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范文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精选(九篇)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

第1篇: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城市景观墙;环境;运用

园林景观设计是城市科学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园林景观进行科学高效的设计,有助于拉近人与建筑的距离,使得城市更具人文气息。在人们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应该不断加强对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为了能够提升园林景观设计水平,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景观墙。

1.城市景观墙的概念

了解城市景观墙的概念是深入分析的重要前提,当前的城市景观墙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城市景观墙直接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取向,城市景观墙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城市景观墙的运用

2.1城市景观墙发挥的作用

景观墙的设计建设将环保理念充分应用,绿化墙体的应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绿化墙体经过专门处理能够实现绿色植物同墙体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出现垂面绿化的效果,既能够增强美感,还能够起到环保作用。此外,绿化墙体还具有一定净化空气的作用。

空间作用的发挥是其典型因素。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墙科学合理地利用能够把景观墙的空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工作中,景观墙往往可以采用组合排列以及分割等形式来处理,增强其空间感。

文化作用的发挥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作用。表现手法不同,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浮雕塑造法、马赛克拼贴法、彩绘表现法是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手法。在今后工作中,对于这些内容要不断加强研究,才能够真正适应实际需要。

2.2城市景观墙的具体应用

在新形势下,对于城市景观墙的具体应用也应科学分析,立足于实际需要。道路、公园、广场以及居住环境的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工作应从实际出发来进行科学设计。

公园是重要的城市景观。公园的设计既要满足其实用性,还要使得其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能够把景观墙内容同服务对象协调统一起来,使得景观墙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园林环境中。

城市中的广场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以及文化广场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对于这些不同形式的广场,在实际过程中应该结合其不同功能科学设计,有助于满足实际要求。对于市政广场而言,在设计过程中要突出其严肃性,同时还要体现出对人们的亲近性;对于文化广场而言则是要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对于纪念广场而言则是要能够充分体现出民族精神;休闲娱乐广场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营造出安全、干净以及和谐的环境。

道路的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道路选型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设计,景观墙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墙本身具有文化传播性和观赏性等多种功能,这些因素的设计对于满足实际要求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景观墙在道路景观中的应用,同其它设施的结合有助于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外出环境。

景观墙在居住环境中的设计,首先要能够保证具有舒适性及方便性,能够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满足居民的审美要求。

第2篇: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关联

1城市规划

第一,城市规划最简单的释义就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以及进步的预测与计划,并对城市中一系列能够利用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管理,为城市未来的发展贡献出自身的力量,同时城市规划还对城市景观设计起着指引与引导的作用。简言之,就是在具体的时间内,城市按照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整个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再融合近期国家新推出的相关政策与策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第二,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是经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修复,从而营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平发展的生活环境,同时城市规划还应该及时地对传统民族文化以及重要的地方特色文化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在城市规划的设计与执行期间应当严格按照人文主义、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来提升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环境。

2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内涵

第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景观设计,其基本内容是经过科学地运用土地以及土地周围的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元素,从而实现景观空间的合理利用,进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舒适,身体健康也能够有所保障,进一步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重心。第二,景观的基本涵义。景观在最初仅代表一种视觉美,然而17世纪之后,景观的概念虽然依然代表视觉美,但是它真正地从画框中走了出来,走进了大自然。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与进步,景观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成为大自然与人类和平发展的一种反映,也逐渐融入城市的规划中。现如今,景观能够代表的涵义是多种多样的。第三,景观设计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景观设计包含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区域性的景观设计,顾名思义,它的设计主要针对一个区域的整个空间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二是城市景观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涵盖的内容较多,包含了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划分、整体户外活动空间以及建筑物、绿化等方面;三是社区的规划设计,其主要内容就是完成居民所生活以及所活动的社区的景观设计,最初的社区设计并不包括郊区设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郊区设计也逐渐被包含在内,近几年郊区景观设计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四是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大多数的风景旅游区都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所以这种景观设计的难度较大,要在保护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推陈出新,实现综合设计与规划,对园林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使风景区变得更有吸引力。

3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现如今,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已经形成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包含关系。从上文中所提到的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涵的基本内容能够了解到,实际上,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已经离不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亮点,景观的合理利用以及科学划分能够全面地展现出这个城市以人为中心的中心思想,所以景观设计作为一个城市的呼吸道,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未来城市规划应该努力的目标与方向。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之间存在着互相促进与共同进步的关系,这两部分都应融入人文情怀、历史文化、生态自然等多方面因素,做到多方面考虑。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对景观设计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为其明确具体的执行方向,令景观设计真正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言人”。景观设计的大体方向就是把整个城市整体形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在对整个城市进行景观设计之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要对整个城市的基本形态以及主要格局进行详细了解,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是不能够离开这些内容的。所以,城市规划对景观设计的一系列动作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的面积进行合理科学的划分与计划,而景观设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将这种大方向的规划变得更加的具体与完美,景观设计能够将不同的景观元素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及完美的掌握人类的心理动态,从而使城市规划变得更加的人性化,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城市的景观设计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它的完美体现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研究与探讨,才能够创建出魅力四射的城市环境。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也在共同进步,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并且不断相互影响,城市规划的合理进行能够对景观设计的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指引作用,景观设计能够完美地表现出一个城市的主要功能以及人文气息。所以,在具体的建设中应当要掌握好两者之间的联系,不断地提高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能力与水平,从而达到城市与生态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目的。

作者:马斌 单位:珠海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美琴,刘清周.浅谈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与方法[J].科技资讯,2009(16).

第3篇: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范文

【关键词】绿色城市;基础设施;生态;规划

1.绿色经济

1.1 绿色经济的基本概念

绿色经济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经济是黄色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是黑色

经济而言的,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理念。绿色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绿色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的宇宙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们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就会向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线性特征转向反馈特征。20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开展的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在我们的研究视野之外。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的近几年,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做法才有可能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绿色经济战略。

实际上,绿色经济是兼顾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一体化战略。一个理想的绿色经济系统通常包括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他们之间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

2.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2.1 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提出来的。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是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改造自然的价值观和意志的真实体现。生态城市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最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加丰富的规律的认识。

生态城市(英文说法有ecocity、ecologicalcity、ecopolis、ecoville、ecovillage等),又称生态社区。1980年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生态极限。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已发展到包括城市自然生态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的综合城市生态理论,并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解决城市弊病的一系列对策。

3.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相关内容

3.1 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生态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MAB的研究推动了生态城市研究在全球内的进展,它提出的五项原则也奠定了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这里生态基础设施主要指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此后,有西方学者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表示栖息地网络、自然政策规划等方面,都是从环境资源及生物的保护角度加以引用。

3.2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生态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结构,由关键性的生态系统所构成,它保障为城市和居民持续地提供自然产品和服务,并使我们的后代能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保障了城市的生态安全,维护了城市的生态卫生,也在城市生态产业代谢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城市生态景观整合,培养社会各阶层的生态意识。

4.生态城设计策略

生态城规划设计的核心理念是把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使多种多样的自然和文化过程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融合在一起,为居民提供多样、便捷的服务,为城市的空间发展提供引导。

(1)用以水为主的生态基础设施构成城市的基本肌理。沿现存水系和地形构建生态基础设施,使雨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净化雨水。通过对不同的降水强度模拟来确定池塘和湿地系统的面积和类型,以便所有的雨水都能保留在原地并且对当地的水系统产生微弱的影响。这不仅将减少地下排水管道的建造费用,同时还保护或创造了本土动植物和湿地植物生长的栖息地,比如莲花、茭白、荸荠 、菱角和竹芋。

(2)将公共空间与生态基础设施整合在一起。设计三种不同级别的绿色廊道或河道廊道:主廊道宽120到150米,它能够在强降水时吸收来自整个区域中的径流;次级廊道宽60到90米,它能够在中等强度降水时吸收来自分水岭支流的径流;三级廊道宽20到30米,可吸收小强度的降水。

4.1生态城市的构建和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发

4.1.1生态城市的构建有赖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前瞻性建设

国外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的理念,认为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先行考虑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前瞻性,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美国的“蓝宝石项链”――由波斯顿的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被连接起来的绿地系统,这个早在一百多年前规划时仍在郊区的一块绿地,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也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

4.1.2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注重“空间结构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如果能够合理规划和建设,就能够在优化城市结构、整合城市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从根源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5]问题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城市结构,不健全不到位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建设优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从而整合城市结构,可保留必要的天然或人工的城市绿地成为城市绿肺或绿心,或以河流、铁路、公路、农田防护林为载体建立城乡连续的生物廊道网络,给城市化和工业化带来新鲜的“氧气”,这在优化城市结构、缓解工业化带来的各类环境污染问题上将发挥重要作用。

5.结语

在中国,对于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探讨不断出现,主要集中在对于城市湿地系统、森林生态网络等方面,一些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也提出了和生态基础设施相关的概念。生态基础设施概念的提出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轰轰烈烈进程中对于人地关系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标志着人类在追求生态城市道路上的又一大进步。

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中国正火热开展。国内外建设生态城市也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效果。而运用生态基础设施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一条新思路。我国关于生态保护的研究范围比较广、内容也比较全面,人们对生态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完全具备了进行系统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和研究的条件。总之,运用生态基础设施来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我们还有相当的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Shmuel Burmil, 彭敏.关于生态城市的思考[J].规划师,2003(1):11-12.

第4篇: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范文

关键词:品牌;品牌意识;品牌建设

目前,品牌的研究从品牌概念、品牌意识、品牌资产、品牌个性、品牌管理、品牌消费、品牌关系等多个纬度展开讨论,各研究主体从不同视角诠释品牌的内涵及其所承载与链接的各种社会关系,其中关于品牌内涵的研究对于品牌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在借鉴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品牌概念的内涵;分析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一、品牌概念的内涵

(一)早期品牌概念的界定

品牌概念作为品牌意识研究和品牌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们形成品牌意识的基础。关于品牌的定义及其效能,从中世纪西班牙牲畜身上的烙印开始,到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企业制胜的竞争武器,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无论是实战派的企业家、还是学院派的理论工作者,由于对品牌的观察角度不同,对品牌的理解则见仁见智。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品质、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应用,其实质是借以识别服务于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我国学者吴健安认为“品牌是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和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1]从上述关于品牌概念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关于品牌的最初理解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1)品牌是产品或服务内在品质的体现;(2)品牌是产品的名称、标记、设计等的集合;(3)品牌具有某种象征性;(4)品牌使企业间的竞争品加以区别开来。这种对品牌概念简单的理解,使得品牌的塑造具有很大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品牌塑造过程中的以企业为中心的营销导向,较少考虑品牌所承载、所反应、所连接的各种社会关系。如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品牌与企业的关系,品牌与政府的关系等等。

(二)品牌概念的延伸

随着以消费者为中心营销理念的兴起,社会对品牌概念的认知有了新进展。科特勒从顾客的视角思考品牌,他认为品牌包括一系列复合特质,是产品功能、文化、服务承诺以及情感的象征性价值等构成的复合组织。品牌从本质上说,是生产者向消费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的承诺。一个品牌能够表达出六层含义: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一个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应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

(三)当代品牌概念的理解

发展到品牌关系阶段,品牌的定义更加宽泛了,我国学者王新新(2000)认为,品牌是一种关系性契约。品牌不仅包含物品之间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其他社会关系,如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情感关系,企业之所以要建立品牌,是为了维持一种长期、稳定的交易关系,着眼于顾客在未来的合作,企业也不能固守对顾客的承诺,而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灵活地为顾客服务,以此赢得顾客忠诚。

在关系营销时代,品牌关系研究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青年学者周志民(2004)提出广义品牌关系理论框架,他称之为广义品牌关系的五维结构模型。认为“广义品牌关系五维结构为品牌关系塑造提供了方向性和操作性的指导,即建立品牌关系应当分成承诺/相关度、归属/关注度、熟悉/ 了解度、信任/尊重度、联想/再认度等五个部分。”[2]可见,人们对品牌的理解已经大大超出了传统的品牌概念,当代意义的品牌概念延伸和承载了更多的品牌信息,使品牌概念内涵更加丰富。当代意义的品牌内涵至少有三个层面:(1)品牌是产品性能属性、功效利益和个体情感体验的集合;(2)品牌是品牌关系主体所蕴含的文化的、心理的和个体主观联想的融合;(3)品牌所延伸的各种社会关系是品牌建设的核心与关键。

二、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满风险与机遇的现代商业社会,企业产品竞争主要表现为品牌的竞争,一个企业拥有消费者信赖的品牌, 就会赢得顾客忠诚,从而拥有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然而,我们认为由于品牌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品牌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而且是全社会都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简言之,现代社会,品牌竞争已经成为社会重要的生存法则之一,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都应该树立品牌意识、重视自身的品牌建设。如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树立品牌意识,丰富自己的品牌内涵,塑造良好的个人品牌形象,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并为自己赢得发展和提高的空间;一所大学、一家医院、一个政府职能部门也要有全方位的服务于民、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品牌意识,从而塑造“品牌”大学、品牌医院、品牌政府的形象,甚至是一座城市的管理也要有品牌意识,在经营城市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与知名度,从而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可见,品牌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决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品牌建设。目前,我国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系统化的、全局性的品牌意识

多年来,我们关注企业品牌建设有余,而重视其他社会主体组织(如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的品牌意识不足。虽然,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与竞争,企业品牌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品牌观念深入人心,品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断加强;国家品牌扶持的政策和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知名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自主品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海尔、联想等一批自主品牌启动了走向世界的品牌工程。然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或其它事业型、服务型、公益型社会组织品牌意识缺位。在这些组织或机构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尚未形成强烈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更谈不上品牌意识了。例如在一些垄断性的行业组织、国家行政、事业部门、社会公益性组织中,尽管在形式上提倡执政为民、服务顾客、服务社会,但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内部运行模式、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都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未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5篇: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认知误区;规划策略

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是伴随着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已有10余年。战略提出,主要是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1]。然而,中国百姓熟知新型城镇化是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及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等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2]。但实际上,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各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新型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1)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2)弥补长期以来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和损失;(3)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4)促进未来中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新型城镇化存在的认知误区分析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新一轮城乡建设和转型时期的重要指导性战略,对经济、社会、体制制度和城乡建设诸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其内涵伴随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践成果的落实将得到不断丰富[3]。但是,受既有国情和利益分配方式、现状发展模式以及未来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潜在影响,新型城镇化在城镇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若干误区,其可预见性误区可概括为以下六点(表1)。

3 推行新型城镇化四类规划策略

对于国内城乡规划学界而言,“新型城镇化”虽然广为熟知,但一方面长期在局部范围或地区试行,另一方面常局限在城乡建设环节。随着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成为本届政府执政的重要理念,“新型城镇化”的涵盖范围持续扩大,其要求城乡规划学界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推行新型城镇化的新策略[4]。规划策略的实施必须以各地阶段性的发展路径为保障。中国幅员辽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在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的过程中,各地应秉承。评估现实差距-树立可行性目标-确立重点行动计划。的系统化思路,逐步实现基于内涵维度的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目标维度的发展方向确立和基于内容维度的实施安排。以发展路径为基础,针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际情况,新时期城乡规划领域推行新型城镇化应采取以下四类策略。

3.1 “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策略

统筹协调策略涵盖区域与城乡两个层次。从区域上说,大体包含4个空间地域层次的协调与统筹:(1)以大多数现状城镇中心城区为核心的规划区或都市区范围;(2)较为明确的市域范围;(3)跨行政界限的城市圈、城市群范围;(4)更大尺度的都市连绵带和经济区范围,在此区域内统筹更多的针对宏观政策、重大设施、产业布局、生态安全等方面。而对于城乡一体化层面,则较为微观地注重与城乡居民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道路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布局、就业水平及环境质量保障等方面。

3.2 “三产三低三提升、三业三化三集中”的转型升级策略

所谓转型,一是向低碳绿色转型,二是向规模集中转型。低碳绿色即要求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行“低排放、低污染和低能耗”。规模集中即倡导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现代服务业向城镇各级中心集中。所谓升级,一方面指农业效率提升、工业低碳水平提升和现代服务业服务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指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群化和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协同升级。

3.3 “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安全”的生态文明策略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5]。其中,资源节约即强化现有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集约利用,依托新技术大力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积极推进废物回收再利用工程。环境友好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建立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城镇环境质量(包括大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监测,因地制宜、适度提高有污染企业准人门槛和处罚力度。此外,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积极推进城镇绿色建筑改造,打造绿色社区、绿色街区和绿色城镇;科学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解决城镇采光和通风问题以减少环境干预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方面。

3.4 “集聚增长、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集聚紧凑策略

集聚紧凑策略包含三层含义,所谓集聚增长即推动产业集群化集聚、空间园区化集聚、重点在各级城镇中心集聚。所谓混合利用即提倡各项功能混合使用,从而降低远距离、钟摆式交通出行。而紧凑开发指依托公共交通导向实现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土地利用。三者相互作用,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以追求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城镇化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较长时期内城乡发展与建设的关键指导战略,理清新型城镇化概念与内涵、树立切实可行的新型城镇化目标、梳理重点内容并结合规划策略统一部署,同时及时纠正认知误区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李程骅.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j].求是,2012(14):35-37.

[2]谢扬.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j].红旗文稿,2008(10).

[3]方创琳,刘晓丽,蔺雪芹.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7):512-523.

第6篇: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空间;价值

作者:彭昆鹏,李学(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10-02

近些年,公共艺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作为城市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城市把公共艺术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之一,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存在的载体,公共艺术离不开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中的“公共”精神也使得它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的实现和深化的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公共空间也越来越需要公共艺术。

一、公共艺术的内涵

狭义的公共艺术概念认为“公共”界定的是空间属性即“公共空间”,认为只要是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就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一般界定是:公共艺术是指设置在城市公共环境中,如城市广场、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等的室外雕塑、壁画等视觉艺术,由壁画、雕塑、装置、水体、建筑构造体、城市公共设施、建筑体表的装饰及标识物、灯饰、园林和地景艺术等不同媒材构成的艺术形式。广义的公共艺术认为“公共”是民主属性的“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的共同界定,既是城市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民大众共享的。广义的公共艺术除了包含狭义公共艺术的范畴外,同时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体――市民大众兴办和参与的公开的表演和其他公开的艺术活动。本文所阐述的公共艺术是指广义上公共艺术的范畴。

二、公共空间的概念

无论是广义上的公共艺术还是狭义上的公共艺术,公共空间都是其存在的载体,公共艺术设计的产生是艺术或艺术品由艺术家个人空间向公共空间延续的结果。美国研究当代城市空间的城市社会主义学者理查德・沃尔夫等人将公共空间从几个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大体上分成了物理的公共空间、社会的公共空间、象征性(或符号性)的公共空间三类。

第一类关注的是它的物质材料的存在。一般是指城市中供居民日常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广义的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既是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发性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第二类关注的是在空间内部规范和社会的关系。即“公共领域”(PublicSphere),它是一个民主化的概念,源自于古希腊雅典时代的Polis(即城邦)。近代以来,西方关于公共领域概念的讨论以德国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和哈贝马斯为最重要的理论来源。阿伦特指出,公共领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广场、舞台、议事厅或街头等物质环境空间只有当人们以言行的方式聚在一起,就共同关心的事情彼此交流时才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因此,公共空间是一个人们透过言语行动展现自我,并协调一致行动的领域。第三类关注的是纪念和地方的“气氛”。任何一种公共空间,因为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等等原因,皆可能因此而拥有特定的场所意义。特殊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可能因此而成为某一时期的历史走向的标志,社会的某项主张因为一个特殊的环境而成为充满纪念性和象征性的人类文明的某种场所,自然演化的某一个转折点所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所给观者带来的人生体验,等等,物质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因此而成了“有意味的空间”。

我们以上提到的三种公共空间的概念并非截然分开的,后两种公共空间的概念需要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作为其媒介或载体;另外物质环境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也并非单纯的物质空间形式,它总是体现某些特定的社会功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与政治要素,一直与人的价值观或意识形态领域相联系,即包含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公共精神的空间含义。如传统公共空间尤其是广场,本身的物质功能往往被其凸显的精神功能所冲淡。这里可以作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也可以作为政治权利的象征,比如西方古典广场一般都有象征主权的权柱、歌功颂德的记功柱、威风凛凛的君主雕像,或者是一些纪念某个重要时刻或英雄事迹的纪念碑,承担着道德说教的功能,或者是市民谈论与参与实政、观察世态万象、体验归属感的地方。

因此,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不仅要与物理环境上的公共空间在造型、尺度、色彩、材质等从美学的角度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体现公共空间的内部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甚至彰显公共空间的象征意义和价值。

三、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成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作为城市中的居民,人们越来越无法承受这一座座水泥盒子带给人们冷漠和压力,物质的丰富使得精神的匮乏愈加明显,我们像需要阳光和氧气那样需要美和情感交流。公共空间是公众聚集和交流的场所,成为人们关注和寻找精神支柱的场所,但是,并非有了公共空间,公众就可以自由交流。公共艺术在作为公共空间中的一道风景的同时,也成为引导公众交流和互动的纽带之一。

公共艺术品,一方面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主题和内容,因此要把握好作品形式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要满足城市环境设计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空间的物理特征、功能要求及文化特征等需要,它与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和谐的主从关系。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离开公共空间就没有讨论的意义;公共空间是公共艺术存在的载体,公共空间可以通过公共艺术体现和提升其自身的价值和内涵。

四、公共艺术之于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

(一)美化、点缀公共空间,提升环境的观赏性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对于其所处的环境来说,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装饰、点缀以及美化的功能。公共艺术不是直接从艺术家工作室搬出来而放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其在方案构思和设计的过程中都是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相结合考虑的,装饰、美化环境,提升环境的观赏性是公共艺术之于公共空间的最显而易见的作用。

(二)定性公共空间的意义和内涵

公共空间是公众交流的场所,是社会民主化的产物。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分化更加功能化、专业化、休闲化。所以,不同场所的意义和功能的划分也更加明确。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担当起了展现、标志这种不同的公共空间内涵的责任。

马钦忠在其《公共艺术基本理论》中阐述“公共艺术给定公共空间的意义的中心宗旨是把建筑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和场所伦理规定,通过公共艺术的形体表达,以此定义空间,阐释空间,成为控制场所环境意义的中心要素。”根据上文公共空间的概念可知,公共空间除了包含具体的物理空间的范畴,其还包含着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以及空间的象征性。所以,公共艺术不仅要与其所处的物质环境在材质、色彩、尺度、空间等方面想协调,另外还要准确把握该空间所蕴含的其他内涵。即作品的题材、特征等要以体现和阐释公共空间的意义和内涵为主导,通过对场所意义的概括和提炼,使公共艺术赋予公共空间更深层次的意义、或是通过一些手法和表现形式提示公共空间的意义、或是通过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度的公共艺术作品使公共空间为人们所关注,或是以具有趣味性因素的作品产生愉悦观者的效果、或是以之协调公共空间中的不和谐的因素,总之都是起到引起关注,形成对环境的注意力的控制。

(三)促成公共空间中的公众交流

公共空间的产生最终是为了公众交流的需要,所以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也要以促进公众交流为己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方式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化的电子通信技术和设备,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正在逐渐减少。另外,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也在越来越大,虽然生活在同一小区,每天上班下班擦肩而过,可永远都是陌生人。公共艺术可以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语言,提供共识和共同趣味营造的场景和氛围,提供话语让人们去共享、交流和讨论。公共艺术作品放置的地方往往成为公共空间中人群聚集的地方,根据作品的性质,或是观赏、或是互动游戏。另外,还有一些作品是艺术家与公众共同参与的结果,作品本身所要传递的是公共精神,在创作中有公众的参与和意见交流,完成后在公共空间中成为公众聚集、讨论和游戏的焦点,可见,公共艺术成为促使公众交流的动力之一。

第7篇: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范文

[关键词] 城市品牌战略 城市景观形象 城市定位 城市文化品牌 城市VI

一、城市品牌与城市品牌战略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分开来。 20世纪最伟大的广告人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品牌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总和”。 品牌的核心内涵是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核心利益(即品牌究竟要带给消费者什么),是企业针对消费者的市场承诺。

根据品牌的相关概念和定义,对于非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或商品类型的城市而言,城市也需要自己的一个类似于品牌的属性。有学者认为“城市具备商品的二重性,因此,城市是一种商品。……城市经营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的统一。” 因而,城市品牌的概念相应而生。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名称、符号及其所凝聚的城市形象与理念,……城市实态是城市品牌的内在决定因素,城市推广是城市品牌外在决定因素,指的是对城市现有有事进行充分整合,设计城市品牌,运用营销的观念,综合使用各种传播手段,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城市品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区分,突出特色的有力手段。

城市品牌战略则是根据城市品牌的建立,规划城市未来的品牌建设方向和发展思路,建设有特色的城市品牌。利用战略的眼光来规划城市的发展,主要通过对城市实态的建设和对城市推广的运用,努力提升城市品牌。城市实态中又主要包含城市的物质层和精神层面的各种要素,这其中城市自身的定位、城市文化内涵、城市视觉识别元素等都是城市实态的具体内容,是建设城市品牌战略必须考虑的内容。

二、城市景观形象

城市景观是人们通过视觉看到的城市各构成要素的外部形态特征,是由街道、广场、建筑群、小区、桥梁等物体所共同构成的视觉图像,是城市中局部和片断的外观。城市景观提供的是一种视觉的信息,是城市的视觉形象。城市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建筑师与规划师通过调动城市各构成要素的物理形态特征可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与创作,形成与其他城市决然不同或雷同的城市景观。另外,一个城市中也可以同时存在美的、不美的或者丑的景观。而一个城市的景观如何、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成败,除了自然景观的自然条件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师与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审美观、艺术修养、设计技巧与设计手法。

城市景观形象是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中视觉形象的主体,对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上海外滩及浦东新区的景观形象就会给人留下大都市的城市形象,而苏州园林等就会给人留下江南园林城市的城市形象等等。城市景观形象是城市实态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城市品牌的建立和拓展具有内在性的决定作用。

三、城市定位对景观形象的主导作用

城市品牌定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实质就是将城市放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给定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由此而形成其鲜明的品牌个性,确保自己的最大竞争优势。城市通过准确的品牌定位,优化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最终能够提高城市品牌的价值。

城市定位在城市品牌战略中具有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如大连定位为海滨旅游城市、昆明为会展旅游城市、西安为十三朝古都的传统文化城市、哈尔滨定位为冰雪城市等。这其中城市定位一旦确定,城市建设就必须和城市定位相吻合,否则城市的特色就会消失。特别是在现在“千城一面”的情况下,城市盲目建设肯定会使城市陷入跟风的行列中,城市个性丧失。

在日本城市建设中,为了体现城市特色,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很好的城市个性,对城市定位进行了很好的规划,如东京与京都的城市定位,东京从一开始就定位为现代化的都市,因而现代工业、金融业等发达,城市建设也以现代化的建筑为主体,是一座全新的城市;而京都的城市定位则是“文化的京都”,这样的定位使得京都的现代化气息减弱,而传统文化气氛浓郁,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城市。这样的城市定位使得京都与东京的城市景观有着重大区别,东京的城市景观是高楼林立、节奏迅速,而京都则是相对悠闲的、包含历史风味的城市,城市景观的建设因为城市品牌战略的不同而区分开来。因此,城市品牌战略中的城市定位对城市景观形象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提升景观形象的内涵

城市文化是一种地域形态的组织文化,是一定自然与人文历史背景下,创造出来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其他多种文化遗存的多种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文化品牌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城市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品牌的竞争,必须把塑造和创建文化品牌作为一个战略举措来认识、来实施 。 对于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是对城市品牌建设的一个内涵的建设,一个城市不论是否是历史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城市竞争的软实力,是城市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因此,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是城市品牌建设的内涵。在城市景观形象中强化城市文化品牌,主要是从城市景观的内涵提升做起,在城市景观形象建设中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不但强化城市文化品牌,更提升了城市景观形象的内涵。

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对城市景观形象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首先,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求城市景观形象建设中要重视历史,突出历史文化景观。

城市文化中显而易见的是城市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或者说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是现代城市建设者的共识。中国的城市建设经历了大面积的毁坏古建筑,建筑现代建筑物的过程,对传统景观进行了巨大的破坏,这样的建设不仅毁坏了城市的文化景观,更毁掉了人们心中对城市的记忆。人们对城市的记忆消失,对城市的感情也会随着记忆物的消失而消失。这是对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一种严重破坏。如南京城中的古城墙在建设初期大面积的被拆除,使得很多人对南京城的记忆消失,寻找不到城市的文化底蕴。近些年为了建设城市文化品牌又开始对城墙进行部分修复。这就证明了城市景观形象建设中,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传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

其次,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要求城市景观形象建设中能利用、开发好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

对于城市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把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圈起来进行保护,这是一个最低层次的要求,应该对传统文化、传统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江南地区最近发展起来的各种旅游古镇中得到启示,不但保护了古镇,而且传统文化旅游是一个绿色阳光产业,既能记住城市的记忆,更能创造产业价值。如苏州市的城市规划中就把厂房和企业等建设在老城的两边――新区,而对老城则进行传统景观的提升,在城市建设中不但没有破坏原有的历史景观,反而提升老城区的历史景观,形成文化景观区。树立了苏州市自己的城市景观特色和城市特色,强化了苏州的城市品牌。

再次,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要求在城市景观形象建设中能建立和引导新的城市文化和文化景观。

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还不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全部。在城市景观形象的建设中,为了突出城市的新文化,还应该在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上注意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新文化景观,根据城市文化品牌的定位,建设新的文化景观,积极引导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从而强化城市品牌。如上海的世博园、北京的奥运村等城市景观,就是在强化新的城市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

通过对城市文化品牌的利用和挖掘,会给城市景观形象的建设带来好的思路,约束城市景观形象的建设方向,更能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建设的内涵。

五、城市视觉识别(VI)为景观形象建设提供丰富的元素

城市CI(City Identity)即城市识别系统。就是以当代CI战略理论为主干,以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景观形象设计、城市标识设计方法,建立一套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不同的、适合城市形象战略的识别系统 。城市CIS由城市MI(城市理念)、城市BI(城市行为)、城市VI(城市视觉)识别三个部分组成。

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中主要包括市徽、城市别称、市话、市旗、城市吉祥物、公共指示系统、交通标志、富有特色的旅游点、建筑、雕塑等。这些城市品牌下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涉及的事物丰富而广泛,在城市景观形象建设中可以加以利用和深化。如天津的五大道风情区是天津市富有特色的万国建筑群,天津市政府为了利用这一城市视觉识别的元素,已经着手打造了“意式风情街”、“英式风情街”等城市特色景观街,借用天津市原有城市的视觉亮点打造新的城市景观。这样利用城市原有的视觉识别系统进行拓展和强化,不断的创造新的景观形象。

另外,城市色彩也是城市视觉识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许多城市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制定出各自的城市色彩体系。如有学者认为厦门城市色彩推荐色谱,总结其色彩特征为“大色淡渲、彩墨画意”,其中“大色”是借用闽南传统建筑在无檐瓦脊上常用的强烈装饰色的概念,表达厦门传统建筑的色彩偏好,“淡渲”则阐述了色彩艳度控制的原则,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闽南彩墨画韵的色彩氛围 ;认为广州城市色彩推荐色谱,其色彩特征为“阳光明媚的粉彩画”色彩,以及“有阳光感的中间色”-中高明度、中低纯度的黄灰色调的色彩主旋律 ;这些城市色彩的划定都是根据城市的自身特点而制定,一旦制定以后,这些制定好的城市色彩将成为后来的城市景观形象建设的重要用色原则,从而为城市景观的建设提供同一的色彩要素。

六、结语

本文力图通过对城市品牌战略的研究,整理出一个用以指导城市景观形象建设的思路。城市品牌战略提升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概念和意象,而城市景观形象则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最为直接的认知与观察,甚至于很多人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对城市的景观形象去感知城市形象,从而感知城市品牌。同时,一个城市品牌战略的制定,也为城市景观形象的建设提供了大到战略,小到战术的指导和约束,没有一个统一的城市品牌战略,城市景观形象的建设将会极其混乱,无法真正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与品味。因此,城市品牌战略与城市景观形象建设是一个有主有次、相辅相成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美] 菲利普•科特勒 著, 洪瑞云等译;《市场营销管理》,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22

[2]祝合良 著 《品牌创建与管理》[M] 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2

3张政,彭健 著 《城市文化品牌》[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3,8

[4]张政,彭健 著 《城市文化品牌》[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52

[5]刘战伟 《谈我国城市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 [J] 《商业时代》,2009,Vol.34:29-30

[6]张鸿雁.论城市形象建设与城市品牌战略创新 [ J ].南京社会科学, 2002 (增刊):327 - 338

[7]黄振平.创建部级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 [J]. 江海纵横, 2008 (4) :34 - 35

[8]张政,彭健 著 《城市文化品牌》[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90

第8篇: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范文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说过:“城市不止是建筑物的群集,它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它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可以说,决定一个城市品位、地位及上升空间事实上需要释放其文化内涵及精神品格。那么,除了历史积淀留下的宝贵财富,现代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格又如何体现呢?事实上,城市品牌的塑造与提升无不与文化发展、创意性改造形成互动。如美国学者查尔斯・兰德利在其著作《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中就解释了“创意城市”的概念并肯定了将文化作为创意资源是创意城市最重要的核心点。

近些年来,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被提升至相当高的地位,而它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地区、城市的品牌形象也成为热门话题。“文化之都”、“文化兴省”、“创意之城”等概念不断被提出。各级政府往往通过经济政策、市政建设、环境改造、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系列手段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借此加强城市文化内涵及精神品格的塑造,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以及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达到城市品牌营销的目的,从而获得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双赢。

在明确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品牌塑造的关系后,我们再看看数字娱乐产业。数字娱乐产业是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品牌提升的重要媒介。数字娱乐产业的博兴与大众文化的兴起、数字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它打破了传统行业的壁垒,将网络、娱乐、音乐、电影、出版、电信、动漫、文化艺术、计算机技术等行业统合于体。国内学者对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概念和范围两个方面:一,概念方面,浙江大学数字娱乐中心李思屈教授认为:“数字娱乐产业指以动漫、卡通、网上游戏等为代表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产业链。”“根据数字娱乐产业的性质和特点,其内涵可以界定为是运用数字与信息化技术对各类创意素材进行研发、加工、传输以及播放展示,通过数字技术为人们提供娱乐的产业。”二,涵盖范围方面:数字出版、数字摄影、数字音乐、数字电影、数字电视、卡通漫画、网络游戏、3D动画、flas、基础动图等都属于数字娱乐产业的主要内容。

以上本文对数字娱乐产业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对数字娱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品牌的关系进行了厘清,下面本文将着重探讨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文化品牌提升的三点重要作用。在谈以下作用之前笔者援引英国学者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对“创意城市”的阐述和理解中曾提出的著名的“3T”理论,既技术、人才和宽容度,三者问的逻辑为宽容吸引人才,人才创造科技。更重要的理解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一系列推动城市发展、经济增长的活动缔造了新型创新人阶层的产生和汇集,并无形中拉动了服务阶层的扩充,而前面两方面能量的聚集创造了城市无限的包容性、开放性,形成了“文化熔炉”的效应,代表着城市新面貌的更迭。“3T”理论的最终旨归是城市的开放性、包容性的形成,同样也帮助我们理解数字娱乐产业发展对城市文化品牌价值提升的作用。

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是城市品牌创新的媒介。

创意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优势是以体量最小的“软”资源投入赢得显性和隐性的双重回报,最大的特点是以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为支撑,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内容,以市场为导向。无疑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创新、设计创新等都成为了城市创新的手段,在此我们重点谈一下设计创新的例子。

芬兰是较早启动创意产业计划,大力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国家。2012年芬兰赫尔辛基是击败全球26个国家的45个城市获得了“世界设计之都”的称号。“几十年来,设计在推动赫尔辛基成为一座开放的城市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赫尔辛基一直致力于通过设计创新,解决其居民的需求。”这是芬兰在当选“设计之都”的理由。

数字娱乐产业的大行其道激发了创意设计产业的增长。除了数字娱乐产品内容本身的价值外,高额的周边衍生产业附加值的开发是融合产业链的重要方法,也是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重要方式。“愤怒的小鸟”是人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形象之一,如今他也正在成为新的“芬兰形象”来势汹汹,芬兰航空开通了“愤怒的小鸟”国际航班,这架空客A340-300客机全身喷涂了“愤怒的小鸟”图案,由赫尔辛基飞往新加坡;美国宇航局专门为“愤怒的小鸟”拍摄宣传片,邀请“小乌”做代言人,还与ROVIO公司合作推出了“太空版”。

在亚洲,韩国早在1997年左右就提出了“文化兴国”战略,最高目标则是设计立国。2001年,韩国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设置了游戏产业振兴院等数十分支援体系,以上机构最终于2009年合并到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之内,以整合文化领域的核心力量,构筑综合体系。根据韩国文化产业报告统计,截止2007年,韩国文化产业的总销售额占GDP的6.5%,总附加值占GDP的2.6%,虽然较之美国、英国等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附加值与GDP的比重在6~7%左右仍有差距,但无疑韩国数字娱乐产业已经进入全球先进行列,其中占据前6位的是数字出版、游戏、动画片、音乐、电影、漫画。

此问,韩国政府的文化产业策略有了些许调整,创立了“创意韩国”的概念,实际上这一国策的确立扩充了文化的概念,将创意性的增进和发展视为核心的新观点。2007年韩国申办2012年丽水世博会的主题是气候变化。申办短片是由几位艺术家共同打造的将近10分钟左右的短片,讲师了人、机器和自然的故事。当我们按照既定的思路经验笃定的认为这样的申办短片一定是充斥着主旋律色彩、弘扬大国精神时,

部暖暖的、缓慢的、唯美的,精良的,却带着强烈东方色彩和心灵震撼的短片让我们认识到韩国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微调,确立“创意韩国”、“新艺术产业”――创意性艺术策略的长远性和民主性。它的国家品牌、城市品牌创新高度顺应了与国际文化产业走势,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选择。

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是城市各阶层变化的支点

一方面,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贡献,而创意文化产业所聚合的人力资本代表着新型社会群体或阶层的产生。著名的“3T”理论创始人查德・佛罗里达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中指出:“创意阶层由两种类型的成员组成,一种是‘超级创意核心’群体,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大学教授、设计师、演员等;另一群体是现在社会的思想先锋,有文化人士、智囊机构成员、分析家和舆论制造者。”创意阶层具有三个特点:一、个性化;二、精英化。精英化的特点之一是以工作上的优异表现作为衡量个人或团队成功的标准,勤奋、努力和自觉是其奋斗的座右铭;三、多样性、融通性与包容性。在人才流通、聚集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的多样性不可避免,而利用不同专业人才优势与特长互补的特点,将激发这个城市、地区更多人的创意能力。同时,移民、引进、自觉流动增多与本土精英的互通性随之增强,这个城市能够营造的环境是否能够拥抱这些外来者,是否能够包容这些异域文化,都对这个地区、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创意阶层的出现与集聚,促进了地区、城市创新产业、高科技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另一方面,数字娱乐产品的消费,是审美生活化的表现,体现出社会审美需求的普遍性和大众化审美趣昧。受众对数字娱乐产品的消费实际上的对产品内容、价值观的消费,是为其审美标准的买单。反之,其审美标准是由产品内容、市场、产业决定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日本是最早提出“动漫兴国”战略的国家,对于动漫审美的消费是全民化的,据统计,日本80%以上的动漫产业消费者是20岁以上的成人。日本这种全民化动漫审美也是从战后逐渐培育起来的,渐渐的渗透到日本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多样化群体的需求。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日本动漫大致分为幼儿、儿童、少年、少女、青人、成人、老年等,而题材方面更是覆盖了现实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全民化审美不能仅提升的是个人审美能力,而是涉及整个民族素养、审美情趣的能力,对于城市、地区乃至国家的凝聚力和精神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是城市文化品牌提升的助力。

城市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表现为凝聚力、吸引力和辖射力。历史、文化、地理、人文、产业、经济等构成了城市品牌的要素。创意经济时代,创造力、文化力成为提升城市品牌价值的有力武器,而创造力、文化力的凝聚恰恰来源于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推动。

以英国为例,英国是最先发展创意产业的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创意文化政策。应该说,文化创意产业对英国城市品牌产生了深刻影响,较典型的是曼彻斯特。曼彻斯特是老牌的工业城市,纺织业

直是其支柱产业,仿佛是这个城市的标签。但战后随着重工业的没落,大批的厂房、仓库、小型工厂建筑物闲置,神奇的是,随着后信息时代的来临,工业时代积累了良好的公共设施以及大量的厂房、仓库、工厂建筑物等却成为创意产业发展利用、发挥的空间,成为年轻人、创业者实践创意梦想的试验场。大量与培育时尚、艺术、音乐、电影、动漫、设计和相关产业都在这里落户,随之带有休闲娱乐、社交性质的平台也逐渐增多,整个城市的面貌焕然新,新的城市品牌也逐渐树立起来。

在我国,深圳是较早提出“文化立市”,进而确立打造“文化之都”目标的城市。由于这座城市是中国现代设计的策源地和葫发地,形成了实力雄厚的本土设计力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设计经验,再加之这里有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配套平台、对外贸易等便利条件,因此,它的品牌定位十分明确和清晰。在其进行城市品牌推广和提升的进程中

直致力于以设计业为龙头带动产业整体升级,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其中综合配套产业园区和设计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整个设计产业链条下游资源做好了准备。它的动漫基地和产业园区多达50多个,如深圳设计产业园、罗湖创意广场、南海意库、深圳大学3号艺栈、南山数字文化产业基地、深圳创库、深圳动漫域、怡景动画产业园等等。

第9篇: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范文

关键词:城市特色;水系;滨水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受到 “福特制”开发模式的影响,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以效率为导向,忽视审美与历史延续的价值,造就了大量同质化的城市空间1。我国城市面貌日益“趋同化”、“雷同化”,城市特色丧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自1980年代以来,如何塑造城市特色便成为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许多学者纷纷就城市特色的概念、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城市特色危机产生的根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自然环境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础,城市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发掘、保护、开发、利用及改造。作为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水系在城市发展中具有水源、景观、交通运输、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滨水空间的利用也因此受到了广泛地关注,成为塑造城市特色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由于政府与设计人员在认识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城市特色塑造过程中忽视当地的经济实力与文化背景,如“凡滨水就要建小外滩,凡山地就要建小香港”,使得城市面貌又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雷同2,产生新一轮的城市特色危机。因此,我们仍需对诸如“如何认识滨水空间在城市特色塑造的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有效、合理地进行滨水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才能达到塑造城市特色的目的”等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探讨。本文在对城市特色概念、内涵、构成要素解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水系与城市特色间关系的梳理,归纳总结出城市特色塑造中滨水空间的利用方式,并结合实际案例试图对“如何通过滨水空间的利用带领城市走出特色危机”的问题进行回答。

2. 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涵盖了城市诸多方面的内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城市特色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大量地探讨,但目前学术界在城市特色的概念与内涵上尚未得到一致的认可3。尽管如此,学者们普遍认同城市特色是指一个城市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城市特色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城市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个方面。其中,城市的内涵是指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城市内涵的外在表现即体形环境4。狭义的城市特色则主要针对城市建筑的风貌而言,指的是城市空间特色。近年来,随着“特色危机”向“新特色危机”转变,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单从一个方面来定义城市特色是不完整的,对于城市特色的探讨也因此越来越集中于“广义”的城市特色。

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系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影响到城市的选址、布局、形态等物质空间环境,还影响到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面分析滨水空间在城市特色塑造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将采用广义城市特色的定义,即城市特色不仅包括城市的布局结构、街道、广场、建筑等物质性特色,还包括经济、文化、制度等非物质性特色。

具体来讲,城市特色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1)城市特色是一个相对概念

城市特色是相对一定的时空而言的:一方面,一个城市的个性与特征只有通过与其他城市进行对比才能突显出来;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变迁,城市特色会不断地丰富与完善,甚至发生改变。故城市特色强调的是一个城市外在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及其背后所对应的独特环境。

(2)城市特色具有审美属性

作为城市内容与形式的特点,城市特色需要能够被人们所认知。人们在认知城市特色时常常涉及到审美经验或审美性评价。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城市特色是城市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5。由于审美具有广泛的多样性,人们对于城市特色的认知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对其进行约束的结果往往是特色丧失。故在城市特色塑造的过程中应对城市审美价值进行导向,王世福曾指出“塑造城市特色的要旨在于设定公共性的审美选择”6。

(3)城市特色表现出一定的层级

城市特色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不同层级的城市特色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上一层级的特色是下一层级特色形成的基础和大背景,下一层级的共性特征反映了上一层级的城市特色7。与此相对应,不同层面的规划设计在城市特色塑造上的内容与重点也有所不同(见表1)。

表1 城市特色塑造与维育的主要内容

层次 主要项目 研究或设计覆盖的内容

宏观层次 城市特色形象策划 城市特色资源的发掘与整理、城市特色形象推介

城市形态与结构 山水格局、生态环境、城市不同片区性质特色(特定区、历史地段)

中观层次 城市空间 公共开放空间、绿地系统、滨水空间、城市高度分区

视觉景观 城市天际线、视廊、城市夜景、公共艺术、城市色彩分区

城市生活 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意象系统 口门、路径、边界、标志、节点

微观层面 城市重点区 城市重要出入口、广场、河段、街道、街区等;

近期重点建设区

资料来源:沈磊,赵国裕,姚瑛《自然、历史、自我――多元化背景下塑造城市特色之问对》

(4)城市特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城市特色是由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与人文要素构成的(见图1),但它并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特征。黄兴国等人指出“城市特色是城市中一个相对独立、自成一体的系统”,并将城市特色系统分为特色资源子系统、核心子系统、扩展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四个子系统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8。

图1 城市特色构成要素

资料来源:徐欣宏《城市水系与城市特色的传承》

图2 城市特色系统的构架

资料来源:黄兴国,石来德《竞争导向的城市特色内涵》

3. 城市特色塑造中滨水空间的利用

3.1 水系对城市特色的影响

城市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自然要素是城市的基础。水系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在自然环境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水系不仅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是组成城市整体架构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对具体的建筑形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水系塑造了城市形态格局特色

在城市的形成与变迁过程中,水承担着城市命脉的重要角色:作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水系的繁荣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世界主要城市大都起源于临水或近水区域;由于水系具有交通运输功能,城市可以不断地通过水系与外界取得联系,进行人员、物质的流通与交换,城市因为水系而得以运转,并不断地沿着水系成长与延伸。可见,在城市形态格局方面,水系表现出“网”的特征,决定了城市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

(2)水系影响了城市建筑空间特色

水系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的组合形式及建筑本身形态。首先,建筑随着水系和街道宽窄的变化(产生开放和封闭空间)衍生出多变的组合形式,成为界定城市空间的要素,形成层次和含义丰富的城市天际线。其次,水系对建筑本身形态的影响表现为临水的建筑往往会设置水边的建筑灰空间(如廊棚、披屋、河厅等)以增加空间层次,丰富建筑空间内容。

(3)水系孕育了城市社会文化特色

城市在水环境中起源和发展起来,水系对于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均有一定的影响,城市传统文化往往打下了“水”的烙印。特别是对于滨水城市而言,水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及凝聚城市居民的精神纽带7。

3.2城市特色塑造中滨水空间的利用方式

由于所在的空间地段特殊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物质空间和社会体系方面的独特积淀,目前,滨水空间的利用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形象、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践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达到塑造城市特色的目的:

(1)以平衡发展为目标,从整合城市空间入手对滨水空间进行开发建设,塑造具有特色的整体城市空间。许多跨江河城市,由于跨江河交通的滞后,一江两岸的发展速度和形象差异较大,城市空间缺少完整联系和整体态势。此时,应注重滨水空间与整体城市的衔接,通过滨水空间将城市老区、新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整体城市空间,强调城市的连续性。滨水空间与整体城市的衔接不仅包含用地功能、交通、绿地、景观等方面的衔接,还包括城市肌理、城市活动、外部空间、特色建筑的保留和延续。

(2)通过生态环境修复与多样化活动引进将滨水空间打造为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全民共享的城市特色公共空间。滨水空间濒临水面,视野开阔,是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良好场所,将滨水空间辟为公共空间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为此,各地在设计滨水空间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通过构建环境优美的滨水空间景观带动城市整体空间品质提升,引导城市公共审美选择。同时,强调功能混合、空间公共化、步行化,使滨水空间易达、可接近,从而成为城市中最具识别性的公共空间9。

(3)将滨水空间视为重要的旅游节点,完善水系风景线,打造城市特色旅游线路。水系风景线往往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特色旅游线路,对水系风景线进行匠心独运地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特色旅游的重要手段。靓丽、独特的水系风景线规划、设计要求有机整合、串联各滨水空间,“以点带线、点线结合”,形成完整的城市滨水旅游线路10。

(4)深入挖掘滨水空间的历史人文景观,将其打造为复兴城市水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场所。滨水空间往往是城市最早发展的区域,记录了城市生长变化的过程,与城市记忆紧密相关,拥有一些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遗迹等资源。滨水空间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及社会意义,对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及不同民族的性格与精神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11。可见,滨水空间是展示城市特殊历史记忆的最好场所,深入挖掘滨水空间历史人文景观是复兴城市水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手段。

4. 实例剖析――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4.1基本概况

三都水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都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榕江县、雷山县,南接荔波县,西接独山县、都匀市,北连丹寨县。三都县的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包括水族、布依族、苗族、瑶族、侗族、彝族、壮族、回族等,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县风景秀美,水系发达,降雨充沛,水资源丰富,境内共有大小42条河流,总长度906.6公里,其中,都柳江和漳江是三都境内最重要的两条河流。

自1997年以来,三都县便明确了旅游服务为城市主要职能,自然山水和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三都县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指的是《三都水族自治县总体规划(2013-2030)》,目前正在编制中。]]中,三都县城确定为“贵阳都市区山水宜居生态城、贵广发展轴上的工贸新城、中国水族文化旅游名城”。可见,三都县具有鲜明的山水生态及民族文化特色。近年来,三都县按照“中国水族文化名城”的定位和“民族现代化和现代民族化”的理念对城市干道两侧建筑外立面以及县城主要建筑,实施了民族特色改造,并积极建设大型公共场所,根据其功能特点注入水族文化元素,使得三都县的城市特色不断得到强化。

然而,由于城市设计的缺位及对核心价值判断与独特性的认识不足,三都县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未能处理好山、水、城三者间的关系,导致山水特质不彰,文化特色不显,具体表现为:

(1)公共空间不足,山水特征不明显:三都县城内仅有两个小型广场,公共绿地严重不足。由于缺乏城市公共空间,山体与河流之间缺少过渡和联系,景观秩序紊乱。

(2)滨水空间单调,城市天际线平淡:都柳江多为硬质驳岸,亲水设施不够,城内河流水体受污染严重。沿河建筑物高度缺乏整体设计和有效控制,建筑高度参差不齐,城市轮廓线过于单调。

(3)城市建设失控,民族文化载体不足:三都县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无序蔓延的特点,特别是山体周边生态敏感区建设失控。同时,对于建筑外立面的民族特色改造方式单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民族文化载体不足。

图3 三都县滨水空间利用现状

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在深入、全面剖析三都县城市特色要素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其核心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塑造城市特色。

4.2三都县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剖析

三都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地县,中山、低山丘陵约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0%以上,拥有尧人山部级森林公园、凤凰山、都柳江漂流、雪花洞瀑布,周覃的间歇泉,中和瀑布、姑鲁产蛋崖、冷热洞、冷热岩等山水景观,山水特征显著。山奇水秀的自然生态景观是三都县城市发展最基本的要素。由于生态环境优美,三都县被称为“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占据了三都县总人口的60%以上,以水族文化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使三都县的地域文化打上了深厚的民族烙印,水族文化是三都县重要的城市名片,“中国水族文化名城”也成为其对外推介最响亮的城市品牌。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及水族文化是三都县城市特色的两大核心要素,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城市定位、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景观风貌、建筑形式等特色,具体表现为:

(1)“山水生态城市”、“中国水族文化名城”是三都县最鲜明的城市定位,是三都县有别于其他城市最独特的城市形象。

(2)都柳江塑造了三都县独具特色的“太极”形态,并主导了城市的扩展方向。从卫星影像图上来看,三都县城老城区与近年来规划开发的猴场片区组合成了近似水书太极图中两个阴阳鱼的形态,猴场片区的头朝上尾在下,老城片区是头朝下尾在上。另外,作为三都县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都柳江促进了三都县的形成和发展。三都以都柳江为基础拉开了发展格局,其用地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沿都柳江分布的特征。沿都柳江及其支流向西、向南扩展均成为三都县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