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财务资金保障措施精选(九篇)

财务资金保障措施

第1篇:财务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 突发事件;财务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 E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075-2

《宪法》赋予了人民军队具有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和平劳动成果的职责,我军几乎年年都要不同程度、不同规模地执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任务。在新形势下,研究突发事件财务保障,对于履行我军职能任务,顺利处理突发事件,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发事件财务保障的特点

(一)经费筹措困难多

我军执行“处突”任务都是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接到命令,具有不规律和不可预测性。在此期间,财务部门既要完成平时经费,又要忙于保障部队行动前的经费急需。经费筹措困难很多,尤其是筹措携带现金比较困难。不少急需物资来不及向上级请领和动用战备储备,只能就地购买;一些应由地方提供的器材,因应急只好自己出钱筹措,都加大了现金需要量。同时,部队执行处理突发事件任务,常常是在异地实施,部队到达驻地后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很快开设银行账户,大量生活急需必须用现金支付。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部队正常库存现金远不能满足应急的需要。

(二)保障难度大

突发事件从主观上往往是很难预测的,在不确定的时点爆发,而且发生的形式多样,地点不确定,时间长短难以确定,再加上首长的决心和意图、人员的编制和实力以及部队执行任务地域的多变性和行动的纵深发展都无法准确的预测,所以从主观上掌握突发事件是很难的,由此带来了财务保障供应的复杂。在执行突发事件的任务时,情况瞬息万变,临时调整布防与任务,这样会给财务保障增添不少的难度。

(三)财务保障方式灵活

在“处突”时地域有远近之别,时间有季节之异,“处突”地域的社会环境、人文、地理等因素千差万别。单就经费而言,在处突事件中,由于事发的突然性,财务开支中的一些正常程序往往简化;在经费的管理方式上,也要求适时而变,若集中管理,不便于部队及时保障,若经费分散管理,导致经费开支的随意性增大。上述要素都要求保障方式应因地制宜。

(四)经费结算复杂

突发事件中环境的多变带来了经费结构的复杂性。从处突事件中所需物资的筹措来看,品种多,来源复杂。有部队携带和自行采购的、有上级下拨的,有内部筹措的、来源渠道不一,消耗去向不一,特别是在实施处突过程中,部队执行任务点多面广,容易产生独立性和随意性,导致经费开支范围扩大,标准经费不足和实际开支增加,同时由于处突事件中地点的不确定性,容易导致保障关系复杂性,增加了结算手续的复杂程度。

(五)管理监督难度大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部队处于机动状态,部队经费保障任务下达急,准备时间紧,实力变化快,经费开支大,供应方式多而复杂,物价水平千差万别,在经费供应中,往往只强调保障到不到位、及不及时,而忽略了坚持财务标准制度。而且各项开支增加,结算手续简单随意,容易使经费管理上出现漏洞。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少、财务工作量大、财务制度落实难等多方面的原因,也使得财务管理与监督难以进行。

二、突发事件财务保障措施

(一)科学预计经费需要量

要合理预计经费需要量,不但要确保经费供得上,还要做到经费供得好。首先,要明确部队处理突发事件的经费标准,主要是补助经费和特殊开支。军区财务部在处理突发事件初期应当及时与总部有关部门联系,明确经费标准,并及时通知处突部队,为定量供应提供依据。其次,要掌握处突部队的人员实力和参加处突的时间,并了解各部队承担的任务和动态,以便准确计算出各部队所需的日常开支和某些特殊性开支,以达到照顾全面,突出重点的保障要求。最后,通过科学方法,对处理突发事件经费需求进行测算。在全面搜集部队历次处理突发事件的历史数据和相关资料、确定可能影响经费开支量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数学模型,得出经费需要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一些相关系数进行确定,进而对部队参与处突的经费需要量进行预测。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

1.预拨部分机动经费。根据近年来部队执行处理突发事件任务的经验,在某些特定时期,如汛期、节假日等,可以从机动经费中预留处理突发事件专项储备金,设立专项储备资金项目,为突发事件财务保障做好准备。

2.提取基层部分生活结余经费。参加任务的主体是基层连队,财务保障的重点也是基层连队。因此,财务部门可以预先从基层连队历年的生活经费结余经费中提取部分资金,充实处理突发事件经费。处突完成后,再返还给各单位。

3.搞好内部协调。指定一些经费状况比较充裕,不参加处理突发事件的单位,对口支援的单位,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对参加处理突发事件的部队进行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援助,在一定程度减轻该部队经费供应上的压力。

4.依靠社会力量解决困难。要尽可能地争取地方银行、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可与银行建立联系,签订储备金代供协议,建立应急资金快速划拨通道,保证所有应急资金专人负责,专项划拨,及时到位。在部队的住宿、食品供应问题上,因经费无法保障,可以争取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多方法完善财务保障手段

一是预案保障与随机保障相结合。突发事件财务保障往往出现“计划不如变化快”的情况。若一味的强调预案,很可能会出现“供不及时、供不到位、供过于求”的混乱局面。因此,需要我们将预案保障与随机保障相结合,灵活处置;二是建制保障与联勤保障相结合。部队在应付突发事件初期,机动执行任务且频繁转换,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在短时间内无法理顺经费保障的供应渠道。因此,执行任务初期,部队要充分发挥建制保障的作用,携带较多现金,增强自我保障能力。与此同时,财务人员应迅速与联勤保障机构协调,在当地银行军队账户专柜建立临时账户,疏通资金供应渠道,保证经费连续足额保障;三是前送保障与伴随保障相结合。财务应急保障组争取到部队一线了解部队的经费需要,在紧急情况下,应将资金送到部队手中。

(四)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1.健全经费开支标准制度。建立一套适合突发事件特点的经费供应标准,既是实现经费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健全我军标准体系的内在要求。对于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合理、简化且高效的原则,可采取平时标准加补助标准的方式,在生活福利、物资消耗、间接保障性支出三方面制定。

2.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制度。一是严把执行经费标准关。凡有明确标准规定的,按标准保障;无标准又确需开支的,根据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由首长签批后开支;二是严把经费借款关。部队处置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盲目借款和多头借款的情况,为此要严格借款手续和借款的会计核算。对供单位的借款,可实行“三证一据”:军级单位后勤负责人的批准证明、单位证明、承办人身份证明和正式收据;三是严把经费物资筹集和供应的登记检查关,克服“重钱轻物”的错误管理倾向;四是严把审批报销关。明确经费开支后,无论有无正式原始发票,都要有经手人、审核人、验收人和审批首长签字后才能报销。

3.加大检查监督力度。要建立管理核算制度,物资领用登记、统计制度,责任到人;要严肃特殊时期的财经纪律,做到有章必循,循章必严。对经费物资收支情况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加强审核监督,及时纠正经费开支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组织有关人员采取普遍检查和抽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经费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

(五)加强突发事件财务保障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配齐相应的财务战备装备。主要包括财务保障车辆、通讯工具、电算化设备、财务战备箱(包)及统一格式的账表凭证,并按照“三分四定”原则,在战备箱中备齐办理银行开户的印鉴,开户证明书,收借据,记账凭证,经费物资账簿,供给介绍信和一定金额的现金、支票和保障预案等有关文件、办公用品,并指定专人负责,还要新建扩建一些必备的训练场所和装备库房。二是加快财务保障网络系统的开发,建立依靠国家金融网络,实施军民结合的一体兼容保障体系。要尽快建立“网上银行”,使军队财务系统能够直接接入国有银行网络终端设备,利用网络优势,加大资金调控力度。

(六)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人才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财务部门应定期地组织财务干部进行应付突发事件教育,使每个同志树立较强的应急观念,克服“处突”与己无关的错误认识;进行政策纪律、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财务人员“服务”意识,做到平时作风硬、业务精,战时拖不垮、打不烂、供得上、管得好、算得精;二是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突出提高三种能力;一是观察分析能力。培养财务人员分析“处突”保障中各种情况的能力,尤其是能够依据保障方向变化、保障重点转移、保障关系转隶、保障力量调整迅速做出反应,超前调整保障预案,抓住关键环节进行保障处置;二是协调运筹能力。财务人员必须既能着眼当前需要,把保障行动确定在经费标准允许范围之内,又能考虑作战发展,实现前后照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保障战斗胜利;三是灵活应变能力。处置突发事件,情况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之中。从以往“处突”的实践经验证明,即使在战前,对保障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设想得再细致,计划得再全面,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设想的情况发展,因此,要求财务人员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改,随时做出新的判断,采取新的措施,及时调余补缺,保障部队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春胜.如何搞好“处突” 财务保障工作[J].武警财务论文集,2001.

第2篇:财务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一、我国社会保障风险将越来越大,如不加以重视,最终会阻碍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由人口老年化日益严重、企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转制成本、“养老金”空账运行所带来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支付风险;受市场经济发展、通货膨胀率影响带来的社会保障基金贬值风险;管办不分离、监督不力所带来的社会保障基金安全风险;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不同社会保障制度待遇差距以及社会保障立法滞后所带来的制度风险等,都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存在的社会保障风险,并呈逐渐扩大趋势,如不加以控制将越行越烈。

二、我国财政兜底责任将越来越大,如不合理分担,将会出现西方高福利国家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未富先老”的尴尬、“养老金”的空账运行、福利陷进、贫困陷进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随着社会保障支出的范围扩大和刚性需求增长,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发展只会越来越大,这将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以高税收和高财政负担所换来的高福利水平,不利于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可以看到,2002年开始,虽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比例始终维持在10-11%之间,但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总额在不断增加,2013已经增加到14490.54亿元,接近2002年社保转移支付总额的6倍)因此,我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是综合的控制风险的措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仅是资金投入的举动,还与社会其他综合因素相关。需要考虑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过程分级承担的社会保障财政风险,因为财政风险就有很强的负外部性,一旦发生财政风险,转移支付对社会保障的承诺支付就无法实现,这不仅直接导致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保障利益无法实现,还使群众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信任、对国家的信心大打折扣;粗放式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具有不可持续性,也没能真正的解决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运行中所面临的问题,如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社会福利水平刚性等社会保障偿付风险,如果一味的以财政转移资金来填补,这将是个没有尽头的“无底洞”,一方面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短期来说有效果,但在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巨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压力需要更大份额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这样就对公共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公共财政负担过重无法抽身致力于其他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民生计划的事项,最终引发整个国家的财政风险。针对我国当前现实需求和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我国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均等化的建议措施。

1.防控社会保障转支付风险的措施

主要有提高政府债务偿还能力,降低自身财政风险,具有较好的债务偿还能力的政府就有充足的财政资源而不至于身陷债务压力之中,能为社会保障建设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基础保障,是政府最后兜底能力的体现;建立社会保障收支预算制度,规避社会保障财政支付风险,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要求社会保障收支两条线分开管理,专款专用,账目清晰简明,从而让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有迹可循;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向重点领域倾斜,化解风险点,这个重点领域包括中西部落后偏远地区、社会保障项目中的社会救助、城乡分割中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的重点投入,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资源的地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最大效益;推进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内消风险,在社会保障不断发展态势,其自身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包括制度的覆盖人群和基金的收支规模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社会保障制度越来越被公众认可,所以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抵御风险、分散风险的功能,不断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益率,消灭积累基金的贬值风险,从而增强了社会保险的偿付能力,就可以减轻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数额,减轻财政压力。

2.完善社会保障内部制度建设措施

社会保障是一个系统的制度设计,包含生活中方方面面内容,涉及社会各种各样的人群,针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严峻问题,需要增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社会保障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目标。

3.提高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效率措施

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宏伟目标中分解出现阶段符合实际情况而又能达到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分目标,分层次逐步的推进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进程;再建立科学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数额的计算公式,让社会保障转移支付能有简洁明了、科学合理的计算依据,从而避免转移支付额的随意化、任意化;不同的转移支付方式有需要符合不同的条件和环境,其对受补地区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是不一样的,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转移支付形式,使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实现额外的功能;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管理体系是上述所有措施发挥作用的基础,法律制度的完善、转移支付程序透明、管理制度规范等决定着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效率的高低。

4.制定渐进式的延迟退休政策、职业年金政策和完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

这些额外的辅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延迟退休政策,缓解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偿付压力,降低了养老保险制度所增加的社会保障财政支付风险,继而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需求降低。

三、结语

第3篇:财务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矛盾;对策

随着我国安全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成为部队和平时期的常态化职能。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问题,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战斗力和保障力,是加强新时期财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所面临的突出矛盾

(一)经费保障情况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多。非战争军事行动往往突然发生,行动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参考性和对照性,各类预想外事件、瞬间特情和联系中断等情况出现的概率较大,财务保障既无相关理论知识,又无实际经验借鉴,估测特殊经费需求难度大,特情处置能力、应急反应能力较弱,资金运行效率亟待增强。

(二)经费总体消耗巨大,资金供应总量短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作战对象,不仅仅是人的因素,更多情况下可能表现为自然因素、物质因素,像“98抗洪”、5.12“抗击汶川大地震”、4.14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等重大抢险救灾行动,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则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直接对抗对象,这种特殊的对抗活动非常激烈;另外,部队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时,各类临时场所搭建、物资器材配备、临时办公设施购置以及各类物资器材的配备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经费,很容易出现资金供应不足及物资短缺的问题。

(三)保障技术手段落后,经费运行效率不高。当前许多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依然延续传统的保障模式和工作方法,需要使用经费时,经审批以借据形式借出,行动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限内统一到财务部门报销还款。技术手段依然停留在机械化时代的手工形式,距离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财务保障手续复杂和信息化设施不配套、不齐全直接制约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质量和效率,财务保障如需进一步提高保障质量,务必加快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的主要对策

(一)科学拟订保障预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完备的财务保障预案,是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预案应当立足部队建设现状,根据本单位人员实力、装备水平和规模程度,坚持宏观调控、定性设计、量化供应的原则,力争将保障效能发挥到最大。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的难点在于在客观形势的不确定性与主观能力的有限性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用合适的财力保障完成预定任务。但是行动的紧迫性又决定了一旦发生事件,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检验保障措施的可行性和精确性。所以制订财务保障方案必须细致,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方案细分,找到行动与保障之间的结合点,拉近有什么条件与打什么“仗”之间的距离,以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

(二)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是加强应急保障教育。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应急教育,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恐怖活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部队随时可能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要做好应急资金保障准备。二是开展应急资金保障演练。依据非战争军事行动财务保障预案,结合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适时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应急保障演练。通过实践,使财务人员熟悉应急保障程序、方法和要求,确保部队一旦行动,能够按照预案迅速开展财务保障。三是编制上特别要注重“轻型简便”。财务保障人员要适应应急保障机动性强、保障及时的特点,也就是一方面在人员编制上强调轻,通常应编配2人,既符合会计、出纳分管原则,又便于到达机动点后,对经费管理与开支两环节实现专人分管。同时,政治部门要以任命文件的形式,预任负责人,明确赋予相应权限,增强权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在携行物资上强调适当,通常以“后续补给能力”为依据,所保障的规模应能独立伴随保障2―3天的需要。四是注重身体素质锻炼。部队财务人员平时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体能训练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中,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反恐维稳,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遂行财务保障任务的基础,只有平时注重锻炼,关键时刻才能顶得上去。

第4篇:财务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1997〕29号),这是国家为妥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标志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和我省的实际情况,现就全省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义、目标和要求

    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改革和完善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措施,它的建立和实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各级人民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完成任务。

    为了确保完成国务院确定的目标任务,使我省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要求:已建立和实施这项制度的市、县(区)要继续完善;尚未建立这项制度的县要抓紧做好准备工作,1998年县政府所在地的镇要全部建立起这项制度。全省提前一年实现国务院确定的目标。

    二、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

    各地要对城镇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家庭结构、居民最低生活消费情况和物价指数等方面的资料。要根据生活必需品和当地市场价格等因素计算出每月人均最低消费金额,并考虑当地财政承受能力和资金来源情况,规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标准即最低生活保障线。保障标准要体现既能保障基本生活,又有利于克服依赖思想的原则,并注意与其他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相衔接,不搞攀比。保障标准由各地民政部门会同当地财政、统计、劳动、物价等部门制定,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变化适时调整。

    保障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主要是以下三类人员:(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居民;(二)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或失业救济期满仍未能重新就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三)在职人员和下岗人员在领取工资或最低工资、基本生活费后以及退休人员领取退休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保障对象要向住地居委会提出申请,并分类由街道办事处或由办事处会同工会基层组织调查核实后,报区、县民政局审批并进行动态管理。各地在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时,应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对第一类人员要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如其原来享受的生活救济标准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则按原救济标准发放;对第二、三类人员均按其家庭人均收入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待遇的优抚对象等人员,其抚恤金等不计入家庭收入。

    三、切实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资金的筹集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保障标准确定之后,当地政府要公布实施办法,并报上一级政府和民政、财政部门备案。所需资金按照财政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市、县(区)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帐管理。每年年底之前由各级民政部门提出下一年所需保障资金和业务经费的用款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定期拨付,民政部门要根据有关程序按月发放到户,年终要编制决算,送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各地财政部门要切实落实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加强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保障资金专款专用,不被挤占、挪用。保障资金的使用要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审计及社会监督。目前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采取由财政和保障对象所在单位分担办法的城市,要逐步过渡到主要由财政负担的方式上来。省直、部属企业困难职工及其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属地管理。

    四、抓好相关政策的配套与落实,鼓励劳动致富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已经出台的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落实,如最低工资标准、下岗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还没有实施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地方要尽快实施;抓好再就业工程,加强失业转岗培训,提高再就业比例,减少社会救济的人数。

    在建立和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各地要教育群众体谅国家的困难,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自谋职业、自食其力,通过劳动增加收入,逐步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水平。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保障对象,应给予必要的扶持。要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互助互济的传统美德,进一步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及社会捐赠等活动,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在可能情况下对保障对象在有关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

    五、加强领导,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顺利实施

    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必须坚持政府领导、民政主管、财政保障、部门配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一件大事,摆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部署。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公开、平等、民主的原则,做到保障对象、保障资金和保障标准三公开,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财政部门要主动配合民政部门工作,落实保障资金,加强对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资金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劳动、人事、统计、物价、工会等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此项工作。基层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是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层组织,任务重、责任大,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这些机构的领导,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为其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开展。

第5篇:财务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为全面贯彻落实《*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浙政发〔*〕5号)精神,县政府决定,自*年起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确保我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推进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二、实施范围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

三、实施内容

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将全县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各级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所免资金由省财政全额承担。

(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1、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提高到小学生均230元/年、初中生均330元/年。*年以后根据国家、省、市的部署适时调整,逐步达到中央制定的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

2、保障教师培训经费。根据省有关规定,县政府将通过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含生均公用经费的10%、省财政专项补助、县财政专项安排等),确保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3%给予保障。

3、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热饭(蒸饭)费,所免资金按各校寄宿制学生数由县财政足额拨付。

(三)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学生实行不同的资助政策。低保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子女、残疾学生免课本费、作业本费和住宿费;低收入家庭(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一定标准以下的家庭)子女,少数民族学生,因病、因灾造成临时困难的家庭学生免课本费和作业本费。

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困难学生,免费提供爱心营养餐。

困难学生资助经费由省、县政府按7:3的比例分别承担。

(四)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根据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人数、校舍生均面积、使用年限、单位造价等因素,测算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教育局按要求于当年6月底前完成下一年度中小学校舍改造项目及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工作,并填写《*中小学校舍维修专项资金项目申请书》报省财政厅、教育厅申请省专项补助资金。县政府根据财力、义务教育规模、危房改造任务完成情况等因素,在财政预算中安排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和项目管理。

[计算公式为:预算年度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上年末中小学校舍面积*单位造价/使用年限(单位造价在不低于700元的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确定,使用年限暂定30年)]。

(五)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根据人事部、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贯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国人部发〔*〕113号)精神,中小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中小学教师合理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范围,不留“缺口”。深化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为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奖励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并做到逐年有所提高。

四、实施步骤

(一)按照《*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实施意见的通知》(浙政办发〔*〕66号)要求,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

(二)*年,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资助范围,将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农村居民从年人均收入1500元提高到2000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0元提高到4000元。启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机制。积极推进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校财县管”的财务管理办法。健全中小学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三)*—2010年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到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中央制定的基准定额。完善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机制。全面实施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提高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扩大困难学生资助面。逐步推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

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必要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协同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落实分担责任。县政府按规定的分担比例安排落实县本级应承担的资金。

(三)强化预算和资金管理。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各项收支都要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各中小学以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村小(教学点)纳入其所隶属的中心学校统一代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在县财政预算中单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积极推进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农村中小学经费实行“校财县管”制度,健全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预算办理各项支出。实行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四)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乱收费。从*年春季开学起,学校只能按“一费制”规定的额度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学生住宿费。学校代学生购买课本、作业本,应据实结算。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如有违反,将追究学校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责任。

(五)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切实提高中小学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推进县城教师、大学生到乡(镇)学校支教制度。严格控制中小学教科书的种类、数量和价格。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学校集中。

第6篇:财务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增强做好财政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期间,我省财政收入规模实现了大的跨越,财政部门在应对金融危机、支持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管理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十分显著,这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刚才,省长全面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经济、财政发展面临的形势,特别对今年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我们要抓住政策机遇,充分认识到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之间及其内部的关系。一是要注意到加快发展与税收的关系。我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三个上台阶、三个大幅提升”,只有加快发展,保证税收,才能有经济实力去做好各项保障。我们不但要把该收的税收上来,而且要考虑培养税源问题,通过税源培养和税收调整进一步支持经济发展。二是要从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分析有保有压的关系。稳健的货币政策关键是做到有保有压。这次副总理到调研,就是了解稳健货币政策出台后是否会影响到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投入问题,也告诉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更加重视“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对此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差异化政策的支持。三是要处理好收与支的关系。既要保证财政收入,又要保证有效支出,支出合理。总之,大家不但要看到有利条件,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而且要充分认识形势的严峻性,积极应对挑战,做到有措施、有方法、有对策。今年财政工作大事、要事、难事多,任务繁重、艰巨,省长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力量,加倍努力,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确保任务完成。

二、狠抓执行管理,确保完成全年预算收支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经省人代会审议通过,今年我省财政总收入要增长17%,地方财政总收入要增长18%,确保圆满完成全年收入任务,这是今年的考核指标。目前,全省11个市区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各自的增长目标,希望各位市长、各有关部门从年初开始就抓住组织收入工作不放松,层层分解,确保任务落到实处。总的要求是,要处理好增收与减税的关系、税收与非税的关系,既要快,又要稳,应收尽收,防止虚收。国税、地税、财政部门要通力合作,坚持依法治税,加强征管,确保收入目标完成。

从支出管理看,要高度重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问题。财政支出进度关系着资金使用效益,关系着党和政府政策的落实,大家要高度重视支出进度,将加快支出进度贯穿于全年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早规划、早预算、早安排,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对此财政部对我省也有明确要求。省财政厅要严格落实“四挂钩”要求,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将部门预算执行进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作为第二年编制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督促各方面加快支出进度,提高支出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省长提到,今年我省有十个部门推行预算公开,今后还要扩大到所有部门,大家要严格按预算执行,提前做好准备。

三、围绕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发展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破解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这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决策部署,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结合各自实际,主动发挥职能,推动财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省长指出,要加大力度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涉及到省级各部门、各市县政府,大家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拿出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措施,务必取得实效。从财政部门讲,就是要充分发挥职能,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主动支持,切实保障。在服务经济上,要围绕“保投资”和“促转型”双重任务,努力做到支持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不软、措施不弱、力度不减,巩固和延续我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要重点围绕省上确定的十个领域的民生工程项目,强化资金保障,加强资金和项目对接,促进加快实施。今年尤其要突出抓好学前教育、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进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医改、农村养老保障、扶贫开发和搬迁、“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等重点事项的落实,确保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民生实事办实、办好。

四、强化各项措施,精益求精抓管理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确保今年全省财政工作开好头、起好步,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来保障。

(一)明确责任。责任是抓好落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任、人人抓落实的局面,上下齐心协力,形成推动财政发展的强大合力。特别是市县两级,在财政收支上,既要抓好收入,又要抓好支出;在支持经济发展上,既要保投资,又要促转型;在支持民生事业上,既要落实好配套资金,又要实施好项目。

第7篇:财务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一、财政收支总量迅速扩大

随着我市“三步走”战略和五大战略举措的加快实施,特别是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综合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收入完成9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财政支出654.2亿元,增长25.7%。财政收支规模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财政收支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在前两年财政收入增幅均在26%以上高台阶、高增长的基础上,20*年财政收入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而且增幅进一步提高,当年收入增量达到200亿元,收入总量三年翻了一番。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年度中各月份之间的收入增幅均在20%以上,并呈现出逐步递增的趋势,没有出现大的起伏波动。中央收入、市级收入和区县级收入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增幅都在24%以上。从税源分布情况看,电子信息、石油石化、汽车制造、金属冶炼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税收增长都比较快,逐步形成了财政收入多点支撑的良好格局,财政增收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二是财政收入结构明显改善。在加快实施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下,我市第三产业税收和地方零散税收实现大幅度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8.9%和43.7%。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企业经济效益迅速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91亿元,同比增长31.2%,拉动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幅达到29.1%。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分配办法,当年地方财力658.6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71.2%,地方财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三是区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各区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和涵养财源税源,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西青、东丽、北辰等3个区财政总收入均突破40亿元;塘沽、武清两个区的收入跨入30亿元行列;南开、河西、和平、津南、河东等5个区的收入达到20亿元。十八个区县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的人均财力达到5.1万元,比上年增加0.94万元,最高的增加2.9万元。滨海新区增收势头强劲,实现财政收入380亿元,增长29%,当年增收91亿元,占全市财政增收额的45.7%,拉动全市收入增幅12.6个百分点。

四是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围绕社会事业、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和重点公共支出项目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保障各方面支出需要。其中,用于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189.4亿元,增长26.5%,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34.9%;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支出16.1亿元,增长25.1%;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263.2亿元,增长28.2%。

二、财政支持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紧紧抓住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布局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大力支持新区的功能开发、产业聚集和环境提升,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努力争取中央财政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经多方争取,国务院对滨海新区给予了以下财税扶持政策:一是20*至2009年每年补助我市10亿元,五年共计50亿元,专项用于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二是对滨海新区所辖规定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三是比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可以加速折旧。

充分用好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根据滨海新区功能定位要求,将中央专项补助资金作为种子基金和引导基金,努力放大资金规模效应,形成造血机能和创新机制。一是建立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每年安排6亿元,重点用于科技风险投资创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二是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基金,每年安排3亿元,重点用于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建立招商引资基金,每年安排1亿元,重点用于吸引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在新区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

全面落实支持总部经济和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为用足用好国家财税扶持政策,修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集中筛选论证重大建设项目,加快部级开放型研究实验基地和工程中心建设,吸引中远集团上市公司、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落户新区。完善“以港养港”、“以路养路”和支持航空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增加财政补助资金,加快实施*港、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和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努力增强滨海新区辐射和服务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三、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积极创新理财观念,自觉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节和引导经济发展,努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市财政预算安排的科技支出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坚持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努力增强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了数字电视关键芯片设计等32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预计新增利税8.9亿元,为我市增添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持智能电子环境气象仪等12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4.3%,占工业产值比重31.8%。加大科技风险财政投入,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为高成长的创业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完善高新技术成果认定转化制度,重点支持115个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出台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务制度,制定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财税政策措施,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政策,增加人才发展资金,重点支持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

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通过实施财政资助、贷款贴息、土地收购、税费减免等综合性财税政策,大力推进工业战略东移和国有企业新一轮嫁改调,天钢东移、钢管公司扩能、高新纺织园等重大工程基本完工,天碱搬迁工程加快实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进展顺利,空客A320、百万吨乙烯、北疆电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制定和实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以推进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为契机,新建一批大型商贸、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吸引民生银行投资部、长江租赁等一批金融、物流企业相继落户*,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规模,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263.2亿元,增长28.2%。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以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港口和机场扩建工程,地铁一号线投入试运营,卫津南路、芥园西道等9座立交桥投入使用,累计建设市区快速路160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50万平方米。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实施蓝天、碧水、生态等六大环境保护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综合整修旧楼区774万平方米,改造燃气、自来水管网4*公里,新建绿地2172万平方米,城市面貌显著改观。

四、财政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以切实提高公共产品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为目标,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当年财政安排教育支出8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义务教育、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率先实施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当年减免学杂费5540万元。继续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累计建成52所示范中学、16所模范小学和422所村办小学,启动了“历史名校”建设工程,农村80%的中小学教学设备实现了升级换代。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师范大学等高校新校区一期建成投入使用,商学院、农学院、财经大学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医科大学“211工程”和高校50个重点学科建设进展顺利。启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建成10个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3.8亿元,增长25.2%。加快卫生资源布局调整,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效机制,加强结核、乙肝、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卫生防病中心、传染病医院改扩建工程完工,安定医院、海河医院二期和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医大总医院二期和医大二院等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加强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提高社区卫生经费补助标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累计完成72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9个区县,受益农民达到125万人。健全城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启动市生殖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施奖励扶助政策。

加大文化事业投入。财政安排文体广播支出13.5亿元,增长25.8%。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整合文化资源,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高质量地完成了中华剧院、少儿图书馆等一批重点工程,少儿文化艺术中心、周邓纪念馆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基本竣工,音乐厅等一批文化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基本完工。增加文化专项补助资金,积极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和数字广播电视整体转换,进一步完善社区文体设施,支持高雅艺术和群众文化协调发展,增加文艺演出场次,努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财政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体现公共财政政策公平、正义、进步的理念,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财政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达到62.9亿元,比上年增长36.9%。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资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发放小额贷款、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等方式,着力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促进新增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9万个。支持213户困难企业妥善处理了历史遗留的问题,包括妥善安置了8.7万名职工,彻底清偿了拖欠职工的10.5亿元债务,并依法退出市场。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了低保人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全面启动了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再就业、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减轻医保参保患者的看病负担,建立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经济租赁房和廉租房,妥善解决双困拆迁居民安置问题。

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将企业计税工资标准,由月人均1600元调高到2000元,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月扣除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1600元,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减轻了企业负担。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从20*年下半年起,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建立了适应经济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要求的公务员工资管理体制,并相应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同时逐步完善津贴补贴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六、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积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时拨付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燃油等补贴,实施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和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三个一”工程,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新增和改扩建种植业示范园区和养殖小区104个,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落实新增财政支出重点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道路、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农民关心的生活环境问题,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1000公里,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2.6%,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医疗救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村级政权财政补助标准,每个村委会的经费补助由2万元提高到8万元,切实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

七、财税改革与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继续深化财税各项改革,努力实现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治税,推动财政管理和服务向着更加规范、高效、透明的方向发展。

全面推行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搭建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深入推行纳税评估制度,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加强企业税收与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及时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确保财政收入与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在全市范围内统一换发税务登记证,清理漏征漏管户,加强纳税人户籍管理。加大重点税源监控力度,扩大重点税源监控范围,实行重点税源专人逐户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工作规范,落实管理责任,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纳税情况进行全程监控,全年纳入重点监控的税源大户达到2028户,重点监控企业实现税收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健全零散税收源泉控制机制和代扣代缴制度,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管理优势,利用工商注册、车辆年检、房地产登记以及资格认证等手段,从源头上防止漏征漏管和收入流失问题。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以调整契税、耕地占用税征管分工为契机,整合征管资源,加强部门配合,搭建房地产业诸税种一体化征管工作平台,完善房地产企业税收属地化管理,规范住宅交易税收政策,进一步提高了房地产业税收控管水平,全年房地产业税收114.4亿元,增长35.5%。严格执行税收减免审批制度,加大欠税公告施行力度,组织开展税收专项稽查,全年检查企业1.4万户,查补税款6.5亿元。

继续深化以财政支出制度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市级149个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各区县也全部推行了部门预算试点改革。加快推进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将基本建设等14大类资金由财政统一支付,48家市区两级预算单位纳入国库单一账户改革试点,全市集中支付资金累计达到45.6亿元。稳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初步建立起完整的政府收入分类体系和涵盖所有预算内外支出项目的支出分类体系,增强预算收支管理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政府采购金额63.8亿元,资金节约率达到10%。加强建设性资金管理,规范项目运作程序,确保贷款资金封闭、有效、安全运行,努力实现贷款用款还款良性循环。

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金财工程和金税工程,实施财政、税收、国库集中收付平台建设,建成“*市财税关库行横向联网系统银联卡刷卡缴税(费)系统”,完成“*财政地税政务网”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了财税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大以票管税力度,积极推行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和票表比对,进一步扩大远程申报纳税服务范围,全年电子报税金额突破140亿元,比上年增长40%。

加强财税基础工作管理。规范行政执法主体,细化工作规程,统一执法文书,强化对财税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完善行政处罚听证制度,有力地推动了财税工作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财税法制宣传,积极营造依法理财、诚信纳税的社会舆论氛围,增强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健全和规范会计制度,加大继续教育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队伍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和诚信建设,组织开展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建立行政监督指导、行业自我管理与社会监督约束“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

八、财税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面加强财税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财税干部队伍综合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增强广大财税干部搞好服务的主动性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加强思想政治和组织建设。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认真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整改措施的落实,局党组制定的48项整改措施已有32项措施得到落实,其他各项长期措施按计划逐步落实。广泛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努力提高财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举行机关党代会和团代会,分别选举产生新一届机关党委和共青团委员会。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严把入党质量关,全年发展党员67名。加强党建基础工作,建立党组织、党员信息库建库,实现了对党组织、党员信息科学、动态管理。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22名同志通过竞争上岗走上副处级领导岗位。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对14名正处级干部、28名副处级干部进行了交流轮岗,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财税干部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重点,认真开展综合素质培训、“六员”培训等活动,提升了干部队伍综合素质。

第8篇:财务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收入预算安排积极稳妥;二是支出预算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勤俭节约,注重绩效,努力提高经济社会运行质量;三是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各专项资金零增长。

三、主要经济指标

今年我县财政收支预算的初步安排是:财政总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保持15%左右的增速,分别实现62.7亿元、24.9亿元。

四、全年工作重点

1、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力促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投融资渠道。围绕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几大投资公司的平台作用,加大项目启动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要集聚社会资金努力推进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扩大和引导公共投资。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文体中心、望新中学和县属医院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全面落实。三是支持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一批集中度高、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发展。四是加大支持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力度,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县财政今年将配套安排250万元担保基金,同时,要尽快成立我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五是引导和增加消费需求。继续安排1000万元送温暖、保民生慰问经费,努力提高不同群体收入水平,稳定收入预期,扩大消费能力,继续推进“家电、汽摩下乡”工作。六是落实各项财税优惠政策,运用财税政策,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支持招商引资,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2、强化各项征管举措,力促收入增长更为持续

一是继续推进综合治税工作。按照“抓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税务依法征管、部门协作配合、司法监督保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建设。二是强化收入分析和任务考核。以宏观税负分析为切入点,分地区、分税种、分行业开展对比分析,强化税负预警和微观分析,挖掘收入潜力;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收入任务按月考核制度。三是强化堵漏增收和清欠保收。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加大漏征漏管户清查和规范企事业单位管理,堵漏增收;实施清欠责任制,分户到人,规定时限,清欠促收。四是探索对各行业税收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办法。争取在房屋租赁、私房装修、物流、中介等行业的税收管理上有新突破。五是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环境。完善政务公开和文明办税制度,推进纳税服务志愿者行动,认真开展对涉税中介组织的指导,加快纳税服务社会化。

3、完善民生保障机制,力促社会发展更为和谐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推进两河流域和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二是加快教育强县战略目标的实现。按政策足额兑现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多渠道安排教育事业发展资金2.4亿元,完善城区中小学建设布局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中专学生资助等政策。三是加大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先安排3700万元配套资金,确保我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安排8100万元用于落实城乡低保、民政优抚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民生支出。四是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财政安排1100万元,融资1亿元,支持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增安排农村合作医疗配套基金700万元。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人民满意县建设。县财政今年新增安排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城乡一体化和推进人民满意县建设。

4、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力促资金效益更快提升

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大力推进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试行预算代编改革,加大预算约束力度。二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落实预算项目论证、评审、决策等管理机制,积极推进预算建设项目先评审、后入库、再实施的管理模式。三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国库管理改革,严格项目资金公开、审批和拨付程序,强化资金安全,同时,今年要力争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消费改革。四是研究制定新一轮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激励优势乡镇率先发展,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举措。五是推进绩效评价工作,今年要着重开展几个大项目如农业、教育、卫生和环保等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强化项目评审论证和追踪问效。

5、严格厉行节约举措,力促监管手段更加到位

一是严格执行节支标准。重点是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厉行节约的各项措施要求,严格按《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通知》精神控制好“四费”和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等经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今年,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大体维持去年的预算安排水平,日常专项经费实行“零增长”。二是加强对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和财政资金运行质量的监督检查,严把“资金投向关、程序控制关、制度保障关、责任落实关”,建立覆盖资金筹集、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全过程的财政监督体系,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三是加强政府债务监管,健全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四是强化财政监督。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监管,密切关注惠民利民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安全、规范和高效,改进财政资金检查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财政监管水平。

第9篇:财务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一、 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时存在的问题

政府间转移支付模式单一,还没有建立地区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制度基础上的,城乡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大差别;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中央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投资结构也不合理。

(二)税收政策在调节收入分配时存在的问题

首先, 我国的税制结构仍是以间接税为主体, 直接税比重相对较小。其次, 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与税收调节有关的税种还很不健全, 还未开征遗产税、赠予税和社会保障税。再次, 税收监控的法律和技术手段滞后, 致使高收人群体的逃税、避税现象严重。

二、美国利用财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经验借鉴

为实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目标, 美国主要采取了税收、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与反贫困等财税措施。

(一)税收调节措施

美国已经建立了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 辅之以遗产税、赠与税、个人财产税、个人消费税、社会保障税的税收调节体系, 充分发挥不同税种相互协调配合的调节功能。个人所得税和遗产税实行累进税率, 个人应税收入 (或财产 ) 越高, 征税比例就越大, 对个人收入差距调节力度最大。

(二)社会保障调节措施

一是由联邦或州政府出资并管理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项目;二是由政府立法强制实施、全体劳动者参加并共担费用的社会保险项目;三是由各种基金组织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经办的私人团体年金、医疗保险和个人储蓄。

(三)义务教育调节措施。

美国对教育按学区进行独立的管理。各州为了公平分配教育经费,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资助学区, 但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基本本文由收集整理资助拨款, 它属于一般性补助, 即公式拨款; 另一种是专项拨款, 主要考虑地方学区特殊的教育需要, 多用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

(四)反贫困调节措施。

1993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比较系统解决不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的法案《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案》。据美国行政管理预算局估计, 1997年联邦财政补贴达到2752亿美元, 占联邦支出的比重达到16.3% 。

三、发达国家运用财税政策调节收入分配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一)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对策

1.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借鉴国际经验,转移支付制度应该法制化;从单一的纵向逐级转移方式向纵向全面覆盖式转移与横向转移并用方式转换;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要以财政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同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基础教育、卫生医疗、生产项目等的财政扶持力度。

2.保证义务教育本身的公平性

从义务教育的实施来看, 为了落实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应承担义务教育的大半经费, 并实行差别拨款补助方式; 英国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超过了50%; 德国州政府大约承担了义务教育经费的75%; 日本中央政府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在1994年达到了50%。

而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则主要由县及县级以下的政府承担, 这种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的做法不能保证全国所有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到同等的待遇。目前的关键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70%左右, 其中中央负担30%, 省级负担40%, 中央经费部分不能搞一刀切, 要实行地区差别,即主要投入中西部地区, 使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能基本得到保障。

3.有目标、有资金保证、科学而依法地进行反贫困。

对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扶贫开发, 需要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 但政策的实施要以财政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政府要通过投资补贴、就业补贴等财政刺激措施, 引导企业向贫困地区迁移。扶贫开发要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 将扶助置于严格的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中。

4.借助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确定保障的重点。

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可以是低水平的, 但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要尽快地在城乡分步实施。尤其应加快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二)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