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思政教育范文

中医思政教育全文(5篇)

中医思政教育

第1篇:中医思政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教育

1中医学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及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作为医学主体的医生,除了深厚的医学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外,还需要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我国的传统医学高等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思想道德的培养,造成医学生医德医风的缺失[3]。医生,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职业道德的一种职业。要培育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但要传授给学生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胆大心细,行圆智方的品格,更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救死扶伤,不怕脏不怕苦的高尚情操。而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不同,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扎根于中华大地,来源于古代哲学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古代哲学思想的灌输。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西方文化的传播及渗透,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青年学生对外国文化如数家珍;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悠久灿烂的古代哲学思想文化缺乏传承和探究精神,甚至是知之甚少。面对这种现状,尤其是我们中医药类专业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政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了解祖国文化的精髓,进而了解中医药,才能热爱中医药,学好中医药。成为“真信、真学、真懂、真用”的“真中医”。

2中医诊断学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

2.1课前仪式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荣誉感

2.1.1组织学生背诵《大医精诚》在每学期《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第一次课前,组织学生身穿白大衣在创实大厦一楼《岐黄壁魂图》下背诵《大医精诚》篇的节选。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古代圣贤高尚的医德,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真正做到“医者父母心”,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待医学,对待病人。2.1.2开展“以白大衣为荣”的主题摄影活动组织学生在实训室的模拟诊室中,身着白大衣拍照留念,并将照片制作成相片墙,向全校师生展示,并向学生讲授“白大衣礼仪”。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身为医生的光荣感使命感,以身着白大衣为荣。

2.2课堂教学—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2.2.1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渗透在授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设计的加入传统文化的渗透,比如通过PPT展示一些古籍文物,传统的医疗器具,介绍古代医家的成长史,经典的故事,推荐学生研读古书,向同学们展示中医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学生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和树立“四个自信”,为自身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2.2.2开展角色情景扮演的实训教学在实训课的模拟诊室中,由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或者患者角色,模拟临床诊疗的过程。课前给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扮演病人,并自己准备病种,查阅资料,模拟表演,课前教师会把关指导;其他同学选出代表扮演医生,对“病人”学生进行临床诊察。这样做一方面练习学生临床诊疗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作为医生的感受,该如何对待患者;而扮演患者的学生也能体会到,作为患者想要得到医生怎样对待的态度。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医德医风。2.2.3利用误诊案例培养责任意识医生是一个责任重大职业。病人的身家性命都系于医生之手,稍有不慎,都可能会引起无法弥补的后果。所以作为专业课的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例如在讲到辨证诊断这部分内容,教师展示一个误诊病例,由于医生的大意,诊断失误,错误的治疗延误了病情,导致病人死亡。通过病例的讲解,介绍相关知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医生的责任重大。医生必须要对病人认真负责,做到胆大心细,医生一个小小的马虎大意,代价可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2.2.4传播医学前沿知识与时俱进发展中医中医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提高我国人民生命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高精尖技术的层出不穷,中医药事业该如何与时俱进发展下去,这是我们中医人的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因此,在授课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播更多的医学前沿知识,在健康和疾病领域有哪些新的发现和发明,开拓学生的眼界,不故步自封,不墨守成规,能够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医药事业。

2.3课后拓展—增强职业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2.3.1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新时代医者的风彩每学期与学生建立在线联系,无论是微信群、QQ群还是超星学习通的班级群,随时随地的发送一些优秀医者的事迹;与学生们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比如我校2017级研究生刘乐等人在轻轨上抢救晕厥抽搐病人的事迹,“最美女研究生”殷楠在火车上救治心脏病突发患者的事迹,都是发生的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多多向学生宣传,鼓励学生向她们学习,增强学生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一些身边人的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有这种社会责任感。无论何时何地,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只要有病人就要冲上前去。2.3.2开展中医诊断学教学诊疗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无偿向学生提供医疗服务,有学生生病、不舒服,都可以来这里诊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现场病例教学,向跟诊的学生进行诊疗示范。除了知识的传授,还使学生感受到中医的精妙,并坚定将它发扬光大的信心。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义诊,向老百姓宣传中医;到中小学去讲课,使孩子们从小就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感。从而使学生树立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

3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

3.1提高教师的思想文化底蕴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起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教师本身的思想文化底蕴、世界观和价值观,决定了思政课程实施的效果。加强对专业教师思想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4]。

3.2统筹好思政教育和课堂教学

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在保证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思政教育;或者说通过思政教育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摆在我们每个中医学教师面前的首要课题。

3.3思政教育载体和形式仍需加强

目前,根据中医药类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思政教育主要是就地取材,利用案例式教学法,介绍古代名医的事迹故事、临床真实有效的病例等等。角色情景扮演法、组织一些公益活动。但客观的讲,在思政素材、课程设计等方面仍需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4总结与思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正是要在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德才兼备,真正做到“厚德精术、启古纳今”。虽然目前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但是只要我们始终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不断总结思考,不断完善提高,就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效,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实现全面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6-12-12(1)

[2]顾莹.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J].科技视界,2017(8):34-35.

[3]李益清,马丽萍,王秀菊.在诊断学实习教学中强调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59-60.

第2篇:中医思政教育范文

一、思政教育的含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不光是思想政治课讲思政,每一门专业课中都应有思政的内容,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如今,很多单位在招聘时会把应聘者的思想品德、人文素质作为一项评价指标来考虑。思想品格是一个人为人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觉悟不高,专业或业务能力再好,也不会为公司为企业做出太大的贡献,并且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

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制为三年,其中在学校理论学习两年,临床实习一年。作为一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要想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外,临床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在临床学习中要求学生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医德医风,重视医疗伦理和科学的人文素养。而目前临床实践教学中,部分带教老师多数重视专业而轻视文化,过分强调专业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对患者人文关怀上的培养。以牙槽外科教学中的“牙拔除术”为例:教学过程包括患者的问诊、诊断、治疗设计、牙拔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关心结果———牙齿是否完整拔除,而忽略了整个过程的评价,比如,在问诊中是否对患者给予了人文关怀,问诊语气是否能让患者缓解就诊的紧张情绪;在牙拔除术的麻醉术中,只关注麻药的注射效果,而忽略了注射麻药过程中是否动作轻柔,能否能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在牙拔除过程中只看术区的动作,忽略了口镜、体位等的不恰当应用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感。这些过程中的细节教学不到位,正是对学生人文精神、医者仁心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和学校离开教室,走上临床,在医院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显得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有些同学为升本或者考研做准备,忽视实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纠正这些不良现象。

三、思政教育融入口腔医学临床教学中的意义及重要性

思政教育融入到口腔医学的临床实践教学中,对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临床实践能力是关键。在临床实践中,要让学生明白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不仅要以治疗疾病解除患者病痛为责,还要将提供口腔预防与保健也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要重视医疗伦理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临床工作中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更要有医者仁心、高度的责任心、强大的使命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同时还需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医德医风,而这些常常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被忽略。另一方面,在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环境下,一些伤医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会给部分学生的职业认知度造成影响,学生面对患者时,交流没有自信,对未来的医生职业失去信心和荣誉感,学习热情降低,导致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将来做一名优秀医生的信心及愿望。因此临床教学中,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改变教学过程中以专业为主的观念,将思政教育融入临床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和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生命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工作,真正把培养具有博爱情怀和高尚医德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作为教学的重点,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思政教育在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实施

(一)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临床病例教学中

实习作为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第一个平台,是提高医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除了要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外,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也不能忽视,在临床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的医德修养,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1.医患沟通技巧中的思政教育。作为一名口腔医学生,将来从事的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口腔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那么在临床实践教中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便是临床实习目标之一,将思政教育与人文关怀融入医患沟通的过程中,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及患者家属,做到多聆听、多关注、多解释、多思考、多协调,以良好的职业素养面对每一位患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好的医疗诊治结果固然重要,但病人良好的感受及满意程度同等重要,这决不仅仅取决于医疗技术,更多是取决于诊疗活动中的服务[2]。2.治疗过程中对“无菌原则”教学的思政教育。无菌原则是每一位医生进行手术操作的职业红线,除了与病人交流沟通时应具备的人文精神及基本的职业素养外,在为患者治疗疾病时更要有高尚的医德指导操作,比如在治疗时的无菌原则,口腔疾病治疗经常会暴露病人的血液、唾液,而很多疾病都会通过这两种途径传播,我们在治疗口腔疾病时用的工具是一人一消毒,但是治疗台、治疗椅没法达到一人一换,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要有崇高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不光是为了治病而治病,更应注重细节,注重治疗的过程,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造成院内交叉感染而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伤害。曾有报道,一名70多岁的大爷在口腔诊所看完牙齿后感染了梅毒,该事例体现出医师在操作过程中医德的欠缺,未遵守无菌原则,仅仅是为了给患者治疗疾病,没有考虑到交叉感染的问题,给患者身心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3.在正确的适应症、治疗材料选择中的思政教育。近些年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也日益增强,口腔科就诊的患者一部分是需要治疗疾病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改善美观而就诊的,个别医生为了追求利益违背医疗原则为病人选择价格高昂而不适合的治疗计划,给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还有在选择治疗材料时的适合原则。众所周知,随着材料学的发展,口腔科常用的材料五花八门,个别医生为了利益的最大化,选择高价材料介绍给患者,口腔医生作为医者,同样要医者仁心,要有高尚的医德,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本着为病人服务,一切为了病人的原则出发,应该严格遵守医疗原则的适应症选择,用恰当的方法及适合的材料来为患者治疗,而不是最贵的就是最好的。临床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将以上问题落实到每一位就诊病人的治疗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高尚医德感染每一位学生。尤其高职院校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基层医院或者更多的是口腔诊所,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严格地对待每一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做一名技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合格口腔医生。

(二)建立科学的思政教育考评体系

思政课程的考核现在仅停留在政治理论课结束后进行的考试。在其他课程里没有加入对思政内容的考评,而“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每位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医者仁心更是每一位医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作为一名医生,掌握精湛的医术固然重要,但是高尚的医德更是不可或缺。将思政内容融入到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中并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已迫在眉睫。高校应在学生毕业考试中将临床实习一年的思想政治表现计入考试分数,在毕业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并作为评优评先、升本或者推荐就业的一项重要指标。

五、结语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3]。2017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严谨、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专门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的神圣职责[4]。临床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加强人文素质和医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

参考文献:

[1]李杨.高职高专院校《康复治疗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3):174-175.

[2]刘宾.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亚太教育2015(27):50.

[3]段丽芳.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5):81-82

[4]孙平,汪景涛.“立德树人”思想在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践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07):82-84.

第3篇:中医思政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分析化学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典范,中医药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5000年的历史积淀[1,2]。如今时代赋予了中医药类高校师生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使命,分析化学作为中医药类高校的基础课程同样肩负了重要使命,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对中医药的自信成为目前分析化学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3-7]。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紧急防控中,中医药研究全程介入并深度参与,为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贡献了中医药文化的力量,在国际抗疫中彰显出中国智慧,突出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分析化学是中药学及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具有理论性高、实践性强、应用性广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和中医药自信与分析化学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相关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分析化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学生学好、用好和发展好中医药的民族自信心。

1中医药文化与课程思政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当代中医药类高校的师生肩负着传承“中医药自信”的历史使命,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求。在中医药文化传承方面中医药类高校作为培养当代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化学为中医药学生能进一步学好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等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思政与增强中医药自信相结合就显得尤为必要[8-10]。比如,介绍分析化学在药物与食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时,教师可以引入河南中医药专家赵谦带领其课题组参循传统的五行规律,运用阴阳平衡、扶正固本及物性相制等中医药理论,结合动物的生理特性破解肉类食品安全难题的故事,他们历经6年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源绿色精料“优丹”,这一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再如柳宗元与《辨伏神文并序》的故事,无不警示着人们建立药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借助现代分析化学手段维护药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中医药文化和课程思政与分析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到理解与掌握现代分析手段工作原理的重要性,并要学会运用相关原理,借助相关仪器进行分析鉴别。显然这种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中医药自信的必要手段,而思政元素的引入又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政治基础。

2中医药文化与课程思政元素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2.1分析化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中医药文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11,12]。如,在介绍综合谱图的解析时引入为祖国赢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的故事,她通过对中医古方的研究发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的青蒿素在疟疾的治疗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为主要的抗疟活性基团。她保留抗疟活性基团过氧,利用化学性质还原羰基为羟基,大大增加其抗疟活性,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由此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新局面,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利用现代分析方法研究中药古方,“先有古方后有分析化学”,屠呦呦的成果就是通过这个途径获得的,由此激发学生对分析化学和中医药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和坚持发扬光大的决心,增强他们从事中医药研究的自豪感和为国家的发展增光添彩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学好中医药、用好中医药以及发展好中医药的责任与担当,最终树立让中医药文化服务于全人类的崇高理想。

2.2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观

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养成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的科学家精神成为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例如,在介绍第三章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时,教师可以引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教授精益求精严把数据关的科学故事。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均以实验室分析为主,很难实时、动态地反映中药制造过程中产品的质量问题,从而导致不同批次药物质量参差不齐,而解决此问题的核心在于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吴志生教授为了保证每一个原始数据的准确度,甚至对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都有严格要求。他曾因为实验源头数据问题,把已经开展许久的实验推翻重来,面对质疑、团队的失落,他们坚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去攻克难关,最终完成了建模算法的突破,成功建立中药智慧创制系列关键技术,大大提升了中药制造数字化水平,为中药质量的安全稳定性建立了数字化屏障,为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赢来了相当的话语权。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应科学研究故事的开展,帮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以严谨为要求、诚信为根本的做事情与做学问的科研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做强做大中医药的科研志愿。

2.3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忘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分支早已与中医药文化融为一体。古有神农尝百草以身试毒,开创中药鉴定学先河;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见证古法炼铜的成熟工艺;兴起于战国时期的炼丹术,有幸成为古代医药化工的早期萌芽;又有《本草经集注·玉石上品》利用焰色反应鉴别化工原料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13];利用化学稳定性来鉴别“药金”与黄金的“真金不怕火炼”“以火炼之”与“有五色气生之”,以及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等,这些无不见证着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中医药文化元素,让学生们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化学的探索,让他们认识中国古代人民探索科学、认识化学、掌握化学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分析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为国奉献、不畏艰险以及勇于科研攀登的热情。

2.4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让学生理解“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因果关系,突破环境保护与分析化学课程相对立的僵化思维,使教学实验与环境保护二者有效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14]。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中的重铬酸钾法时,引导学生了解金属铬离子作为重金属离子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提出重铬酸钾滴定分析后剩余试剂以及所产生的废弃物不能直接排放以免污染环境,教师进而介绍大多数“三废”具有毒性,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分析检测过程中有必要分类收集,妥善处理剩余试剂,避免对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教师向学生们强调“三废”处理必要性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利用化学试剂分析检测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的方法,由此培养学生全面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厉行节约、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宝贵品质。因此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至关重要。

2.5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利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看问题的绝对化和片面性。根据实际情况多角度甚至逆向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如在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学习中,面对OH、NH2、SH等活泼氢交换速率过快而导致其化学位移值不固定且峰形较宽难以辨认的问题,引导学生以用逆向思维看问题,利用其活泼氢交换速率较快的特点与重水交换,对比其前后峰形及积分的变化,确认活泼氢存在与否及其数量。又如酸碱滴定分析法中关于酸碱的定义,能给出氢质子即为酸,能接受氢质子即为碱,酸可以为碱,碱亦可以为酸。再如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中由于EθCu2+/Cu+=0.16V低于EθI2/I-=0.54V,所以Cu2+不能作氧化剂氧化I-,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沉淀反应,促使CuI沉淀的生成,降低还原态Cu+的平衡浓度,依据能斯特方程从而使其EθCu2+/Cu+升为0.87V,高于I2/I-的电极电势,因而由初始的还原剂转而成为氧化剂开启氧化还原反应。以此例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性,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总之,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矛盾普遍存在于任何事物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分析化学相关原理与概念的相对性,了解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全面地把握相关学习内容对立和统一2个方面,进而解决问题,同时实现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3结论

本文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课程思政元素与增强学生中医药自信相结合,并融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增强了学生对分析化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帮助学生树立学好、用好和发展好中医药的民族自信心,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EB/OL].(2016-02-26)

[2]黄爱华,曾元儿,陈丰连,等.基于课程思政的分析化学绪论课教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4):9-11.

[3]曾芳.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政协,2020,36(9):78-79.

[4]高维杰,文明明,张铁玲,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及教育策略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9,36(4):72-80.

[5]贾晗,谭开键.关于提升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60):134-135.

[6]李寒冰,吴宿慧.中医药文化自信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8,5(30):5-7.

[7]王军,段志光,刘星,等.大学新生中医药文化自信集中教育探究[J].医学教育管理,2019,5(6):502-506.

[8]吕东刚,王燕.论中医院校在传承中医药文化中的角色定位:应然与实然[J].消费导刊,2021(11):89,91

[9]亢连茹,郑爽,于志国,等.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精准传播路径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3):149-151.

[10]王静.论文化自信教育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专业自信培养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9):151-153.

[11]姚继平,刘传银.《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及思政教育的合理融入[J].广东化工,2019,46(1):198-199.

[12]郭立伟.文化自信视域下如何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J].决策探索(下),2021(3):60-61.

第4篇:中医思政教育范文

围绕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一命题,专家学者及广大教师近年来,从不同角度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验,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许多经验与成果。本文选取了心理学这这一特殊角度,对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积极作用,作一探析。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心理动因,总是由其心理需求决定的。当今社会,由于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均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造成大学生的生存环境已不同于以往时期,因而其心理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开放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满足大学生的这种多元需求,才能激发其学习动力,促进其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乐学”,自觉地将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内化为自己的基本素质。

一、从接受心理学角度探析——尊重学生的自觉选择

毋庸讳言,接受心理学是近年来颇受媒体、教育、商界等领域关注的新兴学科,其中诸多理论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有直接指导作用。所谓接受心理,即“指对一个特定或非特定人群进行宣传,影响其心理活动或变化。”接受心理学强调:当今时代,以受众为中心,已经取代以传者为中心。受众不是消极的“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即“受众本位意识论。”过去传统的“枪弹论”、“强效果论”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德国学者施拉姆非常风趣地说:“受众参与自助餐厅就餐,吃什么,吃多少,全在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伊丽莎白•纽曼则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受众模式,即受众者看似被动(沉默),实则在潜意识中已逐渐积累起接受习惯,并由此主动去选择自己所需信息。经过研究,专家们发现,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往往会呈现出如下心理特点:即选择性心理、遵从性心理、求新性心理、移情性心理和表现性心理等。其中,选择性心理既是其他几种心理的前提,又是其核心要素。上述讨论,给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特别的心理指向:即我们在传输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接受心理学的基本原则,要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换言之,我们只有首先唤起大学生的内心“自觉”,他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寻求、选择认为对他有利的信息,并将其内化为记忆深刻的知识。离开了大学生的这种“自觉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便将是一句空话。

当然,有人或许会对此发出诘难:这种“自助餐”式的自觉选择,难道不与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灌输”原则相悖吗?因为,列宁曾一再强调:人们“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让大学生在“散漫式”的自由选择中去学习,不会更助长其游离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去接受其他信息吗?这种诘问,正好切中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弊。长期以来,我们正是太过于强调“灌输”原则,而忽略了大学生作为受众主体的“本位意识”,因而无法唤起大学生发自内心的“自觉需求”,大学生也不可能生发出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强烈渴求的心理动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苍白乏力,也就成为必然。换言之,要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要学”、“乐学”的心里愿意,首先便是要还大学生的受众主体地位,紧紧扣住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遵从性心理、求新性心理和表现性心理等,深入开掘思想政治理论信息中能满足这些心理特点的东西,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开辟出一条颇具生命力的通道。

二、从认知心理学要求出发——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与接受心理学一样,认知心理学是近一时期发展迅速,而且日益受到各界重视的一门新兴学科。认知心理学所提供的理论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亦同样具有指导作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首先,自主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主要特点和内在动力(即人类认知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自主认知并由此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在人们获得知识时具有重大作用。其次,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认知者将知识内化,这种内化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它还“主张直接的生活经验,重视观察者对自己知觉内容的直接描述,”即认知者外显的行为,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最后,它强调人们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各种心理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即人们的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认知心理学的上述原理,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迪,即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大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符合其认知过程的相应要求,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过程必须要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过程)吻合,要遵循其认知特点与规律,才能收到实效对此,专家学者们作出了一个非常生动贴切的比喻: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认知过程,就好比植物的一个生长过程,这一生长过程,有着它自身的生长规律,我们可将此称为植物生长学(或曰“大学生认知生长学”)。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传授过程,就好比对植物的一个栽培过程,这一栽培过程也有着它的特定要求与规范,我们可将此称为植物栽培学(或曰“教师教学栽培学”)。现在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是,怎样才能让植物生长得好呢?显然,它是教师的教(栽培)与学生的学(生长)二者的有机结合的产物。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则不无遗憾地看到,不少教师尽管非常刻苦、勤奋、认真、执着的进行着教学,但收获总是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这些教师的教学游离于学生认知(生长)规律之外,不该浇水的时候,他来一场“倾盆大雨”,不该施药杀虫的时候,他猛下杀手,狂施重药。学生非得其益,反受其害,甚至造成逆反。长此以往,其教学何以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的自主探索,自主创造,激发其强烈的自主参与的心理动因,才能提升其教学的有效性认知心理学非常强调人的认知结构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认知结构的完成,是通过认知者的自我组织即自主学习来实现的。这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迪: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均必须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组织,即自主学习来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量与度,决定着其参与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热情的高与低,决定着其自主探索、自我创造水平的高与低,从而最终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信息被大学生按受的质量水平。直言之,从心理动因角度而言,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教学中如何设定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景(如课堂讨论,学生宣讲等形式)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师必须认真准备,花功夫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考量——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社会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原因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动力,而动机(motive或motivation)就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同时,人的“动机总是要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或需求”。

(一)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多元需求及其具体表现在动机理论的研究中,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早已为学界所熟知,他所划出的人的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我尊重(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发展)的需要,等等,具有普适的意义。对我们研究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发现,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还有其特殊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大学生之所以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学业的需要,即通过学习拿到毕业文凭的需要。这一需要带有外在的强制性。因为,在我国任何高等院校均作了硬性规定,政治理论课程如果考试不及格,将影响其毕业,甚至影响其就业。对于大学生而言,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即表现为“要我学”,或曰不得不学。其次,需要进一步挖掘的是,除此之外,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还有着其他的需要。从某种角度讲,这些需要是发自大学生内心深处的需要。比如,他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还要考虑实惠、实际、实用,即对他未来的生活、工作、成长、发展有无直接作用的需要。再比如,他在课堂上学习这门课时,他的各种感官(视、听、触等多通道)所获得的愉悦与美感(此专题后详述)的需要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满足大学生的这种需求的多元性。毫无疑问,由于中国高等院校由其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必须服从执政党的意志所决定,因而,其教学形式首先表现为“灌输型”教学。如前所述,这是无可厚非的,应该一如既往坚持的。但坚持“灌输”原则与满足大学生多元需求,并由此从内心深处激发其学习动力,二者并不矛盾,是可以统一起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另一方面则一定要针对大学生的这种多元需求,联系其实际需要。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

四、从审美心理学的原理体验——唤起学生的深层动力

马克思早就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高尔基则意味深长的讲道,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换言之,对美的追求,既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本质特征。正是人类的这一本质特征,推动着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螺旋式递进,缔造着人类无比辉煌的历史。

(一)每一位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均潜含着相应的审美期待,这种审美期待可转换为其学习的深层动力对此,我们可远溯到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去,感悟一下先哲们的无比深邃的教育理念。孔子著名的教育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已为我国广大教师反复吟诵并随时引用。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并不是所有教师均能感悟的。专家们提出:所谓“知之者”,即指学习者为了符合社会的需要,对学业重要性有了明确认识,勤奋而坚毅地学习,所收到的一定效果或达到的一种境界。所谓“好之者”,即指学习者在达到“知者不惑”境界后,主体经过理性选择,所产生出的某种内在的自觉的学习情感(兴趣、好奇、自愿等),从而形成主体较为强烈的“自我”学习的情绪、动力与心境。而所谓“乐之者”,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感受后所达到的一种完美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深刻体验到学习活动的愉悦,它包含着更深宏的对事业的献身感,对理想的追求感,对成功的喜悦感,对创造的幸福感,因而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更巨大的更持久的推动力。”上述理念告诉我们,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通过自身富于艺术特色的教学,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审美感受,进而让其进入“乐之者”的境界,使之与自身的教学融为一体,其教学效果便自不待言了。

(二)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蕴含着无数的审美宝藏,她将唤起大学生无比美妙的审美体验,使政治理论课教学收到神奇的教学效果。

首先,从教学内容讲,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挖掘其间蕴含的审美要素,用此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其从中得到相应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比如,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学科性质的合规律性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其“真”的魅力是完全可以征服学生,打动学生的。举例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思维及其方法,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均是具有强大的真理的逻辑力量的。学生完全可以从中体验科学真理的美感,而为之倾倒。再比如,在讲授邓小平理论时,教师一方面可以从该理论所带给中国巨大的历史变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去感染、打动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结合该理论的产生,展示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所包蕴的人格之美、人品之美、智慧之美,从一代伟人身上感悟崇高之审美感,等等。

第5篇:中医思政教育范文

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人才选择空间,加速了企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保证了其创新活力,降低了企业因购买人力资本发生的外部交易成本。同时企业可以利用高校人才优势,以委托方式进行人力资本培训,全面有效控制战略储备人才的质量。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共享社会资源,并通过资源交往创造社会资本。在这一合作模式中参与方经过资源的流动和新的整合,得到新的观念。一方面高校为企业提供了丰厚的知识资本,企业可以减少研发环节的资源投入,通过协议购买、合作开发、授权使用等方式获得技术成果,将重心后移到技术成果的市场化环节,抢占市场先机,加速知识资本的价值转化。校企合作,通过减少企业内部合作的交易成本,拓展了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校企合作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以及人的合作能力。企业如果要获得网络组织所提供的社会资本,需要做四个方面的准备: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人力资本。文化偏好决定了企业对待外部环境的态度,是对抗还是共存,并深刻影响组织中人的思维方式。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则控制着人的行为幅度。人在进入企业之前业已形成的思维力、沟通力和执行力又反作用于其他三项因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校企合作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消减校企合作中的价值观冲突

校企合作中由于校方和企业存在组织目标、结构、运作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合作必然产生观念冲突和利益冲突。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校企之间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疏离,很大程度上是人为作用的后果,是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未处理好各自内部短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外化为组织之间的矛盾。现代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保持其市场适应力、社会影响力、技术创新力。高校的终极教育目标从本质上看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公民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技术型人才。其中专业教育的功能是使人通过创造物质形态的价值服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使人通过创造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增进社会福利。其中物质形态的价值就是主要由人力资本的技术能力转化而来的知识资本。非物质形态的价值就是主要由人力资本的适应能力,合作能力,执行能力,思维能力转化而成的社会资本。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企业所需技术人才更快地适应企业内外环境,认同企业文化,有效执行企业绩效目标,从而弥合校企合作的冲突。

(二)有利于避免校企合作中高等教育的功利化

校企合作是高校与社会交流的一种方式,它有利于高校进行准确定位、修正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方式。校企合作包括间接合作与直接合作、正规合作与非正规合作。高职院校应当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待校企合作,防止合作中高校方面的功利化。首先,校友作为教育终端产品进入社会,既是教育品牌的营销者又是其消费者;校友的社会行为不断传达并提升品牌的品质内涵、社会影响,通过捐赠、合作等方式为母校注入物质类与非物质类资源,优化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同时也从品牌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中获益,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这是一种兼具正规性和非正规性的间接式校企合作,是源于对高校品牌的忠诚和热爱,是典型的非功利性情感。尚待输出的人才,在校期间通过直接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实习实训,将独特的校园文化带入企业,同时把企业的实践经验融入理论学习之中,获得就业所需的职业思维、职业心理和职业技能,使自身能够从容应对社会竞争。其次,高校的决策管理层应理性判断,从学校和人才的长期发展考虑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以及合作的方式。这就需要高校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校企合作各项事宜,防止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防止利益部门化倾向。再者,高校应从强化教师群体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两个方面避免教师的利益化倾向,内在约束就是要强化教师职业操守的意识控制,外在约束就是要强化利益侵蚀的制度控制。以上三个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组成,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针对学生,还应包括高校教育体系中的管理者和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顺学校的管理思路,理顺教师教学科研思路,理顺学生学习就业思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管理者的战略意识,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感,明确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消除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功利化倾向。

(三)有利于挖掘和提升企业人力资本价值

技术能力只能提供短暂的快乐产品与服务,人文素养则能够为人提供安全感与归属感,甚至能够提供具有永恒性的美感。我们引入社会的技术越多,人们对情感的需求越强烈,越愿意与其他人聚集;一方面是与同时空的他人聚集,一方面是与历史中的他人聚集。人才的境界决定企业的境界,人才的创新决定企业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整合教育,通过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将人才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并赋予技术以意义符号,将其转化为价值向量,使人才以健康的情绪应对风险,以虚心的态度积极学习,以共享合作的方式孕育创新。这对于企业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撑。

(四)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