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精选(九篇)

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

第1篇: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文物;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三级文物。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

一、一级文物定级标准

(一)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二)反映历代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三)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四)反映历代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和著名起义领袖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五)反映历代中外关系和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宗教、卫生、体育等方面相互交流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六)反映中华民族抗御外侮,反抗侵略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七)反映历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著名工匠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作品;

(八)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工艺美术、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九)中国古旧图书中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的善本;

(十)反映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和杰出领袖人物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十一)与中国近代(1840-1949)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烈士、著名英雄模范有关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十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建设成就、重要领袖人物、著名烈士、著名英雄模范有关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十三)与中国共产党和近代其他各党派、团体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爱国侨胞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有关的特别重要的代表性文物;

(十四)其他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二、二级文物定级标准

(一)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二)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某一个时代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三)反映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对研究某一历史问题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四)反映某种考古学文化类型和文化特征,能说明某一历史问题的成组文物;

(五)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一般,但材质贵重的文物;

(六)反映各地区、各民族的重要民俗文物;

(七)历代著名艺术家或著名工匠的重要作品;

(八)古旧图书中有具有重要价值的善本;

(九)反映中国近代(1840-1949)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烈士、著名英雄模范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十)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建设成就、重要领袖人物、著名烈士、著名英雄模范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十一)反映中国共产党和近代其他各党派、团体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爱国侨胞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十二)其他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三、三级文物定级标准

(一)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比较重要的文物;

(二)反映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某一时代的具有比较重要价值的文物;

(三)反映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对研究某一历史问题有比较重要价值的文物;

(四)反映某种考古学文化类型和文化特征的具有比较重要价值的文物;

(五)具有比较重要价值的民族、民俗文物;

(六)某一历史时期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较高,但有损伤的作品;

(七)古旧图书中具有比较重要价值的善本;

(八)反映中国近代(1840-1949)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烈士、著名英雄模范的具有比较重要价值的文物;

(九)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重大建设成就、重要领袖人物、著名烈士、著名英雄模范的具有比较重要价值的文物;

(十)反映中国共产党和近代其他各党派、团体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爱国侨胞及其他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比较重要价值的文物;

(十一)其它具有比较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四、一般文物定级标准

(一)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

(二)具有一定价值的民族、民俗文物;

(三)反映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

(四)具有一定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等;

(五)具有一定价值的历代生产、生活用具等;

(六)具有一定价值的历代艺术品、工艺品等;

(七)其他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五、博物馆、文物单位等有关文物收藏机构,均可用本标准对其文物藏品鉴选和定级。社会上其他散存的文物,需要定级时,可照此执行。

六、本标准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附:

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

一、玉、石器时代确切,质地优良,在艺术上和工艺上有特色和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有确切出土地点,有刻文、铭记、款识或其他重要特征,可作为断代标准的;有明显地方特点,能代表考古学一种文化类型、一个地区或作坊杰出成就的;能反映某一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代表作。

二、陶器代表考古学某一文化类型,其造型和纹饰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三彩作品中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紫砂器中,器形完美,出于古代与近代名家之手的代表性作品。

三、瓷器时代确切,在艺术上或工艺上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在纪年或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造型、纹饰、釉色等能反映时代风格和浓郁民族色彩的;有文献记载的名瓷、历代官窑及民窑的代表作。

四、铜器造型、纹饰精美,能代表某个时期工艺铸造技术水平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铭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或书法艺术水平高的;在工艺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

五、铁器在中国冶铸、锻造史上,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钢铁制品;有明确出土地点和特别重要价值的铁质文物;有铭文或错金银、镶嵌等精湛工艺的古代器具;历代名人所用,或与重大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的铁制历史遗物。

六、金银器工艺水平高超,造型或纹饰十分精美,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年代、地点确切或有名款,可作断代标准的金银制品。

七、漆器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典型工艺品种和特点的;造型、纹饰、雕工工艺水平高超的;著名工匠的代表作。

八、雕塑造型优美、时代确切,或有题记款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艺术风格的金属、玉、石、木、泥和陶瓷、髹漆、牙骨等各种质地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雕塑作品。

九、石刻砖瓦时代较早,有代表性的石刻;刻有年款或物主铭记可作为断代标准的造像碑;能直接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神态生动、造型优美的石雕;技法精巧、内容丰富的画像石;有重大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的碑碣墓志;文字或纹饰精美,历史、艺术价值特别重要的砖瓦。

十、书法绘画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较高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历代名人手迹;明清以来特别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书画家的精品。

十一、古砚时代确切,质地良好、遗存稀少的;造型与纹饰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工艺水平很高的端、歙等四大名砚;有确切出土地点,或流传有绪,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可作断代标准的;历代重要历史人物使用过的或题铭价值很高的;历代著名工匠的代表作。

十二、甲骨所记内容具有特别重要的史料价值,龟甲、兽骨比较完整的;所刻文字精美或具有特点,能起断代作用的。

十三、玺印符牌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官私玺、印、封泥和符牌;明、清篆刻中主要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十四、钱币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地位、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历代钱币、钱范和钞版。

十五、牙骨角器时代确切,在雕刻艺术史上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反映民族工艺特点和工艺发展史的;各个时期著名工匠或艺术家代表作,以及历史久远的象牙制品。

十六、竹木雕时代确切,具有特别重要价值,在竹木雕工艺史上有独特风格,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制作精巧、工艺水平极高的;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

十七、家具元代以前(含元代)的木质家具及精巧冥器;明清家具中以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铁梨、乌木等珍贵木材制作、造型优美、保存完好、工艺精良的;明清时期制作精良的髹饰家具;明清及近现代名人使用的或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家具。

十八、珐琅时代确切,具有鲜明特点,造型、纹饰、釉色、工艺水平很高的珐琅制品。

十九、织绣时代、产地准确的;能代表一个历史时期工艺水平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不同织绣品种的典型实物;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著名织绣工艺家的代表作。

二十、古藉善本元以前的碑贴、写本、印本;明清两代著名学者、藏书家撰写或整理校订的、在某一学科领域有重要价值的稿本、抄本;在图书内容、版刻水平、纸张、印刷、装帧等方面有特色的明清印本(包括刻本、活字本、有精美版画的印本、彩色套印本)、抄本;有明清时期著名学者、藏书家批校题跋、且批校题跋内容具有重要学术资料价值的印本、抄本。

二十一、碑帖拓本元代以前的碑帖拓本;明代整张拓片和罕见的拓本;初拓精本;原物重要且已佚失,拓本流传极少的清代或近代拓本;明清时期精拓套帖;清代及清代以前有历代名家重要题跋的拓本。

二十二、武器在武器发展史上,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军械水平的;在重要战役或重要事件中使用的;历代著名人物使用的、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武器。

二十三、邮品反映清代、民国、解放区邮政历史的、存量稀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邮票和邮品。

二十四、文件、宣传品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内容重要,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正式文件或文件原稿;传单、标语、宣传画、号外、捷报;证章、奖章、纪念章等。

二十五、档案文书从某一侧面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土地、人口、疆域变迁以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事迹的历代诏谕、文告、题本、奏折、诰命、舆图、人丁黄册、田亩钱粮簿册、红白契约、文据、书札等官方档案和民间文书中,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

第2篇: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陶瓷艺术;家庭环境;装饰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进步,人们不断追求生活中的各种美。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陶瓷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发展。陶瓷作为一种工艺美术载体,是由不同的陶瓷材质造型与不一样的装饰手法组合形成的。目前,陶瓷艺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成为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对特别的艺术载体,为现代家庭环境装饰提供更为艺术化的独特情调。

1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陶器是我国最原始的陶瓷制品,作为现在闻名世界的彩陶,就是古代最为先进的陶瓷艺术品。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进行彩陶的制作,彩陶造型的主要特点为圆、工整、简练、装饰精巧等,完全体现出当时人类的艺术敏感性与创造力。而这种结合人类智慧、勤劳的原始艺术,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美化了生活。直到今天,彩陶依然通过它独特的美感染着人们,唤起人们对陶瓷艺术美的追求,使人们更加地去追求那份返璞归真的陶瓷美。彩瓷对人们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其造型与装饰为日后的陶瓷艺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陶瓷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简单日用器皿,还是一种美丽的艺术品。在我国,陶瓷的发展较早,发展较快。在汉代时期,陶瓷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在东汉末年,陶瓷工艺开始进入高峰时期。而在六朝时期,我国瓷器迎来工艺美术时代,经过唐、宋、元、明、清时代的不断发展,陶瓷工艺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亲贵族,陶瓷以及开始出现在每家每户当中。陶瓷艺术不管在任何时代,都会有其不一样的艺术特色。在秦汉时代,陶瓷主要以雄浑、博大、古拙为特点,如兵马俑般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该时代崇尚清瘦飘逸,因此在陶瓷上多出现圣贤高士形象。而唐代的唐三彩造型较为饱满、富丽堂皇,意味着唐代的国泰民安,经济繁荣。陶瓷的发展,为人类保存了重要的艺术成就与物质精神财富,其表现不仅是在技艺上,还体现在装饰与设计上,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

2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

现代陶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可划分为日用瓷、建筑瓷、陈设瓷、特种陶瓷以及工业用瓷等。从古代到现代,陶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生产数量多,使用范围广,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现代家庭中,日用瓷的品种较多,如餐具、茶具、灯具、酒具、咖啡具、文具等。而且陶瓷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材料,其艺术造型的丰富多彩。作为我国最负盛名的陶瓷生产基地,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能通过不同的装饰手法生产出符合人们对陶瓷艺术欣赏的要求。这也是陶瓷艺术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家庭装饰中,造型自由化的陶板、瓷瓶以及雕塑瓷等应用非常广泛。而卫浴陶瓷则在家庭装饰中扮演着美化环境、清洁卫生的角色。因此,我们要根据时代对陶瓷艺术的追求,加强对陶瓷装饰市场的充分了解,并运用信息技术结合陶瓷艺术的特点,创造出符合现代家庭装饰要求的陶瓷造型与装饰风格。一般,陶瓷艺术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应用的主要有:陈设物、地面砖、卫浴、墙砖以及洗脸盆等。现代陶瓷装饰风格的形成与时代风尚、现代工艺材料、科学技术填平以及现代审美观是分不开的。

在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对日用装饰陶瓷的需求越来越多。在人们用餐时的过程中,造型美观的陶瓷餐具,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愉悦的用餐心情。而在房屋的摆设中,又能点缀出家庭中的温馨气氛。一套好的陶瓷茶具,即可在客厅环境中扮演装饰的角色,也能为人们沏上一壶清茶,让人感受到家庭主人的品味与大方。就算是一个陶瓷小烟缸,也独具艺术气味,即可以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也能使客厅中的装饰环境变得更加的融洽,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生活中比较讲究美食美器,讲究食物的美味可口,而且必须要有装饰漂亮、造型美观的器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对陶瓷的要求日益升高,促进了陶瓷业的不断进步,从而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需求。目前,在现代家庭装饰中,陶瓷艺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中国画式的装饰作品,人们更加热衷于瓷瓶、瓷板画、雕塑瓷等在家庭环境中的应用。瓷雕陈设在客厅中,瓷板悬挂在客厅墙壁上,即显示了主人的文化修养,也彰显出主人的艺术品位。在现代家庭装饰中,陶瓷艺术与家庭环境已经浑然一体,无论是瓷瓶、瓷板画,还是雕塑瓷,都能为现代家庭环境增添生活情趣,使整个家庭环境变得既美观又大方。

3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陶瓷艺术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使用就要与科学技进行统一与整合。如感应冲洗面盆,都是科学技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的体现。而且陶瓷艺术的表现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在家庭装饰中,人们既享受科技带来的物质享受,也享受着陶瓷艺术所带来的精神享受。同时,在家庭环境装饰中的陶瓷艺术能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装饰手法与个性风格。在进行陶瓷的创作中,经常尝试与各种艺术进行结合,从而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气息与背景。新时代的陶瓷作者,通过结合生活,其陶瓷作品能体现出现代生活的特点与个性。而陶瓷艺术对现代家庭环境装饰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陶瓷艺术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充分融合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载体。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现代陶瓷艺术能体现出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在现代家庭环境装饰中,陶瓷艺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精神文明物质享受。

参考文献:

[1] 吴军勇.浅议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环境装饰[J].陶瓷研究,2012,01(15):86-88.

[2] 郑丰银.论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意义[J].中国陶瓷,2009,06(16):62-63.

[3] 李成.陶瓷艺术与现代家庭装饰的关系[J].美与时代(上),2010,03(14):99-101.

第3篇: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首先,面对种类繁多的古代工艺美术品,我们可以根据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分为三个大类:宫廷的、文人的和民间工艺美术品。民间工艺美术品因为普及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本地出产、即产即用的特点,从而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因此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相比之下,宫廷工艺美术品和文人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会比较集中,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一些主要产地。纵观中国历史,它们有这样一个分布特点:自唐代中叶以来,主要生产地呈现自北向南转移的趋势;而宋明以后,其产地基本上集中于长江流域及以南。下文就详细探讨一下宫廷及文人工艺美术品生产在历史地理上的变化。

一、宫廷工艺美术品

它一般指历史上皇室或上层阶级所欣赏、使用的工艺美术品。主要品种有日常实用的陶瓷、家具、印染织绣,和介于实用与欣赏之间的料器、内画壶等,也包括纯欣赏功能的玉器、景泰蓝等。宫廷工艺美术品的最大特点是富于装饰性、精工细作和不惜工本。对于这类工艺美术品的获取,历史上统治者一般采取如下三种方式:一是在首都设生产机构,从各地选拔良工集中于京师进行生产;如唐代的少府监、明代的果园厂、清代的造办处等t这种方式受政治的影响大,一般以都城及邻近地区为生产基地,因此它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第二种形式是在地方设立官办机构,生产或监督生产所需器用;第三种方式,则是由宫廷在已成形的某类工艺美术品中心产地进行定制或采购成品。后两种生产形式受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产地往往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而迁移,因此它们属于本文的重点讨论范畴。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重心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南移:第一次自北南移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是在唐代中叶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第三次就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时了。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南方长江流域逐渐取代北方黄河流域,成为了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之地。

受到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态势的影响,自唐代中叶以后,手工业生产中心也自然地逐渐转移;南宋时随着政治统治中心――都城的南移(由今开封移至今杭州),南方的手工业愈加发达,富裕市民阶层的出现及其旺盛的物质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城市手工业的繁兴;明代时,出现了以景德镇、苏州、南京等城市为代表的江南手工业中心。

下面先来看宫廷工艺美术品生产的第二种方式――由统治者在地方设立官办机构,生产或监督生产所需器用的方式:一股说来,统治者会考虑选择那些发展条件较好、本身已有扎实根基的工艺美术产地来设置官方机构。因此,元代统治者在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并自此至明清,景德镇始终成为中央宫廷用瓷的主要产地。同样,自元至清,中央王朝均在丝织业发达的南京设立了官府织造机构,官营皇家丝绸用品的生产,这也促进了“云锦”生产工艺的长足进步。可以留意到的是,景德镇和南京都位于长江流域地区,这自然与元代至清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移、当地手工业十分发达密切相关。

第三种宫廷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形式,是由朝廷在自然形成的工艺美术中心产地进行定制或采购成品。宋、明以来江南手工业的繁兴,吸引了统治者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采购器玩。明代王世贞《觚不觚录》载;“今吾吴中陆子冈之治玉……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明神宗定陵中“子冈”玉的发现,就是皇室从苏州选购玉器的明证。

清代建立以后,在江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手工业区。兴起原因除了珠江三角洲本身物产富饶以外,与它靠近东南亚、又成为清前期唯一对外商埠也不无关系。比如清代初叶,贵重木材仅由广州一地输入,广式家具因此占据天时地利,从而迅速繁兴并最终取代了苏式家具的地位;又因为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前线,广式家具常常在造型、装饰上受到西式影响,其异域风格也引起了清代宫廷的极大兴趣;他们每年从广州采购大批西番莲纹样的家具,以装饰宫廷尤其是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

而自鸦片战争以后,位于长江下游的上海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迅速发展为另一个新兴的工艺美术产地。由于同样物产富饶和受到中外交流的影响,上海一旦崛起,发展就格外迅速。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江南其他城市的工艺美术生产、经营单位纷纷到上海建立分部,甚至干脆将总部迁往上海,前者如杭州的“王星记扇庄”,后者如苏州的“周虎臣笔墨店”。经济、文化发达,良工麇集,产品优良,因而清代晚期的皇家也开始在上海订购玉雕、绣衣等宫廷用品。

文人工艺美术品是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另一个大类,其欣赏与使用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他们的审美观直接影响到其艺术风格和原料选用。一般来说,文人工艺美术品多采用竹、石等朴素质材,艺术风格常常清新脱俗,摈弃富贵气象;其类别主要包括砚台、毛笔、墨锭、紫砂壶、笔筒、镇纸等与文房生活相关的产品。同许多宫廷工艺美术品一样,文人工艺美术品的主要产地也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而自南宋直至清代,传统文人用品的生产几乎都集中于南方。

以砚台为例:明清时期四种最有名的砚――广派、徽派、吴门派和文人派砚都出产于长江流域以南。端溪砚石自唐就开始开采,广派的产生自有其历史渊源;徽砚的闻名除歙石的出产外,又受到当地精细木雕、砖雕的影响,风格独特;吴门派则以苏州的顾二娘为代表,其夫家四代制砚,而她最终成为苏州有名的琢砚艺人;其侄顾公望则在康熙、雍正时被召至清廷制作御用砚。再看“文人砚”,明末清初江南文化发达,文人麇集,一些文人如高凤翰、纪昀、沈石友等直接参与了砚的制作(或进行设计,或亲自动手琢砚),风格鲜明的“文人派”砚雕艺术由此形成。而在北方,虽唐宋时期也有名噪一时的澄泥砚和洮河砚,但前者因战乱导致技术失传,后者则因难以开采,明清时期皆已湮没于世了,南方就独揽了名砚之出产。

又以笔为例,从隋唐直至宋代,均以南方安徽宣城所产毛笔风行天下;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以“汪伯立笔”、“澄心堂纸”、“奚廷墨”和“羊头岭旧坑砚”作为“新安四宝”进献朝廷,可见安徽新安地区文人产品的兴盛。南宋时政府偏安杭州,政治,文化中心逐渐以浙江为重,至元代时“宣笔”逐渐被“湖笔”所代替。地点虽转换了,但产地仍然在南方。

此外,“文房四宝”中墨的生产,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前主要集中于扶风、易水、潞州等北方地区;而安史之乱导致大量北方墨工南迁,制墨中心由此南移,河北易水墨工奚超、奚廷南迁到微州,成为徽墨创始人,自此奠定了徽墨雄踞天下的局面。再有,与文人文房生活同样密切有关的笔筒,也多产于江南,明末至清代以嘉定和南京的竹刻最富盛名。

文人工艺美术品的发展,根系于南方发达的经济和文化。这类工艺美术品不同质材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在技艺上彼此借鉴和渗透,同时还受到其他艺术形式――书画、建筑、雕刻等影响。如吴门派砚雕就与吴门地区的书画、玉雕、砖雕等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同时也深受金陵与嘉定竹刻的影响,由此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歙砚与徽墨雕刻则与当地木版印刷业相互促进、并肩发展,同时还受到了“皖南画派”的影响。因此在明清时期,文人工艺美术品形成了一个彼此声息相关、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工艺美术品的分布除了受自然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出产等影响以外,还要受到历史地理的影响,就是说,其分布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内容相关联。许多工艺美术品产地所经历的历史变迁,又象一面独特的镜子,反过来折映着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技术史》,祝慈寿著重庆出版社。

2、《中国古陶瓷论文集》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

第4篇: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区氏臻品镶嵌红木家具――古镇镇

国家颁布的两个“红木之乡”金宇招牌都在广东,其中一个就在中山。中山有中国最大的红木家具市场――隆都,濠涌和大涌三大家具卖场连接成片,在105国道旁那块风水宝地崛起。

想看红木家具,不妨探访中山的“十里家具长街”,而想看红木家具中的精品――工艺精妙的镶嵌红木家具,一定不能错过古镇镶的区氏臻品家具展厅。

中山的区氏臻品创立于1980年,早期以“风行御宝”品牌经营推广,近年改为“区氏臻品”。与伍氏兴隆,美联家私并称“岭南古典家具三大家”。此三大家各有所专长,伍氏兴隆“型精韵深”,注重造型,美联家私“鸿篇巨制”尤善大件,而区氏臻品“选材精良,雕镂精细,尤善以象牙美玉为饰”,最大的亮点就是镶嵌工艺。

为什么带有镶嵌工艺的家具显得特别珍贵受宠呢?这得从清代家具的发展特点说起。

中国传统家具制作,向以清代最为讲究。如果说,明式家具以造型简洁疏朗大度,不重修饰而重家具材质取胜,清式家具则更注重人为的雕刻与修饰,流行在家具器物上镶嵌各种精美的装饰,宫廷家具尤甚。

乾隆时期,正处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百业兴旺、国力充实、皇家有足够的闲情和资金来满足其奢华的生活需要,宫廷中的家具,远远超出了基本使用的需求,形成“求多、求满、求富贵”的风格特点。这一时期,对外贸易日渐频繁,南洋地区的优质木材源源不断地流入境内,又给清代家具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区氏家具展厅

华南地区最大的传统家具展厅在中山古镇镇,展厅面积竟然达到四千多平方米。展厅设计很有区氏风格。设计者考虑到目前、未来都很难有大规模的明清时代园林,宫室建筑,所以展厅设计采用古今相融合的风格。梁柱、雕龙画凤、字画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修饰点缀随处可见。布局上采用较现代的居室空间间隔和摆设方式,配合现代灯光技术。营造了一种高雅古典的艺术气氛,凸显传统家具在当代生活环境中的感染力。

流连区氏家具展厅,可以见到他们的小叶紫檀嵌玉家具作品,其家具型制之肃穆中正、雕玉手法之娴熟精美,无不复现清代宫廷家具之风貌意蕴。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古镇冈东美利围工业区

电话,0760-22356813

清式家具所取得的成就,与清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最为密切。清代的工艺美术,门类丰富多彩,艺术流派争奇斗艳,理论著述琳琅满目,兼之西方工艺的大量传入,与封建王朝已有的文化成果互相影响,导致审美风尚更趋奢华靡丽。特别到了清代中期,国力强盛,“四海来朝,八方入贡”,使民间工艺美术发展获得大量新材质。这一时期的陶瓷,玉器、竹木牙角、漆器、金属、珐琅、织绣、玻璃等制造技艺都得到飞速发展。工艺美术取得的巨大成就自然给家具制造注入了活力,使家具制作用料日益奢靡。如对家具器物进行镶嵌:“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车渠、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檀梨漆品之上。大则屏风、桌几、窗隔、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籍、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 “材美工巧”,极尽精致之能事。

镶嵌工艺,这种曾深受清代贵族喜爱的工艺技术复杂,一般工匠难以把握。比如嵌玉,首先要对玉石很了解,否则根本做不好。区氏臻品师傅不但要对玉石的色泽,硬度、形状进行挑选,还要按需要进行打磨雕琢,花很多工夫。因为难,镶嵌工艺几乎失传,一般红木家具厂都不生产。只有区氏掌握独门技艺。他们花费大量成本,潜心制作嵌玉、嵌象牙、嵌黄杨木、嵌螺钿等工艺家具。对同样几乎失传的镶珐琅彩、描金漆雕漆等家具装饰工艺亦大量投入,精工细作。

镶嵌家具或镶嵌工艺品,所涉及工序多,对工艺要求非常高,因此制作的进度比较慢。例如嵌玉石的家具,先要选择各种颜色的玉石来搭配,选好材料后进行雕刻描绘,玉石的硬度比木材大,雕刻费工时。还有很多小工艺品,规格虽不大,但是要真正做好,非能工巧匠不可。

区氏出品的小叶紫檀嵌百宝石精雕花卉纹笔筒,构图清理脱俗彩玉色泽华美,质感圆润绚丽,而紫檀木纹理细腻缜密,色彩沉稳内敛,以此相配,互为天成,令人爱不释手。即便做常见的红酸枝或小叶紫檀的棋桌,区氏也坚持精工细作。很多厂家做棋桌,直接在桌面上用刀拉凹线,刻出棋盘的纵横线就算完工。而区氏制作棋桌总会先刻凹槽,然后选择黄杨木切割打磨成细细的木线,再认真镶进去,深色的木材搭配上黄杨木,相当漂亮。

采取了镶嵌工艺的家具,显得特别精致,这是多种工艺的汇集,传统手工艺制品的韵味流转其中,艺术价值显得更高,当然也使之更具收藏价值。

区氏作品曾得到故宫博物院专家曹静楼等专家的高度评价。2009年度被中央电视台《鉴宝》杂志评为“岭南古典家具三大家”之一。因为这份坚持,区氏出品很受欢迎,往往按照定单来生产,制作完成就被订户取走。因此,市场上基本看不到此类珍品。

红木雕刻艺术――大涌镇

大涌红木雕刻艺术馆位于中山市大涌镇大涌图书馆一楼。展馆共分雕刻艺术精华,红木家具组件、红木家具精品套装雕刻家具明清家具组合等六大板块。收集了100多件雕刻精品和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大涌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史,陈列了仿清和明式的红木家具,精品木雕以及镂雕艺术作品。展示大涌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和“红木雕刻艺术之乡”的独特文化内涵。

伊泰莲娜DIY地带――坦洲镇

DIY地带坐落于中山坦洲伊泰莲娜首饰工业城,是中国首家首饰主题文化公园,共分六大部分一一首饰景观(展示)区,DIY空间,爱神广场、梦工场、欧洲小街和食趣园。它巧妙地将首饰的时尚文化、制造工艺及其自身观赏收藏价值和情感因素融于一体,并以此延伸出众多的DIY项目。

第5篇: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苏绣;时代变化;审美

随着时代审美的变化,当代人们思想更加包容,设计审美也逐渐多元化。手工艺的设计离不开时代环境,时代变化造成了工艺技术的革新以及思想文化的改变。传统手工艺需要结合当今时代变化与时俱进,迎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下,当代刺绣手工艺的设计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融合了现代西方设计思维。当代苏绣传承者们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不断增强,表现手法和技艺也更加精湛,绽放出当今时代的光彩。

一、苏绣的历史沿革

(一)苏绣的起源和发展

刺绣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诗经》中就已经有很多关于刺绣的记载,如“素衣朱绣”“兖衣绣裳”。苏绣来源于吴地的传统刺绣,直到明清时期“苏绣”这一统称才最终产生。苏州的气候温和、盛产蚕桑、文人聚集、书画艺术发达等都是苏绣艺术繁荣的条件。战国时期,苏州刺绣工艺已发展成熟,如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楚墓出土的蟠龙飞凤纹绣浅黄面衾,其纹样丰富、针法均匀,工艺水平极高;发展至唐代,刺绣针法已经开始转变,改锁绣为平绣,出现了很多新针法,山水人物、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纹样,刺绣作品多传统题材;苏州地区最早的刺绣实物为出土自苏州虎丘塔云岩寺的罗地刺绣经帙,时间约为五代时期。至宋代,受到文人绘画作品的影响,出现了画绣;元代仍继承了宋实的风格,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

(二)明清时期苏绣的兴盛

明代户王鏊在《姑苏志》中写道:“精、细、雅、洁,称苏州绣”1,这是对于苏绣风格的精准概括。明代苏绣在闺阁绣上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突破,最有代表性的顾绣是苏绣中非常重要的流派。明代十分推崇绘画,顾绣最大的特点就是画与绣的结合,通常以宋元的国画作品为蓝本,其起源于明代的顾氏家族,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著名的顾绣名手。顾绣的针法不断发展,对苏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代苏州商品经济发达,成为全国的纺织手工业中心,出现了专门进行丝织品生产的手工业部门,工场主被称为“机户”,《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2民间绣不断发展起来。清代,全国形成了四大地方体系,苏绣、蜀绣、粤绣和湘绣。苏绣规模较明代更为发达,苏州一度被誉为“绣市”。《吴阊钱江会馆碑记》记载:“衣被几遍天下,尤以吴阊为绣市。”清代苏绣技法非常成熟,诞生了双面绣,如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乾隆时期的双面绣《富贵寿考围屏》,反映了苏绣极高的技艺水平。道光元年还出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刺绣工艺理论专著《绣谱》,它由清代刺绣名家丁佩撰写,以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同刺绣比较,深入浅出地解说刺绣工艺的规律。

(三)清末苏绣的西风东渐

1.仿真绣清末著名苏绣大师沈寿首创“仿真绣”,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她最早将西洋美术吸收融合到中国刺绣艺术中来,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采用西方画中明暗光影变化的手法,还首次将西方的透视原理应用到苏绣。在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中,首次以摄影稿作为刺绣创作的题材。“仿真绣”使苏绣的题材和艺术表现力进一步延伸,使苏绣的面貌焕然一新,开创了苏绣的新纪元。“仿真绣”借鉴了西方绘画的视觉和审美特征,为中西文化艺术交融探索提供实践经验,也是传统手工技艺在现代影响下的突破和发展。2.乱针绣乱针绣最初的时候叫正则绣,吕凤子先生创办了丹阳正则女子学校,研究出用交叉的丝线表现西方油画的全新技法,学生杨守玉在此基础上实践并成功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后杨守玉的徒弟任慧娴更完善地把西洋画的绘画理论和素描方法同中国传统刺绣结合,丰富了乱针绣的技法,创造出虚实乱针绣和双面异色异样绣,其代表作品《齐白石像》,采用乱针绣和传统绣的针法,更真实地体现了老人的目光神韵。乱针绣最大的特点是自由,通过自由的排线和色彩关系的变化表现作品,乱针绣既可以绣制写实的物体,也可以诠释写意和朦胧的意象。

(四)苏绣的当代现状

随着科技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传统手工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苏绣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也面临着从原生态到市场态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苏绣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其强大的文化特质,逐渐走出国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姚建萍,她将油画、摄影、雕塑等与传统刺绣结合,强调光影色彩的自然过渡,色彩运用梦幻斑斓,运用平针绣和乱针绣的技法,经常运用反差和互补色,烘托出强烈对比色彩效果。她善于处理光影明暗的自然转换关系,利用虚实结合呈现出不同远近距离的空间感。苏绣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依旧保持着生机勃勃的活力,这是历代刺绣艺术家们不断创新、传承发展的结果。艺术家们将苏绣技艺薪火相传,随着时代审美的转变不断创新,将苏绣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层次。

二、新时代苏绣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中西方审美的差异

在中西方工艺美术史上,刺绣服饰都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审美价值。中国刺绣的特点是低调内敛的精致之美,花纹变化寓意深刻,主要为平面绣。当代中国刺绣服饰面料多选用真丝、绸缎等,具有独特的光泽感和坠垂感,配以丝线刺绣,呈现出细腻优雅的气质。中国刺绣服饰的纹样选取尊重传统文化,注重纹样的寓意性,通过自然界的动植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在色彩上,喜爱使用如烟青色、鹅黄色等中国风的色彩。西方则是华丽夸张的立体刺绣,通过珠宝、金属、缎带、珍珠等装饰品的使用,使西方刺绣服饰高调又奢华。在面料的选择上,不拘泥于普通的材质,牛仔、皮革等都可以作为刺绣面料。运用不同的材料立体三维堆砌,营造出科技与未来感。东西方审美的差别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信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不同的审美造就了中西方刺绣各自独特的风格,给人们两种不同的视觉体验。

(二)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差异

中国传统艺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受到古代礼制的影响,传统哲学思想都追求自然、“天人合一”,传统艺术也追求与自然融合,求得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刺绣题材单一,多为花鸟山水的自然景象,针法变化少,追求平整公正、简洁大方,有一种真挚朴实的情感力量。现代艺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进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艺术的流派层出不穷,例如印象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等超现实流派,艺术从客观的表达转向主观情感的叙述。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现代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艺术家们将这种情感寄托于作品,通过艺术表达内心复杂、焦虑的心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艺术作品也向着更商业化、大众化的方向转变。因此,现代刺绣十分重视针法用色的技巧,强调规律性,接受现代新材料,强化刺绣的视觉效果。

三、审美观念变化下的传承与发展

(一)当代苏绣艺术的传承

苏绣艺术的传承一般为家庭、师徒传承,复杂绣工技巧需要数十年的学习磨炼才能够掌握,这就造成了这一技艺推广困难,绣工人数少,缺少新鲜力量的涌入。另外,绣工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复杂的绣品用时长,价值高,艺术性强,不能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当今年轻人追逐时尚感的审美文化,传统刺绣不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为了应对时代危机,高校合作的模式产生,更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要求。例如“清华美院·姚建萍中国刺绣教学实践基地”,该基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办的“全国艺术理论与工艺美术创作高级研修班”项目之一,将借助大学的学术平台和苏绣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姚建萍的实践平台,着力培养“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新一代复合型刺绣人才。

(二)当代苏绣艺术的发展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趋势中,传统手工艺正在转型,朝着文化产业的目标迈进。市场经济的产生,以及国家政策的重视和鼓励,传统手工艺产业不断技术革新,向着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全国各地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刺绣研究所、刺绣文化体验中心等,从工作坊发展到大型股份企业,呈现了百花齐放的趋势。刺绣艺术家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苏绣艺术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创新,磨炼技艺,加强自己“品牌”的经营,真正走向世界,打造出新时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品牌。创新既要守住刺绣本身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质,又要与时代的步伐保持一致,真正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因此,苏绣艺术与服装、室内装饰品、文创设计等结合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苏绣需要在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寻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6篇: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古代工艺美术作品; 欣赏;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68-0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教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在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珍视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是当下赋予每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一、对工艺美术作品的认识

工艺美术是生活的艺术,也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为造型艺术之一。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民族独特的艺术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欣赏

《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愉悦的情感之外,还应感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虽然教学建议首页上的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毕竟有限,教师应搜集相关资料,采用相关策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对传统艺术的熏陶。

例如第8册首页介绍了瓷器。瓷器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烧出了“原始青瓷器”;东汉时期就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极盛时期,“汝、官、均、哥、定”五大名窑异彩纷呈;明清时期可以看成是全国瓷器的制造中心。清代的粉彩、珐琅彩等瓷器多有创新,不仅运用了青瓷、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优秀成果,而且出现了在一件瓷器上运用不同釉彩的组合形式,使传统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准。为了引起孩子的兴趣,教师选择播放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告诉孩子周杰伦擅长从中国古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孩子动手进行模仿,画画装饰纹样,画画写意画,学学构图的方法等等。

例如第九册选取了我国唐、元两朝的金银器,有唐朝的刻花赤金碗、镂空银香囊、鎏金鱼龙纹银盘、刻花銮金鹦鹉纹银罐,元朝的如意纹金盘等。这些金银器雕刻精细、工艺绝伦,雍荣华贵,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第10册中选取了中国明、清两朝的家具,有明朝的黄花梨南官帽椅、紫檀透雕花牙平头案和黄花梨琴桌、香几、方凳组合,清朝的填漆龙纹梅花式香几、勾云纹双幅雕花太师椅等。这些家具选料考究、雕刻精细、工艺绝伦,雍荣华贵,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家具的顶峰。在形态结构上,明清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明式家具大体上造型简洁,刀工疏朗明快,造型、结构基本上有了一定的型制,给人一种“素面朝天”的自然美感。当时许多文人雅士都积极地参与了室内设计及家具造型的研究,促进了明代家具大幅度的发展,使得明代家具在继承宋代家具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发扬光大,推陈出新。明代家具用材考究,造型朴实大方,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明代家具的风格,装饰也是恰如其分,点缀其中,可谓“多一分则繁,少一分则寡”。颇有文儒高士的雅逸。这种简约风格一直延续到清初。

教学中老师出示清朝的“勾云纹双幅雕花太师椅”和明朝的“黄花梨南官帽椅”,两张图片进行对比,让孩子进行仔细观察,小组进行讨论,利用反义词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体会不同风格的两种美。孩子很快找到感觉,老师在黑板上列出关键词:

“简约――繁复,质朴――华丽,素面朝天――浓妆艳抹”

这时候老师出示某拍卖行的拍卖明代家具的价格表,孩子们被价格表上的数字震惊了,艺术的价值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些工艺品真的是艺术殿堂的瑰宝啊。

在《古代青铜艺术》一课中,因为青铜器艺术离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引导学生从青铜与历史的关系入手,了解古代青铜的起源、分类、纹饰、铭文、发展,从而把握其艺术特色和内涵。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整合相关内容,制作成大信息、多元互动的专题性学习网站,营造出悠远的历史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让学生从历史发展中汲取营养,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审美的教育。

审美不是天生具有的,是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通过欣赏,培养和提高了孩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审美的理解力。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作为文化学习的美术学科,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的教育任务。在学习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徐健,成剑编著.《有效教学》,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中央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明式家具是我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是工艺美术历史上璀璨夺目的伟大创造。目前关于明式家具乃至明代家具的研究国内外已诞生有若干专门论著,分别针对明式家具的材质、工艺、艺术成就、文化底蕴、真伪鉴定等方面,论述精辟、卓有成就,是研究明式家具的必备读物,但本文主要针对明式家具的典型风格和装饰特征进行分析,探寻风格形成的社会人文语境和技术背景,以及明式家具对清代家具的影响,广泛参考和借鉴了已有的研究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着重梳理、阐释了明式家具的风格特征和装饰手法两个范畴。

关键词:明式家具;明代家具;风格;装饰;清代家具

中图分类号:J525.3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Style and Deco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ng Dynasty Furniture

HU Liu

一、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是在宋代、元代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工艺、造型、材料、结构上都有重大突破,一直被誉为我国古代家具史上的高峰,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典范和代表。在世界家具史上也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显赫的地位。关于明式家具的定义,学术界有所探讨但也并未得出明确结论,一种观点认为:明式家具更多地代表了一种风格特征而并不受朝代时间方面的限制,所以不仅明代的优秀家具被称为明式家具,而在清代初期生产的、仍保留着显著明式风格特点的家具也仍然属于这一范畴,甚至后来乃至我们今天按明代式样仿制的家具也可以归属为明式家具。但也有另一种学术观点则强调明式家具特定的历史内涵,即明式家具在时间上专指明代制作的家具,在空间上指流行于明代、清初遍布及城乡的家具,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因素,赋与了任何一件流传至今的明式家具具有一种文物价值而被人们重视和收藏。但以上两种关于明式家具定义的分野都不妨碍下文对于其风格形成及装饰特征的分析。

明代和清朝初期(约当公元15―17世纪)所生产的明式家具通常以花梨木、紫檀木、红木、铁力木、杞梓木等为主要用材,而这些木材同属硬木,具有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等特征。而采用榫卯接合方式的框架结构、运用雕刻、镶嵌等装饰手段的明式家具也有着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舒展的审美特征。

明式家具品类齐全,按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一,坐卧类,有凳、墩、椅等;二,承具类,有几、桌、案等;三,卧具类,有床、榻等;四,庋具类,有盒、匣、奁、箱、柜、橱等;五,架具类,有面盆架、镜架、衣架等;六,屏具类,有砚屏、炕屏等。

而如果按照家具的制作地域和风格特征划分,明式家具则主要可以区分出著名的苏作、广作、京作和晋作四大类,另外还有甬作(宁波制造)、瓯作(温州制造)、闽作、冀作和鲁作等。其中,苏作家具也称苏式,形成较早,在明式家具中,苏式家具占了很大比重。苏式家具是宋代家具艺术的代表,随着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其风格和工艺深刻影响了京作家具。明代的苏式家具制作讲究,用材实在、造型大方简练、结构科学,并精于选材配料等。另一类,京作家具:京作家具大约兴起于明代中后期,明成组迁都北京是京作家具兴起的重要原因,另一项原材料方面的依托则是郑和七下西洋所带回大量的优质木材

(注:根据史料记载,郑和下西洋所带回的木材中包含大量南洋盛产的紫檀木,以至于清代广泛制造的紫檀家具用料皆来源于明代的贮存。),但尽管如此京作家具在明代产量仍然有限,至清代,京作家具则主要以清宫造办处为主。京作家具较广作家具用料少,又较苏式家具用料实在,绝无掺假现象。另外,京作家具在家具上雕刻古铜器和古玉器纹饰,显示出各式古香古色、文静典雅的艺术形象。第三类,广作家具:明末清初之际,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广作家具,加之广东是珍贵木材的主要产地,南洋各国的优质木材也由广州进口,木材来源充足,为广作家具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广作家具讲究木性一致,通常所见的广作家具,皆为清一色的同一木质,决不掺杂别种木料,在用料上非常大方,不惜剖用大料,而且不加漆饰,使木质完露。广式家具雕刻深峻、磨工精细,在相当程度上受西方建筑雕刻的影响,雕刻层次较深。第四类,晋作家具:严格说来始于清代,依托于清代晋商富族的兴起,其所制作的家具用材也以本地所产的核桃木为主,用料上颇显大气,而晋南地区以漆家具为主,以金漆彩绘山水、人物、风景取胜,晋北地区则以木器家具为主,明代风格显著。

二、明代家具风格的形成及其特征

从现有的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知道,我国的家具史可以明确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注:战国时期官方重视漆工艺的发展,设置专员负责管理,《史记》就记载着庄周曾为"漆园吏"。《春秋•Y梁传》中记载了天子、诸侯、大夫等按品级使用不同的漆色,说明当时漆色丰富,髹漆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此后经理了秦汉、隋唐、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四个重要时期后,至明代,中国家具已经发展成熟并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

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条件。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复苏,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也比元代有了较大的进步,工匠从"工奴"中,得到些许自由,在为官方服役之外,可以个人从事手工艺活动,这就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所以,明代的陶瓷、家具等手工业,都有突出的成就;并产生了我国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和《园冶》、《髹漆录》、《鲁班经》等著作。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技术交流。经济的发展,给明代社会带来了繁荣兴旺的景象。此时出现城市集市、外贸港口等新鲜事物,已初露资本主义萌芽。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汉唐以来的又一个兴盛期。

而在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的兴盛国势之中,城市的园林和宅第建设,也随着兴旺起来。宫廷贵族、富商巨贾们的新府第,自然需要大量的家具以充其内。加之郑和下西洋,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了大量的花梨、紫檀等家具原6料,从此南洋诸国和中国来往密切。明中期以后,花梨、紫檀等木材的进口,也是促进明代细木家具这个品种发展的一个条件。而从今天的历史文献和文化遗迹上,还可以看到,在明代有一大批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家具审美的探求。他们玩赏、收藏、著书和参与设计家具之风,蔚然兴起于文化圈内。这些文化名人的投入,无疑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起到一定作用。

在明代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除普遍的情况仍是漆木家具以外,社会上开始崇尚硬木家具。追寻古朴之风,遍及南北。《云间据目抄》里记载:“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虽是皂快之辈,也争仿细桌、书房。”可见当时,争效文人,争购细木家具也是时尚之一了。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可以说,从五代开始,经过两宋,包括辽金。到了明代,社会经济繁荣、对外频繁交流、开放海禁、以及科技进步和文化发达,家具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家具至明代,已是品种齐全,造型丰富,艺术风格渐趋成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具的成熟期、总结期了。

关于明式家具的风格特征,首先要指出的就是明式家具普遍造型简练,多以线为主,致力于表现出线条流畅、秀丽挺拔、朴素大方的美感。严格的比例关系始终是家具造型的基础,今天我们看到的明代家具,其局部与局部的比例、装饰与整体形态的比例,都极为匀称而协调,同时与功能要求极相符合,没有多余的累赘,各个部件的线条,均呈挺拔秀丽之势,刚柔相济,线条挺而不僵,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

其次,明式家具追求结构严谨、作工精细。明代家具的卯榫结构,极富有科学性:不用钉子、少用胶,所以不受自然条件的潮湿或干燥的影响;制作上采用攒边等作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矮老、霸王枨、罗锅枨、卡子花等等,既美观,又加强了牢固性。明代家具的结构设计,是科学和艺术的极好结合。时至今日,流传下来的明代家具经过几百年的变迁仍然牢固如初,可见中国独创的卯榫结构具有极高的科学性。

第三,明式家具讲究装饰适度、繁简相宜。明式家具的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雕、镂、嵌、描,都为所用;装饰用材也很广泛,珐琅、螺钿、竹、牙、玉、石等等,样样不拒。但是,好的明式家具决不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据整体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装饰:如椅子背板上作小面积的透雕或镶嵌,在桌案的局部施以矮老或卡子花等,虽然已经施以装饰,但是整体看,仍不失朴素与清秀的本色,可谓适宜得体、锦上添花。

第四,明式家具的用材多选硬木,少髹漆,着力体现木质固有的自然美。明代硬木家具用材多为黄花梨、紫檀、红木、杞梓木等,而这些高级硬木都具有色彩、纹理、光泽方面的自然美。工匠们在制作家具时,除了精工细作而外不加漆饰、不作大面积装饰,充分发挥利用木材本身的色调、纹理,形成为特有的审美趣味和独特风格,这也是明代家具的又一大特点。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概括起来,可用造型简练、结构严谨、装饰适度、纹理优美四句话总结,但这四大特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明代家具的风格特征。这四个特点互相联系,互为表里,缺一不可。

关于明式家具的风格特点,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的品》和《明式家具的病》两篇文章中有把明式家具的优点和不足分析的已很全面。他把明式家具归纳为五组,共十六品。分别为:

第一组: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

第二组:浓华、文绮、妍秀。

第三组:劲挺、柔婉。

第四组:空棂、玲珑。

第五组:典雅、清新。

在明式家具中,并不是完全的尽善尽美,也有不尽人意和不足的便子。王先生把它们归纳为“八病”,分别为:繁琐、赘复、臃肿、滞郁、纤巧、悖谬、失位、俚俗。这也成为我们今日品评明式家具的主要审美依据。

(一)明式家具的装饰特征

明式家具的装饰基本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结构紧密相连的装饰;一种是纯粹装饰。首先,明式家具的装饰与结构相结合就是其装饰方面的显著特点之一。明式家具的牙子(牙条与牙头)、券口、圈口、挡板、矮老、卡子花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装饰也都不是单纯的附加物,而是与家具的整体融合在一起,成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在立木与横木相交处,运用替木牙子、花牙子、云头牙子等。在上海潘允征墓和苏州王锡爵墓出土的衣架模型上,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站牙、立牙等花牙。这些富有装饰性的各式各样的牙子不仅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结构上也起到了支撑重量、加强牢固性的作用。再如明式家具在四周边框之间采用的各种券口

(注:明式家具的券口极富变化,常见的有壶门券口、鱼肚券口等。),使用的各种挡板

(注:如云头挡板、灵芝挡板、万字挡板、草龙挡板等。),都具有使装饰与结构相统一的作用。由此可知明式家具制造在加固件、附加件、构件局部以及构件结合处的装饰处理方面都是极为成熟的,绝少虚设。

另外,在纯装饰方面,明式家具常以小面积的景致雕镂点缀在醒目关键之处,与大面积的素地形成强烈对比,如画龙点睛之妙,使家具整体更显明快简洁,富有艺术效果。我国的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题材、技法、风格都是丰富多彩的,而木雕艺术在明代尤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当然木雕的发展与建筑、雕版手工业的兴盛、雕刻技艺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木雕艺术的成就在明式家具中的有明显体现:首先是题材广泛,当时常见的有云龙纹、螭首纹、虎爪纹、蝙蝠纹、凤纹、灵草文、折枝纹、花头纹、串枝莲纹、云水纹、锦纹、绳纹、玉环纹等等,木雕构图多采用形象生动的对称纹图案。其次,明式家具装饰的雕刻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平地浮雕、透雕、阳刻等等,以浮雕和线刻为主的造型方式创造出了主从得体、疏密有致,端庄整齐中又见活泼变化的木雕装饰作品。明式家具雕刻的风格特征概括起来可以说是:线条挺秀,健而不硬,柔而不软,洗练利落;刀法简练,层次分明,转折灵活,光滑润泽;虚实相称,疏密适度。也正因如此,明式家具才能实现整体简雅,细部精美的艺术效果。而明代家具除采用雕刻装饰外,还有螺钿、彩漆、雕漆和雕刻大理石等手法。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黑漆螺钿香几就是明式家具中运用螺钿工艺的代表之作,几面嵌玉色螺钿龙戏珠,思围嵌折枝花卉,工艺精湛,赏心悦目。

利用金属饰件是明代家具装饰的第三大特点。而根据功能要求,在柜、橱、箱等家具上配以金属饰件,能够达到美观、耐用的效果。明式家具金属饰件的有种类繁多、用途广泛、造型丰富、色彩漂亮等特征。从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明式家具中,可以看到使用的最多的是铜质饰件,如箱子的抱角和攀手,柜、橱的合页、钮头、吊牌、穿钉等。在大面积的柜橱上配以铜饰件,形成不同质感、不同色彩的对比,闪烁发光的铜饰件配在黄花梨木、紫檀木、乌木、楠木等纹理优美的家具上益发增添了木器的光泽色彩和视觉美感。而明式家具上的铜饰件也是形制、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海棠形、叶形、葫芦形、如意形、环形、鱼形、蝙蝠形等等。

(二)明式家具风格对清式家具风格的影响

明式家具的影响直接作用于其后的清代家具。从发展历史看,清代家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初期,家具风格基本上继承了明代传统,保留了明代特点,可以称为明式。

而从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庆这一百年,是清代历史上的兴盛期,也是清代家具发展的鼎盛期,是为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家具的造型、结构、品种、式样,都有不少的创新,生产技术也有所进步。从雍正年开始,家具新品种、新结构、新装饰不断涌现,如折叠式书桌、炕格、炕书架等。在装饰上也有新的创意,如黑光漆面嵌螺钿、婆罗漆面、掐丝珐琅等。另外用福字、寿字、流云等描画在束腰上,也是雍正时的一种新手法。到了清朝黄金时代的乾隆时期,家具生产达到了高峰,留下了大量的传世珍品。这些家具,材质优良,作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充分展示了盛世的国势与民风。这些盛世家具风格,与前代截然不同,代表着清代的主流,被后世称为“清式风格”。从审美趣味上说,清式家具已经与明式相去甚远。

第8篇: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6月26日,“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在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幕,由此正式拉开了“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的帷幕。

接力:汇聚中国当代工艺之美

从2013年6月到2014年3月,历时8个月之久的“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类大展暨学术论坛”,将在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近千件当代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将轮番亮相。

继开幕首展“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之后,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将陆续迎来“中国当代漆艺展”、“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中国当代纤维艺术展”以及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论坛。

由南通市政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以创新国家建设为历史背景,旨在通过展览推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领域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学术成果;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凸显工艺美术在服务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的重要作用,引导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工艺美术教育体系转变为目标,引导建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这散发着中国最早轻工业气息的古老建筑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持并荟萃国内50余所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和行业的一件件工艺美术精品使我们既能感受到中国工艺美术的古老魅力,也能体会到当代美术观念和技术为中国工艺美术注入的活力和生机。”评委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冯远说。

首展:呈现金属艺术的新风尚

在中国,金属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品种繁多,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随着时代的变迁,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跨学科、跨门类构思与设计,金属艺术为当代的艺术创造、大众审美和创意产业服务。

作为“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第一个亮相的系列展,为期两个月的“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汇集了中国高等院校和产业行业领域最优秀、最前沿的金属艺术作品。

今年4月开始,“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暨学术论坛——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组委会面向全国征集作品,共收到了来自全国艺术院校、研究机构及行业企业等51家单位,311位参展人各类金属艺术作品共计618件,作品涵盖陈设品、小型雕塑作品、首饰作品等诸多门类。最终,大展评委会选定210人的286件作品入围本次展览。

金属艺术展组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周尚仪介绍,本次展览是国内迄今为止涵盖最广泛而全面的当代金属工艺美术展示,作品富有时代美感、工艺精湛、风格多样。展览将给社会大众带来一场当代工艺美术的精品视觉盛宴,为全国金属工艺界艺术家和研究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当代金属工艺美术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当你走进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你会发现它深邃空灵的展示空间内,金属不再是一种冷冰冰的材质,而是一种感动人心的艺术语言。它的魔力在于通过美的形式表达艺术家的所感所思。你不禁会在作品前驻足良久,试图与之对话。

梳理:探讨中国当代工艺新成果

“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传统工艺美术‘用’的元素越来越少,‘美’的元素越来越强。另外,当代金属艺术在材料的运用上越来越广泛,传统艺术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艺术享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气象。”金属艺术展评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张夫也这样评价到。

6月25日,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北京工美集团总工艺师、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长郭鸣、辅仁大学(台湾)艺术学院副院长、应用美术系主任、副教授陈国珍、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张夫也、中国《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等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参展作品进行了评选。最终诞生了金奖1名,银奖2名,铜奖3名,优秀奖50名。

每一件作品的后面都有它的奇思妙想。本次金属艺术展金奖作品是《花器系列》,由南京艺术学院的刘东制作。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来自日本的工艺——木纹金,此工艺十分繁复。作品器型之大,工艺至成熟,很好地填补国内这块工艺上的空白。

金属艺术展评委、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说,我们在评选时,主要依照创新性、工艺性、材料性等三个方面来评审。我们看中作品是否有语言的创新,是否达到一定的工艺高度,在材料上有无突破等。

作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系列展都会同金属艺术展一样,成立专家评选委员会,对所有参选作品进行专业性的评选。

第9篇:清代工艺美术的特点范文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孕育、萌发形态

从晚清洋务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主要经由5条办学道路曲折地发展。包括晚清的洋务学堂,外国教会学校的工艺传习所,清政府“新学”中的中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民国前后实业教育中的各种习艺学校,以及一批留日留欧学生回国后,在高等美术院校创办的工艺美术教育。不同的办学道路缘于不同的目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其中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是这期间主要的教育形式。

工艺教育:清末民初各种形态的工艺教育,孕育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产生。为培养工厂、机器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继洋务运动的工艺学堂和教会创办的工艺院之后,不少工科学堂开设与技术、工艺相关的课程,中国学校式工艺教育随之兴起。工艺教育不同于艺术设计教育,它出现早、概念比较含糊,其宽泛程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艺技术和造物领域,突出职业性、生产性,具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特点,成为不同性质、不同专业细化了的各种职业教育形式。而艺术设计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化逐渐从工艺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独立的体系。工艺教育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形态,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初期都曾出现过,为艺术设计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手工教育:为补充工艺教育的不足,1903年清政府于中、小学及初、优级师范学堂加设手工课,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对工艺教育、手工教育的专业设置作了具体规定,包括土木、窑业、染织刺绣、金工、木工、漆工、电器、机器、造船和图稿绘画等科目。专业涉及整个工业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与艺术设计联系密切。尤其图稿绘画科,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反映出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工业化生产特征。我国手工教育的普及是在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正式实行新教之后,为解决中小学美术师资困乏,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率先将原有的图画手工课,晋升为图画手工科(专业),开设素描、水彩、油画、中国画、用器画、图案画及金、木、竹、漆等工艺类课程,开启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标志我国专业化手工教育的开始。此后,各类新式学堂大都设立此类课程或专业。手工教育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是传统师徒制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过渡。手工教育作为普及性基本技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和师范教育中开展。手工教育重技能培养,与追求创造精神的艺术设计有根本区别,但是他们之间部分目标、教学内容和工作对象是相通或相同的,是设计教育萌发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案教育:与职业性工艺教育和普及性手工教育不同的是图案教育。辛亥革命后,中国新式美术教育迅速发展,除原来的师范类美术教育外,一批独立的艺术院校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艺术型设计教育的重要源头。1918年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平美专成立,设有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和图案科系,是中国图案教育的发端,此后图案教育在整个民国时期发展迅速,1921年上海美专增设工艺图案科,1928年林风眠等创建杭州国立艺专,下设绘画、雕塑、图案三个专业系。“图案”作为艺术设计的专用名词源于日本。我国最早留学日本、从事图案教育的陈之佛曾将图案解释为“制作用于衣食住行上所必要的物品之时,考虑一种适应于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把这个再绘于纸上的就叫图案。”这里的图案是制作物品之前的设计稿,已经是从传统手工制作中分离出来的设计了,与今天的“艺术设计”很接近,与工业设计大致相同。但是,这种设计与制作的人为拨离,和“图案”一词字面的局限,致使图案经常被理解成“装饰纹样”,随之缩减为纯粹纸上的纹样训练,最终被工艺美术教育所取缔。因此,图案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设计教育,而是设计教育的雏形和初期阶段。清末民国50年,尽管出现了各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或征兆,也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但教育规模小、分散,社会影响不大,不足以推动行业及教育的发展,传统“艺徒制”仍然是技艺传承的主要形式,而图案教育的纸上谈兵,手工教育和工艺教育的重技轻艺、忽视创意,都反映了设计教育初年,曲折的经历及举步维艰的初创局面。

艺术设计教育探索阶段的工艺美术教育

1949年新中国伊始百废待兴,工艺美术作为出口创汇和文化事业受到重视和保护。全国性工美行业调查,国际民间艺术、工艺美术产品交流展,成立手工业联社和专门的工艺美术管理机构,提出“适用、经济、美观”三项基本原则。确定“工艺美术”的概念:作为一定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工艺美术的内涵扩大了,除传统手工艺和民间工艺外,增加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50年代初,国家将旧中国分散的、教学性质相近的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统一为工艺美术教育,并建立起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配套的高、中、初三级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和教育人才的培养。从50年代至80年代初,全国有独立的工艺美术高校1所,设有工艺美术系科的美术学院6所、艺术学院5所、工科学院5所,开设的专业包括陶瓷、染织、服装、家具设计、漆器、装潢、室内装饰、装饰绘画、装饰雕塑、商业美术、书籍装帧、工业造型等;中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设计能力、并掌握某门专业技能的一线专业人才,1956—1975年,全国有此类学校18所,开设专业主要有工艺绘画、陶瓷美术、染织编绣、漆器、金属工艺、日用品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装潢美术、玩具造型等,这类学校由各地区行业部门管理,专业设置与行业对口,毕业生统一分配到工艺美术企业工作;除全日制院校教育外,70年代工艺美术职工教育机构出现,职工大学、中专和技工学校及行业组织与教育部门合办的职业高中,保证了全国各地区大批工美生产技术工人的培养。

50年代,正是德、英、美、日等国大量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代,其中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最典型。中国紧随其后,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国美术学院图案系,合并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直属文化部和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专门培养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和设计理论人才,作为中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校,它的体制体系一直是我国艺术类设计院校的基本模式。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创办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成为新中国工科院校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遗憾的是这类学校太少,中国十几亿人口,只有一所独立的高等设计院校(其余都以工艺美术科系的形式夹杂在艺术等其它类高校中)和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显然是不够的,而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以传统手工艺教育为主,现代设计的内容很少。尽管如此,业内还是有人提出,在全国多建几所工艺美术高校,各地要有分工和特色,除北京外,上海、四川、云南等地也要办。遗憾的是终止了这一切。

总之,建国至20年,中国工艺美术教育格局初步确立。教育规模扩大,教育类型、教育层次日益完备,同时逐步形成了地区、学校间鲜明的特色,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及学科结构等。最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成绩和特色的形成基本是自主探索的结果,与清末民国设计教育受外国影响不同。正因如此,这段中国特色的办学经验弥足珍贵和重要,尤其是60年代设计教育的调整、压缩和提高,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反思

艺术设计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经济活动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教育活动,纵观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史,始终受到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制约与影响。80年代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致使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过渡。首先是“工艺美术”这种将手工艺活动和现代工业生产综合在一起的概念遭到质疑。其次是“工业设计”的崛起,用“设计”的概念表述现代社会机器生产的造物活动,成为人们的热议,是“工艺美术”还是“工业设计”?这场讨论始终没有定论,但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问题的关注,开始思考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外延、基本属性以及反映在教学上的特征和要求。

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率先开设工业设计专业,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加速了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由7年前的20所猛增至200余所,而且工科院校开办艺术设计、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远超过艺术院校,两种不同课程结构的办学模式,丰富了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艺术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设计已经不是艺术设计的全部了,它和环艺、视觉传达设计等门类一样,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一部分,“艺术设计”取代“工业设计”逐渐为人们所接受。1998年国家正式改“工艺美术”为“艺术设计”,学科定名为“艺术设计学”,但研究生教育却又把它定名为“设计艺术学”。不同名称反映不同的认识分歧,反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研究的成长与异动。

我国艺术设计起步不晚,造成发展缓慢、落后于欧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情不同、先天不足。中国的艺术设计产生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母体中,既无工业基础又无成熟的商品经济市场;建国后长期的计划经济,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工业化、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工业化的任务至今尚未真正完成,企业对设计创意的需求远远小于对商品广告的依赖。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点毋庸置疑。发展初期的艺术设计,不可避免带有跟随性、实验性等缺少内生性和竞争性的缺点与问题。

首先,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利益驱使,各类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一哄而上,其中既有艺术、工科类院校,也有师范、综合类学校,甚至还有农、林学院。严重的失控与盲目的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教学整体实力的削弱,已经成为当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设计教育的另一种倾向是,重技轻艺、忽视理论研究。这其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它已经是中国设计界各种问题的根源之一,也是影响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一个独立、比较完善的艺术设计研究机构,学科研究多半通过工艺美术教育机构完成。近十年来有所好转,无论是设计概念、原理等基本理论研究,还是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分述理论研究,或是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工艺学、材料学等应用理论的研究。但是,理论研究的浮躁、功利、短视和观念陈旧,研究方向的分散零碎,理论队伍的参差不齐,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