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范文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精选(九篇)

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第1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范文

本学期文科类数学期末考试仍按现用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应用数学基础》教学,和省校下发的学要求和复习指导可依据进行命题。经过阅卷后的质量分析,全省各教学点汇总,卷面及格率达到了54%,平均分54.1分,较前学期有很大的提高,答卷还出现了不少高分的学生,这与各教学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省校统一的教学指导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总结各教学点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卷面考试的质量分析,发给各教学点,望各教学点以教研活动的方式,开展讨论、分析、总结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考试命题分析

1、命题的基本思想和命题原则

命题与教材和教学要求为依据,紧扣教材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七章空间图形;第八章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各知识点,同时注意到我省的教学实际学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相衔接。以各章的应知、应会的内容为重点,立足于基础概念、基本运算、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整体的难易适中。

2、评分原则

评分总体上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客观性试题是填空及单项选择,这部分试题条案是唯一的,得分统一。避免评分误差。主观性试题的评分原则是,以知识点、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步骤为依据,分步评分,不重复扣分、最后累积得分。

三、试卷命题质量分析

以平面向量、直线与二次线为重点,占总分的70%左右,空间图形约占30%左右,基础知识覆盖面约占90%以上。试题容量填空题13题,20空,单选题6题,解答题三大题共8小题。两小时内解答各题容量是足够的,知识点的容量也较充分。

平面向量考查基本概念,向量的两种表示方法,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与非零向量的共线条件,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试题分数约占35%左右。

直线与二次曲线考查,曲线与方程关系,各种直线方程及应用,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及一般方程的应用,方程中参数的求解,各几何要素的确定,试题分数约占35%左右。

空间图形着重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两线的位置关系、两面的位置关系、线面的位置关系、三垂线定理的应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所成的角、距离计算等问题。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为减轻学生负担末列入试题中(但复习中仍要求应用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该部份试题分数约占30%。

三章考点放在平面向量、直线和二次曲线,其次是空间图形部份。故考查的主次是分明的,符合高职公共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四、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填空题:第1至3题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和位置向量的坐标线性运算,答对率约85%左右,其中大部份学生对书写向量遗漏箭头,部分学生将第3题的答案(-9,3)答成(9,-3)或(-9,-3)等。符号是不清楚的,反映出部份学生对向量的线性运算并非完全掌握。

第4~7题涉及立体几何问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答对率70%左右,其它学生主要是空间概念不清,不能确定线面间、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多数对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清楚。

第8~13题涉及解析几何的问题,考查曲线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直线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情况尚好,答对率70%左右。第11~13题反而答错率占65%左右,主要反映出学生对各种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混淆不清,对几何要素的位置掌握不好,突出表现在对二次曲线的几何性质掌握较差,不牢固。

单项选择题:学生一般得分为12—18分

第1题选对的占80%以上,学生对平面的基本性质中的公理及推论掌握较好。第2题选对的占70%左右,学生对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掌握较好。答错较多的是第4和第6题,其次是第5题。第5题多数错选(a)或(b),可见学生对一般圆方程用公式求圆心和半径不熟悉,同时用配方法化圆的一般方程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和半径也掌握不好。特别是第4题平行坐标轴,坐标变换竟有33%的学生错选(b)或不选(空白),可见不少学生对坐标轴平移引起坐标变换的新概念并不清楚,对新、旧坐标的概念也不清楚。第6题不少学生错选(b),反映出学生对向量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混淆,判断两向量相等的条件也不明确,才会出现如此的错误。

第三题:(1)题是考查异面直线的成的角及长方体对角的计算。对本题的解答约80%的学生能找到异面直线a1c1与bc所成的角,但有30%~40%的学生不习惯用反正切函数表示角度,反而用反正弦或反余弦函数表示角度,教学中应引起跑的重视。计算长方体的对角线长仅有20%的学生会用简捷方法“长方体的对角线的平方等于长、宽、高的平方和”。其余学生计算较繁琐。

(2)题是考查证明三点共线问题。约有80%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有用解析法的,也有用向量法的,也有用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综合知识证明的“三点连线中,两线之和等于第三线则三点共线”,反映出各教学点对该问题给出了多种证明法和思路,值得提倡。

第(3)题考查根据不同的己知条件选用向量数量积的表达式。

第四题:1题主要考查动点的轨迹方程,学生的解答,多出现两种方法,按轨迹满足椭圆定义求解或按求轨迹方程的四大步骤求解,但解答中又出现不少错误。第五题:1题是考查由给定双曲线的条件求它的标准方程和渐近线方程,但不少学生将双曲线中的参数a,b与随圆中的参数a、b、c混为一谈,对渐逐近线方程掌握不好,不能根据渐逐线的位置,写出渐近线的方程。

2题主要考查用向量法证明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但不少学生随心所意,反而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去证明,严格讲这是错误的,应该引起重视。有的学生在证明中逻辑混乱,逻辑推理叙述不严密,在矩形的证明中,用“垂直证明垂直”。对向量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求向量的坐标时,差值的顺序不对,导致计算错误。

第六题:本题是一道立体几何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一是两平面垂直的性质,二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本题评阅结果,有近60%的考生得满分,这些学生是掌握了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清晰,能迅速地用两平面垂直的性质,证明δabc和δbdc是直角三角形,求出bc和cd后,又用三角函数计算cd与平面 所成的角。有的学生构造三角形思路灵活,连接ad得直角δabd,在此三角形中求出ad,又在直角δdac中求出cd,最后在直角δdbc中求出dc与平面 所成的角,即∠dcb。

在20%的学生错答的原因是找不准直角,把直角边当成斜边来计算,导致解答错误。

有近20%的学生空间概念较差,交白卷,有的认为ab与cd是在一个平面上且相交,完全按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答本题,如用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这是完全没有空间概念的主要表现。

五、通过考试反馈的信息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通过以上考试命题,试卷质量,答卷质量,基本概况的综合分析,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是非常必要的。将考试成绩通报各教学点,对互通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分析和探索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教育(高职)的教学规律,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通过考生的答卷分析,各教学点要开展教研活动,分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试卷质量分析

一、试卷评阅的总体情况

本学期文科类数学期末考试仍按现用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应用数学基础》教学,和省校下发的学要求和复习指导可依据进行命题。经过阅卷后的质量分析,全省各教学点汇总,卷面及格率达到了54%,平均分54.1分,较前学期有很大的提高,答卷还出现了不少高分的学生,这与各教学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省校统一的教学指导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总结各教学点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卷面考试的质量分析,发给各教学点,望各教学点以教研活动的方式,开展讨论、分析、总结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考试命题分析

1、命题的基本思想和命题原则

命题与教材和教学要求为依据,紧扣教材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七章空间图形;第八章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各知识点,同时注意到我省的教学实际学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相衔接。以各章的应知、应会的内容为重点,立足于基础概念、基本运算、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整体的难易适中。

2、评分原则

评分总体上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客观性试题是填空及单项选择,这部分试题条案是唯一的,得分统一。避免评分误差。主观性试题的评分原则是,以知识点、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步骤为依据,分步评分,不重复扣分、最后累积得分。

三、试卷命题质量分析

以平面向量、直线与二次线为重点,占总分的70%左右,空间图形约占30%左右,基础知识覆盖面约占90%以上。试题容量填空题13题,20空,单选题6题,解答题三大题共8小题。两小时内解答各题容量是足够的,知识点的容量也较充分。

平面向量考查基本概念,向量的两种表示方法,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与非零向量的共线条件,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试题分数约占35%左右。

直线与二次曲线考查,曲线与方程关系,各种直线方程及应用,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及一般方程的应用,方程中参数的求解,各几何要素的确定,试题分数约占35%左右。

空间图形着重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两线的位置关系、两面的位置关系、线面的位置关系、三垂线定理的应用、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所成的角、距离计算等问题。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为减轻学生负担末列入试题中(但复习中仍要求应用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该部份试题分数约占30%。

三章考点放在平面向量、直线和二次曲线,其次是空间图形部份。故考查的主次是分明的,符合高职公共课教学大纲的要求。

四、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填空题:第1至3题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和位置向量的坐标线性运算,答对率约85%左右,其中大部份学生对书写向量遗漏箭头,部分学生将第3题的答案(-9,3)答成(9,-3)或(-9,-3)等。符号是不清楚的,反映出部份学生对向量的线性运算并非完全掌握。

第4~7题涉及立体几何问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答对率70%左右,其它学生主要是空间概念不清,不能确定线面间、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多数对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清楚。

第8~13题涉及解析几何的问题,考查曲线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直线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情况尚好,答对率70%左右。第11~13题反而答错率占65%左右,主要反映出学生对各种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混淆不清,对几何要素的位置掌握不好,突出表现在对二次曲线的几何性质掌握较差,不牢固。

单项选择题:学生一般得分为12—18分

第1题选对的占80%以上,学生对平面的基本性质中的公理及推论掌握较好。第2题选对的占70%左右,学生对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掌握较好。答错较多的是第4和第6题,其次是第5题。第5题多数错选(a)或(b),可见学生对一般圆方程用公式求圆心和半径不熟悉,同时用配方法化圆的一般方程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和半径也掌握不好。特别是第4题平行坐标轴,坐标变换竟有33%的学生错选(b)或不选(空白),可见不少学生对坐标轴平移引起坐标变换的新概念并不清楚,对新、旧坐标的概念也不清楚。第6题不少学生错选(b),反映出学生对向量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混淆,判断两向量相等的条件也不明确,才会出现如此的错误。

第三题:(1)题是考查异面直线的成的角及长方体对角的计算。对本题的解答约80%的学生能找到异面直线a1c1与bc所成的角,但有30%~40%的学生不习惯用反正切函数表示角度,反而用反正弦或反余弦函数表示角度,教学中应引起跑的重视。计算长方体的对角线长仅有20%的学生会用简捷方法“长方体的对角线的平方等于长、宽、高的平方和”。其余学生计算较繁琐。

(2)题是考查证明三点共线问题。约有80%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有用解析法的,也有用向量法的,也有用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综合知识证明的“三点连线中,两线之和等于第三线则三点共线”,反映出各教学点对该问题给出了多种证明法和思路,值得提倡。

第(3)题考查根据不同的己知条件选用向量数量积的表达式。

第四题:1题主要考查动点的轨迹方程,学生的解答,多出现两种方法,按轨迹满足椭圆定义求解或按求轨迹方程的四大步骤求解,但解答中又出现不少错误。第五题:1题是考查由给定双曲线的条件求它的标准方程和渐近线方程,但不少学生将双曲线中的参数a,b与随圆中的参数a、b、c混为一谈,对渐逐近线方程掌握不好,不能根据渐逐线的位置,写出渐近线的方程。

2题主要考查用向量法证明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但不少学生随心所意,反而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去证明,严格讲这是错误的,应该引起重视。有的学生在证明中逻辑混乱,逻辑推理叙述不严密,在矩形的证明中,用“垂直证明垂直”。对向量

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求向量的坐标时,差值的顺序不对,导致计算错误。

第六题:本题是一道立体几何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一是两平面垂直的性质,二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本题评阅结果,有近60%的考生得满分,这些学生是掌握了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清晰,能迅速地用两平面垂直的性质,证明δabc和δbdc是直角三角形,求出bc和cd后,又用三角函数计算cd与平面 所成的角。有的学生构造三角形思路灵活,连接ad得直角δabd,在此三角形中求出ad,又在直角δdac中求出cd,最后在直角δdbc中求出dc与平面 所成的角,即∠dcb。

在20%的学生错答的原因是找不准直角,把直角边当成斜边来计算,导致解答错误。有近20%的学生空间概念较差,交白卷,有的认为ab与cd是在一个平面上且相交,完全按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答本题,如用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这是完全没有空间概念的主要表现。

第2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范文

1.教学目标

1.1 知识技能目标

①进一步理解向量加法、减法的几何意义

②理解数乘运算与共线的联系及其几何意义

③能学会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解决相关问题。

1.2 过程性目标

①渗透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②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类比、猜测、归纳的能力;

1.3 情感、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探究数学问题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形结合的完美统一,展现数学的简约美,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信心。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合向量线性运算的几何意义,通过实例,学会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解决相关问题。

难点:由于学生平常接触的向量一般都是纯粹的代数运算或辅以图形的几何运算,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构造几何模型进行解题;

3.学情分析

3.1 通过前面对向量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复习,学生对向量线性运算已经具备一定的直观认识与理解,虽然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已经时不时的使用向量的几何意义解题却未曾察觉,还没有上升为一种方法;

3.2 学生利用图形解题的经验善浅,尤其是时常因为作图的规范性不够,导致尝试失败,有时甚至误导解题思路,适得其反;

3.3 作为针对高考的复习,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随着向量从新增知识到高考热点,对它的考查也开始有所深入与创新,尤其对其几何意义的挖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3.4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是衡量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向量作为数与形完美结合的数学工具,无疑是渗透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最佳载体。

4.教法与学法

针对以上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本着教法为学法服务的宗旨,确定以下教法、学法:

4.1 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教师适时给予指导与点拨。本着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尽量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从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正确的解题策略;另外,在学生得到解题策略后,通过反问、学生互评等有效方式,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建构,从而及时对每个解题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真正将解题经验上升为一种方法,一种思想和能力。营造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课堂,始终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

4.2 类比学习法: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结合本节的特点,为了让学生从"想不到"到"想到",从生疏到熟练,特意从学生曾接触过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由易到难,由给定几何模型到自主构建几何模型,适当采用变式教学,层层递进,诣在帮助学生在类比中,体会并掌握如何利用向量几何意义解题,从而突破难点;此外,在整个过程中,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正所谓"授人以渔";

4.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节约板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强大的图形功能,对部分问题进行动态演示,提高图形的标准和直观程度;更重要的一点是,利用实物投影仪,快速展示学生的解题进程与成果,不仅能节省黑板演练的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进而大大提高课堂气氛与参与度,而且对部分学生的画图规范性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5.教学准备

几何画板课件、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直尺等。

6.教学过程

6.1 课题引入:教师活动:投影问题1、问题2、问题3,

问题1.在ABCD中,若|AB+AD|=|AB-AD|,则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是矩形;

问题2.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设,则

问题3.若P是面ABC上一点,且,则的面积比为 2 ;

学生活动:耗时3分钟左右,完成三道题的求解并得到答案,

教师活动:观察学生的解题进程与反应,选择个别学生的解题本,并用投影仪展示其解题过程(通常会是一个图形,因为题目设置的比较简单),通过提问,合理点评,力求提高每个人的参与热情。

学生活动:参与点评,给出改进意见等;

教师活动:提问――"谁能告诉我,这三个题目的共同之处?"

学生活动:回答――(1)运算量都不大;(2)都需要画图;(3)都用到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

教师活动:给出课题――利用平面向量的几何意义解题

设计意图:(1)通过这几个比较简单,也比较熟悉的向量模型基础题,一方面,回顾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初步体会向量几何意义的解题过程,进而引出本节课题;另一方面,降低门槛,提高课堂参与热情;(2)个别提问与答案投影,是为了让课堂显得亲切,让解题过程更加真实而具代表性,从而也能更加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6.2 课题展开:

教师活动:提问――"回顾我们所学的向量内容以及刚才的题目,哪些具有几何意义?"

学生活动:回答――(1)向量的加法、减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2)向量的模(即长度);

(3)向量的数乘运算(可以刻画方向与长度的关系);

(4)相等向量(方向相同,长度相等);

(5)三点共线的向量判定(两种形式);

教师活动:板书并适当补充修正;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既复习已学的基础知识,又为下面的解题提供思路与工具。

6.2.1 利用向量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几何意义。教师活动:投影问题4;观察学生答题情况,视情况给予画图的提示;

问题4.(07浙江高考)若非零向量 满足则( C )

学生活动:(1)构造向量几何模型(如图1)

(2)根据模型与选项,分别构造向量(如图2、图3)

(3)根据模型,直观得到正确选项为C

教师活动:投影个别学生答案,给予肯定。

归纳――利用向量的加法、减法、模的几何意义构造模型解题;

设计意图:突出向量加法减法几何意义在解题中的灵活使用,而且通过对高考向量题的成功求解,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节课题的重视,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6.2.2 利用向量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三点共线的向量条件

教师活动:投影问题5和问题6;观察学生答题情况,适时提问;

问题5.已知

O为坐标原点,

则的最小值为( B )

问题6.已知

O为原点,若N(1,0),

则的最小值为______;

学生活动:

题5――(1)建系描点,可知点P为线段AB上的动点(如图4)

(2)根据模型与题意可知,当OP与AB垂直时,最小

(3)根据所给坐标与长度,得到正确选项为B

题6-(1)建系描点,可知点M为直线AB上的动点(如图5)

(2)根据模型与题意可知,当MN与AB垂直时,最小

(3)根据标准作图此时MN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所以根据所给坐标即得正确答案为

教师活动:投影个别学生答案,给予肯定。并强调作图规范性对解题的积极影响

归纳――(1)三点共线的两种向量表示形式

(2)的作用与影响

设计意图:突出向量数乘运算几何意义和三点共线向量条件在解题中的使用,学会将向量表示形式转化为几何共线,并理解变量λ,μ的作用;另外,题6的求解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选择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规范作图对解题的积极影响,认识其重要性;

6.3 应用拓展:

6.3.1 利用向量几何意义解决与三角形有关的平面几何问题

教师活动:投影问题7,

问题7.若P是平面ABC上一点,且,则直线AP经过

学生活动:(1)动手作图,可以发现"和向量"与BC边中线方向一致;

(2)结合2.2所获经验,可知点P为该中线上的动点,从而会过重心;

教师活动:提问个别学生,完成解答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重心、外心、内心、垂心的定义与性质;

设计意图:本题既用到向量加法,也用到数乘共线,难度中等偏下,目的是让学生适应向量几何意义解题的方法,体会解题成功的喜悦与自信,也学会综合应用。回顾四心的性质,为下面的教学提供辅助与铺垫。

教师活动:投影问题7的变式,

变式:若,则直线AP经过 的 内 心;

学生活动:(1)由题7的经验,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和向量"的方向;

(2)结合向量单位化,动手作图,便可发现该向量为图中菱形的对角线,

既与三角形角A的平分线AD方向一致;

(3)易知点P为该角平分线上的动点,从而会过内心;

设计意图:(1)巩固学生从题7求解过程中刚刚获得的经验与方法;

(2)理解并学会使用向量单位化的几何意义

教师活动:投影问题8;

问题8.若O是的重心,则

学生活动:结合重心三等分中线的性质和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易得向量为相反向量,所以其和为零向量;

设计意图:(1)不仅学会将向量条件转化为几何模型和条件,也要学会将几何条件和模型转化为向量的条件,帮助解题;

(2)巩固对三角形重心性质的认识与应用,

教师活动:投影问题8的变式;

变式.若O是内部的点,且,则的面积之比为 2 ;

学生活动:(1)借助题8的结论,令,则O为的重心,

(2)由可知C为OD的中点,从而可知O为AB边中线的中点,

(3)由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可知,其面积比为2。

教师活动:观察课堂,适当点拨,寻找与题8的联系,然后提问,完成解答。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综合使用向量几何意义构造几何模型的能力;

(2)渗透数学转化思想,训练学生题与题间的迁移能力。

6.3.1 利用向量几何意义巧解几道高考向量题

教师活动:投影问题9;

问题9.(05浙江高考第10题)

已知向量,对任意实数t,恒有成立,则( C )

学生活动:(1)构造向量则那么就表示线段AF的长,而就表示线段AE的长;

(2)可知线段AF的长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由题意易知,当且仅当线段AE与线段OE垂直时,才有,从而选C。

教师活动:适时引导,及时点评与肯定,维持课堂气氛,投影问题10;

问题10.(08浙江高考第9题)

已知是平面内两个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若向量则的最大值是( C )

A.1 B.2 C. D.

学生活动:(1)构造向量就表示向量就表示向量

(2)由即点C必须落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

(3)画图,由图形可知,当向量对应的线段为圆直径时,模最大为2

设计意图:(1)这两道高考题与前面题目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给出明确的几何模型,而只给出相对抽象的向量形式,所以这会给构造向量几何意义造成较大的困难与障碍;

(2)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意图通过这两道题,让学生从辅助行走到独立行走,从已知几何模型到主动构造几何模型,真正学会利用向量几何意义,从单纯的解题技巧上升为一种方法,一种思想方法与能力;

6.4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这堂课我们主要一起体验了一下利用向量几何意义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那么,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下,我们该如何总结这种方法呢?

第3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范文

一、试卷评阅的总体情况本学期文科类数学期末考试仍按现用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应用数学基础》教学,和省校下发的学要求和复习指导可依据进行命题。经过阅卷后的质量分析,全省各教学点汇总,卷面及格率达到了*%,平均分*分,较前学期有很大的提高,答卷还出现了不少高分的学生,这与各教学点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省校统一的教学指导和管理是分不开的。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总结各教学点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卷面考试的质量分析,发给各教学点,望各教学点以教研活动的方式,开展讨论、分析、总结教学,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二、考试命题分析1、命题的基本思想和命题原则命题与教材和教学要求为依据,紧扣教材第五章平面向量;第七章空间图形;第八章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各知识点,同时注意到我省的教学实际学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与后继课程的教学相衔接。以各章的应知、应会的内容为重点,立足于基础概念、基本运算、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试卷整体的难易适中。2、评分原则评分总体上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客观性试题是填空及单项选择,这部分试题条案是唯一的,得分统一。避免评分误差。主观性试题的评分原则是,以知识点、确题的基本思路和关键步骤为依据,分步评分,不重复扣分、最后累积得分。三、试卷命题质量分析以平面向量、直线与二次线为重点,占总分的*%左右,空间图形约占*%左右,基础知识覆盖面约占*%以上。试题容量填空题13题,*空,单选题6题,解答题三大题共8小题。两小时内解答各题容量是足够的,知识点的容量也较充分。平面向量考查基本概念,向量的两种表示方法,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数量积的两种表示形式,与非零向量的共线条件,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试题分数约占*%左右。直线与二次曲线考查,曲线与方程关系,各种直线方程及应用,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及一般方程的应用,方程中参数的求解,各几何要素的确定,试题分数约占*%左右。空间图形着重考查平面的基本性质、两线的位置关系、两面的位置关系、线面的位置关**%。三章考点放在平面向量、直线和二次曲线,其次是空间图形部份。故考查的主次是分明的,符合高职公共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四、学生答卷质量分析填空题:第1至3题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和位置向量的坐标线性运算,答对率约*%左右,其中大部份学生对书写向量遗漏箭头,部分学生将第3题的答案(-9,3)答成(9,-3)或(-9,-3)等。符号是不清楚的,反映出部份学生对向量的线性运算并非完全掌握。第4~7题涉及立体几何问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面面关系。答对率*%左右,其它学生主要是空间概念不清,不能确定线面间、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多数对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清楚。第8~13题涉及解析几何的问题,考查曲线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直线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情况尚好,答对率*%左右。第11~13题反而答错率占*%左右,主要反映出学生对各种二次曲线的标准方程混淆不清,对几何要素的位置掌握不好,突出表现在对二次曲线的几何性质掌握较差,不牢固。单项选择题:学生一般得分为12—18分第1题选对的占*%以上,学生对平面的基本性质中的公理及推论掌握较好。第2题选对的占*%左右,学生对两向量垂直与两向量数量积之间的关系掌握较好。答错较多的是第4和第6题,其次是第5题。第5题多数错选(A)或(B),可见学生对一般圆方程用公式求圆心和半径不熟悉,同时用配方法化圆的一般方程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和半径也掌握不好。特别是第4题平行坐标轴,坐标变换竟有33%的学生错选(B)或不选(空白),可见不少学生对坐标轴平移引起坐标变换的新概念并不清楚,对新、旧坐标的概念也不清楚。第6题不少学生错选(B),反映出学生对向量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混淆,判断两向量相等的条件也不明确,才会出现如此的错误。第三题:(1)题是考查异面直线的成的角及长方体对角的计算。对本题的解答约*%的学生能找到异面直线A1C1与BC所成的角,但有*%~*%的学生不习惯用反正切函数表示角度,反而用反正弦或反余弦函数表示角度,教学中应引起跑的重视。计算长方体的对角线长仅有*%的学生会用简捷方法“长方体的对角线的平方等于长、宽、高的平方和”。其余学生计算较繁琐。(2)题是考查证明三点共线问题。约有*%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证明,有用解析法的,也有用向量法的,也有用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综合知识证明的“三点连线中,两线之和等于第三线则三点共线”,反映出各教学点对该问题给出了多种证明法和思路,值得提倡。第(3)题考查根据不同的己知条件选用向量数量积的表达式。第四题:1题主要考查动点的轨迹方程,学生的解答,多出现两种方法,按轨迹满足椭圆定义求解或按求轨迹方程的四大步骤求解,但解答中又出现不少错误。第五题:1题是考查由给定双曲线的条件求它的标准方程和渐近线方程,但不少学生将双曲线中的参数a,b与随圆中的参数a、b、c混为一谈,对渐逐近线方程掌握不好,不能根据渐逐线的位置,写出渐近线的方程。2题主要考查用向量法证明四边形是矩形的方法,但不少学生随心所意,反而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去证明,严格讲这是错误的,应该引起重视。有的学生在证明中逻辑混乱,逻辑推理叙述不严密,在矩形的证明中,用“垂直证明垂直”。对向量的知识掌握不牢固,求向量的坐标时,差值的顺序不对,导致计算错误。第六题:本题是一道立体几何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一是两平面垂直的性质,二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本题评阅结果,有近*%的考生得满分,这些学生是掌握了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清晰,能迅速地用两平面垂直的性质,证明ΔABC和ΔBDC是直角三角形,求出BC和CD后,又用三角函数计算CD与平面所成的角。有的学生构造三角形思路灵活,连接AD得直角ΔABD,在此三角形中求出AD,又在直角ΔDAC中求出CD,最后在直角ΔDBC中求出DC与平面所成的角,即∠DCB。在*%的学生错答的原因是找不准直角,把直角边当成斜边来计算,导致解答错误。有近*%的学生空间概念较差,交白卷,有的认为AB与CD是在一个平面上且相交,完全按平面几何的知识来解答本题,如用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这是完全没有空间概念的主要表现。五、通过考试反馈的信息对今后教学的建议通过以上考试命题,试卷质量,答卷质量,基本概况的综合分析,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是非常必要的。将考试成绩通报各教学点,对互通信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分析和探索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教育(高职)的教学规律,也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通过考生的答卷分析,各教学点要开展教研活动,分析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的提高教学质。

第4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范文

关键词: 初中几何 语言训练 概念数学 口语表达能力

在教初中数学这几年,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过程中,对于平面几何的学习普遍存在着“入门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难过语言关。学生对平面几何的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理解、领悟、驾驭、运用及互相“翻译”很难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由于认识极为肤浅,几何语言与其大脑似乎不起反应,读起来不知所云,看起来不知何物,写起来不知何故,简直成了不会思索,没有意识的“植物人”。为了引导学生过好语言关,切实提高平面几何教学质量,克服“植物人”现象,发展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

一、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

1.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

几何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抽象和概括,这正是学生的困难所在。于是,我们采用“欲进先退”的方法,先将教学起点降低到学生的现实生活或已有知识基础上去,唤起他们原有经验中的感性认识,从现实原型,实物教具引入概念,然后在充分发挥师生主导与主体作用的前提下,经过分析、探索、讨论加工提炼,逐步将通俗浅显的生活语言,转化定型为严谨的几何语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讲“射线”,可先从大量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理解“射”的意义。从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是“射”从枪膛飞出的子弹是“射”,离弦的箭是“射”(开弓没有回头箭)……学生可渐渐领悟“射”的本质特征:从一点出发、单方向运行。再在一条直线上取一点,教师问:“那么该点与它两旁的部分,我们可以将它们叫做什么呢?”学生很自然地会说:“叫射线。”时机基本成熟就让学生自己说出射线的定义。经修改、改进、完善的射线的精确定义:“在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就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被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精神专注,兴趣盎然,而且通过自己的脑和口得到的知识也能形成牢固的记忆。

2.充分利用课本。

几何课本是运用几何语言的典范,要充分发挥它在语言训练中的作用,有的概念,如前文中的“射线”,由学生总结完善后,再对照课本,学生发现自己的劳动成果竟和课本一致,于是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兴趣。但必须看到,有的概念由学生总结起来比较困难,即使总结出,与课本的差异也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读书。教师要进行范读、指导,疏通课文,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读、讨论、作出回答。对定义中的关键字眼,要求学生画出、记住领会其含义。个别不懂的,要给予详细解释。例如,直线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确定”有两层含义:①可以画一条直线,即存在性;②又可以画一条直线,即唯一性。不能说成是“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二、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运用书面的语言的同时,还大量运用口头语言。老师应通过训练,努力使学生的口头语言做到准确、规范、实现口头语言书面化。训练口语,即要求学生“说得出”,在想通悟透的基础上用口语清晰、流畅、精炼、准确地表达出来。可以先“试说”、“粗说”,然后过渡到精确地说。训练时,在树立正面典型的同时,还要与各种错误做斗争,特别对学生的习惯错误和常见语病应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自己纠正,如“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通过分析、争辩、判断,让学生理解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线段”是图形,“距离”指线段长度,它是一个数量,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又如“两条直线的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长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等等。还有的学生常分不清判定和性质,造成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混淆,该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而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常常因为代数知识的负迁移造成几何表达上的错误,如“延长线段AB到C,便AB=BC”,凡此种种屡屡出现,这种辨错、纠错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正确准确运用几何语言的能力。

抓住常用语句的练习,如①直线和相交于点;②连接;③延长到使=;④过点作;⑤过垂足为。要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说,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平面几何的语感。

三、训练提高学生互译各种语言的能力

几何语言三种形式之间的互译是一种重要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互译能力是平几数学的重要任务。

1.把定义、定理的文字语言翻译为图形和符号语言。

如下表所示:

由此表看出,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在几何中是通常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因此,学好这三种互译,运用联系的思维方法,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是学生进入“几何王国”至关重要的一步。

2.“读、听、画”三位一体抓语言互译。

画准几何图形是解题的基础,是学好几何的基本功。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根据所读、所听要求画出规范、美观的“标准图形”。如画出下列图形:①经过AB两点直线AB;②经过A、B两点的射线AB;③线段AB,应分别画为:

这里必须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防止将②和③画

成了①。又如∠α和∠β是邻补角,且∠α>∠β应画成

注意“邻”与“补”两字的含义。这种训练是文字图形的翻译,其过程与思维中的变绎相类似,是语言的物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

3.看图说话。

即把图示的性质翻译成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要准确、简练,

这里要学会全面、正确、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如图

可用多种方式去理解叙述:①A、P、B三点共线(或A、P、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②点P在直线AB上(或直线AB经过点P);③点B(或点A)在线AP(或BP)的延长线上;④∠APB是平角,等等。又如下图可叙述为:点P在直线l外,或者说点P不在直线l上,防止有的学生说成:点P在直线l的一边,则不准确,或有的学生说成:点P在直线l上,则是错误的,应及时纠正。这种训练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5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范文

1 从教学内容方面对线性代数教学进行改革

我们本校有数学专业和非数学专业,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和要求的不同,应区别对待。当前高校线性代数的教学比传统的保姆式教学已经进步很多,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知道主动钻研数学知识;有的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听不懂课也不敢告诉老师,慢慢失去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一遇到难题就害怕,缺乏自信,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学不好线性代数;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看到不少学生眼神迷茫,听不懂课,久而久之就觉得学生水平太差,难以教导。其实,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只要认真学习,肯定可以学好高等数学。所以要让学生乐于学习线性代数,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清楚明白,在线性代数的学习中增加智慧提高自信,就必须探索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通过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在数学中有效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并在后续课程运用此基本框架进行检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一套标准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课堂练习有点老套,也有点耗费时间,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却简单有效。我校高等数学的期末总评成绩的30%取决于平时分数,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平时分的方法鼓励学生上台做练习。这个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堂上的思考总是比较耗费学生的脑力,这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懈怠,学生思考累了就会向往休息,然后就容易进入“纯听众”的低效率状态。而课堂练习和奖励平时分就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表演,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兴奋度。更进一步,我们可以利用“同宿舍的大学生十分团结、荣誉感强”的特点,在课堂练习中采用同宿舍集体奖励平时分的方法,每次都激发出很多学生的思考热情,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十分有效,不同宿舍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你争我抢地上台做课堂练习的热情。将“发现教学法”用于极限语言的教学课堂。而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对理论和应用都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但要强调计算,也要多加强调理论推导,培养数学专业学生的逻辑推导能力。

2 从教学方法角度进行高校线性代数教学改革

在线性代数教学中,为了确保其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2.1注重能力的培养

使用“发现教学法”来实施极限语言的教学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极限语言的本质特征。由于极限语言在线性代数中极为重要,我们将在教学计划中,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预留比传统教学法多1/3的?r间,以期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为适应“发现教学法”教学模式,拟引入“2+2”教学方案,包括4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的情境―探索、解决问题―方案讨论―总结评价。教师主要参与提出问题环节和总结评价环节,学生主要参与解决问题环节和方案讨论环节。

2.2加强知识应用的介绍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不仅仅在于发现问题,以问题贯彻学习的始末,还需要掌握严谨的证明过程。因此,我们将在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渗入问题教学,而并非从始而终都使用问题教学法。故需要设计好科学的教学环节。结合传统问题教学法的几个步骤,我们拟将课堂分解为4个教学环节:教师提出问题(例如怎样求参数曲线的长度)―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思考解决途径(例如用择线段去逼近曲线长度)―严谨的证明(证明曲线长度公式)―巩固练习(求解若干曲线的长度)。

2.3利用多媒体教学法

在现代的线性代数教学中,有许多定理需要进行推导。但由于教学改革需要,线性代数的课时数减了不少,由以前的每周4课时减少到每周3课时,这样课时的减少大大影响了定理证明过程介绍,很多证明就不能在像以前那样详细介绍了。为了解决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就需借助于多媒体,多媒体的引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探索如何在数学中有效地开展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并在后续课程运用此基本框架进行检验,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一套标准的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多媒体的引入既节约了上课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显著增强教学成效。

第6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范文

策略一:回归定义,以简驭繁

圆锥曲线的许多性质是由定义派生出来的。解题时,应善于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以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指导,把定量的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可使解题计算量大为简化。

分析:这里其实就是要求定长弦AB的中点C到准线的最小距离。由于AB中点到准线的距离等于AB两端点到准线的距离的算术平均值,所以问题就进一步转化为求A、B两点到准线距离之和的最小值。

策略二:巧用性质,减少计算

解析几何中,曲线或图形都具有某些特殊的几何性质,若能发掘并充分运用这些几何性质,往往能简化运算或避免运算。

在初中平面几何中详细介绍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圆的一些性质,所以在解有关问题时更要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这样必将大大减少运算量。

策略三:学会降维,简化计算

某些解析几何问题能通过投影等方法化为只与横坐标(或纵坐标)有关的问题,这种把高维空间问题转化为低维空间的方法称为降维法。

策略四:设而不求,整体运算

在某些解析几何问题中,灵活把握曲线方程的特点,采用设而不求、整体代入、整体运算等方法,常可以简化运算过程,提高解题速度,并从中感到整体思维的和谐美。

策略五:换元引参,化难为易

换元引参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不等式问题等换元引参,往往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在换元过程中,还要注意代换的等价性,防止扩大或缩小原来变量的取值范围或改变原题条件。

策略六:利用韦达定理,化繁为简

某些涉及线段长度关系的问题可以通过解方程、求坐标,用

距离公式计算长度的方法来解;但也可以利用一元二次方程,使

相关的点的同名坐标为方程的根,由韦达定理求出两根间的关系或有关线段长度间的关系。后者往往计算量小,解题过程简捷。

策略七:选对方程,事半功倍

方程形式的选择要适当,一般地,涉及过定点的同一直线上的线段的和、差、积等问题,用直线的参数方程较好;涉及过圆锥曲线的焦点(或中心)的线段问题,曲线用极坐标方程为好。

总之,解析几何题的运算涉及的几乎都是数、式、符号等的各种变形和推导,有的题要多步运算和推理才能出结果,其间还要随时判断解题的发展方向,选择运算的途径,分析各种可能的情形,稍不小心,就会出错,影响结果。所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解析几何运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中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靠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活动,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样就可以提升高中学生解析几何题的运算能力。

参考文献:

[1]罗增儒.怎样学会解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3).

第7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常态复习课 有效性策略

高中数学在高考成绩中占据很大的分量,由于数学内容大多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高中常态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对于高中生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如何提高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让师生共同努力,为学生的高考铺平道路。

一、把握复习重难点

1.把握复习重点

高中生应该根据教材和考试大纲确立自己的复习方向和目标,理解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掌握常考点和易错点。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高考数学主要有如下主干内容:函数与导数;三角与向量;数列推理;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不等式;概率、统计与算法等。从这几年高考题的难易程度来看,三角函数、立体几何、概率问题及数列推理问题都属于重点且题目比较容易,是考生需要下工夫的主要内容。尤其是三角函数和数列推理两个问题由于公式繁多,变形比较容易,因此这两个部分属于重点注意部分。笔者在讲课时,以三角函数的“两角和与差”公式为基础延伸出不同类型题目的处理方法。而对于数列推理问题,笔者更是研究出一种以公式变形为突破口的思想方法。

2.突破复习难点

根据高考题目的难易程度而言,解析几何、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应用、函数导数的应用为难点。解析几何以直线与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的结合问题最棘手,也最让学生头痛。函数导数中涉及的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综合应用是难点内容,数列的综合应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这些都应该是复习课的难点。

例如2014年福建省高考数学理科19,直线与双曲线的结合问题。

已知双曲线E:■-■=1(a>0,b>0)的两条渐近线分别为l■∶y=2x,l■=-2x.

(1)求双曲线E的离心率;

(2)动直线l分别交直线l■,l■于A,B两点(A,B分别在第一,四象限),且OAB的面积恒为8,试探究:是否存在总与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的双曲线E?若存在,求出双曲线E的方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二、以高考试题为目标

高三学生数学总复习的一大目标就是在高考中的良好发挥,所以平时以高考题作为标准无疑是最合适的。教师要以高考题难度及涉及面为研究对象,提高自主编写的练习题的质量,争取趋近于高考题目的质量。而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点下承担更多的工作。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点。

1.总结高考题目

学生在大量研究历年高考题目之后要学会对高考题目进行总结。很多教师都要求学生要自备错题集,将错题记录并多看。这只是总结的一个方面,学生要在研究高考题目时摸透出题人的意图,明确出题人的考核方法,更要明确各种题目中出题人所设的陷阱,将出题思路与学习重难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总结。

2.培养学习自主性

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目前来讲,还无法脱离教师的全面指导,需要老师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从而增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同时,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学子,在高中数学总复习时肯定是各有所长,所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取长补短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这样能使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关系,还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优势更深入地进行钻研,这无疑是高三学生复习数学的一大方法。

三、全局性把握并串联知识点

全局性把握讲解知识点是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学生参与数学总复习时,就不能仅仅把数学课当成复习课,要让学生体会到学到了新的东西而不是一直在复习学过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将课程安排得科学合理,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应用于不同题目的讲解中。

如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复习时可以函数为主线,串联方程、不等式、数列、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其他知识点,使之形成知识网络,达到“以纲带目,纲举目张”的目的,加深学生对函数自身概念、性质的理解,达到与其他知识的融会贯通,扩大知识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中也可以精选的高考试题为主线,对高考试题进行有序梳理,通过类比、分析、归纳等途径,巩固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如“基本不等式”的教学中,可以分别选择:(1)若对任意x>0,■≤a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2)已知函数F(x)=|lgx|,若a

四、学会举一反三

在具体的数学复习课应用中,首先学生应积极归纳自己学过及发现的新规律,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实现对其的有效整合。比如对函数y=logax的性质的理解,学生可以经过画图像对其加强记忆。此外,还要注意对数学知识的分类总结与归纳,如《立体几何》中面与面、面与线及线与线之间的关系理解,可组织学生展开积极讨论,并由教师指导将其讨论的重点放在角与距离及平行与垂直的关系方面,逐步将其绘制成一种体系或网络,以此为线索进行后续的相关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其次要学会归纳题型,新时期我们应该摒弃大量做题从而掌握数学方法的思想,数学题太多,“题海战术”既累又没重点,远不如学生对类型题的归纳总结有效果,如对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学生就没有必要对这种类型的题不加选择地大做特做,只需针对各种类型的题做一两道,并及时总结方法和相关类型即可。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类型题“模式”的强化,然后进行举一反三,加以灵活应用,碰到相似类型题即可迎刃而解。不但提高了做题效率,更是促进了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提高,实现了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提高。

五、结语

数学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的应用型基础学科,是在学生学过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复习,对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的复习课是高三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的必要路径,也是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高中数学复习中,教师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提高高中数学常态复习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范文

关键词:溶解度;初中化学;概念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0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03

一、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存在的问题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是九年级化学“溶液”部分重要内容之一。溶解度是表示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物理量,溶解度曲线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该部分内容包含表格法和作图法等数据处理方法、将数形结合的思想应用在化学学习中。新授课学习两个月后,学生大脑中还留下些什么呢?一轮复习“溶液”时,收集分析溶解度相关习题,并针对“什么是溶解度”,“如何理解溶解度曲线”以及“曲线的应用”等内容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发现不少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理想:①溶解度的概念认识不全面,关注点放在溶质在水中溶解的质量上,缺乏温度限定、溶剂认识及最多溶解量的限定;②能说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但溶解度曲线上的某点无法清晰解释;③能说出温度改变或溶剂质量改变时溶液的成分的变化,但如何借助溶解度曲线来对应现象,表现出低效能。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学习溶解度一段时间后,学生对该概念印象逐渐模糊,对溶解度曲线意义理解不全面,溶解度曲线的应用上存在困难。

二、影响学生认知的因素分析

1. 溶解度概念特殊,常规教学方式显不足

在日常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沿用以下模式进行:展示概念的课本表述;根据概念表述,列举出关键点;针对关键点,特别是易错点强化练习。该教学模式环环相扣,全在教师掌控中,知识点训练的针对性强,教学步骤中规中矩,实验似乎也成了多余的。这种教学方法方便,效果立竿见影。确实,对于一般定义性概念,抓关键点,反复强化可使学生对概念短期内获得较深印象。溶解度概念表面上是一个很简洁表述,如果用上述关键词法,学生很容易记住该概念,通过对“一定温度下”这个前提,“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时”等关键词强调,学生不难记住,特别刚学时印象深刻,且可按图索骥地进行运用。但由于该概念未引起学生深层认知重组,随着时间增长,学生的短时记忆未能转化成长时记忆,对概念的理解变得模糊。

2. 溶解度学习过程速成,相关知识有干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为提供建构知识的素材,也为学生探索科学规律提供空间。初三课时相对紧张,溶解实验花费时间较长、实验现象相对平淡,于是部分教师以黑板实验来代替实验探究,通过讲实验、记现象、得结论,使得原本就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更缺少建构该概念的基石。特别是将溶解度概念运用到溶解度曲线中时,由于该概念的抽象性,加上学生对图像认知比较薄弱,一部分学生出现信心不足,畏难情绪增加。溶解度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往往融合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融合使得难度进一步加大,成为学习的难点。教师在解决这方面问题时也往往是将题就题的评讲,学生无法形成科学思维方式,不能从概念的本质上解决问题。

3. 学生科学思维不足,尚需要专门的训练

科学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探索科学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溶解度概念学习的过程中,要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蕴含着变量控制的思想;溶解度在图形中的运用,需要一定推理能力。观摩了多节溶解度公开课,我们发现仅有少数教师进行思维能力集中训练。多数教师就题讲题,缺乏对学生思维系统的训练、有针对性的归纳。学生解决问题不能举一反三,最终影响了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与应用,如溶解度曲线线上和线下的点的意义与变化,包含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再与质量分数联系时,学生感觉难度特别大。

三、解决对策探索

溶解性是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精确地、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引入溶解度的概念。通过溶解度的学习,学生要体验到为什么要引入溶解度,如何表示溶解度,如何应用溶解度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由于该概念的限定比较多,学生学习时易产生非胜任感,进而丧失继续探索的勇气。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认知经验,重新组织形成新概念,特别要着重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为此,我们从以下几点改进教学:

1. 深入开展活动探究,获得足够素材为概念形成作准备

溶解度学习需要基于以下认识:多数物质在溶剂(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限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度不同;溶解限度(固体)不仅决定于固体物质的性质,还受温度的影响;在不同质量的水中,固体物质溶解达到最大限度时,所溶解的质量也不同;因此,人们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溶剂中(为测量方便,通常取100g),溶解固体物质达到饱和时的质量,称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些知识如果通过教师口头讲解或黑板实验,学生无法获得体验,易感到厌烦。针对现在的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的现状,通过设计探究活动来充实学生的溶解体验。我们的做法是:①先抛出问题:如何用所给仪器和药品,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能力的强弱;②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设计实验方案;③学生合作,进一步完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④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该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建立溶解度概念的必要的条件是:温度一定,溶解在相同质量的水中,且都达到饱和。接着要让学生转向,怎么才能获得这些数据,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学生将100g水中溶解的最大量计算出来,同时考虑到温度变量,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该过程其实还原了人们引入溶解度概念的目的,为了方便、定量的研究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或比较溶解能力,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 适当思维训练,逐步厘清概念内涵与外延

溶解度概念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深度。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进一步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对于学困生而言,似乎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难点,但这恰恰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机遇。我们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索: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通常为水)中,溶解度往往不同。要比较某温度时两种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时,需要通过实验测量或信息提示进行判断。如提供了溶解度表或曲线,可寻找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曲线寻找交点),再根据区间划分来比较溶解度的大小,低于交点温度和高于交点温度分别比较。同时,对于不同溶质进行比较时,既可以根据一定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水(常取100g)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来比较。也可以转变思维,相同质量的溶质(如10g),在一定温度下,不断加入溶剂(水)至恰好完全溶解,加入水的质量越少,溶解度就越大。这种类似的变式思维训练,可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理解,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

3. 多重表征切换,切实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溶解度概念的学习,我们的目标是学生能利用溶解度的相关信息判断和预测实验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在中考中也常以能力题的方式进行考查,难度较大。我们采取图像、数据和实验多重表征切换,让学生在概念的判断和推理过程中,切实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于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我们可以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溶解度曲线,然后针对曲线上某一点进行判断。对于多数物质而言,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如果升高温度,溶解度增加,此时溶液就具备继续溶解该溶质的能力。如果没有增加溶质,则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溶液的成分不改变。同理,如果降低温度,溶解度减小,溶液就会转变为过饱和溶液,体系中很可能有溶质析出,当固体析出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接下来,我们用硝酸钾饱和溶液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推理。这样,数据表征转变为图形表征,再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接下来再对氯化钠和硝酸钾溶液溶解度数据进行比较时,学生一致提出采用图形表征的方式进行判断,虽然数据表征比较精确,但不如图形表征直观。此时,教师顺势抛出问题:如何提纯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如何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最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的有用性,享受学习成就感。

四、教学启示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的灵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时间紧、任务重的初三化学教学中,我们更要坚信学生虽然有差异,但通过恰当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需要在和谐的气氛中主动参与,亲自实验,切身体验。多种感观的调动,学生更愿意参与,认为更有趣,体验更加丰富。自然教学目标更易达成。事实上,氯化钠与硝酸钾混合物的提纯,学生之所以无法理解,往往是学生无法进入实验操作中的问题情境,而学生一次亲自实验,远远超过教师十次苦口婆心地反复解释。另外,教学管理者对于教学的评价不应只盯着短时间的考试成绩,而应在学生一个阶段后再全方面的考量,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高效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一、数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因素和能力训练的具体要求,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⑴基础知识方面: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⑵基本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数形转换能力和简化运算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⑶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效课堂教学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讲到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组幻灯片,以立方体为模型,使之从不同方位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方法。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