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技术创新研究范文

技术创新研究全文(5篇)

技术创新研究

第1篇:技术创新研究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被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四大马车。随着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低,经济增长是否主要靠技术创新能力来拉动等问题目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方法、指标选取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经济学家Solow提出solow余值法,其基本表达式为:Ga=y-ɑk-βl。其中:Ga为科技进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y为产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计算,k为资金的年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者的年平均增长速度,ɑ、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三要素,根据solow余值法,笔者选定的研究指标分别为:产出(Y)、资本投入(K)、劳动投入(L)。

三、基于solow余值法的数据处理

自《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2004~2013年的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表1)1、回归分析。采用SPSS-回归分析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得出R=0.991,R2=0.983,回归方程:ln(Q/L)=1.025+1.298ln(K/L)。ɑ的估计值为0.06,β的估计值为1.298。solow余值法模型为:GA=GQ-0.06GK-1.298GL。2、solow余值法分析。分离技术创新、资本、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中,GDP增长速度(GQ)、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GK)、全社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GL)、乘以弹性系数后的资本增长速度(aGK)、乘以弹性系数后的劳动增长速度(bGL)、技术创新增长速度(Ga)、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贡献率(Ea)、经济增长中资本贡献率(Ek)、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贡献率(El)。各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①Ga=GQ-0.06GK-1.298GL

②Ea=Ga/GQ×100%

③Ek=aKG/GQ×100%

④El=bGL/GQ×100%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贡献率一直处在一个较高水平,但时有波动。从2004年的85.77%,一直缓慢上升至90.87%,自2007年开始下降,到2008年降至73.68%,2009年达到最高点93.25%,此后又缓慢下降,2012年为82.95%。各年的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稳定性差。年平均贡献率约为10.12%,略高于劳动投入贡献率。劳动力投入年平均贡献率是3.71%,水平较低,波动较大。2007年以前一直在不断下降,至最低点2.31%,2009年开始快速上升并在2011年基本持平。由此可见,劳动力投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中作用力最小。

四、结论

第2篇:技术创新研究范文

多年来,国家对纺织业R&D经费投入保持一定比例,强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但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影响了原始创新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活动。政府通过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制定科学的创新规划,进行科技宏观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实现有效合作,提高创新效率,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不断完善和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因此,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和调控,可实现各个创新要素的协调工作,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

分析表明,要加强纺织科学技术学科R&D课题经费的投入。如表5所示。表5 2010年高等学校纺织科学技术学科R&D课题情况R&D课题数(项)投入人员全时当量(人年)投入经费(万元)全国数量547717 288940 4669996纺织数量1467 1131 20294比例%0.27 0.39 0.43  资料来源: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中国纺织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科研机构基本状况包括人力资源分布、科研经费筹集与支出、科技产出等。

(一)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力资源分布中国纺织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业人员仅占制造业均值的55.38%,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仅占制造业均值的17.99%,大大低于中国制造业平均水平,见表6所示。表6也说明了,中国纺织业研究与开发机构人力资源状况不能和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相匹配。(2)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2010年,中国纺织业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1208万元,制造业均值9180.82万元。表7所示,表明中国纺织业科研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三)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情况2010年,研究与开发机构R&D课题制造业5976项,平均213项,纺织业仅23项。见表8所示。五、中介机构体系初具规模,有待提升服务能力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02年12月20日,科技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意见》,并具体提出了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从而使我国科技中介机构逐渐走向有组织、有规范的发展之路。

第3篇:技术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消费公平;城乡一体

引言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更高质量的国内消费市场对于提振国内经济,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居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我国消费潜力尚未被完全激发,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和消费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内外双循环市场的运转,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消费公平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公平,也是被视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量资金、人才、技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的集聚扩大了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正向影响,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繁荣的中坚力量。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量新的消费场景开始出现。一方面,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技术创新便利了居民消费,提升了居民消费体验。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下沉与推广应用需要一定时间,技术赋能的效果会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凸显,这可能产生“数字鸿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消费不平等,反而会扩大区域消费差距,偏离了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我国扩大内需,发展经济内循环的关键之际,利用好技术创新来促进居民消费公平,实现消费升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相关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被广泛嵌入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全过程,对居民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技术加持下,居民的消费场景更趋多元化,有利于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国内消费市场繁荣发展。在技术创新与消费的互动关系研究上,学者们展开了丰富的讨论。金晓彤(2019)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分析了我国技术进步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耦合协同关系与互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我国城乡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释放我国技术进步的发展动能,促进我国消费升级。贾窦洁(2020)在研究中指出,为了进一步强化好技术进步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效果,需要坚持市场化的要素配置策略,提升供给侧的生产效率。马香品(2020)基于中介效应模型,证实了产业升级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中介渠道影响消费升级,但他也指出这种中介效应存在着东中西逐步递减的特征。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创新虽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如果忽视技术进步的普惠性,则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数字鸿沟”问题。例如王明明和孟程程(2019)指出,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数字支付方式的出现,虽然给居民消费带来了便利,但这种技术进步也提高了支付门槛,给农村居民和老年人的消费带来了不便,因此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普惠性。焦帅涛和孙秋碧(2020)则认为,技术进步难以消除结构性不公平的问题,从消费领域来看,技术创新仅能够带来更便利的消费体验,但无法带来更高程度的消费公平,即技术创新在消费市场上能够带来效率增长,但难以产生消费公平。黄彩虹、张晓青(2020)认为,技术创新本身是一个具有较高门槛的经济活动,在前期需要大量经济资本投入,其适用人群和范围有限,容易带来更明显的“偏见”,因此要想带来更高程度的消费公平,需要花费更多成本来加以改善。安娜(2019)也指出,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如果在一开始便没有考虑到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则可能会加剧社会排斥。因此为了消除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歧视,技术创新的发起者应该同时兼顾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技术创新与城市消费公平的关系上,国内学者尚未展开专门讨论。事实上,消费公平是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表现形式。一方面消费公平意味着能够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全体居民,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另一方面消费公平也能够缩小城乡消费市场的发展差距,有利于构建更具发展弹性的国内消费大循环市场。基于此,本文将在数字经济发展视域下,实证检验技术创新对城市消费公平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引导国内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意见参考。

二、研究方案

(一)主要变量的度量

消费公平。消费公平主要是指消费机会的公平,既包含规模平等,也包含结构平等。值得注意的是,收入是消费的决定性因素,在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消费公平短期内仍然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由于城市级别的消费结构数据难以获取,因此本文以相对消费规模来表示城市消费公平。具体是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规模之比来表示。一般而言,当这一比重越高时,意味着城乡居民消费规模差距变小,即消费公平得以体现。技术创新。本文参考北京科技创新研究中心(2021)公布的城市科技创新指数的评价方法,对我国2013-2020年236个地级市的城市技术创新指数进行了重新度量,以此作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进一步的,本文也用各个城市历年申请的专利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

(二)模型设计

由于本文使用了23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了充分考虑不随时间和个体变动因素的影响,本文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技术创新对城市消费公平的影响,具体公式如下:Consumei,t=β0+β1Innovationi,t+λiXi,t+ui+vt+εi,t          其中,Consumei,t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表示各个城市消费公平。Innovationi,t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表示各个城市技术创新水平。Xi,t为本文所涉及到的控制变量的集合,具体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社会保障、对外开放水平。ui、vt以及εi,t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时间固定以及误差项。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我国各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技术创新对城市消费公平的影响。研究周期为2013-2020年,在剔除掉数据缺失严重以及非地级市的样本后,本文最终保留了236个城市样本。对于部分年份缺失的数据,本文采用插值法处理,同时为了减少变量异常值对拟合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所有数据都进行了0.5%水平上的双缩尾处理。本文所涉及到的主要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具体如表1所示。从消费公平变量来看,我国不同城市间消费公平差异较大,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较小,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地区城乡消费差距较大。整体上来看,我国经济发达城市技术创新水平较高,不同区域间的差距问题仍然比较明显。本文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知识产权局、中国统计信息网以及EPS数据库。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

表2为本文的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为全样本回归结果,从核心解释变量的拟合结果来看,技术创新与城市消费公平的相关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技术创新会抑制城市消费公平,技术创新会加剧消费分化。对此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与消费相关的技术创新会优先服务于高收入群体,由此带来了技术进步的社会排斥问题。这一现象的存在就使得技术创新会优先激发高收入人群的消费潜力,对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赋能效果不显著,技术创新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将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长远发展。在其它控制变量上,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将有利于促进消费公平。对此本文认为,经济增长能够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提高居民收入,因此会带来城市消费公平。城市化率以及收入差距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对此本文认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具有极强消费意愿的年轻群体涌向城市,挤压了农村地区的消费空间,因此不利于消费公平。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本文将做如下稳健性检验。首先,以各个城市申请专利数量来表示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检验结果见第(2)列。可以发现,在改变核心解释变量后,技术创新变量的拟合系数仍然显著为负,其它控制变量的系数及其显著性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本次实证回归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进一步的,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区域发展存在差异,因此本文将样本城市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样本,回归结果分别见表2第(3)-(5)列。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样本中,技术创新与消费公平显著正相关,而中西部地区城市技术创新与消费公平显著负相关,这说明技术创新与消费公平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技术创新水平更高的东部城市,技术创新有利于促进消费公平。对此本文认为,在东部地区由于城市化起步较早,使得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技术创新的门槛相对较低,但中西部地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资源过度集中在城市地区,因此技术创新的门槛相对较高,不利于消费公平。

(二)滞后回归分析

正如前文所言,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技术创新具备一定的“社会排斥”性,但由于技术进步能够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因此其对消费公平的影响可能具有滞后性。为了检验技术创新是否存在滞后性的影响,本文进行了动态固定效应模型回归检验。表3为本文的滞后期回归结果,从拟合结果来看,在基准模型中逐步加入滞后项,技术创新变量逐渐变的不显著,而滞后期变量逐渐由负相关向正相关转变。这说明技术创新在前期虽然会降低城市消费公平,但随着技术外溢效果的不断凸显,可能会带来显著的正向效果,带来更高水平的城市消费公平。

(三)异质性检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能够加快技术创新的扩散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缓解技术创新带来的“社会排斥”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历年《中国城市数字产业发展报告》,将样本城市划分为数字产业发达地区和数字产业落后地区,分样本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在数字产业发达地区,技术创新有利于城市消费公平,但在数字产业落后地区,技术创新并不利于城市消费公平。由于电子商务是数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按照各地区电商销售额,将样本城市划分为电商发达地区和电商落后地区,结果显示仅在电商落后地区,技术创新会抑制城市消费公平。综上,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缓解技术创新带来的短期“社会排斥”问题,更及时地发挥技术创新对城市消费公平的赋能效应。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数字经济和产业发达地区,城乡间的“信息鸿沟”会变弱,技术创新的传播速度和应用深度会加速提升,这使得技术创新能够快速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应用到城乡消费场景中,刺激城乡消费升级,由此带来消费公平。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4篇:技术创新研究范文

关键词:内燃机船;设备;技术;创新;研究

引言

内燃机船领域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研究前景相当广泛,造船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技术层出不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设备可以进行技术革新或创新,如内燃机船焚烧炉使用过程中时常发生熄火现象[1],生化生活污水处理中装置使用中365天不能停机,存在很大的使用局限性,一级船用门开启与关闭很不方便,内燃机气阀拆卸专用工具必须要一机一工具,缺少通用工具等。焚烧炉在焚烧污油时经常中途熄火,十小时内常见熄火可能达4~5次,故需要技术改进。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就是以此为代表,提出内燃机船设备技术创新的研究及开发。

1研究的依据和意义

1.1科学意义

以焚烧炉为代表的内燃机船设备技术创新的研究及开发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代表着高校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也是提升企业特别是内燃机船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中专利技术的质量与数量是高校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企业获得并通过专利应用可以获得长期的利益回报。企业通过购买成果转化获得专利技术还可以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基金。高校研究和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再通过成果转化使得企业与学校获得双赢。

1.2应用前景

内燃机船制造业是高度国际化的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参与国际化进程中也必然要遵循市场和自由化的运行体制。中国经济对当前世界海运量增长影响力最大,而且为我国内燃机船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内需市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也为内燃机船制造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从2001年起到现在,这一时期是我国内燃机船制造业加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内燃机船制造业抓住机遇,以能力建设和自主创新为核心,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造船产量呈现跨越式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造船大国强国。在引进造船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内燃机船制造业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多年来,内燃机船制造业已经形成一种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品牌开发,以技术拓展市场的发展模式。内燃机船设备技术创新的应用前景很广阔,主要涉及到内燃机制造安装技术、船舶制造、船舶舾装、修船技术、船机设计与安装、船舶轮机工程技术等。

1.3国内外研究动态及问题提出

内燃机船设备实用新型技术的创新研究,包括焚烧炉等设备的技术创新。焚烧炉是用来焚烧固体垃圾、废弃船舶机舱污油的,但主要是用来焚烧污油。固体垃圾可在船舶驶离海岸12海里后直接抛弃入海。目前国内外对内燃机船焚烧炉制造技术总体上比较成熟,但目前还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其相关技术研究也缺少,关注的人少,形成技术空白点。焚烧炉在焚烧污油时经常中途熄火,十小时内熄火可能有4~5次。原因分析如下:①炉温太低;②主、辅燃烧器故障或缺少维护;③来自污油箱的污油加热温度低于80度,水分大于50%;④污油水未给予充分的混合乳化;⑤其它原因。上述第1、2条原因一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减少人为控制因素消除问题,如辅燃烧器伴烧时间调节以增高炉膛温度在850度左右为宜。主、辅燃烧器要定时保养避免燃烧器故障[2]。污油加热温度则完全可通过加热器时长将温度控制在80~110℃,通过底部释放残水控制水分不大于50%。剩下的原因就是污油水未给予充分的混合乳化了。

2焚烧炉研究项目的分析及内容

2.1对策分析

针对污油水未被充分的混合乳化问题。经研究分析及实践证明,发现焚烧炉装置原来配置的污油循环泵存在下述二个关联原因。第一个关联原因是采用离心泵做污油循环泵,由于离心泵对污油水的粉碎和乳化作用较弱小,达不到满意的污油水的粉碎和乳化效果。因此建议在本污油箱的顶部加装一个立式搅拌机,以增强粉碎和乳化强度。第二个关联原因是污油循环泵原来安装在污油箱的底部,这样存在一个安装位置不合理的因素,因为污油箱底部有垃圾残渣,这会导致垃圾残渣被输出,导致污油管系堵塞,特别是堵塞主燃烧器或影响燃烧器的燃烧效果,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污油的焚烧熄火。故建议将污油循环泵安装在污油箱侧面一般距离底部200mm处,以避免焚烧炉中途熄火。

2.2研究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研究提供如下技术创新方案:一种内燃机船焚烧炉污油箱改造装置,包括焚烧炉本体、烟气风机、污油箱以及与焚烧炉本体的燃烧器连通的污油循环泵,所述污油循环泵的吸油管和回油管均与所述污油箱的侧壁连通,所述;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污油箱外的立式搅拌机,所述立式搅拌机的主轴伸入所述污油箱内,主轴末端设置有桨叶;所述污油箱的排气管内设置有一“U”型冷凝管,所述冷凝管最低处连通有一用于排水的细管,所述细管上设置有一截止阀。①焚烧炉本体内设置有火焰探测器和温度传感器,所述火焰探测器和温度传感器通过一控制器控制。②还包括一控制箱,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控制箱的一侧面上;所述控制箱包括可触摸的显示屏以及报警器。③吸油管与污油箱的连接位置距离污油箱的箱底距离不小于200mm。④污油箱底部还设置有一放残阀。⑤回油管上设置有一调节阀。

3研究过程

3.1所采取的研究方法

①寻找收集与焚烧炉污油箱改造装置相关的资料[3]。②分析并研究资料,寻找技术突破关键点。③利用我校实验室设备展开现场实验研究。④综合分析运用,提出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案。⑤利用实验条件及模拟方法或理论推演进行验证。⑥修改技术方案。⑦形成专利技术交底书。⑧委托专利公司包装润笔,并向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

3.2技术路线

下面将结合焚烧炉污油箱改造装技术创新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创新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创新一部分实施例[4],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内燃机船焚烧炉污油箱改造装置,包括焚烧炉本体1、烟气风机2、污油箱3以及与焚烧炉本体1连通的污油循环泵4,所述污油循环泵4上连通有吸油管41和回油管63;吸油管41和回油管63的另一端连通于污油箱3的侧壁;还包括一设置在污油箱3外的立式搅拌机5,立式搅拌机5的主轴51伸入污油箱3内,主轴51末端设置有桨叶52,立式搅拌机5与污油循环泵4共同对污油进行乳化;污油箱3还包括一加热器,在将污油泵入焚烧炉本体1内时要预先将污油加热至80~100℃,同时还要保证污油的含水率低于30%;通过加热污油,能够使得污油箱3内的水更快速的蒸发;污油箱3上还设置有一根排气管31,排气管31上连接设置有一根“U”型冷凝管32,冷凝管32最低处连通有一用于排水的细管33,细管33上设置有一截止阀34,截止阀34可连通污水箱将蒸汽凝结的水排走;污油箱3的尺寸根据船体的吨位来设计,一般民用船上的污油箱的容积为500升左右,根据污油箱尺寸,应当选择型号为:JBTY———200的立式搅拌机;在焚烧炉本体1工作时,污油循环泵4停止污油的循环,通过油管向焚烧炉本体1的燃烧器供油,此时立式搅拌机5持续工作保障污油箱3内的污油不发生油水分离。所述焚烧炉本体1内设置有火焰探测器和温度传感器,火焰探测器和温度传感器通过一控制器61控制;内燃机船焚烧炉污油箱改造装置还包括一控制箱6,控制箱6包括可触摸的显示屏以及报警器;在焚烧炉本体1上安装有一仓门,用来投放固体垃圾或者清除炉灰的;当焚烧炉本体1炉内温度降至80℃以下时,炉门才允许打开。带触控的显示屏安装在控制柜6的侧面,有4个预定义的按键;可以用来选择燃烧方式和停止燃烧。整个燃烧过程由PLC控制器61自动控制并由人机界面监视,并安装有火焰探测器进行燃烧时火焰的检测,燃烧时炉膛温度也由PLC控制器61自动控制;焚烧炉本体1内高温报警度是1200℃,烟气风机2的烟道高温报警温度是340℃。

4结语

①该种内燃机船焚烧炉污油箱改造装置,设置有立式搅拌机能够配合污油循环泵对污油进行乳化作用,配合污油循环泵共同对污油箱内的污油进行搅拌,防止出现油水分离。②该装置污油循环泵设置在污油箱的侧面,吸油管与污油箱底部间隔设置,避免了污油内的杂质通过污油循环泵进入焚烧炉本体上的燃烧器,保障了燃烧器能够持续工作而不容易发生管路堵塞。③该污油箱改造装置,通过设置冷凝管,在加热污油箱时避免了冷凝水回流至污油箱内,使得污油内的含水量能够降至标准以下。2020年10月30日本项目新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局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船用焚烧炉污油箱改造装置。

参考文献:

[1]孙建波.船机管理与故障处理[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2(12):176-179.

[2]王福秋.船用焚烧炉运行管理的改进分析[J].青岛: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4):35-36.

[3]施耀新.基于比例调节的船用焚烧炉系统研发[J].上海:船舶,2012(6):43-44.

第5篇:技术创新研究范文

1新形势下的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一种全新高新技术,其自身优势较多,计算能力突出,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程序设计、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管理,都少不了计算机智能化设备的支持。当下较为常见的计算机包含嵌入式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工程控制计算机等,而在时代前沿,光子计算机和生物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待推广。实际应用中要求相应操作人员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核心技术,同时自身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相应的使用经验,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归纳,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完成一些复杂信息的处理工作。要求对应操作人员能灵活应变,根据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针对其诉求,对信息优化整合,以网络渠道传播信息,满足实际需求,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最大化价值。

2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自身的优势受到大众追捧,各行各业都引进了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领域还处于冰山一角,我国对该技术的研究时间较晚,虽投入大量精力,但整体发展仍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此外,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还受到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影响,在东部地区普及率高,而在西部地区普及率较低。由于人们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使用需求,计算机硬件设备发展速度迅猛,但现阶段一些半导体的研发已经进入瓶颈,要打破瓶颈,需尝试不同方向的努力,以不同途径优化计算机应用技术,满足市场需求。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方面,我国整体展现出来的状况是缺乏高专业水平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导致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全面发展创新受到制约,所以大部分人员可采用计算机搜索相关资讯,完成简单操作,但这仅限于满足日常生活行业发展需要,专业化的人员完成安全维护工作,故障处理工作等专业化工作,要求其按照行业发展单位需求完成监督管理,还要能够针对客户的要求,开发有创意的软件、开发功能性较强的硬件,为客户提供优质化的服务。

3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技术如何实现创新

3.1进一步强化专业人员综合素质

时代在不断发展,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也会不断发展,但其发展必须依靠有专业能力且综合素质较强的优秀团队,以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基于此,需不断强化专业人员综合素质,满足技术发展要求。相应的,研发机构可针对机构现有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人员安排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培训,将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计算机应用技术引进研究机构中,引导科研人员对其攻破学习,并结合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创新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全新技术。此外,要对计算机领域出现的相关技术和信息给予重视,将国际前沿的研发理念及技术引入到实际的研究创新中,跟上国际上相关技术的发展步伐。此外,在人员聘用上,要求研究机构优先对高学历专业对口的技术人员优先录取,在人员聘用上开出较高的薪资待遇,以吸引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研究团队,实现技术创新,提供更多可能。研发公司可以和一些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计算机专业人员到公司开展教学讲座,通过交流和协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公司员工综合素质。必要情况下,可以针对研发各个阶段的要求,吸收一些国外研发工作人员,壮大公司实力也打破计算机技术创新瓶颈。

3.2强化应用技术创新

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对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且这个影响还在不断加深,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计算机业务技术的要求逐渐严格。在此背景下,对应工作人员需全面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将应用技术和互联网+结合,开展新型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在相关技术研发中,可以利用综合效率强,但实际成本较低的技术为基础,如半导体技术、封装技术、装配技术等,对现有的领域进行革新,在将其应用到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中。也可以将时代前沿快至人口的一些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结合,如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超级计算、嵌入式技术等,以此充分提高计算机性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操作体验。此外,可以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云储存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操作管理工作中去,构建新时期网络生态化的管理系统。例如在工业方面,可以以智能化的系统实现对整体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一些智能化的设备还可以代替人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不合格产品造成的成本浪费。再比如,在手机研发中,可针对不同受众的使用需求,开发智能机型,对APP进行优化,实现智能服务、精准服务、个性化服务。在医疗领域则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一些医疗影像数据实现极速分析,设备对人体扫描之后迅速得出结果,为生判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研发,甚至会对未来工作轨迹造成重大影响,例如语音识别技术可强化人工智能虚拟助理研发,大大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比如以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可构建全新电子病历,配备对应的网站,使患者可以足不出户的和医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医嘱、也了解对应的检查结果。现阶段研发人员还需对以往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有足够的经验,了解市场变化和社会需求,分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从而研发出有针对性或应用性较全面的软件。同时,计算机系统的脆弱性及安全风险也是不能忽略的,技术研发需考虑到信息篡改,信息泄露可能对使用者造成的巨大损失,从而针对非法使用资源,网络资源错误等作出调整,设计好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例如可以将先进的人脸认证技术和声音认证技术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当中,只有对应使用者按照要求验证之后才能查阅信息。针对一些企业的核心研发技术,其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等级要求较高,可以在该类系统中加入信息数据加密技术,构成复杂且完善的整体,只有获得授权,且通过验证才能够解读相关信息。即使如此,也要注重防火墙技术的研发,不断引进入侵检测,做好病毒预防,不断更新防火墙。

3.3强化人才培养

在全新时展背景影响下,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逐渐向多元化和智能化方向进一步加深发展,相应的信息产业对其操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门槛也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互联网思维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更好地生存。而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专业化人才。故需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是国家技术性人才输送的重要场所之一,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可以教给学生更多更专业的操作技术,从而直接满足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当下众多高职院校已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其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完善教学体系,将更多的教育资源放在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方面,强化校企合作,积极建设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应对计算机技术教学体系进行创新,进一步开展学校和校外计算机企业的合作交流,注重树立学生的互联网思维,不断拓宽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掌握的技术进行创新。此外,相应企业单位也要重视强化人才培养,主动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开展人才定向培养班,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担当实训教师,为学生提供切实且专业的计算机应用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正处于发展关键阶段,其发展展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企业要吸纳更多具有新思维的专业人才,多多培养,致力于提高自身软件技术开发实力。

4结束语