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故反思总结范文

事故反思总结精选(九篇)

事故反思总结

第1篇:事故反思总结范文

【关键词】交融思想研究;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主要艺术体裁之一,相较于其它民间文学样式而言,民间故事对民间文化的承载能力以及对民众精神世界的反映力度,似乎更胜一筹。故此,在有关民众价值观念和思想状态的研究中,它往往会成为研究者最为钟爱的切入口。我国的民间故事研究,是与上世纪初兴起的民俗学运动同时开始的,但关于民间故事思想的研究,严格来讲,还是“新时期”以后的事情。虽然,自新时期以来,研究者们利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对民间故事所承载的民众思想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就其研究的整体格局而言,依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最为人所争议的,是对有关民间故事“反结构”成分的认识。研究者对民间故事“反结构”成分的认识,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坚持主流话语体系而对这种成分大加批判,并形成了“反智主义倾向”、“扭曲的观念与心态”、“仇富心理”等诸多贬义色彩浓郁的定性表述;一种则往往是抱着某种怀旧心理或者同情底层民众的态度,对这类成分多有赞誉。在笔者看来,这两种态度展示出了知识分子(研究者)与民众之间的隔阂,既不利于民间故事研究本身,也不利于真正意义上的民间故事思想研究工作的开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维克多・特纳的“交融”理论,从方法论的层面给我们提供的参考。

一、“交融”:关于生活世界的整体论

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1920-1983)是曼彻斯特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象征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他的“仪式过程”研究在人类学界可谓是相关研究的里程碑,同时,他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社会学家。特纳的社会理论,主要表现于《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一书中对“交融”这一概念的阐述和发挥上,他以“交融”理论摆脱了涂尔干等人的社会理论瓶颈,从而阐述了一种另类的属于交融状态之下的社会关系模式。

在维克多・特纳看来,所谓“交融”,是这样一种存在:它“提供了一个卑微与神圣,同质与同志的混合体”,在这一混合体中,“我们所看到的,是‘时间之内或之外的片刻’,以及世俗的社会结构之内或之外的存在”。①这一状态并不局限于仪式,它同样出现在常态社会之中。社会是一个“结构”与“反结构”同时并存的平面,而不仅是“结构”与“反结构”螺旋前进的线性存在。在特纳的社会理论中,“结构”与“反结构”(或者说交融)象征着社会主流和边缘人之间的关系,这二者的关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二元对立,但“两方并不彼此摧毁,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彼此催化”②。

特纳有关仪式研究的“阈限”、“交融”理论,不进适用于仪式分析,也能运用到各种社会现象的讨论上。他的这类分析,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崭新的有关民间文学乃至整个文学艺术发生学意义上的表述。他说:“交融还有一个潜在的方面,它总是以虚拟语气出现。在总体性的存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中,能够产生象征、暗喻,以及类比;艺术和宗教就是这些关系的产物,而不是法律结构和政治结构的产物。”③这或许触及到了我们文学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即文学(包括民间文学)对社会现状的反思性。而之所以“交融”能够产生文学和艺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交融状态之下,艺术创造主体从社会结构的边缘区域寻找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分离点”。

二、民间故事的“交融”特征

在分析处于交融状态的“阈限实体”的特征时,特纳曾明确指出其“边缘性”,即这些“实体”处在社会结构的末端或者之外,他们构成了与社会结构相对立的某种力量。在进一步分析“弱者的力量”时,他指出:“在民间文学中,有着象征意义的人物也十分常见,比如‘神圣的乞丐’、‘第三个儿子’、‘小裁缝’,还有傻瓜。他们撕掉了高官厚爵者的高傲嘴脸,使他们降到了基本的人性和道德的层面上。同样,在传统的‘西方’故事中,我们都读到过漂泊不定、行踪神秘、没有财产、没有姓名的‘陌生人’。最终是他们消灭了办事不公、欺压平民的世俗‘暴君’,恢复了道德和政治的平衡状态,由当地的政治力量组织进行事物管理。”④特纳的这一描述是准确的,在民间文学――尤其是民间故事――中,这些“边缘人”或者“弱者”往往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如为某些论者指称为“反智”以及“仇富”的故事中,仆人、农夫、村姑等形象常常能够非常轻松地驳倒或者击败书生、员外、秀才等形象。毫无疑问,这些角色各自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前者象征着社会结构边缘的底层,后者则是社会结构中心的代表。

如果民间文学的产生,的确与这种交融状态密切相关,或者说民间文学的总体特征可以被定义为“交融”的话,那么,我们对待民间文学的态度,就应当有所改变。正如特纳所指出的,“没有身处低位的人,就不可能有身处高位的人;而身处高位的人必须要体验一下身处低位的滋味”⑤,民间文学所要展示的或许并不是某种价值观念,而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结构,允许交融状态存在的结构。故此,民间故事的意义,最初或许只是实现“交融”的一种途径,而所谓批判或者讽刺,也许只是研究者的过度阐释。

三、民间故事思想研究何去何从

民间故事的内容往往牵涉到“身处高位的人”与“身处低位的人”之间的对立,这种简单关系模式的设计,其功能可能并不在于宣扬某些论者所谓的“仇富”、“反智”思想,而是在于训诫、娱乐等内指性调节。但是,这些成分(反结构成分)却能够让那些以社会结构权力中心自居的人感到惊心动魄。

民间故事所展示的,是民众的生活世界,它不需要太多的抽象观念,首先关照的是人的存在意义,或者展现某个层面的生活世界。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民间故事的讲述者或听众,他们所关注的不是故事所反映出来的批判性或讽刺意味,在他们而言,讲故事与听故事近乎游戏,主要是为了娱乐。研究者对民间故事进行思想研究本身并非坏事,但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往往容易采用经验实证的所谓科学方法,将研究对象从具体情境中抽离出去。研究者在挖掘和阐述民间故事的思想和意义时,所碰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区分研究者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及民间故事的本然意义。

笔者认为,任何尝试按照研究者自身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观念来试图赋予民间故事以某种意义的企图都是徒劳的,这是“因为人的存在意义是一个自在主体超越历史性和现实性文化条件限制的先于经验的自由选择,因此存在者主体所自主选择的超时、空存在意义不可能是由存在者主体之外的另一存在者主体做出的任何任意性、逻辑性规定,即使这一规定是如何地合乎历史性、现实性的文化逻辑-经验知识”⑥。或许,当我们真正接受特纳从“交融”理论角度对民间文学的论述后,我们能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更易于接近民间故事的本然意义,这是因为,我们真正理解了民间文学的意义所在。

注释:

第2篇:事故反思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外学前教育史》 教育讲古团队 教学实施

《中外学前教育史》是我校学前教育(师范)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28个学时,2个学分。开设该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外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情况,掌握中外主要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学前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以致用。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我一直重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成功申报了绍兴文理学院第五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现将该改革项目的一个成果――“《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学习团队的实施”推介如下,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团队是指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完成某个共同任务,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所组成的相互依赖、影响和促进的集体。学习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学习目标、教学目的,完成某个特定的教学任务,两名或两名以上学生通过分工协作而开展的形式多样的集体性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的实施对象是我校学前教育(师范)131班,该班有41个学生。根据该班的班情、学情,依据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态度端正性、学习方法正确性、学习兴趣广泛性与学习能力互补性的组建原则,我们组建了教育讲古、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上课、成果展示等五个课程学习团队,不断培养学习型学生,促使学生合作共赢,和谐共享,博采精华,吐故纳新,勤思善学,学用结合,成长成熟,异质互补,提升超越。每个课程学习团队的实施情况有同有异。

一、教育讲古团队的实施

该团队要求学生能够流利流畅、声情并茂地讲述中外古代儿童教育故事,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思想精华与现实启迪,能够联系中国和外国的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组建该团队,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幼儿故事讲述能力。

(一)选编教育故事

学习中国学前教育史时,学生选编了“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经典儿童教育故事;学习外国学前教育史时,学生创编了“柏拉图的教育故事――论坚持”、“昆体良的教育故事――论游戏”等多种寓意深刻的教育故事。

(二)讲述教育故事

学生事先将教育故事制作成课件,熟悉教育故事内容,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脱稿讲述教育故事,概况该教育故事的启迪或价值。一个学生讲述“曾子杀猪”时概述:“古人教育幼儿时非常注重言传身教,注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用自己言行一致的处事原则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榜样。希望大家今后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长,都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三)评价教育故事

教师事先将“教育讲古评分参考标准”分发给学生,师生对照标准,既要评价讲古者的基本功、表现力和创意,发现其优点,找到其缺点,指明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又要评价教育故事主题的鲜明性、人物的独特性、情节的曲折性、结构的完整性、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质朴性与启迪的教育性。

(四)开展总结反思

讲古者要总结教育讲古的优点与缺点,反思所得、所失、所疑、所难。一名讲古者写道:“优点是讲述教育故事较流畅,声音较响亮,语速较合适,表情和动作较适当。缺点是教育故事与现实启迪衔接不恰当,现实启迪概括不全面。”通过总结反思,力争探索出教育讲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案例教学团队的实施

该团队要求学生能够精选案例,研析案例,例证理论或观点,能够从各个案例中分析、比较各种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概括出某些一般性的教育原理。组建该团队,重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选案例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精选案例是有效进行案例教学的良好开端和重要保证。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中外教育名著,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张雪门的《幼稚园教育概论》、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等,选择具备一定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案例。

(二)研析案例

研析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是研析案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讨论各种案例,引导他们剥去各种案例的非本质属性,揭示其内部特征及案例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促使案例教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例证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善于用各种经典案例验证学前教育家的各种教育理论观点,揭示出案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使案例和观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使教育理论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如学生用各种经典案例验证了陈鹤琴的“小孩子好游戏”、“小孩子喜欢合群”、“小孩子喜欢被称赞”和“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等儿童心理特征。

(四)总结评价

案例教学结束后,学生和教师都应进行总结评价。学生既要总结评价自己的优点,又要总结评价自己的缺点,增强反思性学习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创见,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学生自己补充纠正,切忌简单公布“标准答案”。

三、课堂讨论团队的实施

该团队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准备,深入研讨,解答疑惑,总结反思,能够从讨论中更全面地解析问题,更深刻地掌握知识,更系统地表达结论。组建该团队,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设计讨论题目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设计讨论题目。陈鹤琴是中国现代一位杰出的学前教育理论家和著名的学前教育实践家,其幼儿教育思想是系统和深刻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我们设计了多个课堂讨论题目,现举例如下:“陈鹤琴是如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方法的?”“陈鹤琴列举的当时中国普通幼稚园存在的四种弊病现在还存在吗?为什么?”“陈鹤琴幼儿教育的内容与现在幼儿教育的内容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原因何在?”“陈鹤琴详细记录了他儿子陈一鸣言语发展的情形,总结出儿童一般言语发展阶段。你认为这合理吗?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上述讨论题目角度独特、新颖别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点燃其思维火花。

(二)提出讨论要求

为了深入开展讨论,保证讨论的有效和高效,教师提出以下四个讨论要求:“班级分若干小组,每小组讨论1个问题。”“每小组选定主持人、记录员、质疑者、发言人和总结人。”“每小组课前准备好讨论的各种事宜,上课时开始发言(8分钟以内),然后提问与答疑。”“每小组讨论后进行反思与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三)做好讨论准备

首先,学生应审好题目。审不好题目,无法实施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题意,理清思路,理解重点问题。其次,要充分准备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质疑者、发言人和总结人等各个角色,既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如发言稿、摄像机等),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如克服怯场心理、害羞心理等)。

(四)组织讨论活动

讨论开始后,主持人主持本组讨论,介绍小组内的任务分工等;发言人就本组讨论的题目发言,表达观点;质疑者反驳发言人的观点,发言人再次论证自己的观点,双方激烈讨论与争辩;总结人系统总结本组讨论的得失,赞成与反对的观点;记录员真实客观记录本组讨论的实情。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讨论,及时调整讨论的重点、形式、方法与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讨论,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五)开展讨论总结

课堂讨论团队的主持人全面总结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课堂讨论”的优缺点,推动讨论教学的改进与完善。教师开展了讨论总结,概括为:“准备充分,资源丰富;全员参与,多向互动;问难答疑,论辩激烈;优缺并存,扬长补短。”

四、模拟上课团队的实施

该团队要求学生能够做好备课、上课和评课等活动,能够从中学会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了解教学对象,调控教学环境。组建该团队,重点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创新能力,形成学生的实践智慧,塑造学生的教师角色。

(一)认真备课

模拟上课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就学前教育制度史的某些教学内容模拟上课。学生备课与教师备课的内容要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如学生认真准备“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教师认真准备封建社会时期“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等。学生认真准备“古代希腊的学前教育”,教师认真准备古代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史想”等。教师要修改学生的教学课件,学生完善教学课件后才能够上课。

(二)精心上课

学生运用恰当教学方法,精心讲授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学生上课时教学语言规范,仪表举止得体,教态自然亲切,教学互动适度。

(三)科学评课

教师课前将“模拟上课评分参考标准”分发给学生,师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素质、教学效果与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科学评课。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说:“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一次务实的科学评课会使施教的学生改进不足,使听课的学生获得启迪,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

(四)总结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现在的学生要成为将来的名师,只有不断总结反思。一个施教的学生善于总结反思,撰写了以下感言:“优点是流畅地讲完了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课件精美,图文并茂;缺点是声音不够响亮,板书不够工整。”字数虽然不多,但句句是肺腑之言。

五、成果展示团队的实施

该团队要求学生能够及时记载与分析教育讲古、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上课等团队成员的表现,适时展示各个课程学习团队的成果,能够从中学会解析教育文献,整合教育资源,凸显教育成果。组建该团队,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得与处理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及时记载

该团队成员选用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或利用钢笔与纸张等文具,将深刻的教育讲古、精辟的案例教学、激烈的课堂讨论和精彩的模拟上课及时记载下来,保证其完整性、系统性与真实性。上述文献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呈现出来,是最基本的信息源。

(二)认真分析

该团队成员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方法,认真比较对照上述各种文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为作鉴别、下判断、得结论、制展览提供确凿有据、可靠可信的信息。

(三)适时展示

该团队成员在期中和期末两个阶段,依据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标准,将教育讲古、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模拟上课等团队成员的成果制作成板报、墙报或多媒体课件,适时展示出来,供师生赏析与品评。

(四)总结反思

该团队成员善于总结反思,善于改错纠过,善于认识、提高与完善自己。一名成员进行了中肯的总结反思:“优点是做成果展示时思路较清晰,结构较合理,框架较明朗。缺点是拍摄的部分图片比较模糊,视频剪辑技术不高。今后要掌握摄影技术与视频剪辑技术,制作更加精美的成果展示,不负众望。”

第3篇:事故反思总结范文

思想品德分课型教学,就是把思想品德课分为几种课型,根据课型的不同特点组织教学。思想品德教材一 般可分为四种课型,即图画型、故事型、事例型、论说型。分课型教学对于帮助教师把握不同课型教材的内在 特点,掌握教学规律,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课型不同,课堂结构亦应有所不同。这正是分课型教学的意义所在。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就必 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我在长期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不同课型的课堂结构进行了探索。现抛砖引玉,以求教 于各位同仁。

图画型课文课堂结构

(附图 {图})

实施要领:

1、导入:图画型课文的课堂导入一般应开宗明义,即要首先阐释课题,因为此类课文以低年级多见,学 生很难“望图生义”。教师还可采用新奇的教具、提问式的谈话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读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一般是从局部到整体,让学生细细“读”图,使学生知道图 上画了些什么,特别要知道图上有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情等,使学生充分感知画面,获得对图画的整体印象。

3、导图:运用情景,比如放大的课文插图和图画、灯片等,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自觉地进入画面,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道德是非判断和道德行为导向。

4、析图: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对图画中人物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评价,挖掘课文的深刻内蕴,使 画面充实起来,让学生多弄懂几个“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观点对课文中人物的道德行为展开评价 。

5、议图:是对课堂知识的实际运用,一般不要就图论图,而要力求走出画面,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 际,深化道德认识。

6、演图:在图画教材中,有正面教材,也有反面教材,演图一般以正面的教材为宜,以防学生模仿不良 的榜样行为。这种表演能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即使演得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无须课前预演。

7、总结:教师总结课文观点,按照课文提出的道德要求,指导学生道德行为。

故事型课文课堂结构

(附图 {图})

实施要领:

1、导入新课:一般不要直接接触课题,可用故事导入,辅以音乐渲染气氛,效果更好。

2、展示形象: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展示形象,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展示形象,还可通过表演展示形象, 有条件的最好采用电化手段,将形象搬上屏幕,能获得更为直观的效果,增强艺术感染力。

3、分析形象:①抓故事的主线,复述基本情节。②阅读课文中的有关句段,初步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 ③分析人物的心理和言行,思考他们有什么思想品质,并要注意设计好板书。

4、传知明理:揭示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接触课题,使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明理。

5、延伸扩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学生身边的故事教育学生,更亲切,更有说服力。

6、练习巩固:布置几道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测教学效果。

7、反馈矫正:检查练习情况,帮助学生订正不正确的地方,说明改正的理由。

8、总结导行:总结强化课文观点,指导道德行为,防止学生“买椟还珠。”

事例型课文课堂结构

(附图 {图})

实施要领:

1、导入新课:多以揭题导入,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使学生对课题了然于心,便于下一步“摆事实,讲 道理”。

2、列举事例:是说明道理的主要依据,应充分加以利用,还要从其它地方搜集有关资料。当然列举事例 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选择典型,最好有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如附以图片、数据等,则更能收直观教学之效。 有些也可以用故事启发。

3、揭示道理:把事实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再让学生反复阅读有关句段,牢记这个结论。

4、延伸扩展:针对实际,列举学生熟知的事例加强说服力。

5、练习巩固:除常规练习之外,可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让大家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事例”,以活 跃课堂气氛。

6、反馈矫正:检查练习或讨论情况,收集反馈信息,纠错补漏。

7、总结观点:总结全文,强调观点,指导行为。

论说型课文课堂结构

(附图 {图})

实施要领:

1、导入激趣:论说型课文最忌生硬说教,在导入新课时,要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取的手 段有:①问题导入式;②插图导入式;③故事导入式等。

2、提出论点(问题):此类课文多见于高年级教材,有的开篇提出论点,有的则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教 学都应围绕这个核心。

3、进行论证:是培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过程,要求以理服人。教师应分析教材,运用教材中的材料作 论据,通过推理判断等,使论点成立。其中很多课文仍然是以故事或事例为主的,要注意思维过程的前后呼应 和连贯,而不能仅仅只对材料作些表面的简单的分析,注意发挥榜样激励、名言启迪、典型示范等作用,使教 学既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又做到生动活泼,情理交融。

4、得出结论:通过上述论证,引导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懂得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学生对 课题的理解深刻而明朗。

5、练习巩固:对课后的练习题组织讨论或要求学生自己思考,对道德观点起强化和巩固的作用;或是先 要求学生读阅读材料,再提出有关问题,对教学起延伸作用。

6、反馈矫正:检查练习阅读情况,纠正错误。考察学生中还有哪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加以疏通引导 。

第4篇:事故反思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主控思想;主题;罗伯特•麦基;《故事》

一、主 题

《电影艺术词典》中对电影剧本主题的定义是:“电影剧作者在剧本中通过人物塑造和对生活的描述所体现出的中心思想。它是剧作者对生活、历史和现实的认识、评价和理想的表现。”[1]

《编剧:步步为营》的作者温迪•简•汉森把主题称为“主旨”。他认为主旨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包括主题(某种情感)、基本动作(某种行为)和目的句(主角的动因和阻碍),这三个部分能够构成一个足以简述影片主要内容的句子,这个句子被简•汉森称为“主旨陈述”,电影的主题便是主旨陈述所阐述出来的内容,编剧们将依附着主旨陈述来拓展和延伸剧本。

希德•菲尔德把主题称为“主要题材”,他认为:“电影剧本恰似一个名词,即关于一个人或几个人,在一个地方或几个地方,去做他/她的[事情]。这个人就是主要人物,而他/她做的[事情]就是动作。当我们谈论一部电影的主要题材时,其实我们谈论的就是动作和人物。”[2] 希德•菲尔德的主题概念表示,“人物”和“动作”只是一个范围,一个有待探索的区域,当编剧非常了解他们的人物和人物所做的事情的时候,便可以在这个区域中找到主题。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编剧大师们都有着自己对主题的独到见解,那么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写作的原理》(以下简称《故事》)中又对主题有着怎样的理解呢?

二、主控思想

(一)主控思想的定义

“主题在作家的词汇里已经变成一个颇为含糊的字眼,例如‘贫穷’‘战争’和‘爱情’并不是主题;它们只是与背景或类型相关的东西。一个真正的主题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子,一个能表达故事的不可磨灭的意义的明白而连贯的句子。我更喜欢主控思想这个提法,因为它不但像主题一样道出了故事的基本思想或中心思想,同时还暗示了它的功能:主控思想确定了作者的关键选择。它是又一条创作戒律,为你的审美选择提供了一个向导,帮助你确定:在你的故事中,什么适宜,什么不适宜;什么能够表达你的主控思想并可以保留,什么与主控思想无关而必须删除。”[3]137

麦基的主题定义与简•汉森和希德•菲尔德的主题定义十分相似。简•汉森的“主旨陈述”、希德•菲尔德的“主要题材”以及麦基的“主控思想”,都没有将主题定义为一个词语,他们都将主题定义为一个句子,一个可以表达出故事意义的句子。而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简•汉森与希德•菲尔德仅表达出了麦基对主题定义的前半段内容,即主题是故事的基本思想或中心思想,而主题在剧本创作阶段的功能则没有被详细阐述。虽然在简•汉森和希德•菲尔德的主题定义中也表示,主题对故事的发展和变化起着决定作用,但其对于剧本的控制能力却远不如麦基的“主控思想”。

“主控思想”,我们从字面上就能分析出它的特点,控制是主控思想的主旨,麦基把主控思想称为创作的又一条戒律,顾名思义,当编剧创作剧本的时候,必须将主控思想像禁锢一样戴在头上,随时提醒自己是否超越了主控思想的控制范围,如果某一情节游离出了这个范围,其必然偏离了主题,就必须被删除。所以,麦基的“主控思想”更具有功能性,更加适合编剧在剧本创作阶段使用,它给编剧提供了一个“指南针”,让他们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不会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二)主控思想的构成

“主控思想具有两个组成成分:价值加原因。它在最后一幕的高潮中明确了故事的重大价值是正面性质还是负面性质,同时还要确定这一价值转化为现在这一最后状态的主要原因。那一个句子就是由这两个成分构成的。价值加原因,便表达了故事的核心意义。”[3]137 毋庸置疑,故事的意义来自于主人公的世界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的这一时段中所发生的变化,麦基的主控思想便概括了这一内容:故事由开头的什么模样变化成了结尾的什么模样(价值),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原因)。

麦基这样定义价值:“价值是指具有正面或负面性质的首要价值,它是作为故事的最后动作的一个结果而来到你主人公的世界或者生活中的。”[3]137在剧本的开头,主人公的世界总会有一个状态:正面性质或负面性质的任何一种状态,例如饥荒(负面)等,而这个状态将随着故事的发展不断地变化,最终在故事的结尾处再次呈现出一个状态:例如富足(正面)等任何一种能够与开头状态相对应的状态,这种主人公世界的状态的变化,便承载着故事首要价值的转化,即负面价值到正面价值或正面价值到负面价值的转化。这种价值的转化,便是主控思想的上半句内容。

“原因是指主人公的生活或世界何以转化为最后的正面或负面价值的首要原因。”[3]139为什么主人公的世界会从开头的一个状态变成结尾的另一个状态?这种价值转化的原因便是主控思想的下半句内容。

所以,价值加原因,便组成了一句完整的主控思想。

(三)如何找到主控思想

发掘主题的方式有很多种,比较传统的是,在剧本创作之初就先确定影片的主题,然后根据这一主题设立多个故事提纲,并从中选择最适合表达这一主题的提纲,然后进行剧本创作,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主题先行”。然而,麦基寻找主控思想的方法却是:“看着你的结尾,问自己:什么价值作为这一高潮动作的结果,无论正负,被带到了我的主人公的世界?接下来,从这一高潮往回看,一直深挖到故事的基石,问自己:这一价值被带到他的世界的主要原因、动力或手段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所组成的句子便是你的主控思想。”[3]140

“看着你的结尾,问自己……”,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知道,麦基不主张主题先行,他认为主题来自于故事,同时还滞后于故事。编剧应该让故事自由地向最后一个高潮前进,然后在其到达之后,再从中提取故事的意义,而不是在写作之前就硬性地赋予故事一个意义。“你并不是从观点中获得动作,而是从动作中获得观点。”[3]140

麦基的这种寻找主题的方法更加感性。作为一名编剧,在理性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工作固然重要,但感性和直觉更加重要。如今的电影故事充斥着太多的陈词滥调,原因之一就是编剧过于理性,缺乏想象力。他们生怕自己的写作会被某个突然出现的灵感打乱,生怕自己的主题会在故事的高潮走了样;殊不知,其实那个突然出现的灵感才是故事最精彩的部分,那个走了样的高潮才是真正来自于编剧的内心深处。“如果一个情节完全按照你最初的计划进展,那么你的写作便过于拘谨,没有给你的想象力和直觉留出余地。”[3]141而且,这种方法也更贴近编剧的内心。编剧在故事中寻找意义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寻找真实的自我,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发现完美的主控思想,同时也能挖掘出作者心灵深处的那份令人震惊的“自我”,这便是麦基所说的,编剧发掘主控思想的同时进行的“自我认识”。

(四)主控思想如何发展故事

找到主控思想之后,下一步便是围绕着主控思想将故事发展出来。这个阶段通常是非常危险的,编剧经常会在这个阶段,将本来拥有非常精彩主控思想的故事毁掉。因为在这个阶段,编剧很容易在写作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偏离主控思想。当观众看了5分钟的偏离情节之后,他们会觉得好奇,10分钟就会变为茫然,20分钟就会开始厌烦,最终他们会评价这部电影为一部“烂片”,因为:“电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这是编剧的悲剧,也是发展故事的危险性所在。

在发展故事的阶段,罗伯特•麦基主张比较随性地创作,编剧可以从剧本的任何一个位置落笔,但绝不可以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使情节游离在主控思想之外。那么怎样才能始终方向正确地发展故事呢?

“故事的进展是指将故事在故事的正面和负面价值之间动态移动的过程。”[3]141编剧确立了故事的主控思想,也就明确了故事价值的正负两面;接下来,编剧便能在故事的首尾搭建起一条情节进展的线索,然后沿着这条线索编制出多个场景序列,使这些序列成为价值正负两面交锋的战场,它们在故事的进程中不停地争吵,时而正面获胜,时而负面获胜。随着它们的冲突越来越大,故事来到了最后一个高潮,正负两面在这里展开了最大规模的一次正面交锋,最后胜出的便是故事的首要价值,同时,完整的故事和主控思想也随之诞生了。

“这种思想和对立思想互相对抗的节奏,便是我们这门艺术最根本的东西。无论其动作是多么的内化,它都是在所有优秀故事的心脏搏动。”[3]143麦基发展故事的方法,令编剧可以有节制的发挥想象力,它在给予巨大创作空间的同时,使编剧不会因为空间的扩大而盲目无边的创作,因为只要故事的正负价值在主控思想的控制范围内争吵,并向前发展,剧情便总会在最靠近故事心脏的位置搏动,它永远都不会偏离主题。

(五)避免说教

故事的进程中,编剧必须给予价值的正负两面同等的火力,使它们势均力敌的对抗。甚至有的时候,为了使首要价值在故事的高潮来一个绝地反击,编剧还要在之前给予对抗价值更多的火力,使首要价值经常陷于被动,甚至在故事高潮来临之前,令观众以为首要价值已经被彻底击败,然后再令其复活,并在高潮处一举击败对手。主控思想的感染力源自于对抗价值的强大,对抗价值越强大,最后战胜它的首要价值便越强大,故事的主控思想便越有感染力。

但是,观众经常会在银幕上看到一类电影,它们总是无时无刻地宣扬着某个道理,它们的喋喋不休令观众非常反感,观众甚至希望:“编剧还是站出来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吧,省得我们坐在这里浪费时间。”如果一部电影令观众产生了这样的反应,那么它的故事一定陷入了说教的漩涡。因为故事价值的正负两面并不是势均力敌,而是一直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对决,作为首要价值的一方总是压制对手,它连连取胜,而另一方则毫无还手之力。这个时候,作者已经把故事的主控思想变成了说教思想。

“说教根源于一种天真的热情,认为故事就像手术刀一样可以用来切除社会的毒瘤。”[3]144在故事的世界里,大声呼吁是没有用的,它只会令观众起一身鸡皮疙瘩。“因为要证明你的观点,并不是看你能多么强硬地断言你的主控思想,而是看它是否能战胜你为它所部属的各种强大的反对力量。”[3]145优秀的艺术家一定要拥有哲学家的头脑,他们必须承认世界上有丑便有美,有贫穷便有富有,任何一种价值都是相对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两面性的。作为一名优秀的编剧,应该可以看到故事观点的正反两面,然后客观地审视它们,并将其中蕴含的真理挖掘出来。千万不要被自己的思想禁锢,尽量沉浸在生活中,体味最真实的世界。不要偏袒价值的任何一方,冷静地分配火力,然后在高潮处亮出你的主控思想,亮出你对世界最坦诚的认识。

麦基在《故事》中阐述了一个经典的观点:“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个活生生的比喻,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这样的。’有史以来,所有的经典作品给予我们的并不是解决办法,而是清醒的认识,并不是答案,而是富有诗意的坦诚;他们对人类世世代代为做一个人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作出了不容忽视的揭示。”[3]146

所以,如何坦诚地看待世界,如何在故事中诗意地表达出这份坦诚,便成为编剧们最根本的课题。

(六)主控思想的三大类别

根据主控思想负载的情感,可以把主控思想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理想主义主控思想、悲观主义主控思想和反讽主义主控思想。

“上扬结局”的故事负载的主控思想,便是理想主义的主控思想,它代表了人类情感中的希望与梦想,是绝对正面的乐观主义思想。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商业电影,便属于这一类型: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善良能够感化天地、梦想在不懈的努力下绝对能够实现等。在现今的世界上,理想主义电影的数量最为庞大,原因有两个:第一,当人们暂时脱离缠人和令人沮丧的现实生活,到电影院娱乐一下的时候,他们不会希望看到更加令人沮丧的电影,他们希望在娱乐之余为自己的精神充电,让自己继续坚信生活是美好和充满希望的。所以,电影工作者当然会不遗余力地满足观众,创造出大量的理想主义电影;第二,作为人类,我们更喜欢审美,却不愿意审丑,因为丑的东西通常无法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我们会在潜意识里尽量规避掉丑的东西,我们更愿意躲在理想主义的避风港里,命令自己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所以,编剧们也会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绕开丑陋和负面的情节,从而写出了大量的理想主义电影剧本。

但是,现实并不一定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理想主义的主控思想并不能完整地表达出现实生活。同样,悲观主义的主控思想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低落结局”的故事负载的主控思想,便是悲观主义的主控思想。它代表了人类情感中的灰色地带,其中充斥着人们的失落感和不幸感,它是绝对负面的悲观主义思想。一小部分的电影属于这一类型:人性终究是黑暗的、人间是永无天日的地狱、权利与金钱可以主宰一切等。这类电影的作者大多数都带有一种愤世嫉俗的气质,他们希望用悲观主义的故事,释放出一种令人沮丧和压抑的怒火。这类电影的受众相对较少,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从负面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生活。虽然这类电影很难摆脱愤世嫉俗和过分偏激的嫌疑,但是有的时候,它们恰恰能表达出人们不愿意接受的严酷真理。

理想主义和悲观主义是主控思想的两极,它们是非正即负的绝对观点,都无法完整地表现出复杂的现实生活,而反讽主义的主控思想则拥有这样的能力,它是更高一级的主控思想。

“上扬/低落结局”的故事负载的主控思想,便是反讽主义的主控思想。它能够表达出我们生存状态的复杂性和两面性,是一种即正且负的观点,它可以兼顾主控思想的两极,使二者合而为一却不混为一谈,它是最完整的现实和生活。事实证明,反讽主义的电影最能经得起观众、评论家以及时间的考验,它不仅能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同时也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永恒的经典:《辛德勒名单》,辛德勒放弃了他一直以来追求的财富,但他得到了高尚的灵魂;《奥赛罗》,摩尔人终于证实了他的妻子是忠诚的,但他却刚刚杀死了她;《霸王别姬》,程蝶衣自杀了,但他终于变成了梦寐以求的真虞姬。就是这个神奇的“但”字,把生活的多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故事结局的不同,反讽主义的主控思想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正面反讽和负面反讽。正面反讽:“对当代价值:成功、财富、名誉、性、权利等等的孜孜追求将会毁灭你,但是,只要你能及时看清这一真理并抛弃你的执著,你便能拯救自己。”[3]150正面反讽的故事结局,相对于主角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来说,看似是低落的,但内核却是上扬的,因为主角抛弃了欲望,换来的则是更加珍贵的内心解脱与情感释放。负面反讽:“如果你一味地痴迷于你的执著,你无情的执著将会满足你的欲望,然后毁灭你自己。”[3]152负面反讽的故事结局看似是上扬的,因为主角得到了他一直以来追求的东西,但内核却是低落的,因为主角过分执著于自己的欲望,无休无止的追求,从而放弃了对他来说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最终他只能迷失在自我的欲望里无法自拔。

“反讽对观众的作用就是那种美妙的反应:‘噢,生活就是这样的。’从最坏的经历中,我们总能得到一些正面的启迪;要得到最丰富的经历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现实生活往往充满了无情的反讽。”[3]153

(七)编剧的社会责任

“一旦找到你的主控思想,你就必须尊重它。绝不可心存奢望地:‘这只不过是娱乐而已。’”[3]154所谓娱乐,绝不只是简单的“找找乐子”而已。娱乐是一种仪式,因为它有能力聚集一大群人,端坐在一个黑暗的大盒子里,盯着一块发光的幕布几个小时。人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影片之中,将影片中意味深长的情感不停地转移到自己的身上,他们享受着自身经验以外的情感经历,并且在走出黑盒子之后的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内,一遍一遍地咀嚼着影片带来的余味。“任何影片如果能召集、控制并成功地完成这种故事仪式,即是娱乐。”[3]154任何娱乐都不是单纯的玩耍,没有一个故事是言之无味的流水账,所有的影片都有一个主控思想,都传达出了一种观点,只不过这个观点通常都被蒙上了一层迷人的情感面纱,需要我们自己揭开才能够看到它。

在现今的世界上,电影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它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作为电影故事的创作者,编剧应该拥有一份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并没有责任疗救社会的弊端,恢复对人性的信心,振奋社会的精神,甚或表达我们的本质。我们只有一个责任:讲真话或曰揭示真理。”[3]156诠释真实是艺术家最基本的品质和责任,只有真实的故事和主控思想才能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尽管一个艺术家在私人生活中也许会对人撒谎,甚至自欺,但当他创作时,他却会讲真话;而在一个充满谎言和谎言家的世界内,创作一部真诚的艺术作品永远是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3]156

三、结 语

2010年已经结束,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国内外电影产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2010年的北美电影票房总值突破了100亿美元,相比2000年的77亿美元,增值达20多亿美元。更加令人振奋的是,我国2010年电影票房总值也已经史无前例地突破了100亿人民币,在短短的十年间,我国电影票房总值相比2000年的8.6亿人民币,增值达90多亿人民币。

如果只看以上的数据,我们可能会认为当今的电影产业正稳步健康地向前发展。但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十年来的北美电影票房排行榜,便不难发现,平均每年都有五部左右的续集电影进入了榜单的前十名,我们经常能看到某部电影的第二、三、四、五、六部续集出现在榜单之中;同时,好莱坞出品的翻拍电影和重拍电影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用不了多久,续集电影、翻拍电影和重拍电影的票房总和,将会占据北美电影票房总量的一半以上,好莱坞的特长正在从上个世纪的“菜色创新”,逐渐演变成“反复翻炒”“冷饭新炒”和“东饭西炒”,好莱坞创造故事的能力正在逐年下降。

国产电影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纵观近十年,虽然电影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电影的投入逐年增加,票房过亿的影片也一年多过一年,但是这些影片大多数都是叫座不叫好,虽然它们看起来都十分浮华和绚丽,但始终由于故事的拙劣而难以留下良好的口碑。这些影片,无论是前期的剧本研发,还是中期的拍摄制作,都越来越快餐化,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后期的宣传,甚至有人笑称,这些两个小时左右的影片“只是为了剪出一部几分钟的宣传片而拍摄的”。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华语影片的类型也极为单一,大多数影片都是年代剧和武打剧,其他种类的影片屈指可数,能够在票房上取得优异成绩的更是凤毛麟角。

有诸多因素造成了电影的这一现状,抛去一些客观因素不谈,电影越来越缺乏故事性,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正像亚里士多德曾指出的,如果连故事都讲不好,其结果必将是颓废和堕落。

“文化离开诚实而强有力的故事便无从发展。不断地耳濡目染浮华、空洞和虚假的故事的社会必定会走向堕落。我们需要真诚的讽刺和悲剧、正剧和喜剧,用明丽素洁的光来照亮人性和社会的阴暗角落。不然的话,就会像叶芝所警告的那样:‘中心将无法固定。’”[3]16在1997年出版的《故事》中,麦基已经提出了对电影发展的顾虑。回顾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正像麦基所说的,电影的投入越来越大,电影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视听效果也变得越来越浮华,但由于影片的故事性越来越弱,使这些影片变得十分空洞无味,无法在灵魂层面打动观众。显而易见,讲故事的手艺正在失传。

手艺失传的深层原因是价值观念的混乱。因为艺术的灵魂来自于艺术家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理解人生的是非曲直。我们需要了解构成我们世界的一切事物的价值。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更接近真理。不管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至少应该拥有一个观点,拥有一个稳固的价值观念。

然而,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价值观念混乱、满是观点却异常轻浮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审美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是非曲直变得模糊不清。编剧无法从容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描绘,因为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观点到底是什么,他们成为混乱时代的牺牲品。而且就算他们能够亮出自己的观点,又有谁会认同呢?例如:“随着家庭的解体和两性对抗的加剧,谁还会认为他能真正明白爱情的本质?即使你相信爱情,你又如何才能向一群越来越怀疑的观众去表达呢?”[3]21为什么续集电影会一部接着一部的出现?因为这些电影的主控思想永远都是那么一个,编剧不必担心影片的主控思想不会被观众接受,他们把既有的主控思想重新“烹饪”,然后端给观众。接下来便是不停地“冷饭新炒”,炒出第二、三、四、五、六,以致无穷部续集电影,而这些电影的主控思想却早已经发霉变质了。同时,价值混乱还诱发了盲目的技术崇拜和明星崇拜,那些浮华空洞的“宣传片电影”和大牌云集的“晚会电影”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编剧必须在这样一个价值混乱的时代里找到一盏明灯,它能够重新赋予电影丰富的故事性,再次用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精彩透彻的观点来征服观众的灵魂。

罗伯特•麦基的主控思想,便是这盏能够指明方向的明灯。主控思想可以有效地扶正编剧的价值观念,它无论从灵感的诱发、构架的搭建、情节的填入以及高潮的设计,都能给予编剧正确的方向和准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主控思想将价值观念作为指导编剧创作的第一标准,它能够从最根本的地方治疗电影创作的弊端。主控思想无疑是电影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将引领着电影创作者用最真诚的态度和最踏实的方法,走回故事性电影的创作道路。

[参考文献]

[1]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07.

[2] [美]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鲍玉珩,钟大丰,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9.

第5篇:事故反思总结范文

;一是设备特殊部位、二是操作系统的难点、三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运行人员进入这些地点,抬头的功夫就能再看一眼,误操作的几率大大降低。经过半年多的试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稳步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2004年我与站内职工一道向总公司内部刊物《西充电业》杂志积极撰写各类报道、行业经验等相关文章,被《西充电业》累计刊登文章7篇。同时,我还把撰写的文章向《中国电力安全管理》网和《中国电力社区》网站投稿。上述网站现已登出1xxxx篇,它为宣传西电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变电安全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三、坚持“过程管理”的理念,实行运行管理标准流程化。传统的变电运行管理往往侧重于对工作结果的管理,相对忽视了对中间环节的控制,容易或多或少地造成工作中的遗漏和脱节。为了加强过程管理,我借鉴和吸收iso9000系列管理思想对传统的运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运用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对关键环节进行闭环控制,编制了“变电站倒闸操作流程图”、“布置安全措施流程图”、“事故处理流程图”、“交接班工作流程图”、“值班运行工作流程图”、“设备巡视检查路线图”等9种涵盖所有运行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并运用微机和网络技术对工作流程实现自动闭环管理。在实施流程化管理的过程中,利用手册化管理和表卡化管理等控制手段,实现了对工作程序全过程的简化、优化和有效控制。使变电运行管理实现了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跃进。四、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抓好反事故演习。“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这是我和同事们每天上班时詻守的信念。在抓安全生产中,我结合本站的运行方式编制反事故预案,使运行人员做到在故障来临的时候,能准确进行事故处理,在“安全月”的六月份举行以本站“10kv912#金南线”为课题的变电站设备运行反事故演习和“10kv电容器ⅰ段起火处理”的消防反事故演习,通过对事故的预想和演练,既提高了值班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又使值班人员在运行管理中发生故障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事故分析,增强事故处理的能力,确保安全运行。总之,我在2004的变电安全工作中,花了一点力气、下了一点功夫,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为总公司的安全管理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一点微不足道的成绩是总公司和总支各位领导关心和指导的结果,是全站党员和同志们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将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宗旨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自己平凡的岗位工作之中,把自己对党的忠诚表现在日常行为之中,全面落实总公司关于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主导思想,紧紧围绕安全生产为重点,不断探索安全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总公司安全生产更上一层楼做出积极的贡献。我没有毫言壮语,更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请组织和同志们相信我一位预备党员的忠诚!谢谢大家!

第6篇:事故反思总结范文

1 小说中的人物

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性的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等,以上的各种描写均对人物的思想性格的烘托以及对情节的推动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揭示文章主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引导认真分析各种描写的妙处,认真分析作者是如何来介绍他的人物的。

2 故事中的情节

情节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并且引起读者注意的事件。它一般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局四个部分。小说的情节主要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行动来完成,认真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的开端指的是开场、发端。它是指作品中引起矛盾冲突开始的事件,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起点,它揭示矛盾发生的直接原因,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方向;发展指的是情节的开展、进程。是继开端之后,矛盾冲突逐渐展开、逐渐深化、逐渐激烈并且不断推向高潮的过程。小说情节的发展阶段,是作品情节的主干,在小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使矛盾性质得到充分的揭示,使人物的性格也得到充分的显现。高潮指的是定点、高峰。是指作品中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最激烈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矛盾双方命运和发展前景的关键时刻。在这一个部分里,矛盾的解决和转化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与文章主题也获得了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结局指的是故事的收场和结尾。它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结束阶段,在这里,作品中的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或者转化,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人物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完满的表现,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3 关于环境描写

第7篇:事故反思总结范文

【关键词】反事故演习;故障;设置

电网事故具有突发性、快速性和灾难性。如何快速隔离故障,限制事故的扩大,恢复电网的正常运行,保证供电的可靠性是当值调度员的责任。石嘴山供电局调度室通过演习前精心准备,演习时密切配合,演习后认真总结,圆满完成了各项演习任务,达到了预期效果,提高了调度人员处理事故的能力,为以后处理电网突发性事故打下基础。

1 反事故演习的要求

(1)为了保证反事故演习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前期应该对运行人员及相关部门大力宣传本次演习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大家对能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及时组织调度员学习《宁夏电网调度控制管理规程》、《石嘴山地区电网调度控制管理规程》、《变电运行管理规程》,做好相关准备。

(2)模拟的“事故”具有真实性。事故是模拟的,处理事故的方法、反映的能力是实实在在的。模拟的“事故”要根据电网的实际存在的薄弱点和隐患考虑,事故处理的方法能在调度以后的工作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3)活动具有全员性。反事故演习要组织相关生产部门参加,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相关部门在事故时相互配合的协调性。

(4)事故处理方法具有指导性。真实事故的处理,靠平时反事故演结的方法来指导,特别是对于年轻的调度员,事故处理的方法和经验少,就更需要在反事故演习中积累经验。

2 反事故演习故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

反事故演习的故障设置非常重要,应该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用性、可鉴性,反事故演习故障的设置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事故”的选择具有针对性。可以针对电网运行薄弱环节、重载主变和线路来设置。

(2)近年来,石嘴山地区电网的改造、建设工程很多,事故设置应根据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来设置。电网在改造期间运行方式变化很大,不能满足N-1准则,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隐患。

(3) 事故设置应考虑枢纽变电站、电网重要线路,它们在电网中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枢纽变电站在电网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变电站,它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到支撑的作用。

(4)从带有缺陷的运行设备来设置,带缺陷运行的设备,必然会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隐患。

(5) 从带有重要变电站(如给城区供电的变电站)和带有重要用户的线路设置。重要的变电站带着重要用户和城区居民用电,它对社会的影响较大。石嘴山地区电网的城区供电的变电站基本上都是一主一备的供电方式,当一条电源线路检修,重要变电站就一条电源线路供电,存在失压的可能性就很大。

(6) 从不同的季节考虑反事故演习的设置。不同的季节对电网设备运行的维护不同,对用户用电的需要也有所不同。

(7)从经常出现故障的设备来设置。石嘴山供电局的好些变电站都处于污染严重的地方,一些设备经常出现故障,经常出现故障的设备是事故预想和反事故演习首先需要考虑的。

3 反事故演习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调度员

(1)考察调度员对各种综合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对综合知识的大检查。对调度员的专业知识如继电保护、电机学、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等的掌握程度是一个检查。

(2)考察调度员对《调度规程》、《变电站运行规程》等各种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情况。正确执行安全工作的制度、规定是防止误调度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3)考察调度员对网内大容量的主变跳闸的事故处理,了解调度员事故处理过程中统筹兼顾整个电网的能力和意识。

(4)考察调度员对电网设备常见故障的处理能力,对重要用户保安电源的送电能力,如开关泄压、刀闸发热、线路跳闸、主变过负荷等各种异常和故障。

(5)考察调度员在异常方式下,主网设备故障的事故处理能力,考察调度员对《变电站全停预案》的熟悉程度。

(6)考察调度员对配网事故处理的熟练程度,是否熟悉城区配网手拉手供电的通道。

(7)考察调度员事故处理时最优方案的选择。

(8)考察调度员对电网设备安全自动装置的投运情况熟悉程度。

(9)考察调度员在调度管辖交界点发生事故时与中调及其他供电局地调的协调与配合,考查调度员与变电站值班员、操作队值班员之间处理事故时的协调和配合。

4 反事故演习后的总结

电力调度作为一个技术和管理均有一定要求的岗位,能够熟练处理各种电力事故,充分说明调度员的专业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应变能力强,设备、安全制度掌握透彻。演习结束后,组织演习中的相关部门对演习进行总结,对演习中的成绩加以肯定,好的经验相互交流,演习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为运行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积累经验。

5 反事故演习在调度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我局220KV某某变#4主变停运大修期间,3#主变单台运行,需限大量负荷,为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最大限度的降低负荷损失,我局举行了某某变#4主变停运大修的电网联合反事故演习,就在此次反事故演习后的第三天,一条电源线路由于所带负荷过重,导致刀闸严重发热,需要停电检修,这就要求这个220KV变电站3#主变不仅要自带110KVI母负荷,而且,还要反带110KV其它变电站的负荷,操作过程非常复杂。但是由于此前我们进行了220KV某某变4#主变检修时类似故障的反事故演习,所以,当值调度员在处理事故时,沉着冷静,快速准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本次电网危机轻松化解。调度员之所以能够快速、准确的处理本次事故,是与之前针对电网异常运行方式下所做的反事故演习是有必然联系的,也体现了反事故演习在电网调度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第8篇:事故反思总结范文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兴起原因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经历一系列危机与动荡。社会主流文化开始走向没落,新一代青年对资本主义的愤慨,反抗与自身精神上的混乱,直接导致了消极思想与低俗文化的迅速滋长与蔓延。这一时期,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想开始泛滥,后现代主义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出现,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尽管电影中的“后现代”与“现代”概念难以确定,但与现代电影截然不同的另类化电影为后现代电影的出现提供了契机。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费主义的姿态出现,拼贴五花八门的影视技巧与拍摄手段;从蒙太奇叙事转向拼贴式的电影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典型特性。后现代电影中人物的主要精神特质,可以概括为:怀疑、解构与颠覆;矛盾、悖论与不确定性;反智识、反理性与娱乐至上。影片惯常采用的三类剧情设置可总结为:对于时空的穿越;个人精神失意;与现实不同的虚拟世界。影片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手法具体表现在:角色身份模糊;对真实事件的戏说与恶搞;虚拟与现实并存;因果相互影响;多元叙事回环结构;对历史真相的颠覆;开放式的结局。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典型特性———“碎片化”叙事模式

“碎片化”的叙事模式,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去中心化

与传统的好莱坞类型电影不同,后现代主义电影不会选取一个主要角色对一个重要事件进行演绎。相反,其选择角色的余地是宽泛的,可以在一部影片中出现多个重要角色,同时来叙述多个事件。这种对中心原则的消解,进一步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电影对既定结构的解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一部影片中叙述的事件是多样的,但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仍是单一而具体的,一部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并不会由于剧情结构复杂而变得模糊不清。

2.无深度化

无中心化的剧情模式与故事框架,其必然的结果是导致影片中的每个事件变得毫无深度与内涵,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加大了影片表达主题思想的难度;另一方面却成为导演,编剧自由发挥想象力,加强事件可塑性的契机。以罗伯特?泽梅基斯的《阿甘正传》为例,导演从阿甘的视点切入整个美国社会,将“猫王,黑人运动,越战,三届美国总统,水门丑闻,乒乓外交”等历史事件进行了再造与融合,美国的现代历史在整部影片中成为了一场“戏说”。这种源于现实却超越现实的再造性,正是后现代主义影片无深度化的最好例证。

3.无原则化

与现实世界主流思想的背离;故事情节的夸张离奇,是后现代主义影片无原则化的两大表现方面。即可理解为:导演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是小众化的,脱离社会主体的;影片的故事情节是独特化的,与社会主流生活大相径庭的。无原则化的进一步表现,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文学表现手法在电影中的大量运用:对后现代主义影片起较强支撑作用的包括黑色幽默,意识流,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与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同一时期产生的文学表现手法。二是导演,编剧自身思维与哲学理念的独特性,决定并赋予了影片具有独特的思想与含义。三是蒙太奇表现手法的成熟化,为无原则化的表现方法提供了新契机。

二、后现代主义电影代表作———《低俗小说》

(一)影片拍摄背景

《低俗小说》拍摄于一九九四年,时处美国独立电影的迅速崛起时期,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独立电影革命中重要的年轻导演,以独特的个性和对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均有深刻的理解而著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影已走过将近一百个年头,好莱坞式的类型化影片早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抓住了观众日益增长的窥视欲与对反主流文化的好奇心,开始尝试将新潮,小众化的故事情节引入影片当中。正因如此,美国独立电影在这一时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低俗小说》的出现,除了源于时代的发展,更得益于导演对美国黑帮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式的运用,影片奇巧地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暴露出的种种道德问题融入影片中,故事题材源于现实却超越现实。整部影片在当时的国际化影视背景下获得了一定的突破与成功。

(二)《低俗小说》中对“碎片化”叙事模式的具体应用

1.碎片与碎片间的拼接———“环形”叙事结构的使用

《低俗小说》讲述了与美国黑帮有关的三个片段故事,分别被命名为“文生与马沙之妻”、“金表”、“邦尼的处境”。影片的开端“餐厅打劫”既是故事的序幕,也是影片最后一个片段“邦尼的处境”故事的终结点,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回环往复的轮回感。在影片的开头,伴随着大南瓜与小白兔从腰间拔出手枪与匕首向在场的人们叫嚣时,影片拉开了序幕。当影片接近结尾,在餐厅里的朱斯向文生表达了自己将放弃黑道生涯的心声,此时餐厅的另一处,大南瓜与小白兔正在策划打劫的一幕重新出现,观众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影片开头的两人与第三个故事片段的两位主角处在同一时空当中。第三段故事的结尾也因此与影片故事的开头顺利缝合。这种反常规的叙事结构把故事由一条简单的线连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圆,所有本来就隐藏在叙事过程中的伏笔也纷纷奇迹般地显现出来,分段式的叙事风格也使时间运转成为超越想象的现实元素。塔伦蒂诺也许是受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的影响,“他要捕捉的是时间共存并置的可能。”真实时间被偷梁换柱地兼用了,叙述时间自由地完成了对原有影片材质的一次重构,赋予它们无限的被解释的可能。影片的结构特征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导演的叙事主题,即对社会实况和人性的深沉反思。影片中的这些“人”,行尸走肉般地活着,彼此间都把生命———这个上帝赋予世界最珍贵的东西视如尘埃,用自己的生命当作代价,换取一点点肤浅的快乐。这正应合了陈先发的一句诗:“危险的日子呈环状,无处可以击破。”导演奇巧地将几个支离破碎的故事片段进行完整的统一与融合,总体上可以说:环形叙事结构的大胆使用,是碎片化叙事模式的进一步进化与升华。

2.故事情节与人物角色的碎片化处理———多故事与无主角

“去中心化”,是碎片化叙事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所谓的“去中心”即“无中心”。影片中设置了杀手文生,朱斯;黑帮老大马沙,马沙之妻密儿;拳击手布奇,这五个主要人物,让他们游走于既定的三个故事当中,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故事中担当着各不相同的重要角色。纵观整部影片,难以找到一个引领故事变化发展的主人公,更难以找到一条贯穿整部影片的情节主线。影片留给观众的,是一个个碎化了的小故事,以及连自身的生命都难以掌控的“小人物”。这样的“多故事,无主角”无疑是在告诉我们,在一起事件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有其自身的状态以及参与到该事件中的一系列原因,而处于不同时间和状态中的同一个人,其角色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大相径庭的。

3.碎片化的时间处理———切割时间主线,任意拼贴时间的自由叙事方法

《低俗小说》的整部剧情犹如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被导演用与之前不同的排列顺序重新拼接。全片由一个序幕:餐厅抢劫;三个章节:文生和马沙之妻;金表;邦尼的处境构成。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可以排列为:取回密码箱—邦尼的处境—餐厅抢劫—文生与马沙之妻—金表。而导演将时间的叙述线切成了若干小段,重新拼贴,使得影片展现出的叙述顺序为:餐厅抢劫—取回密码箱—文生与马沙之妻—金表—邦尼的处境—重回餐厅抢劫。这彻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逻辑,首尾相连,似一个圆形从随意一点开始截取,并最终回到了起点。但这个“圆形”又是不圆的,如第二章开头文生和朱斯穿着T恤和短裤走进酒馆,无法与第一章结尾两人取回密码箱相衔接。可以与之衔接的是发生在影片的结尾,两人为餐厅抢劫的状况解围后前往酒馆。这种在时间轴上的任意截取与重置,使影片的结构趋于复杂,也使影片在无序的现象背后传达了“偶然性是唯一的必然”这一哲学思考。文生的死就将该思考凸显出来:并置和拼贴的叙事,使文生死在第三章(这一章发生在所有章节之后,是时间流程里的最后,而并非影片的最后),而在第三章里,文生仍然和朱斯坐在序幕中的餐馆里。诸多造成文生死亡的偶然因素在第三章中被提示了出来,比如朱斯的金盆洗手。于是我们看到,在第二章里,冒失的文生单独行动,结果被拳击手布奇所杀。毫无关系的现象罗列造成的结果是将一件事的几种可能性罗列了出来,展示了偶然性对事情的决定性作用,这正是影片带给观众的深层思考。

三、“碎片化”叙事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向剖析———去除故事与角色之外的新“碎片化”电影元素

可以看到,当下国内外具备后现代主义性质的影片均具备“碎片化”叙事模式的元素。影片“碎片化”叙事,大体上都围绕着故事与角色这两大元素展开,未来的“碎片化”叙事模式,将在展现元素上大大增强与丰富,具体应包括:

(一)影片表达主旨思想的“碎片化”

影片最终要表达的主旨并不是单一而封闭的。相反,未来的“碎片化”叙事将采用开放的内涵,影片的主题思想可能是多样化并且开放的。没有明确的“主题”和“结尾”,并不强迫公众去接受什么,而让公众自身有解释的充分自由,可以用任何自身理解的内涵来充实作品,呈现开放性。闭合式影片主旨表现在影片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由影片的结局给予解答,激发的所有情感都由影片自身得到满足,观众带着一种完满的情感体验而离开。而开放,多样的影片主旨使电影的结尾呈现出一个开放的空间,故事中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这些问题会一直延伸到影片之外,引发观众的思考。这也正是影片主旨的多样性对加强影片的内涵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不同时间与空间下因果转接的“碎片化”

影片的叙述越来越趋向虚拟化,逐步脱离现实世界。而影片注重表达的将是前一时空下发生的事件与后一时空下所产生事件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产生的影响。以导演埃里克?布雷斯的《蝴蝶效应》为例,主人公埃文注意到了自己人生的每个重要关头对随后生活造成的影响,通过自己的日记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时空转移,通过改变从前去重塑现在。这样的情节在现实中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恰恰是这样的“蝴蝶效应”给了导演表现的新契机,即反复地将同一人物置于同一时空下来演绎不同的人生。这种反复出现的“碎片化”因果连接,给与了编剧与导演新的创作空间。这样的创作方式,也将在未来的后现代影片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第9篇:事故反思总结范文

    如果人们知道什么叫做故事,那么,就基本上不需要界定什么叫做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理解什么叫做教育故事。这里面没什么神秘的含义。  

    在听故事的时候,人们知道什么是出色的故事,什么是比较差劲的故事。这里面还是有差别的。  

    讲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一个故事是否能够打动人,总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技巧。这些技巧也可以理解为讲故事的基本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或几个日常生活中的意外的、反常的或突发的事件。因为它是意外的、反常的或突法的事件,所以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一直生活在日常的、正常的、规规矩矩的生活中,那些意料之中的、理所当然的事件虽然也是事件,但人们对这些事件已经习以为常、麻木不仁,没心思去关注、关心、关怀这些事件。因此,提交一个或一些意外的、反常的或突发的事件,这是讲故事的第一个要素。它让故事具有“陌生化”效果。  

    这个故事所讲述的反常事件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事件。教育故事当然可以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惟其真实,所以可信。但是,讲述真实的事件并不完全排斥讲述虚构的事件。如果是讲述虚构的事件,必须告诉或暗示读者或听众:“本故事纯属虚构”。虚构的、想象的故事是有价值的,人们也愿意欣赏。人们比较反感的是“已假乱真”并因此而“被蒙蔽”。有人拒绝虚构的教育故事,把虚构故事完全排斥在教育叙事之外,其实并无必要,也不合理。只要人们愿意欣赏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戏剧故事、电影故事或电视剧,那么,就应该承认虚构的教育故事也是有价值的。近年来,已经有不少虚构的教育故事在教育界广泛流传,比如《跳蚤变爬蚤》的故事、《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动物学校》的故事、《钻石就在你身边》的故事、《快乐的渔市》的故事等等。人们知道这些故事是虚构的成人童话,但中小学老师还是愿意欣赏这些故事,还是从这些故事里面获得不同的益处。  

    第二个要素是,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事件隐含了某种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这些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或教育困境的价值不只是使故事具有内在的情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是:他们隐含了教育道理。这些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是“教育道理”、“教育规律”栖居、寄生的地方。一个故事是否能够给人带来震动,除了这个故事在感情上引起人共鸣、同情之外,更重要的是让人从这些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中领会教育道理。教育故事本身不直接讲教育道理,教育故事不承担教学读者和听众的责任,但是,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悄悄地把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冲突和教育矛盾中。甚至可以认为,凡是发生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的地方,这个地方就隐藏了相关的教育道理。  

    第三个要素是:这个故事所讲述的主题显示了某个或某些人性的弱点或人性的优点。真实的人总是有自己人性上的弱点和优点。比如对性爱无休止的追求、对名利无边无际的追逐、对权力的渴望与侵占、复仇、窥探或猎奇、误解、愚昧与迷信、残忍、暴力倾向、偷窃、压抑与恐惧,等等,这是人性的弱点。比如爱、意志力、为自由而战、好奇心、宽容、赏识等等,这些是人性的优点。不同的教育故事可以讲述不同的主题,但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触动某个或某些人性的弱点或优点。正因为这个故事揭示、公布了人性的某个或某些弱点或优点,它才引起读者普遍的共鸣或同情。反过来说,某个教育故事之所以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共鸣或同情,是因为这个教育故事所敞开的人性的弱点或优点在读者或听众自己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含量。每个人都有这些人性的弱点和优点,只不过弱点和优点的含量不同、比例不同。  

    2.记者:如何来认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故事?  

    中小学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意义首先并不在于这个故事多么精彩,而在于讲述故事已经成为教师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的一种形式。有些教师讲的故事可能具有可读性,这当然是好事;也可能没什么可读性,但这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在思考、考察自己的教育生活。  

    每个人都会出错,有发展潜力的人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得发展的资源。没有发展潜力的人拒绝思考自己的做事经历,拒绝从自己的错误中积累经验。  

    从教育研究方法的视角看,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显示为教育“经验总结”(或“行动研究”)。  

    “经验总结”(或“行动研究”)对教师来说有多大程度的意义,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就有多大的意义。  

    目前看来,中小学校长普遍重视教师的经验总结,很多学校已经形成制度:教师在学期结束之后被要求提交本学习的教学经验总结。按说,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不困难,每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生活中总是发生了种种教学事件。教师在处理这些教学事件时显示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机智。但是,由于教师往往习惯于把自己的个性化的教育生活及其事件塞进概念和口号中,不太注意以教育故事的形式提交整理自己的经验总结报告,结果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经验相互趋同、相互接近。反过来,由于很多教师习惯于用相互趋同、彼此接近的教育概念、教育口号想象自己的教学行为,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步失去自己的自由创造。  

    一般而言,一个教师如果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则可能暗示:  

    第一,这个教师可能不太自信,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可能不太认可。  

    第二,这个教师的教育行为可能没有自己的个性化创造,总体上与周围同伴接近,所以感觉无话可说。  

    第三,这个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他习惯于用他的日常经验来处理教育问题。做事之前没什么明确的目标,做事之后也就没有什么明朗的“报告”。  

    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的意义,也就在于让教师自信、有自己的个性化创造、形成自己的教学观念。  

    3.记者:您认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怎样做才能创造出经典教育故事?  

    没有必要期望教师创造出“经典”的教育故事,但可以期待教师创造出“自己”的故事。  

    “创造故事”这个说法很有意义。只有当教师创造了自己的教育实践,他才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教育故事。  

    教师创作故事与作家创作故事不同:教师用自己的教育行动创作,作家用自己的想象创作。教师虽然也可能像作家那样以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教育故事,但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师自己的教育行动。  

    也许反过来说更有意义:如果教师不改变自己的教育行动,教师就无话可说。很多教师之所以无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主要是因为这个教师的教育生活平平淡淡、一如既往、习以为常。  

    这样看来,所谓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实际上是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行动。

    4.记者:中小学教师如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  

    讲故事需要考虑故事的基本要素,我在谈论什么是一个好的教育故事时,大体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讲故事也需要一些语言技巧,在语言技巧方面,讲述教育故事和讲述其他故事没有区别。我建议教师多阅读好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我尤其建议老师们多阅读名人传记。  

    有些人有语言的天赋,对语言比较敏感,有良好的“语感”。有良好“语感”的教师可能在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时有一些优势。但是,“语感”是可以培育的。一个人如果多阅读小说、散文、诗歌,这个人就会逐步形成自己讲故事的风格。我建议教师在广泛阅读不同作者的作品之后,逐步缩小范围,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作者,让这个作者成为自己的精神同伴。我相信:一个人喜欢什么,他就像什么。如果一个教师喜欢老舍,他讲故事可能会像老舍;如果一个教师喜欢王小波,他讲故事就可能像王小波;如果一个教师喜欢余秋雨,他讲故事就可能像余秋雨。  

    5.记者:结合您在教育叙事方面的研究,请谈谈教育叙事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