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中医脉诊教学范文

中医脉诊教学全文(5篇)

中医脉诊教学

第1篇:中医脉诊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临床实践;问诊;脉诊;辨证

1巩固理论知识,拓展学习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内容繁多,信息量大,学生很难在有限的理论教学中达到有效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进行临床实践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采用学科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所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构建,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结构化、辩证性的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性记忆。以脉诊为例,学生是否掌握28种脉象的特点与临床意义,将直接影响到实践训练的效果。如果采用六纲脉(浮、沉、迟、数、虚、实)为基本分类方法进行脉象异同比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纲挈领地鉴别相似脉象,还可依据脉象特征异同进行归类[1]。临床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可采用提问方式,使学生对脉诊的内容进行主动思考以强化理解与记忆。另外,鼓励学生在课外背诵《濒湖脉学》,该书对于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体会脉象,分析各类脉象产生的机理与临床意义,在脉诊训练前达到理解和强化的最佳效果[2]。

2增加模拟训练,提高感性认识

中医诊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不同临床经验的医生,获取患者的四诊信息不同,辨证治疗的效果各异。进行临床四诊信息采集时,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技巧、经验,更应具备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规范的操作程序。因此临床实践前有必要对临诊过程进行模拟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能。问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内容涉及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多个方面。在问诊模拟训练中可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3],教师作为医生针对一个具体的病患进行深刻全面的问诊,让学生观察如何在诊察疾病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获取临床资料。在询问病情时,不仅围绕患者的主要痛苦,有目的地一步步深入询问所属系统的脏腑、经络、体窍等病变,还要询问其他相关的系统。不仅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还要留意外界环境对疾病的影响。要帮助学生在问诊时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通过辨证思索强化问诊的内容,把握问诊的方法与临床意义。学生在接触真实病患之前,可采用仿真模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模拟医生进行实践演练,比如根据典型病案进行某一病证案例的模拟问诊,教师针对问诊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与纠正[4]。通过不断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问诊技巧的目的。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舌质、舌苔的观察,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学生在对病患进行舌诊时容易出现观察不足的问题,不能迅速捕捉到舌质、舌苔的特点。因此,在临床实践之前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伸舌姿势与望舌要领。学生组成小组,互相观察舌象,练习伸舌与望舌。如果1次观察不足,可以多次伸舌进行观察,并及时记录观察内容。由于理论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在望舌时难以分清舌质的红、淡红、绛色,舌苔的黄、白等,教师可以利用舌诊图片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舌质和舌苔的不同状态,并结合不同疾病,说明舌诊的诊断特点和临床意义[5],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脉诊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特色的诊法之一。学习脉诊既要掌握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又要掌握切脉的基本技能。临床实践前,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诊脉的基本方法,比如布指、运指、总按、单按等,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诊脉,体会指下的触感。教师查看每一位同学的脉诊方法是否得当,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以健康人居多,脉象多为平脉,学生可以通过诊脉体会正常脉象的特点。另外,可以让学生利用脉象模拟装置——脉诊仪或者脉诊手来体会不同脉象的指感特征。脉诊模拟装置往往会加强或突出脉象的特点,教师需要提醒学生实际患者的脉象变化往往比仪器要弱,因此练习时要侧重体验不同脉象之间的差异性,而不单纯是脉象应指的感觉,以防学生在遇到真实患者时难以判断脉象。由于临床患者的病情复杂,一位患者可能存在多种脉象,即相兼脉。遇到复杂情况时,可以先从学生最容易判断的病理脉象开始,再逐渐诊察其他脉象的变化,并从某一种脉象提示的多种临床意义中做出较为适当的诊断。临床带教时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病患进行脉诊训练,师生共同讨论,把脉象中的变化与特征落实在指下。

3重视诊法并用,提高思辨能力

中医诊断学课程临床实践的目的主要是要培养学生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能力和辨证诊断能力。临床实践课前,选取3~5名典型病患,收集患者的门诊与住院病历。学生10~12人为1组,跟随带教老师一起对典型病患进行四诊信息的采集与证候的判断。一般由2名学生针对同一病患进行问诊,如患者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以1名同学为主,另1名同学进行补充询问,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避免问诊过程中信息采集的遗漏。每位同学进行面色、舌象等的观察与脉诊的采集并进行记录。带教老师与临床医生对学生诊察的整个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学生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待学生诊察后进行补充和指导。四诊信息采集完整后,主要由学生叙述患者的病情,包括主诉、现病史、舌象脉象等具体内容,并给出证候的判断分析。带教老师与临床医生针对学生讲述逐一作出评价与指导,例如,主诉是否明确,现病史是否条理清晰,舌质舌苔的判断是否完整准确,脉诊的布指、运指是否正确等。师生共同针对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的辨证思维,探讨中医辨病辨证分析、中医诊断、西医诊断等诊断结论。临床医生根据病患情况介绍中医诊疗方案,比如治法、处方、用药等内容。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课后学生完成病案书写与临床实践训练报告。遇到久病、重病患者,舌质和舌苔提示的病理本质不一致时,如何结合四诊信息进行辨证是学生存在疑问较多的地方。实践时首先由学生作出判断并讲解其理论依据,教师进行点评。教师在实践训练中应注重对学生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高辨证能力。

4倡导病证结合,提高应变能力

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可以体验临床收集信息的过程,体悟诊疗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掌握临床诊疗技巧,提高应变能力。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后,能够根据“十问歌”的内容进行系统的问诊,但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围绕具有辨证意义的重点进行询问,做到诊察与辨证相结合。例如,如何通过问诊分辨消渴患者的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于证候的辨证要点与区别点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是对中西医的病证特点掌握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对临床常见病的辨证治疗进行拓展性学习。课下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检索数据库与查阅文献,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与中西医治疗方法,待下一次临床实践训练时由学生根据作业内容来讲解所查阅疾病的临床诊疗。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不仅练习掌握了四诊的技巧,而且对于中西医疾病之间、病证之间、证候之间联系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性与主动性,为进一步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舌苔和舌质或脉象与症状变化不一致的时候,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变化时,辨证应当对二者的病因病机及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判断病变的本质。例如,见到舌红绛,苔白滑腻时,舌色与舌苔反映的病性相反,可能提示病患素体阴虚火旺,复感寒湿之邪,痰食内停。再如诊察到脉滑,多提示痰饮、痰湿内停,如果病患未见胸闷、头身困重、痰多等症状,但已出现了邪脉,要从脉。患者经常畏冷、四肢发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数,这时脉数就不能认为是热证,而是阳气亏虚,要从症。教师在临床实践带教中时常需要针对临床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与处理方法。例如,如何通过良好的沟通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如何处理生理变异的脉象,如何应对先诊脉再诊病的情况等等。使学生在诊察病患时能够应对自如,得心应手,诊病的同时获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5小结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临床实践教学在诊法与辨证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意义重大,关系到学生能否熟练地掌握中医四诊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完整地采集病情资料进行准确辨证,有效保证临床诊疗效果[6]。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各具特色的教学环节,探索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确实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缩短课堂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临床实践技能,训练规范化的诊疗,以适应医学教学与医疗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辛小红,张星平,梁政亭,等.《中医诊断学》课堂教学中的五法运用[J].中医药导报,2018,24(3):126-127,130.

[2]贾育新,万生芳.多种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J].中医教育,2009,28(1):60-62.

[3]杨珂.中医诊断学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2):20-21.

[4]郭善斌,田悦,刘晓东,等.浅析现代医药学教学工作中模拟仿真教学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61-63.

[5]齐文杰,王超.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角度谈《中医诊断学》教学[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3):57-59.

第2篇:中医脉诊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辨证软件;数字资源

1引言

中医诊断学中涉及的实验课程非常多,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验氛围不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开展中医诊断学数字化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传统中医诊断的认知,深化学生对辨证辨病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四诊”操作技能、提升临床辨证思维均有极大帮助。

2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主要内容

2.1中医色诊

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实验当中相关指标的测量均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实现。比如,使用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有效测量时间指标、波幅指标、比值指标等,对光电血流容积指标的测量有助于全面了解对心血管的血液状态、功能等,作为面部常色形成的生理基础指标,“面色-血流容积”的变化机制可通过面部光电血流容积变化反映出来。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可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中医望色相关知识,为中医色诊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2.2舌苔望诊

用摄像头拍摄舌苔标本片,获取标本片微观图像,用计算机检测微观图像中的相关指标,这是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测及舌苔微观望诊的整个数字化实验过程[1]。通过这种方式可更全面地获取细胞分布、印片背景、上皮细胞分数计数等相关信息,更深入地研究舌苔形成过程及病理舌苔脱落细胞变化的过程。

2.3中医目诊

采用球结膜微循环分析软件可以全面检测球结膜微血管,获取微血管的流态、形态以及袢周等指标,进一步检测缺血区、清晰度以及网络结构、血流颜色、血流速度等重要病理指标,同时还能检测出有无渗出、出血、水肿等症状。数字化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过程、特点等,明确这些变化与中医病证变化之间的关系。2.4中医脉诊采用脉图分析软件可以对脉图时间指标、波幅指标及面积指标等进行检测分析,还能依据不同检测信息绘制P-H1趋势曲线图形,更进一步地分析脉位、脉次、脉形等指标,了解脉图特征与心血管功能之间的关系。

3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操作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深化学生中医辨证的诊疗思路,使学生牢固掌握临床辨证的诊疗方法。学生输入病情后,能够将自己的辨证结果与计算机得出的辨证结果进行比对,从而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3.1编写实验教材

为了更好地构建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学校多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将有关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比如《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等,这些教材讲解了很多在中医“四诊”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成果等。要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引入和运用,为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支持。

3.2建设数字化实验室

中医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优化教育手段。而中医基础教育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效果,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为合格的医师。因此,在做好日常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不断革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创新。某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缩减行政事务性开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建设中医诊断数字化教学实验室,在短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实验室配备了IBM总服务器与教师机各一台,还配备了25台供学生使用的液晶电脑、视频采集卡、数码摄像机、投影仪等常用设备。在星形拓扑组网后,相关软件可进行屏幕广播、监视、日志、双向对讲等,整个数字化实验室功能齐全,真正实现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全程数字化。

3.3研制实验仪器

为确保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相关实验仪器需要配备齐全。比如,某院校研制了包含面诊光电传感器、光电信号放大器、采集系统等在内的GD-3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通过对仪器的科学调试、匹配等,使学生在实验课中观察不同面色血流容积图,并且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相关指标的测量[2]。实践显示,在不同的实验课程中,该仪器运行未见异常,有着较为稳定的波形,计算测量精确度高,可以反映出最为真实、具体的局部血流容积情况。

3.4制作辨证软件和数字化课件

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学生的诊疗思维,提升临床辨证技能,营造更直观的临床环境,培养及训练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制作辨证软件非常有必要。比如,某院校研制了“文锋Ⅲ中医诊疗操作软件”,该软件运用了“数字模拟+‘人机对话’”技术,在诊疗技术相关实训中,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该软件可以对各科多种疾病开展全面辅助诊疗,真正实现了病、证、方、药的结合,使治疗方案更为规范、科学。约有10000种病证、500种疾病病种及160个常见症被编制在软件系统中,并提供了10余种治疗方案。依据具体实验内容与实验相关要求,收集了大量的临床图片和视频材料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同时可以将这些材料制作成课件,进一步丰富实验课程,比如中医色诊与光电血流容积图检测课件、中医脉诊与脉图检测分析课件等。

3.5搭建“数字化模拟诊室”

开展“数字化模拟诊室”训练。在实验教学中制作数字化教学病例,制作过程运用了现代化“四诊”资料采集系统采集“四诊”资料,并对不同疾病进行分类,最终生成了数字化的电子病历[3]。具体教学方法为:在正式教学前,将学生分为3~4人一组,每组派代表抽取电子病历,然后分角色扮演。扮演患者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病症的了解,与临床实际更为贴近,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角色扮演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口语化描述或者医学术语运用不准确的地方,使学生再次表述同一个问题时更为专业、准确。正式开始教学后,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数字化模拟诊断训练。组内一名学生扮演患者,其他两名学生对其进行问诊,实验中提供清晰、真实的图片以供望诊使用。学生要完成脉诊的整个操作流程,最后由教师给出准确的脉象结果。在所有小组均完成诊断以后,由教师进行整体点评,对诊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总结和纠正。在“数字化模拟诊室”实训中,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诊断场景,使学生接触更多真实的临床病例,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其思辨能力。

3.6网络化数字资源

可以研制和使用网络化学习考试训练系统,并将系统有效运用到中医诊断学网络学习及考试中,充分借助数字资源提高学习与考试的实效。同时,搭建中医诊断学数据信息库,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检索与查询平台。还可以制作使用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网站和中医诊断实验方法教学网站等,网站囊括了多种与中医诊断实验相关的内容,以供学生自主学习。

4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医院校通过长期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和开创了大量关于“四诊”、临床辨证的数字化实验课程,数字化中医诊断教学实验室也即将创建,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数字化水平,在实践中运用数字化实验教学成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4.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字化实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某校对五年制、七年制本科不同专业的60多个班级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对中医诊法的掌握更为牢固,对辨证、辨病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改善,实验技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实践还显示,在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技术,能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新了学生的临床观念,最终取得了比传统实验教学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

4.2开展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增强了教学影响力

开展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可以帮助院校积累更多相关的教学经验,并不断完善数字化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推进专业化、特色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中医诊断教学的总体水平。某中医院校建立了中医诊断数字化实验教学培训基地后,吸引了大量的外校师生前来参观与学习,通过举办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向来到本校参观的教师、专家等展示特色的数字化实验教学教材、课件及仪器、网站、数据库等。通过相互交流经验与成果,进一步推广了数字化中医诊断实验教学的方法、理念等。随着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院校自主研制的各项数字化教学仪器、诊疗软件等均可以得到进一步推广,从而增强了院校的整体教学实力与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其他院校的师生前来本校交流和学习,使得课件、软件、教材均得以向周围地区学校辐射,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5结语

我国目前的数字化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继续加大对数字化实验教学设施的研发,掌握更多先进的经验、成果等,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以搭建出更为多元、现代的数字中医诊断学实验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彦竹,袁晓霞,姜德.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0):193,198.

[2]张良芝,常学辉.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培养《中医诊断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1):38-40.

第3篇:中医脉诊教学范文

医学实训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中也发现,由于受制于医学伦理、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内容抽象等制约,实训内容、实训效果、实训室开放及运行成本一直是困扰医学院校的难题,严重制约了医学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1]。因此,急需一个能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学习者的实践技能、提高学习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案。为此能够突破实验硬件不足的限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模拟各种实践操作过程的虚拟仿真技术受到教育界青睐。但是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中医学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如果能将虚拟仿真技术成功地运用到中医诊断学实训课程,这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比较灵活的学习环境,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思考能力,推动学科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必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中医诊断实训课程是针对中医诊断学中技能操作部分的衍生,迄今在我校授课已10余年,目前已从中医诊断学中剥离,独立成为一门课程,已形成规范标准的教学模式[2]。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中医诊断学实训课,重点是针对中医诊法技能和辨证思维训练的实践教学,以及为了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开拓科研思路,研究相关诊法生理、病理学理论的实验教学。因此,虚拟课程内容的设置将从实践教学与实验教学2个方面展开探索研究。

1实践教学虚拟仿真

实践教学是根据认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3]。中医诊断实践教学主要包含诊法技能与辨证思维训练两部分内容。

1.1诊法技能虚拟仿真

中医诊断实践教学的诊法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望诊实训、舌诊实训、脉诊实训、问诊实训,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也是中医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虚拟仿真的侧重点在于临床操作的技能与方法的学习,以脉诊实训举例,首先将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分为多个细节。比如:时间、部位、布指、调指、平息、运指、察脉以及环境、患者情绪、患者体位、医生神志对脉象的影响因素。每个细节要求不同,比如诊脉的部位、布指、调指、运指、察脉采用动画与视频短片结合的形式;其余时间、环境、患者情绪、患者体位、医生神志、诊脉时间、诊脉手指多采用视频短片。以其中脉诊部位为例,应当包括3个内容:镜头一:拍摄寸口脉诊的部位。动画一:应用3DMAX制作腕关节、桡动脉解剖位置关系图。解说一:单独切按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然后进行视频、动画、音频合成制作做成动画短片,进行场景和人物建模,采用动画技术进行内容分解,采用HTML5+Cavas技术进行程序合成,以便后期人机互动。在后期虚拟教学中,学生首先观看视频、动画,听讲解,学习脉诊的部位后,进入考核内容,考核是一个腕部视频/动画,用鼠标点击在视频/动画上选择正确的“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之处”。选择对位置,此部分学习完成,再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

1.2辨证思维虚拟仿真

辨证思维实训与诊法技能实训的学习目的不同,侧重于辨证思维的训练,重点是学生围绕“虚拟”的患者展开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基于此,辨证思维虚拟仿真的构建更加复杂。首先要架构一个包含症状、体征以及多种辨证方法的数据库,其次选择适合病例模拟“患者”,最后围绕这个“虚拟”患者展开资料收集以及辨证分析的训练。主要包括:(1)构建数据库。辨证思维虚拟仿真,重点是诊法技能、辨证思维的综合训练。这部分是属于虚拟的重点、难点内容。首先是要建立辨证思维数据库,数据库基本包含《中医诊断学》教材中的症状、体征,应用证素思维,构建辨证网络平台。(2)病案选择。虚拟仿真首先要选择多个标准案例,以供同学们学习。案例范围围绕教学内容,应用袁肇凯名医工作室复诊案例,袁肇凯教授是“首届全国中医药名师”,躬耕中医教学、临床40余载,不仅临床疗效确切,而且病案书写详实,辨证思维符合《中医诊断学》教材要求。为此初期建立虚拟仿真时可以首先精选6个临床疗效良好的案例,其中复杂病案3个、简单病案3个,分布于心、肺、肝、脾、肾、脏腑兼证。(3)病案分解。每个病案在遵循素材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减为标准化病案。并且按照主诉、主症诊断原则,将完整的病案从望、闻、问、切4个角度拆分,重新构建素材。(4)反馈系统。针对每个症状、体征构建不同的反馈问答。比如,发热条目旁边设计“你发热吗?”答案有:不发热,发热。(5)问题思考。病案在望、闻、问、切四诊总结或者容易引起的误诊的症状关键点提出问题以及解析。比如病案中提示“患者感到冷,一量体温,发觉38℃”,选择条目是“恶寒发热”。旁边再列条目“寒热往来以及概念解释”。(6)虚拟诊断。学生可以针对主诉、主症向计算机提出问题,结合每个问题的反馈,以重现诊断过程。比如患者的主诉是“阵发性心悸2年余”。输入“心悸”“2年”后,计算机将从“寒、热、虚、实”的不同症状展开提示,询问患者有无“畏寒肢冷”、有无“心痛”、有无“失眠多梦”。(7)鉴别诊断。在获取最终诊断之前,还需列出多个相似诊断,进行鉴别。同样也采用HTML5+Cavas技术进行程序合成,以便后期人机互动。(8)平台使用。学生在使用虚拟平台时,进行四诊、辨证分析等不同环节操作。从主诉询问开始,依据患者提供的不同症状,结合各种辨证方法,提取病位、病性要素,分析病机、病因,进行辨证解析,借助“反馈系统”“问题思考”核实、验证临床资料、证素、辨证结果的完整性、准确性。在每个环节形成结论后提交,与后台标准答案比对修正诊察疾病思路,形成检测报告,达到训练临床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

2实验教学虚拟仿真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稳定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自身努力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4]。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主要包含甲襞微循环检测分析、脉图检测分析、计算机辨证分析。甲襞微循环检测分析是借助微循环仪进行甲襞分析,是研究中医学爪甲望诊生物学机制的实验内容;脉图检测分析是应用脉象仪分析常见脉象类别以及脉象位、数、形、势各项特征参数。计算机辨证,是模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推理方法,做出辨证诊断的智能分析方法。实验教学的虚拟仿真与实践教学有区别,实践教学侧重于方法的掌握,而实验教学侧重于原理讲解。以爪甲望诊与甲襞微循环检测分析为例,重点模拟实验原理,按照教学内容分为微循环的定义、功能,微循环的组成与功能,微循环通路,微血管构形与功能、流速、流态特点,微血流速、微血流态,病理微循环之管袢形态变异、病理微循环之流速流态变异、病理微循环之红细胞聚集、病理微循环之微血管血栓、病理微循环之管袢周围变化,爪甲望诊之甲态候病,甲襞微循环的部位、形态及特点,微循环检测系统操作步骤等教学要点。其中涉及微循环原理、功能部分的内容,多以动画显示,例如微循环的功能,首先是动画。镜头一:屏幕上左边显示文字,右边显示营养物质进血管、代谢产物出血管的动画。配合解说:向全身各脏器、组织输送营养物质,送出代谢产物。镜头二:屏幕上左边显示文字,右边显示血量不足到血量充足的动画。配合解说:调节血管内液与组织间液。镜头三:屏幕上左边显示文字,右边显示物质交换的动画。配合解说: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交换。然后将动画、音频合成制作成动画短片,进行微循环建模,采用动画技术进行内容分解,采用HT-ML5+Cavas技术进行程序合成。在后期虚拟教学中,学生首先观看动画,听讲解词,在学习完后首先出现镜头一的内容,旁边出现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才能进入镜头二,以此类推。完成微循环功能知识点,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延伸和推广,虚拟实验系统可以适时与最新发展临床动态接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充分缓解实训教学压力,无疑是当今高校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替代和必要补充,是实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培养学生自由化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众多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已成为当前改革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热点[5]。为此,我们将构建中医诊断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让学生通过实训环节更好地掌握抽象的理论,学习四诊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建立辨证思维。

参考文献:

[1]郭静,刘晓燕,朱学江,等.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6):498-500

[2]简维雄,李琳,凌智,等.中医诊断实训考试模式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45-46

[3]卢曼萍,潘晓华,张继河.体验:实践教学的重要内涵: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解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3):105-107

[4]孟婷婷.浅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途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2(1):120-121

第4篇:中医脉诊教学范文

关键词:临床路径;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实习生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指为规范医疗行为,减少临床变异,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具体到某一疾病以循证医学为证据和疾病诊治指南为指导,将疾病的治疗模式和治疗程序进行标准化规范,目前已逐渐被临床广泛采用。将临床路径式治疗理念融入到临床教学和带教工作中,对临床医学生采用临床路径的组织教学方式,即为临床路径式教学模式。[1]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实习的本科临床医学实习医生120名,按照入科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模式教学模式组)和实验组(临床路径式教学模式组),每组各60人。两组在人数、学历、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入科后第1天,由科室秘书集中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入科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我科常见疾病、专科检查、工作流程、操作规范等进行介绍,并强调病历书写规范。其带教老师均由主治医师担任。对照组:以跟随带教老师门诊、查房、书写病历、临床诊疗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采取临床路径式教学。主要教学步骤:①带教老师预先向医学生提供1份CP文本(医师版),学生可根据CP中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固定程序展开渐进式提问;②医学生应尽快熟悉文本,然后看病人;③参与完整的治疗过程,将病人的生命体征、查体及临床检查结果与文本资料相结合,准备讨论;④讨论中,由带教老师随机选择1名学生针对之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观点阐述,其他成员进行内容补充和观点纠正,不同观点可以展开辩论;⑤最后由带教老师根据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和实际讨论情况,对每一项设置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向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结果、介绍疾病新进展,避免长篇大论。

1.3考核办法

为期1个月的临床实习期满后进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四部分。①理论考试:主要考察我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临床相关知识为主,总分100分。②技能考试:主要分为体格检查和实践技能两部分,各占50分,体格检查主要考察视、触、叩、听操作;实践技能包括血压、心电图测量,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总分100分。③病例分析:以我科常见病为主,针对性考察疾病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和医嘱完成情况,总分100分。④中医临床诊疗思维考核:以舌诊和脉诊为基本考核内容,考察学生临床辨证、辨病,诊疗方案制定以及观察疾病变化为主,每项各100分。以上考试均由我科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进行考核和打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考核成绩比较

2.2舌诊和脉诊考核结果比较

3讨论

临床医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种属性决定了在组织临床教学时必须有科学、严谨、确定的训练课程。临床路径是医疗服务团体共同制定的标准化治疗模式,具有规范医疗计划,减少医疗随意性,降低治疗成本,提高医疗成效的作用[2]。有研究表明,临床实习教学中施以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可显著提高实习医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临床教学效果,在临床教学中逐渐展开和推广。[3]而中医临床教学直接影响学生中医临床诊疗思维方式的形成,意义尤显突出。

参考文献

[1]屠彦红,宋若会,钟彦,等.临床路径教学法在中医耳鼻喉科临床实习带教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2):175-176.

[2]王思成,刘建平,唐雪春,等.循证中医临床路径构建的理论基础及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4):343-347.

第5篇:中医脉诊教学范文

关键词:-BL系列教学设计模式;中医教育;现代教学

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在近些年的中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在高等中医院校,教学本身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干预行为,与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密不可分,即任何一种或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劣及应用得成功与否,直接由其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来决定,教学设计模式的选择和有效应用是提高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保障,兹以-BL系列,即PBL、TBL、LBL、CBL几种现代教学设计方法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的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

1-BL系列有效教学设计模式概况及组成特点

-BL系列教学设计模式目前在中医高等院校很多课程的教学中都在积极地推进与尝试,但鉴于各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的不同,决定着教学模式某种程度的不可复制性,下面对-BL系列教学设计模式的特点并结合其应用于中医实际教学中的适用度和优劣性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更恰当地选用于中医实际教学中,更大地提高中医高等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1.1PBL教学设计模式

1.1.1PBL特点与优势PBL(Promblem-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的提出建立在让学习的过程由教师主导转化为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教学改革目的的基础上,基于问题的抛出,由学生个人查阅、分析、总结资料,再按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知识要点[1]。PBL教学设计模式适用于中医院校中没有接触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较低年级学生,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属于精英式教育[2],每6~8名学生为1小组,每组配1名教师,小组在围绕案例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旁听和辅助,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探讨。PBL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就在于:(1)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借助学习问题的提出学生将自己对知识的获取、组织形式、相关学科知识的涉猎均发挥至极致,达到更好地学习知识的目标;(2)锻炼了学生对知识学习和吸收的批判性思维,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进而借助学习工具自己去探究;(3)有助于中医学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PBL存在的问题PBL教学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是,(1)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索式学习模式下的基本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容易不扎实,不利于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2)若多门课程同时开设以学生自我探索式的教学设计模式为主,学生的课业负担势必加重,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施和效果;(3)在考核评价方面不够客观化、科学化。

1.2TBL教学设计模式

1.2.1TBL特点与优势TBL(Team-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最初是LarryKMichaelsen于2002年提出的一种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3],TBL在某种程度上是PBL的进一步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其形式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包含的内容是:(1)先将学习要点呈现给学生;(2)学生自学的过程;(3)进行课堂测试一(学生单人独立完成);(4)进行课堂测试二(问题同测试一,形式采取小组内讨论,选举代表发言);(5)教师对知识要点进行精讲;(6)布置作业(分小组讨论,学生进行自我总结);(7)小组内互评(各小组内各成员间互相评分)。TBL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就在于:(1)其考核形式总体来说属于形成性评价,即通过每次讨论、发言及测试、小组内互评进行综合评价,相对科学合理;(2)相较于PBL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TBL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及课后作业,保证了以学生为主进行学习的目的,通过后期的教师精讲知识点又保证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切实把握。

1.2.2TBL存在的问题TBL教学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是,(1)学生对于此种教学模式的耗时长,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后时间,直接影响其对于知识的同化吸收效果;(2)TBL更强调当前课程的知识目标,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学生很难再有可能涉猎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知识点的辐射效应差。

1.3LBL教学设计模式

1.3.1LBL特点与优势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即为我国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无论大班小班均适合。LBL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就在于:(1)节省师生的知识传递时间,教师不必多花精力设计知识点问题,学生不必课后花更多精力进行自学;(2)解决了大班授课的问题,一位教师完全可以胜任大班的授课形式[4]。

1.3.2LBL不足与问题(1)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几乎没有主动思考的过程;(2)对于记诵知识点不得要领的学生而言,学习效果甚微,课堂有效教学率低;(3)学以致用无从谈起,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仅仅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输出,而通过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再次输出的效果不容乐观,毕竟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理论框架的过程。

1.4CBL教学设计模式

1.4.1CBL特点与优势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顾名思义是以具体案例(case)为导引,案例中贯穿的问题为基础,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教师的角色为小组讨论的主导,掌控整个讨论的方向、讨论的深度和广度[5]。CBL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就在于:(1)符合教学目标的真实案例的导入高度模拟临床实例,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间隙最小化,更好地内化知识;(2)将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锻炼学生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CBL存在的问题(1)CBL所贯穿的案例分析、讨论耗时较长,不利于整门课程的授课,只适用于个别知识点的学习,故建议结合其他教学模式同时开展;(2)CBL教学设计模式对教师本人能力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发展动态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选择典型案例的能力,全面控制整个课堂节奏的能力,而教师这一切的付出目前仍无法进行量化,确定其工作量[6]。

2-BL系列有效教学设计模式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以上-BL系列有效教学设计模式目前在中医高等院校的多门课程及专业均有开展。鉴于-BL系列教学设计模式各有利弊,尤其结合各校及各课程本身的特点,具体实施形式应各取所长、因课程特点而异,总体来说如中医基础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以记诵基本知识为教学及学习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设计方面就更应以教师的启发式讲授知识为主,适合应用-BL系列中LBL或LBL+PBL的模式,突出教师的教的基础之上,结合着问题的提出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将会化繁为简,如中医诊断学课程中,在学习脉诊这个重点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LBL+PBL的设计模式,因为脉诊的内容对于大一第二学期的新生来说既难以理解、抽象,又无具体的临床体会,故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先采用LBL,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具体而详细地交代临床常用脉象的特点、诊脉时的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继而在学生对脉诊有了初步且系统的认识后再采用PBL模式,即教师按照课程目标抛出关于脉诊的具体问题,学生在实训室结合着脉诊类仪器的实际操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将之前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内容更加内化、巩固为自身容易理解接受的知识。中医临床经典类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及中医临床类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等),由于在学情方面学生已有了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的储备,授课过程中以中医临证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设计模式的选择方面就可以应用PBL、TBL、PBL+TBL、或PBL+CBL双轨式教学模式。如《金匮要略》中第九篇胸痹心痛篇的“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原文中的2个方证是临床常用经方,是学习重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得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医基本理论和中药方剂已然掌握,本条文中的枳实薤白桂枝汤是由前次课学过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演化而来,人参汤的组成及功效特点在方剂学中学习过,所以对于这两个方证学生并不陌生,而是在对胸痹心痛气滞不通的具体临证思维方面缺少训练,因此可以考虑在教学设计模式方面采用CBL或TBL+CBL双轨式或PBL+TBL+CBL复合式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各教学模式的优势,使学生完全主动地将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延伸的、前沿的相关知识灵活运用于分析、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将在CBL中的case及PBL中的问题、TBL中的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立体地将仲景在诊治胸痹心痛的临证思维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再是单纯的、空洞的知识传输,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真正构成了中医临床类课程的有效教学课堂,真正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3关于–BL系列有效教学设计模式的思考

-BL系列有效教学设计模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包括PBL、TBL、LBL、CBL几种,在中医本科高等教育课堂上的各中医学科及课程应用得相当广泛,但大家忽视了这几种-BL系列教学设计模式均引自国外,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客观情况必须在应用前进行系统论证和深入研究。若将其硬搬来应用于专业特点更强的中医高等教育教学,就更要将其与中医高等教育课堂的契合度进行精准的定位。作为中医高校院校的教育改革实施者,同时我们更是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我们需要知道,更应该明确哪些教学设计模式及教学行为可以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与学的双赢,从而培养出合格且优秀的中医临床医师。因此基于中医专业的课程特点、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情结合-BL系列教学设计模式各类型的优势,采用其中的某种教学模式或几种互相交叉融合,势必在中医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参考文献

[1]曾静,左川,卿平,等.试论PBL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和技巧[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1-33.

[4]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1(5):100-102.

[5]李天发,姚远,王军,等.CBL,PBL与TBL整合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中的实践[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1):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