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范文

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精选(九篇)

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

第1篇: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范文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1)

摘要:在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情境创设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要依据情境内容、学生主体等特征,在科学创新、适度实用、开放探究等原则下,以信息技术的场景再现、感官刺激、空间模拟等功能为基点,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信息技术;数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55-04

当前,课堂教学从“教学系统的设计”转向了“学习环境的构建”,教育从“关注教师的教学”变为了“重视学生的学习”。作为学习环境构建的重要实践应用之一,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可,“情境”、“情境创设”一时间成为教育界的时髦词汇,“情境教学”更是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寻求的一剂“广谱良药”。与此同时,教育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一切引发了课堂空间及教学模式的深刻变化。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教学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融合信息技术与情境创设,促进和支持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素质发展,成为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信息技术之于情境创设的深刻意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本意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素质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教育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历来有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进行整合的传统,信息技术早已作为数学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作为人类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向我们提供了一种走向有意义学习的、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它把学习和认知放到社会的、文化的、应用的角度加以全面认识,超越了传统的、以个体为中心的认识论。信息技术在数学情境创设中的应用,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是数学情境的重要表征手段 信息技术能以文本、图像、声音、动画以及静态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结合体的形式表征数学情境。这种表征不仅是简单地取代传统教学工具,更是对表征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学生从直接接受来自教师的信息,改变为从教师、媒体、视频、音响等多重渠道获取知识,彻底改变了数学情境的表达方式,成为学习环境营造的重要途径。由信息技术承载的数学情境,能以更加丰富的形态呈现知识的镶嵌环境,能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包裹外显数学的特征,信息技术成为情境表征的有力手段和重要形式。

信息技术能扩大数学情境的承载容量 信息技术在情境表征上的优势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扩容作用。一方面,信息技术对数学情境精确、直观的表征能有效减少知识呈现的时间,改变传统教学的时空布局,提高数学情境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数学情境能镶嵌更多的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便于创设多元情节的数学情境,提高数学情境的承载容量;另外,在情境表征方面,信息技术能延伸情境的内涵,提高学生对情境的接受度。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情境的扩容上作用明显。

信息技术能挖掘数学情境的深刻内涵 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教师不仅能将数学知识的默会内容充分地外显,还能将情境的深层内涵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体现数学情境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帮助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数学情境创设中信息技术的选用原则

在学科教学中引入技术,其目的是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技术本身都不是关注的重点。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作为数学情境创设的中介和手段,对数学情境创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信息技术本身也有不足之处,如何发挥信息技术自身的优势,选取合适的呈现方式和技术载体,是情境创设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科学创新的原则 科学性是任何领域开展研究的前提,也是数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必须注重科学性。作为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选取要依据情境内容、情境活动的特点,技术展开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结合数学知识的具体结构。同时,在科学的基础上做出创新是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与核心,创新也成为信息技术在数学情境创设中选用的重要指标,必须依据情境呈现方式和技术手段的革新,巧妙运用新颖的表达方式创设科学的数学情境。

适度实用的原则 美国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技术不能代替数学教师,也不能作为基本的理解和直觉的代替品”。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识的同时,减少了学生自我思索的环节;在为学生展示更多内隐细节的同时,减少了学生观察、感知、推理的过程;在直观表现数学知识的同时,束缚了学生开放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因此,一方面,要极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效能,依据信息技术的实用原则,掌握适度原则,避免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将“人灌”简单地变为“机灌”;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把握实用原则,不能因为应用信息技术而丢失数学的本质特性。

开放探究的原则 构建开放探究的数学课堂,很大程度上依赖创设开放的数学情境。信息技术在“人机交互”上具有巨大的开放探究优势。要针对不同的数学情境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情境开发、表达功能,展示信息技术在情境内容组织架构中的独特表征;凸显信息技术的开放探究设计,发挥信息技术对情境内容的深刻发掘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情境解决过程中的探究功能,实现技术的逐步推进、具体演示功能。

互动合作的原则 合作式学习是职业教育的主流模式,构建合作互动的学习模式在五年制高职数学教育中意义深远。传统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互动、合作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教学主体之间增加了技术这个媒介,从而增加了师生互动的难度,在这个意义上,互动性缺乏这一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不仅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更是有甚于此。同时,情境的创设又进一步复杂了课堂教学过程,使得发挥信息技术互动合作的需求更加突出。复杂情境、多元情境、综合情境的创设,本身就是一个互动合作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数学情境同构推进模式的作用,运用互动功能的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发挥情境的互动合作特性。

时尚趣味的原则 情境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制于技术条件,信息技术的进步又能进一步促进情境的有效创设。要积极运用新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情境表达方式,发挥技术的精确表达和生动表述作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信息技术的互动设计和直观表现,在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的作用,提升数学的吸引力。

以信息技术为基点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五年制高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文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弱于高中教育的数学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普遍使用项目教学等实践性教学模式;在学习导向上,五年制高职教育普遍偏向专业课程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与五年制高职课堂教学格格不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手段,课堂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更要注意这个核心问题。因此,在五年制高职数学课堂中,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性教学,以信息技术为基点,开展情境教学,是走出五年制高职数学教学困境的一条有效路径。

以信息技术的场景再现功能,创设逼真的数学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信息储存及场景再现功能,能有效克服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维性弊端,能跨越课堂与现实的界限。场景再现可以是相关信息的课堂呈现,如数学知识的介绍、概念内涵的描述;可以是具体思维的过程解读,如数学问题解答的逻辑推导、空间结构演示;可以是历史背景的直观重现,如数学背景知识、文化传统等内容的影像呈现、解说;也可以是学习环境的综合整合,如数学实践、数学练习等。以信息技术进行场景再现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场景再现功能,可以减少课堂引入数学情境的繁琐过程,提高数学情境创设的效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数学情境创设的精确程度,提高数学情境的有效使用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程度。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场景再现时,务必融入教师个性化的设计和对数学知识的科学理解,提高信息技术与情境内容的匹配性,避免技术的简单呈现和低端复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真实再现功能。

以信息技术的感官刺激功能,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学习环境的构建过程是全方位资源的利用过程,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渠道的感官刺激,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信息接受渠道单一、教学模式单调的弱点,从而活跃数学课堂的气氛。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学生在不同刺激渠道中更能保持学习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多种刺激渠道更能发挥逼真表征数学情境的功能。例如,在场景再现的同时加入背景音乐、在课堂环节转化节点上加入提示性声响、在例题讲解时加入互动空间,都能有效消除数学的“枯燥”。在具体信息技术刺激渠道的选择上,一方面,必须根据情境内容及情境要求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另一方面,刺激渠道的多样性不等于渠道的多样化,更不是在一个情境创设中利用多种感官刺激,这样反而容易产生“视听轰炸”的负面效果,导致“情境”这个“喧宾”夺了数学理性思维的“主”。

以信息技术的空间模拟功能,创设直观的数学情境 繁琐的逻辑联系和复杂的空间结构历来是数学知识枯燥和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信息技术的逻辑连接和空间模拟功能,能有效地将数学知识直观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情境的解构和认知。在讲解立体几何、向量、解析几何等章节的知识时,信息技术的空间模拟功能最为实用。一方面,这些模拟功能可以精确模拟空间结构和逻辑联系,加深学生对数学情境的理解;另一方面,这些模拟功能有助于默会知识点的直观表达,提高数学思维的外显程度。在空间模拟的过程中,要注意信息技术与传统手段的互补结合,避免全面的直观显示,将数学情境改变为单一的场景呈现,这样反而会丢弃数学的思维吸引优势。

以信息技术的及时反馈功能,创设互动的数学情境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及时反馈功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及时反馈的效率,是解决信息技术“中介障碍迷局”的有效出路。在数学情境创设时增加信息技术的反馈环节,提高信息技术的及时评价作用,可以改变数学情境的单一、单向方式,提高数学情境的互动性。比如,在课堂练习推进时,设置必要的反馈节点;在情境递进时,设置一定的选择方向;在解决途径选取上,选择多种模式,分析利弊等等。在这里,发挥信息技术的及时反馈功能,并不是简单地对设计增加反馈环节,而是依据互动情境的要求,全面地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情境的创设、情境的推进以及去情境化等多个环节加入适当的反馈点,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情境的互动性。

以信息技术的虚拟链接功能,创设活动的数学情境 数学知识的逻辑联系是在无声无息中推进的,没有明显的链接节点。传统的情境创设方式无法事先模拟或节点预设,不利于数学情境的自然过渡。以信息技术链接数学情境,可增加课堂活动实践,实现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如在概率章节,可引入抓取彩色小球、抽屉存物等虚拟链接,使活动与数学和谐融合。这样的引入,可打破情境的人为过渡局限,能提前对数学情境进行有目的的预设,创设融于活动中的数学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具备的动态链接功能,表达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及动态演变过程,能有效提高数学情境的推进速度,连贯呈现数学情境的创设、展开、层进及去情境化的过程。

以信息技术的身份构建功能,创设学生参与的数学情境 创设学生参与其中的情境是学习环境构建的重要要求。要以信息技术作为环境搭建的手段,构建适合学生及符合数学知识的环境,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环境的搭建过程,帮助学生提前进入数学情境中,在具体环境中参与学习,提高数学情境的学生参与度。比如,在排列组合教学单元,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对情境的描述中,针对组合数、排列数争论不休,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参与交流的情境角色,这一角色使数学问题的交流顺利实现,促进了合作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参与氛围搭建,不是单一的环境布局,而是在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创设合适的信息环境。在信息架构的基础上,学生参与的意义增加,容易实现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从而提高情境的参与度,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能。

结语

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使用与数学情境的创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数学情境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更加容易实现“表征”、“达意”和“去情境化”等目的,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信息技术作为情境创设的工具,也会因情境创设的具体要求而实现更新。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情境的关系,加强研究学习,以信息技术为基点,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提高五年制高职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艳芳.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68.

[2]钟绍春,张琢,李吉南,钟永江.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74.

[3]吴华,武艳,马东艳.国外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及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3-76.

第2篇: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范文

[关键词] 武术 套路运动 创新

武术作为一项充满活力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近年来已取得喜人的成绩,已成为世界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作为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套路运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机遇来自于现代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挑战在于如何使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在世界体坛上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使他更加绚丽多姿。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可谓形势喜人,形势也逼人。只有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武术套路运动才能在国内和国际体坛中取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套路运动的简介

1.定义

武术套路运动是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各种拳术器械的整套动作。

2.分类

(1)按运动形式可分为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集体表演套路。拳术套路是指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拳术的种类很多,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背拳、象形拳等。

(2)按习武的目的可分为竞技武术套路和大众健身武术套路。

二、武术套路创新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武术创新动作的设计,必须根据武术套路项目的运动特征,以人体解剖学与人体生物力学等科学原理为技术指导。武术套路运动即是群众性的健身体育项目,也是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竞技武术套路来讲,创新的动作要符合竞赛规则要求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条件。

2.新颖性原则

新颖性主要体现在“新”字上,是练习者在完成所创造或改造的武术动作和连接时表现出动作的独特性与罕见性。

3.针对性原则

(1)针对武术运动项目特点与发展趋势,对武术套路运动发展的全面和系统辨析是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一。动作技术创新设计,要针对武术套路的项目特点和技术发展趋势。

(2)针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和练习者的个人特点,综合能力与动作的质量规格是发展武术动作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3)针对武术竞赛规则进行创新。规则对武术技术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规则是武术训练和比赛的主要依据,他规定的动作内容、数量、规格与人体运动的能力基本运动方式,也是创新的主要依据。

(4)针对场地器材进行创新。武术竞赛规则对武术比赛使用的场地和器材均作出了有关规定,在进行武术套路动作技术创新时,必须针对武术场地与器材的要求,使创新的武术动作在整套演练中充分合理地运用场地;同时,在武术器械套路动作技术创新中,要遵循器械的使用方法与规律,充分发挥器械的性能,创造出高新的武术技术动作。

4.技击性原则

技击是武术运动最突出的特征,强烈的攻防意识是武术区别与其他运动项目和艺术的鲜明标志。

5.美学原则

根据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式,武术套路运动的风格特点和运动规律不断地对武术套路的技术创新,增加武术套路运动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

三、武术套路运动创新的途径

武术套路单个动作的创新。单个动作是组成全套动作的最小单位,有了单个动作的创新,才能有动作连接创新和全套动作创新。武术套路技术创新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难度递进创新法

递进法是不改变原来动作技术特征的基础上,让他从某个方面在程度上递进,使动作由简到繁,由低到高,从而产生另一种新的动作的出现。

2.移植创新法

移植创新法是将某一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或其他领域的原理方法的部分或全部引入本运动项目中,并通过一定的改造而获得新的技战术的动作创新方法。武术套路中的技术动作移植可分为本运动项目的相关动作移植,对传统武术套路动作的移植和改进,其他领域的技术动作的移植。近年来,动作创新移植法在武术套路动作创新中广泛使用。其创新构思:(1)武术套路动作之间的相关技术意思,必须注意技术动作的类型以及完成该动作所需要的条件,考虑技术动作移植的可行性。(2)对传统套路动作的移植。我国的传统武术种类繁多,流派林立,内容丰富,动作素材越多就越能激发思维和想象力,就越能产生创新灵感;传统套路中有很多可以吸取的动作与技能与技法,经过挖掘与专研,可以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新动作。(3)运用其他项目领域的技术动作进行交叉移植创新,会为我们武术动作创新带来广阔的思路,发散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以事物的用途、性能等方面为出发点进行连接思考,以构思新事物的方法。

3.逆向倒学创新法

逆向倒学创新是从形成的动作技术的组成原理。功能特征、结构形态等方面的反方向进行思考,进而形成新的武术套路动作。从逆向去探求,从相反方向去思考,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人们通常从正面去探求的习惯。从反面去认识事物,易引起新的思路,往往产生超长的构思和不同凡俗的新观念。武术套路的逆向创新思路在武术套路动作中有许多动作具有对称性,沿着原有动作技术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构思与原动作技术结构、形态不同的新动作。如八运会长拳规定动作:右前扫腿一周半――左旋风脚――右旋风脚――提膝架掌盘肘。

4.组合创新法

组合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武术动作进行符合武术原理及特点的组合,从而获得具有整体功能和难度升值的一种新武术动作的创新方法。这种新武术动作在武术套路动作创新中屡见不鲜,而且潜力很大。如国际竞赛套路长拳中旋风脚劈叉是由旋风脚和劈叉两个动作组合而成的,南拳中的旋风脚侧摔也是有两个动作组合成的。使用组合法的要求是:一要按照一定的创新意图和目的;二要考虑整体功能的发挥;三要使要素结构有序化;四要注意动态发展需要,注意事物变化着的状态;五要使功能扩大,效益增值。

5.仿生学创新法

提出“仿生学”这个名字的是美国的斯蒂尔博士,他是这样给仿生学下定义的: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是人造技术系统具有类似于生物系统的特征的科学。人类模仿生物的历史由来已久,纵观古今武术发展历程,象形武术是建立在仿生学的基础上的。像形武术种类很多,如南拳中的虎鹤双形、鹰爪拳、猴拳、螳螂拳等;少林五形拳,主要是模仿龙、虎、豹、鹤、蛇五种动物。现代武术的部分套路可以模拟某些动物的部分动作、形态、意识,并且给予加工提炼、升华,创造出新颖的武术动作。

第3篇: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范文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路径;政策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针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新变化以及我国产业发展中技术水平低、对资源过度依赖、高投入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陕西省国民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应首先弄清,究竟如何构建既顺应世界产业发展潮流又能充分显现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也就是说,深入研究探讨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丰富内涵

现代产业体系最早是由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但对于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十七大”报告中并没有明确的论述。理论界也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外延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但目前仍没有就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达成共识。结合国内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外发展变化,我们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以下丰富内涵:

从构成要素上看,现代产业体系是指“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主要指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构成”。由于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实际涵义。“在经济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构成,一般情况下现代服务业要占其GDP的70%左右。而在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的产业构成,一般指工业增加值占GDP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的产业构成。”可见,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体系。在我国,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核心构成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这是现代产业体系与传统产业体系的重要区别。

从总体趋势来看,田家欣认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群落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创新性、动态性、地方性、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这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一般规律,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

从最终结果看,河北省社科学院研究员颜廷标认为,现代产业体系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产业层面上的结构优化,即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产业结构融合化、产业结构国际化产”,推动内部产业向世界产业分工链条的高端上移,从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企业层面的竞争力强大,即形成一批国际化、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有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同时在全国500强企业中占有较多的名额,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产业技术联盟,发挥聚集发展、组织竞争、技术创新的作用;产品层面的优质和高附加值,即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形成一批以优质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为特征、以著名品牌(商标)为标志的产品群,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这是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的标志,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与目标。

从发展途径看,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撑平台:一是需有明确产业发展特征的政策支撑。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确定了“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既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我国“十二五”时期及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也准确分反应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二是需有体现产业竞争力的组织支撑。包括各类企业网络组织、企业集团、产业联盟、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等组织载体。这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也是产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三是须有良好的运作平台支撑。包括政府管制调控能力、区域创新能力、融资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城市承载能力等。做好产业平台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四是须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包括自然环境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这是吸引产业发展要素、促进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是中国语境下的一个对产业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新概念,是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为特征、以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三次产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和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重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二、构建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

构建区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实质上是一个体现区域产业有机构成基本特征的形成过程。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应当具有产业实力特色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和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等基本特征,并使产业总体呈现相对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态势。陕西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结构优化合理化——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这是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结构优化的根本要求。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陕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从1979年的34.41:47.26:18.33已优化调整到2011年的9.8:55.2:35.0。但是,从总体发展看,陕西目前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比重较大,尤其是全省服务业务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全球、全国范围看,陕西服务业发展不容乐观。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表一):当前全球服务业平均比重已超过60%,发达国家超过70%。2011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陕西仅为35.0%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从2005年到2011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40.5%增至43.1%,而陕西从39.3%降至35%,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与北京(75.7%)、上海(57.9%)等服务业发达省份差距更大。与此同时,陕西服务业还存在着与第二产业发展相比增长较慢、占GDP呈下降趋势、传统服务业务占主导、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从“九五”到“十一五”,陕西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5%、14.6%、16.5%,GDP占比分别为43.4%、51.7%、53.8%,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5、10.8%、14.9% ,GDP占比分别为42.3%38.1%、36.4%。2010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三个传统行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6.3%,而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4%。也就是说,目前,陕西“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在于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特别是缺乏以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为主的生产业的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则要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带动。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合理化,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这是陕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所在。

表11996年~2006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世界656566676767686969696969美国727272737475767777767677欧元区686869696970707171717272日本646464656566676868686868中国333334363839404141404040资料来源:World Bank(2009),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9.

(二)产业构成特色化——以“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这是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特色化的基础。从产业构成看,十五、十一五期间,陕西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文化旅游、果业畜牧业及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初步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目前,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省GDP的50% 左右,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资源消耗大、环境约束依然严峻,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链条短小、附加值不大,产业持续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影响发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统筹协调发展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因此,从初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到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优势,再到最终形成以“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既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也是陕西省经济发展上台阶的关键,更是陕西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

(三)区域布局合理化——以“关中主体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生态发展”的产业体系

这是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分工、错位发展的战略布局。因为,从长远看、本质看,虽然陕北能源资源丰富,但受其不可再生性、生态脆弱性和难以恢复性制约,可持续发展始终是须破解的根本性问题;陕南是关中的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在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中属适度开发区,生态发展、循环发展既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要求又适应国际发展趋势,陕南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关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是最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因此,陕西的优势区域应是关中。从长远看、竞争力看,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虽然是陕西的优势产业,但不是最重要的优势产业,不是陕西的核心竞争力,陕西最具潜在优势、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应是服务业,尤其是关中的文化旅游产业、科技产业、现代高端服务业。因此,陕西产业发展战略应该是“关中主体发展,陕北可持续发展,陕南生态发展”。 具体到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应当结合这些优势,找准突破点,指导三大区域规划、制定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错位差异化发展,防止产能过剩或重复建设。

(四)产业发展集群化——以“一个高地和四基地”为依托、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的现代产业集群为引擎的产业体系

这是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源动力,集聚性、集群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特征,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性、集群化特征的重要体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产业的空间结构不断调整、产业集聚化、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基于产业链的联系、形成上、中、下游机构完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运输成本的节约、公共设施成本的分摊、信息沟通的便捷和包括技术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正的外部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陕西应以“一个高地和四基地”为依托、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备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三位一体”的集群化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陕西今后应做好产业聚集发展的两件事:一是做大做强支撑平台。主要打造部级、省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内陆国际港务区、生态保护区、产业园等。二是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五大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传统农业现代化,为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撑以延伸产业链。

三、构建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路径与政策选择

(一)加快构建应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深化技术、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注重“两化”融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和促进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持续加大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三是坚持力促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技术密集与扩大就业相兼顾,努力在统筹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板块推动。以各类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基础平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突出市场建设,促进需求聚集,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促进科技人才聚集,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专业化集聚、上下游配套和高端化发展。

(二)加快构建的必由之路

一是走创新发展之路。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使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二是走开放发展之路。在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产业竞争的背景下,陕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本身就要求更深、更广地参与省内外、国内外产业分工。引进大项目、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各类人才,实现要素的吸纳和市场的扩散,借助外部资源实现我省产业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走融合发展之路。力促四个方面的融合:(1)信息技术对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内的所有产业的渗透和嵌入;(2)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融合和渗透,如服务业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3)各产业内部部门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4)知识与产业的融合,如品牌价值提升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四是走集聚发展之路。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集群经济、块状经济等,充分发挥产业链联系、运输成本节约、公共设施成本分摊、信息沟通便捷等产业集聚的优势,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五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工业、节能工业、循环工业,努力用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保持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是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以便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事实证明,新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传统产业的衰落速度,使部分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陕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使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可使其日趋信息化和知识化。陕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途径:一是继续坚持“大项目引领、大集团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通过开展战略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组织实施重大专项,推进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发挥其对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不断完善支撑体系,建设国家新技术产业基地。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若干个在全国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四)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经济“服务化”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总趋势,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迅猛崛起。这些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点,成为发达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核心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陕西比较现实的选择。推动陕西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路径:一是牢固树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的理念,以“工业化”为龙头,带动服务业提速;以“城市化”为依托,拓展服务业空间;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服务业机制,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二是以西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主辅分离,鼓励有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将其承担的生产功能分离出来,衍生出专业化的生产企业,在满足母体企业需求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三是积极引进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来陕发展,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标准、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换代。

(五)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

长期以来,陕西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除了西安中心城市规模较大外、次中心城市及小城镇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对人才、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足,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制约了陕西的工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陕西新型城市化建设,实现新型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是构建陕西现代产业体系的一条必由之路。一方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加快西安国际大都市及关天经济区城市群建设,提升城市吸引力,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向关天经济区城市群集聚,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要素和空间支撑。另一方面,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为依托,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化的速度,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

(六)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在陕西区域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是一个客观事实,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农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要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用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速土地使用权等农业要素流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科技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既是陕西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现代产业体系[EB/OL].http:///view/1266204.htm.

[2]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01).

[3]田家欣.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7).

[4]颜廷标.河北省应构建什么样的现代产业体系[N].河北日报,2009-08-13.

[5]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EB/OL].http:///wMcms_ReadNews.asp?NewsID=404.

[6]李家俊.注重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N].学习时报,2011-4-18.

第4篇: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范文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our strateg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hina’s tax policy need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environment for external incentiv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domestic enterprises. Our current tax policy on R & D incentives are not sufficient, the preferential tax system is not perfect and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emphasis on innovation and results, and personal income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is not obvious. Next, adjusting the policy incentives should be focused on China, we should be part of the tax incentives on R & D core, at the same time speed up the reform of corporate income tax system, improv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on tax incentives and help improve tax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关键词: 自主创新;激励;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Key words: independent innovation;motivation;tax policy;the preferential tax

0 引言

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取超额利润,最为有力的选择就是在生产技术上占据领先地位甚至垄断地位。实践证明,自主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是,自主创新活动是一项具有较高风险的创造性技术经济活动。一方面,企业早期的研发活动具有较强的外溢性,创新者很难独自占有研发活动所产生的所有收益,例如非创新企业可以通过模仿来分享部分创新收益;一方面,自主创新的过程往往长期、曲折甚至充满痛苦,从基础研究到中间实验再到产业化,哪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前功尽弃,导致创新活动的失败;另外,自主创新一般具有风险投资的特征,无论是新产品还是新技术的研发,研发成本和投入回报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因此,企业的自主创新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诱导,其中税收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税收政策主要通过对科技投入要素和产品提供税收优惠来直接影响纳税企业实际运营中的成本支出与利润水平,如减少科技创新人才的投入成本,降低自主创新的投资风险以及增加科技投入的预期收益等。

1 现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综述

1.1 企业所得税 ①税收减免。高新技术企业系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征所得税按15%减;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所得税免征,超出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国内新办生产软件的企业,从获利当年起,两年内免征,第3-5年减半;国家规划内的重点软件生产企业,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减按10%征收所得税;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微米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减按15%缴纳所得税,其中经营15年以上的,从获利之年度算起,第1-5年免征,第6-10年按50%征收;生产线宽小于0.8微米(含)集电产品的生产企业,从获利年度开始,第一、第二年免征,第3至5年减半征收。②税前扣除。企业为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没有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研究开发费用的百分之五十加计扣除,已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摊销;软件生产企业职工培训费,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③投资抵免。以股权投资方式向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两年以上的创业投资企业,可按其投资额的百分之七十在股权持有满两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不足当年抵扣时,可在之后纳税年度转扣;对生产集成电路的企业、封装企业投资者,以其税后利润直接投资于本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封装企业,不少于五年经营期的,按百分之四十比例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对作为投资者的境内外经济组织,以在国内取得的税后利润为资本,向西部地区投资开办集成电路、封装或软件产品生产企业,经营期五年以上的,按百分之八十比例退还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④加速折旧。企事业单位购软件的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缩短最短可为两年;集成电路生产企业的生产性设备,折旧年限可适当缩短,最短可为3年。

1.2 个人所得税 省级政府、国务院部委和部队军以上单位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奖,免征个人所得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个人奖励,获奖人在取得股份与出资比例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1.3 增值税 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增值税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百分之三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发软件产品及进一步扩大生产,不再征所得税。

1.4 营业税 免征营业税的范围为:单位与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科研单位和高等学校的技术转让收入;国家大学科技园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其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

2 现行税制在激励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优惠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还缺乏制度性、普惠性和全面性,只具有临时、特惠和针对性之特点。从税种上看,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忽略了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各税种不能很好配合发挥效力,有时还出现效力相互抵消的情况;从企业类型看,某些政策只有高新技术企业能享受到,只是为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而出台的权宜之计;从行业和产品看,其优惠政策有不少是支持软件与集成电路行业,其他高新技术行业享受不到,对于一些基础产业如农业、能源及海洋科学、生物科技等急需提升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支持不大;从优惠范围上看,某些优惠政策只是针对单一问题或单一环节而独立存在,未从科技开发项目的运行中形成相互衔接和统一的扶持机制,产生了对自身效力的抑制现象。

2.2 偏重于创新结果 时下我国税收方面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多集中于对研发产品生产或研发成果取得收益,对于研究开发与推广以及转化过程的激励措施却不多。如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主要是针对科研单位与科研成果,而非具体的开发项目、活动,能惠及的只是一些具备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对技术落后并急需更新的企业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的活动与项目缺少激励,特别缺少能减少企业研发和风险投资损失的政策。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自主创新投入对税收政策的弹性小于1,表明税收政策对自主创新投入的支持力度较小,税收激励政策动力激励不足,忽视了科技创新的风险性,未能形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效机制。

2.3 企业所得税制有缺陷 从总体上看,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政策侧重于产业链下游(成果转化期)、引进先进技术及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而对研发环节(尤其是研发前期和中期)、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新技术消化吸收等方面的税收激励力度较小。例如,现行税制给予生产设备投入和技术引进的优惠幅度、限制条件及获取优惠的成本等方面都优于创新性研发。这些政策虽然对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这种政策激励作用下,企业的重点自然侧重于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而对关键的研发投入则相对不足,同时也会导致生产线的重复引进和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的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

2.4 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政策缺乏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针对科技人才的技术奖励免税门槛较高,科技人员只有取得省级人民政府、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以及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才免交个人所得税,而对省级以下政府与企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则征收个人所得税;另外,我国现行税制对技术人员的创造发明和成果转让收益征收个人所得税,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降低。总之,由于对科技人才的税收激励严重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在成长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难以调动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促进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进而也不利于我国科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 构建与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

3.1 加快推进企业所得税制改革 ①制定技术准备金措施。根据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科技型企业在税前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并限定该准备金在一定时间(3-5年)内,用于研发、技改、技术革新和技术培训等方面,逾期不用或挪做他用的应补税并加收利息。②加大投资抵免力度。对投资新办科技型企业可获得一定比例的投资额税额抵免;从而提升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抵缴所得税之比例,对购置先进技术的成本,允许按一定比例给予税收抵免。③适当放宽费用列支标准。对科技型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和专利等先进技术,应实行加速折旧与快速摊销;企业为技术创新基金所作的公益性捐赠,允许在税前全额扣除。④实行再投资退税政策。对企业用税后利润进行研发再投资应给予一定比例的退税支持;对创业投资企业或基金的股东,将转让股权的收益再投资的,给予退税优惠。⑤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优惠。对企业转让技术和研究成果取得的收入给予减征或免征所得税的优惠,以达到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应用于生产之目的。⑥税收政策向风险投资的倾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可采用加倍提取风险准备金、延期纳税和降低所得税税率等方式来降低风险,提高行业吸引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3.2 建立普惠性的税收激励机制 实行税收优惠要按自主创新活动的特点,以项目及研发环节优惠来刺激自主创新行为。因而,国家应建立起一套普惠性的税收激励机制,将税收优惠政策制度化并形成完整体系。把针对个别企业、行业与产品的税收政策调整为面向所有自主创新的企业,凡进行税制规定项目的技术研发或技术改造的企业都应享受相应税收优惠。再就是从总体上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提高自主创新税收的法律地位,从而逐步解决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层次低、权威性不强、透明度不高的弊端。

3.3 加大对研发过程的税收优惠力度 税收激励政策应注重对研发投入与转化过程,不能仅仅局限在研发成果阶段。对此,在对自主创新税收政策支持方面应注重系统完整性,把税收激励政策覆盖到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环节,并逐步由结果环节向中间环节侧重。从以往的侧重对生产与销售环节的优惠向对科技开发补偿和中间试验环节的优惠转化,以增强税收政策的一体化效应。

3.4 加强促进自主创新的个人所得税制建设 税收政策不仅要支持企业,更要支持创新人才。一是在费用扣除标准上,要根据个人与家庭教育支出的实际情况,多鼓励个人增加教育上的投资,允许家庭和个人的教育支出进行税前扣除或税收抵免,并从人力资本上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支持与帮助;二是重视对高新技术人员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范围扩大,不局限于政府奖金,还要增加到企业奖金和企业给予的期权收入;免征或减征科研人员在研发中取得特殊成绩而获得的各类奖金、特殊津贴之个人所得税。

3.5 建立和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税收征管制度 一要实行科技创新立项登记制。税务机关协同科技管理、经贸等部门,对科技项目加强跟踪管理,经常督促检查企业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是不是真正用于科技创新,确保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建立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特别申报机制。采用简单有效的反分割规定,防止有些公司为了获得针对小企业的优惠而人为将企业实体分为若干部分,要制定特殊的申报管理规定,防止企业利用不正当手段骗取有关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三要加强对高新产业税收优惠的评估考核。实行科技创新成果的验收鉴定制度,税务与科技创新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评估考核,对已认定的科技创新企业不再从事科技创新事业时,就应及时取消其享有的税收优惠政策,结算并退还优惠税额。

参考文献

[1]岳树民,孟庆涌.构建税收激励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动力[J].税务研究,2006,(6):11-14.

[2]孟庆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研究[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4):46-50.

第5篇: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国元素 CG插画 民间美术色彩 民间美术造型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10-02

“中国元素”作为一个设计概念已经为越来越多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所引用。但是什么是“中国元素”?到目前为止对于“中国元素”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明确的解释。“元素”这个词在《辞海》上是一个现代用语,历史上并没有这个词语。胡杰先生说“中国元素其实是在今天的世界视野或融入世界视野中用到的中国传统。”本文用到“元素”这一概念,是讲它作为一个成分、一个单位、一个高度概括的符号存在。又在“元素”之前加上“中国”二字,就是限定了这个高度概括符号的性质,它是有别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符号。在现代CG插画艺术创作的角度,它就是创作中的原材料、灵感来源、素材。它可以千变万化,可以借用、变形、移植、重组等等方式,最终达到创作一个全新插画作品的目的。我们这里说“中国”并不单单指现代的中国,而是包括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所共同构成的中国文化传统。本文限于篇幅,只主要由中原地区汉文化传统作为核心来进行浅谈。

“中国元素”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是精神层面,无形的精神文化元素。

精神层面指抽象的,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文化气质。这种文化气质的表现与西方追求写实的审美方向不同,我们选择了另一种审美情趣,主张淡雅的、平面的,不重视透视与现实环境的局限,将意境这种抽象的“美”作为主要表达的方向。在表达意境的文化气质同时,中国的审美又有其肃穆、厚重的一面,这是由于在漫长的皇权统治中养成的强调“美”的政治性与伦理性、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文化气质。

另一方面是物质层面,有形的物质文化元素。

物质层面的“中国元素”相较于精神层面的“中国元素”更为大众所熟知。物质层面其一,传统图形。具象的传统图形在当今社会也颇为常见,精致的仿古瓷器、木雕云纹的吊灯外罩、刺绣丝质的中式盘扣旗袍……这些都带有鲜明的“中国元素”的印记。联系多一些分析,就像人们看到米奇老鼠的剪影会联想到美国的迪斯尼,当人们看到长城的剪影也会一样联想到中国等等。因此当设计师在进行CG插画创作时,哪怕仅仅一个小小的红灯笼加炮竹的组合,也会使人联想到过年点灯笼放炮竹,当人们看到图片而后联想到过年的氛围时,此时“中国元素”出现的目的也许就达到了。物质层面其二,传统色彩。中国传统的色彩理论的基础是五色说,即是以黄、青、赤、黑、白为正色的五色说与土、木、火、水、金的五行说相联系,把五色、五行、五方、五德等自然的宇宙的、伦理的、哲学的多种观念想柔和,将感性的色彩融入了古代哲学领域,这类写实色彩是源自创作主题对客观事物认知后产生的,不是靠视觉来识别事物,而是靠理念、意识来看待不同色彩的意义,因此此类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性、装饰性、符号性。“中国元素”其实是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内的,我们用通俗而直观的方式形容它,像看到大红色就想到喜庆与吉祥,像那四书五经、儒家道教,像京剧脸谱皮影剪纸、像浓墨重彩留白铁线,像飞檐翘壁亭台楼阁,像狐仙鬼怪神话传说等等,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宋元明清,大到故宫长城,小到窗棂门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中国元素”,但“中国元素”不全等于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中国现代文化。

灵活运用“中国元素”:

插画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如今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插画艺术也由传统的单一的手工绘画方式向多元化的数码CG世界进军,并且成为了现今视觉传达的主流。而现代的CG插画是建立在数码视觉技术基础上的新的艺术形式,其核心是新技术所创造出的数码视觉特征,在插画创作时往往会陷入唯技术是从,偏执于数码艺术特征,却使插画的艺术性和民族性欠缺。因此在进行现代CG插画创作的同时,应体现出对中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传统图案、传统色彩等“中国元素”的关怀、传承与发扬,在吸收和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灵活运用“中国元素”寻求新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对于CG插画的需求。

纵观世界发展史,尽管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文化氛围迥异,设计的方向、形式与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在挖掘、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底蕴上却有这共通性,即使是多元文化的发达国家也在寻求本民族化的道路,也很注重由民间美术中汲取养分,来发展现代CG插画。在这方面美国和日本就做的比较好,美国的CG技术较为成熟,同时美国的插画市场异常发达,其插图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风格和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美国民众也将欣赏插画当做一种习惯。美国偏向于写实类的插画以其成熟精湛的CG绘图和天马行空、海纳百川的丰富题材一度在世界插画艺术中居于主导地位。并且美国的插画市场已非常的完善和专业化,有儿童、科幻、食品、幽默等不同类型,同时每种类型都有专门的插画艺术家。日本是亚洲地区动漫类产业的巨头,其插画风格也独具特色。日本是个岛国,且战后的日本深受西方国家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在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并没有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是改革出了独特的“东洋风韵”。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坚持走自己的路,是日本人“菊与剑”精神的另一番写照,可以说日本的成功从一定程度来说与其民族特质相关。

1 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水墨元素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就不得不说到中国的水墨艺术,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组要组成部分,它是非常能够凸显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水墨风格的艺术符号是在华夏文明长期的发展国程形成的,蕴含着中国特有的哲学和人文精神。水墨元素有着其独特的审美特质,它秉承了中国哲学思想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无我相融”的和谐境界。这种艺术境界是人的心灵与自然间的完美融合,是贴近自然、超越自然的最为心灵化的艺术。

水墨元素独特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水墨艺术有的简约的形式语言,中国在文学上讲究含蓄而有余味,在绘画上则注重对空白的处理,主张“以少胜多”、“以一当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计白当黑”,即是要用极少的要素传达出最多的信息。“虚实相生,无出处皆成妙境”,可以说是对中国绘画文化简约美感的总结。简约并不等于简单,更不等于简陋。简约是以简单的笔法去表现最丰富的寓意,这是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完美契合。中国的哲学崇尚虚无,反映在中国绘画上就是注重留白,讲求意境。在中国绘画中,留白的部分不仅仅能衬托出画面的主题,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这便是所谓形象的延续。这种留白虽不着墨,却可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获得无穷美感。比如在中国的山水画中,虽然看起来给人感觉山水秀丽或景色壮观,但这些画都不曾讲画纸填满,没有繁琐的去勾画每一处景色,而是留出或多或少的空白,这个空白处可以是苍天流云、也可以是飞瀑溪流,与画中主体的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前后相叠、上下交错、浑然天成,形成简约的效果。

在现代CG插画中充分领悟中国水墨元素的精髓,灵活运用传统水墨构图的特点,四季风光、朝晴晚雨、空间相措都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幅插画作品中。同时,在一幅插画中注重水墨元素的虚实对比,或“密不透风”、或“疏可走马”这样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视觉效果。在现代CG插画创作中对于人物部分的雕刻同样可以使用水墨元素的线条之美,或工笔细描、或铁线银钩,都能凸显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从来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借由墨与水之间不同比例而产生的干、湿、浓、淡的变化,墨与水相互交融,构成有情趣和意境的画面。简约的水墨风格美感使用在现代CG插画中,契合了现代插画家去繁求简的目标和精神特质,在现代CG插画中,插画家可以通过高科技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创造出具有水墨风格的肌理效果,并赋予其带有手绘性质的独特美感,创造出将水墨技法渗透进现代CG插画中的插画风格,并在现代CG插画中给予中国水墨元素更丰富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2 灵活运用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和民间美术造型

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例,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水墨画的色彩都着一般表现物象的固有色,但是中国画“以线造型”,“以墨为主”,“墨分五色”等等观念形成了中国绘画整体的写意风格,不刻意追求反应更客观物象在特定光线下的色彩,而是追求“气韵生动”、“随类赋彩”。“随类赋彩”是中国绘画写意中的特质,乃是侧重自我感受给予不同对象赋予色彩。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在特定的民间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它不仅仅是美的表现,也是民间文化的表现,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中国民间美术色彩是写意的色彩,不是眼中所看见的外在物象色彩,是心象色彩,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色彩,是感性思维上的色彩,是打破空间的色彩,具有象征性,装饰性,符号化的特质。

在用中国民间色彩表现事物的时候,天空不是蓝色而可以用红色,大地不是土黄色而可以用紫色,完全不被物象原本的固有色彩所束缚,使得观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视觉美感。现代的CG插画家们也重视运用民间的美术色彩语言。呀呀老师具备的国画功底,使她的画古韵十足,洋溢着水墨风情,在色彩处理上不拘于客观印象,挥洒自如,用色传神。翁子扬老师却喜欢把中国古典人物的形象用漫画插画的造型结合西方油画质感表现出来,技法特殊,画面色彩浓艳艳清新,造型生动和谐,并且画面很有古典气息。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注重象征性和寓意性。造型语言与中国民间文化观念相重叠,并与民众的生活态度、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相一致,拥有民族亲和力。我们将民间美术造型运用在现代CG插画中,要把握这些造型的寓意,再用现代的CG技术给予它们新的活力。

3 总结

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兴的艺术形式出现是社会、艺术进步的必然,在最开始或许会显得与固有的传统插画艺术格格不入,但是我们应该将CG插画艺术发展并完善,设计师们也在寻求将把民族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元素”作为现代CG插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外在的具象物质支持。将传统的精神和对传统艺术新的认识方式,融入到现代CG插画中,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该文来自于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族民间服饰元素在现代动漫服饰中的应用研究》2008sk237zd)

参考文献:

[1] 王佳竹.传统插画艺术与现代数码插画艺术[J].文教资料, 2009(15).

[2] 迪尚.电脑图形设计[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3]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范文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本科职业教育;民办院校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9-0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在论述试办应用技术大学(学院)时指出:“在有条件的地区试办应用技术大学(学院),实施本科阶段职业教育,并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相衔接。”

一、准确把握应用技术大学深刻内涵

“应用技术大学”这一高等学校类型的提出遵循了典型的类型学研究范式,将我国高校由层次分类(“985”、“211”、地方普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转变为性质(研究型、应用型、职业型)分类。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缓解人才市场结构性矛盾,厘清1999年大众化教育以来新建本科院校现状,指导本科教育分类管理和借鉴欧洲五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经验,是这一转变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重任。

内涵之一: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新型多科性大学。它既是服务于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教育,也是服务于区域人民大众实际生活需要的大众教育。它在人才培养上定位于应用性教育,培养具有职业背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上聚焦于应用性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在社会服务上面向地方,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文化传承创新上服务于丰富地方普通大众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

内涵之二: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研究型与高职型的中间形态。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主要以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础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用技术大学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专业型大学或学院,以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多科性和单科性的职业技术学院,以各行各业实用性知识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

内涵之三: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院校为同一类型的大学。单科性或多科性的高职院校以各行各业实用性知识为主,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应用科技大学在人才培养类型上与高职院校部分重合,是高职教育培养理念的延伸,同时为高职院校设置出口并提升其培养层次。

内涵之四:应用技术大学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某种修正。应用技术大学突出强调培养经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培养模式上使这些人才更加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本质上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某种修正。建设应用技术大学,实现“应用转型”绝不仅是某些或某类大学的任务,以化解其生存发展困境,而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准确理解应用技术大学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服务面向的地方性和行业性。学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对于产业升级或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人才要求,要及时做出响应。

特征之二: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适应性。这类人才是根据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体系来进行培养的,强调从业能力和职业的适应性。其规格要求是: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爱岗敬业,与人合作,有社会责任感。

特征之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切性。专业设置要适应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发展,担负起为区域、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开发应用技术和推广新技术的责任。

特征之四:教师队伍的多元结构性。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经验。作为补充,聘请业界专家到学校做兼职教授。要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多元化教师队伍。

特征之五: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够用、实用和管用性。依据岗位对本科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打破学科壁垒,遵循技术技能生成的逻辑,整合课程内容,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够用、实用和管用,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并贯穿到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等各个环节,体现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的科学统一。

特征之六:开放式联合办学的合作性。与行业企业、科研单位、政府或其他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依据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或事业单位各方利益的诉求,寻求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和利益的结合点,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特征之七:强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的层次和质量。增加项目教学、综合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改变实践教学过多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

特征之八:教育教学管理“以学习者为本”的人文性。在学校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建设上,体现以学习者为本,为学生发展和就业服务,引导其自主学习,促使其个性发展。

特征之九: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社会性。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评价以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满意与否为标准。

三、大力推进本科职业教育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两个主要矛盾:一是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即按照学科专业和知识体系培养人才的模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无法满足基层一线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每年从高校走出几百万毕业生,但基层一线人才匮乏的问题依然未见缓解。二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问题。中国民办高校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对高考成绩400分左右进入民办本科院校学习的考生,如何保证质量,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用之才?这是中国民办高校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还需要数以千万计有职业背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本科层次现代职业教育既具有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战略意义,又具有解决人才市场结构性供求不平衡的社会需求实用价值。

黑龙江东方学院办学20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注重行业的职业需求和建立开放式的办学体制,构建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这个培养模式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切中“应用技术大学”深刻内涵,契合“应用技术大学”基本特征。其内涵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六个突破、六个构建、六个创新”为主线,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提高,面向行业、立足地方、与国家重点院校展开错位竞争,为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有发展后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努力把黑龙江东方学院办成培养应用性、职业型人才的摇篮。应用性,是指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应用已经不再是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和方法,应用已成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应用性适应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的国家人力资源战略。应用性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位,起着导向作用,彪炳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使命。职业型,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特征,可以是某种技术、某种技能,也可以是创新能力或者是复合应用能力等。职业型注重行业的职业要求,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职业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起着驱动作用,昭示应用技术大学的根本宗旨。开放式,是指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突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实践,扩大社会合作,创新与政(政府)、产(行业企业)、学(院校)、研(研究院所)、用(用人单位)密切合作联合培养的办学体制。开放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平台,起着衔接作用,彰显应用技术大学的本质特征。

黑龙江东方学院在改革在实践中以“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为统领,实现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突破、构建和创新。第一,在专业设置上,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同质化束缚和通识教育的趋同性架杓,以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为己任,构建立足地方、面向行业,功能特征清晰的专业结构体系,努力创新应用性特色专业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对现有的七大专业群进行调整和优化,力争每一个专业都有立足之根、存在之基,都有主体服务面,做到与地方行业相亲、相融、相长、相促。在为黑龙江省“经济区”发展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服务中凝练专业特色,打造应用性品牌专业。第二,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价上,突破知识本位的束缚,打破“三段式”、“两条线”的框架。以充分体现职业能力的目标要求和核心特征为检尺,厘清、取舍、理顺、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基础理论够用、专业基础理论适用、专业理论管用”五大课程模块。实践三段相融合“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与拓展相融合”、两线融一线(理论体系线和实践体系线相融合),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科学统一。创新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努力把人才培养的重心从知识系统化转移到能力系统化上来。第三,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突破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实践教学对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作用,彰显应用技术大学教学过程注重实践性的显著特征。构建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链,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项目教学、课程设计、实训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每个专业制定实践能力考核指标,列入学生成绩考核内容;各专业普遍实行“3+1”、“3.5+0.5”教学模式,实现顶岗实习、真题真做,实现和就业的“无缝对接”。第四,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突破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市场需求,构建多类型、个性化的培养平台,创新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实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分类分层次教学,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考研辅导列入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成才率。为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为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第五,在教学管理上,突破“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创新考试内容、方式和方法。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多种形式进行考核。考试由一元变为多元,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调动学垄三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服务。第六,在合作教育上,突破学校的边界、课堂的边界、专业的边界、课程的边界,依据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各方利益需求,寻求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和利益的结合域,构建学校主动、政府牵动、业界互动的合作办学机制。通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获得自身发展活力,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高校与业界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程参与互利共赢的合作教育模式。食品学部与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联合乳品学院,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取得明显成效。艺术设计学部紧扣国家和龙江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将中国A级设计机构、中国设计公司百强榜的全国知名企业哈尔滨力天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神笔画业广告有限公司引进学院,联合成立“学与做”工作室,合作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黑龙江东方学院“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完全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纲领性要求。黑龙江东方学院办学20年来,形成了民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和争创一流的成果。2010年,黑龙江东方学院被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特色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院校;2011年5月,黑龙江东方学院被教育部评为2010-2011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院校;2011年10月,黑龙江东方学院被国家学位委员会审定为全国首批五所具有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民办院校之一;2011年12月,黑龙江东方学院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第7篇: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范文

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产物,它是综合了我国人民的思想、愿望、智慧和力量,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普遍的概念。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历代的文学家、艺术家、民间工匠们,赋予它崇高的形象和永恒的生命力。它的影响之大,涵义之深,远远超越于“图腾”和“巫术”,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无不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国人称中国为“东方巨龙”,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乐于自命为“龙的传人”,由此,龙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此外,龙元素在中国艺术品上的应用是非常丰富和壮观的,在不同时期也呈现着不同的风格。龙的题材在各类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古建筑、民间活动以及绘画、雕塑、石刻、碑碣等造型艺术方面,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风格之高、用途之广,真的是涵容,令人叹为观止。

龙元素的渊源

龙,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代表最高祥瑞的神物,在历代文献中都有记述;龙,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图案,更有不计其数的历代龙纹图案可以佐证。龙纹作为延绵数千年的一种吉祥图案,它经历了初创时期的开拓;演变时期的衍生;发展时期的变化和成熟时期的创新等四个不同的阶段。

龙作为一种吉祥意象的符号,起源于远古时代,是人类由采集、狩猎的自然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进化,由原始文化向图腾崇拜过渡时期的自然产物。到了新石器晚期,龙纹逐渐演化进入到演变时期。这个时期的龙纹已经渗透到联盟集团或原始氏族,逐渐演变成了他们的符号,即原始图腾,具有神灵崇拜、祖先崇拜,所以这一时期的龙纹特别突出神灵性和狞厉性。并在商周时期演变为奴隶主“君权神授”的象征。进入到春秋战国到隋唐这一时期,也就是龙纹的发展期,龙的吉祥寓意加强,并被应用在日常器物的装饰上,到秦汉时期龙纹被赋予了“真龙天子”等宗法观念,不准随便乱用。宋代到明清时期,龙纹的应用随处可见,并有宫廷龙和民间龙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迹象。宫廷龙纹注重装饰,更加突出神性及神韵的特点,金碧辉煌,精巧典雅;民间龙纹则寓意吉祥,素雅秀美,气韵生动。所谓“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即反映出这一时期龙纹用途之广泛,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族。龙族的形成也标志着龙纹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成熟阶段。

历经时代变迁,龙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许多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都与龙相关,如龙狮舞、划龙舟以及结婚用的龙凤喜柬等。

从古至今“龙”的应用无处不在,古代帝王使用器具多以龙元素来彰显其尊贵的地位和权威,如龙袍、龙椅等。时至今日,龙元素不再是帝王的专属,它作为节日中的文化元素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如舞龙灯、龙抬头、祭龙日、赛龙舟等传统而隆重的节日一年四季应有尽有。因 “龙”而命名的各种名录随处可见。与“龙”有关的成语应运而生且含吉祥寓意,如“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等。此外由龙形创意设计的图案、品牌标志更是呈现出吉祥的寓意和无限的活力,龙元素被广泛应用在现代设计当中。

从民族图腾,到吉祥象征,龙元素因其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寓意成为现代商业社会中企业偏爱的品牌符号。“龙”被广泛的应用在企业名称,尤其是品牌名称当中,如科龙空调、金龙鱼等。以“龙”为标志的符号与吉祥物更是随处可见。抽、具象及图案化的龙比比皆是。

鉴于龙文化的广泛影响力以及其符号本身所具备的吉祥、美好的寓意,龙元素在现代社会中被大量应用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同时也承载和展现着当代人的精神力量和美好寄托!笔者将重点结合具体案例介绍龙元素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龙元素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龙元素具备高贵、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家喻户晓,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因此龙元素经常被企业和设计师应用在品牌形象中。例如第十届全运会的会徽。

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在江苏南京举行,本届会徽以“龙”结合数字“10”一气呵成,整体造型又呈现出“S”,“S” 既是江苏简称“苏”的拼音字首,又是 “体育 (sports)”的英文首字,传达出体育运动特点的同时又把运动会举办地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表现出来,一语双关,神形兼备。

会徽造型流畅、动感、活力无限,主体元素以蛟龙腾跃的姿态,身躯翻滚出 “S”型为主线,在这条主线上“1”的形状呈现出中国龙昂扬向上的造型,龙尾衍生出一个虎头的形象,红黄双色的配搭,展现出热烈、拼搏及生龙活虎的运动会特质。会徽设计以龙、虎、火穿插呼应,整体造型雅俗共赏,意在虎踞龙盘今胜昔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江苏及南京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以及竞技体育龙争虎斗的竞赛性特点。

会徽整体创意既注重传统的传承、又立足现代的简约,流畅的线条彰显出运动的活力,以凸现中华体育健儿团结向上、拼搏共赢的精神,充分体现出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理念。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军团领奖服“龙服”广受好评,“龙服”的装饰以腾飞的中国“龙”为主要元素完善创意,突出了中国文化精髓,彰显出奥运会特点,最终获得了该届奥运会“最佳领奖装备”称号。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的“领奖服”再次以“龙”为元素装饰设计,向世界再一次展示“龙的传人铸就‘龙’的精神”的理念。设计中整条 “龙”自上而下,从肩部延伸至左袖,龙尾部的造型将中国书法飞白的手法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为一体,把两届奥运会举办地的文化和地域特征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更有期盼“龙的传人”在伦敦奥运会上创造历史、铸就辉煌。冠军“龙服”领口的设计匠心独具,续2008北京奥运会领奖服上的祥云图案于其上而衍生出龙的完整造型,构成一幅龙腾盛世的画卷。此外领奖服背部英文“CHINA”也融入了龙的元素点睛设计,“C”既是(CHINA)英文字首,又是一条横空出世的东方巨龙,栩栩如生、精彩纷呈;认知度和识别度极高,把中国龙文化的精髓淋漓尽致的呈现在世界最高的竞技舞台上。

龙元素在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

自古到今“龙”形象的呈现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每个时代的龙相对而言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传承的往往是龙最基本的形态;创新的多是将时代的风尚、意识、审美等渗透、融合到龙的造型中。笔者结合一些具体案例,阐释龙元素在现代品牌形象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开大学举行。2007年初,组委会向全球的设计单位、专业机构发出会徽设计征集涵。经层层比拼,图一在众多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被组委会选中。

第十届“挑战杯”会徽是竞赛文化精华的浓缩。它不仅是竞赛的形象品牌载体,还同时要体现举办单位的独特魅力。第十届“挑战杯”会徽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作品。会徽以数字“10”为元素,和谐统一的把第十届“挑战杯”的数字理念和竞赛理念完美呈现;传承了龙文化精髓,传递出十全十美的文化理念和中国一流大学科技比拼、文化创新的竞赛主题,同时象征第十届“挑战杯” 的闪亮登场和完美收官,寓意第十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登峰造极。会徽造型中“1”演化成“东方巨龙”从渤海之滨以蛟龙出海姿态横空出世的生动造型,精彩纷呈、活力无限,彰显出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与中国大学生创业、创新实力的无限希望。寓意中国教育的未来龙腾虎跃。“0”的造型圆润完整,既与 “e”图形巧妙结合,又呈现出莘莘学子努力拼搏、迎接挑战的精神风貌,象征 “e”时代生机蓬勃;南开大学拼音字首“nk”的创意,表达承办单位的属性;五彩缤纷的10颗科技之星,寓意在挑战杯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龙的传人超凡脱俗;蓝色的设计与渤海的颜色吻合,代表本届竞赛在渤海之滨的天津举办。

图二是晋江建市十五周年庆徽标形象,该徽标在众多知名设计公司和设计师的作品竞争中胜出,赢得专家好评,并最终采用。

晋江建市十五周年庆典徽标的创意与晋江城市特征及中国龙文化一脉相承。徽标造型是字母、数字、图形与龙元素的巧妙结合,简洁大方,主题明确;一目了然。整体设计以“J(Jinjiang)”、“龙旗”、“中国龙”、 “科技星”、 “海浪”等元素融合在阿拉伯数字“15”中,突出晋江市十五周年庆的主题,既传递出晋江城市文化特点和特色,又表达出临海城市的地域特征及海洋文化的内涵,同时又把“中国品牌之都”(晋江市获得的城市荣誉)的个性及十五周年的辉煌呈献在设计里。经典的形态,稳重的造型,象征“中国品牌之都”的和谐兴旺;寓意晋江以十五周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再创辉煌,未来龙飞凤舞。

因为晋江是中原、闽南、海洋、华侨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而中原文化占据该城市文化之首的地位。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中原文化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它是中华文化之根本。其他文化区都围绕在中原文化周围,像一个巨大的花朵层层绽放。这些的文化区是大小不一的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朵的核心部分――花蕊。正是花蕊逐渐的绽放,才不断完善了中华文化这朵五彩斑斓的和谐之花。就是这朵斑斓的和谐之花,它绽放过去,辉煌未来;和谐华夏,创新时代。中原文化在众多文化中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而今天中国人被骄傲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起源由此而来。

闽南文化也是晋江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闽南文化的风俗中也有“舞龙”、“舞狮”、“赛龙舟”等娱乐活动。可想而知他们对龙的崇拜、对龙的敬仰情深意切。龙文化和龙元素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龙元素根深蒂固的烙印在晋江人民的脑海里;龙文化在晋江人民的血液中流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同样是中华民族,同样是龙的传人,龙文化和龙元都渗透在中华大地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土壤里和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正因为这些文化因素与设计元素的不谋而合,所以相对而言龙元素在以上案例的设计中是比较成功的。

结语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渗透在中华大地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土壤里,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某种层面上,龙也代表着中华民族,是象征中华文化一个独特而具有正能量的符号。它造型之生动、内涵之丰富、题材之独特、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符号无法替代的。它是中国人民引以为傲的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即使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也丝毫不会逊色。把龙元素及文化精神融入品牌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品牌形象更具影响力和文化性。

第8篇: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范文

一、产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概况

工程机械,是指土方工程、石方工程、流动起重装卸工程、人货升降输送工程和各种建筑工程的综合机械化施工以及同上述工程相关的工业生产过程机械化作业所必需的机械设备。因为与全球经济状况、基础建设投资及各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密切相关,所以工程机械被视为与人类生活共存的“日不落”产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程机械面临外资品牌在国内市场的争夺,从产业发展方面“围剿”国企的行为时有发生,至2006年,在华的外商合资、独资企业已达169家。为此,行业内重点骨干企业都开始注重自主创新,每年有80个左右新产品、新技术问世,其中每年有10个左右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2007年有3项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奖。主要生产企业每年投入的创新研发费用占到销售额的3%~5%,有少数企业达到5%~7%,基本具备了各类主机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为中国工程机械开拓国际市场起到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已有22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后使其中80%以上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上市业绩。

二、产业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1.工程机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自从熊彼特(j.a.s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创新”一词以来,各国学者对技术创新开展了涉及技术创新的内涵、主体、源泉、动力、评价指标、效益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韦尔斯巴根(verspangen,2000)[1]、科肯(cohen,2002)[2]等分别研究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研发溢出、专利和创新绩效,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张君祺、吴学松(2004)从战略、研发机构、科技人才观、企业文化建设和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阐述了三一与徐工的创新体系以及它们的创新能力;[3]沈江、王君(2007)从技术创新源作用力、作用载体和技术创新作用效果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工程机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ece理论模型以及技术创新作用效果评价体系;[4]黄宝中、唐婧鑫、黄岚(2009)从龙头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知识产权战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分析了广西工程机械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问题;[5]王玉等(2005)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装备制造业54个子行业的资源配置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6]吴坡(2008)从企业家精神、资源基础和制度创新等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实现。[7]

2.工程机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综述

傅家骥等(1998)以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及营销能力等6个指标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8]彭中文,何新城(2009)从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和实现等三个方面对湖面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和竞争力进行了研究;[9]黄鲁成(2006)提出将r&d总支出、直接r&d总人员、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占比等4个指标作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10]李廉水、周勇(2005)分析了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11]孙晴晴(2011)从主体要素、技术创新要求、环境要素、管理和制度要素、创新集群绩效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工程机械创新集群能力的综合评价。[12]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有较多的学者关注装备制造或者工程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其评价问题的研究。本文将着重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直接反映技术创新活动核心内容的方面选择相关指标,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模型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三、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与指标选择

1.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为全面系统分析某些社会经济问题,人们往往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即多个相关的指标元素构成一个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重要性的高低给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数,通过加权计算,得出整个指标体系的数量化结果。这种方法是有其科学性的。但是,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指标的选择,要全面、有用、相对集中;二是权数的确定,往往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主成分分析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理想工具,这种方法是通过计算各个候选指标在各个样本之间的相对差距,以此作为指标选择的依据,将各个样本之间具有相对较大差距的那些指标抽取出来,作为构建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元素,而排除样本之间差距不大的那些指标加,从而构建一个综合评价函数:

f=a1×f1+a2×f2+…ai×fi+…+am×fm,(i=1,2,…,m) 其中ai是综合因子fi的权数,它是根据fi的贡献率确定的,即fi的方差占全部总方差的比重确定的。这样,即排除了在指标选择和权数确定时的主观因素影响,又可消除指标间相互重叠的信息影响,使定量分析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从而更易抓住主要矛盾,使综合评价结果唯一、客观、合理。

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因此必须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衡量。而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工具也有很多,由于主成分分析的以上优点,加之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实用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能消除样本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在保持样本主要信息的前提下,提取少量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因此,近年来,主成分分析在多指标评价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也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以评价。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选择

本文认为,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是直接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两个方面。其中的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反映了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及实现的可能性,而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反映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效果或效率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影响。根据评价指标选择应当遵循的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原则(陈晓慧,2002),[13]本文将选取总资产、技术人员数量、高学历人员数量和研发费用来测度技术创新投入,选择专利数、营业收入、每股净资产和净利润来没度技术创新产出。从而形成了包括2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的技术创新能力测试体系,如表1所示。

转贴于

以上指标的数据收集,除了专利数据可通过专利检索获取之外,其他数据都要另行收集。因此,为了保证数据收集的可能性,本文将从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上市公司中选择样本企业,然后从它们公开的年报中收集相关指标数据。对于专利数据,本文主要通过“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①和“innography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平台”②进行专利检索,并对检索结果进行相互检验。

此外,专利制度是创新成果的重要保护途径,专利统计是反映技术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在本文所构建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当中,专利数据也是主要指标之一。因此,在样本企业的选择过程中,本文不包括那些没有专利活动的工程机械企业。但是,即便如此,本文肯定这些企业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通过spss11.5,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技术创新各个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数据无量纲化,消除因数据类型的不同而产生的分析误差(如表2所示)。而表3而则反映了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和标准差,如果结合企业信息,则可以得知各企业在各指标中所处的位置。对此,论文不再深入分析。

表4是相关系数矩阵,从表中可以看出,技术人员数量、高学历人员数量、专利数量、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五个指标相关系数都较大,表明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关系,也证明他们之间存在较多的信息重叠。此外,总资产与这些指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它们之间有一定量的信息重叠。而以上指标与研发费用和每投净资产的相关系较弱,表明它们之间有没太多的重叠信息,此反映了研发支出对于中国工程机械领域创新活动的影响并不突出,而资本市场上的价格也没有对中国工程机械的技术创新产生明显的影响。

四、模型分析

主成分个数的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特征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响力度大小的指标,如果特征值小于1,说明该主成分的角度力度还不如直接引入一个原变量的平均解释力度大。因此,本文用特征值大于1作为纳入标准。

通过表5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可以看出,本文所选取的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创新的各个指标,通过spss软件运算后,提取了2个主成分,即m=2。而且从表中还可以看出,所提取的两个因子的特征值占方差百分数及其累加值。这2个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整个方差的93.174%,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

从表6中的初始因子载荷可知,专利数、技术人员数量、高学历人员数量、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净资产等六个指标在第一主成分(即因子1,f1)上有较高的载荷,同时也说明了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而研发费用和每股净资产等两个指标在第二主成分(即因子2,f2)上有较高的载荷,同样也说明了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所以,提取两个主成分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因此可以用这两个新的变量来代替原来的8个变量。

而值得注意的是,表6(主成分载荷矩阵)中所列的是初始因子载荷矩阵(component matrix),其中的每一个载荷量表示主成分与对应变量的相关系数,但它们还不是主成分模型的特征向量。而主成分模型的特征向量是主成分初始载荷矩阵中的相应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如表7所示。

得到特征向量后,将其与表1的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即可以如下得到主成分表达式:

f1=0.381*zx11+0.412*zx12+0.405*zx13+0.132*zx14

+0.373*zx21 +0.424*zx22+0.034*zx23+0.429*zx24 (1)

f2=0.091*zx11-0.152*zx12-0.232*zx13+0.657*zx14

-0.048*zx21 +0.096*zx22+0.068*zx23-0.027*zx24 (2)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5.423; 2.031)

即可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

f=0.302*zx11+0.259*zx12+0.232*zx13+0.275*zx14

+0.259*zx21 +0.335*zx22+0.212*zx23+0.305*zx24 (4)

五、评价结果与研究结论

1.评价结果

通过以上评价模型,可以得知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情况,如表8所示。通过表中的数据可知,在f1主成分当中,三一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值为4.384,紧随其后的是,其创新能力值为0.0497,而排名前五的还有徐工科技、柳工和安徽合力。说明这些企业在第一主成分当中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或者说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第一主成分当中表现较好;

而在f2主成分当中,柳工以2.939的创新能力值排名第一,紧随其后是徐工科技,排名前五的还有安徽合力、和山河智能。说明这些企业在以研发和资本市场的技术创新活动指标当中具有较好的表现。

在f综合技术创新能力当中,三一集团以2.685的竞争值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其竞争值为2.254,而排名前五的还有徐工科技、柳工和安徽合力。此说明这些企业在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当中,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得到了较多的创新成果。而综合创新能力的排名与f1主成分的创新能力排行相似,说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f1主成分相关指标的影响较大,企业在f1相关指标中所处的竞争位置,决定了其在技术创新活动的综合创新能力中所处的竞争位置。

2.研究结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日趋完善,工程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速减缓。而伴随着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可以预测,中国的工程机械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中国工程经济的崛起,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工程机械的生产制造和市场需求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正在成为全球行业增长的主导者,并由过去的跟随者正成长为全球市场的挑战者、变革者,甚至引领者,全球工程机械产业重心呈现出开始向中国转移的迹象。在市场需要的巨大推动力下,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而言,具有较战略性的意义。

转贴于

本文通过总资产、技术人员数量、高学历人员数量、研发费用、专利数、营业收入、每股净资产和净利润等8个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中的典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得到的研究结论认为:

①技术人员数量、高学历人员数量、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等指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今后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当中,注意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场表现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人力资源,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积极管理。

②研发经费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这与一般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明显相悖。这反映了中国工程机械产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重要部分,产业也都比较注重研发,但是研发经费与工程机械产业的投入和利润的成长相比并不明显,整体上也没有相当的比例,因此,在相关企业在今后的发展当中,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相关经费的投入。

第9篇:技术创新具有的五个特征范文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中小企业;];逆向调节

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平均利润率趋近于零,中小企业只有创新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正因为如此,中小企业从来都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美国高新技术企业75%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但与此同时,由于技术创新面临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模仿者的跟进以及技术扩散所产生的外部利益,中小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市场供给不足。为了增加供给,新企业所得税法大幅度地调整了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地把中小企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但税收政策工具在实施过程中有时候会无效甚至出现设计者不期望出现的结果,即逆向调节问题,需要谨慎地予以关注,并不断地进行政策调整。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其配套的税收政策工具

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中小企业问题,起因于对我国企业改制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口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公平和社会不稳定的担忧。其切入点是,中小企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维持居民收入水平,保持社会稳定。最初人们经过研究发现,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问题,为此,原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制定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转发了该指导意见,期望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政策性担保,提升中小企业信用能力,解决融资难题。后来人们又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技术创新,期望通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问题,并藉此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所以,新企业所得税法以此为导向,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安排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税率优惠、技术转让收入减免、创业投资抵税等;新企业所得税法还从单纯扶持中小企业,延伸到同时扶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创业投资企业,体现了对税收政策工具的使用逐步趋于理性和成熟。

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有三个制约因素,其一是风险,其二是资金,其三是外部性。特别是外部性因素,决定了技术创新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单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增加其有效供给,必须借助于政府公共财政政策,包括减免税等政策工具,帮助企业提高创新能力、规避创新风险、增加技术创新的市场供给。减免税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税收政策工具之一,它可以使税收工具趋于中性,相对增加税后收益,降低企业风险;减免税还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相对增加现金流入,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外部合作者减免税,还可以使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各市场主体独立的技术创新活动联合起来,以分散技术和市场风险;减免税同时也是对技术创新外部利益的补偿,可以缩小技术创新期望收益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差距。

(一)技术创新的风险性与技术转让所得减免政策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具有风险综合性强且风险指数高的特征。其一,技术创新投资量大、时间跨度长、不确定性强,尤其是前期科学研究,成功的把握更小。其二,技术创新环节较多,对应的风险也比较多。技术创新必须经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和产业化等几个阶段,同时必须承担技术风险、开发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重风险;特别是市场风险,是部分中小企业所无力承担的,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把部分创新活动分散给其他利益主体,以期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目前,企业所得税法主要是运用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政策工具,鼓励中小企业向其他经济主体转让技术,同时鼓励其他经济主体承接技术,参与科技成果的中间试验和产业化活动,共担技术创新风险。

(二)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与税率优惠政策

技术创新具有外部效应,它不但会部分地向“免费信息使用者”提供无代价的信息资源,而且还会诱导“模仿者”跟进,从而产生技术扩散效应。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技术扩散效应,非常有利于国家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技术创新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不应当属于纯粹的私人投资范畴。技术创新所具有的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技术创新成果的原创者不可能也不应当通过垄断市场的方法完全控制技术创新的外部利益,因而其外部利益损失也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途径得到补偿;即创新风险是由私人承担的,而创新收益却为社会所共享。鉴于此,如果没有国家财税政策干预,那么理性的中小企业都会自动放弃自主创新战略,而选择跟随战略或模仿创新战略,从而窒息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目前,企业所得税法主要是运用减免税、优惠税率等政策工具,增加技术创新收益水平,以期维持私人利益与外部利益的平衡,实现风险与收益对等,保护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

(三)技术创新资金的短缺性与投资抵税政策

如上所述,技术创新必须经过科学研究、技术研究、中间试验、市场开发等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中后期的中间试验和市场开发阶段对资金需求量更大。但是,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正常的银行信用方式融入必要的资金。其一,创新企业的资产主要表现为无形的知识资本,由于其在会计确认方面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在会计计量方面所存在的不可靠性等原因,致使目前以知识资本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并没有被完全纳入到财务报表体系之中。得不到会计这一目前最具有权威性的估价体系的认可,无形资产的价值便无从真实体现,自然也难以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得与其内在价值相称的等量现金贷款。其二,技术创新活动不符合金融资本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如果不大幅度提高融资成本,是根本无法吸引信贷资本的。目前,按照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都专门为中小企业安排有一定比例的贷款配额,但是这毕竟不是一种市场行为。站在银行的立场上来看,贷款配额的对象是不应该分配给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商业银行约束风险并没有错。其三,科技创新的实施者与资金的供给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控制外部利益,技术创新成果信息并非是完全开放的,自然无法满足潜在的资金供给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供给不足,必然会导致资金拥有者裹足不前。

目前,企业所得税法主要是运用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抵税等政策工具,增加创业投资收益,抵消投资风险,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向中小企业融资,以增加创新资金的有效供给。

二、企业所得税的逆向调节现象

对于逆向调节,我国理论界最早关注的税种是个人所得税,它泛指高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多纳税的反常现象。企业所得税作为直接税体系中最主要的一个主体税种,同样也存在逆向调节问题。如原企业所得税有关地区税收优惠的规定,目的是支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结果却使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即所谓的越帮越贫、越扶越弱。逆向调节现象的存在,说明所得税在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问题。新企业所得税 法取消了一般企业的税收优惠,规范了地区优惠,重点支持企业技术进步,鼓励产业升级的导向十分明确。但是,经济活动的动态性、经济现象的隐蔽性、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工具的时滞性,使税收工具极有可能因为被曲解和规避而失效,甚至收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

(一)亏损后转的逆向调节问题

就收益实质而言,亏损结转属于纳税人应有的权利;但是就税法权力而言,亏损结转又可以被视为税收优惠。我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可见,我国税法对企业亏损补偿采取的是后转制。根据后转制,纳税人前期亏损可以抵消后期所得(以五年期为限,且不可中断计时),但纳税人前期所得不得抵消后期亏损;换言之,解缴入库的税款是不可以退库的。可见,亏损后转的政策效应取决于企业收益的稳定性、时间效力和强度。亏损后转是税法授予纳税人的一项普适权,并不是专门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所独有的高风险性,该政策工具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特殊意义。由于收益的单一性和高风险性,创新型中小企业所得税税基不稳,收益波动大,不规则性强,亏损不能抵补的风险大。因此,仅就该政策工具而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企业,会对其技术创新产生负激励效应。不仅如此,亏损后转还有可能导致其他税收政策工具失效,如出于纳税成本考虑,企业通常会理性地控制正、负纳税义务状态,刻意地安排研发支出时间,使前期出现亏损,后期出现盈利,而不管这种安排是否符合商业目的。

(二)利息税前扣除的逆向调节问题

从费用与所得的因果关系角度考察,利息是对业主所得的分配,而不是对业主所得的扣除;也就是说,利息不应当视为一项费用在税前扣除。所以,允许利息税前扣除,应当视为一项税收优惠。既然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那么利息支出便具有了税收屏蔽作用。因而,企业实际承担的债务成本总是会低于其名义成本,所得税税率越高,税收屏蔽的功效越显著。但是,为了防止纳税人以利息支出为名,行非法转移利润、规避纳税义务之实,所得税法一般都会对债务利息的扣除范围和标准作出限制性规定。

如上所述,创新型中小企业无形资产比重大,收益不稳定,其流动性风险通常会高于商业银行设定的警界线,迫使其不得不转向资金成本较高的非金融企业融资。但是,所得税法对非金融企业贷款利息迫不得已的歧视性规定,削弱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税收屏蔽的自动保护功能,导致其实际税率要高于一般企业,会对其技术创新融资形成负激励。

(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逆向调节问题

为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研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的部分,并不是企业实际费用支出。所以,研发费用允许加计扣除可以视为税法赐予纳税人的额外的税收优惠,类似于财政补贴,在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它会直接减少企业现金流出,使企业现金流量得以流动增长,对于现金流量不足的中小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财务意义。但是,研发费用只能在其发生的当期加计扣除,意味着如果当期的利润强度达不到扣除标准或者当期发生亏损,那么就等于放弃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权利。

研发费用只能在发生的当期加计扣除的规定,还会导致其他税收政策工具无效。例如,快速折旧是帮助企业保全资金,鼓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税收工具,但是如果将快速折旧与研发支出并用,则很可能会置企业于负纳税义务的境地,导致加计扣除无从落实。所以,为了保证研发支出能够足额地加计扣除,纳税人有可能会理性地选择放弃对固定资产进行快速折旧,从而导致快速折旧政策工具无效。

可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工具极易对包括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内的高风险产业的研发活动产生逆向调节。

(四)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的逆向调节问题

为了鼓励企业转让技术,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率,《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一政策规定意味着,如果纳税人完全封闭地和独立地开展技术创新的全部活动,并独立地承担技术创新过程的全部风险的话,那么就可以使自己处于无纳税义务状态;反之,则必然会使自己部分地或完全地处于纳税义务状态,除非技术转让收入在免征额之下。

显然,技术转让所得减免税政策工具并不完全鼓励纳税人将技术开发风险和市场开发风险等进行隔离,对期望通过技术合作而分散风险的活动形成负激励,会抑制合作创新。

(五)优惠税率的逆向调节问题

为了照顾小型微利企业,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所得税法专门设置了一档照顾税率和一档优惠税率。《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足见我国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不惜以牺牲税率统一性为代价的决心。

优惠税率固然可以使企业最大限度地保全现金,但与此同时,人为地在不同企业之间设置税率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纳税人通过资本弱化、转让价格、企业并购嫁接(改变纳税人身份)等方式,转移利润、规避所得税的问题,从而加大税收监管的难度。优惠税率还会导致其他税收政策工具无效或弱化。优惠税率越低,利息税前扣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快速折旧等政策工具的激励效果越差。

三、政策建议

目前,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可以替代劳动和资本的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要素和引擎,而税收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美国、加拿大和瑞典所实施的研发税收抵免效果的实证分析表明,税收刺激使研发支出增加近2%。而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税收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需要加以改进。

(一)所得税亏损弥补模式和期限调整

亏损结转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消除对纳税人亏损征税所产生的不利后果。企业是持续经营的,企业是盈利还是亏损,只有等到企业寿命结束才能确定。所以,盈亏确认是以会计分期为前提的,也只有如此,所得税款才能及时入库。但是,分期确认盈亏,并不能割断和否定各个会计期间盈亏的互济关系。本期盈利,只能说明本期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是盈利的,并不代表在整个寿命期内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也是盈利的;企业出现亏损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本期的盈利应当允许与其他期间的亏损互抵,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对亏损征税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准许亏损结转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税收惯例。

如果把视角拓宽到国际范围,那么亏损结转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准许前后结转,如加拿大规定为 前转3年,后转7年;美国规定为前转3年,后转5年;印度尼西亚为前转5年,后转8年。二是只准向后结转,如阿根廷规定后转10年;法国、巴西和泰国规定为后转5年;英国、新西兰、新加坡规定可以无限期结转。后转操作简便,但企业却会在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承担着以前年度的税款。

从理论上讲,只有当亏损抵补期限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期结转,才能完全避免对亏损征税,才符合所得征税的实质。亏损前转,即为纳税人设定负纳税义务,涉及到前期已征税款退税问题,对于现金流量不足的纳税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处于负纳税义务地位的企业通常都是成长期的小型企业以及从事大型高风险投资项目的企业。这类企业大多缺乏资金,资本成本较高,如果不能全额退税,势必使其本来已经紧张的资金流量雪上加霜。因此,退还税款对企业来说比等现值的未来减税(亏损后转)获取的资金更有价值。

(二)允许利息支出全额扣除

根据收益与风险对等的原则,较高的融资风险只能与较高的融资成本相匹配。技术创新的高风险性,使创新型中小企业很难与商业银行结成亲密的合作伙伴。所以,创新型中小企业只能立足于现有的商业银行主渠道之外寻求生存资金,而且必须以较高的融资成本为代价。只有允许创新型中小企业比照金融机构贷款利息的扣除方式,在税前全额扣除非金融企业贷款利息,才能帮助其利用税收屏蔽功能,降低融资成本,使其融资成本接近于一般的非创新型企业。

当然,利息全额扣除应当有一个前提,即取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优惠税率。否则,如前所述,基于避税目的,纳税人以贷款为合法形式的非法利润转移,将会使该政策工具部分甚至完全失效。

(三)允许研究开发费用后转加计扣除

创新型中小企业收益不稳定,费用发生的当期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所得用于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该政策不能落实的风险比较大。鉴于此,应当允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向后无限期展转扣除,排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权利不能实现的不确定性,以消除纳税人的后顾之忧,使纳税人能潜心按照商业目的安排研发活动。

有必要说明的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部分并不属于纳税人实际支出,所以并不适用于向前展转扣除,否则,还会出现税款退库的问题。

(四)对技术转让所得全额免税

技术创新具有前期风险大、后期投入高、组织化程度强的特征。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应当而且必须承担前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风险,至于后期产业化风险,则可以通过技术成果转让的方式分散给其他企业组织承担。所以,科技成果转让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意义,它可以将各经济主体之间独立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等创新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整合,提高技术创新的“专业化”和“合作化”程度,以分散技术创新风险,加速技术和信息交流,加快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税收政策工具应当顺应这一要求,对技术成果转让实行全额免税,以降低全社会创新资源的整合成本,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五)以特定活动的税收优惠替代企业优惠税率

优惠税率政策工具的效果,取决于纳税人纳税义务状态和盈利的强度。在负纳税义务的情况下,低税率并不能够为纳税人带来任何实际的税收利益;在盈利能力较低的情况下,低税率为纳税人带来的税收利益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低税率还可能导致其他政策工具失效。因为优惠税率的优惠对象是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前已述及的纳税人利用税率在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将利润由高税率企业向低税率企业转移而非法避税,破坏公平的竞争秩序。优惠税率是发展中国家采用最为广泛的鼓励投资的政策工具,但使用优惠税率在提供投资激励方面并不是最有效的工具。所以,可以考虑以特定活动的税收优惠政策取代企业优惠税率,例如前已述及的创业投资抵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利息支出税前全额扣除抵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