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精选(九篇)

中医康复学的特点

第1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1.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概念的探讨

以中医为代表的东方康复医学常常被称为传统康复医学。在固有的观念中,传统往往会被认为是过去的和落后的,而现代则代表新型和先进。但是笔者认为,凡是现在有效和普遍使用的方法都是现代的。以中医为代表、在东方发展的康复医学理念和技术(运动、意念、手法、针灸等)与西方发展的医学体系一起,构成了现代康复医学。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先于现代医学,并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所采纳的核心思想。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辨证施治、固本培元等思想已被现代医学界所肯定,特别是“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理念,与康复三级预防的思想异曲同工。以中医学为核心的东方康复医学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体,人体自身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神是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强调基本康复应当考虑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综合因素,强调全面康复;在治疗上重视调动机体的自疗能力,使之自然恢复健康。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的思想,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措施,治未病及“养”“治”结合的理念,是中国康复医学的特色,也是优势。中医适宜技术补充、完善了康复医疗体系,康复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减轻了疾病对人的身心功能的影响,降低了医疗支出,扩大了康复服务覆盖面。

2.快速发展的中国康复医学

2.1康复医学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自1982年卫生部提出“选择若干医疗机构试办康复中心”以来,我国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从点到面,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原卫生部启动医院评审工作以来,要求三甲医院应当建立康复医学科,更是有力推动了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现有3288家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其中50%开设康复病区,各类康复医院338所,康复编制床位52047张这些医疗机构与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一起,构成了康复医疗服务的基本网络。康复医学专业人员队伍也不断壮大,结构和素质不断优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许多医疗机构在开展专科康复的同时,与其他临床学科交叉渗透、密切协作,开展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对预防残疾发生、减轻伤残程度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设立康复重点专科。“十一五”期间,康复重点专科发展至17家单位;截至目前康复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达到82家,专病协作组超过93家。康复重点专科专病协作组单位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康复科床位数超过4000张,对口支援社区约150家,充分发挥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2.2康复医学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康复医学发展,在政策及公共卫生资源规划中不断强调,大力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提出“防治康”三结合的方针。《“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鼓励发展康复医疗。《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和残疾预防工作;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健全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目标中包括“康复、护理等服务业快速增长”、“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保健用品、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相关流通行业有序发展”。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w将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列为重点任务。良好的外部环境,给康复事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2.3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

2011年,我国开始启动涉及14个省份46个城市(城区)的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探索构建分层级、分阶段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各地已根据要求启动了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为试点开展建立了必要的政策和技术保障,部分省市还提供了资金保障,实施了人员资质认定和岗位准入等管理保障措施。在各地卫生部门政策鼓励和技术指导下,一些有特点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管理模式初具雏形[5]。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福州市以福建省康复医院为核心,在福州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试点,加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推广康复适宜技术、设备,并借助互联网,实现了康复资源共享。三明市在福州市试点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医疗康复与残联康复资源,并由政府出资为残疾人购买康复服务,提高了康复资源利用率和康复服务受益面。厦门市将康复体系建设纳入医改工作的重点,与分级制度改革工作共同推进,突出慢性病康复预防、康复护理,并融合了康复护理和养老资源,有效应对了庞大的康复需求。

2.4康复技术日趋丰富

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和专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康复医疗的服务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形成的技术规范已在社区推广应用。2012年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委托中国康复医学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将常用的康复技术操作进行了规范,方便社区及各级康复医疗人员施行。原先只注重肢体运动康复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康复理念被应用于康复实践中。言语功能、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受到重视,上下肢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计算机辅助言语训练、泛化学习、镜像疗法、远程康复等新式治疗手段不断涌现,提高了临床康复的疗效。

2.5康复科研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康复医疗相关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国家支撑计划有多项涉及康复医疗。“十二五”期间科技部设立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围绕临床常见功能障碍,选择有一定关联度、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功能障碍为切入点,设置6个课题,开展康复临床规范和评价研究。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康复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国内康复科研团队通过康复基础和临床研究,优化康复的有效技术,不断为康复临床提供适宜的康复技术和有效治疗方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复诊疗设备研发也取得一定成绩,并转化应用,进入康复临床,在医院、社区、家庭推广应用。

3.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

3.1中国特色康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趋势加快,需要康复的人数众多,但人均GDP较低,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加强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建设。大量研究表明,发展社区康复能够服务众多的功能障碍患者,并提供持续的康复服务,显着改善提升患者的功能,并大大降低医疗费用。当前我国社区康复存在康复服务模式不健全,康复专业人才匮乏,技术薄弱,康复适宜技术设备缺乏等问题。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为核心的医院康复模式,受条件限制,社区难以复制。有效的中医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对于肌力、疼痛、平衡功能、认知功能等功能障碍具有确切疗效,已普遍用于康复临床,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我国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现状,加大对社区康复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改善服务环境,购置必需的康复设备、器材,加强康复人员培训,向社区推广、应用康复适宜技术、设备,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提升社区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可实现低成本、广覆盖。有中国特色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将进一步铺开。

3.2康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健康中国目标的提出,康复服务在现代医学服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康复产业成为健康服务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业的需求,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随着国家对康复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多重投资体系的建立,康复服务的延伸,如康复与养老、护理、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康复医疗器械研发和转化生产规模的扩大等,康复产业潜力巨大。

3.3科技助推康复医学发展

康复医学的发展一直与科技的进步息息相关。康复医学领域里引进和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多学科团队研发康复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共识,如生物芯片技术、微电子脉冲技术等,对人体功能测定、评估、训练、重建、补偿、调整和适应,对通过恢复运动、语言、心理、认知以及个人自立所需的其他功能,都将带来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互联网十康复将成为康复服务改革创新的一大动力。物物相联的物联网技术将训练过程中的运动训练器材、物理治疗设备、评估设备联动起来,汇集整个康复过程中的设备与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处理,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康复训练带来“随时随地训练”的可能性,脑机接口、康复机器人技术使缺失的功能得到代偿。3D打印技术将使康复辅具与用品更加多元化。医院-社区-家庭的康复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实行三级联动,康复服务将更加便捷、高效。

3.4康养结合打造健康中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内涵已发生根本改变,健康不仅仅意味着没有疾病,健康应体现个体良好的生活活动水平和社会参与能力。老年群体或因患有慢性病,或因增龄,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身心功能、生活活动和社会参与能力的障碍。为老年人提供康复养老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的身心功能水平和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减轻家庭负担和社会压力。现有的养老服务多数侧重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护和疾病预防、治疗,较少关注老年人的功能活动水平与生活能力的保持和提升,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康养结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健康中国的根本要求。

3.5东方康复与西方康复相互融合

东方康复的服务实践和理论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形神合一”以及‘‘治未病”等原创思想,具有切实的临床疗效和广泛的群众基础m。当前,中医医疗康复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广受国际康复医学界和世界卫生组织关注。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在改善平衡、控制血压、预防跌倒、提高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等多个方面具有显着效果,是不花钱的康复手段,其融合了身心医学的特点,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替代医学(alternativemedicine)或者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medicine)已经不能简单概括东方康复医学的内涵,思考东西方医学的优点与不足,将东西方康复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势必成为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4.结语

第2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1)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应急救治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病等,完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应急救治功能,开展中医药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2)发挥区县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骨干作用,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承担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中医药业务的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3)发挥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承担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职能,通过托管、重组、联合体等方式促进中医医疗资源合理流动。(4)建立城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口支援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制度,加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中医药事业。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要与县级中医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帮助其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5)通过公立医院改革,改进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效缓解病人看病难问题。(6)中医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要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作用,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

2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的若干问题探讨

2.1中医药特色的发挥中医医疗机构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上的不足,主要问题在于特色没有成为优势,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贯彻落实还不到位,管理体制“高位截瘫”、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发展不快。二是在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上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不够,对中医医疗机构及人员的考核、评估、评审等未能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和自身规律,临床分科过细影响了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三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对缓慢,创新不足,中医药特色的成果推广不力。同时,中医药理论和术语不易理解,中药服用、携带不便,疗效较慢,执法不力致违法中医医疗活动大量存在等,影响了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医药的接受。四是法律层面上的不利影响,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以西医理论为主要依据,中医医院所有病人也必须有西医诊断;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不符合中药特点,限制了中医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制、生产和应用。五是中医药服务成本相应较高,但服务项目收费长期偏低,补偿不足导致中医医疗机构“以西补中”,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项目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六是中医药院校教育培养的医生临床思维西化明显,中医思维比较欠缺,没有正确理解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西化的区别。七是部分中医医疗机构还需要承担一定数量的区域医疗综合服务功能,一些中医医院则是从综合医院转制而来,中医药服务资源和能力相对不足。上海中医医疗机构在发挥中医药特色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近年来通过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加强了中医药内涵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发展也不够平衡。当前要进一步促进上海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建议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①进一步健全区级中医药管理体制,以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加强各区县中医医疗机构人才队伍、专病专科、特色疗法等内涵建设;②与中医医疗机构及中医药人员有关的各类考核、评估、评审、鉴定活动,要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要建立和应用反映中医药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③逐步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建立中医药特色服务的专项补助机制,对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牵涉范围较广的中药饮片的加成率是否取消应深入研究、慎重决策;④出台专项鼓励政策,推进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加强易于发挥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建设;⑤进一步发挥浦东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围绕影响中医药特色发挥、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投入补偿、价格调整、中药管理、学术创新等关键问题,重点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快在全市其他区县的推广应用。

2.2综合服务与中医药服务功能的关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的整体实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也有利于中医药特色发挥,有利于中医药学术繁荣和事业发展。以“治未病”为核心观念的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之一,中医药文化宣传也是促进中医药深入百姓、服务群众、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学、科研、产学研合作、对外合作交流等工作都有助于中医医疗机构的创新发展。中医医院开展必要的西医诊疗活动,不仅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法律框架下,中医医院承担区域综合医疗服务、提高应急救治能力的需要,也是开展中医临床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需要。中医医疗机构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促进中医药发展为主要目的,必须姓“中”而非姓“西”。因此,在中医医院建设中,需要正确处理西医诊疗和中医药服务的关系。中医医院一般只需配备同级别医院基本医疗和应急救治所需的西医床位、科室、人员和设备条件。对于因中医学科发展原因需要增加西医专科诊疗力量的,应明确规定其准入条件和审批层次,并由中医药管理部门共同承担审批责任。至于中医医院配备以辅助诊断为主要功能的大型仪器设备,属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应一分为二、正确认识,不宜片面以“西化”看待。此外,中医类门诊部、诊所的服务功能过于单一,其临床带教、师承、研究、科普宣传等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欠缺,不利于这类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对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的组织管理、服务内容、服务形式、项目收费以及不同类别、等级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等,进一步给予明确规定;重点加强二级中医医院的临床教学、科研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在申报市级科研项目上实施倾斜政策或设立专项资助计划;逐步开展中医门诊部、诊所老中医的传承带教工作,推动知名中医专家举办中医诊所或门诊部;对中医医院(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二级中医医院)西医诊疗进行梳理、规范,健全中医医院西医诊疗项目的审批制度。

2.3中医康复、护理功能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慢性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老年人整体带病生存时间明显增长,群众对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延续性医疗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鼓励发展康复医疗和长期护理也已成为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的重点之一。中医康复吸收了中医治疗、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以标本兼顾、动静结合、医疗与自疗相结合为原则,根据不同病情综合应用功能训练、传统体育、气功、针灸、按摩以及中药等中医康复疗法,具有简便验廉、易学易用的特点,现已形成全面系统的中医康复学,并与现代康复评价和康复治疗体系有机结合。加强中医康复医疗机构建设,强化中医康复、护理功能,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上海市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型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达到25%。近年来,上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转型,推进了部分二级医疗机构功能转型为康复或老年护理机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场总的需求相比,上海的老年医疗护理资源仍然严重缺乏。虽然上海中医药大学设立康复专业已逾10年,2010年还正式成立了康复学院,但全市尚无一所专门的中医康复医院或以中医康复为主要功能的中医医院。目前此类病人主要集中在中医医院的针灸、骨伤等科室,一些中医医院现已专设康复床位(如杨浦区中医医院已把老院100张床位主要用于收治中风康复病人),但总体来看还远远不能满足全市中医康复的服务需求。影响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康复、护理功能发挥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经济效益欠佳。中医康复疗法项目收费标准普遍较低,病人日均住院费用相对较少。二是管理规定的制约。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对平均住院日等指标有明确规定,康复病人住院时间长,会影响全院的质量管理分值。三是分科过细影响综合治疗。中医康复综合治疗所需的针灸、推拿、康复等大多已单独设立科室,难以有效集中医疗资源。四是中医康复、护理人才匮乏。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康复专业学生数量较少,高层次的中医康复、护理人才严重不足。五是综合支撑不足。医院对中医康复的装备条件未足够重视,其他科室的综合服务支撑还不到位。建议: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整体转型为中医康复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康复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康复医院,鼓励现有中医医院发展康复专科;对中医康复医院、中医康复专科在服务收费、项目补贴、质量控制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扶持;将中医康复、护理人才列为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增加相关培训内容;结合各中医医院传统医学示范中心建设,鼓励开展相关病种中医康复治疗;加强中医医院中医康复的基本条件建设。

2.4以联合体形式协调发展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区域医疗联合体是上海在公立医院改革中首次提出并实施的创新举措。根据上海市卫生局《关于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区域医疗联合体是由三、二级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联合体多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所组成。联合体内各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不仅限于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优化配置,还包括教育、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以区域中医医疗联合体的形式协调发展不同功能定位的中医医疗机构,是值得探索的一种发展方式,能更好地配置、共享中医药资源,促进各中医医疗机构服务功能的完善,推动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发挥积极作用。上海的中医医疗联合体最早以医院集团形式出现,在医改重视社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背景下,宝山区曙光社区中医联合体、市中医院—闸北中医医疗联合体等逐渐形成。现有的中医医疗联合体都是在不改变医疗机构产权关系和独立法人地位的基础上,形成的契约型合作,通过成立理事会来负责联合体所属医疗机构的总体发展规划、资源统筹调配以及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合作内容涉及医疗、教育、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特别是管理输出、双向转诊、专家坐诊、学科建设、跟师学习、进修培训、申报课题等方面的合作比较多见,但由于配套政策不全以及产权、隶属关系不同带来的管理机制问题影响,目前的联合体还缺少必要的调控和约束措施,稳定性不强,联合体内医保额度等资源的分配还未有实质性进展。建议:通过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完善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快发展本市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并加强医保费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将中医门诊部、诊所以及综合医院中医科纳入中医医疗联合体建设范围,探索支持发展、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创造条件,突破资产权属、行政隶属等条件的制约,努力建设紧密型中医医疗联合体。

第3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康复治疗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quality high spe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covery treatment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rains goal

Zuo Tianxiang Liu Qian Wang Xun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unch recovery treatment specialized obtaining,the discussion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unch recovery treatment specialized school goal and the standard,the exploration quality education level recovery treatment professional raises the goal the localization,treats talented persons raise for the recovery to provide the model.

Keywords: Is restored to health the treatm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12-02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开办的康复治疗专业日益成为康复治疗人员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但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方面还比较滞后,难以持续向康复医疗市场提供数量足够、训练有素的康复治疗师,以致在康复治疗师队伍里存在人员新旧并存、学习时间长短不一、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1]。

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其定位涉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与规格,它也是确定学制、教学计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但目前,我国尚无三年制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至于各高职高专院校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规范标准也不尽相同。这无疑将对该专业发展造成影响。本文结合高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及该校办学特色,提出自己对高职高专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想,与同道商榷。

1 人才培养目标要立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2]。

可见,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主要的特征是高教性和职教性的统一[3],按照高职教育的表述,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层次,同时在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简单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基层、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特点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是在重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较其他高等教育更强调能力结构的加强[4]。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界定了在高职院校开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必然在重视理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同时,更重视康复治疗技术能力的加强,以便能为临床一线提供合格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开办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不宜越位。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专门治疗人才,不能简化为高层次人才,而是掌握较高治疗理论知识与治疗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不能把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在高层次的专才与通才的统一。

②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不能忽略职业性。高职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职业性,是为特定的职业群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是为临床一线康复治疗提供专门人才。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必须体现临床康复治疗的特点。

③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上不能错位。无论从人才培养的纵向分析,还是从人才需求的横向分析,高职人才都是社会所必需的[5]。

高职院校培养的康复治疗人才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特点,并且有一定的转岗能力和发展潜力。由于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面向基层,所以培养的康复治疗人才能够安心基础岗位,不断发挥潜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满足康复治疗岗位的需要。因此,在现阶段,只有脚踏实地根据人才需求的情况,认真办好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大专班,把专业办得有特色、有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康复医学的健康发展。

2 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市场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设置一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发展变化为讯号,要及时了解临床医疗结构的变化对人才市场的需求,认真研究康复治疗技术变化趋势和最新康复治疗技术的情况,建立专业设置调研和论证的开放体系,聘请专家参与专业设置和方向调整、专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程组合、教材建设和临床实训体系的建设等。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是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的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技术人才[6]。根据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与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教育应改变旧的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寻求并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多元性教育教学模式。目前我国康复治疗市场还不成熟,多数医院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希望录用的康复治疗师具备综合能力,而不是国外培养分工很细的PT、OT师。此外,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院等基层单位或机构,机构内无过细的专业分工。因此,我们认为现阶段,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大体上应定位于“培养以PT为主,兼顾OT、ST知识结构的复合型康复治疗人才”[7]。同时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培养具备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基层医院康复科、疗养院、社区等部门从事康复治疗服务的实用型、一专多能的专业康复治疗人才。

3 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本校特色相结合

有品牌、有专业特色是学科发展的根本,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发展专业特色的前提,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特色的建设相辅相成,在确立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建设之初,首先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涉足康复治疗师教育的院校范畴很大,包括高等学校、高职院校、中等院校;从学科分类上包括医学院校、体育院校、中医院校、师范和民政院校等。各个院校师资力量和重点特长差距甚远。如何根据自身的长处,恰当设置培训目标,是所有院校面临的挑战。鉴于各个院校的性质不同,可以考虑高职院校的学生侧重于基层康复服务人员的培养,与本科医学院校侧重等级医院和康复专科医院人才的培养进行错位发展。其中体育类高职院校侧重于运动队、俱乐部、健身场所和全民健身运动方面人才的培养,体现医体结合。中医类高职院校侧重于传统康复和手法治疗技术人员的培养,发挥中医在康复中的优势。而师范和民政院校侧重于聋哑、盲、智障、截肢等,以及长期护理康复技术的培养。心理康复治疗师和特殊教育与康复教师/治疗师是师范院校可以发挥的方向。

4 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中就提出康复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既要按康复医学的特点,又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目前,我国康复医疗机构的人员构成,一般既有西医医师、护士和康复医疗技术人员,又有中医的有关人员。中西医团结合作,这体现了我国康复医疗的一个特色。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发挥中医“ 简、便、廉、验”的优势,充分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技术,将中医传统疗法和近代康复技术融合应用,建立符合国情的康复医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关于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6):406~410

[2] 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 周建松.关于高职教育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35―36

[4] 王明午.我国高等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J].丹东师专学报,1996,(4):88―91

[5] 杨 飞.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体会[J].医学教育探,2008,7(3):229-231

第4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针灸推拿 康复医学 中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康复医学教学目前已进入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多在针灸推拿专业下开设康复方向。下面就针灸推拿专业开设康复方向的必要性及其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探讨。

1 针灸专业康复方向设置的必要性

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体。康复医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学科,与临床医学有着不同的治疗对象、治疗目的,但二者关系紧密,相互渗透。临床医学的对象是各类病人,而康复医学的对象是临床医学中患病后遗留暂时或永久障碍的患者;临床医学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和逆转疾病的病理过程,挽救生命潜能,而康复医学的治疗目的则是预防继发性残损,保存与改善功能,回归社会。因此,康复医学贯穿在许多疾病临床治疗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临床医学实施后的延续①。康复医学早期介入临床医学各科,对减轻功能障碍程度和帮助患者尽早重返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对康复医学的也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我国,康复医学已开始融入临床医学,很多西医院都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建立了“康复治疗室”,为各临床科室的急、慢性病患者提供康复治疗。而在中医领域,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发展比较慢,中医院的康复科还多以声、热、光、电等物理因子治疗为主,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康复开展得较少。因此,目前非常需要中医临床康复人才。

在中医学领域推广和应用康复医学,针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切入点。在中医各临床学科中针灸与康复医学中的主要疗法——物理疗法的关系最为密切,二者的结合也最为紧密。例如,物理疗法治疗的三类主要疾病,神经系统伤病、运动系统伤病、心肺系统伤病,同时也是针灸临床的主要疾病。另外,二者有相似的治疗方式,针灸疗法中应用的针、灸、罐,实质都是力、热等刺激,与物理治疗一样遵循刺激与反应规律;相似的知识背景,即物理治疗师与针灸医师都常采用徒手方法诊查与治疗,都需要对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知识有很好的掌握。而且,现代医学从业者中物理治疗师被认为最适宜学习和应用针灸疗法②。中医针灸与康复医学结合之紧密,不仅表现在上述相似性上,更主要表现在康复医学理论对针灸疗法有指导作用。为说明此问题,本文以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为例,从康复医学对针灸取穴、施术的选择和疗效评价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

首先在针灸取穴方面,《针灸大成·治症总要》有“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之明训,但目前针灸临床在偏瘫早期的取穴方法有或针患侧或针健侧(巨刺法)之不同。康复医学PT疗法中的Brunnstrom方法,其基本内容是在患肢无随意运动或随意运动相当弱时利用对侧的联合反应加之患肢随意运动的尝试而引发随意运动。这一方法为针灸治疗偏瘫早期应用巨刺法提供了依据。大量临床观察也表明在早期先针健侧,至病情稳定后再针患侧或健患侧交替使用,确实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③。

在针灸施术上,以往主要依据患者舒适及医者方便操作,而患者的摆放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则很少考虑。脑卒中患者“舒适”的即表现为上肢屈曲、横放胸前、下肢挺直、髋外展外旋的痉挛模式。康复医学中的良姿位是对抗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有人发现良姿位针刺,既可促进患肢肌力和肌张力的提高,又能抑制相应的痉挛模式,促使分离运动的早日出现,对患肢功能的恢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姿位与平常针刺后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④。

在临床评价方面,既往针灸临床主要采用测量肌力来评价治疗效果,但中风偏瘫是中枢性瘫痪,其功能恢复不是单纯肌力的恢复,而是运动模式的恢复,因此,肌力的评价方法不仅反映不了运动模式的改变情况,而且以发展肌力为重点的治疗,还会强化共同运动、联合反应而导致“误用综合征”的出现。而现代康复医学中的中风偏瘫评价量表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运动模式的改变,对治疗还有指导意义。目前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医生采用了评价量表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从以上可以看出将康复医学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可以提高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补充其不足。除中风外,康复医学与针灸疗法相结合治疗其它神经、运动系统伤病也有这一特点。因此,为满足中医临床对康复人才的需求,在中医院校针推专业开设康复医学教学是最为恰当的,同时也是非常必要和极为重要的。

2 针灸推拿专业康复方向课程内容探讨

设置针推专业康复方向课程,首先应明确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从目前看,现代康复医学虽然承认中医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但在康复治疗小组这一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医师同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等的地位并列,仅作为一名组员,在治疗小组组长,即康复医师的组织、领导下进行康复工作。而国外对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的学历要求是中学毕业后再接受3~4年的相应专业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即可。现在中医校院招收的多是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因此,培养目标应设定为在综合医院和中医院中以中医针灸推拿为特长的康复治疗小组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而不仅仅是一名治疗师。

设置针推专业康复方向课程,还应明确将中医针灸与现代医学中的康复医学相结合的目的、原则和条件。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针灸前辈承淡安先生在谈到现代医学的神经学说与中医针灸结合时的一段话:“……我们要认识到巴氏(巴甫洛夫)学说是新兴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而不是专门为结合中医或针灸而设,我们要学习它来改进我们的祖国医学,就应该首先把祖国医学理论和巴氏理论均搞透彻,然后在应该接合之处接合,可能汇通之处汇通,这样才能完善无缺,有利无弊”。承淡安先生的一席话为我们指明了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的目的是改进和提高中医学,推动中医针灸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技术方面的创新,因为一门学科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两者结合的原则是以中医针灸为本,将现代医学知识拿来为中医针灸所用,而不是两种医学1+1=2的简单相加。而两者结合的前提条件则是对中医针灸和现代康复医学知识都要有深入的学习和透彻的了解。

具体课程设置方面,首先,中医课程的设置中应加强与康复相关内容的教学。如康复医学中神经、肌肉、骨骼病症较多,而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经筋 “主束骨而利关节”, 很多神经、肌、骨病症属于经筋病的范畴,因此,要加强经筋生理、病理、经筋病症的特点,以及经筋病症的治疗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第二,现代康复医学的课程设置应重点突出。根据培养目标,作为康复小组的领导者,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对现代康复医学有一全面的了解,故现代康复医学所涉及内容的课程都应该设置。但学生毕业后以临床工作为主,因此在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上,应突出以临床康复为中心,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相关内容为主,而康复心理学、言语治疗学、康复工程学等内容为辅。

第三,在以上两类课程的基础上,还应设置将康复知识与中医针灸理论结合应用的课程。如可设立“中医针灸临床康复学”,这门课程可帮助学生将康复医学知识有机地融入中医针灸治疗中。还以中风偏瘫为例,康复医学是针对中风这一病及运动功能障碍这一症,将偏瘫的功能恢复分为六期分别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而针灸临床康复治疗则是在借鉴功能恢复分期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既对运动功能障碍的肢体进行辨证,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症状,采取刺健侧、刺患侧或健患侧同刺的方法,选取阴经或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对全身的症状、体征进行整体辨证,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取穴和施以补泻手法,以促进全身机能的平衡协调,而这种整体治疗对局部瘫痪肢体的康复大有裨益。

第四,充分发挥中医传统康复学特色。中医传统康复学历史悠久,康复方法多样,除中药、针灸、推拿等外,还包括饮食、导引、气功等独特的康复方法。因此,还应增加这些课程,以全面发挥中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作用,进一步突出和加强中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地位。

总之,在针灸推拿专业开设康复方向,既顺应了医学发展的趋势、符合市场的需求,又有益于针灸推拿专业的发展创新。希望通过以上课程的设置,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中医针灸人才。

注释

① 陈立典.康复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9.

② Val Hopwood,Maureen Lovesey,Sara Mokone.Acupuncture and Related Techniques in Physical Therapy. Churchill Livingstone; 1 edition January 15,1997.

第5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1.1对象

对24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交大)和61名来自南京医科大学医学院(南医大)的五年制医学本科生进行康复知识调查,均为临床医学系三年级学生,处于临床见习阶段。交大学生中男性10名,女性14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3名,省会1名,二线城市5名,小城镇4名,农村1名;南医大学生中男性24名,女性37名;大学前居住地属于直辖市1名,省会5名,二线城市18名,小城镇17名,农村18名,贫困地区2名。

1.2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法,参考国内有关康复医学知识调查问卷,并结合临床医学生特点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涉及相关政策、康复医学基础及临床康复知识和职业志向等18个问题。问卷调查表按班级统一发放,填写,独立答题。

2结果

两校中90%以上医学生自认对康复医学有所了解,约90%医学生认为康复医学学习很重要,90%以上医学生表示想多学些康复医学知识,认为康复医学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80%以上医学生知道有残疾人保障法,但只有约10%医学生认为2015年能做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40%以上医学生表示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约80%医学生认为大部分患者都需要康复服务,碰到类似情况可以转介到康复专门部门或机构。实际上真正接触过康复治疗的医学生仅占极少数,对于康复医学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尽管已经完成内外科理论课教学,但对相关疾病的康复缺乏基本的认识,对于老年人、慢性病可能造成残疾基本没有概念。

3讨论

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残疾人约8300万,还不包括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真正得到康复服务的人不足10%。由此可见社会对康复的需求量之大。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伤员的康复工作突显成效,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暴露出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滞后,与我国经济发展、其他临床学科的发展明显不匹配。卫生部提出,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充分发挥康复医学早期介入、扶助临床的作用,为伤病急性期、恢复期存在躯体或内脏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2008年3月国家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这些是康复医学发展的动力,也预示着康复医学发展的广阔前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现代康复医学以来,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迅速,康复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迅速增加,各有关院校纷纷开设“康复”专业。在经历初期的无序之后,康复技术人才的培养已逐步走向规范化。这也对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我国本科康复专业总的招生规模小,康复医疗学专业基本空白。从调查结果看尽管有40%左右的学生可以考虑做康复医师,但是医疗人才紧缺使得康复医师需大于供的矛盾在短时间难以缓解。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在不同层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第6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专业课程设置; 中医药院校; 康复治疗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139-0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很多疾病的治疗需求不再局限于生命的延长,而是注重社会参与能力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功能的恢复等,很多社区医疗机构、康复机构和综合性医院等部门对康复治疗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给中医药学院校增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压力。

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开办不仅使学校办学结构逐步优化,也标志着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上,都有许多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专业课程的设置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到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研究,有利于人才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培养。下面就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变化存在的不足进行探析和阐述,以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是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2008年教学计划的资料,该计划通过了讨论和专家论证后进行修订,分别按照专业课门数、教学计划中的学时、专业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课程的学时等进行分配和比较,然后分析和研究该教学计划,并从中得到教学改革中的教训,总结经验。

1.2 研究方法

将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计划资料和其他优秀的院校相比较,通过跟康复治疗专业发展最好的院校比较,分析和查找自身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制定改革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的目的,为社会输出更多的康复专业化技术人才。

2 结果

2.1 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变化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2012年的康复治疗学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均进行了削减,专业及专业方向课程基本不变。总课时数跟2008年的设置减少了208个学时,主要是通识教育课程方面的课时减少了许多,其次是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了108个学时,这类课程可以统一归纳为理论课程。但在实践课程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践学时增加到了384学时,和2008年相比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学科基础课程学时转变,直接影响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变化,主要涉及到的专业课程是运动疗法技术学、理疗学、临床康复学、作业治疗学和语言治疗学等内容,上述几门主要专业课的总学时数还是保持跟原先一致。

2.2 跟康复治疗学专业水平较高的学院进行比较

经调查,在该高等院校中,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总课程学时跟我校2012年的相应专业总课程学时相当,但经过仔细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该康复治疗专业的总课时数、专业课实践课时数和专业课实践课占总课时数的比例等要明显高于笔者所在学校,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课时计划上的差异。另外,该康复治疗学专业院校与笔者所在学校的中医康复专业在课程类别上基本一致,但从课程科目来看,该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课将运动疗法技术学、语言治疗学、理疗学、作业治疗学和康复医学评价均融入了传统康复治疗科目中的内容,而笔者所在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在手法治疗、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肺系统康复等课程中仅仅教授现代康复技术,并未能将其更好融合。

从笔者所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之后的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康复治疗专业2012年的学时计划和2008年相比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别,虽然专业课程的类别以及专业课教学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理论基础课程所占的比重要高于实践课程,而在2012年,理论基础课程的比重要远低于实践课程,更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课时计划更为科学。而虽然学校进行了课时改革,让课时计划更为科学,但与其他院校中较为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在不同课程类型所占的比例、传统课程知识与现代新技术在课程教育中的融合程度等方面。因此,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还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才能够迈入优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行列。

3 讨论

通过对学校课程改革结果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经过课程改革后,学校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学计划更为科学实用,但与其他院校优秀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改革措施。经过对目前差异的对比分析发现,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才能够让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为合理,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康复治疗人才。

3.1 对重复性较大的课程进行合并

由于中医康复学专业课程中出现的针灸学、推拿学等很多课程在内容方面都源于相同的中医理论,这就造成了课程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的重复,比如说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课程,就属于传统中医的范畴,这类课程的设置对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仅需作基本了解即可,对康复治疗来说起到的只是理论上的辅助作用。因此,可以将原有的中医特色课程融合为中医基础课程、中药方剂学和针灸推拿学等,让课程种类减少,这类课程的归纳总结性更强,避免重复性内容的出现。

3.2 增加必要课程类别

由上文可知,笔者所在学校在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上相比原有的专业课程设计变化较大,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将原先的课程进行了精简,消除了原有重复性内容的课程,并且尽最大可能性完善了院校的课程设置。而在一些重复性的课程类别得到了精简的同时,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还需要增加必要的科目,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康复治疗知识的目的。比如新增加的肌肉骨骼康复学和内外科疾患康复学两科目,就是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好运动损伤康复和内外科疾患康复的基本理论,在当今的康复治疗领域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1-2]。同时,为了体现学校培养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在课程培养设置上也更应该融合运动医学的相关课程,更好的体现传统治疗技术在运动医学中的重要价值,让学校培养的康复治疗人才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得到应用。

3.3 引入现代最新的康复治疗内容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医学科技疗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被运用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3-4]。特别是许多先进的康复器械,在当今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因此,在设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时,不但要保证传统中医的课时量,充分突出了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特色的同时,还要将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内容添加其中,突出康复治疗学专业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现代的医学康复治疗面向现代化发展,现代康复治疗技术是未来医学治疗领域发展的重点,必须要将其作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引入更多先进的现代康复治疗器械,以供学生的实践训练,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拥有更完善的康复治疗技能[5-6]。

3.4 增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培养方案中融入了多种针灸、推拿等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为培养更多、更全面的康复治疗人才提供帮助,跟其他类似学科院校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初步掌握和学习到各种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可以弥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但目前学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中仍存在很多设置漏洞,其中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和专业课时较少,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跟实践课时较少,导致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而康复治疗学属于一种动手操作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那么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7-8]。虽然说目前学校的实践课程比重相比于以往增加了许多,但仍需要继续增加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

所以针对目前学校的康复治疗学课程的设置问题,需要加强改进和优化。首先要在原有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特色基础上增添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课程,重点要关注的是实践课程教学。增加专业课时,重点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课时增加,同时将专业基础课时减少,从整体上保证所占比例的平衡。其次要将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增加,主要是针对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增加其在专业课时中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康复治疗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加强和完善院校康复治疗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中医康复课时量等。

参考文献

[1]韦军湘,韦金亮,徐锡杰.高等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科技,2012,12(2):19-25.

[2]陈建,徐国栋,杨翼.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5):682-684.

[3]朱燕.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J].中国康复,2011,4(5):321-322.

[4]陈艳,潘翠环.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6):992-995.

[5]王尊,王磊,顾一煌,等.南京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康复,2012,5(6):316-317.

[6]唐巍,胡玲,倪朝民,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4):367-370.

[7]郭新荣,张卫华.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康复治疗专业第二届规范化教学及研讨会论文集,2009:100-103.

第7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康复医学;课程体系;医学教育

康复医学源自于医疗康复,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

现代康复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仅有30年历史,尽管康复医学专业发展迅速,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团队,但是团队成员的职责及其构成极不合理,尤其是康复治疗师,多由其他专业转行而来 [2]。这些都导致专业课程设置不统一、人才培养欠缺专业化和规范化,无法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医学事业发展需要。

1 现状

1.1 国内外概况 现代康复医学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20世纪8O年代初现代康复医学引进我国,虽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近10余年发展十分迅速。2001年,我国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计划内,近年尤以高职高专层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历教育发展更为迅猛。

1.2 招生院校分析 经过对6省市的高等院校调研,显示本专业共有65所院校开展康复医学类专业,主要发现了两点:一是如今社会对康复医学的需求量极度膨胀,国家对康复医学类专业培养热情的高涨;二是办学高校层次多样,民营资本有所介入。

1.3 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的成才方向和规格,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这其中,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便是专业名称的设置。经过对6省市的高等院校调研,反映出康复医学类专业办学的特点:一是康复医学类专业办学多元化,设计范围广;二是康复医学类专业办学层次较分明,结构比较合理。

1.4 专业教学模式 我国1949年后成立了一些疗养院、康复医院,综合医院成立了物理治疗科、针灸按摩科,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物理治疗学,物理医学课程。我国的高等院校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专业,而是采取物理治疗为主,兼顾作业的模式培养。

2 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4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本科教育,70多所普通院校开展了康复治疗技术专科教育。但与国外相比之下, 我国康复医学教育普遍存在规模小、系统性差、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较为薄弱的问题。经过专业培训出的合格康复人才极少,各种大量的康复机构基本处于虚设状态。因此,我国康复医学的医疗资源的硬件与软件无法相匹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统一,影响学生质量 国内开办此专业本科教育的院校,其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均在摸索之中,其专业课程设置的名称、课程门数、各课程学时数等均无统一标准,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界定不是很明确,同一课程在不同院校的课程分类不同,尤其是康复治疗技术高职高专层次的康复教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统一规划教材。

2.2 培养目标不统一,影响人才水平 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够明确,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是从护士岗位或技师岗位转行而来,一般未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学历教育或培训,最多仅接受过本科室传、帮、带,业务素质相对较差。我国前几年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客观的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固.普遍存在着“杂”、“短”、“散”、“浅”等弱点,我国以康复治疗师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名称五花八门 ,有命名为“康复技术”、“运动康复”、“保健康复”,也有命名为“社区康复”、“康复治疗”等名称 。专业名称不统一 ,势必导致培养目标不一致。

2.3 院校层次偏低,影响专业技能 在2002年开始的10年间,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专科和本科院校共有97所,但1O年内没有1所高等院校开设系统的康复教育,这显示了康复教学的院校层次较低,大部分学校相关教学设施并不完备,而使得教育出来的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不是很高。其次,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开设的课程层次差别较大,这种参差不齐的差异将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导致无法通过院校培养尽快为我国提供高素质康复专业人才。

3 建议与思考

我国开展康复医学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由于各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师资队伍上存在差异,我国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仍在摸索之中,其专业名称的设置、课程门数、各课程学时数均无统一标准。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我国康复医学教育存在巨大差异性。但从长远看,我们应该与国际相接轨,提高康复医学类专业教育的规范性和统一性。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在针对康复治疗师的培养上都结合了本国国情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我国有自己的国情特殊性,所以我们在借鉴他人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也可以加以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志学,黄爱华,翟佳丽.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三所院校培养方案对比.社区医学杂志,2014,(20);66-68

[2]李学军.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的探索.科技致富向导,2014,(32);318-318

[3]朱晓委.国内外康复医学教育现状比较.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4);66-67.

[4]陈艳.国内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0);992-995

第8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回顾;展望;中国

作者:张琪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30-01

一、引言

早日康复常是人们对病人的良好祝愿,意为希望病人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在医学上,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并代偿伤病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和发挥,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康复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伤病残者,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专注于伤者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沟通障碍的恢复。WHO已将康复医学视为为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齐名的第四医学。它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工作目标是要达到最佳的功能,要体现出自主性并要有效的改善伤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康复事业始于二战期间,是在骨科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二战过后,康复医学被大力提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康复效果。可以说康复医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事业。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和专业人才

我国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但是纵观全球,我国的康复事业尚还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设置不全,康复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仍是主要问题。为此,康复医学专业能力建设将是刻不容缓的得力举措,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突破口。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训、科室设备/设施及康复医疗管理。其中人才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康复内涵的扩展

我国早期的康复主要是停留在以传统康复治疗上,大多依赖于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如推拿,按摩,针灸,火罐等,康复的主要目的也仅仅是疾病伤残后的疗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康复治疗已发展为全面身心功能的康复,是以多种非临床性的"功能治疗"为主,包括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侧重于功能的评估、训练,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最终能重返社会。

3.康复服务的多样化

我国康复行业形成之初,主要是以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6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疾病,急需专业康复服务。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工伤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现在的康复服务群体以扩展到各种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工伤车祸等伤残康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4.康复医保

在中国,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康复纳入医保项目已通过专业论证,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有少数地区已将医疗康复部分或全部纳入医保体系,但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项目被排除在外。康复医学纳入医保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受益。

三、康复医学在大科学的整合中创新腾飞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将康复医学的功能定位为集预防功能、医疗功能、保健功能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康复医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康复理念、康复技术的应用、康复管理等方面仍以国外的技术为主导,国内教学与研究所采用的成熟理论和教学材料、评估方法及测量所得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理论。中国国内的研究力量亟需加强,需要尽快的更新知识结构,做好技术的研发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临床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把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定量的对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对人体功能的研究

从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拓展到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的研究,康复自愈能力的重点侧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及自组能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情绪干扰方面的调节控制水平。

2.搭建开放性的整合平台

在发展中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地组织的优质资源,以中国传统的医疗资源为基础,融合世界多个国家的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中国虽有着较长时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医的理念与文化特点也早已深得人心。但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方面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国外很多的医疗理念、方法都有值得国内医学界学习和吸纳的地方,有选择性的吸收、融合,促进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3.强调对高新科技的依赖和强化生物信息学建设

有许多观察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图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结合临床实践,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做出统计,这是学术界所遵循的学术研究原则。在对康复医学进行研究时,要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力度,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科知识,建立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应用,促进世界康复医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4.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复医学

传统中医在康复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针灸医学和中国的中药学思想与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在治疗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辩证思维模式的诊断,治疗中关注预防治疗的医学理念,对西方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5.注重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文化、人文等多个学科。对于中国的康复医学更是注重文化与人文的学科,中国的康复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注重人文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对个体康复的影响,考虑到了预防、预测和个性化医学。康复医学还包括微创医学、移植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修炼,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6.加强人才培养

第9篇:中医康复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康复医学;人体解剖学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以弥补和重建机体功能缺失,消除和减轻机体功能障碍,并设法提高机体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1]。目前各类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康复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是康复医学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主要揭示了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结构和形态特征,各器官与结构间的毗邻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奠定基础。调查发现,康复治疗过程中,许多给患者造成的不应有的痛苦乃至延误治疗时间,都与掌握基础知识程度的高低,解剖知识熟练程度的高低有直接联系。通过近3年在康复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结合独立院校的情况及本专业和学科的特征,分享以下教学体会。

1教学体会

①由于人体解剖学研究对象是人体各组织器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无法进行实体操作演练,加之机体组织结构的精细,一些理论和机制不易理解,对学生而言也略显枯燥,因此实验对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图片讲解-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学生仅通过图片学习,与实际操作相比,学生很难建立准确、系统的形态概念;同时适量延长实验的课时,以常见的兔子、蟾蜍作为实验对象,有条件的可以用狗,虽与人类有较大差异,但基本组织的生理构造类似,因此实验教学可让学生在实际演练中对机体的组织结构和形态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②由于人体解剖学属于形态学内容,教学过程宜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尝试PBL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通过文、图、声、像俱全的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学道具的不足,增强内容的生动直观性,突出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并让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身心享受。例如,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播放些与之相关的解剖操作和临床康复操作等教学录像,可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或制作各组织的模型,让学生对照组织模型学习该组织的特征,更易理解,也增加了学科的趣味性。③随着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日渐增长,广大群众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亦日益增加。康复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康复护理和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康复服务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康复护理人才,因此教学过程应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术涉及的局部结构的掌握[2]。笔者认为:①本学科使用的教材应区别于临床医学专业,而适用于护理专业,教材应缩减与康复护理专业无关的内容,并适当增加部分局解内容及与护理相关的例证和介绍,不仅减轻学生的负担,更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学校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将该学科与局部解剖学设置在同一学期,使学生能够将两门学科联系起来,增加知识之间的连贯性,易于理解和掌握。

2教学建议

笔者调查了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和教学的看法和意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有了上述看法,同时针对以上几点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的建议,如下。

2.1教学资源 ①由于该院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教材方面要选择既适用于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将解剖学知识贯通,易于理解的教材;②独立院校应充分利用其教学资源的优势,让学生共享教学资源,有条件还可以分享母校的资源;③以动物模拟实验训练,并适当扩大规模,实验对象数量太少可能导致很多学生因资源稀缺无法得到实际演练。总之,充分利用资源,尽量满足求知欲强烈的学生的学习环境要求[3]。

2.2教学方式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弱化他们的主体地位, 更不可忽视他们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程传授时应注意变换多种教学方式。例如采用提问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寻找答案互相交流,教师总结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或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备课、讲课,老师再做耐心点评;亦可实验理论相结合,理论课结束后尽量安排相应的实验,展示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尸体标本图片,并在实验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做一定的疏导和贯通,让学生印象深刻;以及通过文、图、声、像俱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弥补教学道具的不足,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设计与之适应的教学过程, 使用得当的教学方法, 达到最佳的培养目标[4-5]。

2.3突出专业特色 针对康复医学专业学生,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最好应与康复治疗学的内容互相渗透教学。根据学生反映,康复医学专业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学习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因此在讲授第一堂课时, 可以邀请临床康复医学专家授课,贯穿临床实际病例讲解人体解剖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在人体解剖学课程开课时可设置康复治疗学的选修课,在下一学期开设康复治疗学的专业课,①让有兴趣的学生及时学习专业知识,②两门课程承前启后,便于学生打好基础。

2.4师生互动及奖励措施 从学生的角度,要想学好这门课,有问题必须及时跟老师交流。若讲课太快、太抽象,或其他问题,学生都应及时反馈,同时教师也应常与学生交流。教师可不定期开展人体解剖学知识考核,以趣味问答或竞赛形式开展,并配以一定奖励,鼓励学生参与。另一方面院部每年应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能力进行考核,奖惩分明,对教学效果优秀、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形成一种师生一起努力力争上游学好人体解剖学的良好风气。

人体解剖学是康复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具有内容繁杂、名词术语多、抽象、乏味、难记、易忘的特点。且随着高等院校教学不断改革,该学科教学也面临新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提高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位从事解剖学教学的老师应思考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宜注重方法多样化、并多从学生的角度传授内容,同时学校课程安排合理化、教师能力和教学效果定期考核,则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尚,刘晓梅,林乃祥,等.高职康复解剖学教材建设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6):661-664.

[2]潘学兵,林小珊,涂腊根,等.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医药前沿,2012,(32):16.

[3]陈卓颐,曾德昕,张晓霞,等.我国康复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与高职高专康复治疗专业教学改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2012,19(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