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业的优势范文

美业的优势精选(九篇)

美业的优势

第1篇:美业的优势范文

2002年9月 广州 第十八届美博会

其时,我作为一家公司的策划部经理,全面负责该公司此次美博会的招商工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必细述,单说博览会上的刀光剑影、明争暗斗,着实让所有的厂家费尽心机!我也不例外:一方面在美博会上带领同事们口若悬河,极尽“口才”之能事,另一方面四处联系业内的朋友,以求他们做公司的产品。其中就有山东的一位朋友,美博会前联系了两个月,美博会上也对我们的产品、展位考察了一番,觉得产品还不错,条件也够优越(自然是我的照顾),答应给予合作的机会。但看了两三天,就是不签约。因为是朋友,不好老催促,况且人家一直有着良好的许诺和态度。直至美博会结束的那天晚上,终于与他们草签了协议。

然后是美博会后的忙碌:联系签约的客户,催促下订单,与生产厂家谈判(OEM)……与山东的朋友也联系了好几次:第一次说是在筹措款项,首批货款一个星期之后就会汇到;第二次联系时,就有了资金上的“困难”,估计得再推一段时间,但产品还是会做的;第三次联系时,他的语气就有些“谦疚”,意思是已做了“美素”的,暂时无法抽出资金和人力来操作我们的产品,云云!

眼看着到手的“生意”被别人抢走,心中的滋味不可言说。虽然也听说在美博会上常有不“践约”的例子,也有已交了“订金”也宁愿不要而选择其他产品的现象,但此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是自己的朋友,不免十分惭愧与沮丧。

沮丧之余,又与山东的朋友联系,听他说“美素”的种种“好”来:

“首家推出自选美容的模式,给予连锁店800%的无风险承诺”;

“美素产品全部采用日本和台湾知名专家设计配方”;

“给经营者更多的利润空间”;

“它来自上海!” 它来自上海

当我打开美素的网站,再看看媒体的介绍,与其他业内的朋友通通消息,终于知道:美素原是沈阳的一家小店,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发展为旗下拥有美素、中通、雅格丽白、冰美人等20余个品牌的集团企业!在积累了良好的资金和网络实力之后,美素开始着手打造“中国美容业的标志性品牌”,于是在2000年,“为多元化发展,公司选择中国美容化妆品的前沿阵地--上海组建了自己的第三座工厂和实验基地。现在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日化线、专业线并存的集团性企业。”

上海!?美素为什么要选择上海作为她创立“世界性品牌”的大本营呢?

作为化妆品业的一名从业人员,我的眼光一直关注着广州。事实上,广州在中国化妆品业的地位崇高而卓越。从最初的作坊式操作,到宝洁的“入赘”,再到广州美博会的创办与兴盛——广州,在中国化妆品业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狂风暴雨”,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引领着中国化妆品业的前进方向!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国人的谈话中,只要一说起化妆品,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广州!想到化妆品业淘金的,首选的投资设厂的地点,必是广州!希望经销化妆品的,首先联系的厂家,也还是在广州!

但我不得不关注上海,不仅仅是因为美素。“南风东渐”,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化妆品厂家开始选择上海作为他们创业的根据地。美素,只是他们其中的一个,但美素的选择无疑代表着他们的考虑:

立足上海,依托上海,通过对国内外各种美容化妆品的研究吸收,推出更多更优秀的“民族产品”,为顾客“增添美丽,解除烦恼”,为更多的东方女性造福,以创造中国人自己的世界级品牌!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在上海落户的化妆品企业:强生、联合利华、花王、妮维雅、自然美……还有上海家化、朗斯、霞飞、特莱维……无论是世界名牌还是国内化妆品知名企业,对上海都有着独特的“好感”!

上海,她的优势在哪里? 上海的优势

作为中国首个化妆品厂(上海家化)的诞生地,上海在中国化妆品业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只不过因为广州的“锋芒毕露”而显得有些“韬光隐晦”。但在实际上,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上海已经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广州,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良好的口碑——

中国化妆品业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无数的品牌和无数的富翁,但繁华的背后,总掩盖着许多令人发指的“丑陋”现象。譬如广州,以及由广州而带动的珠三角,由此流向全国的化妆品中,有多少假货?又有多少“空手套白狼”然后卷款而逃的不法分子?但上海在这方面似乎口碑要好的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上海在国人心中曾经的“崇高”地位,让消费者对“上海”二字均有着无比的亲切和信任,另一方面也因为上海的化妆品企业着实在产品品质和销售服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实际上取得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信任。

雄厚的技术背景——

作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从殖民地时期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上海一直高举着“技术”的大旗。化妆品业虽然不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但如何能够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雄厚的技术背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才是其坚实的保障。而上海作为中国的一个对外窗口,一直与世界有着紧密的接触,一大批国外知名化妆品企业的加盟,给上海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几十所著名高校的存在,也为上海的化妆品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成果!

巨大的人才储备——

人才是企业的根本!国际知名化妆品企业在给上海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也为上海培养了一大批的化妆品专业人才。本土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同样造就了相当数量的人才。而上海作为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也在不断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进入。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上海市的流动人口达380多万人,而这些流动人口当中有相当部分都具有很高的学历和素质。管理、策划、营销、技术……人才的储备,再加上资金的融合,使上海市在中国化妆品业具有了极高的地位。

当然,上海的优势绝不止于以上三点,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将逐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其在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地位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而日显突出!而且,上海超过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超过5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上海优越的经济状况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这种极为重要的经济环境,为上海化妆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相反,广州及珠三角的化妆品业则在飞速发展之后,出现以一些极不和谐的因素:

1、如前文所说的种种不良现象,已经使广州及珠三角的化妆品企业遭受了诚信丧失的痛苦。曾经被广州美博会吹起的化妆品“经济泡沫”,也因为广大经销商和商的日渐成熟不断破灭。而兴发广场,作为全国十大假货市场之一,也在阻挡着投资者对广州“向往的脚步”!

2、香港经济的衰落,牵滞着广州及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香港的回归以及中国加入WTO,香港作为中国大陆与世界接轨的国际金融城市的优势已经丧失,其不断变换的经济发展策略也在相当程度上表明香港对未来发展的迷茫!于是不仅仅在化妆品业,有相当多的跨国公司都将总部撤出香港、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虽然没有到“风声鹤唳”、“树倒猢狲散”的地步,但珠三角的经济发展渐趋颓势是显而易见的事。

此消彼长,上海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上海除了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的提高,她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撑——长三角! 长三角的未来

还记得国内理论界曾就谁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龙头”进行过讨论,有力推“珠三角”的,也有坚持“长三角”的。事实上,长三角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而在化妆品行业,长三角是否能取代珠三角的地位呢?

在上海的“带领”下,如“众星拱月”般,上海的周边城市如杭州、宁波、昆山、无锡、苏州等已围绕着上海建立了相当紧密的关系,整个长三角已形成了包括包装材料、原料生产与供应、产品研发、物流配送等一系列有关化妆品生产与销售的“网”。这张网为上海及长三角化妆品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包装、原料、人才、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支持!

而且,长三角整个经济环境相当优越!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速度,还是经济总量,长三角在国内而言都是首屈一指的。当化妆品业度过最初的杂乱、无序、喧嚣,将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品牌营销与资本运营将成为必然!而品牌营销与资本运营都需要经济的支撑,长三角无疑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广州及珠三角的化妆品业虽然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但它们长期以来建立的知名度及在中国化妆品业的地位是上海与长三角不能轻易取代的。而且,广州在世界化妆品业的地位也日渐重要,这与马娅及她所创办的广州美博会密不可分。化妆品行业“谁执牛耳”?广州与上海都有各自的长处。

第2篇:美业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省;东北亚;出口;优势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066-02

自2001年起,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增速明显加快,平均增速一直高达30%以上,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出口额超过百亿美元的省份。从地域上看,东北亚地区主要是俄罗斯、日本和韩国,这三国在黑龙江省进出口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1 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地区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

首先,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占到其进出口总额的半数以上。全省进出口额2001年、2004年、2007年分别为33.8亿美元、67.9亿美元、173亿美元,同期对俄进出口额分别为17.99亿美元、38.23亿美元、107.3亿美元。同期对俄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分别为53%、56%、56.2%。2007年黑龙江省在东北亚的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额6成多,并保持大量顺差,这在全国各省外贸中都绝无仅有。

其次,日、韩一直处于黑龙江省贸易伙伴前列。2001―2003年,日、韩轮流位于黑龙江省对外贸易排名中的第二位或第三位;2004 2005年,日、美、韩分居第二、三、四位;2006年,排序发生了微妙变化,第二位为美国(8.6亿美元),然后分别是中国香港(6.6亿美元)、日本(6.3亿美元)和沙特阿拉伯(4.9亿美元),韩国居第六位(4.7亿美元)。2001年起,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增速明显加快,在巩固传统市场同时,扩大了美国和香港市场,又开辟中东、拉美和非洲新的贸易市场,从总体上看俄、日、韩三国构成其对外贸易的主体部分。2006年以后日、韩在黑龙江省无论是贸易额排序中,还是贸易额的增速上都呈下滑趋势。

2 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地区的商品出口态势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黑龙江省的对外贸易仍处在传统贸易运行框架内,贸易优势主要还是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地区的商品出口优势充分反映了资源结构、工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粮食、果菜、畜牧产品产量都很丰富,相对于俄、日、韩,黑龙江省的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具有绝对优势,农副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俄、韩、日、朝四国,历来就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其中对俄出口比重最大,占全省出口总额的一半。目前,黑龙江省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有谷物及谷物粉、玉米、大米、大豆、鲜冻猪牛鸡肉、蔬菜、水果及坚果、食用菌、蘑菇罐头、干辣椒、活鱼、食用植物油、天然蜂蜜、烤烟等,多属资源优势产品。

黑龙江对俄农产品贸易主要是大宗农产品、食用畜产品和园艺类产品,其中劳动力密集型的园艺类产品一直是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的优势产品,近年来,水果、蔬菜及加工食品如啤酒、蘑菇罐头等出口处于上升趋势,而其他农产品呈下降势态。特别是远东地区,农副产品自给不足,需求缺口一直很大。

在对日、韩贸易中,农产品出口增幅较平稳。2005、2007和2008年前三个月对韩出口农副产品额远高于机电产品,而每年对日出口农副产品额更是几倍于机电产品。在对朝贸易中,农产品出口(主要是猪肉)构成主体,占对朝出口总额的80%以上,2005年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为76.38%,2006年为70.41%,2007年降至44%,其他商品开始上升。

其次,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中劳动密集型的服装、鞋、纺织品占主体,并拥有绝对优势,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对日韩两园主要是比较优势,对俄具有竞争优势。

在对日、韩贸易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量不断增长,由于与日韩处于不同的工业发展阶段,虽然工业制成品构成贸易的主体,但是贸易格局仍是产业内垂直型分工形式。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对日韩出口额在不同年份有升有降,日本的升降幅度大于韩国,对韩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要大于日本。除了汽轮机零件、钢材、旋转式电力设备的零部件等从这两国进口外,从日本进口的主要商品有:金属加工机床、活塞式内燃机的零件。从韩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有:自动数据自理设备零件、焊接机器及零件、录放机无线通信零件、合成橡胶、甲苯等。

在对俄贸易中,黑龙江省工农业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出口量猛增。服装、鞋、纺织品等是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出口的主体产品,从2004到2007年,黑龙江省累计对俄出口轻纺产品120.3亿美元,机电产品22.5亿美元,农副产品14.8亿美元,而原木、原油、氯化钾、钢材、纸浆和橡胶等资源性产品也成为进口的主要品种。可见,黑龙江省与俄(远东地区)经贸关系是建立在双方资源与产业结构间的高度互补性上。

在对蒙贸易中,黑龙江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007年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而对朝出口总额则低于1亿美元。

3 黑龙江省在东北亚地区贸易优势的未来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不再以原始产品形式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而是越来越多地经过精深加工,农产品附加值已大大超过农产品价值,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劳动力已远远超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量的比重已达到90%以上。近些年来,日本农产品进口中食品类占到60%以上,畜产品占30%左右,粮油食品不到10%。韩国农产品进口中成品及半成品市场出现强势,主要是方便食品、农产品半成品,肉类制品及品种繁多的加工食品。

日、韩俄是农产品进口大国,日、美、欧等国是农产品高端市场,价位高、市场规模大。在东北亚农产品市场中,黑龙江只在俄罗斯占据主要位置,同时还面临国内外越来越多竞争者的挑战,所以必须向高端产品发展,从根本上转变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加大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将已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依托优势特色产品来创立和打造一批国际品牌名牌,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第3篇:美业的优势范文

中国钢铁产业是活跃国家经济所必须的供给原材料中较为重要产业之一,在近几年中GDP增长率呈持续、高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产业在世界钢铁贸易里逐步形成了西方国家所谓的“”。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现在的中国钢铁产业正赶超韩国,向日本先进国家看齐。到目前为止,由于对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实体没有具体的研究, 致使对整个钢铁产业的认识还远远不足,本文从中韩钢铁产业间存在的激烈竞争力入手,利用UN COMTRADE钢铁产业贸易统计数据,通过对中韩两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变化和特征的分析,为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二、究调查

近来对中韩研究的学者有韩金(2008),Im(2007),庞黄(2007),Kim Suh(2006),金(2005),Nam(2004)等等。Im(2007)和Kim Suh(2006)运用贸易竞争指数和比较优势指数等,分析中韩和韩日钢铁产业竞争力,确定了韩国钢铁产业处于“汉堡”的竞争力状态。除此之外的经济学者们主要针对中韩日钢铁产业竞争力和中韩日FTA对国家钢铁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 其次是针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向上及发展战略的研究。其中,有Sohn You(2005), 金(2006), Kim(2000)等等。吴(2001)通过中国钢铁产业的分析,导出对韩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启示。

还有,关于钢铁产业研究的中国学者是赵徐刘(2005), 李(2004), 谢(2003)等等。 他们针对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变化,给钢铁产业的发展方向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中国钢铁产业在世界里地位提升的现况分析,提出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或是针对WTO和FTA对中国钢铁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分析。

据以上研究的考察,本研究主要借鉴韩金(2008)研究的分析方法,考察中韩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特征,同时利用各种贸易指数,测定中韩钢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商品别的比较优势。

三、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

为1985年到2008年中韩日和世界粗钢生产趋势。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日本粗钢生产的趋势逐渐减少,中韩粗钢的生产趋于增加,而中国粗钢生产的增加率高于韩国。2008年中韩日粗钢生产占据世界粗钢生产总值的50%以上,这一数据说明中韩日的粗钢生产占世界粗钢生产的比重非常大,三国可以通过钢铁产业实现以规模经济为主体的核心力量来确保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因此,中韩日三国间维持相互盈利的自由化协力关系比相互竞争的关系更为重要,这样的话,不仅可以确保各国钢铁产业在世界市场的优势,同时也可以确保世界钢铁产业稳定迅速的发展。

是2008年中韩日钢铁区域内进出口现况。在里2008年中国对韩国和日本区域内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对世界进出口总额的27.9%, 同样韩国占51.7%,日本占44.9.。日韩所占据的比重相对于中国比较高,但是韩国最高。由此可以得知,中韩日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具有相互依赖性。

四、竞争力分析方法

根据中国钢铁产业的个个商品对世界和韩国竞争力水平不同,将商品分为以下5个商品群。第一商品群为绝对竞争力优势,第二商品群为竞争力优势,第三商品群为竞争力均衡,第四商品群为竞争力劣势,第五商品群为绝对竞争力劣势。五个商品群的分类运用各种贸易指数,经过4个阶段的筛选整理出来的。下面将对各个阶段采取的不同分类方法进行说明。

(一)第1阶段: 中国钢铁商品依据对世界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分类

在第一阶段里的商品群分类采用对世界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Specification Index: TSTicw)。对世界贸易特化指数是指中国钢铁产业里的某种商品对世界的净出口值于该商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若该比值为正值,表明是净出口国,若该比值越接近1,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本研究里利用村(1996)分类区间,进行商品分类。村(1996)利用国际分工的分类为出口竞争力型的垂直分工;顺差基调水平分工;均衡、赤字基调水平分工;进口特化型垂直分工。从表3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世界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等于0.34的商品分类为绝对竞争力优势商品群。当它的值大于等于0.03小于0.34的商品分类为竞争力优势商品群。竞争力指数大于-0.03小于0.03的商品为均衡商品群。还有指数大于-0.34小于等于-0.03的商品为竞争力劣势商品群,竞争力指数大于-0.34的商品为绝对竞争力劣势商品群。

(二)第2阶段: 利用中国钢铁商品对世界出口增长率再分类

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里分类出来的第五商品群里的个别商品进行再一次的调整。如果第五商品群的某种商品对世界出口的增加率是中国钢铁产业全体的出口增加率的2倍以上,可以判定这个商品向后的增长可能性很大。所以将这些商品提升到第四商品群中。(2000年的出口增加率以1995年作为基准,2005年和2008年以2000年作为基准)

(三)第3阶段: 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商品再分类

第三阶段里主要考虑贸易交易国之间商品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利用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再次调整。由于个个商品对韩国和对世界的竞争力不相同,因此在第一和第三阶段里对相对国和世界的竞争力指数进行同时考虑。这样同时的考虑对竞争力分析能够具有可靠的客观性。

(四)第4阶段: 中国对世界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商品再分类

在第四阶段里利用中国钢铁产业对世界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ic)。这个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于在1965年提出,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如果特定商品的RCA的值大于1的话那个商品在世界市场里可以判断为比较优势,比1小的话可以判断为比较劣势。

Xic 是i 商品中国的出口, Xiw是i商品全世界的出口

Xc是中国总出口, Xw是全世界总出口

第三阶段里的第二、三、四、五商品群中的商品,它们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平均值的2倍以上,这些商品群的商品向上提升一个商品群。

(五)第5阶段: 中国钢对韩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市场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商品

同样,为了研究的结果的确实可靠,再次我们也考虑到交易国家之间的商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重要性。

Xick是i商品中国对韩国出口, Xicw是i商品中国对世界的出口

Xck是中国对韩国总出口, Xcw是中国对世界总出口

第四阶段里的第二、三、四、五商品群中的商品,它们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平均值的2倍以上,这些商品群的商品向上提升一个商品群。

五、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钢铁产业的对韩国的竞争趋势

利用上面提到的分析方法,以2000年、2005年、20008年为基准,首先看一下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竞争力的分析结果。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中国对韩国进出口商品有158个,2000年对韩国总出口为8亿5640万美元,2005年增加到42亿1320万美元,到2008持续增加到162亿8760万美元。从2000年到2008年为止8年时间里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1%。

中国对韩国总进口在2000年的19亿2780万美元和2005年的51亿1010万美元,2008年增加到51亿3850万美元。从2000年到2005年平均增长为9.3%,但是从2005年到2008年增长缓慢(年平均增加率只有0.1%)。由此可知,相对于出口总额的增长进口持缓慢态势。

由于以上的进出口结果,我们可以轻易的推断出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贸易收支的趋势如何。2000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收支为10亿7140万美元赤字,但是从2005年赤字开始减少到8亿9700万美元,进入2008年中国对韩国赤字开始向111亿4920万美元的顺差转变。所以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由对韩国的劣势转变成优势。

接下来我们从钢铁产业品目群别的角度观察中韩钢铁产业的竞争力,首先,中国钢铁竞争力中具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商品群对韩国进出口一共52个商品,对韩国出口6亿793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73.9%。2005年对韩国钢铁产业进出口商品数增加到63个,同时出口额也增加到21亿1660万美元,但是占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却减少到50.2%。2008年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进出口总数增加到84个,对韩国钢铁产业出口额也达到了156亿5990万美元,几乎占据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全部份额为96.1%。而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进口在2000年仅有732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3.8%,但是2005年略有增加为5亿632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11%,2008年对韩国进口27亿97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52.7%。

综上所述,第一,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中具有绝对优势第一商品群里的商品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进出口额也不断增加,由于第一商品群的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占据对韩国钢铁产业进出口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贸易收支来看,从2000年的6亿61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5亿5340万美元和2008年129亿5020万美元对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的态势。由此可知,中国相对韩国的钢铁产业具有竞争力绝对优势商品群不仅出口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进口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多的。

第二,中国相对韩国钢铁产业具有优势竞争力的第二商品群2000年进出口商品数仅有6个,对韩国的出口也仅有18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0.2%。2005年商品数虽然增加到了16个,但是出口额不过2亿341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的5.8%。虽然2008年商品数开始减少到了14个,而出口额却增加到了4亿330万美元,但是在对韩国总出口的比重却减少到2005年的一半2.5%。相对韩国钢铁产业的出口额,进口额比较低。同时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很低的。但是贸易收支均为顺差小幅度增加趋势。

第三,具有均衡竞争力的第三商品群在2000年到2008年的商品数已经微乎其微。对韩国的出口也不过3000万美元,占据的比重最大不超过2005年1.4%。而进口相对出口的情况要好一点,所以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贸易收支处于逐渐减少的逆差态势。

第四,具有劣势竞争力的第四商品群的商品数从2000年的52个,减少到2005年的43个和2008年32个。相反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出口2000年的233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2.7%。2005年增加到17亿9760万美元,同时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也增加到42.7%。但是2008年出口减少到1亿752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的1.1%。但是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进口额一直持续增长态势,而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比重却是从2000年的28.2%增加到2005年的67.6%后,回落至20008年的30.6%。贸易收支维持在赤字,趋于增长再回落的趋势。这个现象表明具有竞争力优势的第四商品群里的商品大量趋向于其他商品群。

第五,具有绝对劣势竞争力的第五商品群,本群的商品数由2000年的45个减少到2005年的32个和2008年的26个趋于减少趋势。从出口和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来看,只有2000年1亿4190万美元(16.6%)最大,而2005年和2008年的出口额和比重都非常小。同样进口由2000年的12亿5210万美元(65.5%)减少到2005年6亿1370万美元(12%)和2008年的7亿1210万美元(13.9%)。贸易收支也处于赤字并趋于减少的态势。

从以上叙述内容可以得知,在2000年和2005年里,中国对韩国的钢铁产业进口主要以绝对劣势竞争力和劣势竞争力为主,而出口仅仅以优势竞争力商品为主。从进出口额上看,由于进口的大于出口的规模,所以中韩钢铁产业贸易收支有很大的赤字,由于这个原因中国钢铁产业相对于韩国处于竞争力劣势。但是在2008年里这样的现象不再出现,大量具有绝对劣势和劣势的竞争力商品群(第四,第五商品群)里的商品向具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商品群移动,经济规模也向出口大于进口的态势转变,贸易收支转为顺差。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由竞争力劣势转变成里竞争力优势。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商品数现状来分析一下。

(二)中韩钢铁商品群区分的竞争力

从表7的整体来看,2008年的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比2000年的优势竞争力的商品数(a+b)增加到了98个商品。劣势竞争力的品目数减少到58个商品.。由此可以推断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处于相对比较优势的状态。在竞争力优势(a+b)的商品里竞争力最强商品的商品数分别是:11个一次材料、18个棒形钢类、17个钢管类、30个钢铁制品。板材类的情况确实相反,虽然板材类有15个优势竞争力产品, 但是相对于自身优势产品它还具有30个竞争里劣势产品,因此板材类对对韩国处于竞争力弱势。

表8是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贸易收支赤字或是顺差为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在表8里,竞争力优势(包括绝对优势)的商品中贸易收支顺差为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有19个。其中有一次材料2个,半制品1个,板材类6个,棒形钢类5个,钢管类2个,钢铁制品3个,还有贸易收支5亿美元以上的品目有5个,其中67300商品的贸易收支最大为56亿美元,在竞争力优势商品中这些商品的竞争力特别强。

第二,竞争力均衡商品2个为钢铁制品。

第三,竞争力劣势(包括绝对竞争力劣势)的商品中贸易收支为赤字3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13个, 一次制品1个,板材料9个、钢管类2个,钢铁制品1个。还有,贸易收支赤字6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10个,其中 28221、67413、67443、67511、67411的贸易收支在赤字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对韩国的竞争力比较弱。

同上所述中国钢铁的板材类在2000年的比较劣势转变成2008年的比较优势,大部分商品对韩国处于竞争力优势。

(三)2000年至2008年商品竞争力变化趋势

表9是2000年到2008年间商品别竞争力变化趋势图。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优劣势的变化结果看一看到,2008年现在处于优势竞争力的商品比劣势竞争力的商品多。其中有绝对劣势,劣势向绝对优势,优势转变的商品很多。主要以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较多。反面竞争力劣势商品有绝对优势,优势向绝对劣势,劣势转变的几乎很少,大部分是以板材类为主的从绝对劣势,劣势转向和保留在绝对劣势,劣势的商品。2008年现在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等的竞争力提高带动整体的竞争力提高。

六、分析结论

本研究利用各种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在2008年现在中国钢铁产业的对韩国的竞争力。分析结果,中国钢铁产业整体在2000年相对于韩国处于竞争力劣势,其中除一次制品、半制品等的一部分商品以外,大部分商品处于竞争力比较劣势。以2005年作为中韩钢铁竞争力的转折点,在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的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里的很多商品竞争力由比较劣势转变成比较优势,致使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竞争力增强。

根据这样的分析结果,中国钢铁产业要赶超日本,保持对韩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可以考虑采用一下的几种战略:第一,通过M&A等的结构调整提高生产体制的效率。第二,通过工程技术革新,创造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形成差别化。第三,通过M&A等的结构调整,促进国内钢铁流通产业的大型化和售后服务的高度化。第四,可以利用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间中韩日钢铁产业间的合作,从而来确保三国的钢铁产业在世界贸易里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金博洙,外8人, 2005, “韩中日FTA: 制造业部门的对应战略-民间品目作为分析中心”, 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 协同研究丛书 05-04-02[M], 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韩国,首尔,266-313

[2]Kim, Sae Young, 2000, “韩国钢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方案[C]”,贸易学会志,第25卷, 第3号,韩国贸易学会,韩国, 首尔, 379-402

[3]Kim, Gene Uhc and Suh, Young Suhk, 2006,“关于韩国・中国・日本的,钢铁产业竞争力变化研究[C]”,国际通商研究, 第11卷,第1号,韩国国际通商学会,韩国,首尔,1-24

[4]Nam, Si Kyung,2004,“通过引力模式分析韩中日钢铁产业的贸易自由化效果[J]”,POSRI,经营研究,第4卷,第2号, POSCO经营研究所,韩国,首尔,29-53

[5]Sohn, Soo Suk and You, Seung Lok, 2005, “关于韩日FTA对韩国的钢铁产业巨大影响研究[C]”,经济研究,第23卷,第2号, 韩国经济通商学会,韩国,釜山,71-94

[6]Shin, Hyun Gon, 2004,“韩中日钢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和启示点[J]”,POSRI,经营研究,第4卷, 第1号, POSCO经营研究所,韩国,首尔,5-28

[7]Im, Hye Joon, 2007, “韩国钢铁产业的对日本及对中国竞争力分析[C]”,贸易学会志,第32卷, 第1号,韩国贸易学会, 韩国,首尔,263-282

[8]吴东胤, 2001, “中国钢铁产业发达现况和对韩国的启示点”, KIEP 世界经济, 第34卷,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韩国,首尔, 72-81

[9]韩基早金玲瑾(2008),“中国钢铁产业的对韩国及对日本竞争力分析[C]”, Journal of the Korean Data Analysis Society, Vol.10,No.1(B), Busan,Korea,February,pp.379-397。

[10]金相勋,2006,「中韩钢铁贸易的比较优势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硕士论文

[11]李汉敏,2004,“试析中日韩建立FTA对中国钢铁业的影响[J]”,冶金经济与管理,第5期,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东北大学),13-16

[12]村和久, 1996, “日本的对世界贸易高度成长结束后的日本贸易构造的变[C]”, 济论集, 第33卷, 第1号, 龙谷大学济学会, 日本、京都、96-135

[13]庞德良 容均,2007,“东北亚“钢铁三强”一体化分析[J]”,东北亚论坛,第2期,吉林大学,8-14

[14]谢向前 张先平,2003,“国际钢铁贸易新发展的统计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 16-18

[15]赵昌旭 徐长生 刘泽斌,2005,“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第8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5-20

[16]IISI Steel Statistics, 省略

第4篇:美业的优势范文

【关键词】制造业回流,重振制造业,金融危机,制造业

一、引言

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制造业出现回流趋势,回流背后既有中美两国要素成本相对变化的市场因素,也有美国政府重整制造业的长期战略意图。美国制造业的回流也将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从长期来看,美国制造业回流必将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严重冲击。针对这些影响,我们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努力保持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来应对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冲击。

二、美国制造业回流原因分析

从一些具体原因来看,美国制造业回流背后,既有中美两国要素成本变化的市场因素,更有美国政府的长期战略意图,也就是说美国制造业的回流既有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方面的因素。

1、中美两国劳动力成本此消彼长。2009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维持在8%以上的高水平,相比金融危机前大约提升了一倍,就业不景气削弱了劳工组织的谈判力量,也促使政府更加重视劳动力政策的调整。

2、技术替代劳动力的应用可能性。美国正在致力于推进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此类技术一旦大规模运用在制造业领域,将对传统劳动力形成替代,美国的生产制造优势将更加突出。

3、美国拥有知识产权、商誉等制度优势。美国很重视知识产权、商誉等问题,所以美国也拥有这方面的制度优势。处于对知识产权的担心以及对美国制造产品质量的信任,在成本相差不大的条件下,一些美国公司更愿意将生产基地重新放回美国,因此对美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有信心也是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4、美国实施制造业振兴计划。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陷入“无就业复苏”的尴尬境地。重振制造业不仅能够促进制造业本身的就业,还可以带动物流、贸易等其他服务部门的就业,因此奥巴马政府将重振制造业作为恢复美国实体经济和拉动就业的重要依托,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来推动制造业投资。

三、美国制造业回流优势及困难和挑战

1、美国制造业回流优势。美国目前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存在一些有利条件,包括产业、科技上的优势以及金融上的优势。美国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相当于中国的5倍,德国、日本的1.6倍。

2、美国重整制造业的困难及挑战。从宏观层面说,美国在推行重振制造业战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在于,全球化对制造业全球分工的影响不会根本逆转,低端制造业会继续想更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不可能大量回归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会综合考虑成本、收益、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等因素,不会完全受美国国内因素的主导。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内容庞杂但缺乏实施细节,政府的实际资金投入也有限。

四、美国重整制造业对中国的影响

尽管美国制造业出现回流现象,但从发生的规模和范围来看,短期内对我国影响有限,但是从长期来看,美国制造业回流必然会对中国造成一定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将有利于我国的及时应对。

1、回流现象在短期内不会对我国制造业投资造成大的影响。第一,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便是东西部地区存在重大的差距。中国劳动力价格总体在不断地上升,但是相对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第二,中国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第三,部分商品制造流程中工人部分的机器不可替代性。

2、回流现象对我国制造业在长期将造成较大的影响。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从长期趋势来看,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会消失。以低廉劳动力来作为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中国制造业将会陷入困局。回流将影响我国对北美市场的长期出口。如果北美市场萎缩,势必给我国的长期出口造成较大困难。回流可能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回流可能会推迟跨国公司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中国制造业。

3、回流不影响我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仍明显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外资政策稳定,政治风险低,二是我国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交通物流成本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三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齐全的产业门类,供应链完整。

五、中国采取应对措施的建议

从中美博弈来说,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对中国即使挑战也是机遇。如果中国能够积极应对挑战,做出相应的调整,将会促使挑战转化为机遇。

1、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双边协商,推进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引进,减少和消除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

2、加大高端制造业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加大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提高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加强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完善配套制度,加快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高度重视美国制造业回巢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稳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积极拓展对东南亚、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推进多边、双边贸易合作,消除出口障碍;创新国际金融合作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货币互换、人民币直接结算等手段带动出口贸易。

4、完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打造新的产业集聚区

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尽快启动和推进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社会效益好的重点项目,争取尽早实现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消除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支持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转移,选择重点中心城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美业的优势范文

市场之所以恐慌,是因为美元的强势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期。

自从2001年以来,美国一直实行弱势美元战略,试图通过美元不断贬值的方式来刺激国内经济;2008年遭遇次贷危机之后,美联储加大货币政策刺激的力度,甚至玩起了“量化宽松”游戏。加上美国政府债台高筑,很多人倾向于美国政府会通过通胀方式逐渐“销债”的判断。总之,市场认为未来美元将继续弱势。

笔者认为,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难以让美国摆脱目前的困境,弱势美元只会让美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正确的做法是重新实施强势美元战略。强势美元符合美国的国家战略利益,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投资者都要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并对美元反转的可能性抱有警惕。

笔者分析的视角是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

从历史轮回看美元作用

从全球各国经济的比较优势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技术和研发优势的国家,以美国、西欧及北欧国家为典型代表,它们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上端;第二类是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国家,典型代表有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中东生产石油的国家等;第三类是有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国家,中国和印度是其中的典型。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美元的强弱转换,这些具有不同优势国家的强弱也随之此消彼长。

在2000年之前,由于中国还没有完全融入全球化,所以,全球的国家之间的强弱转换主要在第一类国家和第二类国家之间进行。技术优势的国家与资源优势的国家各领。

在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初,美元不断贬值,而石油等资源产品的价格大涨,结果是第一类国家陷入了滞胀的困境,苏联及中东产油国崛起,尽管当时的苏联还处在西方的经济封锁中,但石油价格的上涨无疑给它提供了充裕资金支持其武器制造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PaulA.Volcker)的主导下采取了紧缩货币,美元重新走上强势轨道,资源类的产品价格步入了熊市。

姑且不论这样做是否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有意为之,在效果上确实令第二类国家陷入了困境,极端的例子是前苏联解体(苏联解体有政治上的原因,但财政陷入困境是重要原因,如果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情况就存在较大变数)。

2 0世纪9 0年代同样是美国及欧洲称雄的时代。这段时期,对美国经济影响最大的人物是财政部长鲁宾(RobertEd ward Rubin),鲁宾曾经担任过高盛的总裁,他的思维是华尔街式的思维。对于华尔街来说,有了足够多的资金才能赚更多的钱。因此,鲁宾的思路是让全球资本进一步向美国集中,向华尔街聚集,1995年他明确宣布“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受此影响,美国股市出现了壮观的大牛市,催生了以网络科技 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事实证明,强势美元战略的确符合美国利益,此时美国不仅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而且财政上还实现了盈余。

与之相对应的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亚洲各国的共同特点是,喜欢储蓄、工作勤奋、重视教育,但18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西方。在全球经济分类中属于第三类国家。20世纪七八十年代欧美经济经受滞胀折磨时,很多资本进入亚洲,亚洲出现了快速工业化的进程,出口飞速发展,造就了“亚洲四小龙”的奇迹。因此,亚洲金融危机前约20年的经济奇迹与弱势美元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有直接关系;而在强势美元影响下,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了。

进入21世纪后,人口最多的中国加入全球化竞争的行列,使全球经济格局再次发生了巨变。

如果说20世纪后期全球经济竞争主要在技术优势的欧美国家和资源优势的产油国之间进行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又多了新的一极,即以廉价劳动力为优势的中国参加全球经济竞争。

就在中国加入全球化(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的时间点上,美国发生了两个重大事件,即科技股泡沫崩溃和“9・11”事件。受此影响,美国走上了错误的轨道,开始实行弱势美元战略。2001年开始,美联储不断降息,目的是为了缓和上述两个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但美元弱势导致国际资本从华尔街撤离,寻找新的目的地。就在此时,中国的经济大门彻底开放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广阔的市场令中国成为国际资本新的乐土,加上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使得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新的制造业中心。

美元强弱与全球财富再分配

从上述历史现象上可以清楚看到,美元强弱会导致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乃至政治格局变幻,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全球主要商品以美元定价,美元的强弱事实上导致了全球财富的再分配。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美元的强弱转换,具有不同优势国家的强弱也随之此消彼长

最近一轮的弱势美元战略不仅使中国的竞争力迅速崛起,而且导致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牛市。从需求角度看,这一轮商品牛市的起因是中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扩张。但如果没有弱势美元战略,中国的工业化推进不会如此之快,与城市化相关的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张也不会如此猛烈。

因此,可以说是美国的弱势美元战略帮助中国提升了竞争优势。与中国类似的还有印度等国。

当弱势美元与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造就的全球大宗商品牛市向纵深发展时,第二类具有资源优势国家的财富增长空前,不仅中东产油国赚得盆满钵满,而且俄罗斯也开始重新崛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因为出口资源赚取了很多外汇,加元和澳元兑美元都出现大幅度升值。

如果把全球分为三个部分,在美国的弱势美元战略作用下,这三个部分在过去十年里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类国家相对衰落,而第二类国家和第三类国家(尤其是第三类国家)相对崛起。所谓“金砖四国”事实上是弱势美元的产物。

美国的经济决策者恐怕没想到,实施弱势美元战略不仅没有解决美国的问题,反而使自己的竞争优势相对下降,甚至进入危机的泥潭。何以如此?从经济逻辑看,弱势美元对应的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美国必须支付更多的资金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于是,外贸逆差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而强势美元下,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跌,美国的进口商品价格走低,贸易逆差减少,财政赤字减少。

同样道理,美国的弱势美元战略还直接导致了很多欧洲国家的困境。尽管欧洲的债务危机有很多原因,但弱势美元战略是其中重要原因。欧 洲国家其实早已经看到以美元为国际货币对自己不利,十几年前开始推出欧元替代美元,但可惜的是,欧元在充当国际货币的道路上充满崎岖,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替代美元,大宗商品交易还是基本以美元定价。因此,欧元难成气候和弱势美元,也冲击了属于第一类国家的欧元区各国。原因仍在大宗商品价格上。

当然,欧美的相对衰落由多种原因所致,弱势美元战略只是其中之一。以欧美债务危机来说,高福利制度、低储蓄率导致国家的财政支出膨胀,而民主政治体制又难以改变现状,于是把国家推进了债务危机的泥潭。

而有同样制度背景的国家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并没有出现类似危机,因为它们属于第二类(有资源优势)的国家,是弱势美元的受益者。这个事实表明,弱势美元是导致欧美相对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 汤森路透/PayNet小企业贷款指数

美国如何演绎强势美元战略

按照上述思路推理,如果欧美国家继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让美元贬值,则它们的相对竞争力仍难以恢复,走出危机的希望也愈加渺茫。只有实行强势美元战略,才符合欧美国家的利益,从根本上改变它们相对衰落的局面。但该战略显然不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比如债务危机、贸易平衡,尤其是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可见,强势美元对美国长期有利但短期不利,要实施这一战略,需要找到突破口,才能实现其提高竞争力的目标。换言之,必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为美元回流和走强创造“基本面”条件。

从历史经验看,突破口往往是新的技术革命。考察当前的美国企业,支持强势美元的因素似乎正在累积:一是企业部门的现金流和利润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苹果、微软、谷歌、雅虎、IBM、Ebay、Fac eBookT witter……那些极富创新活力的企业依然延续着财富神话,最典型者如苹果公司其没有负债却坐拥700多亿美元现金和高流动性资产。

二是小企业信贷活动增强,带来就业改善和消费信心改善。汤森路透/ PayNet小企业贷款指数(见图)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

从现象上看,2011年的美国股市不仅比欧洲强,而且比新兴市场强劲,这十分值得思考。

另外,欧元的弱势为美元强势崛起创造了条件。在金融市场,所谓美元的强弱,主要参照系是欧元,只要欧元走弱,则美元自然强势。笔者认为,欧元的制度性缺陷很难解决,随着意大利、西班牙等高负债的国家还债时间窗口的临近,2012年的欧元将遭遇比2011年更大的挑战。美元则可能在欧元衰落中崛起。

强势美元重现意味着什么

假如美国真的回归强势美元战略,全球经济格局又将重新洗牌。

首先,从全球经济格局与政治格局的调整看

第一类国家的竞争力会相对提高,而第二类资源优势的国家的竞争力相对下降,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类国家也会受到冲击。具体而言,可能会出现以下结果:

中东产油国的局势将进一步恶化。这些国家在过去十年里赚了很多钱,但这些钱相当部分进了少数人口袋,存在分配不公的问题。更要命的 是,这些国家一直靠出口石油过日子,经济结构单一,国内没有什么支柱产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加上这些国家人口出生率很高,结果失业率很高。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是这些国家最近一段时期政治乱局的主要原因。如果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则这些国家混乱会加剧。

俄罗斯将再次步入艰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前十年处境相当艰难,最近十年情况大幅改善,主要是受益于油价大幅度上升。但它的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如果石油收入大幅度减少,则将出现财政困难,甚至会出现货币危机。

因此,石油问题可能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之间博弈的关键领域,焦点将是伊朗的核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会减弱或消失,强势美元意味着国际资本的流出,此前困扰中国多年的外汇占款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问题都会消失。

从实体经济的运行看,投资增长速度将大大下降,产能过剩问题又重新浮现,经济增长速度将下一个台阶,从高速增长进入中低速运行;从金融的角度看,货币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银行业务快速扩张的愿景已经不现实,很可能会出现通货紧缩状态。

其次,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无论股市还是商品期货市场都将发生巨变

黄金和大宗商品的牛市结束了,进入了长期熊市阶段。因此,与大宗商品有关的资源类股票及周期类股票成为抛售或做空的对象。

第6篇:美业的优势范文

10多年来,湖北省农产品出口一直徘徊在1亿美元左右。近几年来,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据统计,2002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占全国出口额180.2亿美元的0.93%;2003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2.28亿美元,同比增长35.1%,占全国出口额212.4亿美元的1.07%;2004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2.73亿美元,同比增长19.9%,占全国出口额的230.9亿美元的1.19%。2005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占全国出口总额271亿美元的1.15%。2006年,湖北省农产品出口4.06亿美元,同比增长30.4%。占全国出口额的1.35%,在全国排第十六位。

湖北省部分农产品一直居全国农产品出口前列。以2006年11月为例,湖北省蘑菇罐头出口5209万美元,占全国出口额36049万美元的14.49%,居全国前列;湖北省淡水小龙虾出口5192万美元,占全国出口额20788万美元的24.99%,居全国第一位;湖北省蜂蜜出口2906万美元,占全国出口额9398万美元的30.92%,居全国第一位;活猪出口3065万美元,占全国出口额30119万美元的10.18%,居全国前列;湖北省柑桔属水果罐头出口1360万美元,占全国出口额11985万美元的11.35%,居全国前列;湖北省活性酵母出口2212万美元,居全国第一。

现阶段,湖北省农产品出口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传统农产品如大米、棉花、肉类、皮革、五倍子、生漆等基本退出出口市场,干香菇、水产品、蜂产品、水果罐头、酵母、茶叶等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在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去年,全省农产品出口4.06亿美元,其中,食用菌出口9470万美元,同比增长17.44%。

2.一般贸易出口占绝对优势,加工贸易比重较小。2006年,全省农产品一般贸易出口4.02亿美元,同比增长31%,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99.01%;全省农产品加工贸易出口400万美元,同比下降15.1%,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0.99%。

3.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去年,全省对亚洲出口农产品2.48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61.08%,其中,对香港出口9649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3.77%;对日本出口3100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7.64%。全省对欧洲出口农产品9350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3.03%。全省对北美洲出口农产品5453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13.43%。其中,对美国出口5255万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2.94%。

4.市州农产品出口不平衡。湖北省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省直、武汉、随州、宜昌、荆州、襄樊、潜江、荆门,上述8个地方去年共出口农产品28884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87.3%。

二、湖北省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溯源

早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说明一国何以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其核心含义是以价格优势获取国际分工的主动权,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比较成本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被俄林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赫――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在客观上反映了生产力的活动规律、长期以来成为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理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都应该按照要素禀赋状况选择发展条件最佳的产业,出口比较优势高的产品,进口比较优势低的产品,这样能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使参与国际分工的各国都能获得最大利益。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依据比较优势理论的逻辑演绎结果,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定位只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学者们在用显示比较优势法(RAC)来测定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具有优势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主要是人力与机械替代性较少的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畜禽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以及相关的加工产品等。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大豆、大米、棉花等我国没有比较优势。

(二)湖北省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

据商务部印发的《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描述,我国耕地面积19.5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10.4%,人均占有耕地1.5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且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1/4。在我国目前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下,发展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缺乏优势,与此相反,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目前,据《湖北统计年鉴》(2005年)湖北省耕地面积316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52亩,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密集型产品如大米、棉花、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等在国际贸易中将进一步处于劣势,十一五期间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仍将保持较大的竞争优势。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未来的比较优势将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优势。湖北省是农业大省,自然资源丰富。农产品资源优势明显。湖北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常年淡水产量居全国第1位,油菜籽产量和“双低”化率居第1位,棉花居第3位,稻谷居第4位,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第9位。同时,湖北省水资源丰富。除长江、汉江、清江外还有星罗棋布的众多湖泊,丰富的水资源十分有利于发展我省的淡水农产品。此外湖北省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都较低,科技实力雄厚,这些优势十分有利于湖北省扩大农产品出口。虽然目前湖北省出口的农产品占全省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较小,但是发展空间较大。如2004年全省水产品产值149亿元,出口折合人民币2.6亿元,出口只占总产值的1.75%;茶叶产值6.5万吨,出口茶叶1300吨,出口占总产量的2%;年出栏商品猪3000万头,出口生猪21万头,出口仅占年出栏生猪的0.7%。因此,湖北省农产品的出口空间很大。

2.科技优势。湖北省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万人,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90人,高于全国361人的平均水平。拥有“两院”院士45名;普通高等学校75所,在校大学生人数58.5万人,居全国第2位;各类研发机构2100多个(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部委所属的76个),部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95人。农业科学院研究院1所;农业类大专院校2所,在校学生人数约2万人;农业类中等技术学校10所,在校学生人数6000余人。可见,湖北省具有较好的科教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只要解决好科教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将对扩大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劳动力资源优势。据《湖北统计年鉴》(2005),湖北省农业人口约3243万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对发展湖北省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非常有利。

4.市场区位优势。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潜力的市场,2002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22.7%,其中,日本、菲律宾、香港、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农产品进口位居世界前十五名,这些地区也是湖北省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2006年,湖北省对香港出口农产品占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23.79%;湖北省对日本的农产品出口占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7.65%;湖北省对泰国的农产品出口占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6.54%;湖北省对菲律宾的农产品出口占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2.82%。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湖北省对亚洲出口的食用菌、畜禽、水果、蔬菜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5.大国效应带来的后发优势。规模巨大且富有增长潜力、日益开放的中国市场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推动中国农业逐步提高竞争力,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也将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发展和贸易格局的改变。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正在享受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在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作用所带来的好处,湖北省正在形成技术、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后发优势,将有利于提高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发挥湖北省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

三、湖北农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大型农产品出口企业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以2004年为例,虽然我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有200多家,但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农产品企业只有4家,4家企业共出口6776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的24.9%,龙头出口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而同期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13家,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6.5%,充分发挥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2006年,我省农产品出口过300万美元的企业增长到35家。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只有11家。大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只是小打小闹,难以形成规模,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整体发展不够,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资金不足,贷款困难。

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加工落后,深加工的农产品出口较少

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集中度低,缺少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产品加工处于低档次水平,农产品出口以原料型为主,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出口不多。以水产品加工为例,2002年湖北省水产养殖面积63.35万公顷,淡水产品产量约270万吨,均居全国首位,但年实际加工产量只有5万吨,主要是一些干制品、腌制品、罐制品、熏制品等,加工比例小,加工率仅为3.7%,远远低于全国15.7%的平均水平;水产品综合利用水平低,鱼糜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的生产量只占加工总量的4.4%。再以畜产品加工为例,湖北省每年肉类产量接近300万吨,年加工量30万吨,但是湖北省畜产品绝大部分以初级加工品或原料进入市场,加工企业起步晚,基础比较薄弱,加工能力有限,大路货产品多,名优新特产品少。过去,湖北省曾向香港、俄罗斯等国家出口猪肉,后来由于加工手段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加上质次价高,湖北省近几年基本上丢掉了上述猪肉市场。湖北省的猪肉生产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3.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频繁,检验检测项目日益增多,标准越来越高,甚至达到了苛刻的要求。从2006年5月29日起,日本一项专门针对进口农产品的新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正式实施。凡是农产品生产加工可能用到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品,都在“肯定列表制度”监控范围之内,日本此前设定进口农产品残留物限量标准是2470条。这次新增了51392条。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几乎涵盖了所有我国出口日本的农产品,将对食用蔬菜、水海产品、禽肉、畜肉等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产生严重冲击。从2006年1月1日起,欧盟新的食品卫生法正式生效,欧盟食品新法规提出的近乎苛刻的高标准严要求将对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程度的影响。由于湖北省许多农产品长期处于粗放式生产,企业自身受到管理体制、技术水平、检测监控能力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产品质量普遍存在问题。因此,加强农产品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出口的安全势在必行。

四、湖北省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措施

1.切实加强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

湖北省出口农产品中,大宗农产品少,多是种、养规模不大的经济作物和特产养殖品种。由于在产品基地建设、品种选育、新技术推广与加工技术的开发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支持,没有形成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种养,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区分散,品种混杂,商品一致性差,形成不了出口规模。许多产品由于生产环境差,农残、重金属超标,导致产品质量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要按照鄂政办发(2006)77号文件精神,会同农业、财政等部门重点围绕出口企业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基地,以扩大企业出口货源,提高产品质量。支持企业在生产基地推广适合出口的优质品种、实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建立种养履历。

2.加大对重点国际市场重点产品开拓力度

开拓国际市场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大湖北农产品对外的宣传力度。湖北省是一个农业资源大省,农产品品种多样,品质也有大幅提高,要在境外主要农产品进口国对湖北省农产品多做宣传,将为扩大出口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要主攻重点产品。主要是抓好茶叶、食用菌、蜂产品、水产品、水果、禽蛋、芝麻、山野茶、中药材、肉制品等产品的深加工,扩大规模,提高产业化程度。这些产品都是全国农产品出口的25个重点大宗商品,是湖北省主要的特色产品,也是湖北省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主导,生产量大,市场潜力大,只要国际市场开拓得好,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三是要主攻重点国际市场。重点开拓香港、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盟、北美、俄罗斯等主要进口国的市场。商务部对全国25种重点大宗商品的前三大市场进行了统计,上述国家和地区占到90%以上。

3.加强农产品出口的质量控制

积极推进良好农业规范技术应用,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传统生产模式的改进,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有种植养殖基地,推广“公司+基地”的农产品出口经营模式,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可追溯体系,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加强对出口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督和引导,鼓励出口企业获得GAP、GMP、HACCP等与国际要求一致的认证,建立农产品种植、养殖履历和质量可追溯体系,获得国际市场准入通行证。

4.实施品牌出口战略

鼓励企业发展深加工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和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自有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品牌声誉和固定的消费群体。对湖北省名优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境外开展自主品牌知识产权保护费用,为扩大国际市场影响而开展的广告宣传,展览展销和推广活动予以资助。

5.建立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出口农产品的统计分析工作跟踪和监测重点出口市场的动态,开展国外农产品市场调研,同时建立有效的国际农产品信息机制。加强部门间协作,整合信息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行业组织开展区域性、专业性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逐步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农产品出口信息服务体系。鼓励行业组织、专业咨询机制为农户和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出口贸易信息服务和进口国有关技术法规、标准、检验检疫措施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第7篇:美业的优势范文

提到出国留学,要考虑的除了国家之外还有专业。不同的留学国家,其专业也是各有特色。有一些专业还比较特殊,它们已经被紧紧地和一个国家联系在一起,成为在这个专业领域的代表。如果想学这个专业,这个国家可能被广泛地认为是最好的选择。例如美国的MBA教育,它的发展程度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针对目前留学热潮,总结出各留学国家的优势专业,以便学生与家长做出适合自己的留学方案。

美国:商学院

优势专业:商科、医科、法律、计算机专业。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多且最具影响力的商学院,其商学院下的金融、会计、管理成为众多留学生的竞选专业。工程、计算机、数学等老牌专业也很受欢迎。

加拿大:破产

优势专业:金融、矿业、石油和天然气等。金融服务行业是加拿大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石油天然气、矿业安全等专业也是这个资源性经济国家的强势专业及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精算

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准。

其热门优势专业有:会计、精算、农业与园艺、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等。澳大利亚提供全世界最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TAFE(即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主力军。

英国:艺术设计

英国教育素以质量高、标准严而在世界备受推崇。

优势专业:教育、艺术设计、文科及理工类。英国的艺术设计课程居世界领先地位。

法国:音乐

优势专业:艺术类(绘画、雕塑、服装设计、产品设计、造型设计、舞台设计、电影等)、工程师教育。全法国有5 6所公立美术(设计、摄影)学院和音乐舞蹈戏剧学院,它们属于法国文化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也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艺术类院校。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获得名师指导,还可以参加各种国际比赛和专业盛会。如:戛纳电影节、戛纳广告节。

荷兰:商务

优势专业有商务、管理学、物流、农业科学、医学、城市建筑及遥感学等。课程大都在实际或模拟工作中进行,且学生在校期问有充分的带薪实习机会。荷兰地处欧洲的门户位置,是欧洲大陆的交通、商业、金融中心,商贸环境良好。

瑞士:酒店管理

优势专业:酒店管理。瑞士的酒店管理学校素有“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摇篮”的美誉,其酒店管理教育与瑞士手表和军刀一样,是瑞士的金字招牌。瑞士是最美丽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很多学校本身以前就是度假型的酒店。

日本:动漫设计

日本优势专业也很多,如:动漫设计、美容、机械制造、汽车工程等专业都是日本的强势专业。

韩国:游戏设计

优势专业:商贸、汽车、互联网自动化、网络商务学、多媒体传播、媒体传播、新兴的休闲运动专业。

第8篇:美业的优势范文

分析了当前美国制造业发展的新竞争优势,旨在分析其对中国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尤其是中国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迫切措施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借助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突破制造业的产业瓶颈,在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前提下,尽快建立大自贸格局才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技术新优势;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高端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20

1 当前美国制造业发展的新竞争优势

1.1 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兴起,带动技术新优势

首先,无线网络技术增长快速,美国拟在五年内让其第四代网络覆盖率能够达到98%以上;其次,通过云计算来带动大数据时代,增强企业储存和数据处理能力,以此可以降低成本,尤其是通过大企业大量使用云计算,可以节省90%的费用;最后,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业,将数字和技术的结合来推动制造业重塑,3D打印机就是最好的说明。显然,美国的次轮再工业化战略是建立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条件之下,再加上其拥有的“先天优势”,如高收入的消费者群、畅通的信息渠道、广泛高效的分销网络、快捷便利的交易方式、良好秩序的市场环境以及个性化消费的条件,这些无疑会促成美国继续成为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控制者。

1.2 美国制造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美国回归制造业主要表现为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制造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这将导致直接从事生产制造的人数的减少,逐步实现少量“现代知识型员工”对大量“传统简单劳动者”的替代,这对中国而言就意味着制造业长期以来基于劳动成本低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将会加速弱化。

1.3 美国国内页岩气大规模开采后能源成本下降,支撑制造业资源优势

国际能源署在2012年11月份一份十分乐观的预测:到2017年美国将超过沙特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2035年美国将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页岩气的大量生产,一是导致了美国国内天然气的价格大幅度下跌,页岩气开发带来的能源价格下降,大幅度降低了制造业成本;二是提高了美国的能源自给率,使美国的能源自给率从2005年的69.2%上升到2011年的803%,这是美国1993年以来的最好水平;三是页岩气的开采需要建设很长的产业链,开发所需的巨大投资会直接拉动国内经济,并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

1.4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进入经济调整期普遍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成本优势

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估计――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很显然,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在逐渐下降乃至消失,而对于“中国制造”若不积极创新,一方面很难和这些更低成本国家抗衡,另一方面最终还会导致中国制造业陷于低端环节的“泥沼”,这必将是中国制造业未来提升竞争力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而反过来却为美国回归制造业的继续实施提供了良好契机。

2 美国制造业优势对“中国制造”,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2.1 美国将抢占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对“中国制造”提升国际竞争力形成障碍

美国回归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究其本质是提升“中国制造”迈向高端价值链的难度。有可能美国会通过美国回归制造业再次占领制高点,对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形成挑战。尤其是美国回归制造业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结合,将可能使其在科技、信息、资本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抢占全球产业链关键环节。

2.2 美国构建超大规模自由贸易区,以此削弱中国制造业国际贸易利益

美国全球展开战略布局,无论是TPP还是TTIP,美国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国际贸易、投资金融、资本市场、高新技术、新能源、农产品等制定新的国际规范和规则,这意味着中国将有可能面对全新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贸易与投资秩序,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战略守势和两难境地。据分析,到2025年,目前11国参与的TPP将会为美国带来240亿美元的收入,为目前11个TPP成员国总共带来740亿美元收入;还会导致中国的收入损失210亿美元,因为TPP将会让亚洲其他出口国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美国市场。

2.3 通过更加频繁的贸易摩擦与争端,试图遏制中国制造业高端产品的海外出口

制造贸易摩擦是美国试图用来遏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惯用手段。美国政府为保护国内制造业,遏制中国产品竞争力,会采取更为严厉的多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加强在关税审查、食品安全、盗版、不公平出口补贴、融资等方面对中国出口美国产品的监督和审查。

2.4 通过对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限定,削弱中国制造业海外扩张的竞争力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美国通常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拒绝,往往以国家安全为由或是产业安全为由;二是间接拒绝,即通过“中国”制造舆论,以提高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的难度与失败率。今后美国回归制造业的实施势必需要更多的市场资源与显著优势才能得以长期支撑,所以必然会担心中国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与海外拓展会抢占与瓜分资源优势,尤其担心中国制造业海外快速崛起而引发的其全球价值链的利益威胁,而中国对美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显然会引起“美国力量”的高度警惕。可以预计,今后美国对来自中国的投资会更加谨慎、严格,这会进一步增加我国制造业海外并购与投资的难度。

2.5 盈利能力及品牌地位方面,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美差距太大

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我国,但其利润的大部分被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所获,我国企业赚的只是一点加工费。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中国制造业产品主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的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

2.6 从研发投入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亦面临较大障碍

美欧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研发优势使其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其借此在各种技术指标上设定的所谓“国际标准”,更是对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形成了较大挑战。虽然我国研发投入规模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0.6%逐步提升到2011年的1.6%,但2013年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左右;我国科研进步对GDP的贡献率只略高于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说明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同时目前在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50的企业中有18家为美国企业。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研发投资者,通过高研究水平保持世界竞争力。

3 当前“中国制造”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3.1 加大创新投入,推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尽管全球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焦点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的竞争上,但目前并未形成完整的国际分工格局,尤其是来自于产业技术方面的竞争,各国整体技术差距还不大。我国在航天航空产业、高铁等方面依然具备产业竞争优势。因此为了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势必应加紧扶持战略新兴产业,以此带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上下游的规模产出与集群化效益,特别加大投入卫星应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海洋工程、医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2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009年中国与美国的GDP分别占世界的8.6%和24.3%;而同年中国与美国消耗的煤炭分别占世界的46.9%和15.2%;同年中国与美国消耗的石油分别占世界的10.4%和21.7%。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却显著超过我国,约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22.83倍,而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技术创新的结果。所以,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尽快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党的十目标是要实现城乡人均收入翻一番,这样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必然的,这对于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影响必然也会加大。

3.3 进行充足的资本投入,促进我国制造业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顺利拓展

当前美国制造业能居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主要是因为其本国的跨国公司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能够不断通过跨国公司这样的微观经济体获取各个东道国的资源与市场,与此同时借助分布在各国的跨国公司的触角对东道国的制造业企业进行兼并收购,谋取全球利益最大化。所以可以看出,美国也是不断借助于本国跨国公司的力量利用国际市场挤压“中国制造”的产品,另一方面又利用对中国本土的投资来加大产业控制度。所以当前形势下,尤其是面对美国的再一次制造业回归,我们需要强力推进我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出去”,通过“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来壮大中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创新实力。

3.4 进一步巩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夯实制造业基础

目前,我国在传统加工贸易产品领域占有很高的国际市场份额。例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其60%以上的体育用品和全部的烟花都是中国制造。目前从全球看,对于传统产品的需求仍然很大,特别是我国传统优势出口产品。所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并不是要替代传统产品,重点是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品质量与档次,而为了提高传统产品的高附加值,就要求传统产品在生产环节需要重视新工艺、新功能、新技术、新原料的开发创造与应用吸收。

3.5 建立大自贸格局

大力推进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打造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周边尽快建立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大自贸格局。对美国极力推动的TPP和TTIP,要将其纳入中国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全球、长远视野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第9篇:美业的优势范文

以3D打印、数字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技术驱动的下一代制造业即将拉开序幕。曾经去工业化的美国,正抓住机会布局下一代制造业;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新技术的冲击,该何去何从?

美国提前布局

“重振制造业”是美国从政界到学界再到媒体的热门话题。日前,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邀请总统奥巴马的制造业政策特别助理杰森・米勒及学界、业界人士召开研讨会,探讨美国制造业的未来以及创新如何驱动下一代制造业。哈得孙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李发表研究文章,认为真正的“颠覆性”新制造技术正在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3D打印等技术将稀释中国的传统优势,这意味着中国若想继续“中国制造”的无处不在,就必须以不同的方式竞争。

“制造业与美国的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关系到未来经济增长潜力。”杰森・米勒在研讨会上说。认识到这一点,美国制定了布局下一代制造业的战略。

米勒认为,美国在下一代制造业竞争中有两个主要优势:一是能源价格低;二是3D打印、数字制造等新制造技术,为美国制造业提供了新的优势。以3D打印为例。3D打印技术带来的好处包括:新产品走向市场的速度加快;使非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实现更低成本;可按需定制产品。

当然,美国在重振制造业方面也存在劣势。最大的问题是美国在去工业化过程中丧失了供应链,现在需重新整合,这不是一夜即可完成的;其次是美国的基础设施陈旧;第三是人力,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美国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45岁,具有高技能者平均年龄达56岁。

米勒说,美国对制造业提出了四大支柱战略:采取减税、扩大能源优势等措施,增进美国的竞争力;通过加强研发投入,扶持发展新制造业技术,创建制造业创新机构网络,扩大创新优势;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教育培训、移民改革;开放市场,制定公平竞争的贸易规则。

具体到政策,美国总统科技咨询委员会2011年6月《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的报告,提出设立国家先进制造先导计划(AMI);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2013年1月《国家先进制造创新网络:初步设计》的报告,提出构建“国家先进制造创新网络(NNMI)”,计划由联邦政府拨出10亿美金,在制造工艺、先进材料及其加工工艺等4个优先领域建设15个国家先进制造创新研发中心。

米勒说,“国家先进制造创新网络”是为了更好地衔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形成创新集群。它在整个创新系统中强调政府、企业、学术界共同参与,通过创新网络制度设计,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先进制造创新研发中心主要支持介于“发明”和“商业化前”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完善3D打印技术相关标准、材料和设备;创造数字制造的框架和方法,等等。

目前,美国“国家先进制造创新网络”已逐步实施。2012年,美国政府宣布由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出资8500万美元,在俄亥俄州建立“国家3D打印制造创新研究所”(现已更名“美国制造”)。2013年,美国政府宣布为5个联邦部门提供2亿美元的联邦资金,成立了“轻型和当代金属制造创新研究所”、“数字制造和设计创新研究所”和“下一代电力电子制造研究所”等三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年,奥巴马计划再建4个国家先进制造创新研发中心,其中复合材料制造业中心于2月成立。

中国力保优势

中国是全球出口制造业中心。哈得孙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约翰・李认为,中国在制造业上拥有传统优势,但中国制造业现在面临多重挑战。

他说,中国制造业复制了极其成功的“东亚发展模式”:利用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来生产比竞争对手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出口产品,通过降低监管壁垒、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等刺激,让先进经济体的企业尽可能容易地在中国开设制造厂。中国还兴建了优良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出口制造业,利用其幅员和规模发展有益的企业和工业“集群”,保持良性的制造周期。与邻国相比,中国做这些事情的速度快、成本低,这是它享有竞争优势的关键。

但是,中国出口制造业的主导地位现在面临挑战。一个挑战来自劳动力成本。中国制造企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现已超过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中等收入国家。

更大的挑战在于,以3D打印、数字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技术驱动的下一代制造业即将来临。约翰・李说,先进制造业技术是颠覆性的技术,它改变了制造趋势,从超级规模经济界定的少数几个大中心的大规模制造,转向实时需求基础推动的广泛分散和量身定制的本地小规模制造。这将使竞争优势发生重大变化。

他认为,先进制造业技术特别是3D打印,对中国的制造业可能产生潜在负面影响。先进制造业所需人力是高度熟练的机械和软件工程师,这可发挥发达经济体的优势;3D打印技术允许按需生产,这意味着可在本地或靠近最终用户生产大量产品,即使单位生产成本较高,也会通过消除运输成本和保留存货大大抵消,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优势不再;3D打印生产需要的物理空间小得多,工业园区是否有大量工业用土地不再是一个重要因素,纽约、悉尼或东京等城市将能轻松地容纳很多3D打印设施。

米勒说,去年BCG调查显示,54%的制造业高层管理者在考虑将工厂从中国搬回美国,18个月前这一数据是37%。这一方面反映了美国对制造业的吸引力增加,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优势正在被劳动力成本和先进制造业技术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