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

第1篇: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效能监察 监控 企业内部控制

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建立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是当代成功企业必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企业管理创新的同时,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对效能监察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效能监察作为企业监督部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效形式,如何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在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更好地发挥监控作用,维护企业利益,提高企业效益,是当前企业效能监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内部控制与效能监察的联系与区别

1、内部控制与效能监察之间的联系

首先,内部控制要求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在不断地加以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使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使企业生产经营各项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人人都能够遵循的统一完整的制度体系,使企业各项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效能监察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步骤,通过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督促企业有关部门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堵塞管理漏洞。从这一点看,内部控制和效能监察的重点都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达到加强管理、规范运行的目的,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规有序地进行。

其次,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之一是内控活动,企业按照岗位职责的分工不同,对员工进行授权和分配责任,并落实分解目标,在企业内部建立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通过内控活动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目标相联系,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效能监察是对监察对象是否认真履行职责的监督检查,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对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行为不规范、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查处,保证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得以严格执行。因此,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效能监察,都是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通过内部管理纠正和遏制违规违纪现象,使员工活动与企业发展紧密相连,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认识,确保决策层的指示得以顺利贯彻执行。

再次,内部控制通过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发现那些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企业管理层针对风险分析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尽力地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促进企业朝着盈利目标和成就其使命方向持续发展。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以生产经营目标和改造扩大建设的重点、难点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资金运作、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设备引进、劳动人事等方面选题立项,开展工作,达到为企业降低成本、挖潜增效、规范运作,减少漏洞,使问题不发生或少发生,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内部控制和效能监察的目标都是减少企业风险,维护企业利益,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2、内部控制与效能监察之间也存在着差别

虽然内部控制与效能监察在工作范围和目的作用方面有许多一致性,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一个系统化的框架,它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包括内控环境、风险分析、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而效能监察是指企业的监察部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监察对象的管理行为、能力、工作效率和企业生产经营质量、运营状况、效益等情况开展的监督活动。

(2)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开始到结束,一环扣一环地完成一个流程。一个流程一旦确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流程。效能监察是强化企业管理、堵塞漏洞、提高企业效益的一项重要手段。它具有选择性和时间性,即在企业管理中抓住某个或某些突出问题选题立项,在一定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管理成果。

(3)内部控制受“人”的因素的影响,是“人”建立企业的目标,并将控制机制赋予实施。企业所有员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限,主动地维护及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效能监察是对监察对象(即对“人”)的执行法规政策、遵守规章制度、履行职责及其效率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员工行为,维护企业利益,监察对象的行为多数情况下是被动地接受监督。

二、准确定位,把握重点,积极发挥效能监察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监控作用

效能监察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工作,是包含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一个流程,但同时效能监察的监控作用又辐射整个内部控制体系。因此,必须找准效能监察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定位,把握重点环节,创新工作思路,做到监督不替代、协调不包办、到位不越位,才能充分发挥效能监察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监控作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1、效能监察应以制度建设为基本,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发挥监督作用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改进内部管理,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要规范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覆盖对人、财、物的全方位管理,它需要一套科学全面的管理制度,该制度体系必须让管理者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中,知道干什么、如何干,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自觉遵守操作规则。这个体系控制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管理环节和内部各个岗位。但是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市场也不是稳定不变的,企业在顺应市场变化和不断变换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内控体系中曾经有效的管理制度可能会失效或出现漏洞。虽然内控建设本身就有监督的过程,但目前许多企业都聘请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控进行监督,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环境缺乏细致的了解,对企业内部存在的管理问题不一定能及时发现。因此,靠内控自身的监督是不可能到位的,需要更有效的监督形式。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实质上就是监察部门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是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和堵塞内部管理中存在漏洞的有效形式,是高层次的管理和监督工作。所以,发挥效能监察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是对内控制度的有力补充。效能监察在对内部控制监督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制度建设的监督,推动各方面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薄弱环节和潜在的管理漏洞。通过有针对性的选题立项,组织协调主管人、财、物的相关部门,不断制定修改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努力用制度的约束来推进生产经营管理民主决策,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公开公正,财务收支和产品销售有序受控等,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运行严细高效,内部控制制度科学严密。

2、效能监察应以过程监控为关键,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促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有效

企业任何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都不是由某一个岗位单独完成的,而是有一个合理的工作流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梳理企业主要业务流程,对关键流程进行风险分析,找出风险点和控制缺口,通过强化相关部门管理职责,明确每个岗位的权限,使每个人都知道各自的岗位任务是什么、何时做以及正确进行工作的结果,达到使管理的过程规范化,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但是各业务流程是否科学,潜在的风险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新的风险是否已经显现等等。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不可能达到理想化的控制,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同样需要监督。

企业效能监察能够在内部控制流程的过程监控上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纵向监控,及时将监督结果向企业管理部门反馈,纠正内控流程中的失控环节,使内控活动严格有序地进行。

(2)利用效能监察的特有工作方式,组织各业务部门共同开展工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相互配合、勤政高效的目的,从而实现对内部控制流程的有效的监控。

(3)在对内控流程进行纵向跟踪监督外,同时对内部控制的各流程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监控,对因管理不当、工作失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挽回,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各流程正常运行,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

3、效能监察应以对“人”的监督为重点,提高企业员工执行内控制度和工作流程的自觉性

在任何企业中,人及人进行的活动都是企业的核心。内部控制管理模式不仅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完善的管理制度,而且需要组织中的所有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权限,自觉主动地维护和改善内部控制。它是一种较为理想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层次较高,不仅要求企业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与和谐氛围,而且要求员工都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修养,能够自觉地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但是当前大多数企业的员工素质达不到内控体系的要求,无论是知识水平、工作能力,还是价值观、道德标准,都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还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这就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正常进行,严重的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给企业造成损失。所以,必须对企业的人及人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才能保证内部控制活动的正常进行。

效能监察就是对监察对象的管理行为、能力、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情况开展的监督活动,正是对人及人的活动进行的监控。因此,效能监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针对内部控制活动的某一个热点、重点、难点、弱点的工作流程或控制过程选题立项,制定监察计划和实施方案,深入流程的各个工作环节,对人及人的行事规则、行事程序、行事效率等进行监督,识别隐避的违规情况,及时发现越权操作和舞弊行为,分析潜在的舞弊风险,并提出整改措施和监察意见,使失职、渎职、、错误决策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得到及时的纠正和遏制,促使员工正确履行岗位职责,自觉维护企业利益,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风气和健康愉悦的员工心理,为企业内部控制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三、发挥效能监察对内部控制的监控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企业决策层对效能监察在内部控制中的监控作用的认识

长期以来,决策层一直在寻找控制和管理企业的更好方法,内部控制的实施将企业实现盈利和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最小化。决策层希望内部控制能够确保企业万无一失,但其实内部控制也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它还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创新。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可以对内控体系中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做出效能评价,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协助决策层在内控体系建设中不断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案,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效能监察工作已经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党务工作的层面上,它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已经逐步深入到工程、财务、采购、销售等多方面经济领域开展工作,成为企业降本增效、堵塞漏洞、挽回经济损失的有利助手和企业利益的捍卫者。因此,决策层在加强内控管理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效能监察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对效能监察工作多给予关心和指导,让内部控制与效能监察双管齐下,使企业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2、效能监察人员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学习,不断创新工作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效能监察工作要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提高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管理的认识,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掌握内部控制工作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将效能监察与内部控制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拓展效能监察工作思路,利用效能监察的工作优势,站在效能监察为企业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的高度,积极出谋划策、组织协调、参与实施、严格把关,强化对内控制度的过程监控,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3、企业应增强对效能监察人员的培训,掌握多领域知识

现代企业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中,财务报告不再只是数字,物资采购不再只是价格,产品销售也不再只是市场,这其中都涉及到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一个新名词――“舞弊”。

舞弊现象就和生产经营一样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监察部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担当反舞弊的重要职责,特别是效能监察工作直接进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领域,有权对涉及企业效益、效率的各方面工作进行监察。因此,必须对效能监察人员进行多领域的知识培训,掌握财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信息技术、反舞弊等业务知识,关注多侧面的信息,了解多方面的专业,才能在效能监察中及时发现舞弊问题,准确分析舞弊风险,有力制止舞弊行为,为企业把好关、服好务。

4、效能监察要处理好自身的监控和被监控关系

第2篇: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企业 内部会计 监督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也随之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会计监督制度是当今企业内部的在财会管理方面不可或缺的管理制度之一,随之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会计监督制度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制度规范。企业内部实行会计监督,不仅有利于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规范进行,对提高企业的会计工作质量和促进企业经营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对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经济行为活动的系统的、规范的管理监控和经济审核,以保证企业经济的有效管理,经营活动的规范有序的开展。实行会计监督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对现代企业会计监督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如何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意见。

一、我国现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缺陷分析

(一)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不完善

现今我国的企业管理结构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出于建设阶段,无论在结构上还是组织上都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结构。因此,在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体系。个别建立了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但是也不够完善,或者因为没有建设独立的对制度进行执行和管理的部门而使会计监督制度没有得以良好的执行,如同虚设一般。因此,在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会计秩序混乱以及企业经营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缺少完善的企业独立会计监督制度

企业独立会计监督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导致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力,不能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缺乏监督职能的有效性。在欧美发达国家,企业都会独立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以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性进行。通常会采取委托外部会计监督机构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活动以独立的局外者的身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样可以避免了企业内部间的的弊端,能得到较为客观真实的评价指导,使会计监督的作用得到实质上的发挥。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尤其在中小型企业这种缺陷尤为突出。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和外部第三方的监督不能做到良好的配合和应用,缺乏科学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

(三)执行监督职能的监事会成员甄选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大多数企业所建立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缺乏对执行监督职能的监事会成员甄选和管理的制度规定,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管理执行上留下隐患。不仅不能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而且因为监事会成员缺乏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导致会计监督职能无法良好的执行。由此可见,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中添加或完善监事会组织的甄选制度,也是保证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部分。

(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执行人员的外派制度不健全

在我国,尤其在大型企业,常由企业总部或会计监督总部选派监督专员对所属的分公司和下属企业单位进行经营状况和经济业等进行会计监督的工作。尤其在对企业重要的经济政策的执行和反馈情况进行跟踪,以充分达到监督和信息掌握的作用,便于企业进行经济决策的调整和下一步的措施。但是因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对监事会人员的外派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使得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缺乏相互的制约和监督,造成会计信息的混乱,经济秩序的无序进行,给企业的利益和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必要性分析

内部会计监督是我国市场经济监督结构体系的重要分支,也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进行内部会计监督是以我国的经济政策和会计法律法规为基础,以会计核算为执行的基本原则,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行为以会计审核为主要反映手段进行监督和决策。会计审核不仅要对企业内部财会状况进行原始凭证的审查,还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指标进行检查计算,然后进行经济状况的分析,以达到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监督。要真正做到内部会计的有效监督,首先要了解内部会计监督的具体操作对象和内容。

(一)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目的

会计部门的工作职责就是为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层以及企业其它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所需的企业会计信息。提供真实准确的、全面的、有用的信息是会计工作的主要目标。因此,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工作目的就是监督会计的工作质量,为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供服务和保证。

(二)实行内部会计监督的主体和客体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以企业内部或外部的会计机构及工作人员为主体。以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营状况、财务往来等所有财务事项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客体。

(三)内部会计监督的工作内容

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否合法规范进行一系列的监督审核工作。如会计账务设置的合法性;凭证、报表、单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会计业务核算和审计是否符合国家法规和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等等。

如果企业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很容易导致企业经济秩序混乱,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企业的有利发展。从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谎报瞒报,以及企业经营秩序混乱可以看出,我国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急需进行全面的建立和完善。不管从个人投资经营的利益出发还是从国家整体经济利益考虑,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促进其在企业中良好的执行,配合国家和社会财务监督机构的工作,构成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是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朝着正确、有效方向良好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方法建议

(一)提高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视度,明确会计工作职责

企业内部要真正认识到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视度。了解会计监督和会计审核的关系。会计监督是为了更好的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保证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 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监督都是为企业的经济工作服务。会计机构的人员的各个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工作流程清晰。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权责分明,建立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做到专事专管,防止工作越权以及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产生。,

(二)建立独立的会计监督机构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会计的工作质量进行审核监督,还包括对会计资料进行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在企业内部,要建立独立的内部会计监督机构,并由机构的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会计监督工作。或者由外部的独立的会计审计部门和人员进行会计工作的监督。以独立的组织形式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会计监督管理。

(三)明确经济决策的执行流程

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流程明确,尤其在重大的投资、资金调度等重要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应当明确执行的流程,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制度,以保证会计职能的发挥,为会计工作秩序和工作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做到决策的规范化、合理化执行。企业的决策层和进行执行工作的人员形成相互监督和制约的关系,以避免职权的集中化和各层面各岗位的各行其是。明确的工作流程的建立,可使企业内部的经济决策工作按部就班的有序进行,各部门各岗位的协调配合,有效完成决策的执行。

(四)建立内部会计稽核制度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立内部会计稽核制度,对企业内部会计机构的稽核内容进行全面的规定。对稽核工作的具体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包括具体分工都进行明确的制度的制定,使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行钱和帐分别管理的牵制制度。在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中,关于钱款、财务的预算、收支和账务登记、报表等各项工作,不能以一人包管,可实行两人或多人的分管制度。对于款项支出的印章由多人分管,会计部门不相容的岗位实行独立制,岗位分离,专人专管。会计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责不仅要对账目进行审查,还要对会计职责履行进行评价以及企业财务控制制度的问题提出报告。

(五)定期进行企业经济财产的清查

为避免账目和实际相脱节,预防虚帐假账漏帐的产生,可定期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盘点。以保证会计各个资料信息的完整,做到账实相符,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不受损失。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上要对财产清查做出严格的制度规范,同时还有将清查的期限和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一般一年至少两次财产清查,尤其在进行年度会计总结汇报之前对企业财产彻底清查,发现问题及时寻找原因并会计工作制度规定给予解决和处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的有效途径。各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认识,加强会计监督的管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以促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美云.会计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宋雅辉.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探析[J].辽宁经济,2006

第3篇: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监控; 内部监督; 设计缺陷

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均规定监控为其构成要素。监控这一概念实际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

根据《内部控制框架》使用的监控的概念,是指对内部控制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监控是通过持续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的结合实现对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监控。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的结合,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有效性。

(一)持续监控活动

持续监控活动发生在经营活动过程之中,内含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它包括日常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员工在履行其职责时所采用的其他行动。持续监控活动嵌入企业日常的重复的经营活动之中,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实时的监控,能够动态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持续监控活动涉及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主要方面。持续监控活动通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相对于个别评价更为有效。

(二)个别评价

个别评价是从某一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它直接关注内部控制的系统有效性。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对于应对优先考虑的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对降低风险最为重要的内部控制,一般应当经常地进行评价。在企业主要战略或管理层发生变更、进行重大的收购或处置,或者经营或财务信息处理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此时应当关注企业所有重要活动有关的每一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其评价范围应当根据所需要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来确定。

个别评价通常采用自我评价形式,即由负责某一业务或职能的人员负责对其活动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个别评价。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将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作为其常规性的职责,或根据企业董事会等上级机构的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控制框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评价者应当了解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所针对的内部控制的每个构成要素,掌握内部控制体系实际运行情况,并分析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测试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框架》还要求对评价过程进行合理的记录,并强调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编制和保存内部控制相关记录的情况,为有效性评价提供支持。

(三)报告缺陷

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所发现的问题应当向上报告,其中严重的问题应当及时上报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内部控制框架》将内部控制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状态定义为缺陷,明确了报告缺陷的内容,要求不仅要报告特定的交易或事项,更需要报告重新评价可能发生错误的内部控制。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监控

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概念相同,监控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以及两者的结合,对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

持续监控活动存在于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之中,它实时地、动态地应对企业变化的情况,并植根于企业之中。持续监控活动一般由经营管理人员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实施。

个别评价是用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而进行的评估活动。持续监控活动有效性越高,则越不需要个别评价。个别评价范围和频率,由管理当局根据本企业的情况作出决定,它取决于企业风险的重大性以及风险应对和管理风险过程中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当企业的主要战略或管理当局发生变更、进行收购或外置、经济或政治情况发生变化,以及经营或信息处理方法变更时,则需要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评价。进行全面评价时,应当着眼于风险管理在战略制订以及相关重大活动中的应用。企业风险管理中,个别评价有关的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和方法等内容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基本相同。

关于缺陷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缺陷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中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它表示一个发现的、潜在的或实际的缺点,或者一个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以提高企业目标实现可能性的机会。企业风险管理缺陷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风险管理本身,来源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个别评价,此外还来源于企业外部。报告的内容包括所有已经识别的影响企业制定和执行战略,以及设定和实现其目标的企业风险管理缺陷;所识别的提高企业实现目标可能性的机会等。报告的渠道既包括向直接的上级报告,也包括越级报告。

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监督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实际上等同于上述监控概念。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或者考虑不周等原因,设计出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由于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也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发现其不足和问题乃至于缺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内部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下要求,结合自身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一)建立内部监督制度

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指导进行内部监督的规范,也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的依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内部监督制度中,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等类似其他监督机构的职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和其他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开展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

(二)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根据《基本规范》,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它实际上就是持续监控活动。日常监督应当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相结合,整合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与日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

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大致与个别评价的概念相当。企业应当定期拟定内部控制专项监督计划,确定当期专项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对于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企业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对于用于控制风险评价结果确认为具有重要性的风险的内部控制以及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优先对其进行专项监督。对于专项监督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并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三)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

企业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为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另外,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的过程中,根据确定的标准对内部监督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企业还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所谓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内部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建立的内部控制不能充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所谓运行缺陷,是指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设计意图运行,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实施控制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内部控制不能按照建立阶段的意图运行,或运行中错误很多,或实施内部控制的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和目标等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某一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虽然设计得很完善,但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导致内部控制运行缺陷。内部控制的缺陷可以是单项的缺陷,也可以是多项组合的缺陷。

按照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可能严重影响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严重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情形。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但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严重程度依然重大,须引起企业管理层关注。除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以外的其他缺陷,则为一般缺陷。

(四)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评价活动,可以等同于个别评价。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前者结合各项业务活动分散进行内部监督,后者针对企业内部某一特定业务或某一特定领域或部门进行局部内部监督。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因此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个系统整体进行评价,以论证其有效性。企业应当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第4篇: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1国有集团型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1资金监理不到位,资金使用效率偏低

由于集团企业内部多级法人的管理体制等因素,造成了资金的分散管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企业不合理使用资金,有限的资金在集团企业范围内得不到高效的使用。同时,集团公司各企业因规模实力、产业结构、行业特点等多种综合性因素造成集团企业整体不同程度资金短缺。

1.2企业内部控制、监管、考核不力

各级法人企业对其所属企业重大经济活动事前控制乏力,事后审计监督或不力或难以挽回已经发生的经济损失,缺乏清晰的可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缺乏全过程的财务控制。

2为达到企业目标的集团企业财务控制现状

通俗的说,财务控制既指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及收益过程和结果进行衡量与校正,其目的是确保实现企业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近几年,国有集团企业也注意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纷纷采取以下几种财务控制手段进行管理。

2.1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面临的问题

1993年我国《公司法》颁布,开始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集团则应运而生了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该制度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投资管理、保证资金安全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出资人的利益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但近几年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仍存在以下问题:

①由于赋予了财务总监对企业经营决策干预的权力,财务总监以其个人认知偏恶,过多否决其认为不当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②委派方出于“委派成本”的考虑,将财务总监薪酬的全部或部分交由被监督企业支付,他在“监督”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倾向被监督企业的利益,削弱其客观公证性。③财务总监任职者大多从原有的财务经理岗位上选拔,他们习惯于服从、执行企业领导层的指示,缺乏“监督者”的素质。

2.2企业预算及预算执行情况

集团企业逐渐认识到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也根据预算管理办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预算管理制度,集团所属企业同时也依据预算管理制度编制了财务预算,但企业预算仍存问题。

①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企业往往在编制的时候是简单的设定某一指标、单一增长率,对短期指标进行简单重复或加减运算,而不能真正将预算指标按责任部门进行横向分解。②预算编制往往仅成为了财务部门的职责,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过程中需要销售、投资等方面的数字,但有关职能部门认为预算与己无关,而没有进行详细测算。③对于预算指标的控制相对薄弱,预算编制完成后既完成了“任务”,更缺少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

2.3企业在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是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独立监督和评价。它具有查隐患、堵漏洞、测风险、提建议、促管理的重要功能。最近几年中,在国有集团大中型企业中大多强化了内部审计的建设工作,但是集团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①部分企业领导对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主观上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内部审计的内在需要没有真正从企业表现出来,内部审计体系建立困难。②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内部审计业务具体操作性或不强或过于专业化,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深化国有集团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办法

3.1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

集团公司内的财务总监委派制符合《公司法》规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组成部分。

3.1.1明确财务总监的职责

适度分离财务总监管理职能,财务总监应利用列席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办公会等方式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其工作重点应偏移到监督企业的日常财务活动、了解公司投融资计划,掌握企业资产质量状况、收益情况及预、决算方案,监督上缴企业收益,达到企业最终管理现实的要求。

3.1.2制定财务总监的具体工作细则

财务总监的具体工作主要为:①授权范围内实行与子公司法人联签制度,监控采购成本和费用支出。②审核子公司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③制定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④完善子公司内控制度和改善内控环境。⑤向出资人提交子企业投资融资方案。⑥负责子公司的财务分析和资金预算方案设计。

3.1.3强化财务总监的独立性

为保证财务总监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财务总监的全部薪酬,应该完全由委派方支付,且财务总监的待遇与所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当无关,以保证其实行会计监督的独立性。

3.1.4财务总监委派成本分析

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的“成本”无疑是受人关注的,但相比较其在防止资产流失、监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收支管理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项“委派”投资无疑将获得超额回报。

3.2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是单位领导人员和职能部门通过管理工作使得经济活动按标准对其调整以达到目标的过程。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①内控制度能够保证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财经纪律法规及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在企业内部贯彻执行,因为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内部的任何部门、任何流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②健全的内部控制度有利于防止等犯罪行为,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3.3资金集中管理

针对资金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集团企业的许多子公司都认识到,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加强资金集中管理,防范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越来越成为集团公司财务控制的核心。

3.3.1实行资本性资金集中管理

目前各企业生产经营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资金的分散性质,由集团公司对所控制企业实行资本性资金集中管理是防止资金流失,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第5篇: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财务;内部控制;优化

一、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

2008年,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委联合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该基本规范体是一部类似美国萨班斯法案的标准体系,体现出了内部控制在我国企业中地位的长足进步。2010年,我国又了与基本规范相对应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与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一起,基本建成了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在内部控制的建设上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距离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指出,有37%的企业认为配套指引有助于本企业监控并降低成本和费用,这相较于上一年不足30%的比例来看有进步。但仍然有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其中多数企业认为在内部控制中风险识别与评估是其最薄弱的环节,而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缺乏。

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最主要且最核心的部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几乎所有的活动都与财务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整体运营中最重要的环节。有效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不仅能从微观层面帮助企业避免出现资金断流、更高效的控制成本、实现有效的筹资投资等等,而且从宏观层面上可以帮助公司更好的治理与发展。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开始的比较晚,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了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很多企业都建立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或者ERP系统。我国目前的企业当中,有超过50%的企业,建立了业绩考核制度,成本费用、工程项目、销售和收款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系统,但是与之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还不高,同时在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中,仅有少部分的企业建立了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制度、投资和筹资内部控制制度,这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学者对我国不同类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张恒梅认为,我国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重大项目的管理不够完善,造成成本费用失控;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财务内部控制缺少制度化,有关制度建设滞后;对资金活动缺乏控制。他针对以上问题指出了新型财务内部控制模式的设计思路,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预算控制和授权控制,事中控制包括会计系统控制和业务操作控制,而事后控制则包括数据核对、风险评估、定期查看完成状况以及建立监察执行制度等。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特别是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苏怡主要研究了我国国企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他指出国有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第二,财务内控人员素质不高;第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第四,财务内部控制监督弱化。黄琼务,对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主要存在对财务内部控制重视不足、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对其监督强度不够等问题。

三、财务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1.建立并强化企业内部审计

在我国目前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很多企业缺少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虽然企业内部存在着一些具有监督职能的管理部门,但这些管理部门更多的职责是对本部门进行核算,缺乏对企业的全面审核。因此,建立并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只有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提升内部审计结果的精度与深度。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因此企业也必须注重对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的培训,并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水平。

2.构建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公司财务治理的重要内容。公司财务有效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员工的追求与企业发展目标达成一致。同时,建立财务评价机制,有利于提升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激励效果。企业内部可以建立报酬委员会,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的年薪、激励酬金、绩效衡量等细节制定方案,并定期对管理者进行财务评价。

3.加强企业内部的监控力度

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性或者考虑不周全等原因,设计出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能完美无缺,并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或由于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也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

监督是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之一,按性质不同又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主要是外部监管机构或事务所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进行监督,这种监督的优势在于独立性高,但缺乏持续性。而内部监督则是企业管理过程中一项持续性的监控活动,可以在日常的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甚至于缺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缺点则是独立性不如外部监督,容易受到管理层的影响。从监督内容上划分,内部监督又可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工作,防止经营活动出现差错,对发现的缺陷或问题应及时反映并纠正。专项监督则是针对内部控制的某个性质重要或金额重大等事项实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检查工作。

4.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环境的基础部分,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准则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中起到正确的指导作用,同时保证实际控制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同样,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也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不断对其进行完善,达到减小财务风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嘉莉.中小企业如何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J].财会研究,2007(12):52-53.

[2]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构建:战略导向与系统整合[J].会计研究,2009(9):21-22.

第6篇: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内部财务监督; 必要性; 方法;

内部财务监督是企业投资者、经营者按照法律规范或者根据其自身情况,设置内部机构或人员,依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实施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监督企业的财务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监督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和分配是否合理、有效;监督企业各项资产是否安全、完整;监督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识别各类风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与社会监督、国家监督不同,具有日常监督和实时监督的特点,是外部监督所无法替代的。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主要意义在于形成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

一、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必要性

从当前来看,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必要性在于:

1.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

在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利用企业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的;在办理采购、销售、工程项目等业务中营私舞弊;还有弄虚作假、偷逃税款等。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弱化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十分重视和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形成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和制止企业财务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保证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以及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得以贯彻执行。

2.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财务活动中预算执行的偏差,保证企业财务活动按照经营规划和财务目标正常开展;可以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明确经济责任,防止出现工作差错和舞弊,避免发生因责任不清而互相扯皮、推诿,甚至越权行事,造成管理失控的现象;可以为企业实施财务控制、改进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保障,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与社会监督、国家监督三位一体,构成完整的财务监督体系

财务监督是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统一体。要充分、有效地实施财务监督,首先必须做好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工作。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内部财务监督是财务监督的基础,高效和完善的内部监督能够提高外部监督的效率与效果。外部财务监督包括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社会监督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以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为监督主体,依法对受托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国家监督是指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和部门的职责权限,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外部财务监督是对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一种再监督。其目的是为了克服“内部人控制”的弊端,督促企业内部财务监督落实到位,保证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行之有效,保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不受侵犯。因此,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者相互联系,又各有特定的职能范围,它们三位一体,构成完整的财务监督体系。

二、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方法

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监督,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方法主要有:

1.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实施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组织保证。投资者通过企业内部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来保障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在公司制企业,为使财务监督行之有效,公司要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它由全体股东组成。董事会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对股东(大)会负责。董事会进行重大问题决策,聘任公司经理。经理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的决议,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是对董事和经理的经营管理行为及公司财务进行监督的常设机构,它代表全体股东对公司经营管理进行监督,行使监督职能。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中,通过一系列控制权的配置和行使以及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每一层次的委托方将产生监督的内在动力,因而能有效地对方实行监督。

《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2006】第41号)规定:“企业设立监事会或者监事人员的,监事会或者监事人员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本通则和企业章程的规定,履行企业内部财务监督职责。”要有效地实施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必须强化监事会或者监事人员的监督功能,发挥监事会或者监事人员对企业财务和董事、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作用。在完善的内部财务监督体系中,应形成一个中心,协调各组成部分的工作,汇总处理各部分反馈的信息,保证监督机制的高效运作,节约监督成本。我国《公司法》已明确规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与董事会在组织结构中处于同一层次,可见在企业内部财务监督体系中,监事会是最高财务监督机构,应成为监督体系的中心。

2.建立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性监督的机制

建立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性监督的机制是实现内部财务监督持续有效的重要方式。美国全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2009年了《内部控制体系监督指南》,以帮助各类组织更好地监督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时及时采取纠正行动。COSO主席Larry E.Rittenberg 博士表示:“COS0董事会相信许多组织可以通过在其持续内部控制过程中建立监督机制,从而实现更有效运营的目标。该指南对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持续性监督概括了四种方式,具体包括:利于误差管理的工具(记录误差的日志、后续跟进、处理情况分析)、监督应用程序变更的工具(变更认证、沟通、适当评价)、评价系统状况的工具(包括内置参数、可容忍水平、不相容职责分离、管理权限)及评价过程完整性的工具(包括标准及协同、数据加总、文档完整性)。

3.制度监督、预算监督和核算监督密切配合

在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活动中,制度监督、预算监督和核算监督的密切配合,能够具体体现日常监督和实时监督的特点。

(1)制度监督

《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 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投资者、经营者及企业有关内部机构之间的相互制约,以及在企业财务活动各环节设置的复核、审计、检查等程序,确保企业财务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财务目标的要求。建立、健全并执行企业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做到有人负责、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实现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全面控制和约束。

(2)预算监督

预算监督是实行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有效形式,应充分发挥预算的导向与控制作用。企业财务预算一经批复下达,在企业内部便具有约束力。各预算执行单位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财务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企业应当建立财务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对照已确定的责任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实施考评,以便适时采取必要的财务制约手段,把财务监督贯穿于执行财务预算的全过程中。

(3)核算监督

核算监督是企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它可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事前核算监督是审核将要进行的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规定,是否合理、有效,并据以施加限制或促进的影响作用。事中核算监督是对正在进行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查,以及时纠正财务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和偏离财务目标的行为。事后核算监督是对已经结束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查,它是在财务活动完成后对其结果的监督,检查已经完成的财务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范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规定,检查财务目标的完成情况。

4.内部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监督是由企业独立于会计机构之外的专职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进行的审计监督,是在核算监督基础上实施的再监督。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是营造守法、公平、正直的内部环境的重要保证。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企业内部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良好氛围。

(1)明确工作重点。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应熟悉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以风险审计、效绩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经济监督作用。

(2)突出评价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的经济决策依赖于对经济活动的执行及其结果的检查和评价等信息的反馈。要拓宽内部审计领域,规范审计行为,突出内部审计的评价功能,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贯彻实施,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履行其职责时,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审,定期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

(3)做好后续审计。应建立对审计事项的后续审计制度,对企业重大经济活动实施跟踪审计办法,通过后续审计,对其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审计认定,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延续性和规范性。

(4)改进审计方法。近年来,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有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工作要引入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检查手段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会计监督信息化,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会计信息化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贯彻实施加快推进,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要求,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手段和方法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需要强调的是,在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同时,必须切实有效地开展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以推动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充分开展,努力降低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稳定、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通则》解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王建,熊筱燕.会计管理与案例评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第7篇: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建筑企业 内部会计监督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有关的控制,其本质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是在一定的控制环境中,由内部控制人(不仅仅局限于财会人员)依据一定的理念和一定的程序对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和重要环节进行监督的过程。

我国的建筑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的力度,建筑企业每年承揽任务、完成产值快速增长,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企业的盈利水平持续走低。如何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竟争力是摆在每个建筑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内部会计监督作为公司各项管理的基础,已经成为建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探讨如何加强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成为建筑企业财务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建筑企业建立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执行会计法规制度

为了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这些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和从事会计管理的基本依据。国家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只是从全国会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出发制定的,尽管在制定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不同地区、部门、行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要求和特点,以及不同会计工作水平的要求,但相对于具体的会计单位而言,国家的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各项规定仍需要结合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的特点,要求进行具体化,并作必要的补充,以使会计管理工作能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这种对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具体化的办法和措施,就是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必要补充,是贯彻实施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因此,各单位必须充分重视和不断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

(二)有利于规范企业会计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将会影响有关方面的利益,因此会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从1996年以来进行的整顿会计工作程序情况看,许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混乱,财务收支失控,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也对本单位的经营管理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建筑企业应当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使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才能保证会计工作在单位经济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有利于完善建筑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体系

1992年我国财务会计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后会计管理制度体系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通常认为由四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会计法律,即《会计法》;第二层次为会计行政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第三层次为会计规章,如行业会计核算制度等;第四层次是单位根据会计法规、制度要求制定的内部会计制度。很显然,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新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以建筑企业单位会计工作为例,《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核算制度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原则,基本方法和程序做出了规定,特别是赋予建筑企业一定的财自主权和会计核算选择权,为建筑企业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营管理服务提供了制度保证,但是上述规定只是指明了企业会计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企业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内部管理要求进行充实和细化,才能使会计法规的规定和理财自主权落到实处,进而保证新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二、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现状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会计监督难以保证

近年来,国有施工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正在转换经营机制。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很多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健全,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和约束机制薄弱。有些企业会计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工作职责权限不明确,没有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造成单位内部牵制和约束机制乏力;成本费用控制系统不严格,造成项目随意虚增成本等等。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极不规范,以致会计监督工作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二)项目经理责任制不完善,制约了会计监督

施工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实行了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在施工项目的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核算体制和约束机制不配套,企业管理层与项目经营层关系不协调,出现了企业经理对项目经理过度授权,使项目经理部自主权过大,企业内部却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措施。而项目的会计人员又受到项目经理的领导,项目经理往往要求会计人员按其愿望进行会计核算。例如:项目经理在聘用会计人员时,常常以个人的利益和偏好选用人员,造成那些坚持原则和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却应聘不上。在经营过程中,部分项目经理道德观念淡薄,出现逆向选择,往往挥霍浪费,虚列工程成本,谋取个人利益,而会计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敢加以制止。其结果大大损害了企业整体利益,会计的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三)施工项目点多、线长、分散,会计监督难到位

施工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特点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施工项目,包括公路、桥梁、港口、码头等,其在结构、性能、生产工艺方面均有其独特性,不同环境的工程项目有其不同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产品的生产周期长、点多、分散,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跨省跨地区,企业的各项控制措施往往难以及时贯彻到位,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常常出现鞭长莫及,监督不到位的状况。

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会计监督应从源头抓起

1、对原始凭证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审核和监督每个会计都懂得《会计工作基础规范》,但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去做。比如,在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中,该项目核算 有许多原始凭证,没有发票,白条做账,偷税漏税,直接列入成本。理由是没有发票购买的材料便宜,这就违背了《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凭证,会计人员有责任,也有权不予办理。

2、对原始凭证准确性与完整性的审核和监督很多企业由于内部制度的不健全,导致财务人员无章可循,再加上平时不注意经济业务学习,扰乱了正常的会计核算办法。领导的一个批示、一句话,明知是不对的也无可奈何;审核原始凭证看似平常,但做好这项工作不容易,其中包括很强的技术性、政策性和责任性。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大量违纪问题很大一部分都与对原始凭证把关不严有直接关系。

(二)实行内部会计委派制

建立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的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是目前国有施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重要举措,而传统的会计管理体制已不能与之相适应。为了加强和完善施工企业的核算体制,一个新的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委派制得到了推行。在施工企业中实行内部会计委派制,即由施工企业的总部向项目经理部委派会计人员,赋予委派人员相应的责任、权利,参与项目经理部的经营管理,行使企业管理层授予的监督权。实践证明,实行内部会计委派制对克服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责任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加强会计监督力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加强了项目的成本核算,有效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了工程项目的效益。另一方面,所委派会计人员的立场有了根本转变,会计人员地位和职责明确,能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确保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措施在项目中贯彻实施。因此,实施内部会计委派制是解决当前施工企业中存在的管理松弛、会计监督弱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完善会计人员考评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我们要克服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会计工作回归企业并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及利益,确保会计人员工作独立性。要在施工企业中建立新的会计工作考评制度,要对会计人员的业绩考核重工作质量和潜在的效益,要采取人事、会计负责人、项目经理三结合的考评办法,除了考核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日常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外,还要重点考核会计人员在项目或部门中具体实施了哪些有效的成本降低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措施等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要把会计人员的报酬同项目效益相挂钩,制定合理可行的、奖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合法地位,避免出现会计人员在企业中只起到“核算工具”的作用,而忽略了会计监督的作用。

(四)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内部审计监督和内部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能有效地推动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施。在施工企业中,建立适合业务特点的内部审计办法和程序,按照审计法规的要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审计,找出薄弱环节,加以完善;强化项目目标管理,堵塞漏洞,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②对项目经理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防止项目的短期行为;③增强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修改,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强化内部会计监督;④定期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同时对会计核算进行再监督,确保单位会计报表的真实、合法。有条件的企业应开展多形式的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对企业经济话动的监督作用。

(五)完善施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在改革和完善各项会计监督体制的同时,我们还要从企业这个层面上考虑整个企业制度对会计监督的影响。一个行之有效的现代施工企业体制当然会有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的施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决策权、经营权、监督权相分离的原则构建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制定企业经营管理层与项目作业层之间的授权批准控制制度,为会计监督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8篇: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问题 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复杂化,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加强风险管理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概述

1、内控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要素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方面。

美国COSO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战略的制订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将风险控制在管理当局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八个要素。

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组成要素来说,二者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为保证企业的有序运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的安全性而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取决于信息的收集,而内部控制通过建立过程控制体系规范、控制各经营活动恰好为风险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有效途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其目的是使风险得到控制从而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这恰是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所在。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二者各有侧重点,风险防范范围也不同。内部控制侧重于企业财务方面和审计方面的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资金的安全性,会计控制是核心,而风险管理则更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和决策相关的风险和收益的比较。内部控制涉及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而风险管理则比较关注特定业务的战略评审,其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公司业务领域内的风险与报酬来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1、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过于片面

目前许多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没有制定出足够有效的控制制度来防范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很多企业没有将风险管理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之中,风险评估不够深入,流于形式,或是缺乏对风险的定期复核和再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同时,目前大多数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过于片面,过于重视传统意义的内部控制,忽视了对风险的控制和衡量,例如过于关注某些特定业务,而对外部经济、技术条件或其他重大不利事项缺少足够的控制,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空间。

2、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尚未建立完备的内部控制机构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已建立起相关制度,但却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各部门之间工作职责、操作程序以及风险成本主体都不十分明确,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这便导致了风险管理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各部门或相关人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风险管理无法真正有效执行,而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关的风险管理机构,但也由于缺乏专职的风险管理经理,使得企业风险管理始终以眼前利益、短期利益为主进行决策。另一方面,部门企业认为建立了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就是完善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真正建立了风险监督评估机制,然而目前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形式主义,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地实施,大部分企业没有完备的内部控制机构,不能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

3、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能力不足

在信息方面,企业各层级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以帮助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对信息的挖掘深度和利用程度不足的现象,以至于相关信息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或是信息没能很好地在企业内部之间共享。我国企业沟通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沟通不畅,沟通力度不够。在内部沟通方面,一些企业的信息的沟通需要经过多个层级,导致信息失真,而下级员工又不能积极向上级反应,致使风险管理决策缺乏足够依据,内部控制执行缺乏力度;在外部沟通方面主要表现为未能与相关利益者进行有效沟通,如投资者和监督者等,不能及时、准确掌握企业外部环境走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足。

4、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监控机制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外部监控机制仍存在许多问题。在内部审计方面,我国很多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对内部审计作用认识不足,这使得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执行起来显得困难重重以至于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以及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职责未能发挥出来。没有内部审计的监控,即使企业拥有设计再完美的风险管理办法也很难保证其能够严格执行并发挥风险控制的作用。外部监控体系,包括政府监控、社会监督等,在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的效力不足。例如,政府监控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以及帮助企业防范、应对各类风险,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尤其是重大信息的披露要求不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法规制定相对滞后,只是形式化的敷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无从谈起,更不用说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考察来监控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而在社会监督方面,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仍有待提高。注册会计师仅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测试和发表意见作为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的一项程序,并未进行专项审计,监控力度大大减弱,或是只关注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情况而忽视实际执行情况,不能真正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措施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建立风险管理型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包括职业操守、技术能力和激励等方面内容的管理,在这其中企业管理层应起带头作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同时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员工更具有责任感,明确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技能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责任心,让员工意识到自身有责任对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分类,并追溯导致风险的各种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另一方面,建立风险管理型内部控制,以风险为切入点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控制,强调通过制度、流程和财务等手段,管控运营、操作过程风险,重视在操作层面中的风险管理,将管理的模式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更好地发挥风险管理的积极作用,达到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要求。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产权明晰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政企分开,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部门,完善内控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对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进行全程监控,提高内部管控和风险管理的效率。其次,提高财务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核算知识和风险预测能力,使相关人员有足够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去识别、评估风险,同时将风险机制运用到风险管理中,企业员工公担风险,实现权责利三位一体,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水平。再次,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即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内外部各种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研究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以便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例如重视资本运营的跟踪、监督,通过对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的分析,一旦发现异常变化就立即采取措施应对,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3、提高信息沟通能力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时必须拥有足够的信息和流畅的沟通,企业只有提高其信息和沟通能力,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其内部控制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应对风险。企业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提高信息和沟通能力:一方面,构建和完善企业信息库,用以储藏和搜集各种信息,并仔细甄选质量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决策活动提供有力支持证据;另一方面,沟通是创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和支持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充分、有效的沟通应包括自上而下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和横向沟通,使企业各级、各部门人员能够知悉公司的战略、经营、财务等方面信息,以履行各自职责。同时,应加强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外部沟通,尤其是及时、准确地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以便充分了解企业所面临的形式和风险。

4、完善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制度,落实监控机制

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和外部监控力度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功能。企业应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内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完善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使其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应对风险的要求。二是提高外部监控效力。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明确内部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突出企业相关重大风险,使有关政府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有力监控;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及时发现企业漏洞和舞弊现象,帮助企业进行纠正和改进。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对内部控制进行专项审计的强制要求,始终坚持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抓住企业真正风险点,有力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

综上所述,企业必须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对制度的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来充分发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作用,以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寅入: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与联系[J].普华永道,2010(6).

第9篇: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制定和实施的用来维护资产安全完整、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的程 序和方法。可见,健全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防范经营风险、 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会 计控制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理论与实际操作实施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 题。本文试图通过重点分析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 改进和完善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议。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基础薄弱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企业建立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最 终目标是为了控制企业风险。故树立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应当作为内 部会计控制工作开展的起点。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主要是行业 内部竞争,环境的动态变化对企业的影响未引起足够重视。但企业众 多风险来源于动态环境,这就造成了企业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内部对风险不足够重视,无法意识到其可 能给企业带来的危险,而且很多决策都是凭感觉做出的;第二很多企业 风险管理目标不明确,缺失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无法主动开展风险管 理工作;第三,企业内部对会计控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企业内部相关 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会计人员并不具备必要的会计专业知以及一 定的会计专业技能,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方面也缺乏相关的专 业水平。

其次,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的骨架,对企业 的运转的效率和效果起重要作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有很大 影响。不同于西方国家股权结构极为分散的情况,我国多数企业内部 人或控股股东控制现象严重,也就是所谓的“一人遮天”,尤其是领导 一人说了算,缺乏必要的约束。这样,部分关键人员就有可能会为了个 人利益而对财务报告肆意篡改,提供虚假信息。在这样缺乏公正客观 的环境下,即使企业设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其也不会起到应有的约 束控制的作用。

(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约束力不强

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但是内部会计 控制体系还不够系统和完整。首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较片面和 零散。尤其是个别单位由于利益的驱动并不重视管理,因此并未认真 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从而使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 全。其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以事后控制为主,有“亡羊补牢"之 嫌,通常在事发之后才想办法弥补或者惩处,追究责任,缺乏主动性。最 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不再是风平浪静的环境,各种各样的 变化围绕着企业,并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 并没有重视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的变化,也就不能预测某些重要的变 化对企业的影响,由此导致企业相关人员不能制定出符合要求的内部 会计控制制度,这样的内部会计控制在实践中也就不能起到应有的控 制作用。

(三)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力度不够

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是重中之重,如果执 行不好,就算制度制定的再好,也只是“纸上谈兵”,不会起到积极作 用,甚至还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内部会计控 制的执行环节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一些企业制定的内部会 计控制制度并不能在企业内部落实,执行乏力,检查也不起作用,稽核范 围不完整全面。另外,很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也没有很好的 评价机制,这使得企业并不知道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 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所设定的目标。而且, 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好坏也缺乏合理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这使 得企业相关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或执行的好与坏都无关紧要,致使员工 缺乏自觉和风险意识。

(四)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审计监督不到位

首先,内部监督方面不到位。内部监督,主要是指企业的内部审计, 是企业自我约束的有效措施。通过对企业相关业务的内部审计保证 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充分保障所有者的权益。目前,多数企业的内部 审计工作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有些企业还未建立自己的内部审计机 构,而且各职能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乏监督,已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也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还不够,内部审计的各个相关的重要环节都依赖于本单位领导的意识 和行为,不具有足够的客观性。

其次,外部监督不严格。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 督。目前外部监督也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监督效果并不好。究其原 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政府监督部门比较独立,对内部会计控制的 监督重复或者标准不同,而且还缺乏沟通,因此难以有效进行监督。 其次,一些监督没有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企业的约束力不强。而且有 些监督部门发现问题时并不积极主动及时纠正,大大降低了监督的 功效。

三、改进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控制环境的建设

首先,从增强风险意识入手。风险是指对某一行动未来结果的不 确定性。企业要积极防御风险,做到未雨绸缪,尽可能地降低企业所面 临的风险。风险意识就是企业的相关员工能够准确识别其工作可能 会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并能清楚意识到这些风险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 果,然后共享这些风险,使企业内部所有人员都重视这些风险。在增强 风险意识过程中,管理层尤为重要。企业应首先增强管理层的风险意 识,然后由高层管理者负责在中层管理者中间传播推行,然后以此类推, 层层传递落实,把风险意识贯穿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的工作中。这样, 风险意识从上到下,贯穿了整个企业的所有工作之中。

其次,要构建合理规范的治理结构。要想构建合理规范的治理结 构,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董事 会、监事会、经理层等不同主体分配控制权,保证各个主体在自己的 权限范围内履行责任,承担义务,形成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牵制,防止少数 人控制。尤其是要保证企业中的会计机构相对独立。

最后,应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增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意识。通过 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企业员工可以深入了解学习内部会计控制的基 本知识,并让企业内部积极主动地意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的运行 和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监督等方面的主 动性,同时也为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培训 工作中,要对企业各个阶层都进行培训,不仅仅只培训财会,更要重视对 企业管理层的培训,首先增强管理层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然后通过企 业管理层在企业内部树立榜样,加快内部会计控制相关工作在企业内 部的推行发展。

(二)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存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健全,以及内部会计控制可操作性差的问题,我们应该提出应当在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 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先, 企业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仔细研究《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 的相关规范,了解国家法律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求。其次,企业应 该仔细考察自身的特殊情况,在全面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的基 础上,选择企业自身的关键点进行内部会计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内部会 计控制的可操作性,才能使得内部会计控制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力度

首先,重视检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企业必须定期或者 不定期地检查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检查内部会计控制是否按照 规定在企业内部执行;如果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及时分析原因,看是否是 由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置不合理或者执行情况出了问题,然后找出 改进的办法,防止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其次,定期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企业建立并 执行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之后,就需要对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估,检验内 部会计控制是否有效,是否发挥了对会计工作的控制作用。可以说,内 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问题,关系到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 否能够有效运行以及其作用能否充分发挥,规范能否得到贯彻执行。 因此,定期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对内部会计控 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有助于企业找到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缺 陷,然后通过查找原因,不断弥补漏洞,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的内部 会计控制体系。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在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进行 评价的时候要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评价什么;由谁评价;怎样评价以及评价之后怎么办等。一般来说,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制 度健全性的评价和制度有效性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内 健全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等原则,另外在评价时也要注意定性方法和 定量方法相结合。

最后,建立有效的奖惩和责任追究机制。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基 本理论,内部会计控制是一种动态的积极行为过程,其涉及到企业内部 与会计相关的所有人员。根据管理学中的强化理论,企业可以给予执 行内部会计控制好的人员一定的精神上或者物质上的鼓励,这样可以 强化员工的正确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行为,并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对内 部会计控制的重视。对于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不力的人员应给予一定 程度的惩罚,追究责任,削弱员工的不正确行为。

(四)加强内外部审计监督

一般来说,企业通过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来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监 督。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等进行审核,保证会计信息 的真实客观,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同时也对企业资产运用的 有效性进行监督审核,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在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 要坚决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依赖于任何人 的意志客观独立地开展工作。因此,要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使其不 附属于任何部门。这样进行工作时内部审计机构才能不受其他一些 无关因素的影响,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

另外,还要加强企业外部监督,可以从改善政府审计监督和社会监 督入手。首先,加强政府监督力度。政府监督具有企业内部监督所不 具备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可以弥补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不足,给企业一 定的压力,将内部会计控制浸入企业内部,并帮助企业把压力转为动力, 督促企业推动内部审计监督建设。其次,充分利用社会监督的客观性 和公正性。社会中介组织一般以独立的审计准则为基础,站在客观公 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进行监督、评价,并给出一定的 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企业可以通过社会中 介机构来发现自己所不能发现的问题,进而吸取其建议来完善和改进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