是进行后续经济研究的必备工具。目前国外数学课程中引入实验教学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内重点高校的部分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也在通过探索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国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中也可逐步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可以有以下作用:

1、增强经管类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介绍常用的试验工具和软件,深化学生使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的程度,丰富和优化了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3、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数学软件,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的概率统计知识对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在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证分析能力的提高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4、引入经济实验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环节较弱的状况。

5、这种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传统讲授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可以逐步改善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数学课程在学习中的“不好学、不善用”的现象,还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微积分、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有很强的启示性。对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促进高校精品课建设和质量工程的发展,提高专业的优势竞争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1、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思考

针对目前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在概率统计课程学习中呈现的情形:(1)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显现出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呆板、轻经济应用;(2)经管类学生不知概率统计知识学了何用,学了不用、学了不知怎么用。本文探索和尝试在经济数学课程之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引入经济数学实验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内容,结合传统讲授方式,探索多元化的经济数学教学方式,丰富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践性和演示性,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兴趣,学生使用经济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在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课程大多是周3课时以内,本门课程所修的总课时数为48课时以内,在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下,受专业培养方案的限制,并且也无成熟的适合经管类专业的概率统计实验教材,无法设立单独的概率统计实验课程。因此,可在目前的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式,在课程内容的部分章节中结合经济、金融、管理实际问题,形成概率统计课程综合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综合案例,介绍它的解决思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数学方法的应用,在掌握数学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软件,简化处理过程,锻炼和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让其能够知其何用,知其怎么用。经济数学的其它课程总,在内容、方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可以再单独设立适合民族院校的经济数学实验课程。

2、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实践

可结合相关章节内容特点,周期性的给学生布置概率统计的验证性的实验项目和综合案例实验报告,小组形式完成验证性的实验报告分析和经济实例的实验报告分析。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下体验概率统计数学知识的理论、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及应用概率统计知识和解决简单经济实际问题能力。在有限的学时下,课堂教学中补充了实验教学内容,会使的教学内容课时较紧张,因此,建议概率统计的知识点的讲授上可以忽略一部分非重点的知识的逻辑推证,转为数据分析软件和经济实例数学化思想的讲解,如在概率统计随机变量的分布特征这一章结合均值和方差的概念计算知识点,可以补充金融学、寿险精算课程中简单金融实例;在讲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时可以结合管理学、金融风险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结果反馈到实际问题中去,在大数定律这一章,可以结合寿险精算中保费的计算案例及精算起源特点的综合案例让学生深入思考大数定律的结论,从而把抽象理论具体化、应用化。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环节的补充和实践,让学生进入实际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际问题如何数学化,数学知识是怎么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逐步转化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笔者近两年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在概率统计课程中融入实验教学内容,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结合概率统计内容及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选择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及案例。(2)结合已有资料,与信息技术老师、实验室老师沟通在实验室里配备合适的数据软件如Matlab及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Spss数据分析软件。在这一步可结合各民族学校学生的整体层次进行选择,由于课时的限制,对经管类学生使用软件以熟练应用数据分析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使用计算软件为辅。因此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选择了Matlab和Excel数据分析软件包。学生反映效果也较好。(3)讲授理论教学时也建议在多媒体教室中,理论教学中可以融入一部分计算机数据分析的实现过程,让学生直观的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

四、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验教学的瓶颈

1、部分学生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

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引入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激发一大部分同学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通过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使得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较强。但在实验教学中也发现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反正有软件,对概率统计知识的具体的计算方法和原理很忽视,以后会不会都可以靠数据分析软件求出结果来。因此也伴生了这种不注重数学理论、数学计算知识的学习,过分依赖数据分析软件的现象了。

2、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缺乏

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实验教学的内容,这就使得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数学的体系框架,还要具备熟悉操作多种数据分析软件的能力,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综合经济案例来给学生引导,还需具备一定的经济、金融、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这就对承担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数学老师必须向复合型的专业数学老师转变。而目前在民族院校中承担这一基础课程的老师普遍教学任务较重,师资紧张,典型现象就是教师忙于代课,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的提高和学习上缺乏时间和精力,复合型的课程实验教学人才和师资紧缺。

3、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的取舍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要想在有限课时中完成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补充的内容,只能将已有的教学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简化了,如何合理安排概率统计课程的数学原理、数学方法的讲授、实验教学内容的补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适当的取舍,这也是目前制约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课程实施实验教学的建议

以上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已经在实践中有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数学思维品质的养成、数学知识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加大对概率统计课程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

在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探索过程中,要求老师具备以下:数学知识的积淀、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适时变化、经济类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及数学化能力,这都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加快民族高校经管类专业概率统计实验教学的进程,必须要加大对课程复合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培训和队伍的建设。

2、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由于在课程内容中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所以学生的概率统计作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数学习题的计算及推证,还需要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一些验证型实验报告、综合型经济实例报告的分析。对概率统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加大小组报告成绩、平时考核比重,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创新素质的具备、数学知识应用性的能力。

3、依据专业特点,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实实验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